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声乐教学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级声乐教学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语文阅读;生活化;阅读教学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传统模式
(1)阅读为写作服务的模式。作为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基本任务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没有具备独立的地位,阅读教学仍然只是写作教学的附庸。真正的语文阅读教学要启迪和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触多元文化的宽松环境, 让他们在潜心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净化心灵, 陶冶情操,在与作品沟通和撞击的过程中, 燃起写作的热情。同时, 现代的阅读教学要求破除以教师讲解、 分析、 说明为主的知识灌输方式,改变把阅读教学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现象, 要使学生能说会道, 能读书看报, 能熟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 达到提高认读能力, 理解能力, 欣赏能力, 促进良好个性, 健康人生观的形成的语文阅读目的。
(2)阅读为应试服务的模式。 目前语文教学中很多人将“阅读”与“讲读”混为一谈,有不厌其烦的分析式教学,有应试的肢解式教学,还有展现师生嘴皮子功夫的表演式教学等, 不一而足。完全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 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名言佳句, 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至于原文的情、 意、 道则完全不涉及。还有的将课文编成考题, 指导学生不读全文,只找与考题相关的语段去读。这种无休止的、 乏味的训练, 扼杀了学生的思考, 扼杀了他们学语文的兴趣。所以学生一遇到创新题型、 灵活题型, 就感到束手无策, 根本没有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去解决的能力。
二、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浅析
经过笔者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及对当今阅读教学现状的观察,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将阅读与生活联系起来,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培养其创新意识, 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生活, 从而懂得生活, 在阅读与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是知识性与娱乐性统一的过程, 即 “寓教于乐” 的过程, 它有很强的艺术性, 就当前初中的阅读教学方法, 笔者认为可作如下改进:
(1)创设情境,用激情导语引入生活来展开语文教学。学生对平时的生活经验非常熟悉,如能联系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会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留心生活, 用好导语, 用鲜活的导语激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味。于是, 教师在导语引入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调动头脑中已有的经验和表象, 使之成为学习本文的路径, 由陌生到熟悉, 为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电影、 电视、 歌曲、 新闻、 杂志中的一些信息,往往可以引人课堂,成为别具一格的导语。尤其是撷取那些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心理状态,又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更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可在教学 《乡愁》 时播放乡愁音乐,问住校生初次离家时的感受。让学生感受游子的凄苦。
(2)让生活走进阅读。生活处处皆语文。现代教学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 美丽的自然风光,宝贵的文物古迹, 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学生平常的家庭生活和日常学习生活等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资源。因此,语文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局限于教室,局限于校园,而要把教学的视野拓展到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广阔的大自然当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在人生的经历中学习语文。
(3)将阅读延伸到生活中去。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因此, 阅读教学必须联系现实, 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 直接经验、 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 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例如, 鲁迅的《社戏》 一文, 课文所描述的生活与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的童年生活比较接近, 因而可以充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人生经验进行拓展, 从课文中读出自己的童年生活的影子。
三、在教学之外扩展情感教育
篇2
摘要: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工作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提出,高职声乐课程建设要通过对声乐课程的前期建设的分析,确定课程目标,设置以突出实践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内容,改革评价机制,突出课程的职业培养功能。
关键词 :课程建设 调研 创新实践 职业能力
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是专业的基础,只有做好每一门课程的开发建设,才能做好专业建设工作。高职声乐课程是音乐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声乐的基本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传授。声乐课以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质为基本出发点,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传授,把学生培养成适应音乐发展,能胜任社会音乐演出团体和教学岗位的人才。声乐课在整个音乐教育专业中,为相关音乐知识的学习提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课程建设前期调研
1.声乐课程在音乐教育专业中的定位
音乐教育面向社会、艺术团体、文化传播和演艺公司学校等相关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培养从事声乐教育、演唱、文化创新、演出经济等岗位的专业人才。声乐课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学习者要有较好的声乐基础和表演能力。声乐课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根据内蒙古地区艺术氛围和文化需求,应加大蒙古长调、草原歌曲的教学和实训,面向当地需求,整合教学内容,调整培养方向,促进专业目标的实现。
2.学习情况的调查
随着上世纪末我国高校大扩招,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也逐年上涨。这不可避免地导致生源质量下降。以笔者学院艺术专业招生为例,音乐教育专业每年招收40~70人不等,录取的学生分数低,高中阶段接受正规艺术培养的人数少,基础知识差,技能不过关,质量处于中下等。这些学生入校后,跟不上专业老师讲授的课程,致使老师的教学计划难以完成。这些学生学习习惯又不好,缺乏努力训练、苦练基本功的意志品质,往往遇到困难就退缩,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二、做好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理解声乐专业知识的基本理论和演唱技巧,了解声乐知识随时间的发展而经历的不同阶段和历程,掌握不同流派唱法的特点,并掌握重点曲目的演唱方法。
2.能力目标
学会音乐语汇和声乐内涵,提高音乐表现力和音乐鉴赏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和初级演唱能力。
3.素质目标
通过声乐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感,提高艺术审美意识,提高音乐鉴赏力和表现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学风,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国内经典作品,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培养其尊重各国音乐艺术、理解多元文化的精神,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针对本地区艺术市场需求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针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课教学,首先我们要做好教学内容的整合工作。笔者学院处于内蒙古东部,是科尔沁文化发源地,有丰富的民族音乐遗产和浓郁的科尔沁风土民情。当地的艺术文化市场,对民族音乐的推广十分普及。根据上述情况,在声乐课堂上,我们有意识地加大民族声乐内容,选取一些经典的民族曲目,如《嘎达梅林》《诺思吉雅》等。另外,蒙古长调、数来宝等艺术形式也常常出现在课堂上,科尔沁民歌是我们大力推广的。其次,要改革教学方法,坚持理论讲授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技能训练,多为学生争取上台演出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增加他们的表演能力。
四、改革评价机制
怎样科学、客观地评价学生学习的好坏和教师工作的优劣,是一门课程建设的另一重要内容。首先要确定评价方法。对学生的评价,要采取对学习成绩和平时表现、实践能力相综合的办法,既注重理论成绩、卷面分数,也注意平时上课及参加实践活动的表现,要定好标准,不能搞一刀切。对教师的评价,传统内容同样重要,如能否完成教学目标、完成工作量、上课不迟到、课堂效果好等,也要加入教师对本门课堂的创造性改进等内容。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思想,结合教学目标,将这门课程重新赋予了生命和活力。对这一闪光点,要充分予以肯定,并加以重视和加大力度推广,这样我们的课堂改革才有持续不断的生命活力。
五、小结
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工作的基础环节和重点内容,关系到改革的成败,也关系到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通过不断努力、创新实践,将高职声乐课程建设成充满活力、不断创新、永保生命
参考文献:
[1]赵国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1).
篇3
相对而言,担任非声乐专业学生歌唱教学的教师面临更大的挑战,尤其需要具备以下专业教学能力。
(一)研究分析学生和深挖课程实质的能力
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分析他们学习声乐的自身条件和学习习惯,分析学生自身的独立生活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有的放矢。针对学生音乐素质低、音乐理论基础薄弱、音乐试唱视听能力差、专业意识淡薄、主动学习能力薄弱等等问题,研究出一系列有科学、有计划地实施管理引导和教学的方案,是教师重视自身业务的成长,重视学习、反思、修身的前提条件。作为教师,上好课是关键。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研究与声乐相关的课程和知识。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大胆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更深入地挖掘整理出一份能够科学体现教学特色的教学内容,在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注意信息的反馈。创造性地积累一些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够及时弥补学生学习困难和不足的、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内外融会贯通的声乐作品。
(二)因材施教的能力
因材施教最浅显的两个层面就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作品和不同的教法。充分了解作品和学生,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充分发挥因材施教的首要前提。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师除了教学形式方法灵活多变、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之外,还要善于从优秀的作品中吸取营养,从生活中提炼精华。教师要传授声乐学习的方法和要领,能针对性地根据不同学生的嗓音思维的条件一一指导,让学生能对自己进行比较、定位,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演唱方法,避免事倍功半。要引导学生大胆表现,积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歌唱,克服心理问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除了加强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和学生独立演唱能力的培养外,还要加强学生歌曲教学能力的培养。
(三)选择不同的音乐素材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能力
作为一名声乐老师,要懂得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合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设计教学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设定每个学期和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克服学生学习上和心理上的实际问题,有的放矢,有效引导。教师不仅要对传授的素材内容很熟悉,还应该知道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能够激发其共鸣的、有利于他们日后成长的素材,达到各方面的教育目标。在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选择好教学内容,对提高教学效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第一个学期,根据学生实际问题,把音准的培养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作为重难点。围绕这个重难点,首先要解决学生的识谱问题、键盘的认知和使用问题,进而为解决这些问题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包括音符的认识和音符的含义、五线谱和简谱音符的转换、节拍与拍号的意义、固定调与首调的思维、键盘的规律与调式音高的规律、半音全音的了解、音阶结构的规律等,以及如何在键盘上找调与演奏旋律,音准的培养,从自身能感受得到的音程和旋律抓起,这些都是非常紧迫重要的。在解决音准问题的基础上,第二个学期就可以把解决节拍节奏和运用简单的调性作为重难点,并能够使用节拍器,能够在键盘上找简单的调,能够简单分析歌曲的结构和解决重难点来提高学习的效率等。并且,辅以音程的认识、音级的认识、旋律的认识和嗓音的初步认识运用等,初步涉及气息、发声、共鸣与咬字吐字,歌唱中气、声、字的初步联系运用,歌唱中咬字、吐字的初步规律,等等。要初步学会表演,注重声、情、字、味、表、养、相,理解学习的螺旋式原理(否定之否定规律),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等等,从系统性和观念上,给予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举措
(一)运用灵活多变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声乐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凭声乐理论和教学方面的文字资料去进行歌唱方面的学习和训练是非常困难的。在没有接受真正的声乐训练之前,很多人唱歌时比较自由,都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唱歌。培植好正确歌唱的理念和方法,运用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有的放矢地来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发展能力,把正确的发声技巧转化为学生能听懂接受的技巧,会达到很好的效果。例如:用闻花式的感觉和深浅概念来引导学生练习深呼吸,辅以一些要点来作比较;把歌唱的气息和发声以及咬字吐字器官,用机动车的发动机动力和挂档以及方向盘的关系作对比,既形象生动又通俗易懂;关于节拍的掌握和节拍器的运用方面,结合一些简易钢琴曲、视唱曲、儿歌、声乐曲等,有步骤地进行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音准,首先用哼鸣法哼出钢琴上自己最容易唱得准的音,慢慢模进,通过对比来提高;让学生认识音符这一概念时,用分月饼的方法,把分数的知识运用到音符认识上,从五线谱音符入手对应地讲解简谱音符;从键盘的结构入手,讲解音阶和键盘的规律,结合首调识谱法和固定调识谱法的区别,能初步运用键盘找调,能自弹自唱。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首先,要引导学生课前有系统地进行预习。一首新的歌曲,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熟悉和唱准的调在钢琴上弹唱。熟悉旋律是第一步,把旋律音对照键盘,一一弹奏熟悉。先让学生了解键盘的半音、全音结构特点和黑白键的分布规律,再阐释音阶的结构规律,把旋律中的音程关系通过键盘指示出来,通过音乐的句子设计好指法,由易到难、由生到熟地练习。第二步,是歌曲的节拍、节奏的训练。这一环节要先教会学生使用节拍器,把节拍器中的拍子、速度、节奏型、数拍的特点讲清,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歌曲,由简到繁、由慢到快不断地训练。第三步,要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讲解问题,有示范性、比较性地上课,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教师的教学。由于是集体教学,学生的发展水平往往不一,通过抽查学生的预习成果,讲解、解决作品的重难点,让学生巩固预习成果的同时,既能够看到别人的优点也能够看到自身的不足。在声乐课堂中,既要关注整体的质量和进度,也要注重学生个体的成长。再者,要督促学生课后有效地巩固学习成果,不断地提高个人的能力。把预习的第一印象,同课堂的纠正对比,课后要及时地巩固下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交流,与他人合作学习,取长补短。还要让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声乐学习笔记是反映声乐学习和提高进程的一面镜子。声乐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引导学生一一记录老师每个阶段采用的发声练习、歌曲素材、主要问题的纠正方法等,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三)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条件
篇4
【关 键 词】 高校;声乐;表演唱;教学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并不是以培养具有精湛演唱技巧的独唱演员为目标,而是培养具备一定演唱能力的合格的幼儿教师。随着当前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要求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造革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这必然引发我们对教学的思考,探索从社会的需要来确定教学目标,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获取与处理知识的能力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使教育服从于社会实践的需要,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发展。
一、声乐集体课开设儿歌表演唱课程的重要性
(一)传统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的弊端
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人数多,生源差距大。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大多采用集体课的形式,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知识的培养。这种授课方式忽略了当前毕业生就业市场对学生的需求,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主动参与性不强,更谈不上创造与提高。由于传统的声乐集体课不注重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幼教实际,学生到了幼儿园工作以后,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的声乐专业知识运用于幼儿歌曲的教学中,教学效果不佳。声乐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事幼儿园音乐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的最终目的。
(二)儿歌表演唱的涵义及特点
儿歌表演唱是在幼儿歌曲的演唱过程中,以简单、形象的基本动作和对歌曲理解基础上的自然表情,对歌曲内容和音乐形象进行的表达。这种歌曲体裁常采用小组唱、小合唱或重唱、对唱的演唱形式,以唱为主,动作表演为辅。简单的歌表演是基本站着不动的,只随歌词做一些手势动作。复杂的歌表演,有位置的调换及队形的变化,舞蹈的动作也更多一些,是幼儿歌舞的初级形式。
(三)声乐集体课开设儿歌表演唱的重要意义
1. 儿歌表演唱融思想性、音乐性、趣味性和舞蹈性于一体。这种简单易行、活泼生动的综合艺术形式容易被学生接受,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儿歌表演唱这种艺术实践课突出歌唱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平等的人人参与的实践机会。老师鼓励学生自主表现,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的同时,也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3. 在儿歌表演唱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一个边教、边学、边实践、边讨论的生动活泼而富有刺激性的音乐教学环境。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表演唱,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缺点,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二、儿歌表演唱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合理科学的选材
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儿歌表演唱训练时,应选择具有学前专业特色的声乐教材。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选择一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特点、不同难易程度的,反映幼儿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幼儿歌曲作为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联系实际,进行一些带有创造性的改编和创作。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1. 举办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幼儿歌曲表演唱以唱为主,动作为辅。如何演唱幼儿歌曲呢?我通过举办有针对性的讲座,向学生介绍正确演唱幼儿歌曲的方法和儿歌表演唱的理论知识。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风格的儿歌表演唱的视频,将完整的作品展示给学生,带领学生欣赏的同时,指导学生理解儿歌表演唱的真正涵义及特点;组织并引导学生对表演唱的视频进行讨论、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对儿歌表演唱的感受、理解和审美,激发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为学生进行儿歌表演唱打下基础。
2. 加强学生对儿歌表演唱中常用动作及队形的训练。儿歌表演在幼儿园指伴随歌唱进行的身体表现活动。歌唱与动作表演是不可分割的。我通过声乐集体课加强学生对儿歌表演唱中常用动作和队形的掌握,大大提高了学生儿歌表演和唱的能力。
3. 指定演唱曲目,培养学生编导和表演能力。我将每班学生分成10~15人一组,让他们按指定题目进行歌表演的设计创作,培养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综合能力。教师在表演唱创作过程中只起指导和监督作用,淡化“教”的痕迹,让其成为一种“隐”性的、不为人知的学习。
4. 定期举行成果汇报会,为学生施展才华提供舞台。学生自选不同风格的儿歌分小组创作,定期举行成果汇报会向全体同学和教师进行汇报表演。同学们充分利用服装、道具和多媒体,通过汇报表演这一形式加强艺术交流,在与同伴的比照中正确认识自我与他人的学习成果,取长补短,提高歌表演的质量。教师通过学生的表现全面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和问题,及时修改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又可以检查这一阶段的教学成果,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帮助学生进步。
5. 通过幼儿园见习活动,加强实践演习。学前教育专业作为一种职业定向的专业教育,应该具有自己的专业特点,其声乐教育应与音乐专业相区别,让学生早接触、多实践具有本专业特点的课程。
三、儿歌表演唱课程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方式
儿歌表演唱的考核方式采取笔试和操作考试两种相结合。
笔试:如在专题讲座后,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者针对某一课例运用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评论和见解。老师的评分要以学生是否有独特见解,是否能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基准。
表演设计考试:由学生自行选择幼儿园大、中、小班幼儿歌曲,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主要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考核方式考虑到了知识和技能的并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继承和创新的并举。在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查以及创新能力的考查。我以小组为单位评定学生儿歌表演唱的等级或分数,促使学生创造积极上进、团结互助的学习环境。我运用多元化的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三个评价体系,将严肃凝重的课堂教学变成轻松有趣的展示、讨论、交流学习的实践活动。这种评价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调动了每一个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体参与性。评价过程中,我对学生表演唱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新思路、新设计等闪光点大力褒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用鼓励性的语言提出学生表现中的不足,让学生明白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去改正。这样的综合考查和科学评价,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引导、激励和促进作用。
声乐集体课儿歌表演唱的开设,为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幼儿教师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学前教育系的音乐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参加学习和进修培训,加强舞台表演的学习和实践,不断充实自身各方面知识与技能,身体力行地给学生进行指导。期望通过儿歌表演唱这一综合性的教学训练手段,能在实际教学中帮助学生增强社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专多能”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盼. 高师声乐集体课重唱与表演唱教学探析[J]. 黄河之声,2009(13).
[2] 汪梅娟. 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教学的反思与改革[J].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0(2).
[3] 果艳丽. 浅析音乐课堂歌表演教学的运用与开展[J]. 音乐天地,2010(5).
[4] 赵越. 表演唱在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 学习月刊,2010(3).
篇5
论文摘要:文章就边疆地区高校民族声乐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声乐训练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关注的问题,结合民族声乐教学实践,对民族声乐人才培养观和声乐基础训练阶段教学规律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一、整体的教学理念
民族声乐发展到今天,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声技术的基础训练始终贯彻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之中。声乐作品演唱的练习同发声技术的训练,始终是密不可分、相依相随的,这在当今的高校音乐教育中是普遍现象。
在声乐基础训练阶段,指导者首先应把握一个宏观的、综合的声乐培养理念,那就是:歌唱意识的培养,歌唱腔体的训练,科学通道的建立,咬字、吐字的练习,是需要在放松、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解决发声技术上哪一环节的问题,比如,胸腔、口腔和头腔、喉头、声带和嘴巴的放松、打开等,都是在指导者的引导、启发下进行的。学习者凭借当时的理解,再通过完成发声技术训练,从中领悟到某些“感觉”,随后经过去粗取精,反复做同一条练习,去捕捉当时认为是正确的“感觉”,同时牢牢记住那种“感觉”,然后把那种“感觉”用于声乐作品练习的演唱之中。这里说的实际上是声乐人才培养当中,训练内容中的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但要注意的是,事实上任何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和练习,任何一个问题的真正解决都不可能是单一的,这些都是知识的相互作用,发声器官的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的结果。声乐的学习,特别是在发声技术的训练中,一个知识点的把握或完成好一条发声技术的练习,无论是站在学习者领悟的角度,还是站在指导者评判的角度,都应该从多角度用综合的、发展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处理,这样发声技术的训练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中,真可谓是“牵一发,动全身”。
二、练习作品选择与训练过程中的评价
在声乐的基础训练中,始终应该用综合的、科学的和发展的观点,视学习者情况,考虑先从哪一方面入手对其进行训练,技术上应先解决什么问题,这样才能给学习者选择适合其程度的发声练习和歌曲作品来进行练习,这在训练当中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把握的标准,并不能仅依据学习者声乐学习时间的长短,也不能只参照很多声乐教材中既定的、依照学校教育中学制的高低年级所指定的相应程度的参考曲目为依据。这些做法无论是对于发声训练的专业要求,还是对于声乐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都是不够科学的,有时甚至是有冲突的。给学习者选择哪一方面的练习曲,选择什么样程度的歌曲作为练习曲,要着重考虑学习者的天资、专业修养和专业素质,歌曲练习同时还应兼顾学习者的文化修养。诸如学习者当时所能达到的音域范围,所能把握的音准、节奏程度以及学习者当时的歌唱能力等。这些因素无论是在发声技术训练中,还是在演唱歌曲练习中,都将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领悟和完成的质量。一般来说,选择适合学习者程度的练声曲,首先要使学习者容易理解,其次在完成发声练习时无太多的技术负担,这样就容易在完成发声练习的过程中,领悟到所需要的那种“感觉”,再经过几次反复练习,也容易记住那种“感觉”。如果选择的歌曲技术上也是如此,文学程度上也适中,学习者就很容易把在发声训练中获得的“感觉”运用到歌唱练习当中。反之,是很难获得这种效果的。如果选择的练声曲难度过大,学习者在技术上完成不了,就很难领悟某种“感觉”,即使有了那种“感觉”,多数也是模糊不清的,也就很难把那种“感觉”记住。而且,在声乐训练中,如果让学习者在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中,去完成在技术上胜任不了的练声曲和歌曲,是会出现很多问题的。目前部分艺术院校,在声乐的训练、声乐人才的培养方面,除了宏观上依据年级的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外,对某一位学生的具体指导和培养方案,还是交给指导教师去独立完成。实际上,对声乐学习者个体而言,其训练方法、培养方案基本上完全由声乐指导者一个人掌控。这就要求每位声乐指导教师,不但要具备声乐教员的专业素质,还必须把握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方法。在这一方面任何一位声乐指导者,在走上声乐讲台之前,都必须具备在声乐人才培养中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实际上,声乐艺术发展到今天,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教育,在很多专业艺术院校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基本上还是空白。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声乐教员,当走上声乐讲台之前,就应该补上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并具备这样的能力。而且,声乐教员给学习者选择练声曲和歌曲时,还要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从严格意义上讲,当今我国艺术院校声乐专业和音乐教育声乐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应经过助教阶段的学习锻炼环节,在老教师的带领下,补上指导声乐训练,学会怎样入手,怎样根据学习者的实际对每一位学习者制订培养方案。训练中,怎样看待出现的问题,哪些问题须及时解决和怎样解决。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在声乐指导中,对于学习者出现的问题就会束手无策,甚至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这样既不利于声乐人才的成长,也不利于声乐教育者自身的成长。三、声乐教育中几种现象的思考
一些刚接触声乐指导工作的初教者,他们在声乐人才的训练过程中,往往忽视声乐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传统上把声乐指导形象地比喻为“师傅带徒弟”,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中,艺术院校按其《声乐课》技能、知识的传授方式,声乐教学中人才培养规律的客观要求,把声乐课设置为个别课的形式来实施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声乐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实施因材施教。在声乐教学中,不应只注意完成“班级”式的教学任务,因为这样往往会导致忽视和缺乏对各个学习者做出综合的、科学的和长远的培养方案,在指导学习者完成发声技术训练,引导启发他们分析、处理演唱作品时,就常常出现违背声乐教学和声乐人才培养规律的情况。我们认为,新老知识的学习、新旧技巧练习的完成,如果教师单一追求当时的课堂效果,而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很好地把握课堂效果学习与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不能从单一的课堂效果预见学习者领悟的方向,是不可能胜任声乐指导工作的。
声乐教学中,有一部分指导者,特别是初教者,不同程度地给学习者选择的发声练习和歌曲练习作品难度过大,在给学习者解决某一问题,或者对某个学习者某节课的评价等方面,违背声乐学习的客观规律,常常要求过高,过分注重当时的效果,很难做到用科学的、综合的、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从而不能处理好学习者个体的培养方案,不能综观学习者个体的声乐培养过程同培养目标之间的距离。很多时候只停留在就事论事,不能从方向上把握培养目标的分步实施,而过分注重培养过程中个体、枝节的完美。
四、声乐训练中主、客体作用的思考
声乐教学中,有些指导者不太注意对学习者的评价,往往简单地采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来表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实际上,声乐学习有其学科自身的特定性和规律,在声乐学习中确实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况。实践上,在声乐学习中,指导者的表述、见解和学习者的理解领悟都不能脱离声乐学习和声乐人才培养客观规律的约束和限制。作为指导者,我们时刻都不能忘记,在声乐教学中,指导者能给学习者的只有启发和引导,我们对学习者在技术训练和他们演唱作品的过程中的评价,不但应始终注意站在启发和引导的立场上阐明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还应该注意启发、引导时的用语,不能咄咄逼人,能指明方向帮助学习者去理解、去领悟即可。一般来说,在声乐训练中,我们不宜提倡用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语言来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在这里,由于声乐学习自身规律的特殊性,任何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往往都是不够准确的。如果我们硬要把一个很抽象的、理性的、科学的思考得出的观点,表述清楚、准确、肯定,其效果不一定是好的。另外,在声乐人才的培养中,就天资方面来说,如果学习者自身不拥有,我们是无法给予他们的。就学习过程来看,无论我们怎么启迪、怎么样引导,他们理解不到、领悟不到的,我们也是给不了他们的。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给学习者的在每一时段选择的练声曲和练习作品,一定要根据学习的实际量体裁衣。在整个训练过程中,练习曲对自己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发挥的作用有多大,都不能太过分苛求。声乐训练中,对学习者技术训练和作品演唱的要求要纳入整个培养过程中统筹考虑,把对他们总体的要求,对训练效果的要求,应按照声乐人才培养、成长的客观规律,将其分散到训练的各时段,甚至是每次训练中分步完成,逐步达到要求。即声乐技术训练中各时段、各环节的质量要求,要始终贯穿于整个声乐学习过程的宏观安排之中。这里应特别注意的是,在声乐训练中,指导者不应只是注意每次训练的效果,对学习者提出什么要求,对学习效果的评定都应该是从宏观入手、综合考虑、从长计议,绝不能单一地强调每一次训练的效果。声乐训练中,指导者对每一个学习者不但应能从宏观上、科学性上把握方向,还要能从每次训练中看清楚学习者领悟的方向是否正确,从而提出适当的要求加以引导。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声乐技术训练中,学习者的理解、领悟是受自身天资条件限制的。而且,无论是在学习的哪一时段,解决哪一环节的问题,完成的质量同样受到学习者综合素养的限制,特别会受到学习者歌唱意识、科学歌唱通道的建立、歌唱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它们始终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者在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作品演唱时能达到的效果。可以说,声乐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综合的、长远的过程。声乐指导、声乐学习具有其他学科学习的共性,但声乐学习有其学科自身的特殊性。
可见,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发声技术训练,还是作品的演唱,始终应考虑指导理念、作品选择、技术难度等因素。同时还要考虑评价标准的因素,怎么要求,标准怎么把握。这些问题,不但是声乐训练、声乐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也是贯彻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无论是学习的哪一时段,是完成发声训练,还是演唱作品,指导理念不同,标准把握的不同,要求自然不同,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这是各个学科都具有的共同属性。而在声乐的学习中,即使对同一个学习者,完成同一条发声技术训练和演唱同一首歌曲,在不同的学习时段其要求也是不同的,其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实际上,这就是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近规律的必然要求,从整个声乐人才培养过程中来看,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取决于声乐技术训练过程中指导者的科学的理念、合理的方法、适度的标准和要求。
注:本论文为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边疆民族地区声乐教育与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云教研[2007]11号)
参考文献:
[1]周晓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钢琴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我国师范院校的钢琴教学,由于多种原因,多年来基本上是沿用了艺术院校中以钢琴专业化训练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入学后一味地弹教程,弹曲子,忽略了培养对象是走上讲台的音乐教师,而不是走向舞台的钢琴演奏家。特别是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十分薄弱,许多学生毕业后连简单的歌曲伴奏也不会弹,这样的教学不能适应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偏离了师范音乐教育的宗旨。
通过这十几年的教学与实践,针对师专学生的情况和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我在钢琴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在这里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是培养初级中学的音乐师资。我们的钢琴教学不是也不可能培养专门的钢琴专业人才,而应该在较短时间内把大批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培养成合格的音乐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钢琴演奏技能和即兴伴奏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在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教学中,能把钢琴作为一件得心应手的教学工具。这也是师范院校钢琴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并以此来探索我们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二、分析教学差异
我们学院师专的生源大多是以声乐特长考取的,学习器乐的学生很少,有钢琴基础的更少;还有一部分师训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基层中小学,有一定阅历,急需进行学历教育的成人音乐教师以及各类文艺爱好者。他们不可能像音乐学院的学生那样,高考前至少有5~8年的童子功基础,他们在年龄、技术水平、接受能力、可塑性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要避免下列两种倾向。
1.认为学生基础不好,过细地抠基本功,教学进度太慢
钢琴技巧性很强,难度很大,训练周期长,有其特定的成才规律。有些教师认为既是学习钢琴,就要一步一步来,因而在教学中过细地抠基本功,拜厄、车尔尼《599》或《哈农》练习曲一条一条地过,只求质量不求进度,用对待幼儿的教学方法教学,忽略了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能适应教学需要。
2.认为成人已经定型,不注重基本训练,放任自流
成人从生理特点看,柔性差,反应慢,弹奏动作容易发僵,因此,技巧与速度都有一定难度。有些教师认为他们反正已定型了,再练也不能有多高水平,因此,在教学中忽视了基本练习以及动作的规范性和曲目的弹奏质量,没能为第三年的即兴伴奏学习打好基础。
三、组织教学实施
1.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根据我院是三年制师专的情况,将钢琴普修课分为三大阶段(一年为一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熟悉键盘阶段。主要学习钢琴基本弹奏法等技能技巧,使学生做到手臂自如,手指独立,弹奏流畅、富于歌唱性,初步学会使用踏板,并进入八度练习。在这一年中,要求学生弹完三升、三降以内各调的音阶、琶音、和弦,做到基本熟悉键盘。
第二阶段是提高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技能技巧训练,弹完二十四个大小调,接触更多的音乐作品,熟悉不同作曲家的演奏风格,并让学生弹奏一些带伴奏的歌曲,开阔眼界,提高音乐表现能力。
第三阶段开始进入即兴伴奏课的学习。第五学期主要学习即兴伴奏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大课、小组课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伴奏技巧,以适应第六学期的教育实习。在第三阶段的学习当中,钢琴伴奏与技能教学同时进行,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自己的教学工作。
2.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成人学生学琴虽有短处,但他们身体发育成熟,手指、手腕、手臂肌肉有力量、弹奏有力度,而且掌宽指长,一般都能达到八度。此外他们的理解能力及自控能力强,又掌握了一定的乐理知识,学习自觉、主动,这都是他们的长处。根据这些情况,可以让学生走弹奏速成,加强伴奏这条路。在读谱方面给学生分析得细一点,提高其理性认识。在弹奏方面,关键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弹奏姿势和方法,曲目选择要有代表性,可跳跃进行,没必要一条一条地过。在学生初步掌握弹奏技能的基础上,尽快过渡到乐曲弹奏上,乐曲面要广,多接触不同作曲家的作品,掌握不同时代作曲家的风格、特点等,并适时加入基本练习(音阶、琶音、和弦)的训练,以及一些常见歌曲改编的钢琴曲,为学习伴奏作准备。
3.将和声学与钢琴教学相结合
师专在第二年开设和声课,而多年来我国的和声学教本都有一个极大的不足之处——“纸上谈兵”,学生不能系统地接触和声音响,和声的内心感觉及和声想象力都不强。多数学生都理解不了四部和声所揭示的和声写作规律,因此,他们觉得学习这门课没用,不重视,学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篇7
音响调音是一门相当高深的学问,任何一场成功的演出都离不开音响师对技术设备和艺术构思的精心设计、艺术再创作和对设备的准确操作。从它的技术和艺术的构思来看,音响调音应该是一种再度创作。
调音艺术与再度创作。什么是调音艺术?调音艺术是以艺术修养为基础、主观评价作判断、以科学技术为表现手段、以艺术效果为最终目的而进行艺术创作和整体设计的专门学科,其任务是对表演艺术作品的声音进行再度创作。任何一场成功的演出都离不开音响师对音响技术设备和艺术构思的精心设计、艺术再创作的进行和对设备的准确操作。
剧目演出的成功与否与音响师有关,他不仅要具备高超的音响技术技能和较好的音乐素质和文化素质,还需全面掌握各类乐器的声学特性及频谱分布。只有掌握了音响技术和相关的学科知识以及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通过技术与艺术有机的结合,才能完成或体现表演艺术作品的声音设计和准确的操作。中国戏曲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于建刚认为:“音响艺术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相互交叉,科技重在求真,艺术重在求美,随着科学的发展,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也越来越艺术化”。
表演艺术中的声音是指语音、乐音及环境音响。语音为人物的对白、画外解说;乐音包含声乐和乐器发出的声音,由歌曲、戏剧和演奏众多体裁的乐曲构成;环境音响指演出所需要的现场声、大自然之声,如街道的喧闹声、室外的鸟叫声、天空中的飞机轰鸣声等。
在对人声的美化和修饰上,可以通过调音台上面的输入通道中的四段均衡器,对声音进行频率处理,来提高音色的艺术表现力。调音台中的四段均衡器分为4个频段,根据德国柏林音乐研究所资料介绍,它们是:高频:6kHz~16kHz,影响音色的表现力、解析力。中高频:600Hz~6kHz,影响音色的明亮度、清晰度。中低频:200~600Hz,影响音色的力度和结实度。低频:20~200Hz,影响音色的浑厚度和丰满度。如果高频段频率过弱,其音色的色彩、韵味、个性就会失落;如果高频段频率过强,音色就会变得尖噪、嘶哑、刺耳。如果中高频段的频率过弱,音色就变得暗淡、朦胧;如果中高频段的频率过强,其音色就会变得呆板。如果中低频段的频率过弱,音色会变得空虚、无力、软绵绵的;如果中低频段的频率过强,音色会变得生硬、失去活力。如果低频段的频率过弱,音色将会变得单薄、苍白;如果低频段的频率过强,音色会变得混浊不清。一台高雅艺术的演唱会,与音响师的调音水平有很大的关系。现在越来越多的大歌星已经意识到音响师的重要性,自己特聘调音师的越来越多。一个优秀的调音可以造就一个歌手成为“星”,一个拙劣的调音师也可以毁掉一个歌星。音响调音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国际上从事音响工作的人,是相当受人尊崇的;特别是这个“师”的头衔,它要求高度灵敏的听觉辨别力加上熟练控制调音台的能力以及较高的艺术修养。才配得到“师”的桂冠。
歌曲的演唱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演唱技巧,所以也就要求音响效果把不同风格的各种类型的演唱都完美地表现出来。美声歌曲是体现音色优美;民族歌曲是体现民族风味和地方色彩;通俗歌曲是体现深沉的情感;而摇滚歌曲则是体现强劲的激情。由于歌曲的风格有所不同,其音响处理的要求也就不同。
美声讲究音色的优美,发声是经过专门训练,所以音色的泛音数量较多,幅度也比较强,整体音色的泛音结构比较丰满。因此,要求电声系统要有足够的宽频带,才能使低频泛音、中频泛音、高频泛音都不被阻拦地顺利通过。在艺术舞台上演唱,传声器与口形的距离一般在20~60cm。其高度在人脸与口形以下,这样可以将脸露出画面。这种远距离拾音有一定的混响反射声进入传声器,使音色变得浑厚、自然,有弹性和空间感。
民族歌曲的演唱,由于民族歌曲的范围比较大,有些歌曲近似于美声风格,也有些歌曲近似于通俗歌曲的风格,所以其传声器的选择也各有所不同。在艺术舞台上演出民族歌曲时,也应选用电容式传声器进行拾音。但是,口形与传声器的距离要比美声歌曲演唱近一些,一般为20~40cm。
篇8
科学性、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是钢琴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保证。制定适应不同学期的教学内容,完成实用性教学目标。
(一)注重基础训练
新生入学,大多数学生的钢琴基础较薄弱,有的学生零基础,有的学生弹琴的问题很多。因此,在第一学期,要规范弹奏方法,培养良好的弹奏习惯,正确弹奏姿势,进行严格的识谱训练、扎实基本功。笔者选择《哈农》《拜厄》《车尔尼》等教材进行基础训练,打好基础,提高学生的钢琴技能。选择《哈农》指法练习,规范手型、弹奏姿势(身体的姿势、脚的位子、手腕与手臂的状态)、正确的指法,提高手指的力度及灵活性。选择《拜厄》《车尔尼599》《车尔尼849》(根据不同程度)练习曲,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由浅入深训练,解决连奏与断奏、音阶与琶音、双音与和弦、装饰音及踏板等正确的弹奏方法,解决力度、速度等问题,提高弹奏的技能技巧。选择《巴赫初级》《布格拗勒》《高师钢琴教程》中的小品,配合练习曲弹奏,巩固技术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乐感及理解和处理乐曲的能力,通过弹奏一些名家的作品,使学生把握作家的音乐风格,了解作家的创作背景,开阔音乐视野。
(二)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钢琴教学内容的实践性体现于提高学生的钢琴综合实践能力,即学生将学习中的技能技巧在实践教学中得以运用和发挥,将知识技能转化为自身的实践能力。儿歌边弹边唱的能力是幼儿教师必备的技能。在笔者的实践教学中,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一定的钢琴弹奏技能,在此基础上,第二学期进入儿歌边弹边唱的教学内容,更为实用。在儿歌边弹边唱的训练中,学生锻炼了手和唱配合的协调能力,同时在弹唱中感受儿歌的和声、伴奏音型的配置,使学生对即兴伴奏有了初步的认识,增强了对儿歌伴奏的兴趣,为即兴伴奏的学习做以铺垫。经过两个学期的沉淀,在第三、四学期进入儿歌伴奏编配学习的环节。儿歌伴奏编配理论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大、小调式正三和弦的运用;属七和弦的运用;三种伴奏音型(和弦式伴奏音型、半分解式伴奏音型、分解式伴奏音型)的运用;终止式的运用;副三和弦的运用;低音与伴奏织体的结合;无旋律伴奏音型的编配。在实践教学中,首先为学生系统讲解儿歌伴奏编配的理论,再结合理论内容选择适合的儿歌进行编配练习,从和弦、伴奏音型入手,由浅入深地训练,整个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将掌握的技能应用于实践当中,充分发挥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三)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钢琴教学的趣味性,体现出教师的综合能力。一堂学生喜欢的钢琴课,不是简单的事情,它反映出教师教学方法、知识结构、专业功底、艺术修养、人格魅力及敬业精神等。教师要付出艰苦的劳动,精心设计,合理构思和布局才能完成。教师除了在教学上吸引学生兴趣,在教学内容的计划上也要体现趣味性,为学生量身制定计划,选择激发学生兴趣、感染学生的作品。选择学生喜爱的抒情、优美的中外名曲;欢快活泼的儿歌弹唱曲;练习曲的选择也要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材的综合性
教学内容的实施重在教材,完善的教材体系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材的选择应以综合性为主。这里所指的综合性即为弹奏基础训练与具有实用性的儿歌伴奏编配相结合的综合教材。在笔者的实践教学中,以《钢琴综合教程》一书作为教学教材,该教材为笔者主编,2012年由高教出版社出版,成为高校学前教育划教材之一。此教材主要内容包括了钢琴基本演奏方法、儿歌伴奏编配、儿歌弹唱与中外名曲三个部分[1]。重点介绍儿歌伴奏编配的理论与练习,教材全面地涵盖了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发展的各个方面,综合性较强,满足了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需求。该教材在笔者的教学中贯穿整个四个学期,同时配合《拜厄》《车尔尼599》《车尔尼849》等练习曲,即兼顾学生的技能技巧又训练及儿歌伴奏编配能力,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三、授课形式的多样性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宗旨。因此,授课形式要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特点,以多种授课形式相结合。实践能力是在丰富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许多学生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薄弱,对于基本的音乐理论并不了解。因此,加强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的授课形式采用集体授课与小组授课相结合。集体授课:即以一个班级为教学单位进行授课。在每学期开始的前两个课时进行集体授课,授课的内容,以共性理论知识为主。理论课程包括:基础音乐理论、钢琴弹奏理论、即兴伴奏理论等。学生的理论基础越扎实,钢琴实践技能提高得越迅速。笔者在每学期开学初,利用两课时对这些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正确的理念,指导今后的学习。在学习儿歌编配时,教师利用前两个课时,通过集体授课的形式讲解儿歌编配的理论知识,以理论指导儿歌伴奏编配的训练。集体授课方式的优点在于系统地讲解理论知识,便于同学以理论指导实际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小组授课:一般以10-15人为一组,教师根据学生的钢琴程度分组。按照不同程度实施不同进度的教学。小组授课的主要内容为:教师检查学生完成上节课曲目的情况,教师做出点评、纠正、指导、讲解、示范等教学环节,同时对本周的作业提出要求、指导练习、示范讲解等。小组授课使学生能近距离跟教师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从而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证明,集体课和小组授课结合是学前钢琴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的授课方式。
四、教学的个性化
钢琴学科有着自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钢琴学科的知识结构及知识体系,决定了钢琴教学要遵循可接受性的教学规律[2]。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存在着差异,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存在着差异,学生对钢琴的兴趣、爱好存在着差异,因此,要解决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必须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经过高考录取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自全国四面八方、来自不同地区和学校,他们的音乐基础、钢琴程度参差不齐。对音乐的理解和领悟有很大的差异,学生手的条件、灵活性都不相同。有的学生入学前从未学过钢琴,不识谱等,对音乐的理解力与感悟力很弱,反应程度也比较缓慢。而有的学生则具有一定的弹奏技能,达到中等或较高的钢琴程度,他们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很强,识谱能力较强,面对这些基础不同的学生,这对教师来说困难很大[3]。教师不能“一刀切”,应实施个性化教学,采取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采用分层教学的授课方式,按学生的钢琴程度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进行授课。这三个层次,覆盖了全部学生的钢琴课,从钢琴的基础训练到儿歌伴奏的编配,每个层次的教学内容、难度、进度、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方案都是根据学生的程度和特点制定的。学生分层不是固定的,随着学习情况可以调整,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与热情。
五、考试制度的灵活性
考试制度的改革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目前,高校对于钢琴科目的考试形式没有固定的要求与统一的标准,但是存在着考核形式单一的普遍问题。我们应该摆脱掉传统的考试形式,选择以突出学生的钢琴实践技能为目的考试形式。追求趣味性更强、方式更为灵活的考核形式,利用考试这一平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将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会”到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激励学生不断努力提高即兴伴奏能力和自弹自唱能力,为胜任将来的幼儿园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一般情况下,每学期末都要进行钢琴考试。全体学生共同观摩,全体教研室老师参加并集体评分。考试内容一般为两首曲目,第一学期的考试内容为:练习曲一首、乐曲一首。第二学期的考试内容为:儿歌弹唱一首、乐曲式练习曲一首。第三、四学期的考试内容为:儿歌即兴伴奏一首(以抽签形式考核)、乐曲式练习曲一首。学生的平时成绩(包括日常出勤、练琴质量等)占总成绩的30%,两首考试曲目占总成绩的70%。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相互观摩学习,取长补短,在自身的演奏中得到段炼,感受演奏的快乐。
六、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一)利用“小学期”开展实践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实践能力,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使钢琴教学寓于实践活动当中。“小学期”对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利用“小学期”的时间,开展钢琴教学的实践活动,活动包括儿歌弹唱比赛和儿歌弹唱表演比赛,参加儿歌弹唱比赛的学生,要编配出自己喜欢的儿童歌曲伴奏,这个过程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参加儿歌弹唱表演比赛的学生,将弹、唱、舞蹈融为一体,丰富多彩、声情并茂,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发挥。小学期活动不但可以扩展同学们的视野与知识面,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学们在观摩比赛中相互了解、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实践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协作能力。
(二)深入实习、见习活动
有效利用学生实习、见习,培养学生钢琴实践能力。教师要把握好这一关键时期。在学生实习与见习之前为学生制定出计划与方案,根据实习、见习的教学和活动内容为学生作好铺垫,指导学生运用钢琴为教学和组织活动服务,如弹唱儿歌、舞蹈伴奏、声乐伴奏等。启发学生将儿歌伴奏编配理论应用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为不同类型的儿歌编配伴奏。在实习、见习活动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专门的讨论活动,交流、探讨自己在实习中的感受、体会,教师做出指导、讲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篇9
内容提要: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拓展是我国高师钢琴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组成部分。本文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参考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就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展开讨论,并力图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更加顺应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趋势和新型人才需求的、更富于科学性和立体感的高师钢琴课程结构框架。
关键词:高师钢琴课教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拓展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理想中的新世纪人才不仅要学有专长,而且要思路宽阔,想象丰富,知识渊博,善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相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高等师范教育因其培养目标的特定性而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就师范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来说,其重要职能即是向社会输送普通音乐教育的合格师资。由于音乐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将会直接关系到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进而对全社会的音乐教育——素质教育水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本文将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参照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讨论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一般来说,目前我国高师钢琴课程所持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从J.S.巴赫至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中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范围之内(还包含少量中国钢琴作品,应另当别论),且主要选择独奏作品。例如:复调音乐主要选用J.S.巴赫的作品,练习曲主要选用车尔尼的作品,奏鸣曲主要选用莫扎特、贝多芬作品,等等。这些作品确为钢琴艺术宝库中不朽的经典之作,其年代亦基本涵盖了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巴洛克晚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及“印象派”风格时期,但就键盘艺术史学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来看,仅仅着重于“巴赫——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便有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再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用于钢琴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之前从未学过钢琴,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钢琴教学工作只能从“A、B、C”起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各院校的开课年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高师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高师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是一项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针对这一课题,以下是我的几条基本思路:
1.将教学内容的相关音乐历史时期进一步向两端扩展。
一方面,可引入巴洛克时期除J.S.巴赫之外其他重要作曲家如F.库普兰、J.P.拉莫、D.斯卡拉蒂、G.F.亨德尔、C.P.E.巴赫等人的部分优秀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这一时期键盘作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使二十世纪各种风格、流派的钢琴作品在高师钢琴课程之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亦可包括诸如拉格泰姆、爵士、布鲁斯等美国黑人音乐风格的钢琴流行音乐作品。在二十世纪钢琴音乐中尽展风采的作曲家除了德彪西,还有麦克道威尔、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勋伯格、拉威尔、巴托克、普罗柯菲耶夫、格什温、科普兰、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梅西安、布莱兹等人,二十世纪的钢琴音乐也记录下了一百年来音乐探索的所有方向,因此,任何忽视对二十世纪钢琴作品学习的钢琴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
2.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
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我们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双钢琴作品、钢琴与其它乐器的重奏作品、钢琴协奏曲等等。应该看到,这类作品也是钢琴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尤其是声乐伴奏能力,可以说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声乐伴奏包括伴奏谱弹奏和即兴伴奏两个方面。鉴于其重要性,许多高师院校的音乐院系已将其作为独立课程另行开设,故本文不再就此专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3.加入“钢琴教学法”这一重要教学内容。
“钢琴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钢琴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就高师钢琴课程而言,“钢琴教学法”内容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作用。对于那些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钢琴初级阶段的学习。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还有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较强的钢琴弹奏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钢琴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钢琴教学法”也会在他们今后可能从事的钢琴教学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
“钢琴教学法”应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立即开设。
4.增加有关“钢琴艺术史与钢琴作品赏析”的教学课题。
钢琴学习不仅只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钢琴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所幸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得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例如:钢琴艺术史及钢琴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它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钢琴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各种乐谱版本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学时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我想,这应该是开设高师钢琴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也是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和声、曲式等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5.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
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调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电脑技术的多媒体优势,将上述几方面的钢琴课程教学内容制作成各种类型的电脑文件,并由此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通过这一有效途径,所有钢琴教师和学生均可共享丰富的数据库资源,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从而使高师钢琴课程的教学质量和现代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体系的拓展:
九十年代初,我国高师钢琴界曾就是否要开设钢琴集体课这一主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其结果是,目前各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已普遍开设了各种形式的钢琴集体课。而这种全新的、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之上的教学形式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甚至波及到专业音乐院校以及其它类似课程(如声乐集体课的设立等等)。可以说,这是高师钢琴课程教改的一次有益而成功的尝试。
传统的钢琴教学始终保持着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依照传统的教学观念,这种特殊的个别授课形式符合钢琴教学的客观规律,是行之有效的,无可非议。目前,在钢琴课程中引入集体课这一教学机制,应该说其目的主要在于缓解由于扩大招生而引起的教、学比例失调的矛盾,使钢琴教师能从“一对一”授课这种低效率形式所引起的教学工作量不堪重负的窘境中部分地解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实施确是获得了良好的成效。
但是,我认为,现行的钢琴集体课教学形式在本质上仍然沿袭了传统个别课的钢琴教学观念,微观地进行分析,其教学思路仍基本停留在“个别教师指导个别学生”这一传统的、单一线条的思维模式之中,学生的学习仍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且还可能受到多种客观不利因素的制约。
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也为了配合新的高师钢琴课程教学内容的贯彻,我们有必要在不增加钢琴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革新教材教法,在原有的个别课与集体课基础之上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有立体感和交互性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体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授课。
我们可以使多种授课方式有机地并存:
个别课沿袭几百年钢琴教学历史传统的个别授课形式,至今仍具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通过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钢琴弹奏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在技术和艺术这两个层面上展开极具针对性的钢琴教学工作。个别课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钢琴学生。
小组课小组课即指现行的钢琴集体课这一教学形式,以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为一教学单位,主要依靠交互性较强的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系统,高效率地实施钢琴教学。在小组课的教学过程中,须材,并基本统一学习进度。小组课主要着眼于传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解决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又较具普遍性的问题,因此,适用于数量较多、且钢琴程度较低的教学对象。
大班课大班课是钢琴集体课在另一概念意义上的拓展和延伸,一般可以行政班级为教学单位。在大班课上,主要讲授“钢琴教学论”、“钢琴艺术史”、“钢琴作品赏析”等以知识性、理论性为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课题。大班课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生动地展示渊源流长、精彩纷呈的钢琴艺术,开展多层次、多侧面、立体感、全方位的教学活动。
2.讲座,公开课;座谈,讨论。
作为对授课形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我们可以针对钢琴教学中的各项内容不定期地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和公开课,亦可经常举行各种范围、各种形式的座谈与讨论活动。讲座或公开课可以是理论研究、学术探讨性的,也可以是教学示范、经验交流性的;座谈与讨论可由教师命题,也可由学生自由选题,并在轻松活泼、畅所欲言的开放性学术气氛中进行。
3.演奏会。
这里所指的演奏会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我们应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去音乐厅欣赏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音乐会(这里尤指钢琴独奏、重奏、协奏等音乐会),使他们能够在现场切身感受钢琴演奏艺术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起更高的钢琴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经常性地安排、组织学生自己的各种形式的钢琴音乐会,促使他们走出琴房和教室,步上钢琴演奏的舞台,展示自己勤奋学习的丰硕成果。这类音乐会可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其必不可少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学生乃至教师提供了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的良好机会结语
篇10
关键词:高师钢琴课教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拓展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理想中的新世纪人才不仅要学有专长,而且要思路宽阔,想象丰富,知识渊博,善于创新,并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了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相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
高等师范教育因其培养目标的特定性而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特殊地位。就师范院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来说,其重要职能即是向社会输送普通音乐教育的合格师资。由于音乐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将会直接关系到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进而对全社会的音乐教育——素质教育水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拓展必然成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本文将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参照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讨论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拓展:
一般来说,目前我国高师钢琴课程所持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从J.S.巴赫至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中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范围之内(还包含少量中国钢琴作品,应另当别论),且主要选择独奏作品。例如:复调音乐主要选用J.S.巴赫的作品,练习曲主要选用车尔尼的作品,奏鸣曲主要选用莫扎特、贝多芬作品,等等。这些作品确为钢琴艺术宝库中不朽的经典之作,其年代亦基本涵盖了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巴洛克晚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及“印象派”风格时期,但就键盘艺术史学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来看,仅仅着重于“巴赫——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便有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再者,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用于钢琴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更有一部分人进校之前从未学过钢琴,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钢琴教学工作只能从“A、B、C”起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各院校的开课年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以及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高师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高师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是一项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针对这一课题,以下是我的几条基本思路:
1.将教学内容的相关音乐历史时期进一步向两端扩展。
一方面,可引入巴洛克时期除J.S.巴赫之外其他重要作曲家如F.库普兰、J.P.拉莫、D.斯卡拉蒂、G.F.亨德尔、C.P.E.巴赫等人的部分优秀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这一时期键盘作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使二十世纪各种风格、流派的钢琴作品在高师钢琴课程之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亦可包括诸如拉格泰姆、爵士、布鲁斯等美国黑人音乐风格的钢琴流行音乐作品。在二十世纪钢琴音乐中尽展风采的作曲家除了德彪西,还有麦克道威尔、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勋伯格、拉威尔、巴托克、普罗柯菲耶夫、格什温、科普兰、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梅西安、布莱兹等人,二十世纪的钢琴音乐也记录下了一百年来音乐探索的所有方向,因此,任何忽视对二十世纪钢琴作品学习的钢琴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2.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我们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双钢琴作品、钢琴与其它乐器的重奏作品、钢琴协奏曲等等。应该看到,这类作品也是钢琴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尤其是声乐伴奏能力,可以说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声乐伴奏包括伴奏谱弹奏和即兴伴奏两个方面。鉴于其重要性,许多高师院校的音乐院系已将其作为独立课程另行开设,故本文不再就此专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3.加入“钢琴教学法”这一重要教学内容。
“钢琴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钢琴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就高师钢琴课程而言,“钢琴教学法”内容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作用。对于那些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钢琴初级阶段的学习。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还有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较强的钢琴弹奏能力,对于这些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钢琴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钢琴教学法”也会在他们今后可能从事的钢琴教学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
“钢琴教学法”应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立即开设。
4.增加有关“钢琴艺术史与钢琴作品赏析”的教学课题。
钢琴学习不仅只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钢琴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所幸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得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例如:钢琴艺术史及钢琴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它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资料;钢琴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各种乐谱版本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有机组织和介绍,可以使学生们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学时以及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其整体的艺术素养。我想,这应该是开设高师钢琴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时,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也是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有益补充,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和声、曲式等音乐理论课程的学习。5.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
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调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电脑技术的多媒体优势,将上述几方面的钢琴课程教学内容制作成各种类型的电脑文件,并由此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通过这一有效途径,所有钢琴教师和学生均可共享丰富的数据库资源,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从而使高师钢琴课程的教学质量和现代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体系的拓展:
九十年代初,我国高师钢琴界曾就是否要开设钢琴集体课这一主题展开过激烈的讨论,其结果是,目前各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已普遍开设了各种形式的钢琴集体课。而这种全新的、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之上的教学形式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甚至波及到专业音乐院校以及其它类似课程(如声乐集体课的设立等等)。可以说,这是高师钢琴课程教改的一次有益而成功的尝试。
传统的钢琴教学始终保持着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依照传统的教学观念,这种特殊的个别授课形式符合钢琴教学的客观规律,是行之有效的,无可非议。目前,在钢琴课程中引入集体课这一教学机制,应该说其目的主要在于缓解由于扩大招生而引起的教、学比例失调的矛盾,使钢琴教师能从“一对一”授课这种低效率形式所引起的教学工作量不堪重负的窘境中部分地解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实施确是获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我认为,现行的钢琴集体课教学形式在本质上仍然沿袭了传统个别课的钢琴教学观念,微观地进行分析,其教学思路仍基本停留在“个别教师指导个别学生”这一传统的、单一线条的思维模式之中,学生的学习仍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地位,且还可能受到多种客观不利因素的制约。
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也为了配合新的高师钢琴课程教学内容的贯彻,我们有必要在不增加钢琴课程总学时的前提下,革新教材教法,在原有的个别课与集体课基础之上构建更科学、更完整、更富效率、更具有立体感和交互性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体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授课。
我们可以使多种授课方式有机地并存:
个别课沿袭几百年钢琴教学历史传统的个别授课形式,至今仍具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通过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钢琴弹奏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在技术和艺术这两个层面上展开极具针对性的钢琴教学工作。个别课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钢琴学生。
小组课小组课即指现行的钢琴集体课这一教学形式,以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为一教学单位,主要依靠交互性较强的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系统,高效率地实施钢琴教学。在小组课的教学过程中,须材,并基本统一学习进度。小组课主要着眼于传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解决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又较具普遍性的问题,因此,适用于数量较多、且钢琴程度较低的教学对象。
大班课大班课是钢琴集体课在另一概念意义上的拓展和延伸,一般可以行政班级为教学单位。在大班课上,主要讲授“钢琴教学论”、“钢琴艺术史”、“钢琴作品赏析”等以知识性、理论性为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课题。大班课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生动地展示渊源流长、精彩纷呈的钢琴艺术,开展多层次、多侧面、立体感、全方位的教学活动。2.讲座,公开课;座谈,讨论。
作为对授课形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我们可以针对钢琴教学中的各项内容不定期地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和公开课,亦可经常举行各种范围、各种形式的座谈与讨论活动。讲座或公开课可以是理论研究、学术探讨性的,也可以是教学示范、经验交流性的;座谈与讨论可由教师命题,也可由学生自由选题,并在轻松活泼、畅所欲言的开放性学术气氛中进行。
4.演奏会。
这里所指的演奏会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我们应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去音乐厅欣赏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音乐会(这里尤指钢琴独奏、重奏、协奏等音乐会),使他们能够在现场切身感受钢琴演奏艺术的无穷魅力,从而激发起更高的钢琴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经常性地安排、组织学生自己的各种形式的钢琴音乐会,促使他们走出琴房和教室,步上钢琴演奏的舞台,展示自己勤奋学习的丰硕成果。这类音乐会可为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其必不可少的艺术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为学生乃至教师提供了相互观摩、交流和学习的良好机会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