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卫生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道卫生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呼吸道卫生的措施

篇1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831-01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是目前我国感染控制工作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1]。特别是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人群的感染控制, ICU是医院危急重患者抢救的区域,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要比普通病房患者高5-10倍[2]。因此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ICU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3]。应加强ICU的感染控制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现将调查方法及感染控制措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统计我院ICU 2013年1-12月53例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

3 讨论

3.1多重耐药菌感染部位 表1显示,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占73.6%,其次是上呼吸道感染,占15.1%,与气管插管、呼吸机应用有关。当患者进行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时,呼吸道医院感染已成为常见的并发症。气管插管周围分泌物的淤积和下漏导致细菌直径进入下呼吸道引起感染[4]。呼吸机管路污染,长期带机患者呼吸管路中的冷凝水是细菌的主要繁殖地,而吸痰管被病原菌微生物或耐药菌污染,也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因素[5]。

3.2病原菌分布 表2显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86.8%,以鲍氏不动杆菌(ABA)居首位,占47.2%。ABA主要存在于人体的皮肤表面、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道等部位,普遍存在于医院环境中,为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6]。近年来,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常引起呼吸道感染,菌血症、泌尿道感染等,具有多重耐药和交叉耐药性。

4 干预措施 文献报道,成功用于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传播的干预措施包括:改进手卫生、应用接触隔离,主动筛查,员工教育培训,强化环境清洁,消毒灭菌及无菌技术操作,医疗机构间更好的信息沟通[7]。

4.1 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1)挂多重耐药菌接触隔离三标识(病历牌、一览表、病床旁),提醒医务人员采取接触隔离措施。(2)正确安置患者,实施单间隔离。不能将多重耐药感染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开放伤口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安置在同一房间。(3)病人如需到医技科室检查,应通知相关科室落实接触隔离措施,并有医护人员陪同;如需手术,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多重耐药菌感染”,并与手术室交接;病人转科转院应书面说明。(4)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医护人员相对固定,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隔离衣,必要时戴面罩或护目镜。

4.2 严格执行手卫生 研究表明,通过加强手卫生,可降低30-40%的耐药菌感染[8]。手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应配备标准的洗手设施,并在治疗车、床尾放置速干手消毒剂,使手卫生触手可及,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阻断耐药菌传播。

4.3 加强环境管理 多重耐药菌对常规消毒措施敏感,因此环境清洁消毒很重要,对频繁接触的物表,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1-2次;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固定使用,用后消毒。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和培养。病人出院、解除隔离时必须终末消毒。病人产生的医疗垃圾及生活垃圾均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密封,并注明“多重耐药菌感染”标识。抹布及拖布应分区放置分区使用。

4.4 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对重点环节,特别是侵袭性操作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4.5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分层次培训,医护人员培训: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诊断标准、处置流程及标本送检、标准预防及手卫生措施等;保洁人员培训:手卫生方法、消毒剂的性质、配制及使用时注意事项等。通过培训使医务人员掌握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知识及处置流程。

4.6 合理应用抗生素 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结合本院抗菌药物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

4.7 加强督促检查 院感科不定期对ICU进行督查: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手卫生的执行,抗生素的应用,标本送检等,通过参加ICU晨会及时反馈检查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使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并将检查结果和耐药菌监测情况每季度以院感简报形式向全院通报。

总之,通过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多重耐药菌感染处置流程等一系列干预措施,能有效控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暴发流行。

参考文献:

[1] 李清杰,刘运喜,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计划实施手册(2012-2015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80-482

[2-3] 黄宏耀、敖晶晶、钱进,ICU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J]. 2012,22(2):393-394

[4-5] 陈国强,曹华英,姚振国等,重症监护病房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J]. 2011,21(4):794-795

[6] 袁启明,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的耐药性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J]. 2012,22(6):1275-1276

[7] 胡必杰、宗志勇,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最佳实践[M].2012,67-68

[8] 李兴亿,刘玉村,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252-253

篇2

Collectiv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vestigation: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collectiv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the prevalence situation and the preventive measure in favor of completing teachers and students’ prevention public health work in the earlier time of school term.Method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each department concerned and the general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school yard,as well as the wide spread social investigation,grasped the real,and reliable first material;contrasted and analyzed the arisen situation and the collective arisen causes 2~3 weeks before and after the earlier time of school term.Results At the initial 3 weeks,autumn in 2006,th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disease incidence rate among the students in the school which accepted investigation reaches as high as 47.39%,the partial classes,grades and incidence rate reaches as high as 60%~80% above;in the same time the local three hospital received the medical examination of the young people about th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equally increased 148.21%.Conclusion In the earlier time of school term,the collective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s one of universal phenomenon,which threat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health,the teaching activity is suffered from tremendous negative influence.It should cause the parties concerned to take emphasis on it;at the same time it’s necessary to complete student’s 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 and the prevention public health work during this period.

[Key words] earlier time school term;collective of the school;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prevention measure

2006年秋季开学不久,我市许多中小学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学生集体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现象,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习均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开学初期学生集体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却未得到很好的控制。现对开学初期学生集体上呼吸道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查宜昌市夷陵中学16个班级学生1057例,男生545例,女生512例,年龄15~18岁,平均17岁。本市三家医疗机构统计,2006年9月1日秋季开学前10天青少年因上呼吸道感染就医共计560例,开学后10天因上呼吸道感染就医共计1380例,合计1940例,男1008例,女932例,年龄6~18岁,平均13岁。

1.2 调查方法 校园内以班级为单位,调查统计9月1~21日,3周内学生发病情况,结合学校医务室、门卫提供的资料与信息,了解学生发病就医以及因此请假、缺课情况,然后汇总;同时,对本市三家医疗机构(两家三甲医院、一家二级医院)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真实可靠的资料,据此进行前后对比分析。

2 结果

2.1 校园内调查结果 见表1。

表1 夷陵中学部分班级2006年秋季开学21天内学生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及缺课情况统计表 略

根据我院学校医务室提供的信息,9月12~18日1周内学生因上呼吸道感染就医人次达112例次(不含外出就医或自带药物治疗人数),平均每日16例次,是日常就诊人次(5~6例次/d)的3倍左右。根据门卫提供的数据,开学以来3周内,全校因病外出就医有记录的学生就达151人次,而这只占实际因病请假外出学生的1/3左右;各班级统计数据显示(见表1),全校缺课率达6.24%,部分班级缺课率高达15.63%,学校教学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大负面影响。

2.2 三家医院调查结果 笔者在本市三家医院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9月1日开学前后10天三家医院青少年上呼吸道感染就诊例次比较 略

表2数据表明,开学初期各医院就诊的青少年上呼吸道感染人数均上升1.5倍左右,平均上升148.21%。

3 讨论

由本组调查结果得知,夷陵中学2006年秋季开学初期3周内学生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高达47.39%,接近半数学生集体患病;部分班级发病率甚至高达60%~80%。从三家医疗机构的调查情况来看,开学初期各医院就诊的青少年上呼吸道感染人数亦大幅上升,提示在此期间青少年学生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的显著增高是一种普遍现象。导致开学初期校园内集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1)因为学生暑假期间,生活没有规律,户外活动减少,缺乏体育锻炼,体质减弱,抵抗力下降。(2)开学后,精神压力加大,心理紧张,也会导致免疫力下降。(3)开学期正值夏秋季交替,气候变化大,是上呼吸道感染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高发季节,如果不注意,特别容易诱发感冒等疾病。(3)青少年属于上呼吸道感染易感人群,开学后,学生集中在一起,容易被传染而形成疾病流行。(4)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如饭前便后不洗手,随地吐痰等。(5)环境的影响,如卫生清扫不及时彻底,存在垃圾或死角,各种病毒和细菌乘机生长繁殖;教室、寝室房间空气不流通,使各种病毒和细菌滞留在室内。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或“伤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是四季均可发生的常见呼吸道疾病。感冒临床上又分为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一般持续7~10天,少数可持续1个月以上。如果较重,或治疗不及时,有可能向支气管炎、肺炎、肾炎甚至是心肌炎演变,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1]。同时,因为学生集体感冒,会影响休息及学习,这些均不可避免地对教学活动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以下预防措施有利于避免或减轻校园内集体感冒的发生:(1)加强学生健康教育,提高学生们的防范意识。学生会及各班委会应积极配合校医,借助校报、板报等媒体或其他形式做好健康宣传教育,普及预防知识。(2)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加自身免疫力;尤其是假期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多进行户外活动。(3)注意饮食,合理营养,平时多喝水,多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4)根据天气情况随时增减衣服;尤其是体育锻炼出汗后应及时擦干汗水,以防感冒。(5)教室及寝室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经常对寝室、教室及其他公共场所进行消毒。(6)学校保洁部门应加大校园环境卫生的清扫,为师生员工提供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7)必要时采用药物预防;如注射免疫球蛋白、流感疫苗、干扰素等[2]。(8)生病后及时就医,听取医学专家意见。若为流行性感冒,则必须隔离治疗。总之,只要有关部门重视,在广大师生中加强宣传,主动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能够减少或避免感冒等上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在师生中的流行,并有利于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及质量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3

【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神经外科医院感染发病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我院神经外科2008年4月-2008年12月收住的535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12.34%,例次感染发生率14.01%;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和颅内感染为主,占全部感染的73.40%,病原菌以G-菌为主,占59.02%,其次是G+菌,占29.51%,真菌占11.47%。结论 采取综合性的防范措施,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加强环境微生物监测,重视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清洁消毒,手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正确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是有效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神经外科;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病原菌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保证医疗安全,本文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08年4月-2008年12月的住院手术患者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35例手术患者,男321例 ,女214例,年龄11个月~72岁。平均住院时间(21.11±11.71)d。

1.2 调查方法 a.由医院感染科工作人员每日定时下科室填写当天手术患者日志,内容包括患者切口分级、ASA分级、麻醉类型、手术时间、围手术期用药及各种相关导管的使用。b.发生医院感染确诊后填术病人感染监测表,配合主管医师及时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c.每月由医院感染科专职医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总结、反馈。

1.3 诊断标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1]确定各部位医院感染。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率 535例手术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患者66例,医院感染率12.34%,例次感染75例次,例次感染发生率14.01%。居全院科室第5位,与全院同期平均感染率3.33%和例次感染率3.5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感染患者住院时间 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住院时间(14~115)d,平均(44.41±20.99)d,感染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超过了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21.11±11.71)d(P

2.3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以下呼吸道感染和颅内感染为主,占全部感染的73.42%;下呼吸道感染34例,感染率6.34%;颅内感染25例,感染率为4.67%。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及构成比见表1。表1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及构成比(%)

2.4 多重感染 66例感染患者中发生多重感染7例,占感染例数的10.6%,其中细菌混合感染6例,细菌与真菌混合感染1例,7例中有2例恶性脑瘤患者发生3次以上感染。

2.5 医院感染病原菌 66例医院感染病例送检标本57份,分离到细菌及真菌61株,病原菌种类细菌占80%;真菌占6%;合并细菌与真菌占14%,其中G-菌36株,G+菌18株,真菌7株。病原菌的分布及构成比(%),见表2。

2.6 基础疾病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见表3。表2 医院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构成比(%)表3 基础疾病与医院感染率(%)

3 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神经外科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颅内感染为主,此结果与多篇报道相符[2-4]。呼吸道感染多发生在病情危重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此类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长期卧床不利排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能力较差,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易损伤呼吸道黏膜造成屏障功能减低,气管插管周围分泌物的淤积和下漏导致细菌直接进入下呼吸道等均可引起感染[5],而吸痰管被病原菌微生物或耐药菌所污染也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因素。颅内感染是由于手术复杂,手术及术野暴露时间长,并发脑脊液漏等因素有关,从25例颅内感染患者的资料显示,患者均放置了脑室引流管,这可能与更换引流管不及时,操作不严格,污染创面,引流管倒流等增加了病原菌感染机会;其次为患者自身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均是造成患者颅内感染的原因。

本结果显示75例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61株,其中细菌占80%,真菌占6%,合并细菌与真菌占14%,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占75.5%,其中主要为铜绿假单孢菌,其次为肺炎克雷伯氏菌。G+球菌约占24.5%,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首,与国内报道相一致[6-7]。这些与长期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造成的菌群失调有关。

我科针对这次神经外科的调查结果及时反馈给主管医师和护士长,使全科医护人员加强了对院内感染的认识,严格重视,查找原因,针对高危患者及薄弱环节积极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加强病房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定期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接触患者前后严格执行手卫生的清洁消毒。对各种留置导管及时更换,操作时防止导管倒置,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尽量缩短留置导管的时间,疑有感染及时正确地采集标本做病原学检查,正确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通过采取综合性的防范措施,使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率得到了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001,12(1):395.

[2] 朱萍儿,蒋桂娟,黄晓明,等.神经外科医院感染特点及病原菌耐药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234-236.

[3] 吴烽,童小来. 神经外科72例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7):85-86.

[4] 王小平. 神经外科医院感染调查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3):122-124.

[5] 阮成疆,丁黎明. ICU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现状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7):809-810.

篇4

关键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208-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较为常见的呼吸科疾病[1],该疾病主要是由于病原体的侵入造成了患者的鼻咽部位出现急性炎症反应。在以往对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往往忽略了护理的重要性。然而近些年来,在护理质量的高低在已经成为了评判医院护理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指标[2]。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内科2010年8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132例,现对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32例,均为我院内科2010年8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对其进行分组护理,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66例。由于本院为高校校医院,因而,患者的年龄跨度为17~26岁,平均年龄22.8±3.4岁。由于患者的身体素质、年龄、营养状况均无太大差异(P>0.05),不对该研究造成大的影响,因而病例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66例采取传统的护理治疗,观察组66例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具体操作如下。

1.2.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在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同时要密切关注患者是否有头晕、胸闷、眼花等情况发生。根据其体征变化,观察组采用尽量减少抗生素用药以及抗生素尽量不混用的方法进行治疗[1]。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抗生素用药的方法。

1.2.2心理干预:患者在治疗中若产生发热、畏寒、头晕、头痛、恶心、鼻塞、流涕、反胃、疼痛、咽喉肿痛、淋巴结肿大等不适的情况,会对医生的治疗就会产生抵触的心理和怀疑的情绪。医务工作者应该尽可能多的和患者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其需要,耐心的讲解该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充分了解到治疗后的疼痛属于正常的反应,应该采取一些药物治疗、饮食治疗来加以干预,会很快恢复健康,这样便能减少患者的恐惧与顾虑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院方还应做好病房的通风换气工作,以减轻患者呼吸的不适感,也避免了患者间的交叉传染。

1.2.3临床记录:两组患者都要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分别记录其治愈出院的时间以及是否出现并发症的情况,并发症包括治疗中的药品不良反应、机体进展性病变等情况。还应该记录患者的复诊进行的情况。复诊主要包括患者在临床痊愈后出院的4周内要求再来医院进行复查,并且到呼吸系统疾病科进行就诊。同时,由于该病的治疗后的复查、走访的时间较长,患者存在复诊部分还需进行治疗的情况,因而要统计其住院的总费用。

1.2.4饮食指导:为了保证患者的机体所需的营养,医务工作者需要对患者注射复方氨基酸、脂肪乳、维生素等营养液,以维持其水、电解质及酸碱的平衡。护理人员便可指导患者进食易消化无刺激性的流质饮食,同时要注意观察其有出现腹痛、腹胀的情况。患者的饮食应当主要由流质、半流质、软食、普食等组成,并且其饮食要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以保证患者安全渡过危险期。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呼吸道的疾病,其病原体多为一些病毒造成的感染,病毒感染占到呼吸道感染的九成以上[3]。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时出现鼻炎、咽炎以及流涕、咳嗽、发热等症状。上呼吸道感染会给患者的生理健康带来较大的危害。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做好以下的预防措施:(1)保持宿舍的环境卫生整洁,经常开窗换气,勤洗、勤换被褥,讲究卫生,勤洗手。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2)由于学生大多只能在食堂吃饭,因而食堂应该注重加强学生饮食的营养均衡搭配,在制作营养餐时应该更多的考虑学生的身体所需。学生应该做到不挑食,多吃蔬菜瓜果,一日三餐保质保量,按时进餐,尤其是早餐。(3)学生应该尽量多的参与并且进行一些户外的体育锻炼活动,比如篮球、羽毛球等活动,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4]。(4)少去人流量较大的地方,保证屋内温度适宜,定期对宿舍的地面进行清扫,不要在宿舍中放置过多的垃圾,被褥要定期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病原的传播和扩散,也防止该病的交叉传染。对于患病的学生,要尽量使其与其他同学隔离,防治传染。(5)许多的呼吸科疾病在临床中的表现并不明显,学生也不会感觉不适,从而忽略了病情,以致贻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因此,为了自身的健康,学校应该定期的组织学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从而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并且针对一些小的问题早做调整和处理。辅导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身体的异常情况保持高度的警惕。

参考文献

[1]王睿.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体会及预防措施[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2):56~58

[2]苏玉严. 112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体会及预防措施[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2):60-62

篇5

关键词 脑血管病 院内感染 临床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全部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其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1995年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年龄60~85岁,平均68.5岁。男80例,女32例,男女比例5∶2。其中脑出血35 例,脑梗死7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合并有球麻痹25例,合并有意识障碍8例,导尿治疗15例。有高血压病史58例,有糖尿病病史25例,冠心病病史22例。

调查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系统全面查阅病例,经2人以上确认为感染及部位,填写所设计的感染调查表。

诊断标准和治疗情况:以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系统规定的《医院感染监控指南》为依据。112例病人全部接受正规的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方案和抗感染治疗。

结 果

医院感染发生情况:①医院感染主要发生在病情较重、卧床、有意识障碍、球病人;②感染部位分布见表1。其中,呼吸道感染80 例,占71.4 %。包括下呼吸道感染75例,占66.97 %;泌尿系统感染28例,占25 %;肠道感染4例,占3.57 %。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见表2 。下呼吸道感染75例中25例做细菌培养,发现以革兰氏阳性细菌为主。最多见的感染细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

二重感染发生情况:有10例患者合并真菌感染,占8.93%。其中,口腔霉菌感染5例,肺部霉菌感染4例,肠道霉菌感染1例。

讨 论

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①老年人器官储备能力差、免疫力低,在应急时易并发感染 。急性脑血管病多见于老年人,老年人的器官随着年龄的老化而衰退,患者多有多器官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血管病、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等,在急性脑血管病的应急下,导致系统器官功能减退,免疫功能低下易造成外原性感染。②肺部感染是最常见的院内感染:本文中肺部感染占66.97%。这可能因为呼吸道为机体的门户与病外界接触机会最多,感染的机会最多,而且患者在免疫功能低下时呼吸道黏膜细胞表面的纤维连接素丧失使细菌粘附定植而引起感染,加上病人卧床肺底肺泡受压,球麻痹排痰不能,以及食物的误吸误咽导致肺内感染[2]。③饮食不卫生增加肠道感染机会:由于鼻饲、饮食卫生未注意,易致肠道感染。本文3.57%的肠道感染,只要加强饮食卫生的护理,是可以避免肠道感染。④导尿、卧床增加尿路感染的机会:虽然导尿增加尿路感染的机会,但本文中导尿治疗15例,而发生尿路感染的25例,这可能还与病人卧床,外引清洁不好有关,尤其是女性患者。⑤抗生素的应用导致合并二重感染:本文中10例病人发生二重感染,一方面与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加上球麻痹感染不宜控制,抗生素应用时间长或联合应用抗生素有关。

感染部位:本组资料显示最常见的细菌感染部位是呼吸道,多为下呼吸道感染,泌尿道和肠道也是感染常见部位。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中,口腔和肺部是常见的发病部位。

常见病原菌:资料显示有感染高危因素患者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属、肺炎克雷伯菌等[3]。本文下呼吸道感染75例中25例做细菌培养,发现以革兰氏阳性细菌为主,最多见的感染细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也支持这一点。患者发生院内感染,而在痰检结果未出结果时,临床经验上应首选抗革兰氏阳性细菌的广谱抗生素,有利于感染的控制,尽快、近早做痰培养和药敏实验,更能有针对性选择抗生素,有利于缩短病程,减少二重感染的发生。

防止感染的措施:对于急性脑血管病的病人必须实行保护性措施,如净化空气,减少探视,加强生活护理,勤翻身捶背,严格无菌操作,做好皮肤、口腔、尿道外口、肛周的清洁护理;有误吸误咽的及早给予鼻饲治疗,减少误吸误咽的途径;加强支持治疗,有针对性的治疗各种感染,防止滥用药物。加强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监测意识,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

篇6

一、坚持预防为主工作方针,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

1、建立了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依法对全辅导区xx年秋季入学新生及转学插班生进行预防接种证查验,对发现无证或有漏种现象的儿童,及时开出补种通知单,通知家长及时到卫生院进行补种。

2、根据国家、省计免程序和要求,积极配合保健所做好了预防接种前的组织发动、家长告知等工作,努力提高接种率。

3、秋季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有效阻断呼吸道传染病在校园的传播,本学期一开学,学校卫生室就着手开展了防控工作,召开了三次班主任会议,组织学习有关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和学校、班级、学生停课标准,落实防控措施。建立了晨检制度和缺勤、缺课监测,加强疫情监测与报告,班主任每天及时上报晨检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卫生宣教,利用校广播为全校师生作了多次的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知识的讲座,出了二期黑板报和橱窗宣传。为有效防控,印发了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告家长书,让家长配合学校做好预防工作。要求每个任课教师与班主任一起做好课间的开窗通风、空气消毒工作。使学校未因流感流行而停课,保障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4、加强对学校饮食、饮水管理监督,卫生领导小组成员经常对食堂进行卫生工作监督。食堂工作人员100%持有健康证,食堂食品贮存、加工及餐具清洗、消毒各个环节符合卫生要求,杜绝了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疫病的发生。

二、加强学生健康状况的监测与常见病防治。

1、制订了“六病”防治计划,并按计划实施防治措施。期末校医、体育教师对全校学生进行身高、体重、视力检测,做好学生健康状况监测,建档率达100%。对有器质性病症的学生专门建档进行跟踪管理,对患近视、沙眼、龋齿、贫血、营养不良及肥胖的学生均通知家长,指导家长做好疾病防治。

2、利用学校广播、橱窗、板报、小报等阵地进行“六病”防治宣传,培训小卫生员加强监督,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六病”防治率达100%。

三、加强日常卫生服务,方便广大学生。

设立卫生室,由卫技专业人员负责。建立了一卡、四薄、二统计。一卡:学生健康卡(达100%);四薄:学生晨检个人卫生记载薄、因病缺课记载薄、传染病预防记载薄、卫生室门诊记载薄;二统计:“六病”防治、学生形态机能统计。做到定期检查,及时统计分析、上报、制表上墙,做好各项卫生保健资料积累归档工作。保健老师能做到每天早上班、晚下班,中午不休息,全天候为广大师生服务,如测血压、量体温,学生的小伤小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不仅方便了大家,而且大大降低了学生因病缺课率。

四、认真实施健康教育工作

1、开设健康教育课,开课率达到100%,并做到“五有”:有课时(每周0.5课时 )、有教师(体育教师兼)、有课本、有教案、有考核,并把考核情况及时汇总上报市教育局。

篇7

痰,是人体呼吸道的分泌物,它是通过支气管纤毛运动上皮纤毛的运动,从肺部向上呼吸道推动,最后,通过人的正常咳嗽反射从气管内咳出排出体外,正常人痰很少,只是保持呼吸道湿润而分泌的少量粘液。但当人吸入刺激性气体、尘埃、致病细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时,上呼吸道就可能发生炎症,或者肺部发生疾病,呼吸道就会分泌增加,痰量就,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会增加,而痰的性质也会发生变化,可以由粘痰变成黄脓痰。比如:在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空洞形成时,肺化脓性炎症时,黄脓痰的量就会增加,而且里面可以含大量的致病菌。

呼吸道分泌少量的粘液是正常的,它对人可以起一个保护作用。当人吸入比较冷和干燥的空气时,通过呼吸道可以使进入肺内的含氧空气进行湿润和加温,也可以使吸入空气中的尘埃、有毒的其他颗粒以及空气中的含细菌的尘埃颗粒吸附在湿润的支气管壁上,通过支气管上皮的纤毛运动,推向上呼吸道,通过咳嗽排出体外,起到了保护肺脏的作用。

肺脏通过呼吸道与外界直接相通,空气的污染物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也包涵了痰液与尘埃结合后干燥的颗粒,通过人的呼吸吸入肺脏,一旦人体抵抗力下降,那么,呼吸系统发生炎症而得病的机会就大大增加。经科学家们研究,认为由于呼吸系统结构的特殊性,感染肺部的致病微生物多而复杂。再说病人又可通过呼吸系统的分泌物,痰液的排出,打喷嚏等可以再污染空气,再可以使人吸入。这样周而复始的传染而感染,所以,呼吸道的传染病流行传染是很快的。况且,结核杆菌在干燥的尘埃中存活的时间很长,所以,危害也就更大。

呼吸道传播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痰液污染了空气,污染了空气中的尘埃。有人通过测定,正常人每天24小时至少要吸入10~12个立方米的空气,否则不能维持人正常活动所需的氧气。这十多个立方米的空气中,能被人利用的也只有含20.9%的氧气,可想而知,这十多立方米的空气中含有多少人体所不需要的东西,其中包含着有害有毒物以及干燥的带细菌的尘粒。所以如何减少这些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物质的吸入,就需要净化我们的环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随地吐痰是一种恶习。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代文明国家,在东汉华陀的“中芷经”早就指出,结核病是“传尸者,非一门相传而成也,或问病吊丧而得,或朝走暮游而逢。”华陀实际上已经考虑到结核病是通过空气在传染,只是当时科学发展的限制,似乎尚未认识痰(飞沫)空气人而传播。痰是呼吸道传播疾病的元凶,这个道理现在已被现代文明所认识。所以禁止随地吐痰,随地吐痰应该受到社会的遣责,从懂事的孩子起都应该知道不要随地吐痰,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我国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发展,要靠卫生来保驾护航,在全国各地创建卫生城卫生镇似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在公共场所的卫生中,把禁止随地吐痰也列为重点之一,有的地方性法规中还将随地吐痰列入了罚款的范围,有的地方发现随地吐痰除了要你擦净痰液以外,还罚打扫卫生等等强制性措施,以遏制随地吐痰。说到这里,我们应该对随地吐痰的危害有足够的认识了,我们大家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反对随地吐痰,禁止随地吐痰。

篇8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章编号】1000-9817(2012}05-0616-02

【关键词】创伤和损伤;健康教育;学生;体育和训练

高中生军训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的规定,在高

中实施的一项军事训练,目的是锻炼学生的体质和意志,且受

到学生和家长的好评。但由于高中生的年龄相对较小,大多是

初次离开父母,与同学一起居住军营,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平时

缺乏锻炼,常会在军训过程中出现一些如中暑、上呼吸道感染、

创伤等疾病。笔者通过总结和探讨,提出一些预防相关常见

病健康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选取201l级蚌埠市某中学高一学生953名为

健康教育干预组,以2010级该校高一学生992名为对照组。所

有学生年龄为13—16岁,平均15岁。

1.2 方法 2010级高一学生军训前未给予特别的提前干预,

2011级高一新生给予提前干预后再进行军训。2次军训时的、

气温、内容、地点、时间和训练量都事先和部队沟通后要求基本

一样。根据创伤的诊断标准,诊断和记录创伤的发病人数;

根据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诊断和记录上呼吸道感染发病

人数;根据“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对中暑发病人数进行诊

断和记录。

1.3 干预措施 (1)在军训前通过召集学生和班主任开会,以

“给家长一封信”及校园网等方法强调军训期间对于学生要求:

①学生参加军训用的鞋子至少备2双替换,要求为布料、透气

性好、比日常所穿稍大的系带鞋子,袜子至少备4双替换,要求

为布料、透气性好、大小合适,不赤足穿鞋。②参加军训用的

军服最好借别人穿过、经过清洗爆晒后的旧军服。如是新军

服,要反复泡洗和爆晒,布料选含棉量大于50%的,避免化纤衣

物不吸汗而损伤皮肤。衣服要宽松,准备2套以上备换。(2)

要求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耐热训练,做好卫生知识健康教育工

作,提前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克服胆怯和逞强心理。(3)军训

期间学生住宿营房的空调遥控器由教师统一管理,空调不直接

对学生吹风,空调温度调至27℃,且每晚由教师对学生住宿营

房进行检查。(4)督促学生每天做好营房卫生,每日由教师检

查2次,每天室内通风换气2次,每次不少于1 h。督促学生勤

洗手,不与他人混用毛巾、脸盆等洗簌用品及水杯、餐具,不用

不清洁的手触碰口、鼻、眼,不吃不洁食物。一旦发现发生传染

性疾病的学生立即隔离。(5)与部队沟通,保证学生的科学饮

食,根据训练强度的变化,科学编制食谱,制定食谱时既遵照营

养原则,又考虑学生饮食习惯,注意饭菜色、香、味、形和多样

化。坚持合理膳食制度,加强饮食卫生。坚持分餐制,运动结

束10 min后再进食,进食后休息1.5~2.5 h后再进行剧烈运

动训练。训练间隙多喝绿豆汤和白开水。一旦发现头晕、恶

心等身体不适,立即报告教官并就医,减少中暑的发生率。

1.3 数据处理对军训2 a中学生常见的创伤、上呼吸道感染

和中暑的发病率进行统计和比较。

2 结果

2010级高一学生创伤的发病率为7.35%,上呼吸道感染

的发病率为5.98%,中暑发病率为2.83%;201 1级高一学生创

伤的发病率为1.81%,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为3.43%,中暑

发病率为1.5l%。2 a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

34.42,7.11,4.02,P值均

3 讨论

结果显示,军训前的提前干预降低了高中生军训常见病的

发病率。创伤、上呼吸道感染和中暑都是军训中常发生的疾

病,其发病原因和对策如下:(1)军训时学生穿的鞋子硬、赤足

穿鞋、宽松度不够、新军服布浆硬容易摩擦皮肤,是造成学生创

伤的重要原因。军训属于户外活动多的锻炼,且参训者都是18

岁以下的学生,好动又粗心,也是足部易受伤的原因之一。

军训时,学生穿鞋训练的时间长,脚易出汗,细菌容易滋生,如

果不能及时蒸发汗液,易发生足部皮肤感染,使足部抵抗力

下降,更易发生破损;军训时站立时间久,会因为静脉血回流不

畅而引起足部肿胀,足部皮肤变薄,随着足部与鞋子之间相互

较长时间的摩擦,发生足部摩擦损伤。学生参加军训用的军服

最好借旧军服,或把新军服反复泡洗,将布浆洗柔软;布料选含

棉量大于50%的,是为了增加军服吸汗和透气性,避免化纤衣

物不吸汗而损伤皮肤。(2)学生训练后睡眠时贪凉,把空调温

度调得过低,让空调直接吹身体睡眠,而睡眠时神经系统的兴

奋性减弱,机体抵抗力下降,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易发生上

呼吸道感染。因此,规定军训期间学生住宿营房的空调遥控器

由教师统一管理。为减少由于卫生不洁及交叉感染造成的上

呼吸道感染,督促学生每天做好营房卫生和自我卫生,每日由

教师检查,并做好室内通风换气。(3)夏天呆在室内吹空调和

风扇时间过久、缺乏锻炼及对热的耐受性下降是造成军训时中

暑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倡学生暑假加强耐热锻炼,同时应向

学生宣传穿透气、透水性较好棉质军服,促进热量散发。训练

间隙多喝绿豆汤和盐开水,补充训练中出汗减少的水分和电解

质。一旦发现头晕、恶心等身体不适,立即报告教官并就医,以

早期发现和治疗中暑。

本调查中,高一学生最常见的疾病是创伤、中暑和上呼吸

道感染,与其他报道基本类似。2010级高一学生创伤的

发病率为7.35%,高于文献记载,这可能与高中生年

龄较低、自我保护能力差、缺乏军训保健常识有关。2011级高

一学生创伤的发病率降为1.81%,低于相关报道,说明高

中生可教育性强,通过做好军训前的提前干预,可以有效降低

创伤的发病率。本次研究2010年中学生中暑发病率为

2.83%,2011年降为1.51%,与大学生军训的发病率类

似。中学生2010年上呼吸道感染发病率为5.98%,2011年为

3.43%,均低于其他大学报道。之所以发生差异可能与大

学生训练强度较大、时间长于高中生军训时间有关。

综上所述,做好高中生军训的提前健康干预工作,可以降

低军训期间常见病的发病率,对于保护中学生健康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

4 参考文献

[1]陈晓英.海南中部地区高校新生军训常见病症[J].国外医学:护

理学分册,2005,24(11):712—714

[2]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169—171

[3]叶任高,陆在英.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1-13

篇9

一、概述

猪的呼吸道疾病已成为养猪生产的主要问题,发病率在30% ~ 80%,死亡率5% ~ 30% 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也是养猪疫病防治中十分突出、棘手的问题,在猪的各个日龄段,从母猪、哺乳仔猪、保育仔猪、育肥猪都存在呼吸道疾病的危险。

二、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分类

1. 细菌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支原体肺炎(猪喘气病)、猪放线杆菌胸膜肺炎 、猪链球菌、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肺疫、副猪嗜血杆菌等;

2. 病毒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系统障碍综合症、猪伪狂犬病、猪流感、猪瘟等;

3. 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等;

4. 寄生虫性呼吸系统疾病。如由蛔虫、后圆线虫、肺丝虫等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

三、症状

各个猪只因病原菌不同,所以症状也不尽相同,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体温升高、眼鼻分泌物增多,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咳嗽、呼吸次数增加,甚至喘气、呼吸困难,重症呈犬坐姿势; 猪只生长发育缓慢或停滞、消瘦、死亡率增高。不少急性病猪在打针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但没有完全康复,生长明显受阻,逐渐成僵猪。剖检症状主要是肺脏病变,呈胰样变、肉样变,间质水肿,纤维素性肺炎。严重者肺脏与胸壁粘连,甚至出现纤维性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

四、呼吸系统疾病的致病因素

1. 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在不同的猪群中可通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空气向不同猪群中传播。引起蓝耳病的病毒可通过传播。有些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支原体和猪呼吸系统冠状病毒等经空气传播。许多气候因素,如风向、风速, 可以促进猪群间疾病的传播扩散。

2. 环境及发病的季节。周边地区有屠宰场及肉食品加工厂,存在呼吸道疾病疫情,对猪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猪舍小环境控制不良,如粉尘大、氨气浓度大于5 0PPM,二氧化碳含量大于0. 2 %等,可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和血液中有害成分增加,导致肺充血、淤血、炎症。饲养密度大、转群等应激因素都会成为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诱因,引起呼吸道炎症。

3. 饲养管理水平。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与猪群的饲养管理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在外引猪种有时会引起整个猪群感染呼吸道疾病;猪舍通风不良、温差大、湿度高、转群或混群应激、非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等,都可能成为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诱因。

五、猪呼吸道疾病的危害

1. 仔猪成活率降低。严重时保育猪死亡率可达60% 以上。

2. 育肥猪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下降,出栏时间延长20 ~ 50 天。

3、母猪流产、死胎,不正常,配种率降低。

六、猪呼吸道疾病难以控制的原因

猪肺炎支原体是定居在猪呼吸道中的一种病原体,可以破坏猪气管黏膜上的纤毛,从而影响了有效免疫清除机制,使猪的抵抗力降低,从而促进续发行感染,导致猪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的发生。支原体无细胞壁,易变形,这一特性决定了该病原容易产生耐药性和疫苗的防疫效果不确切。一些猪场对这一特性不了解,乱用抗生素,用药程序不对,只有控制继发感染,而忽视它的原发性疾病,所以控制效果不理想。

七、综合防控措施

1. 杜绝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坚持自繁自养,谢绝外来人员入内,严禁从发病猪场、地区购进仔猪。

2. 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常规消毒每周1 次,疾病流行期每周2 ~ 3 次;消毒池每周更换2 次,密封环境可以熏蒸消毒。

3. 注意防寒保暖、防贼风,协调通风保暖之间的关系。

篇10

关键词 医院感染 现患率 感染部位 感染控制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413

开展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即可以了解医院感染高发科室、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存在的主要问题,又可以对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增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为进一步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供依据,达到有效控制医院感染,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的目的。因此,2010年7月14日进行了该年度的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7月14日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包括7月14日出院的患者,但不包括7月14日新入院患者。

调查方法:院感办负责整个调查的实施工作,分内科系统和外科系统两个组,每组负责60~80张床位,每组调查人员包括1名感染控制专职人员(专职人员不够,培训1名科室监控员)和2名医生组成。调查前1周向各科室发出通知,说明调查目的,要求各科完善各项与感染性疾病诊断有关的检查。并由院感办对参与调查的检测医生进行统一培训,培训内容为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调查方法、调查表项目的填写。采取床旁调查和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填写完成的调查表由院感办统一进行资料整理和统计工作。

结 果

一般情况:本次应调查住院患者126例,实际调查124例,实查率98.4%。其中男60例,女64例;年龄0~83岁,平均40.1岁,3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2.42%,无单一患者多部位感染病例。

科室医院感染情况:本次调查发生医院感染的科室为儿科5.55%,内二科5.26%,外一科3.85%,见表1。

医院感染部位构成:3例次医院感染中,感染部位构成是手术切口、皮肤、上呼吸道各33.3%。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本次调查的124例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92例,抗菌药物使用率74.2%,其中治疗用药44例(47.82%),预防性用药18例(19.56%),治疗+预防性用药32例(34.78%);单一用药73例(79.35%),二联用药18例(19.56%),三联及以上用药1例(11.11%)。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无1例送细菌培养。

讨 论

医院感染现患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该院表浅手术切口、皮肤、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较高。与日常监测结果基本一致,但本次调查医院感染现患率2.42%,而日常监测医院感染率1.26%,高于日常监测结果。主要原因是现患率调查采取床旁调查与住院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弥补了医师病程记录不祥,漏报等缺陷。可提醒临床医师应提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完善检查,及时上报院感病例。同时也证明,横断面调查现患率比回顾性调查结果更为可靠,值得在各级医院推广。

医院感染部位:本次调查中,医院感染分别发生在表浅切口、上呼吸道、皮肤。发生切口感染的原因主要有患者因素、工作人员和医院环境等;医院内呼吸道感染具有地方性、流行性的特点,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原因有环境和空气污染、患者间的交叉感染、侵入性操作等;导致皮肤感染原因有皮肤感染的患者和医务人员接触感染、皮肤表面的正常菌群受到损害导致病菌定植、皮肤表面产生及传播抗生素耐药菌株,加之本次调查皮肤感染者是新生儿,与新生儿皮肤娇嫩、抵抗力低下有一定关系。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当日抗菌药物使用率74.2%,以治疗用药47.82%和单一用药79.35%为主,当日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低于日常监测的抗菌药物使用率(82.9%),这与院感办提前通知进行现患率调查有关。抗菌药物使用率高应当引起全院医务人员高度重视,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安排专人从事临床药师工作,监督指导抗菌药物合理使用;②做好医院感染知识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的培训;③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④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应用指征,鼓励医师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应用抗菌药物;⑤对使用率高的抗菌药物实行停三限三和使用抗菌药物排位在前3位的医师定期通报。经采取上述措施结合今年卫生行政部门的专项行动,目前抗菌药物使用率已由82.9%下降至69%,管理成效显著。[HT][FL)]

受人尊重,建立绝对威信。只有自己努力不断地塑造一个高素质、高能力的护士长形象,在科主任负责制下的护士长,才能真正做到有职、有责、有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