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健康的理解

篇1

通过我市开展的班主任研修活动,我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为了更好的给学生们提供适合身心发展的成长环境,我们的心理辅导活动是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开展的,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

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提高思想认识。自从参加我区开展的班主任研修活动以来,全校教师围绕关于在本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通过互相学习帮助大家提高认识,动员大家积极参到活动中来。经过大家多次讨论一致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及时的,它不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而且还是社会、家长、教师的共同需要。

二、健全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领导小组。我们认为要把工作更好的开展起来,必须要有一个经得起考验的领导小组。因此,我们在全体班主任中经推选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知识面全教学能力强的年轻教师担任组长,教学经验丰富,知识水平高的中年老师任副组长及咨询老师,各班其他任课老师任小组成员。“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小组成立之后,我们及时向全校学生进行了公布。

三、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室和辅导室。为了使受辅导的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准备了一间室内配套设施比较齐全,标准较高的教室,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室。“心语室”建好之后,我们在此进行数次探讨和研究活动,进行十几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和咨询答复,几十次心理健康教育个别辅导。每次辅导都能做到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有的放矢。在这里学生学到了怎样做人,学到了怎样求知,还学到了怎样健体和审美。

四、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箱。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箱安装在“心语室”旁边,让学生把心里话可以及时地向老师倾吐,把自己的成长烦恼和疑惑,把自己对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教学方面的建议向老师提出,把心里迷惑不解的问题向老师咨询,几年来,共收到学生的咨询信件多封,我们的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利用课间操及辅导课及时把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给予答复,帮助学生们走出困惑,走向健康的生活,使他们的成长足迹更阳光更美好。

五、校内室内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充分发挥了校内墙报对心理健康方面的宣教作用。为了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及时教育,各班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把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放在重要的位置。并能根据当时学生的实际和各班的班情的变化进行更新和改版,对好人好事及时进行表扬。对不良行为点出现象,使学生学习有了榜样,前进有了方向。

六、注重学生的心理转化。抓受挫折学生的心理转化。学生受挫,人之常情,学生受挫以后一般情绪低落,心态不好。我们注重如何对待受挫的学生呢。为此,我们做了专题研究探讨,我们的想法是:“首先要仔细观察受挫学生的反常现象,并认真分析受挫原因。然后因人制宜采取适当的方法,让其倾吐内心的痛苦,解开心理上的疙瘩。”逐渐帮助受挫折学生走出困境。

篇2

[关键词]肺结核;心理干预;心理健康

肺结核患者住院时间长,疾病迁延变化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决定了患者心理变化复杂性和多变性,同时还由于以往人们只注意药物治疗,却忽视了结核病不但存在躯体症状,还受心理和社会因素影响。我科在诊疗结核病工作实践中,发现心理因素越来越影响结核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本文初步探讨患者心理健康状态并对其

进行心理干预,以提高结核病治疗效果。

1确诊期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理干预

1.1自卑心理与干预

由于肺结核具有传染性,当被确诊为结核病患者后,周围环境中的同事和朋友往往有一种躲避的态度,歧视患者,致使患者心理负担加重产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不愿与人交流,又极希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关心,针对这种心理,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宣讲结核病知识,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解除内心痛苦,振作精神,稳定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2悲观、抑郁心理状态与心理干预

此种心理患者往往对疾病的性能和治疗手段不了解,谈结核病色变,情绪苦闷、悲观失望,这些情绪情感的变化对身心各方面都有广泛影响。良好的情绪会使人心情愉快,健康向上,坦然面对一切突发事件。如果长期处于忧郁、焦虑或压抑的情绪状态,将会发生一系列身心问题,因此对这种心理状态的患者要多关心和疏导,同情患者处境,关注患者感受,耐心倾听患者叙述病情和痛苦。尊重患者的人格,从爱护患者的角度出发,安慰患者,关心他们生活,鼓励患者坚持治疗。指导患者如何配合治疗,从思想上消除顾虑,疏导患者情绪,使病人由悲观、抑郁、失望转变为积极配合治疗。

2治疗期心理状态及心理干预

2.1焦虑和恐惧心理状态的干预

患者入院后,由于环境改变,角色不适应,对疾病知识和治疗手段不了解,缺乏健康教育知识等,患者心里紧张、焦虑不安、恐惧、情绪稳定性差,出现不同程度心理健康水平障碍。针对这种情况的患者,要使患者认清疾病的性质,克服恐惧和不安心理,使其由盲目到接受治疗,主动配合用药治疗,争取早日恢复体力,早日康复出院。

2.2孤独心理状态与心理干预

由于结核病具有传染性,家属及子女因各种原因不能陪伴,又因环境改变,接触人员改变,家人和朋友关爱程度改变等因素,极易产生孤独感,因此除我们要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外,还要提高医务人员自身修养,做到语言文明、热情、态度诚恳,鼓励和启发患者尽量适应医院环境,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让患者以正确态度正视现实,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在病情许可情况下,鼓励病人家属探视,使病人在住院期间对我们有安全感、亲切感,从而消除孤独感,提高治疗效果。

2.3易激惹心理状态及心理干预

有些患者求治心切,对治疗期望值高,对疾病诊治效果不明显的情况反应敏感、强烈,提出一些不切实际要求,或擅自不合理用药,特别是复治耐多药结核病人的疗效不能让人满意时,就会产生激动情绪,对治疗失去信心。对此我们应充分理解,病人因年龄、文化水平、职业、生活习惯等的不同,对疾病认识也不同。我们要针对不同情况,不厌其烦地耐心做好解释工作,把握治疗原则。让患者了解正确用药的道理,并与患者谈心,纠正偏激行为。让患者清楚行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与情感和情绪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良的心理状态是促进和加重疾病的因素,对同素质的人,为什么有人经常患病,有的人则不发病,而一旦患病有的人经治疗后及时好转,恢复健康,有的人则久治不愈,激发患者潜在的自然恢复力,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3恢复期心理状态及心理干预

3.1情绪不稳定状态及心理干预

肺结核恢复期心理状态也十分重要,尤其咯血患者喜怒哀乐都可能成为引起咯血的诱因。去年我科一位咯血患者经治疗痊愈,因医生告诉他可以出院了,其高兴地与同病房病友打扑克时间过长,兴奋劳累造成第二次咯血而推迟出院。因此提前做好患者出院指导,让患者了解情绪激动对康复的危害,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3.2喜忧交加心理状态及心理干预

疾病治愈的高兴心情与因治疗带来的经济负担,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结核病发生与贫穷有着密切关系。据统计表明肺结核患者造成经济负担,在所有疾病中占70%,即使在今天几乎人人享有新农合的情况下,有些病人仍可能因为治疗费用而导致治疗中断。因此要多关心患者,劝导患者珍惜治疗时机,强调患者自身对结核病重视程度,对疾病治疗也起很大作用。我们要做到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保持良好心理状态面对疾病。

因此抓住疾病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障碍,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干预和疏导,配合药物治疗,提高患者自身心理适应能力,从而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篇3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25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精神科行业规范进一步健全,对精神科护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护理要求精神科护士除了要掌握精神病学和一般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外,还应掌握心理、社会、美学及行为学等多学科知识。在平日的护理工作中,在遇到病人激动、紧张或抑郁情绪时,护士需要镇定,对病人给予安抚,这就要求精神科护士本身要具备健康心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大多数精神科护士在心理健康方面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护理质量,制约着护士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1 影响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

1.1 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首先由于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对象是失去内省力的精神病患者,目前大多数精神病医院都采取封闭式管理,密集的不锈钢窗网,紧锁的病房大门,密闭而狭小的空间让人不由自主产生一种压抑感。还由于社会对精神疾病知识普及有限,大多数的人会对精神科护士的工作不给予肯定和认同,有时甚至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因此有些刚入职的新护士都不敢将自己的职业明确向亲人和朋友告知,害怕自己及家人也遭受他人的非议。这样在很大限度上会使精神科护士产生一种强烈的失落感。还有就是精神障碍病人受症状支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病人日常生活护理成为了精神科护士临床护理中一项重要内容,久而久之很容易让护士产生一种无用感。甚至灰心丧气,弃业改行。

1.2 无形压力产生

精神病人受症状支配,常常发生一些令人防不胜防的应急事件。如工作人员言行稍不慎,即被涉及妄想怀疑对象,遭受病人打骂;又如经常会因为对急性期的病人给予保护性约束时遭遇病人反抗而被伤;又如精神科封闭的住院环境,令患者对自由非常渴望,稍有安抚不到位,病人就会萌生出逃念头,护士会时刻担心工作中不经意的疏忽引发病人出走并因此造成一些严重后果;又如有些精神障碍病人由于受病态所致还常发生一些诸如自缢、自伤等事件。这些应急事件的发生,成为了护士工作中无形的压力。还有,精神科护理工作人员缺编,护理工作量大、琐碎,职称晋升机会少,工作的满意感低,个人的应对能力差,患者和家属对护士的要求过高等均会使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压力增高。这些不争的事实也成为了护士无形的压力。

1.3 轮流工作制产生的心理反应及角色冲突

“三班倒”的护理工作制度,扰乱了护士正常的生活规律。无论白天黑夜的工作都要精心细致,精神高度紧张。此外绝大多数护士是女性,她们下班回到家还要担负妻子、女儿、母亲的社会角色,令自己身心疲惫。久而久之,焦虑失眠接踵而来并形成恶性循环。

1.4 人际关系的复杂造成心理压抑

职业竞争带来的同事间的冷漠、猜疑,导致工作中合作性、协调性的不一致。与医、护、患之间的矛盾均会使精神科护士产生焦虑、压抑等不良心理情绪,甚至导致抑郁,如果不及时地进行自我心理平衡的调节,容易使矛盾加剧,人际关系障碍更加严重。

2 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

2.1 树立爱岗敬业的信念

首先对自己的职业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在精神科一样可以体现出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地位。既然选择了在精神科工作就要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相信有付出就会有回报,要为自己是精神科的一员感到自豪。树立起了这种信念,才会获得心理自我平衡,内心不再漂浮不定。只有这样,心情才会愉悦,才能认真的做好本职工作。

2.2 创造良好职业形象

我们要尊重关爱病人及家属。不嘲讽、打骂病人;待人接物有礼貌,一言一行都表现出我们很专业、有素养。我们自强、自信、自尊。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电台、报纸、杂志等媒介宣传精神卫生知识。甚至可以在与周围人闲谈中向人们灌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让他们对我们的职业有个正确的认识。对逐步消除社会对我们的偏见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还有通过与病人及家属的交流沟通,使他们理解、配合我们的护理工作,减少因言行不慎、缺乏表达技巧、服务态度不够热情、解决问题缺乏耐心而引发患者及其家属不满引起的护患纠纷。

2.3 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保持良好工作状态

平时我们要加强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善于总结经验。了解各疾病的临床特点,对各类精神科应急事件的发生应有充分的预知,从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此外我们在工作中还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注意病人的一言一行,哪怕是细微的动作也不放过,未雨绸缪。还要多与病人交流,了解病人内心真实想法,将隐患扼杀于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再就是工作中注意技巧与方法,可以多参加一些诸如脱身术等暴力防范讲座,以提高自己的防护能力。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的学习,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处事不惊,遇事不乱,减少紧张、焦虑的产生。

2.4 学会自我减压

要懂得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可以通过找家人及朋友倾诉,找同事聊天,畅所欲言,放松自己,把自己从烦闷中解脱出来。此外工作之余多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培养各种兴趣爱好。通过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比如写毛笔字、画画、唱歌、弹琴、打球、爬山等等,不仅提高自身修养,改善心理状态,还可以增加自信心。与此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渗透到病人的康复中来。既放松了自己又使病人获益,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之。

2.5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工作中,要学会宽容他人,不要斤斤计较,以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工作的热情。学会处理人际关系,首先遇事不急躁,具备同理心,常作换位思考。其次理性看待同事之间的竞争,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正确的处理好了家庭与工作、上下级、医护间、医患间的关系,矛盾也就少了,心理困扰也减轻了,心情自然就好了。护士有了宽容的胸怀,才能在受到患者无故攻击时做到真正的理解患者,而在内心又不会产生愤怒、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保持平和、稳定的心理。另一方面,护士可以应用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帮助患者解决一些心理需要,减少或避免患者产生一些不良心理情绪而引发的不良行为。

抱着一个平和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面对工作中的一切压力,荣辱不惊,才会解脱自己,保持快乐。每天努力工作,不断积累能量充实自己。一味地抱怨无济于事,只会让自己的情绪越来越坏,身心俱疲。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压力的确太大,我们更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情,做情绪的主人,不因拥有而沾沾自喜,不因失去而耿耿于怀。我们更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经常保持积极愉快的情绪,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奋发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

篇4

【关键词】街舞 青少年 心理健康

前言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人的心理品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不少人由于不适应这种竞争而产生了心理疾患。在我国,青少年作为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已成为关系到家庭幸福、学校和社会稳定的一个紧迫问题,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及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街舞作为一项崇尚展现自我、发展个性和抒发内心情感的运动,有助于舞者将内心的情绪发泄出来,不论忧伤、喜悦或是内心中某种不安的情绪,都能够通过街舞运动来表达及舒缓,并从中提高自我的表现能力。

1国内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1.1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状况

2011年9月19日下午2时10分许,九江市庐山区人民医院急诊中心送来了3名小学生伤员,她们脸色惨白,不断,一名小学生脸上还有明显的擦伤,嘴巴在不断出血。据了解,这三名女学生都是10岁左右,相约跳楼后被送往医院急救。跳楼女生:怕作业没完成被罚 。跳楼原因,据女生称是:“跳楼死了就不用写作业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就业、升学、家庭、恋爱、人际关系、金钱等一系列问题对青少年产生不同程度的困扰,由此而引发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在我国,无论是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据国家教委对12.6万中学生抽样调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成人。据调查,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正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约20%到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及精神分裂等方面。其中,心理问题各因子的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强迫症状、学习压力、焦虑、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心理不平衡、偏执和敌对,1.2%的学生在学习压力方面存在严重心理问题。

1.2不良心理现象表现形式

厌学,许多青少年学生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的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比如中学的一些理科课程,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循序渐进的,某节课的内容不能掌握,下节课的内容就更不能理解。有些学生因为顶不住学习压力就干脆选择了放弃,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校生活失去信心,对学校班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课任老师顶撞。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或父母离异,或生理缺陷等方面的影响,使少数青少年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

2街舞运动的特点

HIP-HOP是各种街舞的总称,包含了机械舞、霹雳舞等。它起源于美国街头舞者的即兴舞蹈动作。这些街头舞者以黑人或是墨西哥人为主,这些流行的街舞多半发源于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区,一些黑人或是墨西哥人的孩子们成天在街上以跳舞为乐,形成各种派系,也很自然地在他们所跳的舞蹈上发展出不一样的。另一种叫法是STREET FUNK.,街舞因其轻松随意、自由个性和反叛精神而理所当然地受到年轻人的喜欢。从音乐形式的角度来看,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爵士舞的一种。经过时代的变迁,种类和形式不断发展和变化,形成了健康且拥有多种风格大的舞种。

2.1街舞音乐的特点

街舞音乐节奏清晰,会令人振奋,激趣,获得激情,不同的人、不同的音乐,跳出不同的段落,音乐的节奏强劲,动作骤起骤落,却能共同利落的举手投足,营造出震撼的动感。音乐速度在18-24拍/10S左右,一般都是4/4拍,像爵士舞摇滚等。现在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像BLALK STREETBOY、FIVE组合、超级男孩组合等都可以用来练习或表演街舞,说唱乐也是街舞音乐风格的一种。一拍两动,俗称“一、二拍”是它的音乐节奏特点。

2.2街舞动作的特点

街舞动作强调随意性,要求动作松弛。在练习时,尽可能放松自己的关节、肌肉,让它们更灵活,从中能找到自信的感觉。动作具有冲击性,定位清晰,相当充满活力。街舞的动作是控制人的身体去迎合节奏,其自然随意性可让人的身心放松到极致。街舞的独有风格在于注重身体的协调性(律动),注重身体上半身的律动及头部、手部的动作,另外腿、髋部的动作也是街舞的特点。街舞在动作的编排上照顾了整体的健身效果,对肌肉的刺激是全面性的,它的动作兼顾到头、颈、肩、胸、髋、腿等部位;街舞对小关节、小肌肉的运动较多,动作节奏很快,爆发力强,对乐感、灵巧度的锻炼很有帮助;而街舞的趣味性更容易让人集中和专注,忽略掉运动的疲劳。许多健身中心都有街舞课,那么多时尚男女穿着宽腿裤、紧身T恤,或自我陶醉或尽情痴迷地做着各种摆手扭胯的动作,觉得好像到了迪厅。但不同的是,他们的动作更轻松随意,更潇洒漂亮,而且统一。他们的脸上充满着运动的光彩和健康的气息,还有晶莹闪亮的汗珠。

2.3街舞运动条件的特点

街舞运动条件宽厚,可以说它不受条件限制。街舞爱好者活动场所往往会选择在街头巷尾或广场,只要有空地,有音乐即可。即使家庭经济条件不宽裕的青少年也可以加入到街舞运动中来。他们动感的音乐、独特的舞姿会吸引众多的路人和参与者,他们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有激情,有快乐,有焦点。街舞的比赛和练习很大一部分是集体进行的,在集体练习气氛中相互配合、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共同完成各种动作,在不知不觉中增进了团队的团结协作精神,并调动所有队员的潜力和积极性,从而获得了乐趣。

3 街舞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3.1提高青少年的自信心

面对考验,每个人都应该充满自信,自信关系到做某件事情的成败,就如在面试中由于某些青少年自信心的不足,导致面试失败。通过街舞中的齐舞项目可提高舞者的自信。街舞中的齐舞是街舞的一个重要项目,要把齐舞跳好必须做到所有成员的动作统一而且要与音乐相结合,在练习齐舞中的过程中往往要通过喊口令来使大家的动作达到统一。要想把齐舞跳到最好齐舞中的每位成员必须领舞一次并喊口令来检测自身的和大家的动作是否能够达成统一。但是有些人领舞时口令却不够洪亮,这样就会导致大家的动作逐渐散乱,这是由于自身的自信心不足而导致,所以自己领舞时必须做到声音洪亮让每位成员都能听到,通过反复的练习一些自信不足的成员慢慢克服心理障碍,能够在自己的带领下把这套齐舞跳好,当自己的表演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时,每个人都会觉得很荣幸,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我们校街舞社团就有这么一个男生,很宅、很内向。有一天他和我说:老师,我们班的宋翔初二开始跳街舞,我现在都高二了,看他们跳得那么帅,我也想学。但是总感觉自己不行,我性格有点小内向,身体素质也不好……后来我对他说:如果对舞蹈本身有很大热爱,不妨一试。通过舞技可以增加自信哦,同时身体素质也能提高的,当然性格方面也会变得外向一点。不要害怕挫折打击。后来他加入了我们学校的街舞社团。元旦晚会结束的那天,他找到我对我说:老师我战胜自己了,我成功了。

3.2缓解青少年精神压力

目前青少年面对学习和社会上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往往会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然而拥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而街舞的特点是崇尚展现自我,发展个性和抒发内心情感运动,这样就能让舞者内心的情绪发泄出来,使人自由的在动感的旋律中舞动。由于街舞不像体操那样有规定的动作,而是让舞者尽情发挥,再在创作中拓宽表现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的风格,可以让街舞的特质淋漓尽致地发挥。比如有些街舞舞曲中含有一些诙谐幽默的元素,舞者为了最好的表现音乐,做出一些滑稽搞笑的动作,为大家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气氛。在身体姿态方面,想跳好街舞必须做到全身尽量放松,时刻将双膝保持在弯曲的弹性状态,放松身体的同时,舞者的情绪同时得到放松。记得上届高三高考后的几个女生来找我说:匆匆忙忙,忐忐忑忑,痛苦又难忘的高考终于结束了,可是考后却发现自己仍然放松不下来,估分,查学校查专业查分数线,填志愿……一连串的事情压得她们头也抬不起来,似乎比考前复习更累了。后来我给了她们一些街舞的资料和光碟,让她们先听听街舞的音乐,然后跟着音乐试着学跳街舞。后来通知书拿到后和我说:老师,谢谢你的街舞,我要继续跳下去。正因为具备上述系列特征,才使舞者们在学习或工作中所产生的精神压力都通过街舞运动得到舒缓。我个人认为HIP--HOP对于调节练习者的心理所起的作用更为突出。因此,有人称之为“是唯一让人带着笑容进行训练的运动”。

3.3提高青少年的意志力

意志力薄弱是青少年中一个普遍的心理缺陷。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青少年在成长中一直都很顺利,生活中的需求都能从父母那里得到,甚至有些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过于溺爱,这就导致许多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低,难以面对挫折与困难。

4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街舞遇到的问题

4.1安全问题

在青少年中开展街舞自然会引起大部分青少年学生对它的热爱,这些热爱上街舞的学生可能会去挑战街舞的一些难度动作,在练习难度动作的同时,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比如BREAKING中的头转,如果在练习之前没有将颈部活动活动开,就很有可能在练习过程中把颈部扭伤。更为严重的是,某些学生去尝试空翻之类的危险动作,一旦动作失败,会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有生命危险。

4.2师生关系问题

由于学校部分老师因为对街舞文化认识不够,认为街舞文化就是痞子文化,认为跳街舞影响了学习,因此对跳街舞的学生进行不合理的教育批评,去阻止学生跳街舞。这样就避免不了学生对老师的埋怨,存在着较强逆反心理的学生甚至会顶撞批评他的老师,对师生关系造成不良影响。师生关系受到破坏,直接影响着老师的上课效率。

5结论与建议

街舞是一项既健身又健心的体育运动,适合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但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街舞运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问题,下面作者对遇到的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5.1安全方面

在跟老师初学街舞时,应按着老师分解动作的程序进行,比如先学好下肢动作,再逐渐加上上肢、头部等动作,先慢后快不要急于求成。另外要学会保护和帮助,不仅要保护自己,还要帮助队员不受伤。

5.2师生关系方面

校领导、老师应加强对街舞运动项目的认识,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组织一些街舞比赛,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街舞氛围,为学生提供学习、练习街舞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潇寒.谈街舞在高校中流行的意义.考试周刊,2009(44):141-142.

[2] 杨冬钧,周永平. 健康街舞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研究. 浙江体育科学,2009,31(1):74-77.

篇5

一、健美操调节心理节律的作用

1.对生理功能的调节。健美操是在每10秒16拍至24拍的音乐节奏下持续运动,属于有氧运动。长期坚持锻炼,能促进心肌发达和增大心脏容量。一般人的心脏重量是300克,心脏横径为11―12厘米,通过健美操的运动,心脏跳动加强加快,心肌中的毛细血管大量增生,心肌纤维逐渐变粗,从而使心肌发达,力量增强,心脏的容积也相应增大。有研究表明,健美操锻炼者其心脏重量可增长至400―500克,其心脏横径可达13―15厘米;心脏细胞的蛋白质,心肌的糖元,糖激酶等物质的储备量分别增加35%、30%、80%左右;心脏每搏输出量可达80―100毫升,在同样满足身体对血量需求的情况下,心跳次数则相应减少,一般只有50―60次/分。以上这些生理系统上的变化,都能使心脏功能有较大的提高,使心脏得到更好的休息,这对人体的健康和承担繁重的任务压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并能为人体提供使心律、血压及其它方面变化的生物反馈,引起放松和轻微疲劳,起到良好的镇静效果,将心理不安和威胁降到最低限度,在生理功能上为人的心理健康调节提供有效的保障。

2.缓解心理压力。健美操是有氧代谢的健身运动,是力量、力度、弹力、活力的综合表现。它与体操相比较,少些呆板机械,趋于自由自然;它与舞蹈相比较,少些抒情柔软,而趋于欢快有力。由于身体动作的快速变化和脚下富于弹性,连续不断地跑跳,使全身充满生命活动。它既是局部动作,又有全身动作,运动负荷适中,练习者可以灵活控制运动量和强度,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动作和时间,这样的一种运动方式对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都具有较好的作用。

3.运动转化功能。健美操是基本体操艺术化、动力化、健身化的运动,高中生定期、适量开展健美操运动,可使焦虑、抑郁等不稳定情绪得到转化,长期坚持锻炼,是一项具有实用锻炼价值的运动项目。

健美操锻炼能以运动转化方式帮助高中生从痛苦困难的情绪阴影中走出来,以积极健康的运动行为代替消极的痛苦思想。经验会改变认知,而参加积极健康的运动是改变自我效能感的最有效途径。通过健美操锻炼,高中生个体身体方面的控制力和知觉效能感会明显提高,随着运动动作的逐渐熟练掌握,他们不仅会降低恐惧感和自我抑制,从而提高对身体各方面的满意程度,提高整体自尊水平和对生活和环境的控制感,而且会透过在运动中对成功的期望,提高个人解决问题的努力程度和面对障碍的持久程度,从而强化自身的应对行为,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逐步摆脱学习和生活中的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二、健美操运动过程有利于促进高中生心理沟通,增进交流

从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来看,高中生不像儿童时期那样经常向成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他们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但又不轻易表露出来。他们非常希望有单独的房间,有个人的抽屉,心理发展呈现出闭锁性的特点,心理发展的闭锁性使他们容易感到孤独。虽然他们的人际关系意识增强,也产生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热衷于寻求理解自己的人,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往往由于缺乏成熟的全面经验,容易主观片面,过于偏激、固执或盲目自信,以致以自我为中心,影响健康人际交往,甚至产生孤独感或自闭症。

健美操是一种群体运动,在集体场所进行,能使练习者体验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高中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在与同学的共同参与中,可以探讨练习的感受,也可以相互纠正动作、相互鼓励,达到改进和提高动作质量的目的,使学生处在一个欢快、奋进、充满激情的环境中,通过眼神、表情、肢体语言等交流,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搭建平台,把个人置于集体大家庭之中,起到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通过集体有效的配合练习,高中生能在融洽的氛围中开阔心胸,增进与他人的心理交流沟通,而不是将其隐藏在内心世界或记载到特殊的笔记本中。他们在实现健美操运动的集体共同目标的努力中,也能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消除孤独感,提高群体意识,完善人际交往。

三、艺术性的运动氛围有利于高中生实现身心完美塑造

面对高考的压力,高中生往往埋头苦读,较少进行身体锻炼,生活单调乏味,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健美操是融体操、音乐、舞蹈、美于一体的富有艺术性的体育运动,它不同于其他项目的显著特点,是“以自然人体为对象,运用自己的力量把自身作为对象,实现自我塑造”,讲究造型美,要求动作美观大方,准确到位,讲求有效地训练身体各部位的正确姿势,使人体匀称、和谐发展,培养健美的体形和风度,塑造健美的自我。健美操运动同时充满节奏,既有运动节奏、时空节奏,又有服装、灯光等色彩节奏和音乐节奏,都给运动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高中生参与健美操锻炼,在节奏鲜明、欢快奔放的现代乐曲伴奏中,能充分展现人体运动的艺术美感;陶醉在美的旋律中,能很快排除心理上的紧张与烦恼,身心得到全面调节,有益于表现出良好的气质和修养,给人以朝气蓬勃、健康向上之感,较为明显地反映了健身、健美、健心的自然性整体效应,实现身心之完美塑造,展现出青年学生的活力。

总之,健美操以其独特的运动方式和特点,能从内在生理系统功能和外在影响等方面对高中生的身心进行有益的调节与均衡,在促进高中生增强体质、塑造完美形体的同时,能使他们摆脱心理的困惑、焦虑与抑郁,开阔心胸,消除孤独感,从而增强他们的心理稳定性,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是一项有益于促进高中生全面身心健康的有效运动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春.中等专业学校开设健美操教学的探讨[J].2001.2.

篇6

【关键词】 精神卫生;因素分析,统计学;模型,结构;学生,医科

【中图分类号】 R 161.5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8-0694-02

Linear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Mental Health Among Medicos/ WANG Yuan, GUO Jian, WANG Wei. The Medical Statistics Department of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Tianjin(30007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mental health status among medical students, an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latent variables to mental health.MethodsDescrip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among 818 medicos, who were sampled by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and the model was established. ResultsThe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were highest in the factor of depression, anxiety,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sychoticism and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Factor 2 had the strongest influence on psychology, then did factor 6 and factor 3.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medica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were health status, living habits and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s. Conclusion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 not only can explai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factors and medical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it also can be used to verify the mechanism that they influence each other from a mathematical way.

【Key words】 Mental health;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Models,structural;Students,medical

目前国内外研究表明,有10%~3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卫生问题[1]。心理素质是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与载体。医学生是特殊的专业群体。研究该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为进一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医科大学一至五年级本科生818名,其中男生281名,女生537名;临床专业学生437名,基础专业学生381名;一年级学生98名,二年级学生127名,三年级学生201名,四年级学生198名,五年级学生194名。年龄(21.29±1.56)岁。

1.2 方法 采用自填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850份,收回问卷828份,其中有效问卷818份,有效应答率为96.24%。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性别、专业、出生日期、家庭状况等。同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每个项目均采取5级评分制(1~5分),反映不同程度的症状。1分表示“无此症状”,2分表示“症状较轻”,5分表示“最严重”[2]。凡量表总分≥160分、任一因子分≥3分、阳性项目数>43中的任何一项为阳性,提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

1.3 资料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和LISREL 8.51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分析目的、资料类型、分布特征,采用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统计推断。

2 结果

2.1 SCL-90测试结果 被调查的医学生中,症状出现最多的为强迫(23.60%),其次为人际关系(17.85%)和抑郁(16.26%),出现最少的为恐怖(6.48%)。

2.2 多重逐步回归分析 见表1。

以SCL-90总分为应变量,以被调查医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家庭所在地、家庭和睦情况、是否为独生子女、情感困扰、学习和生活压力等社会学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重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被调查医学生是否失眠、情感困扰、和他人交流情况、生活是否有规律、生活压力、家庭和睦情况等因素被引入模型。

2.3 结构方程模型

2.3.1 初始模型的定义和建立[3]

2.3.1.1 测量模型 对于指标变量与潜变量间的关系,通常写成如下测量方程[4]:x=Λxξ+δ,y=Λyη+ε。参考因子分析的结果,将19个外生变量分7个方面(7个隐变量ξ1~ξ7)。初始模型中的变量包括家庭所在地等19个外生变量和躯体化因子等10个内生变量。

2.3.1.2 结构模型 对于潜变量间的关系,通常写成如下结构方程:η=Βη+Γξ+ζ。

2.3.2 初始模型的拟合 即模型中未知参数的估计[5]。此次调查采用极大似然法[6],经53次迭代后求得模型的标准化解。躯体化因子等10个内生变量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72,0.86,0.87,0.91,0.88,0.76,0.72,0.82,0.87和0.76,且所有自由参数对应的t值均大于2,可以认为各自由参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各隐变量结构参数阵的估计值分别为0.018,0.301,0.165,-0.031,0.043,0.253,0.045。Λx的估计值、外生隐变量的相关阵的估计值见表2,3。

从模型的标准化解的结果可以看出,构成心理卫生的10个指标中,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和强迫症状的回归系数较高,分别为0.91,0.88,0.87,0.87,0.86,这5个指标能较好地表征心理卫生状态。ξ2对心理卫生的影响最大,其效应系数为0.301;ξ6次之,其效应系数为0.253;ξ3再次之,效应系数为0.165,且它们的假设检验概率P值均小于0.05。这说明影响医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身体状况、生活规律、与他人交流情况、情感困扰、失眠、学习压力、生活压力等。

2.3.3 模型的“识别性”判断 初始模型中待估参数t为79,m(m+1)/2为435,t

2.3.4 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各拟合优度指标见表4。表4显示,GFI,AGFI等拟合指数接近0.90,RMR值较小,且RMSEA

2.3.5 模型的修正过程 结合初始模型的测量方程、结构方程的标准化解和修正指数可知,x12在因子4的负荷不高(0.26),但在因子1中的修正指数MI是9.94,显示它可能归属因子1(在其他因子中的MI相对小得多)。将模型进行修正后发现,迭代过程不收敛,故仍采用初始模型。

3 讨论

20世纪70年代初,Joreskog等将通径分析引入到隐变量之中,同时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将隐变量和观测变量有效结合起来,提出了线性结构方程模型[8]。在心理行为的研究过程中,各种心理状态总是交织在一起的,当将这些心理现象作为变量纳入分析,它们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关联性,这种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者获取信息的深度和广度。线性结构方程模型不仅能提示各个因素对医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影响,而且发现心理健康也能够影响个体归因方式的改变,使各影响因素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作用机制有了深入的从数理角度上的证实和理解。

研究结果表明,被调查医学生存在不同心理问题人数占21.3%,与国内外报道基本一致[9]。被调查医学生心理卫生问题阳性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等,与有关报道[10]一致。强迫占首位,可能与医学院校课程专业性强、科目分类细、学习要求严格、课余生活单调等有关。

经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后,从模型的标准化解的结果可以看出,构成心理卫生的10个指标中,抑郁、焦虑、人际关系、精神病性和强迫的回归系数较高。因子2对心理卫生的影响最大,因子6次之,因子3再次之,说明影响医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身体状况、生活规律、与他人交流情况、情感困扰、失眠、学习压力、生活压力等。

4 参考文献

[1] POPE HG JR,IONESCU-PIOGGIA M,PEPE KW.Drug use and life style among college undergraduate :A 30-year longitudinal study. Am J psychiatry,2001,158(9):1 519-1 521.

[2] 陈闻,兰军,王彦.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广西高教研究,2001,12(6):80-83.

[3] 李建明,曲成毅.结构方程模型中隐变量非线性效应的分析建模.数理医药学杂志,2005,18(3):193-195.

[4] FISHER JO, MITCHELL DC, SMICIKLAS WH, et al. Maternal milk consumption predicts the tradeoff between milk and soft drinks in young girls'diets . Comm Inter Nutr,2001,131(6):246-250.

[6] 温忠麟,侯杰泰,马什赫伯特.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心理学报,2004,36(2):186-194.

[5] 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主编.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6-31.

[7] 郝元涛,方积乾.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国医院统计,2003,10(4):240-244.

[8] 孙尚拱,主编.医学多变量统计与统计软件.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63-164.

[9] 潘晓军,孙英梅,张更生.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496-497.

[10]余毅震,黄艳,李俊杰.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中国校医,2003,17(3):214-215.

篇7

论文摘要: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理念。心理健康课堂是当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它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也不是简单的班级主题活动。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心理能量和心理弹性,创设一个科学高效的心理健康课堂的模式供心理教育工作者参考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此,本文尝试并提出构建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

论文关键词:和谐课堂;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育

一、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的内涵

心理健康课堂的内容一定要从学生的问题逻辑和生活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话题,找到他们当下最渴望得到帮助的问题,并且这种问题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共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共鸣,引发讨论。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设计应该从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出发。

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课堂应该优化学生的活动过程,营造开放、欢快、接纳和尊重的气氛;提供师生、生生坦诚交流、分享的平台;创设包容、合作、生成和鼓励的心理环境;形成平等、民主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从而让心理健康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

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是指从学生问题逻辑和生活逻辑出发,以“活动”为载体的“感知—分享—感悟—践行”的结构流程的教学模式。简言之,为实现师生和谐发展和心灵共同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内容上必须精心选择,注重身心和谐。在活动过程中应注重充分交流分享,强调心理环境的和谐。

二、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建立的理论依据

1.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为“感知—分享—感悟—践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

后现代课程观强调价值多元,重视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和建构性。它否定了传统课程的预设性、静态性,认为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奔跑”,是在教师带领下师生共进、相互鼓舞的奔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呈现开放性、动态性和不确定性,是情绪调节、情绪体验,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强调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分享,重视开放的、互动的、共同的对话,学生的答案没有绝对对错之分,只要是真实感受和想法都应该可以尽情地表达,在对话交流中产生心灵的碰撞。

2.心理健康教育观为“感知—分享—感悟—践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在于传授多少心理学知识,而在于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理发展有指导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和学生潜能开发为主线确立活动目标,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为核心,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成长为归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是一个生成(而非预设)的过程,强调人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而非“教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需要在学生自我的逐步生成过程中流动,课程运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面临众多未知的、偶然的因素,自我的每一步新生都伴随着课程的不断设计、更新和扩展。

三、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的目标

1.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

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应以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关注热点组织活动内容,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线确立活动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实到学生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实体上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调适自己的情绪,以保证有效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

2.促进师生心灵的共同成长

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目标具有发展性和预防性。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以学生潜力的挖掘和培养为立足点,关注发挥个人潜能和个人心理能量的增加,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开发学生心理潜能。通过创设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让学生充分地张扬个性,在师生、生生真诚的对话和充分的分享中,促进师生心灵共同成长。

四、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的框架

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学会自助和助人为目的;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为核心,以学生智能得以开发和人格得以塑造为宗旨;以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成长为归宿,促进学生身心和谐。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设计应有以下四个环节。

1.感知

教师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运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通过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来形成个体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一些心理体验,增强其心理感受,以达到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目的。选取的活动一定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那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既生动有趣,又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如心理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 转贴于

2.分享

教师应创设相互信任、关心、理解、接纳的人际交往氛围,给学生留足思考、体会和表达的空间和时间,并在学生似有所悟、似有所感的时候相机组织交流,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感受大胆地说出来,把自己的体验、情感与老师和同学们进一步分享。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有利于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灵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愫。从而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自觉地去调整自己的某些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而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教师应以朋友的角色参与讨论,帮助发言学生澄清自己要表述的真实意义,引导学生考虑问题解决的可行性思路,不追究发言内容的错误,只注意问题解决的方向,多用鼓励性语词,避免批评与责难。可采用以下句式:你觉得……你似乎……根据你的经验……据你所知……你想说……你的意思是……我觉得你……可能你觉得……我不敢十分确定,你的意思是不是……我猜想你可能是……这是你的感觉(意思)吗……等等。

3.感悟

心理健康课堂应该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讲述、讲解。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提示,最后引导学生和大家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的感受和启发,帮助其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显然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有意义得多,学生的体会也深刻得多。领悟是学生克服心理不适应、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它往往伴随有深刻的认识飞跃。即使学生的自我升华还比较幼稚,教师也不可越俎代庖。

4.践行

心理健康课堂的最终目的是“助人自助”,即通过体验和分享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力量,实现学生体验和反思下的自我成长。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结束环节可设置相应的行为训练,或在结束时布置联系生活实际的作业,鼓励学生将所了解的或掌握的一些心理保健的方法和技巧,内化到生活中,迁移到不同的生活情境中,从理论的高度去指导实践,最终转变为自身的行为和能力,实现完善个性、健全人格的目的。

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要取得满意的效果,达到既定的目标,有赖于教师与学生双方面的互动,以提供给学生各种体验或经验,而不是仅仅由一方向另一方呈现教材。它更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并从中获得新的经验。同时,还重在学生的经验分享。在活动情境中体验情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经验的理念,是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设计和实施的重要指南。

五、和谐的心理健康课堂模式的评价

篇8

【关键词】肺心病;心力衰竭;护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190―0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者为慢性缺氧缺血性肺源性心脏病,又称阻塞性肺气肿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一种主要由于支气管-肺组织或肺动脉血管病变所致肺动脉高压的心脏病。肺心病心力衰竭病程长,且程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加强对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护理和健康教育对延缓肺心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60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其中男性 41例,女性19例;年龄 56 ~ 82 岁,平均年龄( 67 ± 7) 岁; 平均年住院次数 3~4次;年住院日55~115d。本组患者均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诊断标准[1]。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祛痰,低流量吸氧,通畅气道,适当利尿,强心,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综合治疗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病情均得到有效缓解,而且综合护理及健康教育后患者自理能力增强,能正确认识自身疾病,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2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 肺心病心力衰竭由于疾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多次住院,使患者产生恐惧、疑虑、烦恼、渴求等种种心理反应,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适当引导和安慰,和患者共同制定康复计划,帮助他们寻找减轻心理压力,增强与疾病斗争的信心,鼓励他们进行自我调护,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状态,从各方面获取控制症状、促进康复、减轻心理障碍的知识,使他们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有利于疾病向健康方面转化。

2.2基础护理 病室保持整洁,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温湿度要适当。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协助患者采取半卧位,有利于痰液的咳出,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缓解呼吸困难;长期卧床者应勤翻身,预防防止褥疮的发生;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和床褥的整洁,及时更换衣服;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溃疡、细菌侵入,必要时用朵贝尔氏液漱口,积极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各种治疗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3营养支持 合理搭配饮食,提供足够的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无刺激性、符合病人口味、易消化食物;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两餐之间增加饼干、果汁、点心等,以增加热量;避免饮咖啡、浓茶及加有香料的食物;如进食时呼吸困难,应小口吃饭,细嚼慢咽,以减轻疲劳;保持大便通畅是护理心力衰竭患者非常重要的措施,排便时严禁用力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2.4控制感染 控制呼吸道感染是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重要措施。遵医嘱使用抗菌药物、化痰、镇咳、平喘药,禁用强烈镇咳药,以免抑制咳嗽中枢,加重呼吸道堵塞,导致病情恶化,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予消炎、化痰、解痉等药物,以利咳嗽,注意给药方法和用药时间,输液时应现用现配,熟悉药物不良反应,观察用药前后患者的病情变化。

2.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认真观察神志情况,严密监测体温、呼吸、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变化,特别警惕肺性脑病的信号,如果发现神志恍惚、语言错乱、头痛、嗜睡、烦躁等及时汇报医生处理。如果发现血压下降,体温不升,四肢发绀,要考虑 DIC 的可能,并及时处理。重视肺心病患者的夜间护理,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大脑皮质对呼吸中枢的调节功能相对下降,患者肺通气不足,二氧化碳潴留,导致呼吸性酸中毒; 夜间睡眠时,回心血量增加及膈肌上移,从而加重患者心脏负荷;夜间睡眠时,痰液不能及时咳出,有时形成痰栓,患者有发生窒息的危险。因此夜班护士要加强巡视,询问病情要详细,及早发现病情的细微变化,及时报告医生[2]。

2.6合理氧疗 改善低氧血症及其引起的神经精神症状(头痛、记忆力差、抑郁、兴奋等)以及呼吸困难等,减轻呼吸肌负荷,避免其衰竭,提高体力活动能力。减轻肺动脉高压,减少右心负荷,改善呼吸功能不全。在护理工作中要严格掌握吸氧浓度和流量,给予低流量、低浓度吸氧(氧流量 l~2L/min,氧浓度 25%~30%)。吸氧时注意吸入气体的加温和湿化,避免患者鼻黏膜干燥,同时两侧鼻孔交替插管以保护鼻黏膜;告之患者不要随意调节氧流量和停止吸氧,在吸氧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定期行血气分析,根据结果及时调节氧气流量和浓度。

2.7心力衰竭的护理 在保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的同时,给予洋地黄类强心剂(易中毒),但需注意用药前患者尿量、心率快慢、心律的整齐程度以及用洋地黄类药物时要缓慢推注,推注时注意患者意识、心率和心律等。 另外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来说,尤其注意输液护理包括输液量和补液速度,前者要求护理人员准确记录 24 h 尿量,根据记录来行“量出为入”;后者要求补液速度控制在 30 滴/min 以内。

3健康教育 把健康教育贯穿至患者住院的始终,分阶段按需实施健康教育,采取与患者交谈的方式了解和检查健康教育的完成情况及效果,利用晨会交接班介绍患者基本情况,以及进一步进行健康教育的方式、内容等。

3.1 缩唇式呼吸 吸气时令气体从鼻孔进入呼气时缩拢口唇呈吹口哨样。让气体均匀地自双唇之间逸出,吸气与呼气的时间比为 1:2,指导病人每天练习 3~4 次,每次 10min。

3.2 呼吸操 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手放在胸骨下端双侧肋缘交界处。平静呼吸后在呼气时将手轻轻地向下压迫,吸气时仍用力向下压,让腹肌对抗自己的手。一般连续5~7 次后休息一次,再继续进行。通过以上两种训练后,可以改善肺心病患者的呼吸功能和通气功能,提高了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活动时的耐受能力。

3.3运动训练 运动可帮助患者增强体质,增进耐力,但必须是在不引起呼吸困难的情况下进行,在实施运动训练前、后要做放松运动,如慢走、弯腰、伸展等,每次30 min,每天2次。若在运动中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皮肤变色等应暂停运动,及时吸氧。

3.4生活要有规律 起床、进餐、外出散步、大便、睡觉等都要有固定的时间,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预防慢性支气管、肺气肿的发生;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防止发生呼吸功能障碍及低氧血症;坚持正确的氧疗,可以纠正缺氧缓解肺A痉挛,使可降低肺A高压;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积极防治呼吸道感感染。

4总结

本组60例患者经积极的治疗、有效、合理、正规化的护理及健康教育,增强了患者治疗的信心,纠正了低氧血症,改善了心肺功能,从而减少复发次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篇9

文/张新伟

学会正确地使用肢体语言,更容易获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在人际交往中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坐在对方正前面 有些人聊天时喜欢歪着身子或者跷起二郎腿,这种姿势虽然舒服,但可能让对方觉得您对他爱理不理,不予尊重。因此,与人交谈,特别是与不太熟悉的人在一起谈话,最好挺直背部,坐在对方的正前方。

注视对方眼睛 说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才有礼貌,但如果一直盯着,对方会有压迫感。因此,可以适时将视线上下移动,保证谈话顺畅进行。听人说话时,头部微微前倾,能传达出“我对你的话题很感兴趣”的意思,给对方一种无形的支持和鼓励。

边说边微笑 亲切的笑容不仅有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还能表达出谈话者的真诚和热情,让对方放下戒备心理,敞开心胸。微笑是最易于接受的非言语信号,您在对他人微笑时,也希望对方能够对您以示微笑。当遇到自己认识或是愿意交往的人时,微笑着展示您热情开放的交谈态度,肯定有良好的回应。

频频点头 有些朋友认为,交谈时频繁点头会显得夸张、造作,其实不是这样的,每一个说话的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用力点头有一种让人感到温暖的力量,会让对方更加乐于开口,对您的好感也会直线上升。

爱插话可能因心理焦虑

文/颜健武

爱插话是心理焦虑的症状。有些人热衷交谈,当别人阐述自己观点时,他们喜欢打断别人,谈论自己的看法。这样的人往往会遭人厌烦,让人不愿与其交流。但你越是不想和他们说,他们越喜欢加入到你们的谈话中来。

这样的人过分关注自我内心的感受而误以为周围的人都不大理解自己,所以也就不大能去照顾别人的真实感受。

那些爱打断他人的人,自我认同不良的心理焦虑导致他们不断在与他人交谈中打断别人。当要打断别人时,应提醒自己“多给别人一些表达的机会”。

如果在生活中遇到这类人,你可以起初多给他们一些自我表达的机会,倾听他们把自己的观点谈具体。然后用语言暗示他,“现在我可以说了吗?”你也可以善意提醒他,“希望我说的时候,你先不要插话,好吗?”这种方式会提醒他调整自己的人际沟通方式,与他人更顺畅地交流。

健康性格的结构

文/马石

现实态度: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会面对现实,不管现实对他来说是否愉快。

独立性:一个头脑健全的人办事凭理智,他稳重,并且适应听从合理建议,在需要时,他能够作出决定并且乐于承担他的决定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果。

爱别人的能力:一个健康的成熟的人能够爱自己的配偶、孩子、亲戚,从朋友中得到乐趣。

适当地依靠他人:一个成熟的人不但可以爱别人,也乐于接受爱。

发怒要能控制:任何一个正常的健康人有时生气是理所当然的,但他能把握尺度,不致失去理智。

有长远打算:一个头脑健全的人会为了长远利益而放弃眼前的利益,即使眼前的利益很有迷人的吸引力。

关于休息:一个正常健康的人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需要并善于享受闲暇和休息。

对调换工作持慎重态度:心理健康的人常很喜欢自己的工作,不见异思迁,即使需要调换工作,也会非常谨慎。

对孩子钟爱和宽容:健康成人喜爱孩子,并肯花时间去了解孩子的特殊要求。

篇10

【关键词】肺结核;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066-01

1 肺结核病的易感易发因素

跟遗传、年龄特征、性别特征、职业等因素有关。营养不良、过度劳累使抵抗力下降也易患肺结核病。

2 流行病学特征

2.1 传染源:开放性肺结核病人是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

2.2 传播途径:主要经空气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粘膜、皮肤破损等侵入人体。

2.3 易感性:感染结核菌的危险性与暴露程度直接相关,从未接触过结核菌的人群对结核新感染和发生结核病的易感性较大。

2.4 潜伏期:自感染结核菌至出现原发性病变或呈现明显的结核菌素反应,约需2~10周。

2.5 传染期:只要结核病人痰中排出结核菌,就有传染性。

3 主要临床特征

3.1 症状:呼吸道症状有咳嗽,咳痰,痰血或咯血。可有胸痛,胸闷或呼吸困难。咳痰量不多,有空洞时可较多,全身症状常有低热,盗汗,纳差,消瘦,乏力,女性月经不调等。

3.2 体征:病灶小或位置深者多无异常体征,范围大者可见患侧呼吸运动减弱,叩浊,呼吸音减弱或有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大量胸水可有一侧胸中下部叩诊浊音或实音。上胸内陷,肋间变窄,气管纵隔向患侧移位均有提示诊断的意义。

4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痰结核菌检查可确诊结核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常作为结核感染的指标。

5 诊断

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胸部X线检查、病原学检查、皮肤结核菌素试验结果综合考虑,必要时进行诊断性治疗,帮助确定诊断。

6 治疗

抗结核化疗是治疗和控制肺结核最有力的手段,化疗的原则为早期、联合、规律、全程、适量。

7 心理护理

7.1 疑虑心理:为了防止肺结核菌的传播,有时要对严重排菌的病人进行适当隔离。而病人由于缺乏医学科学知识,对有些隔离措施不理解,反而认为家里人或单位的同志们厌烦自己,觉得大家抛弃了自己,所以心存疑虑,从而影响治疗和康复。

7.2 孤独心理:他们害怕受到冷落和岐视,所以心事重重,敏感多疑,情绪低落或焦虑紧张。 医学教育

7.3 恐惧和害怕心理:由于缺乏有关医学知识,病人容易对结核病产生恐惧心理,一怕治不好病;二怕不能上班,会给家庭和社会增加负担,影响生活和工作;三怕自己生病的事让他人知道后,会受到歧视。

7.4 悲观与抑郁心理:病人因为患病,暂时丧失了劳动能力,经济收入不能得到保证,所以病人的情绪往往变得异常悲观,表现为言寡行独,抑郁苦闷,常常被失望无援及孤立凄凉的情感困扰,对事业和生活失去信心,精神上感到非常痛苦。

7.5 情绪不稳定,易冲动:肺结核病病程长,治愈慢,病人长期服药,可能出现脾气暴躁,有时好唠叨,经常生气,甚至易哭泣。

针对病人以上的心理问题,我们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面对各种心理特点的患者,要表现仪表端庄大方,说话和蔼温柔,做事要讲科学,操作准确及时,护理主动热情,解释病情要恰当。对初发的患者要以安抚为主,对复发的患者则着重于鼓励,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应鼓励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排除干忧,安心养病。

8 健康教育

8.1 初诊病人的第一次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对于初诊病人医生要详细解释肺结核的定义、发病诱因常见症状、常见并发症、传播途径及结核杆菌繁殖特点,并向患者说明肺结核是一种常见病,其病因明确、治有办法、防有措施,只要遵从医嘱坚持全程抗痨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8.2 健康教育是治愈肺结核病的重要因素:肺结核病人在确诊后往往因家庭、社会和心理因素影响,思想负担重。年轻人得病后,担心自己的学业、前途、工作、恋爱、婚姻受到影响,怕传染给家人,老年人得病后认为自己老了,对治疗缺乏信心,这一系列的思想问题,往往产生病人轻视治疗、难于合作、思想负担过重,导致治疗效果不满意;有的患者看广告、听传闻用药,更有甚者讲迷信,找江湖医生,致使病情加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有的患者治病心切,急于求成,认为打针快,对于全疗程服药缺乏足够的信心,症状稍有好转或者出现副反应就自己中断用药,有的则因经济困难不能坚持治疗。这些未治好的病人成为复治、难治和多发耐药肺结核病人的主要来源,而多发耐药结核是目前临床上最棘手的问题,给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

8.3 健康教育在肺结核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健康教育有利于加强对肺结核患者的管理。肺结核病的传播途径是以呼吸道为主,病人排除的飞沫或痰液中带有结核菌,健康人吸入肺泡后可能引起发病。每个传染源每年可传染10~15 人,有些病人不了解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对健康人的危害,不了解进行隔离的意义,不能克制自己的不良反应。医护人员不失时机地对这些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可增强病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家属的自我保护意识,帮助病人克服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培养他们的健康意识、树立健康的责任心,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合理的作息,适当的运动,合理膳食,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是结核病防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另外,健康教育还可以减少病人自服药、拒治等不规律治疗现象,使病人积极主动的接受治疗,减少复发和耐药病例的出现。使结核病的治愈率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 田本淳;从2006年全国公众结核病防治知信行调查结果看今后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任务与对策[J];结核病健康教育;2007年02期

[2] 周晓丹;强化健康教育与提高结核病防治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年35期

[3] 黎明强;伍传仁;结核病防治研究新进展[J];职业与健康;2009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