如何学好声乐课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学好声乐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指导;技能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05-0024-02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为学生的个性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对学生而言,阅读是自主的、独立的,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阅读,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如何加以指导,对老师而言,显得至关重要。几年来,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上好阅读指导课。
一、教给学生阅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对阅读而言,对于不同的年级要教给他们不同的方法、技能。对一年级学生来说,采用领读的方法,让他们跟老师读,学习句子的自然停顿、语气、标点停顿时间的长短等。然后,自由读,老师个别指导,小组、班级的品读。例如在教学《自己去吧》一课时,通过范读、自由读、品读等方法的指导,学生不仅掌握语速,自然停顿、抑扬顿挫,而且感情很到位,特别是黄莺妈妈说的话,在读的过程中受到了教育,而且还体会到文本本身语言的优美,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对高年级学生来说,阅读目的不只限于培养兴趣,更重要的是与作者产生共鸣。这就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但各自所运用的文体又不同,这就需要老师加以指导。例如在教学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所作的著名诗篇《有的人》一课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首先明确读诗的要求:(1)要用普通话;(2)注意声调、节奏;(3)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整堂课同学们反复读,领悟到诗蕴含的深刻意义。这首诗的难点是如何读好“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用什么语气读,基调如何,这就需要老师加以指导,通过指导和同学们的研读,都认为这两句诗应读基调由低――高,高――低,发自心底,“死了”的“死”应读的亮而重,“了”应读的轻而稍长。“活着”应读的亮而高。通过这样一读就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从而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领悟到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里;剥削人民的人不过是行尸走肉,活着如同死了一般,从而使学生明确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二、激励学生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相同的文本,不同层面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会和理解。”这就要求老师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最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立自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等。不以标准化的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如教学《景阳冈》时,课文结尾说:“武松……想到‘天色看看黑了,如果再跳出一只大虫来,却怎么斗得过?’……”有的学生提出“全文主要写武松打虎的惊人故事,给人们留下了无所畏惧、英勇、豪爽的形象,结尾写他怕虎的心理,这会不会损害打虎英雄的形象呢?这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探究释疑,深化独特感受。学生又通过身临其境的阅读体会,再加上小组合作探究。有的同学认为武松赤手空拳打猛虎后,已经精疲力竭,再遇猛虎当然力不从心了,结尾这样写合乎情理;有的认为课文重点是写武松与猛虎搏斗,表现了武松有勇有谋,机智无畏,结尾略写,无关大局;还有的认为这样写与前文武松三次心理活动形成了矛盾,不好……联系全文来考虑,很好。结尾所写究竟矛盾不矛盾?学生通过再次阅读体会到看似矛盾,实际上完全符合常理。因为武松必定是有血有肉的人,他的力气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样写显得更真实。因此在阅读指导课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很重要,也是实现《课标》的又一途径。
三、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可见,阅读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应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去灵活地阅读文本,去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学习《草船借箭》时,一位同学在阅读完课文后提出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他说课题中的“借”用得不当,因为在我们日常的习惯中借别人的借物用完后要归还,可在课文中诸葛亮从曹操那儿得来的十万支箭,没征得曹操的同意,更不会归还。所以说课文的题目不应该是“草船借箭”,而应该用“草船骗箭”更合适。那么课文为什么用草船借箭呢?同学们通过查阅课外书籍,对文本的多次阅读,都认为用“草船借箭”更合适。因为在以前学过《赤壁之战》中可以了解到,诸葛亮所借的十万支箭在那场战役中的确又都还给了曹操,只是还的方式很妙。由此可见富有创造性的质疑,会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四、教给学生注重积累
篇2
其次,教师要多创设引发学生无穷想象的情境。 最后,要开放音乐课堂,为音乐知识注入生活气息。在音乐教学中,尽可能的使每一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着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引发学生想象的情境开放音乐课堂,让学生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上好音乐课。
关键词:音乐 兴趣 情境 开放 课堂
音乐要给学生美的享受,音乐课应该是能使学生愉快和学生的课程。下面本人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上好学生喜欢的音乐课。
首先,兴趣是推动学生喜欢音乐课的最大动力。
在识谱教学中为使学生对枯燥无味、难学难记的识谱知识感兴趣,常把一些识谱知识编成儿歌帮助他们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生认识五线谱的线数和间数时编了如下的儿歌,让他们边指边读:
伸出一只手,就是五线谱。
五根小手指,就是五条线。
四个手指空,就是四个间。
淘气小音符,越上音越高。
这样的儿歌,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流畅上口,易懂易记,使他们对五线谱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歌曲时,不光是满足于教会学生唱一首歌,而是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容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确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如在教学生唱《火车开啦》时,只领唱了两遍他们就会唱了。但由于学生想象不到歌中小朋友乘坐火车时的激动心情,部分学生唱起来面无表情。对此,便启发学生:“你们谁见坐过火车,能说一下自己坐火车时的心情吗?”这一问,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就高涨了,纷纷举手回答。接着又问:“假如你就是歌曲中的小朋友,现在就要坐火车去北京,到你非常非常向往的地方去。当火车‘咔嚓、咔嚓’启动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这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争着举手回答,他们说着,笑着,沉浸在美好想象的欢乐之中。本人又说:“同学们,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旅游’,你们想到哪儿去呢?”同学们高兴地喊起来:“青岛”、“北京”、“上海”、“广州”。“好!咱们先到北京去看看吧!老师来当播音员。”于是本人当起了列车播音员,音乐一起,同学们便高兴地唱起来,好象自己真的坐上了火车,他们有的高兴地摇晃着小脑袋,甜甜地笑着;有的同桌兴奋地交流着感情,那眼睛活象是在说话;有的合着音乐节奏愉快地拍着手;还有的竟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歌声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歌声中浸染着美的色彩。
其次,教师要多创设引发学生无穷想象的情境。
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可以自由展开想象的翅膀,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起伏,脑海里的情景可以不断变幻。如果在一种刻板、枯燥的环境下,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想象力、创造力无法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画面营造一个与音乐形象相关连的意境,从而引导学生去想象。在刚教完歌曲《山谷静悄悄》后,引导学生:“我们走过这个幽静、美丽的山谷后,来到了――”然后直接播放《羊肠小道》这段音乐。通过制造一种神秘的情景,引发学生欣赏音乐,用心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意境。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将学生的无穷想象创造性地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个学生听了音乐后,这样描述:在一个黑暗恐怖的大峡谷里,有一头驴妈妈正在寻找她那走失的孩子。在陡峭的小道上,一不小心就会摔下去,可驴妈妈坚信自己会找到自己的孩子,还是勇往直前。终于,她穿过了小道来到了一个美丽的树林里,那里……接着,驴妈妈在树林里的小木屋里累得睡着了,她梦见了自己与孩子团聚了。终于相信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无穷的想象蕴含了无尽的创造。正如新大纲中指出:作为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为学生创设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
最后,要开放音乐课堂,为音乐知识注入生活气息。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性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充分展示生命智慧的舞台,为学生提供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在教学《小动物走路》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编出很多优美的舞蹈动作。这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小兔走路,蹦蹦蹦蹦跳,小鸭走路,摇呀摇呀摇,小乌龟走路,慢吞吞,小花猫走路,静悄悄”。歌词具有很浓的生活气息。因此,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知识背景,运用多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模仿小鸭走路时,有一个小孩抬起屁股,左右扭动,双手还放在嘴边“嘎嘎嘎”叫,他的这一举动,全班同学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在学习小花猫轻轻走路的动作时,孩子们个个猫着腰,脚步很轻巧地走着,还作出安静的手势提醒伙伴不要说话。这时,及时对他们进行生活常识教育,让他们知道在别人休息、学习、工作时,走路应放轻脚步,说话也要小声点,不要去打扰别人,力争做一位文明的、城市化的好小孩。当孩子们的动作有一定的协调度时,把孩子带出教室,在操场上进行表演。孩子们很兴奋,都争着表演不同的角色,而且他们还创编了许多自己喜欢的动作及表情,甚至有些同学还创作对白,设计动作造型。他们的神态是那么的认真,动作是那么的优美,节奏是那么的整齐。
篇3
关键词: 引导学生 课外阅读 养成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叶圣陶也说:“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那么,如何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指导阅读方法,营造阅读氛围
近年来教育界呼吁要建立“大语文观”,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我建议在加强师生阅读方面可以做以下尝试。
1.阅读指导,方法有效。
学校开设阅读指导课,任何教师不允许占用阅读指导课。指导课上,教师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基础保障。我们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以下方法:一是阅读方式多样化;二是边读边思;三是合作中阅读;四是有选择地阅读好书;五是在实践中阅读,把从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学习生活中,如作文、学校黑板报、文艺活动等,不断提高阅读质量。
2.分层阅读,亲子共读。
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阅读就是一场心灵的对话。因此,找到适合学生读的课外书籍尤为重要。首先,我们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差异,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其次,转变家长的观念,赢得家长的支持。教师可利用开家长会和家访的机会,向家长宣传读课外书的重要性,让家长根据子女的需要,经常为孩子买一些课外书籍,并督促子女在家多读一些课外书,少看一点电视,必要时,家长可以陪读,提倡亲子共读、家长陪读,并定期召开“亲子读书交流会”,营造一定的家庭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3.沐浴阳光,教师陪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所以老师本人就是很好的榜样,每天早上、中午安排一定的读书时间,不允许任何教师和学生占用,倡导教师陪读。在校园、班级营造一定的读书氛围,让书香飘进每个角落,当经常看到老师阅读,学生也会不自觉地模仿,从而逐渐走上阅读之旅。
二、多方位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主动、自觉地阅读课外书籍。可以通过以下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1.通过“图书漂流”来激趣。
为了切实打造书香校园,给学生搭建多样的交流平台,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学校之间积极开展读书漂流活动。活动中,双方学生互赠图书和自己精心设计的书签及精美的“漂流本”,架起读书交流的桥梁。他们看到每一本漂来的新书都如获至宝,同学们个个争着读、比着读,读书热情日益高涨。
2.展示“漂流笔记”来激情。
读书笔记可写、可摘、可画、可剪、可贴,不要因为“写”而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我们要充分利用“漂流本”,通过写“漂流日记”的形式让学生书写读书心得和体会,当“漂流本”漂向自己的那一周,学生都很认真,也很期待,他们在“漂流笔记”中尽情书写自己的读书感受,或向伙伴推荐新书,或讲述自己的读书故事,或抒发自己的读书感言……从那一份份执著和认真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读书的热情。
3.开办“文学社团”强氛围。
篇4
【关键词】音乐教育 声乐教学 课程设置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艺术的繁荣,更多的人们注意到音乐教育在社会上的重要性,同时许多家长也认为学习音乐专业文化分要求低,专业要求不高,学生比较容易上大学,所以报考音乐专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这些原因导致现今专业院校和一本、二本的音乐教育专业都开始大规模扩招,很多民办独立院校也相继增设音乐教育专业。由于独立学院属于三本类学校,许多优秀的生源被音乐专业院校和一本、二本师范类院校分流。就生源的质量来讲民办独立学院很不占优势。多年来很多独立学院音乐系大多数都是在按照音乐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教学,而这种教学模式不一定适合所有院校的教学要求。
当前,民办独立院校音乐教育方向声乐教学受以前音乐院校教学模式的影响较深,多为“一对一”的教学模式。现今虽然众多院校也开始尝试对声乐课的授课形式进行改革,将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合理结合起来,在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开展不同的声乐教学,但是收效不明显,且流于形式,没有落实到位。特别是在民办独立院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中,笔者认为还应该着重将集体课和小组课的教学深化和拓展下去。
一、重视声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学习
由于独立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普遍比那些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差,可在必修两年阶段多采用集体课和小组课的形式。
1.集体授课。从我国基础教育的音乐课堂教学来看,中小学校音乐教师的教学范围主要是集体课教学,主要教授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唱歌和音乐欣赏等;其次是开展课外歌咏比赛、演出活动,再就是辅导少数有条件的学生学好唱歌。因此,笔者认为声乐集体课应当在民办独立院校声乐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在形式上,我们可以采用公共必修课的形式,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开展声乐基础理论集体课的教学,课程内容应涉及发声理论与发声技巧、歌唱声音的类型和区分、练唱前的准备、歌曲演唱的风格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声乐基础理论集体课的学习, 力争让每一个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声乐这门学科,掌握歌唱的基本原理及规律,对歌唱有理性的认识 ,从主观上重视声乐的学习。
在声乐集体课教学中,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集体的单声和多声部发声练习。歌唱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集体歌唱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又可以让学生毕业后能适应中小学生音乐集体课的教学。
2.小组授课。教学形式一般以2—4人一组为宜,在教学中可以采用集体发声练习,然后个别辅导歌曲。 开展教学中,教师和同组的学生可一起对每个人的演唱进行分析点评,指出歌唱中的优缺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在课堂上,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既学又教。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也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教学能力。
3.集体艺术实践课。在学生第二年的声乐学习中,我们可以在声乐教学里加入集体艺术实践这一重要环节。可以定期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如开展汇报音乐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让每个人都能锻炼;经常组织学生观摩教师的声乐教学,这样有助于学生积累教学和演唱的经验;多鼓励学生观看和参与音乐会和声乐比赛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一个多媒体音乐教室或专业录音棚,每周、每月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一展歌喉并录下自己的声音,课后集体听录音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学好声乐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重视有声乐特长的学生的发展
在声乐课程设置上,笔者认为可以将第三年设为主修课程,并开设小组课和个别课。目的在于突出在声乐方面有发展的学生,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
1.小组课。在声乐小组课上要充分运用多元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如在多媒体教室建立声乐歌曲资料库,找出每学期学生必唱曲目作品的各种版本,进行比较学习;还可准备一些好的音乐资源,如歌曲的伴奏、示范演唱、作品分析、语言讲解示范等进行观摩学习,增强学生对歌唱声音的鉴赏力和审美力。
2.声乐个别课。在声乐个别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使学生掌握各种发声技巧及艺术表现,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本功。教师在此阶段应根据学生各自的嗓音特点选择不同的歌曲作品,循序渐进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3.声乐教学实践课。四年级主修声乐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和指导每一个学生去给低年级的学生上课,形式可以多样化,上个别课或小组课,学生由被动变主导,既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方法,又培养了学生对声乐的探索精神、应变能力、听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在近几年不断大力推进声乐教育改革,也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仍然存在许多根本性的问题。声乐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革不仅仅是形式的问题,如何建立具有民办独立院校特点的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机制,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音乐教育人才,是需要我们在深化教育改革中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刘朗.声乐教育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童春燕.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中微格教学法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石惟正.二十世纪末中国声乐教学特征[J].天津声乐教学学院学报(季报),2002(3).
[4]许锍黎.对创立中国声乐教学学派可行性思考[J].人民声乐教学,1998(9).
[5]王彦华.关于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7.
[6]郑永江.论高师院校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J].艺术教育,2008(1).
[7]李晓亮.我国当代声乐教学艺术发展的特点及其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2002.
篇5
关键词:中职教育 声乐教学 多样化教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94-01
声乐教学是师生的真诚合作、默契配合的双边性活动。由于声音具有时间性的艺术特点,除非进行录音,不然会瞬间即逝。笔者在多年的声乐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的内容、不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了启发式教学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后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
1 集体课教学
集体课教学作为声乐小课(一对一)的补充形式,也叫做声乐理论大课。集体课教学包括以下诸方面的理论及其实际运用: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和歌唱发声时的机能状态,歌唱中的喉咙打开,歌唱的合理呼吸,歌唱的正确姿势,呼吸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掌握运用歌唱中的共鸣腔,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声区的划分及其不同的特征,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发声器官,从而对歌唱发声过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加强声乐教学法课程也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声乐教法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变声期嗓音训练方法,不同类型的嗓音特点和曲目的选择,歌唱心理状态在教学和演唱中的重要作用等。通过教授声乐理论课,充实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解决各种发音毛病的能力和分析各种声音特性;此外,通过学习学生能较准确的对自己进行定位,明确自己应该注意和侧重的问题,为以后成为优秀的音乐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2 个别课的教学
个别课是采取“一对一”的授课方式,一周一节。个别课充分体现了声乐教学的最大特点――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嗓音特点、理解歌唱程度和能力,对其发声进行指导和训练,以确定适合学生的正确歌唱方法,在提高专业技巧、技能的同时,使学生的技能得到最大的挖掘,激发学生的歌唱天赋,能更快的得到个性的和谐发展,展示声乐在音乐的表现力。作为中职的学生来说,为了更好的让他们发展自己的声乐空间,一方面要通过自己正确的范唱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另一方面要把自己对歌唱艺术的理解传授给学生。因此,在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掌握基本歌唱方法的基础上,个别课在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
3 小组课的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把小组课的教学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技能的训练为主的小组课,这种方式一般是集体歌唱、练声,在具体教学中主要是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方式能使学生全面掌握歌唱中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学生通过大量接触和浏览声乐曲目等知识,能有效锻炼学生对歌曲的分析及处理能力,提高学习的质量。这种方式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在侧重于以解决共性问题为主的教学中也需要注意个性问题,小组课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原则,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培养其学习的积极性,以促进其快速提高能力,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一个基本的歌唱能力和歌唱技巧。另外一种小组课主要是以教学实践、排练、观摩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给学生提供展示和互相学习的机会,具体教学的内容可以丰富多样,例如,可以把小合唱、重唱、对唱的内容引到课堂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小组间的比较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切磋技艺、共同进步的思想意识,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4 多媒体教学
随着现代音乐教育的成长,操作多媒体手艺辅助课堂教学在声乐教学规模中逐渐被普遍地应用推广,多媒体教育手艺的优势是传统音乐教学手段所无法对比的。声乐是布满艺术魅力的声音世界,每一部声乐作品,都能激发人们无数激情的迸发。跟着科学手艺的不竭更新和成长,学生已经不再知足于简单而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而多媒体手艺集图形、动画、声音、词曲等信息功能连系为一体,动感强、容量大、震撼力强,给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以强烈的冲击,能更好地与其他教育手段相链接。多媒体声乐教学也越来越受到教员和学生的喜爱。
运用多媒体辅助声乐教学,一方面需要正视现代教育理论水平、多媒体课件的建造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需要深切揭示现代教育理论、多媒体课件的建造、以及应用的课堂实践和教学调研结合。
5 音乐理论与声乐教学相结合
声乐(歌唱)是人们用歌声表述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要学好就必须首先掌握歌唱器官的构造和发声的基本原理,掌握歌唱发声的运动规律。音乐理论知识非常广泛,其中呼吸、练声训练对于声乐的提高紧密相连。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和基础。歌唱者的发声、音质及歌曲感情的表达,都与呼吸关系密切。在歌唱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气息的运用和呼吸的技能技巧,合理运用气息和呼吸技能技巧,已充分表达歌曲的思想情感。唐朝《乐府杂录》中就提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呼吸是打好歌唱基础的关键,也是艺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练声训练也是歌唱中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声方法,还应培养其练声习惯,积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练声,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将起到良好的效果。另外,也应该充分重视其它音乐基础理论,如基本乐理知识,视唱练耳,和声与复调,其中应着重强调视唱练耳对声乐教学的重要作用,其主要包括读谱的能力、音高感及音乐感受、听辨能力节奏感和表现力的培养等内容。视唱练耳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协调和协作能力,对于声乐器乐及其他各门理论课程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学好这些基础理论对歌唱水平和技巧的提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中职院校中,声乐课的教学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艺术实践课、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实施多样化教学,从多方面弥补单一授课形式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 杜黎.音乐教学中歌唱心理因素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95-98.
[2] 吴莉莉.浅谈高等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5):161-163.
篇6
关键词:声乐教学;高等师范;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精神需求越来越多,音乐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可以使人愉悦,陶冶情操,所以为了提供更优质的音乐给公众,就需要从音乐教育的基础出发,做好音乐教学,而高等师范学校肩负着音乐教育的基础教育,随着教育的改革,人们对于高师音乐教育的目标设定、教学模式以及教育的创新等方面均改变,本文针对于改革后高师声乐教育进行分析,其总结如下。
一、目前高师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技能训练,学好理论知识以及提高演唱功力,但是由于目前声乐教学中大多数重视演唱能力,而对于一些音乐专业知识了解少之又少,长此以往下去会让学生盲目的唱歌,而对于音乐知识了解甚少,影响其长期发展[1]。另外就是一些院校针对于音乐学生的考核基本上也都是考核其唱功如何,对专业的理论知识考核少之又少,这也是造后期学生缺乏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无法称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因为不可能当教师仅仅需要唱功就可以了,必须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歌唱能力才可以教书育人,培养出更为优秀的人才。
二、针对目前音乐教学改革的意见
教学改革的进行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学改革的进行对于告示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直接影响基础教学课改革,所以针对于目前告示音乐教学的状况主要提出以下点:
(一)对于高师音乐教学目标重新定位可有效促进教学的改革
由于高师音乐教学与专业的音乐艺术学院教学有所差别,高等师范学院的音乐教学是为了培养出更好的合格的音乐教师,而音乐艺术学院不然,所以对于教育个改革中,需要对高等师范学校的音乐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课程进行重新的设置。只要明白了高师培养的具体对象和其本质特性,也就可以更好的进行教学改革。所以高师音乐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会唱,更应该让他们清楚自己毕业上岗以后如何去引导别人进行歌唱。但是就目前的高师音乐课程基本上都是从专业音乐学院生搬硬套过来的,使得学生在课程中重技巧轻理论,对于音乐专业知识不清楚,导师了只会唱不会教。所以音乐改革必须让学生在掌握声乐的技能以外,注重掌握音乐课程所需要的基本功,包括讲课、说课以及唱歌的能力,在对于高师的音乐课程设置上,既要进行专业的理论教学还要围绕声乐综合学科、交叉学科,将声乐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融合才可以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2]。
(二)科学编写声乐教材可有效的促进声乐教学的改革
声乐教学作为声乐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对于学生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对声乐教材选择时,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心理、学生的嗓音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等,教材的难易度以及先后顺序,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
针对于目前告示声乐教学的模式基本上都是采取“一对一”进行教学,其特点是对于学生技能的锻炼较多,而理论知识较轻,并且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学生之间缺少学习以及交流的机会,学生较为被动。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高等师范学院的招生也在不断的扩大,学生一对一的学习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所以就需要对于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而如何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教学其一就是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学生的知识以及音乐素养有所差别,所以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二是采取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比如可以进行大课与分组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一是可以让学生可以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沟通,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分组进行授课,更具有针对性。三是以课堂互动的模式启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一般的教学中都是以教师授课为主导,学生处以被动学习的状态,所以可以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分为,使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从而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效率。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质量
随着信息时代的带来,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了教学改革中氛围,比如一些图片的展示,录音录像等,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教师通过课程的设定,借助多媒体技术,整合教学资源,促进声乐教学的质量。
(五)参加课外艺术实践活动,提高演唱能力
告示声乐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校内学好专业知识,更需要合理的安排课外实践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课外的实践活动,得到提炼,达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艺术实践是高等学院声乐教学的一大重要课程,学生可以通过音乐实践所学到的知识弥补课堂中声乐理论和技巧的缺陷,有效的提高了其演唱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结语
随着改革的进行,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变化,我们根据目前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阐述,以及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希望可以为告示声乐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意见,同时也为培养优秀的师资人才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付小芬.关于高师声乐教学适应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的思考[J].歌海,2009,01:106-107.
[2]刘娜.关于声乐教学改革中实践教育观念的一点思考[J].大舞台,2009,05:67+78.
篇7
[关键词] 主体式教学模式 幼师 声乐课
在幼师声乐课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很好地运用“主体式教学模式”,已成为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主体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从根本上树立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并进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实施愉悦性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声乐课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到,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情绪左右着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所以,老师就应从每一节课的备课到讲授,自始至终立足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达到一开始就抓住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可以先从讲授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内容下手,努力使所讲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兴趣相结合,由易到难,首先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因为学生有了高涨的学习情绪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实现这一目的,其前提是教师要有目的的做好学生情绪的培养,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实施愉悦性原则。教师的主要精力应放在通过自己的讲授,让学生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有趣学习的愉悦状态,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老师创建的“兴趣”学习的氛围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觉到,他们处在一种自主学习的环境,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和自我表现的欲望,并使学生产生学好声乐课的信心和动力。
二、优化教学方法,奠定学生的主体意识
目前,我国幼师声乐教学从教材内容到教学方法,还是以传统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为主,随着社会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幼师的教材和教学方法也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新形势下教学工作的新需求。我国传统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都是单一地按照教学大纲,传授书本知识,这种古老的教学方法大有改革之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奠定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目前教学模式的改革之举。要想把传统教学方法中以老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主体,首先需改革的就是老师从备课到讲授的全过程,这个全过程始终考虑的是如何才能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要想实现这一点,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声乐基础等实际情况,增加一定数量的教科书以外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调动学生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其目的就是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这种创造思维的开发和培养,是以树立学生学习上的自主意识为前提的。课堂上,老师讲授之后,可以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这种主体意识的树立,能够展开学生艺术思维和创作的翅膀,打开其独特的艺术想像的空间,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辅平了道路。
三、学、练结合,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幼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将全都是幼儿老师,所以学校声乐课不能只是让学生们学会演唱和音乐欣赏,以后的工作岗位需要她们在充分掌握书本知识和演唱技巧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独特的多方面的艺术潜能,去独立实施一系列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内容;为了适应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的需求,老师就应注重和加强幼师学生的学、练结合,教师以以辅导为主,为学生们提供尽量多的学、练结合的机会和场地,让学生能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艺术才能。
声乐课应在老师讲授的基础上,以学生多练为主。我往往只讲明练习的要点,就由学生自己去选择自己喜欢唱的歌曲,学生们唱自己喜欢的作品,自然是情绪高涨,兴趣十足。这样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性,使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其实,学、练结合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其主要目的还是培养学生艺术思维的创造性。基础教育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价值”中指出:创造是艺术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创造性教学必将成为今后音乐教学及其他学科发展的方向。创造教育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必然取向,作为全部教育之基础的学前教育,其核心的职能就是既要保障每个儿童适应现实的社会,更要保障他们适应并创造未来的社会。只有具备创造素质的幼儿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儿童。我认为,“创造型幼儿教师是具备创造性教育思想,善于独立获取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到现实工作中,努力培养幼儿进行创造性的独立活动能力的人。”这可以说是我们培养幼师的基本标准,其基本思想就是要求幼师学校培养出具有创造素质的幼儿教师。
四、师生共同参与评价,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长期以来,课堂上的教学评价总是老师一人说了算,传统观念认为这是天经地仪的,其实不尽然。老师的一言堂必然消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在“主体式”教学中,总结评价不再仅仅是老师一个人的事,更主要的是由老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参与评价。通过评价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善于调整和选择,有目的地从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令她们“引人入胜”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从作品中努力挖掘和发现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的切入点,这样才能从心灵深处激起学生的创作情感和学习渴望。在歌唱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从教育者的高位上下降,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的低位上升,二者形成了一种相互启发、相互提高、互补和互生的良好关系。在感知、想象、创造、情感诸种音乐审美要素之间不断的交流、对话和互动。
教学实践使人们认识到,要想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再以老师为中心实施“注入式”,而是提倡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开学生艺术思维的空间,使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以适应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许刚.“主体式教学模式”对幼师专业声乐课学习的影响[J].商情,2010,(6).
篇8
关键词:音乐特长生;有效教学;声乐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101-03
高中音乐特长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他们在学习普通高中的所有文化课的基础上还要利用有限的时间掌握较高的声乐、器乐、视唱练耳等专业技能,参加专业高考。在他们当中有一小部分是“真正的音乐生”,有着较好的专业基础,但绝大多数则是初涉“乐坛”者,更有甚者完全是因为文化基础不佳才中途“转行”来学音乐,而且在近几年来报考音乐的考生中此类学生的比例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掌握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即新观点、新材料、学生不知、不懂的,学生有所得、有所感的内容)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时间和总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浪费的过程。有效教学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就是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师生双方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声乐潜能,加大声乐有效教学量,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纵述近十年来我校音乐特长生声乐有效教学探索的实践体会,与战斗在音乐教育领域的您共勉!
一、心动!情动!行动!――高中音乐特长生声乐教学的基础目标
1、高中音乐特长生的声乐学习目标,就近而言,大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主要是能够演唱几首适合学生参加专业高考的声乐作品,在专业高考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为学生进入理想的艺术院校铺桥垫石。而作为学生艺术发展的角度而言则应该将声乐教学的目光放的更远些,我们在教会学生演唱歌曲的同时,更应该注意他们对演唱艺术的热爱和理解,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声乐的科学呼吸、正确发声、演唱的技巧,为学生将来的专业发展奠定科学、正确、坚实的基础。
2、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出一点,就是应该注重培养音乐考生“对演唱艺术的热爱和理解”之情,因为在文章的开始我已经谈到现阶段的艺术考生中有一大部分是“中途转行”的音乐生,作为这部分学生我们首先该做的就是要激发他们从内心深处来爱音乐,来学音乐。如果这一教学目标没有很好的达成,那么我们的教学目标就很难如愿。当然,即便是“真正”学音乐的学生他(她)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因为报考音乐而来学音乐,其内心缺少主动学习的激情与动力。
所以,综观近十年的特长生教学实践,我认为作为在几门音乐专业学科(声乐、器乐、视唱练耳、乐理)中最需要情感激情的声乐学科而言我们的真正的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对声乐学习做到:心动!情动!行动!
二、科学起步练,循序渐进――高中音乐特长生声乐教学的重点、难点的落实解决
1、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发声体系
(1)人的嗓音,就是一件奇妙的乐器,它因为每个人的生理、心理以及掌握的发音
方法等因素的影响,而使每个人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乐器。如何使学生有效的使用和演奏这一乐器?掌握和建立科学的发声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另外,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在练习时,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声音通畅,气息流动,音色优美,自然动听,有音量而不“伤嗓”(伤声带)是总原则。有的同学急于求成,教师拔苗助长,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结果,学生一开口全是毛病,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因此,初学声乐时,把中声区的基础打牢固,形成正确、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歌唱训练的原则性问题。
(2)树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还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那就是“唱法既定意识”。在教学中时常会有学生还没开始张口就问:老师,你听听我适合什么唱法?老师他们都说我适合唱民歌……究其原因正式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性地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至使不管学生还是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去“造声音”,其结果是将声乐教学引入误区。而实际教学中对于初入门学声乐学生而言,再学习中如何克服这一问题的干扰,也是学生较快速自主形成正确、科学发生体系的关键。
2、打好声乐训练基础、遵循秩序渐进原则
声乐教学有时候与造房子非常相似,它们都强调基础的扎实。打好扎实的声乐基础是进行声乐有效教学的关键。声乐基础训练,就像修高楼打基脚,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是修不起来的,要修得高那更是不可能。而在学习声乐的学生和老师中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比我这学期唱了几首歌,唱的高音到哪了,还有甚至还计较老师的练习去变换的频率 ,而老师中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心里便着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初学唱歌的学生一般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发声的主要部位“喉咙”处,却不知这正是初学者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在基础训练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面罩”意识的培养训练。教师在教学初首先需跟学生交流分析良好的口腔状态是歌唱的必备状态,下文中称以“面罩”称谓(面罩包括口腔上颚、眼神、眉毛、下巴等)。发声、歌唱时要求做到面罩――“松而不弛,张而不紧”。在教学讲解中常用用“哈欠状”、“惊吓状”等辅助教学,进行练习体验,由于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状态,往往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要在练声歌唱时做到,那还是需要师生经过一段时间地训练巩固的。
(2)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气息理念。对于初学者我们最主要的是培养其正确的呼吸和稳定的气息。而不应该在学生的半只脚尚未踏进门就迫不及待的想让他姿态标准的坐在椅子上了。比如气息的练习“气乃音之本,气动则声发”,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歌唱声音的亮度、力度、清晰度,以及音色的甜润、优美持久等,主要取决于气息的控制和呼吸的方式。在教授学生做呼吸练习时,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1)气息应吸在胸腔下部,不可过浅或过深。(2)吸气要柔和、平稳,全胸部自然地扩张,不能用强制的力量,否则呼吸器官各部分会产生僵硬、逼紧的感觉。(3)吸气需口鼻同时吸,快而深,无杂音。呼气则缓慢、节制、均匀。(4)气息吸入后必须善于保持,不要一下子让气息泄掉,也就是说不要一下子让横膈膜与胸腔吸气肌肉放松,要保持胸腔的扩张状态。建议学生课后用缓缓吹蜡烛辅以练习(5)控制呼吸的力量要适中,不能将气用力压住。错误地把保持气息当成紧压,用力挤压下肋和横膈膜,结果会产生沉重、逼紧的声音。(6)呼气时,上胸部要放松,保持自然的突起状态(不能僵硬),要用下胸肌和腹肌、横膈膜来操纵。当然,在训练气息的同时,应该避免只为气息而练习气息,在气息练习中,如果一味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疆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3)注重发声训练的有浅入深、因人而异。在开始接触发声练习的时候最好从一个母音开始训练,而这母音也最好是学生发的比较到位的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而练声曲的选择上也应该遵循因人而宜的原则,切不可一唱到底。在教学中很多初学学生由于方言发音的原因,导致一开口就牙关自然紧张下巴外兜,口腔上颚下压,针对这样的学生就应该选择级进式进行发音练习,比如:13 53 1 ,辅以开口音母音进行练习。
(4)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这个毛病在我一开始教学生的时候也曾出现过,那时想着先让学生在几个母音上先把发声的状态稳固下来,然后在开始接触歌曲,然而这样教法存在问题很多:比如学生在单调的几个母音练习下渐渐的学习热情回明显下降,大多是跟着老师的要求走,也很少加入自己的情感去表达音乐;还有时常会出现练声时发音和唱歌时两个状态打架现象。后来我在学生练习曲的选择上进行了选择,可将旋律走向有规律且各音之间跳度适中的歌曲的旋律片段拿来用做练声曲(如:跑马溜溜的山上3 5 6 65 6 3 2),这样在学生初入门时是可以充当从练声曲过度到声乐作品的桥梁。在布置歌曲的时候老师也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三、多种声乐授课模式有机结合――现阶段高长生声乐有效教学的重要抓手
声乐教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应用科学,也是高中音乐特长生的一门重要技能学科。往往老师都习惯于采取个别授课形式,即沿用高等院校的“一对一”教学,应该说这种教学模式有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针对性强的优点,教师可以在上课时做到教学手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目的明确。但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感觉到它的不足,即:课时量大,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尤其是针对高中音乐考生多专业老师少的严重比例失调的现状现,这并不是惟一的形式,它也并不定是最有效的授课形式。高长生的声乐教学必须探索新颖的适合现状的教学方法,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实施多样化教学,采用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套,以弥补一对一授课形式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学生专业学习的进程和声乐演唱能力的提高,从某一种角度讲也将促进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如何将以上几种授课的模式有机的结合在高中学生三年或者更短的专业学习期间,这是进行高中音乐特长生声乐教学有效开展的具体抓手。
1、声乐小课
声乐个别课教学,一般指“一对二”,或者“一对三”形式的授课模式。是高中音乐特长生声乐教学重要的授课模式。作为高中艺术学生而言决大多数是属于初学者,他们对声乐教学的基本常识都比较陌生,更不用说具备良好基础了。所以刚开始接触声乐基础学习的时候,我们应该多给学生一些感受、体会正确发声的音色、气息的机会,所以学习的前一阶段应该尽可能的给学生多一些个别课的机会。当然如果条件允许,对于高一初学者而言以“一对一”的个别课为主还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授课模式。一般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大概5――8节课),对科学发声时所需要的气息、口腔状态等已有一定的认识,也逐步学会有意识的自我调节发声歌唱状态后,可以适当调整授课模式。当然,到了高三阶段,专业考试的临近,对学生进行声乐个别课教学那是必须的,若此阶段仍以小组课教学为主进行,那学生的进步会远远落后于个别课教学进行的学生。
2、声乐小组课
小组课教学通常是在一定时间内对三个至八个学生进行授课教学的模式。由于高中音乐考生的特点是生业专业起点低,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通过以“声乐小课”为主要教学模式的教学后,平时穿插小组课进行教学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平常开展中根据教学的需要穿插类“按不同分类标准划分组”、“按不同分类标准划分组”、“集体发声练习、循环歌唱指导”等多种教学授课形式。比如:开展声乐小组课,能很好的训练学生听辨歌唱声音、同时学习如何解决出现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可以解决学生在歌唱中的共性问题更重要的一点它还可以解决文章开始提到的“学生多教师少”的问题。小组上课可按嗓音条件、演唱程度分组,每组所选练习曲要有共性,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可集体发声训练,也可逐个发声训练。选唱的曲目大多要篇幅较小、音区适中、音程跳动不大、曲式结构简单些的作品,如黄自的《问》,斯卡拉蒂的《在我的心里》等艺术歌曲,学生容易掌握,有利于声音的连贯性、声区的统一及气息的支持等方面的训练,有利于声音技巧的掌握。这样,学生可以通过逐个发声,增强自己对各种声乐的认识。通过相互的语言交流去体会歌唱中咬字的语感,通过演唱作品,了解对作品各不相同的理解和感受,使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相互取长补短,对声乐教学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小课教学要依据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原则。要“精讲多练,讲中唱,唱中讲”,及时提出训练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并分析、解决。这样,使不同条件和水平的学生都有一个基本的歌唱能力和歌唱技巧。
3、声乐集体课
集体课教学作为声乐小课(一对一)的补充形式,也叫做声乐理论大课。我在开设时将它安排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生开始学习声乐的第1―2节课,因为在刚刚接触声乐学习的学生来说,所要了解的一些声乐基础常识是类似的,此时开始声乐集体课即可以形成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又可以减去教师反复的教学过程。它主要包括以下诸方面的理论及其实际运用: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和歌唱发声时的机能状态,歌唱中的喉咙打开,喉头的正确位置,歌唱的正确姿势,歌唱的合理呼吸,呼吸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掌握运用歌唱中的共鸣腔,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声区的划分及其不同的特征,从而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发声器官,对歌唱发声过程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第二阶段,一般会安排在高二初期,因为经过一年的声乐学习,学生初步形成了正确的声乐演唱、聆听、分辨的能力,在这阶段开展补充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专业技能的自我审查和专业理论巩固。第三阶段,建议设在在高三专业临考前2个月,面对即将到来的专业考试,学生不免会焦虑和急噪,在此阶段开设2―3节集体课形式的声乐教学讲座及考前模拟测试。这对于有效缓解考前紧张的专业学习状态和引导学生考试的自我目标定位是相当重要的。
总之,高中音乐特长生的声乐教学作为一个近些年来“新生”的学科,如何提高它的“有效性”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它除了我以上谈到的几个方面之外还涉及到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师生关系以及学校政策等等各个方面。我想当前的“高中音乐特长生的声乐有效教学之花”它还只是一朵初展的花蕾,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用心去呵护,用情来浇灌,它一定能够健康绚丽的绽放!
参考资料
[1] 邹渊. 论声乐教学过程中的交流学习[J].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2
[2] 李凌燕. 声乐教学“创新”因素之浅探[J]. 常州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6.2
[3] 徐小懿. 声乐演唱与教学[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4
(上接100页)级同学多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不要在言行上伤害他们,使单亲学生融入班集体,消除忧郁心情,感到来自班级集体的温暖,恢复健康的心理平衡。
2、课前指导
新的课程标准和课改理念,为教师确定了新的角色定位。即转变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同时拥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和创造,从而最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达成这一目标,我认为,首要任务是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在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学生是导演和演员,教师是观众和评委”的教学实践中,要切实有效地搞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我认为:首先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使其有的放矢;其次掌握好学生课前预习的度;最后引导、促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激发其主动探索的内驱力。
3、作业指导
学生的作业包括理论和实操两方面作业,作业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它是学生应用知识的初步实践,又是教师了解学生、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要让学生特别是差生完成作业,首先要帮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个别帮他们补课或辅导,上课的时候多照顾一下他们,多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其次是布置适量而且有梯度的作业,让他们努力一点就能够完成。另一方面老师对他们实操不过关或欠交作业尽量少批评和指责,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指导他们如何安排时间完成理论与实操作业。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精力旺盛,心高气傲,情绪不稳定,鉴于自我认识水平有限,有时容易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要坚持差异理论,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在作业设计编排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学生认识的有序性,将理论和实操两方面的练习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依次安排,以适应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拾阶而上,一步一步迈向掌握知识的最高点。
4、课后分层指导
在课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对差异学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差异学生的成绩。首先要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其次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最后在专业基础知识方面,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篇9
生源素质差,课程设置不合理。近几年,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大大增加,但大多数学生音乐素质较差,就我校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招收的学生来看,很多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敏感度,学习音乐的能力、音乐感觉、音乐理解力等方面比较欠缺。这给声乐教学带来极大困难。学校对音乐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还显不够,只是把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声乐课作为专业选修课,所安排的课时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由于学生的学习时间有限,致使学生在儿歌表演唱,幼儿歌曲创编及儿歌储备上都有所欠缺。学前专业的音乐教材陈旧,教学内容与幼儿园的发展需要脱节,学生很难具备从事幼儿园教学所必须的歌唱能力和教学技能,自然无法推动幼儿园艺术教育更好的发展。然而现在的学前教育本科学生毕业后都是直接下幼儿园当一线教师,现有课程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这就对学前专业本科的声乐教学提出了课程改革的要求。
2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对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声乐教学改革提出了要求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学前教育本科声乐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长期受专业音乐院校的影响。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通常只注重美声、民族两种歌唱方法的教学,而忽略了幼儿歌曲歌唱技巧的传授;教学过程重视技能技巧,只在培养学生演唱能力,而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表现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只注重理论学习,没有实践操作经验,学生在演唱儿歌的时候发声、表情、眼神等缺乏艺术表现力,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目前学前教育本科声乐教学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距甚远,学生能力还达不到《纲要》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因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对学前教育本科声乐教学进行改革,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3声乐集体课和小组课相结合,形成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模式
学前教育本科声乐教学模式要与普通高师声乐教学模式相区别。普通高师声乐学生大多数在进校前就进行了长期的专业音乐学习,进校后是一对一的声乐教学。而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在进校前几乎都没有系统的学习过音乐知识,音乐基础差,声音条件参差不齐。教师可以利用声乐集体课,在学生刚进校学习声乐基础的时候,比如讲授发声方法、歌唱的姿势、歌唱的吐字、咬字等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来歌唱。集体课的优势在于声乐教师避免了重复讲解,节省了教学时间和教学成本。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备课,尽量选用适宜学前教育本科学生程度的声乐基础知识教材;同时要准备丰富的教具和音响资料;结合最新的学科信息,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利用集体课的优势,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内容,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声乐小组课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教学,从而达到解决学生在声乐的学习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将声乐基础、演唱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分为一组。教师在进行小组课教学的时候,既要面向小组同学进行讲授,又要针对个别同学进行指导,由于点和面比较多,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通过聆听和感受,打开声乐学习的思路。学生通过声乐小组课的互相学习,可以感受到相同难度的声乐曲在不同人身上产生的效果与作用,比如:在进行顿音练习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练习时要利用腹肌连续、有弹性的收缩,把声音送入头腔共鸣区,防止腹肌僵硬,并注意避免下颌僵紧,舌根不要用力。声音要轻巧、圆润、丰满而有弹性,有气息的支持。在一对一的声乐课中,教师通常会模仿错的顿音发声,来与正确的顿音发声来进行对比示范,学生有时候听不出来。而小组课教学,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一个同学唱,其他同学听辨,老师在进行讲解说明,学生可以更快的提高自己的听辨能力,还可以学习教师如何针对不同学生来进行实际指导,从而为自己以后的教学打好基础。在上小组课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分析水平和声乐演唱判断能力,形成一种良好的声乐学习习惯。声乐集体课和小组课相结合,形成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和学生营造了一个共同讨论声乐演唱方法、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的音乐教学环境。教师在教学观念、方法和手段上要有所思考,要打开思路并把握好教学尺度,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4在传统声乐教学基础上,转变教师教学思想,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儿歌教学
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学生以后是幼儿院的一线教师,不是专门的声乐专业人才。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毕业工作后具有实用性的内容上,在声乐曲的选择过程中要融入更多的儿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幼儿教师要做出正确的、美的示范,才能激发幼儿对于歌曲美的感受,幼儿也才能更快更好的学会一首新歌。
篇10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高职院校;声乐课堂
一、声乐课堂教学的特殊性
绝大多数声乐课都是以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为主。近年来,在一些教育中增加了一对二、一对三或一对多的小组课和集体课形式,但都是教师坐在钢琴旁,用钢琴带动学生,教学生发声和演唱。教的过程中教师一遍一遍地纠正学生的发声,间或做些示范。考试则是学生一个一个轮流到台上演唱,教师坐在台下打分。因为声乐本身必须落实到学生的歌唱,而歌唱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又需经常地、反反复复地练习,而且与学生各方面的状态(心理的、生理的)有关,只靠学习理论知识或参加函授学习很难学好声乐,所以它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二、我国传统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传统声乐教学方式来看,声乐教学基本上是按照音乐院校声乐系的一套教学体系进行的,并形成了固定的套路:课堂组织形式基本上以单独授课为主,课堂的进程一般表现为教师一边教一边弹琴,另外再一遍遍地给学生做示范。声乐教学是以教师为先导、学生为主体,通过歌唱技能技巧传授而进行的一种特殊育人活动。对于这门融知识性、艺术性、实践性于一体的特殊的专业,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把握尤为重要,在此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无形中透露出了“互动”的教学成分。传统声乐教学中,教师对教学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与技巧对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它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摄取效率和掌握知识的程度。教师的“教”不仅仅是讲授知识,它关系到“如何教”和“如何教好”的使命。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难看出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重要性。传统声乐教学中,教师也在无形中主导了课堂的进程,无论在教学手法,还是教学理念和态度上都起着主导的作用。
三、互动式声乐教学有利于吸引学生更好的参与和展现创造力
声乐教学中的互动吸引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堂,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主体参与的目的、对象与内容,离开了教学活动就谈不上主体参与,正是学生主体的参与才使教学活动成为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声乐教学中的互动强调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尽情展示自己才能,创造获得成功的机遇。即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歌唱能力,体验参与活动所带来的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从而强化积极的自我评价,增强歌唱的自信心,去争取更大的成功。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了解每名声乐学生的声音特点和歌唱能力,尽量将有利于发挥学生声音特点的机会分别提供给每名学生。根据学生在接受能力、表现能力、歌唱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平台上展现自我并能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四、互动式教学理论在高职院校声乐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一)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
设置疑点创设情境。好奇是引发个体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可促使人完成许多超乎想象的事情。教师可借助学生的好奇心,在课堂互动式教学中恰当设计疑点和悬念,紧抓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并完成全部课堂教学互动。
利用表演创设情境。如果新授课是一个故事性强的内容,教师可以设计表演在上课之前呈现给学生,使他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定向。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新学习知识的印象,也可激发他们想亲自登台表演、展示自己的欲望,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己渗透入声乐教育领域。多媒体技术在声乐课堂上的应用有以下优点:一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二是能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直观感受,扩大审美想象的空间:三是打破时空与课堂环境的界限,使声乐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进行延伸。
(二)通过观察学生提出交流的问题
观察是发现和提出问题最有效的办法,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神态和情绪等提出学生内心的疑问和对知识的不理解。声乐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它基本采用师生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一举一动全在教师的眼里,学生的表情、情绪和神态全都会在课堂上练声或歌唱中流露出来,这些流露出来的表情、情绪和神态是对老师课堂信息的直接反馈。假如教师心不在焉,不关注学生的变化,就不会发现问题,更谈不上提出问题与学生交流。因此,教师上课时要想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观察学生练声和演唱中的表情、神态和情绪。例如:个别男生在练声中,当练习到小字二组的G以上的音时,神态就发生了变化,显示出了很不自信的神态,并且这种神态的变化和声音的偏离是同时进行的。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和学生交流的方式,鼓励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多种手法进行交流
声乐课堂中师生的交流,可以使师与生之间的教学信息进行有效地传递与反馈。课堂交流中,教师是教学信息的发送者,学生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和反馈者,知识内容是师生交流的信息媒介,教学的物质手段、环境是师生交流的信息载体,是工具性媒介。声乐教学中,师生、知识和教学媒介相互联系,互为作用地共同构建着完整的交流模式。声乐教学中的体态语交流很多,有时效果甚于言语交流。例如,在讲授气息时,教师仅用言语来描述气息地运用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肢体接触来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问题,让学生用手直接感受老师吸气时的肌体的运动状况。这种直观的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是言语交流所不能达到的。声乐互动式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肢体上的交流,教师能够更直观形象地表达教学语言,让学生更清晰地明白教师的意图。
(四)适当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汇报
适当安排教学实践活动,每学期多进行几次教学汇报。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和声乐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基本歌唱技能和歌曲艺术处理技巧进行训练。通过不断地调节和巩固,逐步加深学生对歌唱艺术的认识,最终掌握表达歌曲思想内容的技术和运用。如果说声乐技能训练是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那么艺术表演实践则是对教学效果的展示与检验。
五、结论
对于声乐教学来说,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该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尝试,将会对声乐教学起到很大的推动和发展作用。作为比较先进的、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声乐课堂教学,师生将会在“教”与“学”中体现出复合的主客体地位,教学中的师生在互动中将体现出动态性、平等性和双向性等特征,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意识的培养,并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体现出声乐互动式教学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声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李星佚 文化月刊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