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音乐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3: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育与音乐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音乐;美育;融合
音乐的殿堂中有着华丽的装饰,在这个殿堂中我们能够看到一切美丽的事物,可以将美的性灵带入到内心的深处,从而影响他们的道德品行和审美情怀。高中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在课程改革后已经备受关注,艺术对于心灵的熏陶作用是无形的,是属于精神层次的,当前的音乐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这个精神的轨道,而在知识技能的掌握上显得更加重要,尤其是对于音乐特长生的培养上,教师往往更加看重艺考的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在美育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即便是对于其他的高中生也认为只要会唱几首歌,在音乐课中能够缓解繁重的学习压力就达到教学目标了,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精神品质塑造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感受情感,陶冶自己的性灵
俄国作家契诃夫将歌声比作了太阳,能够给人带来一种温暖的感动,也可以让我们看到世界的五彩缤纷。音乐欣赏课中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一种灵魂上的洗礼,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陶醉在歌曲中那片芬芳的花园中,游走于那清幽的小径,探寻到世外最美丽的风景,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获得美的享受。例如在高中音乐《月光鸣奏曲》的音乐欣赏中,我便采取了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聆听,在聆听中感受音乐美好,感受贝多芬音乐强大的心灵震撼力,首先让学生自主去赏析音乐,感受曲子的基调,在第一乐章的曲子中,基调是低沉的,高中学生已经具有这种音乐的辩识能力,在确定好基调后,再让学生去聆听,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有的同学说,“这种低沉中我仿佛看到了贝多芬压抑的心情,就像我在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而又无处诉说的感受”,还有的同学说,“我并没有觉得压抑,我只是觉得他是一个安静的思考者,只是略带有一丝的忧郁”,其他的同学在这位同学的语言描述中进入了一种遐想,学生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沉浸在贝多芬淡淡的伤感中,自己的情感也随着贝多芬的情感一起在课堂中弥漫开来。这节课中我采取了让学生自主欣赏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心灵上的升华,在音乐欣赏中获得了音乐素养乃至于文学素养的提升,让美在心灵深处尽情地绽放开来。
二、挖掘人文性,铸就良好的品格
高中音乐教材中蕴含着很多可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品格的音乐作品,教师要深入地挖掘出这些内容,去引导学生仔细地品味和探索,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得到有效的培养,音乐教学具有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和性格的功效,每一个作品中都凝结着创作者人生的悲欢喜乐,教师要用他们内心的一种人性的光辉去影响我们的学生,使之在音乐中享受到美丽的人生。例如在高中音乐《祖国颂》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就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爱国热情,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心。这首歌曲中的欢跃的、抒情的、热烈的、气势宏伟的音乐特点给每个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其中感受到阳光普照大地的灿烂,感受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壮美,也感受到了人民在祖国的怀抱中那份豪迈的情怀,在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中,我们感到了生活在这样的祖国中的美好,我们赞美我们的祖国,热爱自己的祖国,音乐中强烈的赞颂使学生的内心升腾起一份爱国的情怀,在这节课的课堂延伸环节,我设置了“什么是爱国”这个探究性的问题,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人说好好学习,选择一个喜欢的工作岗位就是爱国,也有人说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就是爱国,还有的同学说友善便是爱国,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这节课中被点燃。高中学生距离跨进社会已经很近了,他们被社会上很多物质化的思想所影响,在这个时期唤起他们的爱国热情,对于践行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篇2
小学音乐教材中多数都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选材,下面结合实践教学,就小学音乐教育如何贯彻“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谈几点认知和体会。
一、歌曲学习认识美、以美悦情
俄国大文豪契诃夫说:“歌声是太阳,没有歌声的生活就象没有太阳的生活一样苍白,淡化”。学习表演唱歌曲是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是学习者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当学生对作品产生强烈的情绪时,就会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
如小学高年级表演唱《中国人》,学生能骄傲自豪的表演唱,并通过学习本曲,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联想到中国民族辉煌的五千年文明史,在大灾大难面前互帮互助的中国人,在取得举世瞩目、骄人成绩面前不骄不躁的中国人,屹立不倒的中国正是因为有了我们这些中国人才会更加团结、更加前进。通过歌曲的教唱,谁不受到感染?他们唱着,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提升,道德情操随之升华,学生体验到生活就是音乐。
二、唱游学习感受美,以美塑形
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态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是其它学科难以比拟的。它既能陶冶学生情操,丰富联想、开启智力、活跃思想,又能鼓舞势气,奋发向上,激发创造、影响世界观的形成。
如小学低年级集体舞《闪烁的小星》和集体舞《蒙古舞》。前者音乐旋律抑扬顿挫,有连有断,把小星星的“调皮”(闪烁)和夜晚的宁静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后者音乐旋律朗朗上口,节奏活泼、热烈,其动作形态则轻快、情绪欢愉,把挤奶的欢快心情和热烈的劳动场面呈现出来。通过上述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音乐律动作品与相应的形体动作组合的教学,无疑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感受、理解、想象、创造和演绎的广阔空间。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华,把他们从座位上的束缚中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三、欣赏乐曲孕育美,以美扬善。
乐曲欣赏是音乐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听觉聆听音乐作品,从中获取音乐美的享受,满足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提升。然而,音乐以其音响的魅力,给人以各种美的感受。乐曲的魅力与学生的心灵在碰撞在交融,获得了相得益彰的最佳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要因势利导见机而行,指导学生在今后欣赏音乐作品中,要多听、多想,用心去感受,去领悟、去体会乐曲所表现的音响美、音色美、配器美、肢体美、和谐美、意境美以美怡心。
如小学低年级《快乐每一天》,由五个不同情绪的音乐小品组成,乐曲形象地表现了一名小学生快乐一天的过程,从早晨太阳升起,叫醒睡梦中的小学生――高高兴兴上学去――认认真真学习中――快快乐乐下课十分钟――放学回家,甜甜的梦……不同的音乐情绪使学生更能体会了解实实在在的音乐。它的旋律在起伏变化,抑扬顿挫,迂回曲折中,在动与静、高与低、快与慢、紧与松的对比组合中无一不蕴涵美的因素,显现出它独有的魅力,从而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激起人们感情的波澜。让他们带着一份真情去体验音乐,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从而产生共鸣,愉快的进行教学。
四、音乐活动体验美,以美怡心
音乐有着强烈的愉悦功能,在口风琴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创新的能力,给学生自己演奏的机会,相同的乐曲可以用不同的风格吹奏出来,让学生自己去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这种参与----互动----体验----升华的教育模式,则是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体验和深化。既优化了课堂,又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拓展了思维空间,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学生心灵,以美怡心产生了相应的效果。“凡乐于欣赏音乐,就能够倾心赏美,便是乐于接受教育的表现,人的精神愉悦了,就会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焕发出异彩”。
篇3
关键词:音乐教育 美育 初中音乐教学 回归审美教育
一、音乐是美的教育
音乐是刺激个体心智和大脑的有效手段。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进,引导和培育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音乐作为一门喜闻乐见的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它对学生的智力、思维、情感、审美情趣的激发和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课改环境下所实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课程所承担的任务和教育功能做了详细的阐述,即音乐是一种美育,音乐也是表现和承担美育的主要途径,其核心价值就是提升学生的审美价值体验。也就是在教学中通过音乐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体验美、感受美、理解美,从而重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空间发展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之达到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目的。但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把音乐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科学课、历史课等,课堂所体现的“美”显得苍白无力,色彩单一,缺乏美的吸引力。同时,学生的心情也并没有因为音乐课而愉悦、欢快、舒畅,或者整个身心充满了美感。相反,学生的情感是淡泊的、甚至是麻木的。那么,音乐课的美育功能为什么得不到尽情的表现和挖掘,这正是作为音乐教学所重视探讨的话题。音乐本身就是一门美的艺术,能够使人的身心得到放松,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然而,为什么音乐课堂不像音乐课?就是因为缺乏美的熏陶,学生也没有美的体验,所以更谈不上创造美了。因此,让音乐回归本原,回归审美教育,才是音乐课堂教学所真正实现的价值。学生在音乐教学的熏陶中,变得温文尔雅、谈吐不俗、阳光心理、品德高尚、乐观向上,也是当前音乐教学所真正表现的正能量。
二、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情感的熏陶
(一)创设情境,让音乐调动学生的情感
取之有法,教无定法。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让课堂充满音乐的味道,进而激发学生对音乐课堂的期待和热情。创设情境是通过教师依据教学文本与生活实际相整合的一种场景或者生活缩影,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教学氛围的营造,引领学生投入到美妙的旋律之中,身心得到放松,情感得到宣泄,肢体得到活动,从而启发学生在音乐世界里享受和体验美好的学习生活。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渴望春天》的教学过程中,有位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渴望春天》的旋律,第一遍让学生聆听这首歌曲,并且让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歌曲所表现的情绪。在聆听中,让学生体验音乐旋律的美感,从而内心充满了对春天的无限期许和等待。第二遍,让学生闭上眼睛,轻轻地感受这首歌曲所表现出的那种活泼欢乐的节奏旋律。学生在闭眼感受的过程中,其实大脑已经开启了无限的遨游和想象,他们的脑海里或许浮现了碧绿的田野和潺潺流淌的小溪,或许浮现了鸟语花香的公园和春暖花开的山野。这些美好的事物给学生的心田注入了明丽的色彩和鲜活的画面,处处充满了生机与希望。同时,对学生生发珍爱生命和热爱大好时光的情怀有很大的感染和启发,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审美感知的情感和思想。
(二)入情欣赏,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
初中生对美之体验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感知能力和鉴赏水平,教师选择有效引导策略和教学方案的设计,都是以美育教育为终极目的的。音乐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音乐曲目和与文本相关的音乐视频资料的播放中,各种感官受到强烈的刺激,内心得到美的体验,获得感知美的过程,将是上好一堂充满美的音乐课的显著特征。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唱歌《江河万古流》,欣赏《黄河船夫曲》、《保卫黄河》”中,为了让学生对我国两大河流――黄河母亲河和长江有更深入地了解,教师可以用视频播放黄河和长江所流经的省市地区,并且配用相应的资料介绍,这样学生在试唱这三首歌曲时,感情就更饱满了,音乐素养也得到了培养。因此,从画面中学生也能清晰的看到母亲河和长江的美丽壮观,激发了学生对黄河和长江的热爱和赞美,感恩于她们对中华儿女无私的哺育。所以,此时学生的审美情感也得到了陶冶。随后,在欣赏《保卫黄河》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以“”作为话题进行引入正题,教师边用钢琴演钢琴协奏曲《保卫黄河》,让学生静静的欣赏,感知乐曲所表现的滔滔江水和中华民族不怕艰险的乐观精神,在音乐节奏中得到美的感染和启发。音乐教学中,还可以把音乐作品分成若干小部分,然后通过分段播放,让学生逐段欣赏体验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和感情,从而与文本的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教学中启发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魅力,提升音乐审美素养,使音乐成为美好学生心灵的鸡汤。音乐是有声语言,还需要在日常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音乐所表现的美感,让音乐素养在欣赏和感悟中逐步提升,最终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发挥想象,让音乐滋润学生的心灵
音乐是一种动态的声音形式。一段或轻缓或低沉或激昂的音乐旋律足能使人的思维像脱缰的野马,在无边的狂野放纵飞奔。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让学生在音乐海洋中发挥想象,开拓思维,开发智力。例如,在九年级音乐下册《中国人民军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借助交互电子白板的功能,搜索关于这首歌曲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这样既丰富学生的知识,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为了让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歌词、感彩、情绪等有初步的了解,教师可以用钢琴弹奏这首歌曲,让学生随之轻轻地哼唱,哼唱的过程中学生基本把握住了旋律的节奏,以及那些地方可以换气,那些地方是使用休止符,从而奠定了一定的唱法技巧。然后播放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跟随着旋律大声来唱 。视觉感官的刺激,帮助学生记忆了歌词,而且发挥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心智自然得到有效的发展。课堂上学生情感的满足,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进行激发和调动,进而帮助获得愉悦健康的美感。如在欣赏《英雄赞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英雄儿女》的音频和视频相结合的片段,引导学生聆听并观看画面,感受歌曲的感情,以及艺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对英雄人物的赞同和支持,心灵也得到了慰藉。
三、结语
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感的教育和熏陶,是音乐教学所必须承担的教育任务。新课改环境下,立足音乐教学课堂,教师应该把握好音乐教育功能,选择优质可行的教学手段,刷新教学理念,努力让音乐回归音乐美育教育本身。只要回归音乐教育本身,在音乐课堂上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体验等方面才能得到有效的熏陶和感染,音乐教学目标也才能在音乐实际教学中得以真切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江华.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民族音乐,2011,(02).
[2]杨燕妙.浅谈音乐欣赏中的审美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06).
篇4
关键词 音乐教育;审美;措施
1 音乐的立美、审美教育通过构建人的本质结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音乐立美和审美教育活动,可使美育的功能通过音乐艺术领域的实践实现,使立美、审美主体在审美意识与能力上得到提高,音乐立美、审美能力得到发展。同时,音乐美育与人类实践能力的培育相关。实践能力是人类存在的本质所在,音乐立美、审美活动中严谨的规范化与自由的主动性相结合是"人类创造性的本质特征所在"。人类在音乐立美、审美活动中,可把握创造性的关键,提高创造性实践能力。
1.1 音乐立美、审美与物质生产力。音乐立美、审美活动,能使人类的创造性思维、操作能力大幅度提高。在音乐立美创造中,其音响结构的材料在自然音响中并无原生状态。音乐赖以发展、创造的材料,比其他艺术的材料有较多的主体实践性和创造性。在客体和主体情态结构转化为音响结构的创造过程中,需立美主体掌握结构对应的丰富联想力,实现转化联想和幻想力,丰富情境、意境的想象力。在将内心意象外化为音响动态时,需要立美主体的创造性操作能力。在表演的再创造过程中,音乐客体的辐射力能引发主体联想,自由、能动地发挥将音乐符号外化为音响动态的操作能力。这能促进立美、审美主体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操作能力的发展。当这些能力成为物质生产的创造力时,就能发现音乐美育可以优化物质生产人员的素质,提高生产效率。
1.2 音乐立美、审美与教育生产力。将教育转化为生产力,发挥它培育人才、完成社会生产的功能,必须调动参与教育活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能动性,使受教育者主动、积极地自我建构,让教育者在塑造他人的同时也塑造自我、优化自我的本质结构。还要使教师在启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的同时,将从人类文明成果中提炼出的符合规律性、目的性,有普遍适用价值的典范模式传递给学生。美育的中介、主导作用能使规律的掌握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相结合,音乐的立美和审美对这个功能体现得更加集中和充分。立美、审美主体从掌握音乐范式的规律入手,掌握反映世界万物动态的运动、发展规律。音乐的多声部思维对主体立体思维的建构,音乐表演活动中音乐的抽象符号转化为音乐感性形态的操作,对各种感觉分析器同步综合运动能力的强化,均能提高主体整体把握客体结构和规律的敏锐性。音乐范式的可操作性、音乐美动态的感染力,能促进主体的创造兴趣与诱发主体的创造动力,在音乐美育中实现范式与动力的结合交融,使主体在把握对象范式的同时,也实现本质结构的构建和优化。
1.3 音乐立美、审美与精神生产力。音乐的立美、审美是精神生产范畴。科技的发展,物质材料的运用,技术结构的掌握,日趋多样化、复杂化,也显现它复杂的精神创造特质。音乐客体物质材料及对象化过程的特殊性,要求立美主体在精神创造中进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与灵感思维的综合运用与协调。在此实践中,立美主体的精神创造能力能充分发挥和不断提高。审美主体能不能与音乐美的客体实施交流,获得美感,程度怎样,就与审美主体精神创造能力的水平密切相关。在音乐实践中,要激发精神创造力的释放,促进精神生产力发展。
2 音乐立美、审美教育的措施
2.1 电声技术的进步与各种传媒的发展,使各种声音无处不在。如果不加选择,一些品味不高、缺乏审美价值的东西,就会与格调低下的东西一拍即合。离开了美,就失去了实现真和善的环境。改善音响环境,创造音乐精品,就要提高音乐经典在音乐氛围传播的浓度,特别是要扩大优秀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影响。学校、医院、企业等部门的背景音乐,也要精心选择、制作,具有审美价值,宣传和传媒部门更要有效避免音响污染。系统传授音乐知识、技能的学校音乐课和业余音乐教育中,必须提倡正确的鉴赏方法。要提高全民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将参与、听辨和鉴赏融合在欣赏过程中,从感性出发,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听觉思维,让教与学、理性和感性、整体把握和具体感受、反复聆听相结合,使美的音响动态在欣赏者的心中萦绕。
2.2 普及合唱乐器教育,让立美主体把握先进的审美意识与对象化手段的结合点,不断提高审美意识与能力。当前,随着钢琴热、乐器热,参加音乐学习的学生不断增加。因此,在让学生掌握乐器基本技能的同时,不应忽视美的教育。
2.3 在音乐创造中发展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是音乐立美、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进行音乐创作,用音响动态抒发内在情感、外在感受的能力,要从小培养。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提高学生参与音乐创造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即兴演奏的兴趣并进行积极指导,让他们把音乐范式的运用,与主动、自由地创造相结合。在音乐课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用音响动态表达感受的能力和思维习惯。在开展活动的同时,教师应结合音乐知识的传授,使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篇5
【关键词】 音乐教育;真善美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200-01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曾说:“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真和善的”,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媒介培养人的一种实践活动。通过音乐的教育实践,揭示美的规律,探索美的本质,并以审美感受的特殊方式,实现人的自身塑造,激发人们对完美和谐理想境界的追求。黑格尔曾说过:“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音乐教育的对象是人,作为音乐教育核心内容的音乐教育观,是音乐教育实践的产物。音乐审美要求是人的审美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任何审美方式无可替代的审美需求。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审美是从对象中通过听觉感受而获得的,审美对象的特质培养了人们特有的审美需求。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大量的音乐作品,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和鉴赏能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充分打动学生的感知觉,使其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使之情感升华、心灵净化,这样获得的音乐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自然与真实。音乐教育还在审美教育的同时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贝多芬所说:“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理念如:“淡化教育活动中裸的知识传受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人的发展为本”、“注重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等,不断地被音乐教师们所理解和接受,并实践于各自的教育实践中。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不断的学习、研究、探索实践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课程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传统的教育摸式强大的冲击,也真正体验到了有滋有味的职业生涯。教材中的音乐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内涵,那优美的乐调、隽永的歌词,塑造出如诗的境界,如画的形象,表达出人们对英雄人物及正义的赞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应因势利导,或点拨深化,或引伸升华,将作品蕴含的教育内涵,适时给予展现,寓思想教育、情操培养于音乐教育之中。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情感作用,用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用激情调动学生的情感
音乐教师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当好情感二传手。首先对作品要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巧设问题情景,或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美的感受。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首先感动自己,只有教师的“情不自禁”,学生随师“入境”亦情不自禁。教师对音乐作品用丰富的语言,真实的情感进行启迪描述,并通过富于激情的范唱、指挥或弹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
美的情感,看是无形却有形,它渗透在教师的一举一动中。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微小的一个面部表情,都是学生注重模仿的焦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满怀激情地把一部音乐作品的内在的情感从传神的眉目间,喜悦的笑脸中,生动的手式里表达出来。如演唱优美而抒情的歌曲《我们的田野》,教师生动而美丽的笑脸,流露在眉间、眼神中、嘴角间的赞叹,把学生的情感带入那如诗如画般大自然美好的意境中去,使他们自然而然的从心底深处萌动了一股热爱美丽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激情。
二、运用音乐教学手段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现在的学生个性都很强,或者好表现或者孤傲自封不合群,往往把自我与集体相对立。教学中采用和唱、器乐合奏、集体律动等手段,对其个性的发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在器乐合奏或合唱中只有全班同学团结一致,默契的合作才能做到旋律、节奏、音准、速度、力度上的一致,从而在“只有大我,没有小我”的集体创作活动中,引导学生自觉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他们懂得,只有把自己融入集体,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最终达到美好和谐的统一。
三、在音乐活动中开发智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通过音乐教学首先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智力开发的先导,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特别对学习乐器有一种神秘感,他们认为演奏乐器很有趣。所以教师可运用“玩”乐器来掌握视唱、听音及声部间的合作等基本技能,使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使学生沉浸在音乐艺术的魅力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音乐知识,无形中发展了思维。
篇6
1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音乐,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小学音乐教材中,许多歌曲是进行美育教育的好教材,每首作品都展示了一幅美的画面,让人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美,并根据作品的情绪进入音乐意境,使他们在音乐意境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提高审美能力。如《春天来了》这一课中,我在歌曲《大树妈妈》的背景音乐衬托下绘声绘色地讲起了童话故事。学生的思维被优美的语言和乐声调动起来了,随着教师的歌声有表情地律动,孩子们完全沉浸于童话般的春天中。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更要注意发挥音乐“通感”的作用,即创设多种感受,体验,表现音乐的形势和通道,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参与到音乐的审美体验中,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探究音乐的本质,自主地表现音乐,获得美感体验的方式有很多,根据低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情感外露的特点,在音乐教学的每一课内容中都少不了用游戏,歌表演或律动的形式去表现歌(乐)曲。着重对学生进行律动,表演的趣味培养,具体分为三个阶段:①有意引导。当学生唱会一首歌曲后,教师与学生一同演唱,边唱边表演,以老师的表演去吸引学生,去感染学生,很快学生会模仿教师,随师一同表演,这一阶段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美感体验,并为学生积累经验;②激趣。这是以第一阶段为基础,时常故意给学生置疑,向学生“请教”,请同学们帮帮老师为歌曲编表演动作,很快学生们便满腔热情的手舞足蹈起来,各抒己见,编了很多动作,教师从中选取恰当的动作,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与大家共同表演,这一阶段是激发学生的趣味,提倡主动参与美感体验;③成功体验。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先前经验后,鼓励学生自编自演,或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创编并表演.随后对其进行激励性评价,获得大家认可的个人或小组则可以当小老师在前面带领大家表演,给他们获得成功,展示自己的机会,这一阶段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增强审美体验的成就感,发展学生的创编能力。通过听听、唱唱、跳跳、演演、奏奏、讲讲、比比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同时教给孩子们必要的音乐知识以促进学习,引导他们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音乐审美的品位;逐步培养他们对高雅艺术的好感,情趣,从而净化学生心灵,培养高尚情操。音乐审美教育使学生情感的生理能量得到舒泄,并使其自然情感升华为审美情感,从而带来生理,心理及精神的愉悦,进而使学生的原有情感领域获得进一步的延伸与拓展。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着合作的愉快和音乐丰富的表现力,不但理解了概念,而且受到了愉悦的情感体验。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够成为智慧,因此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接触到音乐的本质,也才能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2 通过音乐实践启迪学生的审美创造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音乐教育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如果教师能有意识的运用它来培养、扶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学生就会在获得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如:在学习歌曲的同时或学会歌曲以后,启发引导学生依据歌曲的主题、情绪、意境即兴创编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以律动、歌表演、集体舞形式表现歌曲。例如学唱歌曲《小猴子有礼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排演一个音乐小品,事前做好山羊和小猴子的面具,有不同的同学分别扮演旁白、山羊公公、小猴子、水中的鱼儿和天上的小鸟。扮演旁白的同学首先说道:“在茂密的大森林里,住着七十多岁的山羊公公,河的对岸住着它的外孙,一天,山羊公公想过桥去看它的外孙,可是桥很窄,水流又很急,山羊公公独自过去可真够危险的,小鱼在水中望着山羊公公很着急,可它帮不上忙,小鸟在空中也帮不上忙,这可急坏了山羊公公,山羊公公正在为难的时候,发生了怎样事情呢?山羊公公能不能过桥?请看同学们的表演。”
篇7
【关键词】音乐教育;功能;怡情;修德;益智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观和对美的感受、鉴别、欣赏、表现、创造能力的教育。美育具有愉悦身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健全思维,发展智力等作用。就个体发展而言,美育是人格完善的必要途径;就社会发展而言,美育是促使社会精神文明朝更高层次迈进的推动力量。而音乐,作为最古老,最有生命力的重要和基本的美育形式,一直在美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的艺术,它表达着人们的愿望和憧憬,抒发着强烈的情感,是一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艺术。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常具有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强烈的感染力,它能够延伸语言文字所不及,表达我们用语言表达不尽而又不能缄默的一切;它能够直接有效地渗入人的心灵,作用于人的情感,对人的情绪调节有着至高无上的作用。音乐的音响美、节奏美、旋律美、内涵美能够荡涤人们心灵的尘埃,净化心灵空间,使人自觉地弃恶扬善,主动地开创美好生活。因此,音乐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古圣先贤对于音乐的美育功能曾有过许多著名的论述,如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我国古代的孔子等。亚里士多德指出: “音乐对于人的性格有显著的影响”,他将艺术审美教育功能总结为:教育、净化、精神享受。我国春秋末期的孔子以 “礼、乐、书、数、射、御”六艺教授弟子,并要求音乐要做到尽善尽美,因为他感到音乐能增进个人修养,具有感化人心,使人去恶从善的教化功能。古书 《乐记》强调音乐在施行教化中的重要作用,把音乐的美感享受作为施行伦理教化的媒介手段。我们可以将古人的上述有关音乐的美育功能的观点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愉悦身心,使人得到精神享受,即:怡情;其二,施行教化,陶冶情操,即:修德。
从人类的自我发展的角度来讲,人类的全部历史就是人的感觉不断解放,不断 “人化”,不断走向自由的过程。音乐审美作为人类实践的精神超越层面,是一种创造性的、自由的活动,它的创造性可以使人从自然的,甚至 “异化”的存在状态中超。当今的大学生承担着繁重的课业和就业压力,他们忙碌终日,疲惫不堪,而又时常感到精神世界的欠缺。千变万化的世界,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常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出现精神上的困惑、偏差、焦虑。而优美的音乐常能使人从现实的羁绊和精神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得到感觉的释放和精神上的超然。听阿炳的 《二泉映月》,他那丝丝细腻如水的音饰表现的凄迷与缅怀,令人联想起 “试问闲愁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悲凉意境。听肖邦的夜曲,会感到乡愁如织,佳期如梦。听理查德的《秋日私语》,你就会不禁想起在一个秋日的下午,约一两位知己,在暖屋里啜饮着,并低低私语的情景。听 《黄河协奏曲》你就会激情四射,热血沸腾,激发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音乐所演绎的情绪与意境,比数学更能精确地表达人们的内心感受,带给人的精神享受是无穷无尽的,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怡情养心功能是难以估量的。
音乐教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一种灵魂的净化剂,它能穿透某些人麻木的感情铠甲,直接影响人的精神世界,给受教育者内心留下深深的印迹,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因此,音乐教育已不是单一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而是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其修德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经过音乐审美教育与实践,人们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良好的道德观念,从而由衷地向真、向善、向美,自觉抵制假、恶、丑的观念与行为。并自觉自由地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美、发展美。也就是说:通过音乐美的陶冶,人们不仅会形成深刻的美的观念,而且会由此形成善的道德观念,并以此鉴别、评判事物,这种道德观念还可以外化为人们的道德行为,推动人们在生活中弃恶从善、抑恶扬善。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它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升华,是沟通人类情感的桥梁,能够让人得到一种高尚的感动与共鸣。正如贝多芬所言:音乐能使人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
篇8
关键词:美育音乐教学审美修养
众所周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音乐教学又是美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笔者在近十年的教学中,将美育溶于音乐教学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运用音乐教育理论,培养学生的美学修养
要培养学生的美学修养,首先要培养学生音乐文化学习心理。笔者运用音乐教育理论,把学生引导到对音乐欣赏的氛围中。例如:在欣赏《党啊,亲爱的妈妈》一歌时,笔者有意以“唱段”与“讲析”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美感,向学生明确的指出,通过歌词的续、断、强、弱、旋律、节奏、和谐、配乐等等,来表达演唱者以及人民大众对党的赞颂与感激之情。在聆听《十面埋伏》时,笔者又借助乐曲中的氛围,让学生渐渐地感受到当年十里沙场、战马驰骋、战士们浴血奋战的惊心动魄情景,体会到凄壮悲愤的激烈感情,为当年项羽的战败而感慨,从而思索历史给予后来者的启示。如此以来,学生便在音乐的欣赏中,随之悲而悲,乐而乐,更好的充实了知识,加强了音乐与美学的素养,明确了审美意识,激发了学习的欲望与生活的激情。总的说来,学生在音乐欣赏与讲析中,明白了音乐是一种听觉意识,它主要以音调的高低变化和强弱关系来揭示社会,反映生活,在直接感受到音乐形象美的同时感受到生活美。
二、发挥“三势”,强化音乐的审美作用
所谓的“三势”,是指音势、手势和情势。它们对强化音乐的审美作用,帮助审美主体(观众)得到美的享受和愉悦,起到关键作用,笔者在指导学生演唱中,首先示范,用音乐美、手势美和情势美去熏陶和感染学生,使学生从中认识到无表情而痴呆的演唱是没有美感的。尔后,再指导学生借助“三势”的演示、强化,使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曲妙而观者知其善”明白了音乐的真谛,扬善弃恶,学生的心灵在“三势”的沐浴中得到了最大的陶冶,笔者指导的团队,曾在本县的多次独唱合唱的比赛中获重奖。
三、利用演唱技巧,加强学生对美学的认识
篇9
【关键词】高校;音乐鉴赏课;美育;欧洲音乐作品
一、欧洲音乐作品的特点与发展
高校音乐鉴赏课作为促进学生审美情操发展的重要课程,需要根据大学生自身独有的特点进行课程制定,保证能够在音乐鉴赏课中充分锻炼学生的欣赏点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欧洲音乐作品作为一门涉及历史、人文、音乐史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内容,其综合性和历史性令其能够展现出不同历史时期欧洲音乐文化的巨大变革与发展。设定欧洲音乐作品作为鉴赏课的内容,对于学生学习性、理解性和综合性的考察,对于其自我独立思考和音乐知识分析整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欧洲音乐发展中,从中世纪开始,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维也纳古典时期还是浪漫主义时期,都有着不同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所塑造的不同音乐风格。当时涌现出来的优秀的音乐作品以及音乐家,都需要学生需要利用多种方法从多个角度去欣赏和聆听经典的音乐作品,充分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风格与特点,这样才能够保证以高校的音乐赏析课为基础,在未来进一步深度探索欧洲音乐作品。
二、高校音乐鉴赏课对美育教育的作用
据上述,当前高校音乐鉴赏课中利用欧洲音乐作品来进行典型内容分析鉴赏必不可少,除了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之外,对于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美育教学也非常重要。从美育教育的角度来说,作为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念的内容,其教学需要充分对音乐中的美好事物进行辨析和探索,利用音乐分析、音乐聆听、音乐欣赏等多种方式来塑造自我健全的音乐审美观念。在音乐教育之中,对于学生的美育教育不仅仅局限于音乐领域之中,对于其未来的心理构建、趣味人生和创造力提升都有着重要的帮助。在现代化的音乐赏析课程中,以欧洲音乐作品为例来进行学生的美育教育,可以充分保证美育教学以经典文化音乐作品为例进行教育的实质化转变,以提升学生的现代美育特点为核心,充分保证欧洲文化中的经典音乐内容能够对学生的自我音乐审美和理论起到提升作用。在相关的欧洲音乐作品赏析课中,为了充分提升学生对于美学观念的认知,教师可以从著名的欧洲音乐家入手,根据当时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来引导学生聆听其一生中不同年龄层次所创作出来的不同作品,无论是曲式结构、创造手法还是作品内容,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发展和音乐家自我对于审美观念的不断转变和提升。这样的音乐赏析方式是对于学生的不同审美内涵的考验和探索,保证了其利用对比法、聆听法、参与法等多种音乐赏析方法进行探索之后能够深刻理解欧洲音乐作品中的美学特征。对于高校来说,其开设音乐赏析课,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音乐的聆听和了解中充分扩展自我音乐知识领域,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这样自我音乐素养和道德素养也就能够随之提升。一般来说,鉴赏和理论相结合的课程才是美育教学的美学观念传递的核心保障。所以在进行欧洲音乐作品赏析的过程中,先从理论基础上向学生传递欧洲音乐作品的特点,再通过实际的聆听和鉴赏课来塑造音乐形象。这样的结合方式不仅能够坚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还能够以美育教育为核心来提升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保证在实践和创新探索中了解和吸收多元文化,能够激发起学生性格中积极、乐观的特点,从而保证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三、总结
对于高校来说,开设音乐赏析课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从经典的音乐作品中吸取知识和文化内涵,以此来提升和丰富自我思想和内涵。欧洲音乐作品作为音乐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在时代的变迁中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艺术特征,设定其为基本的鉴赏内容,就是对学生美育能力的锻炼和自我创造力的丰富,这样的鉴赏课程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我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设定,保证欧洲音乐作品中的经典内涵能够充分影响学生对于美学的认知和对于自我审美能力的构建。总体来说,音乐鉴赏课中对于学生美育教育的方式和材料选择是决定其教育效果的基础,音乐未来的教育改革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充分保证教育的综合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管建华.“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批评与音乐教育的文化哲学建构[J].中国音乐,2005(04).
[2]林彦君.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中的审美素质教育[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5).
篇10
关键词:音乐鉴赏 教学 审美教育
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要重要得多,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他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因而美化。”由此可见,音乐鉴赏教学对审美教育有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我国新修订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大纲中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目的作了明确的阐述:“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意识,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中以“把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音乐课程的最基本的理念,“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 、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这些音乐教育的新理念给新世纪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既符合音乐艺术的主要特征,也适应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审美能力,让音乐这门艺术,带给他们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及心灵的净化,使他们成为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审美体验是音乐鉴赏课程价值的最主要体现。这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符合音乐艺术自身的特征及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在我国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音乐课的这一价值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音乐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一些音乐知识与技能,这样不仅让学生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失去了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这与音乐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也是背道而驰的。
音乐虽然不能像其他艺术那样给人以具体美的感受,但它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在美的享受中获得一种崇高的情感体验。这就是音乐的美感教育所激发起来的,虽然是无形却渗透进人的灵魂的那种火花。所以笔者认为音乐鉴赏教学是贯彻审美教育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发挥并利用音乐艺术的多方面功能,积极作用于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情感领域,能有效地提高审美的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音乐美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音乐语言是经过不同的声音巧妙地结合而成的,它包括旋律、节奏、音色等要素。它既没有小说或戏剧的故事情节,也不具备绘画和雕塑的视觉效果,音乐只有经过演唱(奏)者的再创作才能为人们的听觉所感知,比起其他艺术形式有它的局限性,但却能表达线条、色彩和语言所无法表现的东西。正如德国诗人海涅所说:“语言停止的地方,就是音乐的开始。”这无疑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音乐与语言虽然都是艺术,但是音乐这种非语义的艺术,是语言永远都无法取代的。正如哲学家尼采所说:“语言作为现象的器官和符号,绝对不能把音乐的至深内容加以披露。当它试图模仿音乐时,它同音乐只能有一种外表的接触,我们仍然不能借任何抒情的口才而向音乐的至深的内容靠近一步。”
音乐美的完整性是包含在乐曲进行的整个过程之中,乐曲的进行有开端、发展、和结局等。如我国民族古曲《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意邃深远、由十个乐段组成的乐曲。有序曲、有展示、有尾声,欣赏它犹如观看一幅淡墨山水长卷,其微妙的情绪色彩和深藏的意境因素贯穿在旋律进行之中,随时间的流动展示给听众,具有时间的连贯性。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作为情感的艺术,它无须语言描绘,就会引人步入诗的意境;无须借助色彩涂抹就能引起人们的喜怒哀乐的感情共鸣;无须物质造型却能感触到音响体系所构成的宏大建筑。如聆听《江河水》,你就会感到凄楚、悲愤的情感;《春节序曲》则表现了愉悦欢快的喜庆氛围。
《荀子·乐论》中曾说:“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就是说音乐对人的教化是迅速而深刻的,它是靠对人的陶冶而不是靠外在的规范和限制来达到育人的目的。在音乐教学中,感受和欣赏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学生通过聆听各种优秀音乐作品,可以启迪智慧,开阔视野,丰富情感,增强审美能力,提高人文素养。音乐是文明的音响,是情感的世界,是智慧的结晶,极其丰富和神奇。可见,音乐鉴赏教学对审美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首先,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审美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实现,首先要具备感受音乐的耳朵。音乐,特别是纯音乐——器乐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语言是难以解释的,往往“只可意会”,因此理解音乐还必须用音乐本身的手段来达到。中学音乐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的能动作用,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特别是节奏感、音乐感、音高感、和谐感、对比感、层次感等。让学生在学习鉴赏音乐的时候,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如竖琴表现的流水之音等,让学生在情思飘缈、联想浮翩中获得审美能力的提高。
其次,美的旋律可以美化生活,陶冶心灵,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力量。一个美好心灵的培养和形成,虽然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但音乐的作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欣赏《命运交响曲》,应使学生感受到“扼住命运的喉咙”的斗争精神,去探求人生的哲理和意义;听赏《梅花三弄》让学生体会梅花傲雪、不屈不挠的高尚品格。学生在歌唱、演奏和欣赏的同时,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产生情感的起伏和共鸣,从而升华了精神、陶冶了性情。
音乐犹如“内在的海洋”,虽无汹涌的波涛,却能浸透人的灵魂。但并不是所有的欣赏者都能领略、体验到音乐的美感,并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它需要正确的审美观、审美知识和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应是美的教育者、传播者,把充满美感与积极向上精神的音乐传送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之中。
参考文献:
[1]陈曼君,吴跃跃.中等学校音乐教学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12).
[2]王次炤.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
[3]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用书.人民音乐出版社.
[4]袁江.走进音乐的殿堂,倾听心灵的歌声.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6).
- 上一篇:县域经济考核办法
- 下一篇:骨折后患者的康复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