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声乐教学目的与要求

篇1

关键词:高职教学;声乐曲目;选择;拓展

一、前言

传统的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方法在培养艺术人才方面有些欠缺,这是由于高职院校声乐专业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开展的很多课程知识陈旧,不重视学生唱歌能力,纸上谈兵,缺少实战经验。另外,高职院校声乐教师照抄照搬普通艺术院校的教学模式,不切合高职院校自身的情况。因此在高职声乐教学中选择和拓展声乐曲目迫在眉睫。[1]

二、高职声乐教学现实情况

高职院校的声乐专业起步晚,教学方面还在向普通艺术院校学习。在教材上还使用着普通艺术院校的教材,但是这个教材符合普通院校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影响了教学质量。而且这些教材长期使用,没有更新,声乐曲目已经落后社会发展,造成学生专业素质偏低。另一方面,选择曲目难度高,范围窄,高职学生能力不够,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1]

三、高职教学选择和拓展声乐曲目的原因

第一,高职院校声乐专业情况不乐观。高职院校的艺术学生的声乐能力是普遍低于普通艺术院校的学生,这是由于高职院校在招生环节上不像普通艺术院校一样先考核再录取,而是采取直接招生的方式。第二,学习时间也比普通院校的学生少一年,根据国家教育教学规定,普通统一招生的艺术院校要求学生学习四年方可毕业,而高职艺术院校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毕业,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时间上的压力,要求教师教学中简明扼要,突出重点。高职学生未来是就业于基层音乐相关岗位,需要教师在学校有限的条件下因材施教。[2]第二,高职院校声乐教学安排不合理。教学安排不合理体现在教学方式不合理,教材不合理两个方面。现阶段的各学科教学都采取了陈旧的灌输教育,应该注重实践的声乐专业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选择的教材也脱离了社会的现实情况,知识过时残缺。老师忽略学生专业素养,盲目教学造成学生上课缺乏学习积极性,也不愿意与老师共同学习,无法满足社会对声乐人才的要求。这样的情况下,声乐人才对社会的有效供给就会越来越少。[3]

四、高职教学选择和拓展声乐曲目的路径

第一,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声乐曲目。每个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时的知识水平都不相同,再加上高职院校的三年学习制的特点,选择声乐曲目时就要照顾到这两个问题。在教学中,教师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教学压力,此时就不必要让学生兼顾全面,而应该注重基础,把握重点,调整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未来对职业的规划,缩小曲目选择范围,选择难度适中,针对性较强的声乐曲目,在学生掌握一些核心的声乐知识和技巧的基础上,达到提高学生音乐总体素质的目的。第二,选择曲目要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声乐学习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相反,这是一个循序渐进并且日积月累的工程。刚开始阶段,也就是入学一年级的高职学生,老师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选择一些容易的声乐技术基础训练曲目。如果一开始就采用一些比较难的声乐曲目,不但会扼杀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会是学生对声带有所伤害。二三年级的高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声乐知识基础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选择结构复杂,声音掌控有难度的曲目来学习,使学生在技能技巧方面得到质的提高。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细致地为学生挑选适合每个学生声音特点的曲目。第三,注重教材与实践相结合。将教堂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鼓励学生上台演出,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学生通过大量的声乐练习能巩固所学到的声乐知识,上台表演就能在实践中更快更好地提高声乐演唱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只有实践过后才能知道声乐曲目是否选择合理,与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能否相适应。对于教师教学来说,理论应用于实践,学生就能反映出什么曲目更适合学生学习,适合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声乐专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条路必定是走向更加专业化,重在提高声乐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声乐教学选择和拓展曲目方面在上述路径下一定会趋向合理,也完善了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体系,切合社会对声乐人才的需求。当然,这也需要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的教师不懈努力,把握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把课堂教学和实践结合起来,勇于创新,做好声乐曲目的选择和拓展。

参考文献:

[1]徐宁.声乐教材与声乐曲目的选择与拓展[J].华人时刊(下旬刊),2014(2):292-292.

[2]赵红艳.浅谈高师声乐教材与声乐曲目的选择与拓展[J].音乐时空,2013(11):115-115.

篇2

(一)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容方面存在问题

1.声乐教学课程安排不科学,内容形式呈现单一性声乐学科与我国其他新兴学科一样,缺乏更丰富的实践活动,声乐学科的教师在课堂上依旧照本宣科,死板地将书本上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内容晦涩难懂,枯燥乏味,违背了开设这一学科的初衷。

2.课程设置随意且单一,缺乏材由于缺乏一本被普遍认可的使用教材,因此,声乐教学没有一个规范的教材指导,各个学校也是自选教材或者由教师自编教材,这就使得声乐教学不能在某种意义上得到统一和同步,而是成为相对较为随意的一个学科,这不利于各个高校间教学经验的分享,不利于声乐教学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由于授课教师没有实践经验,只能让学生“照葫芦画瓢”,模仿一些在声乐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名人,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们“同类化”和“外在化”,只能学到名人的表象,不能得其精髓。

(二)声乐教师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声乐课程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如内容广泛、所涉猎的范围大等,对声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声乐教师除了要掌握教学所必需的歌唱技能,还要有丰富的声乐实践经验,不能总是纸上谈兵,要具有扎实的声乐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现阶段,我国声乐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不乏优秀的专业教师,也有一部分人只是敷衍了事,毫无责任心。

(三)不能因材施教

目前的声乐教学不能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声乐基础不同,对声乐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所以,在进行声乐教学时不能“一刀切”,不能对每个学生都采用同一套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对学生有全方面的了解,包括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能力、个性特征等,进而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因跟不上课程节奏而丧失学习兴趣。

二、改进高校声乐教学的对策

(一)完善高校声乐教学体系

要想更好地实现高校声乐教学的目的,建立和完善一个完整的声乐教学体系非常重要。有了明确的教育体系,才能明确声乐教学的目标,实现培养优秀声乐人才的计划,达到促进声乐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有可能走弯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认真对待,及早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错误,可以借鉴他国声乐教学的优秀方法和手段,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传统声乐教学一路向前,走出自己的特色。

(二)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任何科目的教学都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息息相关,只有科学的、先进的声乐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学生的声乐素养。作为授课教师,首先,应该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常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声音类型和声部的定位。其次,还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声乐理论知识,并结合声乐歌唱实际,要求学生按时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最后,要培养学生对于好的、美的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主动性。

(三)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优化教师队伍教师

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言而喻,教师具备较好的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是完成声乐教学的重要前提。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需要提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要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并能将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实践活动。二是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声乐技能、技巧的培训,引导学生投入到声乐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要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可以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也能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进而推动声乐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所以,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与深造,坚持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掌握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声乐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高师院校教学改革声乐教材

教材是体现一定教学内容与思想的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发挥功效与实践媒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关键因素。教材建设是一项宏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涉及教育外部,又要涉及教育内部;既涉及各个学科问题,又涉及教学心理领域;既有科学求真问题,又有技术革新与美学意义;既有理论探索问题,又有实践问题;既有教与学的问题,又有管理的问题;既包括教材的自身建设问题,又包括教材的教学工作;既有教材的研制问题,又有教材的出版发行问题。那么,如何加强高师的教材建设,编写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满足教学和社会需要,突出高等师范教育特点的教材,这是高师院校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师院校声乐教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学校的规模更大了,数量少了,专业设置多了,办学条件更好了和招生人数更多了。然而,作为高师院校基本建设之一的教材建设,却滞后于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步伐,以至于许多高师院校的学生缺乏适用的教材,这势必影响高师院校的教育质量,也不利于高师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教材建设发展缓慢,教材的编写组织管理不力,以致高师教材不能自成体系;二是有些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与针对性;三是由于一些教材的缺乏,有些院校不得不采用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而这些教材往往与学生的能力、要求不相符合,与实际不相符;四是有少数教师不愿选用高师教材。许多高校教材的选择权在教师,教师使用老教材驾轻就熟,而使用新的高师教材往往要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院校选用的声乐教材是由教师根据个人的演唱特点及欣赏习惯自选出来的,以一对一的单兵训练方式教学;有的教材将声乐理论、声乐教育理论与歌曲集混合编排,有的教师对声乐教学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自己的取舍与偏爱,这些因素增加了教材内容选用的随意性。由于两种唱法教材的使用缺乏必要的系统性,造成有些学生只学技巧,不爱学文化的现象,这与高师音乐人才的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的结构很不一致。这样,必然导致教材无法贴近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实际。

二、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探索

(一)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声乐教研室的老师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师音乐教学特点的声乐教学道路,摸索出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如针对学生的程度和嗓音特点的不同,课时分配和授课形式也有所不同,采用分级教学的手段来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通过声乐四级考试的要求)的量化标准的教学改革目的,促使每一位学生完成学分。教学当中采取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把声乐技能训练、演唱、作品讲解、分析研究、理论知识、教学方法融为一体,达到了课程的整合。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突出表现在教材不够规范、进度不够明确、考核不够严格等方面。这些问题存在,涉及传统教学模式本身,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随着教学规范化要求日益广泛地得到重视,教学的量化管理和教材的系统、规范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要求每位教师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把教学大纲、教材、教学进度表、教案、授课内容保持一致,又要求老师们在教学思想上、教学方法上、教材选用上、考试形式上施行行之有效的改革,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声乐教学要遵循其教学规律、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等因素,突破“声乐教学有法而无定法”的模式。声乐教师要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声乐教学大纲、声乐教学计划,教师要选择接近学生性格的曲目,能使其很快地进入“角色”,从发声练习中有意地从情绪上引导学生,从歌唱站姿、呼吸、打开喉咙、共鸣、咬字、吐字、声情并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意识、创造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创造性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歌唱技巧,增强对作品的想象、理解能力,使技巧与情感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表达真实自然的歌唱情感。这样,通过挖掘培养学生的歌唱情感,为学生提供富有创意的课堂设计和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推出如“启发式”“生成式”“互动式”等多种教学模式,遵循教学相长的原则,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获、有所得。

(二)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考核方式

声乐分级教学不以年级划分教学进度,声乐考核不以年级区分专业水平,而以学习程度划分等级,体现循序渐进教学要求的规定曲目的程度分级教学、分级考核。该教学模式按学生的程度和声音条件,划分为女高音、男高音、女中音、男中(低)音,民族女高音及民族男高音六大声部八个级别,每个级别、各个声部均按4首中国作品、4首外国作品的标准来制定曲目,力求教学作品在声乐教学中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这是制定分级教学规定曲目的基本原则。作品的遴选,着重注意选择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经常采用的优秀中外传统民歌、艺术歌曲及歌剧选曲。这些作品经历长期教学实践的验证,表现了鲜明的专业特征和突出的教学价值,较充分地显示出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是进行声乐技巧训练,提高歌唱能力的典型教材。考核方式可针对声乐理论、声乐训练和演唱等内容进行评价。要评价对声乐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可采用观察、谈话、讨论、问卷法、小论文习作展示等方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为辅。对声乐训练和演唱的评价,可采取观察法、论文式测试、调查问卷法、等级量表法、会谈讨论法、声乐艺术成长档案袋的运用等。在考试中采取集体评分与主课老师评分相结合,独唱与重唱、小合唱相结合,他人伴奏和自弹自唱相结合,课外艺术表演和实习相结合等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中结合典范作品的学习,融系统的声乐理论于严格的声乐技能训练之中,最终通过作品演唱,表现出学生对歌唱技能的娴熟运用程度。明确划分声乐作品的程度,实行科学合理的声乐分级教学。当然,按不同程度分级教学的办法,主要为了方便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系统规范地选择教材,科学合理地把握进度。同时,通过学习情况和教学质量的分级考核检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引导声乐教学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促进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因而能够作为声乐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三)反复实践和组织,精心编写高师声乐教材

高师声乐课是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声乐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具备一定的范唱能力,能够较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的声乐作品,胜任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任务和声乐辅导工作。声乐教学是一门授课艺术很强的专业教学,既要求把学生训练成声音优美、可以灵活调节、自如控制的“乐器”,又要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敏锐的音乐感受能力、准确的艺术处理表现的“演奏者”。声乐教学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熔理性讲解、技能训练、情感表现和艺术创造于一炉,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因材施教的授课方式。正是基于承认客观上个体嗓音条件、心智状况、音乐感受和接受能力上的差异,承认学生入学时专业程度的差异,承认同一年级存在着授课要求和教学进度的差异,所以因材施教成为声乐教学的突出特征。分级教学改革了传统的声乐曲目汇编的形式,制定了按程度明确分级的规定曲目,并以此作为声乐教学的选材依据。规定曲目的制定是对二十多年来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广东省示范专业)教学的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结果,体现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全新思维,有利于声乐教材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建设,从而为形成规范化的声乐教材奠定了基础,这对于声乐教学的学科建设无疑具有长远的影响。在音乐艺术领域,声乐作品以其“短、平、快”的优势,紧扣时代的脉搏,迅速直接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精神风貌、大众心态和民俗伦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声乐创作的发展,声乐分级教学规定曲目也将不断更新,日臻完善。

三、加强声乐教学改革,促进声乐教材建设

一直以来,在高师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教学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狠抓学生的专业基本功,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已成为高师院校的办学理念。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两者应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才能落实在教材上,教材才能有针对性。

(一)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方法

声乐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在教学中应建立“教学——研究——演唱——进修”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避免教材功能与培养目标的脱节,打破教学观念与教材选择的局限性,协调好学生水平与教材内容,平衡教学时限与教材的使用,改变考核与教材使用的单一性。

(二)按照师范性的要求去培养

要培养高素质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学会科学地“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始终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高师声乐教学首先要增强师范性,按“师范”的培养目标去培养。把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循序渐进,注重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贴近学校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必须体现教学内容与师范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原则,提高中国传统声乐作品学习的质量,使之系统化。

(三)教材要选择合适的曲目

选择曲目要适合学生声种的声乐作品,也适合学生学习的程度,要符合大纲的要求,针对学生的条件和问题,不选择高难度的声乐作品;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曲目,从着重于声乐技术的基础训练到考虑一些音域比较宽、曲式结构较复杂的歌曲来演唱;要在声乐技巧难度上有所区分,如对气息的控制、声音位置的把握、声音音色控制、作品力度、歌曲的音域等。因此,要选择得当合理的声乐曲目,首先切合高师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四)增强教材的传统文化意识

出版的声乐教材内容应做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特色各具。但特色、优秀的音乐教材也应体现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文化教育功能、声音训练功能,应包括必唱曲目、浏览曲目、欣赏曲目,同时注意中西教材的合理搭配,在传统文化中革故鼎新,把声乐教育看成是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课程,并将民族文化与民族唱法的特点体现并运用在教学上。

总之,教材建设的规律是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声乐教学教材内容应按着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去选编,有一定的涵盖面,同时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认真精选内容。声乐教材要体现高师教育特色,不偏重理论知识,不使用质量不高的成人高教教材或一些教师自行编写的低劣教材。教材内容要新,要与实训内容相结合,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编写教材时应重视启发性原则,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科学性研究方法的培养,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教材内容体系建筑在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主旨上来。

声乐教学改革最终应落实到教师的素质提高,声乐教材建设最终应落实到学生技能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观念,要转到高职教育的理念上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好、选好、用好高职教材,坚持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施教学,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兰芝.高校教材管理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

[2]刘大巍.高师声乐教材编撰的设计思路[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9-133.

[3]吕环.高等师范声乐教学改革之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1):132.

篇4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模式问题新观念对策

1.高校声乐教学模式中引入新观念的重要性

通常情况下,教学模式一般是在教学思想理念下构建起来的一套长足的、稳定的教学框架。本文所研究的声乐教学模式则是在声乐教学思想及艺术知识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在其发展历程中,通过无数人物的不断摸索,最终得到了稳定的教学模式。但是,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传统、固定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更好的满足时展需求,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此时对现有的声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模式中引入新观念,并站在哲学、艺术的高度上来开展高校声乐教学活动,并制定一套系统化、科学化、条理化的教学方式与模式,可以使高校声乐教学达到质的飞跃。不同的高校,其声乐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高校期望能够培养出一批可以在国际舞台上进行声乐表演的大师,而有的高校期望能够培养出一批大众比较喜欢的演唱者。不管声乐演唱还是声乐创作,都是比较常用的声乐艺术表现形式,需要对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并对新观念的引用给予高度的重视,从而更好的提高创作和表演出优秀的声乐作品。

2.高校声乐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

2.1声乐教学对象

如今,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高等师范院校、综合性高校和高等艺术院校等开始逐年增加对音乐表演类和音乐教育类学生的招收数量,其中也会或多或少的混杂有综合文化素质比较差的学生,或者存在对声乐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就业压力或分数不够而希望通过强化声乐功底、考前突击手等方式来跨越高校艺术院系的门槛,这样无形之中为高校声乐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

2.2声乐教学教师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校际合并、合作及升格等方式来扩大招生规模,以期能够带来人才、教育教学资源、资金等的重构和重组,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办学规模的扩大与办学层次的提升,而且还可以更好的推动高校的整体发展。但是,企业将面临着诸多潜在风险,例如,一些原级别较低的声乐教师由于知识结构、学历结构、教学水平等综合素质无法更好的满足新形势发展要求,从而导致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无法得到有效的创新和落实,不利于新观念的了解和引用,因此需要对高校声乐教师队伍进行优化和调整。

2.3声乐教学方式

一些高校声乐教学模式还无法满足时展需求,此时就需要高校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来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例如,一些过度追求音量、音高等声音素质,而会对声乐心理学、声乐生理学、声乐美学等理论知识不注重的教学模式,无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利于声乐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未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从而导致学生一味的追求音高、音量,反而对声音本质和情感特质不理解,这样会导致学生与声乐学习中的乐趣和美感相背离。此外,还有一些高校声乐教师一味强调声音,而直接忽视声乐艺术的表现力,更多的是注重对学生“唱”能力的培养,最终的结果是只有“声”没有“乐”,不利于高校声乐教学效果的提升。

3.在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引入新观念的对策

3.1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提供良好的教学自主空间

对于高校而言,其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国家、社会及声乐艺术的发展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为了更好的达到该教学目的,就需要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尝试着打破传统以教师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对学生的主导地位给予高度的重视,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实际学习需求来为其进行声乐教学方案的设计,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声乐教学内容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声乐技能水平,确保高校声乐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同时,学生属于艺术创造的核心,要想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创新意识的目的,则需要在高校声乐教学阶段,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这样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提升高校学生声乐专业技能的同时,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教师在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善于使用鼓励手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高校声乐教学效果和质量。

3.2优化课程设置,推动声乐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在进行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还需要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理论基础知识,以此来确保高校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的进行。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鼓励学生通过演唱的方式来对自己的情感进行表达外,还需要注重对学生演唱技巧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的声乐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作为高校声乐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新观念给予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并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将声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对声乐演唱技巧的了解和掌握,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推动声乐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为高校声乐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实际上,高校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音乐教育,而所谓的“音乐家教育”,即所谓的声乐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声乐核心素养和声乐资质为目的,并非培养一个歌唱家。因此,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要对传统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给予摒弃,构建一套全新的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对教学评价的高效性和层次性给予重视,从而满足新观念的发展需求,为社会发展培养一批优秀的声乐人才。

3.3创建多元化教学模式,丰富声乐学习渠道

(1)采用多风格演唱教学模式。在进行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现有声乐水平、不同规格的教育层次来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设计,并为高校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从而确保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提高声乐教学效果。实际上,声乐艺术具有综合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阶段,教师声乐教师采用多风格演唱教学模式,尽可能的对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给予重视,从而为学生提供各种形式、层次及规格的教学模式,以期更好的满足学生对声乐学习的个性化需求。(2)采用一对一教学模式。在高校声乐教学阶段,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对一教学模式,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辅以讲座形式和合作讨论形式,以确保高校声乐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在进行一对一声乐教学过程中,要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效的融合在一起,借助互相交流与学习的方式,来开展针对性的声乐教学,从而使声乐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声乐教学实践活动,可以邀请著名说唱艺术家和戏曲艺术家来进行传统唱腔的教授,或者聘请民间艺术家来传授特色性声乐演唱技巧,这样既能够有效丰富学生的声乐知识,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各方面的元素进行有效的吸收,更好的提高高校声乐教学效果。

3.4创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模式

教学评估是高校声乐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传统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基本上是采用传统单一的评价模式,基本上是要求学生演唱几首歌曲,然后对其学习水平进行判断,这样所得到的评价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此时,为了更好的满足新时代、新观念的发展需求,就需要教师创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评价,以期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进行高校声乐教学评估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课堂学习过程的评价,而并非只是注重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这样既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个全面的了解,而且还可以为后续的高校声乐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3.5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如今,我国开始对高校声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作为高校教师的管理者,要注重对高校声乐教师的定期培训与教育,以更好的提高教师的师资队伍水平,使他们满足不同阶段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提高他们的专业性和责任感;(2)定期组织教研会。实际上,教研会的开展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而且还能够使教学对学生学习现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使高校的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3)建立与音乐界知名人士的交流与沟通,尽可能的引进专业性人才,如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知分子及教授,这样可以使高校声乐教学活动高效的进行,更好的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有效结合,推动高校声乐教学的快速发展。

篇5

一、声乐通选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自1998年教育部倡导开设音乐选修课以来,全国许多大学开设了音乐选修课,声乐通选课也在不少大学中开设。实践证明,高校声乐选修课对陶冶学生情操、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高校声乐通选课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教材建设问题突出。目前,尚没有专门针对高校通选课的声乐教材,一般高校声乐通选课所用的教材都是各校根据本校的情况自己选定的,基本是专业声乐课程的初级教程。其次,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不统一。高校声乐通选课着重于陶冶非声乐专业学生情操,而目前声乐通选课教师由于都是音乐学院科班出身,所教授的内容更多的是倾向于专业教育。第三,教学方法与通选课实际不相适应。专业声乐课程着重于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训练发声方法。而通选课的学生重在欣赏,两者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了声乐通选课教育。最后,教学投入不足是现在声乐通选课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声乐课程需要专门的音乐教学设备和教学器材,但是,学校经费紧张,很难满足声乐课程对设备和器材的需要。

二、声乐通选课教学目的和任务

声乐课客观上属于一门技能课,进行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声乐理论知识、歌唱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声乐作品并具有演唱作品的能力和经过基本功训练等等。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普通高校学生的音乐素质参差不齐。绝大部分学生声乐基础薄弱。基于通选课教学的现实,声乐教学的目的应该定位于:

1教学的目的以陶冶情操为主

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道德修养,激发爱国主义的思想热情,引导学生保持学习热情及好奇心,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想象、表现、创造、理解等能力。

2教学的任务以音乐审美为主。同时传承中华文化

以音乐审美为主线。以音乐作品的感性鉴赏为主是声乐通选课的基本任务。选择我国各个时期和各个作家、各个流派、各个地域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充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一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现代大学生对音乐特别是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普遍知之甚少。因此,在声乐通选课教学中大量选择我国民族音乐作品(歌曲),这样既可以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声乐功底。

三、声乐通选课教学创新

解决声乐通选课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立足于通选课的实际,采用适宜通选课教育特点的教育方式,改变以教育专业学生的方式进行通选课教育的形式。

1积极采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声乐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通选课一般采取大堂上课的方式,必须解决学生无法掌握发声技巧的难题。多媒体技术可将发声的过程以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大家,改变了往常只能一对一进行声乐教学的模式。与此同时,医学技术的进步也为声乐教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已经能科学分析发声器官各部位的发声状态和原理,运用多媒体展示发音的过程,将声乐教学从传统模式转变为可视、可听、可延续的声乐教学模式。

网络资源也是延伸声乐教学空间的一种有效尝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偏好,在网上选择学生喜欢的曲目进行教学,也可以将这些资源拷贝给同学,比如在学习一首新歌曲时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不同演绎版本的歌曲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可以加快学生的学习进程,同时也开阔了视野。此外,也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进行录音、录像,使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2增加欣赏比重

篇6

整体性思维又被称为系统性思维,它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整体性思维认为整体是由各个局部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的,要求以整体和全面的视角把握对象。部分是整体中的一部分,任何一个部分都反映整体。整体性思维属于辩证逻辑中一种独立而重要的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立体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和规律。连续性原则是指思维主体必须从诸多纵向的方面去反映和把握客观整体,把整个客观整体视为一个有机延续而不间断的发展过程。立体性原则是指思维主体必须从横向的方面,也就是从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属性整体地去考察和反映它,把整体性事物内在的各种因素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清晰地展示出来。系统性原则是指思维主体从纵横两方面来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综合,并按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层次和结构,组成认识之网,逻辑再现客观事物的全貌。对任何复杂的科学,我们越是从整体角度对各个部分做出精确理解和掌握,就越能正确地进行研究。科学要想得到迅速发展,不仅要重视理论研究,也要重视科学思维方法的研究。高师音乐专业培养的对象是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培养绝不是单一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而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综合素质的整体全面的教育。因而,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还必须重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整体性思维还要求声乐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要求声乐教师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

二、整体思维对高师声乐教学的重要性

整体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与方法论,它渗透于人们认识事物的方方面面。由于高师音乐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因而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当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不断培养和增强整体性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声乐整体性思维就是在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发展的、联系的、矛盾的和全面的观点来思考和认识高师声乐教学。首先,整体性思维是实现高师声乐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整体性思维要求高师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技能技巧方面的培养,而且还必须以整体性思维对声乐教学进行整体的把握。对声乐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必须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和传授哪些文化知识,以及需要借助的各种教学资源,都应该有一个宏观的把握。第二,声乐整体性思维有助于提高高师学生的歌唱水平与歌唱能力。高师声乐整体思维教学方法,不仅针对声乐的发声技能技巧,还包括声乐演唱的整体结构、情感表达和艺术形象等全面的把握,通过运用整体思维教学法,能够帮助提高学生对歌唱气息和共鸣的控制、字正腔圆的把握、音色的锤炼以及艺术表现能力等,同时训练和强化学生对声乐演唱艺术的感知、想象和理解等方面的心理能力。第三,高师声乐整体性思维教学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培养一个声乐表演者和音乐教育者成功的关键。一个人只有对音乐有良好的心理感受,才能表达出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内在美,才能唤起观众的审美感受。声乐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不仅要对音色、音准、音质等音乐基础和思维进行训练,同时还要对学生不断接受外界文化和环境的熏陶,在声乐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修养。

三、整体思维以审美教育为根本

整体性思维要求高师声乐教学必须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从而达到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目的。总的来说,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与训练是整个高师音乐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就无法顺利完成各种声乐艺术作品的歌唱活动,当然更无法感受和表现声乐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各种丰富的思想情感,无法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因而,高师声乐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对声音的驾驭能力。在高师声乐教学当中,声乐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声乐教学不能进行单纯的专业知识传授和机械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应该将教学的重点由枯燥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转变成激发学生内在的审美需求。因而,声乐教学必须将每个知识的概念和技能要点与它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意义结合起来,通过内涵不断吸引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追求,在对美的感受和追求的同时,也获得专业技能和知识的提升。首先,高师声乐教学必须以美育为其根本,在进行发声基础训练过程当中,要将抽象、枯燥的声乐概念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声音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声乐的乐趣和美好,以更为轻松的方式学习声乐。因为,形象性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特征,声乐教学必须借助于音乐的声态、情态、形态和动态这些具体可感的音乐形象来启发和感染学生;第二,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认识能力、接受能力、知识结构、心理特征以及生理条件来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及教学目标。声乐教学中,对技能技巧的训练不能要求过急过高,必须经过反复练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第三,声乐的学习应该是愉悦的,对声乐知识的了解和技能的掌握都必须最大限度地体现美育的基本精神,让学生主动参与,切实体会到声乐艺术的魅力,从中获得声乐艺术美的享受和愉悦。声乐教学中,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是师生之间的和谐情歌交流。师生之间必须是一种完全平等的关系,教师必须将情感的纽带抛向学生,沟通彼此的情感体验,创造最佳的审美情境。

四、整体思维必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师音乐专业声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综合型的音乐教育专门人才。教学内容既包括培养学生的演唱和表演能力,还包括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教学能力以及处理分析作品理解作品的能力。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才能真正体现高师音乐专业“师范性”的特性。首先,高师声乐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这是高师音乐专业与音乐院校声乐教学的最重要的区别。高师声乐教学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和表演能力,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传授。在声乐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相互听课、相互观摩教学,逐渐掌握声乐教学的方法。在掌握一定声乐演唱和表演技能,形成科学的声乐概念之后,可以开设声乐教学理论实践课程。在声乐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学生轮流扮演教师为其他同学上课,最后由声乐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师生共同讨论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第二,高师声乐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处理音乐作品的能力。高师音乐专业所培养的是中小学音乐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因而学生必须具备较好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并且具备较高的理解、分析和处理音乐作品的能力。当前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还比较欠缺这方面的能力。音乐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形式。中小学声乐课、音乐欣赏以及课外辅导都要求音乐教师具备理解、分析和处理作品的能力。作品的文化内涵、时代背景、曲式结构、歌词内容、音乐风格、人物性格、演唱的音色、力度速度、情感要求、和弦配置、音乐伴奏等方面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最后,高师声乐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艺术实践能够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和表演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最有效的手段与途径。学校和声乐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的艺术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教师和学生演唱会,可以独唱、对唱,还可以组织编排重唱、合唱等。学校内部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各种声乐比赛,鼓励学生走上舞台,增加学生的表演机会。

五、整体思维必须注重技法训练中的辩证性

篇7

关键词 影视表演;声乐课;教学模式;创新

近几年,随着我国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表演专业基础课程的声乐教学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声乐是从事表演艺术专业的人应掌握的一门艺术技能之一。声乐课不仅是专业音乐院校声乐专业必修课、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也是表演专业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之一。但是由于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在嗓音条件、音乐基础、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等方面都与声乐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必须有所创新,以适应影视表演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以便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的单一型教学模式在当前教学实践中的弊端

声乐课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是当前我国表演专业课程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纵观当前声乐教育,往往忽视影视表演的专业特征,很多时候因循守旧地采用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与影视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出现了比较大的冲突,其弊端在教学实践中也逐渐显露出来。

首先,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与影视表演专业培养目标不相适应。传统声乐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声乐专门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将声乐作为主干课程,这也就决定了声乐专业的声乐教学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侧重声乐技能。影视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有一定声乐修养和演唱能力的专业表演人才,其教学任务和目的在于通过一定的歌唱训练,教会学生掌握发音、用嗓的基本技能,使每个学生的嗓音都在各自条件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的开发、训练和提高。因此,声乐只能作为影视表演专业的基础课程,这也就决定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其他课程而服务。

其次,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课型比较单一,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教学的纵深开展。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封闭;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常常将学生所经历的“场”分解成纯粹的声音技术性练习与作品的分解性演唱,在对声乐技能或表演的诸要素的分析基础上形成“示范”,学生进行模仿,这样就容易影响对音乐作品准确的审美体现,忽视了对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表现力、判断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能力的培养,对声乐学习的普及、提高都极为不利。

二、在声乐课教学中实施多样化教学模式改革

由于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及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声乐教学效果。如果依然采取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声乐教学,必然加大声乐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影响教学质量。因此笔者认为,在影视表演专业声乐课教学中,应采取以个别课为主,大课、小组课、集体课并存的多样化教学模式。

1.实现声乐小课与大课的优势互补。

声乐小课又称声乐个别课,它是以“一对一”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声乐技能训练。在一名老师针对一名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声音训练的程度、基础非常了解,并可以根据自己的声音观念、教学方法对学生发声状态的好坏、正确与否立即予以纠正调整。当学生学习声乐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通过个别课加以提高。但是声乐小课仍具有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成本高、效率低、有明显的局限性上。声乐大课则有效避免了这种情况。声乐大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声乐理论与方法、声乐教学心理与声乐教学法、声乐欣赏与多媒体教学等内容。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学科前沿动态和科学的发声方法,促使学生对歌唱技巧的学习从被动转为主动,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转变为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教师也可以对正确的歌唱姿态、歌唱呼吸、打开喉咙、歌唱的咬字吐字等等进行系统的、详细的讲解示范。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集体观看、欣赏国内外的一些经典音乐作品等,这就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和学习主动性。因此,利用声乐小课和声乐大课的优势互补,可以有效地提高声乐课的教学效率。

2.重视声乐小组课与集体实践课的运用。

声乐小组课是把几名嗓音条件、声乐基础和唱法相同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的授课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保留了“一对一”专业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对歌唱共性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有效地培养学生在集体歌唱中把握自我和发展自我,使学生在声乐共性的前提下,在歌唱内容、浏览曲目和歌曲处理上提高效率,同时还可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

集体实践课在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一般情况下,集体实践课在15人以上20人以下比较适宜。它的训练目的有两个:一是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二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演唱理论和方法后,就可以采取相对集中的形式对学生实施该方式的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排练带有表演色彩的声乐作品,通过集体发声和合唱训练等形式,在训练中大量演唱、浏览以及分析处理一些中外古典和现代歌曲作品,从发声训练方法、歌曲内容理解和声创作手法、作品处理手法到作品艺术处理等方面进行统一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集体歌唱的意识、自我歌唱能力、艺术修养和艺术感受能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演唱怯场的心理。

3.加强听觉训练,重视声乐课与台词、形体、表演课等课程的有机结合。

声乐教学的关键就在于训练一副灵敏的耳朵。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听中外不同时期的作品、不同歌唱家的演绎版本等。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拓宽视野,提高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同时又能潜移默化地建立起先进的声音观念,进而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但是,目前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平时只注重影视话剧作品,声乐资料听得较少,自然在听觉上的训练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因此应当注重加强学生的听觉训练。台词课也是影视表演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这门课程中的许多关于声音方面的训练对于声乐课的教学会有很大帮助。教师和学生都应积极思考,努力把学声乐课的教学同台词课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训练与掌握“字声结合”,并运用到实际的歌曲演唱中。而形体、表演课等课程不仅拓展和丰富了声乐教学内容,还给学生提供了许多把学到的歌唱技能、技巧运用到实际演唱中和深化所学知识创造条件的机会,从而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力和音乐素质,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具有创造性的、优秀的表演人才做好充分的积累和准备。

三、双向选择新模式在影响表演声乐教学课中的运用

双向选择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具有激活教与学的有 机结合、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和发展的教学模式。它由学生与声乐老师自愿互选对方,达到。双方自愿、学习对路、公平合理、共同促进的目的。

1.双向选择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双赢效益。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和激发师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有效地改善师生关系,并能有效地调动人的认知、情感、技能、意识等活化因素,构建美德、知识、能力、素质和创新等因素一体北的声乐教学全新体系。首先,双向选择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了不少裨益。实施双向选择教学模式,可以明显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由过去的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他们勤于思考,带着问题上课,课后刻苦训练。在这样的努力之下,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信心十足,不甘落后,专业进展很快。其次,双向选择教学模式给教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双向选择教学模式激发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使得教师更注重学术交流和新的教学法的学习研究,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教师们绞尽脑汁,用丰富多变的授课方式提高教学质量。那些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在实施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后责任心更强。而一些“少选”或“落选”的老师则基于竞争的压力,更主动地去充实和丰富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以争取有更多的机会选择和培养更多更好的学生。最后,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着眼于开发人的智慧资源和能量资源,以解放自己、超越自己为基点,实现教育者、被教育者“双向成材”的教育目标,从而体现了科学改革管理辩证统一的多维发展目标要求。

2.双向选择模式在教学中的实际操作。

双向选择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在经受着实践检验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实践中没有得到良好的操作,不仅会直接导致教学的失败,而且会阻碍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应当重视双向选择模式的实际操作。首先,在实施双向选择教学模式前,声乐教研室应在明确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合理制定双向选择计划,并力求统筹规划。其中,既包括长期规划、短期规划,还要包括专业规划和时间规划等等。甚至教师外出学习、进修计划都要包括在内,否则将造成教学上的被动和混乱。其次,新生入学第一学期上声乐集体课,教师向他们讲解声乐基础理论、集体练声、集体唱歌。学期结束后半学期,相关声乐教师举行“演唱音乐会”,学生也举行“汇报音乐会”。经过这样的相互了解、互相观摩之后,学生可以对每一名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专业水平有一个普遍了解,教师对学生的歌唱水平、声音条件、学习态度也有一个初步的掌握。这时就可以开始实施双向选择了。接下来,可以在系领导的安排下,由系办公室组织学生依照完全自主自愿的原则进行双选。办公室统一发放填写双向选择志愿表。学生可依次填写自己认可的专业教师的姓名,填报完毕后由系办公室统计并存档。再下来,可由声乐教研室组织选择学生。根据办公室的统计结果,教师对学生的选择一般以学生填报的第一志愿为依据,若第一志愿教师课时量已满可顺延到第二志愿教师。新的师生搭配形式形成后直至一学年末,原则上不再改变。最后,要确保双向选择的顺利实施,并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建立相对完善的配套措施如监督机制、考试规则等,以保证双向选择教学模式顺利地开展并达到预期目的。

篇8

一、声乐典籍、教材大系

我国声乐教育始于20世纪初,崛起于50年代,80年代以来开始有了大的发展。其教材建设也经历了由少数音乐院校各自分散编印、只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到多个院校联合编写加强了课程知识系统性、完整性的发展过程。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声乐教材约有一百多部,种类繁多,发行量惊人。其中影响较大的大型声乐教材有: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始出版,由罗宪君、李滨荪、徐朗主编的《声乐曲选集》;1996年始由春风文艺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霍立、金城、霍平等主编的《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始出版,由储声虹、徐朗、余笃刚主编的《声乐教学曲库》;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由周广仁、温可铮主审,周荫昌任编委会主任的21世纪高师声乐教材《声乐教学曲选》以及200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曲集》。

对这几部教材用当代声乐教材标准进行认真研读、比较,可以看出无论是教材规模、发行量、编辑水平都超过了其它教材,且各具优势和特点,但也存在某些不足。罗宪君等编《声乐曲选集》出版最早,使用最广泛,印数最多,影响最大,有很高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和时代特征。霍立等编《新编中国声乐作品选》,遴选近年来新创作受到广大群众喜爱的数百首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浓郁的民族特色,是弘扬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奇葩。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师音乐学专业声乐教材《声乐曲集》,采用了按声部、中外作品和作品的相对演唱难度进行分类编目的方法,突出了教材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师范教育的特点。但它们的共同不足之处是仅有歌谱,缺少了作为教材应有的对作品的理论阐释(作品介绍、演唱技术、艺术要求)。周荫昌任编委会主任的21世纪高师声乐教材《声乐教学曲选》,在上述教材特点基础上,增加了声乐理论阐述,各分册教材前都写有长篇“引论”,对本集作品从历史、体裁、风格、唱法等各个方面作了论述。但仍缺少对具体教材的介绍和教学技艺要求论述。而储声虹等主编《声乐教学曲库》除了具有以上大型声乐教材的特点外,将教学经验的研讨与归纳融入书中、并对每一首作品撰写了教学演唱提示,大大加强了教材应有之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时代性,使声乐教材归于完整。

二、立意高远、理念更新

长期以来,我国声乐教材存在着各自为阵,分散经营的特点。这些教材大多只是演唱曲谱的收编而缺少教材应有之理论阐述,与相关课程的教材之间关联性较差,许多内容重复交叉,缺乏科学性、民族性和时代感。80年代以后虽然有了改观,但问题仍然多多。综观《曲库》,编者在立意和理念上具有其他声乐教材所缺少的新意。

(一)广泛性――面向所有不同培养目标的声乐专业。从原有声乐教材来看,大约有四种类型,即分为为音乐学院、高师、艺校和中师不同培养目标而各自编写。而《曲库》则从整个声乐艺术的高度为各个不同培养目标的声乐专业编写储备了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曲目选择,奠定了坚实的曲目基础。

(二)应用性――具有声乐教学特点。《曲库》从内容选材、教学方法、教学演唱提示等方面来看,突出了声乐教学的特点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在知识的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把学生应用能力培养融会于教材之中,并贯穿始终。

(三)创造性――具有创新精神。声乐技能型人才同样需要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艺术表现力的提高,教学方法的创造等,都需要创新精神。《曲库》在理论部分特别注意了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很有好处。

(四)整体性――具有整体优化。声乐教材的编写不能孤立地仅对声乐课程进行思考,而要从音乐教育的角度去考虑,从实现大音乐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从人才所需知识、能力、素质出发。《曲库》对此作了充分的考虑,把培养职业能力作为主线,对各个时期,代表性作曲家,各种类型、风格作品选择较为周全。为了强调整体优化原则,在编写过程中注意了使声乐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技能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结构合理、分类详尽

声乐曲目浩如烟海,如何从中选取中外古今最有声乐教材价值的作品,各类作品应占多大比例,怎样编写出自身的特色等等问题,都是编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首先,《曲库》加强了理论建设,避免了此前教材少有理论阐述的缺憾,使得整个结构更加完善。《曲库》编委会的“导言”,每卷的“教学总论”,每首曲目的“教学演唱提示”,对学生的知识领会、技能学习和艺术表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深化声乐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其次,《曲库》结构庞大,计有中国作品8卷:分为《中国民间歌曲选》(上下册)、《中国歌剧曲选》(上中下册)、《中国古代歌曲、戏曲、曲艺唱腔选》(上中下册)、《中国艺术歌曲选》(共5卷,收编1920年至2002年声乐作品,一共10册)及外国作品6卷:《外国民间歌曲选》、《外国歌剧曲选》(上下册)、《外国艺术歌曲选》(共3卷,收编17至20世纪声乐作品,一共6册)、《外国音乐剧曲选》(上下册),总共十四卷。囊括了古今中外各种声乐体裁的优秀作品共一千多首。从中外作品看,比例较为合适。从曲目类型看,已是十分详尽。

四、突出教学、文献欣赏

《曲库》突出了教学性,每卷由“教学总论”、“教学曲目”和每首曲目的“教学演唱提示”组成。不仅进一步规范了教学内容,为教学曲目的教学针对性确立了一个科学的体系,以适应不同性质的教学选材,而且也适宜不同唱法的教学要求,具有根据教学对象充分选择曲目的余地,在相应的声乐体裁范围内能广泛发挥它的教学作用。每卷的“教学总论”概括一定历史时期与不同声乐体裁的艺术特征,并提示了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教学大纲,阐明了本卷的教学任务,对具体内容、体裁品种、风格特色、地域类别、唱法区别、难易程度等提示了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要求。《曲库》还将部分易于找到和有争议的曲目作为附录于书后,同时,将这部分的“教学演唱提示”也附录于后。这样有助于为教学提供参考资料,更方便于教学。

《曲库》在突出教学性的同时,还明显体现了文献性,且具备鉴赏性特点。《曲库》中的作品精选了国内外声乐作品中最具教材价值的经典作品,包括意德奥法俄艺术歌曲、意大利等国著名歌剧选曲、外国民歌、音乐剧选曲;中国古代歌曲、近现代创作歌曲、歌剧选曲、影视歌曲以及民歌、戏曲选段等,充分显示了声乐教育在曲目上的深厚基础。这样一些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声部齐全的教材,不仅是单纯让学生学到了歌唱的技术技巧,而且使他们受到了声乐文化的熏陶;让同学们在欣赏、品评不同声乐作品的艺术魅

力中提高了声乐鉴赏的能力。

五、名家编撰、教益良多

这套《曲库》具有集院校之长、纳百家之智的特点。其一,全国东西南北中各大音乐学院、师范大学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合作。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湖南师大、首都师大、上海师大、哈尔滨师大、西南师大、东北师大、山东师大等12所院校参加了《曲库》的编写。其二,作者汇集了全国众多从中央到地方的声乐教育家、歌唱家、词曲作家以及其他专家学者;歌曲的选择与译配、作品伴奏的创作、教学经验的研讨与归纳、教学演唱提示的撰写等,都凝聚了编撰者的心血与经验。

从《曲库》编委会成员来看,主编储声虹、徐朗、余笃刚,副主编胡钟刚、颜蕙先、朱振山,都是长期工作在声乐教学第一线、有着十分丰富教学经验的声乐教育专家学者。众多的撰稿人中既有名人名家,也有许多从事基层工作的优秀教师。如为《外国民间歌曲选》撰稿的,就有朱振山、温恒泰、李晓贰、蔡远鸿、周晓音、樊其光等。为《中国艺术歌曲选》撰稿的,有彭兆雄、戴雄、裴子言、吴艳、刘方洪等。在《中国歌剧曲选》中,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撰写了“序言”,音乐理论家居其宏撰写了“教学总论”。我国著名音乐家傅庚辰、金湘、石夫、张锐、刘振球、樊祖荫、萧白;老一辈歌唱家李光羲、孟贵彬、张越男;声乐教育家邹文琴、沈时松、朱以为、孙允文等都撰写了演唱提要。在《外国歌剧曲选》、《外国艺术歌曲选》中,更是荟萃了声乐界名人佳作:喻宜萱、蒋英、黎信昌、李维渤、雷克庸、陈瑜、李展、石惟正、吴其辉、贺锡德、张洪模、常肖梅、王宪林、赵登营等一大批声乐前辈和新秀都为该卷留下了可贵的教学演唱提示。

六、启示与建议

(一)建立“全声乐教材曲库大系”的设想

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凡是用人声进行表演、符合一定规范演唱方法的独唱、重唱、合唱均应属于声乐范畴。现在看来,《声乐教学曲库》只不过是声乐教材的一部分,仅限于独唱形式而已。在高校声乐教学的实际中,除合唱已成为专门学科外,重唱、小合唱(小组唱)在社会音乐生活中亦占有重要地位,理应成为声乐教学应该学习的必修内容,也应纳入教学计划。特别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更是必不可少。为此,我们认为,应将重唱、小合唱、合唱纳入声乐教材体系之内,建立一个囊括所有声乐演唱形式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全声乐教材曲库大系”。它的结构应该是:1.独唱声乐教材(目前《曲库》类型)。2.重唱声乐教材(可按《曲库》类别编写)。3.小合唱(小组唱)声乐教材(可按《曲库》类别编写)。4.合唱声乐教材(按高校《合唱》课教学需要参考《曲库》类别形式编写)。5.并将现《曲库》尚未编入的“中国音乐剧”优秀曲目纳入其中。

(二)形成“立体化”声乐教材的思考

所谓立体化声乐教材,就是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以学科课程为中心,统合多媒体、多层次的教学资源的教学出版物的集合。立体化声乐教材由演唱教材、声乐理论教材、声乐交叉学科教材、教师教学参考书、学生学习指导书籍等组成,具体由教师指导、电子教案、助教课件、演唱音像曲库、助学课件、网络课程等部分有机构成。其不同于传统教材之处,在于它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并发挥其优势,形成媒体间的互动,强调多种媒体的一体化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不仅是高科技时代声乐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标志,更重要的是实现教学信息化、网络化,整合声乐教育教学资源、优化教育要素配置的途径,是一种新型的整体教学解决方案,必将打破过去单一的纸质教材、书本教材那种只重视声乐知识技能传授而忽视全面综合能力培养的弊端,为声乐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曲库》的编撰应是一个动态工程。目前来看,《曲库》只编写到2002年。为完善《曲库》教材体系的建设,应继续将2003年以后的优秀新作品进行编撰,对《曲库》曲目加以补充。此项工作今后可四五年进行一次,从而与时俱进地推动我国声乐教材建设的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曲库》是我国声乐教材体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声乐教学改革的一项基础工程,它为各级各类不同层次的音乐艺术院校编写适合各自教学培养目标的完整声乐教材奠定了教学曲目基础,对我国当代音乐文化做出了较大贡献。

篇9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 声乐教学 教学质量 提高策略

声乐,是以人体为乐器、以人的嗓音为音源、由人自身唱出的音乐。声乐课堂教学是实现声乐教学任务的根本途径,是声乐教学原则的制定、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具体实施。声乐课作为学前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幼儿教师的重要课程。为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声乐教师,应紧紧把握幼儿教师的专业特点,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为学生以后从事幼教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地位及现状

去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里面提到:“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办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素质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的质量。新的形势下需要具有较高情智结构、较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幼儿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而拥有高超的声乐水平无疑是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国承担幼儿教师培养的师范院校在声乐教学中仍然延续着传统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模式,在教材的选用、授课形式、教学内容编排、评价标准选择等方面都参照的是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模式,单纯以培养学生具备较为专业的歌唱水平为目标。这虽然对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技能技巧很有帮助,但已同现阶段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大体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程内容过于专业化。

很多学前教育院校的声乐课几乎和音乐院校音乐专业的声乐课等同,没有突出学前教育专业自身的特性。往往在声乐教学中太注重对嗓音的训练、演唱技巧的提高,而忽视了儿童演唱特点的学习和把握,以及对儿童歌曲的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是要为培养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服务的,要站在这个立场上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声乐训练,既要掌握一定的发声方法、演唱技巧,又要学习和把握好儿童歌唱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还要掌握相当数目的儿童歌曲。如果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看成“经过训练”的“艺术学生”,就必将影响教学的进展与质量。

(二)教学模式不统一、不成熟。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多采用集体课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优越性在于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教师编制和工作量,使培养成本大幅度降低,突破个别课教学的局限性,但难以照顾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个别差异。学生囫囵吞枣,拾点而遗面,久而久之,除了少数悟性较好的学生学有所成外,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建立正确的发声方法,学生之间的差异问题得不到解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了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培养的是幼儿教师而不是“声乐教师”,因此,有的学校淡化了声乐教学的重要性,仅仅采用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方法,教师教一句,学生机械地模仿一句。这样无疑不利于学生对声乐技巧进行多元化、多途径的学习,削弱了学生对声乐技巧的学习兴趣;延缓了掌握声乐技巧的时间,造成了学生的进步幅度放缓或是学无所成,影响了声乐教学质量。

(四)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其在教育实践中的渗透。

表现在现实中很少开展声乐比赛活动。一方面,由于学生脱离了艺术实践,演唱作品时缺乏舞台经验和艺术表现力,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学习进步缓慢等问题。另一方面,幼儿园实习中,往往注重对学生说课、评课、试讲方面的训练,却很少对声乐、指导儿童歌曲方面训练。由此造成了学生理论优于实践的现象,在把握课堂教学理论上还能做到得心应手,但是到对儿童歌曲教唱和指导儿童歌唱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显得手足无措、捉襟见肘。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声乐教学的质量。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特点

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有其本身的特点。它与高等院校的声乐课和普通中学的唱歌课比较,无论是从生源、艺术素质、声音条件,还是在教学目的要求上都有很大的区别: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声音素质和相应的理论知识水平,掌握一定的发声技巧等,它的教学目的是为各个文艺团体培养专业演员的;普通中学教学,它主要是通过唱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陶冶情操。一般只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发声要领就可以了,因此应多采用齐唱形式教学。

学前专业的声乐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声乐素质,为学生将来从事幼教音乐活动提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属于声乐技能训练课,是幼儿教师的艺术课程之一。具体来说,幼儿教师需要掌握的“声乐素质”包括:(1)掌握一定的声乐发声理论知识(发声器官的构造;呼吸方法;咬字的方法;共鸣腔体的运用等);(2)了解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五线谱、简谱的识谱法;乐谱中的力度、速度等符号;音高的定义;音的分区等),能看懂乐谱;(3)能听出乐曲的节奏节拍;听出作品速度、力度的变化等,能哼唱出作品有标志性的旋律;(4)对音色有一定敏感度,能辨别声音的好坏和对错。(5)熟悉对幼儿歌曲教学进行指导的方法。通过声乐教学,培养具备进行幼儿唱歌教学能力的新世纪高品质的幼儿教师,这是指导我们开展声乐教学的依据。

三、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质量的策略

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声乐素质,决定着声乐课堂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工作的追求。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提高学生的声乐素质。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声乐训练,极个别学生从没有上过音乐课,基本音准都没有,很多学生对声乐这个概念还很陌生,认为声乐就是唱歌,就是跟着老师照猫画虎唱下来就可以了,相当数量的学生不认识乐谱,对音高不敏感,演唱时常常会有“跑调”的情况出现。所以,由浅入深,由简到难,依据学生水平进行声乐训练是必要的。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学前声乐教育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教学侧重。如在学生声乐学习的初期阶段,即一年级要以加强基础声乐训练,掌握正确的声乐演唱方法和正确的声音概念为主要目的,从学习歌唱正确的发声方法入手。学习的演唱方法应以目前学术界较为认可的“中国唱法”为主。中国唱法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声乐传统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和先进教学方法手段,在深入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它既不同于我国民族声乐的传统唱法,又和民族声乐的自然唱法有着密切联系,即是目前普遍称谓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唱法”。这种唱法既能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歌曲,又能演唱艺术性很强的艺术歌曲、歌剧及一些难度较大的创作歌曲,并能适应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这种唱法也是目前我国各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所采用的主流方法。演唱的曲目应以中国不同时期的艺术歌曲、经典民歌和创作歌曲为主,对于经典的意大利、德奥艺术歌曲及西洋歌剧咏叹调可选用名曲,如存在语言困难可用中文演唱。

从二年级开始,在学习经典歌曲的同时,可渗透一些幼儿歌曲的学习,目的是引导学生较好地运用中国唱法的演唱技巧于幼儿歌曲演唱中,把学唱声乐歌曲作为唱好幼儿歌曲的基础。适合的作品有《鼓浪屿之波》、《高高太子山》、《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我亲爱的》、《摇篮曲》(舒伯特)、《我们美丽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阳光少年》等。这些歌曲旋律优美,适合吟唱,且前面几首歌曲需要有一定的演唱技巧,难度适合学生的演唱水平;后面三首歌曲是具有一定演唱难度的儿童歌曲,可以渗透幼儿歌曲教唱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演唱技巧、提高歌唱水平,为将来走向幼儿教师岗位打好基础。

现有的教材部分歌曲过于陈旧,好些歌曲学生不喜欢唱,兴趣不高。所以,除了教材上的内容以外,还应选取大量的课外教材(例如:《民族唱法歌曲大全》、《声乐考级曲集(少儿卷)》、《少儿声乐考级作品集》等)。根据学生的情况,从中有针对性地选一些适合学生演唱的、有艺术欣赏价值的、由简到难的歌曲,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不忘国家的传统音乐。当然,有的时候学生对于高音的演唱上不去,一到那个地方声音就破,发不出音。其实,这并不是他们生理上达不到,而是学生对高音产生恐惧,又不懂方法的缘故。所以,在教学生演唱之前,一定要先让学生明白心理是可以支配生理的,只要方法得当,高音就会唱好,并且坚定一个信念,思想永远走在声音之前。

(二)改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于教学模式的讨论由来已久,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孰优孰劣说法不一。经过多年来的摸索,我形成了如下认识。

毕竟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不是“声乐专业人才”,再加上受学校声乐教室、师资的限制,所以高师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模式应以集体课、小组课为主导、个别课为补充。具体操作时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高效地安排课程。要遵循共性问题集体讲解,个性问题单独讲解的原则。要适时调整不同课型教学训练内容,确定课型搭配,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发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声乐水平,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均衡发展,确保声乐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以学习作品《让我们荡起双桨》为例,这部作品需要6个课时来完成,那么我们可以大体这样安排这6个课时:第1课时:集体课,学生集体学习作品创作背景、倾听作品范唱、学会歌曲;第2课时:集体课,学生集体演唱歌曲,能做到熟练、完整演唱;第3、4课时:小组课,学生演唱作品,教师个别强调,包括音准、节奏、气息、咬字吐字、情感表达等问题;第5课时:小组课,学生演唱作品,要求有感情、有情境、有肢体语言地演唱,教师个别强调,包括情感表达、动作规范等方面的问题;第6课时:集体课,学生汇课,相互观摩,全体学生基本都能做到有感情、有情境、有肢体语言地演唱作品,从而完成本作品的学习环节。

这样,用集体课向学生集体传授声乐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技巧,可以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效率,有利于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开阔视野,扩充曲目,增长见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而小组课教学,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学生演唱中存在的不同问题,有利用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两者有机结合,将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创新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来自四面八方,生理条件的差异,文化程度、语言环境的不同,造成学生心理上的障碍,对声乐课产生恐惧。面对这一情况,必须制定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教法,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具体教学方法为以下几种。

1.情感与技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首歌曲除了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外,还要求演唱者声情并茂地歌唱才能赋予歌曲以艺术感染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在唱一首歌前要对歌曲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作曲家创作的背景、创作的目的,理解歌词的意义。在演唱时要让学生去联想,眼前出现画面感,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例如《鼓浪屿之波》这首歌就是抒发了作者盼望海峡两岸人民早日统一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演唱时首先要给学生介绍一些时代背景,历史上的台湾是怎样的,现在的台湾又是怎样的情况,其次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这种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这种期望的、迫切的心情。教师一直用这种方法,学生慢慢地就能学会怎样理解歌曲,怎么处理歌曲。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多媒体是计算机和视频的结合,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文字、数字、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进行知识、信息的传播。具有直观性、信息量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是根据我国科学家的真实事迹提炼出的讴歌为祖国献身的先驱的一部作品,作品旋律优美、歌词生动感人,在讲授这部作品时,教师可以事先利用网络搜集我国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及这部作品的歌唱家范唱等资料,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现给学生,丰富课堂讲述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对作品背景、作品旋律有更全面更直观的了解,从而达到更好地学习作品的目的。

3.集多门相关学科、教学法为一体,采用融合式教学法。主要是将声乐的相关学科,即诗歌、朗诵、钢琴伴奏、舞蹈等结合在一起并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声乐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为将来成为优秀的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幼儿教师打好基础。例如《我的渔家》这首歌曲,作品演绎的是“我”的家乡――渔乡的美好生活场景,教师在教授时:首先利用情境教学,可以给学生范唱,或利用多媒体欣赏一遍,再讲述我国沿海渔民的生活情况,描绘出一幅渔乡“水陆两条大道宽”的美好景色,使学生获得感知。然后提出问题:这首歌曲描绘的情景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欣赏歌曲,欣赏完讨论回答,然后教师总结。接着让学生用发声的状态进行朗读,之后让学生唱谱,通过唱谱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最后完整演唱,赋予表情和肢体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了锻炼,提高了学生的演唱、朗诵和情感表现等方面的能力。

(四)将课堂教学与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

声乐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只讲理论脱离实践的声乐教学是不可想象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定期举办声乐汇报演出、音乐会、声乐技能比赛等也是教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可以通过排演童话剧表演等形式,为学生全面理解和运用声乐教学技能提供机会,增强学生对声乐艺术教育的综合把握能力。增强实践性是一个被证明了的成功的方式,因而将实践内容融入课堂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还要注意与教育实践的有效结合。很多学生和学前教育专业院校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只要“唱得好”这个误区,总是拿学前专业的学生与音乐专业的学生相比较,注重在声乐演唱技巧上的学习,而忽视了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唱得好”固然重要,但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更需要“教得好”,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学前专业的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声乐技巧的学习上,强化学生的声乐教学实践能力,首先必须重视学生的幼儿园见习和实习,让学生在深入参与幼儿园日常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领会幼儿园声乐教学的要求和特点,还要知道当前我国幼儿园需要什么样的师资,进行幼儿音乐教学的要求是怎样的;怎样去和幼儿进行沟通并对其传授知识,为此,学前师范院校有必要适当逐年延长学生的教学实习期,经常同幼儿园保持联系与合作,共同组织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声乐教学实践机会。将自己学到的声乐技能与幼儿园课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声乐教学在学前教育的体系中是一门专业必修课,在幼儿教师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只有充分把握好学科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途径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注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续梅.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2]张文娟.在园本教研中提升幼儿教师的实践智慧.中华女子学院学报(京),2009.1.

[3]王永桦.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思考.艺术研究,2010,(2).

[4]李双珍.音乐教学要动之以情[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

[5]刘丽.浅谈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质量[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6]陈恩清.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声乐教学的反思与改革[J].学前教育研究,2009,(5).

[7]卓莉莉.五年制幼师声乐人才培养初探[M].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2007

篇10

关键词:钢琴伴奏;声乐教学;艺术指导

0 前言

在声乐教学中,声乐钢琴伴奏以其特有的魅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有利于将声乐学习者带入到相应的艺术情景中,增强学习者对曲目及其艺术性的理解,进而提高了声乐教学效果。因此,明确声乐钢琴伴奏与声乐教学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声乐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的艺术指导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声乐钢琴伴奏与声乐教学的关系

1.1 声乐钢琴伴奏的概述

钢琴音乐宽阔,音色流畅,共鸣宽广,是最为常见的独立伴奏乐器,其伴奏效果并不亚于整支乐队营造出来的艺术效果。声乐钢琴伴奏多用于声乐课堂教学或者声乐演唱会之中,在伴奏过程中包括两个元素,即乐谱和演奏者,其中前者的存在一种是实体乐谱,即作曲家编排的曲目,另一种是思维方式乐谱,其主要为演奏者的即兴演奏;后者则是伴奏的演奏者,其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艺术素养,并伴随相应的经验积累。

1.2 声乐教学的概述

声乐教学是包括诸如声乐乐理基础、声乐语言训练及声乐情感理论等内容在内的教学学科,在教学模式上多采取一对一教学。由于其教学模式的针对性,教学的重点则集中在教师的指导和声乐钢琴伴奏上,其中声乐钢琴伴奏贯穿整个声乐学习与表演的全过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声乐钢琴伴奏的艺术指导性,能使得教学活动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3 声乐钢琴伴奏与声乐教学的关系

第一,衬托作用。在声乐教学中,声乐钢琴伴奏能够有效地衬托声乐曲目的背景、推动音乐情节发展,并且能够有效地弥补演唱者表达不自然的地方,达到伴奏与演唱高度和谐的效果。例如在《月光颂》中,钢琴伴奏中利用短琶音,其具有独特的和声色彩,能够体现出美丽迷离的意境,从而将夜晚、月光、水面、波光完美的融合,将演唱者带入到唯美的意境之中,将其思念之情的倾诉推向了。

第二,音乐独立表现功能。在很多音乐作品中,声乐钢琴伴奏具有音乐独立表现功能,例如在《鳟鱼》这部作品中,其伴奏音型的选择独具风格,其将右手“六连音”与左手“跳音”相结合,形成快速跑跳的伴奏表现方式,与作品要表达的鱼儿本身可爱的形象十分符合,并将其在水中怡然自得的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2 声乐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的艺术指导性

2.1 教学中声乐气息方面的艺术指导性

在声乐气息部分教学中,声乐钢琴伴奏的融入有利于协调演唱者的气息与音乐节奏的和谐,钢琴伴奏在其中主要依据音乐同步要求,帮助演唱者实现了气息的自然与平和,进而以一个更好地状态进入到其他联系之中。与此同时,配合歌词句法的起伏,利用声乐钢琴伴奏来调整演唱者呼吸走向及嗓音和气息的配合程度,进而掌握声乐气息运用技巧。例如在练习《春潮》时,其为拉赫尼玛诺夫的作品,主要表现春天到来时万物的变化的美好场景,在气息部分教学中,可配合声乐钢琴伴奏,伴奏采用同步处理方式,帮助演唱者随着曲目的进展和作品中场景的变化来调整自身的气息。当伴奏节奏舒缓,场景过渡到冰雪融化的场景时,演唱者要随着节奏的舒缓变化调整的自己的气息,气息的平缓与音乐节奏高度同步,仿佛看到了万物复苏的场景。

2.2 教学中声乐共鸣方面的艺术指导性

声乐钢琴伴奏艺术特征鲜明,将其应用于声乐共鸣方面的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其对共鸣的艺术指导性作用。同时,在伴奏过程中也可对音色加以调整,从而形成共振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演奏者利用钢琴基础音色较好的特性,为演唱者提供较为明显的共鸣体验,同时通过听觉反应进一步深入,影响演唱者的心理反应,进而调动自身的声乐技巧,配合整个节奏的变化。例如,在《我的祖国》的教学中,利用钢琴伴奏,钢琴伴奏的优势除了它的音色和基音外,还有就是其自带一个共鸣箱,演奏者水平高超则会弹出优美的“泛音”,从而实现完美的共鸣效果。在《我的祖国》教学中,钢琴伴奏的共鸣效果能够很好地激发演唱者身体的共鸣效果,激发其生理变化,从而发出浑厚的声音,将歌唱祖国的豪迈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2.3 教学中声乐技巧训练方面的艺术指导性

在声乐技巧训练方面,往往对学习者进行连音训练,连音训练的目的是保证元音的整体连贯性,避免辅音跳入造成的中断,并且在延长过程中辅音的发音必须圆润、清晰、有力。在声乐钢琴伴奏中,多采取整齐音律的弹奏,这样就能够很好地保持演唱的连贯性。同时,在其他训练技巧中,声乐钢琴伴奏也能很好地把握演唱整体的连贯性,并合理调动演唱者感情,保证演唱的流畅性。例如在练习连音中,可选用曲目《我亲爱的》,其广泛应用于声乐连音训练之中。其中声乐钢琴伴奏通过连贯的音色使得旋律富有较强的演奏性,当钢琴伴奏演绎了甜美、安静的前奏之后,演唱者带着平静的感觉进入连音的训练之中,再配合节奏鲜明的钢琴伴奏,很容易将单独的连音连接着优美的连音句子。

2.4 教学中声乐语言方面的艺术指导性

声乐在语言方面的教学要充分考虑语言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差异,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音乐会带有与其相应的语言特色,而声乐钢琴伴奏通过其极富张力的表现,将演唱者带入到特定情境之中,使得演唱者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曲目中所传达的情感,从而将其融入演唱之中,使得演唱更加富有震撼力。例如,意大利语由于其历史发展及民风影响,往往具有一定的高贵与典雅的感觉,而在意大利曲目的教学中,声乐钢琴伴奏通常也会进行较为规范的演奏,其在演奏过程中之中旋律的分解与配合,通过这样的方式积极引导演唱者,以期帮助他们提升自身音色质量,表现出最近演唱状态。同时,法语由于其地域及民族特色,赋予其浓郁的浪漫气息,在法语曲目教学中,声乐钢琴伴奏则表现得较为浪漫,伴奏配合着法语句式,以明快欢乐的节奏将法语句式特点发挥的充分而富有表现力,从而激发演唱者的表现力,推动其演唱的出现。而对于汉语曲目伴奏,则要多用五声音阶来体现汉语的字正腔圆,充分体现我国的幅员辽阔与民族特色,激发演唱者或细腻或豪放的情感表达。

3 结语

声乐钢琴伴奏对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衬托作用,在各项训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声乐钢琴伴奏具有相对独立的音乐功能,为声乐学习者提供了有效的艺术形式,其在气息、共鸣、技巧及语言四个方面对声乐教学产生一定的艺术性指导作用,完美表达作品意境,帮助学习者更加准确地把握音乐内海,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付磊.浅析声乐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的艺术指导性[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0):205.

[2] 王颢.声乐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的艺术指导性[J].北方音乐,2015(4):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