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教育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诚信教育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诚信教育的内容

篇1

论文摘要:诚信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大学生诚信理念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如何增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诚信的内涵和意义,并通过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提出了增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大学生的在诚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 考试诚信: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度,不仅对考场纪律有严格规定,而且对监考老师的职责也有严格的考核,但学生的作弊方式还是层出不穷,无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胜防。不断发展的通讯技术也为作弊的学生大大提供了方便。而当前大学生的作弊现象也由“个别”现象迅速发展成为“群体”或“团体”作弊,有的学生甚至考试过后还采取请客、送礼等方式,要求老师提分、加分或者要求老师为其隐瞒违纪作弊事实等。

2. 信贷诚信:恶意拖欠贷款、学费,银行高校处境为难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了缓解家庭困难学生的就学压力而设置的一种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即在校大学生通过学校提供贷款介绍人和借款学生自行提供见证人,以信用方式向银行申请发放的助学贷款。但是此项活动却遭遇了“诚信危机”的重棒,就是有极少数学生恶意逃债,给银行信贷工作蒙上阴影,甚至直接影响了一些银行继续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信心。

有的学生在新学年伊始,拿着家长给的学费不交到学校却擅自存入银行进行“增值”,认为反正国家有确保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政策,岂不知他们这样做的同时,剥夺了那些政府和学校给予真正家庭贫困学生的学费减免、困难补助的机会,对学校、家长、同学都没有做到以“诚”相待。

3. 学术诚信:抄袭成风,瞒天过海

关于学生的学术道德教育问题还未引起我国高校的足够重视。事实上,有关大学生抄袭、剽窃的报道,不绝于报端;大量的“”广告、论文交易广告充斥于大学校园和网络;做实验把实际数据“调整”成自己所需理想状态的数据;抄袭他人的作业,从网上下载论文作为自己的论文等,学术腐败问题已成为一个困扰学术发展的障碍和笼罩在校园象牙塔的阴影。在学术诚信上,学生往往对于教师和他人的要求高,对自己的要求差。这说明当前高校教育体制的确存在一定的弊端,不少大学生并未确立严肃的学术观,掌握做学问的方法与途径,“剪刀加浆糊”的学习方式被相当一部分学生认同。

在如何防止和减少学生学生学术舞弊问题上,我国高校也还基本停留在惩戒的层面上,靠惩罚被发现的学术舞弊行为学生来“杀鸡禁猴”,恐怕是难以奏效。对于论文抄袭一类的学术舞弊来说,由于难以被发现和鉴定,其作用几乎是微乎其微。

4. 就业诚信:择业履历,不实之词;就业签约,无故悔约

如今,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失业、待业人群增多,为了能在走出校园后就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很多大学生身不由己,选择不择手段,在自荐材料中弄虚作假,夸大其词。有的学生为适合用人单位提出的“具有工作经验”等要求,在自己的“实践经历”栏且添上许多子虚乌有的实践和打工经历;有的甚至把其他同学获得的荣誉证书借来复印为已所用。有的毕业生由于害怕没有合适岗位,求职心切,缺少慎重考虑,一遇到接收单位就迫不急待地草草签约,等到后来,发现可供选择的单位多了,回头一想,又觉得自己所签的单位不理想,于是马上要求毁约。也有的毕业生看到各方面不如自己的同学签了一份较好的单位,于是心理感到不平衡,便不顾一切地与用人单位毁约。另外,还有少数毕业“脚踏两只船”,同时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对策

大学的教育应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习)。大学生涉世不深,对于信用和诚信的认识不清,如果再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正确引导,就很容易被不良的社会现象误导,同时他们又还没有通过足够丰富生活的阅历来体验道德素养对一个人的生存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道德失范所带来的后果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我们呼唤建立规范、科学、操作性强的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第一,拓展诚信教育的渠道,使诚信教育深入人心培育社会的诚信道德文化,构建社会诚信文化系统,在环境建设中要体现诚信道德建设,引导学生共建和谐校园。

首先,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诚信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让诚信教育走进教材、走进课堂,把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作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注意“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与诚信教育的有机结合,根据“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特点,确定诚信教育内容的侧重点。如思想品德修养部分可侧重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角度,对学生进行诚信意识教育;法律基础部分可把法律诚信作为重点加以讲解,教育学生知法守法,树立守信意识,做诚信之人。同时,把道德与法律相结合,从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的层面,对学生进行诚信约束力教育。

其次,高校应利用校园网的资源优势,建立诚信教育的专题网站或网页等,相关信息和正面资料,让网络成为倡导诚信教育的渠道。告诫学生务必遵守网络道德,共同维护网络这一优越便捷的“诚信”教育园地。同时,充分发掘各类课程的诚信道德教育资源,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把诚信道德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诚信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诚信意识,养成诚信习惯。

再次,学校应将诚信道德教育贯通和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广泛开展诚信道德实践活动。充分依靠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学生工作教师,依靠学生的各种组织,通过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深入细致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诚信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诚信道德修养,另一方面也使教育者自己受到诚信教育。与此同时,将宣传与活动并举,在高校校园里积极营造“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讲诚信者得益,不讲诚信难行”的校园氛围。

第二,建立诚信档案,加强诚信管理体制

当前,社会上之所以存在大量信用缺失现象,是因为守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鼓励,而失信者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得到了不应得的收益。因此,高校要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评估机制,定期、全面考察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详细、及时地记录、反馈、监察、纠偏、指导,使其成为考核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从而促进学生诚信习惯养成。这种做法有助于在校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并且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与诚信氛围的营造。此外,在校园中应积极拓展诚信监察渠道,如建立公示制度、申请和听证制度以及加强学术活动的舆论监督和建立举报奖励制等。使应当做什么、不应当作什么与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规范、规章制度的强制性和导向性,促进学生们良好的“诚信”观念和学术道德的形成;另外,还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考前教育,治理考试作弊现象。

第三,树立诚信立教的教师行为准则

近年来,许多高校都提出了“教学为立校之本”、“科研为强校之路”的口号,却很少有人强调“诚信立教”,“诚信为师德之本”的教师行为准则。人们把校园看成塑造人类灵魂的殿堂,是坚守诚实守信道德理念的净土,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在学生眼中,教师是人格健全、知识渊博、道德高尚的人,是传道、授业、解惑者。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下,校园已非诚信的净土,教授、博导学术抄袭、科研作假等不诚信行为时有发生。诚信立教已成为全社会对教育界的迫切要求,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必须做到“两个统一”:言与事的统一、言与行的统一,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榜样。

总之,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研究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者我们应结合我们的具体实际制订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建强,刘建柱.诚信的现代意义与大学生诚信教育[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

篇2

那么如何实施新课程改革呢?我们要依据新课程标准,树立以“ 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而学生的发展应该是知识技能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是积极主动的自主性的发展,是在差异基础上个性的充分发展。英语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增加语言实践的量,学生才能获得 “为交际初步运用的能力”。新的初中英语教材已于二000年度实施启用了, 它在不增加任何课时的情况下, 加大了语言训练密度, 丰富了语言材料, 促进了学生英语语音素质和语言运用能力及表达能力的提高, 充分调动了学生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中用学过的知识表达自己的思维。显示了它与旧中学英语教科书那种强调语言的结构形成而忽视了语言的意义和应用, 以及对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功能重视不够等特点相比较更具有优越性和实用性.

下面就初中英语新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改变谈几点个人的看法及建议。

一、直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新教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力手段――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实物、图片、多媒体,创设情景, 都直观形象地赋予了认识和记忆的良好条件。直观性包括形和声两个方面,除了应用有效的电化教学外,在我们日常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通过简笔画、形体动作、拟声等随手拈来的教具,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帮助学生直接理解教学内容,强化记忆。

二、英语素质教育的实行

(1)综合运用听说读写,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真正把英语作为交际的工具来教,不能停留在词句和语法的讲解上,而是要通过各种活动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全面发展。如在处理课文教学时,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也可在学生阅读后,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回答同学间提出的问题,用复述课文或改编成对话的形式口头、笔头复述课文内容。在处理对话教学时,可先设置相应的情景进行听力训练,再将对话中描述的内容用几句话写出来,也可以叫学生模仿对话,来进行听说的训练。也就是通过听、说、读、写,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注重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师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知识 运用得更丰富、更广泛。例如在学到What do you think of…的句型时,要求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How do you like…句型。教到so+形容词+that从句时,要求学生用too+形容词+to do sth.(否定)或形容词+enough+to do sth.(肯定)句型去进行改写。学习either…or…时连联系neither…nor…与both…and…的不同用法分别造句区别。还可根据上下文或语境猜词义,如学习headache这个词可以让学生猜backache, stomachache等意思。在课文阅读时采取泛读和精读,要求学生阅读时使用英汉词典,善提问题,弄清语言表达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丰富和扩展学生的语言知识面。

(3)创设丰富的教学形式,注重学生情感因素的培养

情感是人的心理机制的中心,是一种很强的内动力,没有情感就不可能有学习的动力。所以情感因素会对学生的成功与否产生直接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动机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品质以及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三、更新教学方法,保持学生自觉运用语言的浓厚兴趣是加强英语素质教育的核心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产生求知欲的最好方法。当一个学生对某门学科有了兴趣,就会孜孜以求,乐此不疲,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有效的动力。初一学生刚开始学英语感觉新鲜、好奇。课堂上听、说、看、演、唱,还不时地做游戏,欢声笑语,饶有兴趣。教师必须充分地发挥优势,培养学生们的敢说、敢演,把学英语的课堂气氛搞得浓浓的。随着学习进程的深入,语言现象逐渐复杂,单词、词组要记,读写要求越来越高,还有语言需要思考、理解、记忆和反复练习。难度一加大,学生出错多了,畏惧心理渐渐出现,这时,教师要随时鼓励他们,指出出错并不奇怪,遗忘也是正常的。及时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端正学习态度。及时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同时,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程度,不同特点安排完成不同的实践任务,因人施教,让每个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从实践中获得喜悦,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在任何时候都应不吝啬地给予赞扬和鼓励。如:阅到书写工整美观的作业时批上"Good!"表演一段对话成功时给予"Wonderful"

篇3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传统教学与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标准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传统教学大纲对体育教师主观能动性发挥的限制,针对新课程标准留给体育教师较大选择教学内容的空间,提出帮助体育教师如何选择课堂教学内容的思路。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发挥重大作用。

课程和教学是内在统一的,教学内容是作用于学生的有效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的则是具有体育文化价值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就是向学生明示的有关体育方面的教养财富、教育财富和发展财富。

正确选择教学内容,是实现课程价值,是实现课程理念和性质,是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需要,是实施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与时俱进与世界潮流同步的需要,是发挥地方教育、教师优质资源、创新和发展体育教育的需要。

一传统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1.1过多的刚性“控制”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对教学大纲全国统一,对全国所有的学生的要求一致,传统的大纲对教学内容的统一规定,实际上忽视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和自然地理环境存在着较大地域差异性这样的国情,由于发达地区与贫穷地区的学校、城市和农村的学校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场地设施、体育经费等方面的差距很大,这样的刚性“控制”不能使各校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创造性、有特色的开展体育教学。

1.2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创造性发挥

1.3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积极作用

2.1弹性的“规范”

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标准》确定了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各地、各校和教师可依据学习目标,从本地本校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这也就是说,《标准》考虑到了在我国这么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且各地区间文化传统不一(即便是同一地区内也存在经济文化等不平衡的情况),各地学校的师资水平和场地器材条件不一,过于的统一只能局限了各学校的体育特色的发展。

2.2强调了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

《标准》对教学内容的选取作了灵活的处理,它将每一个学习领域目标分为若干水平目标,并对如何达到某一水平目标提出若干件活动建议或内容建议,而不是规定,这样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不管选择什么教学内容,只要是有助于学生全面的提高基本素质就可。

2.3选择教学内容的自主权增大

《标准》在课程设置上更是强调了选修课的重要性,作为一位受过专业培训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一专多能”,学生按项练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自身所长担任教学,进而可以自主的选择合适的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做到“人尽其才”发挥专长,学生虽不能完全按照兴趣和爱好来选择,但也是能满足大部分的需求的。

三体育教师选择课堂教学内容的方法

3.1从现有的教学内容中进行筛选、改造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体育工作者的几代人的劳动结晶,在体育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要以

传统的教学为框架,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取舍、优化组合,改变过去那种纯粹为了学习某种技术动作或提高某项身体素质而教学的思想,对于那些一直沿用竞技运动的项目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我们的体育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这样都有助于学生的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转贴于

3.2创新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教学内容

体育教师不仅要汲取生活中富有时代特征的运动内容和方式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更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创新出能够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教学内容,体育学科是以“技艺性”为主,技艺思维不一样,教师在利用现有教材内容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启发学生动脑运用联想,扩大教学效益,发展扩散性求异思维,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4

关键词:实验教学;创新教育;改革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人才,因此如何构建适应知识经济的创新教育体系,成为高校探索的重要课题。创新教育是根据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建设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实验教学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

计算机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想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尤为重要,营造一个好的实验与实践环境,建立一个合理的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很重要。

实验教学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侧重理论教学,不太重视实践教学,实验课处于从属地位。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计算机硬件课程实验课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实验课是根据各门课程单独设置的,各门课程的实验之间互相分割、相对独立;某些硬件课程实验项目需时较长,由于实验时间的限制,学生不能亲自参与实验的全过程,不能亲自动手参与硬件作品制作;由于实验教学的从属地位,硬件实验教学没有独立和科学的考核体系,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高职称、高学历实验人员严重匮乏,实验室应当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因而需要高素质的实验管理人员。

改革的设想

1.构建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验教学体系

为了使实验课的改革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突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使实验教学有验证、综合和探索三大功能。计算机专业属于工科专业,该专业硬件主干课程有比较明显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关系,实际上是前续课和后续课的关系,如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前续课,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又是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等的后续课程。由此可将硬件课程的实验教学分为三块:认识实验(熟悉仪器仪表和各种实验设备);基本实验或验证性实验(时间根据每门课的上课时间);单项设计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时间安排在第六或第七学期,并在教学中注意不断递进)。

2.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处理好实验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理论教学和实验方法的关系。在构建新的计算机硬件课程实验教学体系时,必须进行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对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整体优化,使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要整合,不搞组合。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重组绝不是重新排列组合,而是要在继承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创新,通过对原有硬件实验课程的整合,实现硬件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整体优化,整合的方法包括:

(1)删除陈旧、过时,与培养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项目。合并内容重复或类似的实验项目。

(2)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重,提高单项设计性实验和体现学科先进性实验项目的比重,增加与工程结合的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

(3)实验项目应“少而精”。实验项目不宜过多,而要加强每个实验的力度,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特别是结合毕业设计,安排结合实际工程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并进一步提高实验技能和运用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也应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基本规律。但是对于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也必然会有部分实验教学内容走在理论课前面,让大学生对未接触过的问题通过学习、分析、探索来解决。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大学阶段还是必要的,也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

(5)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在新的硬件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中设立必开实验项目和选开实验项目,以满足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要求。

3.改革的具体实施内容

实验内容改革是根本。实验内容是实验教学目的和效果的具体体现,内容改革是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要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贯彻因材施教的精神。实验内容的改革,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

(1)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实践证明,开设系统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实验内容是非常必要的,重点让学生掌握实验仪器设备、常用测试工具的性能、操作和检测方法。

(2)开设单项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由教师根据课程或专业要求拟订题目内容,并提出要求,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操作,最后写出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方式无疑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开设综合性实验。开设综合性实验其内容可体现多门硬件课程的综合。实验内容要考虑知识的连续性和创新性,要给学生创造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空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要给学生较宽裕的时间,留有思考的余地。这种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成功欲,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开设科研性实验。要创造条件为学生开辟科研活动的机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科研思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实验,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保障措施与对策

1.狠抓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一支结构合理、基础扎实、技术过硬的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这是实验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可靠保证,所以学校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抓好这项工作。

(1)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教育。实验技术人员要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要明确自己在实验教学中的责任和义务,不但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技术,还必须有乐于奉献、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行为规范。

(2)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实验技术人员不但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管理能力,还必须要有深厚的技术储备和过硬的本领。通过学习和有计划的培训,加强理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

(3)调整实验队伍的整体结构。在结构的调整中,尤其要注重知识、专业和学历结构的优化组合。根据专业、学科的特点,选拔培养一批学术带头人和实验技术骨干,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4)制定相关政策,吸引年轻教师进实验室参与实验室建设。例如,可以要求年轻教师进实验室锻炼一段时间,如果在实验室建设中做出了成绩,在晋升职称时可以优先考虑。这样做既可以缓解实验室人员紧缺状况,又有利于教师自身动手能力的提高,还有利于实验室建设的开展。

2.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与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起来,使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都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实验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模式。某些硬件课程实验项目或作品制作需要时间较长,由于课内安排实验时间的限制,学生不能亲自参与实验的全过程,不能亲自动手参与硬件作品制作,大大影响了实验效果,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实验的全过程。

3.改进实验指导方法,强化能力培养

对于认识实验,由实验教师讲解常规仪器仪表的原理、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进行示范操作,使学生获得仪器操作和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对于验证实验,应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实验时间,教师则以辅导为主,要随时留意观察学生的实验过程,发现和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有利于因人施教和重点指导,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培养和提高。对于单项设计性实验,可以由教师出题,但不要规定得太死,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拟题,自己选择实验内容,选择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前,加强与学生进行实验方案及实验方法的讨论,使实验中隐含的重要内容不被忽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加强针对性的提问,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结合科研和毕业设计开设设计性实验。除了应该开设部分单项设计性实验外,特别是结合科学研究工作和毕业设计开设的综合设计性实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硬件实验课单独设课单独考核

硬件课程实验单独设课后,单独编写设计大纲,单独考核,建立一个独立的硬件实验教学体系,以利于实验教学的管理,增强实验教学的效果。在完成上述每一阶段实验时,应根据每一阶段实验教学的要求和完成情况评定成绩。

参考文献:

[1]刘咏梅.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12):102-106.

[2]毛范海,朱林剑,孙守林等.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4):88-90.

篇5

一、 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中的环境教育

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高中化学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得到统一和谐的发展。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

(2)重视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2)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从高中化学课程三维目标的表述与内涵看,高中化学课程的环境教育要求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有些内容是环境教育的专题,有些内容具有明显的、直接的环境教育指向;有些内容尽管不是直接的环境教育内容,从绿色化学的教育角度来看,为环境教育奠定了基础。知识与技能目标为环境教育提供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为环境教育搭建平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环境教育提供直接要求。

化学课程标准在培养目标中要求化学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在掌握化学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从化学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环境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理智、科学的决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 高中化学课程内容中的环境教育

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特色。在设置选修课程模块时充分反映现代化学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以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反应为主线,重视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

《标准》要求学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以及环境意识的形成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突出了课程内容的发展性、现实性和生活性。《标准》围绕“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的理念,设计了寓环境教育于化学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标准》中的环境教育内容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呈现方式。集中方式:专门设置了《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两个模块;在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设计了相应的主题:《化学1》“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主题;环境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主要问题,例如能源、环境、材料、工农业生产、健康等“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问题。渗透方式:在选修和必修模块中都有可以综合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题。《课标》中这种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呈现方式可以使“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和目标真正得到落实,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总体目标的有效途径。

在一级主题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例如化学的可持续发展、化学与环境保护等。环境知识覆盖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最理想的切入点。《标准》要求通过高中化学必修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 高中化学课程实施建议中的环境教育要求

化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从化学的视角分析环境问题,掌握原理,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其目的是了解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高中化学课程中的环境内容主要涉及资源、能源、大气、水、土壤等,这部分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内容中化学知识性比较强的内容,在对环境要素的特征、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时,似乎与环境教育难以直接挂钩,但这些却是化学课程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基础,是分析生活问题、社会问题的理论依据。因而,有必要以化学为视角,挖掘化学课程中环境教育的内容。例如,“化学与生活”模块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要联系化学在健康、环境、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又如,“化学与技术”模块以资源利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为线索,介绍化学知识及其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讨论、观看影像、听报告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

通过对《标准》中环境教育内容的解析,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化学教育教学中,不仅是化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环境保护技能的需要,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的需要。因此,《标准》的制定不仅为化学教育教学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会将环境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韩梅.初中地理新课程与环境教育相关性的分析.课程教材教法.2008,28(2).

篇6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内容 适切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53-01

自我国在2006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后,我国高校就将原有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但随着中小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高校计算机基础的“零起点教学”模式就已经不再适用。本文就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影响进行简单介绍,并对我国现阶段计算机基础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展开分析。

1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影响

自我国教育发展改革委员会将计算机基础作为高校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基础课程后,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就正式纳入到高校计算机教学课程中。计算机基础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板块,但由于计算机专业本身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在三大板块的基础上将计算机基础划分成四个模块,分别是微机实用软件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系统与微机原理以及算法与数据结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许多高职院校只是开放了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文化基础两大模块,但是由于现阶段的初中信息课程教学内容当中也包含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的内容,因此结合现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当中存在一些问题:

1.1 教学内容相对滞后,跟不上信息课程发展的脚步

前面我们说过,现阶段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在计算机基础内容上就已经有所涉猎,只是在知识点上的侧重不同。将两者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更偏向于实用性,而计算机基础则更关注的是技术性,甚至在部分知识点的要求上比初中信息课程教学要求还低。现阶段部分学校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上就已经有网页设计的初步内容,但是在计算机基础中则只包括了网络的基本使用方法,教学内容只是单一的学习学术知识,导致许多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1.2 教学方式单一,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致

目前我国高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采用的基本都是CAI辅助教学或者是联机大屏幕投影直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基本都是将讲课与练习相结合,与初中教学当中的多样性教学方式相比,教学手段较为落后[1]。

高校的计算机基础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其专业性特点,使得计算机基础很难与专业知识相结合,高校的计算机教师绝大部分对于计算机文化知识掌握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更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应用,使得计算机基础在传授内容时仍然停留在单纯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层面上,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学生与计算机相关专业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不利的。

2 计算机基础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分析

为了更好的了解计算机基础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适切性,我们对某校的新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当前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到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针对计算机的每种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设计了四个选项,分别是掌握、基本掌握、有所了解、完全不了解[2],表1是对学生们文化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表,表2是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需求情况的调查表:

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们对于计算机应用理论的知识理论基本掌握,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录入并对控制面板进行设置,会用excel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利用PPT进行简单的幻灯片操作等。但是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组成、网络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程序设计方面则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时应当重视在这些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计算机学习方面的全面发展。

从表2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情况与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网络知识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需求会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在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时,应当结合学生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的内容对某些应用技术进行重点关注。

3 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顺应时展的需求,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事业也应当不断进行变革,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对现有的计算机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整,加强对计算机基础之间文化、技术和应用三大板块之间的研究,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深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小学生 诚信教育 内容 实施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其人生价值观尚未成熟,极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不利于小学生的终身发展。在小学教育阶段,积极开展诚信教育,能够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健全小学生人格,使其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并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因此,作者认为,有必要对小学生诚信教育内容和实施方法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一、小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教育教学中,教育者更加注重智育教育,忽视对其它方面的培养。诚信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诚信教育,能够促进德育教育发展,同时满足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小学生诚信教育具有重要性。首先,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之根本,同时是人立足于社会的奠基石,通过小学生诚信教育,能够提高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其次,明礼诚信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通过对小学生加强诚信教育,能够在小学生心中埋下诚信的种子,有助于推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进程。最后,小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教育开展诚信教育,可加强对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引导,培养小学生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做诚实守信的人。由此可见,小学生诚信教育十分重要。

二、小W生诚信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有涉及“诚信”内容,要求小学生与人真诚交流,与朋友建立信任,并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诚信教育内容不应局限于上述内容,而是应该得到创新,以期增强诚信教育的效果。根据小学生年龄等特点,在诚信教育中,主要从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诚信教育中,包括教导小学生诚实做人。对于一二年级小学生的诚信教育中,教师应鼓励小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如拾金不昧,爱护花草等,并对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奖励,以期调动小学生诚实做人的积极性。对于三四年级小学生,鼓励其真诚待人,积极向他人承认自己的错误,考试不作弊、不抄袭他人作业等,引导小学生见识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五六年级小学生而言,教师应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使小学生能够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劝告等,并树立平等观念、良性竞争理念。

其次,小学生诚信教育中,应培养小学生保持讲究信用的态度。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教师应引导小学生,“答应他人的事情必须做到”,做到言行统一。对于三四年级学生,在诚信教育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不诚信的后果,告诫学生承诺的重要性、严肃性。在该阶段,教师可创设故事教学情境等,增强学生对诚实守信的理解。最后,对于五六年级学生,教师引导小学生不可随意做出承诺,在于坏人作斗争时,可巧妙的周旋。在此期间,教师应引导小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活动,在娱乐中,促使诚信教育深入小学生之心。

三、小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施方法

小学生诚信教育活动要得以有效开展,应坚持采用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法,有利于推进道德教育的深入。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要求诚信教育的内容必须充实、起点必须低,且具有针对性。作者认为,小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施方法主要有:

第一,说服教育法。在诚信教育中,教育中可采取传统说服教育的方式,教导小学生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诚信作为人类的高贵品质,应得到后天的培养和教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读书活动、班级讨论等方式而实现。例如,在班级讨论中,以“诚信”为主题,鼓励小学生表演系列节目和参与“诚信的重要性与非诚信的危害”等问题讨论,可增强诚信教育效果。

第二,陶冶情操法。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在小学诚信教育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并采取合理的诚信行为,将其付诸于实际行动中,保证学生具备良好的诚信品质。例如,小学校园和班级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的环境氛围,并在校园内部定期评定“诚信标兵”等,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参与诚信活动的兴趣,还能为其它小学生树立榜样性作用,引导小学生做诚实守信的人。

第三,生活实践法。诚信教育中,仅凭借理论性教育是远远不能达到教育目的的。在诚信教育中,要引导小学生体验生活实际,才能对诚信加以深刻的感悟。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小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生活实践,如果与陌生人真诚相处,则你会获取什么?通过小学生在校园内与不相识的教师、学生相处后,不难发现,人与人之间,只有友善相处,付出真诚,则可以创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脉络。但是,与此同时,教师应加强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社会人员交往时,不可轻易相信陌生人,也不可主动欺诈他人,在保护自己的基础上,与人交往。

第四,研究性学习法。小学生诚信教育中,教师可组织小学生积极收集关于诚信与不诚信的材料,通过对主人公诚信或不诚信事件的结果对比,总结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如,诚信商家,能够创立百年老字号品牌,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不诚信商家,则遭到消费者的唾弃,导致企业破产等。可见,小学生诚信教育中,教师有必要采取合理的实施方法而开展,以增强教育成效。

四、结语

在小学阶段开展诚信教育尤为重要,不仅能够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而且可对小学生终身发展产生重要的思想导向,有利于健全其人格。要增强诚信教育的效果,教育者有必要科学选择诚信教育内容和有效的实施方法,确保诚信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基于此,小学生能够对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有正确认识,并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对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郑素月,袁欣悦.信息化环境下小学生诚信教育策略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01).

[2]徐鸿宇.基于“班级日常管理”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4).

[3]石志展,石志红.小学生诚信档案袋的建设[J].教育现代化,2015,(06).

篇8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2-003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22.016 [本刊网址]http:∥

诚信是每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原则,也是当代大学生所必备的基本道德品质。然而,随着社会转型、市场经济发展、招生及就业制度改革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日渐淡薄。国内外诸多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这种不诚信行为普遍存在,且有增无减。研究表明,在大学生活中有过欺骗行为的毕业生也容易在工作中产生不诚信行为,严重影响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因此,大学生诚信教育缺失的现象亟待解决。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大学生是社会最鲜活的细胞,是时代的领军者,更是国家未来发展中的中坚力量。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有利于建设和谐大学校园环境,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一)诚信教育的缺失

在当前,大学诚信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短板。在大部分高等院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问题首先不是体现在诚信教育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等问题上,而是体现在其本身的缺失。诚信教育其本身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行,健全学生人格。在我国高校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当中本应该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但目前,高校普遍注重学生的知识性和技能性的教学,忽视学生的德育工作是事实。高校基本的诚信教育的缺失,高校对于诚信教育的忽视,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诚信教学的目标模糊

高校诚信教育的缺失,还体现在诚信教学的教学目标模糊这一问题上。虽然有一部分高校开设了相关的诚信教育的课程,但是相较于学生的专业课程,诚信教学既缺乏系统的教学计划又没有科学的教学方法。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部分与诚信教学相关的课程,但是诚信课程从来没有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向学生开设,而仅仅是作为诸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附属内容。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实质上,高校诚信教学都缺乏明确的目标,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教学方法单一重复

基于现实情况,当前我国高校的诚信教育依附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使之并没有完全发挥其预期的教学功能,也没有完全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德育工作不同于知识性理论性的教学,不能仅仅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单一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标。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它一方面具有大众性和现实性;另一方面它也具有生活性和实践性。一个人的诚信体现在其言行的统一,而不仅仅在于言。而传统的课堂说教式的教学和理论灌输并不能让这样的道德规范内化。可以说,这种诚信教学方法和内容一致从基础教学延续到高等教学,其内容和形式都没有实质上的变化,单一重复的教学方法制约着诚信教育的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一)重新审视诚信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地位

显然,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的地位相差悬殊,同我们推行素质教育的口号还相差甚远。目前,我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存在着“重视知识技能教学,轻视综合素质和道德培育”的局面。这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在教育领域的映射。人们都追求看得见的成效和利益,而忽视了内在的文化因子的培养。在教育的领域,学校希望学生能“学以致用”,完成一门课程就能掌握相关的看得见的知识和技艺。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如此。贯穿于整个社会的这样一种心理惯性使得大学的诚信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的地位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失衡的局面。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高校是大学生接受诚信教育的最重要的环境,诚信教育是高校教学活动当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同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教育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必须首先使得高校和师生意识到诚信教育的重要性,相关的教学工作才能够落到实处。

重新审视诚信教育的重要位置,首要的工作就是落实和明确诚信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模糊和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是当前影响诚信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模糊不定,直接影响高校诚信教育工作的进行。明确教学目标,细化教学内容是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核心。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丰富。例如理论中,马克思对于“诚信”又赋予了新的内涵,既“忠诚”,既对于人民和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这里的忠诚并不是只盲目的愚忠,而是对于崇高事业的忠诚。是对于个人崇高品德和精神的塑造,从而为理想和事业而不懈奋斗。因此,大学生诚信教育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的脉搏,不能拘泥于陈旧的理念、教学方法和内容。要在实践当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诚信教育理论和实践。结合社会现实和大学生生活学习实践。让教育更加贴合人性和身心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一方面,要充分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诚信的优良传统,让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汲取养分,培养诚信做人的根基,树立大学生诚实守信的理念;另一方面,诚信教育切忌同生活学习实践脱离,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当中去体验诚信做人的重要性。

(二)拓宽教学路径

诚信教育同日常生活和学习结合紧密,诚信教育也具有现实性、日常性和生活性的特点。同时,诚信教育不仅仅是局限于大学阶段,他应该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生活环境都应该保持诚信教育。一方面,诚信教育不仅仅是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个人之见的诚信关系,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人与社会之间的诚信关系同样不能忽视。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诚信已经上升为一种社会责任,是一种维持社会运行的不可或缺的道德规范。因此,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它应该贯穿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虽然前文提到了马克思关于“诚信”内涵的拓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诚信教育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很容易受到泛政治化色彩的影响,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将诚信教育和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就高校诚信教育而言,要充分结合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活跃,情绪波动较大,人生观、价值观处于成型的重要阶段的特点,充分拓展和丰富教育载体,整合现有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学校管理,服务和家庭沟通以及工作单位反馈信息等多方面培养诚信。在此基础之上,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使得诚信教育贯穿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使之同学生的生活同步,将诚信的教育融入生活和实践;另一方面,诚信是一个社会人的社会责任,诚信教育不分时间不分地点。高校不能让诚信教育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学生在学校不仅仅要接受学校的诚信教育,还要能通过学校的教育养成一种道德品质自我完善的能力,让学生无论在何时何地,扮演何种社会身份的时候都不忘以诚信自律。

篇9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

新时期下,高校的诚信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当然也有发展的机遇,只有让学生从本质上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才会从内心遵守诚信。高校开展诚信教育是紧跟时展需求的表现,能够体现高校对于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以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开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虽然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受到了高校师生的重视,总体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态势,但仍然存在诚信缺失现象,无论是在大学生的生活还是学习之中。面对这些不足,只有不断进行改进,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1.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含义

所谓“诚信”,包含了以下两个基本层面的含义,其一就是“诚”,能够诚实地面对一切,从中表现出自身的修养;其二就是“信”,能够表现出对某方面的信仰,虽然在做不同的事情,但是能够有明确的态度。总而言之,诚信就是人们所限定的一种道德范畴,有了诚信,就能够对日常的一些行为举止和交流进行规范,能够真诚地处理事端,言必行、行必果。

作为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诚信是每个人需要具备的良好品质,更不用说处于时展前端的大学生,更要以身作则,体现出良好的诚信品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就是要本着培养大学生“做事先做人”的原则,能够从自身的发展出发,一言九鼎,而不是出尔反尔,从中反映出大学生的良好风貌。

2.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意义

有了“诚信”,才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是基本的行为规范,也是对祖国未来事业接班人的基本发展需求。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机制的今天,更要以诚信立国。只有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才能保证每个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基础,为祖国培养出更宝贵的资源。作为诚信教育的最重要场所,高校需要在开展文化教育的同时,重视思政教育,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这在诚信教育中至关重要。要让大学生具备诚信,就要以科学的态度对面对一切事物,明确诚信是为人之本,只有有了诚信,才能实现一个人的价值,在不久的将来为国家做出贡献。大学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高校只有不断对其进行诚信教育,才能为祖国塑造出更多的栋梁之材。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1.教育理念落后,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新时期下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教学理念过于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无法正确认识“教育主客体”,存在一种“对立化”的倾向。只有让教育主客体两者之间的关系融洽,才能实现交流和正常的沟通,进而取得良好诚信教育结果。而如今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体被认为是教育者,要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这就会形成“我说你听”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重要地位,缺乏时效性;第二,在思想认识上过于“形式化”,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过重。很多高校认为诚信教育是一种务虚的工作,只要在宣传上重视起来,方可达到诚信教育的目标,这就是诚信教育目标不明确所导致的必然结果。高校要在诚信教育的内容、形式以及理念上进行创新,才能让诚信教育有深度和广度的发展;第三,教育模式过于狭隘,无法与社会进行链接。当前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知识单一地在高校进行,没有与家庭、社会链接,形成诚信教育体系,这也是诚信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比较棘手的困境。

2.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强调更多的是理论知识,没有重视实践教学,这就会导致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脱轨,没有较强的应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对于基本理论的阐述和中国传统“诚信”教育必不可少,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但是为了不脱离实际,要增添一些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案例,要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与此同时,增添与时事相关的案例,避免自制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出现诚信缺失的危机。

3.教育形式单一,缺乏时代特色

新时期下,科学技术发展迅猛,这也要与教学相关联,思政教师要使用更加前景的教学手段,而不是单一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这种教学形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此外,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另一个困境表现在信息反馈比较单一,缺乏必要的双向沟通,只是单方面的教师知识的传授。为了增添时代特色,要在合适的时段里引入实践教学,这不仅仅是补充理论教学的内容,更是让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会诚信,能够主动追求诚信行为习惯的养成,就目前而言,诚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两者之前存在偏差。

三、新时期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

1.完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体系

针对教学理念落后,无法适应时展的需求困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完善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体系:第一,改进信念教育。只有大学生有了正确的信念,才能在诚信教育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时代性,这也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作为一个诚实守信人的根本前提;第二,明确责任教育,在高校之中加强责任教育,让学生能够懂得在事件之中勇于承担责任,这是一种道德的最高境界,需要高校予以足够的重视;第三,完善法制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在某些情况下,违背诚信就是违背了法律,要能够知法、懂法,这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了解了法律的规定,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才能更好地用诚信制约自己。

2. 营造大学生诚信教育氛围

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只有诚信的社会环境才能促进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社会是一个大环境,每个公民都应该对诚信社会的建立构建自己的力量,这样才能形成“知诚守信”的理念。良好的诚信社会氛围体现在有诚信的市民能够收到充分的尊重,而失信者会受到社会的抵制,要让不诚信的人有转化为诚信人的动机,这在高校中同样适用。对于大学生而言,高校也是一个大环境,只有校园文化中有了诚信的环境,就可以在丰富的课余文化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情操,每个学生都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所有事件的处理,都讲究规范化和公开化。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不讲诚信的人会受到良心的谴责,进而有转向诚信的意识,这就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目标。

3.加强网络诚信文化建设,优化网络诚信环境

针对教学内容单一、脱离社会,无法展现出时展的特性,高校诚信教育就要加强网络诚信文化建设,在网络上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不仅仅与时俱进,才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例如可以通过网络的宣传,加大学生对中国诚信美德的教育;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诚信和不诚信的案例,更好地促进自己的发展;借鉴西方的诚信教育体系,丰富自身的诚信教育发展。

综上所述,面对新时期的发展机遇,只有不断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才能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而言,他们都承担着较重的工作使命,要让诚信教育深入人心,还需要很多的努力,要让学生从思想上以诚信为重,认识诚信的重要性,在发展的大氛围中,养成诚信的良好品质,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参考文献:

[1]刘纪山.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1(08).

篇10

第一,需要接受诚信教育的人群数量大,层次多。高校是一个集约化集合,而这个集合又由不同家庭影响,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年级的群体组成,这就使得高校诚信教育面临着数量大、层次多的困难。

第二,诚信教育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甚至是缺失。虽说诚信是人的立足之本,是人社会生活的基本修养,但是在社会不良风气日益向高校渗透的今天,大学生诚信缺失是社会影响的间接结果,但却又是高校诚信教育迷茫的具体表现。

第三,网络等新媒体不良信息在高校的渗透。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不良信息的传播导致大学生信念动摇,立场不坚定。网络等新媒体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一种集群化影响。

2高校诚信教育困境的解决办法

第一,重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同步发展,简言之就是既要使学生端正思想态度,在思想上认识诚信教育,了解诚信的本质意义,又要让大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切实做到诚信。使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同时诚信,不偏废。思想诚信和行为诚信共同发展,相互影响,达到互补目的。最终使得诚信能深入人心,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的良性基因。

第二,鉴于当前诚信教育方式主要是集中在社会道德约束的层面上,集中在喊口号的阶段,针对当前高校诚信教育模式不成熟,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够的局面,为了充分发挥诚信教育的社会功能,使诚信成为大学生日后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就应该自上而下建立健全高校诚信教育模式,提升高校诚信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提高诚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增强诚信教育的实施力度。切实使高校诚信教育在横向和纵向功能上都有延续。

第三,积极关注社会不良风气对校园的影响。最大限度的控制不诚信向校园的渗透,最大限度的扩大校园诚信对外环境的积极影响。扩充高校环境对诚信教育的内涵解释维度。

第四,扩充诚信教育的范围,优化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确立诚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强调诚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明确诚信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功能。使学业诚信、资助诚信、就业诚信等诚信教育活动成为诚信教育的支撑手段。不断夯实、扩大诚信教育成果,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第五,分类引导、层次化教育、个别针对是高校诚信教育的工作方针,根据大学生的年级特点、家庭背景、个性特征等存在的差异,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可以接受或应当接受的诚信教育内容。继续深入优化诚信教育的积极作用,扩大诚信教育的接受范围。

第六,坚持对不诚信行为的零容忍。把诚信教育扩展到上课、作业、实验、实践等大学生学习生涯中。做好高校诚信教育的引导工作,坚持适宜的高校诚信教育原则:不容忍不诚信,鼓励诚信。努力使诚信成为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第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注重网络等新媒体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帮助大学生把握正确价值取向,建立大学生网络诚信考评体系和相应的信誉档案,档案详细记录大学生的诚信轨迹。将新媒体平台作为诚信教育的前沿阵地。

3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