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美术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戏剧美术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戏剧美术教学设计

篇1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调整,以引导学生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为目的。作为教师是否知道这些从何而来?清楚具体内容有哪些?才会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对教学知根知底。良好的教学不应是像教师在课前预设教案般机械执行,而是课堂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不断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得以张扬、提升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适当配合讲解或谈话,促使学生避免掌握一大堆空洞死板的概念,同时引导学生清楚准确地感知教学重点的对象,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高中的美术鉴赏阶段是义务教育“美术欣赏”(欣赏与评述)的进一步深化和理解。同学们运用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运用感知、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已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在制定这种理解性的教学设计前,对美术家和作品的了解可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的审美享受。在发散性思维中,围绕目标,培养自己动脑、动手的能力,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空间,实现较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在高中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若能多多提高对美术鉴赏方法,提高绘画风格、流派知识和对基本发展脉络的了解,便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作品和美术家。

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理解出现的现象与问题

理解是唯一有价值的学习,是学生在已经了解到的知识层面上重新建构自己对于这方面的感悟。在新结构主义学派的三位代表人物:皮亚杰、奥苏伯尔、布鲁纳,他们十分重视学习者内在的理解对学习的重要意义。如皮亚杰的观点是,学习是学到越来越多的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构建了新的认知图式,这种构建过程在本质上就是理解。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即是一个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学习与理解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奥苏伯尔所认为的理解就是他所极力主张的有意义学习,即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这些名家都提到了理解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而如何做到在教学中整体把握高中美术新课程呢?如何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进行课堂学习,老师在预设理解性的教学设计或在实际课堂教学时,切勿使用口号式、命令式的言语,系统全面地使学生获得创造性思维。只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种理解式的课堂教学设计才能生动活泼,使抽象的书本知识点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而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不至于造成学生对于该科内容的混淆。

三、在美术教学设计中创造创新性研究学习

美术是人类特有的精神产品,通过平面和立体的形式,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和意识形态的精神的物质化显现。由于美术是由人创造并最终服务于人类,所以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美术就被归入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并列。在这其中,又由于美术的塑造性而被称之为造型艺术,但“造型艺术”这个概念也是有局限的,因为像舞蹈、戏剧、艺术体操等表演艺术也同样强调造型性。所以研究高中美术教学、研究高中美术教学设计对于教师是有很大意义的。教师要依据具体的理解目标和任务、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现实的教学条件,有所区别地进行教学设计并据此展开创新性教学。同时,教师还需要做实践性的研究性学习,以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理解的目标。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 情境教学 建构主义 中学美术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Multi-sensory Teaching Methods in Art Teaching

LIU Fang

(Heyuan No.2 Middle School, Heyuan, Guangdong 517000)

Abstract Multi-sensory teaching infertility is a comprehensive educational process, can not be simply equated with a certain sense organs or experience, which is the practice of multiple human cognition and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as the main guide behavior.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clear educational direction and goals, it is the premise of conduct to guide the work.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basic concept of multi-sensory teaching, explains how to use multi-senso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art teaching.

Key words situational teaching; constructivism; middle school art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特别在美术学科之中,感性直观的现象,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显示作用。在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多感官教学法的应用日益广泛,形式不断丰富。

一般而言,“多感官教学”,主要指借听、看、运动等多种途径感官刺激,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视、听、味、嗅等感觉,进而立体全面的开发包括“体能、识别、感官、音乐、语言、人格和社交”在内的七大潜能。多感官教学,作为许多一线中学美术老师的尝试,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创造性的落实课程标准的有益尝试。在不断的摸索与实践中,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中学多感官教学群像发生着渐进的变化,孩子们的自由天性也在慢慢凸显。

1 加强情境构建,引导学生深入体验

科学设计情境是中学美术多感官教学开展的前提条件。在具体实施中,要结合中学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以往教学设计中的随意性、单一性问题,转而朝着多样性、针对性方向发展。教师要把握的一个宏观原则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活动中,借助听、说、读、写等多种手段,运用眼、耳、口、手等多种器官,了解美术、体验美术、感知美术,借助情境教学设计的系统化,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将美术知识归纳总结,综合在一起,更加系统化。

课堂教学在传递基本知识的同时,借助情境教学来实现学生能力的转化,促进其能力发展。当然,情境教学设计还应该在具体结构与形式等方面科学考虑,需要体现的是情境教学的价值,需要学生能理解与接收。当然,这些需要考虑学生在客观的情况下能够完成的最大程度,以及最佳的情境教学完成顺序。科学性也体现在情境教学要贴近生活、深入现实,让学生能从自身环境中体验到。因为无论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还是社区生活,不论是天上地下还是海洋陆地都是青少年十分熟悉与向往的事物。面对这样情境性强的情境教学,学生就有乐于参与的心态,而没有思想负担。且能够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介绍色彩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与对色彩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设计了“我和朋友到植物园”的活动内容。其中,一部分学生根据要求分别画出柠檬、西瓜、苦瓜、辣椒等不同的水果蔬菜,另一部分学生则画出酸、甜、苦、辣的人脸表情。手持不同水果与表情的同学打乱顺序混站到一起。然后在紧凑的音乐声中,进行快速的寻找,以完成时间最短的组合为胜。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动了起来,在互相寻找“朋友”的过程中,动手、动眼、动耳、动心,多种感官一起行动,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认知与学习。

2 强化个性推进,推动差异发展

在中学美术多感官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美术素质存在较大差别,综合运用各种感官把握美术的能力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运用多感官教学法的过程中应该包容大部分学生的思考,通过面的扩展让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这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区分多感官教学的层次与难易度。一般的,可以在实施多感官教学的时候考虑按照基础、发展、创造的逐级上升层次,对于基础层次,要求所有的学生基本都能参与,而对于发展层次,可通过一种引导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寻找知识,努力完成。而对于创造,这可能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比较难,因此,学生可根据自身的能力有选择的去实现,而对于过度的发展阶段,适当考虑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感觉到可以完成,但是还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避免过于简单或者偏于创造,关键是通过不同层次让学生能从多感官体验中获得成功感受,不断提高其美术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百老汇的爵士乐》一文时,教师可以播放二十世纪早期伍基风格的爵士乐音乐一段,然后设计具有难度变化的思考:分别是听完音乐后,你有着怎样的情绪感受;听完音乐后,你对旋律、节奏、气氛方面有怎样的联想;听完音乐后,你能否根据自己的想象,手绘一幅想象中的百老汇画境。当不同的学生完成相应的任务后,教师再引领其观摩《百老汇的爵士乐》的原作,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人文意涵,帮助学生获得了不同层次的提高。

3 着眼学生实际,激感投入

教师对多感官教学的设计能否产生实效,对于学生立体全面的感知美术,了解美术的内在魅力,进而提升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生动有效的多感官教学,需要教师本身就具有丰富的生活与教学经验,对问题的独到见解,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另外,伴随着美术教学的日益发散性与灵活性,教师更应重视学生的感性思维训练,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途径进行自我调整、亲身体验、自我感悟与质疑,能发表个人思考的意见或见解,而这也就从更为广阔的层面提升了学生的美术素养。

在具体实施中,需要从多维度出发以帮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以便增强教学的创造性,让学生能有更宽广的思维空间。如在《运动》这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诸如:①掷铁饼者;②舞台上的;③倒牛奶的女仆不同美术家的作品,然后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谈自己的感受,也许学生谈的观点各不相同,甚至互相冲突,教师也不应该加以过多的干涉,而应鼓励学生在看、想、品的过程中谈自身的感受。然后以此为基础,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划分不同的小组,有的是临摹画作,有的根据画作制作模型,有的则编写故事,有的也演绎舞蹈,见仁见智,自出机杼,共同提高。从而真正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想象,激起学生对美术更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思考,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到课堂环境本身的限制,对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创造性思维都是很好的锻炼。

总之,多感官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事情,而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多感官教学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认真了解学生的意愿后,与学生进行真诚的情感交流,与学生“交心”,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情感关怀和共鸣,在此过程中感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在适当的时机,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课堂上,在情境内,运用多重感官去体验,去认知,去升华,从而为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崔新琴,霍漩著.中学美术教学法[M].中国戏剧出版,2005:157-158.

[2] 孙春成.美术反思性教学策略[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9.

篇3

关键词: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 美术教学 教师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科为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把学生置于被支配的地位,扼杀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我觉得中职幼儿师范专业的美术教学模式应当以培养适应美术新课程要求的新型美术教师为目的,教材内容根植于美术课的教学实践,特别是当下活生生的美术教学生活。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交往互动的教学观以及师生共同发展的评价观的教育理念。另外,培养方式、管理模式要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途径而相应改变。学生通过专业美术方面的训练,掌握就业与升学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一、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学能力

中职幼儿师范专业美术教学这一门学科,涉及国画、西画、素描、色彩、设计等,以及运用计算机进行创作设计,这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又要有丰富的实践技能和娴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组织与管理、课堂教学的监控能力要切实得到增强,要更新教育观念,有效地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只有树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人才观、教学观和质量观,科学地认识与对待学生,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和谐的发展。新时代、新课程背景下也要求教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要求教师有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就些除了要不断地学习和吸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外,更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反复探索。

新课改的教育教学,整个过程组织严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也只有通过系统地学习,站在引导者的角度,根据学生设计思维的发展,有目的地加以引导,才能满足学生对新鲜知识的渴求,满足社会对美术专业的需求。

二、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教学方法

(一)以练习为主的美术课适合运用尝试教学法。在教学中,先不讲绘画技法或制作方法,让学生自行观察先试着画,然后根据学生的尝试情况再进行指导,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体地位,通过对课堂实时布控,及时指导、矫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自由探索创作,大胆地把自己的构想显现出来。自主探究知识的欲望产生了,学习兴趣也就随之产生,学习自主性也逐步得到改善。

(二)“尝试创新法”激起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把美术与文学、戏剧、舞蹈、音乐等学科融会贯通、综合一体,改变过去单兵作战的习惯,将各学科综合利用。要鼓励学生在不断尝试各种材料进行创作表现,发现不同材料的运用会达到不同的效果。刺激学生产生一种探索未知领域的强烈欲望。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不拘一格大胆创作,除了利用水粉、铅笔、油画棒等常用的表现技法外。还可尝试运用各种材料,或者多种材料结合进行创作表现,如用油画棒与水粉结合绘画,由于两者不相溶的特点,会产生独特的绘画效果,或者粉笔在砂纸上进行作画,产生粗糙质朴的纹理,画面有种原始之美,也可以利用吹塑纸、泡沫纸等制作剪贴画、卡片、精美的小书签等。由于学生在创作中力求有新发现,因而作品便充满着创新意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表现风格。也可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以及对未来工作岗位的展望等文化资源,对教学内容和要求进行合理调整与选择。

(三)让生活走进课堂的“亲身实践法”。我经常带领学生到野外去写生,感受恭城桃花的浪漫,引导学生感知大自然的万千姿态;组织学生定期举办画展。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也帮助学生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设计这些活动,把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就使得学生真切体验到生活处处皆美术,美术离不开生活。这种通过引导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探索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动力,还使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在兴趣的激励下逐步得到培养。

三、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探索精神

篇4

[关键词]课程改革 音乐教学设计 音乐教学

音乐教学设计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新的课程改革给音乐课教学理念带来巨大的变化,对音乐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教学设计,应从以如下方面入手:

一、教学目标

音乐教学目标是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与方向,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是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后,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与水平而制定的学生应达到而且能够达到的标准与境界。因此,音乐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科学、规范、明确,并且能自接指导教学的活动。它的制定包含以下四个要素:(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2)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明确、可测评的,而不是笼统、抽象、模棱两可的;(3)行为方式必须是灵活、多样、可操作的,而不是单调、乏味、缺少情感与活力的:(4)行为程度必须是面向全体的最低底线,而不是个别尖子生才能达到的最高标准。

二、教学内容

谈到音乐教学内容,自然会联想到音乐教材。这里所指的教学内容是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呈现的一系列音乐材料进行组织加工,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的学习内容。

1、新课程音乐教学内容的特点:(1)以学生发展为本:首先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其次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2)以音乐文化为主线:首先以单元结构代替课时结构;其次以人文结构代替知识结构。

2、音乐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何把教学内容安排得丰富、有序、生动、合理,既体现新课程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设计的重点。(1)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以规范的文本固定下来,把音乐作品、音乐知识、创造活动根据教材的呈现规律分类组合。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时安排、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条件等客观因素重新对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加以研究、分配与调整。有效的方法是将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教学领域的内容根据需要重新整合,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激发学生兴趣。(2)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以单元结构人文主题呈现的新课程教学内容给教师的教学工作留有充分的拓展空间,应做到“下有底,上无顶”。

三、教学过程

音乐教学过程特指达到音乐教学目标所必须经历的各项活动总称。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应是为强调过程而采用的隐形的、简略的、开放的过程范式。呼唤一种关注学生的情感、能力、发展,开放、民主、活动、探究式的,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教育课堂。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身能力、知识结构与性格,学生接受能力、整体水平与基本素质,课程的目标、内容与方法及教室的设备、技术手段与教学环境等重新构建适应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新方法的音乐教学过程。音乐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横向结构。主要有感受与鉴赏:听觉感知、音乐想象、音乐要素、情绪情感、体裁形式、风格流派等:表现:演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识读乐谱等:创造:探索音响、制作简单乐器、模拟音响、即兴创造、创作实践等:音乐与相关文化:音乐与生活、音乐与舞蹈、音乐与美术、音乐与戏剧、音乐与影视、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它学科。

2、纵向结构。起始阶段:组织教学、诱发兴趣、导入新课等;展开阶段:创设情境、唤起注意、探究发现、参与活动等:生成阶段:激感、互动交流;创造表现、感受体验、联想拓展、建构生成等;结束阶段:情感交流、迁移创造、教学反馈等。

四、教学方法

根据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信息来源及主要活动方式,对当前常用的教学方法归纳如下:(1)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以音乐感受、情感体验为主,通过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感受鉴赏音乐、情感体验外化等培养学生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2)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以音乐实践活动为主,通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身参与的各项音乐实践活动,形成与完善音乐技能技巧和发展音乐表现能力的方法。(3)语言性音乐教学法。以语言传递为主,通过教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音乐教学方法。(4)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以探究、发现为主,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观察、分析、综合、比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自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自接关系到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选择那些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下的音乐教学方法应当有新的特点:重视情境的创设、重视体验、强调探究、关注合作、强调综合。

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幼儿教师

职业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即增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简单地说就是为了使学生顺利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高职高专的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公共课程的一部分,仅仅是为提高学生的通识知识而服务,很难满足学生更多地了解职业知识的需要,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把以通识教育为主的大学英语教学改成适应学a生未来职业需要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势在必行。

英国雷丁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paulinec.Robinson认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有两个最基本的判断标准:第一,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一定是拥有特定目标的英语教学,也就是为特定方向的职业所需要,学生必须在某个专业领域内达到应用相关英语的水平;第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应该是在分析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建立。因此,文章将以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分析为基础、谈谈学前教育专业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策略设计、课程评价的基本情况。

一、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分析

在进行课程改革和课程设计之前,课程改革团队首先对该校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学时的状况,主要是英语基础和英语学习风格进行了摸底调查,同时对学生以后主要就业岗位的英语需求进行分析。

1.学生入学时的状况

(1)学生英语基础较弱。我校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近两年招生情况较好,招生的最低分数比自治区划出的高职高专最低录取分数高出100多分,但是学生英语高考成绩的平均分仅在75分左右,总体英语水平较低。(2)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低。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和高考压力的影响下,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也没有机会去关注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应用性。为了应付考试,这些学生习惯于机械地背单词和做题,忽视了英语语言听说读写的交际功能和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只有做题而没有应用,学生在经历完高考后对英语学习目的渐感迷茫,学习积极性低,甚至讨厌英语、怕英语。

2.学生就业岗位对英语的需求情况

根据对历届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主要是幼儿教师。虽然英语并不是幼儿教师职业活动中所必备的核心技能,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家长对幼儿英语学习的重视,幼儿教师在岗位中仍然有运用英语的机会。有些高端英语特色幼儿园甚至要求非英语教师也要对幼儿进行日常英语渗透,帮助营造英语氛围。经过梳理,幼儿教师对英语的应用普遍表现在三个方面:对外交流、幼儿园英语环境创造和国外专业信息查询。因此,学前教育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对培养高端技能型的幼儿教师来说有必要性。

二、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上述对学生英语基础分析和未来就职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课程的教改团队把教学目标总目标定为: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培养学生以英语为载体获取及利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未来的持续发展。

学生在通过学前教育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学习之后,英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个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如下:

1.语言知识

(1)能进一步提高原有的英语基础知识,掌握更多的词汇知识、阅读知识、写作知识,普遍达到我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测试B级水平。(2)能通过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文章的阅读,了解相关学前教育专业的知识。

2.语言技能

(1)能进一步提高原有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普遍能通过我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的测试。(2)能用英语进行日常的职场对外交流。(3)熟悉幼儿园英语口语,并能辅助创设幼儿园英语环境。(4)能收集、查阅英文专业资料,用以辅助自我专业的发展。

3.情感态度

(1)能在模拟的职场环境中应用英语体会到成就感,从而能改善自己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形成良好的职业观。(2)在做合作的任务完成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从而增强自己英语学习的信心和恒心。

4.学习策略

(1)懂得借助英语学习的工具书、学习网站、学习软件进行持续的终生英语自我学习。(2)懂得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影响和帮助促进自己的英语学习。

5.文化意识

(1)能使自己的英语表达基本符合英语国家的表达习惯。(2)能懂得英语国家日常交际的基本礼仪。(3)懂得尊重英美国家的和价值观,并对其文化意识有客观的判断力。

三、教学内容设计

学前教育专业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内容选择和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的专业目标与学习需要为根本原则。根据学生以后会遇到的交际环境、工作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分析和选择学生需要学习的语言知识。经过分析整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和专业两部分:即包括语音语调、基础语法、应用文写作和跨文化知识的基础英语内容和包含幼儿园对外交际口语、幼儿园常用口语、幼儿英文儿歌、歌谣、故事、游戏、学前教育专业五大领域的英文篇章阅读、专业词汇等职业英语内容。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

课程的总课时为124个课时,分两个学期开设,每周安排4个课时,每两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每个单元的内容涵盖四个模块:幼儿园常用英文儿歌、幼儿园日常口语、幼儿教育英文阅读与写作、基础语法。在内容组织与安排上,每个单元的学习按照英语语言能力的获取过程进行安排,基础英语内容和职业英语内容在每个单元里互为支撑,语言的理解、输入、练习、输出、总结提高在循环的练习中进行。

四、教学策略设计

该课程改革团队中,具备英语教学和幼儿教育双师素质的教师达80%以上,这为学前教育专业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教学策略的选择主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学习者的兴趣和学习需要、学习的规律与学习的风格、职业活动过程与情景要求以及教学条件进行。

根据学情分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遍在存在厌倦语法词汇讲解的情况,但同时爱好广泛,职业方向明确。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行业需求、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同时又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课程改革团队经过反复摸索、研究,最后确定运用戏剧教学法作为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戏剧教学法把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在学前教育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在模拟情景练习和应用中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模拟职业情景的设计以职业活动情景为导向,从注意力、针对性、自信心、满足感4个条件入手,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包括具体内容、标准、作用);向学生描述可能出现的各种职业情景;逐情景开展学习,按每种情景对职业行为的要求标准、规范进行评价,以保证职业活动顺利和任务完成的质量;最后对职业活动结果进行评价、对学习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评价。而为了保证教学进程顺利,在教学过程中还将辅以讨论、启发、案例分析、直观示范等教学方法。

在以戏剧教学法为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在快乐中获得了英语语言技能,同时还获得了相关的儿童教育技能,发展了他们的个人综合能力,如交流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表现力等,同时提高了他们在戏剧活动中所需要的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素养,并与其他专业课程形成互动,相互辅助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效果、企业用人效果。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有两方面:以职业情景戏剧活动展示评价和对所学的词汇、句型、阅读材料和语法内容进行笔试。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主要以访谈、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评价人员包括学生、督导员和同行。企业评价主要是对接受该课程学习的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让企业对毕业生进行评价,同时也让毕业生自评和对课程进行复评。

课程的实践目前只有一个学期,所以企业评价无法进行,但是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学生方面,学生期评的通过率达92%以上。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学生表示在经过半个学期的课程学习,初步树立了良好的职业观;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大大提高,在职业情景的戏剧表演中感受到了从来没有过的成就感。教师方面,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专业水平、职业道德的满意度为85%;而督导员对于教学内容和岗位需求的紧密联系、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学生在课堂的活跃度表示赞赏;而教师自我体验方面,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更好了,学习有了方向和目标,教师教学时的心情也变好,教学激情激发,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同时参加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更高了。

从初步的实践效果看,课程总体评价较高,但是也有部分学生提出,专门用途英语固然重要,但是日常生活中英语的也很实用,日常生活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建议把更多的日常生活英语纳入教学内容中。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需求与职业的需求不断在变化的,课程教学改革团队将不断地努力进行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邓泽民,赵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第二版)[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2]邓泽民.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整体解决方案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3]安宁.高职院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4]郑书丽.ESP教学――大学英语改革的必然[J].海外英语,2014(20).

[5]潘媛媛,徐珊珊,朱钰,陈思.专门用途英语用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J].安徽文学,2011(9).

篇6

关键词:无纸动画制作;课程设计;学期任务

中图分类号:G642.4?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280-02

一、无纸动画短片的制作流程

1.前期策划。动画的前期创作主要包含剧本故事的改编、镜头运用设计及美术层面的设定。前期的整体创作往往有多人多岗位共同参与进行创作的特点,此阶段也是动画成败的关键。

2.中期制作。中期的制作是工作量最大的阶段,也是团队合作最为密切的阶段。在中期制作中,需要进行角色动作的绘制与场景的绘制任务,从而完成动画短片的基本雏形。

3.后期合成。动画制作的后期,运用影视剪辑软件进行场景、动画角色的剪辑合成,整体画面色调的调节,光影等特效的制作及声音文件的添加等。

通过动画制作的三个阶段,一部动画片才得以最终完成。若通过几十个课时的教学,很难完成质量较高的动画作品。

二、动画短片创作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动画短片的作品产出都是由《动画短片创作》该门课程完成的,课程设置一般为64课时,安排在第6学期。在此课程之前的2个学期中,分散安排《动画运动原理》、《视听语言》等各类二维动画理论和动画制作软件课程,在《动画短片创作》这门课中则直接开始进行动画片创作。

北京电影学院的《联合作业》,就是是通过类似的方法,在第6学期整合前两个学年的理论、技法、软件课程运用在实践制作之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成果。此后,各大高校都相应第在第6学期安排了《动画短片创作》,收到的教学结果却良莠不齐。由于每个学校的教学与学生资源各不相同,盲目的教学方法套用或照搬并不可取,而这样不结合自身情况的教学设计,导致学生感觉理论与自主实践脱节,教师在该门课上需要重新讲解和复习以往被学生遗忘的理论及软件操作等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较低。

同时,原来安排的动画理论与软件教学又必须要求学生产出作品,让学生对《动画创作》这样的实践课程多有微词,教学设计显得重复冗余。64课时的动画创作也导致由于制作时间不足引起的作品制作效果粗糙等诸多问题。在以往的课程中,学生为了完成所谓的作业或作品,往往减少动作绘制与压缩场景,很难达到期望的教学目的与效果。

三、以动画制作流程为引导教学与课程设计

以动画制作流程为引导教学与课程设计,在课程安排上紧扣动画制作的各个环节,将二维无纸动画制作中所必需的理论、软件与实践课程相结合,通过一整个学期的学习与实践,同学分组合作产出高质量的动画短片作品及教学任务中的各个课程作业。同时,在课程的安排顺序上,这样的课程设计联系紧密,环环相扣,从剧本的创作开始,到动画的完整制作及影视后期剪辑,都由分组组员通过构思、设计、讨论、制作一起联合作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论记忆及自主实践创作热情,也使学生摆脱了短期命题作业的应付心理。

本次课程设计的对象,我们安排在动画本科专业的第4学期进行,其必修专业课程为6门,依次为《动画剧作》、《表演基础》、《分镜设计》、《场景设计》、《FLASH动画》、《原画设计》。学期学生产出作业、作品:原创剧本、角色与场景等美术设定、分镜头台本、动画剧本表演视频,以及最终的高质量动画短片。

四、独立理论教学与互动式任务驱动实践动画教学的结合

有了以动画制作流程为引导的课程设计,就要在学期课程初始对学生提出要求,即按动画制作流程为顺序进行动画短片的制作,同时产出各科目作业。通过独立理论教学与互动式任务驱动实践动画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接受动画理论的同时真正参与到动画片各个环节的制作中,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五、学期课程规划与任务安排

1.启发创意,兴趣驱动任务。按照动画制作流程的前期创意部分,学期第一门课程安排《动画剧作》,在讲解理论的同时,学生们各自创作编写即将进行制作的动画片故事剧本。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分析、讲解大量教材中的优秀动画剧本故事案例,激发学生进行联想、创造。如在讲到“艺术源于生活”的话题时,许多同学分享了自己身边发生的带有动画戏剧色彩的故事。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使每位同学真正变成创作的参与者。

通过《动画剧作》课程的结束,新鲜出炉的原创剧本故事也在和教师的反复讨论中产生,同学们根据感兴趣的剧本,决定分组合作动画的团队,为后期动画作品的顺利完成做好铺垫。

分组完成之后,在随后的《表演基础》课程中,教师引导每组学生根据原创剧本故事,进行情节、动作表演分析,并分组拍摄动作和情节表演视频。

《动画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剧本故事和角色动作的理解,激发学生动作设计的表现力,所拍摄的视频,也作为中期原画的动作参考,为动作绘制提供依据。

2.任务到组,责任到人。当前期创作进入重要阶段,《分镜设计》课程就此展开,教师除了按照教学任务进行课程讲述以外,同时与学生们进行各组动画的镜头设计讨论。在《分镜设计》这门课上,各组成员之间通过磨合,逐步确立导演和组员的任务与分工,为全面的中期制作修桥铺路。

而在实际的镜头绘制中,学生也更好地结合理论所学,对自己的动画效果及任务有所把握。教师作为理论和技术的引导人在与学生进行互动式讨论的同时启发学生创作,做到不刻意强加教师的自我意识,使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加强对动画创作的理解。

可以说,这样的分组分阶段共同制作动画真正做到了全员参与,实现了任务到组,责任到人,每个组员都在同一个阶段,通过理论讲解加上实际训练,完成共同的学习计划与制作任务。

3.全面制作,定期检查。进入《场景设计》课程,学生需要完成动画制作的所有美术设定,包含角色、场景、道具、色彩指定等。其实际课堂所学所绘,都会以真正的动画作品得以展现,使同学们能够切身见到学习成果。

前期创作告一段落,中期制作也即将全面地开展,而随后的课程安排为二维动画制作软件《FLASH动画》。此门课程的安排虽不是传统动画制作流程中的一部分,但在无纸动画广泛应用的今天,动画制作软件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在学习软件的过程中,学生即时运用软件和数位板的帮助,进行角色动作的绘制。

中期制作任务繁重,时间较长。在多门课程的流程式的推动下,学生所学所练都将收到实效。为了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作品,各组需要根据任务进行分工协作,全面和整体地开展中期制作,教师除在不同的课程中教授该门课程的知识外,还需定期检查敦促学生按时完成作品。让每位组员带着各自不同的任务在同一时间段分工作业,守时守效整体推进。这对于团队合作非常关键,也是日后真正参与工作所必须兼具的职业素养。

4.保证质量,提高效率。第四学期的最后一门课程为《原画设计》,这也是为动画制作的继续开展和后期合成做准备的阶段。

《原画设计》为二维动画的动作设计课程,主要讲解角色动作的设计方法和绘制技巧,此门课程正好迎合动画的中期制作需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动画中角色的动作绘制,深刻理解体会《原画设计》的重要性。《原画设计》共计56课时,其中40课时为实践环节。此课程的实践环节,每组继续推进动画的制作进度,课程结束时动画片也进入收尾阶段。

六、后期制作,学期总结

在学期课程即将结束时,学期任务也将完成,各组进入动画片的后期合成与效果制作阶段。

在后期制作阶段,教师根据每组影片的不同风格辅助学生进行剪辑、配音等工作的完成,至此,一个历时5个月的学期教学任务圆满完成。本次课程设计参与教学班2个,分组17组,完成动画短片17部,圆满完成了第四学期的计划任务。

七、结语

在以动画制作流程为引导的整个第4学期课程中,从一开始的分组规划,到进入剧本创作讨论,再到中期制作的全面展开和收尾,教师一直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启发、引导、监督学生的整个动画制作过程。当实际的任务驱动学生进行实践与学习时,其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篇7

关 键 词 :艺术教育 艺术课程 中小学艺术课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层次展开,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艺术课程的实施牵动着整个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如何处理好艺术课程的教学,如何培养出具有高素质艺术教师,是推动学校艺术教育全面发展的关键问题。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必须理顺与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关系,尽快培养出顺应、合乎艺术课程教学的高素质毕业生,以促进艺术课程的全面实施。

一、人的发展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人的本质力量,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这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早就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论证了:作为人类精神需要和享受的一个主要方面——艺术和审美需要,是在物质需要和享受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必然发展起来的,这是人类的一种高级属性。也就是说,对于人类,精神的力量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精神”更具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它不仅包含智慧,而且还有道德和热情。而艺术又是人的“精神”中的重要内容。它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欣赏者通过艺术欣赏来获得美感,并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因此,艺术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审美价值。

人们的生活中需要艺术,因为艺术能把人们生活中本质和规律的东西,以及人的心灵深处最隐秘的东西展示出来,使人们通过审美认识领悟到自身生活的价值,从中体验到审美的愉悦。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已经广泛地进入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人的本性出发,除了物质的需要,还需要精神的食粮。每个人都离不开艺术,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有艺术的陪伴。

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审美教育,它是通过审美这一中介环节对人产生影响的。艺术作品往往能够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谛和内涵,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它常常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难以忘却的社会生活的丰富知识。对于一名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精神陶冶和学习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他们的幼年、童年、少年、青年初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的艺术教育就是通过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来实现艺术教育的功能的。艺术教育有着不同于科学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特殊作用,它不是单纯的艺术知识传授与艺术技能培养,而是一种提高学生智力和智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个性的教育。

通过艺术教育,学生可以不断地从艺术中获得艺术的感受、想象,汲取灵感以及艺术的思维方式。通过艺术教育,学生可以丰富和陶冶自己的情感世界,他们从中能够学会和谐的人际交往,从而建立起积极、宽容、健康的社会心态和完善的人格,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因此,艺术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无法替代的。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学生人性的全面发展、人格的完善以及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学校需要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一个民族的艺术素质程度如何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艺术不仅是人的生命中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多元智力理论”与美国的艺术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的智力是彼此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一组智力。这种或这组能力可以使个体顺利地解决有关问题或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创造时尚产品。加德纳把创造力作为智力的核心,认为智力的发展离不开创造力的发展。然而,创造力又是艺术创作的两个要素之一,即创造力和将创造力表现出来的技能。人类的进步、发展也需要具有创造力的人来完成。加德纳认为,他提出的8种智力中有4种智力(语言—言语智力、音乐一节奏智力、视觉一空间智力和身体一动觉智力)与艺术有直接联系,是音乐、视觉艺术、文艺创作等艺术形式的基本要素;7种智力中的每一种在运用过程中都能导向艺术思维的结果──创造力和表现力,因为表现智能的每一种形式的符号,都能(但不一定必须)按照美学的方式排列。①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艺术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也为美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1994年,《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通过立法程序,艺术教育被写进联邦法律。这一法令承认,艺术是一门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是一门“学术性”的学科,在教育中具有与英语、数学、历史、公民与政治、地理、科学和外语同样的地位。该法令是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而制定的,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首次将艺术(包括音乐、视觉艺术、戏剧和舞蹈)增列为美国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②长期以来,美国中小学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和艺术课程的实施。2O02年美国“艺术教育伙伴”组织公布的最新研究表明,对学生进行艺术方面的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该组织在研究后发现,艺术教育对于学生在读写语言能力发展、抽象概念理解、基本的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社会举止方面都有极大的益处。

三、中小学艺术课与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1.我国的艺术课程

我国基础教育的艺术课程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诞生的新型课程,在教育部颁发的艺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艺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为总目标的。体现课程目标的方面是: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科学。为实现目标而设置的四个学习领域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可以说,艺术课程是一门以人文为主线的综合性课程,学生学习的是多艺术门类、多学科综合的艺术课。在艺术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艺术文化。教师必须挖掘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这些艺术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跨越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的艺术学习变得自然、容易接受,同时要改变以往的偏重单一性的分科教学。通过这样的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体验审美的情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能力,提高对艺术鉴赏的能力。由此看来,艺术课程是站在更高的层面来关注学生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发展的。

2.艺术课的教学要求

艺术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不仅仅是某一门学科的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还有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那么如何体现“综合”的效益呢?“艺术课程强调综合和联系,就是通过发掘不同艺术类型的共通性与共同价值,借助不同艺术门类在审美特征上的关联性,生成与建构学生的艺术通感,培养学生整体的艺术能力与审美意识。”③“艺术不等于艺术的知识技能,或者说,艺术不是艺术知识技能发展到极致后的产物,真正的艺术来自艺术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只有当艺术的知识技能与人文内容发生联系时,知识技能才会发生飞跃性变化,变成艺术能力。”④因此,艺术课中的这种“综合”不是音乐、美术等学科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它们的自然融合。综合艺术课程在教学目的上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一切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都必须以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它关注的是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强调在生动有趣的艺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提高其人文素养;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不同艺术学科的融合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在获得丰富艺术体验的基础上,再进行表现和创造活动,并对创造的成果进行自我反思与相互评价。这样,学生既有感性的认识,又有了理性的反思。在教学内容上,要为学生提供基础性的、丰富多彩的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内容和艺术的文化背景、艺术信息等,这既拓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也使艺术学习更有趣味性。在对待学生的评价方式上,以鼓励为主,艺术教育关注的是每个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自信。同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以延伸艺术课堂。然而,现有的艺术类教师都是接受的音乐、美术、舞蹈等分科专业毕业的单科教师。这些单科教师无法完美地操作艺术课的教学,造成了有些艺术教师的教学,只注重表面地、外在地展示一些形式,为综合而“综合”,使艺术课在一定程度上走入了误区。

3.高师艺术教育专业的发展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是素质教育的最终实践者。在国家颁发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的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至2005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学校艺术课程开课率达到100%,农村学校达到90%,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达到70%;至2010年,农村学校开课率达到100%,处境不利地区的学校达到80%;高中阶段所有学校按规定开设艺术课程;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建设一支能基本满足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需要,又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校外艺术活动,并逐步使其规范化、制度化。”“至2010年前,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⑤作为高师的艺术教育专业,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师范教育是一种职前的预备教育,它对学生今后成长为成熟的教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高师的艺术教育专业必须要从艺术教师的“角色需要”入手,从艺术课教师的角度去认识教师角色的内在机制,制定学生的培养目标,使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与艺术课程共同成长,促使学生能自觉地接受艺术课程文化。

鉴于目前中小学艺术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笔者认为,高师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进校以后,在思想上,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重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特征和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要使学生明确艺术的特征与功能,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以及艺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课程设置上,要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建立适应新课改基本要求的课程体系,开设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门类的艺术课程,使学生摆脱原来狭隘的审美经验和偏执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使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审美,即体验、感受、表达,从而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技能,提高对艺术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同时我们还可以开设教育学、心理学、艺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等课程,要求学生能处理好文化理论课程与艺术文化、技能课程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在办学方向上,要改变以学校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面向社会,加强和中小学的联系,并参与中小学的一些艺术教育活动、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研究活动。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自主学习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艺术教学的实践探究,对艺术文化的“综合”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和整合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和对教材、教学的研究能力。在培养模式上,也要改变以往的以专业为中心的对口培养,转向重视综合、全面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适应新课程的能力。同时,我们还要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改变过去用一种模式“塑造”所有学生的培养模式。我们要使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只有这样的师资才能胜任艺术课的教学,才能加快艺术课程的全面铺开。

艺术课程的实施是当今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解决目前艺术课师资匮乏的现状,就必须加紧培养能够准确把握艺术课程基本理念的、能自如驾驭艺术课堂教学的、具有高素质的艺术教师。如果我们的中小学艺术课教师能把握好课堂的教学,那么,艺术课堂就会真正成为孩子们尽情体验艺术、纵情表现艺术、激情创造艺术的殿堂。

注释 :

①缪胤,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艺术教育的回归. 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②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第188页.

③④滕守尧.综合不是机械叠加——普通高中艺术课程解析.中国教育报,2005—4—1(5).

⑤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

参考文献 :

篇8

关键词:交互式活动教学;美术教育;活动

美术教学既要体现美术语言的典型概念的传授,也要强调培养学生创作、实践的思维与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常关注学生对概念、知识的认知和单一学习成果的表现,忽视美术学科与别的学科的知识迁移和在课外生活的综合运用。根据美术教学的基本内涵、特征与价值,通过对美术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探索交互式活动教学中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学原则和具体方法,构建适合美术学科的交互活动模式。

一、交互式活动教学(Interactive activity Education)的理论基础

交互式活动教学最早由美国教育学家潘林萨(A.S.Palincsar)于1982年提出;21世纪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出现规模较大的实验研究,相关研究如主体性教学、参与性教学、合作教学、游戏教学等先后涌现。经此,初步建立了交互式活动教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

皮亚杰从发生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活动对于认识产生的意义。他认为活动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是外部实践活动和内部观念活动互相作用、互相转化的过程。

杜威对情境创设的活动方法也有论述,他认为教学方法之所以有效,全靠它们返回到校外日常生活中引起学生思维的情境,活动是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做某件事时,要求进行思维或有意识地注意事物的联系,实践转化为概念意识,结果学生自然地学到了东西。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的。加德纳认为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多元智能扩展了学习评估的方式,加德纳主张的“情景化”评估,改善了以前教育评估的功能和方法。课堂上开展交互式的活动,学生发挥个人智能进行实践,并互相交流不同智能范畴的信息,达到高效率的学习成果。由于活动中的情境性与开放性,学生在活动中担任不同的分工角色,掌握与其自身世界认识有联系的、其产生主动共鸣的知识概念,必不能以单一标准评估其学习过程与成果,此时适用多元智能评估理论的实施。

美术作为学生素质培养的关键学科之一,应该担当起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下,通过多元化的、由学生自我构建的教学活动,形成学生带有强烈个人意志的审美观、社会观和世界观。由此,作为美术教师不妨运用活动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活动,渗入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强调学生个人色彩的表达,促进学生哲思与审美的相互迁移,达到美育的学科总目标。

活动教学的方式丰富,不同的活动方式、功能和适用性都不同,根据教学理论的研究与实际美术教学的实践,浅阐课堂教学中运用活动教学的经验与方法,旨在促进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的发展。

二、活动教学的原则

1.实践活动先于认知活动

活动教学法登上教学舞台已有几十年,但是传统模式下的活动教学法是安排学生学会知识后进行实践活动,而交互式活动教学模式下的活动教学法则要求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新知,教师从一个活动“统治者”变为活动的策划者。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For the things we have to learn before we can do them, we learn by doing them.(我们可以在未学会做这件事前去实践它,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学习这件事物。)”

首先,从表现形式来讲,内部活动有别于主要为机械记忆和理解的活动,而更强调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想象、发现和创造;外部活动也有别于不需要有意识的内部活动参与,只为掌握某种技能的重复强化训练,而是强调能引起主体内部活动,需要有意识的注意、思维的投入等的活动。无论是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生成,都必须经过学生主体自觉参与的活动来实现。其次,从学习动机来分析,它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被动活动,以认知为主的片面、单一的活动,而是强调学生主体主动地、有思维地积极参与,强调学生知行合一,结合学生原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情感观念,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实践活动。

2.构建以活动为主、交互性强的教学过程

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使用交互加强活动效果,强调学生活动时的自我表现,鼓励学生不断地以语言、动态或美术语言说明自发行为的含义,落实在活动中学习信息的不断交换。活动中创设情境,特别是含有冲突与矛盾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或是产生类似社会性的人际关系,学生在解决概念问题之余还要学习如何控制交际关系,达到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3.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

活动教学重视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促进,强调师生在平等的交互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丰富知识与经验。教师帮助学生就学生原有的经验和对问题的理解来展开讨论,而不是只做字句的重复;交流应有主题、有方向;让学生和老师都明白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或实践活动所做的评价应该能引导学生更积极地作出建构性的反应。

以学为主的基本精神是: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确定以“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本位”的转化,要做到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转化;

(2)充分肯定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导”的作用,引导是为了让学生更主动地活动,引导着眼于方法提炼和思维的提升;

(3)关键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使达于“无师自通”的境界,促进学生离开课堂后的知识发展和迁移;

(4)全面发展智能开发,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思维方式、观念形成等方面,施行从“教”到“育人”的转化。

三、美术学科活动教学的要素

1.在适度的前提下,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

设计一堂具有交互式活动教学模式的课堂或一项围绕交互学习的活动时,教师是引导者、“游戏”规则的始发者,但并不代表学习的形式和学习的步骤被固定下来。教师设立的是一个学习目标,设立学习的方法若干(并不是单一的学习途径),设立课堂管理条例;学生可以因个人的学习需要提出“游戏”规则的修改意见,通过各小组的商议和教师评价后才最后确定如何进行学习任务、如何呈现学习成果。

2.要得到一个好的活动效果,需提供一个清晰的指引和目标

很多时候,教师提供了学习任务后,学生并没有弄懂接下来该做什么,或最后要呈现怎么样的学习成果,或做这件事的原因是什么,活动教学如同表面形式一般,并不具有有效性。本人在实践教学中常会使用以下简单的方法,确保学生理解学习任务该做什么、该向什么方向发展、该达到什么目标。

具体措施一:让学生复述指引和目标

让分组后的组长复述教师提供的学习任务指引和完成的目标,这样一个简单的举动可以让组长明确任务指向并更好地领导小组进行学习任务,同时也能二次提醒没有集中精力听讲的学生。

具体措施二:利用有活力的语调和大量的身体语言激励学生分享、交流。教师从教态、语言方面带动学生,其表现会成为一个榜样。

3.一个好的活动应该联系多个形式和技能,美术不仅仅只是绘画练习

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获得充分的视觉信息进行观察、体验、感悟和认知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注重开发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视觉、触觉、听觉及眼、脑、手的协作参与,让学生在充满审美情趣的教学情境中学习美术。

如在岭南版初中十四册中《我们的调色板》的课堂活动,可以使用“导学―讨论―训练―点拨”的方式进行,结合语言交流与绘画练习,运用文学审美、音乐感染和美术表现的多元形式组成实践活动:

导入:提供描写四季的唐诗各一句和四季景色图片各一张。

讨论议题:用什么颜色表示你的所听、所看?为什么一些语文的诗句、自然的四季可以让联想到一种或一些颜色?

讨论目标:学生通过课本的自学,根据感官体会四季的经验,得出“色彩的联想”这一心理现象的原理。

训练创作:请你尝试用色彩表达“喜、怒、哀、乐”四种典型的感受。画面主体自定。

训练目标:通过实践理解“色彩的联想”,让学生自由表达由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所得的经验转化为色彩的想法。

又如在人美版美术鉴赏第十二课《现实与理想的凝结――外国雕塑撷英》,设计“Before&After”活动让学生运用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表现雕塑正在发生的场面的之前或之后发生的场面。雕塑作品常表现一个瞬时状态,且具有立体的特点,易于学生视觉分辨其空间和动态交错细节。要完成活动任务,学生必须对雕塑作品的造型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雕塑作品的背景故事,理解雕塑人物群组间的情绪、情感关系。“Before&After”活动既要求发挥学生视觉的感受,还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发挥创意思维对美术作品产生联想性的审美。

4.一个好的活动应该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其他科目有明确的联系

学生是带着自身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来到课堂的,如果他们的个人意识没有被激发,他们可能难以理解新的认知和信息,或者难以把课堂上的新知与旧学或旧有的对世界的认识联系在一起,导致知行不一、学不致用。

“学生必须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想法是否有效。”这里主张的“学生解决问题”不是否定教师的作用,而是强调学生主动作业的价值。主动作业是情境创设的必然承接阶段,也代表社会性的情境,形同人类生活的活动。学生在创设的大环境中,立足于教学资源,自主思考、自主研究、自主检验想法,最终确立可行的、有效的认识,这样的一个过程实质为观念形成的过程。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提供直接的、不成熟的材料,以及在思考原则方面进行渗透,教授的不是知识,而是如何思考知识,正如教授的不是“1+1=?”,而是教授如何解决这道数学题的方法。课程不应死板地局限于正确的教育,一件全新的事情必然有其不确定性和谬误性,提出的问题需要和学生现有的经验有足够的联系,足以引起有效的反应。反应活动是学生把个体思维的认识与外部的影响、从前的经验联系起来的过程,包括正确的指导和谬误的纠正。因此,反应活动因个人而异。

要完成这个教学原则,在以活动为手段的活动教学课堂中,不要仅仅给出属于教师的某个意象,而是应该问学生的想法,此间分为两个步骤:是研究问题前了解学生对问题的设想(此设想基于学生原有的观念,对学生进行问题研究有帮助),二是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尽量诱导学生把想法成功地执行、创造出作品或探究报告。

如在岭南版十四册第六课《应用肌理的艺术》教学设计中,已经在小学学习中掌握了几种基本的制作肌理的方法的学生被设置在一个设计艺术的情境中――担任时装设计师,需要学生把已学的知识运用在制作服装印花装饰的生活情境中,用分组合作的方法使得活动中充满交互性(其中包含合作互和冲突互),并在实践中检验是否扎实地掌握了知识与技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是准备前期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有求知的途径和表达的平台。此外,教师还需要重视调节学生互动时的各方面矛盾,鼓励学生自主评价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大胆发挥创造能力,从而推进审美能力的提升。

在综合探究美术作品的活动中,可选用具有辩证的、哲思的探究议题分派给学生;为了加强学习的交流、互动,一个大的议题可以分散为多个方面――涉及地区地域、政治、宗教和哲学思维等的问题,分工到每个小组进行自主探究,最后将全班各小组的学习成果统整为大的学习结果,并结合小组互评、师生互评的多元评价方式完成课堂教学流程。学科的迁移能够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让他们在学习这个知识时联想到别的有用经验,当他们在解决别的学科的问题时,固然也能采用已学的美术知识,使之融会贯通。

5.一个好的活动具有审美性

美术作品是让学生得到体验学习的最好工具,感受、领悟美术作品本身所呈现的美是让学生获取审美体验的途径。学生直接利用感官感受美术作品,可以达到对作者的意图的理解、对美术语言运用的理解,一个好的活动应构建成这种审美的过程。有些活动教学课堂矫枉过正,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游戏而游戏,远离了美术教育的审美要求。如一些课堂上的绘画比赛,只求哪个学生完成得快,不求哪个学生完成得好;或只求哪个学生画得好,不求学生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好的美术活动应是重视学生对美术作品产生的内心体验与感悟,需要强调的是美术活动中出现的美术作品,包括美术作品范例、教师示范作品、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与别的同学创作的作品,都需要学生对其进行审美活动。

6.一个好的活动可以得出多样化的成果

由于交互式活动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交互的灵活性和学科知识的迁移特性等要素,导致学习成果的形式必然多样化。学生因为惰性或思维定势等原因导致学习成果单一的情况时有发生,以下一些具体的教学措施可以让学生冲开瓶颈口,促进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增强学生创新创造的信心。

学习成果的展现应该有灵活的指引。美术学科所具有的开放性更易于实现促进学生多方面创造学习成果的教学要求,教师要首肯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我,承认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成果。

学生的迟疑并不一定代表他们不在学习,教师可能需要一些措施和辅助,帮助他们用自己的经验得到自己的结论。所以要求教师要做好研究学情的工作,多利用分享自己经验的口吻辅助学生,给学生一个可学习的榜样,而不是一个可模仿的对象。

7.采用有活力的有效性评价

评价的“有效性”应有正确的定位。美育是一项人类素养构建工程,美术教育怎么能用量化的“投入产出”观点进行评价?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更重视过程价值和学生主体价值。在教学流程上看,只有过程价值得到提升,终极价值才能到达。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可以大胆地“重过程轻终极”,强调对学生过程体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更加注重学生审美素质的积累和沉淀。另外,在交互的层面上看,要强调每一个学生在群体中产生的主体价值,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的形式,评价他们是否在活动中生成了能力与价值。

四、美术活动教学的创新方法

1.绘画活动

象征语言的自画像:用剪贴杂志的方法,让学生剪下能够代表自己个性的元素拼贴为作品,分享创作意图。这一活动旨在让学生审视自身价值与自身闪光点,是活动教学初期的一个很好的“破冰”活动,提高了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扩大画框:选取一幅作品,发放扩大画框的作业纸,在空白的地方绘上学生自己的想法。(对于低龄学生的调整方案:可以只让学生围绕着作品的主要人物进行再创作。)学生在创作的时候,为了模仿原作,必先研究画作的美术语言,在模仿和发挥创造力的时候把美术语言内化为新知,最后生成实践成果。

Before&After:让学生画出作品正在发生的场面的前面或后面发生的场面。学生在设想前面或后面发生的故事与场面时,必须对美术作品进行仔细的观察,了解作品的背景故事,从而得到感悟与联想,在无形中使学生自主地完成审美活动。

2.写作和讨论活动

鉴赏课是很多美术教师比较头疼的一种课型,活动教学能够提供开放性强、气氛活跃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形式,特别是利用学科知识迁移的教学要素,运用文科写作和辩论等活动方法。

想法泡泡:选取一幅作品,在人物旁边贴上对话框或心理活动气泡,让学生在气泡里写下人物在想什么或者在说什么。对于低龄学生,则要求他们用简笔漫画的形式画出来。最后在小组内进行分享、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会对作品中的人物是否有这样的想法进行争论,产生强烈的思维碰撞,有利于让学生认识作品的美术语言和作品内涵,是极好的欣赏、鉴赏活动。

写诗:看完作品分小组写一首散文诗,大声朗读。对于低龄学生,要求学生共同写下想到的词语,教师连起来形成一首诗歌。

辩论:分两组,5~10分钟准备论据(教师提供直观的材料)。原则:裁判是学生,评出赢家。

3.声音和动作活动

鼓励学生以超越传统美术语言的语言元素进行现代美术实验创作,这种做法不仅强调了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推动了美术创作的实验创新。

成为一件艺术品:用肢体、行为组织一件美术作品,创作行为艺术。

戏剧与美术:小组分为“导演”和“演员”,模仿美术作品或受美术作品启发,表演一段戏剧。

音乐联想:用声音表现作品。不同的线条或颜色是不同的声音,全班分组,每组发出一种声音,教师按作品构成指挥学生发出声音,组成音乐。反之亦可,让学生用一种美术语言元素代表一个音符,分组对一首歌曲进行可视化创作。

4.设计情境培养设计思维

在教室或教学发生场所,让学生分析日用品的设计,设想如果用别的材料代替这种日用品可以吗,为什么。

分析教室内的设计(包括规划、家具),思考:它们现在是什么样子,有什么功能,由什么材料组成,能不能有改善方案。

真实设计方案:如设题“设计一个航空站的椅子”。学生通过“好奇――提出问题――基于感性证据作出假设和理解――与自身知识和经历相联系――考虑多元的批判与论点(由课堂交流而生)――钻研前人美术作品中深层次的技巧与语言――得出结论――二维草图――三维模型”的活动模式进行实践。

自新课标对美术教学“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四个方面展开了性质的描述,更可证明交互式活动教学思想与实践是一种现代学科的教学实质。交互式活动教学的深入研究及其实践经验为美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形式,活化了教育教学观念,使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苏霍姆林斯基语)。交互式活动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创造型人格的人,让学生表现出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所概括的人格特征: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知识面广,善于观察;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的兴趣;富有幽默感;意志品质积极向上。

参考文献:

[1][美]鲁・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M].郭小平,翟灿,译.商务印书馆,1994.

[2]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521.

[3][美]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1.

[4][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5][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沈致隆,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6]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3.

[7]田慧生.关于活动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1998(4).

[8]童俐.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艺术设计学科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2(3).

篇9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媒体应用 应用策略 优化设计

媒体设计的核心作用是辅助教学,即教师通过媒体设计,用更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并在此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核心作用,没有从如何辅助学习的目的出发进行媒体设计和应用,“为媒体而媒体”的现象依然存在,媒体设计和应用在内容上不能很好地和教学环节相匹配,这样设计和应用不能有效辅助学生开展语文学习活动。

一、媒体的制作与运用应染上语文色彩,体现出一定的“语文味”。

教师设计媒体的时候,如果没有弄清楚媒体设计的根本作用,忘记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陷入“为媒体而媒体”的误区。于是,一些教师的语文课上成了物理课、生物课;或把小说、戏剧文学教学上成了影视欣赏课,把散文教学上成了美术课、音乐欣赏课,等等。

比如,笔者曾听一位教师执教《看云识天气》一文,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展示了课前搜集到的大量图片和视频。教师一边展示,一边根据课文内容介绍,课堂时而“雷声隆隆”,时而“阳光明媚”,学生的眼球被牵引并不断发出赞叹。最后,这位教师总结了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作用。在说明文教学中,既要学习相关知识,又要感悟这种文体的特点,教师务必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有些教师担心学生对说明对象的感性认识不够到位,在教学设计时为了确保学生顺利理解说明对象,把精力花在寻找图片和影像资料上,课堂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呈现这些资料,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课文“写了什么”,然而对课文“怎么写”却很少提及。这种偏颇导致的后果就是没有把语文课的“根”留住。像案例中那位老师执教《看云识天气》一样,很多环节其实应该在地理课堂上发生。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媒体,应该把信息的筛选、文章结构的把握、语言风格的品味作为教学主要目标,然后依据这些目标慎重选择媒体,并加以科学设计与合理运用,使之染上语文色彩,体现出一定的“语文味”。

二、媒体设计应用应体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增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效度。

媒体的选择、设计与运用应遵循“最优化”原则,即以最经济的形式选择最佳媒体,取得最理想的效果。从教学媒体应用角度说,媒体设计和应用不仅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必须在具体条件下以最经济、简便的方式实现既定教学目标,有人称之为“媒体效率优先”原则。教学过程中盲目使用媒体,有可能背离教学目标,造成媒体资源和时间的浪费。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树立优化组合的整合意识,本着形式服务内容的原则,优化听说读写训练过程,增强语言文字训练效度。

比如,教学《变色龙》时,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首先呈现四幅挂图,要求学生将图、文仔细对照阅读,完成下面练习:①根据故事情节,给四幅挂图排序;再以“狗”为关键词,给四幅挂图各加一个标题。②看图复述课文。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复述,复述时可以结合图画展开想象,创造性地描绘角色的外貌、神态和语言。③以“狗”为题眼,给四幅挂图加一个总标题。上述教学活动中,笔者没有运用花哨的声、光、电等现代媒体,仅使用了挂图这个传统媒体,把它作为串联整节课教学任务的线索,将熟悉情节、把握结构、分析人物、抓住特征等学习目标巧妙地融合在看图、读文的过程中,教学环节的推进流畅、自然,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活动中得到了切实提高。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追求有效的媒体设计,有效的媒体设计来自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来自于对媒体设计地位和作用的清醒认识,来自于对媒体呈现的教学资源的细致分析,来自于创造性地把媒体融合于教学过程中的能力。

三、媒体的设计与运用要能引发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不能仅停留在追求手段形式上,应当高效率地为教学服务。媒体设计与使用要能更好地唤醒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引发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和学生一起讨论,引发出更多精彩对话。

篇10

关键词:美术教学; 人文教育; 人格感受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60-002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美术课程的性质——人文性质,即美术教育是文化教育,而不单是专业技能教育。“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的特性,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以这样的人文精神统领美术教育,是世界美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它可以引导教师走出美术教育的误区,走出专业技能训练的怪圈,使美术教育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提高整体素质的任务。因而美术教学中很有必要渗透人文教育。那么,作为美术教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下面我将试谈自己的看法。

一、深刻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和思想

作为美术教师,从美术教育的角度首先就要懂得人文教育的内涵和思想。

1.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包括: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

2.人文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人文教育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学会珍视生命、热爱生活、友好合作、和谐共处。

3.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生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启迪。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体现人与理想,以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

二、注重积累并提高我们美术教师自身的多方面修养,尤其是人文素养

每一个美术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自身修养的重要意义,重视自身的修养。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多注重以下几方面的修养:

1.积累人文知识,增强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

要增强人文素养就要积累人文知识。培养进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理想,积累各学科的知识,为积累良好的人文素养奠定基础。

2.提高文化修养

(1)一般文化:指非艺术类所涉及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及自然科学中一些基础知识。

(2)姐妹文化:如音乐、舞蹈、戏剧、文学、摄影等。这些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3)专业文化:指美术本专业所涉及的相关史论与技能知识,它是美术教师所应掌握的而又区别于其他专业教师的根本。

3.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拥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活积累,容易激发教学激情,从而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的构思教学内容、方法。

4.增强思维活动能力

美术教师要“具有蜗牛般眼观四方的能力,狗一般的嗅觉,田鼠般的耳朵,能够看到、听到、感受到周围的一切”。这样才能多角度、全方位地锻炼、调动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出学生丰富独特的想象力。

5.拥有娴熟的美术专业技巧和表现能力

必须长期的练习和坚持不懈的探索、实践,最后才能够使美术专业技巧精熟,才能在学生面前自由尽情地演示,学生也必然为老师精湛的技能而赞叹、折服。

三、改变原有的重技能、轻人文的教学模式,注重美术文化渗透

在美术课堂中加强美术文化的渗透和传递,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文化情境。老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注重个性的发展,使美术课堂的教学逐渐从传统的以传授美术技能技巧为主的单一模式转到全方位的、多元化的、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的轨道上来。如在教学《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这一课,为了引导学生们对《维伦多夫的维纳斯》的多方位感受,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我还引导他们从形象方面去感受、分析,从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去理解,从与现代社会人们心目中的美女形象的比较等各个方面进行赏析,从而获得了对这件作品的全方位感受、理解、认知、欣赏。

四、创设多元的美术文化情境,加强艺术创造力的培养

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创造条件、情境,刺激潜藏在每位学生心里的激情和冲动,让他们自主地把热情投入到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中去,使审美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如我在上《熟悉的韵律》时,重在培养,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绘画、诗歌、音乐等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同一感受。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展现画面,有感情地诵读抒情诗歌。想唱就唱,想跳就跳,想画就画。我通过创设一个充满情感氛围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的感受、领悟、探索、实践中去发现、感悟和展现绘画、诗歌、音乐等的艺术魅力,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使美术课充满了艺术表现、创造的魅力。

五、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体系

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教育,其发展目标是发展人性、完善人,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我国特级美术教师李眉云提出“以美育人,育完美的人”。因此,在具体的人文美术教学中,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来帮助学生逐步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

1.要尊重学生人格的差异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具的人格特点,有的学生喜欢用色彩表达激情,而有的用洒脱的线条表达心境;有的用写意抒发畅快之感。有的用工笔来表达细腻、委婉的情感等,这就是不同的个性和爱好。

美术老师应认识到美术本身就极看重个性,就没必要去要求统一,应该给以充分的尊重和恰当的积极引导,珍视学生的独特个性。

2.为学生创造示范,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关注自身人格背景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一要有认真、严肃、敬业爱生的教育精神,谓之身正;二要有宽广厚实、多才多艺的学养才能,就是学高。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注重爱心教育等。“有人格作背景”,就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和欢迎,还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3.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

有独立人格的空间,把学生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人,要尊重学生作为人的尊严,“不打、不骂、不罚”,少命令,多建议,使每位学生的人格在集体中都有一席之地;有独立思维的空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在这样的自由空间中学生才能健康、快乐地学习。

4.给学生充分展现的舞台

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能力,成果。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欢乐,造就一个富有个性的、具有创新人格的、丰富多彩的学生群体,促进学生个性的良性发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舒展。

总之,新的《课程标准》着眼于人的培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带给我们新的思路。因此,每一名美术教师应透彻理解人文教育的精神;提高我们自身的各方面修养;大胆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探索更新更科学的教学途径。让人文教育渗透到美术教学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携起手来,使学生们在广泛的人文情境中学习美术。那么新世纪的美术教育一定会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

[2]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