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才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业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职业素养
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对复合型的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不断提升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通过科学的培养方式,复合型的培养方案,不断提升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和道德素养,使得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能够以综合技能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然而,由于教学理念、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原因,现在的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教学还远远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提高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势在必行。
1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具体而言,职业素质分为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等等。对于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而言,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才能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也才能真正推动职业外语教育的发展。在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着以下明显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职业素养并没有纳入培养体系中
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职业素养培养已经逐步形成体系,并日益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对于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而言,培养综合技能的专业人才,不仅能够推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提升专业人才的社会技能,进而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职业素养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但在当前教育过程中,虽然人们已经注重职业素养培养的关键作用,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并没有将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培养目标,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素养的培养。特别是一些普通的高职高专院校中,针对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明确的目标,仍停留在传统的英语理论的教学中,缺乏英语应用技能的培养,更缺乏针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这种薄弱的混乱的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严重限制了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1.2思想道德教育在实践中困难重重
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人才的培养中,职业素养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在职业素养的培养中,不断提升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是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更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优秀人才的关键。但在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思想道德教育在开展中面临着诸多的难题。一方面,由于高职高专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高专教学管理的宽松性,针对学生管理力度不足。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学生很容易受网络中不良思想的腐蚀,很容易沾染社会中的不良习气,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高专的生源是非常有限的,基本是落榜生或者后进生,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素养不高,文化水平有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职高专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水平的能力,进而影响思想道德教育的有序合理开展。
2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
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和思想道德同步并重的复合型人才,是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基本要义,更是社会对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基本需求。结合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该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不断优化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职业素养教学水平。
2.1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始点
思想道德水平是职业素养的核心部分,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应该首先加大力度,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一方面,学校教师应该充分认知到思想道德教育开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将思想道德教育摆在职业素养的重要和核心位置。构建完善的科学教学体系,明确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同时,教师还应该充分结合当前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不断优化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方式。此外,教师还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而言,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可以作为他们的学习榜样,使得他们更加具象化地感知到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和重要价值。另一方面,作为学生应该认清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对于自己发展的重要意义,从一点一滴入手,不断提升自身对职业的性质和意义的认识,并产生强烈的职业感。只有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英语职业,才是一个合格的英语教育专业人才。
2.2优化英语教育课程的组织模式
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中,虽然职业素养已经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知,但在实践中,不少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课程组织模式。在英语教育的课堂组织上,教师照本宣科地讲解英语理论知识,教师仅仅注重学生的英语词汇等基础技能的提升,并不注重学生实践应用技能的培养。特别是一些英语教师,缺乏对英语教育专业和英语普通教学工作的准确划分,在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因此,为了提升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课堂效率,为了不断提升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实践应用技能,应该不断改革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教师应该注重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英语应用技能和应用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积极更新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不断提升英语教学工作的社会实践性。通过小组讨论、社会实践、问题探究等多种能动性的教学方法来提升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英语应用技能。此外,英语教师还应该积极结合当前社会对应用英语的需求点,开展更加针对性的英语教学工作。
2.3开展职业兴趣和职业道德教学工作
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中,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道德是非常重要的,是职业素养开展的重要保障,更是职业素养开展的主要内容。首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兴趣是引导学生深入地热爱本职工作的前提条件,如果学生缺乏对英语教育专业的兴趣,那么他们很难真正地投入到英语教学工作中。鉴于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教师在提升学生英语应用技能的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有效融入职业技能和职业兴趣的培养。其次,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教师应该不断规范自身的职业道德,使得学生以教师为榜样,不断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入一些实际的例子,来提升学生对职业道德具象认知。
3结语
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人才是英语教育的实践性人才,在职业素养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当前高职高专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不断提升和优化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素养,使得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技能、职业兴趣、职业道德等得到整体优化。
作者:罗云梅 单位: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但在教学中,由于受到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产生不利影响。今后在教学中需要改变这种情况,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积极采取相应的完善策略。文章主要分析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不仅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域不足,并以就业能力为导向,还提出了相应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工作提供借鉴与指导。
一、基于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校内学习活动
第一,课堂训练活动。该训练一般是单项训练,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就能实现对学生能力的训练。
第二,专业练活动。该模式是指在规定场所,根据授课的进度,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工作进行单项训练或者是综合训练。训练中的硬件设备应该模拟成仿真,根据实训任务,对各项工作进行演练,通过角色扮演来掌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工作技能。比如:接待计划制定、接待礼仪,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情境,要求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学会接待礼仪、动作、技巧、从而强化技能技巧。此外,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实训的场景录制下来,然后进行分析与讲解,指出学生在实训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更正意见,使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加以改正,提高技能。
2.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校外实训活动
校外实训主要包括社会调查、旅游管理工作岗位阶段性实习、旅游管理理论与实务综合实习、专业方向顶岗实习等。通过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能够较大幅度的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工作的能力,为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才能奠定基础。
二、基于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长远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尽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及实践取中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旅游管理专业特色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特色,不能满足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需要。基础课程太少,显得单调贫乏,这就使得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显得不够。理论教学过多,实践教学不够,且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不够。此外,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能将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很好的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难以体现该专业课程教学的鲜明特色。
2.教学的课时安排不科学不合理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表现为课时安排不合理。主要课程的课时安排不足,容易导致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够,考核内容单一,考试内容难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核。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见习时间安排不够,与专业教学难以同步进行。
3.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的就业技能训练
现行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课时缺乏,见习、实习课时十分有限。并且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多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些有限的课时也难以得到保证。这样一来,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重视理论知识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情况,使得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不到位,不能很好的适应整个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
三、基于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整个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教学中存在着问题与不足,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了人才的能力培养。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现实需要,笔者认为今后在教学中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1.明确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具体措施如下。第一,课程体系中重视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其中专业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课程知识以及其它相关知识;专业能力包括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业务能力、实践能力等。第二,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知识,建立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基础理论包括旅游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实务包括文书写作、公共关系学、管理学、营销学;基本技能包括计算机、外语、办公自动化、汽车驾驶;素质修养包括写作、演讲、礼仪等等。只有建立起了健全与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才能为培养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2.优化和整合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
一方面,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知识是不断更新的,由于学习时间与能力所限,不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学习和掌握那些精炼的内容,获取最基本、最有效、最实用的知识。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用最精炼的内容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优化整合原有课程体系。将有关联的基本课程按照它们内在的联系对其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利用现代的学科思想和方法,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从而使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得到优化,提高专业课程体系的灵活性,适应整个社会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3.注重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的结合
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能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将任选课、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相互结合起来,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重视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还要开展校外实习,模拟训练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改进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此外,还可以合理安排教学与考试,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方法,重视评价与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旅游管理技能,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此外,学生也要转变思想认识,加强对实训教学的重视程度。针对在角色扮演中出现流于形式、难以获得真实感受的情况,可以实施优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走进课堂的计划。比如:邀请优秀的旅游管理工作者进入课堂,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综合采用多种方式,比如:讲座、现场展示、现场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对旅游管理工作有真实的感受,提高实训教学环节的效果。
4.重视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
基于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学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规范教学的各项工作,促进教学有序的进行下去。因此,必须加强教学管理,为校企合作、学生能力培养提供保障。比如: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合理分配学时,完善考核评估体系等等。完善实践教学考评方法,加强对实训效果的评价。针对实训量化评价困难的问题,有必要制定实训项目考评方法,加强对实训效果的评价。根据专业教学的安排,在教学课程中设置实训项目,并设置相应的技术技能指标和学生综合表现指标,并根据这些指标对学生进行考察。比如:在演讲口才课程中,可以设置相应的考察指标,包括演讲主题、流利程度、态度语言、演讲效果等,通过这些指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考察,以解决评价困难的问题。
5.重视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师资队伍建设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不言而喻,学校必须对此重视。要重视对优秀教师的引进工作,不断充实师资队伍。同时,鼓励现有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进修,充实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此外,还要完善相关政策,对教师在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支持,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注重研究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沿领域,关注整个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为更好的培养人才做好准备。此外,教学中还要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到实际工作情境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与学相互进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6.采取相应的措施进一步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
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指引下,校企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校企合作为契机,聘请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来学校讲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关于旅游管理工作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学校和企业还可以联合开发教材,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为今后更好的从事工作做好准备。学校还要重视拓展实训基地,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的联系,密切双方的合作,不断扩大实训基地的种类与数量的同时,与实训基地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可以派遣老师去企业挂职锻炼,也可以让学生去实训基地进行志愿服务,邀请旅游管理专家对学生进行讲课,通过多种方式密切与实训基地的联系拓展实训基地,为实训教学的开展、密切校企合作创造良好条件。
四、结束语
篇3
学时分配侧重建筑设计及实践环节
从学时分配上看:课程体系中建筑设计系列的学时在建筑学主干课程学时中的比重较大。从建筑设计(I)至建筑设计(VI)共计444课时。从居住建筑设计到公共建筑设计,从多层建筑设计到高层建筑设计,整个建筑设计系列课程所涵盖的建筑类型非常广泛,学生系统地学习了生活中常见建筑的设计方法。从实践环节教学上看:美术写生(如安徽宏村、西递一带建筑风景写生)、认识实习(现代建筑考察)这是艺术类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普遍设置的内容。建筑设计(I)至建筑设计(VI)均有实践环节,有的课程专门采用一周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除此之外,建筑师业务实践(毕业实习)是一个学期,毕业设计是一个学期,这均属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用相对较长时间进行建筑设计创作,表明了学生要完成较高质量的建筑设计作品,这对建筑学(艺术类)的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课程体系学时分配侧重建筑设计及实践环节符合建筑学学科特点,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重点在于建筑设计动手能力的训练、积累设计素材,这些都离不开建筑调研、建筑体验等实践环节。
每学期的学习计划井然有序,专业能力不断深化
建筑学(艺术类)课程安排上井然有序,大学一、二年级课程为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主要为大学三年级专业课程做准备,大学三年级至大学四年级为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这是学生真正进行建筑设计创作的时间段,大五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从学生到从事工作的过渡阶段。五个学年可以分为以上三个学习阶段,在整个专业学习中,从入门的建筑初步课程到最后的高层建筑设计和毕业设计,专业能力不断增强。
高校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工科高校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标通过设计工科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笔者认为其人才培养目标是毕业生能够成为从事建筑设计、建筑学基础教学的,并获得建筑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建筑学(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既会用独特的艺术眼光去欣赏建筑,在建筑中去寻找美的艺术设计元素,又可以用一定的建筑技术规范与要求去剖析建筑设计,从而适应当前建筑设计公司与建筑设计院在招聘建筑设计人员时的要求。
艺术高校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艺术高校的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对于工科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言更加侧重艺术特色。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从报考的艺术类考生中择优录取,该专业强调学生造型艺术感悟力的培养,同时将建筑艺术、环境艺术、规划艺术三者有机结合,以艺术造型设计理论和技能为依托,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从毕业生的就业面上看,主要从事建筑艺术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建筑方案设计、建筑平面表现及动画制作,就业面十分宽泛,充分体现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筑学(艺术类)专业特色。
关于高校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的几点建议
高校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从开办至今仅仅走过十余年的时间,前方还有很漫长的路。在此,笔者就高校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高校建筑学(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应更加鲜明,更加符合用人单位需求高校建筑学(艺术类)专业是从艺术生的角度培养建筑学专业人才。由于建筑学专业相对于环境艺术专业而言门槛较高,而在培养艺术生时又有其特殊的一面,因此这对高校开设建筑学(艺术类)专业的教师们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要考虑高校自身的教师师资结构,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建筑学(艺术类)专业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只有将专业办得特色鲜明,毕业生赢得当前以及未来市场用人单位的青睐才能更具活力。
篇4
关键词 数控维修;培养;方向;专业人才 ;
中图分类号:F25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数控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普及,数控机床维修人才成为目前市场迫切需求的一类专业人才。尽管不少院校都设立了数控维修专业,但是由于数控机床的多样性变化,复杂的操作系统和一些外在的无法预料到的因素也导致了数控维修工作将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大的技术工作,然而目前的教学水准还无法达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如何正确合理地安排专业课的教学、如何培养高水平的数控维修人才,已经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数控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由于社会的需要,我国数控机床数量这些年一直都在迅速增长,如今数控机床的种类差不多涉及了整个机床领域以及大部分的机械设备。这样的结果就是说,数控机床这一领域需要大量的人员来充实。根据资料显示:在从事数控工作的人员中,占了将近一大半名额的就要数控操作和数控编程人员 ,而剩下的不到百分之二十的才是搞数控维修和数控维护工作的。这样的形势就导致职校学生学习维护维修的更少了,而市场上的操控与编程人员也渐渐露出了供过于求的势头,所以对于从事数控设备的维护和维修人员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尤其是部分含金量非常高的数控机床调试、专业的维护与维修的人员数量更是严重不足。虽然设立数控机床维修专业技术的职校不在少数,但是作为一门一体多项包含范围广的很强的工科技术,数控维修技术目前的教学还无法达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从这些职校出去的工作人员基本无法对绝大部分数控设备进行合适的保养以及维护,而且由于在职校所学专业知识的限制,在无法透析部分数控设备的性能的情况下,以至于数控设备出现问题的情况渐渐增多,所以数控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就迫在眉睫了。
二、数控维修专业的培养方向
查阅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数控维修人才的培养应该面向中职学生。尤其要注意使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能够迅速地成为合格的数控维修人才,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时代在进步,单一的能力已经渐渐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多方面发展才是出路。那些学习操作和编程的也就需要学习一些维修保养方面的知识来完善自己。精兵简政对每个想要发展的企业来说都是必行准则,不断的发展也使得他们迫切需要高素质和高技术复合型人才。已有部分企业对数控专业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知识结构要求,所以在这个时候对数控专业人才进行高效合理的多方面培养将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能够预见,在企业对从事数控工作的人才数量有很大需求的同时,对其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等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从这些迹象我们能够看出现代企业中只会单一操作的数控员工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而进口的大量高档数控则明确告诉我们加工中心需要既能进行熟练操作又能正确进行维护维修的技术人员来操作了。在现阶段职校培养跟不上数控机床变化的情况下,综合型人才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为了提高企业数控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保证企业的效益,以此为根本出发点,企业对数控设备维护、维修的人才需求将大大增加,而行业中从事维护维修工作的人才储备又较少。又因为大多是进口数控机床设备,同时也对从事维护维修工作的人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能够让从事数控操作的人员也学习维护维修也将是企业非常愿意看到的事情了。
在打造多方面自我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方面是一件蛮紧急的事情,数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目前在企业中所占比例连百分之五都不到 ,尤其是专业理论知识层次较高和具备一定动手能力的高级人才更显紧缺。随着大批量采购数控设备从国外运进来,就更加需要大量高层次维修的“多面手型”数控技术人才,对“多面手型”数控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将会占其未来需求量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结合资料,为满足数控机床制造和使用企业的用人需要,以培养具备一定工作经历的知识型高技能专门人才为目标,制定数控设备操作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培养要求,数控设备操作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初始就业阶段可以胜任数控机床装配与调试工、电气装调工等岗位,从业2—3年后,可胜任数控机床维修工、数控机床调试工程师、数控机床售后技术支持等岗位,根据地区企业用人要求,毕业生还可向数控机床销售、数控机床质量管理等工作岗位的迁移。课程建设方案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能力及技能需求进行课程建设,将国内外先进课程开发理念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建设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以便构建旨在培养会编程,操作,维修,管理等方面的高文化素质、高技术技能需求的阶梯型能力的课程体系。并将教学内容按照毕业后可能从事的方向分化安排。在课程体系中要设置有专业教育,同时也需要有人文素质的健康心理的知识。以便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三、数控维修的培养方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式,包括有教学组织、培养途径等内容。根据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学院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结合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及专业实际情况,要做到如下要求:
1.社会能力
①良好的人际交往和协调能力;
②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③具备解决基础问题能力;
④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积极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2.处事能力
①运用计算机处理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
②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的能力;
③自主学习和拓展能力。
3.专业要求
①具备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决策能力、自学能力、文字及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
②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识图与绘图能力和机械设计基本能力、工程材料处理和机械加工工艺制定能力、机械零件测绘基本能力;具备常用电气图纸识读和常用电工仪器仪表使用能力。
③具备工艺规程编制和工装设计能力、数控加工程序编制和数控机床操作、调试与维护能力、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初步维修能力、CAD/CAM技术应用能力、车间管理及市场营销能力等专业能力。
4.要求具备的证书
①计算机等级证书;
②英语应用能力三级证书;
③数控机床操作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5.课程内容的选择
①根据岗位方向为培养目标,了解所应该具有的技能和知识,选择相对应的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内容时,应尽量地选择明确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不被传统学科课程及其体系所束缚。
①按照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进行高效搭配。
③课程内容尽量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变化,如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等,要注意活学活用在实际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的经验知识和技巧。
④注重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的结合,将文化教育内容运用到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行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容的变化、努力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更好的就业,并且能够适应岗位的变换。
根据以上的培养方式要求,如果各方面都不曾出什么问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去赶上现代一直不断跟心变化的技术只是设备维修处理的方面的要求的。以便弥补我国在数控维修专业人才方面的短缺问题。
结束语
总之,在如今这种数控维修专业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培养出大量合格的专业数控维修人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使专业课的教学和学生的工作情况接轨,根据社会,企业的反馈不断的改进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以达到培养数控维修专业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强,王艳.从本体论的角度看我国教育体制中的若干问题[J].教育探索,2002,(1).
[2]郝志平.浅议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定位[J].文教资料,2005,(24).
[3]周建松,郭福春.高职院校订单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113-l19.
篇5
大学城空间具有个性化、即时性、开放性、互动性、共享性等特征,为师生提供了资源共享、个人知识管理、过滤信息、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多方交流的平台,能够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大学城空间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具有如下优势:
1.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利用空间对专业学生进行引导,通过空间展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模块内容目标。
2.空间给教师提供了教学内容、实训内容的展示平台。通常教师备课时都会按照自己的思路来重构课程知识,重构的课程知识有益于学生更加容易地接受和理解课程知识,但是传统的教材+PPT+板书课堂内容组织方式,无法记录下教师授课的精华和重要细节,而空间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给教师提供了教学内容、实训内容的展示平台,给学生提供了永久的指导。
3.空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空间上开展教学,学生真正拥有了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进入教师的空间后.根据教师的学习任务.打开教师空间中的相应目展开学习,在讨论群组中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在这种学习环境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空间可以构建相互协作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在空间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构成了一个网络学习共同体。
5.空间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空间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渠道。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学习,也可以获得教师或同学的帮助。教师如果能在人格、思想上影响学生,对学生成长作用巨大。
二、世界大学城空间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具体应用
大学城空间在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利用空间对人才的培养起引导方向作用,建设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库,建立构建协作学习共同体和完善教学环节。让学生明确专业目标、把握专业方向、攻克专业难点,成为一个合格的应用性、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1.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展示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起航标的作用。本专业教师依托深度的校企合作机制,邀请众多行业专家指导和部分兄弟院校参与调研,充分调查和研究众多IT企业,共同确定和展示软件技术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分析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岗位设置,分析岗位职业能力,从而确定适合高职的软件技术专业目标培养岗位:主要岗位为.NET程序员、JAVA程序员、移动开发程序员和测试员,辅助岗位为界面设计人员、技术支持和软件销售人员。利用大学城空间的开放性、持久性、独立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在空间中展示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起航标的作用。
2.利用世界大学城空间,构建开放、共享的课程教学资源,突出工程性、科学性和人本性原则,符合教学规律。在空间教学中,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可以为教与学提供灵活的服务。软件技术专业基于以职业竞争力培养为导向的“工学结合,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本课程教师再对企业项目进行转换与提炼,使相关知识点能够有效地融入项目中,通过项目实现,掌握应用开发技能,突出工程性原则。解构与重构后的课程资源凸显“工学结合”的特点,知识脉络更加清晰,大大优化了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专业的帮助。利用空间中新的课程资源的教学模式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的思想,满足黄炎培在职业教育提出了三个原则: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与社会结合,尤其是与职业社会结合;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3.世界大学城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专业通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使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凸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与用人单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了解用人单位对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及能力要求,我们对专业培养目标人才的岗位核心能力、专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素质做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撰写了主要岗位能力需求的调查报告并在空间展示。下图是12项职业核心素质在四类岗位中的重要性程度评价结果,由图可见软件技术专业的主要目标岗位研发类岗位最重要的职业核心素质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空间无疑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最有力的平台。借助大学城空间,采纳先进的教学法,整合现有的优质核心教学资源,构造了开放性、立体化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自觉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空间的自主性、实时性、交互性和直观性的特点有益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益于岗位核心能力、专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素质的全面提高。
篇6
【关键词】园艺;园艺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能力
1 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模式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固有思想。它存在于中国文化的各个角落,包括哲学、法律、医学、兵法、体育、文学以及我们行为处事的方式。
人才培养模式实际就是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它是教育领域里的一个大问题,涉及的要素包括人才培养者、人才培养措施和人才培养对象。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也非常多,个人认为较适合的是――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指导下,围绕培养目标的实现,按照特定程序、通过专门方法、使用特定资源所进行的人才培养活动的一种特定类型。
2 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中国的高等教育基本是参照外国的模式开始的,对于高职教育来讲更是如此。高职教育的开始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的开始。自2006年以后,这一探索更是热烈,每所高职院校都想创造出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被其他人认可。在此先对这些模式概述如下:
2.1 “订单式”模式
采用这种模式的示范性高职院校较多,这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为先和企业签订就业订单,然后把企业人才标准引入学校教育,最终和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促进了高职教育更加倾向生产实践教学。
2.2 “工作导向式”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学生是学习认知的主体,使学生更多地在“模拟公司制”的平台下动手学习。教师则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和指导者,教师创造条件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即尽量让课堂教学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现场授课,巩固理论知识、强化实践能力。
2.3 “六位一体”模式
将实习与实训、职业技能训练、创业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生产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融为一体,以“校中园”“园中校”的实习实训基地为载体,实行产学结合、产教结合,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模式。
2.4 “工学交替”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学习地点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多次转换,以保证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和缩短其毕业后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
2.5 “课证融合”模式
将行业的职业标准资格融入到专业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毕业时就能达到专业技师水准,并取得相应的高职职业资格证书。
3 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法很多,也和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讲的目标一致,但都存在一些不足。
3.1 模式形式大于内容
这些模式看起来都强调了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很多模式只是创造出来的,而实际操作时却走样。比如“订单式”模式,很多学校只是和企业签订了就业合同,但企业真正参与教学过程的则很少,甚至只是学生实习的一个地方而已。
3.2 为了模式而模式
这些模式都是参照国外的模式,引进国内后更多的只是换了个说法,实际模式的核心都是“工学结合”,只是不同学校根据自身特点有不同的形式而已。其实,培养模式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培养、用什么来培养以及如何保证,从而达到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的,但大多数学校都忽视了这些。
3.3 过多强调实践能力
从模式的内容看,都是突出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际上,我们不光是要培养具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学生,同时也要培养层次比较高的人才,而不是完全的熟练操作工。我们参照国外的“CBE”模式的局限是知识缺乏系统性,“双元制”的局限是专业理论弱,这两种培养模式适用的都是职业技术培训,发展的潜力都不强,可持续性差。
3.4 对培养层次的认识不足
国外的培养模式基本都是在二战后社会缺乏大量的熟练的产业工人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强调是当下所需职业技能的培训,核心是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而我们培养的层次是具有一定系统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核心是综合能力,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当我们把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看得过重时,就会更多地去突出技能操作,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4 园艺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方向
4.1 加强培养层次分析
目前对培养层次的提法是变动的,这也表明我们对高职的定位并不是非常清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去探索我们的毕业生今后在企业的岗位定位,我们的毕业生能给企业带去什么,他们的上升路径是什么样的,企业到底是需要熟练操作工还是具有一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人,过多强调实践能力合不合适等问题,这样才有可能定位清楚。
4.2 加强学生情况的探索
我们培养的学生大多数高考的分数都不高,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来看,很多并不是智力的差异,而是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在这个新的世纪,大家比拼的不是以前学过多少新的知识,而是你获取新知识并加以应用的能力。我们应该去探索怎样让他们具有获得新知识并加以运用的能力,怎样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怎样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等问题。
4.3 少模式探索,多具体突破
模式一词的所指甚广,它揭示了事物之间隐藏的规律关系,是前人积累经验的抽象和升华,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提炼出的规律,是解决问题的经验总结,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高职发展的时间非常短,积累的经验也不多,没有什么特别的模式,因此,我们现在应该多在培养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先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再来进行总结和提炼。
参考文献
[1]张智.关于构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1(2).
篇7
【关键词】暖通专业;就业方向;所需证书;人才培养方案
1、暖通技术专业由来的背景
从古至今,人们都渴望有温暖舒适的环境供居住和工作。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借山洞栖息,躲避风雨严寒。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开始有能力建造房屋。但是仅有一个处所仍是不够的,人们还希望自己的房子不仅冬暖夏凉而且能够方便地用到水、电等一些基本生活设施来达到便捷、舒适的生活的基本目的。现在,在我们居住的美丽城市中,绝大部分地区都可以享受到良好的水、电、供暖等基本服务。这些不同功能的设备和条件为日常生活提供了很大便捷,使我们能在一个舒适、优雅的环境中度过愉快的生活时光。而这方面正是暖通技术专业人才所主要从事的,也就是说暖通技术专业的人才在这方面有很广阔的发展前途。
2、暖通技术专业的介绍以及人才培养方案
2.1暖通专业的介绍
暖通主要负责建筑的采暖、制冷设计,施工等。
暖通在学科分类中的全称为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它主要包括:采暖、通风、空气调节这三个方面,另一方面,从功能上说也是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
本专业培养具备室内环境设备系统及建筑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的特殊环境的研究开发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设计研究院、建筑工程单位、物业管理部门及相关的科研、生产和教学单位从事工作的高级人才。
2.2暖通专业的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物理环境和环境控制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受到建筑设备系统之设计、调试和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基础训练,并初步具备这方面的工作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系统:(1)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热质交换原理和设备、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工程热力学、建筑环境学、计算机、电工与电子学和机械设计基础等;(2)较系统得掌握建筑环境工程、建筑设备工程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3)具有一定的室内环境及设备系统测试、调试和运行管理的能力;(4)初步掌握室内环境及设备系统的设计方法;(5)具有较强的自然科学基础及人文社会科学基础;(6)具有较强的本专业工作能力、自学能力和协作精神。
2.3暖通专业所学的学科
(1)主干学科: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
(2)主要课程:传热学、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工程热力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电工电子学、机械设计基础、供热工程、锅炉及锅炉房设备、制冷工程、通风空调、燃气工程、热工测量与自动控制等。
(3)实践环节:包括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实验,相关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
作为一名合格的暖通专业的人才,它不仅应该具有良好的基本素质,丰富的供暖、制冷理论以及实践经验更应该具备一些能符合其身份的证书来赢得他人,企业甚至是社会的认可。
对于暖通专业人才来说,他们所需要来证明他们身份的证件主要包括:初级工程师、中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二级建造师、一级建造师、注册设备工程师等等。可以说,能拿到这些证书的暖通专业技术人不会为了工作而烦恼了。
3、暖通技术专业的就业形势
这个专业的就业面还是非常宽的,就看你自己的想法了,具体有这几个方面:1.做甲方,一般是房地产、有在建项目的工矿企业都需要暖通工程师,配合施工与设计,还有采购等方面的工作。2.设计院,设计时个不错的工作就是周期比较长,有机会有能力能独立的完成项目的最少也得3~5年。3.作施工,现场工程师,比较苦经常要在工地里面吃住。不过能积累很多的经验。4.跑业务,与暖通相关的产品很多,所以这方面也缺人。干好了能挣到钱,干不好可能不到一年就得跳槽,而且刚毕业的学生没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很难干下去。5.技术支持,一般的销售商、办事处都会有技术支持,负责设备的选型,报价,项目中的技术工作等等。干好了也可以向业务发展。6.去企业,现在中国的制冷企业很多,有家用空调的,中央空调的,还有很多暖通设备的等等。在职位上基本也就是暖通设计师、暖通工程师、研发工程师、应用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
总之,就目前而言,在暖通技术这个行业是非常稀缺人才的。 科技日新月异,节能技术很快运用到空调市场中来,但此类暖通空调,制冷空调,地源热泵等人才的稀缺,是整个空调市场发展的最大的阻力。因此,只有加强对暖通技术专业的宣传和更好的人才培养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4、暖通技术专业的未来人才培养
就目前的就业以及行业的形势来说,从长远考虑,加强暖通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学生来说,学好这门专业能为自己带来更好的就业以及更广阔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说,拥有更多的这类人才可以为自己的企业带来更明显的经济效应;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暖通技术类人才的增多,会使自己及家人的生活更加舒适。鉴于这些外部环境,会使越来越多的人们来了解暖通技术专业。
众所周知,做任何事的第一步往往是最重要的,加强暖通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正是如此,迈好第一步是十分关键的。加强暖通技术人才的培养的第一步就是加大对这个专业的宣传。在国内,有很多人对这个专业还不是十分了解,这也导致了,学生在高考后,报考时不会考虑这个专业,如果在这方面不作出改变的话,如此恶性循环,会导致这类人才会越来越少。要想做好专业的宣传,就要求各大高校同政府及企业的紧密配合,缺一不可。各大高校在学生报考的时候,应该给予学生在这方面宣传,是学生更加了解这个专业,同时政府在这个专业的招生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更重要的是企业的需求人才量,这对于学生来说是直接利益,企业要想留住这类人才就得对这类人才提高待遇。如此发展势必会提高这类人才。
做好了第一步将会加强这类人才的培养是有很大的益处的。第二步,则就是相对于高校而言的。各大高校也应该提高对这个专业的重视,应该将以一些优秀教师及富有经验的讲师、教授分配到这个专业中来增强这个专业的软实力,让学生能够很好的学到知识。除此之外,学校应利用自己关系网,尽量与一些有名的企业签订一系列的条约,是毕业生能够有可能得到较好的实习和就业环境。如此,定然会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来填报这个专业,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暖通技术人才。
当然了,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在高校应该多方面的进行。还可采取业余教育,脱产或不脱产的培训班、研讨班等形式,充分利用成人教育、业余教育、电化教育等条件,提倡并鼓励自学成材。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各行各业都有所不同,但总的目标是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人才培养是多层次的,包括高级经营人才的培养;职能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等等。
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空前强烈,单一型人才客观的讲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企业在选择员工的时候还是会选择那些复合型人才,换句话说,复合型人才更能在竞争的环境保持一席之位。因此,在培养暖通技术人才时,还应该注意其他方面的多元化培养,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这类人才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5、结语
自从中国加入WTO后,各个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说加强暖通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将是时代的需要,在现代社会中需要在暖通方面的精英。然而人才的培养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但只将每一步都迈实,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优秀的暖通方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对于机械专业的教学方法,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南通职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顾蓉蓉进行了“项目教学和现场教学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1];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的卢雪红进行了“基于学生职业需求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基于这些新型的教学方法,在机械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为了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本文提出了以协同创新理念为导向培养机械专业人才的新型教学方法,如图1所示。
(一)计算机辅助三维设计与理论课教学的结合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迅速发展,运行在高性能64位个人计算机上的大型三维软件已在教学和科研中得到广泛应用,以CATIAV5、UG、PROE、SOLIDWORKS等大型三维软件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使得机械专业的设计工作效率更高,并且能够完成传统设计方法很难完成的设计工作。然而,在实际的机械专业传统教学中没有计算机辅助三维设计的教学内容。这种状况不符合当今社会对计算机辅助三维设计的迫切需求。因此,探索在机械专业的理论教学中结合三维软件教学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教学团队在从事机械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已开展了初步尝试,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机械创新大赛培养了一批能够使用三维软件独立开展机械创新设计的本科生。
(二)工程训练、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与理论课教学的深度融合理论课教学是机械专业教学的基础,是开展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由于课时量的限制,完全依靠传统的板书教学无法体现机械专业课程信息量大的特点,如果完全依靠多媒体教学,虽然展现了较大的信息量,并且减轻了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但是,由于多媒体教学内容在屏幕上切换的速度较快,造成学生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和记忆讲授的内容。因此,可通过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的合理分配来保证机械专业的理论课教学效果。在欧洲等发达国家,从事机械专业理论课教学的教师通常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他们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理论和工程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而国内从事机械专业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工作经验较少的应届研究生。因此,本专业的任课教师参与工程训练、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是必要的。它可以弥补和增加理论课教师的工程经验,以更好地指导学生从事工程训练、校企合作实践,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工程实践。为了实现工程训练、校企合作等实践教学与理论课教学的深度融合,本教学团队与学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指导了本科生的金工实习实践教学任务。另外,还与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安徽建筑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指导了生产实习实践教学任务。为了进一步促进实践教学与理论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与安徽叉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达成了选派2013届机械专业的本科生进驻企业开展毕业设计的协议。该公司已招聘首批培养的36名学生从事创新设计和售后服务等工作。这些实践教学工作现已纳入正式的教学计划并通过学分的形式加以实施。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大学生科技节活动与理论课教学的深度融合与工程训练、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相比,大学生科技创新、大学生科技节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创新想象力,并可以借助现代设计方法和设计工具通过虚拟的方式实现创新。为此,安徽建筑大学结合自己的特点和定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且投入大量的经费用于在校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与科技节活动。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学校还对参加科技竞赛活动获奖的同学进行奖励,部分学院对参赛作品的前期制作给予了积极的支持。科技节活动促进了安徽建筑大学的不同学院之间,以及它们与外校大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进一步增强了学生从事创新的积极性,为他们明确机械专业未来的学习目标指明了方向。
二、以协同创新理念为导向培养机械专业人才的新型教学方法的组织与实施
(一)以学生为主体,科学组织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努力的方向。如何充分发挥并延续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至关重要。因此,理课论教学过程中可适当穿插实践教学。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应在保证理论课教学进度和质量的前提下进行,以达到深化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目的。与理论课教学相比,实践课教学的组织存在一定的困难。其原因,主要是实践课教学的场地通常会发生变化,学生在场地上的位置也不固定。某些学生出于好奇心可能会对实践教学的设备进行错误操作,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可以对参加实践学习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和管理。对学生进行分组实践教学而导致指导教师人数增加的问题,可以通过返聘退休教师的办法加以解决。学校近期与安徽叉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培养高端营销人才已尝试分组教学的可行性。
(二)以制度为保障,有效实施教学过程虽然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式教学方式存在诸多的优点,但如果离开制度的保障将无法顺利实施。为了有效实施以协同创新理念为导向培养机械专业人才的新型教学方法的组织,可重点完善以下方面的制度。
一是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在教学计划方面,可由学院对教学内容重新调整,经过学校主管部门审批后成为正式的教学文件并加以执行。在教学过程的监督方面,可成立由学生干部组成的监察组。他们不仅负责学生出勤的统计和课堂秩序的客观记录,还对教师出勤及教学的进度和效果进行记录。学院的教学委员会根据这些材料给出评价和改进意见。在督导组专家听课制度方面,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可以通过返聘教学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组建教学督导组。其中,专家采取随机听课的方式对在校授课的内容进行检查。学校教学主管部门根据专家反映的意见对授课或指导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年终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的参考依据,以此来激励教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校企合作教学方面,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以企业里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该教学过程可通过制度的方式明确实践教学要达到的目的。实践教学的效果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的可量化标准进行考核,并以生产实习成绩的形式记入成绩档案。
二是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竞赛组织和管理制度。学校应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设置部门进行专门管理,对申报项目经过严格的立项筛选,确定立项的项目给予专项经费支持。此外,以项目主持人的方式为每个立项的项目指派指导教师。参加国内外大学生科技竞赛获奖的项目,按获奖的等级对学生和指导教师予以奖励。对完成质量较差和没有按期完成的项目限制或取消下一学年的申报资格。在科技创新和科技竞赛活动中,可根据学生的专业和特长组建机械创新小组、电气控制小组等。组长根据组员的专长分配科技创新活动的任务,不同小组之间的组员可以在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促进科技节活动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安徽建筑大学的科技节活动最初由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在小范围内举办,现在已经发展为本校不同学院之间,以及学校与合肥市其他高等院校之间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的一个交流平台。鉴于良好的发展态势,需要进一步规范科技节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并通过制定一套科学的制度来指导该活动。此外,选派部分优秀学生通过暑期在国内知名科研院所进行研修,培养学生探索科研前沿的兴趣。根据科研院所出具的研修成绩,以学分的形式纳入选修课成绩档案,并以此作为学生评先评优的依据之一。以上针对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教学过程的制度,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学校应在广泛征求用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逐步完善。
三、结论
篇9
关键词:校企双制 模式改革 创新成果
随着电子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SMT产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二,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量居世界第一。SMT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电子产品的组装中。企业每年需要大量SMT从业人员,SMT专业每年毕业生供不应求,甚至出现了学生还未毕业就被企业预定一空的情况。SMT行业人才紧缺略见一斑。
一、SMT专业教学现状
目前,SMT专业的教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理论和实操相结合,根据教材学习相关知识,用生产线学习设备操作。尽管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掌握SMT设备操作,但由于设备技术发展迅速,企业快速更新与学院设备落后不匹配的问题,学生就业仍然存在无法立即上岗的问题。如何让学生走出校门即可熟练上岗,成为企业和学校共同关注的问题,SMT校企双制班应运而生。
二、SMT专业“校企双制”办学改革
何为“校企双制”?根据《广东省技工院校“校企双制”办学指导意见》,“校企双制”是依据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规律,依托院校和企业双方优势资源,通过政府出政策、企业出岗位、院校出学位,校企联合招工招生、送岗送学,双制培养,充分发挥院校育人机制和企业用人机制的耦合作用,建立院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新的办学制度。
为切实实现“校企双制”合作办学,各职业院校不断探索,形式多样,“校企双制班”就是其中一种。为达到校企共赢,校企双制班的开办必须采用新的模式,从招生模式、培养方案、教学模式、就业模式、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创新。
1.招生模式改革――共同参与,合作招生
普通班级的招生,多是院校自行宣传,如安排教师深入乡镇初高中、设点宣传等。校企双制班,招生不只是学校的任务,也是企业与学校共同的任务。校企共同制定录取标准,办理录取手续,面试,择优后签订《培训就业协议书》。企业采取招聘网站、招聘现场宣传,最终推荐一批符合要求的新入职员工先入学校接受相应技工教育,毕业考核合格即入公司上班。学校对来报名的同学宣传校企双制班的优点,如校企联合培养,毕业提供工作岗位等,通过双方通力合作,真正意义上实现“招工即招生,招生即招31"。
2.培养方案改革――立足企业,不断更新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一个专业能否顺利开展,学生能否有计划地完成专业知识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的关键步骤。普通班级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由专业组教师共同探讨制定,并根据学院实际教学设备、师资情况共同完成。
校企双制班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邀请企业专家,与学院教师共同参与制定,结合学院师资设备,企业师资及实习实训场所共同完成。平均每学期召开1次专家座谈会,分享企业新工艺、新技术,修改SMT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课程的开设更切合企业的实际。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立足企业,开设理论课程。删去原计划中实用性差、过时的内容;增加开设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增加企业文化,企业管理课程;内容循序渐进。
(2)深入企业,进行技能培养。加强SMT相关初级技能训练,熟练SMT校内产线设备操作;切实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跟线学习,熟悉岗位分工,岗位职责等,利于学生毕业即上岗。
(3)校企合作,营造团队氛围。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技能竞赛,全员参与,激励全班同学争先争优,并对优秀学生进行备案;每学年开展一次课外素质拓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3.教学模式改革――校企双师,取长补短
普通班级的教学以教师授课和实操训练相结合,学生只可掌握教师教授的知识,只可训练学校已有设备的使用操作,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发展一无所知,即使教师不断跟踪企业学习也无法达到企业讲师的实践水平。
校企双制班新的教学模式以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学生在校期间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通力合作,以学生为主,采用项目式教学,观察记录学生表现,收集学生作品作为期末评价依据。同时企业学校资源共享,学生可掌握最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熟悉企业先进设备。学生前两学年在校学习,不连续下厂实践,第三学年下厂顶岗实习。企业可与学校共同参与教学检查、教学管理工作。
4.就业模式改革――毕业入岗,驾轻就熟
普通班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下厂实践,对社会工作较迷茫。许多同学毕业即失业。
校企双制班加大校企合作项岗实习力度,学生离校后合作公司有责任接收所有实习学生,学生以自愿为原则。具体细则如下:实习学生必须就职于合作企业内,合作企业不可将学生委托给其他公司,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实习期间,实行同工同酬,转正后,按照企业薪酬福利制度规定,实行“以岗定薪”。实习期间,公司为每位学生配备师傅,以师徒学习模式,尽快熟练岗位技能。实习期间,学校统一组织购买意外保险,企业也为学生购买保险,实现双保险。建立校企合作资源平台,跟踪收集就业信息,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学生按时提交总结,师傅每月对徒弟表F作出评价。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申请调岗(需通过公司考核),实现岗位能力提升。顶岗实习结束,学生按要求提交顶岗实结,作为顶岗实习评价依据。
5.评价模式改革――共同评价,客观全面
打破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主的教学评价机制,构建以职业技术能力为核心,企业、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成绩的总评采用双百分制,由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部分组成。定量评价一平时成绩(60%)+产品成绩(40%),其中平时成绩一专业能力(50%)+职业能力(10%);定性评价一教师评价(50%)+学生评价(50%),其中学生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
顶岗实习评价主要采用校企合作资源平台,根据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所提交的总结汇报以及每月企业师傅对徒弟的评分评语,学校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回访调查情况,综合评价。
总之,校企双制班以合作招生为基础、以共同培养为前提、以校企双师为保障,真正使学生做到零失业,是一种“三方共赢”的新型办学模式。
三、SMT专业“校企双制”成果显著
校企双制班的创建对学院发展、教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学院办学质量稳步提升
实践表明,笔者所在学院电子技术应用SMT三年制高级班,采用“校企双制”办学模式,班风学风优良,使学生对就业岗位有了清晰的认识。技能水平的提升,使学生更加踊跃参加班级、学院、市级、省级甚至国家级技能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毕业后顺利入岗。
2.教师教研成绩显著
实施“校企双制”办学模式,笔者学院教师积极深入企业研讨学习。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水平,对电子行业的发展趋势的了解,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部分专业教师还参与企业新技术的研发,获得专利技术,与企业工程师一起开发教材,成果显著。
3.企业综合竞争力日日攀升
篇10
关键词:全球化视角;内涵;会计专业;实践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互联网高速发展,地球村正在逐步形成,村里人思考问题的模式已经不再限于自己所生活的狭小地域,而是着眼于全球,具有全球化视角。技工院校作为培养会计专业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更加应该具有全球化视角,这样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人才方能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笔者是技工院校的一名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多年以来承担高级工班财务管理类课程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培养全球化视角的会计专业人才,现总结以下一些的做法供借鉴。
一、全球化视角的内涵
何为全球化视角,目前没有权威的确切定义,从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解读。会计专业教师主要从会计专业角度进行理解和解读。会计专业高级工班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会计专业技能人才,而会计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重在财务管理领域,财务管理主要包含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资产管理决策,其精髓是资金问题。所以,本文所提全球化视角是从经济角度进行思考的。目前,所有经济活动都具有无国界性,全球经济通过贸易、资本、技术、服务等手段相互依存和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其表现形式为:国际化的生产、国际化的产品、国际化的金融投资、国际化的技术开发利用。
二、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全球化视角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应该具备的全球化视角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去思考。
1.语言视角要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首先要求财务管理人才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要重视英语的教学,熟练掌握和应用会计专业英语和外贸英语是具有全球化视角的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的必备技能。
2.风险视角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要具备足够的风险意识。风险主要包含政治风险和汇率风险。政治风险对一个项目的总风险影响很大,财务管理人员必须认真估计政治风险,如政府稳定性如何、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势力是什么、政府的工作效率、通货膨胀和经济稳定性、法律的健全性和适用性等;汇率风险主要包含折算风险、交易风险和经济风险,折算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化引起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变化,交易风险与结算一项具体的交易(如赊销)有关,经济风险是指由于汇率的变化引起的预期现金流的变化导致经济价值发生变化。
3.资金视角具有全球视角的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眼中的资金,不能仅局限于国内货币,要扩展到国际资本。对其进行预算,可以正确估计以外币计算的现金流、以预期汇率计算外币的现金流、利用最低收益率计算项目的净现值。
4.税务视角各国的税法和对国外投资的规定是不同的,跨国公司的税收问题是很复杂的。因此,国际经营的税收规划专业性很强,同时也很复杂。具有全球视角的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要熟练掌握国内外税法和相关投资规定,及时关注其动态和变化,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5.控制视角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控制视角。在企业进行国际经济融合的过程中,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要具有完善的内部控制知识,同时会使用常规或非常规的手段确保企业的资产保值和增值,面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拟定好相关的对策,让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在掌握之中。
6.社会责任视角财务管理人员一般以利润最大化或企业财富最大化为追求目标。而具有全球化视角的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不能忽视企业社会责任,如保护消费者权益、支付合理薪酬、公平雇用和安全的工作环境、支持教育与慈善事业、参与空气和水资源保护,并且知道如何将这些无形的东西融入到企业财务管理之中,以达到企业的社会责任目标。
三、在教学工作中如何培养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的全球化视角
1.教材选择体现全球化视角一般技工院校的专业教师具有教材选择自,要培养具有全球化视角的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教材的选用是很关键的环节,选好教材就成功了一半。笔者承担会计专业高级工班财务管理教学,经过海量的筛选和比较,最终选定使用《财务管理基础第13版》(美JamesC.VanHome/JohnM.Wachowica,JR著,刘曙光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原名《FundamentalsofFinancialManagementThirteenthEdition》。该教材的主要特征如下:国外原版教材翻译版,教材来源国际化;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国际化;增设新的专栏和内容来引发读者兴趣,并为所阐释的概念提供例证,并且内容很多是来自CanadianTreasurer、FinancialExecutive和Supply&DemandChainExecutive杂志,FinancialWeek报纸,BPp.l.c.,Cameco公司和HermesPensionsManagementLimited等企业提供的最新第一手资料,资料来源国际化;教材配套的PPT为全英文版,具有国际特征。
2.教学手段
全球化选定具有全球化视角的教材后,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手段也应从传统教学手段向国际化迈进,主要实践如下。
(1)尽量使用双语或半中半英教学。该教材的教学用PPT为全英文版,教师指导学生阅读PPT时,在掌握基本财务词汇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读懂一些财务管理专业词汇,并用到财务管理实践之中,至少毕业生应该能够阅读英文的会计凭证、财务报表,适应外企就业的需求。(2)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和模拟教学。要适应全球化教学,应该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主导课堂,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小组(班级)讨论和模拟等形式,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指导学生使互联网进行学习,如通过培生网pearsoned.co.uk/wachowicz所链接的内容,可以与教材中的各个主题相呼应,阅读英文版的原始资料,当然也可以通过该网站下载相关内容进行学习。3.教学内容渗透全球化视角在培养会计专业高技能财务管理人才的教学环节中,渗透全球化视角是该门课程教学的最主要实践,贯穿始终,具体实践如下。(1)在教学中,将我国的政策法规、公司治理与西方国家进行对比。该教学方法是培养具全球化视角的会计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重要环节,如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准则都强调所有企业公平竞争,都要求会计政策稳健,都实行会计与税收相分离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但同时也存在差异。如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非货币易处理、资产负债表日后发放现金股利、编制现金流量表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具体知识对比不一一枚举,教师可以引导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总之,要让培养出的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人才知己知彼,具有全球化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
(2)在教学中,将外国知识和国际观点补充进来。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要理解国际财经事务的原理,及时掌握国际财经动态。如在货币的时间价值教学中,讨论货币时间价值时,没有考虑货币贬值或通货膨胀等因素对货币价值的影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讨论在货币贬值条件下,货币的时间价值如何计算。同时,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一国货币贬值,从全球角度分析有何利弊?对进出口有何影响?对就业有何影响?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人民币入篮SDR,有何好处?再如在股利政策教学章节中,将中国股市的股利分配情况与国外股利分配情况进行比较,将国外知识和国际观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国外知识与国内知识结合起来,日积月累,学生今后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思维和视角会很开阔。
(3)在教学中,增加最新国外财务管理案例,拓宽学生全球化视野。国外成功和失败的企业财务管理案例,对毕业生将来所从事财务管理工作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多结合形势,充分分析这些案例,培养具有全球化视角的企业财务管理高技能人才。如在全球战略管理教学中,以荷兰壳牌石油公司为了对付世界不稳定而采用“三道防线、三个目标”作为教学案例(具体内容先让学生用手机在网上搜索,再通过小组学习进行讨论),同时让学生搜索韩国白羊公司,了解其全球化经营策略,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学习和讨论。综上所述,技工院校的财会专业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全球化视角,并将全球化视角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为社会培养思维广阔、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会计专业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旭光.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2]王晓梅.经济全球化趋势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
[3]谢茜萍.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金融经济,2005(10).
[4]郑有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与和谐社会的构建[C].“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