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专业课程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表演艺术专业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体育艺术表演;课程设置
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有运动训练、体育教育、表演(体育艺术表演)三大专业,其中,体育艺术表演专业于2009年申报成功,2010年9月第一批新生入校学习,直至2013年已有四届在读学生,2010级学生已完成8周的教育实习。整体来说,本校所开设的表演(体育艺术表演)专业处于起步阶段,该专业的独特性与培养模式设置的合理性等方面仍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中,在当今社会不同人才的需求趋势下,充分考虑地域特征、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本文应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设置现状出发,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研究,以期通过课程设置的实践改革与创新,不断优化和丰实以形成更为完善、合理的本专业课程设置结构,有利于该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研究方法
本文在大量查阅体育表演方向课程的相关资料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来提高分析的深度与广度,增加研究的科学性。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现有八门专业基础课有六门为理论课,两门为实践课,专业基础课实践课较少,大部分学生希望增加实践课程种类;而在保持现有的实践课现状上,希望校方能够考虑增加这两门实践课程的课时数;或者以音乐学院《芭蕾基训》课程为模式,将《形体训练》和《芭蕾基础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糅合。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学习过芭蕾基训课程后能够提高自身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对帮助提高表演专业(体育表演方向)所开设的各门专业课程中的技术动作来说尤为重要,需要借鉴芭蕾基训课程中的练习来帮助提高本专业学生的技术动作;另外,芭蕾基训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舞蹈能力和专业的素质要求,还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意识。
(二)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该专业核心课的课时数需增加,依次为:《专项理论与实践》、《艺术体操》、《基础乐理试唱练耳》、《体能类项目实践》、《文体表演创作与编排》,可见已经修学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生仍然不满足目前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数的安排。尤其在《专项理论与实践》学习中,普遍学生认为大学一年级应该根据个人再次选择来确定大学的专项方向开课;《艺术体操》仍需要继续开设,使之成为体育学院的特色课程;《健美操》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与《专项理论与实践》不冲突,可以体现体育学院课程特色。
(三)专业“选修”课程设置
该专业选修课程设置纵向维度倾斜于理论性,实践课程的可选范围较小,多数学生认可《民族舞蹈》作为二选一课程内容之一来设置,发现将新疆民族舞蹈融入到体育艺术表演课程当中,通过对新疆民族舞蹈的音乐选择、动作编排、道具使用、服饰应用来充分肯定新疆民族舞蹈价值,不仅能有效发挥高校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功能,使高校成为重要载体,有利于该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增强专业办学特色;还有助于舞台创作与表演艺术实践,有效培养师生的创新能力和表演水平、掌握艺术表演的创作规律,丰富艺术素养、为该专业学生的创作与表演实践奠定基础。
(四)专业“综合实践”课程设置
大部分学生认为综合实践课的设置考虑增设《基本功考核》是非常有必要的;希望实习周期延长到16周;喜爱的实习地点多集中在文工团、群艺馆、俱乐部、私人表演团体,以及学校。学生都认可“体育表演作为研究方向”的教师的论文指导水平,指导教师应该由学院给出指导教师名单,学生自由选定,并可以调剂;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实习汇报演出”应该属于专业实习内容之一。
三、结论与建议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需要进行二次修订,尤其在课程设置需要进行大幅度地调整。本着科学化原则来调整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选修课和综合实践课四大结构,应当考虑在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横向与纵向维度结构,例如:专业基础课、核心课、选修课和综合实践课的课时数的重新分布,专业基础课中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协调,基础课和;应该完善专业实习环节,与就业趋势接轨,通过2010级学生的实习汇报,及对实习点的调研,来研究出更加合理化的实习方案,有利于提高下一届该专业学生的实习效果,例如:学院可以把每届大四的专业学生推荐到地方、或是内地兄弟院校去进行教学实习,这是对自身在校期间学习的一个考核和检验,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进而也促进了双边学校的交流。
针对表演(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需求,应该建立专业的精品课程,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与辐射效应,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以精品课程建设来带动精品专业建设,从课程体系的整体角度出发,优化结构,精选内容,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篇2
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是专业能否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转型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而言,构建一支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专业师资队伍对于推动专业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
高职表演艺术类专业培养的是掌握艺术规律,熟悉文化产业的法规政策、市场趋势以及具体业务流程,服务于文化事业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在传统的课程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只完成某一项单一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专业课程间的关联性不强,割裂了工作任务的相关性,学生缺乏对职业岗位上所要完成工作任务的完整认识。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项目化课程体系,不仅有助于实现专业课程间的横向打通,同时在任务驱动的学习模式下,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力。
为适应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求,进一步突显职教性特征,把企业项目嵌入专业课程教学,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模式已成为表演艺术类专业在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共识。在实际操作中,将传统课程改革为项目化课程不仅需要对课程内容、进度、组织、考核等要素进行重新设计,不可忽视的是,在完成课程体系重构之后,学校应该以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为目的,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配套调整,以适应项目化课程的实施要求。
二、高职表演艺术类师资队伍素质存在的问题
1.教师开展项目化课程的实施能力有待提升
表演艺术类专业在专科层次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就业岗位均与本科层次存在较大区别。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项目化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在高职表演艺术类专业逐渐得到推广使用。然而,笔者在进行教学改革实践中,发现部分教师开展项目化课程的实践能力还有待提升。比如教师在选择项目时,未对学生的知识或能力基础有一个准确的评估,导致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质量不够理想。又如教师在组织项目实施时,出现项目进度与教学进度发生冲突的情况,导致项目不能如期完成。
2.教师普遍缺乏丰富的行业工作背景
与众多西方国家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一般都要求有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验不同,我国高职院校在招聘专任教师时,较少把应聘者的业界工作经历作为一项硬性要求。由于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高职表演艺术类专业的专任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如今活跃于教学一线的专任教师绝大部分是国内外各大音乐院校的本科或硕士毕业生。他们本身从本科类音乐院校毕业,所受音乐训练也主要是传统本科式演奏、演唱或各类音乐理论研究,不仅在工作前从未接触过职业教育,也非常欠缺从事行业一线工作的经历。因此,双师素质教师在专任教师中比例偏低依然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非双师素质教师对企业的运营模式、岗位职责、发展趋势等相关内容不够熟悉,也较难有途径能够利用企业资源来辅助教学活动,容易出现项目化课程中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与职场发生脱节。此外,在教师队伍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实战指导能力的行业专家人数偏少,而且人员流动性较大,也不利于项目化课程体系的系统开发与连续应用。
3.教师的团队协作不够充分
如今,知识、技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产业与产业间,行业与行业间的融合程度不断提高,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大增。以音乐表演专业为例,与本科教育不同,高职院校学生的演唱、演奏或表演水平不是其就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经过大量的调研分析,笔者认为,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是培养熟悉与音乐表演活动相关的策划、表演、制作、销售等职业角色的基本流程,能够为台前幕后提供服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以项目化课程为切入点,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在课程内部、课程之间融入不同知识点与技能的学习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客观需要。而教师间的相互配合与紧密合作,将是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保障。但是,传统课程对教师间的交流合作要求不高,教师基本上是独立完成教学任务,理论与实践指导教师间缺乏沟通,跨专业方向间的教师交流也不多。以音乐表演专业为例,部分专业教师对专业方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不够重视。在进行项目合作时,对于音乐作品的创作、音乐作品的后期制作、音乐产品的营销到音乐产品的呈现等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足够认识,项目下各成员的合作不够紧密,既不满足项目化课程的实施要求,也不符合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提升的需要。
三、高职表演艺术类专业项目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施建议
首先,必须为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给予良好的机制保障,并探索在学院层面建立教师发展中心等专门机构,对全院的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统筹安排,配备专业人员负责,从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师德与职业发展三个维度,以“组织化、系统化、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式”[1],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发展中心的设立应为职业教育教师需具备的“专业理论、专业理念的职业实践、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理论的教育实践”[2]四项能力的提升提供全面支持。通过创新培训手段,丰富培训内容,引导教师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保证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符合我国经济转型期的教学发展需求。同时,教师发展中心应基于文化行业从业者的素质特点,为教师开设相应的职业素质教育培训项目,重点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抽象思维、人文素养和审美素质。
其次,为适应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要求,在师资队伍的建构、优化、培养与发展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前瞻性的改革和创新,建议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引导教师着重发展项目教学能力
探索与实施项目化课程的目的在于,在文化艺术产业结构升级的新背景下,突显职教特色,强化学生对职业角色的认知和职业技能的训练。项目化课程教学活动,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传统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它还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项目选择、项目组织、项目管理与项目评价能力。
因此,针对部分教师在项目化课程中教育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应将提高教师的项目化教学能力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以音乐表演专业为例,院系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行业演出、数字音乐制作、音乐培训、策划营销、灯光音响控制等项目包的实操活动,从而提高其项目实施能力。另一方面,院系可以通过举行教学研讨会、交流会、专题讲座、示范公开课等形式,对教师实施项目化课程的教法提出建议,帮助教师将其在项目参与过程中获取的新的专业知识、技能与信息作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投入到项目化课程教学里面,并为教师包括项目的选择、项目的组织、项目的评价在内的整个项目化教学过程提供详细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训练。
2.培养专兼结构项目教学团队
针对高职院校教师行业经验较缺乏的问题,可以通过借鉴外国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的师资配置,来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以美国为例,美国职业教育教师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师范教育机构培养的正式院校毕业生,现任教师培训后改行成为职业院校教师,从当地相关行业选取有经验的专家成为职业教师。[3]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解决教师团队行业经验不足的途径是依托职业教育集团大平台,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将教学团队建设成由学院专任教师及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构成的优秀专兼结构项目教学团队。当前,高职院校在构建专兼结构教学团队遇到的阻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因教师数量不足造成专任教师的工作量过于饱满,无法保证挂职锻炼机制的落实。二是兼职教师的保障机制尚不够完善。
针对以上问题,一方面,通过充实师资数量,优化师资结构使专兼职教师数量和比例满足教学需求。在此基础上,依照差别化、个性化的培养要求,保证专任教师每学年的下企挂职锻炼天数,将挂职与教学、科研以及教师专业和研究方向相结合,支持教师到行业协会、企业单位参加行业技术培训,参与企业项目和新技术的开发建设。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与合作行业企业实现互聘共培,鼓励专任教师考取“乐器演奏员”“歌唱演员”“灯光音响师”等行业资格证书,提高双师素质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
另一方面,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兼职教师的培训制度和薪酬体系,从文艺团体、音乐文化公司和培训机构等单位中遴选和聘用有丰富项目开发经验的骨干演员、各类音乐制作人、乐器营销经理、音乐培训主管为兼职教师。考虑到从行业选聘的专业技术人员一般未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因此,要着重提高其教学能力,帮助其完成从技术专家向教育者身份的转变,确保其有足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来承担项目化课程的教学。
3.组建紧密合作的项目教学团队
篇3
进入新世纪以来,导演系围绕学院提出的“以戏剧教育为主体,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艺术院校的”总体发展目标,根据国内外戏剧、影视艺术的发展趋势,戏剧(影视)导演、表演人才的需求,生源队伍的变化等现状因素,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与专业建设,重点对导演本科的教学大纲做了修订,并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做了探索,提出了一些科学、有效的新举措。
一、修订教学大纲,加强课程建设
导演系继1993年根据导演本科学制的改变(由5年改为4年)修订了教学大纲后,特别是在2007年教学评估活动中,根据生源的变化和戏剧(影视)导演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对教学大纲进行了调整。调整的主要内容是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增设。
(一)在表演、导演专业课的内容里,明确增设了两轮文学片断改编
第一轮是作为表演课教学内容的文学片断改编,将原有一年级下学期表演教学中的学生自选文学片断,改变为教师改编。这一调整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内外部条件、掌握表演元素的情况和学生创作个性等因素,有针对性地选择文学片断,使教材的选择更具有针对性、训练的有效性,也使学生不在片断的改编上占用时间和精力,而是集中精力将所学的表演元素运用于创造文学片断的角色,使“文学片断改编”成为表演元素训练与表演片断之间过渡的坚实桥梁。
第二轮是作为导演课教学内容的文学片断改编,要求学生在教师改编文学片断的示范下,从文学作品中选材进行改编并排演,使学生在学习导演元素与导演剧本片断之间有一衔接过渡的桥梁,同时也为三年级影视导演课程中的短片作业提供教材,允许学生将导演文学片断改编的剧本作为短片作业的创作素材,根据影视视听语言要求改编为影视拍摄脚本。对同一部文学作品先后用两种不同艺术形式加以改编、创作,有助于学生通过文学片断的排演和拍摄实践,了解戏剧舞台艺术和影视屏幕艺术的创作共性与个性,在比较中更为有效地学习、掌握戏剧与影视导演的创作规律、方法与技能。
(二)增设“戏曲导表演基础与影视导表演基础”课程
根据学生走出校门后有可能参加戏曲和影视导演、表演创作的机会,也为了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导演系在导演本科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增设了两门专业基础课:戏曲导演、表演基础;影视导演、表演基础,并明确要求这两门课是理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改变了过去主要为理论讲授的讲课方式。
戏曲导演表演基础课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行课,通过讲授传统戏曲导演、表演艺术的基本特征、戏曲行当、流派的表演特色、传统戏曲经典作品、样板戏与当代优秀戏曲作品的案例分析,以及结合实践传授戏曲表演功法、戏曲龙套调度等,使学生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与特性,现代戏曲导、表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中国戏曲的行当流派、表演形式、独特的时空处理等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从而有助于学生在创作中吸纳中国戏曲导、表演艺术精华,丰富自身的艺术素养和创作手段。
影视导演、表演基础课安排在学生完成了两轮导演片断后行课,通过教师讲授影视导表演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使学生对影视导表演创作的规律有基本的了解,并掌握初步的创作技巧和方法,进而指导学生完成“照相蒙太奇”和“DV短片”的拍摄制作实践,让学生初步掌握影视导演创作的基本技巧,初步掌握镜头前创造人物的规律和基本技巧。
二、引导学生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础上,向“表现”领域拓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作个性
在新时期话剧创新、探索过程中,导演艺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直接、根本的原因,是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导演艺术家开始愈来愈强烈、愈来愈自觉、愈来愈智慧地追求在演出中表现自己的主观意念、主观情感,愈来愈普遍地倾心于遵循“表现”的美学原则,采用富于“表现美”的形式,创造各种假定性语汇、表现性语汇和象征性语汇,去直观表现生活本质内涵和人的深层心理。导演创作思维向主观思维、表现思维的拓展,使新时期的话剧舞台从整体面貌呈现出向“表现”美学原则的倾斜,这种倾斜在迈入新世纪后仍在继续。
面对当代戏剧的整体面貌和发展趋势,导演系拓展了教学内容:在教会学生遵循“再现”美学的原则,掌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础上,有意识增加了引导学生向“表现”美学拓展,培养主观思维、表现思维的教学内容。
(一)在基础教学阶段,培养学生的主观思维、表现性思维
想象力的解放、活跃、飞翔是培养发展学生创作思维的基础,在第一学期的导、表演教学中增加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的素质训练。因为与表演课结合,做“物件想象练习”——把具象事物与抽象概念结合为题的练习,将无生命的物件赋予生命、性格,并呈现一定的主题立意。
将导演元素训练的“音乐、音响小品”教学单元作为发展、培养学生主观思维、表现思维的重要阶段,引导、提倡、鼓励学生在学习掌握处理音乐、音响规律和方法的同时,敢于向主观思维、表现思维领域跃进、冲击,要求教师在学生的创造性想象飞翔起来,有可能进入表现、象征的领域时给予引导;让学生学习运用音乐、音响去创造现实时空和各种非现实时空(心理时空、哲理时空),运用音乐、音响去开掘人的心灵、意识或潜意识,把人物的主观感受和创作者的主观意念给予外化、物化;引导学生的创作思维向主观思维假定性思维、表现性思维拓展,鼓励学生显现、释放创作个性。
(二)在高年级教学阶段重视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作个性
在完成第三、四学年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在继续努力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现实主义创作基础的同时,重视通过向“表现美学原则”拓展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作性思维和创作个性。
例如,在第一轮现实主义优秀剧作片断的排演中,要求学生在对剧本进行深刻分析、认识剧作的基础上,可以用现代意识、观念去观照剧本,开掘剧本内涵,使剧本更具有现实意义,并允许学生在准确深刻地认识把握剧本内涵、剖析人物心灵的基础上,允许遵循“表现原则”去处理舞台空间、创造片断的演剧形式和具有“表现”“象征”意蕴的导演语汇。
在第二轮非现实主义剧本片断的排演中,明确要求学生“通过导演不同风格流派的剧本片断,探索、实践各种风格、流派,各种创作方法和艺术手法,掌握处理不同风格、体裁剧本的规律与技能”的教学要求,剧本风格、体裁的多样性、丰富性,为学生对“表现美学原则”的跃进、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创作个性的释放提供可能。
在进入多幕剧排演阶段,明确要求两台大戏的选择,在教材选择上要求第一台是现实主义经典剧作,第二台是风格流派鲜明的优秀剧作,在培养导演专业学生掌握创造完整舞台演出艺术和培养表演专业学生掌握创造完整人物形象的规律、方法、技能,夯实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与基本功,同时坚持向“表现美学原则”拓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作个性。
三、探索导演、表演联合教学模式的优势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于1993年在对实施导演、表演联合教学的可能性、优越性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首次在我国开办了“导演、表演混合教学班”,这是一个具有明确教学研究、教学实验目的的本科班。随后在2002—2006年连续开设5届“导演、表演混合本科班”,培养出毕业生178名,其中导演专业学生68名、表演专业学生110名。这6个班排演了教学实习剧目和毕业剧目18台。通过6个“导演、表演混合班”的教学实验与不断总结与完善,建立了符合导演和表演专业教学规律、特点,适合“导演、表演混合班”联合教学理念的“导演、表演专业教学大纲”,形成了一套符合联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措施、内容及教学阶段和课程的安排。
导演系开设“导演、表演混合班”的目的不是为了扩招,而是为了“以导促表”“以表促导”,是在学习、借鉴前苏联的卢那察尔斯基戏剧学院,圣彼得堡音乐、戏剧、电影学院开办导演、表演联合教学班的基础上,在全面、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开设的。
在以往导演本科与表演本科分开的独立教学中,导演本科的5年专业教学一直实施导演、表演并重的“双轨制”教学,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导、表演混合性质,所不同的是,这种“混合”体现为教师导演与学生演员、学生互为导演和演员两种形式。通过这两种形式为导、表演专业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导演专业学生在大量的创作实践中,不仅学习、掌握导演创作规律、创作方法和技能,而且学习掌握表演创作规律、方法和技能。演员通过用自己的血肉、神经创作的“炼狱”升腾出对于表演艺术的真知灼见。
根据导、表演艺术创作规律和教学基本规律对实行这两个专业的联合教学进行分析和预测是具备可能性和优越性的,因为导演和演员都是戏剧、影视作品创作中最主要的力量,前者起主导作用,后者是创作的主体,两者的合作贯穿创作的始终,合作是否密切、默契,直接决定作品创作的成败。
要探索导演、表演联合教学的优势,唯有在联合教学的碰撞中才能发现、发挥联合教学的优势,应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上以“全面实施联合教学”为原则,在为期4年的教学过程中,将有意识强调两个专业教学上的“合”,必要的“分”( 两个专业分开独立教学 ) 只是阶段性的、相对的;“合”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绝对的。因此,在连续6个“导演、表演混合班”的教学进程中,始终贯穿这样一种追求:在严格遵循教学规律,严格掌握每一教学单元的教学任务和培养规格的前提下,大胆、谨慎地探索和最大限度地发挥导演、表演联合教学的优势。
在实施联合教学的过程中,努力追求“联合”是“相辅相成”意义上的联合,在遵循导演、表演双方的教学规律,保证导、表演学生都达到专业培养规格基础上的“联合”,而不是让两个专业的学生共处一堂的表面联合,两门专业课程的简单相加。为了使两个专业的教程能够统一,经过论证后,我们把导演本科的教程从传统的5年压缩到4年,有意识地在所有导、表演教学中实行导、表演学生混合编组,而且尽可能做到每一次练习、每一个小品、每一个片断中的演员,都应同时有导演和表演专业学生,使导、表演专业学生能在大量共同创作实践的无数次碰撞中,相互以自己的优势影响对方,相互作用于创作素质的互补、培养、开掘。
经过6个“导演、表演混合班”的教学实践和成果证明,实施“导演、表演联合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优势:
(一)实施导演、表演联合教学,有助于创造类似剧院雏形的创作条件和创作气氛;
(二)实施导演、表演联合教学,有助于两个专业学生创作素质的培养与创作潜能的开掘;
(三)实施导演、表演联合教学,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专业;
(四)实施导演、表演联合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能力与方法。
总结、归纳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开设的6个“导演、表演混合班”的教学优势,我们得出清晰的认识:开设导演、表演混合班是导演专业“双轨制”教学传统的拓展;探索导演、表演联合教学是具有前瞻性的教学改革,有助于使导演、表演两个专业的学生相互产生良性刺激、共同发展;导演、表演联合教学是解决导演、表演专业合作课题的良好途径,能够使两个专业的学生在共同的学习、创作实践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相互作用于双方专业素质的培养、创作潜能的开掘、创作个性的显现,从而为新世纪戏剧、影视艺术培养知识丰富、修养全面,具有很好内、外部素质 (特别是内部素质优秀) 的表演艺术人才,和具有很强创造能力、实践能力、鲜明艺术个性的导演艺术人才。同时通过两个专业的学生共同对导演、表演艺术创作规律、创作方法和技能有较全面的认识和掌握,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和毕业后的创作实践中,能更为主动、自觉地拓宽自己的创作道路,使确实具有导、表演素质的学生创作得到最充分的施展,成为导演、表演兼具的复合型人才。
篇4
关键字:表演专业;台词课程;教学;拓展研究
戏剧影视表演是综合性非常强的艺术,对演员的要求非常严格。作为表演专业的学生,只有通过系统的表、台、形、声等专业课程的训练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专业演艺人才,但是,当前表演专业的台词课程教学却不容乐观,面临诸多问题。
一、台词教学的现状以及问题分析
表演艺术是将语言与动作结合起来表现情节的艺术形式,因而台词是剧中人物表达情节、塑造形象的重要工具。就当前一些艺术院校台词课程教学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理论基础知识薄弱,文学水平薄弱
台词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台词的分析和研究,挖掘出“藏匿”于“文字”以下的本真内容,使演员获得此时此刻正确的人物感觉,并非仅限于语言的表达或是行为的展现,这需要理论基础知识作支撑。但是当前表演专业的学生不重视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文学欣赏能力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表演专业的学生专注于专业的学习,对文化知识不够重视,文学欣赏能力自然比较低下;另一方面,学校对理论课程安排不够重视。台词课程教学不仅有理论还包括艺术欣赏理论、文学理论等内容,所以台词课程教学必须重视多方面的理论教学,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仅降低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影响了学生对台词的感知和领悟能力。
2、教学模式单一,观念不新
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风格、教学思路等的集中体现,台词课程教学是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活动。如果教师孤立地开展台词课程教学而不关注表演课程教学,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这是制约台词课程教学向纵深拓展的重要因素。一是我国新课改启动不久,大部分教师不了解课堂教学的自由化、民主化才是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教学时不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因而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二是教学模式单一,这是台词教学难以吸引学生注意的原因之一。只注重语言训练、台词技巧,而不能将台词与表演课程教学结合,必然会挫伤学生学习台词课程的积极性。
二、加快台词课程教学深入拓展及其方案的具体运用
通过台词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台词课程教学难以深入拓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生自身理论知识匮乏,艺术欣赏水平较低,阻碍了台词课程教学拓展的深入,二是学校课程设置不够科学以及课程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影响了台词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与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加强对理论知识的重视,提高学生艺术水平
艺术院校要加强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视,对文化基础知识提出一定的目标和要求,从客观环境上为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比如,要求台词教师注重对学生艺术欣赏能力以及文化素养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欣赏,不仅欣赏剧本的台词,还要对剧本的艺术价值、语言魅力等进行分析和学习。其次,教师要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引导学生,转变学生不健康的“奋斗观”。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渴望成名获利,“功利心”过重自然不能安心学习理论知识。
2、完善台词课程的设置
台词课程的设置只有进一步完善,注重系统化、全方位的综合与训炼,才能推动台词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拓展。一,学校在进行表演课程安排时要从科学、全面的角度出发,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表演教学系统。比如,声乐、形体、台词教学与表演教学要一体化考量,不可割裂。台词课程教学内容的拓展也应该表现在其综合性上,将台词教学与表演教学结合起来,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台词在表演艺术中的地位和魅力,推动台词学习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交流与互补建立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从而加快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步伐。二,适当增加台词技能课、训练课的实践课时量。台词课程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的魅力,通过对台词的分析和研究,获得了此时此刻正确的人物感觉后,再运用艺术语言技巧将台词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台词技能。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时效性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增强台词教学的趣味性,也能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根据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可以在一个课堂中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联系起来,比如,在进行作品欣赏课时,可以事先安排学生做功课,在课堂上分组对作品进行讨论,并且每组都用情景表现的方式进行解读。欣赏作品的方式也可以用多媒体展示,适当配设音乐、背景等等,为学生欣赏作品创设良好的环境,才能使之深入作品当中感知台词的魅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台词课程教学要想进一步庹震深化,必须要注重学生审美水平、艺术欣赏水平的训炼与提高,完善相关课程设置,并且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推动台词课程教学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杨绍林,国有表演艺术院团改革与发展求索[J],艺海;2010年01期
篇5
(一)教学对象与专业课程种类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从钢琴专业技能基础的角度讲相对较弱,专业素质良莠不齐,这种欠缺在非钢琴专业的学生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针对这种情况大多数高校在4年学制的基础上对非钢琴专业的副修生开设了2年的钢琴表演课,钢琴专业主修生开设3到4年的钢琴表演课。由于受教育经费及各科课程安排等因素的影响,非专业学生一周的钢琴课时一般为20———40分钟,钢琴专业学生则为80分钟。结合学生的情况与专业课程种类来看,这样的专业课程显得单一化,专业小课课时量也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
(二)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的距离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依据学校层次的不同存在一定差异,但大都建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基础之上,要求其毕业生能够在学校、艺术团体、文化馆等工作单位上担任表演、教学、组织管理等工作。具体到钢琴课的培养目标则细化为主修生应具备一定的独奏能力与较好的钢琴配弹伴奏能力,副修生要求除了具备一定的钢琴基本演奏技巧以外更着重培养钢琴伴奏与视奏能力,说到主修生的独奏能力,不同层次的学校对其界定也不同,有的更为专业化,有的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再者,同一专业的学生在专业素质上存在的差异也会影响对课程的需求,例如专业水平相对较好、程度较深的的学生往往对专业课的课时量有更大的需求。在培养目标设立之初或多或少忽略了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教学对象、专业化要求上的诸多差异,其培养目标只能通过每周一次的钢琴专业小课来实现。这样的课程设置与其对应的基本的或者跟高层次的培养目标来看,存在着不合理性。
二、对改革现状的思考与建议
(一)课程设置的多元化
首先,从课程设置上讲,针对不同专业水准的主修生在原有专业小课的基础上可增设钢琴专业选修课,此课程可对程度较深,专业素质良好的学生开放,学生可结合自身的课程安排以及学习需求自由选择。这样做既能达到对于主修生有一定独奏技能的一般教学目标,又能为肯深钻的学生提供更高的平台,教师也有更大空间对不同专业水准的学生因材施教,是促成更多教学成果形成的重要条件。对于副修生可开设伴奏实践课,虽然有些学校也开设钢琴即兴配奏课,但大部分学生甚少有舞台伴奏的实践机会,学生通过钢琴小课学习的基本演奏技巧在伴奏实践课中得以体现和巩固,同时增加其舞台伴奏经验。
(二)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要演奏好一首作品除了要有能胜任作品难度的钢琴技巧以外,还需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时代的风格特征,作品内部的和声音响,曲式结构等等,因此,钢琴课绝对不能是纯粹的技能教授课,要求学生对其在音乐史、复调、曲式分析、和声等相关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对演奏曲目做力所能及的分析与理解。在钢琴课上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不仅能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钢琴课这门实际操作性极强的学科中,更能培养他们对音乐整体性的感悟力,从而使其能合理运用科学的办法独立把握和展现钢琴作品。
(三)优化师资队伍
钢琴教学是一项专业性与实践性极强的工作,除了注意调整课程设置与加强学科间的联系等客观因素,教师本身的专业技能与教学经验是影响教学成果及教学质量的主观因素。优化与建设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中的重要工作之一。一方面学校可根据师资情况引进富有教学经验、有学术权威的高职称教学人员,另一方面可对现有师资进行整合,结合办学条件为在岗教师提供继续教育与钢琴专业技能进修的机会,以及完善合理的教师教学水平及专业技能测评的考核机制,帮助及监督在岗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从而提升办学质量。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武汉音乐学院;演艺学院;潮流之风;新专业;适应社会;面向社会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3.04.010
执笔者简介:胡 杨(1973~),男,文学硕士,武汉音乐学院演艺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武汉 430060)。
收稿日期:2013-09-12
武汉音乐学院演艺学院成立于2003年6月。作为最年轻的二级教学单位演艺学院是一个充满朝气、将传统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教学科研演出实体。经过十年发展,演艺学院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办学理念:适应社会,面向社会,开办新专业、特色专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优秀大众音乐与通俗音乐的需求,满足社会大众音乐与通俗音乐人才的需求。
图1 武音首届电声乐队比赛
当前,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民众的文化娱乐比重支出不断增加,对文化产品的选择性日益增加,逐渐向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转移,而观看娱乐性强、影响力大的演出节目成为民众最为普遍的文化消遣方式之一。《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演艺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之一。因此,作为武汉音乐学院最年轻、规模最大的院系,演艺学院始终坚持注重实践、强调应用的建设原则,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复合型音乐专门人才为目标,坚持“学术与应用并重,教学与实践一体”的学科建设特色,积极探索充分倚重音乐学院传统专业积淀、兴办高质量新兴音乐专业教育的办学模式。
图2 演艺学院东方天紫合唱团
自成立以来,演艺学院致力于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将各专业结合,将各种风格汇合,创新课程体系建设,拓展艺术实践空间,拓宽师生发展渠道,积极探索与当今时尚前沿紧密接轨的艺术教育发展之路,“潮流之风,愈‘演’愈‘烈’”,为武汉音乐学院音乐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找准定位,坚持特色与实用的“演”字办学思路
所谓“演”,暨演化、演变,有发挥或练习的意思。演艺学院始终坚持在传统音乐教育基础上,兴办流行音乐教育,立足华中地区,面向全国,培养具有相当音乐技能、较高文化艺术修养和良好道德规范的“学院派实用型”音乐人才,努力建成“实用型高等音乐艺术院系”的定位,注重探索适应市场需求的办学模式,学习借鉴具有时代特色、引领时尚潮流的音乐风格,有效地将传统音乐教育与流行音乐教育结合起来,开拓了一条具有演艺特色的“演”字办学之路。
在认真总结演艺学院“十一五”时期的工作基础上,演艺学院按照武汉音乐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演艺学院抢抓机遇、全力打造核心业务能力、着力壮大核心人才队伍、不断优化核心教学模式、努力培育核心就业竞争能力,努力实现教学质量良好、教学特色突出、教学队伍优秀,全力提升演艺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建设培养“综合应用型”音乐人才的专业院系发展目标,为应对“教学内容改革”,加快推进“培育创新人才”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
演艺学院领导班子在充分调研、学习、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召开了演艺学院教学工作研讨会,专题谋划各学期重点推进的重点工作和应强化落实的重点举措,并将全年重点工作任务细化、量化,分解落实到每个专业和教师身上,使每一名教师在工作中都能准确定位,找准各自工作的着力点。同时明确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时间节点和奖惩措施,全面强化责任意识,落实责任主体,促进各专业教师履职到位。
为了进一步落实深化武汉音乐学院课程优化工作,演艺学院召开了演艺学院学科建设工作会,重点就演艺学院课程体系优化工作进行充分讨论和研究,陈刚院长制订了《演艺学院课程体系优化方案》,深入分析了演艺学院毕业生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明确了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案、“二纵二横”的课程体系优化思路、急需开设课程指南以及推进时间节点。按照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路及急需开设课程指南的要求,组织全体教师分专业进行课程申报,试讲、试听和审查、投票,最终确定了7门课程作为首批实验课程,进行实际教学试验。结合《演艺学院课程体系优化方案》还制定了《演艺学院专业课程建设实施方案》,从夯实专业技能课、建设表演类专题课和公选类专业基础课等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课程体系的优化实施。各学科制定了符合专业发展和实际情况的教学大纲、目标明确的教学计划、内容明确重点有序的教学曲集,理清了思路,完善了内容。各类课程相辅相成,共同完善学生专业学习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十年发展,演艺学院由复制其他各院系相关专业和专业方向的“小音乐学院”逐步转变成为具有演艺特色的培养综合实用型音乐人才的专业表演院系。演艺学院现设通俗声乐教研室、器乐教研室、键盘教研室、音乐编辑与制作教研室等四个教研室,涵盖了钢琴调律、音乐编辑与制作、通俗声乐演唱与编导、键盘演奏与编导、通俗器乐演奏与编导等五个专业方向,其中通俗器乐演奏与编导方向包含电吉他、电贝司、电子键盘、电子小提琴、电子大提琴、爵士鼓、古典吉他、萨克斯等8个专业,键盘演奏与编导方向包含钢琴、手风琴、电子管风琴等3个专业。这些专业和专业方向的设置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受到社会认同,未来发展值得期待。
图3 演艺学院东方天紫合唱团获奖证书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武汉音乐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计划”试行方案》的具体要求,演艺学院认真组织设计,突出以课程建设为重点,抓好院、系两级实验班建设和两级灵活进出机制建设,推进演艺学院在课程建设、学生培养和教学模式创新三个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尝试开设“舞台表演实践班”,来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试验班”建设工作。全体演艺学院学生以“舞台表演实践课”(特色发展课)为新的起点,接受适应学生特色发展的专业排练课训练,各学科定期进行专业内选拔,挑选出优秀专业学生,参加每学年组织一次的综合教学选拔比赛,最终选拔出业务素质突出的人才进入演艺学院“舞台表演实践班”暨艺术团。目前,《舞台表演实践课》使学生的基础专业素质得到了较大提升,选拔等环节促进了学生间和各专业间的良性竞争,有利于提高专业水平,艺术团最终整合了各专业,促进了专业交流和合作,演艺学院艺术团正逐步参与到演艺学院各类演出活动之中。
为了贯彻办学理念、实现办学目标,演艺学院坚持在教学内容与方式上不断探索与创新,修订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用性基础课程和主干专业课程,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开设通俗音乐创编、合唱艺术、中国流行音乐简史、键盘合奏、钢琴构造与发展简史、键盘即兴伴奏等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及合作能力的课程。筹建音乐编辑与制作教研室、乐器工艺教研室和录音技术实验室、乐器工艺实验室。搭建“演艺之星”、“演艺之夜”、“演艺论坛”、“东方天紫合唱团”等艺术实践平台,先后邀请多位国内外著名音乐评论家、流行音乐家,爵士钢琴演奏家、作曲家和教育家等国内外知名音乐人为演艺学子进行讲学,极大的扩展了演艺师生的音乐视野。十年探索,演艺学院在强化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服务功能等方面均显示出勃勃生机和巨大的后发优势。
二、加大投入,提升办学条件之“演艺”水平
演艺学院成立时间不长,在师资、硬件等办学条件上还需要逐步完善。完善教师队伍,配备专业办学条件,尤其是满足演艺学院各专业发展的特殊需要,一直是演艺学院思考的重点问题。
目前,演艺学院教职工34名(1名通俗演唱方向特聘教授、多名兼职教师均为活跃在当今舞台上的明星艺术家)。截至2013年7月,学院在校生普通教育本科生1137人。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先后向社会输送了三千多名高级音乐艺术人才,他们中很多人已成为国内各地艺术院校、文艺团体、研究机构及文化管理单位的业务骨干。演艺学院现设有手风琴、电子管风琴专业硕士点,2013年7月经过申报审批,新增萨克斯专业硕士点,提升了学院学科建设的地位。
图4 演艺学院邀请法国萨克斯管专家举行大师班
演艺学院始终重视教学仪器设备等教学设施的投入,除了不断完善教学设备,配有数码钢琴教室、合奏排练课教室以及配有独立音响系统的通俗演唱专业教室、专业琴房等,琴房定期有专人调律维护,并作为调律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实践课参与维护工作,既保证了专业的正常用琴,又为调律专业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通俗演唱专业课教室升级改造,全部改进为数码音像视频教室,电声乐队小型排练厅,供电声乐队上课及排练。随着学院的发展和学科建设的深入,演艺学院在教学硬件建设和教学配套设施建设方面不断加大投入,以满足办学需要,提高办学质量。
图5 大学生艺术节.jpg6演艺学院“演艺风采”音乐会
同时,为保障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演艺学院建立了学生视频资料库,收录学生入校、每学年、毕业等6个时间节点的视频资料,采取学生、年级、专业教师三种检索方式,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足迹和教师教学成效,用于学习评价和教学评估,双向约束和促进教学,有利于改进学风和教风。
三、强化管理,提升“演艺”之“烈”势
“烈”是气势盛大、有高贵品格的意思。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质量是学院发展的生命线。强化教学管理必须始终围绕教学这一中心,围绕服务育人这个大局。演艺学院根据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人才成长的自身规律及音乐艺术教育的特殊要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把握时代脉搏,努力提高学院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潮流之风愈演愈烈。
制度是一个团队发展的规范和标准,制度建设是制度制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动态过程,它直接关系一个团队是否能够健康持续发展。按照武汉音乐学院关于教学体制改革、创新等工作的要求,演艺学院着力抓好制度建设,努力提升演艺学院教学保障水平。演艺学院以精益化、规范化管理为重点,着力抓好教学岗位设置、教学质量监控、教学经费预算管理以及教学场所及设备管理等工作,着力提升演艺学院基础管理能力和水平。演艺学院把广泛交流调研作为突破口,认真开展教学工作专题研讨和师生分别座谈等活动,深入教职工和学生当中,了解演艺学院的实际情况,倾听教职工和学生的心声,明确演艺学院的发展方向和改革措施。
图6 演苑学院“演艺风采”音乐会
在教学管理方面,演艺学院组织完成了教学岗位设置的编制工作,理清教学岗位职责,重新聘任外聘教师,明确责任到岗、到人,为教师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提供依据。修订完成了《演艺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细致》,明晰了监控职责、义务和方式,为教学质量的可控、在控提供制度支撑。完成了经费预算制定工作,并将有关经费进行统筹管理,对创新型、支撑型学科和专业给予经费支持,提高经费使用的有效性和透明度,真正服务于教学。制订了《公用教学场所管理规定》和《教学设备借用规定》等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教学辅助设施的管理。
图7 演艺学院萨克斯管学科专场音乐会
在教学组织方面,演艺学院以召开各专业教学研讨会和到其他兄弟院校调研学习交流为基础,经过充分研讨,确定成立了演艺学院教学委员会、考试委员会和艺术团团务会。明确了演艺学院所有教学项目的申报、初审、听课审查的管理流程,为演艺学院课程体系优化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加强了对考试缓考、补考工作的管理,制定了《演艺学院专业考试细则》、《演艺学院专业考试缓考条例》以及《演艺学院毕业班工作安排》等制度和流程,对专业教师及学生起到了双向约束的作用,大大减少了非真实情况办理缓考补考的数量。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演艺学院更新了现行国内音乐院校的教学方式与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二纵二横”课程体系优化思路,在专业课集群建设、专业支持课集群建设、音乐科技类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建设四个环节上进行优化,建立学生视频资料库、设置竞赛性质的舞台表演实践课、成立艺术团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随着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演艺学子各类奖项的斩获也逐渐增多:2009年,演艺学院学子荣登中国教育电视台春晚舞台;组队参加“2010国际流行音乐高等教育成都论坛”取得3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武汉赛区组合第一名,并将代表武汉赛区参加全国复赛;DL组合参加湖南卫视金牌选秀节目《快乐女声》,进入全国十一强,并签约天娱传媒有限公司;通俗演唱专业华晨宇入围“快乐男声”全国前5强。2009级学生何亚琪获第七届“贝塔斯瑞”全国电吉他大赛第二名,原创作品《躁动的心》获优秀作品奖;2011级学生冯圆圆获“第十届全国声乐比赛”流行项目组铜奖;2012“长江之春”青年音乐家比赛获管弦乐专业组金奖等多个奖项,成绩喜人。
图8 演艺学院"老歌新唱"音乐会
图9 演艺学院原声音乐社"阿卡贝拉"户外音乐会
四、创新模式,培养优秀“演艺”人才
演艺学院的发展离不开“演艺”二字。何为“演艺”,暨戏剧、歌舞等表演艺术或表演的技艺。演艺学院成立以来,由于学生基数大,专业及专业方向复杂,专任教师队伍难以满足教学需要,而演艺学院的办学定位重在“演艺”,必须引进或加快培养覆盖演艺各专业的优秀教师。目前演艺学院师资队伍主要由专任教师、兼任教师、外聘教师三个部分组成。而对兼任教师尤其是外聘教师的有效管理和使用,成为演艺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的一大特色。
随着课程体系建设的不断优化,教学工作对教师队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专业教师的自我提升,演艺学院特别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项目。为了更好的实施武汉音乐学院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演艺学院针对自身的发展模式,更好的将专业与市场接轨,不断深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做出了一些思考和计划。希望通过一定阶段、形式、周期的培训,最终能更好的促进学科青年教师在师德、业务上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演艺学院对于青年教师的培训计划,不仅包括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同时更加注重教学能力的提高。通过对青年教师队伍教育教学水平、学科专业特点等现状进行详细分析,鼓励青年教师各项艺术实践活动与科研创新,并为其搭建良平台。引导教师处理好教学与艺术实践的关系,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表演能力,更重要的是将自己的表演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传授给学生。针对演艺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师资力量,尝试用一些新的表演形式进行多种跨学科合作,加强青年教师的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使教师在培训活动中提高全面素质,特别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学科知识拓展能力,专业技能运用及整合能力和教育科研研究能力。
图10 演艺学院敖坤指挥萨克斯管乐团演出
演艺学院积极组织开展学术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到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以音乐会、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形式使青年教师能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通过来访教授指导,进行业务培训,加强信息共享与交流;积极开展学术讨论、专题讲座和集体备课,规定年度的科研任务。演艺青年钢琴教师、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硕士桑梓,青年电子合成器教师姜胜楠,青年声乐教师高琦,青年钢琴教师吴超,青年电子管风琴教师李想都已成功举办了个人音乐会,反响热烈。器乐教研室主任萨克斯管教师敖坤曾应邀赴南昌大学、赣南师范学院举办音乐会和学术交流活动;应邀参加了2011澳大利亚国际单簧管与萨克斯管艺术节并举行了两场音乐会;2012年9月受邀赴南昌大学举行萨克斯管个人独奏音乐会;2013敖坤萨克斯管巡回音乐会穿越南昌、杭州、武汉、意大利。
图11 演艺学院《奇・想组合》
演艺学院注重发挥各教研室的作用,定期在教研组内组织研讨活动,给教师们提供一个学习、交流与展示的平台。经过几年的发展,器乐教研组由单一的钢琴专业发展成为钢琴、手风琴、双排键等键盘大专业,并突出合奏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声乐教研室突出实践锻炼,组织多场师生音乐会,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舞台表演能力的提升。萨克斯管教研室组建萨克斯管大乐团,调动和发挥现有师生力量,开展多种艺术实践活动和音乐会,为该专业顺利通过武汉音乐学院审核设立硕士点奠定了基础。
演艺学院领导班子也以身作则,带头开展团队项目建设。利用有助于青年教师发展的资源,为青年教师提供艺术实践的平台,鼓励青年教师不仅要在学科内进行交流学习,同时要增进跨学科交流,拓宽视野,互相促进。发挥专家教授对青年教师艺术实践的具体指导作用,更快的使青年教师在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上得到提高。
目前,演艺学院已开展团队创新项目建设,由副院长胡杨牵头,青年电子管风琴教师李想、青年声乐教师高琦以及青年萨克斯教师李为培养对象,同时邀请外聘教授萍为艺术指导,国内著名编曲人姜胜男为编曲,开展的团队创新项目。项目初期以复制、学习成熟模式为主,模仿当代较为流行的玖月奇迹组合,将新颖独特的电子管风琴表演与多风格的跨界演唱完美融合,开创舞台全新表演模式,使电子管风琴风格多变的演奏与几种唱法之间的自由转换配合的相得益彰,用独有的方式重新演绎大量中国经典歌曲,为传统的经典旋律注入新鲜的舞台表演形态和音乐风格,既有民美的歌唱风格,又有反差极大的时尚演绎,更大程度的拓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在纪念演艺学院成立10周年音乐会上,首次推出了“奇想”组合,现场反响很好,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
演艺学院自成立以来,在舞台表演艺术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但是,与演艺学院培养优秀舞台表演人才的定位相比,舞台表演实践还显得比较不足,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为了保障演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加强师生两级艺术实践,依据这一思路,演艺学院努力为广大师生创造更多的表演实践机会,提供更加广阔的实践锻炼舞台,提升师生队伍的舞台表演技能和艺术修养。
图12 演艺学院键盘学科教师音乐会《黑白光影》
为了进一步开展艺术实践,扩大对外的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建设,演艺学院始终坚持不断加大对外交流互动,成功举办“激情high C之夜――王宏伟独唱音乐会”、“张立萍独唱音乐会”及声乐专业公开课讲学、 “栾峰师生声乐演唱会”等一系列知名音乐家音乐会及公开课,而演艺学院萨克斯四重奏组在长沙大剧院举办了“萨克斯四重奏音乐会”,获得极大成功,经常性高层次的内外交流互动,有力地推动了演艺学院学科建设,提升了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逐步建立演艺学院专业品牌。承办 “全国高校音乐院・系高峰论坛”及“长江钢琴杯”全国高校钢琴展演活动,提高社会影响力。
在学生队伍建设方面,演艺学院注重尖子生的发掘、选拔和培养工作,以良性竞争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例如音乐编辑与制作教研室在武汉音乐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通过选派青年教师到北京著名的魔笛工作室学习,培训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水平,使音乐编辑与制作专业由以前的依赖作曲系逐步发展为建立自己的师资队伍,开展教学活动。该专业坚持举办原创作品比赛及音乐会,同时每年确定一个创造主题,原创作品全部由演艺学院相关专业师生进行表演实践,排练演奏或演唱。部分优秀学生得以脱颖而出,2006级录音艺术.通俗音乐编创与制作专业方向的刘思远同学,作品多次被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采用,其中《飞吧!神州!》获得了湖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其作词作曲的《我向总理提个问》于在CCTV4国际频道‘新闻60分’栏目《我有问题问总理》板块中首播,受到全国观众和网友的一致好评。
图13 演艺学院女声小组唱
通过成立乐团、社团,拓宽学生艺术实践平台,近年来也取得了优秀成绩。创立了武汉音乐学院演艺学院“东方天紫”合唱团、演艺学院“东方之星”艺术团、演艺学院“原声音乐研究社”等等,坚持“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古典与流行融会贯通”的理念,逐渐形成了演艺学院艺术社团品牌。2009年“东方天紫”合唱团荣获湖北省“金编钟”合唱比赛三等奖及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三等奖。
为了更好地优化人才培养质量,演艺学院加强交叉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合作,积极加强和推动本院各专业与武汉音乐学院其他各教学单位相关学科专业的横向联系与教学合作,同时加大对外交流,创新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合作能力。多次与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合作举办作品音乐会,周耘教授应台南艺术大学邀请赴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讲学,邀请德国钢琴制造大师施岩出席演艺学院“钢琴调律专业课程建设座谈会”等活动,为改造和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为培养复合型音乐艺术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演艺学院加大了对外交流的力度,组织了美国小提琴大师科特.萨斯曼思豪斯交流讲学、中国音乐学院青年钢琴演奏家董璇交流讲学和独奏音乐会、中国提琴制作大师中央音乐学院郑荃交流指导、李秀英大师班、与音乐学系联合邀请美国史蒂芬教授及屠明博士交流讲学、与钢琴系联合邀请盛原教授举办3场讲座与大师班等外部交流。组织全国第三届“长江杯”钢琴比赛湖北赛区的选拔工作。组织演艺学院青年艺术家小组“走基层”赴襄阳演出、与国家检察官学院湖北分院联谊活动等交流共建活动。组织了钢琴调律学科讲座(陈家鑫)、邀请音乐学系蔡际洲教授开设专题讲座、毕业生音乐会、“演艺风采”“老歌新唱”声乐专场音乐会、萨克斯学科专场音乐会等多场院内交流学习实践活动。
图14 演艺学院教师音乐会
在多种形式的交流学习中,演艺学院青年教师艺术小组和学生艺术团将分别在师生两个层面发挥了演艺学院专业和舞台表演丰富的优势,在培养锻炼人才队伍的同时,也能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也符合武汉音乐学院关于加强艺术实践,增强社会服务功能的要求,更加坚定了演艺学院大力培养师生艺术实践队伍的信心和决心。
结 语
一步步探索至今,演艺学院的办学已经完成由被动转型向主动出击的转变。而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开放办学、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的定型,是这十年实践摸索的最大收获。演艺学院还很年轻,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10年对于这个年轻的学院来讲只是起步阶段,要实现演艺人的梦想,走出一条具有演艺特色的艺术教学之路,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思考和探索,需要进一步开拓思路、拓宽视野,演艺学院全体教职工将坚定信心、坚持办学理念、坚持不断创新,努力实践建设现代音乐艺术院系,让潮流之风在演艺学院“愈演愈烈”。
The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 in 10 Years of Running a
School in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with its Teaching Achievements
HU Yang
篇7
关键词:舞蹈表演 自信心 美感 投入 创造力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适应新时期需要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舞蹈课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之一,而舞蹈是表演的艺术。笔者认为,在高师舞蹈课的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各种基本技能技巧的同时,还应着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舞蹈表演意识。如何培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一、自信心的培养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多是以声乐和器乐为主专业考进高校的,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在舞蹈课堂上他们多缺乏自信,动作伸展不开、表情麻木……因此,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成为高师舞蹈教育的首要问题。
首先,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信心的重要性,有了自信,他们才敢于去舞蹈,才会逐渐产生表演的欲望。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学习舞蹈应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遵循量变到质变的客观规律,切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其次,教师在进行舞蹈知识的传授中,必须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自信心不足的缺陷,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给予引导。同时,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进步,老师要及时给予足够的肯定和赞赏,这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再次,多给学生灌输舞蹈是表演艺术、舞蹈艺术的灵魂是表演的学习理念。鼓励学生多参加演出,演出地点当然不一定都在正式的舞台,也可以在排练厅、在广场;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简单的基本功训练,还是复杂的整套动作练习,在做舞蹈动作时,就要把它当作舞台上的正式表演;让他们知道在面对观众表演时,表演者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和表情,都必须认真按照舞台表演的要求去完成,绝不能有丝毫的松懈马虎,要逐渐养成并保持“心有舞台、心在舞台”的习惯性表演意识。
二、美感意识的培养
舞蹈的动作都是经过美化、夸张、人为塑造、条理化了的,是具有典型性的动作。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要具备舞蹈表演能力,就必须筑牢舞蹈的基本功,掌握舞蹈美的特点和规律,培养美感意识。
首先,必须通过系统的舞蹈基本功训练,使学生克服自然形态的各种毛病,掌握正确的舞蹈形态。同时,训练学生的肢体柔韧度,培养他们各部分肌肉的紧张、松弛的控制能力和各关节的柔韧力量,为他们的表演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要培养和训练表演的敏锐性、精准的节奏感,既包括动作本身的节奏感,也包括乐感。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身形的动静、起伏、开合、张弛之间的过渡,动作要舒缓流畅,速度快慢、强弱的转换要柔和、协调,动作的节奏与音乐的旋律必须强调吻合,要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结合得非常默契。
再次,要强调学生表演的风格。风格的把握是决定表演效果的关键。不同种类的舞蹈,其产生、性能与特点,特别是其中所蕴涵的民族性格都是各不相同的。告诉学生每学一种舞蹈,不仅要学会动作,更重要的是应掌握它的风格特征,并将这些运用到个人表演当中,这样的表演才有灵魂。
三、投入状态的培养
舞蹈表演艺术的基本特点,是由舞蹈演员在观众面前演绎各种舞蹈角色,而要成功地演绎这个舞蹈角色,首先要表演者思想集中、忘掉自我、投入或化身到规定的舞蹈角色的情景中,并用各种舞蹈语言来表现和完成舞蹈角色。实践中,投入能力训练的方法有很多,但对提高高师音乐学生的投入状态培养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即兴舞蹈训练。即兴是人在无意识过程中,瞬间对客观事物的感触而发生兴致,进入表现的状态,这种状态是需要全身心投入其中的。在训练中,首先要求学生投入全部注意力,不受其他的影响,使学生忘掉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演绎角色。
第二,舞蹈表演中的情感意识训练。学生在表演剧目时,要表达的不仅仅是个人情感,而且应是角色的情感,所有的表现――悲哀、愤怒和意义指向都存在于角色身上。角色身上的情感内涵,只有当表演者进行身体四肢全身心的投入时,他作出的诠释才能被认可。所以,在训练学生投入能力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去了解剧目的时代背景、剧情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等,使学生能够得到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他们的情感只有首先被肢体感受和吸收,才能变成某种智慧的能力。这时,情感的意义才能由肢体去解读、阐释。
四、创造力的培养
表演是编导将自己所编的舞蹈作品诠释给观众的纽带。在演员的表演中含有他们的二度创作,因此,要提高高师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不能忽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首先,注重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想象是创作的源泉,并且舞蹈作品具有很强的剧情性特征,演员要将编导心中的艺术形象通过想象,然后再创造,形成新的艺术形象。想象是进入角色的桥梁,是进行形象思维的重要前提。想象越丰富,对作品内涵的表现就会越准确、深刻,观众从表演者身上获得的情感、形象与意境就会越鲜明、具体。
其次,培养学生的编舞能力。生命的活力在于新陈代谢,艺术的活力在于推陈出新。教师应鼓励学生不满足于现状,不墨守成规,要敢想敢做,勇于尝试探索新的东西。训练学生编舞的方法主要通过作品赏析和做简单的集体舞和单人、双人、三人舞的编创练习。实践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都能把所学的编舞技法运用到自己的舞蹈里,基本上做到主题鲜明、层次清楚、动作清晰,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表演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由量变到质变、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塑造的是学生综合的表演能力和表演素质。另外,长久以来,重专业、轻文化,重技术、轻理论是高师舞蹈教育中的痼疾。缺乏扎实的文化底蕴,很难在艺术上有所造诣和发展。所以,教师必须扭转这种局面,坚持一手抓专业技能技巧训练,一手抓文化理论知识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和造就一批批德艺双馨的高素质舞蹈教育人才。
篇8
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戏曲表演者,历届“新松”高研班就是戏曲新人成长成材的丰沃土壤。第八期武生武旦班延续了高研班的“高”、“创”、“研”、“修”等关键词,同时,这些关键词在本届高研班上又有了更深一层含义。第八期高研班是历届高研班中人数最多的一期,除首度前来参训的新学员外,杨霞云、楼胜、金敏、应均、薛鹏、朱振莹等第一轮武生武旦班学员也再度回炉锻造,更有一级演员项卫东及在全省戏曲青年演员大奖赛中脱颖而出的崔宝玉、季灵萃等来提升自我。
高研班一如既往地受到浙江省文化厅以及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为使戏曲园地新松茁壮、嘉木葱郁,金兴盛、杨越光等省厅领导亲临研修班指导教学工作。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金兴盛寄语学员刻苦修习、善于思考、坚定方向、追寻梦想。培训期间,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越光和副巡视员、艺术处处长尤炳秋再次来到学院探望“新松”师生,给予慰问和勉励。8月5日晚的教学汇报上,省文化厅和学院领导给学员们颁发了结业证书。半个月集训期间,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林国荣、院长汪俊昌对高研班的教学工作亲临指导;以戏剧系主任支涛为首的戏剧系教师和学院相关行政部门不辞辛劳日夜工作,优质保障学员的学习与生活。截止8月5日,第八期高研班实现了既定目标,圆满完成各项教学内容,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 高端师资——传承艺术精粹、感受戏曲经典
历届“新松”高研班都名师云集。主教本届武生班的是业界有“活林冲”、“活钟馗”、“活武松”之称,“三度梅”获得者,被誉为“中国第一女武生”的著名表演艺术家裴艳玲。68岁的裴老师举手投足干脆利落,讲起戏来兴致高昂、妙语连珠。剧目课上,裴艳玲在四个戏曲人物间来回穿梭,《夜奔》的林冲、《探庄》的石秀、《蜈蚣岭》的行者武松、《乾元山》的顽童哪咤,尽显英雄本色。她对这个班充满了热情,“浙江省文化厅做了一件有益戏曲事业的大好事,我必须来为戏曲艺术出点力”。教学过程中,她对青年武生演员不遗余力倾心传授,艺术品德和敬业精神令人由衷钦佩。
上昆团长、昆剧表演艺术家谷好好主教武旦班剧目课,传授《扈家庄》、《昭君出塞》等戏。教学中,她将戏曲基功与人物塑造、剧目创作合为一体,让学员频呼受益。在教授《扈家庄》时,谷老师化身武功与美貌并重的扈三娘,一招一式融刀马旦的英武、闺门旦的妩媚和小花旦的俊俏于一身,当真是“天然美貌海棠花,一丈青当先出马”。
二、创意教学——开阔艺术思维、激发创造能力
本届高研班的创意教学旨在为学员打开视野、开阔思维、激发创造力,同时借鉴姊妹艺术来充实表现手段。在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范益松教授的表演创作课上,理论与游戏并行,解放天性、生活观察、流水互动、想象力创造等训练层出不穷,激发学员们无穷兴趣。教学不仅令学员大呼过瘾,也让范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学员很有才华,非常聪明,里面有不少创造性人才。表演创作课上的交流非常好。”在陈丽老师主教的舞蹈课上,学员们尽情地解放肢体、解放内心、解放热情。“裴老师跟我们说过,她的某些转圈就来自芭蕾”,武生学员薛鹏觉得,借鉴姊妹艺术对丰富自己在舞台上的创造手段很有帮助。高研班上,种种教学手段无不在实现着对学员的刺激、激活……直至形成新的程式的创造力。
“新松”讲座历来是名师名导汇聚之所。今年,上戏导演系主任、博导卢昂,浙江昆剧团团长、昆剧名家林为林来到学院,为学员开设专题讲座,以拓宽艺术视野、增进艺术涵养。
三、研学结合——提升理论素养、形成深度思考
短短两周培训,学员们不仅要日夜苦修多门专业课程、聆听专题讲座,还要将所学所思撰写成文、汇编成册。在学院吕老师和杨老师指导下,学员们把自己的学习感受、思考和理解等形成理论文字,实现了从感受到领会、从领会到感悟。36篇论文各具特色、各有长处,或归纳舞台实践、或思考戏曲发展,展现了当代戏曲演员的文化功底和综合素养。
高研班还搭建了一个艺术交流的平台。学员们用一句话形容高研班,“咱们在这儿,早上是话剧团的,下午是昆剧团的,晚上是歌舞团的,深夜里是艺术研究院的,文化厅几大艺术单位,咱们都占全了”。在这里,各剧种相互借鉴、交流碰撞,学员们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交流、在交流中借鉴、在借鉴中创新。这些来自各剧种的青年演员十五天学在一起、谈在一起、练在一起,形成了多剧种表演艺术和风格的思维碰撞。大家感觉既长见识、修技艺,更拓视野、创思维。
四、修习人生——坚定事业信念、升华从业理想
在高研班,高的不仅是技术技能,更是综合素养、艺术视野、艺术品德、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全方位提升。半个月高起点、严要求、大力度、短时间的强化培训,让学员们的思维观念得到进一步转变,表演技能、学识修养和艺术品德均得以进一步提升,为今后发展道路上质的飞跃和新的发展奠定基础、激扬动力。
篇9
表演在动画中的作用
作为科技、艺术和表演技巧的神奇合体,动画是电影最成功的分支之一。大多数现存书籍都不涉及动画表演,他们探讨的大都是怎样做动画,而不是为什么要做动画。也许我们过多的关注了制作动画的技术和设备,却没有真正理解动画表演之所以有别于动画活动,创造丰富有想象力但又真实可信的个性动画之所以有别于实验室动作分析的过程。是动画师为动画角色赋予了生命,让他们与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铅笔像素或者木偶造就的角色也能带来如此强烈的共鸣,其效果和真实性不亚于真人演员。动画电影长盛不衰,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同样都能被吸引。
动画,从字面上浅显的理解,动画即是能动的画面。几个几何元素互相碰撞属于动画范畴;风吹草动属于动画范畴;人物复杂的运动更是属于动画深入学习和研究的类别。纵观大部分高校的动画专业课程,必不可少的是原画设计、动画运动规律等相关专业课程,学生们学习了很多动物,植物,人物、粒子等的运动技法。他们也很好的让他们的物体动了起来。可是,为什么很多学生作业明明有一个能够让人啼笑皆非的剧本,制作成动画片以后,却不幽默了呢?为什么动画短片不能够很好的传达导演的意图呢?这个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大部分的动画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仅仅只是让画面动起来。
现在,重新来看动画的概念,动画就是把静止的东西变成有血有肉的角色。动画不仅仅是能走会说,并且是有思想的画面。如何让画面变得有思想?如何让这些简单的造型元素有意识的串联在一起?答案:表演。
表演是动画的重要部分,而动画是对生活的再创造。首先这就需要动画制作人员具有一双擅长发掘生活的眼睛。无论是动画还是真人电影,角色表演不能完全依靠书本理论。动画表演是否有效取决于动画师的生活经验,更重要的则是取决于他们的观察力。
表演在动画中的运用
(1)优秀动画表演的体现
一部优秀动画片的看点在哪里?和真实电影一样,角色的表演占了很大的组成部分。时间、节奏、夸张、变形都很重要,都是动画制作的要素。角色的喜怒哀乐、不同性格的塑造都需要一个或者几个动画师去完成。此时,动画师完成了电脑里虚拟假定的人物设定,就像给自己穿上了不同的服装,带上了不同的配饰。他需要去了解深入体会这些角色的真实性格,同时赋予夸张的造型元素,把角色的举手投足,在电脑中演绎出来。
动画师对角色和动画中某时刻的情感的把握能力是表演的关键要素。试着用一种身临其境的方法来感受角色的处境和状态。同时观看大量的电影或展览来看真实演员是如何操控情感的。在动画制作中,动画师自己就是演员。动画师要控制的是自己笔下的角色。正如电影的拍摄一样,动画师不能忽视了角色的表演,否则就是呆板的统一的机械运动,将使动画失去可观赏性。动画师拥有一些各种形式的表演艺术经验往往是有帮助的。尤其是那些强调细微身体控制的如:体操、舞蹈、武术、潜水、笑剧、演戏等等。,对于特定的表演选择而言,全在于把它演出来。必须要确定角色是谁,他想要什么等。设身处地的去考虑。
(2)动画表演的细节处理
比如角色走路运动,电影演员不存在会不会跑的问题,而是要结合角色本身性格以及不同时间、境遇去塑造角色的动作。动画的走路设计就有所不同。绘制者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物理性的动作规律上,走对了就可以。不管什么角色,是老年人、一个小流浪汉、一个绅士、一个诗人、一个梦想家、一个孤独的人,还是胖瘦高矮的不同角色,五花八门。运动方式显然是不一样的。所以作为创造角色运动的制作人员来说,要了解角色的存在,就要自己去体会自己去塑造角色。在符合角色透视原理的基础上,塑造生动的角色表演。
在比如吃饭喝水,有些绘制人员就是机械地完成这类动作。事实上,饮食的过程也包含了以下步骤:首先是为什么,为什么想吃饭,表现是什么?角色处在什么样的环境?是饿了很久?还是到点吃饭?这些反应的动作都不一样。这些心理活动都需要仔细的去刻画。这在普演员表演可能都是很自然可以做的事情,但是恰恰因为动画作者对角色的绝对控制权而忽略了很多应该有的过程。
(3)动画表演的创作方法
首先,细节观察、积累经验是动画表演创作的根本。动画表演的创作方法是基于动画角色之上的。首要攻克就是动画角色的创作,要有一个好的角色,就要有一个好的剧本。这一切就像是一个食物链,所以最初的工作要做好,动画片是靠原画设计人员画出人物的动作、表情来塑造性格的,因此,原画设计人员出来要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表演基础外,还要掌握物理原理和物体运动规律等技能。
故事片真正体现剧情,创造人物性格靠的是演员的演技。而动画片的“演员”就是原画设定设计出来的角色。要对角色的表演进行加工和美化,这就需要我们多看一些电影、话剧、戏剧、相声、曲艺,因为艺术是相通的,可以从中学习,丰富表演的技巧。尤其是美国经典动画片,他们对于表演的处理很独特,很有趣味性,变形夸张都处理的不错,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养分,来不断提高表演方面的修养。
动画中的表演创作,还受到创作者本身经验的影响,有时候在创作中会出现对生活不了解的事情,不知道该怎么下手,这样只有查找资料,参考临摹。或者可以在镜子面前模拟表演,在进行拍照设定,从而完成动画。所以,对于一个动画原画设计者来说,要创造出好的表演动势,就必须首先做到细致的观察生活,多积累一些生活知识:比如生活中的不同材质如何和动画嫁接起来,我们喝的杯子种类有多少?如果他们运动起来应该怎么样,平时我们的细致动作是怎么样的?等等。其次,分析剧中的角色特点,是动画表演创作的关键。这一步首先要对一个文字脚本有充分的把握。根据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分析剧中人物适合什么样的动势来表达感情,什么时间需要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分析环境、故事情节、人物遭遇对角色的影响。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人物的形体动作也会有所不同。形体动作发生的同时也伴随有表情的变化,所以在考虑肢体动作的时候,还要考虑表情的变化。具体到每一个故事情节,还要更加精确的分析,每一个动作发生的节奏、速率和时间,针对不同的时间我们要采用不同的表演形式,以适合角色的性格特点。最后,拿出画笔发挥想象力和聪明才智画出合适的表演动势是动画表演创作的成果。完成以上两个步骤之后,接下来的就很容易完成,但是前提是原画设计师必须有足够强的绘画能力。当这些设想全部肯定之后,可以将设想的动势图画成2-3厘米大小的原画动势分析草图,再从草图中研究一下整个动作是否到位,主要动作是否需要进一步修改。这时在按照草图上成熟的设想画成原画草图。当完成原画设计草图之后,应反复翻动,看动作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运动规律,是否体现了力的作用,是否应用了夸张变形,是否注意了人物重心的平衡,动作是否在运动线上,最后要看看,表演出来的动态是否表现得生动有趣。有了这些,表演的动势图还害怕创作不出来吗?其实动画中的动画表演创作,是决定一部动画片是否受到观众喜爱的最大因素。
篇10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我国高等院校开设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得出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成为普通高校开设体、艺专业结合的最主要的专业发展形式;各院校特点和实际的情况不同,使得各院校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也不尽相同;课程设置上存在部分院校主干课程设置不够完善、课程设置不能很好体现专业特色等问题等结论。
关键词 高等院校 表演专业 体育艺术
一、前言
表演专业(体育艺术方向)是近几年我国多所体育院校和普通高校结合当前社会和市场对体育发展多元化、社会化的需求,而增设的一门表演性、观赏性较强的新兴专业方向。通过本研究,旨在充分认识和了解我国高等院校开设表演专业(体育艺术方向)开设的现状,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在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各相关部门准确把握我国高等院校开设表演专业(体育艺术方向)开设现状,及时解决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其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设置基本情况
(一)专业设置情况
从历年来教育部的《教育部批准或备案专业名单》中统计得出,全国14所体育院校全部开设了艺术类专业。继体育院校之后,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依据市场对体育人才需求的趋势,也相继开设了艺术类体育方向专业。除山东省的山东师范大学、滨州学院、曲阜师范大学、临沂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开设的是舞蹈学专业体育项目相关方向外,其余院校全部开设的是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形成了普通高校开设体、艺专业结合的最主要的专业发展形式。具体设置情况如表1:
(二)招生规模
从2012年各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的招生人数来看(江西师范大学60人、宜春学院60人、赣南师范学院60人、安徽工程大学40人、安庆师范学院50人、阜阳师范学院70人、新疆师范大学28人、内江师范学院30人、沈阳大学35人、湖南农业大学60人、河南农业大学60人),招生人数都控制在数十人内,体现了各校在专业建设初期把重点放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质量先行成为各院校专业办学的关键点。
三、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培养目标现状与分析
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是专业办学中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由于各院校特点和实际的情况不同,以及在实施专业建设时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办学层次定位的差异,使得各院校表演专业培养目标的层次和规格也不尽相同。笔者将培养目标相近的院校列为一类,主要可分为下述四种类型。
四、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课程设置现状与分析
(一)课程结构分析
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课程的设置基本上都采用了必修+选修的模式。必修课程是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选修课则主要是根据社会需求、学生个性发展要求以及不同专业方向而设置的课程,反映了人才培养的专业特性和个性要求,并解决宽口径培养与不断变化的社会分工及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需要,体现了人性化教育。
(二)主干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1.主干课程设置差异较大
从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可知,表演专业的主干学科是艺术学,主要课程为表演基础理论、表演基本技能、表演剧目、艺术概论、文学修养。普通高校既然开设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那么在课程的设置上,都应紧紧围绕教育部对表演专业提出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结合各院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条件来进行调整和变化。目前,只有江西师范大学和沈阳大学全部开设了表演专业目录的要求的5门主干课程,其它院校只是选择性的开设了其中的2至4门课程,在主干课程设置方面还不够全面。
2.课程设置不能很好体现表演专业特点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是表演专业最本质的特征,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与以往体育类专业的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专项学生相比,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方面应该具备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而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学生表演能力和创编能力的培养则正是体现其专业特色的充分体现。虽然体育类专业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专项的学习也强调学生创编能力的培养,但他们的重点是放在教学、训练上。如何将表演艺术的相关理论和技能与体育运动相结合,寻求创新,突出提高学生体育表演的组织、创编、教学和指导能力,以及个人表演能力,形成有特色的体育院校表演专业课程体系仍是亟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的问题。
五、结论
(一)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成为普通高校开设体、艺专业结合的最主要的专业发展形式。
(二)由于各院校特点和实际的情况不同,以及在实施专业建设时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办学层次定位的差异,使得各院校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也不尽相同。
(三)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课程的设置基本上都采用了必修+选修的模式;在主干课程设置上存在部分院校主干课程设置不够完善、课程设置不能很好体现专业特色等问题。
- 上一篇:监理单位安全规章制度
- 下一篇:建筑消防工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