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价值的教育问题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价值的教育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 我国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历史重任,这些大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民族振兴者。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价值取向关系着我国民族发展的未来。把每一位体育专业大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是高校体育教育的神圣职责。在目前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的形势下,体育专业大学生中出现了种种不良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其健康思想的发展。因此,体育专业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工作要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不断改革与创新,才能找出适合他们思想特性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方案。
关键词 体育专业 大学生 文化素质教育 措施
一、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现存状况
(一)对文化知识重视不够,轻文重技思想严重。长期以来,体育专业大学生受重专业轻文化思想的影响,认为文化课是虚的,是无形的,文化素质的高低很难用尺子去衡量。而体育专业课才是实的,比如长跑、短跑、跳高、跳远,那是要用时间去计算、用尺子去丈量的,达不到标准就不能取得好成绩。由于此种思想的支配,很多大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认为只要专业好就一好百好。有的学生也能认识到文化素质的重要作用,但懒于用脑,自律性差,最终导致文化知识课成绩平平,思想文化素质不高。
(二)考虑问题简单粗糙,遇事鲁莽冲动。应该看到当代体育专业大学生多数学员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有坚韧的意志,不服输的精神,以及较好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思想文化素质状况主流是好的。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许多事情的处理上,待人接物上易受干扰,容易冲动,道德修养不够。这样的文化底蕴,一旦在奋斗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失败,就很容易丧失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大学通知书不是通过文化学习挣来的,而是以奖品的形式获得的。长期以来,我国的竞技体育采取的是三级培养模式,即业余体校、地方队和国家队,这种模式的教育是特殊形式的职业教育。从教学形式上看,运动训练是主体,文化知识课的学习是业余,二者不同程度的出现脱节现象。从教学成果上看,学历有时成为一种政治待遇,有些获得某项荣誉的学生未完成规定的学业就能拿到文凭,或保送到名牌大学深造。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现存状况的成因
(一)来自本人的因素。当代体育大学生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发育成熟,看起来俨然是一个“大人”,但是他们遇到重大问题的时候,还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还难以准确选择正确的方向。如果他们做事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坚持自己的思想观点,那将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极为不利。因此,高校应采取科学、正确的文化教育来引导,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来自学校教育的因素。我们不能不承认,多年以来,高校始终把文化素质教育作为重要工作之一。很多高校成立了专门的思想教育工作组织,配备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人员,从课内到课外对大学生实施了多种形式的思想文化教育。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教育的成绩并不尽人意,其个中原因恐怕是只讲形式,不重实际。问题的根本是传统的教育案例内容缺乏科学性,没有吸引力,更与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影响了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效果。
(三)来自社会影响的因素。当代体育大学生的社会观念、生活态度和人生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与中国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密切相关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因为只拥有专业技术特长,走上工作岗位后,一旦失业就很难再找到合适的工作。这种现实无形中给他们造成了就业压力,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其健全人格和良好价值观的形成。
三、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开设适合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实践证明,第一课堂的教育,依然是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主要阵地。当前的问题是,各个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没有统一的标准,且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这很难保证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质量。现在很多高校把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程,这是很明智的做法。体育专业大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较差,学校应针对他们开设一些文学、哲学、历史等概论性课程,内容应浅显一点,通俗一点,尽可能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条件下,容易接受和理解。这些课程的开设能够让他们学到一些基本的人文常识,增加知识,开阔视野,为以后走出校门,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二)努力营造“三体合一”的文化素质教育环境。“三体合一”即是校园、社会、家庭三个文化素质的教育环境。学校教育是思想文化素质教育的内部环境,社会、家庭教育则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外部环境。要想真正做好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就必须内外结合,将家庭、社会、学校三者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接受良好的文明健康教育熏陶,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修养,确保文化道德品质的优良。
篇2
关键词:毕业论文;研究问题;问题表述
一、研究源自问题
研究的起点是问题。问题源自于两种或以上的认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它可以是两种或以上理论观点之间的矛盾,也可以是观点与事实经验之间的矛盾,也可以是事实之间的矛盾等。在复杂各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和确定一个“真问题”不仅呈现了研究人员的智慧,而且体现着教育工作者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与执着。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算得上是“真问题”呢?首先,“真问题”应该是“起码有两重含义,一是研究者对该问题确实不了解,希望通过此项研究对其进行认真的探讨;二是该问题所涉及的地点、时间、人物和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对被研究者来说具有实际意义,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1]“真问题”必然要有价值。这就是指,分析和研究这类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澄清以前错误或者不完善的认识、解决某类教育现象背后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确定了研究的方向和水平。在做质的研究中,研究问题往往都会有较强的指向性。比如研究可以是在中小学、高校等地开展,那么研究所得的结论往往都是向那些同类或者类似学校推广。读者可以通过了解这些研究问题准确无误地抓住作者研究的方向,从而推断出这些选题旨在解决哪一类的教育问题。发现和确定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这本身就体现了研究者在其所研究领域已有相当高的水平。正如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数量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2]
研究的过程是围绕问题的解决。对于许多教育研究者而言,研究的过程是就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拓展。比如,研究者以“一所合并中学学校文化冲突的个案研究”为选题,研究的对象是此合并中学,研究的核心是合并中学中存在的文化冲突。研究的过程也是细化问题的过程,将问题逐步细化,再各个击破是研究的关键所在。
研究的结论是对问题的回答。在论文中,研究成果往往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其目的主要是回答研究问题。研究的结论是整理研究的结晶,也是通过论证得到的结果。它是对所选的研究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比较、归纳和综合概括而得出的结论,澄清错误、模糊认识、解决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即整个研究问题的答案。
二、现实研究的批判
为了更加透彻地分析研究选题,笔者共整理和分析了J师范大学100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其中,有许多优秀的选题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也有许多不当的选题值得我们借鉴。下面是对不当选题所体现的几类问题进行的分析与归纳:
1、选题无研究价值。“这个问题是否值得研究?”是在选题确定之前必须回答的问题。“值得与否”意指研究有无价值,即研究的问题一定是真问题。为了确定问题的研究价值,我们应向自己发问:“通过这个研究我到底想了解什么?我对这个研究现象中的哪些方面特别感兴趣?这些方面我还有什么不知道而又确实想知道的?这项研究对被研究者有什么意义?他们可以如何从中受益?”[1]真问题首先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困扰着你,而你需要通过他人的经验来解决此问题。通过各种途径查找类似问题的文献是确定此问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的有效方法。
2、选题大而空。这是在选题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选题空泛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没有确切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简言之,空泛的选题往往仅呈现一个教育现象而看不见作为研究的痕迹。这些题目可放入研究杂志中使用,但作为本科生及以上学历的毕业论文题目则颇为不妥。为了更好地研究空泛选题,笔者举几例的原本陈述方式和经过修改的陈述以便读者参考:
原陈述:中学生的思想现状
再陈述:M城市初中二年级思想品德课对二年级学生品德修养的影响研究
在原陈述中,“中学生”指代的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思想”是指政治思想?还是品德修养?研究的问题是“现状”还是其它?这些由原陈述产生的问题在再陈述中都能找到答案。
原陈述:新课程下初中英语情境教学研究
再陈述:新课程下A中学初二英语情境教学的现状研究
在原陈述中,我们甚至无法确定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它的核心是英语情境教学,但是它本身并不是一个研究问题,而是一个教育现象。
3、选题不具有可操作性。选题不具有可操作性意指研究所选择的切入口太大或是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难以实现。这一类选题反映出学生希望从一个宏大的背景中研究教育问题,但是研究难以落实。
原陈述:普通高校教师的在职教育研究
再陈述:B市W大学教师在职教育的现状研究
在原陈述中,研究的主体是“普通高校教师”,这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它包括了在任何一所普通高校中任职的教师。如果要对此选题教学研究,研究者必然要到好几所普通高校中进行调研,这势必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而作为在校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则几乎不具备进行此项复杂研究的条件。但是就某所普通高校教师的在职教育的现状研究则是可行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个案研究是学生研究的第一选择。
4、从选题看不出明确的研究方法。一个好的选题往往能够让读者直接看出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一旦被明晰地呈现在选题中,读者可立刻分析出整个论文的脉络,同时也可使研究有条不紊地进行。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包括:个案研究、现象学研究、叙事研究、实验研究和行动研究等。
原陈述:N中职女校学生生活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再陈述:N中职女校学生生活体验的现象学研究
在原陈述中,研究方法的表述十分含糊――“调查与分析”,根据选题,研究的关键主体是“女校学生生活”的情况,因此较适合采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
原陈述:悔悟的教育价值及其引发
再陈述:C中学初二学生的悔悟体验研究
在原陈述中,只提到“教育价值及其引发”,而未明确研究方法。再陈述中,加入进行研究的中学和学生不仅反映出研究方法是个案研究,而且使选题由空泛变具体。
5、选题的表述含糊不清。在确定了选题之后,如何清晰、简洁而又重点突出地将选题表述清楚也很值得研究者思考。言简意赅的题目不仅能够标识出研究的对象、核心和方法,还能获得读者的青睐。相反,如果研究者对问题的范围界定不清、文字表述能力又欠缺时,读者将难以明确研究的重点,甚至不明白选题的意义。
原陈述:高校师生顶岗支教实习:现状与思考――基于“红土地支教”的调查分析
再陈述:“红土地”A大学师生顶岗支教的现状研究
在原陈述中,我们可以看见选题的表述十分冗长而且容易产生歧义。再陈述中,整合了原陈述的内容,并且将“高校”具体为“A大学”。经过修改,将原本破碎的内容组合成意思完整的题目。在表述选题时,应在充分体现研究问题的前提下精简表述。
6、选题重对策研究轻问题分析。这一类型的选题表述也屡见不鲜,它的主要问题是在对策建议上花了不少笔墨,从而导致对研究问题分析不够,模糊了研究的焦点。学者做研究的重点应放在问题“是什么”上,至于“怎么做”的部分一定不会是研究的重点。
原陈述:农村初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再陈述:W村初中英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现状研究
7、选题“――以某校为例”研究宏观问题。这一类型的选题表述可谓比比皆是,采用此类题目的人希望通过一个个案来寻找普适于某类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法。该类选题不禁让笔者思考:“这一个案研究所得出的研究结果是否可以推广到同类的研究对象中去?”
原陈述: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适应性研究――某中职院校为例
再陈述:某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适应性研究
做出以上修改的意义在于将原本较宏观的研究缩小至一个个案研究,既表达了原作者希望表达的意思,而且可以避免由较大的研究切入口带来的研究推广性问题。
三、我们应该研究什么样的问题
恰当地选择和确定研究问题,首先要知道从哪些方面寻找问题,从哪些途径找到所需的研究课题。一般来说,研究问题的来源有以下几方面:
1、在教育实践中寻找研究课题。各级各类的学校是丰富多彩的“教育田野”。在这些学校的教育改革实践中,有许多值得研究的教育问题。研究者如果能够充分地利用“田野”中的第一手资料,整理出学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行动研究、叙事研究、调查研究等研究方法,形成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则我们大抵可认为选择这样的研究课题是有意义的。
2、从社会现状中寻找研究课题。有意义的问题应该与我们的学校教育、社会现实或区域文化密切关联。从社会、教育的新旧事物之间的“不一致”或者“冲突”入手,发现“真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加大。
3、从理论学习和研究中发现问题。理论学习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同时也是寻找和发现研究课题重要来源。在阅读研究论文时,既要抱着学习的态度,又要时刻保持着学术敏感,便可以从中发现不足或还不够完善的地方,将这些不完善的部分转化成问题模式,则研究就可以着手了。
4、从讨论和交往中发现问题。经常就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有利于发现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一个人的智慧往往是有限的,一个人所想的问题往往也比较狭窄。所以经常与他人交流与讨论,不仅有利于个人知识的增长,而且可以培养和提升自己反思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的焦点和分歧之处往往是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5、从有关部门直接提供的课题中选择。各个地方都有教育科学研究管理机构或教育科研规划小组,这些研究管理机构或部门会定期或不定期地一些教育科研“课题指南”,比如《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指南》。这些研究课题大都是国家十分关注的教育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十分有实用性。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实际条件从这些“课题指南”中选择某个“课题意向”,然后逐步将这个“课题意向”化为具体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篇3
广洋湖镇中心小学 盛安春
近日,我认真阅读了中央教科所访问学者、北京市骨干教师、全国万名班主任培训特聘辅导教师韩玲老师的《我的班级管理之道》,真的是受益匪浅。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她关于问题学生的教育。她为了说明在实际的工作中如何去对待问题生,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是“乐妻劝婆”,第二个是“崔永元患上了数学恐惧症”。这两则故事虽然发生在不同年代,但叙述的都是“施教者”对“犯错误者”的批评以及产生的效果。乐羊子之妻面对婆婆的不良行为,采取责人先责己的方式,以退为进,以情感人,扣其心灵,促其反省,使婆婆幡然醒悟,羞愧难当。崔永元的数学老师采取羞辱性的语言和行为批评学生,使学生患上了“数学恐惧症”。韩老师通过这两个故事向我们一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传达一种信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处理问题学生的时候,必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研究学生的心理,采用适合学生的方式与方法。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的教育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要从尊重和赏识开始。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赞赏孩子,鼓励孩子,是师生情感的催化剂,是激发学生学习内在的动力。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批出来的。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用放大镜找学生的优点,开展赏识教育。”讲座的结尾韩老师说:“我时常想:学生的命运与我们老师的教育方法关系太大了,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也许就会断送他们的前程,有时一句温暖的话语,就会唤起失落孩子的激情。善待他们吧,因为他们还是孩子!”韩老师质朴的话语,鲜活的事例背后折射出一种爱的光芒,那就是师爱。韩老师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自己的学生,尤其是那些问题学生。有了爱的付出,一切皆有可能。
我曾做过八年的班主任,深感班主任肩上的责任重大,可谓任重而道远。班主任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好学生,让他们都能成人。可要使自己的每位学生能够成人并非易事,这需要耐心、信心,这需要方法、技巧。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让我明白了——班主任必须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向心力,班主任必须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用自己的热情去温暖学生,用自己的爱去感化学生。
我以前教过一名学生叫费洋,他父亲因车祸身亡,母亲只得出外打工挣钱,靠外公外婆照料,家境贫寒,生活窘迫,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他刚到我班时成天沉默寡言,独处一隅。看到这种情况,我便多次找他谈心,鼓励他与同学一起玩耍,游戏,每次活动让他与班干部一起活动,有时我还将他领到家中补充营养,让他备感浓浓的师爱。不仅如此,我还在班上发动了“人人献出一份爱”的活动。同学们都热情地帮助费洋同学,他感动得热泪盈眶,从此笑容写在脸上,幸福藏在心里。他很怯弱,上课不好发言,针对此,我常常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回答,树立自信,渐渐地课堂上不敢发言的他也常常举手,慢慢地他的学习成绩也好了起来……
我想我只给了他微薄的爱,他竟有如此之变化,可见师爱的力量是巨大的。
我教的往届学生有个叫肖沪福的,因父母外出务工,寄住在二叔家,缺少必要的家庭教育。父母偶尔回家对他也是简单的棍棒教育。他平时调皮好动,不爱学习,常常惹事生非,是班上的“小老虎”。老师们对他都很头疼,说教无效后就把他当作“外流生”不闻不问。久而久之,他的性格变得暴躁、怪异,打架斗殴,偷吃扒拿不断,真正成了人见人厌的社会“小混混”。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我并没有弃之不顾,而是决定下力气挽救他。我打算双管齐下,首先从他的家庭入手,与他的家长沟通交流,为他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我曾无数次与他的父亲通电话,有时还请他的家长抽空回来面谈,力争使他的父亲一改过去粗暴的教育方式,让他同别人一样享受家庭般的温暖。其次我仍然从正面教育入手,与他交心谈话,宣讲偷吃扒拿,打架斗殴的坏处,让他明白这样做的后果。另外,我尽量在班上树立他的形象,利用他善于踢足球的特长,让他当班足球队长,利用他好表现的特点,让他组织文体活动……以此来激励他上进。一年下来,我们发现肖沪福变好了。家长、老师、同学也都对他刮目相看了。
篇4
一、微型课题从何产生?
1.事件发生――课题产生的触发点。课题一定是问题,但问题未必都是课题。课题一定要体现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比如,今天有多少位教师未参加培训呢?――此乃问题,但非课题。今天为什么有5位教师未参加培训呢?――此问题就可以是课题,就可以研究。是培训通知没有到位?还是教师学习意识淡薄?是会议制度不够健全?还是培训内容不受欢迎?是培训者水平太低?还是培训时间不够合理?是教师工作量太重,还是什么特殊原因?等等,值得进行分析与研究。
2.教师个体从自身教育教学面临的困境中发掘问题。如:一数学教师发现,有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比较困难,每次考试分数都比较低。如何提高这些学生的考试分数呢?最初教师是让学生准备一个日记本将“我做错的题目”,“我不会的题目”写在本上,让这些学困生记数学日记,借助数学日记这个平台,让学生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总结学习中容易出错的地方;也可以把预习中出现的问题写下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坚持了一段时间他感受到,这个方法对一部分学生有一定效果,于是产生了“利用数学日记转化后进生个案的研究”。
3.来自同伴的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如:课堂教学中如何导入的研究。
4.教师自身在读书、学习后的对某种新理念、新方法在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嫁接、应用。如:赏识教育在改变与转化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的应用
5.教师围绕学校主课题研究,结合自身实际,确立的具体可行的子课题研究,进行建构性试验。
二、微型课题的基本理念:
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关注于教育教学细节,研究内容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真问题、实问题、小问题。微型课题研究以“小切口、短周期、重过程、有实效”为基本特征,以“问题即课题、对策即研究、收获即成果”为基本理念。
问题即课题。倡导每一位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这也是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前提。要求按照切口要小、选题要准、研究要实的指导思想,从自身的需求出发,从一个个实际的教学实例出发,认真解析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寻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自我诊断,然后在若干问题中筛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
对策即研究。确立问题后,作为研究对象,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将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微型课题研究的一般思路是:发现问题――形成课题――填写方案(教师个人)――课题立项(教科室确认)――交流展示(科研论坛)――课题结题(教科室确认)――成果展示。
收获即成果。微型课题研究目标定位为“收获先进的教育理念,蕴积灵动的教育智慧”。要求教师把研究过程中的感悟、体会记录下来,撰写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
三、微型课题研究“四特点”
微型课题研究具有“短、平、快、活”的特点:
短,即周期短。不需要固守三、五年的研究周期,什么时候想研究了就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眼明了、心亮了,就可以什么时候结题。
平,即平实。微型课题研究立足于当前教学实际,针对教师教学中遇到的盲点、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开展实实在在的行动研究。微型课题研究抓住一个“实”字就能出成果:课题源于教学“实际”,放在教学活动中去“实践”,研究活动要“真实”,研究过程要“踏实”,研究结果要“务实“。
快,即收效快。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转入到下一个问题的研究;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得到一点收获。它不需要触及该问题的方方面面,更不需要形成系统的经验总结,也不一定要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发表,关键是要让自己体味到“眼前一亮”、“心头一喜”的愉悦。
活,即灵活。“微型课题”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研究活动,在选题及管理上,它不需要局限于科研机构所提供的选题指南,也不需要申报、审批、立项,发现问题就可以确立选题,有了选题就可以研究;它存活于教师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中,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人人都可以研究,时时都可以开展,处处都可以进行。
四、微型课题应“四宜”
选题是微型课题研究的第一步,是解决研究什么的问题。那么,选题如何进行呢?
选题宜新。如果选择的题目只是在前人的圈子里“原地踏步”,缺少新认识、新角度和新材料,是很难写出新意的。因此,题目必须新颖。这里的新颖一是抓住最新出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经常关注主流教育媒体的新动向,把握新热点,选准新角度,此谓“锦上添花”。二是针对原有问题,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解决之道,即“旧瓶装新酒”。选题宜小。微型课题题目一般不宜大,即切口要小。选题过大,一是受到时间、精力、资金等限制,短期内很难取得具体成果。二是容易写得空泛,研究得不深不透,对自己专业成长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帮助。选择一个恰如其分的小题目去研究,方向就会看得准确,问题可以说得深刻,结论可能下得透彻。
选题宜实。选题要注意实用价值,要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有现实意义的题目大致有四个来源:一是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带普遍性、整体性、全局性的客观课题;三是带局部性、具体性的微观课题;四是教育实践中的新发现、新创造,包括空白的填补,“通说”纠正,“前说”的补充。总之,教师要多结合本职工作,多研究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
选题宜熟。立足本职工作,选择熟悉的、主观上有利于开展的课题,这是教师科研应坚持的原则。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专业工作熟悉,有浓厚的兴趣,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获取资料相当方便,能得到同行的指导和帮助,能发挥自己的专长。
五、微型课题的五个一般性属性:
1.研究对象: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找出问题,然后确定研究对象。一般都是从教师身边的、引起教者持续关注(研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细小问题。
2.研究主体:教师,往往是个体,而且研究者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不是外在的要求,很多是源自于教师的突发其想,有一定的情境性和个性化色彩,当离开了这个情境,离开了某个个人,就会有不同的教育问题,这些教育问题在有的人眼中可能会成为有价值的微型课题,在有些人面前可以就不成为问题或者是课题。
3.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
篇5
一、思想政治
以全面贯彻实施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宗旨,以加强师德建设为基础,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始终如一地热爱本职工作,坚持政治学习,提高觉悟和意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尊重同志、团结同志,搞好协作,顾全大局。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维护集体荣誉,热心公益活动。热爱计科,谦虚谨慎。作为青年教师,要虚心拜师,诚恳请教,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二、个人业务
认真阅读《课程标准》《教学用书》等有关资料,钻研新教材,新课标,研究教法,体会新课程的性质、价值、理念,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多看教育类期刊杂志,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读书方面要提高,俗话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曾经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只有阅读面拓宽了,视野自然开阔,也学会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这样也能给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源头。
勤听课,勤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或不同观点,在共同探索中达到共同进步,从中得到真切的感受,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个人专业知识的提升,让自己与新课程同成长。做到课前认真备课,教案完整,课堂认真讲授,板书工整,批改作业认真,课后及时总结,及时改进。课堂教学或实习时不迟到、早退,中途退堂,不擅自调课,积极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教学方法上,提倡引导式教学,反对照本宣科。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难点,简明易懂,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在教学内容上,要精益求精,及时向学生介绍本学科领域内高新技术发展的新动向,新成果。
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等,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每节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进行反思,弥补不足。
篇6
在《教育之基本原理》中,著名心理学家兼教育家桑代克指出:“教育学研究人类各个人及其全部世界的相互作用……教育学必须研究人类本身及世界的任何方面的改变,因为教育学须能供给有效的意见,使人们知道改变人们本性以适应新的环境的可能性与合理性。”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中就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这两个都涉及人,教育属于一种高级的社会活动,是只有人才能实行和参与的,这就决定了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中必然有人这一要素。但研究对象中包括“人”这一要素的学科同样有很多,这就与上一观点殊途同归,使教育学无法真正区分于其他学科,这也会使教育学独立的学科地位受到影响。
二、教育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
笔者在对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研读的基础上,发现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教育现象”曾是一个主流的趋势,居于主导地位。《辞海•教育心理分册》对教育学的定义就是:“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规律的学科。”华东师范大学金一鸣教授在《教育原理》一书中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教育现象,把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定义为把握教育的规律,其目的是指导教育实践。安徽师范大学刘伟芳老师在对教育学研究对象做出大量历史性考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能够被反映为有价值的教育一般问题的教育现象乃是教育学(或更确切地称为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对象”。然而,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教育现象”显得过于概括,人们往往无法真正了解究竟什么才是教育现象。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归结为“教育现象”无不妥之处。但如今学者们有关教育现象的理解和定义还远不够细致和规范,对其的研究程度也不够深入,若教育学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便很难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此外,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也并非能把所有的教育现象都囊括在内,教育现象属于客观存在,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人们在教育实践中还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时,我们很难将其定义为教育现象。即使意识到教育现象的存在,研究者对其没有研究兴趣,它也不可能成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三、教育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在将“教育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产生了各种问题之后,国内学者也开始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转移到“教育问题”上来。如陈桂生在《教育学研究对象辩》中就如此说道:“如果要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有一个一般的回答,还是以采用‘教育问题’的表述最为恰当。”笔者认为,将“教育问题”设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在“教育现象”观点基础上的又一次发展。杜时忠先生认为:“教育问题才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由是科学研究并不始于现象、事实或存在,而是始于问题。”把教育问题作为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学者认为,教育学要研究教育的基本问题,即最一般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七个方面:什么是教育(教育本质)、为什么教育(教育目的)、谁来教育(教育者)、教育谁(受教育者)、教育内容、用什么方法教育(教育方法)、用什么形式来教育(教育组织形式)。这七个基本问题也就构成了教育。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只是简单地将教育的七个基本构成要素罗列了出来,并没有表现或继续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没有相关联系的孤立要素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从思维方法上来看,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确立为“教育问题”还停留于对象性思维上,只是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分割成单一的构成元素,将这些构成要素简单相加得出了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除此以外,关于“问题”的定义也是多重的,这也容易导致歧义。所以,将“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其表述还不够全面、清晰,容易引起争议。
四、教育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事实
在教育学史上,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还曾定义为“教育事实”,产生于德国的“描述教育学”派,法国实证主义学派就曾主张该观点。如菲舍尔采取实证与现象学方法,从客观的角度对教育事实加以研究和说明,尝试在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严谨而科学的教育学体系。洛赫纳在《德国的教育科学》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描述性教育学思想,舍弃了其中规范性的成分,而发展纯认识的价值中立的教育科学。他指出,只有对教育事实作了纯真而充分的描述,才能确切把握“教育是什么”。从上述观点中不难发现,将“教育事实”作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育学朝着更科学的方向发展,但如此一来并不能全面地反映教育体系,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所涉及的问题不仅是事实方面的,还包括价值、规范类等层面的问题。在教育实践中不可能做到绝对的情感中立,因此在研究方法上也就不能只依靠描述和实证实验的量的研究,还需定性的、质的研究。
五、对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反思
篇7
自2008年10月长春市教育学会发出《关于征集小课题研究成果的通知》以来,很多中小学校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小课题研究并上报成果。但是,就总体情况而言,区域之间很不平衡,研究还有待深入。为了全面深入地开展小课题研究,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要进一步明确小课题研究的含义和特点
小课题研究是校本科研的一种形式,指的是以中小学一线教育工作者为主体、以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非常明显,对解决制约学校教育教学发展中的问题、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课题最突出的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微观问题。小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每一位教师身边的教育问题、教学问题和学生发展问题,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亲身体会到的具体、真实、有价值的问题;二是周期短且灵活。小课题研究可以根据研究过程的需要及时调整时间,周期短见效快。三是成果形式多样。在小课题研究中,研究者所研究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其结果就是成果。小课题研究的成果主要是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这个成果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表述,如课题研究报告、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学课例和反映研究过程的各种资料。
二、小课题研究要注重过程
小课题研究要落到实处,必须关注过程。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与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致的,即可分成问题、设计、行动、评价四个阶段。在问题阶段要明确“有哪些实践问题需要解决”;在设计阶段要回答“应该怎样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即提出解决方案,明确采取什么行动措施将得到什么效果;在行动阶段要保证“是否按解决方案采取了有效的行动措施”;在评价阶段要分析“所采取的行动措施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解决问题的情形及还有什么问题”等。然后,根据评价的结果开展下一步研究。
在这个过程中,明确问题至关重要。问题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二是学校已确定的科研课题的分解。
选择教育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要遵循真实和有价值两个标准。真实指问题确实来自于研究者自己的实践;有价值指问题是制约自身教育教学发展的关键要素。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推动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师自身发展,可以提炼出带有规律性的成果,用于指导今后的工作。
在把学校的科研课题分解成小课题的过程中,要让教师根据自身实际确立相应的小课题加以研究,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才能保证学校的大课题取得成效。
小课题研究要注重在研究过程中积累资料,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要积累相关的过程材料,通过方案、计划、总结、教育叙事、案例、课例、研究日志、学习笔记、资料摘记、随笔和相关学生作品等多种形式翔实地记录研究过程。这些记录过程的资料也是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的依据和展现课题成果的主要内容。
三、推进小课题研究的要求
1.各县(市)、区教育局和教育学会要高度重视在中小学校开展小课题研究工作,将此项工作纳入到总体科研规划中,小课题研究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群众性科研工作的重要载体,建立由教育学会会长牵头的小课题研究工作领导机构和指导机构,认真组织各学校和广大教师开展好研究。
2.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和教育学会要认真学习农安县教师进修学校、农安县教育学会、汽车产业开发区教师进修学校、汽车产业开发区教育学会等单位组织指导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做法和经验,教师进修学校和教育学会牵头,调动科研部门、教研部门、电教部门等通力合作,加强指导。县(市)、区教育学会要制定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基层学校,注意发现先进典型,总结好的经验,推广优秀成果。
3.各中小学校要认真学习汽车产业开发区第七小学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做法和经验,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开展此项工作。学校领导要带头开展小课题研究;学校科研室要定期组织开展培训,适时组织研讨和经验交流,提高研究质量和水平;学校要提供条件使教师能够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个体研究,根据需要组织教师开展群体研究。各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小课题研究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小课题管理机构与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小课题研究档案。
4.长春市教育学会要针对小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定期组织有关单位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征集小课题研究成果,对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先进个人和单位进行表彰,优秀成果将在《长春教育学院学报》、《实践新课程》等杂志上开辟专栏发表或结集出版,从而推动小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长春市教育学会
篇8
精益管理 翻转课堂 持续改进
信息化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兴盛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国际经合组织就阐述过在学校中推动重大变革的紧迫性。这些紧迫性包括:重视终身学习和学习过程本身以使学生为知识经济做好准备;运用个性化学习和形成性评价及扩展的资讯,为学生达到一流成绩而做好准备;用更多专业的网络系统使教师全面发展学生潜力[1]。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报告则呼吁为学生提供“一套多元内容的结合体――通过因特网的技术能力、计算机的高效展示、高级的网络系统、电子设备和移动通讯的整合”达成学校教育的转变[2]。时代的变革、学生的需要与“翻转课堂”的产生不期而遇,几乎一夜之间,翻转课堂就像飓风一样横扫美国中小学校。
一、翻转课堂的实质
2008年春,在科罗拉多州老牌学校林地公园中学化学教师伯格曼和萨姆斯偶然萌发了一个想法:为解决没有时间给缺席学生补课的问题,他们花了50美元买了软件,可以记录和注释教学内容,并将其张贴在网上。结果,缺席的学生非常感激,他们可以重新学习错过的知识;而没缺课的学生也对此兴趣高涨,他们用在线材料来复习和巩固功课。很快,伯格曼和萨姆斯意识到他们有机会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如何利用课堂时间[3]。这就是翻转课堂,目前正在美国流行,上海也有一些学校在试验。虽然没有一个模式,但共同的核心思想就是将常用的教学方法翻转:教师以创建视频和互动课程为主线,所创建的视频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可以获得,而课堂则成为解决问题、深化概念和合作学习的场所。最重要的是,教学的所有方面都可以再思考、再改进,使得最稀缺的学习资源――“时间”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其实,翻转并非是全新的思维。近年来,许多院校已成功地用同样的方法在数学、科学、英语等学科开展了实验。美国国家学术交流中心的主席特维格认为,教学设计与管理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没有什么魔法可以运用;而学生大多不喜欢做家庭作业,但翻转课堂提供了一个重新让学生聚精会神并提高他们学习动机的机会,所以有必要对翻转课堂建立适当的期望和监测[4]。由此可见,翻转课堂的实质在于运用教学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持续不断的改进,使教学进程的各个方面更趋完善,从而达到教学质量最优化。
二、教学技术和持续改进
教学技术的运用将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选择,比如家庭式学校教育、学习中心、作坊学习和远程教育。这种预见如果能实现的话,一定会推动现有教育系统做出相应的改进。只有当技术运用于持续改进的时候,技术实施才是最有效的。然而时至今日,在学校中的教学技术实施还不能满足学生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为了纠正这些短视行为,就必须把学校当作系统来看待,而教学技术必须被看作是有机整体的组织成长和持续改进的一种来源,并把教学技术的实施置于学校系统中的恰当位置。
为了进一步了解21世纪学校在教学技术方面的图景,莫里斯和希伯特描述了对“共享的、可变的知识产品”的需求,这种知识产品可以从多种途径进入多元化的资料中产生渐进的改善来解决共同的教学问题[5]。美国国家科学基金鼓励在更广泛的网络学习分类中发展教育技术。“当下,网络学习有巨大的潜力,因为我们有强大的新技术,有对学习和教学更深入的理解,有广泛的解决教育问题的需求[6]”。学校要有赋予学生探索学习途径、创造教学选择、接受评估反馈的能力;使教师能够运用数据管理系统与差异教学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目前正在开发的是如何为学校提供在企业架构下的协作网络。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证实了关于教育技术作为推动全面改革的重要性,“学习支持系统可以而且将有与今天完全不同的方案,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使计算机服务成为可能”[7]。显然,当教学技术运用作为持续改进的路径出现在这一领域的时候,学校的未来就充满了希望。
三、精益管理及其在学校中的实践
精益管理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发明的精益生产方式,成熟于精益生产和管理的推广应用,最终形成精益思想并逐步被全世界所用,而且不仅仅局限在工业制造领域,在其他各个领域都有精益管理思想的广泛实践[8]。精益管理的精髓就是精益求精、持续改进、永不止步。精益管理被定义为,持续改进的组织在技术、社会和人力资源方面需要作出承担的一种方法,目的是为了创造由消费者决定的价值并对各种浪费追根溯源、一举消灭[9]。
作为一种组织哲学和操作系统,精益管理被深深地嵌入在风靡世界的全面质量管理之中和“计划―执行―检查―行动”的循环之中。精益管理的运用有两个绝对重要原则:一是持续改进,二是对人的尊重。精益管理还有三个目标:利益相关者深入参与持续改进;利用相关者应用已经改进的范式和程序;在不断改进过程中授权利益相关者以实现组织的尊重理念。
今天,精益管理已经被当作一种改进教育的新兴的有用哲学和战略来理解了。比如,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来说,我们在教育上的反应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要整治学生的思维定式――“让我们修理这些学生!”而精益管理思想却是站在修理程序的反面,代之以教学过程的改进。精益管理的方法所设想的是修理教学过程中引发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不是“修理”人。精益管理是这样一种问题解决方法,它致力于使人去识别改进过程中的问题,然后创造出解决诸如“让我们修理一下那些对学生不起作用的进程”那样的途径。精益管理不用那些源自自上而下的单向的标准化公式,而采用内部解决方案。因此,精益管理对那些正在遭受现行教育系统缺陷折磨的学生来说是极为有益的。精益管理的工具允许利益相关者对教育系统作严格检测,发展协作解决方案并参加持续改进过程。对于解决困扰着一些学生的教育不公,精益管理是一个可以考虑的切实可行的过程改进方法。
根据精益管理在学校里支持持续改进的实际应用,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人们对标准化考试表现出来的担心以及标准化考试对文化多样性的消极影响的顾虑。事实上,企业运用精益管理成功的基础是建立在对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尊重之上的。这意味着精益管理需要组织投入时间和资源去理解对于各利益相关者来说什么是有价值的,然后改进他们的系统,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在学校里,可以运用精益管理来检验从教学传递的核心技术到管理支持的改进过程。比如,可以采用表格或流程图的方法来征求主要利益相关者(如教师、学生、父母、政策制定者、管理者和董事)的观点,如教学传递过程中的价值是什么。一个学生一天的教学时间分配和各种活动可以用图把它画出来。根据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就可以决定一些决策,比如在教学中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没有价值的;什么价值可以改进使它变得有价值或是没有价值而消除它。
四、翻转课堂与精益管理
翻转课堂就是体现了持续改进和教学技术持续应用的精益管理。
传统课堂一般是这样的教学过程:A,进入教室B,候课C,导入D,复习家庭作业E,听新课F,巩固练习G,概述新课H,布置作业。
而翻转课堂的一般教学过程是:A,选择要听的课B,听课C,进入教室D,候课E,导入F,选择练习G,教师听取执行情况或展示H,干预/扩展I,选择新的家庭作业。其中,A程序和B程序是在家里完成的。相比之下,翻转课堂的优势有三:
(1)传递学生取向的教学价值观;
(2)主动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差异化学习机会增多;
(3)能够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
翻转课堂从A到I的每个程序都可以得到检查和改进。如学校是否决定在课堂时间使用上从讲授中“翻转”过来,以促进个性化和差异化教学。什么样的课程内容使用翻转课堂效果较好以及从哪个程序开始,省略哪些程序,增加哪些程序等等。同时,在程序改进中融入了数字屏幕捕获技术和在线学习技术。屏幕捕获是一款软件工具,能使教师在计算机屏幕上记录任何东西,并添加语音。一旦进行记录处理,就可以直接上传与到互联网上的视频共享网站。在线学习是提供资源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学生自我监控和自我促进的。
翻转课堂与精益管理相互渗透的最大好处就是有效时间增加。通过教师讲课的时间“翻转”,让师生有更多时间进行更高水平的互动。这一改进充分增加了学生处理知识的时间并可以在课堂环境中做知识加工,教师和同伴的支持也可以方便地获取。数字屏幕捕获的优势可以让学生复习,在需要的时候可以补习和干预,如果掌握了,马上可以证明。这种变化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任务,让他们沉浸其中并自我控制,自己决定何时何地听日常授课,以此创造更多的教学时间。
需要指出的是,翻转课堂并不是适合一切课程和知识的教学方法。从现有的经验报告来看,普遍认为翻转课堂可以作为任何教育层次的一个有价值的教学策略,这取决于翻转课堂的使用者、学习者、资源和时间。此外,翻转课堂对程序性知识教学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程序性知识是如何做某事的知识。复杂的程序性知识也可以利用翻转课堂策略,支撑材料和内容非常重要,既要简短,又要确保每个步骤的讲解都能让学生看得懂。虽然程序性知识是使用翻转课堂教学的最恰当的知识类型,事实(知识描述的基本元素,一个人必须知道)、概念知识(分门别类关系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对自己的认知知识)这三种类型的知识教学,也可以使用这一策略。
五、结论
从精益管理的角度看,翻转课堂就是一种基于教学技术的持续改进,通过持续改进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从而达到改善学生学习、发展每个学生潜力的目的;翻转课堂要实现广泛持续的影响扩散和附加值提升,有赖于精益管理作为一种组织哲学和方法的发展与应用。为了取得改进,学校应该不断挑战现有的教学实践,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而是致力于增加改进的附加值。只有把现有教学中关于持续改进的需要、教学的改进和教学技术的改进连接起来,激发研究者和教师们在教育领域运用精益管理作为一种改进工具的兴趣,才有可能真正改善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
参考文献
[1]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1st Century Learning:Research,Innovation and Policy.http:///dataoecd/39/8/40554299.pdf.
[2][6][7]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Fostering learning in the networked world:The Cyberlearning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http://nsf.gov/pubs/2008/nsf08204/nsf08204.pdf.
[3][4] Bill Tucker.The Fliiped Classroom-online Instruction at Home Frees Class Time for Learning [J].Educationnext,2012(4).
[5] Morris,A.K.,&Hiebert,J.Creating Shared Instructional Products: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Improving Teaching.Education Researcher,2011(1).
[8] 范德成,胡钰.精益思想模式的研究综述.管理现代化,2013(4).
篇9
1.教育不公。大多数留守儿童所在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经济基础的薄弱直接导致了教育质量的落后。大多数优秀教师不甘于留在相对落后的地区,致使人才流失。另外,基础设施也较为匮乏,这些都不利于教育的开展。
2.监护人人文化水平低。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由于年龄差距大,沟通有代沟。另外,造成了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监管,难以获得有质量保障的良好教育。
3.学校和家庭的沟通联系差。由于学校教育思想的落后等,没有与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有效率的沟通。4.留守儿童自身学习态度消极。缺乏学习热情,厌学、辍学现象较为普遍。
二、建议及解决对策
留守儿童是生活在政府、家庭、学校与社区相互交错的时空之中的,强调政府作用、家庭作用、学校作用、社区作用或四者之间相互作用,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对解决留守儿童教育这一难题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下面,将要结合社会工作之优势视角观点,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宏观
政府发挥自身优势,倡导政治参与、集体活动等行动实践以提升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意识觉醒,但并不意味着以家长式干涉主义的方式介入。另外,优势视角聚焦优势并非忽略问题,并非否认留守儿童面临的困难与痛苦的存在。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为留守儿童群体教育的发展创造物质条件。
2.中观
社区在促进留守儿童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区中,成员具有相互熟悉的特点,有利于及时交流,从而更利于挖掘留守儿童自身的潜能。社区是社会的具体活动场所,是留守儿童离开家庭、学校后较多的活动点。社区社会工作者的积极主动工作,能够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将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扼杀在摇篮里,防微杜渐。所有的环境都充满资源的。社区可以与周边高校联系招募志愿者,开办“假期第三课堂”。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让他们过上一个安全、健康、快乐、富有意义的假期,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孩子无人看管问题。同时也为大学生志愿者搭建一个促其成长、增强素质的社会实践平台,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寻找并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Walker把社会支持网络定义为,一组个人接触,透过这些接触个人维持其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讯息与新的社会接触。强化留守儿童个人的社会资源,以增强个人的社会整合度,并且协助个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探求社区的内部性力量,我们要抛弃原有的标签,为家庭和社区的联接提供机会。优势视角告诉我们,社工不能总是以一种高姿态的角度去告诉留守儿童什么是好的、号召人们该怎么去做。而是秉持这样的态度:个人和社区的优势是可以再生的、可以发展和可以扩展的资源。着眼于社区内部组织,分析及挖掘组织内的教育资源。留守儿童作为社区的一员,享有参与的权利和责任。社工可以开展小组活动,进行团辅。将留守儿童视为有价值的资源,与他们分享优势。询问一些可促进性的问题,促使自我反思。
3.微观
(1)学校层面。要为留守儿童的课堂参与创造机会。当家庭生活中出现不好的事情时,他们享乐于可以给其带来慰藉的兴趣和爱好。充分的课堂参与可以转移其注意力,并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认同感。代替或弥补家庭的功能。正是经过获得自己的言语被聆听、阐明自己的想法观点、表达自己的感情、为班级做出贡献,留守儿童才能形成健康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特征,找到自信。
(2)家庭层面。家长的身教更重于言教。对于留守儿童,大道理他们也懂,只是去不去践行的问题。父母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因为父母的所作所为是儿童学习的重要来源。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揭示了此道理,因此,父母要照顾并尊重自己的孩子,帮助他们发现和利用自己的优势。
(3)个人层面。优势视角观点认为,有能力生活的人必然有能力使用与发展自己的潜能,并且可以取得资源。我们社工要少用怜悯的语言,应邀请留守儿童运用机构作为服务自我的活动地点,相信他们有自我发展的潜能,他们个人有能力去学习、成长和改变,就像种子一样潜藏在泥土里,表面看上去平白无奇,其实是蕴含着无限的能量,只要经过合理教育的熏陶,就如浇水、施肥一样,使其成长为参天大树,结出丰硕的果实。
三、总结
篇10
关键词:幼儿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一、引言
家庭是儿童最初和基本的生活环境,是儿童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儿童最先交往和交往最多的成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的思想风貌、道德品质、语言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发展 [4]。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影响最大[2]。家长对儿童的教育方式无疑对幼儿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因此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意义重大。但是,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的效果。
二、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对幼儿望子成龙心切。望子成龙是普天下做父母的正常心态,尤其是现在,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寄予着很大的期望,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甚至要求不当,往往造成不良的后果。比如有一些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超越幼儿的发展水平,急于求成,在教育方法上违背了教育规律。幼儿期的学习动力取决于兴趣,学习方法主要是游戏活动,他们只有在兴致勃勃的游戏活动中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然而,有些家长采用了小学化、成人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强迫孩子去学习,不让孩子玩,要他们长时间地、枯燥的认字、背诵,这样一来,孩子便会对学习产生畏惧和厌恶心理,这样一来,不仅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而会带来后患,孩子将来上学后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
2.2 对幼儿过多指责。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挨批评是家常便饭,受表扬则是偶尔的精神美餐。父母常抱有这样一种教育观念:所谓好孩子,就是去掉了缺点的孩子。其实孩子的成长如同树苗的生长,最重要的是浇水施肥,不是剪枝修叶。最能促使孩子发展进步的,不是批评指责,而是鼓励表扬。
2.3 对幼儿过于溺爱。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只是一味地爱孩子,甚至对孩子百依百顺,却没有教育孩子理解爱,学会爱别人。孩子们在情感上只是索取,不知给予,最终导致生活懒散、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在与人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关心他人疾苦;在社会生活中畏难、胆怯,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一旦失去父母的依托,就无所适从。
2.4 对幼儿过于注重知识教育。有人把孩子的全面发展理解为让其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因而把孩子当作知识的容器,不管孩子的需要与接受能力,全部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让孩子学习;一些父母把培养孩子的特长理解为让孩子掌握一门或几门特长, 因而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自身条件,不仅让孩子学钢琴,又让孩子学绘画。这样一来,不仅使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变得索然无味,更重要的是影响孩子的能动性,特别是创造性的发展。
三、改善幼儿家庭教育的对策
随着时代的进步,家长的儿童观、教育观、人才观也正逐渐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而转变。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部分家长对幼儿的教育缺乏必要的科学指导,无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进行适时、适当的教育,最终导致教育观念滞后,并出现了教育行为不当的现象。这正是许多家长所困惑的“付出苦心却见不到教育效果”的症结所在。结合当前家庭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增强教育意识,优化教育行为,提高教育素质。
3.1 转变“望子成龙”为“望子成人”。望子成龙这种育儿观念的错误在于不懂得教育孩子必须从基础抓起,首先要培养孩子做人最基本的素质,在此基础上再谋求发展。父母首先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一颗平常心来了解孩子,正视现实,一是要根据孩子自身的智力、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来要求孩子,切忌随心所欲、揠苗助长;二是要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观念,帮助孩子寻找自己潜能发展的最佳切入点,创设各种有利条件,让孩子在适宜的环境中成长,重要的是让其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快乐公民。
3.2 转变指责为鼓励。经验表明,鼓励孩子,发展其优势是克服缺点的最佳办法,平时我们可采用“自制家庭奖状”教育法。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看重外在的评价,因此,父母应尝试将孩子点点滴滴的好,不遗余力地记在“奖状”上,每天清晨鼓励孩子去做一点好的尝试,然后努力找到一天的进步。“家庭奖状”可以帮助孩子渐渐赢得学校的、社会的“奖状” 。
3.3 转变溺爱为培养。家长们需要改变过度溺爱孩子的教育方法。首先,让孩子学会基本的生活能力,具备自我服务技能,进而调整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培养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其次,让孩子学做社会人,具备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本领;最后还应重视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的注意力、想象力、乐观稳定的情绪、开朗坦诚的性格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3.4 转变知识教育为创新教育。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对于早期学习来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思维方法和有关学科最基本结构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举一反三, 才能“通向训练迁移的大道”。确实,让孩子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识的掌握是无穷尽的。因此,父母的着力点不是给孩子多少知识,而是要教孩子深入体悟知识获取的过程,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创新。要做到这点,父母首先应解放孩子,使其从成人的种种思想和行为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还其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探索自然的奥秘,增长人生智慧。
四、结束语
英国教育学家约翰・洛克警告世人:“教育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籍误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洗刷不掉的”。幼儿家庭教育,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的幼儿家庭教育更不能存在问题。因此,家长们一定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给予正确教育,为培养新世纪的人才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闫铭.论幼儿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