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流行声乐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5: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少儿流行声乐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变声期 声乐 发声方法 问题与保健
童年的歌声曾给我们美好的回忆,也曾给予我们智慧的力量。少儿学习声乐在现今社会中已逐渐形成一种趋势。家长在培养孩子学习钢琴等乐器的同时,还将目光投向了声乐的学习。社会上各界人士对少儿时期就开始学习声乐这一问题的看法不尽一致。有些人鉴于少儿正处在身体发育期,生理状况并没有完全成熟、稳定这一因素,认为学习声乐容易误入歧途,造成声带破损等一系列问题;还有些人认为,在正确的训练和引导下,少儿可以进行一些简易的声音上的训练。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少儿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不能生搬硬套地按照成人的方法学习声乐,否则不但得不到清脆、透明的声音,而且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好的效果。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会对少儿的声乐发展起到引导作用。
少儿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就是变声期的问题。变声期是少年儿童从童声向青年成声期过渡的一个正常的生理变化阶段。
一、变声期的特点
男孩一般于13岁开始进入变声期,到了15岁已完全进入变声期,进入这一时期,男孩出现了高音发声的困难且持久力差、音域也显著下降,声音粗哑、胸声增多、音色变暗等明显变化,音域先是变窄而后变宽;19岁以后男孩喉结突出,声音变粗,基本结束变声期。女孩变声期的开始是由于声带充血而声音涩滞,后期逐渐变得圆润且音域渐趋宽广,尤其是在音色方面具有了女性特有的特点。
二、变声期的声音训练
变声期是否可以唱歌,我认为是可以的,但要非常小心,在主要变声期间,最好能停止歌唱,而且不要乱喊叫,避免声带因使用不当受到伤害而无法复原。即使对声音进行训练也要选择适当的声乐教材,音乐不能太宽,最好不超过九度。变声期的歌唱要注意下列几点:
声音不能过分刚强、粗暴或大声喊叫。
多用柔软的起音。
多用“Hm”哼唱的练习。
练习时间要短,不宜过长,每次最好不超过十五分钟,每天可分散几次练习。
在三度到五度的音阶范围内练唱。
不能挤压声音,勉强唱高音,引发不必要的问题。
多用下行唱法。
建议用U、O元音练习。
变声期是人人都要经历的过程,在这段时期内儿童的心理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要注意对少儿加以引导,正确对待变声期出现的问题。在变声期间,除了要注意科学合理地使用嗓子,不要让它太疲劳以外,饮食方面的调理也是至关重要的。
变声期的嗓子保护方法如下:
应注意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摄入。发音器官主要是由喉头、喉结和甲状软骨组成的,这些器官又是由胶原蛋白质和单性蛋白质构成的。声带也是由弹性蛋白质薄膜构成的。因此,变声期的青少年应多吃些富含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质的食物,如猪蹄、猪皮、蹄筋、鱼类、豆类、海产品等。
应摄入B族维生素和钙质。维生素B2、B6能促进皮肤的发育;钙质可以促进甲状软骨的发育。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主要有芹菜、番茄、蛋类、豆类、动物肝脏及新鲜水果等。富含钙质的食物主要有鱼虾、牛奶、豆制品等。
主食及副食都应以软质、精细食物为宜。不要吃炒花生仁、爆米花、锅巴、坚果类及油炸类硬且干燥的食物,以免对喉咙造成机械性损伤。
适量多饮水。可减少或清除局部分泌物,避免继发感染。
少吃酸、苦味的刺激性食物,如大蒜、辣椒、生姜、韭菜等,因这些食物会刺激气管、喉头与声带。不要喝太热的开水,吃太多冷饮,过冷或过热对声带都不利。更应忌烟酒,以防加重局部无菌性炎症。
进食时宜细嚼慢咽。切忌快速进食,谨防食物中的砂粒、鱼骨刺伤咽喉部的组织。
少儿因变声而丧失歌唱能力是极少的。只要正确对待变声期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作出调整,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对嗓子的保护就是完全可以顺利度过变声期的。
少年儿童在成长发育阶段学习声乐,存在的问题多种多样,但总体而言体现在:缺乏正确的歌唱发声方法;因对发声方法理解的不够透彻而导致喉音、鼻音等问题的出现;少年儿童所面临的变声期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孩子们学习歌唱的积极性,把他们推到了盲目模仿成人,追求流行音乐,通俗歌曲唱法的一端。由于无节制地大声喊叫和缺乏正确的自我保护意识而导致声带受损。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以儿童为中心来说,所谓歌唱,不单是技术,再以着重个性的成长的教育。”总之,少儿时期学习声乐,只要掌握正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则拥有明亮、悦耳、像银铃一般清脆、透明的歌声完全可以做到。
参考文献:
[1]刘朗.音乐教育手册.
篇2
关键词 民族 音乐教育 现状 实践
我国民族声乐的基本含义是指用我国的传统乐器对民间传统音乐进行独奏、合奏形式演奏。我国的民族声乐主要可以分为:民间器乐、民间戏曲音乐、民间歌舞音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歌曲。
一、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介绍
在我国现行音乐教育体制的束缚下,多数学生非但不能很好地欣赏和诠释传统音乐,甚至认为其早已过时。在音乐教育体系中如果缺少了传统音乐这一环,学生就会丧失接触各色民俗音乐,品味不同音乐风格的大好机会。音乐教育应植根于本土的传统文化,以此为强大的根基再去倡导其他歌唱艺术。如若不然,其对我国整个音乐教育系统的不良影响都是可以预见的。因此,如何积极公正地对待本土优秀的音乐文化,挽救我国音乐教育过程中民俗音乐知识匮乏的现状,重塑中国多样的民间音乐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打造良好的民间音乐文化底蕴,是当代的音乐教育者必须牢记的重任。
二、推动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的建议
(一)全面加强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研究
作为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民族音乐是我们必须珍惜的艺术典藏。要想把这一珍品尽可能完好地传承下去,教育就是至关重要的一种手段。要竭尽全力地保护各民俗传统的音乐文化,从各学校的音乐教育着手,将民族音乐教育摆在教学目标的重要位置,使其成为承接优秀古典民俗音乐的主导通道。另外,还需要加强民族音乐的开发研究,在学习之时全面开发民族音乐的特质并加以理论方面的研究,由此可很好地弥补学校的呆板音乐教育所带来的音乐基础薄弱的问题。可行的方法有很多,譬如说举办与民族音乐相关的户外采风活动,或是室内的音乐研习都可以。
(二)组建科学系统化的音乐教学体系
为了实现发展完善我国声乐事业的宏伟目标,可吸收借鉴各类民族音乐的教学方法与经验,比如说从我国的艺术精粹曲艺、民歌、戏曲等中鉴别出营养精华加以应用。应该牢记的是,我国的民俗音乐教育必须秉承科学性、民族性的原则,并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不断完善自身的音乐教学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传统民俗音乐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举例来说,在选择具体的音乐教学作品时,其应遵循的原则是由简到繁、因人而异、因才施教,而备选的曲目最好是涉猎到各种题材,作品本身所包含的艺术性高雅独特,且以本国作品为主,辅之以适量的外国作品。
(三)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音乐互动发展
1.科学应对传统与现代民族音乐的关系
作为民族声乐的两种表现形式,传统和现代的声乐其对立冲突主要表现在用嗓方式各异。现代民族声乐发音较为规则、有序化;传统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则灵活多变的多。在吸纳传统声乐唱法共性的基础上再结合美声唱法便衍生出现代流行的声乐唱法形式;另外,传统发声方式也为现代提供了新的特性。要发展民俗音乐就需要这种健康并进的发展方式。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形态中,要尽量保存各少数民族的声乐传统,并充分结合现代声乐,使二者在音乐发展历程中互补发展,相辅相成,逐步形成传统、现代和谐发展之路。
2.本土与引进音乐的协同共进
在业内长期存在本土音乐与外来音乐的发展争议。著名民俗音乐专家伍国栋认为:我国各大民族之间本存在不同的音乐价值理念与评价标准,那种以某个民族的音乐文化为主导的音乐发展观念应予以摒弃。“没有所谓的绝对正确的民俗音乐文化,不同的民族皆有其存在的客观价值,有其卓越性”。所以,在立足于本民族的优秀音乐传统的基础上再充分挖掘吸收各少数民族的音乐精华是延续我国声乐发展道路的最佳举措。
3.发现培养高素质的民俗音乐人才队伍
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不断反思过去的教育模式,还要积极探索培养高素养音乐人才的方法。第一、首先要强调的是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所谓审美教育,就是说要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审美情趣,要提升他们创造美、感受美、鉴赏美的各项能力,这在完整的传统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其学习体验的过程中要时刻引导他们感受音乐的审美趣味,在音乐教育理念中奉行音乐的审美本质,如此的教育才能称之为真正的艺术学习。音乐本身不是一门技术,而是艺术。其次是要重视培养音乐学子的创造性。要有长远的发展眼光,素质教育本身就应与时俱进,创造力是极为重要的。在声乐课程设置时加入《创造学》等具体的科目可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和了解创造技法、创造环境、创造过程等音乐基础知识,自此基础上逐步创新。
4.建立健全民族音乐的教学体系
首先是关注青少年儿童对音乐的启蒙教育。可考虑将我国那些经典的戏剧、民歌等编入音乐教材之中,或是根据对方特色举办一些少儿民族音乐竞赛,以激发起孩子们的浓厚兴趣。其次,要注意充分保护并科学利用教育资源。善于组织一些民族采风活动,在亲身体验中培养民族音乐的情感整理、研究、利用和开发各种民族音乐类型。最后,可建立关于民族音乐教育的理论体系。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加入一些民族声乐的教学内容,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增加了解学习民俗音乐的机会。
本文在充分立足我们民族声乐发展现状的前提下提出一些问题并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从教育和文化两条线索出发考虑民族声乐教育的未来发展,希望能借此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音乐领域的专家们的充分关注。在探索发展本国民族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唯有凸显自身的民族特色并尽力维护其艺术性,在此基础上延展其他民族音乐文化,才能充分把我国的民间音乐发展下去,才能保证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有着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尹萍.论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音乐教育[J].高教探索,2005(3)
[2]梁燕.浅谈民族声乐教学的特点[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
[3]梁健.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体系构建之我见[J].音体美教学,2005(6)
篇3
关键词: 流行音乐 中学音乐 教育教学 研究
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其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的乐曲和歌曲。
流行歌曲则是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由于流行音乐绝大多数以歌曲形式出现,以至流行歌曲往往与流行音乐一词等同混用。流行音乐主要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流行歌曲作为一种以消遣娱乐为主的大众文化现象,流行歌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息息相关,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对象是主要平民阶层,特别是在校的大中小学生。它不像少儿歌曲那样单纯,具有浓重的时代气息,非常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学易记,易于传唱,节奏时而欢快激烈、热情四射,时而低沉婉转、如泣如诉。并且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运用迷笛、电声乐器做出奇特的音效更容易吸引中学生的注意。那些表现欢乐、憧憬友谊爱情、苦闷、伤感等情绪的作品特别能引起中学生情感的交融与共鸣。
然而当今社会中,唱片商家为了建构市场,想方设法把大众培养成为消费者,以扩大产品销售量,流行音乐成为文化商品之一,存在着良莠纷杂,精华与糟粕共存,有些流行音乐着实存在内容庸俗消极,曲调乏味低级等,破坏了音乐艺术的美感,甚至给人以消极的负面影响。因此,学校对流行音乐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当然,随着流行音乐创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逐渐成熟,在一些题材、旋律、内容上积极健康,并易于接受的流行音乐逐渐地被更多的人认可。如陈红曾在《流行音乐进课堂》一文中,提出教育工作者不要再将流行音乐拒之门外,利用恰当的流行音乐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补充现行教材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可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然而,由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学生接触流行音乐的途径和内容十分多样化,甚至近乎狂热偏执,低俗无味。面对这样的现实,学校与音乐教师又该如何引入流行音乐到音乐课堂呢?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辩证地对待流行音乐,有目的、有意识地学习和探究流行音乐。因此,引入流行音乐进课堂应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要坚持适度性原则
中学音乐教学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体系,引入一些流行音乐作为教学内容,并不意味着颠倒主次,无视其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除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外,古典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等更应用来丰富和充实当前的音乐教学。因此,对流行音乐引入教学内容,应遵循适度的原则,不能因流行音乐的引入而忽视了传统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更不能因此而放弃了传统音乐的教学。
第二,要坚持指导性原则
篇4
关键词中学音乐课堂;流行音乐;意义
流行音乐是否应该引入到中学音乐课堂中来,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我认为,在当今这个开放、多元的时代,如果完全将流行音乐摒弃在中学音乐教育的高墙之外,无异于采取“堙堵”之法治水,其结果必定不如人意。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因势利导”,要正视流行音乐对中学音乐教育的冲击,将其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元素巧妙地引入到中学音乐课堂中来,使之成为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中学生音乐素养贡献力量。
一、中学音乐教学发展及流行音乐的教学意义
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和探究,同时也会尝试着用并未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审视各种社会现象。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是实施音乐教育的重要载体,要重视各阶段学校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流行音乐” (Pop Music),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它不像少儿歌曲那样单纯,流行音乐具有很浓的时代气息,贴近生活,语言通俗易懂,旋律通俗上口,结构短小精练、易学易记,节奏时而欢快激烈、热情四射,时而低沉婉转、如泣如诉,加上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运用迷笛、电声乐器做出奇特的音效更容易吸引中学生的注意;而那些表现欢乐、憧憬友谊爱情、苦闷、伤感等情绪的作品特别能引起中学生情感的交融与共鸣。因此,如果能够将流行音乐中的一些积极元素巧妙地运用在中学音乐课堂中来,将会有助于更好的实施音乐教学,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二、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原则
将流行音乐引入到中学音乐课堂,要注重对流行音乐的甄别和选择,一定要把握以下原则,使流行音乐更好地为中学音乐教育服务。
1.甄选原则
流行音乐作为一种与大众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复杂的音乐类型,其内容积极消极兼而有之,必然有不适合在中学音乐课堂上进行宣扬的部分,例如,那些过分渲染孤独、忧伤、失落情绪、表现游戏人生态度、描述情爱的流行歌曲等。同时,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开始建立但不成熟的阶段,对于一些社会现象还不能够进行正确判断。因此,教师在音乐课堂中引用流行音乐,排斥和拒绝的是那些内容消极、格调不高的流行音乐作品,选择一些内容积极向上、风格清新别致、格调较高、具有鲜明时代感的作品。
2.适量原则
中学音乐教育使用固定的教材,是经过教学实践验证了的具有一定科学行的体系。流行音乐元素作为其有益的补充,将会对中学音乐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如果教师一味偏好流行音乐,忽略原有的音乐课程内容的讲授,将不利于音乐教学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是一种典型的本末倒置;当然,如果教师忽略中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喜好和热爱,完全将其排除在音乐课堂之外,置中学音乐教育现实情况于不顾,则将流于“闭门造车”的境地,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将流行音乐引入到中学音乐课堂中来,教师要把握适量原则,促使流行音乐中积极上进的一部分元素更好地为中学音乐教育服务。
3.恰当原则
在将流行音乐引入到中学音乐教育课堂中时,教师要重视对教育契机的把握,要充分利用流行音乐中对音乐教育有益的因素,促使流行音乐为教育教学目标的生成和实现所用,为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和音乐技能的获得所用。这需要教师对中学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学生的心理实际和当前的音乐流行趋势有全面的把握,从而能够将这三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最终形成以中学音乐课程为主、流行音乐为辅,促进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发挥流行音乐积极作用的有效策略
如果能够把握好甄别、适量、恰当的原则,对于中学音乐教育来说,在音乐课堂中引入流行音乐,是十分有益的。教师也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策略,促进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中来,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一面。
教师作为学生音乐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虽然可以尽量的进行换位思考,但也未必能够真正的做到“思学生所思”。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流行音乐“采风”活动,这种“采风”并不是传统意义的采风,而是教师对学生所喜爱的流行歌曲进行调查,评选出最受学生欢迎的曲目。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前提下,正确评价流行歌曲的审美价值,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辨别,使其自觉摒弃其中的负面因素,最终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恰当的时机可以教授或引用这些流行歌曲,更好的丰富自己的音乐教学。
总而言之,中学音乐教学其目标就是在于培养学生有表情地歌唱和对音乐的感觉能力。通过音乐形象培养学生的理想,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启迪他们的智慧,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地发展。由于流行歌曲都是学生日常所思所想所见所感而又存贮与心灵深处的东西,所以一旦用歌声表达,很容易就会在歌唱者与倾听者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流行音乐中积极的音乐元素,使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人类音乐文化的丰厚与博大,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接受流行音乐,提高和丰富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培养出具有高尚音乐审美情趣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民族音乐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多种文化形式,同时又具有各民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在音乐文化中涉及了包括了多种文化种类,包括了人民生活、劳动中的方方面面。民族民间音乐是在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不单单只是一种音乐活动现象,更是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民俗特点、方言腔调、美学观点,所涵盖的内容丰富,并体现了民族的灵魂与思想,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中国有56个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区域,其生活环境、社会形态、历史、宗教、经济、语言等各有文化内涵,各具特色。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本土的民族文化特色。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的沉淀下,产生丰富而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中国有着辽阔的土地,生产方式、生活习惯、语言方式各异,为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基础。在56个民族中风格各异,各地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音乐。在高校中,据有关问卷调查表明,学生们对各种歌曲的喜爱程度是:通俗歌曲占55%,艺术歌曲占9%,少儿歌曲占20%,民族歌曲仅占10%,.其他歌曲为6%。还有一组数据:学生对各种乐曲的喜欢程度调查:通俗乐曲占66%,艺术乐曲占11%;民族器乐仅占12%,外国器乐曲9%,其他占5%。这两组数据表明了学生们普遍不喜欢民族音乐,而追求通俗音乐。现在,流行歌曲、网络歌曲的低俗之风严重地冲击着整个社会、整个乐团。在当今民族音乐难以发展表现为:传唱民歌的艺人渐少,民间器乐传承乏人,地方戏曲反响淡漠,传统说唱效应不佳。即使曾因产生某个乐(剧)种而引以为豪的源地,也难有如痴如醉的追随者,更不用说由于语言的隔阂和审美趣味的差异而导致欣赏心态的抵触与拒绝了。民俗音乐随着现代传承的发展逐渐淡化,民族音乐的土壤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为文化传承的变异,也就是民族音乐面临的危机感。民族音乐应当如何在高等学校中传承、发展。学校教育作为民族音乐传播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是民族音乐的一种形式更是当代个民族音乐文化最重要的传承阵地。音乐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科目一样,都肩负着传承你和创新的使命,因此音乐类也是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二、民族音乐应当如何在高校中传承与发展
(一)加强民族音乐在课程设置中的重要程度
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专业人才,目前而言在高校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专业,学校通过对民族音乐的课程开设状况、科学研究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发现自身还有待提高的,在保留自身优势的前提下扬长避短,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少数民族音乐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发展.。即建立具有中国民族音乐特性的基本乐科教学体系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音乐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通过民族音乐课程的设置,增加学生对各民族音乐现状的了解,培养他们对各民族音乐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从而大大增加民族音乐的普及范围和领域。
(二)音乐课程教学手段多样化
高校要组织相关专业人士,加强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理论研究,把相关音乐资料转化为少数民族音乐素材库,一是有利于少数民族音乐课程的设置,二是实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样化。民族音乐因民族、地域、语言的中的差异不同,教师在声乐教学实践中认真研究和探讨,不能单纯追求技术化、歌唱标准规范,应该遵循少数民族音乐原有的音乐风格、演唱形式等都实现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在高校公共音乐课的教学中,由于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的理解力,大学音乐课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分析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课堂上老师枯燥的说教,往往是学生厌烦上课的重要原因之一。课堂上时间是欣赏、创作和表演,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
(三)加强民族音乐的宣传力度
篇6
【关键词】音乐教育 音乐教师 教学方法
音乐教育是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艺术具有审美的能力,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途径。音乐教师则是通过这一途径,以音乐艺术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直接教育者。为能承担起“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素质、造就人才”的重任,实现教书育人的伟大目标,音乐教师应该怎么做?
1.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作为音乐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一点就是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任何一名劳动者的立职之本。企业员工爱岗敬业,企业才能兴旺发达,学校的教师爱岗敬业,教育面貌才会欣欣向荣。我们只有热爱自己的岗位,做好该做的事,才会使学校的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发展。就我们的工作特点而言,上好音乐课是基本工作,我们要为每一堂课备好充分的教学思路。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前做好大量的案头工作。要学会开菜单,就是为自己将要进行的工作列出一份计划菜单,然后按菜单一样样去完成。例如:
主食:课题,如唱歌课
料理:钢琴伴奏,范唱,语言表达,教学辅助设备
对象:什么样的学生,年龄特点,知识特点,学习习惯等
然后我们就开始做菜了,做的菜是否合适学生的胃口,就要看厨师的厨技了,钢琴弹的好不好,能不能给学生美感?歌唱的有没有表现力,能不能吸引学生?语言说的流畅到位吗?教学的辅助设备是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这些,都关系着音乐课这道菜味道鲜美程度。上完课后,要及时地反馈总结,是什么地方调味不当,下次改正。这样,我们的技艺才能不断提高。这是爱岗敬业的首要前提。
其次,要爱学生,教师不仅教知识,更要教品德,教师的职业标准中有一条叫“以身作则,热爱学生”。教师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不要歧视学生,要让学生在阳光般的关爱中接受教育,尤其要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熏陶下度过愉快的学习生活。
2.要有正确的艺术观点
《礼记•乐记》中谈到“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又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可见音乐与立国之本息息相关。众所周知,靡靡之音几度在社会某些角落泛滥,玷污了校园这块净土,使一些学生“无病”,不思进取,甚至违法乱纪。除社会的因素外,也有我们教师的责任。有的教师为了“课堂效果”竟教唱一些不健康的歌曲。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学内容,岂不令人担忧?我虽然不敢夸大音乐的作用,可历史上的《四面楚歌》,却加快了项羽的溃败;抗战时期的《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曾唤起多少热血青年为革命而献身。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始终在进行,因此,音乐教师要想完成历史使命,就必须更新艺术观念,有一定的艺术及审美修养,这样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责任。
3.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近几年,严肃音乐、民族音乐一直处于低谷。青少年好奇心强,但辨别艺术良莠的能力差。有的学生只知道电声乐器、“流行音乐”,却不知道琵琶是中国乐器,更不知道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的美谈了。为了激发学生对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热爱,音乐教师可以自己编写校本教材,利用课堂或课外活动向学生介绍中国音乐史及民族音乐作品,使学生了解我国的优秀音乐文化,从而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更加热爱伟大祖国及灿烂的民族文化。当然,这其中也有些教师一直坚守着阵地,可音乐教育的无政府状态还相当严重,有的音乐课被一些低俗的“流行音乐”取而代之。试想,音乐教师若不在民族音乐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何谈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民族音乐是我们的根,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音乐教师应该高度重视民族音乐,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排斥外来的音乐精品。
4.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如果教师没有把学生领进到自己的私人藏书房,如果没有使学生在你的精神财富的源泉面前惊异地停住脚步的话。那么用任何手段都是培养不出这种爱好的。”苏氏的意思十分明确:只有教师思考的大脑才能教出学生大脑的思考,同样,只有喜欢学习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喜欢学习的学生。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的越来越先进,计算机与学科整合的要求,音乐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要增多阅读时间,既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发展中的知识;要在书中和做中同时学。
5.要有良好的心境
良好的心境对音乐教师课堂教学非常关键,主要体现在:
5.1良好的心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良好的心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活动。如英国前首相希思说:“对于那些有能力感受、理解音乐的人来说,音乐留给他们的永远是欢乐。”创造需要良好的情绪环境,每天能欣赏音乐使自己处于平静的心境中开始一天的工作,这对创造有很大帮助。再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总抽出十分钟来拉提琴。所以他说,他的成就来自于音乐。音乐能激发人们的创造性,那么,音乐课上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歌曲教学《小雨沙沙》时,从游戏入手,我请学生扮演种子、小雨,通过表演种子喝到雨水长大的欢喜过程,引导学生体验种子、小雨的喜悦心情。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情绪是放松的,因此他们的表演非常可爱,有感染力、想象力,同时学生们乐于参与。
5.2良好的心境有利于想象力的发展。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思维方式,丰富的想像力是一个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能力。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无限的。通过音乐的感情熏陶,人往往变得更加坚强,更能从容面对命运的挑战。虽然音乐本身不直接给人们提供摆脱困境的方法,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学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同时激发他们对生命、生活无限的热爱之情。如欣赏了大提琴独奏《天鹅》,我们会联想到平静的湖面、高贵典雅的天鹅,如泣如诉的旋律打动了孩子们,从而使他们更富有爱心、同情心,产生对生命的敬慕之心。正是由于良好心境的作用,所以许多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都积极倡导学习音乐。因为音乐能带给人们良好愉悦的心境,从而激发想像力。
5.3良好的心境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教师带着不良心境授课,纵然课前准备的再充分,课堂上也会出现压抑、憋闷的感觉,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记得有一次,我家孩子生了重病,上课时,我心里七上八下的,感觉到那天的课堂气氛就不舒畅。如果在良好的心境中授课,教师驾驭课堂、控制课堂气氛的能力便会增强,教学思路会更开阔,可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例如,教学生欣赏《杜鹃圆舞曲》时,我先启发学生用语言描绘美丽的春天,激发学生想象,再给学生看春天的画面,完整欣赏过音乐后,让学生的身体随音乐节奏自由摆动,最后全班被分成三个小组,每组同学都设计了自己的动作表现了音乐,同时他们体验了赞美春天的美好情感,下课后学生们都不愿离开,还想再表演。
教学中,教师的良好心境有传递作用,能感染和带动学生的情绪。
6.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
篇7
关键词:网络歌曲 青少年 音乐教育 审美观
近年来,网络歌曲风起云涌。无论是身处大街小巷,还是商场闹市,网络歌曲不绝于耳。根据上海市妇联对全市290名7―18岁少年儿童的调查,最受儿童喜欢的少儿歌曲分别为《两只老虎》《让我们荡起双桨》和《卖报歌》等8首歌曲。调查同时显示,儿童最喜欢的三种歌曲形式依次为流行歌曲(98%)、影视歌(86%)和网络歌曲(80%)①。可见在中小学校中,良莠不齐的网络歌曲也深受青少年学生的青睐。
一、网络歌曲的特性及其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网络歌曲的产生并非偶然,它是科技、艺术、时代的交叉产物,且将长期存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中。
网络歌曲旋律简单,且易记、易学、易唱。一是创作者不需要精炼的旋律技法和缜密的作曲思维。二是歌词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多以反映社会风气和表达普通老百姓的内心世界为主。此外,互联网给了网络歌曲零成本的传播平台。网络歌曲是互联网发展和普及的产物之一,并列于网络购物、网络通信等领域,它的传播不需要靠传统的唱片、卡带,更不需要铺天盖地地宣传和对歌手的包装。创作者仅需上传,听者仅需在线收听或者下载。而这一低成本的传播方式使得网络歌曲的竞争性很强。三是普通百姓的审美取向促进了网络歌曲的迅速发展。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受教育的统计数字表明,受过高中及中专教育的人数不到12%,而受过大学本科及专科教育的不到4%。这说明目前很多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较高的艺术品位和审美追求,而网络歌曲的通俗、贴近生活的特性迎合了很多普通百姓的审美需求。
对于网络歌曲的社会影响,有褒有贬。有人认为它贴近生活、丰富生活,也有人认为低俗不堪,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对这一新兴事物,必须要谨慎、客观地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此,笔者主要谈谈低俗的网络歌曲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第一,低俗的网络歌曲容易扭曲青少年的价值观。如《我爱人民币》中的歌词,“我认为赚钱是一种乐趣,只要取之有道天经地义……我觉得花钱是一种刺激,只要量体裁衣合情合理”等,这些夹杂着低级趣味和拜金主义的网络歌曲非常不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培养。第二,低俗的网络歌曲不利于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培养。如《骂人圣经》这类网络歌曲对青少年道德观的培养非常不利,一些自制力不强的学生会去模仿。此外,低俗的网络歌曲容易诱发青少年的早恋情结。特别是正处花季的中学生,对爱情充满渴望,而很多网络歌曲恰恰就是表现男欢女爱的②。只要心理稍有动摇,马上就会投入到“老鼠爱大米”的感情世界中。第三,网络歌曲容易固化青少年的审美取向和艺术品位。马克思认为,质变和量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产生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开始一个新的发展过程。笔者认为若网络歌曲长此以往地发展,必然固化一部分人的艺术品位,这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学生,由于他们心理和生理发育尚未成熟,猎奇心强,又缺乏足够的鉴别力,很难对网络歌曲的好坏进行甄别选择,觉得顺口就唱,觉得刺激就学。而且,在学校里形成了一个观念,即会唱网络歌曲是一种时尚的表现。不少在校生整天唱的是网络歌曲,无心于老师教的正统歌曲,甚至于模仿网络做法把正统歌曲改编成一塌糊涂的歌曲。③长此以往,网络歌曲将很容易扎根于学生们的审美意识中,也将对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造成致命的影响。
二、对低俗的网络歌曲进入校园现象的反思
分析低俗的网络歌曲进入校园这一现象,必须要了解两个问题,即网络歌曲为何吸引青少年?青少年为何接受不良的网络歌曲?上文中,笔者已经从旋律、歌词、互联网等方面介绍了网络歌曲的特点,接下来笔者将谈谈青少年接受低俗的网络歌曲的原因。
有人认为青少年不能抵制低俗的网络歌曲是因为心智尚不成熟、好奇心强和缺乏成熟的判断力。但笔者认为这些只是青少年所处的年龄段正常的心理属性,是客观存在的。然而这一现象是否与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有关系呢?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到了音乐课程的四大价值――审美体验价值、创造性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而其基本理念也要求以审美为核心,并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面对低俗网络歌曲入侵校园,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否正确引导了青少年的审美取向,是否培养了青少年的审美情趣,是否提高了青少年的艺术品位呢?对于低俗的网络歌曲深受学生喜爱的现象,笔者认为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做得不足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我国社会的日益开放,良莠不齐的网络歌曲迅速充斥了青少年的听觉“视野”,但尚未引起音乐教育者的足够重视,而学校音乐教师也未对学生听唱网络歌曲进行具体、正确的引导;二是部分中小学并未重视青少年学生的正确审美观的培养,多认为文化课的重要性高于音乐教育,或者音乐课可有可无。特别是在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区,由于缺乏专业的师资和硬件设备,音乐课上很难谈到审美观。
综上所述,网络歌曲之所以能占领校园,除了青少年客观存在的追求新鲜刺激、追求个性自我、要求情感宣泄等这一特殊年龄段的心理特性以外,部分学校音乐课程缺乏对引导学生甄别网络歌曲的雅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等内容的重视。
三、积极引导,从容面对
从网络歌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来看,网络歌曲将不会在短时间内退出校园歌坛。其通俗易懂、学唱简单、贴近生活的特性将仍受青少年学生的青睐。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小巧方便的数码音乐产品,如MP3音乐播放器、音乐手机、计算机等数码产品加快了网络歌曲的传播。此外,众多的手机彩铃制作商和运营商等商业盈利机构也使得网络歌曲难以进步。而由于网络歌曲创作者的能力和硬件技术有限,也决定了网络歌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那么,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提防低俗的网络歌曲进入校园呢?笔者认为,除了加大文化部门的监管力度和社会舆论等的干预以外,中小学校领导及音乐教师也应对这一现象及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加以重视,积极引导学生对网络歌曲有选择性地进行欣赏。音乐教师应多介绍或教唱艺术性强、贴近生活、积极向上的声乐体裁,从而端正学生的审美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此外,音乐教师也应与学生多交流、沟通,积极了解学生的审美取向,从而对症下药。
总而言之,网络歌曲进入校园是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等诸多因素交叉所导致的一种文化现象。就学校教育而言,只有帮助学生进行网络歌曲的甄别,对学生审美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才能有效地抵制低俗的网络歌曲进入校园,更好地提升青少年的整体素质,贯彻美育的教学方针。
注释:
①过八成儿童不喜欢儿童歌曲[N].人民日报,2006―05―15(11).
②蔡音颖,叶亚玲.网络歌曲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2007(4).
- 上一篇:数字经济与互联网经济
- 下一篇:计算机网络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