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考核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3: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县域经济考核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县域经济考核办法

篇1

一、指导思想

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建设现代工业强市和珠江源大城市”的战略目标和“一带、四区、三个中心”的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以财源建设项目(企业)为扶持对象,建立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创新扶持办法,完善投入机制,逐步形成“财政引导、市场运作、业主投资、社会参与”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促进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和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二、扶持对象

(一)烟草、能源、化工、矿冶、机械、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六大支柱产业及其配套项目;

(二)工业园区和与支柱产业、龙头企业相配套的基地建设项目;

(三)体现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和项目;

(四)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技改项目;

(五)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

三、扶持方式

(一)项目贴息:对确定的市级重点发展项目,进行贷款贴息,贴息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对省级确定的贷款贴息项目,市级不再进行贴息扶持。

(二)投资参股:对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高的项目,由市国有资本运营公司采取适当方式参股投资。参股项目建成投产三年内不参与分红、分利,三年后按照股权平等的原则由市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代表政府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

(三)融资担保:在整合壮大现有融资担保机构实力的同时,对经济效益好、偿债能力强、建设条件成熟、银行贷款落实的市级项目,由市融资担保公司按规定程序给予贷款担保。

(四)以奖代补:对生物资源创新产业的基地建设项目、“公司+基地+农户”运作模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以奖代补。

(五)项目补助:对被“*”发展规划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产业项目,进入项目库尚未启动建设的项目给予一定的前期工作经费补助,主要用于项目研究、前期论证、招商引资、项目管理和信息整理等。

四、资金筹措

(一)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各县(市)区县域经济发展工作经费补助、基地建设补助、贷款贴息等。

(二)整合财源建设和县域经济相关工作考核奖励资金,每年筹措安排2000万元。

(三)每年从收回的市级财政周转金和扶持项目新增土地出让金返还中安排1000万元。

(四)每年整合中央、省、市对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资金1000万元。

五、项目管理

(一)项目申报。各县(市)区申报的项目必须完成立项、评估、备案等前期工作,具备开工建设条件,才能申报填写县域经济发展扶持项目申报表,并附相关材料。

(二)建立项目库。对各县(市)区实时申报的项目通过筛选论证排序建立扶持项目库,实行滚动管理,对排序在项目库后五名的项目予以淘汰。

(三)确定扶持项目。每年对排序在扶持项目库前10名的项目,确定具体的扶持方式和配套扶持办法,作为下一年度的扶持项目,给予重点扶持。

(四)项目跟踪管理。确定的扶持项目,实施单位要定期向市、县两级财政部门报告项目建设情况、生产经营情况和扶持资金使用情况。

(五)项目绩效考核。扶持项目建设投产后或扶持期结束后,由财政投资评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扶持发展项目进行绩效考核评价。

六、奖励措施

(一)建立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激励考核机制。对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年初收入预算目标的县(市)区给予基本奖励20万元;对超额完成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收入目标的县(市)区给予收入超收奖,奖给收入超收部份的5%;对当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幅和增收额度较大的县(市)区,给予一次性收入特别贡献奖。奖励资金除用于个人奖励外,主要用于建立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重点项目建设。(具体考核办法另行制定。若遇重大政策调整变动而对财政收支带来的影响,在考核时予以剔出。)

(二)建立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奖惩激励机制。根据《*市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曲发〔*〕7号)的要求,以*年为基数,对各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经济指标在全省排序位次进行考核奖励,三项指标五年期满位次同时前移的,一次性奖励100万元,有两个指标位次下降或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一个指标位次下降的惩30万元。对新进入全省经济“十强县”或被评定为“发展潜力、发展活力先进县”的县(市)区,一次性加奖100万元。对新进入全省“50强企业”或全市“10强”企业的,一次性奖励企业经营管理领导班子50万元。

七、组织实施

在市财政局成立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机构,负责项目的申报、扶持项目的确定、资金的筹集、项目的管理和考核奖励等具体工作,有关工作报市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工作进展情况实时向市委、市政府专题报告。

篇2

基本情况

·自然条件

地貌特征本区域位于榆林市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和黄土高原腹地,地形地貌从西到东依次为风沙草滩区、白于山区、黄土丘陵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区内地势高峻,沟壑纵横,土壤贫瘠,地表支离破碎,立地条件差,自然条件恶劣。

气候特征属于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0℃左右,无霜期平均在134—169天,四季分明。区域内年均降水量400毫米,人均拥有水资源量492立方米,属重度缺水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0年,片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23.64亿元和12.6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6490和4701元;城镇化率31.4%。红枣产业成为片区支柱产业,特色农业、农副产品加工和煤炭、岩盐开发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

榆林吕梁片区七县,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2012年榆林市政府决定安排振南专项扶持资金总规模达3.9亿元,其中专项资金1.5亿元,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贷款贴息资金2.4亿元,优先安排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文化旅游项目及续建收尾工程。

贫困面大集中,返贫率高。区内7个县均属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革命老区县,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水平的79.1%。贫困群体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农村常住人口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人口有56.5万人,贫困发生率达到36%,分布在18.7万个家庭中。贫困人口收入构成中转移性收入占63.3%,家庭经营性收入占23.6%,收入低而不稳。

金融支持连片区县域发展的瓶颈

·资金体制性外流严重

随着榆林市辖内吕梁片区七县经济发展,县域金融机构存款增长明显,然而贷款增幅相形见绌,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比不断下降,存贷差逐年扩大。县域资金净流量呈现“内循环、外输出”的特征,县域资金不仅得不到反哺,反而日益外流。

1、资金存量分析:以2011年末为例,榆林市特困连片区七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8.0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5.27亿元,有92.82亿元没有用于县域经济流转,占存款的49 %。将近一半的县域资金外流。

2、增量资金分析:2011年末,连片区七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较年初增加30.3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22.68亿元,有7.63亿元新增存款没有参与县域经济循环流转。

·基层营业网点撤并,金融服务功能弱化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调整,基层营业网点逐步从农村金融市场退出与县域经济多样化快速发展形成反差。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撤并基层营业网点,致使县域金融机构逐步退化成为吸收储蓄的机构。

金融支持吕梁山片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建立金融资源配置与县域经济发展互动机制

全方位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与金融机构长期科学、务实的联席会议制度,政府加大财政保障力度,立足优势、扬长避短,制定可持续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时和反馈信息,为金融机构择优扶持,加大信贷投入提供依据。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抑制资金外流

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是地方各资金主体与资金资源活性配置的基础,所以,高度重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抑制资金外流的有效措施。深入贯彻人民银行指定的《关于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鼓励和支持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当年新增可贷资金70%以上留在当地使用。

·提升信贷规模,做大信贷总量

篇3

一、突出统分结合,健全考核工作体系。

按照省、市关于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工作的总要求,我们的总体思路是制定一个管总的考核办法,即对乡镇、部门考核指标体系、目标任务的制定下达、考核方法、考核程序、分值评定与等次确定、考核结果的运用以及考核纪律等作原则性规定,形成指导近几年考核工作的《眉县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暂行办法》。同时,每年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设定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大的考核分类不变,对具体考核项目和指标作相应调整,突出重点,有所侧重。

**年,县委根据**年考核工作实际,对乡镇考核指标做了修订,设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班子和队伍建设六大类,26个单项考核指标,突出了农业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社会发展、民生工程、稳定等重点工作。对71个县级部门继续实行分类考核,划分为综合类、执法类、经济建设类、社会事业类、双管单位五个大类,各类目标任务分值设定有所不同。

在下达年度目标任务时,高点定位,适当加压,保证全县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对乡镇的目标任务,改变过去由乡镇“报”的做法,由考核办会同主管部门根据县委、县政府全年工作部署直接“下”;对部门的目标任务,在部门自报的基础上,把县委工作要点、县政府工作报告、全县动员大会安排的重点工作任务以及全县重点建设项目、争取国家投资等工作任务予以分解下达给相关部门。

二、突出主管部门的主体地位,体现考核工作的专业性、权威性。

纳入年度目标考核指标的内容比较多,为了使考核工作更能体现客观、公正、专业、权威,我们明确主管部门在考核中的主体地位。具体讲,有五个层面的规定:下达各乡镇的目标任务由各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提出,考核办审核,县委、县政府审定后下达;单项工作考核办法由主管部门制定,考核办审核;平时检查督促由主管部门实施考核;单项工作年终考核结果由主管部门向县考核办提供;单项工作考核责任由主管部门承担。

三、突出平时考核,规范年终考核。

在平时考核方面:建立季度自查制度。乡镇、部门每季度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查,书面将任务完成情况报县考核办。建立平时考核督办制度。加强对业务主管部门平时考核的规范和监督,采取全过程跟踪检查、随机抽查、督促检查的办法,既考核目标任务的完成程度,又考核目标任务完成的时限和相互协作情况。建立目标任务验收制度。对按时或提前完成任务的,由考核办会同业务主管部门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发给验收卡,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减轻年终考核的工作量。

在年终考核方面:规范考核程序。年终考核按照动员测评大会、个别谈话、考察核实、综合分析、全县领导干部大会评价的程序进行。坚持“实打实”考核。所有考核检查都以实地检查考核为主,全部深入现场检查,详细查阅有关资料。比如对乡镇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任务考核时,对新栽猕猴桃面积、套袋面积、蔬菜大棚、新增奶牛量、规模养殖户等都要按照登记册,检查到田间地头,实实在在考核。建立考核得分反馈制度。年度考核结果出来后,将考核得分按类别反馈到各乡镇、部门和双管单位,使各单位明白工作的不足与缺点,明确以后的努力方向。

四、突出统一协调,发挥考核办的牵头抓总职能。

一是提出年度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初,由考核办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侧重点提出年度考核指标体系意见,经县委、县政府审定后,统一下达。二是审核单项考核办法。3月份,考核办对涉及乡镇目标任务考核的26个部门制定的单项考核办法进行逐一审核,统一印发,增强考核工作的权威性、严肃性和操作性。三是建立目标责任平时考核督办制度。平时考核督办由县考核办、督查督办室、县行政效能监察办公室以联席会议的形式实施,整合平时考核力量,强化抓落实力度。四是建立目标责任考核督导复核制度。成立由县委办主任、政府办主任、考核办专职副主任、监察局局长、人劳局局长五人组成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督导复核小组,在每年年终各项考核结束后,对影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或群众有反映的工作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督导复核,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被考核单位和考核工作不实、不准的考核责任单位,当年直接确定为不授奖单位,并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严肃处理。五是统一组织年终考核,避免乱检查和多头考核,降低行政成本。

篇4

一、县域金融需求深化催生县(市)支行履职新定位

从娄底辖区四县(市)近五年金融发展历程看,对最佳县域金融状态的理解发生了明显改变。在经济发展初始阶段,政府、企业和民众对金融的需求多集中于满足金融基本功能的实现;综合实力增强后,县域金融需求正向金融资源县域聚集、实现金融产业化的转化。

四县(市)经济快速发展的5年也是银监分设后县(市)支行职能重新定位的5年。一方面,地方政府希望县(市)支行在履行金融管理与服务职能,推动经济金融良性互动,促进金融机构完善法人和公司治理结构,提供品种齐全、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在开展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引导金融机构业务创新,服务中小企业和“三农”等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县(市)支行有效地履行职能离不开与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各县(市)支行在主动作为的实践与探索中,积极寻找履行自身职责与实现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方目标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使自身的地位不断提升、话语权不断提高。

(一)引导者——利用金融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当地经济发展

娄底市地方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除“三农”外,重点是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也符合县域中小企业数量多、占比大的实际,县域金融与中小企业互赢共生是县域金融发展的源泉。多年来,县(市)支行依托季度行长联席会议、信贷工作例会(此类会议一般都扩大到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如发改委、外经局、农办等) 平台,积极寻找贯彻中央货币政策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与政府积极搭建银企沟通平台,建立了政府、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与区域内商业银行上级行建立沟通交流平台,宣传金融生态建设情况,推介当地县政府;与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建立信息沟通平台,更加突出了县(市)支行在县域经济金融信息研究中的权威性。

(二)牵头人——牵头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维护地区金融稳定

在县(市)支行的建议和推动下,地方政府将镇、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列为全年工作的考核内容,由县(市)支行扎口管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指导意见》、《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管理考核办法》等相继出台,县(市)支行已成为区域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推动者和信用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有力促进了县域信用镇、村(社区)、企业创建活动的深入,加快了诚信建设步伐。

(三)调解人——调解金融机构间矛盾,规范和优化资源配置

随着银监基层机构上收,监管职责在县域缺位,县(市)支行也自然扮演了金融机构之间调解人的角色。近年来,受上级行考核压力和员工追求自身利益的影响,银行之间、银行与信用社之间,以及保险机构之间恶性竞争行为比较普遍,运营成本增加。当金融机构之间出现矛盾时,县(市)支行成了当然的调解人。在县(市)支行的倡导下,娄底辖区县(市)先后出台了《存款利率管理公约》、《银行卡POS受理市场自律公约》等,并安排人员抓落实,规范了辖区内金融运行秩序。另外,牵头调剂市信用社常年现金净投放与农行长期现金净回笼的矛盾,有效降低了辖区内现金投放与回笼量。

二、县(市)支行人力资源优化路径选择

鉴于我国国情以及区域经济金融业发展水平,县(市)支行职能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当加强。在对其职能进行新定位的基础上,重点强化组织协调职能、调研信息反馈职能、监督管理职能、金融服务职能、经理国库职能,不断增强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力,这又依赖于合理调整县(市)支行布局。县(市)支行的设置是否科学,内设机构是否恰当,人员分工是否合理,机构运作是否高效,关键在于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是否达到最优。

(一)及时补充吸收新鲜血液。

可在逐渐增扩人员编制的前提下,尝试一些新的人力资源整合方法。如对极少数年龄偏大、素质偏低、已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的职工可动员提前退休;对不适应基层央行业务发展要求、跟不上形势发展步伐且道德品质较差的干部职工,应实行末位淘汰;上级人民银行新招收的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可到县级支行锻炼1-2年,以暂缓县级支行人员结构上的压力,带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建立能上能下用人机制。

目前基层央行机构的中层以上干部虽已转为聘任制,但由于传统体制的原因,能力不强、知识老化,已不能适应新工作要求的干部下不去,而德才兼备、年轻有为的人才上不来,客观上挫伤了不少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打破条块、地域的框框束缚,开阔选人视野,扩大干部交流的范围和对象,将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有一定领导才能、得到大多数群众认可的同志提拔到能展示其才能的领导岗位;要规范干部试用制,对新提拔的干部,在试用期间继续加强对其跟踪考察,对不能胜任工作岗位、群众反响不好甚至有违法违纪的干部,要及时诫勉,严重的要取消其任用资格;要严格执行干部任期制,任期届满时,通过一定的程序,自然解除领导职务,需要连任的,必须重新履行任职手续。

篇5

确保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力度持续增强

结合实际,制定下发了多个信贷增长指导意见,引导各金融机构把握好信贷投放的节奏、重点和力度,着力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有效满足了地方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率先在宁夏人行系统制定出台《县域金融机构新增存款按一定比例投放当地考核办法》,增强金融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力度。开启“金融积极策应黄河金岸经济带崛起”金融论坛,为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开辟理论与实践新途径。截至2009年年末,中卫市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是2004年设市初的2.6倍,年均增长29.8%,存款总量创历史新高;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是2004年设市初的2.2倍,年均增长22.1%,增速位居全区第二。

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在人行银川中支的大力支持和中卫市中支的努力推动下,2009年中宁县作为自治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试点县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先后推出了五种新的信贷模式,有效支持了农业加快发展。2009年,人民银行中卫市中心支行对涉农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21.6亿元,带动农业贷款新增9.26亿元,是2008年的 2.15倍,比2005~2008年累计新增农业贷款多1.3亿元,培育新增自治区级龙头企业8家,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17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4个,有力的支持了中卫市县域经济的发展。

有效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人民银行中卫市中心支行通过专门为党政领导订送《金融时报》、邀请金融专家举办金融专题讲座、促成中卫市金融工作座谈会召开等方式,普及金融知识,强化金融意识,赢得地方党政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提高征信管理水平作为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抓手,积极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扩大借款企业信用评级试点。大力做好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在全区率先将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信息录入企业信用征信系统基础数据库,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解决了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累计为1140位农民工追回了320万元企业欠薪,保障农民工和劳务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积极为社会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

县级发行库撤销后,通过合理安排中卫城区与中宁、海原两县金融机构出入库时间、增加金融机构提款次数、建立现金调剂中心等方式保证了全市现金供应。在没有县级国库的情况下,分别以选择一家当地金融机构传递国库中宁县支库报表、凭证和海原县支库的方式成功解决了县级国库职能的履行问题,国库综合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篇6

一、提高认识,扎实安排。

2014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攻坚之年,全面抓好各项重点工作落实,全力推进县域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任务艰巨,鹑沃卮蟆8飨缯颉⑾卣髯槌刹棵乓浞秩鲜蹲龊媒衲旯ぷ鞯闹匾庖澹哉?/SPAN>《2014年市对县下达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分解表》、《2014年政府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县十四届三次党代会代表提议办理任务分解表》、《县十七届三次人代会代表意见建议办理任务分解表》、《县政协八届三次会议委员提案办理任务分解表》、《2014年县政府承诺十件惠民实事任务分解表》,对各项目标任务逐一进行细化分解,认真研究制定落实推进方案,做到责任领导、责任人员、目标任务、工作措施、进度安排、时间节点“六明确”,确保各项重点工作、任务指标按层次、有计划稳步推进,高效落实。

二、科学调度,全力推进。

各乡镇、县政府各组成部门要根据指标、任务分解安排,进一步建立健全目标任务落实台账,按月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和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进行汇总监测,认真分析研判,深入查摆指标落实和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强运行调度,适时调整工作部署和措施办法,确保各项指标、任务稳步有序推进。县上每季度将对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和各乡镇、县政府各组成部门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汇总评比,以下发工作通报、下达整改督办通知、召开推进会等方式,进行运行调度,督促工作落实。

三、主动作为,密切协作。

各乡镇、县政府各组成部门要立足本职,主动作为,对于分解下达的经济指标和工作任务不推不托,不等不靠,积极行动,全力推进。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紧盯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总目标,加强沟通协调,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坚决杜绝出现推诿扯皮、相互掣肘等问题。县政府各组成部门要切实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主动加强与各乡镇的衔接沟通,帮助和指导各乡镇确定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措施,全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各乡镇在抓好工作落实的同时,要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对接沟通,及时反馈工作情况,努力形成上下联动、协调共进的工作落实机制。

篇7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服务措施。为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联社及时成立了由联社主任任组长的“双百竞赛”活动领导小组,把活动精神传达至每一位员工,层层抓好落实,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制定活动计划,通过严管理、重服务、抓发展、促效益,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

二、依托特色产业,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县联社根据县委、政府的把“香型” 特色农产品(香柚、香芋、香姜、香米)农业作为龙头产业的战略思路,依托特色资源,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实施信贷倾斜,采取提高小额农贷授信额度、实行优惠利率、合理确定贷款期限、简化贷款手续等方式,重点培育特色种植乡镇、特色种植村和特色种植户。在信用社的大力支持下,全县已建成了以香柚、夏橙为主的优质水果,以香芋、南瓜为主的优质蔬菜等七大特色产业基地。香柚种植面积13.8万亩,年产量10万吨以上,香芋种植面积3.3万亩,年产值5万吨以上,两大拳头产品产值都突破2个亿,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同时为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帮助农民增收,江永农信社加大了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帮扶,力助企业度过难关,满足企业有效信贷需求。江永特色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香姜、香芋等特色农产品开发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去年,该公司在县城永明路新买了20多亩地准备建新厂房,资金短缺成为颈瓶问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县联社主任就带着信贷人员登门拜访,帮助其分析市场前景,建议走“公司+农户”和品牌化的发展模式,并及时对公司发放贷款300多万元。截止10月底,全社已为39多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放贷款10803万元,助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三、搞好信贷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针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和实际情况,为有效解决其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江永农信社一是创新贷款担保机制,相继推出了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农民住房消费贷款、新农村建设贷款、烤烟贷款、经营权抵押贷款、经济林权抵押贷款、房屋抵押贷款、创业贷款、妇女创业贷款等11种贷款产品。不断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尤其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大学生创业等实际情况,我们及时推出了创业贷款和妇女创业贷款,自开办以来,累计发放创业贷款1155户,贷款金额765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3100多个。二是创新贷款服务方式。对农户和个体工商户统一进行评级授信,贷款全部实行了上柜台办理,通过设置贷款专柜,开通服务窗口,在授权额度内,实行“一次授信、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方式,进一步简化了贷款审批流程,基层分支机构审批权限内的贷款,只要客户符合贷款条件,当日即可办结;对超权限的贷款由县联社贷款审查委员会集体研究决策,最迟5日内办理完毕,贷款审批发放效率远远高于其他银行,从而赢得了客户的良好口碑。三是创新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对信用度高的优质客户实行利率优惠政策,适当降低利率浮动幅度,实现让利于民,让利于企。四是创新贷款营销激励机制。专门制定实施了《贷款营销专项考核办法》,将实体贷款投放纳入信贷客户经理年度目标考核,加大对客户经理的引导激励力度,以调动客户经理营销贷款的积极性。取消大额贷款营销地域限制,允许基层网点到县城营销贷款,充分调动分支机构营销实体贷款的主动性。

四、提升基础金融服务质量,增强支农服务能力。一是加快电子化建设,先后开办了大小额支付系统、农信银清算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等,新安装了ATM自动柜员机8台,安装POS机36台,目前正在着手开通网上银行业务和助农取款业务,助农取款开办后农户足不出村就可以实现小额取款。二是推行“阳光信贷”工程,强化服务意识。建立信贷人员公示制度,在各村、镇主要路口共设立信贷公示栏203个,公布专职信贷人员的姓名、工号、联系电话、所分管村、街道、举报电话,加强对信贷人员的监督。实行限时办结制度,根据不同种类的贷款,分别限定在2个、5个、7个工作日内完成,若超过规定时限,要对相关责任人问责。严格信贷纪律,若有吃、拿、卡、要等现象的,按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直至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篇8

【关键词】基层央行 职能 分析

近年来,基层地区经济金融快速发展,对人民银行基层行的职能配置、履职重点、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对基层行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维护地方金融稳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银行邹平县支行以强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县支行履职的切入点,找准货币信贷政策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点,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不断拓宽基层央行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范围和领域,探索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县支行履职新路径。

一、紧紧围绕贯彻国家货币政策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履职

(1)全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夯实“一个基础”。哪里金融生态环境好,资金就会向哪里积聚,这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人行邹平县支行立足保持金融发展的持续动力,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全县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实施意见》,对信用单位进行表彰,为银行信贷资金的注入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充分利用企业征信系统,处置因企业信贷风险引发的金融不稳定因素,强化金融风险监测,密切关注民间融资活动,严历打击洗钱犯罪。目前,全县银行总不良贷款率为0.23%,其中,8家银行不良贷款率为零,没有出现新增不良贷款和资金链问题。近年来邹平县被评为“中国金融生态县”、“山东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模范县”。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明显增强了邹平县对金融资源的聚集效应。异地银行纷纷入驻邹平,齐商、东营商行、浦发、民生、招商、恒丰相继来邹平县设点。

(2)强力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疏通“两条渠道”。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单单依靠银行信贷资金已经难以满足实体经济日益增加的融资需求,搭建更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势在必行。针对货币政策转向稳健,辖内部分企业资金日趋紧张,县人行经过深入调研,确立了“两条渠道”的工作思路,在继续发掘信贷资金潜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类直接融资工具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一是努力挖掘信贷资金增长潜力。积极推介邹平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外埠商业银行进行信贷投放,认真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向邹平农村商业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1亿元,为邹平浦发村镇银行办理了再贴现3480万元。运用差额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增加地方涉农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1.5亿元以上,有力支持了当地“三农”经济的发展。二是积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支持企业上市融资,会同职能部门举办企业上市培训班,引导帮助企业树立资本运营观念,积极办理企业上市尤其是境外上市需要人民银行审核的外债、外汇及结算等业务,协调商业银行及时为企业提供过桥贷款、信息、政策咨询。积极为上市公司提供快速便捷的离岸业务、结售汇业务等服务,使上市募集资金能够快速有效地到达国内账户,尽量避免上市资金的闲置和浪费。截止目前,全县共有8家上市公司,融资总额达到176亿元,形成了资本市场特有的“邹平现象”。同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推进金融创新,支持企业充分利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从资本市场融资,大力推进中小企业集合信托、集合票据发行工作。在金融的强力支持下,部分中小企业逐步成长为大型企业,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排名第15位。

(3)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搭建“三个平台”。面对邹平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充分利用熟悉宏观金融政策、贴近微观经济主体、信息反馈灵敏等方面的优势,加强货币信贷政策的宣传、传导、落实与反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一是搭建宣传平台。制定《信贷投向指引》和全县重大建设项目信贷支持任务分解表,按季召开“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实施“贯彻货币政策警示制度”和“金融机构执行货币政策评价制度”。及时报送专报信息,与县电视台合作《财经报道》栏目,定时向全县人民宣传国家信贷政策,介绍金融知识,有效扩大了金融宣传效果。二是搭建激励平台。拟定了《新增贷款考核办法》,由地方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奖励执行货币政策好的金融机构,充分激发和调动了金融机构正确贯彻实施货币信贷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搭建合作平台。配合县政府组织辖内银行和企业连续召开银企洽谈会,协调各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各类银企对接活动,在人民银行的建议下,建立健全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引导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4)管理与服务并重,树立基层央行新形象。一是深入开展“两综合两管理”,先后对浦发村镇银行、东营商行两家机构开展了准入指导,实施了综合评价制度,对辖内金融机构执行货币政策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日常考核,定期组织综合执法检查,掌握了管理金融机构各项业务的主动权。二是全面提升县域金融服务水平,积极推进行业作风建设,制定了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综合考核评价制度,在全县金融系统深入开展了“三优三满意”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强化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引导各银行机构不断改善金融服务水平,加大硬件设施建设投入,推动金融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配置。邹平县支行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水平和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广泛赞誉,在每年地方政府组织的行风评议中都名列前茅。

二、紧紧围绕提升素质、整合资源优化内部管理

近年来,邹平县支行职工工作业务量持续增加,工作任务充满挑战性,多年未补充人员,职工年龄、知识结构趋于老化。面对现状,邹平县支行没有消极应付、等待观望,而是立足现实,以提高履职效能为目标,紧紧围绕提升素质、整合资源优化内部管理。

篇9

一、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开展“双千帮扶”活动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着力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了社会建设的突出位置。开展帮扶活动就是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具体举措,省、市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多年来也始终把民生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明确提出了“十个一个不漏抓民生”的奋斗目标,先后组织实施了“五个全局抓”、“双千”工程、“三联共建”等系列帮扶活动,取得了显着成效,极大的推动了县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决定从2011年到2013年,在全县开展千名干部送温暖、千名老板献爱心的“双千帮扶”活动,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充分调动全县各级党员干部职工、广大私营企业老板和社会爱心人士关注民生、关爱贫困弱势群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强大合力,以加快县域经济社会突破发展。

1、开展“双千帮扶”活动是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创先争优活动的总体要求就是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开展“双千帮扶”活动,让每名干部职工、企业老板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自主自愿交穷朋友、找穷亲戚,就是要求各级各单位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在社会实践中创先进、争优秀,在帮扶工作中,放下架子,沉下身子,做出样子,真正把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里,拿到手里,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大兴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之风,大办凝聚民心、惠及民利之事,以贫困群众、贫困职工的逐步富裕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的和谐进步。

2、开展“双千帮扶”活动是实现“十个一个不漏抓民生”工作目标,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县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十个一个不漏抓民生”的工作目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开展部门联乡包村、“双千”工程、“三联共建”等扶贫帮困工作,极大地改变了乡村贫困面貌,促进了经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岚皋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等因素影响,我县依然属于贫困县,全县依然还有2.4万户6.6万农村贫困人口和2000余户困难职工还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依然很大,关注民生、帮扶贫困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这不仅需要广大贫困群众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开展“双千帮扶”活动,就是为了认真落实“十个一个不漏抓民生”工作目标,让全社会参与扶贫帮困,让社会各界关注民生,让贫困弱势群体得到帮扶救助,不断缩小城乡差别,缩小贫富差距,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3、开展“双千帮扶”活动是转变作风、提高效能、密切党群干群企群关系的重要途径。开展“双千帮扶”活动,既是进一步深化“三项活动”,促进机关事企业单位工作作风转变的一个有效载体,也是检验广大机关干部职工工作作风的一次重要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各级机关干部职工提供了直接深入基层、接触群众、实践锻炼的机会,也为各企业、各老板和社会各界人士搭建了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实践平台。在帮扶过程中,各帮扶主体既能从贫困群众身上学到一种精神,又能激发自己为困难职工、困难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激情和热情,更能进一步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转变企风、行风和作风,积极当好贫困群众的“贴心人”。

4、开展“双千帮扶”活动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县域经济社会突破发展的现实需要。围绕县委提出的“一体两翼三大抓手四项建设”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今年以来,在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出色地打赢了上半经济强劲发展、7.18抗洪抢险救灾、9.27陕西主会场活动承办三场硬仗,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坚定了信心,但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还需要进一步凝聚全县人民的思想、意志、智慧和力量;还需要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但由于7.18洪灾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一些群众的生活还很困难,一些职工因下岗、灾害、疾病等原因而返贫,一些不稳定因素日益凸显,越级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给社会稳定造成了很大危害。如果这些困难群体的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社会秩序就不能够保持稳定,改革、发展就无从谈起,实现突破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如何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共同关心的焦点。当前,立足这个大局、服务这个大局、实现这个大局,是全县各级各部门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应有之义、应尽之责,我们必须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努力把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关心好,把困难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才能保证经济的长足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的突破发展。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扎实开展好“双千帮扶”活动

这次参与“双千帮扶”活动的帮扶主体共1398人,其中干部职工1238人,规模以上企业老板9人,中小企业业主35人,个体工商户100人,社会爱心人士16人;涉及的帮扶对象共1456人,其中城镇下岗、失业贫困职工252人,农村、社区贫困群众1204人。活动涉及范围广,跨度时间长,帮扶任务重,标准要求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大家一定要从大局出发,从今天开始,从细节做起,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1、明确目标任务,服务科学发展。开展“双千帮扶”活动,主要是通过生活上扶贫、精神上扶志、能力上扶技、经济上扶业来改变他们的贫困面貌,为群众既要送温暖、献爱心,更要送政策、送技术、送项目、送资金、送信息、送岗位。因此,帮扶活动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向帮扶对象给点钱、给点物上,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帮扶对象实际一户一策,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帮扶农村、社区贫困群众的,重点要帮助他们选准1-2个稳定、长远且易于发展的增收项目,从信息、技术、资金、物资等各方面加强帮扶,使他们逐步脱贫致富。帮扶城镇下岗、失业贫困职工的,要把帮扶的重点放在解决困难职工的急难问题上,落实在就业再就业上,通过为他们提供就业创业信息,安排创业就业岗位,传授创业就业经验,帮助他们实现转移就业和自主创

业,最终脱贫致富。同时,大家在开展帮扶工作中,还要注意针对困难群众思想上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释疑解惑、凝聚人心、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工作。

2、灵活方式方法,真心真情帮扶。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决定成效。在开展帮扶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服务群众”的民本意识,不歧视、不抱怨,真心交穷友、实心找穷亲、真情帮困苦,多策并举、多管齐下,从根本上帮助困难对象实现脱贫解困。一要搞好调查摸底。帮扶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深入调研,弄清基本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掌握工作主动权。要深入帮扶对象家中,了解贫困根源,掌握第一手资料,选准帮扶的路子,找准致富的办法。二要制定帮扶方案。要在调查摸底、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立足帮扶对象的区位、人力等资源优势和不同的经济状况,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理清帮扶思路,明确帮扶步骤,夯实帮扶措施,制定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帮扶方案。三要加强协调沟通。大家在开展帮扶工作中要注意多汇报、多请示、多沟通、多衔接,做到帮办不包办、支持不干预、参谋不添乱,遇事不纷争、不斗气。对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单位主要领导或主管部门汇报,以求获取更大的支持和帮助。要多引导帮扶对象克服“等、靠、要”思想,更新观念、艰苦创业,通过借助外力、激发内力,加快自身发展,早日脱贫致富。

3、转变工作作风,服务人民群众。开展“双千帮扶”活动,要牢固树立发展经济、服务群众的奉献意识,把服务群众作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急、难、愁”问题。从近年来全县组织开展的各类扶贫帮困活动看,绝大多数都能倾其所有、尽其所能,真抓实干,保证实效,干部作风和行风、商风、民风主流无可非议。但也有少数干部职工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只求索取不求奉献,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工作敷衍、作风漂浮,走过场、搞形式,败坏形象;少数企业老板和工商个体户只索取、不回报,只求“一路绿灯”、不思济贫帮困,扎势子、搞欺诈、搞投机,影响极坏。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商群关系,破坏了投资环境,损害了县委、县政府形象,如果不及时纠正克服、抓紧治理,必将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大家一定要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为困难群众着想,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工作,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坚持每月至少与帮扶对象沟通联络一次,每季度至少到帮扶对象家中开展一次帮扶工作,努力用一流的作风树立一流的形象,用一流的作风开创一流的业绩,用一流的作风赢得广大群众一流的赞誉。

4、坚持统筹兼顾,实现互动双赢。这次参与“双千帮扶”的各帮扶主体既要搞好各自的本职工作,又要完成帮扶目标任务,事情头绪多,任务重。因此,大家一定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工作方法,克服就帮扶论帮扶的思想倾向,统筹安排好帮扶工作与本职工作,注意找准着力点,找好结合点,做到人力合理调配、工作合理搭配、时间合理分配,统筹推进,互利双赢。当前,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部署,逐部门逐单位逐乡镇逐行业召开动员部署会,组织帮扶主体迅速入户对接,与帮扶对象面对面、零距离加强交流沟通,摸清底子、找准原因、了解愿望,理清思路、确定目标、选准项目,在春节前力所能及地送去温暖。

三、强化督查,严格考核,确保“双千帮扶”活动取得实效

帮扶目标能不能实现,任务能不能完成,关键在于帮扶措施得不得力。各级各单位和各牵头责任单位务必高度重视,认真负责,强化管理,狠抓落实,确保帮扶活动取得实效。

1、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各工作组要切实履行职责,总揽全局;各牵头责任单位要切实加强统筹协调,确保有序推进;各领导小组成员要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解决问题,确保稳扎稳打、取得实效。各级各单位要把帮扶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健全机构,明确责任,确保有人管事、有人谋事、有人干事、有人成事;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坚持经常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工作,了解帮扶情况,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结对帮扶工作。

2、要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各工作组和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加强沟通。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其综合组要适时调整工作部署,整合各方力量,强化效能意识,及时上传下达,分年度下达考核指标,逐年考核奖惩到位。各职能主管部门和牵头单位要加强与派出、派驻单位以及帮扶主体帮扶对象之间的联系,相互补位、相互衔接,形成合力。各派出单位要把“双千帮扶”工作作为单位目标责任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尽可能地为帮扶主体提供人力、财力、物力上的支持。各帮扶主体要严格遵守帮扶工作纪律,不提额外要求,不给派驻单位和帮扶对象增加负担;要加强与派出单位、派驻单位以及帮扶对象的沟通、交流,争取理解和支持,争取主动与信任。各帮扶对象要牢固树立不等、不靠、不要的思想,抢抓帮扶机遇、巧借帮扶之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改变贫困面貌。通过上下联动、内外互动、有序推动,努力形成各界关注、全员参与、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强大合力。

3、要强化督查,严格考核。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岚皋县“双千帮扶”活动目标责任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实行帮扶实绩与各单位、各部门年度综合目标责任考核、创先争优相挂钩;与干部职工年度考核、晋职晋级、评优树模相挂钩;与各私营企业和业主评优树模、相关优惠政策兑现等方面相挂钩。各级各单位要及时建立帮扶活动管理台帐,切实按照《管理考核办法》加强监督管理。“三办”、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县“双千帮扶”督查组要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加强跟踪问效,要实行不定期抽查暗访通报制、督查排名通报制、进度滞后督办追究制和末位淘汰制,对帮扶工作突出的帮扶主体及其派出单位进行表彰,对行动迟缓、简单应付和无帮扶成效的在全县进行通报,并实施效能问责。

篇10

为有效利用土地,大力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确保我县2014年度成功创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结合创建指标标准体系及创建活动考核办法,特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新要求,深入实施“小县大城”战略部署,按照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把节约集约资源作为国土资源改革创新的主线,把创建活动作为促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抓手。努力提高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发挥资源节约集约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推动县域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2013年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各项指标进入全省前十,2014年成功创建全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

三、工作步骤

创建时间从2013年3月开始,到2014年底结束。创建过程分四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成立局创建领导小组,根据指标标准体系分线落实、分解任务。

2、启动阶段:(2014年3月至2014年6月)。成立各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具体负责人及联系人。成立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起草完成创建实施方案。各部门完成出相应的政策意见。完成创建工作达标考核。

3、推进阶段:(2014年6月至2014年9月)。根据实施方案落实创建政策意见等,确定并培育完成各节约集约示范点,全面推进各项创建任务。完成创建工作评优申报。

4、验收总结阶段:(2014年9月至2014年12月)。对创建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自查,迎接省国土厅的初审、国土部的最后验收。

四、工作任务

根据《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指标标准体系》,具体任务分解如下:

(一)土地利用效率指标考核由土地利用科负责,主要包括建设用地地均GDP、建设用地地均GDP增长率、新增建设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土地供应率、土地有偿使用率、土地招拍挂率。

(二)土地规划执行度指标考核由规划地籍科负责,主要包括公众参与规划编制情况、规划信息公开情况、规划实施情况、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执行情况。

(三)耕地保护效率指标考核耕保科牵头、汇总,规划地籍科、开发站配合,主要包括耕地保护情况、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情况、耕地占补平衡情况、耕地占补平衡表土剥离利用情况。

(四)地籍管理落实率指标考核由行政审批科牵头、汇总,规划地籍科配合,主要包括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率、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率、土地权属争议调处率。

(五)土地执法效率及违法情况指标考核由政策法规科负责,主要包括土地巡查制度建立及落实情况、土地违法线索处理情况、土地违法案件结案率、土地一般违法情况。

(六)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指标考核由地矿科负责,主要包括矿山开采回采率达标率、矿山选矿回收率达标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达标率、矿山储量动态检测制度建立及矿山储量年报完成率、矿业权设置方案编制执行情况。

(七)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指标考核由地矿科负责,主要包括规划编制情况、规划指标执行情况、制度建设情况。

(八)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秩序指标考核由地矿科负责,主要包括地方政府联合执法制度及联动机制建设情况、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监管制度执行情况、矿业权人违法违规案件发生率、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钨、锡、锑、稀土)资源勘查开采秩序情况。

(九)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指标考核由地矿科负责,主要包括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缴纳率及保证金使用情况。

(十)矿产资源执法效率指标考核由执法监察科牵头、汇总,地矿科配合,主要包括矿产巡查工作情况、矿产违法线索处理情况、矿产违法案件结案率。

(十一)矿产资源违法情况指标考核由执法监察科牵头、汇总,地矿科配合,主要包括矿产一般违法情况、矿业权交易违法情况。

(十二)矿山土地复垦由地矿科负责,主要包括矿山土地复垦工作开展情况、矿山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率、矿山土地复垦实施情况、矿山土地复垦表土剥离利用情况。

(十三)行动测评指标考核由办公室牵头、汇总,土地利用科配合,主要包括领导机制、方案设计、舆论宣传、管理制度、社会效果。

(十四)依法行政情况指标考核由政策法规科牵头、汇总,办公室配合,主要包括政务公开情况、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情况、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相关政策文件制定情况、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情况、宣传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有关法律法规情况。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创建全国国土资源模范县活动是关系我县实现“小县大城”战略的大事,全系统干部职工应认识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将思想统一到创建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