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22 10:1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篇1

关键词:护士心理健康自我调适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其主要原因就是护士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低,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差;病人要求增高,社会期望值高,护士工作量大,责任重,竞争强,使护士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偏差越来越大。而目前社会各界对护士的关注程度没有提高,维护护士的心理健康措施和方法也不完善、不具体,或还没落到实处。护士通过自我心理调适,来促进或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的内涵:心理健康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关系的维持,即不仅是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的获得和确保,还要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健康服务的能力。

2、护士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指护士在内外环境允许的条件下所保持的最佳心理状态,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护士角色的认识:即正确的了解自己并能愉快地接受自己的职业。这是护士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之一。护士只有对自己的职业角色形成正确的认识,并接纳它、爱上它,然后才能真正的做好护理工作,才不负“白衣天使”的光荣称号。

②健康的护理心理环境:这种环境是指从事护理工作的内心活动背景。护士的护理心理环境是否稳定,是否积极、乐观,将直接影响护士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其所从事的工作。

③护士的慎独性:心理健康的护士能在护理工作中严格进行慎独活动。

④抗护理焦虑:这一标准表现在护士遇到困难时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情绪反应适度,保持镇静,能耐挫折和困难的考验。这是护士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⑤良好的护理人际关系:一个心理发展健康的护士必须能融洽地协调好人际关系。良好的护理人际关系是护士工作顺利的前提条件,是护士心理健康的重要外部条件。

⑥护理环境的适应与改造:护士心理健康与否还体现在护士是否能适应不断发展、不断改变的护理环境,是否能接受护理事业中出现的新事物,是否能积极地改造不良的护理环境。

3、护士心理健康现状

①对30名护士进行测评:结果护士心理健康总均分比常模高.各科护士在强迫症状、躯体化、抑郁因子上高于常模,有极显著性差异P

②分析其主要的心理冲突为:a、对护理工作的高要求与现实待遇相差较远,引起心理失衡;b、缺乏决策自由;c、共同参与、商议的权力受限;d、对工作环境缺乏控制;e、职业快乐感缺失嘲。

二、心理健康自我调适方法

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无非来自三方面:即社会、医院和个人。社会因素和医院因素对护士的心理健康作用虽不容忽视,但它们毕竟属于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外部因素;而护士的个人因素则是引发护士心理健康问题的内部因素和主要因素。所以要想维护护士的心理健康,首先应该从护士的个人因素人手,通过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来促进或维护护士的心理健康。

1、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1)对自己的能力、行为和性格等特点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能不受别人的左右;(2)对自己职业角色的认同,做到热爱护理事业,热爱工作。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带着强烈的使命感,愉快而有效地完成。

2、努力工作,学会休闲:护士工作是十分繁忙的,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之余时间,留给自己意外的短暂空白,培养各种兴趣和爱好,使业余生活尽量丰富多彩,精神生活多滋多味,调节情绪,增进心理健康。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护士的人际关系可分为护士与病人、护士与护士、护士与医生、护士与其他人四种。只有放弃权威的身份、平等、友好、和谐地对待病人,接纳他人的非十全十美,同时不把自己的标准加于他人或不以自己的标准要求他人,尊重他人的个性。这样才能获得自己所需的人际互助,集思广益,与他人携手愉快的投入工作、生活之中。

4、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在生活中,在工作中不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产生各种心理矛盾,有时还不免会陷入烦恼与忧愁的包围中,如果心理得不到及时的调节、疏通,就可能引起强烈的心理冲突,并在一定条件下引发某些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只有以乐观的心态来笑对困难,才能重新恢复心理的平衡。

5、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培养自身的优良意志品质,喜不狂,忧不愁,胜不骄,败不馁,烦不躁,忙不乱,冷静地解决一切不愉快的问题,保持乐观而平静的心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6、注意生理健康: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生理。保持身体健康必需注意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积极防止脑力疲劳和过度疲劳,注意劳逸结合,防止大脑过度疲劳;第二,加强大脑的营养,注意大脑的营养供应;第三,加强身体锻炼,坚持体育锻炼,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参考文献:

篇2

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课堂

近年来,因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导致的身心疾病已成为中学生休学、退学甚至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了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

面对中学生学习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教师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观指导,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学习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努力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而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等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得以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并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各方面健康地发展。

同时,教师在上课时应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中求发展,用对教学的热情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状态。

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1.增加学习兴趣,正确面对学业压力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具有强烈求知欲望和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对已有知识的学习,而且还乐于接受其他学科的新思想、新知识,从而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把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学。学生应积极主动发展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和谐人际关系在学习与生活中人际关系与人的心理健康之间具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学生培养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的能力,有助于学生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有助于学生群体意识和亲和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增强。同时学生还应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对情感问题合理认知,在积极健康的交往中不断发展自我、提高自己。 3.树立正确自我意识,培养良好个性品质自我意识是学生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来说自我意识包括大学生对自己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学生若过高评价自己,就可能会自负甚至狂妄自大;而如果过低评价自己,就可能会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自我意识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具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应在积极开放的人际交往中,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自身良好的个性品质,不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完善自我。

4.正确面对挫折,保持乐观情绪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的障碍。在心理学中,挫折主要指个体有目的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在人的一生中,挫折人人都会遇到,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它。学生应正确面对自己在学习、感情、交往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各种挫折,悲伤和忧愁时既不压抑自己,也不放纵自己,通过运动、放松、转移、幽默、升华等多种方法调节情绪,适度控制,合理宣泄。不断提高自己的耐挫能力,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愉快开朗的心境。

三、营造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发挥学校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并且以这些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使学生们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目前,一些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不良风气,给学生的心理素质造成恶劣的影响,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极为不利。另外,某些宣传媒介的舆论导向发生了倾斜,如报道大款大腕多,而报道艰苦创业少,报道港台明星多而报道英雄模范少,报道个人奋斗多而报道互助合作少等。以上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某些学生追赶时髦、盲目攀比、孤僻自私等现象。因此,就必须进行社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稳定学生的社会心理,使他们有正确的心理选择和取向。并且,中学阶段对于其的学习生涯中还只是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心理健康的教育尤为重要。由此,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必须的。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回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普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会有很大提高,而健康的心理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德智体诸多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健康教育任重道远。中国成人教育,2006,(02)。

篇3

(1)提升员工的创造能力

对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员工的创造力,使员工在工作中能够积极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能够主动地承担工作。

(2)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对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塑造企业良好的形象。员工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够面对工作中存在的压力,能够以正面向上的态度、坚强的意志去面对工作,从而促使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以积极健康的正面形象示人,从而在社会中稳定自己的地位。

(3)增强企业发展功能

对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强企业发展的功能。根据调查,发现目前中国正在推行员工援助计划,这项计划旨在为员工争取福利,主要是通过改变员工的工作环境,使其员工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从而使员工保持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去工作,促进企业的发展。

(4)改善企业的经营效益

对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效益。员工拥有健康的心理,就能够从容地面对工作中的难题,在遭遇挫折时能够冷静面对,不会造成自暴自弃的情绪出现,这样就能够减少工作中的失误,能够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能够得到更好的经营效益。

二、物探队员工心理健康的表现及成因

1.物探队员工心理健康的表现

经过分析调查研究,发现物探队的员工多多少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员工主要有攀比心理、盲从心理、疲惫心理、浮躁心理、抑郁心理等问题。员工之间由于是竞争的关系,所以经常会出现互相攀比的心理;有些员工会根据工作中一些人员的重要性从而产生盲目跟从、不辨是非的心理现象;还有一些员工由于经常从事相同的工作,从而产生疲劳心理;还有些员工技术不够而又想好好表现、创出自己的天地,从而不能够脚踏实地地工作,存在浮躁心理现象;还有些员工不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交往关系,遇到问题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不愿意求助别人,害怕集体,从而导致抑郁心理问题。

2.物探队员工心理健康的成因

分析发现,物探队员工之所以出现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是因为以下几方面原因:

(1)质量安全

质量安全问题在工作中非常重要,这方面也是物探队员工主要注意的方面之一,在质量安全方面无论出现什么失误,都会使员工担负责任,或者是对员工进行处罚,严重者甚至会令员工直接辞职。所以企业都比较重视这方面,这同时也导致员工常常会处于紧张疲劳的状态,就怕会因为自己的失误导致工作上的问题,给自己压力,从而产生心理问题。

(2)婚姻家庭

有时候因为工作原因,导致员工与家人会出现聚少离多的现象,有时候家人因为这些原因从而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破裂,使员工无法安心地工作,在员工面对家人的不谅解、子女的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时,常常会影响工作时的心理状况,从而引起心理问题。

(3)市场竞争

市场竞争的压力对物探队员工影响非常大,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员工有时候会面临没有工作的情况,没有工作,代表挣不到钱,这样就无法养活一大家子,这样就会让员工一直处于没有工作的压力之下,在面对工作时,会担心之后没有工作的情况,从而使员工心理逐渐积累压力,扭曲心理,产生心理问题。

(4)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也会对员工的心理产生影响,有些员工集体意识不强,不喜欢或是不习惯与他人相处,再加上工作的竞争原因,更使员工在利益等诱惑下,逐渐地失去集体意识,产生矛盾,有时候会导致自卑等心理问题。

(5)不良性格

性格的好坏是影响员工的心理健康与否内在原因。好的性格会让员工能够积极、乐观向上地工作,面对工作中的困难能够淡然处之;而不良性格的员工在面对工作的挫折时,会自暴自弃,无法正视自己的弱点,不能够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导致心理疾病。

(6)环境艰苦

物探队的工作环境有时候会非常恶劣,员工在面对恶劣的环境时的心态不一样,导致工作情况也各有不同。有时候过于恶劣的环境会让员工从心里产生恐惧的心理,从而影响工作的进程,甚至是无法工作。

三、加强物探队员工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1.把握特殊时段员工的心理规律

①在绩效考核的时段,在这段时间,主要是考核员工工作的情况,在这时段考核员工一定保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员工,使员工能够得到民主的考核评比;同时要经常和员工进行谈心,了解员工的真实情况;能够量化考核的项目尽量量化考核,减少考评的繁琐性,这样减少员工的心理压力,更有利于员工工作。②在个别家庭变故的阶段,一定要了解员工家庭方面的情况,尤其是在员工在面对一些天灾人祸、家庭红白喜事等等方面的时候,要多和员工进行及时地沟通、了解,采取合适的方式帮助员工。③在改革调整阶段,由于员工之间会根据个体的工作情况进行升迁等情况的发生,或者是在应聘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关注员工的心理状态,采取科学、合理的改革调整方案,公平地进行调整,保证员工都能够知道改革调整之后的情况。④在重要的处罚时段,要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处罚员工,避免员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要充分了解员工出错的原因,采取合适的惩罚方式,在适当的场合、时间段进行公开或者秘密处罚方式进行惩罚,一定要和员工沟通好,保证员工能够接受公平的惩罚。

2.建构有利于员工心理健康的帮扶体系

网络体系,是指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及时地了解员工的心理,设立可以让员工进行心理咨询的平台,获得心理健康咨询的渠道;师资体系,培养相关的心理咨询师、机构等,使员工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心理问题,能够有咨询的场所、咨询的对象;组织体系,主要是企业建立相关有助于心理健康的组织系统,例如放松室、宣泄室、咨询室等心理辅导室,从而适合不同个体找到解决各自心理问题的方法;制度体系,主要是制定相关的制度、规定等让员工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大力普及心理的调试知识

大力的普及心理的调试知识,教导员工掌握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方式:静默松弛法,教导员工经常性地松弛自己的肌肉,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客体上等等,从而放松心情;心理暗示法,是指企业上级领导对员工进行工作安排时,可以采取心理暗示的方法,向员工发出工作要求;彼此挑战法,是指在员工之间形成一种互相竞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工作模式,提升员工的自信心,使其能够更好地沟通,了解集体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希望寄托法,这主要是在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时,教导员工要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工作态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游戏训练法,企业可以设置一些游戏,帮助员工放松,在游戏过程中体会工作的乐趣,从而促进员工言行、心理的正常发展。

4.科学地用好激励调试方法

科学地利用激励调试方法,是说,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表扬与批评方式的采用对员工心理的影响。在表扬员工的时候,根据员工做好事的多少依次进行表扬,或者是根据好事的重要性进行表扬,这时候注意一定要多次表扬,这样才能使员工心情更加愉快;在进行批评时,要把所有需要批评的事情一次批评完,这样员工会减少心理的苦闷,能够更好地调整过来;在既需表扬又需批评的时候,要先批评后表扬,这样员工体会着先苦后乐的心理变化,更有助于员工的心理健康。

5.引导员工树立五种重要的理念

引导员工树立五种理念,是说要教育员工掌握五种自我调试心理的方式:培养利己利人的健康意识。为了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我们一定要学会正面面对生活,不逃避现实,为了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我们要不断地挑战困难、挫折,不断地完善自己;建构寻求帮助更要靠自身的健康理念,我们在工作中要养成集体主义的意识,我们在遇到苦难的时候,不要因为偏激的自尊心,而不肯向他人求助,在自己不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懂得向他人寻求帮助,当然在自己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时候,最好是独立解决,锻炼自己的能力;树立起人人腹中皆有千道光芒的健康意识。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千道光芒,我们心中都有自己坚持的原则和信念,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我们要明确自己坚持的理念,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为诱惑所迷住,努力找出自己坚持走的道路。

6.坚持不断地强化治本之策

坚持不断地强化治本之策,是指要解决员工心理健康问题,我们要从根本上,也就是从员工生活、工作的环境上入手,为了让员工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创造性地丰富员工的精神生活,可以为一些恶劣环境下工作的员工带去一些精神食粮、例如书籍、漫画等等,让员工工作至少不会感到空虚无聊,而且还能够陶冶情操,使身心得到放松;可以通过改善员工工作条件,满足员工生活、工作方面的一些需求,从而使员工更加卖力地工作;企业还可以为员工创造更多的工作量,使员工不会因为没有工作而苦恼。在对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综合采取上述所提出的方法,更好地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从而找出解决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从而“对症下药”,使员工保持健康的心理去工作。

四、结束语

篇4

【关键词】运动员心理健康;促进策略;前控制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体育竞赛不仅仅是体能和技术和战术的较量,而且也是心理素质的对抗。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和身体素质越来越接近,但比赛的成绩往往相差悬殊,这其中心理因素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求运动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技、战术素养和出众的身体条件,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果运动员的心理压力超越他们心理承受能力,势必给运动员心理上带来忧郁、悲观、烦燥、惆怅等消极心理,影响运动员的训练或比赛。因此重视运动员的心理健康,使他们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摆在 我们面前一个十分急迫又严肃的问题。

1 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个体的适应客观环境的以及积极的心理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症,而且是一促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的状态”。由此可见,运动员的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所以保持心理健康对运动员的成才有着重大意义。心理健康的标准目前尚无统一说法,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标准也不一样。

2 运动员的心理状况及存在问题

运动员的生理、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特别是心理状态不是一个稳定的常数,变得愈加复杂和向更高层次递进。由于运动员的特殊身份,造成他们的心理变化因素增多,若处理不当,极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训练和生活,存在一些不健康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挫折心理:运动员在通往既定目标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所产生心理上紧张状况和情绪上的波动。表现为痛苦不堪,悲观失望,精神委靡,情绪失控,训练无精打采,成绩不提高,比赛失利。

2.2 焦虑心理:成就需要得不到满足,训练比较刻苦,但比赛成绩上不去,队友、教练看不起等等,会给运动员造成一种压力,这一系列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紧张、不安、焦急、忧虑甚至恐惧。

2.3 逆向心理:运动员对运动队组织的一些活动常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偏激态度,特别是在训练中,不执行运动训练计划,不按教练要求去做,表现为不配合,不响应,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2.4 厌练心理:运动员由于动机的变化或受到挫折而厌倦训练,造成对技术、战术的认识水平下降,运动成绩下降,与教练员关系发生冲突等,使训练兴趣、动机消失,信念和意志降低。

2.5 嫉妒心理:

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个人主义严重,看到其它队员成绩提高或技能进步而嫉妒,影响了自己的进步与发展。

3 促进运动员心理健康

目前,各运动队中出现不健康的问题已摆在我们面前,这种现象给训练工作造成不良影响,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在运动队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消除运动员中不健康的心理因素。

3.1 加强心理教育:

提高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可通过讲座、选修课等形式,普及心理学知识,达到提高运动员健康人格水平的目的。

3.2 开展运动员心理健康咨询:

助运动员消除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因素,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在情绪上排除疏导运动员的感情冲突,疏导他们改善认识结构。在生活和训练中建立与人相处的和谐关系,为运动员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3 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教育运动员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胸襟开阔,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不拘泥于个人的感情,遇到困难和挫折能用正确的观点和态度去对待,努力帮助运动员建立良好的心态。

3.4 优化训练环境,活跃训练气氛。

科学研究发现,环境对人的大脑活动和心理健康影响很大,优美的训练环境,丰富多彩的训练方法,既能使运动员赏心悦目,产生一种舒适感,又能使他们心情保持愉快,缓解紧张心情和焦虑的情绪。

3.5 心理健康的调整:

教练员应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让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控制在最佳范围内。帮助运动员掌握一些摆脱消极心理的方法(如精神发泄法,升华法和表同法等等),使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为完成繁重的学习和艰苦的训练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加强运动员赛前的心理控制

良好的赛前心理状态,是运动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体力、技术和战术水平,形成最佳的比赛心理状态,全力以赴参加训练和比赛,并取得优异基础。除了在日常生活和训练中培养运动员的心理健康以外,在比赛前为了使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出更好的成绩,赛前的心理控制也十分重要。运动员和教练员都应重视赛前心理控制。

4.1 形成运动竞赛的专项心理素质:

进行运动竞赛,首先要求将平时训练的心理素质转变为临场竞赛的需要。运动竞赛在运动强度上、技术动作熟练程度上以及身体负荷量上,均不同于平时训练水平,这就要求进行心理素质转化的准备性训练。

4.2 促进对比赛环境的适应:

任何比赛环境条件都是不可能等同于平时的运动训练的。不少运动员正是由于不能适应赛场上的情况而导致失利的。教练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引导运动员作好这方面的准备工作。例如,到比赛场地进行适应性的训练,熟悉场地器材,模拟赛场环境、对手、观众、裁判以及气候等,来加快运动员的心理适应。

4.3 淡化比赛名次,减轻心理负担:

名次等一些硬性指标,对于运动员来说可以是一种动力,但是在压力过重的情况下,这种指标压力往往会给运动员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想赢怕输,在比赛中患得患失。对于这种运动员,教练员要讲究一个语言的艺术,在比赛前应该尽量避免给运动员下达硬性的指标任务,从而减轻运动员的心理负担,轻装上阵。

4.4 正确分析比赛中对手的情况,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这种优势和劣势不是指比赛的最后结果,而是敌我双方的强弱对比。教练员应帮助运动员正确为自己在比赛中定位,充分了解对手,找出克敌制胜的方法,避免运动员在技、战术运用上的盲目性。

4.5 进行自我暗示,形成良好的比赛心理状态:

自我暗示,是一种自我刺激的过程,是一种很好的控制手段。通过自我暗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较好地解决心理能量的恢复问题,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坚强的信心,确立长远的目标,更好地进行比赛。

篇5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4、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五,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针对求询音的各种心理适应和提出的问题,帮助求询者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求询者的心理自由度,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通过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篇6

关键词: 大学体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教育措施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据天津市的统计,在该市5万名大学生中,约有16%以上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多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等。《人民日报》1989年8月15日报道杭州市《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结果,在2961名大学生中,16.79%的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趋势。从对我院一、二年级4000名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来看,18%有心理障碍,69.8%有心理问题。

目前,心理健康不良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据北京市16所大学的调查,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还应特别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让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有一理性认识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表现在:

2.1正常的认识能力

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以及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如何。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2.2稳定的情绪

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2.3优良的意志品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得到。

2.4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客观地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忧人之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5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包括: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会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持征,如果一个大学生无端怀疑别的同学在讥笑他,不论别人怎样解释,他都固执己见,这就是人格上的一种偏执,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6合理的行为

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以上标准,应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间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学生可针对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强自身修养,以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3.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高校体育教育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

3.1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因而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各级领导、组织必须慎重对待并加以研究,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发展。其中,要制订符合我国情况的指标体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分的估计,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2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活动目前在社会上已有开展,有些高校也已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但是尚不普及,这就使得许多学生有问题只能闷在心里,长此下去,就极容易造成学生产生心理障碍。

3.3采取有效方式,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根本上促进和发展其心理健康。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已经或正在形成,此时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对于他们形成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能支配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而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3.4加强体育课和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使学生有健康的身体,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加强体育活动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因此,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健康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峰.高校体育课中的健康教育初探.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02).

[2]闫建端.谈高校体育课学生的心理负荷.宁夏医学院学报,1998,(03).

[3]张耀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4,(S1).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059-02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加剧,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爆炸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工业化、都市化、人口密集化等等现代城市的特征,都可能给人们造成巨大、沉重的心理压力,从而也给人们的心理健良带来严重的威胁.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当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同样的威胁。

一、心理健康的界定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一词最早由美国精神病学家斯惠特(Sweeter W)所提出。它是指人的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和谐、协调,并适应社会准则和职业要求的良性状态。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不断地有新的认识。在重视生理卫生,维护身体健康的同时,将生理、心理和社会医学并为一体。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概括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良好状态和安全、安宁”。可见,健康至少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没有心理健康就没有身体健康的保证。

(二)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

根据大学生生理特点和社会发展对青年学生的特殊要求。本研究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以下4种:

1、有明确的自我意识

这是与外界正常交往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的人都有正常的交往活动,对自己和对别人以及两之间的关系都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能“自我接纳”并能接纳别人”,与他人友好相处,达到人际关系和谐。

2、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这是与外界正常交往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他人交往、合作、沟通,以尊重、信任、宽容、理解的心态与人相处,不无故猜疑、嫉妒、仇视他人,乐于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同事。

3、能有效地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

心理健康的人具备正常的智力水平、积极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态度是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能从成功中体验到自尊、自信。不会因失败和不胜任而经常产生困惑、焦虑、绝望等情绪障碍,而是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致力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的学习和工作,并能从中得到乐趣,即使遇到困难和阻力,也能设法克服和排除,直至取得成功。

4、有良好的情绪自控能力

心理健康的学生在一般情况下其内部心理结构总是平衡的和协调的,既有适度的情绪表现,又不为消极的情绪所驱使而导致行为的失调。能保持比较平静的心境、清醒的头脑和控制行为的自觉性,因而经常保持愉快、乐观、满足等积极的情绪体验。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迅速变化的过程中,处于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渡时期。社会经验相对不足,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对自己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而且又很敏感,受到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各样思潮的冲击,便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应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在家人的庇护下,对生活事件的应对策略与生活对他们的要求很不相称。他们在遇到某些事情难以处理时,虽然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内在原因进行一番分析,甚至引用一些心理学理论来解释,但最后还是不知如何解决。

(二)学习问题

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成绩不好,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所学专业兴趣不浓。另外,对大学学习方法不适应。这样就带来了很大的心理负担,部分同学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头疼甚至神经衰弱,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更多的同学身感自尊心受挫,由过去的自负变为自卑,情绪低落,丧失学习积极性。[1]

(三)人际交往问题

有的大学生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会与人交往。自卑孤傲,部分学生由于贫困或自我表现能力局限而产生自卑心理,也有学生自视清高产生孤傲心理,有些学生在交往中因胆小、孤僻、害怕而自我封闭;猜疑防御,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对人不信任,对人处处设防。

(四)情感问题

大学生在校园里谈恋爱司空见惯。有些学生是心理空虚,以此为消遣;有些学生是迫于心理对异往的需要而谈恋爱。产生许多恋爱中心理问题。例如,有的女生刚入学就接二连三地受到男生的邀请约会,因不知道如何应付而陷入苦恼之中;有的学生因看到周围的人纷纷交友结伴而自惭形秽;有的学生因失恋而长期精神萎靡不振,甚至轻生;有些学生则是性心理方面问题。

(五)网络心理问题

不少大学生一方面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另一方面也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信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网瘾,迷上网络游戏。每天花大量的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意面对面交往。这样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其次,迷恋网络还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性,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举止失常、精神恍惚、胡言乱语、行为怪异。[2]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篇8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关注情绪智力,教育界越来越注重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1990年Salovey和Mayer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Salovey和Mayer认为,情绪智力包括四个成分,即情绪的觉知、情绪的调节、情绪的理解和利用情绪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情绪智力包含四大技能,即觉察、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情绪促进思维过程的能力、理解情绪与情绪知识的能力、调节情绪以助情绪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应对是个体面临应激情境时为减少压力或伤害而做出的认知或行为努力,是对情境变量、时间因素以及从影响适应结果的一系列事件中得来反馈的反应。Lazarus 和Folkman 等提出,应对主要有两种机能,即处理问题(“注重问题的应对”) 和减轻情绪痛苦(“注重情绪的应对”)。黄希庭等人的研究发现,存在应对方式的年级差异,但随年龄而变化的趋势则不明显。

目前在心理学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Jahoda,M.)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的精神健康”(positive mental health),它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自我认知的态度,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安定的人格,自我调控能力,对现实的感知能力和积极改善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感知现实和各种行为,且能积极向上地改善和控制自身的行为,保持心态平衡的状态。根据健康心理学观点,个体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充分了解自己和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正确的判定、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这些要素与情绪智力理论的内容有许多重叠,这也使得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和情绪智力的研究密切相关。

当今社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初中生。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萌芽期,自我意识已初步完善,对自己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初中生在学习压力和父母的期盼下,压力会越来越大,他们的身心健康会随之改变。

Ciarrochi和Deane等人对情绪智力、压力和心理健康三者的关系做了研究,发现情绪知觉高的个体在生活中容易受到压力的影响,有更多的心理不健康症状。

以往的学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情绪智力、应对方式都分别进行了研究,其中有重点中学学生、大学生及高职生,却忽略了农村学生。农村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家庭环境、成长环境不同,他们所受到的教育和关注更是不同,他们的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状况是怎样的?情绪智力、应对方式与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地方。那么,初中生的情绪智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是否相关呢?鉴于此,我对农村初中生做了初步调查。

一、方法

1.被试

以江苏省海安县老坝港初中和江苏省海安县角斜镇角斜初级中学的初一、初二学生为被试,共发放480份问卷,收回有效试卷363份,其中初一学生80名,初二学生80名,男生80名,女生80名。

2.测量工具

(1)王才康译的“情绪智力量表”。

(2)“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3)“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

3.调查方法

随机抽取学生,将男生和女生分在两间教室,采用团体施测,请被试按照指导语作答,没有时间限制,当场收回问卷。

4.统计分析

使用SPSS16.0进行相关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农村初中的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心理健康与性别、年级、父母在家情况相关分析。由表1可见,农村初中生的情绪智力与性别和年级无显著相关,与父母在家情况有显著相关;应对方式与年级呈显著相关,与性别和父母在家情况无显著相关;心理健康与性 别、年级、父母在家情况皆无显著相关。

(2)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情绪感知与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情绪调控与强迫症状无显著相关,自我情绪调控与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都呈显著负相关;调控他人情绪与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呈显著负相关。

(3)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情绪感知与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积极的合理化解释呈显著正相关,与逃避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情绪调控与问题解决、积极的合理化解释呈显著正相关,与逃避呈显著负相关;调控他人情绪与问题解 决、寻求社会支持呈显著正相关。

(4)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由表4可见,问题解决除了与偏执呈显著负相关,与心理健康的其余9个维度无显著相关;积极的合理化解释与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心理不平衡呈显著负相关;忍耐与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呈显著正相关;逃避与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呈显著正相 关;发泄情绪与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呈显著正相关;幻想与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都呈显著正相关。

三、讨论

1.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情绪智力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本研究表明,高的情绪智力可以引导个体的心理更健康;相反,情绪智力低,会导致个体心理出现一些症状。可见能够进行自我情绪调控和调控他人情绪时,可以调节好自己的人际关系,降低心理不平衡、偏执、抑郁、焦虑的发生率,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

2.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1997 年以色列心理学家巴昂提出,情绪智力是影响个体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农村初中生所处的环境、所受的压力与城市小孩都不同,他们的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与城市小孩可能也不同。本研究表明,情绪感知和自我情绪调控的能力越强,问题解决、积极的合理化解释的能力就越好,也不会去选择逃避。农村初中生的应对方式在年级方面呈显著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应对方式也会随之改变。

3.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本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应对方式都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因为世间万物都有两面性,应对方式也不例外。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消极的应对方式则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为了农村孩子的心理健康,学校和家庭应适当地引导他们在遇到挫折时学会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4.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

面对压力,可以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并加以缓冲,从而使心理健康。可见农村初中生情绪智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则可以调节和保持心理健康。对于心理健康来说,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应注重培养农村孩子的情绪智力,改善他们的应对方式,从而促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结论

(1)农村初中生的情绪智力与父母在家情况呈显著相关。

(2)农村初中生的应对方式与年级呈显著相关。

(3)农村初中生的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心理健康与性别无显著相关。

(4)农村初中生情绪智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情绪智力和应对方式是心理健康的有利因素。

(5)当今教育应重视农村孩子,不能忽略了他们,农村的孩子家境贫寒,父母又长期不在身边,比起城市孩子,他们更缺少关爱,更缺少关注。为了不使教育界两极分化,当今社会应当改善农村教育,多注重培养农村孩子的情绪智力,改善他们的应对方式,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让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使社会更和谐。

参考文献:

[1]杨晓岚.情绪智力理论简介[J].广州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9(5):64-68.

[2]井世洁.初中学生的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4): 1-5.

[3]陈树林,郑全全,潘健男,等.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4):211-214.

[4]黄希庭,余 华,郑 涌,等.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0,23(1):1-5.

[5]徐光兴.临床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60-61.

[6]薛海珊.情绪智力的研究研究现状及其展望[J].社会心理科学,2009(5):15-18.

[7]CarolL.Gohm Moving Forward with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COMMENTAR IES,2000(5):222-227.

[8]刘雄英.高职生应对方式、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29(8): 101-105.

篇9

【关键词】 五年制高职生 心理健康 学生 途径

一、 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的健康成长正日益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加强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直面“成长的烦恼”,是摆在学生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五年制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进行简单的心理咨询或上几节心理健康课,而应是全方位、立体化、综合性教育过程,应该发挥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合力,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全程进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工作机制。

二、 五年制高职生的心理障碍问题主要表现在

1>情绪低落,精神苦闷,感情脆弱,心理承受力差,在这一特殊群体中,很多人不能正确面对自己和别人,或学习或长相原因,自卑,敏感,对别人的批评教育不接受,有逆反的抵触心理,或产生莫无须有的苦恼,感觉自己人生世界里没了任何颜色,这也是学生故意伤害别人或轻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不能很快适应学校生活,大学里的校园结构组成、教学方法、规章制度以及校园活动都不同于初中时期,在感觉丰富的同时又感到反锁、复杂,难以接受与融入,学不进,无希望无目标,不思进取,从厌学到逃课、旷课,更甚至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与社会混混走在一起,促使不良习气的增长;

3>固执,信任度低,总觉别人说的话都在骗自己,妄自尊大,人际关系冷漠,独来独往,无集体意识,对老师也无尊敬与礼貌;

4>容易早恋,这个时期的五年制高职生,犹如高中时期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的日渐成熟,对异性同学慢慢产生好感,渐渐地将精力投入到恋爱上,只是感觉新鲜好玩,彼此填补心理空虚,有事情不向父母说,也不好意思说跟老师说,这样就有了一倾诉对象,或心里想法问题或对某事某人看法等都可畅所欲言。

三、关注五年制高职生心理健康意义重大

1>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学习效率,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结果和实践证明:健康的心理可以提高人的实践活动效率,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道德品质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们在自己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支配下的实践活动,所以健康的心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心理健康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有关研究表明,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关系非常密切,某种生理变化或疾病对人的心理活动有着明显的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如思想情绪意志动机性格等都会影响个体的内分泌骨骼消化呼吸生殖和免疫系统等生理活动,健康的心理对人的身体健康的良好作用是药物所不能代替的,而不健康的心理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不亚于病菌,确实,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开来,心理健康能促进生理健康。

3>心理健康问题严肃、认真、重大,任重道远的问题,现今通过各种讯息传播媒介不难发现,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由于不思学习,空闲时间外出闲转,经不住外面鱼龙混杂世界的吸引,离家出走,一步步在赌博、抢劫、盗窃等犯罪道路上越走越远,没钱用问家人要不给的情况打骂父母,更甚至亲手杀死自己亲生父母等令人难以置信、骇人听闻的事情发生,足见心理健康教育是多么的重要。

四、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教学生正确认识客观环境,加强自我认识

现实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在自己没有能力美化、改变的情况下,就正确地认识环境、适应环境、融入环境,正确认识环境同时才能逐渐提高自我认识,积极参加校内或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从科学的角度观察分析客观存在问题,正确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时要加强自我了解,客观全面认真细致地评价自己,避免盲目性,树立自信,提高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

2>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心理健康

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其心理的健康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朋友多,人际关系和谐,因此人们之间可以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这样就可以降低心理压力,化解心理障碍,有利于心理健康;若人际关系恶劣,缺乏知心密友,有话不想说,也不能说,只有把所有的问题都压抑在心中,这样,产生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化解,因此,很容易把心理问题积蓄和放大,这样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我们可以教给学生主动地与他人交往和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学会换位思考,领着学生学习一些有关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和方法,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3>积极向上的情绪有利于心理健康、身体健康

积极向上的情绪不仅能提高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而且能增强人对疾病的抵抗力和更有效适应环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还能通过脑垂体使内分泌保持平衡,使人感到轻松愉快。研究表明,如果情绪常年压抑、沮丧则会升高胆固醇和放大人的疼痛感。如果你对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心存感激,无论是拥有一个贴心的伴侣,拥有一定的成就,还是自己还活着这个事实本身,这种感激之情都可以增强免疫功能,降低血压,令整个身体的康复速度加快。所以,要让学生懂得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助人为乐,多看多想多做积极愉快的事情,多听多说积极愉快的话。

4>注意科学用脑,进行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

篇10

关键词:体育运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3-2111(2008)08-1 63-03

作者:王乐伟,湖南工业大学体育部教师;湖南,株洲,412008

21世纪的今天最大的财富是人才。一流的人才应具备一流的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秀人才的基本素质。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是心理健康。只有心理健康,大学生今后才能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并立于不败之地。而体育运动可以帮助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就这个问题展开以下的论述。

1、心理健康

1.1 心理健康的定义

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心理健康做出了如下的解释: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下,人们不仅有安全感、自我状态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外部环境。它一般可理解为情绪的稳定和心理方面的成熟两个方面,但这种稳定和成熟的状态是相对的。因为我们生活在一切都在变化的社会中,没有人会有一成不变的精神和情绪状态。只有将制约人格的各种条件,比如文化程度、工作能力、职业、社会地位、生活演变等很好地协调起来,并能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创作环境,才能称之为心理健康。1946年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则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解释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日本学者松田岩男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精神病学家门宁格(Menninger K.)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有满足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二者兼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正常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英格利希(English H.B.)提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心理善。当事者在那种善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展其心理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生活,不仅仅只限于心理疾病而已。”社会学家W.W.Boehm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以上的各种观点说明,当前对心理健康的界定很不统一,不过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所作定义被广泛承认和引用。

1.2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由于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有所不同,所以,对于怎样才算心理健康也未形成一个统一标准。2003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心理健康的11项标准:(1)具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和个人成就有“有价值”的感觉;(2)充分了解自己,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自发性和感应性,不为环境所奴役:(4)适当接受个人的需要,并且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5)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当的估计:(6)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的挫折和打击,无过度幻想;(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视社会标准的不同而变化,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个人所从事的事业多为实际的、可能完成的工作;(9)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10)在集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重视集体的需要;(11)在不违背集体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有个人独立的观点。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对人不做过分的谄媚,也不过分寻求社会的赞许。美国学者坎布斯(bs)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4种特质:(1)积极的自我观念;(2)恰当地认同他人;(3)面对和接受现实;(4)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提出判断心理健康者的10条标准:(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10)在不违背团体的要求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我国黄希庭教授等曾提出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的5条标准:(1)个人的心理特点是否符合相应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2)能否坚持正常的学习和工作;(3)有无和谐的人际关系;(4)个人能否与社会协调一致;(5)有没有完整的人格。北京大学王登峰教授等曾提出8条标准:(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6)人格完整和谐;(7)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2003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心理健康的11项标准较为全面并被广泛采用。

1.3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制定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一定的基础和专业知识,也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同时他们也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所以我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衡量标准的制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4)以评促发展的原则;(5)灵活应用的原则;(6)个性性原则。还要注意到:(1)坚持心理健康的相对性;(2)审慎使用心理测量的结果;(3)全面、综合考察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4)关注心理状态持续的时间;(5)注意区分心理健康标准和道德评价标准;(6)注意区分应激性心理问题与人格特质性心理问题;(7)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的尺度。

2 当代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对大学生活环境不适应

对大学学习生活适应困难,由于中学教育与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少大学生入学后在独立生活、独立学习方面的能力欠佳。生活方面,一些学生过于依赖家庭,饮食起居受父母精心照料,进入大学后,生活上的一切必须依靠自己,因而许多地方不能适应,这就使他们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焦虑与不安:学习方面,中学时代常依靠教师的安排与督促,进入大学后,教师的直接管理减少,而自己独立安排学习进度与支配学习时间的要求大大提高,那些能力欠佳的学生就会感到明显的不适应,许多困难不能独立克服,因而挫折感增强,不良情绪随之而生,长期下去便会产生某种心理障碍。

2.2 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所学专业非所爱,这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也会带来压力:另外还有参加各类证书考试及考研所带来的应试压力等等。每门考试合格的压力,争取第一的压力,发挥特长的压力,这都使学生每天在三点一线式地紧张度过,同学们之间的竞争使个别同学不能忍受而走上绝路,而更多的同学则是默默忍受,只是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发泄一下,以缓解心中的郁闷。生活的压力主要在于生活贫困所造成的心理压力。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20%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7%是特困生。对金钱的切身压力。以及深深的自卑感,使这些低收入或贫困家庭的子女总是低估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本来可能完成的学习和工作任务,造成事实上的无能,更加重了自卑;自卑也使一部分学生过分保护自己,去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经常经历挫折,也同样在内心产生消极的、敌对的情绪,有的学生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或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大学的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监工的角色,而是引导者的角色,正如“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有的学生会感觉无所适从,生活和学习变得没有目标,心理上感到茫然,情绪低落。

2.3 情感方面的困惑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又迫于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压力,有很多大学生开始恋爱了。由于大学生思想比较单纯追求完美的爱情,这中间不免出现一些感情上的问题,这样致使一些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对感情失去信心,甚至导致自杀。

2.4 个性缺陷与性格障碍

我国大学生大多数是来自过度保护和过度严厉的家庭,前者导致依赖、被动、胆怯、任性等个性心理倾向:后者导致冷漠、盲从、不灵活和缺乏自尊自信的个性心理倾向。如果父母的养育方式是溺爱型,则子女会利己、骄横和情绪不稳:如果父母的养育方式是专制型,则子女消极、懦弱和不知所措:如果父母经常出现分歧或互相拆台,则子女会表现出圆滑、讨好、投机、说谎的不良行为。这些个性上的缺陷往往导致大学生各种典型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生。

2.5 就业问题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2006年共有400多万的大学生需要就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异常严峻。很多的大学生都是背负的全家的希望到大学里求学,然后在大学毕业后可以留在一个好的城市。但是就业形式的现实使想要留在大中城市就业的愿望很难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学生因此产生一系列的情绪问题,产生一些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因素。

3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运动是对身体的教育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完成体育的各种功能,从而促进人体身心的全面发展。体育运动正是以人自身的身体运动来满足个体及社会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求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重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3.1 体育运动能改善情绪状态。提高学生自信心

体育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过程也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身体运动改善了自我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体育活动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并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乐观的精神,这些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运动兴趣。体育运动还能使学生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消除心理紧张、放松身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3.2 体育运动能提高人的智力和能力

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改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和想象能力,从而为认识学习活动提供有效保证。另外,体育教学是融知识、技能、情感、意志和团结协作为一体的教学过程,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这些非智力因素得到发展,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

3.3 体育运动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体育比赛是一种特殊的身体活动形式,采用公平、公正、公开的方法和规则,以相互间身体运动能力优劣比较的形式进行竞争,并争取获得比赛胜利的运动活动,体育竞赛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可以使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提高,并使学生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等良好意品质得到增强。体育竞赛有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纪律性与自制力、公平竞争与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体育是一项合作性都很强的运动,学生们在体育活动中要密切配合,否则难以完成任务。因而,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能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