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篇1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131-02

大学生正处于刚从老师、家长严格管教的封闭环境到学习生活相对自由的环境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少,因此在心理上还都不是很成熟,面对陌生的环境、面对众多的选择、面对形形的群体,他们总是会感到迷茫、会自卑和无所适从。这个时候需要有人能够了解他们的心理想法和感受,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引,这样大学生才可以愉快充实地度过大学时光,才可以健康地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1 当代大学生常见的的心理健康问题

1.1 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总是埋怨环境和他人

大部分学生在读高中的时候就很憧憬大学生活,在他们的想象里,大学生活无忧无虑,可以不用没日没夜地赶作业、背课文,可以有充分的享受自由的快乐时间,最重要的是考上大学以后的生活就会衣食无忧、前程似锦、一帆风顺。因此许多大学生因为自己考上大学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和满足感。于是他们开始变得目中无人和狂妄自大,会失去进取心和奋斗力。以至于一些大学生在大学里很难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来提高自己,这样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推卸责任,会埋怨环境的不公平。在这种情形之下,大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真实水平,永远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他们永远不能超越自己,成为祖国和人民的希望。

1.2 心理承受能力差,导致的自卑心理

很多大学生在迈入大学生活的殿堂之前,都是自己所在学校的尖子生,是父母引以为豪的骄傲。但是来了大学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会发现自己身边聚集的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有的外表比自己出众,有的家世比自己显赫,有的才华横溢,有的成绩优异。然而自己在大学这个人才济济、色彩缤纷的大环境里竟然是如此的平凡和渺小。周围人的注意力再也不会齐刷刷地聚集在自己身上,那种被忽视的感觉和巨大的心理落差让自己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没有了以前的自信,成功开始变得离自己很遥远,于是从此陷入了自卑、自我否定和一蹶不振的深渊。这样的心理状态对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来讲是很不利的。

1.3 自理能力不足,导致难以适应新的环境

许多学生在读高中的时候都离父母、离家的距离比较近,在学校里老师的管教也会比较严格。但是进入大学之后,不仅远离家乡和亲人,老师也仅仅只是负责上课的时候为大家传授知识。学生衣食住行方面的安排以及面对的一系列的选择和挫折都要靠自己。一些学生可能会在饮食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而难以习惯,比较严重的学生会因为生活难以自理而给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带来诸多的麻烦和不愉快,这样会导致其难以在新的环境下生存。

1.4 学习和生活压力大,不善于人际交往导致的抑郁心理

大学在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学习进步的好机会,有些人选择了浑浑噩噩地应付自己,但是有些人选择了轰轰烈烈地奋斗拼搏一场从而给自己留下难忘的回忆。显而易见,后一种选择会伴随着无形的压力。

大学是一个小的社会,充满了激烈的竞争,除了平时的专业课考试外还有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等各种等级考试以及考研出国的竞争等等。不同的是,大学生相对于有社会经验的前辈来讲,心理比较幼稚,没有正确的竞争意识和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他们不会去了解竞争对手的底细来达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效果,只会盲目地给自己施加压力去超越对手。一部分大学生来自贫困的农村,对于他们来讲,能够支付平时的学费就已经很困难了,更不用说是报各种培训班来应付平时的等级考试了。面对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差距,他们会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来自生活的压力和心底的自卑感,这对他们平时的学习生活状态有很大的影响。

大学本来就是一个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的地方,南北差异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会给学生之间的交往造成一定的困难,加上有的学生因为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会让自己变得内向和孤僻,会拒绝和别人交往。长此以往下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会退化,在与同学相处的时候他们会变得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从而会导致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这样对自己和身边同学的身心健康发展都很不利。

2 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2.1 要增设关于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课程,普及大学生的心理知识

大学是人的一生中很重要的一个过渡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一定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政治教育,为他们指引正确的方向。

学生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还比较迷茫和懵懂,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己慢慢地成长,他们会产生多种前所未有的情绪和心理。一些学生缺乏对这些情绪和心理的正确认识,很难控制这些情绪和心理。学校如果可以增设关于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课程,普及大学生的心理知识,帮助学生从产生的原因、具体的表现以及解决的途径等方面来分析各种情绪和心理,让学生可以从心底接受这些心理,通过健康的方式排解这些消极情绪。

对于一些心理问题不严重的学生而言,可以通过学习心理课程自我调节和排解消极情绪。但是对于一些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来讲,学校可以为其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为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这样才可以保证所有的学生可以健康的成长。

2.2 要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问卷调查活动,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校要安排各个班级的辅导员和班干部定期对班级的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问卷调查活动,了解学生平时的心理问题,比如学生在学校期间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压力,在恋爱中的烦恼,在各种选择面前的迷茫等等。这样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就可以及时全面地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趋向,并且可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相应的解决对策研究,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就可以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对于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2.3 要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和生活环境

对于大学生来讲,学校就是他们的家,他们所有的衣食住行都在学校。可以说学校的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学生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长。因此,学校要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和生活环境。首先,学校要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星期天晚上组织学生看一些积极向上、青春有活力、阳光健康的校园题材的电影,这样既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相互认识的交流的机会,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其次,校园里面可以粘贴一些心理学家的名言警句的海报或是定期为学生组织权威心理学家的心理知识讲座等,这样不仅可以普及学生的心理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最后,学校要为每个班级配备专业的心理和生活老师,关心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麻烦和困难,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到温暖和安全,这样学生才可以专心学习,提高成绩,才可以做到身心健康的发展。

3 结语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从原来的严厉变为如今的宠溺。以至于现在的大学生存在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总是埋怨环境和他人;心理承受能力差,导致自卑心理;自理能力不足,导致难以适应新的环境以及学习和生活压力大,不善于人际交往导致抑郁心理等4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都很不利。因此,为了提高国家未来接班人的道德素养和培养质量,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学校要增设关于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课程,普及大学生的心理知识,帮助学生抵制消极心理和情绪;其次,学校要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问卷调查活动,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和发展趋势,及时地正确地引导大学生健康的成长;最后,学校要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和生活环境,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吴晓霞.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J].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9-102.

[2] 李晓月.浅析现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相应的对策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3):380-482.

[3] 王铭.针对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的研究及相应的案例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4).

[4] 田继红.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案例分析及相应的对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91-206.

篇2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和转变的重要时期,在性格、心理、能力等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大学阶段,学生群体会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新矛盾,而他们的承受能力相对脆弱,很多高校大学生存在着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比例也在不断攀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1.1环境变化引发心理矛盾

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截然不同,学习环境也有很大差异,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学习、生活的自主性、自立性、自律性。但是很多大一新生刚入校就面临着生活环境难以适应的情况,依赖心理严重,无形之中给学生增添了许多压力。与此同时,大学的评价标准不仅包括成绩,还包括交往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使得原来成绩平平但其他能力突出的学生获得认可,而许多成绩优秀学生失去了高中时期的优越感,进而产生许多不良心理。

1.2学业困难导致的紧张无助心理

现阶段对大学生的学业要求更加严格,课程相对较多,内容较难,并且评价标准多元化,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也更加关注学生自主性、自律性,使得学生的学业压力非常大。并且大学生活会受到许多外在因素的干扰,许多同学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社团等,在时间分配上把握不好,顾此失彼,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严重者还会受到学业警告等处分,使得学生产生紧张无助的心理。

1.3人际交往障碍带来的心理障碍

大学可以说是一个小社会,每一位同学需要处理好自己与同学的关系、与老师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处理好自身与外界社会之间的关系。但是,现阶段的很多学生普遍受到家长的溺爱,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交往、不善于交际。在出现矛盾问题时,总是会站在自身立场上思考问题,更加激化了学生之间的交往问题,致使同学会陷入恶性关系的怪圈。

1.4感情问题引发的情感困扰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情感问题充满好奇。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几近于无,很难有正确的恋爱观,如果感情问题处理不好,则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严重者还会导致情感障碍。更有甚者,有些大学生陷入感情纠葛,已经无法正常学习、生活,造成心理上的巨大创伤。

1.5择业难、就业难致使产生迷茫感

高年级大学生即将走出校园走进社会,面临着人生、求职等各种现实社会问题,承受着多方面的压力。用人单位的大量需求与学生所学专业不对口、不匹配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是导致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根源。此外,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力不足、眼高手低等也是择业难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他们会为自己的前途担忧,进而陷入一种恐慌、焦虑的心理状态,危及学生的心理健康。

2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这才是真正的健康。但是,由于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大学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使他们避免由上述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增进身心健康,以积极的、健康的心态去顺利完成学业,适应社会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2.1抓好校内教育宣传阵地

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对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广播台、主题展板、宣传橱窗等各个校园媒体平台的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地进行正面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各个媒体平台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大课堂,发挥好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传达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声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师生在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受到教育、引导和感染。

2.2举办专题教育活动

通过主题策划,举办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陶冶学生情操,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此外,举办各种的校园心理文化艺术节、建立各类心理文化社团,大力开展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课堂活动,强化自觉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为大学生提供提升自我、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2.3畅通心理健康教育咨询

心理咨询老师有着较为雄厚的理论功底和处理技巧,可以帮助来访者疏导情绪、缓解心理压力。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沟通,针对咨询者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帮助其正确认识问题的根源,为咨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心理自由度,最终恢复心理健康。通过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减少心理障碍、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篇3

有人说,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却下降了,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重视了,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反而增加了。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当前大学生的学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紧迫,情感波动,人格不健全四大方面,同时,不同年级、不同生活条件的学生又表现出他们各自的特点:

一、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1.大学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第一,角色转换与适应困难

这主要由于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学习方法与目的产生了根本性变化,人际关系与以前有了很大差异,对待学生谈恋爱的态度差异造成的。在中学阶段,学生一般不住校,即使住校,离家也比较近,平时也很少与外界接触,很多事情都由家长包办代替。而大学里实行住宿制,这意味着大学生都要过集体生活,所有事情都要亲力亲为,而且同学来自四面八方,家庭生活背景、经济条件、受教育背景、生活习惯以及个性等都有很大差异,一些学生很难一下子把角色转换过来,适应新的学校生活,这样容易产生孤独感,焦虑等不良情绪,农村学生易产生自卑和压抑感。

第二,人际交往困惑

这是大学新生最突出的心理问题,来自天南地北的学生组成一个新的群体,因此,相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摩擦和情感冲突,这本在情理之中,但对那些刚刚远离亲人,尤其是性格内向,心胸狭隘的学生而言,孤独的心灵会变得更加灰暗,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等消极情绪。这种情绪如果不能很好地释放,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和人际冲突,甚至表现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有些学生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差或不会讲普通话,害怕别人耻笑自己,因而陷入想与人交往又害怕与人交往的矛盾之中,进而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导致孤独、抑郁和自卑心理。还有些是内向、害羞、孤僻、不和群引起的人际困惑。对新生来说,主要表现为缺乏交往技巧,交往原则、情绪不稳定等。

第三,自我认识的困惑

虽然近几年高校连年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仍属于精英教育而不是普及教育,能进入大学读书的多是班里的佼佼者,进入大学后,看看周围的同学,有的多才多艺,有的能力较强,自己的优势地位丧失殆尽,优越感荡然无存,心理落差很大,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自信心丧失,产生强烈自卑心理。高校内的课外活动较多,又有名目繁多的社团、组织,一些新生充满激情的参加一些社团活动,由于缺乏经验,可能遭受挫折,甚至失败,不能很快地走出失败的阴影并重树自信心。而且,新生往往对周围的评价特别关注和敏感,随便的一句评价,哪怕是玩笑性的评价也会引起他们内心的强烈反应和情绪波动,甚至动摇原有的自信心,产生心理迷惘。

2.大学二三年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度过了一段大学生活、学习的适应期,有了相对稳定的同伴关系、交往群体和有规律的社团组织活动,大学生自主安排的时间较多,他们一方面努力汲取知识的养分,另一方面开始考虑自身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他们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自我发展与能力培养的困惑

他们经过了一段轻松的大学生活,看到学姐、学哥的毕业去向,开始考虑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注重自我发展,意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却又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努力,对自己所学专业还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把握,对前途充满了迷惘,如果长时间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就会产生焦虑、无所适从等心理问题。

第二,恋爱与情感困惑

如今的大学校园里恋爱成风,甚至有些人以有没有男友、女友相互攀比,一些校园附近甚至出现了大学生村落,这些都已经不再是新闻,面对这一状况,大学生一方面表示能够接受并理解这样的情感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受传统道德情爱观念的束缚,在二者的矛盾对立中挣扎,从而产生情感困惑。

3.毕业班学生的心理问题

近几年,高校连年扩招,每年的毕业生数以万计递增,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很多人感叹“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于是有许多大学生又踏上了艰难的考研之旅,还要面对与恋人劳燕分飞的无奈结局,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情感的冲击等,使毕业班学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有些承受能力差,不会调适自己的学生,就会产生严重的精神疾病,有些学生在遭受一连串的打击之后,一蹶不振,甚至走上了不归路。

4.特困生的心理问题

有调查表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非贫困生,主要表现为:

第一,自卑

贫困生一方面有和其他同学相似的问题外,还存在由于家庭贫困而产生的强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他们一方面要适应大学新生活,另一方面还要想办法挣钱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开销,生活中和经济条件好的同学相比,无论是服饰还是所用物品都相形见绌,有些别人使用的物品,自己听都没有听说过,甚至被同学戏称为“土老帽”,久而久之,使他们缺乏积极的生活态度,丧失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第二,人际交往困难

有些贫困生自卑感强,内心敏感而多疑,怕别人耻笑自己,不敢也不愿与他人真诚交往,对同学的热心帮助也觉得是别人的施舍和怜悯,不愿接受,在内心深处设置了一道隔离墙,自己的心灵呆在高墙内,不可避免的产生压抑、孤独和烦闷。但是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又有交往的需要,他们徘徊于二者之间,内心在痛苦中倍受煎熬,造成人际交往困难。

二 、心理健康的教育对策

许多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困惑,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化解,如果教师或同学能及时的帮他一把,经过一段时间的调适,就能顺利度过心理困惑期,那么应该怎样针对学生的心理困惑,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

1.建立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人总是与环境和谐共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离不开和谐美好的教育生活环境,这样的环境营造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工和学生本身对心理健康意义的重视和共识,全校上下一心,共同努力营造一个乐观、积极向上、友好尊重、宽容、富有朝气的心理健康环境,大学生处于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其中积极的东西影响着每一个人,使他们奋发向上。要做到这些先要对全体教师尤其是学生工作人员进行心理辅导专业培训,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并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技能、技巧。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广播站、校刊、校报、宣传栏等的宣传作用,营造团结合作、积极向上、富有朝气与活力的心理教育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同学能够坦诚相见,真情交流。师生关系融洽,教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

2.开展多种形式的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重要的是让他们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学会心理的自我调适,学校可以通过心理讲座或座谈的方式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了解大学与中学的差异,独立生活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求助办法,教育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宽以待人,同学之间在生活、学习上要相互帮助,顾全大局,。把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让高年级学生给他们讲述自己大学适应的心路历程,使新生接受教训,学习借鉴经验,少走弯路。依托系、班级和学生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增加了解,增进友谊,以尽快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这时,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辅导员要深入到学生中间,细心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给学生以及时的帮助和心理疏导。

3.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学生有了心结,自然想到找专业的心理医生寻求帮助,但最好的心理医生就是自己,运用心理学技巧发掘自己的心理潜能,解决心理的冲突、矛盾,达到心理平衡,恢复心理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问题的解决就是一个积极的自我锤炼过程。学校可以以心理健康讲座的形式使每个人都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学会自我心理保健,成为自己的心理保健医。只有这样,遇到问题时,学生才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培养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在生活中能保持自信、乐观、坦诚、宽容、意志坚强等心理品质。

4.帮助学生确立适合自己的目标,提高耐挫折能力

多数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根源在于连续遭受挫折,而一个人挫折感的大小和他的预期和抱负水平密切相关,如果期望和抱负水平过高,做同样的事,得到相同的结果,他感受到的失败感就越大,体验到的挫折感也越强。例如,两个学生,考了同样的成绩,假如是85分,其中一个原目标是90以上,另一个的目标则是及格就不错,那么,第一个人体验到的是挫折感,而另一个学生体验到的则是成就感。因此,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评价自己,制定计划时,充分考虑到它的可行性,求职时,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爱好,抱着能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不能好高骛远,这样才能减少挫折感,心理才会健康。

5.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恋爱观

爱情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大学生已是成年人,恋爱本无可厚非,但作为学生,应考虑到自己的心理并没有真正成熟,经济尚不能独立等实际情况。让他们知道谈恋爱是一种审美,一旦双方产生了恋情,要沉着、冷静、理智地对待,既应珍视纯洁的感情,又不能任其发展,注意适度控制,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对于单相思和失恋者,教育他们恋爱是以双方自愿为原则的,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6.在学生中开展朋辈咨询

朋辈咨询是指年龄相仿、有类似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学生们自愿参与的在心理咨询专家或咨询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团体咨询或个别辅导训练后,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影响和帮助其周围同辈,解决在正常的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扰问题,并与他们共同成长和发展的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互助活动过程。大学生的数量多,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时间有限,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学生,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也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给予直接指导,所以,朋辈心理咨询借助其易介入、给予适度干预和事前预防的优势,及时的发现学生的问题,使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主要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7C-0032-01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当代学生带来了学习、就业和情感上的压力,这种严峻的挑战很容易使学生心理出现各种问题,需要高校给予指导和调节。笔者力求通过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对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普遍重视不足

当前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更多的是口头重视。在实际工作中,绝大部分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及教育机构,但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只是“空有架子”,形同虚设,为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有些学校尽管开展了部分工作,但大多流于形式,没有认真学习其他院校先进的经验和做法,在给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方面重视不够,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较大的隐患。此外,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经费被挪用、人员被精简、固定场所被占用的情况层出不穷,往往都是学生出现了问题,才想起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实际工作中困惑较多

当前高校中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往往面临较多的困惑和困难。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1996)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疾病的防治相结合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象本应针对全体学生,然而由于师资力量薄弱、精力投入不均等原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将工作的重点放在部分有心理隐患的学生身上,而难以覆盖到全部的学生,这样就会失去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作用,不能及时地在学生面临困惑时给予帮助。同时,教育理念和方法难以及时更新,当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理论不够完善,这些都导致在出现新问题时缺乏理论的及时指导。

(三)师资队伍单薄且不稳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势较为严峻,从事此工作的老师往往都是半路出家,或者由辅导员兼职担任,工作任务较为繁重,薪资待遇不高,且专职的心理老师数量少,不能满足当前日益增长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另外,由于是兼职担任,负责学校的教学课程和辅导咨询,被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之下,许多教师看不到发展前途,加之缺乏具备专业心理知识的教师,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流动性大,不稳定现象突出。

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进行理论创新,引起高校重视

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因此高校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同时要不断学习新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理论,并根据学生实际心理健康情况的发展变化,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此外还要定期对学生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进行评估和考核,形成完善的评估体系,这样才能引起高校的充分重视。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的专业性

高校要按照规定,建立专业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队伍,并由兼职老师、学生骨干等多方面联合组成一支师资队伍。要对老师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培训,鼓励老师通过函授、自学等方式不断提高专业素养以及接受新的心理知识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

随着网络和通信的不断发展,在进行心理咨询时,为避免学生尴尬,保护学生隐私,可以采用电子信箱、QQ、飞信、微信等新媒体网络信息工具,以随时随地给学生解答心理问题,保障信息畅通。

老师也要定期以交流会、主题班会的形式全面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和班级真实情况,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途径表达内心的想法。

(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实效性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心理波动较大,应该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适应大学教育的过程,分年级和专业有所侧重。同时要注重层次性,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环节,组织学生通过进行心理知识竞赛、团体心理辅导、编排心理话剧等形式,构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机制,及时有效干预,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结束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基础性、系统性、创新性的工作,面对当前的问题,我们应该努力从转变教学理念、促进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等方面做好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带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向成熟、规范和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字】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被社会高度关注,因此各大高校都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开办了心理咨询室。尽管如此,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是层出不穷。为什么开办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有这种情况的发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出现了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对于这些问题,我将进行一一的探讨。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从中学升入大学,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这时的大学生极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大概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曾经在中学是优秀生,在大学却变得非常平凡,再加上如今的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低,这中间的巨大落差让人一时间无法适应,致使大学生感到焦虑不安。第二种是感觉自己考上了大学,沉浸在家人朋友的赞美声中飘飘然,非常自满,并把这种情绪带到了大学校园,认为自己是最棒的,没人能超越自己,学习不思进取。

(二)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以上提到的两种心理健康问题在高校大学生身上很普遍,那么高校里心理健康的有关部门是怎么对待这两种问题的出现的?

据我调查发现某些高校所谓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在入学的典礼上简单说了两句,大意就是既然来到了这个学校,就要努力地学习,要调整好学习心态,其他有关心理健康的一概没说。在后来的了解中我也发现大学校园虽然设置了心理健康咨询室,但形同虚设。在平时,心理健康咨询室大门紧闭,很少见到有人在里面上班,在调查中甚至还发现有很多同学根本不知道心理健康咨询室在哪里。据该校同学回忆,有段时间学校的确重视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开放了心理健康咨询室,还进行了很多的宣传。在心理咨询室旁的宣泄室里放置了许多宣泄的器材,他当时还去过看过。但过了不久,他感觉心理压力过大想去宣泄时却发现大门紧锁,而且以后再也没见开过了。

在调查走访中还发现有些高校虽然重视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仍不容乐观。据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说,现在的高校大学生即使有了心理健康问题也不愿意来咨询。在那些高校大学生看来,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是一件很自卑的事,害怕让人发现,更别说主动去心理健康咨询室咨询了。高校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不敢面对,这也给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带了很大的难度。对于高校大学生不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老师也感觉很苦恼。“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不是精神出现了问题,而是指人不能保持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但在有些大学生眼里,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就等同于患上了精神病,会受到歧视。这种认知让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难开展。”一位高校心理咨询老师如是说。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于高校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在于大学生的认识错误。

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予以重视,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高校应对大学生定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对于刚入校园的新生,应开设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课,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而不能草草一两句话了事。心理咨询室必须每天有人坐班,心理宣泄室也要对学生们开放。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可以定期出刊报,对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将其分发到每个学生手中,以帮助他们正确调整自己心理状态。

对于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这个问题,学校需积极宣传,解释心理健康的含义,将心理健康等于精神病这个思想从学生心里剔除。对于羞于露面询问的高校大学生,学校可以公布专用的心理咨询邮箱及电话号码,以方便他们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咨询。心理健康咨询的邮箱公布后,不能形同虚设,心理健康教育老师需要每天查看并进行回复,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

三、小结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两点:一是学校不重视,二是大学生对其认识的错误。上文就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希望高校能将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使其调整好心态,正确认识自我。

参考文献:

[1]王维铭.浅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4,第十九期

[2]杨秀英. 浅谈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J]. 济宁师专学报,2001,第四期

[3]张小明.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J].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2,第三期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的精神失常、休学、退学的事件屡见不鲜,因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震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发展个性和创造性,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和使命。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环境适应能力差

大学新生入学时,气候条件、校园环境、教学方式、学习方法、生活习惯、语言隔阂等的改变,会给每个大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应激。如果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应环境的变迁,就会影响到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造成失眠、焦虑、紧张等心理问题。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体现在人际交往技能缺陷、人格缺陷和人际交往障碍三个方面。人际交往技能缺陷,表现为与人交往和独处的经验较少,缺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经验和技巧。人格缺陷指人格特质中存在着一些发展不良方面或缺陷,这些缺陷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其他社会性活动。人际交往障碍是学生在与人相处中因遭受挫折而自我否定进而陷入苦闷与焦虑。在人际交往中的产生问题将导致大学生对身边人会产生嫉妒、自卑、自负和害羞的心理。

(三)情感问题

异往中的感情挫折,恋爱过程中的情感纠葛、失恋问题。恋爱观不正确,导致心理上的苦恼和忧虑,严重的将导致抑郁或自杀倾向。亲子关系不和谐,父母离异、单亲家庭或从小是留守儿童等原因,一些学生与父母的交流很少,对父母在情感上有隔阂、抵触或敌对情绪。

(四)学习和就业压力

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高校上课人数增加、课程难懂,授课速度提高等都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焦虑和失眠等,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正确,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在就业不顺或不理想时,容易产生焦虑和自卑等不良情绪。这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

(五)网络成瘾

网络已成为高校大学生工作学习不可或缺工具,但因网络成瘾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逐年增加。网络成瘾学生的特征表现为网络心理依赖症,网络产生的自闭心理,网络产生的焦虑心理,网络人格障碍。调查表明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存在对为人缺乏热情和主动性,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人际交往中注意力不集中、时间观念差等表现。[1]

(六)自我认知不准确

自我认识不准确,因家庭经济条件、学习成绩、个人特长、就业去向等差异,造成个体自负自卑两种情绪交叉,内心深处自卑但外在表现却自负自傲,自以为是[2]。有些学生好高骛远、有些则目光短浅。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社会的变化、生活节奏、社会风气等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忽视的因素。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良莠不齐的资源,让大学生感到迷茫和疑虑。高校学生中的贫富差距,使得贫困生存在巨大心理压力,大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

学校的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果学风不盛、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感情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将使学生产生心理压抑,出现心理失调,甚至导致心理障碍。学校教育中过分重视对学生的只能开发,忽视了对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

家庭是个体生活的中心,是个体身心发展受到最早影响的生态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家庭成员不全,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气氛淡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都将影响学生个性的养成,进而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3]。

(二)主观原因

主管原因包括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生理因素包括个体遗传因素和躯体疾病和性格缺陷。心理因素包括认知结构缺陷,情绪不稳定,心理不成熟[4]。

三、加强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健康档案

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筛选出有心理问题或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有效地控制各种心理问题行为发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便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5]。

(二)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服务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增强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推动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高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给予相应的学分。邀请心理学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对象选择不同内容。开展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在线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话剧表演、心理行为训练等活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引进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鼓励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继续深造,提高业务水平;加强对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增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加强对心理委员的培训和指导,及时做好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和预防。

(四)引导家长转变观念

家长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应学会转变传统观念,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寻求自身的进步,学习心理学基本知识,提高子女的教育质量;其次,家长应积极创造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和谐的氛围有助于孩子健康性格的养成。最后,形成与子女及时沟通的良好习惯,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状况,对学生的异常心态和行为进行科学的引导,保障其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陈国皎.山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A].山西财经大学2014

[2]戴嘉宝.高校扩招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09,19(11):870-871

[3]李阳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A] 西南师范大学2004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残疾大学生;和谐校园

残疾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群体中一个相对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生理上存在缺陷,他们往往不能正视自身条件,自卑心理严重,不能自信、乐观地融入大学生活。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加强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 、影响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1.自卑与抑郁心理。残疾大学生往往不能正视自身的生理缺陷,无法坦然地接纳自我。同时,由于过分关注自身的不足, 他们往往忽略了自身优势。他们过低地评价自己的形象、能力和品质,还经常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的位置,这都导致他们会在心理上陷入一种自我否定的自卑状态。自信心的严重缺失使得他们非常在乎别人的评价,有时甚至会因为他人不经意的一句话而产生强烈的“被歧视”的感觉。身体上的残疾已经使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处于极大地不便,心理上的伤害更加使他们的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在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下,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往往选择简单粗暴地解决,或是主动怯懦地逃避。而这又进一步加深了残疾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并最终产生恶性循环。长此以往,积攒的巨大心理压力和对未来的绝望很容易使残疾大学生陷入抑郁的深渊,从而使他们从单一的生理上的残疾转变为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残疾”,严重的会使残疾大学生产生自杀倾向。

2.自闭、孤独感与焦虑感。自卑与自闭是一对“孪生兄弟”。身体上的缺陷使得残疾人同正常人在生活、学习、工作等诸多方面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一些在正常人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对残疾人来说或许就会变得异常艰难。对残疾人来说,和其他人沟通交流或许只意味着更多的“献丑”,进而遭受更多有意或无意的嘲笑与歧视。于是他们索性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与任何人沟通交流,以换得最少的伤害。残疾大学生会经常有意回避班级和校级活动,更不愿去参与任何竞争。但是,这样一来又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残疾大学生往往认为身边没有人能理解自己,认为身边的人都是怀着一种嘲笑与歧视的目光来看自己。他们的想法无人倾听,他们的情感无处倾诉。由自闭而生的孤独感反过来又使他们陷入更深的自闭之中。孤独与自闭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失望。同时, 由于残疾学生实际劳动能力较低,他们还面临着走出校门后严峻的的择偶与就业等十分现实的问题。残疾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对个人的存在价值产生疑问,进而对未来产生严重的焦虑。

3.人际交往障碍。人具有社会性,人在内心深处都渴望交流,渴望有人了解自己支持自己,残疾大学生也不例外。残疾大学虽然希望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在心理上也渴望与别人交流, 但是,由于自卑心理严重,担心自己的加入会让别人厌烦而不敢与他人交往。同时,由于自尊心过于强烈,他们会认为别人的帮助是对自己的一种“施舍”,而拒绝他人善意的帮助。残疾大学生常常会因为不能与老师、同学进行正常的交往,而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学习及身心的健康成长,从而产生消极厌世情绪,逐渐逃避社会交往,甚至轻生。

4.渴望受关照与过于敏感。残疾大学生由于身体上的残疾造成了生活中的种种不便。如小儿学生会在上卫生间时不能久蹲;上肢残疾的学生洗衣服时不方便;拄拐的残疾学生上楼不方便等问题。残疾人希望在生活上更加便利,但又拒绝正常人的同情、怜悯与现实的帮助。一旦接受到外界的额外的帮助,他们很可能会再次认识到自己的尴尬地位,产生更深的自卑。

二、残疾人心理健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自古以来, 我国的传统封建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念就对残疾人具有一种偏见和歧视,而且这种偏见是根深蒂固的。由于针对残疾和残疾人的歧视没有根本消除, 残疾人往往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 残疾大学生也同样不得不生活在孤立、封闭的环境当中。

1.高校对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及心理健康状况关注不够。社会上还普遍存在着许多歧视残疾人的现象,这使残疾人感到孤立无助。一方面,学校内缺乏残疾人专用设施,如残疾人专用马桶、水龙头、公用电话等,这给残疾大学生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对身边的残疾学生存有偏见, 不愿意和残疾大学生交往, 甚至认为和残疾学生在一起很丢面子。这使得残疾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十分恶劣,成为影响残疾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学校对残疾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不够。残疾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虽然近年来受到了全社会和各高校的极大关注。但是, 这种关注是以同情为基础的, 仅仅是对他们在经济或活动安排方面提供一定帮助, 而对残疾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思想状况了解、关注得很少。残疾大学生之所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就在于他们比正常人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 更需要给予心理沟通和引导。

篇8

关键词:家庭因素;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对策

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不仅仅是孩子的身体发育、智力发育的基础,同时也是心理能否健康发展的的基础,并将会影响到孩子的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研究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一、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主要化分为放纵型、溺爱型、强制型和民主型四种。放纵型的父母放任子女的行为和态度,对其不加以约束,使得他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行我素,难以适应集体生活。溺爱型的父母过分呵护子女,造成他们对父母的过分依赖,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他们无法独立解决。强制型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采取强制要求、命令等方式,过分的干预子女,使得他们毫无主见,从而造成他们的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民主型的父母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善于理解和尊重子女,从而对他们制定正确的人生态度,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二是家庭结构的影响。按照家庭结构的完整度来划分:主要划分为双亲家庭、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等;按照子女的数量来划分:主要划分为独生子女家庭与非独生子女家庭。在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这种特殊的家庭中长大的大学生,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显得过分的敏感和小心,从而造成他们的孤僻冷漠、自卑多疑的性格。而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过多呵护,使得他们缺乏独立的社会生活的能力,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在遇到问题时,无法独立面对和解决,从而产生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三是家庭经济因素。家庭经济因素是家庭因素中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则能为子女提供更加优越的条件,从而对于子女的心理健康的提升有所帮助。反之,贫困大学生们不得不靠贷款、资助、勤工俭学来完成他们的大学学业,他们害怕被轻视、看不起,导致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充斥着压力感和自卑感,这些不良的心理负担较易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四是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会对子女的成长形成不同的教育环境,从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影响形成差异。文化程度较高的父母往往更加善于观察孩子的行为以及心理的变化,能够理解并且懂得与子女沟通的技巧,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引导,使子女更好的解决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对策分析

(一)父母方面的解决对策

首先,应端正对于子女心理健康的态度,不能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身体状况,要有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同等重要的教育观念。不能一味的强求、命令,也不能放纵、溺爱,应充分尊重和理解子女。其次,应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学会换位思考,在子女遇到心理困扰时,愿意向家长诉说、寻求帮助。最后,父母的思想应与时俱进,培养孩子独立生活及面对困难的能力,学习心理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及时了解子女的心理动向,并给予正确有效的指导。

(二)各高校的解决对策

第一,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在新生入学时,通过心理测试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给予有效的的心理咨询帮助。第二,通过校园网、广播、微信平台等宣传途径,进行广泛的心理知识宣传,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实大学生课余生活,建设和谐的校园氛围,帮助大学生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第三,高校应建立学校和家长的联系、沟通机制。大学生在入学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并不知道,家长更加了解,入学后的心理状况,学校更加了解。“双管齐下”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大学生的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干预和解决。

(三)社会方面的解决对策

社会应通过各种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宣传和普及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教育理念以及心理健康知识、子女心理问题干预方法等,从而提高父母的心理学知识和教育能力。政府和社会慈善机构等群体应更加关注贫困、单亲等特殊家庭,健全完善保障机制,为他们提供物质和人文关怀,改善特殊家庭的生活状况,减少大学生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从而减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总之,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并不是单一的某一方的改变、努力就能成功的,而是应采取三方同时行动的方式,即父母、高校以及社会“三位一体”的科学方式来解决,才能真正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做到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对策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总的说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早,现已进入稳定成熟期。而我国内地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目前发展历史仅30余年。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21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出台了多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件,促进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良好局面的形成。但是,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清醒认识到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很多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实践层面还存在一些偏差。综合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认识误区,导致现实工作流于形式

在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背景下,绝大多数高校按照相关要求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并配备了一定的人员、场地、经费等。但是,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只是做基础的心理测试,很少开展实质性工作,导致心理咨询机构本身成为部分高校装点门面、敷衍上级检查的摆设。其次,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人员配置达不到国家的基本标准。许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而这种“外行半路出家充当内行”的做法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这种形式化做法与高校管理者的理念、认识上的偏差是分不开的。很多高校管理者错误认为:维稳是学校重中之重,只要不出事就万事大吉,况且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显现慢、考评指标不明确,做起来不必太认真。

1.2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根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有关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两者都旨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但是双方在实施原则、操作方法上有较大差异。而现实工作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的现象不在少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基本由德育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兼任,而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专业背景人员缺乏。第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教育者往往运用传统的德育方法,却忽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第三,教育者易于以家长式姿态回应有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忽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是一个良好的倾听者。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德育化倾向,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性不足,自然难以奏效。

1.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引发学生不满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和有效途径,但在一些高校,这门课程遭到诸多学生的反对和不满。一项针对北京市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最需要和最不满意的课程均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很多学生抱怨这门课程枯燥无味,内容陈旧,严重脱离实际。对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负有大部分责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给予规定的课时和学分,本应是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但现实中,教师把知识传输、学分获得作为课程目标,未能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作为根本任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通过率与频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事件形成了强烈反差。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现实心理需求,提高其实用性。

1.4心理健康教育单兵作战,与学校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间的通力协作,以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但是,一些高校在实践中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单兵作战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心理咨询中心(一般隶属于高校学生工作部)作为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学校教学系部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指导思想上缺乏全员育人意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独自为阵,孤立无援,难以取得学校其他部门的有效支持;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第四,教育管理者组织学习、交流机会少,加之教育者本身经验有限,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处在摸索阶段,失误难免。

2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对症下药,并根据实际情况找到具体对策,以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2.1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动态监控系统,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等资源优势,对学生实施积极地引导和教育。开通大学生心理咨询热线,配备心理咨询“知心姐姐”,切实为广大学生提供心理帮扶,帮他们解答人生困惑。充分利用墙报、广播台、校园橱窗,专题知识讲座、校园网络等资源和平台优势,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和积极接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学校要加强心理教师队伍的专家化建设,使心理辅导更加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切实有效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和问题。

2.2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财富,是国家、民族文明的历史积淀。“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爱默生),“我们需要文化,就像需要空气一样”(加里宁)。而校园文化是没有放学铃声的潜在课堂,它贯穿在学校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是学校校风、学风、价值导向等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因此,要组织多样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校园文化当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此外,要积极发展心理健康社团组织,以“5・25”心理健康宣髟挛契机,进行心理学知识专题讲座、组织心理素质趣味竞赛、组织心理建设团体辅导等,这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有效措施。

2.3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社会是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大环境,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校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学校教育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要重视与家庭、社会通力合作,共同关心学生成长。学校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全面反馈学生状态,共同探讨更好地教育学生的方法,特别是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学校和家长要时刻保持密切联系,共同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通过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大学生战胜挫折、增强信心,取得成功。

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高校硬件设施,加强制度建设、细化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加强高校警务管理、做好危机干预,积极应对突发事件等,以全面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心琦.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5(10).

[2] 张旭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8).

[3] 田彩芬.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的实现[J].改革与开放,2011(16).

篇10

频发,成为了影响大学生发展的重要问题,马加爵事件的发生让我们看到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社会各界也开始引起了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可以说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那么学习成绩再优秀都难以成为一个健全的有利于社会的人才。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来自社会、家庭、感情、金钱、诱惑等等,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如何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积极应对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学 研究

现状 完善对策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203

一、 引言

目前,心理问题导致的学生休学、精神抑郁、焦虑甚至自杀等各种现象非常普遍。国内外甚至出现了非常轰动的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杀害舍友、同学的事件。我们不得不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起高度重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尽管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各大高校也展开了相关教育课程,然而其成效并不显著,发展水平与国际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心理健康教育依然停留在表面上,没有一个更高层次的突破。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发展现状

(一)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管理存在问题

不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其管理方式、所属部门、行政级别各有不同,管理方式也有所差异[1]。调查显示,有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存在双重从属关系,管理不清晰、责任不明确、收费不标准等等,这都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难以正常运行并发挥其作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管理,工作人员大多都是学校招募的学生和兼职老师,时间有限精力不足,管理能力不够,这并不利于机构的管理和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专业富有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一直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一块短板。各大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数量不多、专业能力不够、缺乏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团队的构成有专职心理教育的教师,也有其他专业的兼职教师。调查显示,这其中专职教师占据着非常小的一部分,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是由医学、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的教师兼职担任。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兼职教师时间精力不足,专业程度不够,专职教师数量有限难以满足需求。

(三)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高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是因为大环境使然,人们的意识并没有发展到这一程度。近年来也是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案件频发才让人们逐渐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重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设置不完善,利用率较低。调查显示,90%的高校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场所,然而其中78%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场所利用率非常低[2]。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来源渠道较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来源渠道较少,主要依靠划拨和收费,投入较为随意,学校管理不够导致经费投入渠道较少。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完善对策研究

(一)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既可以是一种教育课程又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既独立成一门专业的学科,尤其独立的教育方式和专业的教学理念,又渗透到其他教育活动中,对学生间接地产生影响。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国家、其他学校的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结合自身学校发展特点和学生心理情况进行。

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做到:首先,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不管是对于学生的学业还是生活以及日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需要加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和教育,让学生对其产生充分的重视。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这是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再次,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科学性的特点。它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不是单纯的心理辅导更不是催眠,它需要具有专业任职资格的心理学教师进行课程的教授。对学生全面的了解是进行教学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一项课程、一次讲座就可以达到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深入开展,从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进行,人文关怀、教学环境、交流沟通甚至是干净的教学环境都可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样是一个严肃的工作。它关乎学生的切身利益,心理问题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是他人的健康,所以必须严肃认真对待,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科学合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科学合理设置教育课程、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教学、积极创新发展教学方法、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等等都是合理教学的重要环节。首先,传达正确的心理健康的理念和基础知识。课上教师要强调心理健康的特点和人格的可变性特点,将个人看做一个动态的个体,在学习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同都是正常的。拥有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理念是大学生学习的前提。其次,开展活动侧面引导学生深刻剖析自我。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中教师要从侧面对学生进行开发引导,设置一些活动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从而更好地了解自我。再次,掌握科学合理的心理问题调节手段。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专业的心理教学知识对学生传递科学的调节方法,从而达到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预防心理问题的目的。例如,掌握一些日常缓解压力的小技巧,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解压的途径等等。最后,增加现代化的心理问题调节方法,可以结合时代的特点开展有效的丰富的方法,例如开展网络教育、组织活动等等。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不断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各大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培养要重视起来,积极设置相关专业,采取专业的方法进行培养,为社会提供全面的人才。其次,建设教学培训基地。从业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时俱进方能更加适应社会。这就需要建立专业的培训基地,针对教师的专业能力、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操作技能、职业素养、案例分析等等各方面进行培训,通过正规专业的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能力,并且一定要与时俱进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社会现状进行培训。如果没有专业的培训,教师很难得到更大的提升,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培训基地。再次,分类开展培训工作 [3]。将培训对象分为专业和兼职教师进行分布培训,培训一定要具有周期性,同时要进行培训效果的检测,为下一次培训提供改进的依据。最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选拔优秀的、有潜力的教师出国交流,吸取国外的丰富的优秀的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发展现状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研究。

必须培养一批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师资团队,并且持续不断培养下去,不断完善人才培训体系;不仅仅要保障充足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要加强管理转变当前兼职教师为辅,专职教师缺乏的局面,扩大专职教师数量,明确专职教师的管理,从职称评定、发展方向、教师管理等等多方面加强管理; 这就需要高校投入更多的资金,开展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活动,激发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热情。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立法工作和政策引导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渠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划拨和学生收费,渠道窄来源少导致缺乏教育经费。因此国家应开展多种渠道扩充经费来源,采取帮扶措施、校企联合,积极鼓励企业资助,设立一些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投资和帮助。其次,确定教师配备标准。师资队伍是教育的关键。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缺乏,各大高校配备的教师良莠不齐,教学水平难以全面提高。国家相关部门必须确定一个最低标准,各大高校按照标准执行,方能整体提升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水平,从而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再次,明确必须课程。政策应规定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课程,避免各高校根据自己意愿设置课程,导致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缺乏针对性。 最后,加强立法工作的推进。确立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业资格认证制度,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专业的人才。此外,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监督工作是保障工作进行的有效方法。相关部门要制定合理的监督标准和评价体系,对各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全程监督、检测、评价和管理。

参考文献:

[1]谢春玲.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东北师范大学,2006(5).

[2]汪东.西安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2008(5).

[3]傅芳香.广东省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