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技术工法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装配式建筑技术工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装配式建筑技术工法

篇1

    节能建筑的经济评价是在一定水平的节能技术前提下,以建筑生命周期为评价期进行经济评价,以检验装配式节能建筑是否满足目标需要,项目建设是否可行。

    1.装配式节能建筑

    现代装配式节能建筑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作支撑,以装配式建筑为核心,以主体结构构件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标志性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结构和建筑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及与其配套的相关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绿色、节能、环保、智能、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产业[4-5]。

    2.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Pt)是指以装配式节能建筑使用过程中能源节约净收益回收建筑物采取装配式节能措施的投资增加额P所需的时间。

    3.节能效益

    节能效益(Ft)是反映装配式节能建筑生命周期内节能获得的动态评价指标,即年实际节能收益额,按一定的折现率i,计算出收益现值FN-PV与采取装配式节能措施的投资增加额P的差值。

    4.节能建筑生命周期

    满足节能设计要求的新建筑一般为设计周期50a,改建建筑根据实际情况重新预测其使用年限。

    二、装配式节能建筑生命周期现金流量分析

    1.装配式节能建筑的成本分析

    (1)混凝土部品、构件预制率。混凝土预制率是指工程施工中部品构件混凝土量占整个工程混凝土总量的比例,标志着工厂化程度的高低。受技术和生产工艺等因素的制约,引进的某些国外技术混凝土预制率较高达60%以上,国内技术混凝土预制率在20%~30%。国外梁、板、柱均可预制,目前国内应用于工程的主要是工厂化叠合楼板及维护结构。由于建筑的结构形式不同,仅就沈阳某框架结构工程为例,对其国外、国内、传统工法进行比较。比较可以看出采用国外技术的预制率为65%,采用国内技术的预制率为23.54%。(2)工程造价。建筑工程主要由建筑结构、建筑装饰、水、暖、电等单位工程构成。除建筑结构外,其他单位工程从广义上讲绝大部分为工厂化的部品,目前我国建筑中的混凝土结构工程工厂化水平较低。从技术层面上讲以工厂化混凝土部品、构件为标志的现代建筑,给传统建筑生产带来了革命性变化。笔者仅就实行工厂化的混凝土部品、构件建造的工程与传统工法施工的工程进行成本分析。混凝土预制率60%以上的建筑平方米造价提高25%~30%,装配率25%左右的建筑平方米造价提高5%~10%。笔者以混凝土部品、构件的装配率60%以上的工程为例与传统工法对比进行分析(见表2)[8]。

    2.装配式节能投资增加额

    装配式节能投资增加额P(元/m2)=P1-P2,通过以上造价的成本比较,按虚拟增加成本1100元/m2进行测算。P1为非装配式节能建筑工程造价(元/m2);P2为装配式节能建筑工程造价(元/m2)。3.节能投资年收益节能投资收益包括节水、节电,减少垃圾排放,缩短工期等产生的收益。据统计测算,采用现代装配式节能建筑与传统工法相比,可节水36%,节电31%,减少装修垃圾2t/100m2,可以进行冬季施工,按100天考虑。4.现金流量图为简化计算,节能收益每年均等,计算期取5a,其现金流量图。

    三、节能收益

    1.装配式节能建筑规模预测

    依据《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78%,从常住人口900万以上,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4m2。目前我市常住人口786万,至2015年增加人口114万,需要增加住宅建筑面积3876万m2,仅按此住宅建筑规模计,以2010年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936万m2为基础,则房屋建筑竣工面积年均增长为14.87%。据此,不考虑其他建筑的增长需求,我市房屋建筑竣工面积每年按15%的增幅;装配式现代建筑规模分析如表3所示。2011至2015年竣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合计3155万m2。

    2.节能计算基础数据

    节能计算基础数据。

    3.节能收益

    到2015年沈阳市装配式建筑面积累计达到3155万m2,可节水3100万t,节电16724万度,减少装修建筑垃圾63万t。现代建筑产业建筑工厂化大大缩短建筑工期,同时也使沈阳在冬季能正常建筑施工,按2010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建筑业相关数据计算,建筑业人均增加值为4.39万元,按冬季施工150d的2/3100d计算,由于增加冬季施工而多创造产值1116057万元。

    四、经济评价体系

    基准折现率为i,一般i≥贷款利率或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社会经济效益费用流量计算。通过以上计算,以增加建筑成本按1100元/m2为代价,计算出现代建筑产业带来的社会折现率41.14%(基准社会折现率为8%),净现值为244852万元,投资回收期3.67a。

篇2

装配式住宅采用产业化方式在工厂里制造各种住宅通用部品,采用各种新的工业化施工技术在建筑工地形成现代化住宅,整个过程机械化操作,施工干作业,住宅全过程的开发建造转变为住宅制造。它要求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管理及科学研究等各个方面都逐步向综合性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各国装配式住宅的发展概况装配式混凝土(PCa)结构和全装修设计国外已经有50年以上的历史,在国外已经是形成了一整套设计和施工规范标准。

欧洲

在欧洲,瑞典是世界上工业化住宅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目前瑞典的新建住宅中,采用通用部件的住宅占 80%以上。有人说:“瑞典也许是世界上工业化住宅最发达的国家”。瑞典建筑工业化特点归结为以下几点:在较完善的标准体系基础上发展通用部件;独户住宅建造工业十分发达;政府推动住宅建筑工业化的手段主要是标准化和贷款制度;住宅建设合作组织起着重要作用。

丹麦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模数法制化的国家,国际标准化组织的 ISO 模数协调标准就是以丹麦为标准为蓝本的。丹麦推行建筑工业化的途径是开发以采用“产品目录设计”为中心的通用体系,同时比较注意在通用化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

美国

美国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历程如下。

1920年以前,住宅产业仍然处于小生产水平,大多数是个体经营,效率低,融资渠道少。

1920~1930年,因为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宅的需求量剧增,急需兴建大批的住宅。与此同时,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政府出于“复苏”经济的目的,制定了促进住房建设和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问题的政策和制度,以此来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发展。

1930~1940年,美国政府采取建立住宅抵押贷款制度和担保制度鼓励私人建房、购房,促进了住宅产业的发展。另外,政府为大规模开发的商品房提供贷款担保,使住宅产业既有大量的住宅市场,又能得到政府的贷款担保,理顺了融资渠道,促进了住宅产业从小生产水平迅速提高到大规模生产阶段,完成了住宅产业化。

目前,美国的住宅建筑市场发育比较完善,住宅构件和部品的商品化、集成化的程度很高,各种施工机械、设备、仪器等的租赁业也很发达,混凝土的商品化程度达84%,各种技术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很高。由于美国本土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较小,因此住宅建筑并未走欧洲国家大规模预制装配化的道路,而是注重于住宅的个性化、多样化。美国住宅多建于城市郊区,以低层木结构为主。一般情况下,房屋构件在工厂里制作成型后,运到工地与各种配套的住宅部品组装成整栋房屋。由于几乎没有湿作业,所以现场工作量小、工期短,一般建设一座数百平方米的小型住宅楼仅需一个月左右时间。其劳动生产率大大高于我国当前水平。同时,北美工业化住宅在管理机制上较为先进,工程设计、构件制作、部品配套、施工安装一般由一家建造商独立完成,建造过程环节少,便于把房屋作为最终产品进行整体考虑和细部完善。另外,美国的住宅设计较完善,主要表现是设备、设施水平高,注重个性化,多采用木结构或轻钢结构,具有完善的功能和技术上的合理性。而加拿大在部品认定和性能测定方面有着先进成熟的经验。为了满足健康、安全的要求,加拿大对标准化产品广泛实施认定制度。北美的住宅产业化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和水平

日本

用产业化方式生产的住宅在日本称为工业化住宅。其种类从结构上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木结构、轻钢结构及由此组合而成的组合结构;从施工方法上可分为大型预制板方式及单元式方式。日本经济力量强大,钢产量大,质量可靠,施工方便快速,价格较便宜,建造成的住宅整体造价与混凝土结构相近或更低,因此轻钢结构占工业化住宅的80%。

在日本,住宅产业化以工业化的住宅生产为主要标志。日本住宅产业化发展的三十年间,住宅产业早就了一大批企业集团。这些企业既有综合性、一体化生产经营的住宅产业集团,也有大规模生产某种制品的专业化大企业。由于这些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发展,使日本的住宅产业呈现出工业化大生产的高水平、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益、综合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的格局。日本的住宅产业现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体系,是住宅产业发展最为成熟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地域差异、建筑构造做法、荷载计算、抗震设防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工程材料的差异、施工水平和工艺的差异,导致国外装配式住宅设计和施工规范以及建筑构造不能照搬照抄,但是国外的成熟经验可以借鉴。

国内对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研究正在进入一个全面加速的阶段,国内的科研、设计、施工、开发等单位正在开展全方位的研究工作。在结构体系方面主要分为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体系和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从科研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主要集中剪力墙连接节点、梁柱节点半刚性连接和抗震试验研究、也进行了预制型钢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大连理工大学进行了建筑模数化、标准化设计方面的研究工作。

篇3

(2)砌块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常用砌块的类型及砌块墙体构造。

(3)大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内外墙板楼板及屋面板类型(材料受力复合);节点构造,外墙板缝防水构造(材料防水构造防水)。

(4)装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结构系统,框架结构特点;按材料分类,按施工方法分类;结构布置及传力系统;柱网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节点连接;框架结构外墙构造,外墙的类型及材料(砖砌块板材及幕墙),外墙的搁置位置与建筑立面造型,外墙与外墙外墙与框架的连接;板柱结构系统及其外墙,板柱结构组成形式和力的传递,板柱的节点连接,墙体材料及构造。

(5)大模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类型墙体材料及节点构造;

(6)滑模建筑:特点设计施工要求及类型。

(7)升板建筑:特点施工要求;楼板类型及构造节点。

(8)盒子建筑:特点及类型;组装方式与构造。

建筑工业化

1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1 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1.2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3 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在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篇4

2)砌块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常用砌块的类型及砌块墙体构造。

3)大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内外墙板﹑楼板及屋面板类型(材料﹑受力﹑复合);节点构造,外墙板缝防水构造(材料防水﹑构造防水)。

4)装配式框架板材建筑:骨架结构系统,框架结构特点;按材料分类,按施工方法分类;结构布置及传力系统;柱网形式及常用尺寸;框架节点连接;框架结构外墙构造,外墙的类型及材料(砖﹑砌块﹑板材及幕墙),外墙的搁置位置与建筑立面造型,外墙与外墙﹑外墙与框架的连接;板柱结构系统及其外墙,板柱结构组成形式和力的传递,板柱的节点连接,墙体材料及构造。

5)大模板建筑:特点﹑设计要求;类型﹑墙体材料及节点构造;

6)滑模建筑:特点﹑设计施工要求及类型。

7)升板建筑:特点﹑施工要求;楼板类型及构造节点。

8)盒子建筑:特点及类型;组装方式与构造。

建筑工业化

(一)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2。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三)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一是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二是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三是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新晨

在新型结构体系中,应尽快推广建设钢结构建筑,应用预制混凝土装配式结构建筑,研发复合木结构建筑。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8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篇5

摘 要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模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推进保障房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实现建筑业转型发展的根本途径,对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推进 保障房 建筑工业化 建设

建筑业是一个大产业,是一个支柱产业。加快推进保障房项目新型建筑工业化,促进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业化各个环节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一些先进的建造技术和建筑体系日益成熟,不少地方和企业对推进保障房建筑工业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越来越强,因此,作为保障房项目建设管理者我们一定要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切实增强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推进保障房建筑工业化的意义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模式,推进现代建筑业发展就是要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而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核心是走新型建筑工业化道路。新型建筑工业化是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生产方式,使建筑设计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基地化、施工机械化、组织管理科学化,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传统粗放型的建筑施工方式,实现建筑业生产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并在节能减排、降低环境压力、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发展重要作用。可以说,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建筑业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提高建筑业集成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建筑业现代化水平,形成以技术为主导,产业结构合理,专业化、机械化施工水平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优势的高效、节能、环保型产业集群,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理清思路,加快推进保障房新型建筑工业化建设

加快推进保障房项目新型建筑工业化建设,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长期的任务。那么如何推进呢?本人结合项目建设管理实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y筹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保障项目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规划。先在局部进行预制装配式建筑生产方式试点,时机成熟后在一定区域内推广。分阶段、分步骤解决设计模数化和材料部品化,逐步形成适应本省特点的预制装配式住宅体系,并结合实际,稳步提高单体建筑预制装配化率。

2.面上推动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在推动保障房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同时,要结合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等不同类型住房的具体要求,针对不同结构形式,分类推进建筑工业化。政府推动的大型居住社区和保障性住房要率先采用装配式住宅,切实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要注重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把各种要素引导到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中来,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良好局面。

3.加强推进成套技术集成应用。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涉及到建筑构配件的模数化设计、工厂化制造、规范化运输和建筑现场的标准化装配等各个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因而也是一个产业链的整合过程,缺了任何一环都行不通。一是加快围护结构、厨卫、装修等部品体系的建立。注重防水构造、抗震性能及材料的研究,加快形成相关的设计、验收标准以及图集、工法,加快开发应用相关设计分析软件。二是对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项目,应实施住宅一次性装修到位,鼓励其他保障性住房实施住宅全装修。三是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以适合预制装配整体式住宅的外遮阳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积极推广绿色建筑。

4.坚持质量第一和集约高效的原则。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我们不仅要坚定不移地探索和实践新型工业化路子,更要牢记质量第一这个根本前提,始终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在保证建筑质量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推进建筑工业化路子,不断提升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篇6

关键词:建筑产业化;预制装配;节能环保;建筑技术

一、建筑产业化的发展

建筑产业化是运行于建筑行业中的一种有效的资源优化与配置,它通过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模式,采用标准化的设计和机械化、装配化的构部件生产方式,实现整个产业链的所有部品、设备、部件的产业化。建筑产业化意味着构件制造的工厂化、产品设计的标准化、现场施工的装配化、房屋装修的一体化以及运营管理的信息化。在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方式下,建筑产业化能够将技术、经济与市场进行有效的结合,以较低的投资换取高额的产量,同时满足消费者对房屋质量、安全以及舒适度的需求,带动建材、冶金、新材料等多种关联产业的技术创新。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年均住宅建设量一直居高不下。然而,传统现浇的建设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工成本,且具有能耗大、效率低、成本高等诸多弊端,建筑产品的品质也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制约,建筑行业的产业化升级是建筑行业优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预制装配建筑技术的优越性与应用

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是一种工业化的生产工艺方法,运用该技术建造的建筑,其包括内外墙板、空调板、叠合板、预制梁柱等在内的全部构件均由工厂预制生产加工完成,并运输到施工现场通过组装成型。较之传统的施工技术,采用预制装配技术生产可以减少六成的材料损耗和八成的建筑垃圾,将工期缩短为传统方式建造工期的百分之七十五左右,同时实现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建筑节能。另外,通过装配作业代替了大量的现浇作业,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促进设计的标准化提升,提高构建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实现整个建筑性价比的提升。预制装配建筑技术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现代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预制装配技术的典型代表,它的主要构件包括预制预应力混凝土以及预制混凝土,配件由工厂预制完成,并运至施工现场进行组装和部分浇筑。与传统方式生产的完全现浇混凝土结构相比,新型现代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以装配化生产代替传统的手工生产,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力投入,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具有优良的抗渗、抗裂、抗剪性能,自重轻;节约钢材,减少成本投入;通过对预制构件的组装,减少了传统施工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与噪音干扰;预制构件在标准化生产方式下具有较高的质量水平,为结构的安全可靠性提供了有效保障。

2、预制钢结构建筑

由于轻钢的特殊性质,预制钢结构建筑被越来越多地认可为一种绿色、生态的建筑体系。它不仅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耐久性能、保温性能、隔声性能,还能够满足节能环保的需求,这也符合我国建筑业发展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方针。轻型钢结构被广泛运用于多层住宅、民用会所、别墅等不需要承受较大荷载的建筑之中。与传统手工住宅体系相比,预制钢结构建筑主要具有以下具有以下优点:

大大缩短工程的工期,每建一层所花费的时间平均仅需三到四天,加快建设资金回笼速度,从而降低建设项目所具有的风险;建造过程灵活多变,即使用于冬季施工,也可以通过施工顺序的先后调换,减少因使用防冻剂而形成环境污染的可能性;由于预制钢结构建筑自身具有的自重轻、抗震性能好的性质,使用这种建造方式,能够大幅降低预算,同时具有较高的抵御地震的能力,满足居民的住宅安全性需求。

3、集装箱模块化建筑

集装箱模块化建筑是指在空间上将建筑产品分割为多个模块,并像搭积木一样集合而成的建筑。作为此类建筑的主要工具,集装箱具有低碳环保、抗震抗压、可以重复使用等多种特性,因此被广泛运用于酒店、汽车旅馆、一些临时性建筑的搭建以及灾后重建的项目中。集装箱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能耗低,现场施工废弃物少,多数构部件能够循环使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环保的要求;由高强度钢构成整体的结构,稳定性强,抗震、隔音、隔热性能好,施工工期短,对周围环境、居民生活影响较小;空间组合变换灵活,组装拆迁简易便捷,可供整体搬迁;成本低,对技术工人的依赖减少,生产效率高、质量优良。

三、建筑产业化与预制装配建筑技术发展的不足与建议

我国对于装配式建筑和建筑产业化的研究和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诸多缺陷和问题,主要包括:相关部门对于建筑产业化和预制装配建筑技术的宣传力度不足,相关的法规、政策不健全,造成这种新技术、新工艺对于许多开发商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房地产企业参与度不高,不利于建筑产业化与预制装配建筑技术在我国的推行;科研部门缺少对于新技术的研究动力,研究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率低,产业化程度低;缺少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采用预制装配技术建造的房屋质量难以用标准进行衡量和控制等。

针对这些不足,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相关部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大宣传力度,提供有效的土地、规划、税收、财政以及金融政策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新工法、新工艺的研发,提高产业化的科技含量,建立健全技术保障与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培育预制装配住宅产业链,推动建筑产业化的发展。

第二、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建立起对参与生产的一线技术人员和工人的认证、培训体系,组织相关人员定期进行学习和培训,加强考核制度,推进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第三、由设计规程、部品部件生产以及施工验收等方面入手,尽快制定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的设计标准和规范,研发出配套的设计标准图集和可供实际应用的计算软件,并完善工程造价和定额体系等。

四、总结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尤其是住宅产业的兴起,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建筑产业化是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生产方式的转变,发展建筑产业化,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民生事业的发展,加快建筑业、房地产业转型升级。采用预制装配建筑技术建造房屋,能够有效减少能耗与污染、缩短工期、降低成本,提高建筑质量,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现阶段我国的建筑产业化与预制装配建筑技术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政府和相关建设参与者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断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赖明.建筑产业化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建筑. 2014(05).

2、李晨光.新型现代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在住宅产业化中的应用.施工技术.2010 (03).

篇7

1基于海尔家居的内装装配化技术体系

1.1核心理念和基础从全球倡导的住宅可持续发展理念来看,我国传统住宅建造和装修模式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由于设备管线在主体结构中进行预埋,但设备、内装与主体的使用寿命周期不同,而使得设备管线在维修的过程中会造成对主体结构的破坏,从而缩短住宅的使用寿命。因此,从我国目前提倡的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出发,海尔家居内装装配化技术体系从定位上首先是明确了以支撑体和填充体分离为主导思想的SI住宅理念,并强调内装系统的部品化设计。同时伴随着SI住宅理念及相关技术和干式内装部品体系在国内的引入,也面临着技术本土化和资源本土化的研究课题,这也正是海尔家居装配式内装技术体系的核心,即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SI干式内装技术体系和部品体系,以解决部分SI技术和国内规范冲突、进口部品价格高,市场接受程度低等问题。

1.2海尔家居内装装配化技术体系作为以装配式内装总承包为发展定位的海尔家居,从技术支撑层面,主要包含施工工法与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和内装部品体系两块内容。施工工法与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是研究和解决如何在满足我国施工验收规范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施工工序的协调、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成品保护以及指导具体施工工作;而内装部品体系的研究关注点主要为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优化部品使用功能,形成可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标准化、系列化部品体系,以解决早期介入和影响项目前期的主体设计,为设计提品选型和设计预留条件,从而为标准化部品的应用提供条件。

1.2.1施工工法与施工质量管理体系1)施工工序与施工工法施工工序的制定(图1)是为了根据工程的规模和特点,为便于在施工过程中合理组织施工,减少投入,加快施工进度,将项目按专业类型、铺开施工及流水施工组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了充分利用工作面,在空间上组织流水作业,在组织上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在管理上精心组织、科学安排,在施工工艺上运用较先进的施工工艺和较成熟的施工方法及技术措施,在人、财、物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确保优质、高效、安全、文明地完成工程的全部施工任务,做到科学管理,均衡施工。而施工工法则是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2)施工质量管理体系装配化内装与传统内装在施工方面的主要区别是将现场施工的工作更多转换为工厂化生产和现场的装配安装。这种方式所带来的改变使得其施工工厂化管理具有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一是生产管理的精细化,分工明确,职责到人;二是物料供应的标准化,物料按每件产品、每道工序所需,进行定时、定点、定额的供应和控制;三是现场管理的规范化,现场功能区域划分明确.物料置放统一规范。

1.2.2干式内装部品体系部品作为住宅可装配化的基本组成部分,从研究角度主要分为三块内容:第一是部品内部空间布局的优化;第二是部品与主体的接口问题,第三是部品技术性能的保证与提升。从实际应用的角度,主要为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开发出不同系列的部品。1)整体厨房整体厨房是海尔家居的传统优势产品,且整体厨房关于布局的研究和成果已经很多,因此从市场应用角度,其研究的主要关注点为如何结合我国的主流消费群体开发出通过功能布局来满足使用需求和通过材料配置来体现成本控制的系列化产品(图2、3)。2)整体卫浴整体卫浴在日本已经是非常成熟的部品,在国内也已经有厂家生产,但在国内的推广应用中受到一定阻碍。因此对于定位为内装总承包商的海尔家居,其关注点一方面是基于国内市场的反馈信息,如:墙板材质不能体现档次、门高较低等问题进行优化和改良,同时,针对整体卫浴存在的尺寸空间小的问题,将卫生间干湿分离的理念引入到研究中,以扩大整体卫浴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是从技术层面将整体卫浴的设计预留条件、与建筑的连接接口进行分析研究,以使整体卫浴前期介入设计并为其进行空间及接口的预留提供可能。3)整体收纳整体收纳在内装施工中属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部品,大部分组件都可以在工厂生产加工,现场拼装即可。对于海尔家居,整体收纳主要关注点为:第一,根据目标人群收纳习惯和被收纳物品特征确定不同部位收纳模块的重点收藏对象,如:玄关收纳适合收藏常用的如鞋、雨伞等物品,阳台适合收纳使用率较低的过季鞋子等。然后依据每个模块的重点收纳对象的标准尺寸,确定一系列基本模块的尺寸系列,并通过这些不同尺寸系列的基本模块的组合来形成多样化的整体模块,以解决标准化模块和多样化需求的矛盾,同时实现对非标准化尺寸空间的适应性。同时,为了满足内装预算较低要求项目的收纳需求,引入了极简收纳模式(图4),该种收纳模式是以主体预留墙体凹进部分的空间做为收纳空间的侧板,只需在最外侧设置门板和内部隔板即可达到收纳的要求,不但降低了收纳的成本,也减少了侧板安装所耗费的时间精力。4)墙面、吊顶及地面系统墙面、吊顶及地面系统是实现SI主体、内装、管线分离设计理念的重要载体,目前常用的为树脂螺栓贴面墙系统、轻钢龙骨吊顶系统及地脚螺栓架空地板系统。但考虑到目前树脂螺栓、地脚螺栓等部品需要进口,价格高;且六面体架空对空间的占用和层高的增加等因素造成的市场接受度低,本研究的关注点为:第一,将可实现六面体架空的墙面、地面和吊顶系统进行技术梳理,明确各类系统的构造组成、技术优势、适用范围、经济指标、设计预留条件等;第二,通过寻找可国产化的能实现SI理念的低成本部品,如低空间龙骨,并通过优化设计方法,如局部架空以减少层高的增加来实现内装、管线与主体的分离,同时降低成本,增加市场接受度。5)智能家居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加快,人们的工作、生活和通讯、信息的关系日益紧密。人们对家居的要求早已不只是物理空间,更为关注的是一个安全、方便、舒适的居家环境,智能家居的概念由此提出。它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家居安防、家居通信、家居节能、家居消防以及家居控制。通过对日本成熟的智能家居的调研,国内的智能家居在产品和配置方式还缺乏体系化。为了规范智能家居的配置情况,提高海尔家居在此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本研究的关注点主要为在注重实用、设置合理、经济性等因素的基础上,基于不同居住对象、不同建设标准的住宅合理配置智能化系统,使智能家居建设按不同的功能设定、技术含量、经济投入等因素综合考虑,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从而明确住宅套内智能化的建设标准,并重点关注了智能家居5部分25个子系统(图5)的设计、施工、验收要点,典型户型示例及智能家居与其它专业、部品的接口等。6)白电系统白电(指可替代家务劳动的电器产品)系统历来是海尔集团的传统优势产品,基于海尔家居作为内装总承包商的战略定位,本部分研究的关注点为如何将海尔传统优势—白电产品,有机融合到精装修总包工程中,主要解决的是白电系统与内装工程的一体化问题,并结合精装市场需求,形成基于成本控制的典型配置方案以满足不同业主的需求。

2实践与总结

篇8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法

Abstract: Large super-long structure for controlling concrete temperature influence, according to the " code for design of concrete structures " GB20010-2002 requirements, must be in the floor, floor and wall with multiple settings after pouring belt, the shrinkage of the mass concrete stability after pouring concrete,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contraction caused by temperature non structural wall, floor cracks. For the construction, after pouring belt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of construction, extend the period of a project, and easy to cause some quality and safety problems.

Key words: mass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V544+.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为克服后浇带施工带来的诸多问题,我们采用了大体积混凝土“跳仓法”施工并将后浇带改为加强带的做法,并自90年代开始经过十几项大型、双层地下室、深基础地下工程的施工实践,获得了显著的成效和经验,特汇成此工法。该工法符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并有所创新与改进。

该工法于2011年通过了江苏省建筑工程管理局组织的专家鉴定认为该项技术所编制的大体积混凝土“跳仓法”施工工法对在更大的范围应用中提供了实例范本,其水平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2.特点

2.1加强带与结构混凝土同时施工,大大缩短了结构施工工期。

2.2加强带消除了后浇带所容易造成的混凝土接缝不严密、错台、接搓明显的质量通病,利于保证地下室工程质量。

2.3加强带克服了后浇带容易积水,积集建筑垃圾增加施工难度的弊病,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利于降低工程成本。

2.4加强带有利于避免混凝土因温度引起的收缩性非结构性裂缝。

2.5加强带的采用利于工程综合效益的获取。

3.适用范围

适用于超长,超深等大型地下混凝土结构工程。

4.工艺原理

将混凝土结构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及《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中的规定间距,划分为分段施工“跳仓区”的施工缝,待整体混凝土浇筑结束后,采用特种高性能混凝土进行加强带施工,使混凝土温度应力在得到释放后及时得到有效补偿,从而清除超长结构不间断连续施工所产生的温度应力引起的非结构裂缝。

5.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5.1工艺流程

按结构设计要求确定分仓区加强带封网处理浇筑结构混凝土浇捣加强带混凝土养护

5.2操作要点

5.2.1分仓区:按照《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2009。

规定:超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选用下列方法控制结构。

不出现有害裂缝:

1留置变形缝:变形缝的设置和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2后浇地带施工:后浇带的设置和施工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3 跳仓法施工:跳仓的最大分块尺寸不宜大于40m,跳仓间隔施工的时间不小于7d,跳仓接缝处按施工缝的要求设置和处理。

5.2.2加强带的留置: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100-2002规定,确定加强带位置,如表1所示。

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m) 表1

结构类别 室内或土中 露天

排架结构 装配式 100 70

框架结构 装配式 75 50

现浇式 55 35

剪力墙结构 装配式 65 40

现浇式 45 30

挡土墙、地下室墙壁等结构 装配式 40 30

现浇式 30 20

5.2.3加强带封闭:浇筑大体积混凝土前必须先将加强带部位进行充分封闭,膨胀加强带宽2~3m,带两侧布置5mm的密目钢丝网,将带内混凝土与带外混凝土分开,防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余浆流入加强带内,钢丝网垂直布置在上下层(或内外层)钢筋之间,网两端分别绑扎在钢筋上。膨胀加强带内增设10%水平温度加强钢筋,与膨胀带方向垂直布置,两端伸出膨胀带2m,分别与上下层(或内外层)钢筋固定。具体做法如图1所示:

图1 密目钢丝网

5.2.4浇捣加强带混凝土:待两侧大体积混凝土浇筑结束并达到1.2N/mm2强度后,即可浇筑加强带混凝土。浇捣前先清理预留带中余浆杂物,淋水湿润,绑扎上皮钢筋后,由一端或两端浇捣特种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微膨胀纤维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黏稠度较大,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时振捣时间适当延长,保证浇捣密实,特种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见表2。

特种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 表2

混凝土强度等级 膨胀剂 掺加纤维

必须高于两侧混凝土强度等级一个等级且不小于C30 PNC(山东省建筑设计院)掺量按规定一般为3%~6% HDC(或CTA,PP聚丙烯纤维)掺量按规定一般不少于0.9kg/m3

5.2.5加强带混凝土养护

加强带混凝土养护至关重要,必须充分作好养护,浇捣结束,表面初凝后即喷洒养护剂,及时覆盖塑料膜,并每天喷水养护且不少于14d。

5.2.6为保证加强带的施工质量,必须严格控制施工程序,即挂网封闭清理湿润绑扎上皮钢筋浇捣密实特种混凝土强化养护混凝土

5.2.7膨胀加强带的作用:膨胀加强带的设计强度比相邻的混凝土设计强度提高5~10MPa,即提高1~2个等级,从而提高膨胀加强带混凝土的抗拉强度,防止混凝土在此部位开裂,膨胀加强带内混凝土的膨胀剂比带外其他混凝土掺量高一些,产生较大膨胀,而两侧混凝土的膨胀率较小,形成中部大两边小的膨胀区,从而补偿相应的收缩曲线。

6.材料与设备

6.1材料

6.1.1封闭材料:密目金属网5mm×5mm δ=1.5mm

6.1.2特种补偿混凝土:

高于大体积混凝土一个强度等级且≥C30

6.1.3微膨胀剂 :PNC

6.1.4阻水材料:BW-96止水条,3厚钢板止水带(均按设计规定)

6.1.5防开裂纤维HDC(或CTA,PP聚丙烯纤维)(均按设计规定)

主要参数及性能:纤维长度≥15~19mm,密度0.9,熔点160~170℃,燃点590℃,抗拉强度580~780MPa,杨式弹性模量370Mpa,抗酸、碱腐蚀能力强,导电、导热性能低,符合规范要求。

6.1.6养护材料

混凝土养护液;HL-401型混凝土表面混凝剂(或M9塑膜养护剂)

混凝土塑料薄膜:黑色最佳

6.2设备与机具

6.2.1混凝土浇筑机械:HT60

6.2.2混凝土震捣:插入式振捣器混凝土

6.2.3钢筋加工机械

7.质量控制

7.1加强带的留置必须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100-2002规定要求。

7.2按规定绑扎好带内钢筋。

7.3加强带混凝土必须采用特种高性能有微膨胀补偿功能的混凝土。

7.4加强带采用低碱硅酸盐水泥,必须加强养护,减小混凝土收缩。

7.5地下壁墙处的加强带尚应作好接缝处防水处理,如浇筑混凝土前敷设好BW-96止水条或钢板止水带。

7.6采取措施做好地下室顶板外露部分及外墙面保温。

7.7及时做好外墙防水与回填。

7.8必要时做好混凝土测温记录。

8.安全措施

8.1劳动组织:挂网封闭:1-2工日/10m3

浇筑加强带:1-2工日/10m3

养护:2工日/10m3

8.2安全注意事项;

8.2.1封闭挂金属网时防止扎手;

8.2.2注意安全用电,作好接地零漏电保护装置。

8.2.3地下壁墙处做好支撑加固,安全上下人员。

8.2.4作好安全通道及四口“五临边”防护。

9.环保措施

9.1保持现场文明清洁,及时清理混凝土废弃物。

9.2作好钢筋加工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9.3及时回收利用搅拌机或洗机水,防止漫流。

9.4作好养护膜的回收利用防止污染环境。

9.5搅拌时防止噪声污染。

9.6张拉设备应定期保养、维护。作业时,油泵、千斤顶等设备应放置在隔油布上,避免由于油的泄露而造成环境污染。

9.7混凝土和预应力施工时的废弃物应及时分类清运,保持工完场清。

10.效益分析

10.1经济效益

10.1.1施工效益

1、采用加强带替代后浇带后,消除了后浇带内积水和垃圾清理用工,据测算3~4工日/10m3。

2、采用加强带加快了模板周转,可节省重复支模、拆模费用35~50元/10m3,直接经济效益节约为125~175元/10m3。

10.1.2设计效益

设计上可节省后浇带设计图纸数量与工时和可能产生补强处理的费用,增强了设计人员取消后浇带的信心,有利于提高地下工程设计水平。

10.2技术质量效益

10.2.1采用加强带后,地下底板、壁墙接缝处强度高,密实性好,表面平整光滑,地下室底板与壁墙连为一体,及时进行防水处理和封闭回填,质量明显优于后浇带混凝土,消除了后浇带施工容易造成的质量通病。

10.2.2缩短了工期。由一般60天后浇筑后浇带缩短为与大体积混凝土同步施工,尤其是地下工程,防水、回填可同步进行,节省了后浇带处理造成的时间耽搁,在缩短工期,保证地下工程提前完成方面,效果特别显著。

10.2.3加强带施工提高了地下工程的科技含量,使高性能混凝土得到充分利用。

11.工程实例

(以下实例仅供参考)

(1)济南燕柳花园1号楼,长度92.10m,1999年施工;

(2)济南国华经典E、F楼,长度各78m,2000年施工;

(3)济南国华经典A楼,长度85m,2001年施工;

(4)济南国际会展中心C座,长度130m(底板厚1.2m),2003年施工;

篇9

关键词:装饰装修 产业化 住宅全装修行业

中图分类号:TQ174文献标识码: A

住宅产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我国传统建筑生产方式存在着建筑产业建筑能耗较高、资源能源消耗大、工程质量和安全方面存在问题较多、建筑市场劳动力成本逐渐升高且资源短缺、建筑业科技含量较低、生产效率低等问题。为确保各类建筑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改变住宅建设的传统生产方式,走工业化生产的路子,以实现住宅的高质量,零缺陷,减少浪费,快速度,高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

1 传统装饰装修行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住宅装饰装修行业是近十年才蓬勃发展起来的,历史上没有成熟的管理经验可以借鉴,传统的装饰装修行业存在的不足之处诸如:整体水平不高,生产技术传统,工程质量差,材料以次充好,环境污染严重;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质量意识淡薄,操作不规范,一些无营业执照、无施工资质、无办公地点的“三无”装修施工队伍还大量存在;从业者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行业整体形象较差,市场诚信度较低等等,上述问题阻碍了消费者投资住宅装饰装修的信心和积极性,给市场的拓展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障碍,进而影响了专业装饰装修企业的发展壮大。

2 装饰装修产业化的优势所在

传统住宅装修的生产方式是手工作坊式、一家一户分散的操作模式,专业装饰装修企业很难对单套住宅的装修发生兴趣,而全装修房的生产方式是一步到位式的规模产业化操作模式,其最大优点就是大量半成品的加工实现了工厂化生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装饰装修企业的完成产值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从而大大增强装饰装修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

以亚厦公司木饰面为例,以前的木制品都是在现场加工制作完成的,而现在已经基本实现了工厂制作,现场成品安装的模式,其优势主要表现为:能够保证质量、可以缩短工期、容易控制成本、减少环境污染,节省项目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木制品加工完全按照流水作业的方式在亚厦产业园进行生产,统一的材料,统一的产品,统一的安装,统一的管理,减少了现场施工的不确定因素和随意性带来的质量弊病,使得亚厦司木制品的装修质量标准得到了统一。

根据上市企业公开的信息,目前国内5家上市装饰企业的财务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季的主营业务收入已经基本与前一年持平,而2008年至2010年间主营业务收入较前一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说明这个行业的业绩增长性良好。

是标准和规范方面,工业化技术和国内现行的建筑技术标准、规范不兼容,使得设计、审批、验收无标准可依,即使工业化技术的科研单位能够提供切实可行的实验数据证明相关项目可行,每一个项目还是需要通过专家论证,成为建筑工业化大规模推广的一个障碍。住宅部件标准化和通用化程度低,部件的配套性,通用性差,生产规模小,住宅与住宅部品的模数难以协调:住宅部品尚未形成配套系列,部品材料以及配套产品品种少,日本有一万多,中国不足两千种。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是住宅产业化的基础,没有标准化,很难降低成本,降低资源消耗,住宅产业化无从谈起。

3 推进住宅产业化任重道远。要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合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国外先进技术,特别是适合我国发展的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化设计技术、部品生产技术、构件安装和管理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研究开发适应不同地域特点的工业化建筑体系和成套技术。;要建立模数协调的标准化体系,加快进行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的设计标准和规范的建设,尤其是预制装配式结构及节点结构设计规范并研发预制相配套的设计标准图集和计算软件,不断完善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体系;要建立工业化住宅认定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工业化住宅质量保证制度,明确工业化住宅发展水平的预制化率的衡量标准和统计口径,出台对经过认定的工业化住宅的土地出让、建筑面积豁免、税收和贷款优惠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要不断改革完善适应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要积极培育预制构件和建筑部品施工企业,不断完善成套技术和工法体系,促进适合预制构件安装运输的建筑机械设备租赁市场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住宅新型建材,住宅部品和成套技术的研发。推进技术创新和成套技术集成的应用,大力提高住宅的科技含量和四新(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技术的应用,使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针对预制构件和建筑部品的市场供给,建立预制构件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认定标准,要创造条件,积极培育技术能力强、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好的企业进行相应产品的生产,建立起相应的构件和部品信息系统;要将建筑工业化内容纳入到执业(职业)资格人员的培训、考核和继续教育中,建立工业化生产的一线技术人员和工人认证和培训体系;要建立国家级和省级建筑工业化研究中心,加强对预制装配式工业化住宅的技术标准、管理过程、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要以工程项目为示范工程进行建筑工业化示范基地的建设。

总之,要发展住宅产业化,标准化是准绳,科技进步是动力,通用计划是前提,工业化生产是基础,提高住宅质量和劳动生产率是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大步地走向住宅产业化之路。

在基础理论与试验研究、工业化建筑设计、构配件优质高效加工制作和专业化施工安装等方面均缺乏专门针对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技术支持。住宅产业化的核心目标是提高住宅性能。保证住宅性能除了依靠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外,主要依赖于靠科技进步。我国科技贡献率不高,传统陈旧的技术仍在被大量的采用,先进的技术及技术革新往往被建设中的短期行为而排除在外。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不到30%,按照国际通行说法科技进步对产业的贡献率超过50%才能算是集约内涵型发展的产业。节电,节能,节水等的先进环保技术尚不能有效地得以推广,新材料新部品的优越性未充分发挥,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住宅的发展,日本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在墙体材料中比重占80%左右,但我国还不到20%。

4 结语

全装修商品房成为住宅市场的主流是大势所趋,经过专业装饰公司的精心设计及施工,在有限的室内布局中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空间利用率,目前国家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必将促使更多的商品房开发进一步迎合市场需求,拎包入住的全装修商品住宅正在逐步成为一种新的住房消费取向,是住宅产业化的必由之路,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房产开发商手中的王牌。

一步到位式装修代表了商品住宅装修的消费方向,也符合行业产业化发展和工业化生产的原则,它既符合住宅开发国际通行的做法,又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因此住宅全装修产业化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大数据视域;高校教学;BIM技术;实践

0 引言

信息化社会,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时代热门的必要能力之一,学生的信息素养在学生综合素质中越来越重要。没有信息化的教师队伍,就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建筑投资领域的新变化、生产方式的新转变,转型升级出现以下特点: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数字建造”、“智慧制造”; 标准化――“模块”思维,“标准建造”;“工匠”精神――建筑人才的新要求, “复合型、专业化”。 信息化能够促进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培养创新精神,适合探索式学习,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的缺陷等,是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途径。

1 提出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信息化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越来越满足教学的需要,成为一种主流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是学校教育面临信息时代的重大抉择,信息化教学的开展给学校教学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应加大力度创造条件,教师更要增加信息化教学能力。

(1)利用“云”端进行个性化教、学。“云端教、学”在培养世纪人才最重要的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云端教、学”能实现教、学个性化、随时随地发生、能力导向,并且让学生拥有对学习的主导权。改变传统的对学生学习的评定标准,以学生的学习绩效作为学生学习效果评定的主要标准。创设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方法。

(2)让教育大数据彰显教育的能量。大数据的思维下,你在“读书”,实现让书也在“读你”。教学大数据分结构化显性数据和非结构化隐性数据,如教学形为,学习形为,学生测试形为等课堂教学数据,学生教材学习数据,学生真正学习的数据等,教育的核心就是教与学,只有挖掘和应用这些教与学的隐性大数据,教育的能量才能发挥出来,其它的显性数据都是辅助于教与学的。

2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1 转变教学理念,助力教育的“共享经济”平台

教、学变革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理念或教学观念,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定势,以开放的视野、超越知识传授的理念设计课程教学,实现从专注“教”到助力“学”的战略性转变,促进协同学习意义上的教学关系建构,形成深度互动的探究性教、学文化。让信息化技术助力教育的“共享经济”平台。在共享平台上进行教学创造,分享学生产品的生产,让信息技术更好地连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给教、学提供更多适应性。例如,讲授BIM平台协同架构。某宾馆总造价3417万,170条清单,施工开始后,过程上很快拿到数据,二层,协同平台,二层总造价,单价,选中区域,报表出来,输入2-3层一次进度报表,直接打开模型,统计时段量,看出产值,计划值与实际值比较的时间-造价比较,且有显示5D实际模型。

2.2 学习、教学场景重构

所谓“云端学习”,即学习必须是个性化的、随时随地发生的、能力导向的,并且学生拥有对学习的主导权。只有这样,深度学习才会发生,才能培养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能力。所以要设计和构建基于信息化的学习场景,提供平台和环境,让任何学生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设备下愉快地进行个性化学习。创设教学场景,让课堂不局限于课堂,才能更好地用好课前,课中与课后时间。例如,BIM协同平台价值:相关单位纳入平台统一管理;利用BIM建立企业支撑大后台;BIM协同确保信息传递流畅,有效;专业人员建模,其他人员简单使用模型;保证模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实现远程实时查询;人员调整(离职)数据资料可以延续。再如,报表,用其他都慢,而用协同平台将很快。项目下拉菜单,云平台,“云端学习”,如某装配式建筑,是各个在预制场做成的构件组装的,可以做成现场实物教学资源库,绑钢筋,做出工法,如梁吊装,现场组装则装配式构件图纸,模型切换,某一层楼搭接后浇,柱,侧面底板做好,贴二维码,或芯片,大门有检测,知进入工厂;某工程安装项目,选择暖通、电气、给排水,点击模型“淮工演示”,则将选中的合并到一起,打开合并后的模型,没用的去掉,成为工作级模式,改后,打开土建,看到给排水模型,双击后体现实物照片。下拉,工作很多用模型,各工作碰撞夹能看出来了,如某医疗中心的项目,十几幢楼加上大门等,则汇合成一个整体模型,工作级,各自族网,瞬间形成小区间;可视化模型来沟通,交换,鲁班,基于BIM的沟通,更直观。第三个客户端是基于云端,对模型经过n次碰撞。

2.3 挖掘、应用教学大数据

让教学大数据支撑教学变革,让信息技术支撑的各种平台从只是学习内容的载体走向数据容器,让教育管理从原来的不可见走向可视化,教育过程从原来的非量化变为可量化,教育决策从经验走向数据化,教育模式从原来的大众化走向个性化,教育评价从原来的单一化走向综合化。例如,清单工程量、混凝土浇筑方量,鲁班软件公司软件,项目经理直接查看三维立体图中对应部位工程量,不需要找别人(技术员),语音,直接控制现场,在质量安全检查中发现有些部位,拍照下来,有问题的部位,然后上传,质量整改后,把新照片上传并写已处理,整理BIM报告。再如,剖切要建楼体,推着走,体现剖面,企业一部分人要建模,未来的学生,将让其达到能建模;学生开竣工材料,从已完工程学知,借鉴钢筋模型中重要节点,直接打开,则行。点开某BIM建模位置,点击此位置,快速出现昨天用过的地方,首先是可视的,且容易交流。对整幢楼不再是一堆资料,而是模型,企业用户存档,则对物管等均好用。

3 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