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资助诚信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资助诚信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资助诚信教育

篇1

1.教育手段大多数采取灌输、说教为主,而忽视情感教育。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视的是正面突破,进行大规模或者是“一对一”的短兵相接或单向的家长式的“一言堂”或者是“你说我听,你打我通”的灌输式的教育手段,这种教育手段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试想如果淡化了情感教育,能够培养出真实情感吗!没有真实情感,又怎么会有诚信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转变为双向或多向的直接交流和互动的形式,从单调的指示、命令、说教,转变为生动活泼、平等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形式。在诚信感恩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用积极的心态和诚挚无私的心去关怀、理解、尊重、爱护学生,这样学生才乐于接受教师的言行,才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使他们情感融洽,氛围和谐,教育才能真正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2.学校对教师在诚信人格、职业道德、专业素养在诚信感恩教育中的表率作用重视不够。一些高校对教师的诚信人格、职业道德、专业素养在诚信感恩教育中的表率作用这一问题认识不到位,重视度不够,部分教师出现学术不端等行为,大大影响了诚信感恩教育效果。众所周知,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持久的。教师在读学生时,其实也意味着学生在读教师,他们会时时刻刻注意到老师的一言一行。因而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学生的言行产生持久的影响,故而,教师在工作中一定要时刻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要率先垂范,做好模范表率作用,这样才能在学生中形成榜样的力量,学生才会对老师心诚悦服。因此,强调教师的人格魅力,强调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为学生指点迷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是非常重要的。

3.诚信机制体系尚不完善。

在我国,社会的个人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使得一些大学生钻了法律的空子。本来,国家助学贷款是以国家对大学生的充分信任作为前提条件的,是一种依赖于人们的信用为“担保”而发放的政府贴息贷款,但现行的国家助学贷款推进却异常困难,症结在于部分大学生的信用状况确实让商业银行不放心。假使大学生的信用问题没办法得到解决,势必会影响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贯彻实施。在法制领域,目前我国也还没有建立个人信用评价体系、没有失信惩罚机制,也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在公民诚信体制上国家在立法、司法、执法上都还没有达成一致。也就是还没能引入学生切身利益的范畴,这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大学生的侥幸之心,产生了国家助学贷款到期不偿还,没有感恩回报之心。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激励、鼓励和正确的心理疏导与指引。加强诚信教育,打击弄虚作假,有利于国家资助政策真正落实到需要资助的困难学生,同时也有利于在社会上重新树立资助体系中的诚信体系,使除在国家常规的资助外,能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加强感恩教育,使受资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回报。只有懂得感恩,才会少些抱怨和仇恨,多些宽厚、友善和快乐;才会对生活寄以希望,对别人施以爱心,对社会予以回报;才会与人和谐相处。在受资助学生做出感恩回报发生效果时,其实也是从另一个侧面肯定了国家资助政策取得的成效。更有利于国家增加资助金额和资助面,使更多需要资助的学生获得资助。

二、拓展对受资助大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教育途径

(一)引入理论指导

提高受资助大学生诚信和感恩教育的效果,引入一定的理论是必要的。本文引入的理论是教育家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和社会主义义利观。1.运用杜威道德教育理论。运用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在理论上从认知、情感和实践三方面的教育充实与丰富感恩教育的内涵。然后在实践中践行感恩教育,从实践中的效果再丰富感恩教育的理论。认知层面,通过正面教育的方式,提高受资助学生对资助的认识。如:受资助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资助内涵教育、学校进行网络宣传、树立诚信感恩典型等。国家对有困难学生进行资助,体现国家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视,且希望学生在得到资助后能自立自强地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去。通过这样的教育,转变学生对受过资助后的自卑,国家的资助并不是对学生的施舍。在情感层面,当受资助学生对资助体系认可后,将受资助学生按具体情况组成各个团体,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使受资助学生在情感层面上产生感恩意识的共情,充分认识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内涵,并产生乐于奉献与报恩的冲动。在实践层面,通过组织受资助学生组建义工的形式在实践层面上践行报恩行为,也就是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情感,变为诚信行为。如:受到资助的学生必须参加义工服务队,每年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义务服务,且达到一定的工作时间。所参加义务服务的工作必须有专人负责考评,同时,只有考评及格了,义务服务的工作时间才算有效。而且学生义务服务后还应及时写出感触。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教师运用心理学知识针对学生的感触进行介入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地感受到道德的力量,以此促进大学生从心灵上更健康地成长成才。2.从社会主义义利观出发加强诚信感恩教育。我们应注重从社会主义义利观的角度出发加强教育,让受资助学生知道讲诚信,感恩是每一个受资助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感恩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每一位受资助的大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党、国家和其他社会团体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生活。当他们感谢善行时,第一反应应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为民族的复兴而自强不息,这就给每一位大学生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知道感恩。

(二)加强规范管理

1.建立健全受资助学生诚信管理信息。高校对于每个受资助的学生都要及时地跟踪、搜集、储存、整理、监督,并对每个人都建立起专门的档案。档案形式可分两种,一种是纸质档案,另一种是建立学校诚信查询网站。纸质档案存于学校档案室,并做好及时更新,当学生按要求归还资助金额后可送一份至学生本人寄存档案的管理部门。同时,学校应针对受资助情况建立学生诚信查询网站,网站应包含学生受资助多少钱、何时还多少钱、应于何时还清、现欠多少钱等信息,以方便人们在有需要时能第一时间了解到受资助学生的诚信状况。校方还可以和手机运营商商量协定,对于受资助学生定时发短信提醒。

2.建立和实施相应的刚性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由于各项资助金在评选过程中对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处罚最严重的就是取消资助资格,而各学校未能再进一步地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定,大学生诚信和感恩教育只能靠简单的说教完成。面对高额的资助金,由于失信的“风险成本”较低,所以大学生的失信行为屡禁不止。因此必须针对失信和不感恩现象建立相关刚性管理制度。让广大学生认识到失信行为会影响其个人档案、学习学分等,如:失信行为与学分相联系,一旦失信,在取消资助资格同时,相关课程的实践学分可去除;又如,可以制定受资助学生资金规范使用的规定。并且可在资助金评选过程中加入大学生对即将获得资金如何使用的预算报告,评选中针对预算报告的分配使用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界定其资助等级,预算报告中学生一旦签字确认后即按照预算支出,一旦资金使用与预算相违背,资助评选小组可对其行为进行针对性调查,确定是否失信。若确实存在失信行为,则按照相关管理规定处理。这样便可通过制度约束大学生的失信行为。严格的刚性管理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确保真正贫困的大学生得到国家最大最根本的资助。当广大学生的诚信与感恩行为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时,作为外界压力的管理制度也只是“存在”的形式而已。当然,在刚性管理的基础上,还必须通过人性化的教育,培养学生诚信意识,让学生在教育中相互感受诚信的力量,使国家的资助不因学生的失信而难以收回。

3.建立受资助学生的诚信评价体系。诚实守信作为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不但需要良好教育来自律塑造,还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可以量化考核的诚信评价标准,对大学生的诚信行为作出价值判断,有利于大学生自身诚信品质的培养,有利于校园诚信氛围和社会诚信道德风尚的形成。结合目前高校大学生诚信状况,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建立符合现代高校大学生诚信评价应包含的内容指标,最终形成在实际工作中操作性更强、更能反映出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价体系。诚信评价体系可以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为贫困学生资助工作能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开展提供理论指导依据。笔者认为,诚信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的内容:A确定诚信度评测要素;B诚信度评测体系各级指标;C确定诚信度评测标准;D选用诚信度评测途径;E建立诚信评价模型。通过这些形成一套规范、合理、统一的运作标准和方法,使大学生的诚信评价做到公正客观,防止在评价过程中带有过多的主观随意性现象的出现。当诚信评价体系的建立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时,那些不守诚信的大学生就会开始意识到做出失信行为时要慎之又慎,因为如果在诚信记录上有污点,可能意味着今后自己在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都将处于极大劣势,同时也要为自己所做的行为付出高额的成本。

(三)加强法制观念教育

高校要加强对受资助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让受资助学生意识到诚信既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要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学生的诚信。同时,这种教育应提前在受资助前,这样可以杜绝部分学生对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作假的现象。再者,要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诚信行为,轻则诫勉,重者则取消其受资助资格并扣除相应学分。这是诚信制度执行的关键和强有力的措施,它将会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结束语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奖贷体系工作;诚信教育

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得各大高校大量扩招,高校中贫困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为了保证每一个优秀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业,解决他们经济上的“燃眉之急”,国家建立了一系列资助贫困大学生的补助体系。贫困学生可以通过国家给予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以及助学贷款等方式接受并完成高校教育[1]。然而在这样的补助体系中存在着大学生奖贷诚信的问题。因而,大学生奖贷诚信教育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人在从事教育工作中,总结出以下大学生奖贷诚信问题、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其方法,以供大家研究分析。

一、大学生奖贷诚信涉及的主要问题

1

弄虚作假获取奖学金

我国高校设立的奖学金是为了给那些在经济上难以完成学业,但成绩又非常优秀的学生提供资金帮扶。在本人从事学生工作时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申请奖学金时存在着弄虚作假的问题。在2013年奖学金申请过程中,有的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偷偷更改考试成绩,但是还是在最后审核中被发现。还有的同学买通校外机构伪造其他获奖证书,以求比其他申请奖学金的同学多一点竞争优势,更有的同学为了获取奖学金,在学业综合测评中找他人代考获取高分。这些在奖贷工作中发现的弄虚作假现象,值得我们广大教师和校领导高度重视。

2

过分虚荣获取助学贷款

高校助学贷款的意义在于,为那些学习成绩优秀或者是想要学习但没有经济能力支付学费的预备大学生提供了接受高校教育的机会。助学贷款的推行给予了广大学生同样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也是国家为培养人才采取的重大举措[2]。但是这一措施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大学生恶意追求助学贷款的情况,对高校实行助学贷款工作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本人在长期学生工作中发现,一些同学在提交助学贷款申请时提供虚假家庭工资收入证明,还有的同学为了获得助学金伪造当地出具的证明材料,等等,严重违背了助学贷款的本质意义。

二、大学生奖贷工作中诚信教育的重要意义

诚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格,也是一个人走向社会,在社会上长久生存的关键。国家为了保证贫困大学生能够上得起学,因而成立了奖学金和助学贷款这样的资助体系,但是那些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缺乏诚信的学生给高校资助工作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导致高校资助体系运行越来越困难,严重制约了国家培养发展人才的脚步[3]。因而高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必须狠抓、严抓,将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真正地做到位。高校应该充分将这项工作列为重点工作之一,确保每一个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都能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

三、大学生奖贷工作中诚信教育的方法

1

构建大学生诚信评价机制

我国高校要构建适合自己的大学生诚信评价机制。具体来说,就是对那些讲信守信的同学给予表扬,可以是全校大会表扬,也可以是校内网上发帖表彰。将诚信传播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使学生认识到讲诚信的重要意义。对于那些在奖学金、助学金申请中弄虚作假的学生给予严厉的批评,甚至可以通报全校,要让这部分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保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犯同样的错误。只有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管理,构建诚信评价机制,才能真正地将大学生诚信教育做到位[4]。

2

扩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思路

所谓的扩展大学生诚信教育思路就是说,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时,不能仅仅取决于一节诚信公开课,也不能指望一个“专家演讲”就能实现。应该将诚信教育推行到学生具体的学习生活中,各大高校可以经常性地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有效地将大学生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只有将诚信教育真正深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才能培养出讲诚信的优秀大学生。

综上分析可知,加强我国高校大学生奖贷诚信教育,不仅可以使真正贫困优秀的学生得到帮助,还能确保国家为贫困学生提供的助学体系健康地运行。通过高校开展的诚信教育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贷款 诚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和品质关系着良好社会风尚的建立。随着我国的助学贷款制度在2000年正式全面实施,解决了无数家庭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体现了高等教育公平的原则,但是,这项“民心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却遇到了诸多尴尬,其中部分贷款学生诚信缺失成为最严重的问题。他们毕业后不能按期清还贷款,甚至有些人恶意拖欠贷款,造成很多不良后果。诚信缺失现象不仅局限在贷款学生中,恶意拖欠学费、考试舞弊、伪造个人简历等等这些行为都时有发生,并且因为不诚信,给学生个人、学校乃至全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诚信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诚信缺失对助学贷款大学生的影响

1.诚信缺失对助学贷款大学生学业的影响

高校中绝大多数申请助学贷款的大学生能够做到学而有信。但是,由于这部分群体基本都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些学生为了取得奖学金、助学金,也受时下高校内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期末考试为了取得高分,采取抄袭的形式,蒙混任课教师。甚至有些学生在考试过后还采取请客、送礼等方式,要求老师提分、加分。这种现象的存在,对学生本人的诚信观念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业是否良好的完成,对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学风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学业上的不诚信,同样可以反映这个人思想深处诚信意识的欠缺,为按时归还助学贷款带来了潜在的隐患。

2.诚信缺失对助学贷款大学生求学的影响

据有关调查显示,国家助学贷款坏账比例高达10%。毕业生不能按时还款的行为在银行和学生之间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为坏账率高,有些商业银行不愿开展助学贷款业务,或者申请助学贷款成功率相当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的不按期还款会对后人申请助学贷款带来难度,因此高校申请助学贷款大学生应树立“说诚信话,办诚信事,做诚信人”的观念,在待人接物中讲求诚信,信守承诺。在申请助学金、助学贷款和自主择业等时候,讲求诚信,实事求是,争取做一个文明守信的大学生。

3.诚信缺失对助学贷款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诚信”二字,犹如一块金字招牌,中国从古至今用人的标准都是“德才兼备”,可见用人单位求“贤”若渴。诚信,就是竞争力,就是品牌,就是效益,就是财富,就是成功。申请助学贷款的大学生,毕业后能够按时还款,可以积累良好的信用度,为以后在银行开展各项业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如果毕业后不能按时还款,甚至拒绝还款,就会出现很差的信用度。在信用程度评价体系越来越完善的今天,信用度的丧失,无疑会让毕业生在社会上寸步难行,甚至可能会因此失去找到理想工作的机会。因此,诚信对助学贷款大学生就业来说,尤其重要。

二、大学生助学贷款诚信教育实施对策

对大学生助学贷款的诚信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助学贷款大学生诚信的丧失只是冰山一角,我们只有结合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情况的现实特点,将普遍性和特殊性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好助学贷款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

1.更新诚信教育观念,广泛开展切实有效的诚信教育活动

高校教育其实质应是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因此,诚信教育也符合这一教育特点,在大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应坚持主体性和实践性原则。对于需要国家资助的贫困生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生们,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诚信教育活动,诸如开展诚信教育讲座、诚信教育班会、诚信论坛、讲诚信典型人物宣传等形式,不断启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在实际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去体会诚信、理解诚信、相信诚信,并自觉运用诚信,把外在的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精神需求,自觉成为一个讲诚守信的合格大学生。

2.努力营造良好的诚信校园文化氛围,健全大学生诚信考核体系

我校的校训为“明德笃学、践履维新”,讲求的是知行合一。只有让大学生在一个制度健全、校风严谨、学风端正的环境中,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品质。因此,学校应完善大学生信用制度评价体系,其中包括: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定期将学生守信和失信的行为记录在案并装入毕业生档案;加大信用制度监督机制,定期组织诚信评估小组对每个学生进行诚信评估;加强违反诚信惩罚机制,让学生明白在学校失信会受到校规校纪的处罚,走向社会,会受到法律及法规的惩处;把学生诚信记录作为评奖评优、入团、入党的重要考核标准。只有使大学生们从心底体会诚信的重要性,才能使他们把诚信意识外化为诚实守信的日常道德行为。

3.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共同完成对助学贷款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大学生从背上书包到走入大学,经历了十几年的求学之路,家庭的影响对大学生影响是最广泛的,也是最深刻的。在当今不良风气充斥社会各个层面的情况下,一些家长的不诚信行为也给大学生们耳濡目染最直接的教育。作为连接社会最后一站的高校,在短期内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学校需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努力找到学生不诚信的思想根源,并且国家也应建立机制,净化社会风气,努力营造讲诚守信的和谐社会环境,提高学生的信用观念和意识,将诚信教育贯穿于助学贷款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之中,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诚信贷款意识和诚信还贷的习惯,珍惜自己的借贷信用和名誉,自觉依据贷款合同履行还款责任,成为具有良好诚信意识的公民。

参考文献:

[1] 姜旭萍.高校助学贷款诚信缺失现象探析[J].当代经济,2009(5).

[2] 杜喜荣.论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成人教育,2006(7).

[3] 林莉.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工会理论与实践,2002(4).

[4] 龙显均.从国家助学贷款看大学生诚信危机[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5] 王瑶.大学生国家助学贷款诚信问题分析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10(3).

篇4

目前,我国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包括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自1999年启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以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制机制日渐完善,覆盖面有所扩大,资助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对保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和完成学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资助工作中出现部分大学生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诚信缺失,国家资助资源不合理配置的现象。因此,探索高校学生资助诚信教育创新模式非常重要。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国家助学贷款信息虚假、逾期不还

国家助学贷款的性质是信用贷款,借款学生不需要办理任何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毕业后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贷款的对象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贷款的偿还主要依靠贷款学生的自觉性。国家助学贷款从本质上讲是学生个人的信用消费行为,它是学生在现有的财产和收入上暂时不能满足高等教育需求的情况下,通过贷款来满足教育消费需求的一种经济行为。1999年以来,国家助学贷款审批人数和审批金额总体呈上升趋势,已帮助998.9万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2013年,贷款审批人数109.10万人,审批金额148.46亿元。

但大学生毕业后的偿还能力具有不确定性,使国家助学贷款具有较大的风险。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个人信用制度不完善,社会信用意识淡薄,在整体信用环境欠佳的情况下,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也表现出妥协的一面。目前,有的高校学生虚假提供家庭经济困难信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有的贷款学生逾期不还,导致国家助学贷款未能落到实处或贷款违约率居高不下。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借贷学生平均违约率接近20%,少数高校违约率甚至高达80%以上。贷款诚信问题日益凸显。

2.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中提供虚假证明材料

在高校资助工作中,各类经济困难资助的发放均以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为基础,也就是说,大多数资助金的评定发放都要求获得者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程序一般为,由学生本人根据自身的家庭经济状况自愿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目前困难生认定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提供的加盖了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公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证明表》和学生提交的困难生认定申请中关于家庭经济情况的说明。很多学生为了获得资助,在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表中填写虚假信息,夸大家庭经济困难程度,这就造成了一些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被认定为“困难生”,从而获取不该属于自己的资助金。这种学生将虚假证明材料作为认定的“资本”,将不诚信行为作为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诚信教育亟待加强。

3.资助工作程序的缺陷影响评定公平性

在各类资助评定工作程序中,基本依据学生提交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表,实行班级民主评议制度。首先,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证明表中的盖章可以轻易取得,部分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审核不严格,随意盖章,使表中信息的真实性受到质疑。其次,高校在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中,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不能对申请者的家庭进行逐一走访、核查,难以保证困难生认定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在班级民主评议环节,评议小组由于人员组成等因素,使其客观公正性也经常受到质疑。比如贫困申请者讨好评议小组成员或承诺共享资助金,从而造成贫困生资格认定结果出现偏差。

4.资助监督机制不健全

当前高校资助工作重视评定和资助,相对忽略了资助金的使用管理和助后监督,对于资助金的使用是否符合资助政策的本意,是否存在困难生资助金使用不当的现象,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从而导致了资助工作中不诚信现象的恶性循环。国家资助政策的初衷是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或生活费用资助,使困难生顺利完成学业,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获得资助的学生并没有正常使用助学金,而是随意挥霍,如用于购买高档手机、笔记本电脑、高档服饰或化妆品,用于恋爱、上网游戏、聊天、请客吃饭,有的同学直接将资助金分配给评定小组成员或作为班级活动经费,有的同学获得助学金后不积极缴纳学费和住宿费,部分同学并没有因为获得资助而心存感恩,反而因获助等次金额较低而不满。这些现象与受助者身份极为不符,虽然仅为少数现象,但在学生中产生了不良影响,成为受助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表现。

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1.学生诚信认知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利益主体意识和逐利动机日益增强,在新形势下,部分大学生重视自身利益的发展,缺乏良好道德品质的自我塑造,意志薄弱,对诚实、守信的理解出现了言行不一的现象,对诚信的认知有待提高。例如,部分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认识出现偏差,他们认为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的钱,既不要抵押,又不要担保,产生了“不贷白不贷”“先贷再说”“能拖则拖”的思想,守信观念较差。

2.高校资助诚信教育和管理不完善

长期以来,学校和社会都把追求高升学率、就业率作为首要任务而忽视基本道德观教育。高校教师在对学生道德观教育时,缺乏深度和感召力,学生的诚信意识得不到强化。另外,大多数高校至今尚未建立起强有力的道德约束机制和师生诚信体系,资助诚信教育大多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表面,对不诚信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大,对诚信学生不能给予一定的保护,有时甚至听之任之,置诚信教育于尴尬的境地。

3.社会个人信用制度的不完善

目前,我国个人信用征询系统不健全,建立个人信用评价系统还需要一个过程,银行很难评估学生的信用;同时毕业生就业后流动性大,借款银行、学校无法及时掌握借款学生的最新联系方式,很难有效控制贷款风险;此外,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身心健康和良好道德的养成产生很大的影响。资助工作中如果学生失信会造成影响毕业生个人信用、对银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影响学校声誉、在社会群体中形成心理暗示、导致不诚信行为的蔓延等后果,最终影响资助的公平性,使国家资助政策无法落到实处,违背济困助学的宗旨,无法保证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

三、高校学生资助诚信教育创新模式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诚信意识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诚信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在政治理论课等课堂上,突出诚信教育的重要性,使大学生牢固树立诚信意识,让大学生真正懂得“人无信不立”。其次,高校要将国情教育、自立自强教育、心理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等贯穿资助工作始终,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相结合,努力做到在经济上照顾,在思想上关心,在学习上激励,引导他们诚实守信、端正不良动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第三,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进行知恩、知足、知责的“三知”教育,邀请专家、家庭经济困难生校友为困难生举行讲座,通过介绍诚信人物、典型事例引导同学们珍惜国家资助政策,使学生明白诚信不仅是个体的道德需求,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第四,积极开展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如开展贷款诚信宣传,组织贷款毕业生签订“诚信还款承诺书”,建立贷款毕业生动态信息档案及还款联系人信息卡,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思辨会等,将诚信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加强对困难生的教育和引导,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

2.建立高素质的诚信教育教师队伍

高校中,教师的人格素养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开展诚信教育,教师应以身作则、立德树人,用真诚和爱心教育引导学生,发挥教师的榜样力量。首先,要合理配置诚信教育教师结构,以专职教师、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为主,以其他教师和工作人员为辅,实现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人员结构。其次,兼顾不同年龄层次和性别比例的教师。使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教师,分工明确,各有所长。第三,加强对高校诚信教育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提高高学历的人才数量,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交流、培训、调研等活动,增强教师实际工作能力。

3.完善困难生档案,实行困难生动态管理体制

首先,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生管理体制,建立动态的经济困难生数据库及个人诚信档案,内容包括学习信息、家庭经济情况详细信息、所获奖助学金、荣誉称号鉴定等。将学生诚信情况与学生入党评优、奖贷申请、综合测评、就业推荐相结合,有助于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其次,在困难生认定工作中,采取出具当地民政部门证明和写出个人详细材料的方式进行申请,并经班级评议小组及学院困难生评议小组评议,根据各班及个人实际情况确定经济困难生名单。对突发经济困难的学生,经核实后随时增补名单。第三,通过同学访谈、班委汇报、班主任了解、调研校园一卡通消费情况等多方渠道,深入细致地掌握经济困难生情况,由上到下,分层次、有计划地做好困难生资助工作。第四,重视新生困难生的工作,以典型案例讲解等方式帮助新生了解资助政策及诚信的重要性,从新生抓起树立诚信意识,有效提高资助诚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以困难生认定为起点,完善资助工作的监督机制

困难生认定工作开始后,形成专门的认定工作小组,负责开展困难生的认定审核工作。为保证民主评议的公正、公开、公平,在班级内形成由班主任担任组长、每个宿舍推举一名学生代表,组成班级评议小组,全程参与民主评议,扩大民主评议的参与范围,使之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另外,建立健全公开反馈机制,学生可将某些不诚信学生的行为通过电话、邮箱、QQ群、微信等平台进行反馈,辅导员根据反馈的信息进一步调查摸底,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平性。第三,资助时要明确资助资金的使用方向以及受资助学生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保证资助资金主要用于学费和基本生活费支出。第四,每学年困难生认定或调整时,对意见反响大的困难生进行专门的排查监督,对其他贫困生的复查形式可以按一定的比例采取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随机抽查。也可向所有困难生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发函,调查困难生家庭实际经济情况,一方面验证学生提交的材料是否真实,另一方面让民政部门与学校共同做好学生的资助工作。对企图弄虚作假的学生起到监督、震慑作用,保证资助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

篇5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意识和素质;对策

我国自古就有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人无信不立、市无信不兴、政无信不威、国无信不强”,正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作为“天之骄子”的当代的大学生,思想观念新,创新意识强,而且正在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必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和参与激烈国际竞争的生力军,在他们身上寄托着中华民族的希望和美好未来。他们的诚信意识、诚信品质、诚信行为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培育,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提高其诚信意识和诚信素质,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社会的需要。

一、大学生的诚信现状

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主流道德是好的,大多数同学基本上是讲诚信的,大学生的总体诚信状况良好。然而个别不诚信行为确实存在。通过课题组的调查发现,学生在作业论文抄袭、上课迟到旷课、各种考试作弊等现象屡见不鲜;无故拖欠学费住宿费大有人在;部分贷款读书的贫困大学生视国家的资助为“免费的午餐”,其资信状况堪忧;对恋爱态度不是很严肃,更多地抱有一种游戏态度,多角恋爱,甚至恋爱不成伤害对方的现象时有发生;说假话、编造事实骗取各种资助等也时常有之;制造虚假履历谋求就业职位等现象也常常存在,等等。

二、当代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成因分析

1.社会整体诚信环境的欠缺淡化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经济制度还不完善。因此在此阶段比较容易出现市场主体唯利是图,甚至采取欺诈方式获取不当利益的现象。另外受此影响社会上随之出现的人际交往中的不信任、互相猜疑等现象。这些都强烈地预示着诚信意识的弱化和丧失,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2.学校教育制度的偏差弱化了诚信素质的培养

高校道德教育一直在搞,但实效性却是个问题。一是学校德育目标过于笼统,不能满足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需要。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虽然在理论上强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对于道德教育的目标一直没有切合实际的具体要求。二是学校重智育而轻德育,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由于受到升学或就业等压力,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偏重于认知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关注甚少,德育教育往往流于形式。三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渠道单一,手段平平,内容抽象,难以起到好的效果。目前学校的德育主要满足于老师课堂上灌输,对新形势下德育教育研究探索不够,缺乏创新性。

3.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

目前我国社会的信用管理制度刚刚起步,信用体系特别是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健全,缺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吻合、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针对性强、操作性强、制约性强的信用制度和约束机制,不诚信行为没得到有效遏制,这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知行不一,为了眼前暂时的利益而置个人诚信于不顾。

4.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部分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缺少必要的磨难挫折,难以培养坚毅的性格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处事过程中更倾向于急功近利,对于长远发展所必须的诚信意识和诚信素质的养成未能正确认识,这也是造成部分学生诚信程度低下的重要原因。

三、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和素质的对策

1.把诚信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切实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和素质

(1)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开展诚信系统教育。在当前诚信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诚信教育应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和素质。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诚信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以思想品德课的形式进行的,教学内容比较笼统、抽象,教学效果一般。因此应该结合不同学科学生特点,把诚信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平等竞争的意识以及完善独立自主的人格等内容融入其中,强化诚信意识和诚信素质的培养,从而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

(2)广大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开展诚信的全员教育。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应重视“人”的发展,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广大教师要率先垂范,不但要以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才能来教育学生,而且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启迪学生、感召学生,以学术和人格的双重魅力,给大学生做诚实守信的榜样“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3)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活动,进行诚信的全方位教育。诚信教育不是说教,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必须以各种有效载体为手段,进行生动活泼的教育,才能达到寓教于学、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比如开展典型案例教育、“文明诚信”认知教育、编写文明诚信知识小册子、举办文明诚信专题讲座、报告会等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活动,使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的各个场所,使学生入脑、入心。

篇6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命题,是引领校园文化风尚的切实主题,也是探索知行合一形成长效机制的时代难题。以笔者所在的天津师范大学为例,该校有着50多年优良的校园文化传统,近几年注重在诚信文化建设上全方位、多角度、合众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活动,特别在诚信教育体制机制的探索与实践道路上取得一定成效。

一、集中宣传、统一部署,不断巩固和传承诚信教育工作成果

当代大学生有许多鲜明的时代特征。但不容忽视的另一种现象是,在责任意识、合作精神、恒心毅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培养和完善。特别是在校园中,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欠贷不还、简历造假等诚信缺失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诚信教育,是关乎国家事业、民族未来、社会稳定以及校园和谐的重大课题。上世纪90年代初,天津师大创造性地提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德育一体化育人理念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让校园修身文化成为大学生立德正行的人生追求。因此,在诚信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学校党委定位明确、思路明晰,各有关部门形成共识、齐推并进,对学生而言教育为主、管理为促,重在实践、内化于心。

在诚信教育中,天津师范大学一直坚持有定位、有目标、有策划、有落实、有宣传、有总结的六个有的原则,确保诚信教育做深、做透和做实。一是有定位。学校在策划阶段时,就其定位成一个全校型的品牌活动。二是有目标。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诚信文化与责任意识养成、倡导学生践行诚信行为,让学生能够对诚信文化及诚信理论知识进行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能够将个人诚信意识自觉、逐步地转化为诚信行为。从而使诚信教育与责任意识有机地结合,有效地促进和保障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优良校风学风、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和优化。三是有策划。无论是学校开展的活动,还是学院的特色活动,学校都做了科学的策划,有系统宏观的活动构建,也有具体明确的创意、主题、口号、项目和相关安排。四是有落实。对于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都在工作小组的统筹部署和安排下扎扎实实地做好。五是有宣传。学校高度重视活动的宣传工作,每年的诚信教育活动均在校内外各级媒体进行广泛报道。六是有总结。活动每做完一步,学校都对诚信教育工作进行总结,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并召开了天津师范大学诚信教育总结会,通典型代表发言、座谈交流、专家讲解、成果展示等环节,各基层学院的师生分享经验,相互学习,不断巩固和传承诚信教育的工作成果。

二、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努力开拓和丰富诚信教育活动载体

天津师范大学将诚信教育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协调诸多教育主体和各类资源的密切配合,注意结合大学生特点的方式方法,通过不断丰富和拓展教育活动载体,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从而形成体系与制度。

(一)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

天津师范大学每年开展的诚信教育宣传月活动,始终秉承突出主题教育,深化服务内涵的工作目标,努力做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其中,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是诚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天津师范大学每年均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主题报告;此外还积极联络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的相关部门,积极开展资助、征信工作调研,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资助诚信教育工作提供专业支持;针对应届毕业生,每年集中开展诚信季主题教育,特别是针对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生,专门召开毕业还款工作大会暨诚信教育宣讲会,为贷款学生答疑解惑,宣讲诚信还款。专题讲座令诚信教育更具针对性,教育效果也更为突出。

(二)组织贴近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

诚信教育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开展贴近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和道德修养自觉性的有效途径。因此,诚信教育若只停留于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则其教育效果是有限的。只有将理论教育有机地融合到大学生文明行为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念,进而保证诚信观念在其思想深处的固化和教育效果的长久作用。天津师范大学通过开展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多年来,各学院结合自身专业通过开展主题文化节、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辩论赛、舞台剧、征文、演讲、图片展、评选诚信自强之星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广泛宣传诚信文化,宣讲诚信事迹,倡导契约精神,不断丰富了诚信教育活动载体,同时形成了自身的实践教育体系。

(三)充分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加强宣传引导

除传统的教育宣传模式外,不断与时俱进,充分借助新媒体的宣传优势也成为了高校思想教育针线的重要宣传手段。为此,天津师范大学也进行了积极探索。2014年4月,该校学生处联合校党委宣传部在师大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和天师勤读微博、微信平台共同发起了我眼中的诚信主题讨论,充分借助新媒体、自媒体的宣传优势,在全校范围内掀起倡导诚信文明、学习诚信榜样、践行诚信文化的热潮。新颖的宣传方式得到了该校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短短一周内,各媒体平台便累计收到话题回复一千余条,进一步拓展了诚信教育的宣传载体。今后,新媒体、自媒体等活跃于青年学生群体之中的媒体平台,也必将成为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宣传媒介。

三、改革创新、勤于探索,致力建立和健全诚信教育体制机制

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教育活动,在丰富教育手段,拓展教育载体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相关的体制机制,是推动诚信教育工作持续开展的动力和保障。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的良好诚信品质,指导受教育者如何养成诚信之德,并在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中做一个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都诚实守信的合格的社会公民。因此,大学开设大学生诚信教育课有着特别意义,天津师范大学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篇7

关键词:家庭困难学生;高校;诚信教育;时效性

0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学生人数也在快速增长,同时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数量也随之有所增长。我国高校的招生制度、收费制度也在不断改革深入,对于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国家和社会也在不断努力。但是对于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高校在重视如何更好地利用各类资助之外,还应该适当采取一定的诚信教育措施以培养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人格。

1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诚信教育现状

1.1诚信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

很多高校注重智力学业的教育,而对于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还有所欠缺。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许多高校只是通过给予国家资助进行经济补助,而对于补助后的管理教育问题却不够重视。高校并没有建立相应系统的家庭困难学生诚信教育体系,也没有给家庭困难学生营造激励创新、改革诚信教育的学习氛围。高校诚信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也不够强,从而导致很多经济困难的学生未能认识诚信人格的重要性。

1.2教育形式单一化,教育途径不畅通

随着高校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师资队伍变得非常紧缺,学生的学业压力也越来越大,更多的是追求科研、就业等,使得高校对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方式过于单一。根本没有深入的了解、总结、创新等一套完整的诚信教育模式。并且高校几乎没有针对诚信教育的专业辅导员,即使有,其教育方法也非常简单。在很多高校教师诚信教育的观念不强,只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同时偶尔进行诚信教育,没有通过观察家庭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日常生活中对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因为诚信教育途径不够畅通,所以经济困难的学生不能真正接受系统的诚信教育。

1.3教育主体缺失

家庭困难学生是高校学生中不可忽视的群体,所以对其进行诚信教育也是尤为重要的。高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这类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但是有很多贫困学生由于自己的自尊心和自卑感,不愿意参与学校的诚信教育。在很多高校中,诚信教育的教师资源较为匮乏,因此诚信教育的主体也有所缺失。[1]

2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目标:立德树人

高校在家庭困难学生诚信教育工作中应该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立德树人是与德育为首要,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感化学生、激励学生,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来塑造学生、改变学生。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诚信教育也是高校教育内容中的重要部分。高校中经济困难的学生会有很多不诚信的表现,比如拖欠助学贷款、考试作弊等。其原因或许是学生在经济困难的条件下产生自卑感导致价值观扭曲,渐渐偏离了立德树人的轨道。所以对于家庭困难学生群体,应该给予正确的诚信教育,让学生通过教育能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学校应当加大德育力度,学校德育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学生在诚信教育中能够明白具有良好的品德才是做人的基本。立德树人是国家教育的根本,家庭困难学生只有拥有良好的诚信人格,才能进一步引导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思想。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人格之所以有所欠缺,和学生自我的人格品德有很大的关系。家庭困难学生由于在众多学生中经济条件较为贫困,而现如今的高校学生都过分追求物质条件,家庭困难学生也随之有了攀比的想法,动摇了家庭困难学生的道德诚信标准。从而在家庭困难学生中出现的诚信问题较为严重,比如拖欠校园贷款、借款不还等。家庭困难学生由于家境贫寒,往往会有自卑心理,所以对于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首先应当引导学生有积极健康的心理,不贪慕虚荣、不追逐物质。只有教导学生无论贫困富贵都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完善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

3提升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诚信教育工作实效性路径

3.1创新诚信教育模式,注重思想引导,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学校应该创新诚信教育模式,开展全方位、系统化的诚信教育。诚信教育涵盖了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需要充分发动家庭困难学生的自我教育。[2]学校应当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进行突破,根据家庭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进行教育模式创新改革,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诚信教育。在实践诚信教育中还可以不断探索新的教育途径。对于诚信教育的形式,高校可以利用网络、漫画、讲座等途径,强化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心理、性格等各个方面,为学生营造健康阳光、积极向上的氛围。高校不仅要对诚信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还要做好对家庭困难学生的感恩教育工作,在教育引导下,使学生明白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教师与同学,感恩学校与祖国。对于如何做好感恩教育工作,高校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活动或者义务献血,在参加志愿活动和义务献血中,学生可以深刻明白无私奉献感恩社会的意义。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过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的时刻,只有让经济困难的学生深刻领悟并常怀感恩的心,懂得回报,才能进一步明白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3.2健全诚信教育制度,开展卓有成效的诚信教育

很多高校中因为侧重智力学业教育,所以并没有一套完整的诚信教育制度,因此想要培养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人格,就应该完善诚信管理机制。高校可以统计家庭困难学生人数,建立个人档案,完善学生的基本资料。进一步积极扩展监督管理渠道,同时还可以建立失信惩罚制度。对于经济困难生勤工俭学自强自立的情况,高校也可以建立奖励制度,鼓励学生继续发扬优良品质。高校还可以创建诚信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活动,比如演讲、歌唱、征文等。通过开展各种关于诚信的活动,让学生可以形成“诚实守信,立德树人”的意识。学校可以通过举行承诺宣言,要求学生对学习目标和诚信实践目标进行承诺,促使学生能够将诚实守信的观念深入到自觉意识中。通过不同的教育模式,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诚信人格。

3.3通过社会实践转变学生观念

对于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高校不仅要加大诚信教育的理论教育,还应该结合社会实际,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真实案例分析等,全方位地开展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在现如今的社会中,经济领域有造假、欺诈、逃税等恶劣现象。政治领域有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文化教育领域有抄袭、剽窃等现象。这些社会现象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也更加严重动摇了家庭困难学生的道德诚信标准。因此,学校可以结合社会实际,以真实案例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并且积极鼓励家庭困难学生对不诚信现象进行举报,激发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意识。在高校中很多学生在考试中存在作弊现象,这也是不诚信的表现。教师可以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教育。高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家庭困难学生展开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与志愿打假活动、举报欺诈坑骗现象。只有家庭困难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才能真正明白不诚信现象对社会以及个人的严重影响,也能坚定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观念。

3.4完善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制度

国家为了使家庭困难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经济条件下完成学业,其资助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很多高校对于家庭困难学生的认定制度还不够完善,以至于有很多家庭困难学生并没有享受到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所以高校为了加强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自身也应该完善贫困生的资助制度。很多高校中会出现经济条件良好的学生也申请贫困生资金补助,而高校由于没有完善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制度,导致在资金扶持对象上出现不公平现象,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高校对于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制度,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实际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考察,严格按照资助制度的标准来认定经济贫困生。对于虚报经济困难的学生应当给予惩罚,对于实际经济条件过于贫困的学生给予高度重视。诚信观念的确立很大程度上是要靠学生自律,但是学校的诚信教育能够使学生的诚信观念更深入牢固。所以高校可以建立诚信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诚信表现进行记录,诚信记录可以作为学生评优、入党的考虑依据。对于诚信度过低的学生,比如考试作弊、拖欠助学贷款的情况可以加大处罚力度,使其他学生引以为戒。[3]高校只有健全诚信教育制度,开展卓有成效的诚信教育,才能确保诚信观念能够更深入学生内心。

4结束语

针对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问题,不但需要高校积极重视诚信教育,还需要学生自己、学生家庭甚至整个社会一起积极行动配合,为家庭困难学生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环境。高校作为人才教育的重要领域,应该高度重视家庭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采取相应的诚信教育策略,为培养具有良好诚信人格的优秀人才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校园诚信风气,家庭困难学生在高校的诚信教育之下也能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宏旺,李发军.高等学校家庭家庭困难学生诚信教育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280-281.

[2]刘健.高校困难学生诚信教育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4.3:111-113+121.

篇8

(一)故意拖欠学费

在新生入校的时候,绝大多数高校都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开辟了“绿色通道”,让学生的家庭有时间来筹集学费。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在学校申请助学贷款或者在开学之初提交国家助学金申请两种方式得到资助。学生在学费缓缴期内,一般来说可以解决学费问题。然而,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获得了资助或者家人后来提供了学费的情况下,并没有如期去上交学费,而是将金钱用于娱乐,甚至购买高档电子产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二)为了获得奖助学金而考试作弊

国家奖学金是为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而设立的,国家助学金是为资助那些学习成绩优良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设立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理应通过勤奋刻苦的努力来争取国家奖助学金。但是,有的学生不是努力学习,而是选择考试作弊,靠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来取得好的考试成绩。此行为降低了自己的人格,为周围同学所不齿。

(三)助学贷款逾期不还,甚至恶意拖欠

国家助学贷款是我国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普通高校资助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而采取的重大措施,它是需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凭借自己的信用申请的贷款。国家助学贷款的实行,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学费压力,使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学业。但是,在助学贷款政策执行的这些年,还款率低、违约率高是一不争的事实。据调查,助学贷款的坏账率远远高于普通贷款的坏账率(1%)。不少学生在毕业后没有依照贷款合同的规定按时还息、还款。一些毕业生在自己的联系方式改变后,不及时在国家开发银行网站上进行更新,也不告诉学校,致使学校老师在银行催款催息的时候联系不上他们,最终造成违约。更有少数毕业生恶意拖欠助学贷款,甚至拒绝还款。

二、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学生主观因素

有诚信缺失行为的学生,大多都会在诚信认知方面出现偏差。他们自身的诚信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对诚信的认知不够,自控能力相对薄弱,常常随波逐流,不能以冷静的头脑辨明是非,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诚信缺失所产生后果的严重性。有些大学生对他人的失信行为多持批判和反对态度,然而当失信行为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却心安理得,这是典型的知行分离、言行脱节。

(二)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对学生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许多家长对子女学习成绩的期望值很高,而对子女的道德教育严重缺失,他们认为只要成绩好就行了,从而忽视了对子女日常不规范行为的矫正。更有一些家长把社会上那些欺诈蒙骗、钩心斗角、栽赃陷害的事情毫不避讳地让孩子知道,对子女的违约、失信行为采取鼓励、纵容的态度,加剧了学生的诚信缺失。

(三)学校因素

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专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提高,而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相对有所弱化,特别是在诚信教育方面,缺乏整体的规划、完善的制度、健全的管理体系、相应的测评标准及监督惩罚机制,对学生恶意拖欠学费、拖欠贷款和骗取资助金等行为,没有有力的约束措施,助长了学生的违规意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仅仅强调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忽视了后续的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教育短板,影响了资助效果。

(四)社会因素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因此诚信制度的履行难以得到充分保证,制假贩假、偷税漏税、浮夸瞒报、欺诈蒙骗等不诚信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加之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思潮异常活跃,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滋生蔓延。这些都对正在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容易误导他们对是非曲直的判断,导致他们置社会的诚信要求于不顾,我行我素,偏离人生的正确航道。

三、对策

(一)构建诚信大环境

要充分认识到“诚信”对一个国家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性,加强全民诚信教育,提升全民族诚信素质,使诚信成为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同时,对讲诚信的人进行表彰,对失信的人进行处罚,让失信者付出代价。现在,凡是不按时还贷的人都会在国家银行系统中留下不良的诚信记录,今后他们在贷款买房买车的时候会受到相应的限制。学校也应该加强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在新生入学教育、考前教育、实习前教育、毕业前教育等活动中要灌输诚实守信的道德理念。在进行诚信教育的过程中,要采取灵活的方式,例如开展征文比赛、举办贷款知识讲座、评选校园“诚信之星”等,以提高活动实效。

(二)完善评定工作体系

使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资金帮助到真正困难的学生,是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先决条件。首先,要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程序,使其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其次,要成立由辅导员、班级学生代表、班委会代表组成的评议小组。小组成员要覆盖班级所有寝室,以此保证评议工作的公平、公正。第三,要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信息数据库,打破贫困生身份固定不变的状态。要深入了解贫困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若确定某位同学的家庭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就要降低其所获助学金的金额或取消对这位同学的助学金资助;若确定某位同学不符合资助条件,就应立即停发其助学金或者收回其所得助学金,情节特别恶劣的还要给予相应的处分。总之,要使资助资金真正帮助到有困难的学生。

(三)关心学生心理健康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大都比较敏感,害怕别人在背后说自己,有些人还发展到疑神疑鬼,甚至固执、偏激,逐渐脱离班集体。因此,高职院校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加以引导,帮助他们调节自己的心理、排除各种困扰,使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融入班集体当中,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要引导其他同学正确对待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尊重、理解、帮助他们,给他们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四)加强感恩教育

当前,高职院校中绝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是依靠各类国家资助项目进行学习的。要想使他们毕业后更好地报答社会、回馈社会,就要在日常学习中加强感恩教育和自强自立教育,通过感恩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帮助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结语

篇9

本文以贵州高校为例,对大学生诚信及诚信教育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大学生诚信问题令人堪忧。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诚信践履的自觉性迫在眉睫。将传统诚信思想融入大学生诚信教育,不仅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诚信思想的精髓,而且为研究和实现大学生诚信教育开辟了新的思维角度。

[关键词]

传统文化;诚信思想;诚信教育;大学生

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

传统诚信思想是现代教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学习传统诚信思想不但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诚信思想的含义和精髓,而且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和实现提供理论基础。将传统诚信思想融入到高校的诚信教育中,有助于学生们高尚品德的形成,同时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说文解字》对诚信的理解:“诚,信也。”“信,诚也。”从先秦开始连用,诚信的内涵和要求是真诚、信用、遵守诺言。孔子认为“民无信不立”“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论语•学而》)。孟子提出“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荀子认为“信”是无条件的,“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荀子•非十二子》)。诚信美德已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确立并且含义丰富而深刻。此后,诚信思想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墨子说:“凡我国之忠信之士,我将赏贵之;不忠信之士,我将罪贱之”,突出了诚信的重要地位和价值。道家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言善信”。法家更强调诚信的规范作用,弱化它的道德层面。商鞅主张“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商君书•修权》)。《韩非子•外储上•说六》通过吴起、晋文公等人诚信的故事,充分体现了诚信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精神,以及它在传承过程中的带头表率作用。

二、贵州高校大学生诚信和诚信教育现状分析

诚信是做人做事之根本,而大学生是建设祖国的主力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由此大学生的诚信尤其重要。通过对贵州高校大学生(包括贵州大学、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诚信和诚信教育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并对调查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部分学生存在诚信缺失现象,主要表现在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论文抄袭严重、恶意欠缴学费、还贷不诚信和就业中的不诚信等方面。另外,发现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如高校对诚信教育的重视不够,诚信教育方法单一,诚信教育环境欠缺等。

(一)贵州高校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

1.学习中的不诚信

学习中的不诚信表现比较突出的是考试作弊和论文抄袭两个方面。据调查考试作弊原因中,为了考试及格占47%;为了得高分获得奖学金的占20%;考试答不上时着急占17%;认为成绩低没面子的占16%。调查反映了学生对作弊的认知情况,57%学生认为作弊“是错的”,但不敢举报;25%的学生认为习以为常了,无所谓;认为考试作弊“有关个人品德问题”,并且敢于揭发的只占18%。有9%的学生承认经常作弊;承认偶尔作弊的占38%;心动但未行动的占36%,没想过的只占17%。我们发现考试作弊现象较明显,手段也不断推陈出新。论文抄袭方面,据调查,近五年来每届毕业生约40%以上的毕业论文进行初次检测时都不符合规定,多半是用几篇相关文章拼凑而成,根本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观点,最后经过教师的指导和多次修改才能基本过关。

2.缴纳费用不诚信

学生缴纳费用主要包括学费和其他应缴费用。调查发现有少部分大学生将费用挥霍而空,故意拖欠各种费用。部分家庭条件并不困难的学生以经济困难为由甚至伪造困难证明申请减免学费、助学贷款和助学金等,而用于超水平消费。虽然学校采用了缓发毕业证、学位证等措施,但还是有学生恶意拖欠学费甚至毕业后依然不还款。据调查,在欠费的学生中,约占23%的是恶意欠缴。

3.还贷不诚信

据调查,从实施助学贷款以来,平均20%的学生违约,每年毕业后迟迟未还款的现象越发严重。通过学生资助中心的信息反馈,每年逾期未还贷款学生很多,各学校辅导员通过各种途径追踪贷款,还发现有些学生尽管有能力偿还,却迟迟拖欠,甚至一些家长也支持这一行为。

4.就业中的不诚信

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有在毕业推荐表中篡改成绩、伪造证书等弄虚作假行为,另一方面,存在毕业生就业协议违约率逐年攀升的现状。部分学生为了确保自己能就业,为了保险起见,与多个用人单位签协议,甚至伪造协议、随意毁约。

(二)贵州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分析

1.对大学生诚信教育重视不够

学校是提高人民素质和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学校的诚信教育是实现社会诚信的基础,高校的德育必须要以诚信为基本准则,力求为国家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优秀人才。然而,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往往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最高标准。虽然表面上强调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但事实上,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认知教育,而德育往往被弱化和边缘化。这恰恰验证了人们所说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视不够往往也是大学生出现失信现象的一个原因。

2.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法单一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所采取的德育方法简单化和形式化。据调查,学校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专业课几乎不涉及德育。而部分学生对公共课比较反感,学习效果甚差,难以达到教育目的。此外,部分学校开展一些与诚信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试图通过宣传达到诚信教育目的,但是部分学生往往只是为了获取名次和奖励而参加活动,根本没有真正理解诚信内涵和精神,没有内化为自觉行为。

3.大学生诚信教育环境欠缺

环境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随着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带来了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之间的碰撞和交融,使学生们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心理状况发生了各种变化。在不同领域出现失信现象:经济领域的假冒伪劣,政治领域的官僚腐败,文化领域的学术泛滥和弄虚作假,工作领域的不爱岗不敬业,生活领域的人际交往不守信等失信行为,冲击和阻碍大学生的成长。正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自控力差的大学生出现了不同情况、不同程度的失信行为。

三、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内涵深刻、博大精深,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理论基础,是诚信教育的生动教材,指导我们加强大学生的诚信立人、诚信践行和诚信交往教育等。

(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立人教育

中国自古就对诚信教育很重视,自西汉儒学占主导地位后,《大学》《论语》等经典成为学生的基础课,通过儒家诚信思想长期的熏陶和教化,学生们已形成了自觉的诚信习惯和诚信行为,从而具有诚实守信的高尚人格。《论语•为政》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袁子•用贤》中“唯君子为能信,一不信则终身之行废矣”,说明诚信者方能立足于社会,失信者在社会中寸步难行。这对当代大学生人格自我完善的诚信立人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高校应当将传统诚信思想渗透到教育当中,把诚信立人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和评价标准。教育学生把握好诚信价值取向,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守信大学生。凡事追求真实、实事求是。杜绝学术欺骗、考试作弊;抵制恶意拖欠学费和贷款;消除就业中的不诚信等。使大学生能够自觉遵守诚信规范,将诚信观贯穿于毕生始终,让大学生在诚信的教化和熏陶中立人、成人。[1]

(二)“口能言之,身能行之”———诚信践行教育

《荀子•大略》中曾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孔子主张“听其言观其行”“寡言而行,以诚其信”。明代吕坤说:“不须犯一口说,不须着一意念,只凭真真诚诚行将去,久则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意思即诚信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也不需苦苦思索,只需诚心去做,时间已久就会自然地养成诚信习惯并为人们所尊重。古代的诚信教育告诉我们一定要践行诚信,要体现在行动上、实践中。由此我们应当引导大学生从实践中、从小事开始树立诚信理念。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要以实践活动为出发点,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不断地锻炼和摸索,严格按要求检验和改进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其真正具有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诚信是一种对人们行为外在要求和约束的社会道德规范,当人们真正遵守它的时候,才内化为人的品质修养,而这正是对大学生诚信教育所希望达到的目的。[2]

(三)“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诚信交往教育

老子《道德经》说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其大概意思是:“别人不那么相信你,是因为你做过不守信用的事”。告诫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若相互不信任,存在欺骗、虚伪,则彼此间关系终将恶化、矛盾重重。人们之间若不能以诚相待就不会结交真正的朋友。现在很多大学生感叹世间炎凉、人情淡漠、孤独无助,其实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人际交往中诚信缺失,事实上只要努力践行诚信之德,诚心诚意待人,就不会出现孤独冷漠了。只要将诚信的人格素养作为交往前提和基础,无论是师生交往、同学交往、朋友交往等人际交往中都能建立真诚互信关系,从而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四、融入传统文化诚信思想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传统诚信思想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将其渗透到诚信教育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塑造学生们高尚的诚信品德。

(一)培养大学生诚信理念

1.“言必信,行必果”的做人理念

自古“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和为人处世的最基本要求。“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3]孔子认为诚信是人们最基本的道德,人若无信则举步维艰。这宝贵的教育资源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树立正确价值观“理想人格”的重要思想和理论依据。根据大学生失信现状,培养“言必信,行必果”的做人理念迫在眉睫。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治学理念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强调学习不要不懂装懂,要实事求是。中国古代的诚信治学理念值得学生们借鉴和学习,有助于培养他们求真务实的严谨治学态度,也对部分大学生的考试作弊、学术抄袭等弄虚作假情况起到强有力地制止。

3.“朋友有信”的交往理念

在传统文化思想中,诚信不仅是交友的基本要求,也是择友的基本准则。“朋友有信”是儒家五伦之一。《论语•学而篇第一》[4]第七章中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因此,不断增强大学生诚信交往教育,建立言而有信、以诚相待的人际交往关系是大学生终身的追求。

(二)继承和创新传统的诚信教育方法

1.内心自省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即善于向有才德之人学习,也要善于从无德之人身上去自我反省、自我省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每天勤于反思和检讨,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反复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缺失。可见,“内省”是我们值得借鉴的教育方法,实现自我教育是我们追求的目的。由此,加强内心自省的诚信教育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自省的习惯,将诚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自觉做到诚信。[5]

2.慎独自律

“慎独”即凭自身的信念和自觉性,不做违反做人原则和道德规范的事。“慎独”是儒家所提倡的一种很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是我们值得借鉴的诚信教育方法。自律和他律是大学生诚信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他律起到外在的约束作用,自律起到内在的决定性作用,自律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有效方法。通过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将诚信内化为个人的自我要求和品质。

(三)完善诚信教育环境

环境对人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传统诚信思想对我们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建设来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1.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社会诚信度会影响学校的发展。政府扮演重要的角色和很重要的地位,既是方针政策的制定者,也是国家事务的执行者,还是国家权利和人民权利的维护者,在诚信方面较个人具有更大的作用、影响和责任。因此,首先应当建立诚信政府。具体执行者即公务员自身做到诚信,做到为民表率,发挥其带头作用,其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整个社会。其次,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诚信教育营造好的社会环境。通过政府的作用,培养社会诚信道德理念,加强社会诚信教育,规范社会道德秩序,积极营造一个诚信、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诚信教育朝积极健康方向发展。最后,政府应当提供诚信教育平台。贵阳孔学堂是一个以推崇孔学、弘扬国学、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基地,同时也是人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精神殿堂,还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学堂。因此,政府应当积极支持各高校以孔学堂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地,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有利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更好地发展。

2.加强高校诚信体系建设

当前国际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应当更加重视诚信教育,培养诚信践履的自觉性,切实增强诚信观念。首先,建立健全高校诚信守则。守则是大学生的诚信规范和要求,必须遵守诚信守则,这对增强诚信理念、践行诚信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加强教师诚信教育。诚信是师德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诚实守信,才能为学生做出表率,才能建立与学生之间的诚信桥梁。再次,诚信教育应当与时俱进。针对新问题及时调整内容,更新方法和教育途径。除了重视和加强诚信教育理论研究,应该更加重视具体操作模式的探讨和构建,使诚信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体来说,学校可以构建诚信院系、班级、团支部等,使学生在浓烈的诚信氛围中,增强诚信理念,践履诚信美德。另外,开展各种表彰活动,让学生备受鼓舞和增强自豪感,从而坚定诚信信念。当然,对于失信行为要予以严肃的批评和严厉的惩罚,让学生通过自省真正意识到错误,从而改正错误行为和纠正错误思想。最后,高校应当改变传统的诚信教育方式。传统上普遍采取课堂教学和宣传教育,比较单一和形式化。我们可以采用走出去的实践教育模式,如高校之间开展诚信交流活动,在贵阳孔学堂接受传统文化教育,遵义等红色革命区的实地考察教育等,采取丰富多样而有效的教育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增强学生的认同感,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诚信教育。

3.注重大学生的诚信践履自觉性

诚信思想的最终目的是在实践中自觉转化为诚信行为,做到“知行合一”“名实相符”。高校着力培养大学生诚信践履的自觉性,有助于诚信价值的实现。通过创造良好的诚信教育社会环境,高校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利用多平台、多渠道积极开展诚信教育,从内容上加以确定,价值观上加以引导,内心加以升华,逐渐得到学生的认同,唤起学生的内在自觉。同时让学生参与学校、社会各种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诚信践履自觉性习惯,已不再需要外在的约束和监督,已成为大学生自然而然的意识和行为,这种高贵品质正是人们努力追求的目标。

作者:韦红霞 单位:贵州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钱益民.浅析儒家思想对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3,(10).

[2]李崇爱,欧志文.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与大学生诚信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06,(9).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为人处事真诚、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弄虚作假。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优秀的传统之一。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在迅速发达的市场经济熏陶下,人类最基本的传统和优秀的东西却几遭抛弃,真是可惜可叹!

一、诚信缺失的表现

大学生应当是一个具有较高诚信品质的群体。但是,当前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大学生的意识中诚信已失去了它本来的价值。我们可以把当前大学生群体中不诚信的表现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日常言行缺乏诚信,背信违约

据《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统计表明,在校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平均只有6.2%,其中,幼儿园小朋友占84%,小学生占51.3%,中学生占20.1%,大学生占0.84%。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诚实,缺乏诚信,具体表现为:开假证明,骗取资助;家里并不困难,看到学校有“绿色通道”,故意不缴纳学费,要申请补助,领到助学金后,大吃大喝;到图书馆借书,拖延不还;借钱不还:制造各种假证书等等。

(二)信贷诚信:恶意拖欠贷款、学费,银行高校处境为难

为了保证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1999年国家推行助学贷款,但是却遭遇了“诚信危机”的重棒。据教育部统计,1999年至2001年某省57所高等学校开展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4.5万名贫困大学生获得了2.76亿助学贷款。然而有近20%的学生在获得贷款后没有考虑还款的事宜,中国银行在某校签订国家助学贷款协议的218名97级学生中,仅有3名学生毕业后与中行联系还贷事宜;近几年来全国许多高校也几乎是不约而同面临着严重的学生欠费问题。这其中除了一部分学生确实是无力负担高额的学杂费外,更深层次更本质的原因还应归结于大学生的诚信危机。

国家在大力推进助学贷款发放过程中存在着大学生的诚信、信用缺失问题,成为贷款发放、整体推进过程中的最大障碍。在国家助学贷款开始进入首批还贷的2003年~2004年,全国借贷学生平均违约率20%~50%以上,致使一些银行纷纷收缩甚至取消这项业务,银行的理由很简单:贷款无法收回,部分大学生不讲信用。2000年国家颁布实施“绿色通道”计划后,各高校为贫困大学生办理缓交学费手续等,不让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失学。但是国家资助力度的加大,高校学生拖欠学费反而呈大幅度增加的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春季学期末,广西高校拖欠学费人数为41793人,拖欠学费金额为12493.58万;到2008年秋季学期末,拖欠学费人数为70176人,拖欠学费金额为26323.3万元。拖欠人数和拖欠金额分别增加了67.9%和110.7%。

(三)考试诚信: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定,不仅对考场纪律有严格规定,而且对监考老师的职责也有严格的考核,在考试前学校也挂出了横幅,醒目地展示在教学楼前,“诚信考试,做文明学子”、“考出的是诚信,留下的是文明”,在笔者的学校,在学生考试之前,让学生签一份有关考试诚信的承诺书,但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胜防。作弊现象也由“个别”迅速发展成为“群体”或“团体”作弊。

(四)就业诚信:求职履历弄虚作假;就业签约无故悔约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学生害怕找不到工作,就在求职履历上大做文章,涂改成绩,制造假证件,虚构经历,摇身一变成为“三好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获得者”、“优秀毕业生”等,于是就出现一家用人单位接收的简历中,竟有多人同为该校学生会主席,一个班大多都是一等奖学金获得者的怪事。在找工作中随意签约、毁约的现象屡次出现,有的毕业生由于害怕没有合适岗位,求职心切,缺少慎重考虑。

(五)学术诚信:抄袭成风

根据几次期中教学检查与同学座谈以及任课教师反映,抄袭作业较为普遍,有关大学生抄袭剽窃的报道很多,大量的“”广告、论文交易广告充斥于大学校园和网络,抄袭他人的作业,从网上下载论文作为自己的论文等,学术腐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困扰学术发展的障碍和笼罩在校园象牙塔的阴影。

大学生群体中不诚信的表现已经严重污染了我们的校园,也严重影响到大学生在社会当中的形象,要铲除诚信缺失现象就要找出出现诚信危机的根源。

二、诚信出现危机的原因

人是社会的人,大学生亦是社会中的群体,同样受到社会各种思潮和现象的影响。大学生发生诚信危机的原因在于历史积淀、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以及教育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现实社会中的失信之风、不文明之事被有些大学生所接受和效仿。在日常生活中,眼花缭乱的虚假广告、随处可见的假冒伪劣产品;还有企业、经营者的拖欠赖账、偷税漏税,走私骗汇;一些单位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浮夸虚报欺骗……社会中的不诚信现象如此泛滥,即使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也难免不受其影响。加之,大学生受到生活经验的“教育”,老实人总是吃亏,尤其是吃眼前亏,遵循诚信法则的人并不能到得太多的实惠,相反那些处处行事与诚信相悖的人常常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这些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极端不良的影响和诱惑。

(二)长期教育中,学校、家庭重智商而忽视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教育环境和手段不利于学生培养诚信的品格。

强调智育教育,希望学生考试取得高分数,这是我国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尽管学校经常性开展德育教育,也主要是讲学生如何服从社会这些大道理。如何培养出学生诚信的品格呢?首先在家庭教育中,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家长教育孩子从诚实做起,要勤奋学习,不要贪玩,教育孩子要文明,不要吵架斗殴,只有不断的以自己的言行和家庭教育来引导,才能培养出自己孩子的诚信。

(三)责任意识的淡薄、反思能力的缺失是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内动力。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的阴暗面的全面理解和认识。同时由于他们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还不够,很容易使他们将观察了解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从而误导他们失去诚信观念,甚至出现与公民道德规范相背离的行为规范。

三、提高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措施

(一)全民动员起来大力构建诚信社会

高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成员,必然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大学生出现诚信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社会失信之风的影响,学生们感受到的社会不道德氛围,将直接造成到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偏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最好的教育,生活是教育厚实的土壤,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好的生活蕴育好的教育,不好的生活产生不好的教育。要得到良好的诚信教育,只能在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氛围中获取。为此,必须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构筑一个诚信的环境,诚信的社会。学生必定从对社会的责任感为建立诚信社会出力。

(二)加强高校诚信教育的力度

校园是一个小社会,教师是大学生直接接触的群体,是学生的表率,教师的诚信形象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学校和教师应该做到以诚信为本,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只有言传身教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学校应多组织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诚实做人。

(三)发挥高校辅导员工作优势,增进诚信教育实效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其主要工作职责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养成良好道德品质,也就是说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诚实不欺、信守诺言、真心实意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人。诚信教育过程中,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职责优势,走到学生中,观察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化解他们的困惑和矛盾,通过思想引导、行为熏陶、人格启迪、榜样示范、观念灌输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诚信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罗妮.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8.18

[2]孙文龙.和谐校园建设视阈下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分析及思考[J].文教资料.2009.15

[3]王自翔.高校应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J].剑南文学.2009.8

[4]许安朝.和谐社会视域下的大学生诚信教育[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1

[5]毕胜.浅谈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10.26

[6]刘远闯 等.浅议大学生还贷诚信[J].管理观察.2009.33

[7]孙昱.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4

[8]李卫成.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