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启蒙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5: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孩子启蒙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孩子启蒙教育

篇1

环境教育 幼儿启蒙教育 家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变化日新月异,想要更快更好地适应这个新环境必须从娃娃抓起。幼儿不仅生存在与他互动的小环境里,还生活在一个与他相互关联的生态环境,这些幼儿也是环境中的生命个体,想要更快更好地适应整个环境必须从幼儿时期抓起,让他们去理解周围的世界,并能很好地分析自己所处环境的一些信息。大家都是从幼儿时期过来的,也都知道幼儿时期的学习能力相当强,但又不是自发而来的学习能力,是靠周边环境支持的。幼儿时期都有着很强烈的好奇心,生活中的任何环境都会引起他们的兴趣,当他们不断学习和成长,他们所处的环境也会发生一系列的改变,环境改变对其成长又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由此所见,环境教育是幼儿启蒙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必须紧抓幼儿启蒙教育中的环境教育。

一、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索

1.多给幼儿鼓励与支持,引导幼儿对环境的探索

在过去,小孩子的一举一动都会被那些大人冠以对错的头衔,这个能做那个不能做,以致在小孩子潜意识里面就形成了一些规律,有些东西能碰但有些东西却不能动,严重阻碍了小孩子主动探索意识的发展。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对他们多一些鼓励,有什么想法能付诸行动的就自己动手,不要给他们施加压力,孩子们会在自己主动探索途中逐渐了解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的。幼儿启蒙教育中的幼儿教师不能过分限制幼儿的行为,在没有生命威胁的情况尽量不去阻止他们的行为,在他们探索途中多给一些鼓励,让他们时刻保持对环境的探索精神。

2.让幼儿感受成功的喜悦,对自己树立信心

成功之后的喜悦是给自己最大的鼓励,这种情绪力量可以更好的促进幼儿对学习的渴望,对自己树立信心。幼儿启蒙教育中的教师可以在不经意间为幼儿带来成功,为幼儿营造自由、和谐、宽松的活动氛围,让其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之情,我相信幼小的心灵一定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开动脑筋的。成功是获取自信心和求知欲最好的催化剂,让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多些成功,就多些自信心,也就能在生活中更好的发展。

3.协调幼儿的家庭关系,共同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幼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当然也不能忽视幼儿的家庭教育。从幼儿生活的小环境而言还是比较简单的,无非就是学校和自己的家,教师应主动联系幼儿的家长,告知家长们关于学校对幼儿教育的一些具体措施,家长也有教育孩子们的责任,在幼儿成长路上,家长们应时刻紧跟学校步伐,鼓励幼儿主动探索,给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也是非常关键的。家长在对待幼儿教育上应跟学校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共同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为幼儿创造丰富的物质环境,体验多姿多彩的生活

1.形式各样的教室环境

幼儿获取的大部分信息都是从教室里得来的,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是他们学习的动力。教室里的墙上饰品每天都无意识地影响着幼儿,对幼儿所形成的科学意识和其科学思维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将教室环境布置精致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将教室布置成以海洋为主题的样式,幼儿长期呆在这样的环境下,无意识地就会形成对海洋的渴望,主动探索海洋方面的知识,然后教师再对幼儿讲解一些海洋方面的知识,增进幼儿对海洋的认识,这样不经意间就增强了幼儿对海洋知识的了解。

2.朝气蓬勃的公共环境

小孩子都是朝气蓬勃的,将学校环境建设的充满活力对幼儿的成长也是很重要的。幼儿大部分学习时间都是生活在校园里的,如果幼儿不喜欢学校的环境将会导致其学习兴趣下降,不想待在学校,等等。将学校建设成孩子的乐园和花园,让孩子们感受身边环境的美、生命的美,不仅能陶冶幼儿的情操还能增加幼儿的学习兴趣,向幼儿展示生命的多姿多彩,可以让幼儿懂得珍惜生命的重要性,在生活遇到挫折时也不缺生活下去的勇气。

3.丰富多彩的周边环境

大自然是我们大家共同打造的,将我们所生活的周边环境建设的丰富多彩,增添幼儿生活的乐趣。学习是要劳逸结合的,在学习的同时体验大自然的美好,亲近大自然,在成长过程中慢慢接触社会,开阔幼儿的视野,扩宽其学习、生活的范围,慢慢积累经验,积极与大自然互动,时刻保持地球是我家的理念,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

三、总结

总而言之,幼儿所生存的环境是变化的,我们要善于利用和控制其生存的环境,并经常为适应幼儿的成长发生改变,为幼儿创造合适的生活、学习环境。在幼儿启蒙教育中增进幼儿对环境的理解和认识,为幼儿创造开放、灵活、宽松的环境,是目前环境教育的主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李会杰,沃建中,张小娟,金茂芳.幼儿社会适应性与多元智能同整发展的实验研究[A].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

篇2

1、孔融让梨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2、孺子可教

小孩子是可以教诲的,后形容年轻人有出息,可以造就。

3、可塑之才

篇3

【关键词】 手风琴 启蒙 集体课 兴趣 乐感

1.兴趣——学琴的动力源泉

手风琴是一门很难掌握的乐器,对小孩来说就更难上手了,由于他们年龄小,不可能对手风琴有什么直接的认识,自控能力不好,各方面都处在不稳定阶段。所以首先应从培养孩子的兴趣上入手。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集体课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琴兴趣,是应该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认识、关心某种事物或积极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也就是力求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反映,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每次给新班级上课,我都会先问小朋友:“你们是自己要来学琴的吗?你们对手风琴有兴趣吗?”他们都会笑着点点头。这样在学习手风琴的近程中,兴趣就成为支配学琴心理因素的动力源泉。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就能不怕苦、不怕累、进步快、持之以恒学下去。

第一节新课,我会给他们介绍手风琴的来历,构造。当我背起手风琴时,他们都渴望能听到手风琴的声音。我就为他们演奏几首很好听也很熟悉的小曲子,他们听得津津有味,眼睛里也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但不可否认,小孩子的这种兴趣是具有不稳定性的。当他实际进入这个乐器的学习过程之后,伴随而来的是“叽叽喳喳”并不动听的声音,枯燥无趣的练习,还有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和压力,使他对练琴产生了厌烦情绪,美好的愿望也随之而去,学手风琴成了一个负担,兴趣也淡然无存了。所以就需要通过培养使他们产生较稳定和持久的兴趣。

那怎样才能使小孩子的兴趣保持得稳定持久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能在小孩子一有拉不好的地方时就批评他们,那样只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也不能用压制迫使他们练琴,这必然会使他们产生消极、逆返的心理。小孩子在练琴时常常拉错几个音,这是常见的情况,许多问题可以随着小孩的成长得到解决的。我就跟家长说,不管怎样都要带着赏识的眼光去鼓励他们。有句常言:“赞生乐,斥生悲。”当人们听到赞扬、得到奖励后,会高兴愉快,有一种满足感。爱到惩罚后,会立即表示不愉快、消沉。大人是这样,儿童更是这样。所以,要经常用不同的方式对他们学习手风琴加以表扬,用热情的言语鼓励他们,使他们感到自己一直在进步,从而产生一种成就感,让手风琴成为他们的好朋友,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所以说,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家中练习,老师和家长真诚的赞扬和积极诱导的话语,是保持小朋友学习手风琴很关键的因素。

其次培养孩子的学琴兴趣,老师的课堂教学也是非常重要的。集体课有气氛浓、热情高,可以互相观摩学习、取长补短的优点,小朋友在一起上课,兴趣会比一个人上课要浓,教师就要利用这个优势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如在教五线谱时,用"抢答"的办法,让小朋友经过一个星期回家自己把五线谱熟悉以后,课堂上老师随便在五线谱上画出音符,看谁先说出唱名,这样既检验了他们回家学习五线谱的情况,又锻炼了他们的反应能力。每学习一个新的内容时,都请做的比较好的小朋友上台示范给大家看,并给予积极的鼓励,这样能调动其他小朋友的情绪,争着要做好!检查作业的形式也可以很多种,可以齐奏,可以用“接龙”的形式,每人一句或几行,让小朋友一个接一个地演奏,不许间断,这不仅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还可以检验他们的熟练程度,提高他们的集中注意力,也训练了他们的听力和反应能力。每一个阶段和每一首曲子都有难点,可以用竞赛的方式来解决,成功了马上表扬和奖励,没有成功也要鼓励再试试。

2.“乐感”的培养

“乐感”就是指音乐感受力。它是通过形式多样的乐器所发生的声响这个媒介,从而引起心理上的反应、共鸣和联想的能力,并感受到音乐的美。

音乐是感性的艺术,一个学琴的人如果没有乐感,那他就不可能有所进步和提高,学琴也会感到越来越难,最后会半途而废,自动掉队。因此在手风琴启蒙教学中,对儿童乐感的培养是很重要的。“青少年学琴,他们最初看到的是一件沉重的乐器,短时间里,他们还不能马上将这件乐器与深刻的思想、崇高的情操、美妙的意境联系起来。他们只是在手风琴上拉、做动作,这对于他们当然是很枯燥的事,他们不懂得音乐内涵是什么,无法与音乐产生共鸣。他们还没有开窍需要感化,要设法打开这扇门,让他们领悟到音乐的奇妙,音乐的美丽,进而让他们陶醉在音乐中获得享受。只有到了这一步,才能达到开发智力、陶冶情操的目的;只有到了这一步,才叫学了音乐,不是只会演奏一件乐器。”

在课堂里,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演奏习惯。从分手演奏开始,就告诉学生拉出来的声音要好听,要让风箱平稳地运行,自己听听拉出来的声音是不是好听,声音是不是纯净。分手练习时打好基础,乐曲自然就会轻松地去表现了。启发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适当地带点面部表情与身体动作,动作要舒展自然,不需要刻意地夸大。

其次,用“唱”来启发乐感是比较好的方法。唱最能直接表达感情,手风琴又是最富有歌唱性的一种乐器。从第一课起我就让学生开始唱,以后每次练琴都先唱谱子再开始拉,因为在唱的过程中,旋律就在脑子里熟悉了,同时也建立了内心听觉,从而减少错误的发生频率。而不是看一个音还要想一个音再拉一个音,“当儿童拥有良好的内心听觉时,就会使'视'的速度加快。因而当视觉看到前小节时,内心听觉是同时叠加于视觉之上的,音符迅速转化为内心音响,成为一种音乐记忆储存下来。这就使得眼睛的超前成为可能,即前部分的音响运动模式与后部分的视觉图像叠加起来,形成一种眼睛、思维走在手指运动之前的活动。”所以说唱与拉是有紧密联系的,唱不好,就不可能拉好。

篇4

爱听口哨的孩子

童童今年3岁,长得聪明伶俐,很招人喜欢。童童爸为了“养女成凤”,打算在学前给女儿进行“全方位”的学前教育。于是他打听到本地有名的音乐教师,首先请她给孩子进行音乐方面的教学,起码能够让孩子接受音乐熏陶。可没想到,童童性格比较内向,见到陌生人就有抵触心理。开始上课的时候,童童爸陪在女儿身边,童童还能勉强坐下来听课,后来为了不打扰女儿学习,童童爸退了出来,没想到童童拒绝再学音乐。童童爸问女儿缘由,童童说音乐老师很“凶”,让她害怕。

童童爸以为问题出在音乐老师身上,就又接二连三地找了几个相对“面善”的音乐老师,可结果一个样,童童仍然对老师很排斥。童童爸认为女儿是由于过于内向才不愿意学习音乐,就硬逼着她继续上课,结果,孩子不但没学进任何音乐知识,反而一听到音乐就害怕,双手捂住耳朵,飞快地躲到一边。后来,童童竟发展到对爸爸也开始排斥了,常常一个人躲在一边,又孤独又无助地“示威”。 童童爸心里发堵,晚上没事自己坐一边消愁般吹起口哨。童童爸在小的时候常常吹口哨玩,这次他随口吹了一首《两只老虎》。

没想到,女儿听了这简单的口哨声,竟然从角落里抬起头,似乎连耳朵都竖了起来,扔下手里的玩具,跑过来盯着爸爸。童童爸对女儿的如此表现很惊异,他愣了片刻,没想到这简单的口哨竟然能够引起女儿的注意,她不愿意学钢琴、小提琴,却喜欢听吹口哨,难道这是真的吗?童童爸又吹了两遍《两只老虎》,没想到童童听得乐不可支,像“天线宝宝”那样,一边跳,一边拍着手摇头晃脑。童童爸受到启发:既然女儿愿意听自己的“土音乐”,为什么不因势利导呢?

于是,童童爸翻出口琴,又吹了几遍《两只老虎》。女儿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竟主动抢过口琴,自己“呜呜”地吹个不停。童童爸好不高兴,他告诉女儿,《两只老虎》用钢琴弹出来是最好听的。当童童从钢琴上听到这首曲子后,她更加喜欢上了这首简单的曲子。于是,童童爸再次请了音乐老师,这位老师也从《两只老虎》开始,然后才相继弹了几首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曲子。童童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没有了过去的排斥心理,配合老师的教学,学习效果突飞猛进。

后来,童童爸又暗自充电,自己抽空学了一些美术绘画基本知识,他平时经常“一不小心”让女儿看到自己在绘画。小孩子猎奇心强,越是神秘的东西,他们越觉得有趣儿,因此,童童很快又爱上了涂涂抹抹。经过童童爸的启蒙,女儿对画画的兴趣也调整到了最佳状态,然后,在美术老师的调教下,又顺利地学起美术来。

后来童童虽然没有像爸爸期待的那样,受到“全方位”的教育,然而到了幼儿园,她表现出来的音乐与美术才能,常常让老师们惊叹呢!

启发心得:

孩子对事物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学进去就很容易了。然而,不顾孩子的感觉,一味强求孩子学这学那,是家长的一厢情愿,难免会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焦虑和恐惧,适得其反。孩子最喜欢模仿家长,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多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及时充电,攒够资格做孩子的启蒙老师。像童童爸那样,发现最初的做法不能让孩子接受,利用他自己的技能和学来的知识,及时寻找到孩子兴趣的契合点,让女儿受益匪浅。

学“绕口令”的孩子

明明今年已经两岁多了,让明明爸感到犯愁的是,儿子说话晚,而且语言表达能力滞后。同龄的小孩子已经能背诵一些简单的唐诗宋词了,甚至有的还可以讲一些简单的小故事。可是明明呢,说简单的句子还有些吃力呢!明明爸心里很着急,他找了很多资料,咨询了一大堆问题,但最后还是拿儿子没办法,因为明明根本不配合他的“治疗”。

有一次,明明爸的一位朋友来家里做客。朋友是一位相声票友,平时喜欢说几段绕口令练练嘴皮子。酒过三巡,朋友的兴致上来了,便在饭桌前即:兴表演了一段高难度的“贯口”活儿。明明爸很是喜欢,就跟着念了几句。最初觉得词句很拗口,可多念几遍,竟也能熟练掌握了。提到孩子语言迟滞,朋友出主意,让明明爸教孩子说几句简单的绕口令,锻炼锻炼。明明爸不以为然,儿子连话还说不利索呢,还学什么绕口令?难!

但是,那天晚上,他还是在儿子面前“显摆”了一回自己刚刚学到的绕口令:“老姥姥老问姥姥老不老,姥姥老问老姥姥小不小。”

没想到,明明爸这一阵“连环炮”,把儿子“震”住了。虽然孩子听不懂爸爸说的什么,却对爸爸机关枪似的说话方式产生了兴趣,居然忍不住还跟着学了几句。明明爸觉得有门儿,就稍稍放慢了语速,重新说了两遍。明明认真地跟着念,学了半天,虽说没怎么学会,但他已经对学说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有空还缠着爸爸说。明明爸趁热打铁,从书店买回几本简单的幼儿绕口令,自己,先挑简单的练熟,然后“现趸现卖”,在儿子面前表演。结果明明高兴得手舞足蹈,没多大工夫,就学会了一首简单的绕口令。

明明爸现趸现卖效果明显,于是他常常从各个渠道“学成归来”,再给儿子讲故事、说绕口令,小家伙听得特别入神。最初他只是听,后来,他表演的欲望也被激发起来,竟也能绘声绘色地讲一些简单的小故事了。明明爸勤于学习,无意中找对了孩子的兴趣契机,现在他再也不用担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了。

启发心得:

常言说“近朱者赤”,如果做家长的“肚里有货”,孩子肯定会近水楼台先得月。当然,不可能每个父母都多才多艺,或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但只要我们勤学习、多读书,肚子里经常“进货”、进“好货”,总有孩子喜欢的内容。作为启蒙,让孩子产生学习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专家点评: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要想让孩子顺利融入集体学习环境,学前的启蒙教育非常关键。但很多家长对学前教育有一些误区,以为给孩子“进补”的东西越多越好,希望孩子涉猎的东西包罗万象,最好长大成为“全才”。这种激进的教育方式很容易欲速则不达,因为孩子小,对事物接受能力差,如果一味强行“进补”,反而很容易伤害孩子的求知欲。就像治感冒,孩子得了病,家长为了让孩子早日康复,就大把地给孩子喂药,可想而知,感冒没治好,孩子反而要中毒了。

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学衔接;教学策略

一、通过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前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在知识上对学生进行启发,进行启蒙教育,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轻松和容易。因此,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道路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帮助学生养成在课堂当中积极参与的好习惯,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善于动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及时完成老师留的任务不拖延的好习惯等等,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单独谈话等方式尽量帮助每一个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能够在以后更加困难的学习中有一个好的开端和起跑点,能够在以后走得更远更好。

二、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学前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一点是很多家长甚至学前教育工作者都忽略的。但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是不亚于学习习惯的,毕竟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很好地掌控,又谈何学习呢?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学生在小学这个相对而言更为独立的生活环境中更好地适应。例如,学生要养成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少吃零食、多做运动、每天多喝水、饭前便后洗手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学生能够以一个健康的体魄和饱满的精神度过小学的学习。

三、通过培养优秀的交际能力帮助学生积极地处理人际关系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启蒙 有效性

一、启蒙教育的含义和目的

有人问,教育的责任是什么?我想,教育的责任就是要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有益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人。小学的教育责任是什么?就是启蒙。就是在6年的小学阶段,_启学生的智慧和生命的潜能。这是小学教育领域要做的最重要、最基本的一项工作。只有把这项工作踏踏实实做好了,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的科学、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在我国传统教育时期叫“蒙学”。学生入学叫“发蒙”。学校的教育教学与学生学习结合起来,就叫作“启蒙”。在民间,人们把小学生入学比喻为“拴牛鼻绳”。这个比喻很耐人寻味。启蒙,其实是前人对6年小学阶段的一种很科学的界定。而“拴牛鼻绳”则是对蒙童进入系统学习过程的绝妙比喻。

启蒙的目的,就是正确地引导个体的生命潜能从显性表现逐渐朝隐性方面转化。

还要指出的是,生命潜能虽然转化为隐性物质,却不会从人的生命特征中消失,一些负面因素还会时不时出来作祟。因此,小学教育除了担负“开启学生的智慧和生命的潜能”外,还具有“抑恶扬善”、克服负面因素、改掉不良行为的功能。

二、传统方法的有效与失灵

小学语文是学生语文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学生语文基础与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奠基与引导作用。随着时代环境变化和公民文化素质的普遍提升,社会对公民语文素养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对小学生语文启蒙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如何提高语文启蒙质量,已经成为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语文启蒙的方法在这中间起着关键性作用。

一方面,目前在独生子女居多的社会阶段,每个家庭都非常重视早期教育,一些学生在上小学之前就能看带拼音的故事书。小学课文所要求的“听说读写”标准,学生普遍能够达到。在经济发达地区,该现象尤为明显。“死记硬背”等灌输式教学方法效果日渐失灵。另一方面,以强制力量为后盾的传统启蒙教学方法,在法制社会高度重视青少年儿童权益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堂内的教学必须依法进行,杜绝一切“硬”的教学方法。

三、新型方法的维度与构建

1、注意启蒙性

低年级学生刚开始进行系统的学习,创新意识几近一张白纸,处于启蒙阶段。

首先,创新定位要正确。创新启蒙指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解决问题。正如布鲁纳所说,发现“不限于寻找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学生的创新显然指后者。

其次,目标设定要适当。教学目标应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发现问题后,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家长后回答或讨论。其实这里查阅资料、请教别人是方法训练,正是最基本的创新启蒙。

第三,教学头绪要简化。如话题《该怎么办》、《小兔运南瓜》课后问题只要孩子说出一种办法就行,不必强求每个孩子都想出多种办法来。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克服神秘感,树立自信心,初步培养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又有利于学生把办法考虑得周密些,培养思维的逻辑性。至于思维的开阔性、丰富性,可先由学生之间多种办法的互相启发去解决。

2、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对于心理、生理发展都处在初级阶段的小学生们来说,很难主动认识某些学科的重要性,并进行主动学习,因而,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做好准备工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爱授课教师。科学研究表明,人们较容易接受、模仿自己亲睐的人们的观点及行为,尤其是小朋友,他们没有善恶之分,只有喜欢与不喜欢之分,因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竭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日里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主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问题想事情,获得学生的信任;同时还要,积极融入到学生中,与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赢得学生的信赖。其次,要做好准备工作,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最明显的特点是贪玩、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利用这些特性,加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老师讲课时要常用儿童化语言

一年级孩子不同于大学生,只要老师讲清要求就行,他们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做事凭兴趣。所以教师就要会说,常说“小孩子话”。比如做连线题,如果老师说让我们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学生一听肯定会感兴趣。如果哪个学生找错了或还没有找到朋友,老师说:“哪个小朋友愿意帮帮他?”学生听了觉得很亲切,他们很喜欢听这种语气,老师用这种儿童的语气跟学生说话,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孩子们亲近你,愿意与老师交流。

4、寻找闪光点,启发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去思考、去写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孩子心灵最敏感的角落,是孩子前进的动力和向上的源泉”。每个教师都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帮助他们增强自尊心,树立自信心,使他们获得积极向上的动力,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要极力寻找和挖掘每个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同的“闪光点”,及时的进行表扬、鼓励和评价。同时,老师还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

结束语

一、二年级语文是整个语文教育体系的基石,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积极把握。在教学中根据实际需求,对教学内容、形式作出一定的完善,从多方面对学生的能力加强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收获学习的乐趣,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实现语文启蒙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邓东莉.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探讨[J].创新教育,2012(20)

篇7

一位社会学资深学者曾用“爱、教、管、乐”来概括怎样照顾和教育第三代。现实生活中,不少老人也确实有这样的体会。

爱――孩子成长的滋润剂

爱心教育是完善孩子性格的重要因素。“如果不是溺爱一一即一味地迁就小孩,那么,爱不妨多一些”,一位老人这样说。采访中,记者也深切地体会到,祖辈们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都给以孩子无尽的爱。

范莉君老师的外孙女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范莉君让她第一次自己上学,但在把孩子送上公交车后,做外婆的她又骑自行车到学校,偷偷看孩子是否到校上课了。既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又给以深深的关爱,除了父母,也只有祖辈才能做到。

教――既言传又身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要注意身教和言教相结合。言教:即对孩子提出一些明确的要求和原则,并要坚持让他做到。身教:如果孩子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身边长大,那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一举一动对年幼的孩子最有影响。传统美德的教育,很多方面许多老人身教多于言传。一位老人说:“我们家的孩子都不说脏话,因为我们从来不说。”

孙义昆老师不允许家里有搓麻将、打牌的现象,也严格要求儿子儿媳。他认为家里的孙辈都还小,如果经常受这些影响,会给孙辈成长带来不利,多年的教师生涯使他坚信这一点。徐性宜老人和长孙见面并不频繁,不过孙子几次来奉化后,老两口节俭的生活习惯使孙子也变得花费更有度了。

除了这些做人的学问,不少老人还传授自己的特长,培养孩子掌握学习技巧。周立成老人自己在老年大学学习,还教三个孩子学书法。张志芳老人退休前是位语文教师,在看到孙女写作能力稍弱后,一有机会便引导孙女开阔思路,练词造句。不少家庭从小就给孩子买了大量的有益的课外书,教孩子学会用字典,培养孩子独立自学的能力。

管――适当而不放任

许多老人和孙辈都有过“开关电视”之战,孩子要长时间地看电视,老人坚决不让。孩子们大概暗地里都埋怨过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管得宽”。可老人们觉得,让孩子看电视有利于拓宽孩子知识面,但长时间看有害于孩子视力,所以有时候坚决控制。

朱林老人说:“我孙女4岁,我对她提出,每天必须在8点半到8点三刻之间睡觉,如果不保证睡眠时间的话,就会影响到第二天。这对小孩子来说可不容易做到,有时正玩得高兴或电视看得有劲,她就会提出来,是否今天晚点睡觉。我不会让步,要她按时睡觉。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要把自己的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要玩其他小朋友的东西要和别人商量。”

确实,有的方面严管是让孩子明理,而不是让孩子怕你,主要目的是让孩子从小养成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不过,什么方面都要管孩子其实是在束缚孩子,不利于其独立和创新。

乐――带孩子苦中有乐

篇8

我们大多是在幼儿园、小学里上美术课的时候才接触过绘画,但这还不能称其为对传统绘画的学习,只能算是对绘画的一种启蒙教育。但也正是这种启蒙教育,才为一些人将来走上专业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等到了初中,虽然也开设美术课,但是随着学习任务的日益加重,画画就成为了一些热爱绘画或将来想走专业道路的人的“专利”。在高中开设美术课的学校则更是少之又少。除非拜师学艺或到一些美术机构里学习,否则,直到大学,才会有继续系统学习绘画的机会。实践证明,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最初的兴趣起着很大的作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所以加强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是第一要务。从事绘画方面工作或爱好绘画的人,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往往也是从小时候培养起来的。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物不感兴趣,你还能指望他对此有什么更高的热情和投入吗?所以说,加强对绘画兴趣培养的确非常重要。在这里我不否认有一些学生出于某种考虑,选择报考专业性较强,或者是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院校,这其中不乏“临时抱佛脚”者,并不是从兴趣和爱好出发。但是,要想真正学好绘画,还真得加强对兴趣和爱好的培养。我们如何培养人们对绘画的兴趣和爱好呢?当然最好还是从小开始。然而,我们不能一上来向其灌输较为专业的绘画知识。试想,我们对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子讲什么绘画产生的历史背景、笔法、技法等,他们会听得懂吗?其实,他们只是对那些画面上五颜六色的色彩感兴趣,属于纯感性认识,所以,我们要从他们的感知入手。孩子们对色彩的认知,往往要超过他们对文字和说教的理解。我们要先给他们看一些色彩艳丽的美术作品,激发他们的兴趣点,再辅以教他们画一些简单的小动物、小花等常见的事物。等他们画完了,无论画的好坏,我们都要给予孩子们一定的鼓励,使其有一定的成就感。不过,不能急于求成,毕竟小孩子的兴趣点容易多变。在这个阶段里,除了为了培养其对绘画产生兴趣之外,主要还是为了陶冶情操、培养美感、增长见闻,使其受到多方面的培育。

二、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

如果他们对绘画的兴趣还能够继续保持,条件也允许,那么,就应该让他们对绘画进行继续深入地学习。即使将来不走专业之路,也可以适当地向其讲授一些绘画的相关知识。这就好比老人在向自己的子孙讲述光荣的“家史”一样,让每一个中华儿女都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使其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在绘画相关知识的讲授方面,对于学画的人来说,我们在教学上主要还是应该先以普及传统绘画基本知识为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其了解到我国传统绘画艺术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一门高雅艺术。在传统绘画产生的初期,人们在生活中就已经学会了用矿物颜色在岩石、陶器、青铜器等物体上面描绘各种美丽的图案。经过数千年不断地革新和发展,人们创造了具有鲜明中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法,形成了独具中国意味的绘画体系,在东方以至世界艺术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为了增长绘画方面的阅历,还可以带其到博物馆、美术馆等地参观美术作品展览,或向其展示一些不同风格的古今知名画家的绘画作品。然后通过讲解,使其较为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绘画在工具和材料方面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在题材方面有人物、山水、花鸟;在技法方面有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还有各种流派等之分。托物言志,寓情于诗、于画是我国文化作品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向学生们讲授绘画知识,更应该让学生们通过对先进的传统绘画艺术内涵进行了解,从而使其充分地认识到绘画者、绘画作品在思想和艺术创作上也都凝聚着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不屈不挠、敢于抵抗任何外来侵略的民族气节。这是除了相关的基本知识之外,我们向学生进行传统绘画教育的另一个重点,体现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先进性。

三、在绘画作品中

篇9

这里有一则寓言,有一只金丝雀,从小被饲养在锦屋玉笼中,唯一的兴趣便是晨来叫几声,以烦主人。有次,主人忘了关笼门,金丝雀好奇地一飞而出,才发现世界之大、之美,竟是自己从未想过的。于是,它尽情地飞,尽兴地玩,直到天黑肚饿为止,由于从小被“喂养”惯了,这趟远行才使它发现自己不知道如何找寻食物,终于活活饿死了。虽然是个如此的教养模式,却常常被我们这一代父母所运用,因为我们都只有一个孩子。

教育心理学家经常如此质询父母:“你想给孩子一条鱼,或一根钓竿?”这么富含哲思的说法,被称之为“钓鱼教育”的省思,亦即应该如何提供孩子生存的法则。这么简单的抉择,原本应该是生活教育的一环,不必特别叮咛。然而遗憾的是,话虽如此,但多数父母却仍徘徊于鱼与钓竿之间,包括我们在内。

我有一位朋友便是这类型父母的最佳典型——大伙戏称他为“摘星者”。为什么是“摘星者”呢?说来话长,一言以蔽之便是,只要孩子提出的要求,他都有办法想到解决之道。

前一阵子,他的女儿小芳,成天喊着希望拥有一组芭比娃娃,隔天,芭比娃娃便在孩子的卧室里出现了;有一次她想得到外星人与飞碟之类的玩具,我那朋友更是找了好几家玩具店,最终还是落空,后来他竟然自己动手做。我常想,如果小芳要他去地狱探险,然后回来讲述一遍,不知他会怎么做?

如此予取予求的做法,我不表示赞成,因为那充其量也只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已,对其未来的方向、兴趣,以至于能力都毫无帮助,相反的,还有可能使之成为无法克服生活障碍的“低能儿”。

在此,我们更想说的是,长期给孩子“吃鱼”的结果,只能让他懂得如何吃鱼而已,如此又与动物园里的老虎或猴子有什么两样,与水族箱中的鱼、笼中的宠物,又有何不同呢!既然如此,你为何不让他从生活的历练与难题的思考中,学会钓鱼之道呢!

与此同时,我们做父母的还要时时注意自己常犯的教育错误。我们似乎都太重视孩子如何成为才子佳人了,而往往忘记作为父母——家庭教育者应当遵守的十条诫律,摘录如下。

1、不要瞧不起孩子——切记说:“你怎么这么笨啊!”“简直像猪嘛!”

2、不要恐吓孩子——如“再不乖,妈妈就把你卖给别人。”

3、不要贿赂——如“考第一名给你二百元。”“帮妈妈洗碗给你二十元。”

4、不要过度保护孩子——如“这鞋子不好穿,妈妈帮你。”“你哪会端汤,我来我来。”

5、不要太唠叨——如“我跟你讲多少次了,你到底有没有听到。”

6、不要强迫孩子服从你——如“不要看电视,快帮爸爸买包香烟回来。”

7、管教不要不一致——切忌“一个打、一个护”的管教方式,亦即不要老唱“黑白脸”。

8、不要期望太高——如“期终考了,我想你一定可以得第一名。”

篇10

古代幼教;慈幼;家庭教育;游戏;启示

幼儿教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教育家们提出的许多关于幼儿教育的宝贵思想对现代幼儿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包括学校教育以外的多种教育形式,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王孙贵族的宫廷教育,还包括幼儿游戏和神童教育等方面,其中最能体现幼教思想价值的是慈幼、家庭教育和游戏三个方面。

一、慈幼之道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是建立在“慈幼”思想基础之上的。“慈幼”即爱护儿童,这既是儿童自身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韩飞认为,“慈母对于幼子所表现出的慈爱之情,体现为对于幼儿的某种期望,即‘务致其福’,期望幼儿将来身体健康、万事吉祥。”韩飞的这种思想在我的家庭里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我的母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她却深知慈幼的道理。小侄子旭涛一出生就由我的母亲带领,可谓既做奶奶,又做妈妈,总之都是做母亲。正如韩飞所说,慈母对于幼子的慈爱之情,体现为对幼儿的某种期望,母亲对旭涛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有时甚至还会有一些迷信的做法:每逢初一、十五到庙里烧烧香拜拜神,为孩子消灾保平安;立春的时候给孩子的帽子上戴个大红公鸡避邪等,不管这些做法有没有道理,但出发点只有一个,即希望孩子健健康康、顺顺利利地长大,体现的都是慈母对于幼儿的致福之情。

二、家庭教育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成功者,十分注重子女心中父母的一致性。《家范辑要》中说:“人子之情,畏父亲母,又父远母近,故父母俱贤,子必遵义方之教。父贤母不贤,则庸之子,阳从父训,而阴奉母言,子之不肖,多由于此。”这句话的大意是说,教子当一致。儿童由于自己的思想还没有形成,很多时候缺乏主见,易于服从,所以,凡是在他眼中有权威的大人的话,都会被他认为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在家庭中,权威人士的意见一致,能强化教育的有效性;意见分歧,则会影响教育的权威性。例如,在小旭涛的眼里,最有权威的是他的奶奶。小旭涛自从会走路开始就展露出一副小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看到什么东西都想亲手去摸一摸。他的这种好玩的天性和好奇心,是别人难以控制的,为了教育他哪些东西可以碰,哪些东西不可以碰,只有他权威的奶奶说的话他才听,才能让他的“无知”行为有“收敛”。可见,权威的力量在幼儿心中是不可撼动的。

(一)教育内容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主要包括道德、礼仪、生活能力、文化教育等方面,而智育、德育又是其主要部分。

1. 智育——开启幼儿的智力。古代的幼儿智育主要是对幼儿基本能力的培养,识字、习字教育,经学、史学、文学的启蒙教育。由于小旭涛现在还不会说话,对其能实施的教育还很有限,但有些方面的教育却是这一时期必须的,不容忽视的。读一些启蒙读物给他听,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播放一些启蒙的儿歌,还有就是经常给他播放一些中外经典名曲等,都是幼儿教育这一时期的必修课。通过一个多月的教育观察,发现小旭涛很多时候会跟着音乐的节奏晃动身体,而且晃动得很有节奏感。想必,音乐启蒙教育的效果见效了。

2. 德育——培养幼儿的礼仪素养。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素来以勤俭为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子女小的时候就被教育要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小孩子爱吃零食,小旭涛吃零食基本上是吃一半丢一半,每当这时,他权威的奶奶会把丢在地上的捡起来再给他吃,这不是不讲究卫生,而是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教育他勤俭节约。自立能力对于一个十四个月大的孩子来说几乎是没有的,但在无意中他已经习得了一些基本的能力,比如,在寒冬里,由于身上穿的棉衣比较厚比较多,胳膊不是很灵活,吃东西常常用手送不到嘴里,他经常会借助别的东西把食物送到嘴里。当然,如果对其加以适当的引导,其生活自立的能力则会更强。

我国是个礼仪之邦,“知书达理”是人们对贤人君子的高度评价。古人教育儿童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孩子能说话的时候,教他们说自己的名字和“唱诺万福安置”;孩子稍知事物,就教他“尊老爱幼”。小旭涛现在虽然还不会说话,但通过教育,他已经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摆手再见了。

(二)教育方法

1. 在活动中教育。王廷相在《雅述·上篇》中说:“儿童除食、视听是先天之性,不需学习之外,其余都是在接触外物,活动之中习得的。”必须使儿童尽早接触事物,在活动中学习。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儿童感知事物的能力,是发展儿童智力的重要方法。孔子就强调“多闻”、“多见”。他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荀子也提出对幼儿教育要以“闻、见”为基础。王充更进一步提出感觉是认识的源泉。使幼儿经常接触外物,使之不幽闭,给予各种学习的机会,从而使儿童在丰富的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是符合科学道理的。人脑的细胞数目出生后六个月就基本不变了。用脑并不能使脑细胞分裂增殖,但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和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使脑细胞体增大,树突、轴突增粗,而且分枝发达,有利于智力的发展。可见,丰富的活动刺激是幼儿早期教育必不可少的。小旭涛生玩爱动,才十几个月大自己就可以到处去窜门了,不但不怕陌生人,而且见了陌生人还要与之好好玩一会呢。经常带着小旭涛玩各种玩具、手机、电视机遥控器,还有一些真实的动物等。通过一个多月的教育观察,发现幼儿在活动中模仿学习的能力是非常强的。

2. 以身示教。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儿童最重要的榜样。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荀子也十分重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感化作用,他说:“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儿童最重要的教育环境是家庭,而父母不仅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而且也是其终身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之为“楚”为“夏”。不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小旭涛就很会模仿,当他看到别人踢腿,就会跟着踢腿,看到别人敲碗筷,便伸手去敲碗筷等。既然儿童主要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那么,就应尽可能地让幼儿模仿一些好的方面,避免让其模仿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作风,这样才能引导其健康地成长。

3. 顺应儿童的自然特点进行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特点进行教育,这是贯穿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的基本思想,是其精华所在。我国这种思想的提出比西方早两千余年,《庄子》中就曾用寓言的方式形象地阐述了教育要顺应儿童自然特点的道理。《庄子》中“有一只海鸟栖息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知道后便派人把它引到宫殿中去,给它奏乐,喂肉,可海鸟到第三天便死去了。”这种做法是“以己养鸟”,不是“以鸟养鸟”。这个寓言启示人们:不顺应儿童的自然特点进行教育,虽出自好心,儿童却免不了要遭到像那只海鸟一样的命运。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提出教育幼儿的方法“不害其所长”,即顺应其自然不妨碍其成长。小旭涛生性好动、活泼,这是他的自然本性,顺着他的自然特点进行教育,不害其所长,再施以正确的引导,才能使其得到健康向上的发展。

三、游戏

我国最早记载幼儿游戏的文献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然至日晚归者,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游戏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就始终是幼儿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一般分为智力游戏和生活游戏两种。智力游戏主要是通过棋艺、拼图和其它涉及数学、几何等原理变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最流行的智力游戏有七巧板、“伤脑筋十二块”、“包你迷”、华容道等;生活游戏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涉及到成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通过一个多月的观察,发现小旭涛非常热衷于玩皮球、捉迷藏等游戏,而且经常玩得不亦乐乎;捉迷藏时会把自己遮起来或藏在门后让别人找。大人们看来这些游戏或许很幼稚无聊,但小旭涛却玩得不亦乐乎,因为这是属于他生活中应有的游戏。小旭涛之所以会玩这些游戏,是因为模仿大人们并加以运用的结果。幼儿游戏不仅仅是模仿和学习的行为,而且是培植和滋润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萌芽的土壤,更是幼儿健康社会化最自然有效的手段。幼儿喜欢玩耍,不喜欢拘束,这就好比草木开始发芽时那样,自由自在地就会长得茁壮,人为地给它加压改造,就会使其扭曲不正。教育幼儿,要顺应其自然天性,让其自由健康的发展,切勿剥夺其游戏的权力。

参考文献:

[1]丁全忠,谷小龙,邬淑红.古代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实践的启示[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02):46-48.

[2]马秋丽.我国古代早期教育思想的现代阐释[J].学前教育研究,2006,(01):26-27.

[3]严贵香.继承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精华[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S1):338-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