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专业的培训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5: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表演专业的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表演专业的培训

篇1

关键词: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培训教师;评价指标

一、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的依据和原则

(一)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的依据

1.政策的指导

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下发文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2]16号),提出建设一支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的总要求。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印发了《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和《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师资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开发项目实施方法》,指出: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为中心,建设一支专兼结合,数量充足,品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为全面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的队伍,2006年9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06]11号),同年12月,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意见》,并于2007年正式启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中职学校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旨在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完善自身素质。实施质量评价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最终目的是切实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正确处理好中职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数量与质量、效率与效益的关系,实现我国中职学校可持续发展。

2.教师需求

目前在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据我校对全国22所中等职校调查显示,我国培养的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包括毕业生和在校生)共7801人,并且在校生数量曾增长趋势,特别是随着物业服务企业的发展,预计近几年内每年约有10%以上学校将开设物业管理专业或相关专业(如物业保安、物业维修等),对专业教师需求量也会相应提高。并且,目前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大多数教师为跨专业改行而来,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高校毕业直接分配的,并没有相关工作经验。他们自身对物业管理行业的认识较为模糊,对行业运行机制、规律的把握存在偏差,从而造成在专业建设、教学内容选择等方面与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存有差距,对人才需求层次和能力要求的定位也显得不够准确。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需求状况决定了教师培训的必要性,从而决定了教师培训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和方向性。

3.教师能力标准

教师能力标准是制定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直接依据。教师能力标准可分为理论教学能力标准和实践教学能力标准,对此,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也分为教师理论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师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教师理论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操作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课堂实践教学能力、校内实训基地教学能力和校外实习教学能力。每一部分都含有二级相关能力指标,教师培训质量评价体系即以此为依据构建二维评价指标体系。

4.培训方案

培训机构制订的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培训方案亦是构建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在培训方案中,各培训机构制订出相关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等计划,这些都将成为构建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尤其是培训目标。一般而言,目标具有导向作用,既为培训指明方向,同时又是评价的依据。为此,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围绕各机构制定的培训方案展开进行。

(二)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的原则

1.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评价体系要体现中职教育教学规律,能对教学质量做客观、准确的评价。构建的评价体系必须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每项指标力求能准确而全面地反映出中职教育的实际水平,这是保证评价结论客观、真实的重要前提。可操作性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适合评价的目的与功能,能在实际环境中具体操作,有明确的指标分类,有便于操作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使评价过程能为多元评价主体接受和认可,并正确操作。

2.全面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指的是在质量评价中,应该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对教师培训质量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而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具体而言,全面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评价内容的多维性,即在评价中应该考虑到教师教学能力各个方面,包括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其次要评价标准全面,尽可能包括教学目标的各项内容,防止突出一点,不及其余;再次要把握主次,区分轻重,分析各个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它们之间的联系,根据各自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效应,确定指标及其权重。同时,评价指标还应注重实际效果,使被评价者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明确优势和不足,确定发展的方向。

3.体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

质量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培训教师教学质量,因此,在评价中可遵循评价的主体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自评的同时重视他评。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价主体往往是研究者和教育管理者。缺少教学主体的充分参与。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要求评价主体既有课堂教学之外的人员,如专家和实践基地,也有课堂教学内的被评教师或学生,同时还可以考虑同行在评价过程中的参与,改变原来单纯以他评为主的方式,重视自评和互评。

4.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评价体系各项评价指标有具体数量规定,并分为不同的等级,分别定为不同的数值,因此,对培训教师个人,根据体系要求可以进行量化评价,它在评价过程中能够尽可能地保证评价的公正性。但有些评价内容,如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是不能量化的,则可采取定性评价,如采取观察、成长记录袋、真实性评价等方法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对此,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体系可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二、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一)针对教师教学能力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1.教师知识的构成

以往评价受传统观念重理论轻实践影响,注重对培训教师专业理论教学能力的评价,忽视教师实践教学和教学技术能力的评价。我们认为,以能力为本位

的教师知识由三部分构成:实践知识、技术知识、理论知识。(如图1)理论知识是实践的背景,实践内化和提升理论。过去,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缺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能提供全程的监督和指导,难以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常规问题和突况加以即使解决,直接导致教学内容与行业实践严重脱节。造成教学质量偏低。同时,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各种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出现在中职学校课堂教学实践中,挑战中职教师的技术知识。然而,在中职教育课堂上还普遍存在着技术知识薄弱的问题。不少教师忽视甚至放弃对这些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导致学生降低学习兴趣,磨损学生应对未来实际工作的能力。特别对于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其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偏高,劳动力市场需求大,更加要求专业教师拥有较丰富的实践知识和技术知识。对此,在对物业管理专业培训教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我们要将教师的实践知识、技术知识和理论知识三种知识成分纳入,分别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教学手段及课堂教学能力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2.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

经过查阅,目前大多数质量评价将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但其中未能体现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教学能力和教学技术必备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及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方面的要求。因此,必须紧密结合具体的评价对象和具体的评价内容的个性特点,从实际出发,构建个性化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对构成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要素应按照以下内容进行剖析(如图2):

(1)教学素质标准。反映教师基本素质的指标,包括专业素质、师德素质等基本职业素质。如教师的仪表、言行、师德、教风、责任心等。

(2)教学技能标准。反映教师工作状况的指标,包括课堂组织能力、实施能力、研究能力等能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开展方面的相关能力。如教师的教学设计、讲课水平、教态仪态、教学技能、教学设施运用等。

(3)教学效果标准。反映教师工作成效的指标,包括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如教师课堂管理、师生关系、课堂气氛、学生状况、科研成果等。

其次,在保证评价指标体系完整性、合理性的前提下,对以上三个基本要素进行细化,分解出15―20个二级指标。这就避免指标的重叠和相互包容,便于确切区分和把握,使结果更客观、公正、真实、有效。

(二)根据评价主体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1.专家评价

一般而言,专家掌握教学的客观规律和评价理论,了解本类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因此专家评价在整个评价中应占很重要的地位。他们一般接受培训部门的聘请,能较好地掌握评价标准,专家的工作方式比较灵活,有权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在不同的群体(如学生、同行教师和管理者)中展开调查。所以,制定客观、科学的专家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指标体系,是科学开展专家课堂教学评价的关键。专家评价的最大优点是能够比较广泛、深入地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受评教师在讲授内容上是否突出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把本质的内容讲透;是否应用最佳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教学基本要求、达到教学目标等,专家都一目了然。

2.教师自评

教师自我评价是教师对照评价内容,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表现做出评价。教师自我评价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激励和自我提高的过程,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他们熟悉所授课程及其教学特点,比较清楚自身的教学状况。组织教师对本人教学状况进行自我评价,可以促使教师认真研究理解教学目标,严格执行教学任务和要求,以此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利用评价结果来改进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评价本人目标的达到程度、教学技能的改进程度以及知识的增长程度等,通过自我评价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因此,建立教师自我评价机制,更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

3.同行评价

同行是本专业、本课程的内行,对专业和课程有更深刻的理解。他们大多与被评教师来自于同一学科,甚至教授同一门课程,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经历。因此,他们在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方面有较大的发言权。为了改进教学,同行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谋求共同发展。同行们的客观评价对促使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工作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同行评价活动,教师能增进相互了解,推广教学改革经验及优秀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进程。教师互评教学效果是一种较科学的评价方式,同行评价有利于增加授课教师的压力,迫使授课教师认真备课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同行之间交流、切磋教学方法以及学术见解等问题,进而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培训教师质量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就是通过学生系统地收集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情况,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满足学生自身需要,是否达到教学的计划目标做出判断的过程。学生是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者,学生参加课程的全部教学过程,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感受最深,最有发言权。作为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评价对教师的教学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通过学生评价,建立“教”与“学”信息沟通的桥梁。学生的信息反馈,能使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对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从而及时发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客观评价,从某个侧面能真实地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与其他评教方法相比,学生评教数据采集面较大,从统计的角度来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5.实践基地评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标准。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物业管理方面人才。检验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的最终标准,是看学校所培养人才的质量高低。而人才质量如何,最具有发言权的不是学校而是用人单位。因此。教学质量评价必须打破学校围墙的界限,变封闭性评价为开放性评价。积极引进教学质量的社会监控、评价主体――实践基地,将更有利于推动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质量。

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将评价指标体系分成五个方位:专家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实践基地评价,每个评价主体分别对教师的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进行评价,这样就形成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见图3)

三、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施

(一)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上文论述,我们可构建中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由于不同的主体对于评价对象有不同的评价要素,如专家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中,有执行大纲和教学文件的要求,而学生评价就没有这个内容。再如实践基地评价中,侧重对培训教师实践能力的评价,而无培训教师理论能力的评价。对此,本文拟构建三种评价体系:专家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实践基地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培训教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评价,以教学素质、教学技能、教学效果为一级指标,再分解出各个具体的二级指标,见表1:

(二)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

专家评价指标体系、教师自评指标体系、同行评价指标体系、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可在培训教师培训过程中、培训过程末施行,通过培训教师培训考察内容中的“完成教案并试讲”这一环节进行,并可追踪调查培训教师返回工作岗位后的教学能力状况,以形成对培训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培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可在培训教师实习见习阶段由培训基地(或称用人单位)完成,综合评价培训机构的实践教学准备、教学技能及教学效果,评价培训教师经过培训后是否掌握并熟练物业管理相关技能知识和实践知识。

建立一个由专家评价、教师自评、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培训基地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可避免评价的片面性,使评价达到全面、科学、客观的目的,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性。通过评价,我们可以检查培训教师经过培训是否达到培训目标,是否提高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并及时将评价信息反馈,以形成动态、开放的评价过程,最终促使我国中职物业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服装表演专业 心理辅导 课程建设

一、研究背景

服装设计与表演专业,也称形象设计与表演专业,以下简称服装表演专业。服装表演专业心理训练从广义上说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训者的心理和个性施加影响的过程。从狭义上讲是采用特殊手段使受训者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进行调节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过程[1]。我国服装表演专业发展至今已有二十余年,从无到有逐步建立了适合其社会发展所需的学科体系。但目前在全国大多数学校、机构或模特经纪公司都未能建立对模特心理的专业辅导课程。从高校来看,大多数学校对表演专业学生的心理辅导一般通过职业辅导、大学生心理辅导等大众性公共课来完成,缺乏表演专业心理辅导的特殊针对性。

心理辅导对服装表演专业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是与本专业的特殊性紧密相连的。服装表演专业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学生一边在校学习一边还要通过参加各种专业的模特比赛、会及时尚活动,来增加经验,提升综合素质,深刻理解服装表演的内涵。这个过程中因提前融入社会而产生的很多心理问题诸如常见的自卑、恐慌、逃避心理;面对奢华时尚和现实朴素生活落差而产生的羡富、仇富及偏激心理;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审美差异中价值观取向的各种道德问题;面对快速成长中的诸多心理考验。在教学中我们看到一些有潜力的学生成功,也看到太多的学生迷茫、放弃甚至堕落。总之,我们必须明白,学生模特的成长环境是复杂的,我们必须意识到对他们心理成长帮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他们在光环照耀下获得健康的心理。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南通大学服装设计与表演专业41名在校学生,其中男生7名,女生34名,为大一至大三的学生。

2.研究方法

以问卷形式对41名同学做调查访问,然后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三、结果

图一为入校阶段学生对所学专业了解情况调查结果。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特点了解甚少,对未来学习的方向目标也很模糊。他们对表演专业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和学习心理的准备都不够充分。教学中很多学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适应期,从而浪费了有限的职业生涯时间。有些学生甚至很长时间都无法适应,错过培养的黄金时机。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才资源的浪费,为人才的甄选和培养增加了难度。

图二为对本专业学生表演专业学习信心的调查情况。一部分学生在对专业情况和学习目标比较了解的情况下,能较快适应学习环境并且掌握适合的学习方法较自信地学习,相反则学习起来较困难不自信。同时显示参加比赛对于本专业学生的自信度影响极大。能有效自我调节,从比赛中找到或提升自信的仅占很小比重,大多数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更容易在比赛中受挫。在教学中有的男生还会一蹶不振,从此失去信心。因此比赛的相关心理辅导也体现出其重要性。

图三为对在校学生目前就业心理的调查情况。就业方向明确且有信心在本专业内从事工作的学生比重较小,大多数人对未来的就业前景很迷茫和担忧,很多人对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显得信心不足。而这种自信不足是有其相对持续性的,对于那些从进校就不够自信的学生来说,存在就业期的迷茫和不自信也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从入学开始的心理辅导和一直持续的各项心理辅导,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来说都至关重要。

四、结论分析

从上述调查中可以发现,心理因素对本科教育阶段学生模特的成长产生着重要影响。

通过教学实践总结,我认为可初步将服装表演心理的教学辅导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表演学前心理教育。目前国内的服装表演培训机构尤其针对高考的考前培训班非常多,但大多培训班的主要课程都是短短数周从形体、走台、才艺等方面突击教学,根本无暇顾及学生此阶段的心理成长,错过了对表演专业学生最佳的心理成长建设期,往往造成进校后,学生不知如何学起而迷茫,或因误进专业而颓废懊恼,甚至有些学生还受到不良社会氛围的影响而产生偏激情绪。在第一学期主要介绍对服装表演专业特点、学习方法、对象、环境和工作特点。

(1)未来他们的学习对象和普通学生学习对象的区别及相应学习方法的建立。他们的学习对象是那些最时尚最个性化的人和事物,是动态的、随机的、现实的。不像普通文理科或艺术类学生那样,对象是恒久不变的、是既定有规律又或者和现实生活有着一些距离的。他们学习的对象都是鲜活的,甚至有时活学活用马上在自己身上就实现的。因此需要找到适合自己专业发展需要的学习方法,不能只依赖传统的听说读写,更需要培养时尚敏锐度、观察力、动手动脑和创新能力。真正懂得“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需要的付出和积累,不是单纯的理论较量而是全身心的竞技。

(2)未来他们学习工作环境、研究对象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明白学习研究和真实享受之间的物理和心理差距。学习对象是奢华、时尚、前卫的,但是生活还是普通的,甚至对于学生来讲是质朴的。要懂得平衡台上台下生活的区别,舞台上是珠光宝气的公主,台下就是最朴实善良的学生。对展示奢华、享受奢华、拥有奢华要冷静理智地分析和对待。培养建立懂得平衡各种落差的心理技巧和正确心态,做到客观对待冷静分析,身处喧闹中,心在幽兰里,从而何时都能进退自如。

(3)要明白自己未来学习方式和普通学生的区别。要明白模特的学习之路是需要强大的毅力和耐心的。不只是坐在教室书写背诵和思考,它是精神和体力双重建设。一方面是在精神上确定好自己的学习心态和方向,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为身体雕塑改造做好基础准备,对于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各种适合自己的形体塑造方式、表演方式也许都是一种创造和个性的发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气质,从而脱颖而出。

2.道德心理建设。模特作为一个社会人,行为举止要受到社会的约束。这种约束一方面来自法规、法纪,另一方面则来自不成文的道德规范。由于表演专业的特点,模特要经常抛头露面,为新闻媒体所关注。因此,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模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2]。

服装表演是一个西方文化主导的行业,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讲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性,他们在最短的时间接触、消化西方的一些文化,这其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而正在成熟中的他们,如何分辨判断取舍则成为一场重要的人生淘汰赛,有人成功,有人堕落。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并略显幼嫩的他们面对的是最现实最残酷最复杂又最令人羡慕的各种选择,他们内心的各种矛盾需要一个有力的标尺来给予帮助。此时道德的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二学期进行道德心理建设,在跟进第一学期教学的基础上主要从对学生的正确自我定位出发,教育他们要正确对待名利;对获得名利的各种方式有符合道德规范的判断和取舍;对爱情和物质、名誉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符合道德要求的思维辨识;提高情绪的控制能力,培养美好的情操和修养。

3.赛事心理辅导。服表专业的比赛独特性在于,它不仅考查选手的专业水平,而且考查心理素质、道德素养、生活能力等综合水平。如今国内的大小模特或选美比赛应接不暇,每天都有冠军、皇后诞生。但是毕竟冠军只有一个,皇后也只有一个,被淘汰的总是大多数。且不同的比赛、不同的规则、不同评判标准、不同的评委,使比赛的结果总是出人意料。很多自信满满的学生可能被一票否决,也可能在A比赛中大获全胜,在B比赛中却惨遭淘汰。案例太多,往往学生比赛回来,有的自己躲起来哭一场,有的内心纠结抑郁,有的颓废甚至放弃……成功的案例一两个,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一般大二是学生表演能力提升最快的时期,往往也是学生参赛最多的学年,因此第三学期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赛事心理辅导。从对比赛类型的选择、赛前准备、比赛状态的调整、紧急状况的应对调节到赛后总结分析等。每当一场比赛从开始到结束,都应有相应的辅导。一方面排除学生因参赛而产生的误解和不理智的自卑,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弥补或重建更真实的自信。另一方面做赛后分析,包括赛前准备、比赛状态、获奖选手分析、评委评价等方面,使学生真正从比赛中有所收获更快进步,用最佳的心态对待评判和成绩,调整自己学习的方向。除了比赛之外,还有一些面对媒体的大众活动,这其中各种状况都是对学生综合心理素质的考验。

4.职业心理辅导。服装表演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涉及的就业范围可以说相当广泛。从专业的职业角度来讲,当然每一个走上T台的人都想成为职业模特,但它只是一个梦想能成功走上职业模特道路的人毕竟是少数。从目前国内已毕业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就业来看,其实就业面是相当宽泛的。除了专业直接对口的模特、模特教师、服装设计师之外,还有模特经纪人、时尚节目主持人、时尚编导、健康顾问、营养咨询师、礼仪培训师、化妆造型师、摄影师、色彩搭配师、服装编辑、时尚买手……从第五学期开始就应该着手对本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辅导。首先,使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充满信心,疏通就业心理障碍和扩大就业视野;其次,使学生明白宽泛的知识面和基本的必备技能非常重要,要重视表演以外的文化课程尤其技能课程的学习;最后,让学生能对自己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较清晰的定位和认识,并做好相对应的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

专家学者和广大专业教师应加强对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心理的研究和关心,尽早建立起科学系统的针对服装表演专业学生的心理辅导课程,以促进更优秀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肖斌,张舰.服装表演概论.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8:89.

篇3

当前高师钢琴表演专业教育的主要误区

郭建民、赵世兰撰写的《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我国高师音乐学院(系)表演专业的现状与思考》(《人民音乐》2005.6)提出高师表演专业培养目标为复合型表演人才和音乐管理工作者的观点。笔者认为该目标用在钢琴专业学生身上未必恰当,想法并不一定如愿。从首届高师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毕业10年至今,已有成千上万的钢琴毕业生,从事表演和音乐管理工作者的屈指可数!而钢琴教育方兴未艾,中国虽已拥有数以百万计的琴童,但琴童人数所占比例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接受正规教育的琴童更少。同时,理想的钢琴教学模式只能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方式,使有幸师从专业教师的琴童只能是极少数。因此,这种对高水平专业教师的需求数十年之内很难完全得到满足。另外,高师虽难以培养出专职演奏家,但得益于完备的教学体系与教学资源,却完全有能力培养一流的专业教师,这是其它院校所无法比拟的。我们何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培养一流的钢琴教学人才呢?!根据调查结果,钢琴专业的学生都希望从事收入稳定的钢琴教学工作。多年来,笔者一直引导钢琴专业的学生为从事钢琴教学工作而加强钢琴教育、教学的学习和研究,使毕业学生走上钢琴教育岗位者占95%以上,说明这条路是行得通的。在“表演专业”学生毕业分配举步维艰的现状下,我们为何不尝试改变一种培养模式而执意去培养表演人才呢?下面通过与音乐学院钢琴系的比较,将使我们更加明确高师生源作为表演人才的先天不足与师范本身的优势所在。

我国九所音乐学院所设置的表演专业(钢琴系、声乐系、管弦系等技能学科),是音乐学院的“王牌”,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表演人才。许多师范院校的音乐院系以此为蓝本,也打造了上百个表演系或表演专业,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全盘照搬。同时,其它高校如综合大学、理科、甚至农业大学、技术或职业学院等数百所院校也都成立了音乐表演专业。我们暂且不论述众多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生出路如何,就其数年来培养表演人才的效果上,笔者未曾发现有任何一位著名演奏家出自这些高校,特别在钢琴专业上。换言之,师范院校钢琴表演专业打造出来有造诣并长期活跃在专业舞台的表演人才占毕业生的比例几乎为零!笔者没有冒犯高师音乐院系之意,本意在于以实际效果说明其定位和起点较之于音乐学院有差距,以期引起同行审慎的反思。尽管如此,近年来大中城市毕业生虽就业困难,但许多少年宫、艺术培训中心等部门仍缺乏高水平的音乐专业教师,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它们将长期需要引进高端的专业人才,高师钢琴专业应该抓住契机,利用师范的优势,培养适用的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作为师范院校,“师范”是大环境,目标是培养教师和教育家,而非演奏家。师范院校钢琴专业应当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师范”的优势,引进优秀的音乐教育家,不断充实专业资源,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使之服务社会,提高全民音乐素质,并选拔和培养其中的佼佼者,为其走上专业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高师钢琴专业本身的局限:其一,相对于音乐学院钢琴系的生源,高师的专业技能与其无法相提并论,学生入学起点相对较低。例如,顶尖的专业人才在填报志愿时,第一志愿必然首选各大音乐学院的钢琴系,他们的目标定位为演奏家,而对师范院校钢琴专业的选报只为防范落选。其二,音乐学院拥有更多的招生主动权,可以优先在各大音乐学院的附属中学选拔专业优秀的学生,其文化课分数线往往比师范院校低得多。然而,关于文化课成绩问题,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音乐学院附中为了腾出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学习专业课,其文化课学习必须大大让步,与体校一样,附中钢琴专业学生每天最少需练琴6―8小时,相对于那些成天泡在文化课书堆里的普通中学生,文化成绩无法较量。这些生源即使第一志愿选择师范院校,他们的文化课也很难上线。如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7年与2008年文化成绩上线分别为336分和337分(表演系不降分),即使考生专业成绩名列全国第一,但因文化成绩的一分之差只能名落孙山,而星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仅为220分即可上线。事实上,即使这些高水准的学生在音乐学院钢琴系毕业之后,也并非都能够长期站稳舞台,更莫说师范院校缺欠高水准专业水平的生源了。师范院校在生源专业水平并非太高的条件下,其毕业生希望与音乐学院钢琴系的毕业生争夺国际大赛名次,以期走上专业表演之路的梦想只能是水中捞月。由此可见,师范院校的钢琴专业必须脚踏实地,扬长避短,“本分”地坚守自己的阵地,培养优秀的专业教师。但又有人说,师范院校中许多学科成功设立了“非师范”专业,成绩斐然,音乐钢琴专业可以效仿此做法。但事物总有其特殊性,钢琴专业便是特殊的。如果想放弃“师范”这一阵地,把师范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逼上”舞台,从事演奏职业,其结果必然是失败。就如体育竞赛(尤其是体操、跳水等),有哪块奥运金牌是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夺取的?同理,师范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想在大学本科毕业后摘取钢琴国际大赛金牌而希冀从此走上专业演奏道路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从小学到中学平均每天练琴不足2小时的所谓“表演专业”的学生错过了钢琴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今后高师钢琴教育专业发展的定位及方向

为了更好地区分高师钢琴专业与音乐学院钢琴系的不同定位,纠正“钢琴表演专业”的错误定位及命名,明确其培养方向,笔者首先提议前者更名为“钢琴教育专业”,它将有助于制定正确的培养方针,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在“站稳讲台,兼顾舞台,多能一专,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之下,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师范院校中“钢琴教育专业”的真正内涵,区别于音乐学院钢琴系,牢记我们的大环境是“师范”,否则,学生毕业后将有可能因专业不过硬上不了舞台,又因教学不过关上不了讲台,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局面。为此,钢琴教师需要在强化专业技能(演奏)的基础上学习教育专业课程。随着社会的进步,许多“业余”习琴的学生都已经走上专业化道路。例如,不少中学前业余习琴的琴童,由于自身的天赋、家长的支持和教师的正确培养,在小学高年级之后便考取音乐学院附中,走上专业道路。而这些琴童往往很有可能从小就落在我们的毕业生手里,如果他们的专业技能不过硬、教学能力不强,这些琴童的艺术生涯必然夭折,令人痛心。作为钢琴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表演才能和舞台经验以及优秀的教学方法,又如何去培养高水平的学生?

综上所述,从高师钢琴教育专业的特点进行分析,培养方向应定位于钢琴专业教师。学生毕业后将学有所用,可担任少年宫、艺术培训中心、艺术学校、中小学艺术特长生和职业中学的钢琴教师,在必要时也能兼任群众合唱团的钢琴伴奏等。

高师钢琴教育专业在课程、内容上的科学性设置

高师音乐学科对师范音乐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是: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较强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具有较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较高水平的音乐学科教师。

针对上述对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专业的定位,结合师范音乐专业规格要求来思考,笔者认为,高师钢琴教育专业必须设置的专业课程(专业必修课)为:钢琴技能课、钢琴文献课、钢琴教学法课、钢琴伴奏课,同时,定期进行钢琴教学实习与表演实践。钢琴技能课与文献课的教学内容有别于音乐学院,而钢琴教学法与伴奏课、教育实习则是音乐学院钢琴系所不开设的课程,而对培养专业教师却是必须的。过硬的专业技能是钢琴教师的资本,而全面的教育能力则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

(1)钢琴技能课:音乐学院钢琴系学生入学时基础好,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巩固便可逐步提高全面的技术。同时,演奏家需要掌握极为大量的、高难度的音乐会曲目,许多演奏家甚至在音乐会上演奏贝多芬的奏鸣曲全集、协奏曲全集等,因此,音乐学院钢琴系所需要的教学内容有别于高师钢琴教育专业的学生。例如,整套的奏鸣曲、套曲等,包括一定数量的近现代作曲家高难度的作品。从练习曲方面讲,整套的肖邦练习曲很可能在音乐学院附中时期已经完成,本科时弹奏得更多是李斯特、斯克里亚宾等作曲家的练习曲。高师学生则需要弹奏莫什科夫斯基、肖邦甚至车尔尼的练习曲。高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教师、教育家,而非演奏家,因此,并不需要掌握太多高难度的作品,而应该掌握较为大量的各种程度的作品。钢琴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时已经具备较好的弹奏技能,但他们对基础学习的过程已忘得差不多,而在日后的教学中用得最多也最难把握的恰恰就是基础教学,因此,有必要重新加强基本功,系统地复习基本奏法及触键法,同时,要求学生浏览大量的中级作品,全面加强学生视奏能力(用于教学示范),同时精弹有代表性的各时期作曲家经典作品,曲目应涉及各种体裁的作品,包括协奏曲、双钢琴、室内乐作品等。必须强调的是,大部分钢琴教育专业学生在本科学习中从未学习过协奏曲,这样的学习是不全面的,他们日后如何去培养高层次的学生呢?学习协奏曲有助于宏观地把握作品、提高音乐素养,对演奏技巧的深入和全面发展、合作能力的提高等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能力,安排2~3部不同时期的协奏曲课程。

(2)钢琴文献课:全面而系统地了解各时期的钢琴音乐文献,对于钢琴主课的学习极为必要。优秀的钢琴教师往往把钢琴文献知识通过对每一部作品的教学逐步输入到学生的脑海中,而通过这门课程则可更为系统而全面地深入了解钢琴音乐发展的脉络和作品的典型特征,使学生学会独立分析和处理作品,更为理性地理解和处理音乐。钢琴文献课在教学内容上应全面涵括各时期的作曲家及其作品,但对于特别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及作品仍应作尽可能详细的介绍,并通过网络、多媒体、音像资料等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行深入的学习。

(3)钢琴教学法课:这是针对高师钢琴教育专业培养方向的最为关键的课程,它完全有别于音乐教育系,因为它们设置的是教学法课程。遗憾的是许多高师钢琴专业并未设置该课程,这正是笔者所担忧的。众所周知,弹得好钢琴不一定教得好钢琴,往往就是因为演奏者不一定研究过教学法,而钢琴教学法本身就是一门科学,许多钢琴教师从未学习和研究教学法,长期以来就在学生身上“做实验”,最后也获得了一些经验,但这得牺牲多少“试验品”?

钢琴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快速、准确地读谱方法;科学的触键方法与练琴方法;音乐处理的基本手段;正确纠正存在的问题;演奏中的协调合作方法;儿童学习心理研究;演奏心理分析方法;正确选择教材方法;正确安排和设置教学方法等。

(4)钢琴伴奏课:伴奏分为正谱伴奏与即兴伴奏,正谱伴奏主要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在专业的大型音乐会上主要以正谱伴奏为主,尤其是国外经典的艺术歌曲,作曲家均已编配了钢琴伴奏谱。即兴伴奏更多地运用于群众歌曲和少儿歌曲,这些作品往往没有现成的伴奏谱,需要伴奏者自己编配。学习即兴伴奏可以全面地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编配能力、合作能力、音乐表现力等,对音乐听觉的训练更是意义非凡,它将使这些未来的教师能用更为敏锐的音乐听觉洞悉学生细微的不足,用更为理性的学识为学生全面、系统而细致地分析每一部音乐作品。

同时,音乐学院应为钢琴教育专业的学生安排钢琴教育实习和表演实践课,提供各种表演机会,使其在技术及音乐表现上迅速提高,舞台经验对日后钢琴教学意义重大。教育实习时间为第七学期第3―8周,地点最好选择在艺术学校、少年宫、艺术培训学校等教学单位。

结束语

高师钢琴教育专业在办学中如能充分发挥“师范”的优势,确立正确的办学方向并科学设置课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那么,通过上述必修课程的系统教学和表演实践,并深入教育实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必然大大提高,而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从长远效果看,高师钢琴教育专业必将越办越好,它将成为更多考生的首选;我国的钢琴普及教育将再上一个台阶,公民的音乐素质将进一步提高。同时,也为部分有志于走上专业道路同时又具有天赋的新一代琴童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这,就是“师范”的绝对优势!

参考文献

[1]杨天君《高师声乐教学中曲目设置及相关教学的研究》,《人民音乐》,2006年第8期

篇4

一、舞蹈课程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性

2010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承载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基础,学前教育是基础的基础。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对未来教师从专业技能上进行提升,才是切实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应把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重点。舞蹈是学生在未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专业技能。

幼儿舞蹈在幼儿园舞蹈教学中不是单设的科目,而是音方逃中的一部分,是幼儿感兴趣且易于接受的一种美育形式,它是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任务的一个部分。舞蹈的美育功能能否发挥成功取决于任课教师自身舞蹈的素养。

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舞蹈课程的目的:为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并为将来更好地从事幼儿教育岗位打好基础。鉴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这一特点,学前教育专业将舞蹈课列为必修课程。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把目光放在学生的就业上,以培养出优秀的幼儿教师为目的,从就业出发,打破原有的固定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改革,进而激发学生对舞蹈专业的感悟力与创造力,量身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打造一套适合当今社会需求的课程设置方案及教学方法。

1.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现状分析

(1)学生舞蹈基础薄弱。舞蹈是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的艺术。它对身体比例和身体协调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校前对舞蹈专业技能、身高、体重等都没有严格的筛选。如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90%在入学前都没有接触过舞蹈,少数学生对舞蹈的接触也仅仅是文娱活动中的舞蹈表演。在实际上课时,她们因年龄偏大且骨骼生长发育已经定型、身体缺乏柔韧性和灵活性等客观条件阻碍了舞蹈课程的顺利实施。

(2)开设舞蹈课程的课时量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舞蹈与舞蹈专业学生学习舞蹈的目的不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既要学会跳舞,又要学会教孩子跳舞,还要会创编幼儿舞蹈。通过调查发现,就内蒙古地区高职高专院校的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每周两节课、开设两个学期或三个学期的舞蹈课程、每次上课50人左右。课程数量少,教学目标多,这样的现状使得授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对课程量做出相应的把控减。

(3)课程评价方式单一。内蒙古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虽然都开设了舞蹈课,但每个高校没有特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所有教材和教学大纲都是教师根据教学需求进行定制的。课堂中以老师为主体,学生参与评价较少。更多教学目的只能停留在教会学生跳舞,对于学生有没有学会教孩子跳舞、能不能创编幼儿舞蹈这两个教学目的还是不能完全顾及到。

2.幼儿园舞蹈课现状

幼儿园舞蹈教育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一部分。它也是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种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幼儿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因此,幼儿园音乐舞蹈教育的任务:教会幼儿一些唱歌、舞蹈的粗浅知识技能。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兴趣和节奏感。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能力等,陶冶幼儿性情和品格。许多一线幼儿教师只是从认识层面上去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缺乏对幼儿进行内在的引导,如一味追求技术含量,让幼儿练习侧手翻等舞蹈技巧;一味练习基本功、软开度,会使得幼儿讨厌上舞蹈课。

二、舞蹈课程设置的原则及内容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做出了明确规定“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来改革舞蹈课程的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

1.能表演

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只有自己会表演,才能做到教幼儿表演。培养学生会表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从舞蹈基础训练课程开始就加入一些幼儿基础练习元素,降低部分训练难度,使原本较为枯燥的基础强化训练变得更为轻松活泼及更为实用,也更方便学生的掌握。并在音乐上也采用一些少儿律动性较强的音乐,使学生对今后学习、编排幼儿舞蹈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和理解。

第二,为了从整体上训练学生克服身体的自然状态,获得正确的直立感,发展舞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节奏感。在以往较为单一,更为注重学生动作完成质量的训练基础上,在组合中加进一些方位、节奏变化的训练,来强化学生的整体适应能力和表演能力。

第三,课堂教学是对舞蹈素材的反复训练,规范了学生的动作,如果只有单一的教学会让学生感觉舞蹈课是枯燥的,鼓励学生多参与学校安排的各项舞蹈演出。以笔者实际教学经验为例:带领学生去敬老院,为那里的老人们奉献一场小型的表演。通过小舞台的不断磨炼,学生们不但奉献了爱心,还增强了自信心,也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表演中感受平时所学、所悟,可以使学生们从思想和认识上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个成功的教学案例充分证明了舞台实践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篇5

关键词: 空乘专业 核心竞争力 提升对策

1.我校空乘专业的发展现状

(1)专业设置。2008年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开设公共事业管理(空中乘务与空港管理方向)本科专业,自成立以来,一直以艺术类专业进行招生,学科管理则隶属于经济管理学院。我校08级和09级颁发管理学学士位,2010年教育部政策调整以后改为颁发文学学士位。

(2)师资队伍。我专业现有专职教师五名,负责大部分基础课程的教学。另外还有多名外聘教师,分别承担部分英语、体能及实训课程的教学。

(3)学生规模。根据我校招生计划,每年面向全国招收艺术类(文、理)空乘专业学生60名。我校08级毕业生58名,09、10、11在校学生均为58名。2012年计划扩大招生规模到70名,但目前还在审批中。

(4)实训资源。由于我校并不是航空类专业院校,校内没有模拟机舱,目前尚采用外包式模式,与多家企业合作。另外,游泳、体能、形体课程暂借用我校体育学院、艺术学院和服装学院的资源。

2.我校空乘专业的SWOT分析

在我校空乘专业的发展过程中,虽然面临诸多限制,如教师资源和实训资源,但仍有很多的优势和发展机遇。“十二五”计划明确提出加速民航业的发展,同时在我校专业建设中,我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特点不断完善教学计划,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使我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不断提升。

(1)我校发展空乘专业的资源优势。中原工学院服装学院于1986年开始招收服装专业学生,是全国最早开办服装类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作为河南高校中开办最早、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专业。我校服装学院也是我校创建较早、发展较成熟的学院之一,服装学院的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与表演方向)、艺术设计(形象设计方向)拥有功能齐全的多功能表演厅、时装表演排练厅等设施,可为我专业发展提供完善的软件和硬件资源。这是我校开设空乘方向本科专业的重要依托。

其次,我校主校区(中原工学院龙湖校区)距离新郑国际机场不到20公里,为我专业学生到机场参观实习提供了非常便利的交通条件。

(2)我校空乘专业发展的劣势。首先,在硬件资源方面,我专业目前没有自己的模拟机舱和形体训练室。目前,我专业正在申请专用形体训练室,这一要求有望在短期内得以满足。但是,建立模拟机舱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还需要配备专门的培训人员,实现这一目标还不太实际。现阶段我校空乘专业的专业培训还采取外包的方式。虽然外包的方式能够满足培训的需求,费用较高,但还存在我专业发展目标配合和协调的问题。

其次,在软件资源方面,我专业的专职教师基本都只有管理学背景,没有空乘方面的专业知识,无法承担专业课程,如:空中援助与救生、紧急撤离等。这些课程目前基本也是采用外包的方式,同样存在与我专业培养模式统一协调的问题。

(3)我专业发展的机遇。根据2011年出台的《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到2015年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将达990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达4.5亿人次,货邮运输量达900万吨,年均分别增长13%、11%和10%。规划明确,加快通用航空快速发展,到“十二五”末其作业量和飞机数量翻番。从2011年4月7日召开的中国民航规划暨机场工作会议上了解到,目前中国运输机场已达175个,到2015年全国运输机场总数达到230个以上,将覆盖中国94%的经济总量、83%的人口和81%的县级行单元。如此井喷式的发展势必增加民航业的人才需求,“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既是民航业发展的新时期,也是空乘专业发展的新时期。

(4)我校空乘专业发展的挑战。民航企业为了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越来越强调空乘人员的综合素质。很多航空公司不断改变招聘模式,由单一的校招到社招、校招相结合,再到电视选拔。在需求市场的不断扩大,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航空公司对空乘人员选拔条件的越来越苛刻。

其次,2008年之前,我国招收本科空乘专业只有3所二本院校,分别是:南昌航空大学音乐学(空乘方向)、沈阳大学广播电视编导(空乘服务方向)、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空乘方向),以及2所三本院校,分别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航空服务)、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艺术设计(空乘与管理方向)。2009年,招收空乘专业的本科院校的数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已经有10余所院校招收本科空乘专业,例如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管理(空中乘务)专业、贵州民族学院音乐表演(空中乘务方向)、郑州大学旅游管理(空乘方向)、北京国际经贸学院民航管理学院民航服务管理(空乘、地勤、安检方向)、北方工商管理学院航空旅游学院的英语(航空乘务),等等。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树立专业特色,提升我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我们未来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3.提升我校空乘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篇6

一、国外几种典型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1、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

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是一种国家框架体系下以产业为推动力量的、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的、与中学和大学进行有效衔接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TAFE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是按岗位需求,把应具备的知识和应掌握的技能进行分解,并将行业标准转换成课程。课程逐渐向能力本位转化,不再追求学科体系的逻辑严密性,而是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按照能力单元要素来开发学习模块。在整个课程设置中不设公共基础课,只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TAFE学院的学习、实训条件不仅数量上充足,而且技术上都是比较先进的。教室就是实验室,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融为一体。教室一般摆满了教学用具及一般性试验设备,边讲边练。TAFE的教师实践经验丰富,全部是从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招聘,专职教师至少有三年的实践经验,受过大学教育专业和相关专业的培训,持有教师资格证书,还要求定期去企业进行专业行业实践。在TAFE人才培养模式中,通过州政府直接领导,成立TAFE教育专家委员会。教育专家委员会履行教育研究并向学院提供教学忠告和咨询,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学院并把教学效果和实际情况提供给教育专家。

2、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著名的“双元制”,它被人们称为职业教育的秘密武器。“双元制”的德文为“Dualsystem”,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同时也是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与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相结合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其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双元制”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的一种成功的职教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员一般每周在企业里接受3―4天的实践教育,在职业学校里接受1一2天的理论教育。职业学校的课程安排是,大约有60%是专业课程,40%是普通教育课程。“双元制”模式以职业学校服务于企业培训,针对性较强,重能力,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企业不仅会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而且能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这种模式对德国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高质量产品的研制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保持,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3、美国的社区学院

美国社区学院在20世纪60-7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当时美国的经济也处于迅速发展期,社会需要各种类型的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社区学院收费低(年平均学费为1518美元)、学制短、灵活实用的特点深受中、低收入家庭欢迎。从办学目标来看,社区学院包括职业教育、转学教育、普通教育和社区服务。社区学院的蓬勃发展为美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1995年,美国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了81.01%。社区学院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根据美国联邦教育部1997年度统计资料,美国社区学院的总经费中,政府拨款占近70%。社区学院通常都会与当地的工商业界建立良好的关系,所以有时学校也会邀请公司企业的主管或专业人员前来讲课,与学生分享实际经验及各行业的最新信息。这些课程可以是学分的或者是非学分的,主要看是为了学习工作技能还是为了个人的兴趣。美国高职技术教育不仅与中等教育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紧密衔接,而且与普通高等教育密切联系,并且内部机构合理,学制齐全,体系完整。

4、加拿大的CBE/DACUM模式

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意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其核心思想是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开发和学习环节的确定,取决于社会与经济发展以及用人部门对人才的要求。其实质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胜任职业岗位所必备知识与技能的合格人才,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贯彻能力本位思想原则。加拿大的职业技术学院在发展过程中与工业界结成紧密的伙伴关系,而这种关系主要是通过工业界的行业协会来实现的。行业协会积极支持职业技术学院更新教学内容并积极促成加拿大各省的职业技术学院相互承认学分。还将职业认证体系与职业技术学院提供的课程紧密结合起来。行业协会的职业认证使教育机构提供的培训课程更有吸引力,因为参加这些培训课程的毕业生成绩合格即可得到职业认证,使学生在就业时更有竞争力。

二、我国高职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表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不能适应文化市场的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市场对表演艺术人才的需求出现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格局,社会既需要我们培养专业精、技能过硬、将来成“名”成“家”的艺术苗子、舞台演员,但同时也需要我们输出懂艺术、会经营“一专多能”、复合型的人才。但从传统的艺术中专转型而来的高职艺术院校对培养复合型表演艺术专业人才缺乏应有的条件和力度,一时难以适应文化市场对表演艺术人才的需求。

问题二:表演艺术专业教学质量明显下滑。社会上普遍反映现在的大学生专业技能不过硬,跟以前的大学生相比差距较大。一个原因是高校扩招,生源质量下降。每一年报考表演类专业的考生数量不断增加,但其实真正有条件的考生却越来越少了。另一个原因是教师素质有所下降。全国开办表演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40所。这些院校除了有表演艺术教育功底的戏剧院校、电影院校和戏曲学院,还有一些学科相近的传媒大学也开办了表演专业,甚至于那些和表演艺术八竿子打不着的理工科类大学也都纷纷办起了表演专业。这些表演专业需要专业教师上万,不知道是怎么一夜之间就满足了。

问题三:教学内容单一,办学模式陈旧。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越来越市场化。舞台在变化,社会需求也在变化。社会对表演艺术人才的需求已变为对这样一些人的需求,他们既能写、能唱、亦能跳,台上是演员,台下是艺术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而我们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这些要求已经有了明显的差距。可以这样说,“重艺术轻文化”、不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高职艺术院校办学的一大硬伤。并且艺术类高职院校相对于其他职业院校来说,普遍存在着转型慢、市场嗅觉迟钝的问题。面对急速变化的市场,高职艺术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思路和方式上显得陈旧、落后。

三、对我国高职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尽管上述几种国外人才培养模式都有其不同的优点、缺点及适用背景,但是,由于它们建立在职业教育科学的基础之上,对我国高职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会产生重要的启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政府坐镇,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国家应以《职业教育法》、《劳动法》为主体,出台相关高职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特别是要明确演艺院团、相关企业在高职表演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高职表演艺术人才中来(演艺院团、企业是高职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最终受益者,然而目前演艺院团、企业投资高职艺术院校、与高职艺术院校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发挥主导作用,为高职表演艺术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另外,加大宣传,更新人才观念,让人们认识到表演艺术人才与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同等重要,为高职表演艺术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高职表演艺术人才应定位于培养高素质演艺技能应用型人才,凸显一个“职”字,以满足现代社会文艺市场第一线演艺人才需要为己任,按照演艺职业岗位的要求,努力提升学生演艺职业技能,主动走向社会文艺主战场,赢得演艺院团、企业的满意。同时,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地方演艺院团、企业的变更,理智地确立在专科层次,根据专业发展和社会需要,适当提升到本科层次,切忌盲目拔高,以免“种了他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3、以技能培养为中心。适应文艺市场要求,培养一专多能的 “复合型”演艺人才。也就是培养既能唱,又能跳,还能演,还会一点主持和经营的表演艺术人才。为此,应科学调整专业课比例,合理整合文化课(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加大实习实训力度,突出表演技能锻造,培养符合现代演艺职业岗位要求的表演艺术人才。

篇7

关键词:体育表演专业;人才;培养

体育表演专业是近10年来新开设的专业,大部分院校对于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都处于探索阶段,该阶段给予了人才培养创新的空间,我校2010年开始招收体育表演专业本科学生,目前第一批学生已经毕业,从毕业学生就业的情况来看存在若干问题,因此,对现阶段体育表演专业人才培养遇到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体育表演专业合理科学地发展,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一、体育表演专业人才培养遇到的若干问题分析

1.宏观角度分析

(1)培养目标怎样定位

体育艺术表演专业是近几年我国体育院校和普通高校结合当前社会和市场对体育发展多元化、社会化的需求,同时多了一条学生升学考试的机会。体育表演专业开设于体育系,主要是能够在各级各类专业表演团体、表演型组织、学校、健身俱乐部等单位从事表演、教学、编导、体育节目主持工作的一专多能的优秀体育人才,现在我们就以其中的两个点为突破口进行精英教学:(1)在小学与幼儿园的基础性体育艺术教育。(2)俱乐部精英导师团队教育市场,就乌鲁木齐市而言,大多在俱乐部就业人员不是我们学校的科班出身,存在资源被其他专业抢占等问题。

(2)招生、在校学习、就业怎样车间化

招生是一个很重要的入口车间,它决定了生源条件的优劣,所以,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学校的需要、整体实力的强弱、与专业方向一致进行择优录取;在校学习是学生进一步提升与修炼的合成车间;就业是体育表演专业后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学校教育的出厂车间,对于这一部分需要学校与社会去扩宽平台,怎么样去发现与维持平台,为学生搭建平台等,需要具体的解决方案。

(3)招生渠道的拓宽、就业与实践平台怎样搭建

招生渠道是保障生源的基础,也是选材的前提,关键点是学生资源怎么样去整合与支配以及管理,相应的管理制度既要促进专业的发展,又要限制资源过度私有化,同时考虑管理的利益与学生的利益。而对于就业于实践平台的搭建,是建立在比较教学、经济、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上,就业平台目前存在短板,实际的实习点与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对不符。

2.微观角度分析

(1)开设课程区分度不明显

对于此问题应该是建立在我们现阶段拥有的师资与教师的专项特点及教学能力进行综合考虑,保留具有实力与应用性强的课程,取消性质相同的课程在一个学期多次出现,对教师教学内容进行规划,要能够围绕所上科目课程的重点。

(2)教、学、练三维一体没有能系统衔接,达不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对于此问题应该建立在整个学院平台的基础上,教学应该服务于学生,学生的学习与训练应该是同一高度,不能单纯地强调训练而忽略学习的机会,甚至影响教学。

(3)学生自主教学与实践机会少,并且引导形式单一

对于此问题应该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导向,搭建实践平台,重要的是提高实践能力,不应该是停留在肉体上的积累,还应该包括思路、思想、创意方面的提升,对于过去一年对体育表演专业的实践教学,发现体育表演专业学生身上有很多优势可以被挖掘,比如,形象气质、社会公关、才艺实践等。

二、体育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1.构建招生―在校学习―就业一体化体系

适当调配招生简章中的少许内容,宁可精不可滥,在校学习阶段建议能够分成三个层次进行规划(第一层:大一、大二在校学习理论与实践阶段,学生要保障大部分时间用于课程的学习,尽量少去进行自主外出代课;第二层:大三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尝试阶段,但是主体还是以在校实践平台为主,学院统一管理与支配社会实践资源;第三层:大四教学实习阶段,社会实践与确定工作方向,寻找就业平台或者自主创业,为就业前作铺垫)。

2.狠抓宣传,寻找就业与实践平台

宣传工作主要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突破:(1)利用每一年两期的中小学教练员、裁判员培训进行宣传;(2)利用在疆内与疆外的竞赛活动进行宣传;(3)利用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进行宣传;(4)利用学院及学校教学平台在学生与教师中进行宣传等。

3.主抓课程,因材施教,提供实践机会

在不增加课时量的情况下,调整课程内容,添加实用性强、社会需求对口的课程;同时采取相应的教学监督与测评验收制度,管理教学质量;任课老师兼班主任带班管班教学于一体,这样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生活、学习、训练以及直接服务于就业指导,把握好发展的方向;给学生机会尝试在教学之余的实践展示,多提供校内早期实践平台,帮助学生建立寻找平台的信心。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市场经济 服装模特 发展趋势

“模特”最早出现在法国,自从法国对模特进行包装并推广以后,服装模特开始有了很大的发展。服装模特是把需要展示的服装通过模特从静态转变为动态,从视觉上给人们留下一个美好的形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角落充斥着不同时尚的元素,丰富着人们的生活。现代化的服装不只是为了穿着,更多的是为了衬托出美感,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观。为了更好地吸引顾客购买服装,服装模特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行业特点。模特通过自己的形态来衬托出服装的美丽,使消费者有购买的欲望。一件衣服挂在衣柜里不能显示出它的美丽,如果穿在模特身上,通过模特身体的展示,可以全方位展现服装的魅力。

一、我国服装模特的发展现状

中国服装模特行业和国外模特行业相比,虽然兴起的时间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时装模特行业在我国的兴起,对当时整个服装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服装的款式从之前单纯的颜色搭配到现在各式各样的服饰创意,需要模特具备更加专业的知识。目前,我国模特职业基本分为三个类型:1.职业模特。职业模特具备非常强的专业水平,管理规范化,是服装模特中最为规范的一种类型。职业模特在进行表演时,步伐、动作、神态以及韵味,直接关系到设计师的水平和表演的档次。2.平面广告模特。平面广告模特主要涉及的是对一些商品品牌的广告宣传。专业的设计使模特很大程度上展现了自己的风采和韵味。从目前我国平面广告模特的发展状况来看,模特代替名人做广告将成为一个趋势。3.成衣模特。成衣模特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平民化,成衣模特最多的是橱窗模特,例如,在超市和商场等场所表演,起到一个商品的销售作用。从中国现阶段来看,模特行业已经不是单纯的走秀表演,也成为了很多商品的代言形式,模特促销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当中。

二、我国服装模特的发展趋势

(一)提高模特素质,迈向国际

2002年,国家颁布了《服装模特职业技能标准(试行)》的条文。国家切实反映了模特现阶段的水平,对模特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关职业标准客观地反映了现阶段模特业发展水平,对模特的知识水平和工作内容做了非常明确的规范,把职业技能作为发展的核心。模特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很高,国内模特在内心修养和气质上和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对我国模特各方面素质进行相应的提高,以适应行业的发展。

中国服装模特尚没有真正走上国际舞台,根本原因是我国少有走上国际舞台的服装。但随着东方设计元素不断地多元化,未来模特行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中国的服饰文化对国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要归功于国际舞台对中国的推动和我国服饰的多元化。

因此,我国服装模特在提高人员专业素质的同时,还要通过东方服饰的设计理念,设计出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服装,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二)建立院校培养和公司运作机制,规范化发展

学校通过和一些院校相结合的方式对模特进行专业的培训,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表演训练和一些知识的相关学习,在培训中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气质。通过进行培训来提升模特自身素质。提升该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使模特行业的发展更加稳健。同时对我国模特经纪公司的运作机制进行有效合理的整顿和规范,对公司的内部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和分配,让模特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加快模特行业的发展。通过一些大型的选拔活动,对模特进行广泛的选拔,通过一些知名品牌产品使模特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走到国际的前端。相关部门还需要根据一定的情况对模特行业制定出一套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使经纪人、客户和模特三者之间形成遵守原则、规范市场运作的良好合作关系。

结语

服装模特选择多元化的发展方向,给很多模特提供了非常好的展示自我的机会,所以,模特在对服装进行展示的同时,还需要提高心理素质和外在的素养。因为,模特很大程度上代表的不完全是模特自身的形象,实际上代表的是一个公司,甚至一个民族的形象。

参考文献:

[1]王艺.浅论我国服装模特的多元化发展[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8).

[2]于淼.服装模特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魅力中国,2009(20).

篇9

关键词:服装表演;多元化;发展;问题

服装表演行业在经过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多方向的特点。服装表演行业作为一个艺术与商业的融合产物,引领着当今的时尚潮流,并影响着时尚发展趋势。同时服装表演行业也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当中,与各个行业都有一定的联系。根据其他行业的不同,在其中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纵观服装表演行业,其中存在的问题仍然比比皆是。下面我们谈一谈面对服装表演多元化问题其解决途径有哪些?

一、服装表演的多元化

在八十年代之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得商业竞争更加激烈,同时由于电视、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使得世界各地的服装表演活动大量的展示在普通观众面前。传统的服装表演模式已难于迎合现代人的需求,模特界也在进行着剧烈的变革,使服装表演行业也产生了新的分支,正如开枝散叶的大树一样,让人应接不暇。甚至有些特征鲜明的形式:有专注于某一部分的模特儿如腿模、手模、脚模、内衣模特等等。这些特点鲜明、独具特色的表演方式和演出风格,也反映了服装表演正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也在为模特们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想法。

而在九十年代,返璞归真,贴近自然的审美思潮重新流行开来,服装表演注重起如漫步于自家庭院悠闲散漫的格调,而专业性的时装表演也开始出现在如街头等寻常地方。在九十年代初,在意大利,时装表演的制作人员率先在商场门口、广场上、甚至街头边等公共场所举行服装演出;而法国时装界的制作人员更是将浪漫情怀发扬到极致,将时装表演置于埃菲尔铁塔下,巴黎地铁站中,同时结果也是出人意料的受人欢迎。在露天场合举行时装表演是以宽广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背景,表演显得更加的生动、真实,让人感受甚深。夜间表演的灯光照射会使城市景观显得更具层次也更具有气魄。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1年,中国国际时装周暨金顶奖评选展演在北京举行。著名的服装设计师吴海燕选择了一个废弃的军工厂车问作为表演场地,车间里的行车、铁筒、风扇等设施成了服装表演的环境道具,创意新颖别致,街头式时装表演打破了一些固有模式,使观众在日常生活场合中有机会目睹名师的作品和名模的风采,是回归白然、贴近生活的一种新的表演形式。

而在近几年,服装表演的样式更是花样百出:在2008年,由著名的内衣制造商戴安芬国际公司主办的“世界第一美臀大赛”在法国巴黎举行。本届大赛是继2007年之后的第二届赛事,参赛选手穿着的内衣全部是黛安芬公司旗下品牌。从全球26个国家预选的26名女性和19名男性进行了最后角逐,最终法国一位银行职员和巴西一名女大学生分获男女冠军,并和戴安芬公司签约成为其内衣模特。这种奇特的表演秀对服装公司扩大知名度,宣传其内衣品牌无疑具有一定的轰动效应。

可见,专业性时装表演走下舞台,走上街头,其表演模式追求标新创意以及轰动效应,而业余表演关注舞台效果,追求演出的档次与规范,是近年来时装表演形式发展演变的趋势之一。

二、服装表演多元化问题解决途径

(一)控制服装表演模特的年龄

众所周知,如今的模特大赛、模特培训机构等层出不穷,另外各大高校也通过艺考开设了服装表演专业。这种情况令模特年龄逐渐趋于年轻化,使得对于服装表演行业有了一定的冲击。对于模特大赛应该控制报名参赛年龄,主办方可以设置一些规定要求,同时根据考察邀请一些模特参加比赛,不能各种各样的人报名就能参加,这样也可以省却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于模特培训机构,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有更加严格的规定,防止一些机构为了利益而扰乱服装表演的市场。而相对于各大高校来说,服装表演专业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要控制招生数量,对于招生要有标准。

(二)提高服装表演模特的综合素质

对于提高服装模特的综合素质,要从模特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职业素质等方面进行提高。模特比赛之中,要增加这几项素质的考核,从而引起参赛者的注意,加强学习训练。培训机构和各大高校要增加这类综合素质提高的课程,特别是培训机构,只是为了提高舞台上模特的表现力,从而忽略了模特的综合素质。而各大高校也对于这类课程不加重视,应该加大这类课程的检测力度,充分提高模特的综合素质。

(三)统一服装表演行业规范

虽然当今社会制度规范比较健全,但是相对于服装表演行业来说,缺少一套协调制约的体系。国家相关部门对于这方面不够重视,需要颁布一套明确的服装表演行业规范来制约如今稍显混乱的行业。另外各种模特经纪公司也需要自觉按照行业规范来执行演出计划。

(四)规划服装表演市场细分

对于服装表演来说,服装才是重中之重,而随着如今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服装充斥着市场。现如今的模特只是一些年轻模特,已经不能满足于各式服装,所以需要根据服装的不同来培养不同层次的模特来更好的体现出服装的特点,从而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例如中老年人服装,年轻模特可能就体现不出其风格,需要特定年龄的模特才能表演。

(五)优化竞争环境

对于如今服装表演行业竞争环境来说,不正当竞争现象层出不穷。这样就更加需要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来规范,当然各种模特经纪公司也需要自觉遵守行业规则,不能轻易违反行业规范,如互相排挤打压、互相压价、克扣拖欠模特薪酬。

(六)服装表演模特转业情况

关于服装表演模特专业的问题,已经成为现在大多数模特所关心的事情。不论是无法正式进入模特行业而专业,还是因为年龄问题不适合模特职业而专业都面临很大的压力。模特对于演出的整个环节都应该有所了解,比如一场演出的编排策划、灯光背景、音乐、舞台效果等等,而在模特专业之后可以从事这样的工作,当然也需要不断的学习,但是对于模特来说,这几种环节都是相当熟悉的,可以很快的上手工作。另外,现在模特培训机构层出不穷,模特转业之后,也可以从事培训机构工作。

三、结语

目前,越来越多的模特不再只是迷恋舞台上的光环,而开始重视内在的修养和气质,大、中专院校是全面塑造模特人才的摇篮。要加强大专院校和模特公司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双方的互动交流,使学校毕业的模特更加适应社会需求,从而不断地提高我国模特的总体水平。我们把模特表演当作艺术专业的一个分支,只要与消费有关的领域就有模特生存的广阔天地,商品展示、公司活动、甚至个人活动都可以使用模特。需要给模特们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会,让他们到实践中去锻炼、提高自己,使其不断提高表演才能,增长才智,丰富内涵,并找到适合的市场方向,树立起高素质的中国模特形象。

【参考文献】

[1]郭宁.对我国高校服装表演专业的现状分析与教学改革的探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6):167.

篇10

柏林艺术大学成立于1696年,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最大、最多样化以及历史最悠久的艺术大学之一,现有4个学院(音乐、美术、设计、表演)以及1个继续教育研究中心。柏林艺术大学的教学特色体现在“跨专业思考”和“跨学科工作”上。这种打破传统架构的现代教学模式既能够拓宽学生的艺术文化视野,又能够开启学生全新的艺术创造思维。

柏林艺术大学的音乐学院从成立之初便是德国领先的音乐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其他知名音乐学院陆续并入了这所音乐学院。作曲家Max Bruch, Engelbert Humperdinck 和Paul Hindemit,知名演员Artur Schnabel,Wanda Landowska和Emanuel Feuermann,以及学者Philipp Spitta, Curt Sachs 和 Kurt Singer等都曾在这里任教。现在音乐学院大约有250多名教授、博士、讲师, 拥有包括器乐和声乐在内的多个专业。①

一、丰富的专业设置与跨学科合作

与其他音乐学院一样,柏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设有乐器、声乐、作曲、指挥等专业。秉承德国教育的优良传统,该学院开设的课程种类较多,从乐器演奏到教会音乐,从音乐史到音响工程,从爵士乐到音效组织作曲等。学院开设的课程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音乐专业。学生学习年限不限,但必须通过各门课程的考核。而这些考核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论文、口试、笔试、现场演奏、音乐会表演、资格考试、音乐会水平考试等。②特别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其主干课程包括艺术实践教学、音乐学与音乐理论、音乐教育三大类;其中群奏指挥方向就有舞蹈、韵律、合唱及其指挥等课程。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3门以上的专业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在初、中级学校的音乐教学实践。③

除了常见的音乐相关专业之外,柏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还有一些特色鲜明的、与众不同的专业。例如,音乐治疗专业(该专业具有硕士培养体系)就是将音乐与心理学进行有机的联系。除了音乐相关课程,其核心课程还包括心理学、心理动力学、群体动力学等。相应的有授予学生音乐疗法证书的认证体系,这主要是针对孩子与父母的关系的早期心理治疗。

音响工程也是音乐学院特色专业之一。该专业的设置糅合了音乐艺术与科技的课程。该专业的本科生必修的课程包括钢琴、视唱练耳、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爵士乐理论等,还需要在柏林科技大学学习相应的声学、数学、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等理工课程。通常学生都专攻严肃音乐或轻音乐,但是他们在音响工程方面的能力却毫不含糊,学院提供5个录音室、两套编辑系统以及两套可移动便携音响设备,便于学生进行任何形式的实践活动。④这些课程和实践使学生能获得全面发展,其就业面较为广泛。

二、开放的办学思想促进多层次的交流

在柏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可以感受到艺术的传播与交流。这种艺术的交流是在多个方面、多种层次上的。

音乐学院的课程与实践包括校内小型音乐会、演奏会,这些活动提供给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之间广泛交流的机会。因为这些音乐会可能是由学生或教师表演,或者师生共同演出,而听众包括校内的师生,甚至很多感兴趣的普通市民。

正因为柏林艺术大学不是单一的音乐学院,学生有很多与其他学院交流合作的机会。例如柏林艺术大学有表演艺术学院,而表演艺术专业的学生也需选修一些音乐方面的课程,与音乐学院的学生一起上课。而表演学院或其他学院举办的一些公开活动,例如音乐秀、表演剧等,也为音乐学院的学生参与其中提供了相当大的舞台。

音乐学院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合作也是广泛而深入的。学校除了聘请客座教授讲课外,学生还可以到其他学校学习和实践。例如作曲专业的学生除了接受本校教师一对一的辅导之外,还可以在3个电子工作室进行实践,包括本院的、柏林科技大学的以及柏林汉斯埃斯勒音乐学院的。柏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还与汉斯埃斯勒音乐学院共同建立了柏林爵士乐研究中心(JIB),以便两所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共同开展艺术工作。这是一个崭新的先锋的音乐中心,它有权授予音乐学士(爵士)、音乐硕士(爵士)、爵士乐教育硕士以及爵士乐声乐硕士学位。⑤

三、与我国音乐教育界的交流活动

柏林艺术大学本身的开放精神促进其与世界各地的艺术交流,而我国与德国的各方面的合作加深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交流。特别是我国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以及为期3年的“德中同行”活动,都使中德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不断加深。近年来,柏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与我国的交流合作也越来越多。

2004年10月,柏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派代表Manfred Sirevritts教授参加上海首届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介绍了德国音乐教育特点及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⑥2009年,柏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在我国参加了一系列活动。9月25至27日,中德现代合唱指挥教学与实践培训/研讨会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召开。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合唱指挥、艺术总监Betzner及柏林艺术大学“美妙星期五”合唱团参加了中-德联谊合唱音乐会、培训与教学观摩。9月27日晚,“美妙星期五”合唱团、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萌”女声合唱团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联合举办的音乐会在苏州大学音乐厅举行。这些活动在展现中德音乐个性的同时又凸显出音乐无国界的特点,促进了中德两国的音乐文化交流。

柏林艺术大学是全球著名艺术和音乐高校合作交流网络(NICA)的发起者,至今已与世界上130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目前共有800多名外国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20%左右。而其音乐学院同样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求学者,我国每年都有众多报考柏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的青少年。国内有不少音乐学院、艺术学院的音乐教师曾在柏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进修,或者从柏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毕业回到国内任教。高比例的外国留学生也反映了柏林艺术大学音乐学院在世界范围的国际声誉,而其面向世界的教育与交流又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国际影响。

注释:

①④⑤参见柏林艺术大学官方网站udk-berlin.de.

②弗里德里希・包尔生.德国大学与大学学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③薛艺兵.世界各国音乐院校名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