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行业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烟草行业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烟草行业研究报告

篇1

关键词:卷烟 降焦减害 应对办法

中图分类号:TS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c)-0083-01

有史料记载的人类吸烟历史,至少已有五百多年;我国烟草种植始于16世纪,19世纪末卷烟传入我国,20世纪初我国开始有规模地种植烤烟,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卷烟产销量最大的国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吸烟与健康的研究不断深入,国际反吸烟浪潮日益高涨,特别是近30多年,我国反吸烟运动也在迅速形成,提高吸烟的安全性已经成为烟草行业的共识。国内外关于吸烟有害健康的研究报告显示,长期大量吸烟能导致多种疾病,较明确的有肺癌,其它的还有呼吸道及消化道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等。针对这个问题,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采取设立法规等措施,要求降低卷烟焦油量,禁止青少年吸烟或对吸烟场所加以限制。卷烟有害物主要存在于燃烧后的烟气中,其中由于烟草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焦油(粒相物质)中主要有稠环芳烃、N-亚硝胺、自由基、某些杂环化合物、放射性等有害物质;卷烟烟气气相中主要有CO、自由基、氮氧化合物、挥发性芳香烃、氰化氢、挥发性醛和酮类化合物等有害物质。测试分析表明,焦油中的有害物质约占焦油总量的0.6%,其中有0.4%是癌症促进物,有0.2%是癌症诱发物。气相中的CO、自由基、氮氧化合物等有害物质约占气相总量的4%。尽管这些粒相和气相有害物质,只在焦油和烟气中占据很少量的比例,但其危害性仍然不可忽视,一句话,吸烟对健康的确存在危害。因此,在烟草行业发展过程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卷烟产品不断加以改进,既减低吸烟危害,又满足消费者需求,也就成为产品发展的必然方向。回顾过去的30多年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通过烟草行业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卷烟焦油量已经下降了3/5以上,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卷烟焦油量均≤11 mg/支(部分产品已经实现焦油量

当前卷烟降焦减害注重的主要因素和方法有以下几点。

(1)原料烟叶:原料是卷烟的物质基础,其中所包含的化学成分和具备的理化特征,与卷烟焦油量、卷烟品质密切相关,不同的烟叶品种在焦油产生量上呈如下规律,烤烟>香料烟>白肋烟>马里兰烟。我国的卷烟产品风格绝大部分是烤烟型,烤烟原料能否实现品种抗逆性强、成熟特性明显、橘黄烟比例高、高香气、烟碱适中、低焦油(低糖)至关重要,这也是我国卷烟降低焦油在原料基础上的必然需求。

(2)卷烟纸:吸烟时它与烟丝一起参与燃烧,对卷烟的主侧流烟气焦油产生量有明显影响,卷烟纸的自然透气度、静然速率及打孔透气度需要根据产品设计目标来设定。

(3)降焦的物理方法:主要考虑的方面有,叶组配方组成、叶丝宽度以及混合烟丝的填充性;烟支长度、滤嘴长度、烟支圆周、吸阻、透气度(烟支和滤嘴的通风率)和烟支重量;烟草薄片(特别是造纸法薄片)、梗丝、膨胀的叶丝和梗丝的使用量等方面,都需要精确的设计。

(4)降焦的化学方法:烟叶烟丝中的加料加香物质,不仅可以修正卷烟的吸食品质,而且会影响到卷烟焦油量。选择使用一些中草药添加剂或微量元素添加剂,可有效降低焦油或某些有害物质。

近几年来,我国的反吸烟势头日趋强劲,烟草行业的降焦减害步伐也随之加快,卷烟焦油量的上限正在逐步降低,而且这种趋势还将持续下去,这势必要对烟草行业的降焦减害技术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为此,一些烤烟型卷烟为了能在降焦的同时保持产品的吃味浓度,在配方中或多或少地添加晒晾烟原料,造成卷烟香吃味风格也自然随之产生变化。尤其是为了加大降焦幅度,很多卷烟企业除了使用晒晾烟叶以外,还采取了过滤、吸附(选择性截留吸附)、主流烟气稀释、加速燃烧、添加降焦填充料等物理和化学的综合措施,造成烤烟型卷烟清雅芬芳的香气和甜润的口感吃味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弱或改变,用消费者的话讲,就是现在的低焦油产品“香烟不香”了。这种失去自我传统风格、配方经验和原辅材料适应性优势的转变,可能会对我国烟草行业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在制作淡味混合型、英式烤烟型产品上,无论是经验还是原辅材料适应性都明显处于相对劣势,特别是三类以上较高价位的烤烟型产品,可能会面临到“555”、“七星、爱喜”一类产品的较大挑战,而损失掉一些市场份额(因为我国早已是世贸组织成员国),这将是我国烟草行业需要面对的一种潜在危机。

怎样化解这种降焦潜在危机,保持我国烟草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烟草行业今后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应对办法有三个方面:一是,在继续保持现有中式烤烟型产品焦油量10~11 mg/支不变、维护传统风格产品占据占稳绝大部分卷烟市场的前提下,逐步推出8 mg/支、5 mg/支、3 mg/支……成梯度的系列降焦减害产品,供消费者自行选择,在降焦上不搞一刀切,不急功近利,应该是避免因过快转变风格而损失市场的最有效途径。二是,维持大部分产品焦油量10~11 mg/支,研究如何选择性使用中草药或某些特殊添加剂,采取综合性化学措施,靶向性地降低卷烟烟气定的主要有害成分,研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卷烟降焦减害手段。三是,以单纯改变烟支规格(滤嘴与烟支长度、圆周等),以着重减少主流烟气吸烟量等物理办法来实现降焦减害,也是维护风格稳定的相对简捷的好办法。

总之,践行“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烟草行业价值观,保持烟草行业稳定发展和不断实现卷烟降焦减害,是每一个烟草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很值得我们努力去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岩磊.卷烟降焦工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 布朗.卷烟的设计[M].美国:1979.

[3] 陈芝村.吸烟与健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8.

篇2

10月初,第九届亚太烟草和健康大会在澳大利亚举行,这次看似平常的大会却以一项名为《中国销售的香烟:设计、烟度排放与重金属》的研究报告在中国引发强烈反响。研究报告称:13个中国品牌国产香烟中铅、砷、镉等重金属成分含量严重超标,其含量与加拿大产香烟相比,最高超过3倍以上,这次13种上榜的香烟品牌有:白沙、大前门、都宝、红双喜、黄金叶、红河、红金龙、红梅、红旗渠、红塔山、石林、吉庆、壹枝笔。

重金属烟草可能来自土壤

香烟中的重金属来自土壤,香烟重金属超标,意味着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超标的不是某一个地方的土壤,而是中国大面积的土壤,这又意味着,我国土地上生产的很多农产品很可能也有重金属超标的问题。另外烟草在烘烤过程中会因为使用煤炭、木材等含有重金属成分的辅料导致烟焦油、一氧化碳、芳香烃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产生,人为添加香精香料也有可能产生有毒成分。

什么是重金属污染?烟草重金属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密度在5以上的金属统称为重金属。从环境污染方面所说的重金属实际上主要是指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也指具有一定毒性的如锌、铜、钴、镍、锡等。目前最引起人们注意的是汞、镉、铬等。

那么,长期抽这种含有重金属的烟对人体有哪些损害呢?

香烟燃烧后,铅、镉、砷这些重金属以氧化物气溶胶的形态,伴随着烟气进入肺泡。到达肺泡后则转变成重金属氧化物微粒在肺泡中沉积,然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后“搬运”到淋巴组织、骨髓或结缔组织中聚集,这些进入人体内的重金属氧化物排出非常缓慢。国内研究资料表明,香烟烟气中,最容易被吸收的重金属是镉,一包香烟的烟丝为14~18g,抽一包烟就可能吸收了35~45μg的镉。

铅、镉、砷这3种有害物质造成的主要伤害表现在:铅容易导致人体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损伤,还可能造成贫血;砷会导致神经系统紊乱、皮肤黏膜损伤,并有致癌的可能;镉会造成肾功能损伤。

折射出消费者知情权缺失的尴尬

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所提供的2009年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约占世界供应总量的1/3。中国15岁以上吸烟者达到3.5亿人,占世界吸烟总人口的近1/3。每年有上百万人死于相关疾病。

对于烟民来说,香烟虽然是最熟悉不过的东西,但对自己所抽烟含有什么样的成分往往却是一无所知。

当烟草重金属含量超标的消息被披露后,张先生说:“吸烟已经30年了,只知道卷烟中含有尼古丁,但不知道还含有什么样的成分,也不知道抽烟还会受到重金属危害。”

一场香烟引发的风波,折射出当前烟草行业检测监督的不完善,以及消费者知情权缺失的尴尬。我国是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缔约国之一,该《公约》已在我国生效。这项在全世界150个缔约国均承诺有义务遵守执行的《公约》中第10条明确规定:每一缔约方应根据其国家法律采取和实行有效的措施,要求烟草制品生产商披露烟草制品成分和释放物的信息。

日前,记者就重金属烟超标事件进行采访,当问道是否知晓我国13种烟重金属超标一事时,某公司广告部白经理说:“是从网上看到的,我吸的不是这些牌子,不过通过此次事件,以后要尽量少吸。”今年72岁,烟龄55年的韩大爷的回答是:“不知道,有危害就有吧,管它呢,无非是害处多点少点而已,抽了一辈子了,快入土的人,管不了那么多。”

某大学二年级学生小林说:“本来知道卷烟含有尼古丁,对人体健康不好,但没想到还有这么多对身体不好的东西,太吓人了,以后真不敢再抽了。”

陈女士说:“电视上说重金属烟草可能来自土壤,我担心生活中的农产品会出现什么问题,真不知道下一个出问题的产品是什么?”

本刊观点:任何时候戒烟都不能算晚

过去许多年轻人认为,吸烟是一种时尚。但在日益注重人性化的今天,不吸烟、注意让自己身边朋友不受二手烟危害,才是一种时尚。吸烟不仅会给身体健康带来严重伤害,这种伤害还具有长期滞后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吸烟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相关疾病才能出现。烟草依赖已被世卫组织列入慢性疾病。

篇3

【关键词】卷烟品牌;SWOT;战略研究

2010年国家局明确提出把“卷烟上水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工作任务,确定了重点培育“532”和“461”知名品牌战略,企业的竞争核心也由以前的生产导向时期、产品导向时期走到了今天的品牌竞争时代。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日趋加剧的市场压力,作为既是卷烟品牌培育工作的实施者,也是市场监管的执行者的地市级烟草商业企业,如何实施卷烟品牌整合扩张战略,巩固提升核心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实现工商烟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是需要不断探索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1.卷烟品牌发展的SWOT分析

1.1 卷烟品牌发展的优势

1.1.1卷烟品牌培育的意识增强

按照国家局的总体部署,工商企业将培育重点骨干品牌纳为企业的生命工程,无论是在理念上、行动上,还是方式方法上都在进行有益的探索和推进,积极探索构建培育重点骨干品牌为纽带的新型工商关系,在协同营销、共育品牌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1.1.2 品牌发展显出“强者愈强”的态势

2009年全国12个品牌产销量超过100万箱,其中5个品牌产销量超过200万箱,6个品牌数量规模跃居全球前10大卷烟品牌行业;全国有14个卷烟品牌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其中有7个超过300亿元,有1个超过500亿元。按照年初国家局提出的重点培育“532”和“461”知名品牌战略的构想,全国卷烟骨干大品牌正扩张明显,呈现出“强者愈强”的发展特征。

1.1.3 品牌集中度不断提高

2000-2009年,全国卷烟品牌由1181个减少至138个,前10个品牌生产集中度由15.0%提高至41.8%;全国卷烟工业企业由146家减少至30个,前10个企业集中度由32.1%提高到62.2%,重点骨干品牌对行业的支撑作用日显突出。同时随着烟草行业理顺资产管理体制,新一轮改革和全国性烟草大集团的形成,为卷烟重点骨干品牌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2 卷烟品牌发展的劣势

1.2.1 卷烟品牌多而散

目前,我国卷烟品牌多而不精,大而不强,开发定位狭窄,优势品牌难以形成等问题凸显无遗,特别是专卖体制下的“国家指令性计划,行业专卖管理,地方专卖专营,企业具体运作”现实格局使品牌竞争缺乏应有的活力,品牌“做大做强”显得步履蹒跚。

1.2.2 烟草的职能定位使品牌发展处于两难境地

作为国家和地方的烟草主管部门,既在高度的指令性计划下生产与经营,成为经济管理的主体,同时又肩负烟草专卖行政执法的职责,受地方双重管理和现行财税体制的影响,工业企业难以成为全国统一的市场竞争主体;而以行政区划为依托的产、销、管模式,又加剧了地产地销的封闭市场。

1.2.3 对国内和省内市场依赖度过高

长久以来,我国卷烟品牌基本都是依托国内甚至省内市场发展,特别是现行的税收政策,促使各地加大对烟草生产经营保护和干预的力度,加剧了地区封锁的程度,超基数分成的财税体制,使市场机制难以发挥,导致卷烟品牌越发展越依赖本地市场的恶性循环。

1.3 卷烟品牌发展的机会

1.3.1 政策机会

以地市级烟草公司为市场主体的培育重点骨干品牌和全国统价政策的推行,促进了卷烟品牌与价格的进一步规范,形成更为强势的卷烟消费主流价区,为培育全国性知名品牌奠定了价格基础,特别是国家局出台了《中国卷烟品牌发展纲要》为品牌发展的明确了方向、目标,有力的维护国家利益与消费者利益,为我国烟草业壮大企业实力和增强竞争力提供了实现途径,为重点骨干品牌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可能。

1.3.2 市场机会

近年来,随着工业经营主体减少、“百牌号目录”“20+10”的推行,卷烟品牌急剧减少,品牌集中度逐年提高,这为品牌发展腾出了市场空间,提供了更多市场机会,快速促进部分优势品牌规模的扩张。

1.4 卷烟品牌发展的威胁

1.4.1 品牌管理水平不高

工商企业在品牌培育机制不活,导致品牌基础素质方面总体水平不高,同时,部分营销人员缺乏必要的营销技能和知识,对品牌管理的实质与要求认识不到位,与零售客户沟通、品牌管理出现了不规范、不细致、不深入,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完善品牌管理内容,出现品牌培育在终端的脱节。

1.4.2 卷烟品牌定位曲高和寡

一是某些卷烟品牌和价格的定位,缺乏对市场和消费者的了解,没有真正形成良好的市场反馈体系;二是有些企业在品牌上只求“大而全”,不讲“少而精”,这种为求做大而不惜将卷烟价位全面延伸的做法,对品牌形象、品牌价值造成潜在的损害和负面影响;三是品牌结构性失衡现象没得到缓解。

1.4.3 工商协同营销系统还需探索完善

长期以来,由于烟草品牌所有权归属、工商利益不对称,造成商业企业在品牌培育职责上不清晰,培育力度弱化,工商企业协同的能力与效益难以发挥。同时,按年度计划组织生产的品牌数量结构与市场真实需求差异的矛盾、工商企业在市场和营销的主体能力、使在调整和形成阶段的“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工作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2.卷烟品牌发展的战略

2.1 SO战略(增长型战略)

制定明确的品牌培育规划。科学明确的品牌培育规划应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多层次、多维度相结合,既涵盖具有指导性长远规划,又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短期目标,并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适时修正,从而不断优化品牌组合,明确品牌组合层次,将市场竞争力强,品牌价值高,研发生产能力强的品牌作为重点骨干品牌的培育,增强品牌适应市场的能力。

2.2 ST战略(多元化战略)

2.2.1 强化基层卷烟经营企业和员工的品牌意识

从目标制定、方案出台、内容选择、实施要求、具体工作开展、监督与完善等方面,组织卷烟营销、专卖管理以及领导层面等多个部门、多个方面来共同协调、研究、实施和开展,实现多个部门、多个层面协同作战,形成畅通的、紧密衔接的卷烟品牌培育渠道和环境,品牌培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才能有可靠的保证。

2.2.2 加强工商协同营销管理

一方面工业企业要按照“两个跨越”的要求,坚持统一市场的方向;另一方面商业企业要解决行政干预或依赖省内品牌的问题,合理选择目标品牌,切实加强对卷烟品牌的培育和支撑力度。

2.3 WO战略(扭转型战略)

2.3.1 工商协同共同培育品牌

首先要紧密跟踪市场需求,持续改进产品品质、口味、包装等,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其次运用富有创意和文化内涵的广告及具有吸引力的促销活动向公众传播品牌价值。其三通过社会公益活动,以更好地传递品牌理念和提升品牌形象;其四在坚持品牌形象统一化前提下,积极推进“品牌全球化、产品本地化”策略。

2.3.2 引导卷烟零售终端参与培育品牌

按照互利双赢的原则调动广大卷烟零售终端参与卷烟品牌培育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快捷地掌握品牌培育进展以及工作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不断增进与卷烟零售终端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增强品牌在一定区域的适应度与发展潜力,加快推动品牌培育的成长与提升市场培育质量。 (下转第114页)(上接第112页)

2.3.3 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品牌发展理念

品牌发展要以满足消费需求定位为先导,遵循满足消费人的诉求,重新审视现有品牌的核心价值,围绕着消费者的需求、体验和满意度进行维护管理,防止盲目提升卷烟结构,逐步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2.4 WT战略(多元化战略)

2.4.1 建立和完善品牌管理机制

首先优化品牌管理流程,重点解决品牌培育工作流程中的节点衔接问题,其次配备品牌管理关键岗位人员,设置品牌管理岗位,培养专职品牌研究员和客户经理队伍,为品牌培育成长提供人才支持。

2.4.2 是建立适应品牌培育的营销策略

将客户经理的服务重点真正转移到指导客户经营、培育骨干品牌方面上来,通过强化对品牌的了解、产品性能的把握,使其达到有效的沟通宣传效果和品牌指导技巧,保证和提升零售客户的盈利水平,提高客户对公司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2.4.3 加大市场专卖监管力度,重点打击假冒卷烟

非法“三烟”的盛行,对卷烟品牌尤其是重点骨干品牌构成了巨大威胁,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净化培育品牌的成长环境,一方面要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充分发挥公检法机关和烟草部门联合打假长效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努力提高卷烟品牌的防伪水平,增加造假贩假的难度和成本。

3.总结

总之,国产卷烟品牌要做大做强,要得到长远的发展,需要一个适宜其成长的环境,这需要烟草工商企业共同努力,需要举全行业之力,全员、全方位参与,更需要遵循经济规律,把握市场脉搏,通过完善品牌培育体系和有效运行机制,用更加积极的、规范的、科学的品牌培育策略和手段,围绕品牌发展战略在提升质量和能力上下功夫,走出一条具有一流市场竞争力的卷烟品牌发展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姜成康.2004年烟草行业要重点抓好的科技与管理创新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J].烟草科技,2004(2).

[2] 国家烟草经济研究所.中国烟草2007年发展研究报告[R]. 2008(4).

[3]杜文东,闫磊. 烟草品牌培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网络财富,2010(21):45-46.

[4]赵宏贵,徐彤.提升客户忠诚度是推进烟草品牌战略的关键[J].中国商贸,2010(8):23-24.

[5]孙颖慧.烟草行业品牌战略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2011(4):53-54.

作者简介:

篇4

8月份,黄唐有一批农机要出口到非洲尼日利亚。他又面临一个选择:这批货从武汉出港还是从上海出海。

黄唐创办的艾克美外贸公司总部在武汉,至今已向非洲多国出口农机。

从公司总部顺江而下,有武汉阳逻港、九江港、安徽芜湖港、南京港,直到上海洋山港,港口林立。思量后,黄唐做好货从上海出海的打算。

在他看来,货物能如期运抵客户手中,即使多花运费也没关系。原因在于过去他出口的农机多次走内陆口岸,不时遭遇“押货”。

黄唐无奈选择的背后,是长江流域的物流体系网络还存在弊端,实行有效整合乃重振内陆口岸的必经之路。

取远舍近

两年前黄唐经历的一件事,让他记忆犹新。货物被抽检,交货时间可能要推迟半个月左右。黄唐对抽检人员说:“不能按时交货就违约了,一旦违约就赚不了钱了。干脆把货推到江里去吧,运回去还要成本,我不要了。”黄唐险些将出口到非洲的价值几百万的农机甩入长江,后来公司员工劝他好好沟通。

黄唐初算一次综合抽检费用,普通20GP(平柜/普通箱)标准集装箱约2000元至3000元,中型40GP标准集装箱约3000元至4000元,而非标准箱收费高达8000元以上。“我们是中小民营企业,以100万元的农机出口为例,毛利润不到5%,仅抽检费就抽去企业近一成利润。”

早在10年前,武汉市就已启动“大通关”工作,出台一系列政策力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并要求水路运输2天到上海,铁路运输1天到深圳。如今,在“大通关”战略下的水路已开通武汉至上海的“江海直达”航线。

但黄唐仍习惯将出口的农机运抵上海出海,公司部分散货也多选择从深圳或青岛出港。

“在上海港口,公司农机被抽检中的频率较低。”这是黄唐最直观的经验。

黄唐解释说:“上海出口量大,不幸被抽中的概率较低。但如果被抽检,检测时间也较快,不会影响货物运输时间。无非是多花些铁路运费,但这样能确保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将货送到客户手中。”

黄唐也曾考虑过将出口货物运抵九江、南京等港口发货,但他称“不如干脆直接从上海、深圳走”。

此外,黄唐选择将部分散货从深圳出港的另一层考量是,这里的出口退税十分便捷。在深圳,最慢一周内就能拿到出口退税。而在内陆港口,对中小民营企业而言,最快也要两三个月,有时甚至要一年以上才能拿到这笔钱。虽然钱不多,但对民营企业来说有时可以救命。

争开口岸

虽然黄唐没有选择从沿江口岸发货,但内陆城市已迫不及待争开口岸。

业界人士指出,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举措,推进沿江经济开放开发,内陆沿江干线需要新的战略高度,来一次“再开埠”。

2012年3月,国家发改委的《中国区域对外开放指数研究报告》中,湖北省对外开放度列第12位,居中部六省之首。

口岸是开放的门户和窗口。从发达地区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也可以看出,口岸发展不仅仅带来资金流、货物流,更重要的是推动理念、观念的更新,体制、机制的创新。

在内陆湖北省副地级市仙桃,其对开设口岸急不可耐。

今年4月份,武汉海关在仙桃市设立临时工作组。仙桃商务局局长李阳告诉本刊记者,预计今年10月份,一些本来在武汉才可以办理的海关业务,将会延伸到仙桃。

不仅仙桃市,紧邻该市的湖北潜江市、天门市也有意“口岸牌”。

去年,武汉海关在一份《湖北省口岸发展若干问题研究》的课题研究中反映,仙桃、潜江、天门等直管市均对设立海关机构提出了强烈要求,但三市距离很近、条件相似,短期内难以全部满足。

经过调研后,武汉海关课题组认为,在现有条件下,建议申报设立仙桃海关,统筹管辖毗邻地区,待条件进一步成熟后适时考虑在其他直管市设立海关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是湖北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因没有一类口岸而苦恼。而与襄阳毗邻的河南省南阳市,正在谋划将姜营机场申报为国家一类口岸。

“襄阳如果不能抓住机遇,抢先形成航空口岸的集聚能力,势必在与周边省份城市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称。

内陆口岸在竞争中亦伴随着合作。2011年6月9日,长江航务管理局与湖南省交通厅在长沙签署了《加快湖南长江水运发展的共建协议》。此前,湖北、江西与长江航务管理局签署了同样的共建协议。

叶青介绍,三省临江有武汉港、九江港、岳阳港三大港口,命运共生,发展同途,如同长江干线一手相牵的三个兄弟,彼此融合,风险共担,无疑是它们最好的选择。

吃不饱?

面对波谲云诡的市场,沿江地区争开或扩建口岸的背后,均将面临货源的难题。

早在2009年6月份,武汉天河机场迎来首架全货机。该货机被称为“巨无霸”,载货量高达110吨左右,以武汉飞印度国际航线为主。

不过,在随后的几年内,因货源不足,该全货机执飞的国际航线时断时续。

据武汉天河机场人士介绍,该航线停航的主要原因是货源九成以上来自北、上、广等地区,产品多为布料、电子产品和大中型机械设备,受金融危机导致各地外贸下降影响,北、上、广来汉货量减少。

“货源不足不能全怪金融危机。”叶青有着不同的看法,“2012年,湖北外贸进出口额停滞不前,从中部第一滑落到中部第四,而同年河南、安徽、江西三省均以两位数或接近三位数增长。”

三省增长各怀绝技。叶青认为,以安徽为例,2012年,安徽出口额主要来自汽车、家电,其中奇瑞汽车去年出口高达18万辆,居全国第一。

湖北上述紧邻的三市争开口岸,欲增强外贸出口份额,但彼此又将如何确保货源充足呢?

李阳并未对此显出担忧,口岸的开通将有利于当地招商引资。从产业构成上看,仙桃市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机械电子、无纺布卫材等优势产业,相继引进了一批投资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和发展前景较好的项目,具备了一定的相对优势。

数据亦显示,去年,仙桃市外贸出口3.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今年一季度,仙桃市实现外贸出口1.49亿美元,同比增长61.2%,继续位居湖北省前列。

“仙桃还设有汉江法院、检察院,离武汉也最近,成立仙桃海关比较合适。”叶青说。

对于湖北外贸滑到中部第四位的现实,黄唐却认为,湖北外贸下滑并不意味着湖北货走出国门的少,因为有部分货源从上海、青岛、深圳等港口出海了。

“湖北出口下滑的主要原因是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出口产品比例较小,出口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率较低。”叶青称,湖北外贸的下滑还与口岸体系不健全有关,这迫使本地企业选择到省外口岸出口。

新一轮整合

当前,湖北等沿江省份有必要对河运资源进行新一轮整合。

叶青举例说,早在十年前,湖北烟草面临行业内激烈的竞争,市场萎缩严重。当时湖北省委、省政府决策层痛下决心,对本地烟草行业重组,18家烟厂合并为一家烟厂,200个品牌合并为两个品牌。

这一产业整合的“减法”促进了日后湖北烟草行业的大发展。“现在,湖北的口岸资源也到了这个关键时刻。”叶青称。

目前,湖北省宜昌港、荆州组合港、鄂东组合港等港区改扩建项目陆续开工,公路、铁路口岸的大型项目建设也有序推进。

湖北沿江口岸“组团式”发展的同时,沿江各省市口岸资源如九江港和岳阳港也在寻求自己的“蝶变”之路。

2007年5月,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入主岳阳港,成立城陵矶新港公司。2009年,岳阳城陵矶新港一期开港。2011年,岳阳港货物吞吐量达9000万吨,三年增长3500万吨。

2008年春天,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5亿元重组九江港,成立上港集团九江港务公司,制约九江港发展的瓶颈被打破。2011年,九江港吞吐量达3907万吨,实现吞吐量翻番。

一张以武汉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长江水运联运网络正在形成:通过岳阳、九江等港口,实现武汉与洞庭湖——湘江水系、鄱阳湖——赣江水系区域性主要港口的省际航线连接。依托长江中下游干线航道,实现武汉至南京、镇江、张家港、江阴、南通等港口的内河航线连接和江海联运。通过江海直达运输,发展武汉至沿海港口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近洋地区港口的江海直达航线,使武汉成为长江中游最大的水上门户和出海口岸。

据武汉海关人士透露,为尽快解决武汉阳逻港无保税港口的难题,湖北省政府将对武汉综保区的申报采取“一区两园”新策略,将原先沌口出口加工区二期未启动区域“腾挪”到阳逻港。“既让阳逻港有了保税港,又用活了空置的政策,一举两得。”

不过,作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核心港区,武汉阳逻港配套武汉综保区阳逻港园区的战略构想得到肯定,但是建成运营尚需时日,短期内无法叠加保税功能,口岸物流发展势必受到局限。

“周边的湖南岳阳、江西九江等地均在扩建港口,发展江海直达业务,如果阳逻港不在水运发展上尽快突破,形成对长江中上游及周边地区货源的吸纳能力,将严重影响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建设。”叶青如是说。

内河重振

从国际国内口岸发展趋势来看,口岸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正在从单一的开放通道向资源配置中心转变,口岸布局正在由“自然布局”向“服务区域经济布局”转变。

全国经济地理学会副会长沈玉芳接受本刊采访时介绍,开发水运对于发展长江经济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应尽快形成长江流域的物流体系网络建设,推行船舶及航道标准化,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快速增长。这需要一项规划超前的内河重振计划。

2011年,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引领我国内河重振进入新的黄金发展期,流域内各经济区域也将迎来深度开发的机会。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所长孙克强对本刊记者透露,时隔逾两年,国家正在酝酿新一轮内河重振规划,长江中游地区及淮河流域将成为发展重点,口岸服务区域经济将得到突出。

叶青指出,当前长江干支流的通航里程已达到9.6万公里,可以绕地球两圈半;年货运量大约占全国河流总运输量之70%。万吨巨轮可沿长江上溯至南京,5000吨级的轮船可以开到武汉,3000吨级的可直至重庆。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沈玉芳表示,长江经济带是仅次于沿海的最有增长潜力的黄金地带和战略后备地带,形成了以上海为主的长江下游东部城市群、以武汉为主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及以成渝为主的长江西部城市群三大城市群和产业经济主体,融合了国家众多区域发展战略。

叶青认为,长江航运的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市场大机遇。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序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国民经济进入新一轮的上升周期。

二是物流大通道。长江流域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钢铁走廊”、“石化走廊”、“汽车走廊”、“电力走廊”及农业经济产业带,国民生产总产值占全国40%以上。

篇5

【关键词】 行业 知识管理环境 数据挖掘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谓的“知”,其实就是已掌握的高价值信息,就是知识。在当今世界,掌握知识量的大小决定了创造力的高低,而创造力的高低是衡量行业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本文从行业发展实际出发,适应行业转变生产方式,实现生产、服务模式创新的迫切要求,在知识管理环境的构建及推广方面进行较强可行性和应用价值。

1. 知识管理环境的建设有利于行业提升管理能力

1.1行业知识管理环境的研究现状

2003年美国密歇根大学Daniel Atkins教授带领的“蓝带委员会”提出了题为《Revolutioniz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rough Cyberinfrastructure》的报告,这份报告主张建立一种泛在知识环境,并从技术角度探讨了该环境应具备的功能特点与实现思路。国内知识管理环境的研究也开展了一段时间,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厘定与功能的构成上。从掌握的文献看,知识管理环境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已经为社会所认可,但在实现知识管理的方式上研究尚不深入。[1]

1.2知识管理环境研究的价值

1.2.1在理论研究方面

实现了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技术和管理学的交叉融合;实现了资源库、专业信息服务平台、网络培训平台三者的集成;从传统的知识管理系统发展为知识管理环境,特别强调了人的因素,是管理模式上的创新。

1.2.2在应用价值方面

宏观上说:一方面,知识管理环境的研究和建设将有利于改善行业特别是行业方面信息相互封闭,服务彼此分割的不良局面,促进行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改革,推动知识管理模式在行业的应用和发展;另一方面,知识管理环境的建设将推动多个学科的共同发展,提升信息服务业的层次和质量,提高行业文化产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对行业而言:行业之间既存在竞争也存在合作,人为地制造知识壁垒,就会使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创新受到限制,进而损害行业的整体利益。知识管理环境一方面利用权限控制的方法保护知识权利人的特殊利益;另一方面,对于行业的其他资源进行聚合、分析和,同时有专人维护和提供知识服务,可以有效地增强行业的创新和竞争能力。

对组织而言:知识管理环境特别强调人的因素,特别强调管理环境中的每一人既是知识的获得者,同时又是知识的提供者和服务者,从而创造一种知识的分享和共建环境。

对信息管理学科而言:构建知识管理环境是信息管理领域内的一种重大革新,这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人为服务对象及服务提供主体,以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贯穿始终的管理模式,在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范围、管理方式、技术框架等诸多方面均有突破和创新。

2. 行业知识管理环境构建的方法

2.1研究范畴

行业知识管理环境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知识管理环境主体数据库建设,主要包括各体组织或行业的生产数据、管理数据、研发数据、市场数据、企业文化数据、智力储备和交换数据、行业综合数据等各类数据库及数据评价体系;二是知识管理的技术实现;三是知识管理环境的应用与维护。

2.2环境内的主体数据库建设

知识的获取。知识管理环境中的知识(数据)来源于两个部分,一是内部数据。主要包括两类。即运行数据和隐形知识数据。前者指行业内部可以组织起来、能够再利用的结构化知识。包含行业或组织的生产信息、销售信息、客户管理、市场管理、标准、建议书、分析报告、总结、报表、模版、流程图、软件代码、数据库、项目资料、内部开发知识产品、专利、出版物、经验教训、方案、案例等。后者是指企业或行业的及在组织内部成员隐性知识显性化后获得的高价值智力知识,包括独特地专业知识(技术、管理、创新),经验技能、员工生产、维修与管理中的技术诀窍和方法等;二是外部数据,即抓取和筛选的与组织相关的各类知识,包括竞争对手情报、行业发展动态情报、政策法规、专家学者或各类型咨询机构提供的研究报告、客户消费者提供的其它各类相关信息等,信息来源主要是互联网、咨询机构、期刊报纸等各类媒体及信息提供商。[2]

知识的组织方式。知识组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用户获取的信息量的大小,决定了用户能否快速、准确获取知识。知识管理环境以DC元数据为基础,结合行业各类型知识特点,对揭示深度的特殊需求,构建具有行业需求特点的元数据系统。“DC是一个国际范围内通用的适用于知识管理的meta data 标准。这个标准具有很多显著的特点,它有简单性、语义相互操作性、国际共识性、可扩展性、模块化五大特征;DC 的15 个元素,与各种各样的元数据模式元素相映射,可以用来描述各种资源;DC 在国际上广泛被认可,北美、欧洲、亚洲、太平洋沿岸地区有20 多个国家采纳了它;DC 具有灵活性,它可用来描述复杂的资源;DC 具有协和性,在网络资源的发现、控制和管理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3]

知识的存储方式。知识管理环境整合的资源数量庞大,集中管理的方法显然无法实现,分布式存储方式是首要选择,使每一个参与知识管理环境的机构或组织作为一个存储节点,从而达到存储海量知识的目的。

知识的分析与挖掘系统。知识管理环境的知识分析和挖掘以组织为对象,进行语义层面的知识分析系统的探讨和研究。具体方法是“从数据源中进行收集提取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对其进行概念描述归纳出需求的相关特征,通过聚类分析,按照相似性和差异性形成不同的需求分类模型,并把数据放人不同的分类中,通过需求分类模型与用户利用信息的结合,进行差异分析和偏差检测,排除大量不相关的数据,形成挖掘结果。”[4]

知识的系统。一是强调泛在性,使人、数据、信息、工具、设备等资源能够更为完全彻底地发挥作用,从而构建一种普遍、综合性、“无处不在”的知识环境;二是强化网站的信息门户职能,集成足够多的信息入口,建设的基本要求可以利用主页的分类浏览系统逐级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同时提供个性化定制功能及提供足够方便的交流系统。

知识权限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一是坚持资源共享,尽可能的开放资源的使用权;二是必须考虑某些资源的特殊性,以保护知识权人或有关方面的特殊利益。

管理模式的建立。首先是组织或行业知识管理文化模式的创建,这是知识管理环境高效运行的前提;其次是培训体系的建立,培训体系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知识管理环境的建设和使用培训,帮助用户深入参与到环境的建设中来,并提高他们的知识使用能力;二是进行行业内的专业培训,知识管理环境中聚合了大量信息,培训人员可以在此基础上,依据组织或行业需要,确定行业培训内容,并通过平台实施泛在培训和学习。第三由行业或组织内的成员构成智力库,构成各种层次的服务体系,共同提供服务;第四是强化规划和组织。

行业可以按照自身的特点,量身定做符合管理和决策需要的知识管理环境,从而有效提高整合整个行业或企业集团的管理水平。

本文系石家庄学院重点课题《知识管理环境构建研究》的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孙波.泛在知识环境下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2] 任海艳.烟草行业企业信息化之知识管理初探[J].科技咨询,2009(03):179-181.

[3] 张秀兰,蒋玲.DC元数据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6(06):107-108.

[4] 谢海英.数据挖掘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22):1-2.

篇6

但是,由于企业信息化是一项相当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许多中国企业来说仍然是全新的课题,无论在规划还是在建设信息化过程中,都存在很多疑虑和困惑。而一些it企业、咨询公司出于纯商业目的和竞争的需要,自觉、不自觉地误导企业,又进一步模糊了企业对信息化技术、应用及其效果的认识,使他们对究竟如何规划和建设本企业的信息化更加茫然,或仓促上马招致失败,或迟疑不决贻误良机。因此,对一批已经完成信息化战略抉择的用户企业来说,其当务之急是,在策略、战术上,借助外部的客观、中立、第三方的信息化咨询机构的知识、经验和力量,切实把握和解决好信息化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带有规律性、普遍性和策略性的问题,以确保其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

本文从企业信息化项目规划和建设的实际流程、需求出发,从如何为用户企业提供客观、中立、第三方的咨询服务的角度提出企业信息化四个阶段的八个策略问题与大家讨论,供企业参考。

一是企业定位策略

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技术工艺、行业属性、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但是,从来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企业,因此也就没有可以完全照抄照搬的企业信息化模式。在规划和建设信息化之前,企业高层决策机构首先应当借助外部的第三方信息化咨询机构,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境和竞争地位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地自我诊断和准确定位甚至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阶段、力度和深度,才能既不脱离企业自身特点、基础和条件,又能很好地服从服务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二是时机选择策略

什么时候启动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从战略上讲当然是时不待我,但从战术上看,并非所有的企业都适合“现在”就上马信息化项目。时机的选择关系到项目的成败。竞争的压力、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供应商的供应链和价值链关系、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个性化需求的需要等等,构成信息化的拉力和动力。而企业在体制、管理、观念、人员it素质、资金预算等方面缺乏准备或准备不充分都会成为信息化的阻力,推迟信息化启动的时间。企业应当在第三方咨询顾问的帮助下,全面、客观地分析这两方面因素的消长变化,蓄积动力,克服阻力,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

三是全员培训策略

信息化项目启动前,借助第三方咨询机构,对上至董事长、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就信息化意义、必要性、基本知识技能、预期效果等进行全员培训,不同于软件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实施商对系统和终端用户进行的应用操作技能的培训。它不仅有助于尽快形成全体员工对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步骤等的共识,明确自己所应担当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增强员工参与度和积极性、创造性,减少障碍,克服阻力,提高项目成功率;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擦亮用户的眼睛”,培养和提高企业管理层特别高层决策者对信息技术、软件和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认识和判断力,以便正确地选择适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及其供应商、实施商,降低选型风险,防止决策失误。

四是招标选型策略

国内外软件厂商特别是erp厂商参差不齐,鱼龙混杂。为确保正确选型,企业应当在第三方咨询顾问机构的帮助和组织下,根据企业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的要求和不同阶段、不同应用系统的项目内容,编制标书,面向国内外it企业进行广泛招标,这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以上是企业在信息化项目准备阶段应当注意把握和解决好的四个策略问题。通过该阶段四个策略的运用,企业在外部引入的第三方咨询顾问的帮助下,完成自我诊断、时机选择、全员培训和选型招标,形成适合本企业发展需要的、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独一无二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整体规划》等前期工作成果。

五是实施监理策略

在完成选型后,供应商、实施商进入企业,信息化项目进入实施监理阶段。企业作为甲方,供应商和(或)其实施商作为乙方(一个或多个),需要由第三方作为监理方来沟通和协调双方的关系,以确保项目能够按照规划内容、进度要求顺利进行和设计功能的全面如期实现。在项目实施监理阶段,监理方应依据有关监理的法律法规,对项目进度、质量、投资等进行全程、全面的监理并提供甲、乙双方共同确认的《监理报告》。

六是验收评估策略

项目实施完毕,进入验收评估阶段。由于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复杂性,在没有引入第三方的情况下,甲、乙双方常常在项目是否可以结束、何时验收以及依据什么标准验收等方面产生分歧,相持不下。第三方咨询机构,按照信息化规划、甲乙双方签订的合同以及一套各方公认的信息化项目评估体系,站在中立的地位,对项目进行全面验收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并提交双方确认,对确保项目成功和双方的利益都是十分必要和有利的。

七是维护扩展策略

验收评估结束后,信息化项目进入维护、管理与扩展阶段。对于it企业而言,项目竣工意味着用户买单,自己走人。但对用户企业而言,项目竣工,一切才刚刚开始。因为,系统建成正如生产线竣工,应用和投产才是目的。此阶段,企业与第三方咨询机构可以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第三方咨询机构可以帮助企业进行阶段性信息化项目完成后的维护、管理与升级工作,紧紧围绕用户应用系统升级、扩展的要求,跟踪研究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趋势,继续为用户企业提供富有前瞻性、战略性和针对性的服务。同时,帮助用户企业建立it供应商信用记录数据库及其根据用户系统维护、扩展需要作出快速响应、提供后续服务与支持的机制。

八是行业专家参与策略

这一组织策略贯穿上述四个阶段。在处于起步阶段的信息化咨询市场,it厂商、咨询公司尚未培养出“资深”的行业顾问,往往难以就项目规划、实施与用户的业务、管理部门进行深入的、实质性的交流,不可能为用户提供贴近其所在行业特点的专业、优质服务。第三方咨询机构要确保企业信息化成功,必须吸收真正行业专家参与用户信息化项目,用户企业和it企业也有理由要求其组建有用户所在行业的真正行业专家参与的专家团队,针对上述各个阶段工作的需要协同工作,为用户提供顾问服务,协调甲乙双方的关系。只有这样,it咨询与管理咨询的结合才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有机融合,具有相乘、倍增效应,项目的成功率才会大大提高。

以上八个策略,论述了处于不同企业信息化阶段的关键成功要素,这些策略遵循的好坏,往往直接关系到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成败。

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案(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快,大量已经高度实现信息化的跨国企业涌入中国市场。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将很多国有企业进行合并重组为集团。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已成为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

随之而来的是重组后的集团企业最敏感地感受到了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竞争压力。为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许多集团企业开始借助信息化手段来全面支持企业的业务发展战略规划。信息化已成为集团企业在新的发展时期促进和带动各项管理工作创新与升级的重要手段。因此希望通过探讨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和实施思路,为集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1、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集团企业一般都是从事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历史的原因,集团信息化水平因行业技术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竞争环境、效益等因素而存在差异。一般来说,技术含量高的、处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行业竞争压力大的,经济效益较好的集团企业信息化需求较为强烈,信息化建设水平也较高。如国内石油化工、电力、航空、烟草行业的集团企业。

总体而言,我国绝大多数集团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远远落后于跨国企业,甚至与上述集团企业相比差距也较大,基本上处于将信息技术应用局限于单一功能或管理领域的初级阶段,离信息技术应用于经营管理的整个流程和应用于集团企业外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根据笔者在大型集团企业的实践体会,总体来说集团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集团成员企业的信息化基础差距较大。国内新组建的集团普遍存在成员企业应用水平参差不齐,集团总部和大多数成员企业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局面。

(2)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复杂程度较高。除一些主体业务领域突出的集团企业可以围绕如ERP这样制造业通用软件或行业专业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建设外,很多集团企业往往是跨多个行业领域,这导致集团内部成员企业间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和思路各不相同,极其容易形成“信息孤岛”。

(3)集团企业较少从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去考虑信息化建设问题。集团企业还未形成定期制订或修订中长期信息化规划的制度,通过这一制度可以定期考虑信息系统能否支持企业未来的业务发展,而不是缺什么就建什么,缺乏总体规划。

(4)集团企业缺少即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各级复合型信息化人才。集团企业信息化复合型骨干人才匮乏且流失严重,使得各级信息化决策人员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的本质是管理问题,往往从技术和成本角度选择高校和纯软件公司进行自行系统开发,增加了项目的风险。

(5)集团企业信息标准化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信息标准体系建设的落后约束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又由于缺少系统的管理手段和防范措施,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无法满足应用系统发展的需要。

2、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必要性

信息化规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总体指向,是信息系统开发和实施的前提与依据,其核心内容是要从企业经营目标和业务发展方向中抽取信息需求和功能需求,形成总体的、全局协调一致的信息框架和系统整体模型,为进一步系统设计和实施奠定基础。

为了在信息化建设中有效地规避风险,集团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要定期在集团经营战略规划的指导下,运用信息化规划手段来确定未来几年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发展阶段、建设重点、总体方案、所需资源和实施方案。信息化规划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通过制订信息化规划,集团企业可以围绕信息共享和协调工作为目标,消除集团内部应用系统间信息孤岛,规避重复投资和分散投资的风险,从而提升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信息化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已成为当前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3、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信息化建设以及开发应用标志着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用信息化促进企业管理的现代化,用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推动信息化工作向纵深发展,两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因此要以“服务于集团发展、服务于基层应用、服务于集中管理”为目标,抓应用促发展,运用信息化手段全面支持集团企业业务发展规划的要求。

一般来说,集团企业在制订信息化规划时首先应注意遵循国家、省市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总体部署,然后紧紧围绕最新的集团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立足于集团和行业实际情况,以超前的思路、开拓的精神和务实的规划来推进信息化建设。对于那些信息化基础较薄弱的新建集团企业,笔者建议其集团信息化规划指导原则应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以信息和资源共享为目标,分步实施,重点先行,基层应用和总部平台建设并举”。这些指导原则应贯穿于集团信息化规划的全过程,同时也是今后集团信息化规划实施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依据。

企业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支持企业各级组织按照科学高效的管理和决策流程去实现企业发展规划目标的一项持续改进的系统工程。因此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必须根据信息技术在行业中应用的规律来制订信息化规划。根据在集团信息化规划和建设的一些经验体会,笔者认为在集团企业信息化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

(1)坚持围绕集团战略确定目标的原则。信息化规划一定要从集团企业经营战略出发而不是单纯地从信息系统的需求出发,避免陷入脱离企业发展目标而进行盲目建设的困境。企业信息化规划必须符合企业的发展水平和企业发展需求,必须与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相一致。

(2)坚持关注核心业务制定建设重点的原则。信息化规划应从经营管理的变革出发而不是从技术的变革出发,这有利于充分利用集团企业的现有资源来满足关键需求,避免信息系统无法有效地支持集团企业领导的决策。企业应关心与自身核心竞争有关的核心业务的发展,优先发展与核心业务相关的信息化系统,并在所需的人、财、物的投入上有所倾斜。

(3)坚持信息资源共享和安全实效相结合的原则。在规划各个核心应用系统建设时应选择具有各业务领域经验的成熟软件厂商为主以降低项目风险。在规划集团统一平台建设时应重点考虑各应用系统间信息双向的授权互动共享和高效的协同运作。在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目标的同时,应重视信息安全问题。

(4)坚持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的原则。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集团企业制订统一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信息化规划和建设必须强调以集团为主导,通过统筹规划,经费扶持等有力措施来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理顺各种关系,规范投资主体行为,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

(5)坚持需求牵引和效益驱动的原则。信息化规划坚持以需求为牵引,应切忌盲目冒进。除了重视集团层面的信息化建设外,突出核心基层企业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和原动力,是信息之源。规划应调动集团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各种资金投入,确保信息化建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6)坚持先进性与经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信息化规划应具有前瞻性,避免出现信息技术与管理手段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的局面。与此同时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在达到同样实施效果和满足未来三五年业务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成熟可靠、经济可行的技术和方案,切忌好高骛远,盲目追求最新技术,增加项目风险。信息化建设采用新技术时也应考虑可实施性,切忌忽视企业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盲目上大项目,搞面子工程。

4、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架构

某集团公司作为上海着名的国有大型粮油企业集团,在上海的粮油经营和宏观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信息化建设近几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它的信息化规划和实施思路应对其他集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遵循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围绕集团国资发展战略,该集团提出了未来五年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的总体目标是“推进四大核心业务的应用系统建设,综合运用广域网网络和数据仓库平台,初步建立实现各系统间信息共享的集团信息化应用平台,为集团领导的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该集团的信息化建设主要目标近期将围绕数据平台、网络平台、应用平台和保障体系建设来开展,以此为基础形成数据集成模式的集团信息化总体架构;将来为配合集团集中控制的应用系统建设,将利用外高桥码头项目。信息化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开展集团内外各系统间应用集成,形成应用集成模式的总体架构。

5、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数据平台是基础,网络平台是载体、应用平台是核心,标准化和安全体系是保障。该集团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也是围绕数据平台、网络平台、应用平台和保障体系建设来开展,并根据集团和各公司的经营模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规划了信息化建设的阶段任务。在此基础上,坚持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务求实效的原则,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以信息化投入促进效益增长,以效益增长加大信息化投入的良性循环。

5.1网络平台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集团信息化的根本保证。网络基础设施是所有应用的基础,是企业信息化的第一步。未来该集团将基本形成以集团中心机房、仓储中心机房和外高桥储备码头中心机房为通信中心,以集团广域网为主干,与粮油信息专用网、子公司局域网互联的数据通信平台。

5.2应用平台建设

为了进一步加强该集团的集中管理和控制力度,分别进行集团层面的应用系统与四大业务基层应用系统建设,并由此构建整个集团应用平台。这是集团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实现集团现代化管理的保证。

基层单位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是集团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集团数据信息之源。因此该集团围绕四大核心业务重点进行粮油加工企业的系统建设、粮油储备企业的粮油储备信息系统开发建设、粮油仓储物流企业的外高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粮油贸易和零售业务的客户关系管理及供应链系统建设。

集团层面应用系统在继续完善满足对外宣传和信息要求的对外信息门户、满足信息共享和内部交流需要的对内信息门户、基于,技术的分析监控系统等的同时,该集团在集团总部层面还将重点着手对人力资源系统、报表数据采集系统、业务协同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

5.3数据平台(信息资源)建设

数据平台与网络资源是集团信息化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数据平台的建设要与网络建设和应用工程建设同步考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该集团的数据仓库系统是集团信息化平台进行数据采集、存储、处理、、维护、分析的核心。未来随着集团报表数据采集系统、外高桥码头系统和系统实施完成,将进行数据平台(数据仓库)的二期建设,争取将数据仓库的经营数据范围覆盖到所有二级企业,报表数据范围覆盖到所有企业。

5.4保障体系建设

信息技术成功应用和效益最大化的一项重要条件是建立统一的信息保障体系。集团企业必须建立和形成符合自身管理要求的信息基础标准体系(包括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要领和逻辑数据库标准等)、信息管理开发利用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这些标准体系的建立和执行,是集团信息化建设避免重复投资、加速信息流通、实现信息授权共享、取得最大效益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1)信息基础标准体系。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基础标准化工作是一项具有知识密集、资料密集、工作量大等特点的基础性系统工程。它是各个信息系统信息共享、交换和集成的保证。该集团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步骤如下:

第一步:从基础标准中核心的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着手,将外高桥码头项目乃至集团内的各类数据进行统一分类标准,为数据集成打下数据基础。

第二步:制订统一的平台和数据接换标准,建立各应用系统集成的技术标准,为应用集成打下技术基础。

第三步:制订各应用系统和网络系统设计开发的规范,优化基础设施配置规范和软件开发的质量水平,实现信息化过程的标准化。

(2)安全保障体系。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在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的同时,重点保障基础网络和重要应用系统的安全。

首先采用密码加密、完整性校验和实体鉴别等机制,实现局域网互联过程的安全可信连接和安全通信。

其次设立安全管理中心和密码管理中心,提供认证、授权、实施访问控制策略等服务和互联互通密码配置、公钥证书、传统的对称密钥的管理。

通过建立信息安全的有效防护机制和应急处理机制,从物理级、系统级、网络级和应用级采用一系列统一协调的安全措施,构造一个基础的安全防御技术和管理体系,形成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