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综合素质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本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 伴随着人们对体育事业的不断关注,中国对体育事业也更加重视,这就意味着中国体育事业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而举重作为体育赛事中一个重要的项目,人们对它的关注程度更高,所以举重运动员采用什么样的训练方法来提高自身的技术就变成他们所需要面对的问题,在本文中,就是针对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基本技术以及综合素质,探索一些有效的方法来提高他们的技术和素质水平。
关键词 青少年举重 技术 综合素质 训练
我们都知道,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以及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也是影响国家未来举重成绩的重要因素,所以训练好青少年运动员的举重技术是必不可少的[1]。
一、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运动员在青少年时期应当要注重基础训练,主要就是让他们训练自身的力量,目的在于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在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就要注重专项训练,两者相结合之后,就会将获得的力量与技术,从而很快取得良好的成绩。
青少年在13岁之前,在训练方式上主要是以技术训练为主,因为在这个年龄上的青少年正是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通过训练能够增加技巧的熟练度的,所以只是一个非常良好的时机。而在13到16岁之间,则需要以训练力气与专项相结合的办法,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已经有了一定的力量基础,并且不断地增加其力量,才能为将来的举重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2]。
二、青少年运动员的基础技术和综合素质训练方法
(一)青少年运动员的基础技术训练方法
1.培养正确的静力姿势
在举重的过程中,全身的姿势都需要进行收缩运动,它可以分为两种动作,一种是静力动作,另外一种是动力动作,不管是在抓举的过程中,还是在挺举的过程中,两者都是肌肉收缩,可以说,运动员在完成这一整套的动作时,都需要进行收缩肌肉的动作。运动员需要不断学习、总结如何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保持动力动作以及静力姿势的平衡性[3]。经过实践检验,培养一个运动员的动力动作要比培养静力姿势要容易得多。在正常的训练中,主要是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入手,而这几个方面也是在比赛过程中的得分点,主要包括:
(1)提杠铃预备姿势;(2)动作开始一刹那的起举姿势;(3)支撑;(4)下蹲翻接铃的姿势;(5)上挺预备姿势;(6)屈膝预蹲动作中突然停顿一刹姿势;(7)箭步分腿接铃姿势。
2.建立正确静力姿势的要求和手段
(1)提铃预备姿势:由于人类生理的自然条件的局限,在完成举重动作时,不可能在站立的条件下完成,所以在举重时,应当要将臀部放低,聚集身体上所有的力量,两脚分开一定的距离,以为承担重量做好准备,两腿弯曲,为自身留下一定的弹力空间。
(2)起举动作开始一刹那的起举姿势:起举动作与提铃姿势是有一定差距的,首先在时间上,起举动作发生在提铃姿势之前,其次是位置的不同,提举动作是在身体的前部完成,而提铃动作是在身体的上部进行的。
(3)支撑:支撑这个动作在整个动作中是最关键的,因为我们知道,支撑这个动作是考验力量的时候,如果力量过小,支撑的动作就难以完成,也就表示比赛失败,在平时的训练中需要特别注意对力量的培养。
(4)下蹲翻接铃的姿势:在这个动作中,翻接铃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它不仅考验的是运动员的力量,同时也考验运动员的身体协调性,运动员需要注意的就是要一鼓作气,集中精力。
(5)上挺预备姿势:这个动作可以称为是全过程中的预备姿势,它也属于考验运动员的身体的协调性的姿势,在这个姿势中,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员需要拥有强大的自信,特别是青少年运动员,相信自己能够完成这个动作。
(6)箭步分腿接铃姿势:这个动作中主要要注意的是速度,可以说,速度越快,对比赛的成绩就越有利[4]。
(二)青少年运动员的综合素质训练方法
关于综合素质的培养,首先需要青少年从整体的方面来分析自身的情况,然后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制定相关的培训项目,毕竟每个人的体质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就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一个完整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方案应该包括饮食以及锻炼两方面,在饮食的方面需要摄取合适的蛋、奶、肉等营养物质,每天摄取的比例应该为25:20:55,这样才有助于身体健康地成长,也有利于肌肉的发展,其次就是每天需要定时定量地完成大量的培训动作,比如大重量、地次数的举重,这样能够提升青少年力量、速度以及耐力,因此当次数在逐渐增加的过程中,手臂的力量提升地更快。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给青少年训练时,需要根据他们的年龄条件进行不同程度的训练,训练要有计划、有要求、有规律地进行,力量训练就会不断增长。任何一件事都需要遵循客观规律,在训练的过程中就会事半功倍,相反则不利于青少年举重运动员的发展,寻找一些更有效的方法,帮助青少年是教练的职责所在。让我们一起期待中国举重比赛获取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12-30.
[2] 王步标,华明.运动生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58-310.
篇2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08-0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条件都在稳步提高。但是,目前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仍然存在科研和教学相脱节的问题。一方面,大多数青年教师科研都不能与本科教学融为一体,甚至有的教师认为本科教学与科研相冲突,而自身科研又缺乏帮手导致科研进展缓慢。另一方面,许多本科生有发展其专业特长的愿望,渴望参加教师科研,并希望教师对其本科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因此,本科生导师制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目标的必要措施。根据长期以来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我院制订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教学改革方案。利用专业课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为主要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习和思想方法方面的指导。导师负责组织本科生科研团队,学生通过在课余时间参与教师科研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
从学生学习管理方面来看与辅导员相比专业课教师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就业方向比较熟悉,能对学生的发展方向给予指导;第二,对本专业各种专业课的学习难点比较了解,能及时细致的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第三,具备专业技能,能指导学生发展专业兴趣,有时还可以帮助提供实践条件。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培养措施
(一)筛选方式:从低年级本科生中进行双选式筛选
在学生完成了大学一年级的学习之后,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导师双选活动。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学校采取召开双选会、印制宣传册、张贴海报等形式对导师的科研课题进行宣传。学生在了解了导师的科研课题之后可以进行参加面试。
(二)培养模式:导师和学生可以采取两种培养方式进行互动
1.对于低年级学生和缺乏成熟想法的学生,导师需要帮助其制订学习计划并督促其完成。导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特长分配学习任务、推荐资料及书籍、制订实验计划。
2.对于高年级有成熟创新想法的学生。导师尽量不将自己的课题强加于学生,应当侧重于提供实验条件并帮助其申请各级经费支持,协助其排除技术难题,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措施:利用多种措施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1.组织多个研究小组进行竞争。导师分不同方向组织两个以上小组进行研究,并定期召开科研会议。在会议上每个小组轮流介绍其科研进展。一方面导师可以根据其汇报,指导其研究方向并解决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每个团队还可以通过科研会议进行自我展示,提高其进行学术报告的能力。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会获得“友谊”、“自信”、“尊重”、“认可”等因素带来的动力。
2.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为了让学生能够提高科研水平,学科竞赛可以看成是不同科研团队的交流平台。第一,学科竞赛可以在技术比拼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第二,在参赛过程中还提高了学生现场演示、作学术报告、撰写技术文档和产品宣传的能力。第三,与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同学交流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扩展学生思路,提高交流能力。这样学生可以得到“利益”,“结果”,“满意”等因素带来的动力。
3.组织团队活动。组织一些如集体春游等非正式学习行为的活动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在这种气氛可以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在这种气氛中交流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以便于教师能够根据学生条件制订更加合适的学习计划。
4.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由于教师的工作时间有限,因此要达到实验室开放的目的需要有学生参与管理。教师可以选择技术能力较好、责任心较强的学生担任团队管理者对团队成员、科研经费、实验设备进行管理。担任管理者的同学不但技术上能够获得提高,而且可以增加管理经验。有学生管理者参与管理可以增加实验室开放的时间,提高导师的工作效率。
5.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其观察分析判断能力。本科生学习过理论有限,想要让他们进行较深层次的理论创新比较困难。因此,导师的培养重点应放在引导他们注意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日常的指导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从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6.在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导师可以帮助学生联系去其他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观摩和学习。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实习,锻炼其工程实践能力。通过与同行交流,导师可以取长补短,获得更丰富的教学经验。
7.督促学生学好与课题相关的专业课程。本科时期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课程大多数都只是打个基础。要想让学生发展其专业特长就要鼓励他们针对与课题相关的课程努力学习。不但要深刻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还要自己查找各种资料,进行更深层次知识的学习。学生只有学好了与科技发明相关的专业课程,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发明的水平。指导教师可以为学生建议一些研究方向,并提供必要的参考书目供学生阅读。
篇3
一、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学生在未来能否适应企业岗位的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掌握专业技能,可以担任企业的某些专业岗位。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中不仅仅要包含对于人才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更要体现出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色要求,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的目的性。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目前还是仅仅以教师评价为主,而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直接为企业服务的,如果忽略了社会和企业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很难具有企业要求的综合素质。而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还是单一的,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而言,评价的主体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登记判断,学生的各种专业特长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很难或者根本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体现。另外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缺乏一个科学的、合理的理论基础,许多的评价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评价的结果是不是科学合理。一般来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多个方面,但是对于高职类大学生来说,制定的评价指标应该反映高职院校办学的目的性。本人查阅了大量的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书籍、报刊和杂志,制定了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4个考核指标,即道德品质素质(G1)、能力素质(G2)、身体心理素质(G3)、个性创新素质(G4),具体如图1所示。道德品质素质是指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的综合的表现。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本职的工作,具有良好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以及主人翁意识。能力素质是指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对于企业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采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快速的解决,学习态度端正,掌握基本技能所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熟悉本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身体心理素质是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素养的评价。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基本的体育和心理学常识,具有强健的体魄,达到企业对于身体健康的要求,同时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性和心理承受能力,具有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个性创新素质是指学生应该积极的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现代社会是一个提倡创新的社会,因此应该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新的知识的发现,积极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图1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分析图
区间直觉模糊集分析步骤及实例分析
采用区间直觉模糊集进行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一般包含三个步骤:
(1) 根据分析的目的选择加权算术平均算子或者加权几何平均算子集成决策矩阵中第i行的所有元素,得到相应于该方案的综合区间直觉模糊值;
(2) 采用定义的得到函数和精确函数计算区间直觉模糊集的得分函数和精确函数值;
(3) 根据排序准则,对各个方案进行排序,从而得到最佳方案。
实例分析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选择道德品质素质(G1)、能力素质(G2)、身体心理素质(G3)、个性创新素质(G4)四个考核指标。根据经验,假定指标的权重向量为 。根据高职院校教师,用人单位以及社会人士进行打分,确定了8所高职院校。针对每所高职院校在各个指标下的评估信息进行统计处理后,可以表示为区间直觉模糊数,如表1所示。
表1 决策矩阵表
对这8所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为了更好的强调打分者的群体作用,选择加权算术平均算子。
第一步:利用加权算术平均算子集成决策矩阵,得到相应于高职院校的综合区间直觉模糊值:
第二步:利用得分函数分别计算综合区间直觉模糊值:
第三步:根据得分函数 对8所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排序,结果为
因此,这8所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A1最好,A7次子,最差的为A4。
为了进行比较,体现某些专家的作用,采用加权几何平均算子进行分析,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第一步:利用加权几何平均算子集成决策矩阵,得到相应于高职院校的综合区间直觉模糊值:
第二步:利用得分函数分别计算综合区间直觉模糊值:
第三步:根据得分函数对8所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排序,结果为
因此,这8所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A1最好,A7次子,最差的为A4。
二、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思考
高职院校是为企业服务的,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能否适应企业的工作岗位。如何有效的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直接关系到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评价应该重点突出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自我规划,自我设计。在进行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中应该将横向和纵向结合起来,通过横向的比较为高职院校学生在自我意外的大范围和大群众中追寻自己的目标,克服由于纵向比较带来的优越感,进行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要坚持综合性评价和个性评价。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需要不断的进行研究和发展,适应社会对于高职院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华文, 直觉模糊与区间值模糊环境下的多准则决策与推理算法, 山东大学博士论文, 2005.
[2]张远增.高等教育评价中的线性规划方法[J] .中国高等教青评估,2002,(2):9-12.
[3]徐泽水, 区间直觉模糊信息的集成方法及其在决策中的应用, 控制与决策, 2007, 22(2): 215-219.
篇4
关键词:学分制;大学生综合素质;构成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21-02
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全面实行学分制理应成为高校的一种选择。学年制到学分制的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方向。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凸显出新的特点,培养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错位、越位、缺位和失位的地方,研究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及其特点、不断探索新的提升途径不仅是民族振兴的时代呼唤,更是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建设、高校健康和谐发展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问题。
一、学年制和学分制
学年制,亦称学时制,是指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与规定,统一标准与管理,以固定的学习年限和对应的教学时数来安排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的一种过程式的教学培养模式,具有计划性、统一性、单调性和固定性等特点。学年制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在“大一统”的体制下缺乏生气与活力,学生的学习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品种单一,人才规格千校一面,千人一面,就业后缺乏适应性、创造性与竞争力[1],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发展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和关注。
学分制作为一种反叛、代替学年制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是通过克服学年制的缺陷、顺应教育发展的规律而先在西方高校出现并得以完善的。[2]其雏形是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的选修制,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而后19世纪末在美国大部分高校推广过程中吸收了英国特色的导师制,可以说学分制是德、英、美三国教学制度的“化合物”,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结出的成果。[3]
学分制是根据培养计划的要求,明确规定各门课程的学分,以及在弹性学年内每个学生必须修满的学分总数,进而指导和规划学生发展的一种目标管理式的教学培养模式。学分制包括三个核心组成模块:选课制、弹性学年制和导师制。与传统的学年制教学培养模式相比,其具有明显的灵活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变通性等特点。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构成及其特点
素质主要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基本品质结构。[4]由此可见,素质既具有先天性的特点,也具备后天的可塑造性。学年制背景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被简单理解为身体素质和知识技能素质;与学年制培养模式相比,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构成体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1.内容上的广延性
学年制培养模式下,大学生的素质构成比较单一,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在内容上更加广泛,延伸到其他更加贴近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素质表现层面上,不再只是某一方面特征表现或品质要求的简单表述,而是多重素质的集合总称。这些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知识技能素质、道德认知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等,较以往体现出较大的延伸。
2.层次上的二元性
基于学年制培养模式体现出计划性、统一性、单调性和固定性等特点,注重发展学生基本素质,身体素质和知识技能素质成为了该教学培养模式下所强调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而在学分制语境下不仅有基本素质构成,例如身体素质和知识技能素质,作为学校培养大学生素质的较低层次标准,也有事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特殊素质构成,例如心理素质、道德认知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作为大学生发展的较高层次的考量,层次明显,在发展基本素质的同时也注重对特殊素质的培养。
3.功能上的协同性
学分制背景下,综合素质构成中的各单项表现指标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具有功能上的协同性。例如,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过硬的知识技能素质能够为实践创新素质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实践创新素质的养成也可以反过来促进知识技能素质的提高,促进身心发展。各项素质指标都能够为大学生的发展贡献力量,功能上的协同作用能够优化和整合这些力量,更好地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4.发展上的动态性
在学年制单一、固定和呆板的培养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容变动是极其有限的,发展上表现出相对的静止性,知识技能素质被摆在很重要的位置,其他方面的素质是很难被纳入到综合素质考察体系之中去的,而学分制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内容构成则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变通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素质的更高、更宽和更综合的要求,新的素质指标将不断被纳入到构成中来,具有发展上的动态性。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若干问题
学分制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本,学生自主,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实行学分制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面取得了可见的成果。新形势下,尤其是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学分制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暴露出的矛盾也越来越显现,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教学思想错位
教学思想反映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素质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所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改革的目标之一。由于长期受狭隘的教育价值观、片面的教育质量观和陈旧的人才观的影响。[5]学分制背景下,一些高校背离素质教育的方向,远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教学思想错位,片面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过多地对学生进行灌输教育、填鸭式教学,教学过程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学生自我发展的张力受到了一定的束缚。在这种错位的教学思想影响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际情况是口号多、行动少。大学生的学业状况可能很好,但是实际的知识掌握情况、技能熟练状况却不令人乐观,其在心理和道德认知方面可能存在潜在的缺陷,其实践创新素质亦是相当缺乏,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有限,全面发展的目标就成为了幻影。
2.教学课程设置越位
学分制背景下,选课制是核心,强调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然而现实中,教学课程设置越位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很多学校通过学生考研、考公务员、考编来提高学校声誉和知名度,往往设置权重较大的理论课程,而实践方面的课程设置过少,这样虽然可以满足一些考研、考公务员、考编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此相比,很多不考研、不考公务员、不考编的学生对于实践课程的诉求就无情地被忽视了,他们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也被强行剥夺了。在这种越位的教学课程设置下,大学生实践创新方面的素质未能引起高校教育者应有的重视,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空有理论,实际动手、动脑、创新创造素质和能力太差,在竞争中失去优势和机会。
3.教学评价标准缺位
此处的教学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对于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状况的评估,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评价的内容将直接引起大学生对于相关素质模块的关注,因而健全合理的学生评价机制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现阶段,学业标准几乎被视为学生的唯一标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往往偏重于学习成绩,仅注重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其他方面素质,例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认知素质和实践创新素质等的评价标准或缺或无,未能建立起科学、综合、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忽视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尽管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探讨有很多,但实际的运用却着实有限。在这种评价标准的导向作用下,学生更多的侧重于基本知识和技能本身的学习,注重提升知识技能素质,而忽视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学业成绩貌似提高了,但综合素质方面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4.教学指导失位
教学指导的主体主要是指本科生导师。本科生导师制源自牛津大学,在中国情境中由于高等教育传统的缺失与中断,本科生导师制遭遇更呈形式化,甚至远离了牛津传统导师制的本质。[6]在经济效率的驱动下,高等教育大量扩招,本科生人数急剧上升,教育更加批量化,而本科生导师的数量增长有限,导师制师生比过大,一个导师带十几个学生甚至是几十个学生,因而其指导只能流于形式了。另一方面,现行大学教师评价体系中强化了对科研的考核,导师本身时间和精力有限,也就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应有的教学指导。两种情形的双向作用下导师形同虚设,对于大学生的教学指导极其有限,因而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动机等方面较以往而言改变甚微,综合素质有质的提升也就不现实了。
四、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路径
在学分制的培养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理应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学分制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暴露出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中出现的错位、越位、缺位和失位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对这些不到位的地方进行必要而有效的纠正,可以完善学分制的体系,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作用,学分制的改革和发展势必会助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路径可归结为四点:
1.教学思想回轨,全面发展受教者的素质
在现行教学思想的熏陶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被忽视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本得不到有效提升;只有教学思想回轨到正确的位置,以人为本,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种子才能真正有发育和成长的土壤。在学分制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教学思想要回轨,高校要以素质教育为改革的方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目标,把努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化为具体的行动,将发展学生素质落到实处,在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素质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认知素质、实践创新素质等的培育和提升,全面发展受教者的素质。
2.教学课程优化,努力尊重学习者的选择
学分制中现存的课程结构亟待优化,科学的课程结构体系亟待构建。教学课程优化,构建“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课程群和核心能力培养模块以及多个面向岗位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7]标本兼治,充分发挥教学课程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同时,学生自主选择名存实亡,作为高等教育管理者,在学分制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课程优化远远是不够的,更要努力尊重学习者的选择,根据大学生的切实需求设定比例合理的课程结构,增加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的课程比例,着实扩大大学生实际自主选择空间,在兴趣的引导下让大学生更好地提升综合素质。
3.教学评价升级,科学评判大学生的发展
教育评价不仅是高校对大学生的发展进行评价的必备手段,而且还是高校进行教育管理的重要途径。教学评价标准缺位使得教学评价标准对于学生发展的导向作用的发挥受到了极大限制。学分制背景下,对教学评价进行升级是必要的,构建综合、全面、立体化的学生评价体系,确立科学、客观、有效的学生评价标准,建立包括体、智、德、绩和能等在内的学生评价内容,科学评判大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教学评价朝着多样化、全面化、实质化方向升级,大学生的素质也自然会向综合化迈进。
4.教学指导加强,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
本科导师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导师教学指导的失位,这一外在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和提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高校管理者在增加大学生入学数量的同时,也要配备相应数量的导师,缩小导师制师生比例,使导师的教学指导加强,指导发挥到实处;另外,要将导师对于本科生的教学指导纳入到考核之中,合理考核导师的科研情况,让导师更加有精力和时间进行教学指导,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端正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正确的行为动机,健全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金甫,杨艳红.对改革学年制、推进学分制的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17):200.
[2]姚利明.再论中国高校学分制[J].大学教育科学,2003,(2):63.
[3]蔡先金.大学学分制的生成逻辑[J].高等教育研究,2007,27(6):8.
[4]何苏,黄伟.浅谈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的构建思路[J].教育探索,2013,(1):32.
[5]潘玉驹.对我国高校现行学生评价标准的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99.
篇5
关键词:幼师;舞蹈教学;创新;学生综合素质
幼师舞蹈教学首先关系到幼师舞蹈专业课程的专业性、幼师自身舞蹈课水平的高低,其次是幼师教学中对学生的授课过程。合格优秀的幼师,不仅能掌握全面的文化知识,更能够把握舞蹈课程及教学的效率,能够通过实践方式结合专业舞蹈知识,创新思路,推广教学内容,提高专业教学效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教育,舞蹈课程在幼师的课程中属于专业技能课,这门课程的学习是为了让幼儿教师能在今后的岗位中用舞蹈这门艺术手段组织幼儿的一日常规活动,它是一种手段、载体。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即是舞蹈教学。舞蹈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趋势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创新舞蹈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舞蹈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是我们每一个舞蹈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
一、舞蹈教育基本概念
舞蹈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一种,是人类最早的文化教育活动。
对大多数人来说,舞蹈教育是一种知识性、素养性教育。直观性、夸张性和协调性等是舞蹈教育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舞蹈艺术是一种形象、直观的艺术形式,它以人体为媒介,用人体动作来表达人类自身的思想感情,它能提高欣赏者的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从而使人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舞蹈艺术可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受到启发,不断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舞蹈艺术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舞蹈课程是幼师的专业技能课程,是艺术课程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幼师专业素质提高,依靠幼师学生就能在生活中积累更多的基本知识,得到良好道德教育的培养,同时,幼师还需要提升专业知识,而舞蹈课程就是幼师专业素质提高的载体之一。
二、舞蹈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传统的幼师舞蹈教学中仍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导致幼师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些学生政治意识淡漠、价值观不完善,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强烈;学生的意志毅力不足;也有很多学生文化素质薄弱、身心发展不均衡。总而言之,就是综合能力偏低,综合素质有待提升。这样一些问题的存在,凸显了幼师舞蹈教学进行创新的必要性。
所谓舞蹈教学,就是被教育者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掌握舞蹈知识、学会舞蹈技巧、提升舞蹈能力的一种行为和过程。在当今现代化、多媒体逐渐发展的社会中,现代化教育手段逐渐多样
化、高效化,而舞蹈教学也在提升学生素质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1.不可低估舞蹈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如果低估或者忽视了舞蹈教学,学生的舞蹈天赋将被逐渐消除甚至抹杀掉。所以,重视舞蹈教学,并且认真、仔细上好每一节舞蹈教学课,对提高学生的舞蹈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启学生的灵性。
2.舞蹈教学可以渗透文化氛围
舞蹈,它把各国、各民族、上下几千年的文化有机地综合起来,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修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素质。文化素质是学生的知识基础,要想进一步成长和发展,必须夯实知识架构。舞蹈教育可以利用肢体语言,把各种各样的文化表达出来,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记忆、加深。
3.舞蹈教学中的情感培养
情感,是人类心理的活动,它可以将人类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是一种内心反映形式。情感培养是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因素之一。舞蹈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舞蹈与其他表现形式相比,表现得更唯美、更直接。
4.舞蹈教学中的心理教育
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能力和心理素质。在培养学生积极的性格、健康的心理方面,舞蹈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舞蹈既是一种行为艺术,同时也是一种心灵艺术。因此,舞蹈教学中渗入心理教育,在提升学生素质教育中显示出尤为重要的作用。
三、舞蹈教学创新促使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有关措施
1.明确幼师舞蹈教学的目标与理念
幼师是教学的主体之一,他们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幼儿教育的成功与否,舞蹈教学的成效最终对幼儿成长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对舞蹈的展示与示范,他
还要模仿舞蹈的动作,传达舞蹈的精神内容,这些都能够调动学生的感官,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重要作用,
因此,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关系到幼儿身心教育的重要环节。提升幼师的舞蹈技能和专业水平,有利于满足幼儿教育发展在不同阶段和层次上的需要,为实现舞蹈教学的目标提供支持,实现培养综合素质全面的幼儿教育阶段艺术兴趣启蒙的基本理念。幼师舞蹈教育的教学目标有两方面:一是启发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知识学习兴趣和能力,积累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二是引导学生了解幼儿舞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流程,培养学生创作和发挥创新舞蹈的意识,为未来教育发展提供一个基础平台。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方式如下:
(1)明确教学过程,注重教学目的
教学的目的是给学生传授知识,以确保他们了解和掌握所教知识,教师应有目的性地提升教学内容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以各种方法来启发参与者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在各个方面实现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心理、道德等。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大局出发,根据学生在接受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情况,更新教育思想,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与创新编排能力相结合,从全面提高整体素质和心理能力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格和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2)培养热爱教育理念
热爱教育是从他们内心的感情和热情出发,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充满热爱教育的思想理念,可以增强教师的责任心,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幼儿园教师优秀的首要条件是对学生充满感情,一方面提升自我的专业素质,重视幼儿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教学工作的平凡与伟大,有意识地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需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幼儿舞蹈的专业知识,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来提升自我,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幼儿的天真活泼、感受童趣,让自身深入到教育事业中,同时用情感和行动感染幼儿,全面提升教学水平。
2.创新教学基本方法
(1)学习舞蹈基础知识,舞蹈基础训练组合,拓宽教学内容
舞蹈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是积累知识的过程,这是基本要求,其次是通过基础训练组合的方式来进一步巩固舞蹈基础知识,进一步了解舞蹈教学的目的和舞蹈内容的精神所在。最后,提升文化素质将舞蹈教学内容进一步拓宽,不要仅局限于舞蹈演绎的基本的、肤浅的层面上。可以将舞蹈的来源背景、历史故事以及所要表达的内涵形成一系列的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综合知识。在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结合具有代表性、训练性及实用性的民族风格,进行综合选择。如,在东北秧歌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手巾花组合”和“跳踢步组合”。“手巾花组合”属于基本动律的练习,“跳踢步组合”是初级组合,比较适合训练,且跳步还能够体现出幼儿活泼、跳跃的动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选择这两者进行教学比较合适,另外,在选择民族民间舞教学时,应注意充分考虑幼儿的舞蹈特点。如,藏族的“弦子”和“踢踏组合”,蒙古族的“肩”和“马步组合”,傣族的基本手位组合,维吾尔族的“赛乃姆”“萨玛舞”“手鼓舞”组合,以及相关的幼儿舞蹈、集体舞、表演唱。上面所提到的民族民间舞组合各有特色,但通过这些训练,可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舞蹈能力,提高学生练舞的灵活性及协调性,且从中可学到许多舞蹈语汇,
进而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为下面的编、教环节做好铺垫。
(2)解析舞蹈作品和学习评价作品
首先,在舞蹈教学中,提升综合素质需要选择一些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艺术作品,教师对其进行详细的解析,使学生不仅要总结舞蹈作品的基本知识要点,也要促使学生可以初步运用舞蹈学习的自身文化魅力特点,逐步全面去了解和掌握,大大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进行学习评价,提升身心素质要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切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理解力,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要用长远和发展的眼光去对待。采取课堂教学与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并且让每一位学生都融入其中,交换角色,互相评价,在评价中总结各自的优缺点,使学生乐于其中,尽情地用心去舞蹈、去表现、去演绎。通过对舞蹈作品的解析和评价学习,通过民间舞蹈学习,开拓眼界,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与风格特点,可以让舞蹈的内在精神深入幼师内心,增强幼师的创新意识。
(3)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创新幼儿舞蹈活动设计,提升专业
素质
教学计划和内容安排的优化,是成功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之一,舞蹈教师可以充分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心和学习的各类特点,总结和汇总性格差别,细致安排教学内容,将集体教学与各自教学充分地有机结合起来。对于条件出众、能力过人的学生,要精心培养,使他们早日成才。对于舞蹈天赋缺乏、自闭内向的学生也要多加鼓舞,建立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多接受舞蹈的熏陶。教师应该加强业务和相关知识的学习,多掌握各种舞蹈的历史及背景知识,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全面地掌握各类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创新幼儿舞蹈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舞蹈编排能力。幼儿舞蹈活动设计,首先是掌握幼儿的身心教育情况,其次是掌握舞蹈基础知识,在安排一定主题情况下,幼师通过舞蹈与“主题内容”的相互结合,开展动作编排,创新舞蹈编排,提高幼师的专业素质。
3.提出创新理念和创新的动力
舞蹈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善于及时发现,并及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鼓励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基础上,多动脑筋,大胆进行开拓创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敢于打破常规,敢于用前所未有的方法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幼师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幼儿师范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师要通过舞蹈训练锻炼学生意志毅力,通过舞蹈排练加强团结意识,通过舞蹈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艺术素养,通过民间舞蹈学习,开拓眼界,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与风格特点,提高幼师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菲.幼师舞蹈教学创新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作用的研究[J].才智,2013.
[2]周琳琳.论舞蹈教学对提升学生素质作用[J].音乐大观,2013.
[3]张璐娜.浅谈幼师专业的舞蹈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4]李娜.论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演力和综合艺术素质的培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
篇6
关键词:综合素质 就业能力 实践创新
据报载,2011年人力资源市场将迎来超过600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挑战,作为办学机制灵活的独立学院,正在成为向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供给源。大学生就业现实充分证明,就业机会与就业质量同学生综合素质越来越密切相关。如何通过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大以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为内涵的就业能力,是评价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普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一、现实问题: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需求差距
在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和就业环境带来严重不利影响下,我国经济面临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的双重压力。不论产业结构调整还是企事业单位深化改革,都是以减员增效和定岗定编为核心,这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地减少了就业机会。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尽管从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录用毕业生实行考试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公平与公正性,但公务员通用考试的课目《申论》与《职业综合素质》以及通过统一考试后的面试,对毕业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折射的知识覆盖、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型品牌企业的招聘和有高科技内涵的中小企业,有的加大了公务员招聘考试内容,有的则效仿世界500强综合能力测评。
第二,“学会做人”在一定程度上是综合素质的基本体现。无论是行政事业单位,还是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对这一最基本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类单位最看重的是有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的员工。有关数据表明,除少数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以外,大多80、90后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自我意识强、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的短板。部分学生缺乏进取精神,对家庭的依赖性强,在就业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不能客观认识自己,缺乏诚信、敬业精神以一及盲目从众和依赖,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市场,导致对就业现状的茫然和准备不足。
第三,高校每年都要举办各种“校企”见面的双选会,从学生角度分析一些效果不佳的招聘会,其原因一是学生对进入校园几十家甚至百余家企业同时招聘,缺少对行业与企业的综合认知与分析能力,而在短时间内不能对行业、企业基于潜力的发展前景和企业文化深入了解,只能问问薪酬待遇,看看招聘条件,难以找到自己期望的单位。从企业的角度只能对学生有个基于目测的综合素质了解,而招聘会上的双向沟通。就学生而言也是一种以综合分析、综合判断的素质体现。以此导致的精英型就业定位与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与职业需求的差距。
第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就从大学招生的源头上,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同时,高等院校也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改革教育内容,开设一些跨学科课程,提升学生通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缩小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需求的差距。
二、发展趋势:综合性素质与能力的多元化培养
任何一所大学的办学定位都是将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毕业生并使他们为社会所用作为办学之本。而社会对学生质量的评价就是对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评价,这对独立学院的发展更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的学生工作要全面分析发展趋势、密切配合教学部门、针对性采取相关措施,让学生在大学四年里,不仅要学到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专业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更要提升包括健康的心理、强健的身体、自我适应、自主管理、团队合作、善于沟通、诚实可信等必备的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输送“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合格毕业生。为此,大学的学生工作要面对就业市场对学生综合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如下几个方面,主动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多办实事。
第一,用多元目标,将加强学生道德素质培养作为提升综合素质之本。思想道德品质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立足社会的根本,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因素。它涵盖了一个人的政治觉悟、思想观点、道德水平、人格品质等。就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意识形态还没有定型。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首先要配备优秀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处理社会成员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问题,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使他们成为有着高尚品德、较强法律意识、诚实守信有敬业精神的大学生,奠定就业基石。
第二,用多种方式,将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作为提升综合素质之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高雅的文化艺术品味,特别要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和家乡区域文化的学习、挖掘和研究。利用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基本功比赛、艺术竞赛、演讲比赛、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等活动,“讲座”、“论坛”、“讨论”、“广播”、“课外读书”、“观摩”“对外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到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了解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引导学生自觉学习经济、科技、文化、法律、礼仪、人文素质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让学生置身在浓浓的文化建设氛围之中,在深深体会发展先进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转贴于
第三,用多种途径,将加强学生健康素质培养作为提升综合素质之力。只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才是学生学习生活和踏入社会的前提,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针对学生就心理压力与焦虑,就业心理期望与失落感等问题,进行定期心理健康测查、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咨询和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活动,让学生学会正确地缓解和释放心理压力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抗挫折能力。如:采用心理剧、心理问题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努力做到身心健康,德才兼备。
三、系统对策: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自主提升
当用知识管理的理念研究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时,在解决了“为什么”与“是什么”之后,关键是要找到“如何做”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笔者认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广义学习与实践过程,强化学生自我、自主、自觉性,是提升综合素质的根本之策。
第一,搭建平台,激发自我,在提高动手动脑能力中提高综合素质。将自我在提升学生多元兴趣、爱好和专业特点的结合上落在实处。有层次有重点的建设一批系级、院级创业就业和职业发展类的社团。配备优秀的指导老师,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或省级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一定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的创业、创新和就业方面的竞赛,为学生搭建综合能力平台,并向综合能力提升注入创新内涵,在活动中将专业知识
和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锻炼和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爱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二,面向就业,激励自主,在树立正确就业观中提高综合素质。目前在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选择存在着“错位”现象,单位招不上人,大量毕业生无处可去。因为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在第一课堂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之外,还要针对就业价值观相关问题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升训练。发挥第二课堂优势,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暑期“三下乡”和“暑期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活动中提出问题,想出对策,写出结果。在调查中了解社会职业,了解企业用人状况。通过调查走访,要在考察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树立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有成的职业价值观。让学生能客观认识自己,对于那些虽然目前工作条件不是太好,但发展空间大,能发挥自己作用的企业要优先考虑。对于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区域也要重视。
篇7
科学规范地评价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先得将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确定下来,所以首要任务就是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作为幼儿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需要先研究已有的信息资料,基于此来从价值上判断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状况,这样做主要就是为了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虽然国内外有关幼儿教师评价研究成果颇丰。然而就幼儿教师评价理论研究看来,还是有不少不足存在的:第一,当前国内以定性研究为主,缺少定量研究;第二,就研究层面而言,基本上只是停留在现状层面;第三,就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而言,基本上是对中小学的套用,对于幼儿教师的个性化要求就被忽略了;第四,缺乏合理的根据来实现对幼儿教师评价的量化,所以其结果往往不够科学准确;第五,不能全面地评价幼儿教师,主要只是进行工作评价,缺少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来与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相适合。所以,将一套较好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起来,以便与幼儿教师实际相符,并做到定量和完善。
二、构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模型
就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模型而言,其系统是按照从高到低多层次的,包括诸多构成要素,例如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指标权重等。这同时也作为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要素。
(一)评价对象和目标的确定
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对象自然是幼儿园的教师。要按照一定的目标来进行指标体系的设置。如今我国的幼儿教育有着良好的发展形势,要想促使这种发展更加有序化和迅速,就需要引进和打造一支优秀的幼儿教师队伍。但是,就当前的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来看,不尽如人意,并且成了发展的制约因素,限制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首先一定要将这一问题解决好。研究对象指定是幼儿教师,就是要从价值角度对其综合素质作出判断,从而达到激励教师的目的,以便学校能够更好地选拔、任用和培训幼儿教师的选拔,进而实现科学化的管理。
(二)各级评价指标的确定
在将评价的对象和目标确定下来之后,第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按照教育方针政策和评估的目的为依据来进行目标的分解。还要考虑到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管理多种理论,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法等。该体系主要按照三个维度来划分,即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其中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涵盖了2个二级指标,即关于职业理解与认识等,还有8个三级指标;专业知识所涵盖的二级指标有3个,三级指标有2个;专业能力涵盖的二级指标有4个,三级指标有13个。
(三)标度和等级的确定
标度,顾名思义就是达到标准的程度。可将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划分为优、良、中、差四等级;可以就幼儿教师综合素质所达到的等级程度采用描述性语言来分等级进行区分,四个等级为“完全符合、大部分符合、基本符合、基本不符合”。采用量化形式表示则分别对应的是100、80、60、40。
(四)权重的确定
由于评价指标存在不同,所以对对象预定目标实现情况的判断,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所谓的指标权重,顾名思义就是该体系中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如何,同时促其数值化,而这个数值便是所谓的权重。确定权重的方法有专家咨询费、层次分析法、平均数加权法等。通过整理和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设计出具有较强合理性的问卷结构,具有比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这时候取得数据就可以来对研究期望获得的结果进行验证。由此也表明了问卷所获数据所具有的参考价值,如此便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深入研究打下一定基础。
(五)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试评
在拟定评价指标体系之后,进行试评,以便再次修订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规定,以便使该指标体系更加充实和完善。
三、结论与建议
篇8
河南了河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文件中明确指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不是主要依据,除学业水平考试外要考察综合素质,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学校老师要把学生在校的一切相关内容记录在《河南省初中学生成长纪实报告》相应栏目中,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务求真实,有据可查,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
濮阳中考科目、内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全部科目纳入考试的范围。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七个科目实行闭卷考试;道德与法治、历史两个科目实行开卷考试。
体育与健康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考试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统一管理,由省教育厅明确统一要求,各省辖市(含省直管县、市,下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艺术(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也要进行考核,由省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初中学校为主实施,相关特长表现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
在考试内容方面,将依据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建设,开展试卷评估与分析,提升考试命题质量和水平。
濮阳中考时间安排
【重点】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及高中录取计分科目包含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以分数呈现,总分80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120分,物理、道德与法治每门70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每门50分,体育70分,理化生实验三科满分30分。
综合实践活动(含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和艺术(音乐、美术)等未纳入中招录取计分科目的课程,考核成绩原则上以等级呈现,具体等级要求由省辖市统一规定。经教育厅批准的地区,也可以选择部分科目,统一组织考试,并以一定分值计入中招录取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业水平考试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做好教学反馈与指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根据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给学生排队,不得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依据。
【变化】
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将作为中招录取的重要参考,提供给高中阶段学校录取使用。这也就意味着,中考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将要远去,未来综合素质评价机制将会越发完善与成熟,同时意味着学生的课外生活会越发丰富。
此外,高中阶段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规则,报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高中阶段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材料使用的相关要求应在招生前提前向社会公布,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入学的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实施。
评价内容和评价程序
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初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篇9
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跨文化外语沟通能力,听、说、读、写、译是国际化英语人才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此才能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在国际化人才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首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基础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而合理开设综合课程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一条有效途径,可通过开设语言知识、交际技能、情境训练等相关综合性的英语课程来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从而奠定学生走向国际社会的必要条件。
二、适当增设跨文化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识
在国际经贸活动中由于是跨文化背景下的交流与合作,因而在国际交际中不单单只是语言上的交流,同时还涉及到不同国度政治、文化、礼仪、习俗等方面的交流。为此,国际化人才需具备较强的国际化意识,以避免在国际交际中出现“cultureshock”。于是乎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可适当增设跨文化的选修课程,通过这些选修课程来实现对学生的多元文化熏陶和全方位的国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和接受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培养和促进学生形成国际意识。
三、举办跨文化交际专题活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宽广的国际视野是国际化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而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高校应重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对此,高校可以加强组织各种跨文化交流的活动,如举办跨文化交际专题讲座,定期安排外籍教师和学术专家、国外创业成功人士、留学生等开展系列文化讲座与案例教学。高校通过组织和举办各种跨文化交际专题活动来帮助学生认识和接受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一方面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国际通行规则,另一方面促进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不断提高。
四、开设双语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
如何增强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这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又一重要任务。在国际竞争中不仅要求人才能够使用英语进口无障碍的交流,更主要的是人才可以在专业领域中完成相关岗位要求,如材料报告、合同拟定等,对人才的职业英语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对此,我国高校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可以通过开设双语教学模式来强化对学生听说读写译英语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运用英语和汉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更容易掌握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五、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其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必要条件,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高校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同时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学生只有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为此,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多样化、开放性的实践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文艺演出等、来营造英语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英语实践应用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结语
篇10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 是一种面向全体、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文章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角度入手,并在大学生教育实践与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目的、意义, 阐述了大学生素质拓展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之一,其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涉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学生的各种素质涵养、基本技能、敬业精神以及综合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等等。其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创新精神以及意志品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对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质、能力、身体以及顽强精神的一种磨练和考验,同时也是对人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临场经验的模拟和训练,是一种新的素质教育与现实体验相结合的“实战演习”。现代拓展训练以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为宗旨,利用自然环境,通过专家精心设计的训练项目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挖掘个人潜力、提升管理水平”的训练目的,全面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
目前全国学联实施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其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位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主要内容是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着眼点,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作为一种现代型学习方式和训练方式,素质拓展训练通过精心创设的特殊情境中的系列活动,激发、调整、升华、强化受训者的心理、身体、品德素质和潜能,力求使受训者达到心态开放稳定、敢于应对挑战、富有创新活力的状态。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分为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主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挑战自身极限,增强团队精神。基本素质训练以户外训练为主,可以将目前社会拓展训练俱乐部的一些项目移植过来,如信任摔、电网、空中漫步、空中单杠、胜利逃亡、合作过桥、巨人梯等等,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新的项目。基本素质训练的时间一般安排3天-5天,适宜设在新生进校军训之后进行。如果有条件的话,增设野外和水上项目,时间一般为3天-5天。对野外和水上项目,应该预先踩点,选择最佳的地点和训练内容。综合素质训练主要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掌握人际间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综合素质训练主要结合室内和野外环境,运用模拟情景和体验性模式进行。通过设计一些模仿管理、领导、协调、沟通的实战题目,分组在室内群体讨论,然后野外实施,达到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的目的。综合素质训练适宜安排在大二或大三,时间安排7天左右。综合训练中,应注意培养每个人的综合能力,让每个人都有当主角的机会,不要集中在某一个人身上。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有助于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有益于培养学生较强的管理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无法或不能很好完成的素质教育内容。由于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一些方面又是无法替代的,因而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实施将推动高校素质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在素质教育形式上的独特性,有助于促进素质教育规律在实践中的充分运用,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重要特征是非强制性,学生多是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志向出发,自觉自愿选择参与各类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可以激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也较好地调动和强化了学生求和与自律的自觉性;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在素质教育效益上的低成本性,有助于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素质拓展训练是在共青团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其成本量来看无需一切从头开始投入,而且还可以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大力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素质教育,所以,在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受到资源限制的同时,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低成本性将可以加速高校素质教育的历史进程。
世界经济一体化,为中国提供了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在这个激烈的竞争中,人才的竞争是核心所在。在此情况下,为了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整合和深化教学渠道之外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可以弥补现代教育的不足和创新素质教育的模式,真正把培养人才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把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与自觉教育意识结合起来,把人文教育与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把课堂学习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在知识、结构、观念、做法上均有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黄艺农,刘雯.论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培养学生中的作用及其推广.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11月第5卷第6期
[2]王捷二.拓展训练在高校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应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24卷
[3]张晓玲.试论大学生素质教育.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4]庄立臣.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促进高校素质教育发展.2005年5月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