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美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创造力、促进幼儿心智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构建高效的美术教学活动,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独特作用,实现幼儿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值得我们幼儿教师不断探索的方向。
1 对幼儿美术教育目标定位的认识
正确理解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把握其定位方向,是我们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从近年来教育部门颁布的相关文件,及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来看,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对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美的感受,培养幼儿对美的敏感性;(2)通过在美术活动中自由自在的表达,引导幼儿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促进他们人格健全和谐地发展;(3)通过对多种美术工具和材料的操作,培养他们的审美表现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对这一目标的理解不够深刻,比如忽视了孩子们的创造力的培养,在无形当中抑制了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笔者认为,美术教育活动在给孩子们传授技能的同时,其实更重要的是培养其发散思维和审美表达。绘画是儿童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绘画创作过程正是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理解,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出来的过程。孩子们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其思维、情感、创造力的表现,有着他们独特的想法。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不能总觉得“应该是怎样”,而应该关注到孩子们“实际是怎样”的。比如在绘画中画笔颜色的选择,当教师提出使用某种颜色时,有幼儿提出选用其他颜色时,教师应该鼓励其进行尝试,而不应该是限制其探索意识和在美术活动中的自由表达。所以,正确理解幼儿美术教育目标,自觉调整有悖于教育目标的教学行为,是我们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
2 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2.1 教育方式多元化
幼儿美术教育效果如何,与教育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突破单一的传统的授课模式,强调教育方式多元化,是当前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这就提示我们,在开展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以幼儿为本位。充分考虑孩子们对美术的兴趣爱好方面表现的差异,结合大多数幼儿的能力及情况,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美术能力及兴趣。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常用的观察法、示范临摹法、游戏法、构图、发散思维都应该做到恰当运用。由于幼儿阶段的孩子们想法还比较简单,如果多用鼓励、赞美等方法来评价他们的作品,会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乐意去完成他们的作品。
2.2 注重园本教材的开发
随着幼儿教育教学的发展,园本教材的开发已成文当前各幼儿园倡导的重要教改途径之一。因为通过园本课程,能很好地将办园理念、本园办学特色等融入到园本教材当中。从而更好地符合了幼儿教育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园本教材的开发,其实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从素材的选取和合理运用,以及其教育功能的彰显,都需要我们进行精心设计和深层次的思考。不过,从实践经验来看,目前多数园本教材的素材选取,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从乡土文化中进行挖掘。这种理念,是基于幼儿成长环境是在一定的习俗、习惯、制度之中。乡土文化是他们生活中能经历或听闻到的,因此在园本课程建设中运用这些来自现实生活的素材,有助于加深孩子们对学习内容的体验和感知。比如通过当把儿童生活地域的建筑、历史等有地缘特色的文化资源作为学习的材料,可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教育内容,让孩子们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当然,园本教材的开发,需要我们用包容的、与时俱进的心态来对待。只要是纯真质朴的,与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的乡土文化,都可以应用到园本课程中。
2.3 评价方式多元化
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强化幼儿对美术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注意评价方式的多元性,避免评价不当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具体来说,评价方式多元化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从幼儿整体水平出发。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因此在对孩子们的作品进行评价时,需要我们从整体水平出发。要从不同角度承认和关注幼儿作品的可取之处,而尽量避免横向比较。其次,评价应从幼儿的想象出发。在美术教育评价中,教师应淡化绘画技巧,而是应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用孩子的想法来看待、评价他们的作品。最后,评价应从幼儿长远发展出发。孩子们天生都具有一定的美感,而且他们的表现方式各不相同,可能有些孩子画的形象不够理想,不够完整,但这不足以影响孩子天生感觉美的能力,不能武断地给他们扣上好与差的“帽子”。我们在欣赏和评价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孩子的长远发展,对于每一个孩子的作品的可取之处,都应当予以欣赏和肯定。
篇2
关键词:新形势 中职教育 美术教育 人文价值 分析研究
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它对学生品格、个性和素质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人们对素质教育的提倡,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要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真正成为21世纪的接班人。但是由于原来的应试教育,社会、学校和家长都以分数做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使得美术教学成为很多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可有可无的小科目,而即使进行美术教学也是为了高考升学,这使得现代教育中美术教育的人文价值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中职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中职美术教育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美术教育以升学或就业为目标,忽视了美术教学中的人文价值;美术教育过程中缺乏人文价值等。
(一)、美术教育以升学或就业为目标,忽视了美术教学中的人文价值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要么是以升学为目标,眼光只集中在学生的分数上,这使得本来非常具有人文价值的美术教学成了冷冰冰的美术绘画技能的传授,缺少了相应的乐趣。美术教学的内容也完全应和考试的需要,将素描、色彩、速写等几门课程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美术教育或者单纯以就业为目标,把美术教学当成单纯的专业技术来学习,以专业学习为一切,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再加上有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落后,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无法得到发展,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得他们在以后的发展中缺乏动力与潜力。
(二)、美术教育过程中缺乏人文价值
现在很多中职学校都采用半军事化的管理方法,这使得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缺乏个性的思想和主见,学生逐渐成为教师意志和思想的附属品,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决断的能力,而这对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致命的错误。同时中等职业学校在管理中还将量化考核作为对教师的评价的唯一方法,量化考核的结果还将和教师的利益直接挂钩。虽然这种严格的管理制度能弥补主观评估的不足,使得管理更加规范,但是过于极端就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对学生人格的成长不利。而美术专业的人才需要有正直且健全的品格,还要有大胆创新的精神和全面的人文素养。这样,一些中职美术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就缺乏了人文精神,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新形势下中职美术教育中的人文价值的体现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中等职业教育要体现人文价值,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注重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个性,体现人文价值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只有对美术学习感兴趣,学生才会主动的去学,而不是被动的、被强制性的学习。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善于把握学生在绘画中的闪光点,哪怕学生画的比例不算很协调、色彩搭配不太和谐,只要是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自己感情的抒发教师就应该肯定。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看到自己在美术学习中的天赋,使得他们对美术学习充满兴趣,充分展示每一个学生个性。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关注学生个性的成长,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进行绘画创作。教师要对学生在美术作品创作中体现出来的个性进行嘉奖,让学生真正成为美术课堂学习的主体,体现人文价值。
(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体现人文精神
在中职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要使美术教育体现人文价值,美术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现代意识和人文素质。首先在专业能力上,要不断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探索先进的美术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美术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起到真正的人文示范形象,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出有爱心、能包容的学生。而这恰恰是美术类人才必备的人格特征。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创新是一切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要利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在美术创作中的创新精神。美术是艺术性的活动,学生在创作、绘画的过程中应该有丰富的想象力的创造,而不是对教师作品的简单的模仿。在创作中,美术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不拘一格的大胆创新,鼓励学生个性创作,真正体现美术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同时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历史、文学和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素养,改变单一的美术教学就是绘画技巧传授的单一局面,增设诸如艺术欣赏、中外艺术史等课程,让学生广泛的接触各类知识,为他们的艺术创作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 语:
美术教育是体现人文价值的重要形式,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全面的高素质的人才。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中等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如何将专业技能教育和培养人的人文价值结合起来,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大问题,也是每一个中职美术教师应该十分关注和积极探索的课题。只有我们美术教师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重视人文价值的体现,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习好美术课程,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丽斌. 浅论美术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内在联系[J]. 太原师范学院 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2.刘东. 从《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看美术教育之人文性[J]. 教育导刊. 2004(Z1)
3.徐春娜. 人文精神乃美术教育之灵魂――谈谈美术鉴赏课中人文精神的体现[J]. 济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2(05)
篇3
美术教育,它至少应该含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其一是专业美术教育,即培养画家、雕塑家、设计师、美术理论家等的专业教育。即对属于少数的美术专业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定向培养。其二是普通美术教育,这是一个比专业教育任务更重、范围更广阔的教育概念,它从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基础教育的基本特点着眼,从促进全体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这一学科教育总目标入手,用美术的形式和手段启迪和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它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中小学、高中的美术教育和教学,也包括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的高校艺术欣赏教学活动。对于接受普通美术教育的大多数学生而言,这是他们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接受系统美术教育的机会。普通美术教育是为了完善素质教育目标,在美术教学中既要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鉴赏能力、造型能力,又要培养设计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或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及其教学活动程序设计。过去,许多学校推行的是 “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即讲解接受模式,这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来的,主要用于系统知识、技能的讲授和学习。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是:诱导学习动机—感知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反馈,而这种模式的形成往往因为过去我国美术师范教育的师范意识淡薄,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多年来都基本沿袭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结构,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编排,教学任务和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等等方面,普通美术教育都有着明显的专业美术教育的痕迹,这些,无疑又使偏重美术知识技能教学模式的做法进一步强化。
普通美术教育在其教学过程特点上,第一是教学的直观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有实物为对象。第二是形象的审美性。美术教学中无论表现的对象是什么,其所表达的内容和用以表现的形式、方法以及范画、教具、欣赏的作品等,都必须是美的。第三是制作的技能性。在美术教学中,表现美的具体体现主要反映在美术技巧、技法的学习与实践,如中国画、素描、色彩等绘画实践以及设计、手工制作等等的实际操作实践,学生既要学习美术理论知识,也要通过具体的训练和亲自动手参与,在实践过程中去探索、运用和领会。第四是美术的创造性。它是美术学科的显著特征,在培养学生创造才能方面具有特殊作用。美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创造活动反映出来,这也同时是教学中占一定比重的内容,即通过学生的设计、创造方法塑造出美的形象。创造是学生运用学到的美术知识,对心中美的形象的创造,通过实际动手设计,把形象的组织、色彩的设计都通过自身的审美能力反映出来。
根据以上普通美术教育过程中的四个特点,可见美术知识技能教学是美术教育的基础,它为学生参与美术欣赏和创造表现活动提供了必需的知识技能条件,因为不掌握最基本的美术知识技能,学生就难以进行美术活动,特别是不可能自如地进行较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和表现活动。我们常见一些学生特别喜欢画画,并且很想把自己所见到的东西画出来,可结果却往往不顺人意,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技能,不知道如何用笔来表现眼睛所看到的东西。所以,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取决于知识技能掌握的多少。中小学生的确具有很强的艺术创造力,但由于受自身美术知识技能水平的限制,这种创造力往往难以发挥出来。可见,在美术教育中,一概否定美术知识技能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显然是不对的,美术知识技能教学的好坏直接地影响到整个美术教学的顺利进行,美术课中的欣赏绘画、设计、手工制作、雕刻等“双基”教学实践,有力地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空间概念的发展,使其诸种能力得到提高。造型艺术本身具有自己的规律性与清晰的结构体系,形式美感有赖于形体,明暗、色彩、节奏、动态等造型因素为其实体才能得以体现。而且,审美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观察、分析、体验中展开,批评、筛选、修正、创造同时进行;主动思维与下意识、潜意识的心态交替作用,才能逐渐积累众多的审美经验并转化为良好的内在素质。因此,教师坚持在美术技能训练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致力于开拓学生的各种能力,造就完美的人格和高尚情操。
美术知识技能教学在美术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客观描绘外部事物的写实能力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必要的。的确,美术教学中的审美表现不能只依靠创设自由的审美氛围,要提高审美表现水平还需要掌握和运用表现的知识、技能与方法。绝对自由的自我表现是不可能的,倘若没有一定的表现手段,自由就成为空空如也,一无所有,根本谈不上审美创造与表现。事实上,当每一个学生在进行审美创造时,都迫切需要教师的适时帮助,对学生来说,无论是从观察的方法到表达的方式,或是从欣赏的技巧到运用艺术媒介的技能,都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克服的困难,教师必须进行引导、帮助并传授一定的表现技能与方法。但在进行一些内容上相对客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将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冲动压抑掉。普通美术教育毕竟不是专业院校的教育,在该教育教学中,美术知识技能再怎么重要,也不能使其成为美术教育所追求的全部或主要目标。普通美术教育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专业美术教育对知识技能的要求是有明显差别的,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普通美术教育的美术知识技能是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我们所强调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一是基于中小学美术教育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是基础教育而不是专业教育;二是基于中小学生现有水平所限,无法领会更深更专业的知识技能;三是基于美术课的课时有限,教学内容及知识面广,学生的接受能力水平不齐。因此,美术教育中的美术知识技能不应该专业化,而是掌握最基本的美术知识技能,把美术课中的技术性教学活动建立在向学生提供美术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之上。
篇4
【摘 要 题】教材研究
【关 键 词】知识点/文字表述
【正 文】
在初中美术课程改革中,手绘线条图像课程的设置,成为了教材中的一大亮点,很受师生们的喜爱。之所以备受师生喜爱,笔者理解是因为教材的编写从学生生活出发,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了解和认识了手绘线条图像的功能、用途、价值,并掌握一定的描绘技能、透视知识、立体图像和物象间空间的表达方法,以及个性化的空间表达方法。
但是,笔者在第二轮讲授此课后,通过教学总结、反思和对教材教参的研究,却发现有些知识点不清晰,不连贯,甚至文字表述不准确。
一
首先,笔者认为,教材在编写时,不应该将《立体图像的表达》和《物象空间的表达》分别编写为两课,因为,《立体图像的表达》和《物象空间的表达》两课的知识点原本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既相互联系,又互为补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我们看看词典里是怎样解释立体、空间这两个词的:“立体——具有长、宽、厚的(物体)。空间——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我们在讲授此课时就会发现,教师在讲述立体的概念时,要借助空间的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立体物象的空间占有,而在讲空间概念的时候也要讲立体的概念来帮助学生理解。那么,教材将一个有机整体的知识,剥离开来教给学生,显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知、理解和掌握。相反,笔者认为,原人美版(1999年版)美术教材,初中第二册第三课《绘画中的空间表现》对现行的实验教材中《立体图像的表达》《物象空间的表达》两课的相关知识就处理得非常好,如透视规律、平行透视、成角透视、二维空间、三维空间等。知识点清楚,文字表达准确,学生易学易懂。当然,笔者也理解编写者的苦衷,怕将一些知识点写得让人感觉过于学科性、专业化,而采取回避躲闪一些知识点的做法。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编写者应该考虑到一线教师在讲授这两课时,需要给学生交待的知识点,有很多是不仅不能回避,不能不讲,而且要讲透、讲活。所以,笔者认为,原教材中好的东西还是应该借鉴和保留。因此,笔者建议将十四册第二课和第三课整合为一课,设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为立体图像的表达以及主体、空间概念、透视知识,而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则为物象间的空间表达,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两课的知识。
这里为什么要说物象间的空间表达呢?笔者认为现教材第三课的课题《物象空间的表达》,在文字表达上,就上一课的课题《立体图像的表达》而言是不确切的,不仅比学生不好懂,就是教师也不好讲清。从教材选用的图片、使用的图例和编写的文字、教参中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学生课业建议来看,教学目标都应该是很明确的,即让学生学会表达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空间关系,但现在第三课的课题文字表述与教学目标不相适应。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将课题板书为:《手绘线条图像——物象间的空间表达》。看起来仅一字之差,但多一字,少一字其意义就不相同了,多一字表述就很明确,该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对“空间”是物质世界的存在形式有着深刻理解和认识,教学难点是解决学生能够运用空间表达的方法,画出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空间关系。而少一字就全然没有了表达物象之间的空间关系这层意思。这就是笔者所指的文字表述不准确之处。
转贴于 二
教材十四册第二课《手绘线条图像——立体图像的表达》和第三课《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在一些相同的知识点上,也存在文字表达上有些使人疑惑的地方,感觉知识脱节不连贯。如第二课中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几种立体图像的表达方法,“一、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与第三课中物象空间的表达方式之一“前后遮挡表达方法”,两方法之间并没有什么知识的根本不同,为什么不能将第二课的表述与第三课相同?难道说在描绘立体物象时就不存在物体自身的局部遮挡,而只有在描绘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空间时才存在前后遮挡关系?而这种前后遮挡的表达就不是靠直观感受吗?此其一。又如:第二课的“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与第三课的“透视表达方法”,教材中文字分别是这样阐述的:“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按照物体和视觉现象予以表达,一般要符合透视规律。这种方法能较真实地再现各种立体形象。”“透视的表达方法。利用近大远小的透规规律来表现空间关系,是符合人们直观感受的一种方法”笔者认为两种方法的文字表述,并无知识原则上的矛盾与冲突,然而让人费解的是为什么不能将两种方法的文字表述统一为一种相对科学、准确的说法两课兼用呢?此其二。再如:第二课中“表达主观理解的方法”与第三课中的“平摆式的方法”,同样,笔者认为,同是表达描绘者对立体图像或物象空间的一种主观认识和理解,知识和表达方法是直接可迁移的,为什么在教材编写时不能考虑到前后知识的衔接、连贯、整体性呢?这样教师教、学生学都简单、容易多了,这也是笔者认为它们原本该是一课,应该将两课合二为一的理由,只是在讲授两课时对知识点分别有所侧重罢了。
三
笔者认为,在第三课中的“游移式的表达方法”,文字表述也欠妥.为什么不沿用原人美版初中美术第二册第三课《绘画中的空间表现》中“多视点综合空间”这一提法,“多视点综合空间:以画画空间作为绘画语言,为了表现丰富而鲜明的视觉感受,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固定视点,而是需要采用多视点综合空间的表现方法。”这种提法,学生无论从字面上还是知识表述上理解起来都比“游移式”好理解得多,“多视点”这么简单一个(问题)说法,却被“游移式”搞复杂了。笔者在讲这一知识点时,直接切入了对中西绘画空间表现的对比,即西方传统绘画中是如何运用焦点透视的,其画面空间表现的特点是什么(图1)?中国传统绘画又是如何运用散点透视(多视点综合空间)的,其画面空间表现的特点又是怎样的(图2)?在讲述的同时,举一些实例,这样讲学生很感兴趣,也更符合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教学反馈信息告诉笔者,这样讲学生易学易懂。
更有一点让笔者不好理解,课本上文字是这样阐述的:“游移式的表达方法——有时要表现很大的空间,不是站在一个地方能看得到的,如表达街道从东到西,山底下到山上的景物,这时可采取边走边画的方法。在中国山水画中经常采取此表达方法,如《长江万里图》表现了超视域的广阔空间。”那么,我们众多的万水千山、重峦叠障、气势磅礴的中国山水画是可以用边走边画的方法来完成的吗?这种表述显然不利于我们的学生理解中国画家泼墨挥洒,抒怀,将祖国大好河山尽收眼底,那宽广的胸襟和艺术境界,以及领悟祖国传统绘画的博大精深。我们的教材是在教给学生知识,教材的文字表述应注意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因此,笔者建议采用“多视点综合空间”这一提法,同时,它也能将“平摆式表达方法”或“表达主观理解的方法”概于一类,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认识和掌握。
篇5
一、农村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特征及现状
根据农村学校地理分布不同,笔者将农村学校分为以下几类:
1.平原地区的农村学校,学校分布在广阔的起伏较小的平原地带,交通便利,农业发达,通讯信息交流便捷,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比较广泛,视野开阔,人际交往便利而频繁,这些客观条件有利于美术课教育的开展和传授。同时因为人的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来自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干扰和影响,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在某些地区不太高,主要是受“物欲”及“实用主义”影响,不太看好美术发展的前景,家长不愿让学生投入到美术学习当中。
2.山区及丘陵地带和高原地区等条件不够理想,交通不便利的农村地区,学校少,开设美术专业课的学校也很有限,美术教师因各种不利条件而缺失、流失现象严重,学生家长对美术教育发展的认识缺乏,美术常识掌握少和审美情趣不太高,不能够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整个学生阶段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因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不方便,信息交流少,知识拥有量少,缺乏对美术课的正确认识和理解,这是不利因素,但也有有利的条件,例如:可以利用乡村美好的自然风光及乡情民俗进行一些美术创作绘画活动,美术素材较丰富。
3.中心城镇地区,农村小学往往分布在广大的农村,而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阶段多分布于城镇,条件好的则多分布在县城等有利位置,这些学校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学生拥有量大,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学生及家庭对学生发展的全面素质要求高,期望值也高,由于各方面信息量较丰富,所在地区人们的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当地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也较高。
4.城市郊区的农村学校,这些学校主要是高中和初中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目的,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对美术兴趣比较浓厚的学生,愿意在美术事业方面有所发展、有所成就,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容易被调动、被激发。
二、农村学校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对策性分析与研究
概括地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应加大对美术教育事业的扶植力度,确保人员、资金、基础设施真正落实到位,各级政府特别是学校所在地政府应加大对该校的投入,特别是美术教育方面,要搞好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努力提高美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要积极培养和引入优秀的美术专业教师,加强交流培训;要投入一定的教育资金,积极主动购买美术器材,确保充足的物资条件保障,政府应奖励那些对美术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及有关人员。
2.正确引导媒体,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从社会层面广泛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家庭、社会以及有关部门对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认识。学校应加大对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培养,针对农村学校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方法,搞好舆论宣传,为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3.发挥“价值规律”的杠杆作用,切实把美术教育发展作为艺术发展产业来定位,提高其“实用”价值,以便促进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相协调,使其和谐发展,把农村美术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攻坚,一定打“胜仗”,切实教育广大师生以及引导社会群众,学好美术不但能提高人的审美情趣、艺术涵养,还能为其带来收入,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例如:河南省民权县的画虎村全国有名,经济效益可观,画虎产业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名家名画及普通的美术作品,在酒店、宾馆及广大民众的家庭中都有收藏、张贴、悬挂,既能陶冶情操又能装饰房间,给人以美的享受,起到美化环境、渲染艺术氛围、传达美的文化气息的作用,提高人的艺术情操和素养。民间有许多美术艺术品,包括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贵重的、普通的,所有这些美术艺术品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和分布,既给人们带来了文化艺术享受,也给人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所有这些都突显了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所以应努力提高人们对农村美术教育事业重要作用的认识,充分发挥当地学校的示范引路作用,为农村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好的条件。
4.农村学校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条件局限性,同时我们应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对美术教育事业发展负责的高度,来加强美术人才的培养和运用;从提高广大民众的美术艺术素养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出发,努力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具有个性特征的美术艺术人才。农村学校大多为一些小学或初级中学,学生正处于打基础、培养广泛兴趣以及挖掘潜力的黄金年龄段,美术专业教师以及当地政府、广大社会群众、各个家庭应真正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用其长补其短,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认识其价值,要善于挖掘和发挥有天赋,特别是对美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的潜能,要正确引导,合理开发培养,对普通学生的美术教育也应积极进行,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为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进行不懈的努力,这也是为中华民族未来的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发展,培养美术艺术人才,做最基础性的有意义的工作。
三、农村学校美术发展前景思考与探索
1.加强与师资力量较强、综合条件好的城市学校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培养和引进相关美术专业人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教学条件比较简陋、人才贫乏,特别是美术专业人才少的情况,并且存在一种不重视美术教育的错误思想,应该予以纠正。要想提高农村美术专业教师水平,就必须加强与条件好的学校的交流与合作,可以请那些城市或县城学校中的优秀美术专业教师定期、不定期来授课,本校的美术教师也可以走出去,到条件好的学校进行学习,还可以到大学进修深造。同时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提供好的条件和设备,引进美术专业器材,积极聘任优秀的美术专业人才来补充师资力量,要广泛宣传让学生积极学习美术专业,培养对美术专业的兴趣。
2.统筹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合理策划美术教育事业在新农村学校发展的布局。新农村学校建设之初就应充分论证,合理规划,为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要配齐配全美术专业教师,积极提高广大社会民众对美术教育事业的认识。
3.紧跟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顺应时展潮流。农村学校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应正确认识和把握好规律,要充分认识国家教育方针在农村学校的正确指导意义,农村学校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既要符合时展规律,以及世界发展潮流,同时也应立足于实际情况,探索出符合客观规律和事实、合情合理的条件和办法来解决问题,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努力培养出热爱美术事业的优秀人才,为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提供好的条件。
4.积极与美术专业院校合作,提高美术教育的层次和水平。美术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学校充当主要角色,社会也起着主要作用,农村学校的美术教育事业发展,因其条件有限,需要更多关注和投入,农村学校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农村美术事业发展的基础,农村学校美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其观察生活、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水平,让学生努力掌握科学的绘画技巧和先进的方法,能够通过美术绘画和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等。在整个美术教育过程中,应着眼长远发展,尽可能利用现代的教学条件和手段,努力与现代艺术院校特别是美术艺术专业院校进行合作交流,提高美术教育的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美术绘画能力和水平,为其将来自身美术素养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研究,我们要立足于弘扬民族文化,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开创出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的美术发展的新路子。笔者将在新的工作实践中,不懈努力,并时时关注农村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为其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并继续对其进行新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陈中华,赵阔.高职美术教育“对位教学”初探[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秦明华.农村初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篇6
审美心理学是美术教育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作为美学和心理学的边缘学科,对我们熟悉并掌握人的审美心理过程,从而准确把握受教育对象在对美学欣赏中,心理的变化过程,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有积极意义。审美,简言之,是对美的感知和认识,审美心理则是在这个感知过程中情感意识上的活动表现。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教育者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审美趣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使学生懂得美与丑,学会对善与恶的判断,并懂得如何去美化这个世界和美化自己。其功能效果就是要达到“感人、娱人、化人、育人”。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并准确把握中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和变化过程,利用美育功能引导中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
一、审美心理与人格完善的关系本文由收集整理
美术教育中审美的目的在于通过人对美的欣赏和批评来实现美术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以“美”带动内心的触动和感悟,对人的情感、意识、心灵都会产生正面的引导,“增强审美感受能力,形成和谐的心理结构, 并间接地促进智力和品德的发展”其最终效果是促进人格的完善和培养健康的心理。中学美术教育本质上就是对美学的直面剖析,审美则是美术教育中学生必不可少的心理活动。有了审美,就有了对美和善的价值判断,丰富和强化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力,增强学生对外界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是人格完善的直接体现。审美心理与人格完善是紧密统一的关系,是辩证也承接的统一关系。这表现在:审美心理是人格完善的重要环节点。人格的完善也对学生审美心理的健康形成产生积极的反作用。人格完善是审美心理过程的最终目标。人格是态度、性格、习惯的有机结合。人格的完善则表现为态度的端正、性格稳定、习惯良好等综合因素下整体体现出来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利于个人健康发展和符合社会要求的。态度、性格、习惯长期形成的稳定性往往又会对人的心理产生暗示和引导的作用。
二、中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审美心理特征
中学美术教育是以特定的年龄范围的青少年为主要教育对象,这个群体年龄多是在12-16岁范围内,从生理上讲正是身体发育旺盛阶段,从心理发育角度讲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的萌动阶段。他们对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在审美心理表现出特别的群属特征。第一,可塑性强。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美术教育在扩展的学生想象力、带动学生抽象思维、丰富学生感性经验上有着独到的作用和功能。中学生本身在这一阶段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处于不成熟阶段,在美术教育中这个群体在对美术作品的感知也是欠缺和不足的,因此,对教师来说需要有效利用学生在美术教育发展空间性,针对性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和塑造,以逐渐形成完善的、稳定的审美心理为目标。第二,社会性强。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与信息量的丰富多元化拓展了中学生的视野和对社会的了解,但他们的理解和认识往往是不全面的,感性的,和不成熟的。社会的影响也会对这个群体产生单方面的导向作用。因此,他们在对美术教育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会参杂他们对这个社会认识和了解。他们会对作品的观察和评价带有社会意识形态色彩,在做作品创造中突出自我对社会的体悟等等。
三、美术教育中把握学生审美心理促进人格完善的几条建议
以让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历来是我们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要充分借助审美心理的功能来促进学生人格完善。首先,明确审美心理与人格完善之间的关系是前提。只有意识到这两者的关系才能在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审美心理活动产生关注和重视。其次,美术教育中要准确把握学生审美心理特征。在美术教育中既要把握中学生可塑性强的特征,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引导学生产生对美的认同感和对美的心理倾向性,以实现美术教育塑人的目的。把握学生社会性特征就是要课堂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作品和事件有正确的是非,善恶的判断力。第三,美术教育中要准确把握学生审美心理的发展规律。理顺学生审美心理活动的发展规律要注重实践的重要性。英国心理学家c.w.瓦伦丁曾提出“美的实验心理学”
在他看来应该用实验的方法对美学进行研究,以此来取得审美经验,实验美学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兴趣就在被试本身。瓦伦丁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就是要注重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审美活动的实践感知,缺少具体的审美实践是难以将理论的知识升华为熟练的技巧及熟知的规律。
篇7
由于很多农村中小学学生家长甚至是老师都对美术教育比较淡漠,完全忽视了美术对学生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在学生的意识里,美术课程无非是可有可无的副科,从而导致学校,家长,学生对美术课程的理解存在误区,美术教育,美术课程并不是不重要,而是相当重要,美术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其他所有学科都无法替代,但当前美术教育的实施与我们想象的差距还非常大,尤其在农村基础教育中整个美术教育是严重缺失的,经调查发现美术教育在乡镇小学是非常薄弱的,那么我们又将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就此发表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现如今乡镇小学美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不够,乡村与城市最大的区别也体现在教育氛围的差异上,而教育氛围包括社会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氛围几个方面,就美术教学情况来看,城市学生基本上都能受到较为正规的美术教育,而校外的各种美术辅导班也成了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除了在学校内可以接受美术教育之外在校外也能对自己的美术课程打下好的基础,在良好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下,城市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对美术知识的掌握,以及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可乡镇小学一般第一课堂都无法得到保证,在教育环境,教学条件以及对美术课程长期不重视的影响下,就更谈不上受到好的美的熏陶和教育了。
从上层领导到基层教师,从家长对学生本人,都存在着重智育、德育轻视美育的情况,把重心放在语、数、外等文化课的教学上,而忽视了美育对德育、智育的辅助作用。许多学校美术课的开设不完整,随意性很强,有的即便开设了也不能正常上课,多数家长对美育更是一点都不了解,认为学生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美术似乎与考大学无关,学不学都无所谓,开这些课反而会耽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时间,影响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影响自己孩子的“升学”,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要做好宣传工作,特别是我们美术教师自己要先重视,再将美术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渗透到学生以及家长的意识中。
对那些痴迷于美术的学生而言,天真的以为在家里就能拥有一方学习美术的净土,可刚刚拿起画笔,就听到家长严厉的呵斥:“有时间不好好学习,搞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你还想成画家不成?”“咔嚓”画笔连同学生的“美梦”,一同被扔进万丈深渊。
2.美术师资匮乏与浪费并存。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有些是土生土长的民办教师,甚至还有临时代课教师,他们都极少经历美术教育培训,就是这些教师也被安排上了美术课程,教师的错误指导和引领使学生对美术课程变得更加淡漠了,农村小学真正开设美术课程的也寥寥无几,即便是课程表上有美术课程的安排,这也只不过是用来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其实际上是由来上语文课和数学课等要统考的课的。
我从师范美术专业毕业,现在以小学美术教师的身份站在讲台上时,我觉得农村乡镇小学的美术教育工作的正规开展实在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一方面很多小学美术师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美术专业毕业的教师又不能从事自己的专业,师资严重浪费。
试想没有一个合格的师资队伍,如何让才能实现美术教育教学的正常化呢?所以如何把这部分教师留出来,稳定下来应引起我们教育部门的重视。
3.美术教学对育人环境、教学条件、教学用具等因素的要求都是非常苛刻的。多少年来虽然很多学校都有美术教师,但学校没有配置专门的画室和有关美术教学的用具和材料,教师很难按学科特点进行规范的教学,就是示范也只能用粉笔在黑板上演示罢了,根本就没有起到示范作用,比如画中国画没有宣纸,没有国画颜料,甚至没有画笔,学生无法领会到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和中国画的博大精深了。美术教学就是直观教学,需教师亲自示范,不示范就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改善乡镇小学美术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强化领导意识,改变教育观念。应提升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领导方式,这样方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充分认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改善教育资源的不均衡、不合理投入的现状。应较强乡镇小学的硬件,软件的设施配备,加大对乡镇小学的教育资金的投入并配备美术专业师资及专业师资的合理利用,这样才可以缩小城乡与偏远山区的教育差距。同时要充分调动艺术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自制教具和学具,以弥补美术教学器材不足的问题。
3.加强美术课程教学评价的改革。不仅要评价学生,也要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校教学决策进行评价。建立学生美术成长档案,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美术的掌握和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等领域的的发展水平,要把静态的教学结果与动态的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分析评价结合起来,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美术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各类美术活动促进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高和学生美术素质的提升。
篇8
关键词:美术教育;幼儿教育;健康发展
在幼儿园的教学组成中,美术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具体要求是通过引导幼儿在观察事物的颜色、形状、结构的基础上培养绘画、手工等能力,并能够运用这种能力表达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从而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一、科学开展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每个幼儿对美术都有多于其他知识的兴趣,因此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与创作氛围能够更好地激发幼儿对美术创作的积极性,通过创作表现能够获得对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促进幼儿健康心理的发展。例如,老师可以在黑板上面画一朵花并让学生进行模仿,其中有两名孩子在绘画的过程中都非常认真,如果老师表扬其中一个孩子画得很好,而对另外一个孩子说画得还可以,不如其他同学画得好,这样可能会导致被表扬的孩子对美术展现出持续的热情,而没有被表扬的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不愿意再进行创作,甚至对美术产生厌烦的心理。
二、科学开展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
在幼儿园中为了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很多老师会采用合作式的教学,让孩子们有意识地进行集体创作,通过分工让孩子们体验合作的乐趣,认识到集体的力量,并学习与同学进行相处的经验,同时通过分工合作也能让孩子们看到同伴的绘画作品,在增强情感体验的同时培养合作意识。
三、科学开展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儿童的表达能力
在幼儿园阶段学习的小朋友除了要学习语言的表达,还要学习利用其它活动表达情感的方式,而利用绘画能够实现这种教学目的。例如,幼儿可以利用简单的图形展现出家庭,以此来表达对家人的喜爱与依赖,或者利用绘画表达幼儿的梦想等等。
开展科学的美术教育,除了本文所列的内容还能够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进度,鼓励幼儿自由表达美术创作的感受,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作力以及美术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一、美术教育的空间直感教育特性
美术教育的空间直感教育性是由美术自身具有的二维或三维空间性与视觉直观性决定的。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除了实践教育的一般育人特性之外,首要的是向美术学习者说明其接受有效捕获美术灵感、加强对美术形态的直观感受与造型感觉能力培养与训练的重要性与意义。无论是专业美术教育,还是非专业美术教育,对学生关于美术的空间直感意识与能力教育,都是重要的。英国艺术评论家赫伯特·里德在1937年著的《艺术与社会》一书中讲:“我们认为,某些天生素质对艺术家来说十分重要,只有拥有这种素质的儿童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家。”[2]接着里德又说,那么“采用什么方式才能成功呢?……教育问题已经显而易见了”[3]。所以美术教育首先必须努力引导、发掘学习者自身内在潜藏的或被外界因素所压抑了的美术资禀(即美术天赋)。也就是说,美术教育者要积极引发学生个体内在的力量,激励学生对其生存环境发生积极的感受、体验与反映,促成学生以美术特有的思维和艺术认识论去积累对自我与外在客体的经验,并积极地选择自我的生存理由与方式,以获得进取的自信心和美术创造的力量。
其次,要有效引导、训练学生对美术形态的感性认识,强化对学生的美术造型感觉的培养训练。如要求学生用素描表现手法描绘“在风中的动人旋律”、“一个正毛骨悚然的胆小无赖”等。“造型感觉,指的是将人们对形状、形式和色彩所形成的直觉传输给岩石、陶土和颜料(也包括词汇和音符)等印象性材料的能力。”[4]在美术教育行为中,空间直感教育性是美术教育的首要本质。它也是一般教育的育人性本质的升华和具体化。无论是美术教育者,还是美术学习者,都应充分认识此特性。进而才能找到各自深入学习、研究、欣赏美术的有效切入点。
二、美术教育的启迪诱创教育性
美术教育的启迪诱创教育特性,是由美术本体的追求大审美价值的视觉实现特质所决定的。美术作为艺术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它的特殊本质之一,就是在极度想象活动中追求美的视觉实现。罗宾·乔治·科林伍德曾在其《艺术哲学新论》中讲:“艺术是想象,但想象是活动。想象不应简单地让连续的意象闲散地漂过心灵,它应努力去想象和从事想象。象一个人可以想象其它任何东西一样,他也可以随意想象;因此,虽然一个完全可以毫不费力地想象,但他为了努力更好地想象就要从整体和从长远的观点上来更好地想象。”[5]在美术教育中,怎样在激发起了学生丰富的为美术所需的想象之后,再“更好地想”呢?重要的一点,就是美术教育者应及时有效地启迪引导学生去努力探索出将其丰富想象予以外化表达的教育方法。换句话说,美术教育者应着力去启迪、诱发学生将个体独有的美术灵感、特有体悟的内在心灵和美术情感予以有效地宣泄、展示,并激励学生在不断的美术创造实践中,把最具魅力的美表现出来。关于此,连极力贬低艺术的柏拉图也认为:“艺术是对情感和我们本质中不受约束部分的表现。”[6]虽然有艺术家说,艺术是不可教的。实践证明,真正的艺术不是教出来的。但,这并不是意味着美术教育者在美术学习者面前毫无办法或无能为力。只表明,其要求美术教育者要能探索寻求出独特的、易于启示、引发学生创造力的科学、艺术、实效的教育方法。要成为一位真正永远拥有良好美术教育方法的美术教育者,是艰辛不易的。
三、美术教育的情感享受教育性
篇10
一、中学美术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著名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做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最大教用。”可见,中学美术教育并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美术家,而是要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正确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公民。对美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有清醒的认识,对我们的美术教学与实践有着重要意义。美术教育的作用早在古代就被人们所认识。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就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而中学美术教育作用正在于此。它的这一作用是其它课程难以替代的。
二、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丰子恺先生说:“人们每天这样瞻仰这么完美无缺的美术作品,不知不觉中精神蒙其涵养.感情受其陶冶,自然养成健全人格。”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认识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个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是因人而异,甚至相差千里。吴冠中老先生说:“文盲和美盲不是一回事.二者不能画等号,识字的非文盲中倒有不少不分美丑的美盲。”因此,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术教育与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
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情趣、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和富有情趣的色彩具有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符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美术教育能开发和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思维能力。促进智力发展。中学美术教育对智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美术课的教学特点就是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感染学生,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接受知识。美术课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而这些正是智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丰富有趣的美术常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内容大大增加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容量,对促进智力发展大有裨益。美术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它需要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及眼、耳、手、脑综合运用。我在教学中强调学生作品的创造个性,反对总是临摹的方法,保护学生绘画个性,因为只有在个性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创造。
四、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表现物质世界的基本特性。美术教育能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表现物质世界的基本特征――形态、结构、色彩、比例、立体感、空间感和质感,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语言和基本技能,为以后从事艺术创造打下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美术在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用途越来越广,与人的生活关联越来越密切。除绘画、雕塑这些观赏性艺术本身就属于纯美术之外,生活中许多方面都与美术有关,如现代建筑、现代工业、现代商业等都离不开美术,这就需要从事这些行业的人具有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具有较高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