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虎孩子的教育方式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马虎孩子的教育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 智慧的课堂,请从智慧的解读开始
【案例】一位老师在执教苏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一册《小马虎旅行记》时,创设了故事般的情境,教材中的“儿童——丁丁”,在马虎国的种种荒诞离奇的事引发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在笑声中体会到“小马虎”的辛酸之后,老师继续按照教材的要求提出,请孩子们续编这个“小马虎”的故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纷纷想象丁丁还会出现哪些马虎粗心造成的错误,指责之声不绝于耳。这时的课堂教师已经无法控制,最终仍然没有让孩子明白该怎样克服马虎的坏习惯。
【反思】教材,你读懂了吗?在故事的情境中,让儿童体会“马虎”造成的麻烦,这是值得肯定的。可教材安排续编这个“小马虎”的故事,并不是要学生想象教材中的“儿童”是怎样继续犯错的,而是引导学生续想“小马虎”如何改掉这个毛病。案例中的课堂看似热闹,实际上却偏离了令学生从“培养细心,不马虎的品质”的教育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回到了起点。重复的教学设计,没能帮助学生解决急待解决的问题——即如何通过努力,找到克服粗心马虎这个坏习惯的方法。而且我们都知道,低龄儿童常常喜好找别人的毛病,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没有思维深度地重复教材中“丁丁”的错误,不仅没有帮助孩子由故事联想到自己,对平时的习惯进行反思,反而助长了他们“严于对人,宽于对己”的行为。
【对策】同样的运用教材中的续编故事环节,在充分感受到“马虎”给自己及他人的生活带来的麻烦和辛酸之后,启发学生想想“丁丁喜欢这次旅行吗?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帮他改掉马虎的坏习惯呢”?再次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续编故事,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指导、帮助教材中的“儿童”克服“马虎”的毛病,这样帮助“丁丁”脱险的过程也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仔细认真的品质”。课堂上,虽说师生以童话故事为线索,谈论的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实际上是引领儿童经历生活中的真实事情,真正帮助课堂上的儿童实现精神成长。
二、 回归生活,用孩子的心灵看世界
【案例】在苏教版《品德与社会》第一册《平安回家》一课的教学中,老师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帮助学生学习“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学会看交通信号灯,开展了这样的活动:让一个学生手举红绿灯的指示牌,另外几个学生扮演车辆及行人在不同的车道看不同的信号灯,或停或行,或转弯。在全班集体指导后,又分小组活动。学生从开始积极地投入游戏到后来无聊地走来走去,大部分时间就这样在喧嚣中度过,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反思】这是孩子的生活吗?面对这种热闹背后只有浮躁与肤浅的课堂,我们不禁质疑:课堂上这样的活动有意义吗?这应该属于生活情境的模拟游戏活动,活动的初衷是好的,却没有考虑到“红灯停,绿灯行”的常识,孩子早在幼儿时期就已经通过儿歌、童谣等有所接触,并在父母的引导下,在生活情境中多次体验感悟。教师授课时只要调动起这些生活经验,哪怕没有安排具体的生活情境,学生的头脑中也会自动浮现出这些情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扮演交通信号灯、模拟车辆的方式是在回(下转第54页)(上接第52页)归生活、帮助体验,还是在造就机器、以致更脱离实际?答案显然是后者。事实上过于简单的分小组活动不仅重复耗时,也逐渐消磨了孩子的学习热情。
【对策】本课课题是《平安回家》,先让孩子们观察从学校回家的路上会遇到哪些交通标志、信号、标线,然后画一画回家的路线图。课堂上就以一条相对复杂的路线为例,用孩子喜欢的下“交通棋”的形式进行游戏活动。将教材中出现的及常见的交通标志、人行横道、路口的多向红绿灯以及过街行人按钮,用图片的形式一一出示,教师有意识地渗透交通规则。孩子们在快乐地送“小明”(虚拟人物)回家的路上便自觉意识到交通安全有多么重要,原先比较难认、难记的交通标志、标线也在“寓教于乐”的生活化方式中被牢记。实践证明,真正源于儿童生活,更贴近儿童生活的课堂才能提高品德学科的实效性。
课堂教学即使结束了,但真正的生活才刚开始,品德课的教学就是要为学生打开生活之门,由学生自己在真实的、每天面对的生活情境中继续完成对身边人的新认识、新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 成功的期许,让课堂生活灿如夏花
【案例】我曾经在全区执教一节公开课(《品德与社会》第二册《有多少人为了我》),导入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许许多多人正为我们辛勤付出,于是安排分小组讨论并记录下“在社会中,到底有多少人在为我的健康成长、幸福生活而忙碌”?再请组长以竞赛的方式汇报,而其他学生只有等待。当孩子说得兴起时,我又怕耽误太多时间而影响后面的教学,便赶紧打断。学生那执著高举的小手,被打断的黯淡眼神,让人深思……
【反思】鼓励,你学会了吗?公开课上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遇到小组讨论总会请每个小组的组长来汇报。长此以往,课堂创造出的是个别的精英,大多数学生却成了课堂上的“多余人”“冷漠者”。在上一课例中,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语言 “抢断”学生的发言……这样的唯教案、唯自我的教学难道还是“人的教育”吗?善于表现,充满求知欲的学生遭到这样的打击,还能再开启那“德性生长”的大门吗?答案是否定的。
篇2
1、孩子注意力不集中。
粗心与注意力有密切的关系。注意力差的孩子,在视知觉把收到的信息传递到大脑进行分析时,信息会受到干扰,就容易出现错误、遗漏或遗失,从而导致粗心问题的出现。孩子计算或写作时粗心,可能是注意力分配落后,无法同时写和想,也就是说他不能将自己的精力很好分配于两件事物上,而出现马虎的错误。其他方面孩子粗心是属于注意力保持时间短,不能专心投入,就会出现马虎。
2、孩子学习或做事的动机不强。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动机和情绪为认知活动提供最佳背景。强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认知活动造成不良影响。缺乏动机,情绪低落,往往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神思恍懈。如孩子比较贪玩,看是在做作业,心里却想着同小伙伴玩耍,盲目追求速度快,因此心不在焉,错误百出。
3、孩子的性格所致。
有些孩子是急脾气,干什么事情都心急,急急忙忙难免出错。另外,大大咧咧的性格有可爱的一面,但不拘小节办事粗心,反映在学习上,容易增加失误。
4、父母对孩子的不良心理暗示。
孩子的能力是有差异的,有时无论他们如何努力,结果都会不尽如人意,父母就会对其加以教育和指责,比如说粗心被认为是不认真,意志不坚定等等。在这种不正确的观念影响下,大人倾向于以更大的压力来矫正,比如打、骂、处罚,当我们施加过大的压力时,孩子会充满挫折感。
父母对孩子粗心行为的误解
大多数孩子原本是不希望粗心的,但是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因素导致其粗心行为的产生。有时,孩子的粗心并不是父母表面看到的那样,所以请千万不要给孩子贴上标签。
1、误认为孩子主观不努力
孩子出现粗心的问题,大家数家长都会把它归结为不认真、太马虎、缺乏对学习的责任心,是主观不努力造成的。其实不是,家长们冤枉孩子了,不是孩子不想好,而是能力没达到,也就是学习能力发展失衡所引起的。
学习能力发展失衡是指智力正常,但是由于学习所涉及的心理机能的缺乏或发展没有达到同龄水平而无法掌握学校的学习环节,出现听、说、读、写、算以及更高层次的思维上的困难,随着问题的聚集和年龄的增加,进而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和情感上的发展。因此,孩子出现粗心的问题,不要不味的责怪孩子,更多地要从孩子的学习能力方面找原因。
2、片面关注学习习惯,忽视做事的条理性
家长往往重视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而忽略了让孩子养成做事的条理性。其实,学习上细心的习惯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与生活习惯密不可分,做事丢三落四、缺乏条理、不能坚持到底的孩子,往往在学习上容易出现粗心的问题。
3、过度单调的重复,引起心理疲倦
过度单调的重复会引起孩子心理上的厌倦,从而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破坏孩子的求知欲。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粗心的毛病
一、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任何人要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培养儿童的责任心要靠平日里的习惯培养。家长应该从小让孩子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小的时候让他收拾好自己玩的玩具,大一点时帮着洗碗。让他负责扫地或者洗碗,这就是他的责任,干好了要给予鼓励或奖励,干不好家长不能客气,应该要求他重来一遍,直至干好为止。家长要让孩子正视粗心的坏处,让孩子在生活中体会细心的好处,必要时可以让孩子承担因为“粗心”所导致的后果。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多做一些“细活儿”,如写毛笔字,缝纽扣等,这些都能锻炼孩子的细心程度。总之,就是让他对自己的事情负起责任来。这样,就能逐渐地培养起孩子的责任心,孩子在遇事时就不会敷衍了事。
自理能力差,责任心欠缺,导致孩子做事马虎、粗心。学习中出现的粗心现象正是孩子不良生活习惯的一种表现。建议父母摈弃以往过于保护、包办等不当的教育方式,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培养孩子生活的井然有序性,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孩子多做细活,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耐心。
二、培养孩子整齐有序的生活习惯。
孩子“粗心”,往往也会表现在生活的许多方面。如果孩子生活在杂乱无章的家庭中,就会养成粗心、马虎、无序的生活习惯。所以,建议家长们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有序的生活环境,培养孩子井井有条的生活习惯,慢慢地,孩子在学习上也会逐渐细心起来。
孩子在学习时,要创建安静的环境,家长应避免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做一些干扰孩子注意力的事。家长要引导孩子养成整齐有序的生活习惯。生活上,让孩子养成保管自己物品的好习惯,不仅仅是学习用品,衣服、鞋子等也要放到自己的柜子里,自己保管。学习上,要培养孩子养成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做完作业要检查、课前要预习、课后要复习等好习惯。
三、要让孩子保持健康的心理,多给孩子细心的心理暗示。
如果孩子犯了一点错误,父母就简单归结为粗心、不用功,甚至小题大做批评一通。如果家长一再地强调孩子马虎粗心,孩子就会真的认为自己粗心。相反,如果家长能及时观察到孩子的细心之处并加以表扬,孩子心理上就会有一种自己很“细心”的心理暗示。同时让孩子看到细心的好处,从而让其产生克服粗心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四、注意孩子的细心训练和习惯培养。
篇3
我的劲劲今年13岁,初二学生,曾是个很出众很优秀的孩子,整个小学五年里,他从没让我失望过。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我和他爸为他选择了一所全国很有名的寄宿制学校,一是想让他锻炼一下独立生活的能力;二是学校时间安排很紧,可以为我们减轻一些负担。我们刚开始担心他不习惯住校,可是他一星期就适应了,还学会了洗自己的衣服。
然而第二学期后,劲劲突然一下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学习没有主动性,很拖沓,而且作业很马虎。说他做错了,他能找到错的地方并且改正,以后做,再错。我看很多高考状元们都有“错题本”,但劲劲多写一个字他都觉得很吃亏,以前他不是这样的。有关学习态度与习惯我觉得说的道理太多了,他都当成耳旁风了。说他的时候他都答应得好好的,回过头来他要怎样还怎样。再有,他时间观念不强,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最可恨的是劲劲新添的毛病,不知道他脑子里整天都在想什么,谁的话都不放在心上。老师反映过,说刚布置了作业,他就问,老师,作业是什么?
我与他聊学校的情况,问能不能吃饱?有没有人欺负你?作业做得怎样?上课有没有认真听?他回答得含含糊糊,我们再追问得细一点,就不耐烦了。以前他喜欢打乒乓球、羽毛球,提到这个他就有劲头,现在却变得很慵懒。双休日的早晨我想让他去打羽毛球,他都不肯,说是没场地。但他对网络游戏却很上瘾,经常都是快到规定的时间又请求延时,有时候我很同情他,也清楚如果我坚持拒绝的话,气氛会很僵,就答应他。为了玩游戏你让他干什么都会答应。为了劲劲,我最近看了很多教育方面的书,但一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目前我很迷茫,没有方向,面对亲手养大的孩子有一种陌生的感觉,真的是让我寝食难安啊!唯恐说少了耽误孩子,结果刚好相反,越想做好,越是做得不好……
迷茫的劲劲妈妈
案例分析
劲劲妈妈的问题表面上看,讲的是孩子因离开母亲,而变得陌生的问题,其实是一个没有准备好的母亲,面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感到束手无策。
小学生的特点是告别幼儿时期,自我意识萌芽,并随着年龄增长意识增强,更依赖于他人的评价,尤其教师和家长的肯定,因此,妈妈和老师的话对他们很有效。但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孩子想脱离家长与老师的“束缚”,有一句熟稔的家长牢骚话就是:“这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这是孩子成长的正常现象,就是劲劲不住校,仍然会有些妈妈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但因为住校,又会遇到更多一些相关新问题的出现。
住校的孩子每周回家一次,做妈妈的自然很希望多了解一些孩子的情况。从劲劲妈妈对孩子询问上看,可以看出她更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而这种过度的关注容易给孩子造成压力与反感,认为家长不信任他,剥压他的自由。相反,对孩子生活方面家长要求不高,点滴进步家长满足地表扬与鼓励,恰巧是孩子进步的动力。劲劲妈妈也意识到自己把道理讲得太多了,对孩子已经失去作用了。这种情况症结在于家长针对一个问题,反复地从单一角度地讲,多次提,但问题仍然作为问题出现。那么不是问题的原因,而是应该从解决问题的方式上找找原因,换个角度和方式与孩子谈话。厌烦和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少,避免劲劲含含糊糊回答妈妈的问话。
劲劲的妈妈说儿子没有时间观念,按劲劲的年龄与经历来说,他拖沓的原因更可能是因为有没有兴趣导致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劲劲妈妈可以教孩子利用统筹方法来安排做事的先后顺序,进而节省时间、提高做事的效率的技巧,这对形成时间观念很有必要。包括劲劲的粗心,马虎都可能是没有兴趣导致的。从劲劲妈妈的叙述中,言语间充满了抱怨的成分,抱怨的同时,强化了孩子消极的行为,不妨转换一下思维方式,围绕细心做文章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父母换成赏识的眼光重新处理与孩子关系。
家长对策
第一,根据家庭与孩子的具体情况,理性选择是否让孩子住校。对于思想发育尚未成熟、自制能力不强的初中生来说,他们的个性及习惯,品德及修养养成的过程中,需要父母亲情关注和引导,走读的效果好。但当客观原因存在时,如居住地附近没有中意的学校,家长工作忙碌无暇或没有能力指导与管理孩子,寄宿是家长们的最佳选择。寄宿学校的优势,全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时间充裕、安排紧凑利于提高学习成绩;还有利于减少社会不良场所、不良习气对孩子的侵蚀,让学生远离外界诱惑。
第二,培养孩子各种能力,全面提升孩子素质。家长为青春期的孩子而做足充分的准备。凡是孩子有能力做的事情,逐步放权利给孩子,物品管理,用钱的计划,自我能力的管理等等,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及时处理问题的能力,及时做好孩子“离家”后的心理转变工作。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独立性弱的孩子给予鼓励勇敢地放手,独立性强的孩子信任的同时规矩约束,免得没有家长在身边放纵自己。多和孩子同寝室的同学交流,及时发现问题,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扼杀住孩子身上新滋生出的不良习惯和错误倾向。
第三,密切关注,遥控有度。住校生与家长沟通的时间较少,不利于家长随时发现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因此家长要与老师联系沟通,尤其当孩子出现的一些反常行为,向孩子询问是门学问。与孩子的谈话要针对孩子的个性特点,适时、适地、适度,提出孩子感兴趣,愿意交流的问题,从而引导孩子积极向你希望的方向发展。
篇4
关键词: 性格养成;环境因素;幼儿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317-02
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由此可见,孩子的性格与幼儿期教育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
作为家长、老师,我们都希望孩子生活的开心快乐!可是我们的孩子开心快乐吗?难道我们的孩子缺吃少穿吗?究其原因倒不是我们的孩子生活的不幸福,而是缺少感知幸福的能力!怎么让我们的孩子幸福呢?我觉得良好性格的养成至关重要。
良好的性格能使人更容易拥有积极快乐的生活态度,带来更多的社会支持,因此,好性格无疑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拥有良好的性格,那么哪些因素会让孩子形成乐观向上的品质呢?
一 性格的形成
我们做了大量调查,发现影响性格形成有先天遗传和后天形成两大因素。像遗传即为先天因素,环境和教育则为后天因素。下面将重点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教育因素三方面进行阐述:
1.遗传因素: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天生会打洞,说明我们一出生身上就有父母的深深烙印。调查中发现,如果父母活泼开朗,则孩子常常具有活泼的性格,为此,我园先从了解教师性格形成作为活动的切入点,开展走访、谈心、问卷等一系列的调查,并请全园95名在职教师撰写成长报告,将其生活环境、受教育情况及家人朋友相处情况进行自我分析,以期寻找其性格形成的轨迹。
2.环境因素:孟母三迁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说明很早以前人们已经意识到环境对人一生的重大影响。性格的形成大到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小到与亲子关系、玩伴关系、同学关系、同桌关系密切相关……就拿同龄的城乡孩子来说,就有明显的区别:农村孩子因生活条件差,大多动手能力较强,看到父母整天操劳,大多能替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但由于接触的人员有限,却又显得羞怯。而城市的孩子由于父母的工作强度没农村父母大,一般不怎么让孩子做家务,加上见多识广,所以显得知书达理,但往往有些夸夸其谈,说得很好,真正让孩子动手操作,却显得笨手笨脚。这就是其生活的大环境造成的。具体到一个家庭的小环境,比如一家中的几个孩子,老大与老小往往有很大的差异,由于老大承载了太多的责任与期望,所以工作能力大都较强,且勇于担当,但有时显得有些霸道,而家中的老小,由于家人溺爱成分较多,所以大多时候更愿意扮演弱者的形象,以期得到从小到大一直享受的照顾待遇。
3.教育因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瓦特逊博士说:“如果给我10个孩子,我有信心把他们培养成每个领域中的第一名,但有一个条件:他们不能是小学生和中学生,必须是刚出生的婴幼儿。”可见性格养成与早期教育密不可分。
二 幼教工作者怎样做才能使孩子形成好性格
美国曾做过一个调查:对各类教育中,幼儿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性价比最高。因此,性格养成越抓得早越好!
1.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从小就要让孩子知道,做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则的,让他们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是坚决不能做的,让孩子心中有底线。遇到事情不是困惑迷茫,而是很有自信的按规定程序完成。调查中发现:凡是招大人喜欢,小朋友欢迎的孩子,大多懂礼貌,有爱心,规则意识比较强,遇事有较强的谦让心里,其生活的人文环境比较宽松。我们都见过这样的场景:在商场和超市,看到又哭又闹、甚至满地撒泼打滚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大多规则意识都比较弱,他们遇到事情不按常规出牌,甚至在他们的意识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常规,一遇到自己不满的事情,就使出杀手锏:一哭二闹三撒泼,这时候家长往往无计可施,更别说科学的施教了,这样的孩子很难形成好的性格。
2.要让孩子有安全感。要说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恐怕哪个家长都不相信,甚至愤怒!那看看我们的家长是怎样爱自己的孩子的吧,镜头一、宝宝:妈妈我想要个纸飞机!妈妈:好,你看妈妈这会儿忙,自己去玩,明天妈妈到商场给你买一个又大有好的电动飞机好不好?宝宝:好吧。(很不情愿)镜头二,宝宝:爸爸今天我不想上奶奶家,我想和你和妈妈玩。爸爸:宝宝乖,今天先去奶奶家,等爸爸闲了和宝宝一起玩,好吧?宝宝:(很不情愿的)好吧。调查中发现,现在的家长,特别是年轻家长,爱孩子的方式往往是物质上不遗余力,而精力和时间上却很吝啬,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家长朋友你知道吗?一个孩子长大后,在他的记忆里能留下的,往往不是你给他买过生命昂贵的东西,你给他说过什么重要的话,而是童年生活中在你的怀里撒娇、听故事留下的温馨!至于你给他讲了什么故事,他从故事中学到了什么已经统统不再重要,而你给他留下的那份爱的安全感才会使他受用一生!
3.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愿意表达的环境。随着孩子日渐长大,其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家长、教师要认真、仔细的倾听,当孩子有独到的见解时,大人就要及时给予表扬,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要态度诚恳给孩子讲出不合理之处,让孩子心悦诚服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孩子才会变得讲道理、有自信。
4.把握教育的最佳契机,用心关注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一个鬼脸……从细节中了解孩子的需求,从细节中观察孩子的反映,抓住每个转瞬即逝的教育契机,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孩子的性格。总之,通过引导、纠正,让孩子自觉、自然、积极地养成良好习惯。惠普公司创始人戴维·帕卡德曾这样说: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
篇5
关键词:陈鹤琴家庭教育幼儿卫生习惯养成
1《家庭教育》中幼儿卫生习惯养成的方法
1.1诱导法
陈鹤琴说:“做父母的教育小孩子,应当以‘循循善诱’为依归,不应当以力迫威胁为能事。虽引诱和威胁都使得小孩子服从,但小孩子心里的愉快与不愉快则不可以道里计了。以引诱或威胁的手段去对待小孩子,不仅小孩子心里有愉快或不愉快之分,就是做父母的自己也有喜怒之别。”“若诱导他,而他仍旧不听,再用强迫手段也不算迟,何苦贸贸然去强迫他呢?”[2]在一鸣不肯穿衣服时,他的母亲就是这样做的。她不以强迫的手段对待一鸣,而是同他一起唱歌、给他讲故事,如此,在孩子注意力被转移的时候,就将衣服穿好了。这样的方式,不仅一鸣感到愉快,不再为穿衣服而别扭,他的母亲也会觉得轻松。很多时候,一味的责骂并不能使幼儿得到很好的教育。如果一鸣的母亲在他不肯穿衣服时骂他甚至打他,只用高压手段去压制他,他就算勉勉强强把衣服穿好了,也仍会觉得穿衣服是一件很不愉快的事。一旦有可能,他仍然不愿意穿。
1.2以身作则
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常常看见别人做什么就去模仿什么。虽然他模仿的结果和他所模仿的对象不完全相同,但也是有一些相像的。只是幼儿是非善恶的观念很薄弱,并不能分辨什么是可以模仿的,什么是不能模仿的。有一次,一鸣看见父亲吐痰,他学着也做出吐痰的样子。我们都知道随地吐痰是不卫生的,是不对的。然而小孩子并没有这样的观念,他看见他的父亲这样做了,他也就这样学。因此,父母以身作则对于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2《家庭教育》中幼儿卫生习惯养成的方法在现今家庭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2.1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表率
“身教胜于言传”,家长作为幼儿世界的重要他人,应该在孩子面前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严于律己,用自身的言行去影响和教导孩子。笔者在生活中观察到,有的幼儿家长在教导幼儿时常常言行不一致,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然而自己却是马马虎虎、得过且过。这对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利的。笔者曾见到一位母亲在饭前提醒自己的孩子先去洗手,然而这个小女孩却说:“爸爸也没有洗!”她因为自己的父亲没有在饭前洗手,因而并不觉得这是不好的习惯,并且在母亲提醒她时以此为理由拒绝去洗手。由此可见父母以身作则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很重要的。这位父亲在听见孩子的话以后,就说道:“吃饭前当然要洗手,爸爸只是不小心忘记了。谢谢妈妈的提醒。”然后他就去洗手了。小女孩听见了,就明白饭前应当洗手了,并且在下一次吃饭前,她生怕父亲又忘记了,还提醒了父亲一起去洗手。自此,她就养成了饭前洗手的好习惯了。除此之外,家庭中的其他成人,如爷爷奶奶也都应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为幼儿做好表率。
2.2严宽适度,为孩子明确行为准则
笔者曾在生活中见到这样的情景:做母亲的要为孩子洗澡,做父亲的却认为天气太冷不应当洗。二人甚至为此产生争执,而孩子则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听从谁。这就很不利于幼儿习惯的养成。因此,父母双方应当尽量保持教育一致,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产生争执,可以私下进行商议以达成一致,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并使之成为习惯。此外,家庭其他成人也应当与父母达成一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由于生活年代的不同,因而往往与父母在生活习惯、教育观念、教养方式中存在很大差异,时常会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与父母产生异议。这就需要成人之间做好相互之间的协调、合作。现今大部分的父母都是上班族,因而能够花费在幼儿家庭教育上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充足。一方面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生活都是一手包办,吃饭要家长喂,睡觉要家长哄。笔者所熟识的一个五岁幼儿,已经上幼儿园大班了,仍然不会自己擦屁股,每次上厕所都要叫妈妈。与其母亲交流,问为什么不教孩子自己做,如果孩子在外面想上厕所怎么办。这位母亲说:“她不在外面上厕所”。这样的过度溺爱对孩子卫生习惯的养成是极其不利的。同时,过度的爱护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一旦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就会一团乱。另一方面,很多幼儿在父母没注意的情况下养成了不良卫生习惯。这时,就需要做父母的耐心引导,帮其改正。但事实上,一些家长常采用强制手段让幼儿改正,这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建议父母在发现幼儿已有的不良习惯时,应采取温和的手段耐心帮其改正。但如果几经纠正无果,就可以采取比较严厉的方式。
篇6
【关键词】 儿童;心理健康;家长教育;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1
俗话说“一岁看大,三岁看老”,道出儿童时期所反应能力及所表现的心智,已经决定其人生轨迹,对此,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的培养尤为重要,其中家长的教育尤为重要,对此,需要从家长因素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为儿童以后的健康茁壮成长,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1.影响幼儿童心理健康的家长因素
在儿童成长历程中,父母是最亲近的人。亲子之间的紧密关系,也影响着儿童的行为习惯、个人品格等,同时父母对待子女的爱,也会在这一过程中,塑造儿童的个性;父母的心理障碍也会给子女留下深深的疤痕,造成人生难以忘怀的伤害。笔者查阅多项文献资料,发现家长教育存在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1家庭结构过于简单
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国内家庭大多为三口之家,独生子女是最常见的家庭结构。由于生活的忙碌,父母白天在外上班,晚上才有一些时间,拖着疲倦的身体与家人团聚一个冰凉的建筑物内。[1]此时的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看护,独处的时间比较多;同时没有同龄玩伴与其玩耍、交流,每天只能够面对冰冷的玩具、电视机。生活空间的狭窄、交友范围的狭窄,已经造成这些儿童胆小、缺少独立性等特性。[2]另外一些因素不可忽视,我国单亲家庭逐年攀升,儿童在单亲家庭中长大,其心理健康度明显低于同龄的完美家庭。这些儿童在缺少心理上的交流及照顾,缺少与外界陌生人交流,逐渐养成了懒惰、孤僻、自私的心理品格,长大之后,其人际关系也不太好。
1.2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这一代的父母为了维持一个长期、富裕的家庭生活,需要在外打拼,大量时间用在工作上,缺少对儿童的照看,为此,家长就用物质来满足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小孩从小就养成衣食无忧、养尊处优的不良作风,这也就是现在城市里颇为流行的“啃老族”的深层原因;在儿童学业上,一味的强调分数,不注重儿童其他方面的培养,严重忽视了儿童心理、精神、个性上的培养。
1.3家长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现在的家长可能在自己的学识、专业上有着比较独到的见解及应用方法,但一说到自己孩子的教育,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打、吓的教育方式,这些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并且这些不好习惯也可能为儿童承袭,一代代往下传。对此,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极大地影响儿童的心理品质。[3]如家长很随意,对待事物不放在心里,自己的小孩也能够做事马马虎虎。对于家庭离异的小孩,由于经历过家长冷战、热战的洗礼,会给儿童留下非常严重的心理阴影,造成孤僻、胆小的性格。也有部分儿童在家长的怂恿下,对看不上眼的儿童实施打骂行为等。对此,儿童身上的每一个心理毛病,都可以在其家长身上找到原型,家长说的话、做的事,都有可能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印证了“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儿能打洞”古老的道理。
2.家长教育因素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建议
儿童是家长的开心果,是家长的希望,为了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家长应当为儿童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家庭生活环境,改变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看淡物质对儿童健康成长的影响力,更多给予情感、价值观、心理交流上的影响。
2.1积极拓展儿童的活动空间
人是一个社会群居性动物,人只有在社会交流中学会认识自己、学会认同其他人的观念、学会成长,为此,家长应当每周抽出一定时间多陪陪孩子出去活动,开启他们人生道理的智慧。第一,鼓励孩子与同龄儿童玩耍,在交流中学会包容,在交流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培养融洽的朋友关系,跳脱狭小的生活空间,让自己变得开朗、活泼起来,学会独立应对生活、情感上的问题。[4]第二,多抽一些时间,与孩子交流。正如一个家长说的“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朋友,真心与孩子交朋友,就需要多一些时间与孩子交流,懂得孩子的行为方式,参加孩子的生日聚会,给孩子送一些小礼物等.”
2.2 采取最合适的教育方式
教育孩子是家长理所当然要肩负起的责任,也是国家、社会给予其期许,是一种不可推辞的社会责任,为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当发挥不怕苦、不怕烦等优良作风,合理安排教育孩子的内容、方式,严格落实自己制定的任务。首先,教导孩子多学习一些科学文化知识,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应用科学文化知识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具有理性思维。[5]其次,家长善于注意情感教育的尺度,合理表达自己的情感也是一门艺术。每一个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为此,家长且不能够过分的宠爱、溺爱,对孩子的爱要有节制、有分寸,懂得倾听孩子的呼声,认真对待孩子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绝不放过孩子的每一个小错,不要采取无原则的让步,严格执行每一个规定孩子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情绪,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汪小琴,许爱珠,张建灿;农村贫困女童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 2011
[2] Daniel T.Hickey.Engaged Participation versus Marginal Nonparticipation: A Stridently Sociocultural Approach to 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 2003
[3] 林晓丰;浅析现代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4)
篇7
一个外校老师来他们学校借班上课,所借的那班上,有个学生没穿校服。这孩子反应很快,跑到朋友班上借了件校服,不料,就是因为这件校服,让朋友惹上了很大麻烦。
公开课后的第二天,家长来找朋友了,原因很简单,他的孩子感冒了。
“我家孩子穿校服来的,结果被人家扒了,害我孩子冻了一下午!”家长的语气很冲,话里话外对朋友很不满。自然,朋友很难接受这样的指责,因为校服是孩子自己借给别人的,而借校服的那个学生也将自己的外套留给了孩子,是他家孩子自己不愿意穿而受凉的,怎么账却算到老师头上?
但家长依然不依不饶:“那是借吗?那是逼着我孩子给他的。作为老师,你应该制止。再说了,孩子冻了一个下午,老师你没看见?要是你家孩子在大冬天的,少穿了一件外套,你会让他那样冻着?”……
任凭朋友怎么解释,家长就是听不进去。朋友急了:“你家孩子学习成绩那么差……”没等话说完,家长顺手抄起办公桌上的一个水杯,扔向了朋友。“我家孩子成绩差,就该死?今天还就不行了,不给我个说法,我去教育局告你们!”
好在水杯并没砸中朋友,而后,得知消息的学校领导也参与了调解,好半天之后,事情算是告一段落。
能体会到朋友的委屈,便安慰他道:“做班主任多少会遇上一些家校矛盾,这样的矛盾,既是反思自己的契机,也是促进自己成长的良机。”
朋友幽幽道:“其实当时我是想劝劝家长,孩子平时成绩差,如果一味这样吹毛求疵,会让老师产生畏惧心理,不敢严格要求孩子,最终反而会害了孩子的。谁知,话没说完就差点挨了一水杯。”
抱怨完,朋友很失落地询问我,“如果是你,你会怎么与家长进行沟通?”
是啊,如果是我,我又会怎么与家长沟通?这个问题,让我一时也不知从何答起,因为我不在现场,也不知道家长与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时的细节,从何说起呢?只得又安慰了朋友几句,挂了电话。
室外,阳光灿烂。正是下课时间,孩子们在操场上笑着、叫着,嬉戏着、玩耍着,那样生机勃勃。几个一二年级的孩子,正在那儿踮着脚,相互比着个头;几个大一点的孩子,在玩着他们创造出的游戏……孩子,永远是这个世界最值得人疼爱的,家长看孩子的眼神,一定会更加疼爱、柔软吧。他们爱孩子的程度,肯定会是超过我们这些教师的。
站在家长的角度来看,他们也知道教师对于自己孩子的重要性。除了家人外,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应该就是教师,与教师相处得不愉快,多少会带给孩子不好的影响。可为什么依然会有家长与教师发生冲突呢?
我忽然明白,抛开个性太强,素养太低的极个别家长来说,绝大多数的冲突是家校没能建立互信而引发的。当家长长期感受不到教师的善意,认为教师不在乎自己的孩子时,些许的问题,就可能引发家长情绪的爆发。他们,大多是想借机出一出长期以来积累的怨气,或者想借此警告教师,不要将自己的孩子太不当一回事儿。
家校没有建立互信之时,遇上问题后,化解起来是很麻烦的。那么,怎么才能建立家校之间的互信呢?
我想,工作不是做在矛盾发生之时,而应该做在矛盾萌芽未起之际。说白了,就是在工作中始终注意自己的言行,让家长充分感受到善意。
常听有教师这样批评家长:“你家孩子再这样下去就废了!你作为家长,在家是怎么管理孩子的?”“你家孩子,最好能带回去上幼儿园,上小学实在是难为他了。”……每当这时,我在家长的脸上所看到的,除了尴尬,更多的是伤痛与失落。对于家长来说,有什么比自己孩子的将来更重要呢?教师这样过于绝对的评判,过于激烈的批评,更多时候,会使家长产生强烈的无助感。有着这种无助感的家长,要么会破罐破摔,要么会对教师不信任。
因而,在与家长沟通时,我们得拉近与家长的心理距离,站在孩子发展的立场来谈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久前,我班一个孩子家长来了,想了解一下孩子在校时的状态。这孩子,很马虎,无论是字迹还是完成质量,都不尽如人意。既然家长来了,还是得说一说的。“我们家豪,其他方面都挺好的,就是作业有点马虎。我就在想,孩子已经六年级了,习惯上我们还是要多关注……”“在学校我会多关注的,在家也得拜托您多督促。说到底,孩子还不是太自觉,习惯的培养还需要我们多提醒……”
临出门,家长很是感慨,说他养孩子这么大,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如我一个月时间了解的深。家长很朴实,话不多,只是这样表达着谢意:“老师,你能教他,是他的福气。”没批评家长吗?批评了,只是比较委婉。但我们的目的不是批评家长,而是解决问题。如果能够多关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孩子的发展放在首位,就可以在满足家长的心理需求的同时,将问题谈到位,从而增强家校之间的互信,使得后期的工作更加主动。
篇8
尊敬的各位家长:
你们好!
首先,我代表全校4000多名师生,向各位家长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各位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加今天的家长会,证明你们对自己子女成长的关注和重视,也是对我们学校工作的大力支持。召开这次家长会的目的是为了介绍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和发展目标,加强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对策与方式,同时促使家长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来,以便老师能够及时调整工作方法,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总之一句话,就是“让每一个孩子获得成功”,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快乐生活,学有所获,将来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是我们教育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坚信,从这点出发,我们的家长会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得圆满的成功!
一、下面,我首先向各位家长汇报一下上个学年以来我校的一些工作情况。
1、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抓手,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斐然。过去的一年,在上级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先后被上级部门评为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全区中小学安全维稳工作先进学校”、“全区中小学办学业绩综合考核先进学校”、“全区中小学先进党支部”、“全区中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学校”。
2、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方向,坚持开展文体活动,培养学生特长。
上个学年,我校特别注重素质教育,以校园各类兴趣小组为依托,以特色校本课程为载体,成绩显著。一是继续抓好抓实了“客家花灯”校本课程,并被教育部命名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学校,二是继续办好了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展示学生的艺术才华,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规范每天上午的跑操,达到让学生放松心情,锻炼身体的目的。
3、以培养健康人格为导向,着力提升学生文明素养。
我校德育工作踏实高效。通过主题班会、校长小助理、三月学雷锋献爱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了活泼健康、积极向上的**德育氛围。特别是我校注重创新德育模式,独创的寒假“八个一”体验式德育也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德育案例。一个学年以来,**学子文明礼貌,**校园安全有序。
二、对家长的希望和要求
各位家长,对于您的孩子,我们不敢有半点马虎,我们将竭尽全力,将自己满腔的热情和无私的师爱倾注到工作中去,但是孩子的父母们,你们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第一责任和监护人,你们要保障孩子上学所需,科学合理的安排好他们的生活,关注孩子的喜怒哀乐,帮扶孩子顺利走好人生每一步。如今家庭教育已成为一门学问,希望家长能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做一名称职合格的家长。
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还希望家长们从以下方面进行配合。
第一、我们双方必须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要相信,学校的一切举措都是为了您的孩子健康成长,学有所成。
第二、宽严有度,不要溺爱、娇惯,也不要求全责备,尤其加强对孩子零花钱和使用手机的控制。不要让孩子们滋生的攀比之心。
第三、不管工作多忙多累,每个星期和您的孩子作一次谈话和交流,注意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
第四、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但千万不能只关心孩子的成绩。要客观地认识学生的成绩,要帮助学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要多方面综合评价我们的孩子,关注我们的孩子,做到不急不燥,有方法,有耐心。
第五、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加强锻炼,体育不仅是强身之育,也是强心之育,它更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关注孩子生理发育状况,介绍相关常识。引导孩子善于与人相处,学会对待困难和挫折。
第六、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学校只能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一部分,家长如果把教育责任全推给老师,老师同样无法取代家长。尤其是品德教育、习惯养成、性格培养等重要教育任务,更需要家长与老师的合作,才能完成。
第七、注重习惯养成。教育就是习惯培养。任何不良习惯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教育得法,一切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变化。
第八、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如督促孩子认真按时完成家庭作业,有意识地进行复习和预习,遵守时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等。
第九、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创造有利孩子成长的条件,引导孩子爱读书,与书交朋友,善于思考,有广泛的兴趣爱好。
我们坚信,有了您的配合,信任、理解和支持,有我校这批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充满活力,有爱心、有事业心的教师队伍,您的孩子一定会健康愉快地成长。
篇9
耐心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品质,也是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众所周知,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完成过程,幼儿教育尤其如此。在孩子这个漫长的成长历程中,如果教师缺乏耐心,对待孩子重复出现的问题不给予积极正面的解决,将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给孩子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教育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知识的传递需要不断的重复强调、总结认识,习惯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日积月累,思维的进步需要一个循环往复的上升过程,这些都需要教师具备耐心,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地给学生进行讲解,仔细、认真地纠正孩子的每一次错误,循循善诱地对孩子进行思想的引导和心灵的抚慰,使学生在教师的耐心教育下得到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细心是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由于幼儿年龄小,比较单纯和幼稚,很多情感或者问题不能很好地进行表达,甚至出现了错误的表达,因而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必须要特别细心,仔细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切忌粗心大意,大大咧咧,马虎忽视。首先,要仔细观察孩子的表情、动作、行为,了解孩子的真实思想和真正的身体状况。因为孩子思想不成熟、表达能力差,他们对于一些情感可能无法表达,或者对于身体的轻微不适没有察觉,这时就需要教师的细心观察,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状况。其次,教师要细心分析,寻找答案。对于孩子可能出现的情绪不高、闷闷不乐、突然爆发一些异常行为等,教师要细心分析,找到原因,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再次,细心要体现在教育和护理上,要因人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孩子的状况是千差万别的,教师要细心地观察孩子的具体特征,根据孩子的不同特性制定不同的教育对策,因人而异,给予不同的照顾和教育,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刚入园的小朋友,比较任性,常发脾气,教师就要仔细安抚,纾解孩子的情绪,使孩子和教师产生亲近感;再比如有些孩子自理能力差,大小便都要老师帮忙,睡觉也要陪着,那教师就要进行特殊的照顾和陪伴,帮助孩子提升自理能力。
三、童心是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沟通桥梁
幼儿教育的对象是稚龄儿童,他们和成人的思想、行为有着很到的差异性,如果教师不能正视这种差异,用成人化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进行教育工作,那必将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导致孩子不能理解和接受,成为所谓的“拔苗助长”式的教育,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因而幼儿教师必须要具备一颗童心,在工作中要用幼儿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幼儿的思想去想问题,表述问题,动作示范时也要用幼儿的动作,这样就能贴近孩子的世界,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孩子看着教师和自己一样的行为语言,能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会更轻松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导,不仅达到了事半功倍教育效果,而且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避免孩子出现早熟现象。
四、责任心是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
篇10
案例描述:
我们班有一名学生,叫小杰,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妈妈就跟在孩子后面叮嘱要细心、细心、再细心,可孩子粗心的毛病却越来越厉害了。无论是平时做作业还是测验考试,孩子的作业及卷面正确率总是不高,不是少写个小数点、就是多写个零,不是看错了题、就是抄错了已知数。考试时,各门功课都会因粗心而失分,所以尽管孩子反应快、脑子灵活、接受能力强,可成绩总是不理想。生活当中,小杰也是做事马虎,经常丢三拉四,时常忘记带笔记本或作业,妈妈也常说孩子的房间、书桌凌乱不堪,还不许妈妈收拾,常常为找东西而把房间翻得一片狼藉。
对于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小杰妈妈坦言,他们认为只要孩子专心读书就行了,所以家里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生活起居都是父母帮孩子包办了,所以孩子11岁了,似乎没有一点的责任心。
原因及对策:
其实在学校里,像小杰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应该说还相当普遍。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或听到学生们不负责任的事情。如:忘了带学习用品,作业没做完就玩去了;打扫卫生,工具扔一地就不见人影了;笔、书本摊一桌子,抽屉垃圾塞得连书包、字典都放不下等。劳动时常常是半数人不带工具,就连上课也常有人忘了带书带笔。每当老师帮助教育时,学生们都是一个理由"忘了"。那么是不是我们的学生记性不好,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得了健忘症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我们的学生没有被培养起责任心。
现在许多家长包办了孩子的一切,家务活根本不让孩子插手,如果孩子想帮大人干点什么,大人便会说把你的学习抓好,考试上去了比什么都强,家里的活不用你管。说实在话,替孩子做得越多,照顾得越周到,孩子就越不会料理自己的事情。久而久之,孩子们会成为自己事情的局外人,一切责任都有人为他承担。而有些家长也非常乐意承担责任,孩子的学习用具没带,家长又说忘了给孩子准备。后果是什么呢?是孩子的不良习惯继续浅滋暗长下去。
所谓的责任心源于日积月累的良好习惯。上述的问题学生常表现一个固定的循环方式:犯错——保证——改过——再犯错。这种行为的反复无常,主要因为他们自控能力差、没有坚强的意志,在特定的落后、挨批、被轻视环境中,他们听不得批评,形成严重的逆反心理:或暴跳如雷,或不动声色的拒绝教育。积极动机消失是造成问题学生的又一原因。在学习中,他们被动的学习,没有兴趣,没有参与意识。在各项评比中,他们发现:家长、老师的期望总是高于他们的实力、像奢望一样时,积极性极易消失,成功动机也一闪而过。接连的失败经历,使问题学生抬不起头来,加之他们没有责任感,没有为责任而努力的过程,导致他们自暴自弃或产生消沉情绪。
学生习惯不好,不是智力原因,而是学生缺乏培养与训练。这一点至关重要。运动员要接受体能训练,军人要接受军事训练,学生也应该接受习惯训练。教育应该是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生命教育、挫折教育等多种教育手段的灵活运用。我认为应把习惯训练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实行“盯、管、抓、查”四字诀。“盯”,即把学生控制在视力范围内,照管到每个学生;“管”,即管学生在做人、生活、学习中各种细小的琐事,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抓”,即抓学生散漫的地方,对他们进行纪律约束,好作风、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查”,即查教育训练效果,使学生逐步养成爱生活、爱学习和发现不足之处,并及时改进、补充,让学生成为具备良好品德行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