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表演艺术形式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舞台表演艺术形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舞台表演艺术形式

篇1

关键词:粤剧;老旦;舞台表演形式;艺术张力;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1

顾名思义,老旦就是指吸取表演中的老年妇女,其有着自身的表演特点和形式。但是其在粤剧的表演行当中算是一个比较偏门的角色,通常情况下其在一部戏剧中的戏份较少,往往由其他行当的人兼当,所以在粤剧中老旦行当并不为人重视,很少有人愿意去学,更不用说女孩子了。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一部戏剧中可以忽略老旦的作用,与其他行当一样老旦犹如“盐油”的角色在粤剧表演中的作用不可无视。唱、念、做、打四大类别是粤剧表演的基础,我们就在下文从这四个方面对粤剧中老旦的舞台表演形式做一番讨论。

一、浅谈粤剧老旦的舞台表演形式

(一)平喉演唱,准确使用唱腔。粤剧中老旦角色饰演的是经历了很多生活沧桑变化的老年妇女,因此和表演年轻的角色相比,其在声音方面也要展现出一种岁月感,要有符合人物身份低沉稳重的特点。因为平喉处于音色的中低区域,所以在粤剧老旦的舞台表演中,其厚实沉稳的音质更适合表现老旦人物的身份特点。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每个老旦角色在人生经历方面都是不同的,这就在影响了老旦的性格等方面,因此为了表现出戏剧中人物角色的不同,我们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实现音色和基调的因人而变,戏曲工作者在饰演角色之前需认真研究所演角色人物的身份、性格、经历等,并在亲身体会的基础上决定采用何种音色演唱。

(二)移情入景,真情念白。因为唱词可以在音律的附和中进行演唱,而念白则完全没有任何可以辅助的因素,全凭演员自己的功力将其表达出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根据人物的个性特点,以及舞台当时的人物关系情景对念白进行处理,在演员将情感真正与舞台情景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准确地把握念白的语调、语速等关键要素,从而将饰演人物的当时当地的情感很好的抒发出来。演员需要认真分析人物角色,移情入景,在角色体验中实现感情的融合,找到与剧中角色的共鸣,然后将情感融入到念白中,真切地展现出所饰演人物的舞台情感。

(三)恰当表演身段,展现人物个性。粤剧表演中的“做”就是这里我们所说的身段,就是指演员通过台步、走位、手势等动作的表演将所饰演角色的情感、性格、经历等展现在舞台上,而相对于戏剧中的台词,身段的表演并不是完全固定的,这一点在现代粤剧题材的表演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尽管这种非程式化的表演为演员的发挥和创新预留了空间,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演员准确把握表演身段的难度。演员们需要不断的摸索、尝试和练习,才能在现代粤剧表演中将身段表演地恰到好处,同样这在老旦角色的表演方面就需要演员对角色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才能把握好这个度。

(四)表情自然,真情流露。“打”在戏曲的表演中主要指的是武打和翻跌的技艺,和“做”通常是的相互结合的。而我们考虑到老旦通常是年老体弱的老妇,所以除非是个别的剧目,如饰演《百岁挂帅》中的佘太君时,我们在个别场景里可以加入适当的武行当身段,其他大部分粤剧剧目中老旦角色的饰演都是没有“打”戏的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其他方面的努力来弥补“打”戏的缺失给人物情感展现带来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结合老旦的行当特点,戏曲演员要在面部表情到做足功课,将面部表情的变化融入到在唱、念、做的过程中,根据剧中人物情感的变化,展现不同的面部表情,在对人物角色性格、行为进行深刻剖析的情况下,现实表情的自然和真情的流露,只有这样才能完美诠释剧中的老旦角色,实现人物角色与舞台情景和剧中情节的完美融合。

二、浅谈粤剧老旦的艺术张力

(一)小人物与大智慧。一台粤剧的成功,并不能只靠剧中的文武生和花旦主角的表演,如果要得到戏迷朋友们的认可,其他配角的表演也显得特别重要,是一台戏高水准的保证。在舞台角色戏份多少的分配中悬殊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这并不是说戏份少的角色并不重要,正如俗话说: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考虑到老旦行当同样也是如此,尽管其是剧中的“小人物”,却处处彰显着大智慧,通常在剧中有画龙点睛,推动剧中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老旦是老年妇女的形象,她们在戏剧人物角色的设定通常是已经经历过大半辈子的风风雨雨,这些老妇通常是从现实生活的人物中衍化而来,并通过艺术的升华和提炼将其展现在舞台上,这样在剧中和剧外生活共同的积淀中,老妇多就成为了生活经验的总结者,这其中蕴含着大智慧,她们能看透很多事物,生活的心境也多归于平静,往往能一句话点透困扰年轻人的情感事物,成为年轻人的精神导师。

(二)小人物与大气度、大难度。从总体上看,老旦在粤剧十大行当中是比较不受重视的人物角色,除了个别的剧目,其在很多的剧目中所占戏份很少,是戏曲中典型的小人物。但是这个小人物在饰演时并不能小看,她也有很多表演的形式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她有着很多角色不具备的大气度。粤剧中的老旦行当展现的是剧中老年妇女的形象,人物性格多有着大气度的特色,主要通过其表演形式展现出来。老旦角色人物的声音多是低沉而有力,身段朴实而沉稳,步伐刚健而稳重,神态雍容而大度,眼神凌厉而睿智,在唱腔、念白、身段、表情各方面都在角色诠释中有着较为精细的要求,其演绎难度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么容易,若想将角色饰演的出色,甚至比其他多数行当还要难。在粤剧中的人物角色都有着自己各自的人生阅历和性格特点。要想饰演出色,还必须将其人生阅历考虑在内,依此准确变化和掌握自己的唱腔、念白、动作和表情等。

粤剧的老旦行当是一个小人物的角色,但是其表演形式和艺术张力却很复杂和宏大,戏剧工作者要想将其塑造成功,必须在日积月累的揣摩和练习中才能实现,因为实践越长才能越和老旦角色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吴俏红. 行当分类是戏曲表演的核心形式[J]. 南国红豆, 2009, (4).57-58.

[2]吴俏红. 老旦的独特意蕴[J]. 南国红豆, 2009, (3).55-56

篇2

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概念

民间表演艺术通过表达形式来体现,有效保护民间表演艺术,准确理解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概念是当然之义。关于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概念,理论与实务界均无统一结论。理论界基于不同的视角,对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涵义给出多种表述。部分学者立足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空间性,认为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是指特定群体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作并演绎的民间文化表现形式的总称[5]。部分学者基于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延续性,认为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是一种通过世代流传、连续、缓慢创造的艺术作品[6](172)。还有的学者突出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集体性,认为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是“指某社会群体(而非个人)创作”的艺术形式[7](203),或是指“由特定区域的社会群体或特定民族集体创造、体现该特定区域的社会群体或特定民族的特定品质或文化”的艺术成果[8]。此外,有学者从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词源出发,主张按照其英文的涵义,称为“民间文学艺术”或“民间艺术”[9](307)。法律实践上也无统一的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定义,国际间立法采用列举法且差异较大,但都要求表演者的群体性、内容的民族性。《班吉协定》的附件所保护的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包括:一切由非洲的居民团体所创作的,构成非洲文化遗产基础的,代代相传的表演艺术的传统表现形式。而依据《示范条款》,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可见,《班吉协定》将其界定为由“群体”而非“作者”完成的东西,从而排除了可通过常规版权法保护的民间“作品”;示范条款则包括可认定由一国国民或者该国之部族群体完成的创作。在具体国家立法中,摩洛哥版权法仅指符合创作条件的未出版的作品;阿尔及利亚与突尼斯两国的版权法对是否出版无要求;塞内加尔版权法则限定在艺术领域的创作……笔者认为,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是指在一国领域内,由该国的民族或种族集体表演,或能够推定为来源于某国或某一社区内成员表演,经世代相传,构成独特的文化特征、民俗风格、表现形式及方法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展现艺术方式的种类,这些种类是被认为符合该民族、种族或社区集体期望的表演形式的总称。民间表演艺术发展史、国际间立法实践都表明,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具有明显区别于著作权法上“作品”的法律特征。民间表演艺术特殊性决定了其表达形式的特征。在武汉召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国际研讨会”上,学者们归纳民间艺术表达特征为多样性、不确定性、传承性、无形性、实践性、开放性等。基于前述概念,民间表演艺术的表达形式具有三个主要特征。第一,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民间表演艺术的表达形式是由某社会群体表演的流传于民间的歌谣、音乐、戏剧、舞蹈等表演艺术形式,它产生后会在区域间、民族间不断创新、丰富。因此,它并不是完全等同于传统版权法上的无形的“智力创造成果”。由于民间表演艺术源于民间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不受“宫廷艺术”规矩束缚,与之伴生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自然竞相发展,形式与时俱变,从最初的杂耍到传统舞蹈,从活表演“百戏”到“人机合作”表演。因此,民间表演艺术的表达形式至少包括原始民间艺术表演结果如原创音乐、戏剧、舞蹈;在原始民间艺术表演结果基础上形成的载体如同一舞蹈的不同表演方式;以及以流动形式存在的民间表演艺术,如口技、评书、宗教传统仪式、传统竞技、传统游戏、民间习俗;等等。第二,创作主体的群体性。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存续主要通过家族或群体传承,即使个别形式是某一特定个体原创,但由于社会发展原因,原创个体呈现“不知名”状态,但总体属于特定群体一员。正如学者所言:“它不是一个或若干个自然人或者团体的产物,相反,它是在不断地被民族内的众多成员传播、演绎过程中”受到无数的表演者不断加工,“同时,也融入了许多听众、观众的意见和情趣,从而使文化内涵不断丰富”[10]。第三,流传方式的实践传承性。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出现取决于生活生产实践的需要,一种表达形式的发展也基本决定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可以说,没有民间的生产生活需要,就不可能有民间表演艺术,民间表演艺术的表达形式缺少“宫廷”及“科班”标准,“口传身授”成为其流传的主要方式。

法律保护的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

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因其依存的文化环境而丰富多样并不断演变,但由于法律的局限性、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殊性、演出法调整对象的发展性,司法实践对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保护不到位。“如果整体所获得的力量等于或者优于全体个人的力量的总和,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立法已经达到了它可能达到的最高的完美的程度了。”[11](154)因此,民间表演艺术要受到法律保护,必先使之成为演出法律关系的客体,而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得到合理界定,是民间表演艺术法律保护的起点。(一)界定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基本理论在艺术上,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是民间表演艺术的载体,也是民族文化的表达形式,必然体现审美观念。而人类的生存发展决定着民间表演艺术的丰富发展,民间表演艺术的表演形式的审美观念与审美形式,逐渐成为审美意识,并显性为审美观念的符号语言。这些符号语言通过民间艺术,再现人类改造客观与主观世界,从而形成民族表演艺术文化模式。因此,界定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首先必须坚持“原生态”标准。在民间表演艺术领域的“原生态”,是指在特定民族、地域生活环境内自然形成、表演、流传,域外文化影响少,没有经过人工依据外来标准改造的表演艺术形式。由于民族、地域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取向不同,民间表演艺术的“原生态”内涵不是简单、统一、固定的。因此,民间表演艺术形式的差异不是技艺水平,而是形式创造者的思想观念。正如贡布里希所言:“因为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12](18)“原生态”要体现民间表演艺术语言系统、表演情感呈现方式、表演者审美观念、表演者心理结构、表演者思维方式、表演动作要求等舞台元素,也要体现民间表演艺术生存、流传的实践环境,以及确切传达民族(群体)文化心理。为此,确定“原生态”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应该使它的文化形态完全回到原生态的生成环境,至少“原生态”应该体现“传统”和“习惯”内涵。依据WIPO解释,“传统原生境”被认为是特定群体基于一直延续的用法在适当的艺术框架内使用民间表演艺术传统的方式;“习惯原生境”则指依照该群体每天的生活实践对民间表演艺术的利用[13](17)。在法理上,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应符合法定要件。首先,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是民族文化财产,是在民间经过长期流传而形成的表演艺术载体。形成时间短,或非特定民族或群体自觉形成的,不是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有些国家立法要求表演艺术已存在100年以上并能反映本民族文化,如特利尼达和多巴哥的《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法》(草案)。其次,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创立者是民间特定人群,而非官方指定或许可人群及组织,其引起原始权益不能够完全归属于特定个人或者该人群以外的社会组织。“群体性”不仅指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中所表达的感情、反映的愿景、展示的内容,对特定群体具有普遍性,还指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从原始创作到流传、到再创新的每一历史单元都是与群体艺术创作分不开。至于认定“群体”,一般考量民间表演艺术的生长环境,而民间跨区域流传的同一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则可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①。再次,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灵魂是民族文化内涵,即特定群体对本民族文化的自然认同与自然情感。“正是这种情感,在自然状态中代替着法律、风俗和道德”[14](103),而“法的观念,尤其是自然法的观念,显然就是关于人的本性的观念”[14](64)。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是表演艺术本身的载体,以民族民间文化为依托,是后者的表现形式,而不限于具体形式的有形或无形性。因此,与民间表演艺术无关的表演形式,如从国外引进的音乐、舞蹈、戏剧,非民间的官方艺术表演形式都不是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最后,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具备主观要件,即已经被公开的、被特定群体在心理上认可的“正式形式”。“公开”是向所在区域或人群公开,是表演的法律要件之一,非公开的表达形式自然不符合法律保护要件;而且,这种形式应该得到特定群体的承认,公认其区域的、人群的效力,如果该形式没有得到社区多数人的认可,则不是法律保护的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此外,这种主观认可,还体现为民间艺术表演者都为表演结果的完成做出了直接的、实质性的贡献,而非为表演创作提供素材、理论指导或记录等辅的行为②。(二)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国际间立法实践关于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保护范围,国际间立法实践不一致,但都规定了大致分类。从国际公约规定来看,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别,这反映出国际社会对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曲折认识。狭义上,将民间表演艺术的表达形式排斥在口头表达、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之外。如联合国《伊斯坦布尔宣言》列举了三大民间表演艺术领域: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而依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民间表演艺术包括肢体语言、音乐、戏剧、木偶、歌舞等表现形式。在广义上,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外延更广泛,且符合民间表演艺术本质特征。如《班吉协定》附件7规定,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至少包括口头形式表达、艺术产品、宗教传统仪式[15](375);突尼斯版权示范法则包括音乐表达如民歌、器乐,动作表达如民族舞蹈、民间游戏及民俗活动①。国内法示范法条的规定更宽泛:口头表达形式,诸如民间诗歌及民间谜语;音乐表达形式,诸如民歌及器乐;活动表达形式,诸如民间舞蹈、民间游戏或民间宗教仪式;有形的表达形式;等等②。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国际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将传统表演文化表现形式概括为:音乐表现形式,如歌曲和器乐;行动表现形式,如舞蹈、游戏、典礼、仪式和其他表演,而无论其是否已浓缩为某种物质形式③。从国际看,21世纪的联合国公布三批亚太地区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31项,表演类占总数的93.55%,所有项目均涉及民俗。纵观各国具体立法,由于对民间表演艺术范围的理解,发达国家与传统资源较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常相去甚远,保护民间表演艺术的国家多是经济不发达国家,如突尼斯、智利、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肯尼亚、马里、布隆迪、象牙海岸、几内亚等国。各国具体规定存在差别,但基本可以归结为四大类:口头艺术形式,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谜语等;声音艺术形式,如民乐、民歌等;动作艺术形式,如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间体育活动、民间游戏、杂技等;综合艺术形式,如民间祭祀活动、宗教仪式、节日庆典活动、民间游艺活动等。从国内来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也予以保护民间表演艺术,依据我国公布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演类分别占总数的51.4%、56.7%、57.1%,它们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与节庆等形式④。(三)法律关系客体的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类型根据国际间保护民间表演艺术的理论与实践,能够成为法律关系客体的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主要有三大类。1.民间表情艺术。它是指借助于艺术载体要素媒介,通过表演塑造的艺术形象,反映表演者感情的民间艺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杂技、民间戏剧等;后者专指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本文专指狭义民间表情艺术,它最直接、最充分展示表演者情感;通过表演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与受众情感共振;凭借时间流动性形成意境。民间音乐是相对于专业创作音乐的概念,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是指特定群体在生活和劳动中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它是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经受着群众集体改造、加工和提炼的表演艺术。民间舞蹈,也称“土风舞”,是历史流传下来的,由群众自创自演,具有固定舞蹈程式、动作术语,体现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的自娱性、群众性的舞蹈。民间舞蹈历史久、题材广、形式多、数量大,内容包括农业生活、娱乐活动、祭祀礼仪活动。民间舞蹈特点是:载歌载舞,多用道具,表演形式自由。从舞蹈功能角度看,民间舞蹈可以分五大类:节令习俗舞蹈、生活习俗舞蹈、礼仪习俗舞蹈、信仰习俗舞蹈、劳动习俗舞蹈等。2.民间综合表演艺术。民间综合表演艺术是戏剧、戏曲等艺术的总称,汲取了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艺术优点,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合在一起[16](195)。民间综合表演艺术主要包括民间戏曲、曲艺、皮影戏、民俗表演。民间戏曲是指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艺术。它是综合舞台艺术样式,以歌舞演故事,离形取意,运用虚拟手段塑造形象。它源于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艺术形式。中国戏曲源于原始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鼎盛于清代,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名句、明清传奇、近现代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艺亦称说唱艺术,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曲艺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古代宫廷中俳优歌舞表演就含有曲艺因素,主要有相声、数来宝、快板、快书、评书、弹调、大鼓坠子、琴书等。曲艺是最具民族特点的表演艺术形式集成,以“说”和“唱”为主要,以“一人多角”的方式表演,曲种各自独立。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中国民间一种古老的表演艺术,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皮影戏的演出是演员通过操纵皮影来展现形象。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

篇3

【关键词】声乐演唱;舞台表演;艺术呈现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075-02

声乐演唱是一种声音凝练的呈现[1],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与美感。舞台表演是一种综合形式的艺术呈现,本文将探究声乐演唱中舞台表演的重要性。首先分析声乐演唱的内容和特点,其次分析舞台表演的内容和特点。结合上述结论再具体分析舞台表演对于声乐演唱的重要性。

一、声乐演唱的内容与特点

(一)声乐演唱的内容。

所谓声乐演唱,便是指以歌唱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演出。声乐表演在生活中并不陌生,歌唱表演、演唱会等形式均是声乐演唱的内容。

(二)声乐演唱的特点。

1.艺术性:艺术性可以说是声乐演唱最大的特点,声乐演唱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艺术就能体现出美感。声乐演唱最大程度上表现了人们对声音单一的纯粹的追求[2]。所以说艺术性是声乐演唱最大的特点,也可以说是最基本的特点。

2.复杂性:所谓复杂性,体现在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方面。虽然声乐演唱仅仅只是一种舞台呈现形式,可是声乐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作为表演者,熟悉各种声乐唱法、各种演唱技巧是极为复杂的。以上便是声乐演唱复杂性的体现。

3.单一性:这里谈到的声乐演唱的单一性主要是从声乐演唱的形式为出发点而进行探究的。声乐演唱仅仅是声音的表现、歌唱、口技等等。形式单一,模式较为固定。上述便是声乐演唱单一性的表现。

4.长期性:声乐演唱艺术中的长期性主要体现在声乐演唱的练习过程中。声乐演唱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只有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大量的练习,才可以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进而才可以达到演出的水平。

5.实践性[3]: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一般而言,任何一种表演艺术的目的都是在舞台上将艺术进行呈现。声乐演唱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大量的练习,将理论上的东西联系实际,才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提升。以上便是声乐演唱实践性的体现。

6.配合性:除了独唱等少数几种声乐演唱形式,其他大部分声乐演唱均是由群体配合而进行演出的,这就使得了声乐表演不论训练过程中还是在演出过程中都需要所有表演者进行配合。当表演要求更好时,或声乐表演训练水平不断提升,表演者之间会产生默契[4],这是十分有利于声乐演唱的。

二、舞台表演的内容与特点

正如上文所提及的一样,舞台表演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有学者认为一切艺术的表现形式均要通过舞台来实现,其实现过程就是舞台表演。据此本文将探究舞台表演的内容与特点。

(一)舞台表演的内容。谈到舞台表演的内容,至少可以有两个方面的解释。其一,舞台表演的内容,就是舞台所能呈现的一切艺术的总和。例如声乐演唱、舞蹈表演、杂技表演等。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狭义的且较为广泛的理解。其二,在这一方面要探究舞台表演的内容,将舞台和表演连在一起理解。即舞台表演就是指以舞台作为载体的艺术体现,可以说这是一种广义理解。

(二)舞台表演的特点。上文中已经从两方面分析探究舞蹈表演的内容与含义,在此基础上研究舞台表演的特点,经过分析,本文认为舞台表演主要有以下主要特点。

1.丰富性[5]:舞台表演的丰富性体现在舞台为众多的艺术表演充当载体。从所呈现的表演艺术形式上来说,丰富性是舞台表演最大的特点。舞台表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主要形式例如歌唱、舞蹈、武术、杂技等等。上述内容体现出了舞台表演的丰富性。

2.差异性:这里所提的差异性主要是指舞台所处环境的差异性,舞台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呈现的艺术题材不同,当然艺术风格也是有差异的。世界因差异而精彩,因不同而美丽,正是由于舞台表演中风格各异的体现,才使艺术形式变得丰富,给人更多的美的感受,以上内容便体现了舞台表演的差异性。

3.灵活性:任何风格的表演艺术都可以通过众多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可见表演艺术在舞台表演中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另一方面,相同的舞台,可以表演不同的艺术,同一舞台,经过不同的设计,就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情调。以上都体现出了舞台表演的灵活性。

4.适应性:适应性的特点主要是从舞台表演所面对的观众而言的,舞台下面的观众有着十分复杂的组成,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年龄阶段,可是在同一个舞台上,经过不同的设计,就可以适应不同的群体。这便是舞台表演适应性的体现。

三、舞台表演对于声乐演唱重要性的体现方面

在上文中已经分析了声乐表演的内容与特点,同时也探究了舞台表演的内容与特点。通过对上述研究结论的分析,下面将探究舞台表演对于声乐演唱的重要性。

(一)舞台表演可以说是声乐演唱的最终表演形式,是声乐演唱训练的目的所在。舞台表演是任何艺术表演的最终体现,正如上文所述,舞台表演也是艺术表演的一种,同样以舞台表演为基本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舞台表演对与声乐表演的重要性。

(二)舞台是艺术的载体,对于声乐演唱来说,同样也是载体。舞台对于声乐演唱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了环境方面,有了具体的舞台这个环境,声乐演唱才具有了发挥的空g。简单来说,没有舞台,声乐无处可演,从更高的层次来看,没有了舞台表演,那又何来的声乐演唱,这是一种严密的逻辑关系[6]。在这种关系中体现出了舞台表演对于声乐演唱的价值,即重要性。

(三)舞台是检验任何艺术表演水平的地方,舞台是让人欣赏的地方。不论是业余的看表象,还是专业的看本质,总之,舞台可以检验表演的水平。舞台表演就是对表演艺术的检验方式。对于声乐演唱而言,只有真正经过了舞台表演才能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检验,只有得到了检验才能发现不足,寻找差距,好好提升声乐演唱的水平。

(四)舞台表演可以更好地促进艺术表演水平的提升。对于声乐演唱而言,上文中已经谈到了舞台表演可以检验声乐表演的水平,可以使表演者发现不足与有待提升的方面。在此基础上表演者会思考分析如何提升声乐表演的水平,如何带给观众更好的美的音乐享受。从侧面看这就是一种对声乐演唱水平提高的促进,即舞台表演可以使声乐演唱水平提升。

(五)上文已经谈到,声乐演唱具有配合性,即除了少数几种演唱形式之外,其余大部分都是由众多的表演者相互配合的。只有经历了舞台表演才能更好地提升整个表演团队的协调能力,使众多表演者之间相互信任,增强其默契程度。进一步说,舞台表演可以增强整个表演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7],通过相互配合,大家相互帮助,使得有着和谐的团队氛围,更加有利于每一个表演者的成长与发展。

(六)舞台表演是一个整体性的艺术呈现,有着众多的环节,任意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会影响整个演出的表演质量,甚至是演出停止。而处理这种临时的突然状况的能力只有经过大量的舞台表演实践才能具有。所以对于声乐演唱而言,舞台表演是其最好的练兵场,能增加每个表演者应急处突的能力。

(七)舞台表演对于表演艺术创新创造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任何艺术都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而这种创新灵感的来源大多都是在舞台上,因为作为表演艺术,只有在舞台上才能知道哪里的表演还有瑕疵,哪里的表演还有待提高,哪里的表演深受观众喜爱。同样,乐演唱作为表演艺术的一种,其艺术发展创造的灵感来源就是舞台。可见舞台表演对于表演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四、如何更好地发挥舞台表演对于声乐演唱的积极影响

上文中重点分析了舞台表演对于声乐演唱重要性的体现。从上述七个方面的体现来看,舞台表演对于声乐演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上述结论,本文将探究如何更好地提升舞台表演对于声乐演唱的积极影响。

(一)提升表演者对于舞台表演重要性的意识。使表演者清楚地意识到舞台表演对于声乐演唱水平的提升与表演团队整体默契程度的提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更多的创造舞台表演实践的机会,只有通过大量舞台表演的实践,才能使舞台表演对于声乐演唱水平的促进作用最大化,正所谓量的积累达到量的变化,全面促进声乐表演水平的提升。

(三)对于每次舞台表演后都作以系统的分析研究,发现表演团队与个人的不足,找出差距,这是一种主观意义上的查漏补缺[8]。对于不足和差距,制定合理的方案予以处理,不断地进行这种查漏补缺,才能更好地提升声乐演唱的水平。

(四)表演团队应该建立舞台表演观众反馈机制。例如问卷形式,抽样调查的形式。让观众来评价演出质量,对于声乐演唱而言,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开展客观的查漏补缺,使演出水平不断提升。

(五)建立表演团队水平提升的评价机制,在声乐演唱中,对于每一次的舞台表演都进行系统的评价,最好能用量化指标反映[9],取最终得分的形式。将历次舞台表演的得分综合分析,反证出表演团队的水平变化,为其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给出可信的依据。

五、结语

本文研究声乐演唱中舞台表演的重要性,首先分析了声乐演唱的内容与特点,其次分析了舞台表演的内容与特点。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对舞台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的具体体现做了归纳分析,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声乐演唱作为一种重要的表演艺术形式,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提升声乐演唱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在探究舞台表演对于声乐演唱的重要性中,发现舞台表演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实践中[10],也从侧面证明了只有实践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水平,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参考文献:

[1]刘洋.浅谈声乐演唱中的舞台表演训练[J].北方音乐,2010(5).

[2]王梦莹,付佳.浅谈舞台表演艺术在歌唱中的作用[J].大舞台,2010(9).

[3]刘乃枫.浅谈歌唱艺术中舞台表演的重要性[J].魅力中国,2014(14).

[4]许静.浅析声乐教学中舞台表演艺术的重要性[J].鸭绿江月刊,2015(6).

[5]刘骅.浅谈声乐表演中舞台艺术实践的重要性[J].通俗歌曲,2015(9).

篇4

关键词:京剧;武生;艺术特点

京剧是中国文化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十分浓郁的文化韵味,其美感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无法媲美的。京剧舞台上有四大行当,一般来说由“生、旦、净、丑”组成。京剧武生是京剧“生”行中的重要一支,多扮演武艺高强的青壮男性,展现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武打翻跌等技巧。武生行当分为短打武生、长靠武生、箭衣武生和勾脸武生等,凝结着京剧演员高超的艺术造诣,同时产生了大批优秀的武生流派,各流派相互融合,体现了武生行当的艺术魅力。

一、京剧武生表演艺术的特点

(一)短打武生

短打武生的主要特点是干净潇洒、轻盈利落的武打动作和短衣衫、薄底靴的穿着,在舞台表演中着重展示“冲、帅、美”。“冲”指的是较为夸张的武打动作,形成视觉冲击力,表现力极强,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打斗场面的激烈性;“帅”的含义是武生的武打动作并不是真正的打斗,而是具有美感的舞蹈动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受到观众的广泛喜爱;“美”体现的是短打武生表演的形象主要是外形俊朗的年轻人,具备外貌美观的特点,其动作神态的美感也很强,例如白玉堂、武松等都是短打武生的经典形象。

(二)长靠武生

长靠武生主要特点是长靠与厚底靴的着装,在进行表演时最明显的特点是人物的架势和武打动作,人物的大气与庄重能够很好地体现在表演过程中,因此长靠武生也可以称为“墩子武生”、“大武生”等。英雄与将军等古代著名人物都适合用长靠武生来表现,如姜维、赵石等,具有十分鲜明的人物特点。长靠武生的大多数经典剧目都有较大规模的打斗环节与场面宏大的战争场景,因此可知,与其他武生表演形式相比,长靠武生的特点不仅体现在独特的衣着,还包括独特的武打表演动作。

(三)箭衣武生

京剧箭衣武生的表演方式介于长靠与短打之间,所穿的服装叫箭衣,属于长衣,与短打不同,同时也是便服,与长靠也不同,因此,箭衣武生兼具长靠、短打两种表演风格的特点。例如《一箭仇》中的史文恭穿的就是箭衣,他在戏的前半段持枪与卢俊义、武松等陆战,表现的是长靠武生的风格,而后半段与阮小二等水战,短打武生的风格很突出。再如《夜奔》中林冲的扮相,身着黑绒箭衣,在头场“走边”中,演员随“四击头”的头一锣迈出第一步,跨抬左腿,左手扶剑一亮,然后眼睛向下看,身向前冲,快行几步到台中,左手扶剑,右臂上举过顶,手成赞美式,这个“走边”出场动作和其他戏的“走边”完全不同,把短打和长靠的身段揉合在一起,突出表现林冲八十万禁军教头的身份,生动演绎出受奸人所害的落魄英雄形象。

(四)勾脸武生

勾脸武生是武生中独树一帜的行当。勾脸武生演员脸上画有脸谱,它对演员的要求甚高,比一般大武生戏更考验神气儿和功架,只有具备一身扎实的功底,才能担当此扮相。如《杨家将》中《金沙滩》一折,正是勾脸武生的代表剧目,主角杨七郎延嗣,勾“一笔虎”脸谱,戴蓬发,插锥尾,一身黑靠,手舞银枪,张扬霸气,虎虎生威。这一角色要求演员稳健大气,要有武净的粗犷暴烈,才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英雄豪杰非同凡人的气概。

二、不同艺术流派的特点分析

由于武生表演的类型与形式不同,其表演方面与造型特点也有一定的区别,所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许多艺术流派,各个艺术流派都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点,具有不同的艺术创造性,这些差异也使京剧武生行当的表演艺术更加丰富。

(一)俞派武生的表演艺术特点

著名京剧艺术家俞菊生创了俞派武生,该流派的武生在进行表演时,往往带有非常生猛的动作表演,并且在武功的表演方面也非常标准,在清末时被评为三大武生流派之首。俞派创始人俞菊生擅长表演长靠和短打,具有比较广阔的戏路。通过对俞派武生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俞派武生在表现形式和舞台造型两方面都有着非常独特的特点。俞派武生非常重视脸谱的勾画和描绘,并且在许多经典作品中都能够充分体现出这一特点,尤其是在神怪题材的武生作品中表现得更加突出。俞派武生的脸谱勾勒方式独特,一般介于“生”、“净”之间。此外,俞派武生非常注重念白,并且声音比较洪亮,表演效果较好。这些鲜明的艺术特点也为俞派武生吸引了众多弟子,并促进了表演形式的不断完善,极大地扩展了俞派的戏路。

(二)盖派武生的表演艺术特点

艺术家盖叫天是盖派武生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南派武生的代表人物,在其带领下,盖派武生发展繁荣,形成了独特的表演艺术。首先,盖派武生擅长短打,该流派在表演时以短打剧目为主,是其最突出的一项艺术特点。盖叫天从小习武,武术功底非常扎实,并且充分结合了不同武术门类的优势,使得盖派最终形成的表演形式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其次,盖派武生塑造的人物立体感很强。盖叫天先生具有十分高超的艺术成就,他塑造了许多经典、不朽的人物形象,比如在塑造武松时,他以武松在剧目中的境遇变化及人物特点为依据,选择“另类”方式来塑造人物以及武打表演,通过武戏文唱,为武松赋予了盖派短打表演十净利落与从容不迫的特点。最后,盖派擅长创作总结。盖叫天先生通过研究创作出了许多剧目,并且对一些武生表演道具与服装提出了创新的建议,使该行当的艺术表演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完善,丰富了我国京剧事业的内涵。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武生行当实京剧表演中重要行当之一,生动形象的展示了京剧的艺术魅力。武生的舞台表演中,包含短打、长靠、箭衣、勾脸等艺术形式,集中体现了京剧演员深厚的艺术造诣。正是由于武生特有的艺术魅力,多种武生流派呈现“百花齐放”的特点,产生大批优秀的武生表演艺术家,为我国京剧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永辉.京剧武生艺术特点的分析与研究[J].才智,2013,30:257.

篇5

一、影视与话剧的艺术特征

影视剧带有明显戏剧因素,影视剧是用摄像机记录演员表演。影视表演可以用于戏剧舞台艺术形式,但不能代表戏剧与影视表演自身特征。其特征主要体现在时空与母本差异。戏剧是再现时空的艺术,通过演员形体语言表演再现真实生活,受到时空限制舞台真实在想象中存在。表演中的时空建立于预定假设的基础上,如舞台上看到的房子与现实中的房子不同,演员表演具有虚拟性。影视剧中给人时空感觉真实,表演不同于戏剧表演的虚拟性。话剧表演是在舞台上表演,表演者的肢体动作会有夸张,外化情感的表演是生活中行动的变形[1]。人们到剧场中希望看到比生活更浓稠的东西。话剧表演艺术是根据面对情况作出适当调整,表演者只能在有限的舞台上通过戏剧化的表情满足观众需求。由于舞台空间制约,话剧时间限制使话剧表演具有连续性特点,演员要在规定时空内连续完整表演。话剧表演在有序中进行,表演者要按照排练场次顺序演出,话剧表演是即时现场同步表演,为观众带来直观的感官享受。影视表演是在镜头前表演,影视表演空间范围更大。美国导演玛丽在其专著《电影表演》中写道,演员可以在电影中占据整个银幕,由于摄影机把每个动作放大,演员运用形体姿势必须节制。由于环境不受限制,使得影视表演具有纪实性。镜头会放大人的表情动作,镜头前表演主张肢体动作开合要自然细腻。影视剧拍摄前,将文学剧本转换为分镜头剧本,剧组根据分镜头剧本安排拍摄[2]。由于受到转场等条件制约,拍摄顺序根据实际情况打乱。影视制作可以后期剪辑,删除不需要的废弃素材,使得演员进行不连贯表演。影视剧制作周期较长,演员表演非面对面,无法使演员与观众近距离交流。

二、影视与话剧艺术表演的相同点

话剧表演具有直观性、仪式性,具有独特艺术魅力,是电影艺术之前人类文化生活中具有吸引力的表演艺术。从事话剧与影视表演工作需要演员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精湛的表演技巧。话剧表演是角色在舞台上相互交流中完成表演,影视表演是演员在镜头前间接交流完成表演。影视与话剧表演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演绎人物内心世界,借助自身专业演技呈现不同的表演效果。影视与话剧表演的共同点体现在注重角色塑造,虚拟情景与表演要求相同。戏剧与影视表演把角色塑造作为表演宗旨,演员具有不同的表演素质,最终表演宗旨是塑造人物角色。利用不同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体现剧作家的意图。二者在关注角色塑造方面相同,促使表演艺术发展需要演员提升角色塑造技巧[3]。影视与话剧表演要求方面相同,在创作原则方面一致,表现为表演艺术以生活化为核心,评估影视话剧表演艺术将表演真实性作为重要指标,保证表演真实性是表演基础要求,要力求表演贴近生活,让观众认可作品。话剧表演追求夸张的真实。影视与话剧表演情景设置方面具有虚构性特征,观众观赏话剧作品可以看到舞台放置不同道具,感知到话剧表演虚构特征。影视表演场景设置具有虚构性,如很多影视作品的下雨等情景为迎合表演需要虚构。影视与话剧表演为表演艺术的分支,具有许多共同的原则方法。二者要将平面语言转换为立体视听形象,演员要通过对剧本人物二度创作使扮演角色形象;两者为综合性艺术,需要多种艺术完成创作,影视与话剧表演需要有导演、化妆、道具、美编等部门协同完成作品。两者对表演者要求一致,演员创作角色时作为角色创造者与创作工具,要求演员表演真实,演员的表演要高于生活表现真实,这是评价表演成功的重要标准。演员从直觉、联想等思维过程创造的资料多半为平素自我修养的积累,想象是根据直知觉中的资料进行加工创造的意象。

篇6

【关键词】戏曲表演;虚拟性;程式化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029-02

在戏曲表演舞台上,没有太多布景和道具,只有一些桌椅和砌末。戏曲中时间和地点主要是依靠演员的表演和动作确定的。由于戏曲中的表演动作存在这样的特性和作用,因此,在表演时自然对戏曲动作提出了要求,虚拟化和程式化便是其中重要的两点。

在戏曲舞台创作中,舞台是被当做演出场所来理解和使用的,演员就在舞台上进行创作。通过演员的表演,舞台逐渐丰富起来,或是山,或是河,或是花园,或是楼台,或是殿阁,或是战场……充满了不同的生活景象。这些景象是演员创造的结果,也是观众想象力作用的结果。如果真在舞台上造一艘大船,或者安放一扇门、一堵墙,既让舞台失去了一半魅力,也不方便演员的表演,甚至舞台的调度也受到了限制。

戏曲的虚拟性表演,虚掉的是没办法搬上舞台的复杂多变的环境,以及各种实物,以舞蹈身段模拟其存在。戏曲舞台的虚拟性表演动作,带给戏曲艺术创造和艺术处理以极大的自由。它可以使艺术家在形式上进行最大限度的加工和装饰,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和创造。

一、戏曲舞台的虚拟性

在中国的戏曲艺术中,具体的时空概念完全是依据舞台上不同人物的规定情境变换而转化的,而这种变化又是凭借着演员们那一招一式的表演具体展现出来的。因而,中国戏曲表演有着极其自由的创作天地,并表现出与西方戏剧完全不同的虚拟性。这既是中国艺术的古老传统,也是东西方艺术之间的巨大差异。

戏曲在编排和表演中是有整套程式构成表演艺术动作的,这也决定了戏曲表演具有虚拟性的特征。如在戏曲表演中,开关门、上下楼等具有生活气息的表演动作,都采用虚拟的方法来表演。另外,在戏曲表演中,往往会以鞭代马、用桨代舟,运用一定的虚拟动作和道具来引发观众的想象,使得观众能够透过这些舞台动作联想到生活当中的实际内容。但是虚拟化的动作表演必须做到准确和恰当,否则会让人感到虚假,只有将虚拟化特征运用准确得当,才能突出演员的动作,感受到生活之美。炉火纯青的戏曲表演会让观众获得真实感,这样的真实主要来源于演员细致的做功和逼真的动作,戏曲表演中的虚拟动作会让整个表演更加逼真和富有美感,不仅有助于确立鲜明的角色形象,还能够启发观众的想象力。

京剧《秋江》中老艄公与妙常,能以一桨取代大船,“自由自在地游弋于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京剧《三叉口》中的刘利华和任堂惠,能在明亮耀眼的舞台上,以各自的举手投足分明表现出“两人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之中对搏”,并令观众十分信服。可见,戏曲艺术的虚拟性,是以戏曲舞台上的表演为其鲜明标志的。同时,这也正是戏曲区别于其他戏剧样式最显著的特点。

二、戏曲舞台的程式化

程式化是我国戏曲表演的主要特征,任何一种形式的戏曲表演都必须遵循相应的程式规则,在表演中不能出现自然形态的原貌,这样才能让戏曲表演具有差异性和丰富性。自然形态的戏剧素材在实际表演当中必须依照美的原则进行概括、夸张、提炼以及变形,将自然形态的戏剧材料变成具有严整格律和鲜明节奏的程式。戏曲表演的程式在不同的行当中具有一定的表演界限和要求,例如,武生和武旦在表演时要威武刚强;花旦要表现得天真活泼;青衣要稳重端庄;小生要温文尔雅。这些都体现出戏曲程式化和规范化的表演,也是将实际生活中的语言、心理、动作等各个方面内容进行规律化的转变,最后用程式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将戏曲作品呈现在舞台上,为观众带去别有韵味的艺术表演。

戏曲演员在舞台上的所有表演,即展示给观众“看的部分”,基本上都是经过台下严格训练的。虽然一些日常生活状态看似平实、简单、普通,实则集中于戏曲舞台之上,一招一式都十分讲究手、眼、身、法、步的运用和积累,所有的表演招式,都有一定之规,都需要做得准确到位;所有的表演都要按照“自己的一套说法”去具体实施。@个“说法”和“规矩”,正是戏曲艺术中最重要的“表演程式”。

所谓的戏曲表演“程式化”,是戏曲演员们于各自的生活经验中一点一滴提炼出来的,它源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不同的人物感受。因此,它是复杂而多变的,既源于平凡生活,又{于平凡生活,是“艺术表演的规定性”。戏曲舞台的表演程式,是规范化了的生活模式。其中包括人们一些常用的动作及一般的生活状态,像走路、开门、上楼、骑马、坐轿、喝酒和睡觉,等等。也有婚丧嫁娶、祭奠亲人等仪式和礼仪。它们全部都是来源于生活,却又不完全拘泥于生活的日常状态,在提炼与“蜕变”的过程中,戏曲大胆地使用了艺术的夸张、变形、虚构和比拟等一系列手法,令舞台上所呈现的表演,达到“有法之极,归于无法”的最高境界。

戏曲表演的程式,并不单单局限于某一个角色,根据人物的不同行当与角色的分配,他们各自在舞台上都有属于自己独立自主的规定性的表演形态。而他们彼此之间还有一种互动性,即人物与人物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或交锋形成的舞台场面。例如,一个老生的出场,总是伴随着其行当所特有的脚步,以及“理髯”“亮相”等规定动作。除了不同角色行当的人物表演,人物之间及群体之间的互动互衬、有主有宾、呼应顾盼等,也是戏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俗称“一棵菜”,由此达到“满堂彩”。所有这些在戏曲中都有“一定之规”,故称“程式”。

三、结语

戏曲表演艺术手段简单地归纳为唱念做打,这几个简单的文字包含着戏曲艺术手段的性质和形态,也能体现出戏曲表演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形式,其综合性特征要求演员具备高超的演绎技巧,同时也要能够将戏曲的多种表演形式和表演手段进行有效融合,实现综合性的演艺,从而更好地凸显戏曲的魅力,推动戏曲的发展和传承。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创作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和灵感;艺术用自身独特的方式反映生活,在舞台上呈现给观众更好的生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戏曲反映生活的方式也很独特。戏曲在表演中讲究神似,“装龙象龙,装虎象虎”。可是简单的舞台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戏曲无法客观反映、表现生活。戏曲就用独特的艺术处理方式,如虚拟化、程式化来进行艺术创作。戏曲表演的虚拟化和程式化是对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恰当处理。

参考文献:

[1]刘梅.程式化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J].剧影月报,2008,(6):87-87.

篇7

表演艺术既是最艰巨、最复杂和最难驾驭的,那么学好表演艺术相应对其他艺术门类也要求有所涉猎,并且,学好表演艺术对其他艺术形式也是有益处的。本文以少儿表演与声乐、舞蹈艺术为例,试谈它们的关系。

一、关于少儿表演培训

少儿表演艺术不是指专业职业的演技学习,而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表演能力与认知,帮助学生发展表演的技能,让他们了解艺术创作的真谛。少儿表演培训是在游戏中训练学生的理解力、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力。

作为一个表演者首先要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只有正确深入的理解才能谈到准确的表达。再有,作为一个表演者还应该具有较强的感受力,感受作品中发生的一切,身在其中,同欢乐、同悲伤、同愤怒、同痛苦。那么想象则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在许多领域占有重要的位置。表演者的创作是从想象开始的,把直接或间接体验的生活,通过回忆和联想融合起来,从而给作品提供更丰富的依据。

最后就是表现力,表演者最终的任务是把作品准确、丰满的展现出来。在具有了理解力、感受力、想象力的基础之上,还要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要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必须经过系统的表演基础训练。想象在艺术创作中尤为重要,音乐、戏剧、舞蹈,主要是想象的产物,它是通过艺术家的形象思维,在生活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艺术手段,进行想象、加工、提炼而虚构出来的。

二、少儿表演与声乐的关系

声乐表演是指用歌声,以嗓音为主的音乐表演。声乐表演时集合于脑力、体力、想象力、表现力的综合艺术。

良好的演唱源自两方面一因素:一是先天的好嗓音及与演唱相关的身体技能的敏锐与协调性;二是后天的努力及训练。可以说演唱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感受力、想象力、表现力都决定着作品展现的效果。

一首歌曲或是写景、或是抒情、或是欢乐、或是悲伤。当一个演唱者在完成一个歌曲的时候,除了要声音洪亮、咬字清楚、及与音乐伴奏相配合外,还要根据对歌曲的理解加上一些适当表演,这样才能完整的展现作品。如果演唱者在完成一首歌曲的时候,只是面无表情、挺值的站在那里演唱,那么对于歌曲的艺术性就会大打折扣,也会影响观众的欣赏兴趣。

一次,参加少儿歌曲大赛,当时几位小选手都选择了一首叫《神笔马良》的歌,这首歌曲前奏比较长,辅导老师在前奏时加了一些动作,让孩子随着音乐,好似手里拿了一支笔在画着什么。有些孩子的动作让观众可以感受到他是在画画,而有些孩子则是照猫画虎,完全不能理解老师的意图,观众看着也不知所以,只是看到演唱者在那一通乱比划。这样的孩子就缺乏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力,在表达作品时也就缺乏了感染力。一个好的歌手应当能够用他的想象力、表现力,通过自己的动作,表情、眼神把观众带入到歌曲情境当中去。比如一个歌手在演唱《我爱你塞北的雪》中“飘飘洒洒,漫山遍野”一句时,演唱者要通过自己的动作、眼神表演出此时的场景,就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力,想想自己在一座山岗上,眼前一片白茫茫,天空还飘着雪花。演唱者自己如身临其境,相信着一切,舞台上在用自己的表现力,加上一系列的动作如:将自己的头向一侧45度抬起,慢慢转向另一侧,眼里充满喜悦,将双手交叉从胸前伸出在慢慢向两侧打开,这样观众也能通过演唱者的表演,感受的雪花飘飘洒洒,漫山遍野的场景。

有些演唱者为了更清楚、更好的表达歌曲的词义,会先将歌词大声的朗读出来,其实这也用到了表演中的台词训练部分。因此可见,表演培训对声乐演唱完整展现是有着一定的帮助的。

三、少儿表演与舞蹈的关系

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他通过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动性动作来表情达意。舞蹈表情、舞蹈动作、舞蹈构图是舞蹈艺术的三要素。上述三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以人物内在情绪和心灵贯穿起来,构成有机的艺术整体,从而实现舞蹈宣情的目的。

舞蹈有着自己独特的肢体语言。比如舞蹈中的转:可以表现大自然流水的形态;舞蹈中的造型:是对大自然中高山的表现;舞蹈中的走(包括跑、跳):主要作用是把舞蹈中的造型和旋转结合起来。再有,背部抽动表示哭泣;欢乐时动作多向外延伸等等。

舞蹈虽是以肢体的律动变化为主要符号,也是以艺术形式来传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除了动作也要有眼神和脸色的表达。如伤心事,会满脸愁容,眼睛会流出泪水;高兴时则喜笑颜开,手舞足蹈,蹦蹦跳跳;愤怒时如果“两眼无神的演员在舞台上一站就好像馒头泡了水,稀里糊涂一大堆,没有一点筋骨;也想衣服没有领子,提不起来;更像拍照片焦点不准,迷迷糊糊一片。”这是我国话剧表演艺术家石挥,在谈论某位演员表演时的眼神时所说的一段话。

四、结语

综上,表演艺术的元素与声乐、舞蹈艺术关系十分密切,它们相依相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表演艺术支撑并促进声乐、舞蹈的表演,声乐、舞蹈的学习也丰富了表演艺术。少儿表演培训对少儿声乐、舞蹈的学习是有所帮助的,声乐、舞蹈的学习也促进了少儿表演艺术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林洪桐.表演艺术教程[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篇8

[关键词]钢琴表演;视觉艺术;现实价值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1-0054-02

[作者简介]孙昊(1989-),男,吉林省吉林市人,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视觉艺术的设计符合大众的直观感受,通过视觉的刺激为大众带来美的享受,钢琴表演实现多重感官的调动,让观赏者能够在视觉享受的同时聆听更为丰富的音乐表现,感官的表现让观赏者感受到更多体验,将钢琴表演艺术的丰富情感充分的呈现出来。因此,注重深入地挖掘钢琴表演中的创造性元素,发挥视觉艺术的优势性对于大众审美需求的满足、情感认知的满足和社会文化的推动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视觉艺术在钢琴表演中的体现

视觉艺术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图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1]。视觉艺术在钢琴表演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舞台整体的设计、表现设计的现代感和音乐现场表现的凝聚力。三者是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关系,视觉艺术只有渗透到钢琴表演的各个环节中,才能充分地调动观众的情绪,引发大众对于钢琴表演的情感共鸣,展现艺术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一)舞台设计多元化

尽管大众对于钢琴表演的最直接的感受体现在对音乐的解读上,但是以舞台设计和舞台的表现为主要呈现的视觉感受更能够引导大众对钢琴表演作出感受和判断。钢琴表演是一种文化理念的传达,是大众传播的主要形式,实现了音乐和现实的沟通。视觉环境下舞台的设计能够更好地实现和大众的文化沟通、情感交流。舞台的设计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舞台布景、灯光的设计都是重要的辅助工具,人们不仅仅可以听到音乐所要表现的情感,更能够看到音乐的内容。舞台的设计能够加强人们的情感共鸣,感受到钢琴表演中更为深刻的内涵。

(二)表演设计时代感

钢琴表演起源于西方,在艺术表现面前,音乐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表演艺术的现场魅力。视觉艺术在钢琴表演艺术中最为重要的表现就是表演设计,表演者能够通过肢体语言,透过演奏情感的投入,带动起观众的情绪,掌握钢琴表演的整体节奏。观赏者的主观感受很容易受到表演者的影响,因此钢琴演奏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视觉和听觉地融合更多的传达音乐的内容,表演需要融入具有时代感的设计成分,融入新的元素,实现在视觉艺术上的大胆设计,感受不同文化成分的现代呈现,带来具有震撼力和表现力的钢琴演奏。

(三)音乐表现的融合

随着现代传播媒介的多样性,在音乐的设计和表现上存在着更多的可能性,视觉感受需要通过多媒体的艺术表现力带动现场的气氛。音乐的表现体现在演奏过程中对于钢琴艺术的大胆表达,把握视觉艺术这一媒介,实现对音乐的认知。钢琴艺术的表现不仅仅可以从艺术场所中看到,甚至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一场精彩的演出。趋向于感性的审美倾向渗透在大众的日常生活当中,音乐的艺术表现实现了和现代媒体的融合,大众的接触范围更广,审美认知也更贴近与大众的生活感受,视觉艺术和钢琴艺术所要传达的理念得以更多的传播。

二、视觉艺术对钢琴表演的现实价值

视觉艺术对于钢琴表演的推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视觉艺术的融合实现了钢琴表演的审美价值、情感价值和文化价值,满足了现代人多重的文化需求,更是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积极的推动性作用。在表演细节中关注视觉、听觉的融合,在音乐表达中感受传统和现代的交流,深入的挖掘钢琴表演艺术的发展可能性,体现钢琴艺术的现实价值。

(一)审美价值的实现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上来说,钢琴表演的审美价值体现不仅仅体现在音乐的表达,整个舞台整体的表演环境都被纳入到审美呈现上。钢琴艺术的美学理念正在不断地深化和转变,满足不同时代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从多重的感官体验了解艺术的内容,这是钢琴表演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审美价值包含音乐的旋律美,更是体现在艺术呈现的美感上,实现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的完美融合能够更好地实现钢琴演出的表达。钢琴表演的视觉呈现将审美价值从娱乐性带入到感性思考的艺术层面,实现了对大众审美价值的导向,更加关注钢琴演奏的本身,更加关注现实的艺术需求。

(二)情感价值的体现

钢琴表演所要表现的是音乐的情绪,音乐中所要传达的情感正是对大众情感重要表现。钢琴音乐的情感价值呈现需要通过视觉艺术来深化。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音乐的多元化呈现创造了更多的艺术价值,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媒体传播。钢琴表演被加工和创作,实现了艺术作品的呈现,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感受到音乐的魅力,由于钢琴表演的大众化程度的提升,人们的情感共鸣变成为了普遍的认知行为。由此所带来的社会整体氛围的营造更能体现文化的情感价值,通过钢琴艺术的视觉呈现真实的抒发内心的情感,让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更加的丰富,从而主动去探寻生活的美好,舒缓压力,实现情绪的释放。

(三)文化价值的丰富

钢琴艺术的创作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对于音乐艺术的文化传承和创新需要实现具体化和生动化的展现。视觉艺术的渗透能够实现钢琴表演的形象化和生动化,充分的调动大众的文化情感,主动去了解钢琴表演这种艺术形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艺术欣赏角度。钢琴艺术中视觉艺术的渗透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和促进,以更加适合大众的文化形式去引导大众的审美和情感取向,充分地实现钢琴艺术的文化价值,将钢琴艺术的表现形式丰富起来,可观可感可听,提升钢琴艺术的发展空间,丰富大众的艺术文化追求,碰撞出更多艺术的火花。

三、结语

综上所述,视觉艺术对于钢琴表演的促进和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未来钢琴表演的艺术表现更是要充分的考虑大大众的观赏心理,以强烈的艺术追求和深刻的社会文化责任提升艺术的表现力,将钢琴艺术的内容和表现丰富起来,为大众带来更多的艺术大餐。视觉文化和钢琴表演的融合实现了音乐艺术的抽象到具体,实现了艺术表达的内敛到丰富,将饱满的艺术情感和艺术表达最真实的呈现出来,对于大众文化追求来说无疑是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的。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创新钢琴表演的模式,注重文化的交流和沟通,释放艺术的情感表现,推动现代艺术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苑丽娟.视觉文化传播之理性思考[J].商业文化,2009(03):128.

[2]岑鹉.视觉文化语境中钢琴表演的现实转向与理想图景[J].艺术评论,2011(07).

[3]陈光.对钢琴表演中的色彩问题的研究[N].才智,2013-10-25.

[4]田钰莹,王立威.当代视觉设计艺术的媒介传播形态探析[J].作家,2013(07).

篇9

一、木偶表演艺术与儿童审美心理

(一)木偶表演艺术

作为一种独特的戏剧形式,木偶戏通常是以演唱操纵木偶来进行故事情节表演的。木偶戏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具有深层次、全方位以及系列化的特点,它的生命与中心就是表演艺术。木偶戏表演属于具有理性认知的软系统,同时又是具有智力支持系统以及提供动力的系统。能够在实际的艺术实践当中将木偶戏的表演工作做好,首先需要能够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将木偶表演艺术的意义有一个深刻的领悟。缺乏了表演艺术的木偶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木偶戏,表演艺术才在真正支撑木偶戏的存在,同时它也决定着木偶戏的艺术水准与艺术风格。对于这一点,应该要有十分明确的认知。与软系统相对应的就是硬系统了,对于木偶表演艺术而言,硬系统指的就是主体与实体系统。通常情况下,木偶表演艺术的主要内容会被分为两个大的方面,其一是操纵,其二是演唱。操纵亦即表演本身,同时还需要呈现出多样性亦即高难性才可,主要包含了杖头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等类别。演唱则是指的在木偶戏表演当中的演唱表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用的戏曲曲调演唱,对话或者歌舞形式相对比较少见。木偶表演艺术需要遵循三个原则,艺术创造、艺术创新和艺术创意。艺术创造指的是把剧本的思想内容和要素都能够与艺术形式的要素通过创造性的方式在舞台上呈现出来。这便需要能够将戏里面的人物感情充分表达,以致于将观众大众引起共鸣,才能够算是达到了艺术创造的表演效果。艺术创新指的是木偶表演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要不停创新,见木偶的形体设计与制作、操纵与演唱等方面都进行全面的创新。艺术创意是指木偶表演艺术的亮点与看点,也包括支点与力点,应该包含特色,无论是民族的特色还是地域特色都可,从而形成中国的作风与气派。

(二)儿童审美心理

由于木偶表演的可玩耍与可操纵性十分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需求与生理特征,因而木偶表演艺术的基本观众群便是基数很大的少年儿童。可以发现的是,木偶表演艺术与儿童审美心理存在着对应关系。木偶带着玩具属性,儿童对玩具本身就存在着游戏的生理与心理需求,这其中便等于是存在着对应关系。木偶进行表演的时候是作的,这种操纵下所表现出来的动作形体和儿童的动作形态实际上是十分相似的,所以儿童容易对木偶有亲近感。木偶表演具有故事性,儿童对于故事通常都是热爱的,并且乐于模仿,这种心理特点与木偶表演艺术是契合的。如此,可以知道的是,木偶表演必然是受到儿童喜爱的,这其中存在着需求以及被需求的关系,即使是在木偶艺术表演的发展创新里也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不过,对于不同年龄层的孩子来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如果想要让不同年龄层的孩子都能够对木偶艺术表演有更加好的享受,就需要对不同年龄层孩子的生理特征与心理特点进行特别的研究。

二、木偶表演艺术与儿童审美心理的对应

(一)针对学龄前的少年儿童

学龄前儿童通常情况下指的是三岁至七岁之间的少年儿童,在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对于外界的事物在认知方面还是被直觉占据主动地位的年纪。他们的审美活动的主要特点是以游戏为主的娱乐方式。对于他们来说,游戏当中的动物玩具是存在着非常大的吸引力和诱惑力的。这便意味着,对于这个年龄层的儿童来说,动物玩具就是他们审美活动的主要对象之一。这些拥有着各自形象特征的玩具,是他们直觉神经的刺激,这些也能够让他们得到心理上或者说精神上的满足。只是与此同时,对于这个年龄层的儿童来说,注意力普遍不够集中是一个场景的现象,是以容易情绪不够稳定,而且很容易被其他新鲜的事物将注意力带走了。面对这个年龄层的心理与生理特征,木偶表演艺术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可以考虑将具有动物形象特征的玩具作为表演中的角色,根据不同的形象要适合分别人物属性的好与坏,并且构思出来的故事应该简单简洁,易于理解。在涉及到操纵角色时候的外部动作的夸张表演以及人物的语言上可以进行生动的处理,这样会更容易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孩子们对木偶以及木偶表演产生更多的喜爱,于是便能够形成儿童与木偶之间的对应关系顺利形成。具有夸张表演的角色和不断变化的舞台画面,毫无疑问能够对这个年龄层的儿童持续造成感官上的刺激,让他们变得兴奋,从而产生出来手舞足蹈那样的愉悦和想要欢呼呐喊的激动享受。

(二)针对学龄后的少年儿童

学龄后儿童通常情况下指的是七岁至十二岁之间的少年儿童。在这个年龄层的儿童已经能够把学习作为一个主要的活动方式了,正是如此,对于这个年龄层的少年儿童来说,他们在心理上会已经从自我意识阶段开始向意识自我也就是自我的意识阶段进行转换了。与本能的自我意识阶段不同,拥有了自我的意识的儿童的审美情趣已然发生了变化,他们会关注木偶戏当中的人物命运的问题,会开始评论与论判“真善美”的问题。甚至,他们会将这些心理体现在对于表达自己的偶像,对偶像的崇拜等方面,还可能会主动去模仿这些喜爱的人物或角色的行为举止。正因为如此,面对这个年龄层的少年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在木偶戏当中纵的人物角色在进行塑造的时候,便应该要有一个准备的把握。在进行创作的时候,需要根据这个年龄层的儿童会有意识进行模仿这一审美心理的特点,努力造成在艺术创造与创作中,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应该是这个年龄层的孩子容易理解的,并且是容易进行模仿的,以及能够让他们产生求知欲望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对这些木偶戏当中的人物的塑造,配合上具有情趣且充满着智慧的故事情节,再将画面处理好,对于这个年龄层的儿童来说,便能够感受到充足的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的审美享受。而且,对于这个年龄层的儿童来说,这样的木偶艺术表演还能够让他们学习到新的知识,获得新的灵感,更能够让木偶艺术表演成为他们成长当中的一部分。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服装表演;服装造型;模特造型;造型应用

造型是指通过一定方式和手段塑造出的物体的特有形象,也指创造出的物体形象。造型艺术是指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塑造可视的静态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和艺术家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工艺美术等具体的艺术形式都是造型艺术的一种,造型艺术具有直观具象性、瞬间永恒性、空间表现的差异性、凝聚的形式美等审美特征。服装表演艺术中涉及的服装造型和模特造型同样也是造型艺术的一种,服装表演是服装计者思想情感的寄托,是服装设计者向外传达服装设计理念以及自己对美的理解的重要形式,而这种信息的传达依赖于造型艺术,包括服装造型和模特造型。服装造型是设计者对服装进行的造型,而模特造型是设计者对模特进行的造型。模特造型又可分为静态模特造型和动态模特造型,两者都是服装表演中最常用的造型,前者依靠静态肢体语言对服装和彩妆等表演内容进行烘托,后则较为复杂,其融音乐、舞蹈、美术等等艺术形式为一体,共同烘托表演内容。

一、造型艺术在服装表演中的作用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服装表演中模特在走台时所摆出造型的一瞬间是很不经意的一瞬间,但是造型对服装表演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模特身体的各个部位与空间中诸多的点在造型的一瞬间完美结合的一种体现,造型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件服装设计的成败,模特用走台和造型来展现服装在人体上处于运动和静止两种状态下的不同形象,造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观众能否更加生动地把握和感受设计师的艺术气息,造型与服装表演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服装表演艺术的重要成分。

(一)造型能帮助模特在表演时掌控整个舞台空间的节奏感

造型是一种静态在舞台空间中稳定的构成,能使整个舞台更加稳定和完整。模特表演由动入静时,其身体姿态形成并展现身体鲜明的曲线和内张力,模特身体造型以适度的夸张表现出设计效果,在短暂的造型定格中能够使观众游离的眼神重新回到模特的造型中来,使远处和身处现场外的观众也能看清模特夸张的细节,给观众一个鲜明且突出主题。模特的造型是观众视线集中的焦点,在这个节点能够充分调动观众内心的热情。模特造型同时也是服装展示造型艺术的基本要素之一,造型展现出的动作,决定了造型的风格,影响身体的平衡和造型的均衡性,模特造型的视觉方式做得好,可以给予观众更大的想象空间,正是因为造型能够将整个舞台的气氛和观众的视线做到松弛有致,不至于在转体和走台环节观众出现视觉疲劳和细节缺失。

(二)造型在服装表演中体现人体静态的雕塑感

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造型是对模特身体的各个部位与空间中诸多的点在造型的一瞬间完美结合的一种体现。造型能够通过对身体各部位扭曲以及变形呈现出一种自然的却又充满着生命力的状态。造型的动作并不是随意摆出的简单的身体姿态,而是经过思考和处理后能够尽可能展现人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的一种状态。体现服装表演艺术中的造型在很多方面与雕塑艺术相通,其在舞台灯光下的效果,正如射灯下的灯光,静止而又动态的造型能够如雕塑般呈现出一种圣洁而又远离的美,造型让模特在服装表演艺术的舞台中如一尊定个的雕像,其在舞台中的稳定的构图让其如同博物馆中陈列的雕塑,给本来俯视的观众一种不可抗拒的震撼。无论是造型与服装表演艺术,还是雕塑与展台,其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共性,造型能够如雕塑般稳定舞台,能够产生相似的视觉效果和空间氛围。

二、造型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造型是服装的灵魂,一个服装设计只有拥有灵魂才能称得上完美。服装表演重点不是表演而是服装,是借表演来展示服装,因此在服装表演中服装造型十分关键。在服装表演中,模特自身的美以及模特的表演和造型等都是为了突出服装的。

服装造型包括了服装廓型设计和服装内结构的设计。服装造型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向外界传达美的信息,因此在服装设计中遵循美学的基本原理是基本的要求,即在要在保证整体造型上协调、平衡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的关注局部和细节。简单的说,就是在设计服装时要首先从整体上加以把握,要保证服装整体上是协调平衡的,不管是对称或是不对称,都要掌握一个适当的比例,让服装能够让人们一眼看上去协调自然。不管是线条、色彩或是面料的运用都应该遵循美学的标准,可以有交错的线条,但应该错落有致;可以有绚烂的色彩,但应该整体上和谐;可以用特殊的面料,但应该与服装的风格一致。这样,即便是服装在表现形式上有些夸张,但是其在本质上还是可以为人们所接受的。

三、造型艺术在服装表演中的应用

造型艺术在服装表演中的应用不仅表现在服装的设计上,还表现在模特的造型上。服装表演时依靠模特展现服装的表演,因此,一个好的服装表演,不仅需要好的服装造型还需要好的模特造型。好的模特的造型需要模特有良好的自身条件,比如黄金比例的身材、端正的五官等,另外还需要设计者根据模特的先天条件,结合服装的风格,再据此进行适当的妆容的搭配和形体姿态的设计。

(一)造型艺术在静态服装表演中的应用

所谓静态的服装表演就是依靠模特静态的肢体语言来烘托服装的设计理念,展现出服装的美。也就是说,在进行服装静态展示时,只需要根据模特自身的天然条件,结合服装的风格,配以合适的妆容,再对模特的静态的姿态进行设计,即可达到一种展示美的效果。通过这种静态的造型设计,既可以让服装焕发出新的视觉效果,让服装观赏者体味到不一样的美感;还可以突出服装的特色,特定的服装再配以特定的妆容姿态,可以发挥出绝佳的表现效果,让服装大放异彩,将服装欣赏这引入一种新的美的境界。

(二)造型艺术在服装动态表演中的应用

服装表演中的动态造型就是主要是依靠模特在T台走秀的过程向外展示一幅动态的美的画面。要达到这种动态的美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其不仅包括服装和模特,也包括灯光、音乐等其他因素,只有各种因素和谐统一,才能最大限度的呈现出完美的表演效果。当然在这些众多因素之中,模特的造型是最为关键的,正如有人所言“模特之美原本就是造型协调之美”,可见,模特的造型协调对于美的表现是多么重要。

所谓造型协调就是指模特身体各部位比例要协调,举止神态要协调,面部表情要协调,另外模特的气质和服装风格要协调,模特的造型与周围的环境也要协调等。当然模特的表演造型也很重要,模特表演造型要想达到最好的展现美的效果,就需要对模特的形体进行训练,从头部造型到手型与手位再到站立姿态和走路的形态等都需要进行训练,通过训练,可以让模特的肢体趋于协调,步伐和音乐节奏相符,姿态表情与现场情景相融,从而达到服装表演的最佳效果。模特的身体造型是服装表演的灵魂所在,是吸引观众对服装细节投以目光的关键。比如,以手叉腰部的造型,可以吸引人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腰部细节的设计上,而背部定位的造型则可以吸引人们注意服装的背部细节设计。因此,我们在动态服装表演中模特造型的设计时,要根据服装的特色,来进行模特身体造型的设计。

四、结语

综上可见,造型艺术不是模特让步衣服,完全为展示衣服而存在,也不是衣服让步于模特,完全体现自身的美丽和个性。造型艺术是模特将自己对服装的理解和诠释通过与造型的结合,完美地体现服装设计者理念的一种有效途径出。模特的造型增添了服装特色,为服装赋予了性格,是服装表演的灵魂所在,一场好的服装表演必然是有出彩的造型设计。造型艺术在服装表演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服装的设计和模特的设计之中。在服装设计中造型艺术主要应用于服装色彩、线条以及面料等的设计之中;在模特设计中造型艺术主要应用于对模特姿态的设计、妆容的设计、举止神态的设计、面容表情的设计等。因此只有让服装表演与造型艺术完美地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表演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元杰. 服装模特表演感觉美的研究[J]. 艺术百家,2012(z1).

[2] 米平平:“服装表演与观众审美――从审美心理谈服装表演与音乐、造型之间的关系”,《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