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美教育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审美教育的意义

篇1

在过去的传统教育模式下,高中的美术教育没有受到一定的重视。而且在进行高中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仅仅是注重对于其绘画技巧的训练和提高,但是对于学生鉴赏美术作品以及生活化审美的能力没有进行刻意的培养。这种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美术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提升。随着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到来,人们也越来越注意到审美教育对于高中生这个群体的教育价值,也对审美教育在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我们应该将审美教育作为高中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来抓,以体现它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当前我国的高中教育教学模式中,人们对于美术教学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认知偏差。一些非美术生的课程安排上,美术课没有得到相当的重视。在现阶段我国的高中美术课程的调查情况来看,不仅老师对于美术课程存在一定的偏见,大部分学生也对于美术课程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注重应试学科的教学将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造成一定的阻碍。尤其是高中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审美方面的意识也处于萌芽状态。仅仅靠片面的对于审美方面的认识势必会影响学生审美意识的提高,同时也会遏制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萌发。这种情况需要教育工作进行一定反思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纠正。

二、审美教育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一)可以完善高中生的审美认知心理

审美教育的在高中美术课堂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美这一概念的认识。人生来可以对一些美好或丑陋的现象进行鉴定,但需要通过教育才能真正的系统化的进行一定审美活动。审美教育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补充审美方面的常识,使学生的审美认知心理更加的完善。对于一些丑陋的现象也可以有一定的清醒认识。例如,一些高中生为了追求所谓的叛逆、个性,以一些奇装异服来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分不清美丑究竟为何物。而高中的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完善他们对美的认知,从而更好的鉴别何为真正的美。

(二)可以陶冶学生对于美术方面的审美情感

高中生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对于一切新鲜的事物都有着良好的接受能力。在高中美术教育中实行审美教育,可以使高中生更好的接受一定的审美情感的陶冶,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以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拒绝一些低俗丑陋的社会现象。在美术教学的审美过程中,高中生可以从优美的艺术作品中获得丰富的艺术体验,对高中性格的净化、性情的培养都有着良好的熏陶作用。审美教学可以使高中生心情舒畅,在感性和理性层面都得到一定的升华。

(三)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以及创新思维

与高中巨大的学习压力不同,美术课的审美教育具有一定的自主性。美术审美活动不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记忆,也不是对思维技巧的反复磨练。它不要求学生有着固定的严密的逻辑思维,而强调性灵的舒畅和创意的发挥。优秀美术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结合着作者独立的创作意识,高中生在美术作品的鉴赏过程中,可以在美的熏陶下放飞自己的心灵和思绪,使之暂时摆脱应试的巨大压力,从而促进其创新思维的产生。这对于高中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可以提高高中生的艺术人文底蕴

美术课程的开办使得学生综合素质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因为其具有一般的高中课程不具备的优势。对高中生进行美术方面的审美教育,可以使他们接触到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开阔他们的艺术视野,使他们在欣赏过程中有所领悟。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指点,使之对作品有一定的认识,并理解创作者的创作初衷。美术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将在无形中熏陶学生,增强他们的人文艺术底蕴。底蕴的增加也将会对学生的其他学科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在文科一类的创造性科目上。

三、加强高中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方法

(一)革新高中美术教学模式丰富审美教学内容

在目前,我国的高中美术教学的模式过于陈旧,不能够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需要。对此,我们应该对高中的美术教学情况进行一定的改善,摒弃形式化的美术教学模式,开展以提高学生审美水平为目标的新型高中美术教学活动。并针对教学内容过于狭窄的问题,对学生实施丰富多样的美术审美教学活动。不仅仅包括绘画作品的鉴赏,还包括摄影、建筑、雕塑、书法作品的鉴赏,开阔学生的视野,全面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并且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现代艺术方面的知识,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二)向学生传授一定的审美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审美水平

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不在于引领他们去鉴赏某一美术作品,而应在鉴赏过程中教会他们审美的具体方法,使之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趣和审美意识,构建自己的审美标准。这也是高中美术教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所在。教师在教授学生审美方法时,要通过每次的审美实践活动,来进行一定的审美常识的传授,使学生每次都能够积累到一定的审美内容。通过知识的传授和作品特征以及意象的讲解,使学生在学会鉴赏某一幅作品时,学会鉴赏此类作品的统一方法。积少成多,渐渐学生可以做到举一反三,可以独立的对一般的美术作品进行鉴赏。其次,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审美交流,使学生经常性的交换自己的想法,取长补短,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高校;审美教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232-02

信息技术时代,人们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信息技术的滥觞,使得人类前所未有地扩大了自身自由自觉的活动范围。然而高度发展的科技文明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使我们面临更多的新问题,要承担更多的道德责任。因而重视道德教育成为世界教育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德育作为塑造人的灵魂的教育活动对高等教育的其他部分起着保证方向和维持动力的作用。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沟通感性与理性的情感教育,依据一定的美学价值观,对个体进行教育与熏陶,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能力、审美创造力,引导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美好心灵,最终达到造就完美人格的目的。审美教育作为关注人的意义世界、价值世界的情感教育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将审美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弥补高校德育的缺憾,为高校德育探寻新的视角和途径。

一、以美育德的逻辑起点

审美教育与德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两种不同形态的教育。审美教育通过“美”的形象,培养个体的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一种偏重于人的情感熏陶,心灵的感染,培养完美人格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致力于培养个体正确的审美观念、良好的审美能力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德育则是一种规范教育、理性化教育。它通过抽象的道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的信念和意志,主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构建的道德观念、道德体系来引导受教育者形成道德信念,其核心在于培育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就是教人向善,使人具有高尚的品质、人格。显然二者在具体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上各有不同,但二者在价值目标、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美是审美教育的价值尺度,而善是德育的价值标准。美、善是人们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美以善为前提具有价值上的统一性。从哲学角度来看“真”是指事物的合规律性,而“善”则是人们行为的合目的性,“美”则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美”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前提,“美”是人类求真、向善的结晶。在此意义上,“美是道德的象征”[1]。美和善在价值上的统一性论证了审美教育与德育内在价值的统一性。审美教育之中必然包含了审美观、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人格方面的素质教育。德育必然包含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审美观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有什么样的审美观就会产生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教育与德育都致力于培养个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二者最终归宿来看:审美教育通过培养审美力、创造美的能力达到的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深层体验。这种自由自觉的人生境界,以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追求真、善、美的价值世界,强调的是人本身的自由与尊严,崇尚人格的自由、平等。审美教育的终极关怀在于构建精神世界、完善人格。德育的本质在于教人知善恶、辨荣辱,养成高尚的人格,这实际上就是在建设人格美。可见二者都致力于塑造个体健康的人格,培养人文精神,引导个体追寻人生的意义,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二、审美教育中的道德培育功能

道德心理结构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四个要素构成。个体的道德行为总是以道德认识为基础的,但道德不是一种知识体系,道德认知没有转化为主体的内在要求时,相应的道德行为并不必然产生。只有当道德与相应的情感相结合才会形成理想、信念,并作为一种动力推动道德认识、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向道德行为转化。而审美心理结构与道德心理结构具有相通性,审美心理结构的发展将促进道德心理结构的完善。审美教育通过强烈的情感感染,能有效促使受教育者把道德认识内化为主体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进而外化为良好的道德习惯。审美教育的道德培养功能具体体现在:

(一)审美教育促进道德情感的升华

道德情感是个体从自身把握的社会道德规范以及人生理想出发,对社会道德现象的一种态度体验。它实质上是个体对自身品德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的一种情感反映。审美教育具有显著的情感性特征,它为个体的道德塑造提供感情基础,而审美情感活动与伦理心理结构的发展紧密相关。由于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具有同一性,审美心理结构的逐步完善,也就意味着伦理心理结构的不断完满,从而使道德认识与醇厚的情感结合在一起,促进道德情感升华。

(二)审美教育能坚定个体道德信念

道德信念是个体思维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信念建立在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之上,只有道德认知深刻、道德情感笃热、道德意志坚定,才能使个体真正形成强大的道德信念。而审美教育不仅能促进个体道德情感的升华,而且能有效推动个体道德认知向意志的能动状态转化,这时道德规范已不成其为社会舆论压力下的外在规范而内化成为个体自觉的心理要求。可见审美教育,能推动个体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人的内在信仰,从而坚定道德信念。

(三)审美教育促进个体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审美是一种超越功利的高层次的精神活动,人在审美状态中对审美情感的体悟,往往将人引入一种崇高的境界,而这种情感体验与道德意志结合起来,将推动道德规范成为个体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并融化到个体自觉自由的行动。美育通过培养个体情感,激起个体对美的事物的向往,获得心灵上的升华,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在生活中克服困难使道德信念向道德行为转化,进而形成定势,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因此席勒认为“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出来,不能由自然状态中产生”[2]。

三、以美育德的高校审美教育途径探寻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契合了道德素质培养的要求,能有效促进个体道德素质的提升,成为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这个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一)优化美育课程设置,强化道德认知教育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美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美育课程在整个大学教育的比重偏低,美育课程仍然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老一套,无法引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喜爱,因而教学实效性不强。高校要真正增强德育的实效,应当不断优化美育课程设置,强化“价值美”教育,具体来说课程安排要契合大学生的实际,课程内容体现时代性,富有科学性,具有实效性,真正引领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通过健康价值观的树立推动个体道德认知的深化。

(二)构建审美化的校园环境,陶冶大学生道德情操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认为“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替美的发现和体验做准备的”[3]审美化的校园环境是一种强有力的无声教育,在无形之中向学生传递“美”的价值观、从情感上引起学生“美”的共鸣,并通过“美”的力量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感。而学生高尚审美情感的形成也意味着学生道德情操的升华。高校应注重校园环境的构建,在校园的布局中充分凸显“美”的规律,以“美”动人、以“美”育人,通过审美化的校园环境,陶冶大学生道德情操。

(三)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大学生道德意志信念

高校教师的思想、品德、行为等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作用。教师高尚的道德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引起其情感上的共鸣,而且能帮助大学生强化道德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高校应重视和加强师资建设,使高校教师成为真、善、美的典范并以自身的道德美、人格美熏陶人、培养人。

(四)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个学校的校风、学风充分体现了这一群体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是这一群体社会意识与行为方式的集中展现。学校的校风、学风对学生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的影响不仅是“润物细无声”,而且持久而深远。良好的校风、学风能推动学生将科学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观、健康的审美观内化为自身的心理定势,并按照这种心理定势来鞭策自己,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高校应推动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以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为载体,以审美教育为内容,形成文明而又和谐的校风、学风。通过高品位的校风、学风激发学生求真、尚美的热情,从而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五)将审美教育与大学生日常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需要高校审美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审美教育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而且应当贯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种全员美育的氛围。高校的其他工作人员也应当参与到这一工程中来,以人格魅力熏陶人、塑造人。同时,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美、创造美,在“美”的熏陶下自觉完成道德他律向自律转变,促进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实现。

求真、尚美是人类进步的动力,社会越发展越要求人们在真、善的基础上对美的孜孜以求,而这必然要求高校德育也要按照“美”的尺度开展。

参考文献:

[1]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201.

篇3

关键词:大学生;音乐教育;审美能力;培养

音乐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是对一个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所需的培养过程,也是赋予人高尚的情感和丰富内心世界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音乐艺术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在塑造人,它通过各种形式的人类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挖掘及培养,达到培养人的心灵和人格塑造的目的。因此,探讨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特别是学校音乐教育,俨然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大学生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的特殊意义

以音乐作为审美教育模式,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所创立的6门功课中,音乐列为第二位。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把“乐”视为造就仁人君子的条件,也就是说,音乐能使人达到最高修养。可见音乐教育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俄国知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音乐像其他各类艺术一样,它可以唤起人们的愿望,能让更多的人体验与分享音乐。目前没有其他艺术能像音乐更能表现出艺术的真正涵义和本质。”在此可以看出,从古至今,音乐教育都有着崇高的地位,因为它可以使人类个性发展完善,使心灵健康成长,开发智慧产生重要的作用[1]。学校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审美情趣有着高低之分,人类虽然对周围的事物以及人的行为与艺术形象有所感知,但是对美的欣赏、感受与表现是有差异的。并且这种差异与人的年龄、学识、气质、教育等其他因素有关,但与审美教育关系更直接,在识别美与丑、善与恶、卑下与崇高,都需要审美教育和引导。审美教育是以美的形象、行为、感染力为特点而区别于其他的,它是以艺术形象的陶冶,情感的交融,使人心灵美好,人格高尚的。“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大量、广泛的优秀音乐作品,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是以歌唱、器乐、表演、欣赏等方式来进行的,它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创新等能力,在主观情感上得到了审美体验与情感升华及心灵净化等效果。在这种情形下进行的音乐教育要比说教来得自然与真实,更容易让大学生理解与接受。正因为这种自然与真实及愉快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了审美的熏陶与感染,并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增加了思想品德等教育融入[2]。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因为我们知道,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并非是把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培养出高尚完美———追求真善美的现代人,这也正是审美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教育部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2001—2010年发展规划》中提出:“学校艺术教育必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首要目标,并以深化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更新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艺术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精神,树立正确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来提高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所以,正确认识学校音乐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关系也是能否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重要因素。审美教育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需。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对一个人健康完美的基本要求,也是人生过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审美教育也是人生教育所必需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跨入信息化社会和国际化时期,大学生个人综合能力和多元化知识融合并渗透,要求人才必须具备多方面的修养与素质,所以审美素养目前也成为现代人的首要必备素质。未来社会与高科技发展要求新时代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作为正在学习与成长阶段的在校学生,由于自身条件与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还需具备超强的可塑性特点。他们偏向于幻想,但缺少社会实际经验;他们精力旺盛,但体力与意志力不健全;他们渴望得到知识,但兴趣广泛导致不稳定;他们自我意识强烈,但对生活中的假恶丑、真善美还缺少准确地认识和判断。以上这些说明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在他们中间开展长期的审美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同时需要我们潜移默化地逐步培养学生对审美的认识与感受、欣赏与判断美的能力,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理念和审美情趣,并加以循序渐进地感受美创造美的技能等训练,创造出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对美的追求。因此,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者应懂得如何在我们的审美教育工作中培养提高大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来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增进学生的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等能力;扩展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学生在接受音乐艺术教育的同时增进人格的完善。

二、学校音乐教育在审美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审美素质文化教育观念有待转变

科学技术的发明及运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科学技术的标准化、自动化和程序化特性,使人类生动活泼的心灵活动产生障碍,人的感觉机械化,人越来越依赖技术力量,把技术当作解决一切的实用工具,从而漠视人对精神价值、道德信念、审美理想的需求,人的自身能动性越来越退化。当技术充分显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时,人就异化为技术的附庸,致使人的审美潜能无法发挥,感受不到技术的美,也体会不到自身的能力之美。审美文化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它关心人的修养、人格,强调人自身价值的实现、个人潜力的发挥和个性心理的健全,缓和技术与人的矛盾。审美文化教育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彰显现实世界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使人的心灵开阔、情感丰富,制衡着人过于追求技术力量的现象。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人们对大学生审美文化教育的认识和重视远远不够。尽管素质教育口号喊了多年,但雷声大雨点小,终究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强调专业课的考分,以分数高低衡量学生的优劣,将专业课作为一种谋生的技术手段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如何从审美的角度去认识和评判专业那则次要。有人还认为审美文化教育就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又是艺术类院校的事,音乐、舞蹈、美术教育就是教唱几首歌、跳几支舞、画几幅画,等等,对审美文化教育的认识还无法形成常态的教育观念[3]。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审美文化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探寻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完善人格,提升境界,着眼于人自身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失去了精神价值的追求,审美文化就变为快餐文化,放弃品格的修炼,人的需要就成为动物的需要。过去的审美文化教育偏重道德、理想,贬低人的幸福和现实的利益,强调教育功能和政治意义,忽略教育的现实价值。当下又过于讲究功利、注重实际,造成责任感、道德感的失落,理想信仰的危机和人格修炼的放逐。教育缺少审美的文化生态环境,大学生只看到技术价值与物质价值,忽略人的自身价值关怀,他们拼命追逐现代科学知识的技术因素,考虑如何运用这些技术因素为自身服务,似乎一切领域已被技术统辖,在人的价值观念、人格境界、趣味个性的追求等人文精神层面上不屑一顾,尤其在审美文化的选择上存在不少误区。传统的人文科学普遍受到冷遇,工具性学科受到青睐。互联网被媒体大肆宣扬,人依靠电脑可以独立生活,人与人无须直接交往,学生可以在家里上课,切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人的完整性、丰富性被破坏,人的感觉、经验、情感、想象被鄙视。大学生过于追求时尚,强调感官享受,拒绝理性的价值判断,让物质欲望的刺激湮没人文情怀的升华,精神价值的追求处于失落状态。

(三)教育者对大学生审美素质文化教育重视不够

当下对大学教师的评价过于强调学历职称的高低,致使有的教师无心从事基础性学科的教学与研究,无心教书育人。而对学生的评价以分数高低决定优劣,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降低对学生的要求,课讲得粗糙,试题出得浅显,最后给学生一个分数即可,上课只是为了完成工作量,忽视教学质量,教学之余就是为自己的学历职称而奋斗,只要高学历高职称到手即可安度生活。有的教师忘记了“教书育人”的天职,只教书不育人,甚至书也没有教好。如此背景下谈何审美文化教育?同时,大学生审美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脱节。理论研究者只管写自己的文章,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关注社会实际效应。有关大学生审美文化教育的书籍数量不少,却很大一部分是闭门论道,缺乏精品和实际操作可行性。从事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又大多缺乏扎实的理论功底与素养,不善于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实际,无法引导大学生提高审美素养。理论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结合,造成理论不断出现,而实际审美导向却苍白无力。审美文化教育更多属于经院式的,无法让美学走进学生心灵,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脱节,缺乏将大学生审美文化教育内容纳入课堂教学,以营造审美的校园文化氛围,难以提高大学生审美文化的品位。

三、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是音乐艺术首要的,也是最核心的功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审美意为“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审美,正是人们对某些事物感到了美,并且在社会实践中关键是艺术实践中,创造美、表现美、追求美。《礼记》里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不同的音组合起来,就是节奏、和声和旋律,它们以一种独特的形式来表达生活的意境以及人心各种情感的起伏,也就构成了音乐艺术。当然,音乐艺术的功能具有包括娱乐功能、教育功能、思想启迪功能、文化交流功能等的多元性。但只有当在接受主体那里对音乐艺术以一种审美的态度研究音乐时,音乐艺术所承载的审美经验才能传递和转移,通过审美体验这种最直接的感受,间接实现音乐艺术的其他功能。由此可见,审美教育是音乐艺术的一个首要的也是最核心的功能。

四、音乐教育的内容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

(一)音乐教育也应是审美教育

音乐的音高、音调、节奏、音色、和声等元素生动地展示了生活美、自然美和艺术美。无论是纯粹的器乐音乐,或由外部因素的歌、歌剧、戏剧、音乐唱腔等为载体的音乐,都是基于“美”的表现形式以进行“美”的内容的表达。声乐旋律和谐自然的曲线,丰富多彩的音乐结构,复杂的音乐主题,巧妙的构思艺术以及技术熟练的作曲家深刻的内心体验,这些元素都体现在音乐教育中。

(二)音乐教育的形式有着丰富的审美因素

音乐教育的氛围环境有着一定的审美因素,学生和教师的情感投入,教师非常富有情感色彩的表演方式能够提供一个直观的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动作的图像,创建一个特别的气氛和氛围。音乐教育课堂安排也有审美的因素,通过分析、欣赏以及唱、奏、评议等音乐实践活动,可以了解更多的关于音乐的元素和情感表达的相关经验,引感共鸣,培养学生的思维。教育者往往要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演唱和演奏等方式实现作品的创作或者是再现。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因素,它提供了音乐审美教育的教育存在的条件,同时也成为审美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审美教育在大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一)审美教育可以促进音乐教育

在古代的中国,伯牙在学了三年琴之后,基本的技术已经全部学会了,但只是在他经过外出学习改变了自己的审美后,他的琴艺才有很大的进步,以至创作出了流芳百世的曲目。这是因为审美教育与人的睿智和高尚情操的培养联系在一起,反过来又会促进人的音乐艺术的发展。法国作曲家别尔通曾经说过:“思想是艺术中的第一的美丽品质,第二是选择用于表达思想的演奏方式,这两种品质结合起来才可以创造的完美的艺术作品。”一个人只有先用机智和高尚的情操,才有可能使用他们的音乐和音乐技能知识创造真正的音乐,实现音乐审美情感的表达[4]。

(二)审美教育为实现音乐教育目的服务

大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音乐艺术人才,从而带动音乐事业的发展。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继承康德的说法,认为美育可以担当感性和理性之间的桥梁,使人成为在感性和理性方面都和谐发展的“完全的人”。在音乐教育中,通过音乐美的挖掘才能更好地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以美感染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心智,从而更好地为教育目的服务。

六、加强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措施

(一)积极引导,树立审美观念

审美观念在音乐教育中所提供的独特的主体体验方式是其他观念无法取代的。在音乐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中,教师应使之与多元的音乐意识相结合,互相补充,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鼓励他们为音乐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创设情趣,进入审美情境

著名的作家王蒙曾说过这样的话:“真正的触发的过程应该是一种创造激情的过程,是一种神圣的而崇高的心境。”由此可以看出,创造一个良好的审美情境,可以让学生忘情地投入到审美的情景,是培养学生的审美相关素质,是学生能发现美以及创造美的最为关键的一步。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有利的氛围,“制造”特写的情境,让学生触发联想从而产生“顿悟”,从而产生具有创造性的灵感思维。

(三)体验探究,产生审美激情

大学生在“入境”后,通过情境体验,激活以往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并把自己的体验再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学方法要体现多样性、形象性、启发性和创造性,要以各种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体验探究,要千方百计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由于学生获得了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便会很快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在训练中去理解美、发现美,从而产生创造美的激情。

(四)激发创造,发挥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材料,引导学生把思维拓展到社会空间,激发学生的艺术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同时在课内外教师要作短而精的理论指导、方法指导,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实践,以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

(五)注重课外拓展,力图发现美、创造美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如组织合唱团、舞蹈团,举办音乐讲座、音乐鉴赏等社团活动,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参加,培养和发现学生的艺术兴趣和才能,提高他们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总之,音乐教育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必须重视审美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作者:理想 单位:中央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玲.西方审美教育理论及中国儒家音乐教育思想对审美教育的影响[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4):101-104.

[2]王玲.浅谈大学音乐审美教育特点[J].艺术品鉴,2015(12):363.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

在此将我的一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审美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社会美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显得十分重要。

初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美的素材非常丰富,我们所提倡的“五讲四美”中的“四美”都可以从中找到例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加强“四美”教育。“四美”的核心是心灵美,而社会美的核心也是心灵美。心灵美是相对于人的外在美(仪表美)而言的,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比较注重仪表美。人固然应该讲究仪表美,但更重要的还是内在美即心灵美。心灵美是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基础,它借助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表现出来。反过来,通过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教育,又有助于陶冶美好的心灵。

初中语文教材具有语言美的特色。语言美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形式美来说,语音、语调、语法、句法正确,速度适中,就是美的,否则就是不美的;从内容来说,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就是语言美的体现,比如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第一段: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鉴于以上所述,可以说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行为美素材,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的教学,以及布置适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美的教育。

二、初中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教育

自然美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自然美包括两种:一种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湖南的张家界、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四川的九寨沟;一种是经过人类加工改造过的,如山川绿化、江河治理、园林景观。“五讲四美”中的“环境美”主要是指自然环境美,尤其是经过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亦不乏自然环境美的材料。如初中语文第三册的《国宝――大熊猫》,内容是通过对大熊猫这一国宝的说明,提出了对于动物的保护这一主题。在教学中,就可以渗透这一主题,从而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保护自然环境,同时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环境,美化环境。再如初中语文第六册中的《写在第11亿位国民出生前夕》一文,这篇短论宣传控制人口、计划生育的意义;另外通过本文的教学,不但有利于全社会增强控制人口增长的意识,而且也有利于增强环保意识。

三、初中语文教学与艺术美的教育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可以用来进行艺术教育的资源。教师在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自制语文教学挂图。可能有人会认为教学挂图仅限于英语等学科,其实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像化的事物和场景,其中一些已在教材中的插图的方式反映出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插图放大、加工成彩色挂图,也可以不拘于教材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图画的方式将课文内容描绘出来。

2、根据课文内容排演短剧。初中语文教材中几乎每册中都有由多个角色可组成的文章,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改编成短剧,自己演出,比如说《选场》、《选场》等。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复述课文,将课文内容加工、改编成故事,讲述出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述活动都可以在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

四、美育与初中语文教学“相长”

篇5

1 加强音乐欣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听音乐的能力。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过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欣赏、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歌(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在整个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欣赏里,既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又有中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利用教材的这种刻意安排,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音乐欣赏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1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手段和方式。首先要避免生硬的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地提供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有的音乐概念都应尽量用音响来体现。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赏时,可简单地进行一些比较和联系,区分不同作品的不同处理法及它们的审美特质。将学生触过和了解到的音乐知识及技能使用到对作品分析中来,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1.2 充分准备教学资料。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靠教师在前头说教、灌输,学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纯的和不怎么完整的,课堂的效果也不活跃,学生的兴奋和兴趣也不太容易激发起来,其对教材的吸收率将是很低的。因此,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一首歌(乐)曲的不同音响资料),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等,可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1.3 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讲故事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观看同学上台演唱(奏)等方式进行,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例如:欣赏音乐作品时,老师有意安排一些情境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和联想,使学生整体参与意识增强。参与和配合将会提高欣赏效果。

1.4 注意电教媒体的应用。实践证明,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的应用,可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益。例如:vCD中的歌曲欣赏和录像带音乐欣赏中的背景画面,给音乐的意境提出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容易了解音乐,在图片幻灯放映的特定氛围中,老师动听的引导讲述、清晰明静的画面、将会引起学生情绪的强烈反应,激发起学习兴趣近而参与产生共鸣。兴之所至,趣味盅然。

2 挖掘美育素材

在音乐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并加以刻意地强调·增加审美教育的效果。如:对音乐的速度,让学生参与律动去感受苦乐,对于节奏,可让学生玩弄打击乐,去进行感受和领悟。既可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增加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

3 重视美感的训练

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我们既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又必须具备表现美的方法和技术,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我们应明确学校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的人才教育。可适当降低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以便面对全体学生,让大家都能够接受,都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一个学生想要有音乐修养饣脑子里必须装有大量的音乐旋律。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故,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课的每一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课业练习中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

4 营造审美氛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效益,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请一些在器乐、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讲台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进而使每个同学都能上台来表演√目,培菜同学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也可让学生各自带一些自己家里的CD、LD、vCD等自认为好听的音响资料,在上课前几分钟甚至后几分钟,播放给大家听。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其他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著名音乐家的挂像,等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5 审美教育最终落实关健在教师 教师的自身素质、知识结构、艺术修养、专业视野等等,这些都是贯彻审美教育的先决条件

篇6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情趣及感受美、欣赏美和表达美的能力的教育。它能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能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修养。语文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美育:

一、紧抓课堂教学,促进美学教育

(一)语文课堂教学与美育

1.语文教学的任务决定美育的重要性

一谈到语文教学,人们总是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一直以来语文考试和语文课堂教学也大都是围绕着字、词、句、篇章结构、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等进行,这种语文教学是极不利于开发学生潜力的,极为刻板的,也是应该被深恶痛绝的模式。

2.语文课堂时时闪烁着美育的火花

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着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真理的情感,树立奋发向上的生活理想,追求生活的美,如《海燕》。有的课文重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对祖国山川及大自然的热情,如《望庐山瀑布》。作者都以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用绮丽秀美的文字和形象逼真的描绘,体现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引导朗读感受意境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教师通过声情并茂、富有魅力的范读,可以更好地再现作品的神韵美,让学生借助听觉形象步入文章意境,舒心畅怀地接受美育;学生通过朗读,不仅能理解文章的意境,还能提高语言能力。

(二)注重文学修养加强美育熏陶

1.文学与美学关注的是人

美学表现出对人的关注,不仅是把人作为静态审美中的审美主体,现代形态的美学对人的关注,它要求在概括和总结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就的基础上,阐明什么是人和如何做人的基本原理。在语文教学中,是用经典的文学作品作为精神食粮,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2.提升文化品位追求高尚情趣

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极为密切,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名著,他们是真正的艺术品,他们有极强的审美特性,他们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教材。成功的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机能处于活跃的状态,可以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语文能力的掌握中去,促使语文能力的更快提高。

3.经典精品是美育的丰实源泉

语文教师让学生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他们,让他们接触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审美境界,在潜移默化中,对美的感觉逐渐变得丰富与敏锐,让他们感受文学的善意、文学的美感、文学的人道,在文学的善解人意里建筑起自己精神的家园。

(三)妙用情感教育突出美育核心

1.语文教学能实现审美教育

美育中的情感教育就是审美情感,那么什么是审美情感呢?情感教育是美育的核心,是与美学从研究客体转向研究主体的大趋势相吻合的,是与现代美育“研究人自身”的倡导相吻合的,由此赋予美育以寻找和丰富人类自身本质的意义。

2.语文教学注重情感体验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课文都饱含着浓郁的感彩,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二、语文教学中美育的表现形式

(一)教师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师自然流畅的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和语音语调。

(二)教师的教态美

要实现美育教学,首先要加强语文教师的审美意识,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修养,语文教师必须集言语、表演、造型等艺术手段于一身,全方位地给学生施加影响,以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并带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语文学习,使课堂充满阳光!

(三)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

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思路的高度浓缩,是教师的微型教案,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是对教材的一种艺术再创造。板书设计要文字精练,一目了然,这样有利于加强记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篇7

《音乐审美教育》一书中详尽地探索了音乐和审美的关系,总结了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的实质意义。音乐既是一种艺术现象,也是一种音乐文化,更是一种审美方式。仅仅通过基本的音乐理论和创作、演奏技巧来鉴赏音乐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科学的。鉴赏音乐只有从技术和审美两个层面共同进行才能真正领悟到音乐的内涵和精髓。当前我国的音乐教育只是简单地对音乐现象进行整合,这对音乐教育的职能发挥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从本质上来说,音乐是一个完整体,是在一定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对所有客观存在的事物都具有審美功能,这是人类特有的一项技能。审美行为是人类对所看到事物表达情感的一种行为,从宏观上来说,审美指的是客观事物带给人类的主观感受;从微观上来说,审美就是客观事物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感受。音乐在被审美中有着主体地位,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音乐的旋律变化、音调高低等变幻莫测,这些都会带给人们很多不同的审美感受。总而言之,审美是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音乐审美教育》一书内容较为系统、详尽,更加贴近时代,适用于教学应用。

《音乐审美教育》一书指出,当今我国的音乐审美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抓不住教学重点,教学方式滞后,教学理念落实不到位等都是影响我国音乐教学开展和改革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在教学方面更重视文化课程,音乐学科的教学被忽视,这也导致了学校、教师和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转变。音乐审美教育理念并没有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很多学校还是维持着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音乐教师们也不愿意主动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仍旧将音乐理论知识、演奏技巧、歌唱技能等作为音乐教育的重心。音乐审美教育课程只是单一地由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在下面进行记录和背诵,师生之间没有交流,教师不能起到引导学生欣赏和鉴赏音乐的作用,于是音乐教育课程就只是一种传递形式。音乐教育的这种教学方式和当前学校采用的考评机制有着很大的联系。学校的考评机制单一,考评结果会影响学生的评优,这也导致学生的学习目的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学生更重视学习内容的实用性。

《音乐审美教育》一书还指出,如果一直采用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就会持续下降,这对音乐教学和审美教育十分不利。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为我国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的推进、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一些参考借鉴。深化推进音乐教育改革,首先需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用新型的教学理念来统率教学工作;其次是改变音乐教育教学环境,为教育改革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再次是改进教学方法,将情感和体验与音乐教学进行融合,实现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培养学生欣赏音乐和鉴赏音乐的能力和水平,进而实现创造音乐。

《音乐审美教育》

篇8

一、歌唱审美艺术的体现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从小就接受音乐对自身的感染,其歌唱审美能力就会明显得到提高。尤其是在小的时候,家长如果喜欢时常播放一些音乐或者喜欢唱歌,就会刺激孩子的声乐天赋,在这种条件下,正确的音乐信息很容易提高孩子未来的声乐能力,培养孩子的歌唱审美。现在很多人在唱歌时,都会有跑调的现象出现,这是因为人们在平常对声乐知识的积累中,音准和音高的概念上存在错误思维的问题造成的。由于人们对音乐没有形成良好的感知能力,使之对后期的音乐审美艺术的实践能力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声乐教育最主要的是对于音乐的认知和感悟。而且,大部分歌曲的歌词都赋有一定的韵律,其中含括了呼应和隐喻的手法,能够让人轻易的产生不同的想象。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能够通过歌曲中的歌词将情感轻易的表达出来,并且能够逐渐培养自己的联想能力和感悟能力。另外,一个人不同的生活经历与心境,也会创造出不用的歌曲内容,而歌曲的表现形式会随着人的情绪变化。比方说在表演大合唱的表演,可以使人们一起感受到音乐的艺术美。

二、声乐教育的作用

声乐教育中存在一定的美育作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在人们追求美的时候,人们才能够体验出生命的美好和意义。尤其是身为大学生,展现自己美好的生命意义,建立属于自己的良好的情感意识,不仅有利于自己在道德方面和理智方面的良好发展,还有利于自己以后的声乐实践生涯与歌唱审美的实施。声乐教育的活动,应该以加强学生在思想方面和知识方面的教育为目标,让学生能够用审美的眼光认识这个社会,开阔学生的视野,最后培养出完美的人格。在关于声乐的教学活动中,音乐作品与歌声差距比较大,如果没有特定的审美背景,就需要用审美教育为学生创造出声乐背景。比如:《黄土高坡》这首歌,不一定每个学生对于黄土高原都有了解,在对歌声的表达上就不是很一致。但是通过审美教育的教学,让学生对相关的音像制品等进行欣赏,掌握歌词表达的意思,感受歌词中的意境,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黄土高原的基本景象,唤起学生对审美艺术的表达。

三、学生对歌唱审美艺术的需求

在中学时,学校对于音乐的教学只是一些基础上的教学。但是大学的音乐教学就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制定教学计划,使之成为一门丰富的艺术学科。在对于声乐的学习上,学生的需求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点:首先,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将音乐欣赏作为自己的一个爱好,并没有想着去加深对于声乐知识的理解,只满足自己对于一般通俗歌曲的掌握程度,在对声乐教育的参与上和实践上还不够积极。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对积极参与声乐教育活动的学生的培养,加强这些学生的学习和训练。其次,有一部分的学生天生具备较好的嗓音,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但是因为缺少在这方面的培养,他们的音乐素质并不高,这类学生在校园中都是以组合的形式参加学生会组织的一些合唱活动,所以学校可以对他们进行正规的声乐方面的教学,提高他们的歌唱审美能力。最后,这些对于歌唱有浓厚兴趣并积极参与声乐教育的学生,在学校对他们进行声乐教学的同时也应该提高自己的歌唱能力。

四、高校教学中的声乐教育

高校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大学生音乐爱好者在声乐学习方面的继续教育,使这些爱好者具备更高的声乐审美能力,所以高校的声乐教学应该运用科学的歌唱手段和审美观念对于这些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主要办法有:首先,高校可以采取开设音乐歌剧欣赏课程。歌剧是集声乐、管弦乐、舞蹈、舞蹈美术和舞台服装等各种艺术为一体的音乐形式,在教学中利用这种综合艺术的表现,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声乐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节奏感,对歌唱审美艺术形成初步的感悟能力。其次,开办合唱团。学校可以通过频繁的举办一些大合唱活动,是这些学生得到更多的训练,并且能够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最后,对于具有声乐审美能力的学生,开设声乐课。为这些学生专门设立一些声乐课,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发声方式和声乐学理论知识,并学习各类歌曲的表达形式和表演技能,可以使学生具备更高的演唱和表演能力。

五、结语

篇9

 

关键词:音乐教育 审美特点 文化功能 素质教育 

 

音乐是一种特定属性的文化,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品德、心理等身心素质等方面均可起着重要的辅助促进作用,具有辅德益智和审美教育的功能。 

 

一、音乐艺术教育在学校审美教育中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作为学校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艺术素质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然而在我国应试教育条件下,不仅音乐教育的应有地位受到许多学校、家长和学生不同程度的忽视,而且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的上述功能的发挥。素质教育观的确立和实施,为确立音乐教育应有地位奠定了基础,也为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西方,音乐教育向来被十分重视,西方教育界从六个方面明确了音乐人类学的基本思想,它包括:(1)学习音乐是学习人类交流一种基本形式;(2)学习音乐是学习世界上各民族的独特艺术;(3)学习音乐是学会学习过程;(4)学习音乐是学习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5)学习音乐是学习的基础;(6)学习音乐是学习艺术。这六个方面实质上是将音乐作为文化来认识的,对于音乐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的定位和认知。多年来我国教育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展的情况,尤其是音乐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离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难以跟上21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美国政府颁布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明确规定:艺术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强调指出艺术与“教育”一词根本含义的密不可分性。并断言:“缺乏基本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决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重视艺术的教育价值与功能,才能促进人性的发展与完善。① 

音乐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普通学校的音乐艺术教育是基本素质教育而不是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音乐艺术教育具有辅德益智功能;积极推进音乐艺术教育事业,也是推动我国求学网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它对于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具有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音乐艺术教育的审美文化功能 

 

音乐以它婉转悠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奏、丰富多采的音色、立体交叉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织体,严密完美地交织在一起;以它特有的方式撼动人们的心灵,对人们复杂的内心世界产生直接的感应作用。因此,它成为培养学生美感能力、发展形象思维、认识社会的主。要手段。成功的音乐作品能通过典型形象,生动深刻地认识社会,这种认识富于理想,充满激情,并能获得深刻持久的效果。我国古代重要音乐著作《乐记》中有这样的论述:音乐的功能“清晴像天,广大像地,终始像四时,周旋像风雨,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白度得数而有数。大小相成,始终相成,倡和清浊,迭相为径,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晋书·乐志上》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恻隐而仁爱;闻其徵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把音乐中的“五音”与人的性情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可见,对于音乐艺术陶冶人们思想情操的特殊作用古人早有认知,我们今天更应该从我国音乐文化传统中认识到音乐对于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意义。音乐艺术教育所展示的艺术美,不仅能启迪学生审美的感受力、鉴赏力、想象力、表达力和创造力,而且能促进心理平衡、身心健美,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得到和谐的调节及控制,从而规范他们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如果多欣赏音乐,常处于愉悦的情境之中,去感受一种直觉的推动力量,激发人大胆跳跃式的设想,将变化和升腾出无尽的想象。所以人们总喜欢把音乐与舞蹈体操联系起来,正是因为人们发现了它是一种延伸生命的动势,一种由身体来执行的运动形式,在这种内外互动的方式下,来达到了强体健身的目的。②音乐艺术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因此,加强音乐艺术教育,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同时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古代就提倡礼乐治国,所谓礼,即指行为规范,乐就是精神陶冶。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不能只靠主观的自我修养,如面壁独思、扪心自省等,还必须通过教育和外界的影响去实现。把行为规范和艺术的陶冶结合起来,这是中国教育的一种传统。如果我们放弃了音乐艺术教育,就等于放弃了这种传统。在今天实行改革开放和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艺术的陶冶更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通过积极、健康的音乐艺术教育,铸造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的美的魂灵,这不仅是教育界的责任,更应当成为全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

三、音乐艺术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渗透 

篇10

1.感性样式的钢琴教学

钢琴教育区别一般学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带有一定的感性因素。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主观的感性情感认识摆在一个重要位置,即在钢琴教学中应该努力追求一种正确、良好的感性样式。具体来说,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演奏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内容的表达的追求应该高于其在弹奏过程中对每个音的精准度的弹奏技术水平的追求。听觉上的舒服与否、内心感受上的快乐与否应该成为学生在钢琴演奏时所追求的一个重要审美价值标准。正如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人的本质正是对快乐的追求。”许多著名的音乐家都非常强调“人的感受”,钢琴演奏与其他人文艺术一样,要让人在鉴赏过程中得到感官和心灵上的满足。钢琴教育的重要审美特征正是基于这种感观满足发展而来的。例如《月落荒寺》这首作品就是需要演奏者能够表现出作品中所蕴含的那种模糊、朦胧的意境美,这是演奏技艺所不能达到的,而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上的领悟。在钢琴教学中,努力创造机会发展一种具有良好审美环境的感性教学样式十分重要。

2.有情感的技巧表达

任何艺术形式都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种表现形态,只是艺术形式之间存在文化内容的差异而已。在艺术形态的实践过程中,各种精神文化内容依靠创造者的追求和意志进行结合和表达,它的关键在于新的创造。钢琴艺术正是这样一种表演性质的艺术创造活动,同时,它是建立在掌握一定钢琴技巧和反复练习基础上的一种实践艺术形态。钢琴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锻炼学生技巧。所谓技巧,包括钢琴演奏的触感、指法、踏板、曲谱识别等。技巧是钢琴演奏的基础,它也支撑着整个钢琴演奏过程。在拥有技巧的前提条件下,演奏者才可能根据内心的想法表达自己想要的乐曲风格和演奏表现。也可以说技巧支撑着钢琴演奏的整个审美,没有一定的技巧作基础,钢琴演奏就无法完成。演奏技巧与音乐是不能分开的。要学好钢琴,就应该首先加强对钢琴技巧训练的重视。

如果不能不断地对钢琴技巧进行磨炼,那么即便是音乐天才也是无法取得好的成绩的。同时,在拥有了比较好的演奏技巧之后,如何将技巧的应用与情感的表达结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到底是技巧更重要,还是思想和情感内容更重要,外在和内在谁服从谁,这是一个重要问题。演奏家贝多芬认为就作品的演奏诠释来说,哲学意义的追求和表达是高于对演奏技巧的精准性的追求的。只有将外在的形式和内容高度整合,使其充分统一起来,才能迸发出更大价值与能量。教师应该在钢琴教学中多为学生做一些比较科学的指引,例如在钢琴表演中,如果技巧与内在思想发生冲突,就应该让学生加强内在纵深的挖掘,以体会作品的深层次内涵作为演奏的突破点,所谓心到手到,只有心灵上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手指上的技巧动作才可能表现得更到位。

3.思想修养决定审美艺术情感体验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