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的教学内容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声乐的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声乐的教学内容

篇1

【关键词】声乐教学 课程设置 教材选用

声乐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内容所体现出的意义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的存在方式。所有的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两者的辩证统一,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而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要素:一是课程设置,这直接决定教学内容的具体落实;二是教材选用,这也直接决定教学内容的具体落实。对这两大教学内容的要素,下面笔者分节进行论述。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实现与教学水平的高低。在当前全国深入进行的教学改革中,也常常关注课程设置的改革。因此我们的声乐教学,也必须对课程设置给予足够的重视。

1.课程设置的概念内涵

“课程”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内涵。广义上“课程”所体现出的意义为以实现学校培养目标为基础,制定教育的内容、形式以及课时安排等;狭义上的“课程”所体现出的意义是在教学的计划中科学地设置一门学科。

“课时设置”的意义在于各学校以自身的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为基础,从而开设学科以及学科的顺序、课时等因素的分配。

与“课程设置”密切相关的,还有几个概念:

第一个是“课程计划”,是指课程的总体规划。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各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主要规定是:各级各类学校课程设置的门类及各

学科的教学顺序和教学时数,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安排。中国旧称“课程规条”“教育计划”“课程规程”等,20世纪50至80年代,称“教学计划”,1992年起改称“课程计划”。

第二个是“课程设计”,是指编制课程计划、分科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过程。

第三个是“课程标准”,是指关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门类、各门类的水准和基本内容的规定。包括总纲和分科课程标准两部分。总纲规定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学科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教学时数表和教学原则等;分科课程标准规定各科教学目标、教材纲要、教学时数分配、教学设备、教学法基本要求等。在我国,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最早使用“课程标准”一词。1952年,总纲称为“教学计划”,1992年改称“课程计划”;分科课程标准称作“教学大纲”,即按学科以纲要形式规定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的指导性文件。包括该学科的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以及讲授、实习、实验等教学时数的分配等。2002年,王安国、吴斌合著的《音乐课程标准》一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可视作关于声乐“课程标准”的重要参考文献。

第四个是“课程编制”,是指课程的开发和制作,也称“课程研制”。主要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步骤。又分三个层次:一是教学层次,由任课教师进行;二是学校层次,由学校的全体人员进行;三是社会层次,在国家或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社会机构的组织下进行。

第五个是“课程实施”,是指课程计划付诸教育实践的过程,是课程编制的步骤之一,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六个是“课程评价”,也是课程编制的步骤之一,是指研究课程价值,判断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旨在判定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完成教育目标的程度、检验课程编制的效果,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2.课程设置的要求

课程设置是决定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因此要求课程设置一要符合教学规律;二要符合实际情况;三要具有科学性、完整性、体系性。总之,课程设置的学问很大,课程设计者必须在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拿出合理的设置方案。并根据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变化,不断调整、修正课程设计。

3.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总体来看是较为科学合理的,也是适用的。但是,如果严格要求,仍有未尽如人意之处。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

第一是学生的讲课实践课比例明显过小,未能突出“师范性”特点。建议适当增加学生的“声乐教学课”,特别是在大三时就要开设此课,而不只是毕业实习时才进行讲课实践,那已经为时太晚,亡羊补牢都来不及。

第二是有些新型课堂并未列入设置之内,例如声乐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必要的学科,但迄今为止,并未列入正式的课程设置之中。

第三是知识性课程过多,能力性课程过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进程和质量,从而影响整个素质教育。例如音乐创作能力、舞蹈编创能力、合唱指挥能力等课程,均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教材选用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课程的有效形式。因此高师声乐教材选用对于教学内容的落实和整个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1.教材选用的概念内涵

教材,是指根据教学大纲编选的供教学使用和学生学习掌握的基本材料,是与课程相匹配的,有的教材本身就是课程内容。教材的载体与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文字教材(如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等)、视听教材(如挂图、投影、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MP3、MP4等),电子教材(如电子软件、电子课件、数据库、数码教材等)、网络教材、电信教材等等。

2.教材选用的原则

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教育行政部门,对教材的选用都应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科学合理。在众多的相关教材中,要采取比较法,优中选优,选用那些科学合理的教材。

第二,新颖独特。在日新月异的21世纪,信息更新度与知识更新度均很高,有人称这是“知识爆炸”时代,此话颇有道理。因此,要在众多同类教材中,选用那些观点新颖、思路独特的教材,以适应新时代对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第三,实用有效。教材只是一种外在形式,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因此选用教材也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要思想,选用那些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教材。

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材的选用,总的看情况良好,许多教师不仅限于“吃他人嚼剩下的馍”,而是自己动手编写声乐教材,摆脱了一般艺术院校声乐教材的束缚,编写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师范性”特点的声乐教材。从“编著”到“著作”,是一个质的飞跃,这需要教材的编写者在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教学经验、理论研究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各方面有综合的大跨越,绝非轻而易举、一朝一夕之事。作为真正的目标,尽管难,我们每一位声乐教师都要知难而进,为真正“著作”出合格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材而不懈努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

篇2

【关键词】高校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072-01

中国民族声乐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涉及戏曲、说唱和民族新歌、歌曲等多种形式。研究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必然需求,能够使民族声乐的教育迈入一个新的发展层面,并为其他高校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一、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对民族文化的艺术基因进行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声乐能够实现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基础就是民族文化,传统民族文化可以为民族声乐的教学提供一个极具艺术特色的良好环境[1]。当今高校在实施民族声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提高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将民族文化植根于每位学生的心中,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民族声乐审美观,让学生意识到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强化民族声乐基础理论建设。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基础理论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民族声乐是建立在传统美学和哲学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从根本上加强民族声乐基础理论建设,把握中华民族的本质特征,从其艺术形态及风格特点的角度入手,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才能为高校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在实现高校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形成相应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探索,转变学生对民族声乐的态度和观念,将多元化教学理念渗透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所有阶段,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塑造学生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2]。

(一)对传统的民族声乐教材进行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传统文化精神和文化的继承、声乐基本技能两方面是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核心。在高校多元化教学改革过程中,一方面要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声乐技能、理念;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多样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的代表性曲目,将典型曲目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多元化教学的质量。

1.合理调整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设置。应在保证基础教学效果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民族音乐的比重,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不同形态的民族声乐。要把握世界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势,遵循民族声乐的本质特征,开设专项的民族声乐课,深化对东方民族声乐的探索和分析。民族声乐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对多元化教学工作的开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高校应加强对教师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训和教育,督促教师强化自身学习,并涉猎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率。

2.对民族声乐教学内容及教材进行改革。根据我国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现状来看,很多高校仍存在仅将曲谱作为教材的现象,忽视了音像材料、音响材料的重要性,使这些教学材料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影响多元化教学效果[3]。高校应丰富教学内容,选取其他形式、内容的教材,通过图像、音像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全面地理解声乐知识,透彻地分析演唱技巧及作品的风格特色,提升自身的审美观。

(二)提高对原生态民歌的重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扩大对原生态民歌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招收,由于这些学生所生活的环境各不相同,所以多带有本地民族声乐基础,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改造,能够使学生自身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4]。此外,高校也要提高对以原生态歌手出身的教师的重视,教师在民族声乐多元化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可以更好地带动学生们了解民族地域特点,透彻地掌握民族声乐专业的内涵,将民族特色更鲜活、强烈地表达出来。

(三)构建完善的音乐学知识结构。在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对声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还要加强对音乐学知识结构的完善,构建一套促进学生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将民族生活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将声乐教育生活化,让学生深刻体会当地民族文化和习俗,提升情感认知。

三、结语

高校民族声乐的多元化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民族声乐专业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是提高民族声乐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只有坚持将这项教育改革落到实处,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民族声乐人才,践行高校的教育职能,为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杨艳,张骥.当代多元文化视野下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窥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2(05).

[2]张智斌.原生态唱法与声乐教学之思考[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02).

篇3

良好的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他们对声乐的理解能力和解读能力。随着音乐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声乐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音乐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加入新型开放的教学手段是声乐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

【关键词】

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改革

音乐教育,以学生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教育为目的,从而有效开展专业声乐教学,并且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歌唱的方式让学生感知音乐,通过表演的方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音乐背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和谐、团结向上的集体精神。因此,本文针对专业声乐教学改革展开论述。

一、去其教材糟粕,取其精华

音乐教学过程中,常常因为教学重点不明确而使学生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教师应从教材中筛选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让他们了解声部类型、演唱程度和声乐表现等。在音乐教学中拥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会使教学进程事半功倍。在挑选出适合学生学习的音乐基础知识时,也应该注意对知识的巩固和强化,使学生能够主动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真正实现“学中用,用中学”的教学目的,并且也能够将“温故而知新”的思想融入到音乐教学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从理性的角度,在乐曲选集中合理划分曲目的难度,能够有效、有节奏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实现“由浅入深”“化繁为简”的学习过程。教师还可以在选取教学内容时参考音乐教学大纲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曲调的节拍、掌握气息的调整,以及歌唱时对作品力度的把握。另外,在教学内容中适当融入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介绍,通过“引经据典”的方式正确引导学生有效进行声乐训练。

二、立足长远发展,完善教学

音乐专业教学是一项长期工作,应该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设计教学准则和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音乐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关注他们的思想教育,从而让他们能够在这样的教学进程中感受到声乐专业的“魅力”,从而构建出一个完善的、全面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能够胜任今后的工作岗位。音乐教材中既有基础的教学内容,也有复杂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如何完善声乐教学结构。例如,对于音乐基础能力的教学,教师可以先利用以前学习过的生物知识进行延伸,向学生讲述“歌唱的器官构造”,以此来引入“声乐演唱的语言基础”,在循序渐进中进行有节奏的声乐训练。对于较为复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记忆声乐知识,从而正确引导学生在韵母的发音、声调的变化、音素和音节的不同等方面“化繁为简”。还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水滴声来介绍音调;用敲击装着不同水量的杯子来引入音色。

三、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技巧

音乐的学习,不仅仅需要理论基础作支撑,同时还需要能够将音乐知识运用到歌唱、演奏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在课上和课下进行自主思考和自主训练,进而领悟音乐带来的魅力。用实践来引发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运用也能够将“以人为本”的音乐教学理念贯彻落实到位。因此,教师可以在专业声乐教学中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将学生转变为教学中的主体,用饱满的热情引领他们走进音乐教学的课堂中,正确对待学生的建议和要求,从而真正实现尊重个体差异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准则。音乐来源于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要帮助学生发现音乐中的“美”,体会到音乐中的“情”。让学生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编写一段美妙的乐曲,并且,教师要适当给予鼓励,使音乐教学工作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近生活,带领他们去户外探索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大自然的声音,在开阔的视野和放松的心情下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通过这种户外学习的方式,能够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使音乐教学变得更有意义。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不仅需要教师的辛勤付出,也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之下进行学习,同时,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设备,用“音”感化学生,用“形”吸引学生,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克服现代教学中的难点,以此推动声乐教学不断发展、进步。

作者:刘婷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校 音乐教育 声乐教学

近年来,随着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很多高校设置了音乐院系,但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声乐教学。因此,必须深入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使声乐教学能够更加合理、科学、与时俱进,为学生的未来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发展过程

目前我国的艺术教育取得很大的成就,尤其是音乐教育,在各类高校中,都存在着音乐系,这是音乐教育的空前盛况。古往今来音乐教育是传统教育中的精华,是典型的代表。在改革开放后,音乐教育得到高度重视并逐渐演变成以歌唱为主的教育形式。目前高校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仍然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但是这种传统模式已经不能充分体现教学方法、内容和理念,对声乐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制约。

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单一不全面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对声乐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分析唱法,学生跟着教师试唱,这样的教学方法单一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进度缓慢,导致学生对声乐的不重视,使声乐教学成为最薄弱环节。同时很多高校对声乐课程设置不全面、师资力量不足、学习环境差,缺少自由练习的场所、乐器、时间,使声乐学习氛围差,表演机会缺乏。声乐课程在音乐教育中一直处于偏低的地位。

(二)课程内容随意

高校中声乐课程一般都是采用音乐学院的教学方式进行的,导致学生没有统一的教材,课程内容的编排更是没有科学依据,逻辑性较差,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为后续的学习带来严重的阻碍,同时也为构造完整声乐教学体系带来困难。

(三)忽视理论的培养

理论是学科的灵魂,是技能学习的基础,虽然在声乐教学中设置了理论课程,但其所占据的教学比例很小,导致教师和学生对理论的忽略。而声乐理论恰是音乐实践的根据,从教育的方面来看,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四)缺乏实践技能指导

高校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熟练地使用声乐技巧、较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使学生养成优秀的音乐素养。但我国很多高校只在毕业前进行短时间的实践活动,难以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在平时的声乐教学中忽视对声乐实践能力的指导,阻碍了学生将来的工作和个人发展。

三、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解决策略

(一)合理选择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对教学来说,教材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教材的筛选方面要充分把握学生的类型、演唱的程度以及音乐的表现能力。要合理地选择教材,尊重学生的需求,使学生的声乐技能提升。现代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也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必须改善教学内容,使之更加丰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视野,增强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高校在声乐教学过程中,需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丰富的课程内容,例如:声乐发展史、外国音乐欣赏、声乐美学等。

(二)运用现代技术,完善教学方法

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对抽象的声乐理论和声乐发展史无法理解,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差,无法体现声乐本身的魅力和价值。而现代技术的引入,恰好解决了这些问题,使教学变得丰富有趣、简单易行,不仅完善了教学方法,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运用各种多媒体设备,能够使声乐教学更加直观化。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使学生欣赏到著名的音乐会和知名歌唱家的演唱,从而对比两种声乐的异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三)加强理论教学

声乐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的学科,而在高校中对声乐的教学普遍忽略理论,一味重视声乐技巧的传授。学生也一味地加强技巧联系,而对理论知识掌握较少,因此必须加强理论教学。首先,必须加强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使学生更快地吸收后续的知识,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歌唱的生理和心理知识也是声乐理论中关键的一部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表演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器官进行有效地调节和支配,达到良好的歌唱状态。

(四)加强实践技能的指导,提高实践水平

声乐教学具有较强的表演性、感染性和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切勿重理论而轻实践。教师不仅要指引学生掌握声乐知识、提高声乐技巧,还要引导学生增加实践活动,将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巧妙的运用到歌唱中,使声乐教学得到延伸,展现声乐的魅力和价值。教师要不断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娴熟的将声乐知识和技巧相结合,逐渐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校方应定期举办歌唱比赛,这是最有效的实践活动,通过比赛促进学生的声乐技巧和情感的有效融合,提升歌唱技巧。在赛后,点评学生歌唱的优点和问题,开展有效的声乐教学。

四、结语

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各高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不断的引进新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观念,定期开展积极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素养和歌唱能力,促进声乐教学不断进步和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专业音乐人才。

基金项目:

本文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项目2014年课题,项目名称:适应基础教育音乐课程发展的高师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NGJGH2014117。

参考文献:

篇5

在有着十几个少数民族聚居的桂西北区域,民族特色鲜明,民歌异彩纷呈,进而汇聚了丰富多样的民歌资源。这些民族的民歌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生产与生活、民俗民风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歌唱实践和演变才最终流传下来,是每一个少数民族生活环境与习俗、语言文字、民族信仰、民族特性、民族文化的凝聚和体现。若以民族为划分依据,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的主要代表有:壮族山歌,如刘三姐山歌、《好个日头好个天》;环江毛南族民歌,如《毛南人民唱新歌》、《花竹帽,柳朗咧》;仫佬族民歌,如《好玩好耍好地方》、《仫佬姑娘去走坡》;布努瑶的情歌、酒歌;白裤瑶细话歌等等。桂西北丰富的民歌资源为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条件,一直以来如何提升地方高校声乐教学质量和水平,积极创设一条特色的声乐教学之路始终是地方高校不懈努力的方向。因此,地方高校积极将桂西北民歌资源引进声乐教学,充分挖掘和整理当地的民族音乐资源,运用丰富的民歌资源来设置特色专业课程,丰富高校的声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这对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运用桂西北丰富民歌资源提升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对策

(一)设置地方特色专业课程,丰富声乐教学内容

许多高校的声乐教学往往趋同化、大众化,在教材的使用与教学内容上没有形成差异化,大部分高校所使用的声乐教材在内容上多以中外声乐曲为主,地方民族音乐的曲目极少,因而很难突出地方与高校的声乐办学特色,声乐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并不理想。为此,广西地方高校需要充分挖掘和运用桂西北丰富的民歌资源来辅助声乐教学,通过设置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来突显特色办学的重要性,以桂西北各个民族的民歌资源来丰富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内容,利用本土民歌文化资源来实现特色声乐教学、本土民族音乐艺术选修课程的开展。如高校可以组织教师与专家收集、整理具有浓郁民族地域特色的民歌来编写声乐教材,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民歌资源进行教学分析。一方面丰富声乐课堂教学的内容,利用本土民歌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课堂独唱山歌,或是选择一些对唱、合唱的民歌来引导学生进行歌唱联系等。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在声乐教学中积极运用桂西北民歌资源,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与认识本土民歌,为培养保护与继承桂西北民歌人才奠定基础。

(二)积极挖掘桂西北民歌价值,创新高校声乐教学方法

在21世纪的时展背景下,人们更加向往和追求那些具有原生态、自然性的艺术审美和体验,因而更多的原生态歌唱出现在舞台上,吸引了更多国内外大众的关注和喜爱。而桂西北民歌正是一种原生态歌唱的绝佳体现,其歌唱方法讲究自然原始、朴实真性情,不需要添加其他花式唱法来修饰,这种民歌资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桂西北民歌是各个少数民族普通民众的智慧结晶,他们从普通的劳动生活中提取创作材料和灵感,利用歌曲和歌声来传达他们勤劳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展现特色有趣的民俗民风,如仫佬族民歌《葡萄歌》、白裤瑶细话歌《瑶家月夜》、毛南族情歌《花竹帽,柳朗咧》等等。在实际的声乐教学中,高校教师将桂西北民歌引进课堂,积极创新高校声乐教学方法,利用民歌来创设歌唱情景,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桂西北不同少数民族歌曲的歌唱技巧。此外,高校教师还可以积极借助多媒体技术和手段来拓宽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性,推动民族民间歌唱,提高声乐教学实效性。

(三)引导学生感悟桂西北民族音乐,开拓学生审美新视野

桂西北民歌是一种草根艺术,积淀了各个少数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桂西北民歌的歌词自然朴实、有意有境,语言生动、情感丰富、韵律讲究,歌唱时或音调高亢,或低声絮语,多以情感人、动人,这种原生态的本土歌唱更能触动人们的心灵和情感。同时,桂西北少数民族的歌曲创作者常常将他们的生活写照、民俗民风、情感祝愿融入到民歌中,因而大部分民歌是桂西北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文化载体,体现了广大少数民族的精神风貌、生活哲理,其是宝贵的财富。因此,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在引进和运用桂西北民歌资源时,教师需要重视引导学生感悟桂西北民族音乐,让学生通过学习深入认识和理解民歌中的思想与情感,激发学生对本乡本土民族音乐及文化的热情,增强学生对家乡民族音乐及文化的自豪感、责任感。同时,以桂西北民歌的独特唱法、审美观念来开拓学生的审美新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品味,为进一步推动桂西北民歌快速融入现代文化艺术中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地方高校声乐教学及桂西北民歌的持续发展。

(四)培养特色型、应用型人才,努力适应地方的需要

实际上,将桂西北民歌资源充分运用到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中,这一有效策略不仅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水平,实现特色办学,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桂西北民族音乐,这是时展与现实发展的共同需求。为尽可能的满足和适应地方发展需要,负责桂西北民歌保护与传承的有关部门需要和地方高校密切联合,积极打造传承与发展桂西北民族音乐的地方高校基地,一方面依托和利用桂西北丰富的本土民歌资源来促进高校特色的声乐教学,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在适应地方经济与文化建设需要的基础上也推动了本土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一直以来,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往往以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来进行传承,这种方式不仅不利于对民歌的有效保护与传承,而且还极易造成民歌资源的流失。为此,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发挥本地生源在语言、嗓音、技术上的优势,在声乐课堂教学中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特色唱法与声腔的教学来培养特色型、应用型的人才,促进学生掌握桂西北民歌的歌唱实力。

三、结语

篇6

(枣庄学院音乐学院,山东枣庄277160)

【摘要】高校声乐教育中少数民族声乐教学发展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其发展难以适应当今声乐发展的客观需求,因此就民族高校声乐如何融入少数民族音乐给予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少数民族音乐;探究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孕育了多彩的民族文化,而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音乐风格十分丰富,提炼民族音乐中的音乐元素有助于开阔高校声乐教学的视野,创新高校声乐的发展,对培养我国声乐理论自信奠定良好基础,因此,高校在声乐教学中融人民族音乐元素是高校声乐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少数民族声乐在教学中的非主流化

目前高校声乐教学中普遍使用国外与传统经典歌曲进行教学,仅仅只是少部分民族类大学开设了民族声乐的教学,因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学并非主流教学的内容。即使是民族类高校开设的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中采用的唱法多是移植、改编后使用美声唱法和传统民歌唱法来教育学生,缺乏凝练民族独特唱法与差异化教学内容,这样忽略和抹杀了少数民族音乐唱腔的独特性,同时使得少数民族的声乐教学变的丧失了民族性,使得民族音乐教学以符合传统主流教学模式,少数民族音乐汉化现象严重,这不利于少数民族音乐在时代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二、少数民族声乐课程的安排失当

在目前许多高校声乐教学中大部分使用的仍然是美声和民俗课程占据较多,对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安排的次数非常少,这样不利于提升学生音乐的视野,使得他们的音乐知识面不够宽阔,难以在以后的工作研究中融人民族音乐元素进行声乐的创新,也无法理解民族音乐在各个民族生活中的影响,不利于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了解,也难以发掘民族音乐遗产,并改造和升级,使少数民族音乐地位提升到主流音乐教学中来。

三、教学器具与少数民族声乐不协调

声乐教学既有其内在规律又有其复杂性,并且还有自然的发挥,但对于少数民族声乐来说,对歌曲器具的使用又是非独特,一首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歌曲显然音乐的处理方面显然要求配有相应的民族乐器才能较好的表达出歌曲的内涵。

但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少数民族音乐的表达形式过于教条化和简单化,在选择少数民族歌曲的演奏乐器上更多为简化,而使用钢琴伴奏,或是常用乐器,而表达的出来的效果就缺乏民族性,有些旋律上适合简化,有些方面因为其独特性更适合用民族伴奏乐器表达的效果会更好,但很多时候高校教师不懂的民族乐器的使用,其次民族乐器的掌握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使得民族伴奏乐器被替代,最终丧失了歌曲的民族韵味。

四、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融入高校声乐教学的措施

(一)高校教育部门的政策与资金倾斜

少数民族音乐由于其研究的滞后,想要依靠自身发挥后发优势撼动传统声乐教育体系显然是比较困难,因此高校教育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扶持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关系到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也涉及到少数民族音乐的再生发展。首先,国家应该在政策上鼓励高校开设少数民族音乐的课程研究和项目立项,鼓励少数民族音乐课题的研究和参与,并给予一定的项目资金支持。

同时高校要对教师深入实践进行田野调查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在科研讨论中,可以把少数民族方面的音乐文化资料举行研讨,在声乐教师到民族地区进行民族歌曲的发掘过程中提供一些科研经费,鼓励教师研讨,形成科研成果,并转化到教学过程中去,形成符合少数民族声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少数民族声乐教学质量。

(二)高校教师应掌握少数民族声乐的规律

高校教师是推广和规范少数民族音乐的主力军和具体实施者,少数民族声乐知识的汲取有助于拓展高校教师声乐知识的结果,缺乏对少数民族地区歌曲的把握,就难以在实现教学的效果,无助于学生较好演唱和演奏民族歌曲和旋律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特别是专业技能,要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了解民族地区语言的特点和意思,学习少数民族歌曲的发音技巧和吐字方法,用已有的科学演唱规律来规范民族声乐的教学。同时也要学习好民族声乐乐器,很多民族声乐乐器的学习是需要一定时间,掌握一定技巧,才能有效运用,声乐教师应积极向民族地区的老艺人学习乐器的演奏技巧,这样在少数民族歌曲的教学中,能把握住民族特色的灵魂特征。

(三)交叉教学与示范教学结合

目前高校声乐教学大部分使用的都是小班教学,使用一对一教学方式,虽然这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但小班教学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发挥,特别是有些大学生本身来源于民族地区,本身对民族歌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在招生上招收一些民族地区的学生,这样可以把这部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本民族的歌曲,并用可以的发声方式进行演绎,使得本土歌曲不仅有特色而且有普遍可观赏性,民族歌曲学生作为示范教学角色,可以推进其它同学参与学校,使得民族元素在高校教学中起到诱导作用,让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四)推进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

积极利用已有的资源开展少数民族音乐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深入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体验民族风情风俗,对原生态的民歌的演唱形式有一定的体验感悟;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民族声乐比赛,在语言与乐器使用上既尊重传统又有时展,为少数民族音乐的推广制造氛围和认同,良好的平台发展有助于少数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2]林颖对高师音乐教育中蒙古族声乐教学的探索[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 (7).

[2]张东东.民族音乐在音乐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一一对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J].音乐创作.2009(6)

[3]兰倩.本土少数民族声乐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守护与改革[J].中国科技财富.2012 (10).

篇7

关键词:声乐比赛;民族院校;声乐教育;影响与作用

中图分类号:J6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243-02

声乐比赛对民族高校声乐教育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使得民族高校对自身在声乐教育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技巧、技术原则、评价体系与审美标准有了重新的认识与定位,给民族高校声乐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树立了新的风尚。

以才旦卓玛等为代表的民族声乐艺术家是民族高校声乐教育的卓越典范。民族声乐作品《小白菜》,数声“亲娘呀”的悲天哭地的唱腔,各声的音高情绪不尽相同,但一声胜似一声,有如天昏地暗,撕心裂肺之痛,有种要把亲娘从墓中哭喊出,满腹亲情与对亲娘的思念苦水不知从何说起的悲剧色彩。 一大批民族声乐教育家结合声乐比赛的实践撰写了大量有关声乐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文章:《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歌唱技术训练中的几个误区》、《高师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关于高师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练什么?怎么练?:谈声乐发声技术的练习方法》、《试论我国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的协调发展》、《再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等等。

在比赛中的歌曲作品就其内容与风格而言千变万化,如果单凭个人意识中的“定型”思维去衡量、判断比赛者在“唱法”上的合适与否以及在表演水准的高下优劣,往往会置比赛者本身对某种作品演唱技巧与风格及对该作品独特的领悟于不顾,从而造成了对该作品在以后的教学与比赛中的“一成不变”,毫无创造性而言。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比赛对选手的导向作用,更不能忽视比赛对教师与选手在平时的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教学潜能与艺术潜能的开发、艺术视野的拓展、艺术作品的表达能力。

现时代,我国的民族声乐比赛的覆盖面越来越广、层级越来越多元化,通过声乐比赛选拔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且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音乐方面的杰出人才。但是通过声乐比赛我们也反思与在实践中检验出了我们声乐教育存在的得与失。

通过声乐比赛,很好的直接的看到自己与其他参赛选手之间存在的优势,更多的是看到了自身存在的缺陷与差距,看到了其它选手身上音乐元素的“特色”之处,看到了其它选手在比赛中对歌曲的选择与对自身风格的拿捏程度,尤其是作为在比赛中“旁观者”的老师,更能够深深体会到自己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在老师作为“旁观者自清”的基础上,又为以后自己在作为“教学实践者”的引导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第一手的“材料”,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内容上将自我的不断改善与丰富,对待不同的学生需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对待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作品比如民族、美声、通俗歌曲也不应有同一模式。通过声乐比赛可使教师努力形成一个“民歌、戏曲、创作歌曲、艺术歌曲、古曲、歌剧构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科学、全面的教学内容体系,这样的教学内容无疑是培养具有较高艺术表现力的民族声乐人才的重要保证。”

而在自己教学上存在的特色与优势的地方继续保持与发扬,不是一味的跟风最终造成的艺术生命昙花一现,不是艺术风格的单一乏趣,不是艺术水准低下不堪的局面。通过声乐比赛,作为参赛的选手即学生从中受益的也绝非一二,对参赛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历练、自身水准的清醒认识、对平时学习状况的检验与反思都是有很大助益的,可以更快更准的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舞台“表演”要领以及对艺术的感悟与理解能力,以便为以后更多的比赛这一实践舞台上的出色表演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从而自然而然的进入到一个由声乐教育与声乐比赛之间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境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音乐方面的优秀人才的同时也为广大的社会观众带来更加精良的、喜闻乐见的优秀音乐作品。

如果说声乐教育是理论的阵地的话,那么声乐比赛则是以理论走向实践的必不可少的关键性环节或步骤,同时也是一个检验与反思的环节,检验与反思的内容可谓多多:比如平时音乐教学与学习过程中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与否,对音乐的分析得当与否,对在诠释音乐过程中技巧的把握与否,对社会主义民族音乐的政策、方针符合与否,与广大音乐欣赏者与受众群体在音乐追求层次上的契合与否,这些维度的检验及维度检验标准的设定绝非是仅仅在声乐教育中就能单独完成的,必须是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烛照”,反思在声乐比赛过程中在以表演者或创造者、欣赏者或受众群体之间对音乐“信息流”路径是否通畅以及如何通畅,或者不畅的地方及不畅的症结之所在,在声乐比赛中把握音乐传播的本质,而“音乐传播的本质,是传授双方共同对音乐形象的塑造与认可,并充分显示出人的创造性智慧和成功后共同获得的喜悦感。”

通过声乐比赛,可以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现在平时的声乐教育中是否将“语言性”的因素与“音乐性”的因素、“表演性”的因素有机融为一体。由于声乐比赛中比赛者对同一曲目的主观理解的不同,而呈现出作品诠释的多样性,究竟这种多样性是否是在“可控的合理性”的范畴之内,这就不仅仅体现在舞台上比赛表演的合理性,更是对平时声乐教学过程的一种反思,以便为以后在此反思基础上作进一步修正或改进,声乐比赛过程中所运用的表达方法、艺术技巧、舞台陈设及对受众群体艺术“口感”的契合的追求固然重要,但如果为了过于追求声乐比赛中的这些因素而忽视对艺术作品自身内涵的艺术挖掘,感官性的“金玉其外”必然不能取代艺术作品的艺术内涵,最终会造成“败絮其中”与“行之不远”。

声乐教育与声乐比赛最终都要“落脚”于对“人”的艺术的矫正,对“人”的艺术的熏陶,对“人”的艺术的升华,因此声乐教育与声乐比赛仅仅是达此目的的途径而已,决不能将声乐教育与声乐比赛当做一个终极目标来对待,否则将会南辕北辙甚至会误入歧途。

总而言之,声乐比赛对声乐教育尤其是民族院校的声乐教育所起的作用与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也就为广大的声乐比赛者、声乐教育者探索这些作用的规律性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在探索这一规律中推动民族声乐教育、声乐比赛更快更好地发展!

注释:

①余惠承.民族声乐演唱设计的基本途径与内容――以于学友编创的民族声乐作品《小白菜》为例[J].歌海2010(2).

②徐晓红.略论民族声乐教学内容的构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3).

篇8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声乐教学;实践应用

教育作为培养相关领域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往往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为了锻炼学生在声乐方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优秀人才,诸多的教育者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的同时,也致力于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的成效。但是,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想使学生能够在声乐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则必须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音乐等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深刻的感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步。而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的实践中,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启发式教学法的概念和含义

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相关内容和客观的学习规律等诸多因素,采用多种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从实际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并以此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借以实现教学效果的增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启发式教学往往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通过种种方法,促使或者引导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在辅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启发式教学法的核心在于调动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当采取各种方法巧妙地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欲望,并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提升教学的综合性效果。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和理解

声乐教学相对于其它科目的教学而言,其内容往往更加抽象,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及时理解并吸收相关的学习内容,教师应当采取更加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方法。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法生硬、死板的特点,能够用更加切合学生思维模式的途径,将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尤其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等转化为形象、具体的知识,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

(二)提高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启发式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往往都可以采取不同的具体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同时,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学生采用更加直观的方式,将教师的教学内容转化为自身的理解,并进行吸收。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声乐的学习降低了难度,同时增加了成就感和满足感,更容易提起对于声乐学习的兴趣。此外,启发式教学也着重于强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能够带给学生美好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激发学生对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拓展

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处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对学生也具有主导作用,因此,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往往跟着教师走,容易形成固化的定势思维。而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充当的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通过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其在思维不断拓展的过程中形成对于相关知识、技法等的正确理解,这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印象,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使得学生以更加多样化的思维面对学习的内容。这才是真正地“授之以渔”。

三、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善用形象的语言

声乐本身就是要用声音去表达自身的情趣、对生活的理解,并感染他人。因此,教师本身不仅需要具备较为深厚的声乐功底,还应当具备相当的语言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教学过程中比较生硬、专业化的语言转化为更加切合学生理解、提升学生兴趣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声乐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气息等的专项训练,其内容都比较枯燥,如果教师采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还容易使学生因为学习受挫而打消其练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更加应当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形象诙谐的语言,不仅能够使学生对于相关的教学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还有利于形成对于学生的启发作用,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刻认识。例如,在训练学生将声音靠前唱时,教师可以避免传统教学语言中的枯燥性,转而使用形象生动、诙谐有趣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说“让你的声音先向后画圈,然后再抛向前方”。简单的转化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训练的捷径,还能使教学过程充满乐趣。

(二)创造合理的情境

声乐是艺术的一种,往往有其产生的特定情境。而教师也可以将声乐教学的相关内容转化为与之相应的情境,促使学生在特定情境的氛围中受到引导和启发,并逐渐形成自身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情境的创造也有利于打造课堂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身思维方式的训练和拓展,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全面、具体。情境的创造不一定需要借助过多的道具,往往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等的指导就可以完成,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使其能够产生教师预期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教师创造的情境收获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进行气息下沉的练习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的创造,将刻板的练习方法用更加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训练的成效。为了避免学生用错误的方法将气吸到胸上,教师可以创造闻鲜花芳香气味的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做出相应的动作,继而进行正确、有效的气息练习。

(三)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表达,是声乐的一项重要功能,同时也是其艺术魅力所在。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要想达到启发式教学的良好效果,激感也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手段。只有受到相应情感的感染,学生在声乐中表现出来的艺术才会具有更大的魅力。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不足,因此,教师往往需要在激发学生情感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情感的激发往往并不是一个直接的过程,甚至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要想使学生带着饱满的情绪和充沛的情感投入到声乐的学习和训练当中,激感的方式应当是多变的,或直接,或婉转,或激烈。只有通过不同的方式给予学生不同的启发,才能使其情感的表达更加符合相应的教学要求和曲目意境。例如,曲目《大海啊故乡》是一个质朴深情、平易亲切的曲目,在进行该曲目的训练时,教师应当激发学生对母亲、祖国、家乡、大海的感情。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母亲的影片等形式,以“母亲”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情感,并逐渐上升到对于家乡、祖国的情感,最终形成完整的情感层次,促使学生表达出浓厚的感情。

(四)组织多样的活动

声乐的学习并不是死板的,也不是仅属于个人空间的,应当严禁类似“闭门造车”的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来自于实践的启发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最佳形式。无论是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还是声乐练习的教学,教师都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的举行,带给学生不同形式的启发。尽管学校的教学设施、场地、课时等都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作用,但是,教师仍旧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组织不同的活动,如竞赛、表演等等。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收获经验,还能使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更加主动的方式弥补自身的不足。例如,教师可以在民族音乐的学习进行到一定的阶段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民乐演唱大赛,使同班甚至同校的学生能够同台切磋技艺、进行交流。在这样的竞争氛围中,促使学生从他人的长处受到启发,并对自身的声乐技能形成更加完整的认识。

四、总结

声乐教学由于自身特点等因素,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现代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师应当更加认识到让学生发挥主体功能的重要作用,因此,启发式教学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启发式教学的模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能提高其学习兴趣、锻炼其思维方式。但是,教师在应用过程中应当注意,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多样的选择或者组合,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歌,王朝辉.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方法[J].北方音乐,2015,(01).

[2]谭锡颐.浅析情感表达在声乐艺术中的价值[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1).

[3]周劲飚.开启声乐艺术大门的钥匙——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5,(22):160.

[4]杜慧,段维.启发式教学法在艺术教学中的应用[J].音乐大观,2013,(09):178.

[5]俞子正.歌剧长河—从达芙妮到图兰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篇9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因材施教理念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因材施教理念的重要性

高校的声乐教学,是一门以突出艺术为主的特殊性学科,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独特魅力,更能够与其他的学科充分交流,促进文化的传播和学生对学科的热爱。高校大学生大都是经历过青春期的学生,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各不相同,学习基础也有区别,这也就导致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思想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是学生个性的差异,也是学生学习成果上的差异。在不同学习环境下学习的学生,就会呈现不同的学习习惯;不同的先天条件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反馈给教师不同的悟性,这些先天与后天的差异,就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够让整个高校声乐教学均衡发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都是解决这些差异的主要方法,因材施教也就在这种大背景下成为了高校教学的主要理念,以指导学生发展为目标,来展开实践性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个人风格充分了解。只有保证对学生有清楚的认知,才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培养方案,达到好的教学成果。

二、因材施教理念下高校声乐教学内容的选择

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不仅是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指导性作用,更是会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选择中起到方向性的作用。教学材料是指导学生发展方向的主要依据材料,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教学开展方向的重要依据,教学材料的选择直接体现了高校对声乐教学的认识度以及重视度,是教学理念的侧面体现,也是学校价值观的主要体现。教师要根据因材施教的理念选择教材,设计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情况来进行设置,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但是也要保证教学课堂的完整性。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学生对学习的需求不同,文化素养、兴趣爱好等也各不相同,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设计教学内容。我国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所采用的教材多种多样,要根据学校的侧重点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材料,如注重歌唱技巧的教学材料有《男高音的高音训练》、《歌唱发音的纠正方法》等等,这些教材主要就是突出学生的歌唱技巧的培养。还有部分高校在声乐教学中,将歌剧、中外艺术歌曲等作为主要的培养方向,那么选择的教材就与歌唱技巧的教材大不相同,如《声乐教学曲库》、《中外声乐选曲》等教学材料。无论是突出哪一种教学方向,选择哪一种教学材料,教师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选择教材时,可以难度不高,但是一定要是呈梯度进行教学的教材,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的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理念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高校声乐教学中因材施教理念的应用

1.教学目标的统一化与多元化

高校声乐教学中,因材施教理念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这一理念要求教学目标要建立在统一化与多元化的基础之上,不仅要有统一化的教学目标,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设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统一化的教学目标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保证教学进度的根本,也是高校声乐教学的基础,这一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声乐课程的学习中,对基础知识要稳定掌握,对基本技能要扎实学习,对声乐的相关知识要拿捏有度。只有保证了基本的声乐技能,才能够进行更高层次的声乐技能的培养,这也是高校声乐教学中统一化的教学目标,只有达到统一的标准,才能够在基础之上追求更优秀的个性化发展。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与统一化的教学目标不同,其主旨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根据不同学生的先天条件以及后天的学习环境等,设立一个又一个符合学生发展的小目标。声乐教学也是分为不同的专业,因此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声乐技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声乐教学不能够只按照一个标准来进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来设计灵活性较强的多元化发展目标。声乐专业的学生,以后的发展方向就是要进行音乐表演或者是音乐教育,因此,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特质,进行音乐教学方面的大量目标设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日后的发展中,更加注重的是对音乐基础知识的培训,既然要投入教学,那么就要在多方面均有涉猎,基本的乐器要掌握,基本的歌唱技巧也要掌握,但在掌握的同时,不需要具有超高的能力,只需要熟知基本知识就可以。声乐教学的综合性非常强,但是也是具有独特性的,每一个学生天然的嗓音都不同,并且后天对音乐的接触以及音乐的学习环境也不同,对音乐的情感也自然不同,每一个学生的艺术张力也呈现了不同的效果,这些个体性的差异,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向。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

篇10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声乐教学;训练分析

一、高校音乐教育声乐教学的训练现状

首先,声乐教学课程设置单一化,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当前大多数高校音乐教育中对声乐教学的训练方式仍旧无法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不愿主动地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观念。教师在台上讲解发音方法,学生跟随教师进行歌唱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失去声乐训练的兴趣,更加不利于学生对声乐知识的理解、对发音方法的掌握,单纯只靠教师的理论讲解,试问有几个学生能够理解真正地做法?这种教学模式和训练方式导致声乐教学效率低下,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很多高校对于声乐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对声乐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校园内也缺少专业的师资团队,并没有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打消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改革高校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一要树立学生的音乐意识、培养学生熟练歌唱教材中歌曲的能力;二要培养音乐专业学生传唱弘扬音乐作品的能力;三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并在学习中感悟音乐的魅力;四要开发学生的思维创作潜力,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创作型音乐人才。但是,以目前的高校音乐教育现状来看,大多数高校都被应试教育所影响,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评价仅仅依靠考试为核心,并没有将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加强高校音乐教育声乐教育的训练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促进学生将音乐理论和实践能力共同发展。

三、改革高校音乐教育声乐教学训练的具体对策

(一)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的声乐训练手段。当前很多高校音乐教师都已经认识到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训练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训练效果和教学质量上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应该多学习多探讨,寻求更多更有效果的训练手段。当今时代是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都被广泛应用,在高校音乐教育的声乐教学训练中,教师完全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应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训练,这样可以有效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可以将声乐知识更加形象客观地展现给学生,方便学生理解应用。例如:教师在《龙船调》的声乐教学训练中,就可以先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峡江情歌》等同样音乐类型的表演视频。也可以同一首歌为学生准备多个选手表演的片段,让学生在观看中进行对比,并思考发音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二)合理选择教学资源,完善教学内容对于高校音乐教育声乐教学训练来说,教材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关键的环节。教学内容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声乐训练效果。教师在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格外慎重,要在立足于学生的音乐基础和接受程度上层层筛选。要合理选择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培养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学生专业全面的音乐能力。《声乐发展史》、《声乐与美学》等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三)加强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音乐知识。进行和声乐训练,应该给予学生一个社会实践的机会和展示自我的平台。高校要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与企业之间建立资源共享库。音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各个相关企业参观和学习,也可以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在社会实践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和价值,这有利于推动学生更加健全的成长。同时,学校和企业可以建立合作化的网络资源库,学生可以通过登录账号了解企业的最新动态信息,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灵活应用学校学习的知识,更快地适应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