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音乐教育思想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5: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陶行知音乐教育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高职音乐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人民教育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些思想对我们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具有全方位、多层面的启示,值得我们结合职业教育、音乐教育的本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一、生活即教育
在批判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理念的基础之上,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主张。在陶先生看来:教育与生活其实是同一过程,教育蕴含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他主张“教育必须与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的观点,强调将教育和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共同发生良好效能。陶先生所主张的“生活”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结合高职院校音乐院系教学实践和时代要求,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现代音乐教学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等要素均应当结合现实生活,让“生活”担当抉择的支点;专业教育要结合生活来潜移默化地展开,而且音乐教育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而不断与时俱进,要应时代变迁而丰富其内容和形式,重视培植学生的生活力,构建教育活动主体;打破教育的封闭性,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扩展教育的延伸性,实现终身学习社会构建。同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坚决杜绝本本主义、填鸭式教学等传统模式,通过建构教育与生活、课堂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创造充满活力、激情的教学新生态系统。
教育改革并不是一种教育与另一种教育之间的对抗,而是一种生活向另一种生活的转型。要改变一种教育,其实就是要改变这种教育所依赖的生活基础。笔者认为,我们虽然一向认可音乐是心灵的艺术、生活的艺术,但事实上我们在实践中对此做得很不够,音乐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严重,学生很难从生活中获取音乐学习的灵感与启示。当代中国高职院校音乐教学面临的诸多瓶颈和困难,其实质都是因为精英教育、应试教育等模式依旧还是现行教育的生活基础,所以我们需要从根本上用素质教育来取代原有的生活土壤,重建音乐教育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二、社会即学校
笔者认为,要想全面、透彻地理解“社会即学校”的丰富内涵,必须与陶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紧密结合起来解读,“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层级递进和逻辑延伸。按照陶行知先生的理论,理想中的学校应当是“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社会是一个开放的课堂,是一所具有强大教育力量的学校,其中蕴藏着无尽的教育资源,因为社会生活、现实生活等都是“生活教育”最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陶先生始终反对脱离生活、脱离大众的所谓“小众教育”,而是主张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全面贯通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反观我们今天的高职音乐教育,即可发现还较为普遍地存在自以为是、孤芳自赏等弊端,在理念上、形式上画地为牢、故步自封,人为地割裂学校与社会之间本应畅通的联系与合作。笔者认为亟须借鉴陶先生的教育理念,从社会互动论等视角再造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通过开门办学等手段,使社会资源为现代教育所用,使高等音乐教育真正得到社会的认可。
三、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在接受、实践、批判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知行观基础上,形成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行知观,这对“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形成非常重要,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是“教学做合一”理论的直接源头,历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对“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形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笔者认为,“教学做合一”可以理解为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方法论。按照陶先生的解释,“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这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其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作为中心”,崇尚在“做”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做”是“行”的基础,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结合音乐教育来看,“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建立密切联系,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崇尚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等理念。除了要搞好课堂教学,更要重视引领学生观察、体味、感悟课堂之外广阔而丰富的生活,指导学生在资源更丰富的社会化大平台上创新学习,以便成长为素质全面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琼,孙世杰. 解析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对新课程内容的启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
[2]李艳莉.“生活即教育”的历史流变及启示[J].生活教育,2014(9).
篇2
创造性思维又称创新思维,是人类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创见性的高级精神活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甫夫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从思维自身来讲,创造性思维是反映事物本身属性及内外有机联系,在思维内容、形式上具有新颖思考,或从事他人没有而本人独有的新的思维构建,形成新的观念、形象体系;第二,从思维类型来讲,创造性思维不是独立思维,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整合运用;第三,从思维成果和人类已有的成果比较来说,创造性思维突破了自然和人类已创造成果的局限,在创造领域开创新局面,新成果是一种思维动力。①可以看出,创造性人才主要是指运用创造性思想实现革新、创造的人才。它可以提供新颖独创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是开拓人类未知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和艺术活动,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在音乐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具有两种功能。
(一)创造性音乐教育是开发形象思维最直接的动力
今天,基于发展创造能力的需要,“全脑开发”已成为时代越来越强烈的呼唤。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R•W•斯配里揭示了人体两半球的不同功能。他的实验表明,右脑主管形象思维,同知觉空间有关,它具有音乐、情感、综合以及几何空间的鉴别功能。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得加•富尔在报告《学生生存》中便指出,要重视开发学生的右脑形象思维能力。音乐是具有表情和造型性的艺术,具有高度抽象的特点,在以往的传统教育中,过多重视了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限制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可以说寻找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途径是我们不容回避的课题。而在音乐创造教育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有助于引导学生创造性表现音乐,发挥创造力、想象力。因此音乐教育作为形象思维训练和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创造性音乐教育是塑造健全人格与精神、实施完整教育的有效途径
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以及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当代社会对人的研究也进入了更深化的时期。面对生产过程的日益智能化,现代社会更需要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时,人们自身也在寻求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途径。美国在1994年通过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指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今后能否占据竞争位置的成败关键。②创造性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创造性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良好的创造性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才所具有的丰富的情感、多彩的想象力、饱满的创造热情以及高度的灵活性和综合协调能力等方面有着很大优势,可以说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塑造健全人格与精神、实施完整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国内外现代教育家的探索及现状分析
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不是什么新课题,特别是自20世纪以来,中外教育家们对之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相对而言,西方各国对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课题在20世纪已经成为一定的体系,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功。20世纪初,瑞士音乐教育家爱尼尔•雅克•达尔克罗兹创立了最早的音乐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对以后出现的各种艺术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达尔克罗兹认为,在教育中应同时对学生的理性和感觉进行训练。他采用体态率动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训练。在训练中采用即兴创作来开发培养学生的直觉理解和意识创造能力,他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创造性的潜能,而音乐上的创造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的。③针对我国的教育现状,达尔克罗兹的教育体系有益的部分在于,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采用灵活方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重要的是达尔克罗兹的教学活动非常强调发现式教学原则,即教师并不做太多说明,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获取。这些教育观念对我们目前的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以其名字命名的“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这个体系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审美要求。他的教学体系强调学生对本民族音乐的学习和掌握,以学生的“唱”为主要手段,并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在他的音乐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感知音乐结构、形式的能力对于获得完美体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启发学生感知音乐结构来全面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德国,卡尔•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学法”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在他的教育体系中,节奏训练、率动、歌唱、语言节奏和即兴创作是主要教育手段,通过这些手段来引导学生体验、感受音乐,开发学生的潜能。其中,即兴音乐创作是奥尔夫教学法体系中最具活力、引人入胜的教育活动,奥尔夫将游戏引入其中,通过即兴音乐活动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焕发出潜在的创造能力。由于其极富自由和创造性,同时也为教师发挥创造性拓展了空间。④在我国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学习要积极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教育学生要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孔子的教育思想总体也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宋代的程颐、张载、朱熹也都有培养创造思维的论述,虽尚未成为教育体系,但是其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近代,我国音乐教育家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培养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其中,陶行知对于创造性思维理念的研究,至今对教育界还有影响;朱工一曾指出,“不要把学生推入纯技术的死海,而要把他们引入艺术创造的花园。”⑤目前,我国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潮中,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教育状况,结合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创造性地吸收其有益成分,以促进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是我们应着力解决的课题。
三、音乐教育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途径和方式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即是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音乐教育的基本功,领导和教师都应意识到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新时代国家文艺振兴的要求,改革教育内容与方法,培养更适合时展的创造性人才,在实践和理论结合的基础上,将之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渗透到各学科、各门课的教育中去,在思想观念上领先一步。
(二)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学校音乐教育要真正全面面对学生,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独立思考,敢于求疑。教师应有意识地克服以往传授多于智力开发、技术重于思维的培养、模仿多于创造的偏向,注重在各环节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音乐教育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是指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性,欣赏学生所表现出的鉴赏力和才能。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曾指出,在我们教学中遇到学生敢于想象、不愿走老路与常规教学发生冲突时,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应遵循五条原则:1.尊重不同寻常的提问;2.尊重不同寻常的想法;3.向学生表明他们的想法是有价值的;4.为自发学习提供机会并予以肯定;5.给学习、实践一段不受评价的时期。⑥这五条原则,向我们提供了在教学中如何鼓励并引导学生发展创造力的方式和手段。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评价方法等方面,都要做到以学生主体为主要依据,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
(三)变授受型教育为授受与创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就目前的高校音乐教育来讲,基本为授受型,即教师讲解,学生接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单靠授受是远远不够的,知识渊博、技巧纯熟并不代表有充分的创造能力。在教学模式上笔者主要有以下几点设想。
1.探索模式
教学过程为设疑——自由探索——引导探索——答疑,将音乐中的创造性因素交给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音乐作品来启发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并在学生自由思考后,再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在思考和研究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
2.形象模式
教学过程为设景——生情——投入——知能并获,创设生动形象的场景和情景,使学生自然而然接受教学内容。例如在音乐欣赏课中,可先将欣赏作品主要情节和情景氛围进行设计,并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作品的风格、作曲家的意图,教师再稍加讲解即可;也可让学生根据感受到的音乐情景进行表演,锻炼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能力。
3.合作模式
教学过程为诱导——共鸣——探讨——获得共识,教师先在基础知识之上诱导性地提出更为深入的问题,和学生进行讨论,并获得共识。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沟通,融洽合作,有助于帮助学生抓住瞬间灵感,进一步提高兴趣。
4.潜在模式
教学过程为暗示——渗透——移情——得到熏陶,将课程的目标潜藏于教学之中,渗透于模式中间,使各种教学目标交叉,具有感应力和移情作用。⑦教学方法的运用并不是单一的,是不断发展的,它的最终目的在于取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 上一篇:高处作业安全监理实施细则
- 下一篇:儿童启蒙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