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行业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金融行业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区块链+AI”行业概述:
1、“区块链+AI”行业简介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主要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更多过去只有人类才能完成的智能工作。AI一词最早是在1956年Dartmouth学会上提出,2015年美国伊利诺伊小组研究中表明,现阶段AI智力已可达4岁孩童智力水平。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成熟应用,围绕着“AI+”的技术理念创新也在不断提出,其中“区块链+AI”的技术理念尤为突出。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其本身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拥有去中心化、开放性、自治性、信息难篡改、匿名性等特征,可有效弥补人工智能应用中存在的数据共享、数据安全等问题。区块链可以为人工智能提供“链”的功能,让人工智能的“自主”运行中需要的数据信息都得到可信记录并具备可溯源的特点,使得AI更可信、更安全。可以说“区块链+AI”是新型技术之间的通力合作,若两者可有机结合,将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从金融、消费、医疗服务到政府服务,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的结合正在逐步渗透各个行业和领域。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的协作将会解决诸多的问题,在人工智能提供数据分析和匹配的同时,区块链将提供一个更加安全和可信任的网络。
2、人工智能和区块链行业现状概述
人工智能被誉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之一,也将成为经济发展中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在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2017年7月8日国务院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战略部署,明确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至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全面支持建设小康社会;至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向智能社会建设迈进;至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和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为经济强国奠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年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相关专利年申请数量达30115项,产业规模突破百亿,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152.1亿元,该行业每年以40%~50%增长率进行增长,预估2019年将突破300亿元,截止2017年6月我国人工智能企业总数已达592家,仅次于美国。2017年9月,华为公司推出的芯片麒麟970及苹果公司推出的芯片A11SOC均具备机器学习处理单元,为人工智能硬件打下坚实的基础。人工智能行业目前已走过技术蛮荒期,处于通用技术与行业结合形成商业化场景应用阶段。根据目前沪深两市板块分类统计,涉及人工智能概念的上市公司共104家,基本涵盖了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各相关领域。
相比于人工智能技术已经经历了60多年的长足发展而言,区块链技术目前起步不到10年,且刚刚经历了三个初级的阶段,分别为:
起步期:2009年-2012年,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数字货币使得区块链技术开始走进部分极客和新兴技术爱好者的视野当中,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定程度的关注和研究。
雏形期:2013年-2017年,以太坊在比特币的基础技术架构之上引入了智能合约,使得区块链的可拓展性得到极大的提升,区块链技术开始延展到更多行业和领域。
发展期:2018年-,区块链技术开始迭展,行业发展聚焦于更为安全的技术架构的搭建与更加良好基础性能的提升,区块链安全、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等方向开始受到行业重视,一些应用逐步在全球各个行业领域开始试点。
目前区块链技术发展总体阶段处于类似于互联网发展的初期阶段,距离大规模的应用落地仍然需要时间积累。“区块链+AI”是新兴技术相互赋能的良好应用结合,区块链技术在人工智能这一垂直领域的探索,有助于加速新兴技术的落地,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目前大部分“区块链+AI”项目仍处于概念验证阶段或早期应用阶段。
二、“区块链+AI”具有的优势与挑战
在人工智能为区块链提供更强大拓展场景与数据分析能力的同时,区块链技术可为人工智能提供高度可信的原始数据以支持其持续的“深度学习”。在未来人工智能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可通过区块链的分布式、透明、可溯源的特点,来保障人工智能始终处于人类可控的范围之内。这对两者的技术发展进程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体而言,区块链技术本身处于早期阶段,与人工智能相结合需要持续迭代以满足人工智能对性能和稳定性的要求。
1、“区块链+AI”两项尖端科技的相互赋能
区块链与人工智能两项技术的结合,有以下七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区块链可以提高人工智能的数据安全性;二是区块链可以加速数据的累积,给人工智能提供更强大的数据支持,解决AI的数据供应问题;三是区块链可以解决数据收集时的数据隐私问题;四是人工智能可以减少区块链的电力消耗;五是区块链使得人工智能更加的可信任;六是区块链帮助人工智能缩短训练时间;七是区块链有助于打造一个更加开放与公平化的人工智能市场。双方结合的优势具体说明如下:
(1)提高数据安全性
区块链可以帮助人工智能避免因数据存储问题导致的故障。区块链中每个节点都按照链式结构存储完整的数据,每个存储节点都是独立的、地位等同的。区块链的高冗余特性,分布式数据存储,可避免系统级别风险的发生。理论上看除非所有节点全部出现风险,否则数据就是安全的。
此外,考虑到人工智能诊断的“黑箱”问题,清晰谁建立了人工智能,使用什么数据进行训练,以及谁部署了最终的,是我们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出现的问题的最佳防控手段。目前使用的大多数人工智能程序都是“深度学习”算法的变体。不良的数据内容将给人工智能带来相应的安全隐患,区块链则通过记录哪些核心算法是使用哪组训练数据开发的,避免了这一问题。更宽泛地说,区块链可以记录谁编写了原始的人工智能算法以及用什么数据来训练算法。
(2)大量且丰富的数据支持
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发展会进行海量数据收集,同时因为市场竞争而拒绝进行数据共享。由此造成这些公司接触到的数据有限,缺少完整的数据集做支撑,使得人工智能产品质量较差。采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利用数据分类帐进行部分数据的购买销售。可靠性强、可用性高的数据将会使得企业生产出高质量的计算机识别,语音识别和其他数据密集型应用。
当收集了大量同类型数据用于训练AI模型时,数据会受到偏差或“过度拟合”的影响。数据样本将不具备典型的随机性来代表总体的特性。使用此类型数据训练的模型比使用更多不同样本进行训练的模型表现能力要差很多。通过引入区块链技术,让不同的人和公司来提供可信的不同数据,可以获得更多样化的数据样本,帮助AI完成“自主性”决策。
(3)隐私保护
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需建立在大量的数据基础上,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个人隐私数据合理使用的问题,例如从公共数据库中推导出私人隐私信息,通过这些信息又推导到其他相关人员的信息,这已经超出大部分人同意披露的信息范围。区块链采用非对称加密和授权技术,交易信息公开透明,但对于账户身份信息是高度加密的,只有经过数据拥有者授权才可访问该数据,即使遭到入侵,也仅是一小部分信息内容,无法获取用户完整的个人身份信息,此技术在AI大数据运行环境下,个人的隐私免于被侵犯,不法企业难以利用用户数据来牟取不正当利益。同时,区块链与加密算法相结合可以在数据分享过程中分离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让数据使用方可以利用密文进行模型训练和使用,彻底杜绝原始数据泄露的风险,从而打通企业和政府中的数据孤岛。
(4)能源消耗减少
采用POW共识机制的区块链项目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资源,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学习算法,提升数据中心的负载,操控计算机服务器和相关的散热系统,优化冷却,有效地进行设备管理,从而减少电力的消耗。对于AI可以优化能源消耗已被谷歌和百度等公司证实,2017年6月百度的智能楼宇项目一个月内为百度省下了25万度用电量,谷歌旗下AI实验室DeepMind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谷歌削减了15%的用电量。
(5)可信任度的提升
一个人工智能管理的区块链可以为独立于人工智能运行的底层平台的人工智能提供一个分散的标识。每一个主要的人工智能都可以注册成为被普遍认同的节点,这将为AI识别提供一个解决方案,类似于今天的网站证书,以验证网站所有权。
一个人工智能管理的区块链还可以允许每个人工智能将其活动的常规哈希函数写入区块链分类,以便具有加密密钥的可以对其进行不可篡改的检查。区块链搭载的人工智能分布式账本记录了人工智能做了什么,确保人工智能的错误行为被及时的发现、分析和纠正。而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使得人工智能几乎不可能“掩盖它的踪迹”和删除犯罪活动数据。
最后,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可以确保人工智能处于控制之下。通过人工智能执行任务的公共记录(必须由多个区块链节点进行验证),我们可以确保人工智能的运行不会超出界限。
(6)更短的AI训练时间
在使用区块链技术保障训练数据的真实可靠性的前提之下,可以通过区块链的分布式数据存储的方式将一台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训练时间大幅度的减少。例如一个人工智能的训练可以采用模型并行或者数据并行的方式,将单个的模型或者数据分布在不同的机器之上,从而减少训练时间。人工智能也可以在同步数据并行中删除同步约束限制,而采用异步并行模式——人工智能在每一步的信息处理中不必等待数据的相互确认,可以直接进行下一步的操作,从而进一步减少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训练时间。
(7)开放公平性
区块链提供的核心价值是“去信任中介化”。如果想要创建一个自组织和自我调节的人工智能网络——那么分布式记账技术是最好的途径。谷歌、腾讯、IBM、Facebook和其他大型科技公司已经彻底改变了分布式计算——将计算任务分散在多台虚拟机之间,以实现高效的可伸缩任务处理。但是他们的布式处理工具仍然是非常集中的,并且专注于由中心化的控制器统一调度特定任务,以实现非常特定的目标。
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将使“去信任中介”的网络得以实现,在这种可信网络中,两个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安全可靠地进行交互,而无需任何中心化的中介。区块链还可为人工智能提供声誉系统,这样每个人工智能都可以在选择与其他人工智能进行交易之前检查其声誉。另外,区块链的无中介、高透明度将鼓励这些人工智能开发人员共享他们的数据和他们的产品,而不必担心出现某些偏袒竞争对手或窃取其知识产权的情况,并确保所有相关方为他们的工作获得适当的报酬。
2、“区块链+AI”面临的挑战
“区块链+AI”的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AI和区块链自身的缺点,在结合后仍无法有效解决;另一方面是AI和区块链结合过程中可能造成原有优势被破坏。例如:
(1)政策性风险
区块链目前部分的衍生应用在世界各地存在着一定的政策风险——例如未来是否采用区块链技术伴生的通证来激励人工智能开发或节点管理,但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策上如何定义通证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技术融合的不确定性
作为两个前沿的新兴技术,且都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无论是从当前区块链的技术指标,还是从人工智能的实际落地性来讲,距离两者真正的结合并实现落地,需要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存在。目前区块链的主要问题为扩容、隐私、和计算能力,主流的公有链难以支撑人工智能的链上实现。
(3)大规模的社会应用面临挑战
数据共享威胁大型企业利益。通过弱化数据的中心化,降低了大型企业相对小公司的竞争优势。如果任何人都可以访问这些数据集和计算,那么任何人都有机会与世界上最大的公司竞争。从技术领域中去除这些障碍将会改善社会,但共享市场的尝试可能会让大公司感到不安。如果任何人都有能力在世界上制造出最好的人工智能,那么市场将与许多正在争夺一部分市场的初创企业和小企业共同分享。之前使用用户数据来制定广告或业务策略的公司和政府组织将再次被迫以较不直接的方式获取其数据。因此,大公司可能会反对数据去中心化,并可能游说维持AI模型开发方面集中式数据集的现状。
(4)不可控性
当使用了“一旦运行不可停止”的智能合约时,如果合约代码存在漏洞被黑客利用,黑客将通过智能合约漏洞牟利,因在区块链上运行的事务和交易不可撤销,可能会给企业和个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AI与区块链结合的应用场景
结合两者技术优势,通过AI让区块链更智能,区块链让AI更“自主”,更可信。目前对于AI和区块链的结合应用,市场上已经涌现出很多相关项目和理论创新,描述了不同场景下结合,比如:
(1)区块链+AI在医疗方面进行结合
相关的结合领域有医疗数据加密和医疗计算分析。关于医疗数据方面,据统计,大部分的医生会直接将病人的病情、个人信息等信息发给同事,这涉及侵犯病人隐私的问题。应用区块链的非对称加密和授权等技术,对关键信息进行加密,只有经过数据拥有者授权才可访问该数据,将大大的提高医疗数据的隐私性。关于医疗计算分析方面,AI在医疗机构提供数据错误率小于2%,利用区块链的技术,可以对于医疗数据进行信息交换,相比传统AI,数据可更好地进行共享。谷歌旗下DeepMindHealth正在开发区块链医疗数据审计系统,利用“区块链+AI”技术让医院、NHS、病人自身都能实时跟踪其个人健康数据。
(2)区块链+AI在数据市场进行结合
利用区块链集合群体的力量,进行数据上的共享、AI模型的训练等。AI的发展离不开庞大的数据集,区块链可以利用数据分类帐进行高质量数据的购买销售,当收集了大量的、多样化的数据样本后,可用于训练AI模型,这些数据及AI模型将会解决信任的数据孤岛问题,使得人工智能机器人可以进行共享学习,自我成长,产出高质量的计算机识别,语音识别和其他数据密集型应用。目前SingularityNet、DeepBrainChain、Bottos、OceanProtocol、Indorse、ARPAChain等项目涉及该领域。
(3)区块链+AI在金融领域进行结合
相关的结合领域有市场情绪分析、去中介交易商经纪人(IDB)和检测金融欺诈行为等。关于市场情绪分析及去IDB方面,利用AI进行深度学习和时序分析,再结合区块链技术保护下的个人数据相整合,为个人提供更精准的交易服务。具体来说,就是从用户面板上进行大数据采集及处理,通过人工智能分析用户情绪数据,对市场波动进行预算,最后自动化下单。利用机器人取代人工,提升效率,降低了IDB佣金。在检测金融欺诈行为方面,使用交易机器人,高频加密交易,弱中心化减少人为操控的可能性,降低金融欺诈风险,此外,AI监控加密市场,让恶意攻击变得更难。目前有Autonio、Aigang、Numeraire、Endor等项目涉及该领域。
(4)区块链+AI在云计算方面进行结合
当前AI云计算方面面临计算资源昂贵、训练时间长、训练数据多、开发去中心应用困难等问题,结合区块链技术后能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把区块链中挖矿及电力消耗过程中过剩的资源转换为AI云算力,资源上进行整合,降低计算成本。目前有NebulaAI项目涉及该领域。
(5)区块链+AI在物联网方面进行延展
首先,区块链技术可以帮助解决“如何证明自己是自己”的问题,用户可通过区块链+AI技术完成生物身份识别和身份认证,将个人身份与物联网联系在一起。其次,解决了更新的问题,所有物联网设备在区块链+AI的加持下,数据共享,设备可智能化更新。具体的垂直应用包括:应用在工业制造上,制造生产的设备在区块链中传递信息,更智能化地成长,提高效率、增加产能;应用在交通上,更好地铺开无人驾驶应用,解放人们的时间,智能化管理交通,有利于减少交通堵塞、交通事故的发生;应用在监控等公共基础设备上,身份认证能快速的识别出罪犯,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目前有智行者、美图等项目涉及该领域。
四、“区块链+AI”行业展望
篇2
9月19日,被乐视定位“乐迷”节,这一天“乐迷”集中爆发买买买的热情。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9.19”理财产品第一次成为“乐迷”释放“洪荒之力”的对象。当天14时47分,理财产品交易额突破3亿元。截至9月20日24:00,乐视金融9.19活动全季(含预热阶段)交易额超6亿元。
这“6亿元”可以算得上是乐视金融正式在用户面前亮相。
早在2015年8月,乐视聘请前中国银行副行长王永利担任乐视控股高级副总裁,乐视金融CEO。这位在传统金融业供职25年的银行家和经济学家的跨界转型让乐视金融备受关注。
今年2月8日,乐视创始人贾跃亭在微博附上“乐视金融”拜年的图片,至此,乐视金融浮出水面。随后的时间里,不论是在内部试水互联网理财,揭牌小贷公司,推出同名金融App等等行为都未曾让外界窥到乐视金融的生态全貌。
11月2日,乐视金融正式以肥悠煜碌牡谄叽笞由态亮相。这也意味着横跨互联网及云、内容、大屏、手机、汽车、体育、互联网金融七大子生态的乐视基本完成闭环。
“乐视金融不是简单的产融结合或金融业务互联网化,而是注重于探索互联网时代的生态金融新模式。”王永利说。按照规划,乐视金融将淡化传统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建立三大板块、五大中心。
“七娃”的法宝
据第三方机构的行业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规模将达17.8万亿,未来五年,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4.67%,到2020年预计超过43万亿,作为新兴产业,互金市场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
相较于其他已进场酣战的互金企业,乐视金融起步比较晚,又恰逢互联网金融进入专项整治的时代,面对这样的客观条件,这个乐视生态的“七娃”到底怎么做?对王永利和他的团队来说是一个没有试错机会的挑战,且在进场竞争之前势必要思考和研究出正确的战略和打法。
“从某一块做起,有没有弯道超车或者能够跟上超过人家的地方?可以看到,很多平台做着做着都得开始整合,而且整合的时候可能难度很大,特别是系统。我们反复研讨前面先进者的经验教训,认为不能从某一块切入一块一块地走,而是必须做好整体规划。”王永利分析说,“业务规划做完以后要落到组织架构上,进一步落实到技术架构上,业务规划―组织架构―技术架构一层一层套起来,做这个准备花了我们很多的时间精力。”
“我们反复研究,最后确定了几个基本的原则。一是注重线上,不注重线下,突出互联网金融的定位。”王永利在提及这一定位的时特别强调“注重”,也就说乐视金融不是绝对不做线下业务,只是偏重于线上。
第二个原则是,乐视金融更注重于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而非简单的业务发展。在王永利看来,互联网金融首先要突出互联网互通互联、跨界融合、生态发展的特性,对乐视金融而言,模式创新就是寻找这个生态时代的金融到底应该是什么,而不是一个金融业务加点互联网。
似乎从诞生起,乐视金融和乐视的关系就引发了关注和猜测,甚至有“自融论”的怀疑者。乐视金融的原则之三,就解答了这一疑问。“我们立足于乐视,不局限于乐视,立足于乐视指的是乐视金融起步,一定要充分共享乐视的业务基础,用户的资源,云平台、大数据这些宝贵的财富。”王永利说,“但是金融的发展不会完全局限在乐视这个企业内部。我们很多业务都是平台式、开放式的发展,不管是支付还是交易,还是金融云、大数据等等,全部要对外开放,甚至资本都要开放。”另外,他补充说,将会利用乐视是生态化、娱乐化、视频化的优势娱乐金融化,金融视频化的发展,并且会跟随乐视的步伐,乐视金融也会向全球发展。
目前,乐视金融已基本完成战略规划、组织架构、技术架构、及常态化产品的持续开发等工作,并优先服务于生态内的个人用户和中小微企业,其中包括上下游供应商、以及数千万付费用户。
金融娱乐化玩法
从目前外界获知的信息看,乐视金融“支付是基础,交易是核心,资管是方向”的三大业务主线,是按照互联网互联互通的特性对金融的整合,三大业务主线又细分为五个大主营业务,它们是相互关联生态型组织构架。
王永利预测,网络支付的潜力很大,未来可能实现出门不用带现金和卡,一个手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与网络支付相对应,乐视金融建立乐视支付,为乐视生态商户提供线上和线下支付服务,将场景化、移动化、数字化、制度化的支付手段及区块链技术应用到生态经济中;同时,将借助丰富的个人支付场景应用。
网络交易的业务线的设立,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打造像电商平台一样的金融的交易平台。支撑这条业务线的是交易平台和财讯平台两大业务。交易平台是金融产品销售和交易平台,乐视金融计划打造开放平台,将金融机构的产品聚合到平台上销售并提供存续期内的交易服务。
作为促进交易的参照物的财讯平台,是以乐视视频财经频道为基础,主打财经资讯视频化,以乐视海量智能终端为渠道打造综合财讯资讯平台,将“通过视频方法解决用户对复杂金融产品的理解”变为现实。
另外,参照美国黑石的经营规模,王永利认为网络资本是未来业务的发展方向。财富管理和网络信贷的业务就是在为这一发展方向做准备。财富管理引领金融资管市场产品的标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和资产配置方案,以先进的风控模型帮助客户降低资金风险,实现财富增值,目前主要产品有乐享其成(定期)、乐乐高(活期)、专享理财包(活期、定期)。
网络信贷方向则是结合乐视生态优势,实现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小微金融、汽车金融四位一体和2B2C、线下线上、生态内外三大有机结合。
比如将金融生态引入到拥有较长产业链的汽车生态之中:沿技术研发进入2B供应链、沿销售打入2C后续服务市场,围绕汽车全产业链的消费场景,将在乐视金融的跨生态化反下进一步得到丰富。此外,作为乐视汽车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易到为乐视金融提供的是典型的消费场景。
另外,娱乐金融化、金融视频化也是乐视金融令人专注的另一个亮点。利用乐视内容生态在文化、体育、娱乐行业的优势,金融将与文娱产业跨界融合,在互金行业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大趋势下,开辟金融创新的新蓝海。
乐视金融曾将理财产品与乐视的生态资源进行结合创新。在体育方面最早是尝试的是一款跟欧洲杯挂钩的产品。当欧洲杯八强出来后,乐视金融推出有了基本收益的产品,让大家通过参与竞猜冠军来获得收益的叠加。比如猜德国、法国队加0.5,就是说猜中了后它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加0.5个点的收益率,猜冰岛、威尔士加1.5等等中间划分了几个叠加档。 在影视方面,乐视金融曾跟电影《爵迹》做过挂钩的产品,未来的众筹都可能从这些项目里面开始。
篇3
中信银行的单兵突进,与阿里巴巴股权合作的传闻不无关系,它的大幅上涨,并没能有效地带领整个银行板块上涨。比如,去年的领头羊民生银行,即便经历近几日的上涨,也不过抵达8元附近,与去年初的高点还有40%以上的距离。
据Wind资讯统计,目前银行业整体市盈率(TTM)4.84倍,行业中公司市盈率(TTM)中值为5.08倍。整体市净率(MRQ)0.93倍,公司市净率(MRQ)中值为0.96倍,16家上市银行中已有12家破净。这些不断拉响警报的数据,与中信银行“马上有钱”的逼空式行情,形成“硬币”的两面,提醒投资人一个简单而又朴素的道理,原来“危”中确实也蕴藏着“机”。
问题是,动态PE、PB均处于历史低位的银行股究竟是否值得投资?如果银行股未来能够保持过去的业绩高增长态势,那么,如今的低估正是机会所在;相反,如果银行不良资产风险进一步爆发,互联网金融大潮冲击愈演愈烈,那么,银行股始自去年开始的股价下跌过程,不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观,而且还将延绵不绝。而只有在新环境中,做好准备迎接挑战、勇于创新的银行,才会迎来真正的机会。
《投资者报》通过对银行业本身和相关政策变化的诸多亮点的梳理,帮助投资人解惑上述疑问,厘清马年银行业的变化趋势,从而在危中觅机。
“危”之一:
借债成本及不良贷款余额双双上升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尽管银行股股价和估值已经过度悲观,但市场似乎仍在等待压制股价的因素慢慢释放。原因不外乎一是市场对今年大量到期的信托产品及影子银行的违约风险的担忧仍在持续。由此对投资人信心产生打击;二则可能是投资人担忧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资金成本上升较快,导致银行在资产端的风险上升;再有就是目前更严格的监管姿态和更火爆的互联网金融浪潮冲击,尽管相对银行业来说体量不大却极吸引眼球,引发投资人对银行活期存款、客户双方面流失的担心。
来自垃圾债与不良贷款方面的数据似乎正在印证人们的这种担心。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10日,5年期AA-与AAA级的银行间固定利率企业债(一般来说,AA-及以下评级债券在全球范围内被视为不推荐投资评级,通常称为垃圾债)收益率分别为8.35%和6.10%,率差升至225个基点,为2012年6月以来新高。在此之前,中国信用违约掉期指数2月7日上升13个基点至93,同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下跌至年内最低点6.06。有专家称,中国风险企业借贷成本攀升至20个月来的新高,预示了中国未来可能发生首例境内债券违约的风险。
无独有偶,据银监会最新的2013年度监管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921亿元,比年初增加99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比年初上升0.05个百分点。同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资产负债情况也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负债总额为141万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负债总额61万亿元,占比43%,同比增长9%;股份制商业银行负债总额25.3万亿元,占比18%,同比增长14%。
部分市场人士已将当前银行业面临的危机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中国银行业高达近10%的不良贷款率相比较。他们的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据悉,银监会已向地方银监部门以及商业银行警示,2012年来暴露的钢贸贷款领域重复质押等违规业务模式,隐现被复制到煤炭、木材、水产贸易等领域的迹象。
市场人士和相关政府部门担心的焦点都集中指向同一点: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未来是否会大幅上升?如果银行的不良贷款大幅上升并形成大面积坏账,银行业将出现全行业亏损,那么目前的低市盈率、低估值也只不过是一种幻觉。
“危”之二:
利润增速下滑与互联网金融冲击
除了银行的资产质量,银行的盈利能力同样值得关注。因为投资不仅要受当前业绩影响,市场对未来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的预期等都会是影响估值的重要因素。从今年来看,短期资金偏紧、更加严格的监管、局部信用风险的可能暴露,都将成为压制银行股股价的原因。
《投资者报》整合的最新银行盈利数据表明,银行业利润高增长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时。据银监会官网公布的数据,2005~2011年中国银行业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6%,2011年银行业整体合计净利润占全球银行业比重近30%。而自2012年起,银行业总体利润增速明显放缓,2011年利润增速为36%,2012年为18%,2013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3%,较2012年上半年增速下降9.47个百分点。
数据还显示,2013年各类银行息差均持续下行,其中上市银行平均息差由2012年的2.68%连续下降至三季度的2.50%。银河证券一位长期研究银行业上市公司的分析师告诉《投资者报》,据他预测,受经济环境变化、利率市场化逐步改革、银行业收费逐步清晰等因素影响,2013年银行业盈利高增长态势难以再现,利润增速或将继续下降,进入“个位数”时代。
这位分析师称,相对息差与资产质量问题,“钱荒”与“互联网金融”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和迫切。据他分析,自去年6月银行爆出“钱荒”事件,此后这阴影就一直笼罩在市场,尤其是2013年年底至马年春节前的这一段时间,市场每有风吹草动,惜借和恐慌气氛就会迅速弥漫,银行间市场7天和14天回购利率更是“马上”飙升。“从微观角度讲,企业资金饥渴和企业债务隐患严重的格局决定了中短期‘钱荒’魅影难却。一方面,中国企业的资金需求依然旺盛。有数据称,中国2013年的贷款规模为1170亿美元,较2012年增幅为99%。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债务隐患也很严重。据《2013年中国500强企业报告》显示,中国500强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高达84%,远高于发达国家大企业50%~70%的平均水平。这表明微观层面企业的资金流动性是很紧张的。”他如是说。
采访中不只一位专家对《投资者报》表示,要把“钱荒”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从银行业的头上移开,就必须从根源上解决流动性结构失衡的问题,就必须从宏观经济层面和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两方面双管齐下,在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发挥金融对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作用。
如果说“钱荒”还只是悬在头顶的剑,那么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则已是实实在在从银行身上割肉。根据目前公开的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当下互联网金融主要有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网络理财三大部分,而这三项也恰恰是传统银行的核心业务。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最突出表现在对客户的冲击上。互联网金融最可怕的优势就是其大数据、大网络的科技优势。有了金融大数据的支持,互联网金融就能够根据海量网民的搜索,捕捉大众用户的金融需求,以定制化产品深入80%的蓝海理财用户,隔绝客户与银行的联系。从这个层面来说,像余额宝这类产品已经部分卡住了银行资金来源的咽喉,切断、截流了相当一部分银行活期存款来源的渠道,正在动摇传统银行的基础和根本。网络信贷也必将分掉银行很大一部分信贷份额。
此外,银行五花八门的收费也被戴上了“紧箍咒”。国家发改委、银监会2月14日联合商业银行服务收费新规,自今年8月1日起,有条件免收个人客户账户管理费、年费和养老金异地取款手续费,并降低部分收费标准。
通知明确,商业银行免收社会保险(放心保)经办机构和本行签约开立的个人基本养老金(含退休金)账户,每月前2笔且每笔不超过2500元(含2500元)的银行异地(含银行柜台和ATM)取现手续费。对于银行客户账户中(不含信用卡)没有享受免收账户管理费(含小额账户管理费)和年费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应根据客户申请,为其提供一个免收账户管理费(含小额账户管理费)和年费的账户(不含信用卡、贵宾账户)。至此,银行五花八门的各类收费,终于迎来了主管部门的重拳规范。
对于银行业利润增速的下滑,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日前撰文指出,在利润增速下滑已成不争事实的情况下,中国的银行一定要积极转型,着力优化业务结构,拓展多元化的收入来源,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应是当前银行转型战略的重要内容,但各个银行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差异化发展目标,实现市场细分、明确定位、错位发展。
孙立坚表示,银行要在这中间控制好高风险,比如说,银行不是简单地把资金贷给企业,而是学习欧美发达国家同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引导企业,结合金融机构自身擅长的风险管理经验为企业提供服务,让贷出去的产品质量提升,引导资金投放,才能在中间获得更高的业务回报。
“机”之一:
革新力量推动银行加速业务转型
就像硬币的两面,或许有一天我们回过头来看时会发现,银行息差的收窄、利润增速的下滑以及2013年互联网金融的横空出世,也正是传统银行业涅槃重生的拐点。因为正是在这些利空因素的倒逼下,中国的各家银行必须积极谋求业务转型,从根本上积极响应和参与中国金融改革的提速进程。
尽管2013年的金融改革带来了存款端成本抬升,加速了行业分化,但今年银行业的变化趋势也因此而显山露水:首先,越来越多的银行将采取积极的姿态拥抱互联网技术与理念,诸如抢滩移动支付领域、借力平台优势发展线上业务、利用数据优势完善征信体系等加速综合化经营的步伐与政策将你追我赶,以提高自身金融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其次,在由堵变疏的监管手段下,更多金融工具的推出将推动银行表外业务多元化发展,不但带来中间业务新的增长点,而且有助于银行经营理念从融资中介向交易中介转变,从信贷资产、利息收入为主向多元化资产、利息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并重的经营结构转变。
据《投资者报》记者了解,目前16家上市银行中绝大多数都在积极酝酿着调整政策的举措。它们的步调显示,2014 年,中国银行业势必不会再简单地继续依赖通道的价值,而是主动创造价值。无论是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还是城商行,甚至是中小银行,都试图迎着新的监管思路和基调,加速自身的变革与转型,以便在新的变革周期中适者生存。
不可否认,未来银行业肯定还将存在,但惟有那些积极跟上科技进步和市场化机制的银行才会越来越好。事实上,这一点也正被越来越多的事件所证实。
比如,近日有消息称,平安银行地产金融事业部欲揽地产、信托巨擘入怀,银行投行业务条线下的“金橙俱乐部”一举吸纳了40家信托公司成为会员。而去年12月,有57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加入平安银行举办的地产金融俱乐部,其中包括万科、保利、碧桂园等全国一线房企。由此业内人士分析,此次平安与众房企签约或源于地产永续债。
据了解,地产永续债融资金额巨大,且可以专款专用,再加上项目的其他配套资金,将形成大额的资金沉淀,银行亦可获得相当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因此,早在平安银行地产事业部成立之初,就曾与平安大华基金与恒大地产合作发行50亿元的地产永续债。而目前50多家房地产开发企业成为平安银行金融俱乐部的会员后,可能会有更多的房企尝试这种融资手段。“现阶段平安的策略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继续做传统的房地产融资,另一方面银行事业部在尝试为房地产企业设计各类资管计划。”平安银行地产金融事业部总裁刘湣棠如是说。
国有大银行之一的工行也同样坐不住了。据统计,去年全年工商银行完成的电子银行交易额超过了380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近15%,累计办理业务超过470亿笔。目前,工行电子渠道完成的业务量在全部业务量中的占比已达到80%以上。
截至2013年末,工行个人网上银行客户数已达1.6亿,移动银行客户数超过1.3亿,50%以上的客户已有一半的业务依靠电子渠道办理,近30%的客户其80%以上的业务不再到网点来办理;短信银行累计服务客户已超过3000万,累计业务量超过9000万笔,微信银行业务量超过700万笔。此外,目前工行电话银行注册客户超过1亿户。工行历来以营业网点人多杂乱、服务态度逊于股份制银行而著称,电子系统客户的增加,或许将逐步改变工行在服务方面一直被人们诟病的不足之处。
从长期看,《投资者报》预计大数据时代会带来前所未有的银行经营方式变革。商业银行成功的关键包括平台、数据及风险管理。只有那些愿意打破旧有规章、牺牲短期利益、融合互联网发展的银行能战胜这些挑战。从这个层面来说,互联网金融不但不会破坏传统的银行业系统,相反会推动其转型并令金融业生态系统更趋多元化。
“机”之二:
“并购”与“挖潜”将相得益彰
2014年,或许将是中国的银行业“后市场化”的成长元年。
尽管银行的信用中介、支付中介及金融服务三大职能,正受到非银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联合发起的、来自信息渠道产品三个方面的持续冲击。但显然,中国的诸多银行并不愿意坐以待毙,他们正在积极寻求各种有效的应对办法。
据《投资者报》了解,除了业务创新,众多银行也正在学习“向外看”。越来越多的中资银行正在积极通过跨国并购看向东南亚、南非,以及南美洲等市场,以图寻找和开拓新的业务渠道与增长点。
有消息称,中国人民银行近年积极在海外开拓人民币离岸中心,因此,除了新兴市场国家外,未来欧洲也是中国的银行值得进一步重点关注并拓展的地区。随着伦敦的监管要求日趋严格,卢森堡正成为另一个可选择发展业务的地点,如果能够在这些地方立足,对中国的银行而言无疑又是一个壮大国际版图的机会。
此前的2011年,普华永道环球就在《2050年的银行业》中预测,到2023年,中国银行业的规模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银行业市场。据此展望的话,未来十年,必然会有更多中国的银行到东南亚、南非,以及南美洲等新兴市场进行收购兼并,把握中国与这些国家贸易的商机。
除了积极“向外看”,“向下看”的也不少。《投资者报》收集到的资料显示,去年16家上市银行纷纷大力开拓小微金融业务,为各自的盈利增长注入了新动力。比如,工行2013年半年报显示,工行去年上半年突出加强了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发展了供应链融资新模式,依托1300多家核心企业,总共为1万多家上下游小微客户提供了金融服务,实现了1:8的拉动效应;而建行报告则称,截至2013年6月末,该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7502亿元,客户数达77074户。
民生银行去年上半年同样加快实施了小微业务流程再造,在分行推进集中营销的小微业务新模式。其半年报显示,截至2013年6月末,民生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386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690亿元,增幅达21%。今年上半年,民生银行新增46万户小微客户,客户总数达145万户。
篇4
广东针对网贷管理细则意见稿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及依据]为规范本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保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本省网络借贷行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根据《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适用范围]在广东省内注册并从事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活动,适用本实施细则,法律法规等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 [省级部门职责]按照《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落实各方管理责任。
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金融办)具体承担本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机构监管日常工作。
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省一级派出机构根据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相关规定,制定本辖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监督管理制度,并实施行为监管。
省通信管理局负责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涉及的电信业务进行监管。
省公安厅牵头负责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互联网服务进行安全监管,依法查处违反网络安全监管的违法违规活动,打击网络借贷涉及的金融犯罪及相关犯罪。
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对金融信息服务、互联网信息内容等业务进行监管。
省工商局负责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注册登记,对违反工商相关规定的情况进行查处。
第四条 [分级管理]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是本辖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机构监管和风险处置的第一责任人。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具体承担本辖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机构监管和风险处置工作。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市一级派出机构负责本辖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活动的行为监管,配合本市人民政府开展机构监管和风险处置等工作。
第五条 [公司治理和增强实力]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依法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内审制度和风控制度,保持公司治理的有效性。鼓励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根据自身实际,引进战略投资者,增加注册资本与实收资本,增强机构实力。鼓励聘请具有丰富金融机构从业经验的人员担任高级管理人员。
第二章 备案管理
第六条 [备案登记]拟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在领取营业执照后,于10个工作日以内携带有关材料向工商登记注册地所在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提交备案登记材料,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在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提交的备案登记材料齐备时予以受理。根据需要,区(县、县级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可负责相关资料受理工作。
第七条 [备案审核]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将形式合规、完备的备案登记材料报省金融办,省金融办对符合备案条件的,统一出具备案登记证明文件。备案登记不构成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经营能力、合规程度、资信状况的认可和评价,不作为出借人资产安全的保证。
省金融办有权根据《暂行办法》和本实施细则等会同相关部门或委托第三方对备案登记后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进行评估分类,并及时将备案登记信息及分类结果在官方网站上公示。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评估分类按照国家相关具体规定执行或由省金融办会同相关部门根据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相关规定另行制定。
第八条 [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获得金融监管部门备案登记证明文件后,应当按照通信主管部门的相关规定申请相应的电信业务经营许可;未按规定申请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的,不得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
第九条 [机构经营范围]开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的机构,应当在工商登记经营范围中明确注明网络借贷信息中介等字样,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条 [备案变更]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以内向工商登记注册地所在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报告并进行备案信息变更。
第十一条[备案注销]经备案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拟终止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服务的,应当在终止业务前提前至少10个工作日,书面告知注册地所在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并按规定办理备案注销。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及时将本辖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备案注销情况报省金融办。
经备案登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依法解散或者依法宣告破产的,除依法进行清算外,按规定注销其备案。
第三章 风险管理与信息披露
第十二条 [征信管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加强与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运行机构、征信机构等的业务合作,依法提供、查询和使用有关金融信用信息。
征信管理部门应当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有关信息纳入征信管理系统,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查询相关信息、加强借款人风险控制等提供方便。
第十三条 [风险揭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向出借人以醒目方式提示网络借贷风险、禁止性行为,尤其是风险自担原则,并经出借人确认。
第十四条 [合格出借人审查]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开展合格出借人审查,对出借人的年龄、财务状况、投资经验、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等进行尽职评估,不得向未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评估不合格的出借人提供交易服务。
第十五条 [机构经营管理信息披露]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及时在其官方网站显著位置披露本机构所撮合借贷项目等经营管理信息。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在其官方网站上建立业务活动经营管理信息披露专栏,定期以公告形式向公众披露年度报告、法律法规、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其中经审计的年度报告应当在本年度结束后4个月内进行披露。鼓励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主动、及时、准确披露主要股东与高级管理人员详细信息等。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将定期信息披露公告文稿和相关备查文件每季度结束后1个月内报送工商登记注册地所在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及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市一级派出机构,并置备于机构住所供社会公众查阅。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 [金融监管部门职责]本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监管部门为省金融办、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派出机构。
省金融办和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具体承担本省或本辖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监管日常工作,包括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规范引导、备案管理和风险防范、处置工作。
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派出机构配合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制定统一的规范发展政策措施和监督管理制度,负责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日常行为监管,指导本级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做好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机构监管,配合地方人民政府做好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风险处置工作,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监管协调机制。
第十七条 [自律组织职责]广东互联网金融协会应当加强省内网络借贷行业自律管理,并严格履行《暂行办法》第三十四条相关职责。
广东互联网金融协会网络借贷专业委员会按照《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暂行办法》、本实施细则和协会章程开展自律并接受相关监管部门指导。
第十八条 [监督管理措施]监管部门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可以依法采取多种措施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包括但不限于开展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与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等进行监管谈话。
现场检查可根据需要,组成跨部门联合现场检查组,联合现场检查组由省金融办或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具体牵头组织。
第十九条 [非现场监管]监管部门应当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开展非现场监管,省金融办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全省统一的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收集、整理、分析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业务活动,持续监测风险状况。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定期向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及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市一级派出机构报送财务会计、统计报表和资料等信息。
第二十条 [重大风险信息报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在下列重大事件发生后,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向注册地所在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报告:
(一)因经营不善等原因出现重大经营风险;
(二)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或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发生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三)因商业欺诈行为被起诉,包括违规担保、夸大宣传、虚构隐瞒事实、虚假信息、签订虚假合同、错误处置资金等行为。
省金融办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网络借贷行业重大事件的发现、报告和处置制度,制定处置预案,及时、有效地协调处置有关重大事件。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应当及时将本辖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重大风险及处置情况信息报送本级人民政府、省金融办。
省金融办应当及时将本辖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重大风险及处置情况信息报送省人民政府、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和中国人民银行。
第二十一条 [一般信息报送]除本实施细则第十条规定的事项外,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发生下列情形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以内向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报告:
(一)因违规经营行为被查处或被起诉;
(二)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境内外相关法律法规行为;
(三)金融监管部门等要求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二条 [年度审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年度审计,审计报告中应特别载明分支机构相关情况,并在上一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向注册地所在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市一级派出机构报送年度审计报告。
第二十三条 [监管情况报告]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应于每年2月中旬前向本级人民政府和省金融办报告上一年度本辖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监管情况。省金融办应于每年3月中旬前向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报送上一年度本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监管情况。
第二十四条 [信息共享机制]省金融办、广东银监局、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省公安厅、省工商局、省通信管理局、省网信办应当建立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信息共享机制,定期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工商注册、备案登记、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违法违规等信息,通过统一的省级企业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或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广东)实时交换数据、共享信息。
各地级以上市参照省的做法,实现信息共享。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监管部门责任]监管部门存在未依照本实施细则等规定报告重大风险和处置情况、未依照本实施细则等规定向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提供行业统计或行业报告等违反法律法规及本实施细则规定情形的,应当对有关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省外注册公司的监管]注册地在外省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其公司总部办公所在地不得在广东省设立,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其在本省设立的分支机构,遵守本实施细则。
第二十七条 [深圳市]深圳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暂行办法》,参照本实施细则制定深圳市实施细则,并报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备案。
第二十八条 [解释权]本实施细则解释权归广东省人民政府。
第二十九条 [数量含义]本实施细则所称不超过、以下、以内,包括本数。
第三十条 [生效期]本实施细则自 年 月 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年。
广东针对网贷管理细则解读针对过去监管责任不清晰的问题,根据《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意见稿》对网贷机构的各方管理责任进行细化:省金融办承担本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的机构监管日常工作。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省一级派出机构制定本辖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监督管理制度,并实施行为监管。省通信管理局负责对网贷机构业务活动涉及的电信业务进行监管。省公安厅牵头负责对网贷机构的互联网服务进行安全监管,依法查处违反网络安全监管的违法违规活动,打击网络借贷涉及的金融犯罪及相关犯罪。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对金融信息服务、互联网信息内容等业务进行监管。省工商局负责网贷机构的注册登记,对违反工商相关规定的情况进行查处。
《意见稿》明确,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是本辖区网贷机构的机构监管和风险处置的第一责任人。
在网贷机构备案登记上,《意见稿》指出,拟开展网贷业务的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在领取营业执照后,于10个工作日以内携带有关材料向工商登记注册地所在地级以上市金融办提交备案登记材料。省金融办有权会同有关部门或委托第三方对备案登记后的网贷机构评估分类。
《意见稿》指出,网贷机构应当开展合格出借人审查,并向出借人以醒目方式提示网络借贷风险、禁止性行为,尤其是风险自担原则,并经出借人确认。
篇5
截至2015年10月31日,通过企业主动寄送、企业官方网站下载及网络查询等方式,我们共收集到各类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66份。依据“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估体系2015”,我们对这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评估。
66份 截至2015年10月31日,银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66份,较2014年新增25份。
23家 连续5次报告及以上的银行达23家。
9份 在66份报告中,有9份报告参照了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可持续报告指南》(G4)标准。
21% 14家银行请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了审验,约占所有报告的五分之一。
11份 11家银行了中英文报告,包括1家外资银行和10家国内银行。
我们的发现
发现一:报告主体由总行延伸至分支行
在66份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33份的主体属于各家银行的“分行”或“支行”机构,占比达50%。这反映出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在银行业得到有效的传递和延展,深入银行业务运营的一线。
在分支行的33份报告中有32份报告的主体均来自浙江省台州市,这与台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于2014年11月的《浙江省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不无关系。《研究》在“加强我省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工作的对策建议”部分中提到“为满足企业需求,要加大宣传力度,定期召开年度浙江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会,搭建我省唯一的、综合的、权威的平台,帮助我省优秀企业通过社会责任报告,提升企业社会形象和知名度。”目前,台州市经信委网站已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平台”。由此可见,地方政府组织的推动能够营造良好的履责环境,有效促进企业积极进行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发现二:报告质量呈下降趋势
2015年各银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平均得分率为45.34%,尽管略高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平均得分率43.29%,但是与2014年相比,平均得分率下降了20.74%。其中报告整体质量的完整性、创新性下降超过15%,可读性、实质性下降超过20%。从报告质量的界定也看出一些端倪,其中,“卓越”报告仅占比3.03%,“起步”“发展”两类报告合计占比达78.78%。
通过分支行为主体和总行为主体的两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对比分析发现,分支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全部在10页及以下,无设计排版,其可读性得分为0,创新性仅为0.5%,由此可见分支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对2015年银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整体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发现三:客户、社区、政府三类利益相关方关注的议题更具实质性
银行业报告较注重对客户、社区、政府三类利益相关方的议题披露。社区的指标平均覆盖率最高,达47.73%,政府的指标平均覆盖率其次,达42.42%,客户的指标平均覆盖率为32.83%。可见客户、社区、政府是银行的重要利益相关方,其相关议题实质性较高,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重点披露信息。
在社区各个具体指标方面,除了“对社区资源的补偿利用”为0,其他社区类指标的覆盖率都高于平均水平。其中,“捐款捐物”指标的覆盖率为92.42%%,超出平均水平21.98%。作为金融服务业企业,银行需要具备良好的公众口碑,社区相关的履责行动通常成为企业首选。
客户议题中,三个子议题的指标覆盖率均高于平均水平。其中,“产品服务”指标覆盖率最高,为48.11%。“产品服务信息”指标覆盖率超出平均水平最多,高出18.58%。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银行的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披露产品服务信息、提升产品服务透明度,大幅提升客户体验,成为许多银行赢得市场的重要途径。
在政府议题中,“响应产业投资活动”指标较为突出,高出中国企业指标覆盖率20%以上。目前,中国处于经济转型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阶段,银行在各个产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保障国计民生、推动金融普惠的重要作用。
发现四:报告编制方法日趋规范
有5家银行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进行了实质性议题分析,比2014年新增2家。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实质性议题分析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性,通过实质性议题分析增强报告编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我们的建议
建议一:质量为先,全面提高报告质量
2015年6月,国家标准委了《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GB/T 36001),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则在《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4)中提出“2015年12月31日以后的报告都应当根据G4指南编制。”银行业可参考最新的国内外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南,从报告议题选择的恰当性、绩效数据收集披露的系统性、社会责任实践展示的全面性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高报告质量。此外,还要通过更为系统化的社会责任管理,为信息披露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需要在设定目标、衡量绩效、管理变革的过程中融入社会责任的理念,这样才能产生负责任的行为、创造更具价值的绩效,对外信息披露也将更为充实、可信。
建议二:树立品牌,构建个性化的信息披露模式
我国的银行分为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等多种类型,企业经营目的不同,其社会责任管理和信息披露的侧重点也可有所差异。企业可根据自身规模、业务等特性,有选择地进行具有自身业务特色的信息披露。例如,规模较大的银行可鼓励分支行机构具有地域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提高信息披露的针对性;根据业务不同,政策性银行的信息披露可侧重于产业扶持等发挥导向作用的领域,商业银行可侧重于对移动化、便捷化现代生活的支撑,农村合作银行则应反映对三农的大力支持。
建议三:大力推动,倡导更多银行业企业报告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 众筹融资 众筹平台
一、众筹应用模式的概述
(一)众筹定义及发展
众筹源于另一个新词:众包(Crowdfunding)。杰夫・豪(2006)在《连线》杂志首次提出了“众包”概念,将其定义为“由非专业人士提供专业内容,消费者兼为内容创造者”。张媛(2011)在《大众参与众包的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中将众包划分为大众智慧、大众创造、大众投票和大众集资四种类型。Ordanini(2009)最早给出了众筹的定义:众筹是通过网络将大众及他们的钱聚集的集体力量来投资和支持由他人或组织发起的项目;Lambert 和 Schwienbacher(2010)在《小型创业企业的众筹》一文中给出了众筹的定义:众筹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众筹投资者大都通过网络,为特定目标去支持创意,以捐赠或以获得某种回报的方式为他人提供资金支持;Andrea Ordanini(2011)等人给出了众筹的定义:众筹是指消费者作为投资者,为他人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并期望从中获得回报(金钱回报或非金钱回报)。百度百科也对众筹进行了定义,众筹来自 Crowdfunding 一词,即大众筹资,是指用团购+预购的形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众筹利用互联网和SNS 传播的特性,让小企业、艺术家或个人向公众展示他们的创意,争取大家的关注和支持,进而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援助。Belleflamme & Lambert 等人(2011)总结了众筹的三个特征:第一,项目发起人依靠预付的现金进行产品生产,在资金募集阶段,其仅提供对最终产品的描述并承诺产品会上市;第二,众筹投资者比一般消费者花费更多的金钱去购买产品;第三,众筹投资者处于一个享有特权的消费者群体中,不仅可以投资,还享有表决权。
根据概念,众筹的基本模式为:创业者把项目的创意设计和具体实行方案通过众筹平台进行展示,投资人发现并选择性的给予特定项目资金、实物等支持。融资成功后项目发起人必须根据预设的情况给予回报。众筹平台作为独立第三方,在回报环节以及项目进展过程中进行线上线下双重维度的监督,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定期支付或者一次性拨款给项目发起人。
2006年德国Sellaband音乐网站的创办是众筹模式的第一次实践,随后,2007年美国众筹网站Kickstarter的创建使众筹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国内众筹的概念始于2011年点名时间众创平台的建立,随后逐步在各大网络平台发展起来。随着众筹概念的逐渐火热,不仅得到了学术界肯定,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总理在2015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支持“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为创新创业搭建了新平台。
(二)大学生创业众筹实践现状
创业专项调查研究表明,我国众筹机制的启用多集中在80、90后群体。随着众筹成功案例的增多,众筹模式成为年轻人创业融资过程中最期待、最青睐的融资方式之一。2015年仅上半年度我国就有1.2万个商品项目众筹成功,共计完成了8.0亿元的融资,约为2014年全年的3倍。其中绝大部分融资流向中小微企业,而这些中小微企业的创办人又以青年创业者为主力军,约占其中的80%以上。在众筹网站上大学生创业者可以利用更多的资金、信息、人力、智力等Y源,使产品成功上市,在使消费者获得了满意的产品的同时,极大地避免了创业失败。目前,全球共有将近 500 家众筹网站,注册会员超过一亿人,交易金额超过百亿美元。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创业者开始尝试众筹模式的实践。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50名大学生以众筹的方式打造“达岸”咖啡,力求实现中国咖啡连锁;长沙理工大学3名毕业生通过众筹创立了“无树时光”餐厅,实现了第一次创业实践;华南理工大学学生通过调查发现70%以上的学生具有参与众筹的意愿。随后历经6个月的校园众筹,最终创立“比逗BEPOTATO”咖啡馆;上海建桥学院本科毕业生开发的手游游戏《三国虎将录》,在10天时间内筹集了100840元资金,为手游的研发上市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更有打响“粒子咖啡”的华东政法大学学生等创业案例,不一而足・・・・・・
二、大学生创业众筹融资的必要性分析
王晓洁(2013)指出,众筹模式的最大意义在于三点:低门槛创业、预知市场需求以及廉价市场推广。麦可思研究院在北京的《就业蓝皮书: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逐年提升。2015年约有20多万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报告中的最新统计数据也揭示出经济条件有限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大劣势,75%以上的大学生资金来源于父母支持和民间借贷,融资无门成为制约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瓶颈问题。可见,众筹融资与大学生创业皆是当前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若能构建大学生创业的众筹应用模式,必将推动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变革。
(一)满足创业需求,提供融资新模式
在传统的融资方式中,受限于资本市场的高信息披露要求、高融资成本等门槛,大学生创业初期很难进入公开的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互联网 +”时代所带来的商业融资的移动化、个性化和差异化使得投资者由服务和产品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众筹不需要创业者提供资产担保仅需提供创业策划书即可,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了新型的融资渠道。同时,也可以利用众筹平台进行广泛宣传,提高项目的知名度。具有普惠金融性质的众筹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代大学生创业者资金、人力资源匮乏的相对劣势,为现代融资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据世界银行预测,2025年全球众筹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美元,中国将在2025年成为世界最大的众筹投资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众筹平台将日益向人性化个性化方面完善,不仅能够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更能够为大学生创业融资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二)反馈市场热度,检测项目可行性
创业众筹不仅能够提供资金、资源等需求,更能够通过融资过程体现市场导向以及消费者需求,根据众筹的效果可以预见产品未来的市场前景与发展状况。创业者在众筹平台上详细的项目信息,然后通过观察众筹平台反馈的项目热度、成交速度以及投资者集中意向的信息,辨别产品或者服务的市场发展空间,检测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并及时调整方向。通过项目信息的展示,加深创业者对项目以及市场客观认识的同时也能直接与客户建立联系,这种联系为今后产品推向市场、并获得客户忠诚度产品依赖奠定了基础。众筹模式的隐形价值在于:先营销创意理念,而后生产实质产品。如果的项目能够在短期内完成融资,说明项目符合市场需求的,为大学生提供资金的同时能增强大学生的信心。若融资情况不理想,表明现在市场上不需要这样的产品,也避免了创业者投入大量资金从事一项必定会失败的项目所带来的浪费。克里斯・安德鲁在《长尾理论》中讲到:参与生产的人就是最关心生产的人,他们最了解自己的需求。
三、以高校为主体构建大学生创业众筹支持系统
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经验积累比一般社会创业者欠缺,因此,以高校为主体构建独立于社会众筹的大学生创业众筹支持系统,是增进大学生创业激情,提高创业成功率的关键所在。高校作为“类社会”系统,可以充分利用其资源指导大学生筹资者提升项目品质,吸引校内外多方投资者,构建高校众筹平台,从投资者,筹资者,众筹平台三个主体维度构建创业众筹支持系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一)打造专业团队,着力提升项目品质
众筹的成功与否取决于项目本身的创意和可行性,高质量项目更容易吸引支持者,引导和帮助项目发起人完善创意和创业实施方案,是实现大学生众筹的着力点之一。因此,高校需要充分利用资源打造专业的团队,下设项目筛选、审核、修整、推广等部门。团队审核部门对项目进行筛选把控,定期对众筹项目进行调查、分析与评估。挑选出具有可行性、持续性、创新性、合法性的商业项目;项目调整部门对已挑选的项目进行指导和修改,完善项目实施方案,提升项目品质;此外,还需构建企划、设计、技术等部门做好创业项目的支持和推广工作,摄影、推广等团队对优质项目进行专业化包装,加强对优质项目的平台宣传力度。线下团队加强项目落地的实力,做好项目跟踪、项目支持工作,从而达到孵化优质项目与培养人才的目的。
(二)吸引多方投资,全面扩大资金团队
创业众筹除了要为大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还要积极主动与相关行业及企业建立直接的合作关系,寻求社会风险投资的参与,提供更为快速优质的资金来源渠道。目前除了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国家教育创业基金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强度相当的资金支持,各大高校校友组织和创业扶持机构也在以院校创业大赛等形式给予大学生支持。因此,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渠道,积极寻求教育机构、校友组织及公益机构的支持、扩大众筹融资团队,为大学生创业争取更为优质丰富的资源。其次,完善投资方式,吸引多方投资,努力构建个人直投与专家领投的投资模式。投资人可以通过浏览众筹平台,分析项目背景、行业状态、发展前景等因素,选择自己认为最具发展潜力的项目进行投资。此外,高校也可联合律师事务所、政府机构、权威企业等第三方机构提供相应的辅助服务,为投资人提供更多的参考,以更好的保障投资人的权益。
(三)搭建融资平台,努力拓展融资渠道
众筹平台是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它通过引导闲置资本与创新技术、创意思维进行对接,实现了项目l起人与投资人之间的信息共享。我国众筹网站的发展还不成熟,尤其没有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众筹平台。大学生具有社会经验有限、风险识别能力较低能等特点,如果任其通过社会创业众筹平台进行融资会具有较高的难度。因此,建议高校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众筹网络平台,并设置相应的指导模块供大学生进行选择,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规避风险,快速有效的实现融资。最重要的是以学校或者社会权威机构作为官方中介构建两者的交互平台,既承担着对项目进行审核和的责任,又能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创业服务。能更有效的维护大学生和投资人双方的利益,通过事先的真实性审核以避免产生诈骗等法律纠纷,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融资的有效性。
四、结语
经过研究发现,大学生通过众筹的方式进行创业融资,使得大学生创业能更好的从高校走向社会,并可以较快的在社会上得到检验和指正,让创业更好的适应市场,面向大众。一方面,众筹融资成本小、见效快的优势正好迎合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学生五花八门的创意思路也不断丰富着众筹平台,两者的结合能够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然而这种融资模式在实施上还不够成熟,希望以高校为主体构建大学生创业众筹支持系统,实现大学生创业与众筹融资的对接,开辟大学生创业融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 林鸿:《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众筹融资模式研究》,昆明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2] 邢缤心:《境外股权众筹的发展与监管简述》,《清华金融评论》,2015年第3期。
[3] 来艺博:《论众筹网站在中国的起步与发展― 以“ 点名时间”网为例》,《今传媒》,2013年第11期。
[4] 黄建青,辛乔利:《众筹:新型网络融资模式的概念、特点及启示》,《国际金融》,2013年第9期。
[5] 马建:《基于众筹融资模式对大学生创业的研究》,《商业经济》,2015年第10期。
篇7
关键词:信用服务;信用信息;信用市场;信用监管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4
一、信用服务业的内涵及行业特征
(一)内涵
在《辞海》中,“信用”有三种解释:一是信任使用;二是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对他的信任;三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当前,业界对信用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诚信”,泛指一种社会契约关系,即人(群体)与人(群体)之间做出承诺并兑现承诺的社会关系,或者共同遵守某方面成文、不成文社会规则的行为规范,不守时、不守法、道德败坏等都属于失信行为;二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征信”,代表一种金融借贷关系,即在市场交易活动中由基于实物的物物交换、基于货币的商品交易演化为基于信用的信用交易,授信人在充分信任受信人能够实现其承诺的基础上,用契约关系向受信人放贷,并保障自己的本金能够回流和增值的价值运动,表现出来的是信用主体获得借贷的能力与按时还款、履约的能力。
信用服务本质上是帮助市场交易主体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一种信息咨询活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将信用服务业设在商务服务业目录下,指专门从事信用信息采集、整理和加工,并提供相关信用产品和信用服务的活动,包括信用评级、商账管理等。国外信用服务业可细分为十个分支行业,即企业资信调查(企业征信)、消费者征信(个人征信)、财产征信、资信征信、商账追收、信用保险、保理、信用管理咨询、市场调查、利用电话查询票据等。本文信用服务业是指以经营信用数据为主业,根据市场需求提供企业征信、个人征信、信用评级及其衍生服务的中介行业。
(二)行业特征
1.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市场信用数据可以交易,具有商品属性;政府信用数据具有公共产品特性,属于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信用服务业一方面可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信用交易、优化营商环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又有利于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促进社会和谐。
2.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信用服务业涉及信用数据的挖掘、采集、处理、建模、分析、评估和运用等工作,需要专业的数据处理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涵盖法律、金融、计算机、行政管理、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
3.行业自律要求高。信用服务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为客户提供各种信用产品和服务,必须保持中立、客观、公正,不能与政府、征信对象或受评单位发生经济关系。同时,信用从业人员需要较高的职责道德和综合素质,对客户的信用信息具有严格保密责任,也不得利用自身服务获取或协助他人获取不正当利益。
4.企业边际成本递减。信用企业经营的的是信用数据,而数据具有“一次征集、多次应用、多领域应用”的特点,首次采集数据的成本较高,但使用数据的成本却越来越低,呈现边际成本递减的特点,这一特点也导致信用市场的相对集中。
5.信用消费者同时是生产者。政府、企业、个人甚至是信用服务机构本身,都既是信用数据的消费者,同时也是信用数据的生产者。如企业,在市场交易中需要依托信用服务机构来了解对方的信用情况,是信用的消费者;同时它的合同履约情况又将作为信用信息纳入信用服务机构的数据库,是信用的生产者。
二、国外信用服务业发展模式对比
(一)美国:高度市场化的信用服务业
美国信用服务起源于19世纪末的消费者信用局,由早期零售商成立,主要目的是为了汇集其客户的历史信用记录以协助它们进行赊销账款的收集。目前,美国信用服务已经渗透到经济及生活的各个领域,90%以上的市场交易都是信用交易,98%的企业都有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大中型企业均设有独立于销售部门的信用管理部门。美国地方性信用局有1000多家,追账公司有6000多家。美国征信机构的数据库覆盖大约90%的潜在信贷人口,人均信贷账户数约为13个。美国信用服务业已形成个人征信、商业征信、信用评级“三足鼎立”局面。
主要特点:一是以市场化信用服务机构为主导。完全依靠市场经济的法则和信用管理行业的自我管理来运作,信用服务机构都拥有庞大的数据库、成熟的信用评估模型、先进的计算机处理系统和后台服务系统。如邓白氏,全球最大的商业数据库,1993年仅有2800万家企业数据,到2010年就超过1.8亿家企业数据,包括550万家中国企业数据。二是政府部门实行“有限联合监管”。政府不提供任何商业性的信用产品,仅负责提供立法支持和监管信用管理体系的运转,保护消费者权益和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美国没有专门负责征信业监管的行政部门,由相关法律对应的主管部门实行有限监管。如财政部货币监理局、联邦储备系统和联邦储备保险公司等主要负责监管金融机构的授信业务,司法部、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国家信用联盟总局等主要规范征信业和商账追收业。三是行业协会发挥重要作用。美国行业内同业信用信息交换协会、中小企业服务信用协会等在信用数据的交换共享、行业自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美国国家化工信用协会协会(NCCA)、金融、信用及国际商业协会(FCIB)和专业信用研究咨询机构(CRF)等。四是完善的信用法律法规。美国的征信法律制度有《公平信用报告法》、《信息自由法》、《平等信用机会法》、《公平信用账单法》、《公平债务催收法》、《金融隐私权法》、《信用卡发行法》等近20 部法律,其中仅《公平信用报告法》,从1970年颁布以来就历经17次修订和三次重大修改。
(二)欧洲:政府和央行主导的信用服务业
欧洲最早的征信机构出现在英国,成立于1830年,也是世界第一家征信公司。欧洲大部分国家的信用服务业都是以政府和中央银行为主导的,政府通过建立公共的征信机构,强制性地要求企业和个人向这些机构提供信用数据,并通过立法保证这些数据的真实性。
主要特点:一是以公共征信机构为主导。公共征信机构由政府或者央行设立,负责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和使用。如德国、意大利的公共信用机构是由中央银行建立,法国、希腊和土耳其的征信机构是由政府监管部门出资设立。二是政府实施严格监管。欧盟国家普遍成立了专业监管机构,负责数据保护和征信机构的监管工作。如英国由独立的公共行政部门――信息专员署负责征信业管理。德国采取中央信贷登记系统为主体的社会信用管理模式,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均设立了个人数据保护监管局,对掌握个人数据的政府机构和信用服务机构进行监督和指导。三是公共信用信息的强制归集。如英国企业信用登记系统是以月为周期,向所有金融机构采集他们向公司发放超过一定额度的贷款信息,采集的范围既包括正面信息,也包括负面信息;而个人信用登记系统强制向所有的信用金融机构采集个人在租赁、贷款和透支方面的不良行为信息。德国所有的信用机构及国外分支机构都要按季向德意志银行上报3年中借款在一定额度以上的企业的负债数据。四是健全的信用法律法规。欧洲国家特别注重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因此有完备的信用法律法规。如英国制定了《消费信用法》和《数据保护法》等,以保护消费者隐私、监督管理征信机构、规范征信业发展。德国规定,信息主体有权了解征信机构收集、保存的本人信用档案;只有在法律允许或经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征信机构才能提供用户的信用数据;禁止在消费者信用报告中公开消费者收入、银行存款、消费习惯等有关信息。
(三)日本:行业协会主导的信用服务业
日本最早的企业征信公司为商业兴信所,成立于1892 年,有会员31家,主要面向银行提供资信调查。在日本,行业协会在信用服务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目前,信用服务机构除了“全国银行个人信用信息中心”系统,邮购系统的“CIC”以及消费金融系统的“全国信用信息联合会”三大机构外,还有跨越各行业系统的横向个人征信机构CCB、株式会社等。日本征信市场已发展到相当规模,呈现出集中垄断性,帝国数据银行和东京商工两家占据了 60-70%的市场份额。
主要特点:一是由行业协会主导。信用信息机构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行业会员提供,如全国银行个人信用信息中心,158家会员中包括131家商业银行,1230家非银行金融机构,220家银行附属公司和l家信用卡公司。其信息主要来源于会员银行,至1999年底,该个人信息中心收集的3600万人信息中,来自银行的信息占60.9%。二是协会信用信息共享交换。日本三大信用机构于 1987 年 3月合资建立了信用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信用信息的交换共享,防止发生多重借债等的恶性个人信用缺失问题。仅2002 年,该系统的被查询次数就已经达到 5289 万次。三是信用信息应用领域广泛。日本普通百姓的日常工作、生活、消费和娱乐,从大到房地产、小到手机的商品买卖服务,以及上学、医疗、养老、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几乎每时每刻都需要应用个人信用信息。四是完备的信用立法。日本于2003 年出台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对尊重个人人格的基本理念、国家以及地方公共团体对个人信息的处理职责、个人信息保护措施的基本事项等予以明确,对个人信息处理者(包括征信机构)应遵守的义务等进行了详细规定。日本还颁布了保护行政机关、独立行政法人等持有个人信息的法律规定,并通过《信息公开与个人信息保护审查会设置法》以及《对〈关于保护行政机关所持有之个人信息的法律〉等的实施所涉及的相关法律进行完善等的法律》保证实施。
三、我国信用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我国是信用之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左传・晤公八年》有载“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左传・宣公十二年》有载“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几乎?’”,历朝历代在治理国政、生活言行等方面都非常重视信用。
我国征信业的发展,自1932 年第一家征信机构――“中华征信所”诞生算起,已经有84年历史。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内信用交易的发展和扩大、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征信业得到迅速发展。1988年,第一家信用评级公司――上海远东资信评级有限公司成立,主要做企业债券发行和管理。1993 年,对外经济贸易部计算中心和国际企业征信机构邓白氏公司合作,成立专门从事企业征信的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相互提供中国和外国企业的信用报告。1999 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市进行个人征信试点,上海资信有限公司成立,开始从事个人征信与企业征信服务。2003 年,国务院赋予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信贷征信业,推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职责,批准设立征信管理局。2004 年,人民银行建成全国集中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2005 年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升级为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2008 年,国务院将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职责调整为“管理征信业”并牵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2011 年牵头单位中增加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13 年3 月,《征信业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明确中国人民银行为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征信业步入了有法可依的轨道。目前,由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双牵头,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服务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1.公共信用数据库开始运行。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建设运营的央行征信系统,自2006年1月正式运行。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该系统分别为2120.3万户企业和其他组织及8.8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日均查询量分别达到24.2万次和172.6万次。2015年10月,国家发改委牵头建设的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投入运行,截至2015年底,平台已联通37个部门及31个省区市,累计归集各部门和各地方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各类信用信息2.5亿多条,信用共享目录4191条,实现了信用查询、红黑名单、异议投诉、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等功能。信用中国网于2015年6月1日开通,当日访问量突破120万人次,累计突破1400万人次,归集信用信息1500万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
2.信用服务机构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类信用服务机构已从2006年的约500家增长到2012年的近6000家,从业人员约13万人,其中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将近5000家。截至2015年5月,全国共有17个省(市)的78家企业征信机构、116家信用评级机构在人民银行分支行完成备案,年收入20多亿元。人民银行要求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个人征信业即将开放。
3.信用法规建设逐步完善。目前,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和应用主要依据2007年4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信用服务行业监管主要依据2013年出台的《征信业管理条例》。信用评级方面主要依据人民银行、证监会和国家发改委研究起草的《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商务部、国资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行业信用评价工作的意见》。
4.信用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一是政府应用领域,江苏、浙江、辽宁等地政府已经探索在招投标、政府采购、财政补助、评奖评优等行政管理领域开展信用审查,应用企业信用报告。二是企业应用领域,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国金融机构运用纳税信用信息发放贷款1300多亿元,其中为5.1万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580亿元,受到广大纳税人好评。三是个人应用领域,个人征信报告也已经广泛用于信用交易、招聘求职、租房、商业赊购甚至婚恋相亲等领域。2007-2014年,中国信用卡存量增长了4倍,从2007年的0.9亿张增长至2014年的4.6亿张。持卡者人均持卡2.4张,持卡人口比例达13.8%。
5.信用服务人才加快培养。教育部在全国24所高校开设信用管理本科专业,河北、江苏等地开展信用管理师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工作,培育了一批专业人才。如江苏,2011年至2015年期间组织了培训班41个,培养了助理信用管理师2478人和中级信用管理师105人,为信用服务市场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化人才。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说,我国信用服务市场属于“政府和央行主导”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从信用数据的归集、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到信用信息的应用、信用服务机构的设立和监管等,都是政府公共部门和中国人民银行主导的,仍然存在信用数据质量不高、信用服务需求不足、信用服务市场不成熟、信用法规不完善等问题。
1.信用数据质量不高
一是信用数据来源单一。企业法人和自然人的信用数据主要来源于政府公共部门(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数据库),市场交易活动中产生的大量信用数据难以归集,导致信用数据总量小,信息不全面。
二是公共部门的数据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信用数据零散地分布在各个政府部门和服务机构,如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基础数据库、行业主管部门的行业数据库、地方政府的公共信息数据库之间尚不能实现互联互通。
三是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信用信息目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哪些具体字段、以什么格式呈现,全国没有统一标准,各地均自行探索、自成特色,这影响了数据的交换共享。
四是数据处理技术普遍较弱。不少地方的信用数据还靠人工输入、人工核查、人工比对,人为原因很容易导致信用数据不一致、不准确,信息化水平低也导致信用信息难以动态及时更新。
2.信用服务需求不足
一是信用意识还不够普及。全社会接受和使用信用产品、信用服务的习惯、机制、氛围还未真正形成。
二是政府部门对信用需求的引导不够。在财政补助、政府采购、招投标、项目审批等领域尚未开展示范应用。比如财政补贴,因为没有对申报企业进行信用审查,经常出现失信企业照样可以领取补贴、一家企业从多个部门重复领取补贴等现象。
三是企业用信需求不足。目前企业信用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尚未形成一个科学、完善的内部决策和控制机制,对信用管理服务的实际需求欲望并不是很强。
四是信用评级市场受到冲击。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本身不成熟,信用评级市场相对弱小。此外,受大数据和互联网影响,如果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就可以得到实用的分析报告,一定程度就可以取代信用评级报告。
3.信用服务市场不成熟
一是个人征信市场尚未开放。2015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要求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等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准备工作,7月也进行了验收,但迟迟未发牌照。目前只有央行征信中心能够提供全面的个人征信服务,商业化的个人征信机构还没正式开放。
二是商业征信机构盈利能力弱。商业征信机构普遍规模偏小,经营分散,具有一定规模、运作规范、有广泛影响力信用中介机构很少。除少数几家拥有政府背景的公司(如国富泰、上海资信)凭借其权威性、几家较早进入该行业的企业(如新华信、华夏邓白氏)依靠引进外资,业务经营和产品服务水平较好外,其他征信机构的经营步履维艰。
三是信用评级市场不规范。信用评级行业整体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信用评级机构往往容易受到政府和业务对象要求的影响,运作不规范,业务稳定性差。
四是信用管理人才缺乏。据国家商务部数据显示,近5年内,我国将至少需要50万名信用管理经理,200万名信用管理人员。2006年1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颁发施行《信用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目前也仅在河北、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开展职业培训和设置考点,培养的信用管理人才非常有限,该专业的人才需求和供给缺口极大。
4.信用法规不完善
一是信用基本立法缺失。国家层面的《信用法》、《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条例》等基础法律法规还在立法程序中,急需出台。
二是个人征信业务的法律缺失。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公司对大数据的攫取还处于丛林法则阶段。我国法律既没有对个人信息合理使用范围划清界限,也没有对大数据商业利用作出具体规定。因此,无法保证信用信息的安全,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三是没有明确的信用监管机构。目前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工商总局、质监总局、证监会等部门都在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也都承担着行业监管职责,信用管理服务市场存在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现象。
四、促进我国信用服务业发展的思路
我国信用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仅个人征信业务,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的《中国个人征信行业报告(2015)》,2015年,中国个人征信行业潜在市场规模为1623.6亿元,实际市场规模为151.4亿元。中国未来五年个人信贷余额仍将以年均复合增长率14%左右的速度拓展至约55万亿,为个人征信市场创造巨大发展空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消费金融概念的升温,未来中国个人征信行业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提出“建立公共信用服务机构和社会信用服务机构互为补充、信用信息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相辅相成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信用服务组织体系”。我国可充分借鉴美国、欧洲、日本的发展经验,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协会参与”的综合发展思路,整合建立从信用数据的挖掘、分析、建模到信用咨询、评价、评级、信用保险等的信用产业链条,推动信用服务业发展。
(一)加强信用数据归集
1.建立信用数据标准体系。加强顶层设计,以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为基础,建立全国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目录标准、系统建设标准、信息安全技术标准和信用行业服务标准。
2.推动公共部门信用数据交换共享。一方面推动全国信用信息平台与地方信用信息平台“纵向”互联互通。实现信用数据的跨区交换共享。另一方面推动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与部门或行业信息平台“横向”交换共享。实现信用数据的跨行交换共享。
3.建立市场化信用数据归集机制。不断优化信用数据来源和结构,建立市场化的数据采集渠道,通过信息付费、信息交换、信息加工等方式采集数据,稳定数据采集渠道和队伍。
4.引进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和模型。实现信用数据的自动化、批量化归集,对数据进行智能化、精准化比对、清洗和更新,确保信用数据准确、实时、全面。
(二)激发信用服务需求
1.推动政府率先用信。探索信用信息和产品在城市管理、市场管理、公共安全管理以及公共资源分配中的应用,如在政府采购、招投标、工程建设、登记注册、资质认定、推介企业上市、科技资金管理、评奖评优等一系列领域推广信用产品应用。
2.激发企业用信需求。推动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依法向所有企业开放,企业可以自主查询上下游企业、关联企业、合作企业的相关信用信息,以供企业在原料采购、签订销售合同、业务合作等方面进行参考,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鼓励企业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对客户资信、销售合同、应收账款、员工信用档案等进行管理,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3.鼓励商业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用信。鼓励商业银行及各类金融机构降低信用消费门槛,开发信用交易产品,扩大信用卡发放、个人支票账户的开设和使用规模,做好金融延伸服务,制定优惠政策和有效措施,引导市民和企业用支票或刷卡消费。
4.激发个人用信需求。建设“市民诚信卡”,在市民卡上全面加载个人信用信息,推动个人在求学、求职、晋升、租赁、理赔、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应用个人信用报告。拓展个人信用查询渠道,开通网点、互联网、微信、委托、自助终端等形式的查询渠道,多管齐下拓展个人用信场景。
(三)优化信用服务供给
1.大力培育信用服务机构。一是推动公共信用信息数据有序向社会开放。向社会提供信用基准报告查询服务,探索信用信息的市场化运营机制。二是尽快开放商业化的个人征信市场,向此前申请个人征信业务的8家机构发放个人征信牌照,进一步出台扶持个人征信机构的政策。三是培育和发展种类齐全、功能互补、依法经营、有市场公信力的信用服务机构,扶持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经营规范、市场认知度高的信用服务机构。
2.全面培养专业化信用管理人才。一是在更多高校开设社会信用管理专业,加强信用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培养信用理论研究和教育专业人才。二是建设专业化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团队。针对全国及各地发改委和人民银行的社会信用建设工作人员,组建信用体系建设讲师团,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专业素养。三是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师职业资格培训。培养一支具有国际视野、业务过硬、熟悉市场的专业化信用人才队伍。
3.鼓励信用产品创新。引导和鼓励信用服务机构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建立完整、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增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能力。鼓励对信用信息进行深度开发,不断提高信用服务机构专业化水平,努力向市场提供有特色、多样化、高质量的信用产品。除了传统的信用报告、信用评级、信用评价等产品外,鼓励开发信用安全管理类产品,研发信用指数、信用管理或信用营销方案等增值产品。
(四)强化信用服务监管
1.完善信用法律法规。加快国家信用立法,出台《信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信用公平交易法》等,明确信息提供主体的权利义务,促进信用信息公开,保护信用信息主体权益。对政务信息的采集、整理、加工、公布进行规范,厘清政府信息数据的开放与保护国家秘密之间的边界。
2.建立信用行业规范。进一步明确信用主管部门,加强信用服务机构管理规范,建立信用服务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对信用服务机构实行备案管理,建立行业服务规范,强化市场监管,尤其对信用评级机构采取报告编码制度和抽审制度,提高评级结果的一致性和公信力。
3.发挥行业协会作用。一方面发挥信用协会的作用。推动建立信用服务行业自律组织,引导征信机构“客观、独立、公正”地开展业务,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和公信力。另一方面发挥企业行业协会的作用。比如物流协会、电商协会、软件协会等,在行业内推行信用承诺制度,建立行业信用守则,推动行业内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沟通协调、信用咨询服务、行业自律守信和失信联合惩戒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上海财经大学信用研究中心.2015年中国金融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6.4.
[2]韩家平.美国信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及其借鉴意义[J].国际经济合作,2012(7):65-69.
[3]向欣.加快构筑基础---从美日信用服务业发展特点看我国商务信用体系建设[J].国际贸易,2004(8):17-21.
[4]赵萍.国际信用服务业的发展及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2009(10):24-28.
[5]陈登立.我国商务信用服务业的现状与发展[N].国际商报,2012.5.28,第B10版.
[6]黎振强等.积极发展信用服务业[N].经济日报,2009.9.7,第007版.
[7]赵丽.“信用时代”征信难题如何破解[N].经济日报,2015.5.27,第004版.
[8]曾光辉.厦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2015(4):18-23.
[9]史福厚.广东省信用管理服务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J].征信,2015(4):27-31.
[10]卢盛羽.我国信用服务行业监管机制问题探析[J].甘肃金融,2015(10):26-28.
- 上一篇:网络与新媒体学科评估
- 下一篇:儒家思想特征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互联网营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