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3: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酒店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酒店管理体系

篇1

(一)缺少完善、严谨的成本管理体系。

多数酒店从经营初期就没有制定成本预算指标,也不下达消耗定额,或者制定的成本预算指标很笼统,成本管理粗放,缺乏科学、合理、完整、细化的成本管理体系。另外,还有很多酒店企业没有制定采购成本预算、餐饮成本预算、现金收支预算、餐饮成本率、每间客房消耗定额、各部门的物料消耗定额等,更不用说编制现金流量预算表和利润预算表了。

(二)成本管理意识落后。

1.缺乏成本意识和前瞻性的战略规划。企业管理方式粗放,成本管理范围狭窄,酒店仅将成本管理的范围限定在直接的生产过程即对客服务过程中,而对供应及销售环节考虑不多,对酒店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

2.创新思维缺乏,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未能充分贯彻实施。酒店行业成本控制仍停留在一般的介绍和阐述层次,未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建立相应的成本管理框架,基层员工对成本管理的制度重视程度不够。

(三)成本管理对象片面。

多数酒店仍将成本管理局限于传统的简单、狭窄的模式之内,只是把材料费、人工费等有形的、短期的成本项目确定为其成本管理的对象,而对时间成本、信誉成本等无形的、长期的项目缺乏考虑,导致成本管理对象的残缺化和片面化,忽视潜在的损失。

(四)成本管理的人员素质降低。

酒店的财务人员作为企业成本管理的关键人员,其对成本管理成效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在许多酒店中,财务人员地位较低,无法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仅作为后勤人员,对企酒店成本事前、事中控制只是空谈。

二、解决酒店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引进完善、严谨的成本管理体系。

现代酒店成本管理中,战略成本管理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即突破将传统成本管理局限在微观层面下的现状,把重心转向酒店整体战略这一更为广阔的领域,通过对内部物资流程、外部采购模式、服务产品定位、财务运作模式、竞争对手及市场环境等的成本分析,有利于酒店正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从而正确地选择酒店的经营战略,正确处理酒店发展与加强成本管理的关系,提高酒店整体经济效益。

(二)更新成本观念,合理设置机构。

采购部门与库房应直属财务部,财务部又由财务总监直接分管,这样便于财务总监及时了解市场行情,降低酒店的经营成本,及时调整采购的品种及其比重,防止滥用资金和积压物资。这样做会有以下优点:

第一,有利于酒店采购成本的控制。采购成本一般由采购部与财务部共同调查确认,对任何一项采购申请单,一定要充分调查,实行货比三家,最后由财务总监统筹决定。

第二,有利于调控餐饮成本率。餐饮成本率高低、如何变化与采购部进货价格的变化关系密切,如果餐饮成本率发生异常,财务部就可以立即做出反应,一是分析存货周转率是否有异常、库存数量是否科学;二是分析采购成本是否合理,必要时可减少采购品种和数量,从而将采购价格和餐饮成本率调整到适当的水平。

(三)制定成本预算,明确对象和内容。

成本预算是成本管理控制的具体量化表现。只有对每一项成本项目制定科学、合理、完整、细化的指标,并且对此进行考核,成本控制才有了现实意义。制定成本预算时,要坚持科学性、合理性、完整性、针对性、执行性、挑战性等等原则,若指标过于苛刻,实践中便无法完成,也就失去了努力的动力;若指标订立的过于宽松,很容易实现,那也失去了控制的意义。

(四)建立科学、细化的成本考核指标。

可以参考同行业的平均水平,结合本酒店的实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成本费用、预算管理体系。从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科学、细化的成本核算管理目标的定位主要还是追求成本的持续降低。

(五)调动酒店员工积极性,提高人员素质。

酒店的成本管理是需全体员工积极参与才能完成的。优秀的员工是服务型企业最宝贵的资产。应发挥员工参与管理和主观能动性,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工作,增强员工工作满意度和敬业精神,激励员工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

篇2

[关键词]酒店 HSE 管理体系 实践

中图分类号:K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095-01

1.建立酒店HSE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源是人类自身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关爱生命、保护环境是公司的核心工作之一,为追求“零事故、零伤害、零污染、零损失、零投诉”的战略目标,HSE管理体系的建设是必然。酒店作为一个人员劳动密集型行业,不仅要为顾客提供满意加惊喜的服务,而且要为顾客提供质量可靠、安全放心的产品和舒适、温馨的享受空间,同时,还要营造一个和谐、健康、稳定的环境。那么,如何才能具备这样一个基础环境呢?笔者认为,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导入无疑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

2.酒店如何开展HSE管理体系建设

在具备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的相关文件控制建立以后,日常工作如下:

2.1 年度体系推进计划的制作,通过安全目标、安全管理方案、安全运行检查和安全应急预案来保证。

2.2 管理职责的实践:

2.2.1 组织制定公司HSE方针、目标,帮助员工理解并努力实现;组织各部门分解落实目标;

2.2.2 定期组织管理评审,确保HSE管理体系的适应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2.2.3 以身作则,践行有感领导,实施7个带头;

2.2.4 组织酒店月度HSE会议;

2.2.5 与酒店各部门负责人签订年度HSE责任书;

2.2.6 将承诺推及到酒店各个职能层次,以及外包方和供应方,每月组织开展外包商、供应商联席会议。

2.3 HSE管理评审:管理评审的输入/输出。

2.4 人力资源管理:

2.4.1 酒店策划、提供胜任的人力资源、必要的设施设备和适应的工作环境,以确保HSE体系得到有效的建立、实施与改进,以及满足酒店经营管理与服务需要;

2.4.2 酒店确保员工具有相应能力,能胜任HSE管理各级岗位的要求:电梯操作工、监控等重点部位操作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酒店全体员工每年需要取得健康证;

2.4.3 人力资源部负责员工培训和操作、服务人员技能鉴定的综合管理,协调培训资源,向公司报送培训需求矩阵和培训计划。

2.5设施设备管理:

酒店主要设施设备包含通风、照明、空调系统、消防系统等,主要归口管理部门为工程部,各部门负责业务范围内的设施设备完整性使用。酒店设施设备完整性管理有规划计划、立项购置、设备实施验收、安装投用、使用维修、更新改造、停用报废。

2.6 新员工的安全教育、员工持续教育:

新入职员工通过岗前培训、入职培训,针对酒店治安、消防安全及食品安全等内容深化酒店新员工对安全的认识,具体内容包含属地治安预防处置措施、火灾基本常识、酒店消防设施设备状况、火灾防范和应急处置程序、消防器材的使用。

2.7 酒店保卫部牵头,定期开展消防、急救、危险化学品泄露等灾害的应急演练;

2.8 组织安全月及一切安全相关活动的策划和实施,以月度检查和月度例会为载体,将月度检查情况通报、分析、HSE绩效考核、重大违章隐患通报和处理、本月HSE回顾、下月HSE工作安排融入其中,形成每月管理的标准化流程。

2.9 管理体系的监测:

2.9.1 人力资源部组织相关人员通过每月星复对服务过程进行考核;

2.9.2 人力资源部每周进行质检;

2.9.3 酒店以月度绩效考核、年终述职等方式,组织对酒店各部门绩效进行考核。

2.9.4 为保证酒店HSE绩效考核严肃性、延续性,有效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将员工的切身利益与酒店的经营效益、管理质量密切挂钩,促进酒店经营效益和管理效益的提高,同时员工分享到酒店发展成果,特制定年度HSE绩效考核与酒店营业奖、年终奖挂钩的考评办法。

3.酒店HSE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由于对酒店各部门职能和工作流程掌握的局限性,在制定各部门HSE绩效考核内容时,存在考核内容不全面;其次,随着酒店经营发展,考核的内容和重点会有所变化。特别是相关的数据考核,缺乏对数据的分析,大部分没有科学的支撑的数据资料,根据部门现有完成情况,适当制定完成目标。

3.2 酒店目视化管理须提升,酒店各部门提示牌标准不统一、不规范。

3.3 酒店大部分员工安全意识不够强,HSE认知不全面,从月度HSE考核中可以看出,员工对HSE体系不了解,大部分仅知道HSE概念,日常培训中仅涉及治安及消防安全知识,部门只进行风险防控培训,致使安全检查中多次出现重复性问题。

3.4 酒店标准化操作有待提升,酒店各岗位检查表未能很好运用开展检查工作。

4.如何完善HSE管理体系在酒店的实践

4.1 酒店完善HSE管理体系培训方案,加强员工对HSE管理体系的认知和HSE知识培训。

4.2 加强数据分析。加强质检报告和星复报告的数据分析;加强对设备管理状况分析;采购产品情况、供应方情况分析;分析部门员工流失率状况等。通过对各项经营管理数据进行分析,促进HSE管理体系及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持续改进。

4.3 提升目视化管理。如对酒店各部门提示牌的标准规范,在颜色、材质、内容上进行规范。酒店现有的提示牌内容和形式多样,由于颜色、材质不同,容易造成脏、乱、差的感觉。

4.4 酒店应提升标准化操作,将各类检查表编制成册,确保能够现场使用;梳理、修订和编写作业程序和设备操作规程,持续规范作业程序。

HSE管理体系是一个较成熟的管理系统,同样,酒店行业多年来形成了本身的固有的安全管理模式,酒店引入HSE管理体系是一种新的尝试,希望通过本文能够抛砖引玉,引起酒店行业安全系统各位专家的重视,进一步强化酒店行业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 《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 第1部门:规范》(Q/SY1002.1-2013)

[2] GB/T 19011―2003 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ISO19001:2001,IDT)

[3] GB/T 19000―2000 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idt ISO9000:2000)

[4] SY/T 6276-2010 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

[5] AS/NZS 4801?20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及使用指南

篇3

一、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

目前,我们的酒店管理专业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活动等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职业技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过在此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一)课堂实践流于形式、教师实践水平不高

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开展课程,每一学期的课程都有一定数量,若想增加实践课程,就必须在牺牲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实现,长期的实践活动会导致正常的理论课无法进行,影响教学计划。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教师仍然处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模式下,这种传统的教学一般是重理论、轻实践,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能力很差,缺乏动手能力。因此,学校对教师现代教学的开展不到位或者是教师数量不足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学生主观能动性差

学生在进行实践过程中,在酒店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在于酒店人员对实习的学生不重视,无法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酒店人员对学生进行批评是家常便饭,表扬是凤毛麟角,严重打消了学生的工作积极性。酒店对学生不够重视,学校也未进行实践调查,没有精神的鼓励在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的工作热情。另外,很多大学生在心态上还有很多问题,学生在工作时往往不能正确面对自己的工作,虽然在学校对自己的工作有一定的了解,但到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大学生工作认为自己是来做管理的,做客房服务不是自己的工作,心气太高,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而且学校采取的是强制性措施,实践活动不是自己自愿的,难免有环境上的不适和心理上的不情愿,这对学生也有很大影响。

二、构建酒店管理体系的教学策略

(一)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具体表现在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它是每个人从事自己工作岗位的基本,也是最应该遵守和约束自己的。职业意识是选拔人才的关键,从事酒店行业最应该具备的职业品质是服务意识。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自身,学校应使学生对酒店管理专业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与此同时,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科学性,要培养学生的自信。

(二)重视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实践教学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更是为了学生能够真正胜任酒店的服务工作,并且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和理解。所以在进行实践教学时要认真选择实习基地,例如,可以与多个酒店签订合同,在下次实践时择优选择。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校内实习基地,方便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践任务。可以建立模拟实验室,配备必要的设施,比如床铺、酒水、碗碟、饭菜等营造相应的职业氛围。

(三)加强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

制订合适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随着酒店业的发展和管理的日益规范,社会对酒店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对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进行培养至关重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严格制订实践教学计划,根据学校和学生的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广泛地了解岗位的职责,进行社会调查,进而做出相关的总结。实践教学安排的时间尤为重要,应尽量安排在酒店行业的旺季,让学生得到更强的锻炼。

(四)打造素质过硬的教学队伍

思维决定行动,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还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历,或者是有比较强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学校应选择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这才能符合办学原则,为了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水平。学校可以派一些教师去国外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学校学习。

篇4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力竞争的不断增大,人力资源管理在酒店管理中越来越重要。酒店要想招到或留住优秀的人才,就需要酒店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忠诚度。要使酒店的服务质量提高,应健全管理机制,有效地调动酒店中的人员,保证员工的满意度,提高员工的幸福感等,那么就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作出更多的努力。

关键词:

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2.037

酒店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酒店业的竞争是服务产品的竞争,服务产品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员工素质的竞争。提升酒店的竞争力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密不可分。高新国在《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常见的几个误区》一文中提出:“酒店企业的兴旺以人为本,酒店的正常运作,服务质量的高低,酒店竞争力的高低,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起着关键的作用。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一直是酒店企业经营管理者特别重视的一点,如何稳定员工队伍,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积极性,如何保证酒店的服务质量水平,如何提升酒店的整体竞争力,如何在旺季与淡季时增加经营管理的弹性等一系列问题都是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范畴。”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酒店保持品牌优势,竞争优势,成本优势的动力资源和关键所在,更是一项着重长远,收益丰厚的关键所在。

1酒店人力资源的基本特征

1.1季节性

酒店行业的季节性导致酒店在人力资源上也有季节性。因为人力资源是为酒店服务的,它若不配合酒店行业的季节性,那就会给酒店带来很多的麻烦,不论是资金上还是人员上的麻烦。比如在酒店旺季时,酒店会因为缺少人员,导致酒店的服务质量下降,酒店的品牌影响力也会随之下降。如在淡季人员过剩,会给酒店带来不必要的劳动成本。因此,酒店人力资源在这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2供需不平衡性

目前我国酒店业发展速度较快,需要培养专业人才,才能跟上酒店业的发展速度。然而酒店业的发展速度与专业人员的培养速度的进度不一致,专业人员的培养落后于酒店的发展速度。导致酒店业专业人员的供需不平衡。

1.3结构不合理性

以研究对象酒店来看,目前大部分普通管理人员是从一线员工提拔起来的,虽然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并不是专业的管理人员出身,没有系统专业管理理论去支撑他们的实战工作。另外酒店的层次结构不合理。酒店业招聘员工的要求不是很高,要求的专业程度也不高,因此,导致出现酒店内某些职位与能力不匹配现象。

2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机制不合理

2.1.1激励机制不合理

酒店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酒店管理层只注重酒店的发展,忽视员工的个人发展;注重员工的个人管理,忽视对员工的培训开发;重视酒店本身的利益,忽视员工的个人利益。由于酒店的管理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如何提升营业收入,实现上级给予的工作目标,完全轻视了员工的个人培养;注重员工对酒店的奉献,忽视对员工个人的需要等。这样,酒店员工看不见个人发展的空间,缺乏成就感和归属感。从而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不出来,工作效率降低。

2.1.2员工培训机制的不合理

酒店内零培训现象存在,培训周期缩短。由于酒店工作人员流失率相对较高,酒店为了应对基层员工的高流失率,缩短了对老员工培训周期,对新进员工的专业培训次数减少或有些员工甚至没通过培训就直接让其上岗。这种快餐式的培训或零培训的方式带来很多弊端,员工尚未了解酒店情况或尚未积累足够的工作经验,酒店工作的职业素养尚未学到就匆忙上班,降低工作效率,影响整个酒店的服务质量。

另外,酒店的培训方式单一和老化,培训理念单调。当前研究对象酒店对新员工一般采取讲座式的培训,缺少互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对新员工的岗前培训仅靠老员工的带领,其效果完全依靠老员工的工作态度。如果老员工的态度好,新员工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技能。反之,如果老员工态度不端正、消极怠慢,新员工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样的培训理论非常的落后,远远不适合现代酒店业的发展,给酒店带来诸多的方面影响。

2.2人员流动大

目前国内本土酒店业创新意识较弱,大部分都是照搬西方的管理体系,但未得其精髓,员工得不到合理的提升,得不到合理的福利与待遇,员工就想通过跳槽来达到自己目的。员工队伍稳定性较弱,即存在基层操作服务型员工流动率过于高的问题。这是我国酒店业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

据了解,在该研究对象酒店中一线员工流动率最为频繁,酒店的一线员工比较少,加之酒店福利待遇相对较差,而劳动强度很高,劳动时间较长,往往导致熟练的老员工跳槽率过高。

2.3信息沟通反馈机制不合理

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有助于酒店管理层加强对员工的了解,以此来改善与员工之间关系。如该酒店就发生过新进一批实习生,酒店人力资源部组织每月开一次座谈会,了解相关的信息。在座谈会上,管理者鼓励实习生尽情发言,实习生把信息反馈给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再反馈给每个部门的经理。在表象上酒店是有改进,可是导致了各个部门的管理者对实习生产生了意见。这样的反馈信息的方式是不正确的,不仅没对工作方面有好的改进,还导致了上下级的矛盾。

2.4员工缺乏幸福感

大部分本土酒店不重视员工幸福感,只重视公司的利益。在研究对象酒店有类似的事发生。酒店中餐部临时接到一单生意,顾客比较多,酒店员工人数是不够为这些顾客服务。酒店管理层不想错过这次机会,就想通过各种方法找人上班。因此,中餐主管就打电话通知休假的员工回公司加班,并告知不回来加班的员工,以不按公司安排进行处理。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员工们都是不满意的,员工们的幸福感更无从谈起。

3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分析

3.1采取新型方式进行激励

奖惩激励要民主、分明。在实施激励的过程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全面。很好的把握激励机制的尺度,才能有效地调动酒店员工的工作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酒店的服务质量。实施分层激励,提高酒店员工的积极性。对高层次管理人员的激励,物质的激励和精神激励要兼顾,特别是精神激励;对基层员工的激励,应注重放在职业培训和物质激励上。采取新型的激励方式,目的是满足当今社会员工的需求来降低员工的流失率的主要方法之一。

3.2交叉培训克服季节性人员问题

一家酒店由多个部门组成,且部门间的工作时间是不同的,一天内部门之间的忙碌时间也是不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把员工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调动不同部门之间的员工的积极性。

如在酒店处于淡季情况下,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员工互相交叉培训,这种培训应是专业上的培训,而不是走流水线,走过场。酒店客房部与餐饮部的忙碌时间分别是8:00―15:00与17:00―21:00,在这种情况下,餐饮部在缺人时,就可以向客房部调动员工来帮忙。客房部在忙的时候,也可以向餐饮部调动员工来帮忙。当然,这也是要员工自愿的前提下,算加班时间。这样就不会出现在忙的时候,因缺少人员而导致酒店服务质量的降低。一方面一些员工在经济上得到满足,解决了某些员工对原职位的厌烦,另一方面解决了酒店临时缺人的情况。

3.3加强信息沟通能力

信息沟通的效率高,有利于酒店及时掌握企业营运状况和酒店中发生的事情,信息共享程度增强,有利于信息传递的及时性、真实性和可靠性,不会出现信息阻塞和信息漏洞的现象,更不会出现酒店内部信息的乱传,信息不对称现象。

酒店内部网络信息技术的完善有利于酒店人力资源的管理,有利于酒店信息的沟通。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并廉价,酒店可以通过完善内部网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酒店员工的沟通,以便提升酒店的管理水平。一方面可将酒店营运信息分享,员工能及时了解酒店劳动生产率、企业的营运情况、利润等信息,使员工正确评价自己的利益与企业利益之间的关系,增强酒店凝聚力,提升管理效益;另一方面,员工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交流、讨论和学习,进行知识共享。

3.4提升酒店员工的幸福感

一家良好发展的酒店应当是使酒店内大部分员工获得最大额度的幸福。从这个角度来看,酒店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应该兼顾酒店员工的幸福感,这应是酒店与员工共同成长的过程。

酒店可选择将工作丰富化和扩大化,减少员工对工作的厌烦感。工作扩大化就是将员工岗位工作范围扩大,责任增加。在员工最初的工作内容的上,丰富工作的内容,提升工作内容的技能和技术含量,使工作内容的多元化、丰富化,从而使员工从原来单调乏味的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让员工的工作内容加入一些新鲜血液,让员工感到新鲜感、具有挑战性。

另外还可以丰富文体活动,增强员工的幸福感。酒店可以通过开展文化、体育等活动,舒缓员工的压力,锻炼员工体魄。引导积极生活方式,培育集体意识,营造谐和向上的工作气氛,增强员工的幸福感。

4结语

酒店业对人的管理,虽然看似简单,其实是很复杂的。要想酒店的服务质量与服务产品有很好的发展,酒店人力资源部门就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想通过酒店的服务质量与服务产品吸引顾客,酒店人力资源管理是关键之一,要处理好酒店的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面对酒店业的相对强烈竞争,每个酒店都应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有效地激励员工、对员工进行交叉培训、加强信息沟通能力、提升员工的幸福感,创建合理和谐的工作氛围,给酒店带来最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高新国.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常见的几个误区[J].经济师,2007,(02):168,170.

[2]唐少霞,雷石标.酒店管理理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2.

[3]刘伟坤.浅析东莞酒店人力资源培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商,2012,(7).

篇5

    论文摘 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过程中,由于学校、酒店、实习生对“实习岗位设置”的理解存在差异,导致高校无法参与安排实习岗位、酒店把实习生当成普通员工使用、实习生对岗位认识不足等诸多问题与障碍。学校应加强理论与实践指导、酒店应站在为酒店业培养人才的角度考虑、实习生应明确实习目的等,从而满足三方的诉求。 

    酒店实习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如何优化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岗位设置模式,对于培养优秀的酒店业管理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进行探索。

    1.岗位设置的不同理解

    酒店实习生岗位设置是指实习酒店因人力资源需求对实习生岗位类别和比例结构进行有效的人员设置。

    1.1人才培养目标对岗位设置的要求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中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学校希望实习生通过酒店实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服务技能、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实习生岗位设置,要求实习酒店提供比较全面的实习岗位,使实习生尽可能多的了解酒店的运营状况和管理模式,也要求酒店在提供实习岗位时,注重对实习生能力的培养。

    1.2实习酒店对岗位设置的态度

    酒店对实习生岗位的设置常常局限于眼前利益,缺乏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长期培养。如:有的酒店单纯利用实习生质优价廉的特点, 认为实习生实习期短、流动性强,在岗位设置上一般只考虑基层岗位,根本不涉及管理岗位,也没有根据实习生的特点及专长进行分配。

    1.3实习生对岗位选择的看法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生,通常将自己定位为管理类人才。虽然一开始只能接触基层岗位,但这仍然不能掩盖实习生对管理岗位的偏爱和追求。在岗位的选择上实习生更青睐于前厅部、销售部、行政部,以及后场文员等,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从事管理工作的有利起跳点。以衡阳师范学院07、0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例,调查表明,有21%的学生希望到行政部实习,31%的学生想要去前厅部,23%的选择了销售部,14%的学生愿意去餐饮部,对客房部感兴趣的仅有3%,剩余8%的学生对岗位选择没有特别要求。

    2.岗位设置产生偏差的原因分析

    2.1从学校看

    一是理论教学与酒店岗位需求存在差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深的专业理论功底,但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这与酒店岗位要求的高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人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学校在岗位设置中缺少主动权。为了节约成本,酒店实习生岗位基本是按照酒店人力资源的需求来设置,而不会顾及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当学校针对岗位设置提出涉及酒店多个部门、多个岗位的“苛刻”条件时,大多数酒店都予以拒绝。第三,实习心理辅导不足。学校在实习管理中对实习生的心理辅导不够,导致实习过程中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

    2.2从实习酒店看

    一是岗位设置利益化。很多酒店片面的把实习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尽可能的节省培训时间和培训成本,单纯的利用实习生资源。二是岗位设置欠妥。酒店提供的基本上是基层服务岗位,而这不可能让实习生了解酒店的整体运营状况和管理模式,在不允许“串岗”和换岗的情况下,可能影响实习生的工作积极性,甚至对酒店行业的厌恶,形成酒店人才的“潜流失”[2]。三是缺乏系统培训。酒店很少给实习生进行系统的培训,即使培训,内容完全停留于形式,枯燥、单调,根本没有涉及到管理知识。

    2.3从实习生看

    一是实习目标不明确。很多实习生没有意识到基层岗位的重要性,经常抱怨实习时间长、实习内容单调。二是心理素质较低。实习生心理素质低表现在心理上对基层岗位的理解和适应能力不强。以衡阳师范学院06级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为例,调查显示只有8%的实习生能够完全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而高达74%的实习生则长时间的停留在磨合期。此外,实习生容易把实习简单的理解为劳务输出,导致实习过程成中的各种情绪问题和心态问题。

    3.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中岗位设置的优化对策

    3.1从学校看

    首先,要构建优质、稳定的实习酒店。学校与酒店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可以使酒店充分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的特长爱好;学校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了解酒店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需求以及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其次,要加强技能培训。包括专业服务技能、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训。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鼓励学生争当“社会志愿者”,督促学生将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加强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在专业教学中多灌输交际思想,也可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活动,拓展学生的交际圈,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再次,聘请酒店职业经理人授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角度,使学生了解酒店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管理模式,还可以解答学生对于酒店在实习生岗位设置上的疑惑和不解[3]。最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高校在培养管理人才的同时,应开展心理知识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模拟挫折训练等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正确的解脱压力,积极面对挑战。

    3.2从实习酒店看

    一是要树立为酒店业培养人才的理念。酒店对于实习生的使用应着眼于为整个酒店行业的培养储备人才。二是要尽可能多提供一些实习岗位。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酒店业,酒店应尽可能多的为实习生提供实习岗位与轮岗的机会。在酒店正常运作的情况下,实习岗位设置应涉及前厅、客房、餐饮、康乐、销售、行政等多个部门;实习期较长的,应尽可能提供轮岗机会,2-3个月进行一次岗位轮换。三是要建立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强实习生的在岗培训和薪酬管理。在岗培训内容应包括基层岗位服务技能、管理能力以及其他职能部门运作情况的培训。对于实习生薪酬管理,要根据其工作中的表现给予适当奖励,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3.3从实习生看

    一是提高对酒店实习的认识。实习生在实习之前就应对整个实习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了解实习目的,在实习中思考解除疑问。例如,在衡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酒店实习中,实习前由实习指导老师提供一些与酒店管理有关的论文选题,实习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题,边实习边研究,实习结束后进行论文比赛。既有利于激发实习生探求管理知识的欲望,也提升了酒店实习的层次。二是增强服务意识。实习生应当放低姿态,从主观上增强对基层岗位的认同感;充分意识到在对客服务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增强人际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彭惠军,田亚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三赢”实习模式探讨[J].商业经济,2007,(12):116-118.

篇6

在酒店管理上,我们常说客人永远是对的,但实事并非如此,当有出入时,我们怎样把对让给客人,让得即不得罪客人,又维护酒店的利益。所以必须认定每个客人的要求、意见和抱怨都是对的,都是真实的,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不找籍口,真正把顾客的要求、意见和抱怨变成改进服务产品的突破口,把问题解决掉,记得11月份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质检问题,连续反应多次,筷子摆放不明显,客人找不到,每次服务上都填写整改措施并更换摆放位置,但还是出现客人投诉,有的督导级和员工认为是客人和质检部门有问题,甚至把整改单都扔到地上,但通过引用以客人永远是对的,换位思考,质检部门也是站到客人角度看问题,重新分析筷子问题,我们终于找到问题所在,并解决了筷子问题。

在管理体会100条中多次提到怎样培训教育督导检查婆婆嘴等!无疑告诉我们培训教育不等于实践训练、培训教育只能告诉怎样做是对的、通过实践训练督导检查婆婆嘴告诉我们怎样把事情做对!也就是说培训教育只能改变观念,通过实践训练督导检查婆婆嘴规范才能提高员工的能力!才能改变知到不等于做到的问题!

记得八月为了自助餐提档提价,领导为了发挥各个督导的特长,进行调岗!我有幸调到明档!直接面客的一线,在这个岗位不但要做好产品也要做好服务!更重要是为了自助餐提档提价,需对明档边经营边改造,我做为明档领班使我深深的感到任务的艰巨以及责任的重大!同时也包含了领导对我的认可、对我的信任、促使我具有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上班时间研究菜品,下班时间配合施工人员安装蒸档·电源·大锅·铁板烧·天燃气管道等的改造!虽然连续二十多天·我憔悴很多消瘦很多·但看到提价后客人的满意度,领导笑容,我感到我没有辜负领导对我的期望!同时内心有自豪感和成就感!特别在员工食堂李总一句:‘贾子你瘦了’关爱话语更是让我感动!我感动的同时认定做为一名老员工一名督导级就应该在关键的时候,出现在关键的部位,抓住关键的问题!这是我的职责!也是所应具备“:扎实、落实、老实的工作作风。也更是工作以完成为准,而不是以小时计算的工作态度。

我更坚信效率应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节约时间从一分一秒着眼,在做好基础工作上才能讲效率。每个人所做的工作都是有一件件小事构成的,因此,对工作中的小事绝不能敷衍应付,很多时候,一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者一个毫不起眼的变化,却能实现工作中的突破,所以在工作中,对每一个变化,每一件小事,我们都要全力以赴做好,工作中无小事,特别是明档人员,即是厨师,也是产品,要时刻保持自己的脸上永远充满微笑,这样才会受到顾客的青睐,正是这小小的微笑和一句真诚的问候,赢得客人的口碑,赢得客人满意加惊喜,不要小看小事,不要讨厌小事,只要有益于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无论什么样的小事,我们都应该全力以赴,用小事堆积起业事业大厦,才是坚固的的,用小事堆积起来的工作,才是真正有质量的工作。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这,细微之处见精神,做小事的精神,才能产生做大事的气魄。

以上是我对酒店管理100条的深切体会,希望与领导、同事们共勉。

怎样才能使我们企业在当今饮食行业机制竞争中站稳脚步,经营取胜创造效益呢?

通过近期学习管理100条结合当今饮食业发展情况,对酒店经营与管理谈一点看法。二十一世纪是餐饮业发展比较凶猛年代,也是竞争进入你死我活年代。这对我们酒店来说也是严重的考验,所以要通过成功的接待人大会总结经验,在不足中总结教训,找出适宜市场经营的品种,迅速投入拳头产品,形成名牌菜肴,使我们酒店以饮食业龙头出现,领导本地饮食业发展,这样我们比较好做了。首先,要了解当地人们生活习惯,填补当地餐饮业市场空白,划定经营范围。

决策决定了经营菜肴的菜式、品种及菜式口味,所以从决策上应该慎重、再慎重。从经营决策上本人认为要在按酒店报告中指出的,在继续坚持“绿色、营养、健康”的前提下,以客户的要求出发,开发低油、低糖、低盐、低脂肪的菜品,打造中豪餐饮强势产品,拳头产品,实施餐后看菜,根据台面情况,及时调整菜单、菜品。还应在个性化、标准化、风格化中找出自己经营路子,形成独特的经营方式和经营模式,就济南可以看出:现在为什么许多星际酒店自助餐厅开业以来都是生意兴隆,就是在经营中做到"个性化、标准化、风格化、特色化"。

我们中豪酒店具体结构上:自助形式还有些欠缺,还应在经营品种以个性化、标准化、风格化、特色化推出自己的经营品种,并以各地地方风味为主,选择有几个有特色的拿手菜,做为主菜龙头等。突出重点,形成套路,以标准化的经营方式来适应千变万化的顾客,这样经营符合当今餐饮业市场需求,定能填补地方这块餐饮空缺。从人和分析。当今餐饮的竞争,其本质是人才的竞争,现代化酒店经营管理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员工素质的高低。

餐饮行业是一种复杂性经营结构:制作一个菜式有选料、粗加工、细加工、加热成熟、调味、出锅、盛装等繁杂工序。餐饮是依靠传统的手艺为消费者服务,工种多、分工细、要求高、技术性强。每个环节配合十分重要,每个岗位都要合理安排,合理分工,所以选拔厨师队伍,选拔中层管理人员都应特别慎重下面对酒店管理谈谈本人看法:常言说:"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就管理来说,又何其为重要,在管理中要强调结果,强调效率,强调质量。生存就在于管理,管理不好效益就不会好,为搞好我们酒店根据管理00条总结以下经营管理经验。

篇7

实习是高校毕业生正式进入社会工作的必要阶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实习可以让学生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岗位有更深刻的认识,也能使学生发现自己在专业知识理论掌握上的不足,以此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斗志。因此,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一、构建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实习管理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和工作情况的综合评价,它是为满足酒店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评价手段,酒店在进行人才选拔时,可以依据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作出选择。构建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和体现实践教学特色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于教育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理论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最终都是要服务于实践的,要在实践的检验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和实习情况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使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自身有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和实习质量。

2、有助于促进实习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能使学校和企业第一时间掌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状况,不断改进教学和实习工作,是学生在实习中真正做到有所收获。同时,科学的实习质量评价体系使以往的实习评价工作更有效地开展,不仅能显著提高学生实习的质量,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在酒店管理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酒店的发展献计献策。

3、有利于把竞争机制引进到实习管理中

依据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的差异和实习表现的不同,对学生的工作进行客观的评价。有比较就会有差异,有差异就会有压力,压力必定会产生竞争。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各异,评价结果也就不一样。在现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环境中,学生必定会通过努力学习来提高自己,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样一来,就有效地促进了实习质量的提高。

二、建立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科学的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酒店管理实习管理工作目标的达成,它是进行实习评价的基础和前提。在构建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

学生进行实习,是为了对职业有一个实质性的了解,是学生明白该职业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哪些能力和技能。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是为了掌握酒店管理的一般规律,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因此,在对学生实习进行评价时,一定要以科学、客观为原则,这就要求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是科学有效的。

2、实效性原则

实效性是各项体系所必须具备的,当然也包括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实效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指标评定必须是简单易行的;指标数据是要易于获取的;在简单易行的基础上要做到规范化、标准化。

3、全面性原则

在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行评价时,一定要根据各方面的情况对学生做出全面的评价。人的表现体现在方方面面,不能只根据一个方面就对人的行为做出评价。正如教师对学生做期末评定时,不仅要看到学生的考核成绩,也要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把这两者有效结合才能对学生做出全面的、客观的评价。在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评价时也要注意这一点。在构建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时,一定要注重体系的全面性。

4、导向性原则

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习评价的目的在于掌握学生实习的情况,检测实习管理的效果,以此来提高实习质量。实习管理评价指标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很强的导向性,具体体现在,教师根据学生实习的结果了解到自己教学工作的欠缺和不足;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实习体验和实习结果看到自身的优劣以及和别人的差距,以此来刺激和督促自己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构建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构建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要考虑到实习管理的方方面面,一般来说,它有以下几个具体步骤。

1、确定评价指标及体系框架

酒店管理专业的实习管理可分为计划、组织、控制和考核四个过程,组织管理中的指标要素有:管理机构和管理者;计划管理分为教学计划和实习计划;过程管理是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重点,它涵盖了实习基地、实习质量、实习制度、实习测评和师资力量五个要素;考核分为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和学生表现的考核。

2、评价标准的确定

评价标准的确立是构建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重难点,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而在对人或事进行评价时或多或少地会带有主观色彩,然而,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却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一个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标准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好坏的关键所在。

3、指标分值的确定

指标分值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实习成绩的高低,因而在进行指标分值确定时一定要经过多方慎重考虑。总的来说,指标分值大小与指标的重要程度成正比,如过程管理这一重要指标所占的分值比重相对较大,而组织管理这一指标所占的分值比重就相对较小。因此,在进行指标分值确定时,可以参照这样一个比较科学的标准进行评定。

四、结束语

现代酒店管理行业发展迅速,其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多。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习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进行全面地考核、评价,这对学生的实习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在这样一种有竞争、有压力的模式里,一方面,学生可以在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和别人的差距后,做到争先恐后地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展示自己,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另一方面,这种体系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对整个酒店管理行业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1]钟毓华,杨朝晖.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2]姚静娟,张来阳.酒店管理专业实习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

[3]许晓薇.CIPP评价模式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篇8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近年来,多元智能理论在我国的艺术教育、特殊教育领域得到了传播与推广,并逐渐渗透至普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而高校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具有突出的应用性特征,旨在为酒店行业培养符合其需求的中高级管理人才。然而,各高校虽然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甚至师资队伍的建设等诸多方面探索出了新的路径,但收效甚微,专业人才的就业仍局限于基层服务岗位。因此,笔者旨在以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探讨现行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期从中发现新的路径,为本科层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实现启发思路。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在此项理论诞生前,单一智力构成理论曾长时间的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意即人类的智力是由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整合构成的,最终反映出人类的聪明程度。虽在此之后,有众多学者探索着二维、三维等多重智力构成的相关理论,但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在一个或多个文化背景中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1]。并在界定该定义的基础上,于1983年《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正式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即人至少具有七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1]。至此,多元化的人类智能的构成理论和实践检验成果逐渐展现在学者和教育者面前,在各层次的教育学领域中不断发挥着独具影响力的作用。我国教育学界于20世纪80年代初识多元智能理论至今,在艺术教育领域、特殊教育领域都进行了研究与实践。随之,在普通教育领域的中、小学教育中推动了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今天,针对高等教育的探讨越来越多,多元智能理论也渐渐作用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与研究范畴中。

二、现行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与运行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构成

各类高校设置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旨在为酒店行业培养符合其岗位需求、具有成熟的基层服务经验的中、高层管理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虽强调本科层次的理论性,但用以积累基层经验的实践教学必不可少。通过设计不同类别的实践性课程,使之共同构成酒店管理专业由局部到整体、由课堂至课余的完整实践教学体系。如表1所示,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由纯粹实践性的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和课余的第二课堂实践环节三部分构成,其中,以前两个类别所占的比例较大,第二课堂实践环节由于受到教学理念、场地、设施设备等条件的限制与差异的影响,在本科类院校中所占比例尤其少些。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现状

三个不同的构成要素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而推动着实践教学体系循序渐进地运转,这一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各本科层次高校中的运行方式为:第一,通过所开设的专业理论课程中实践环节的设计,实现每一门课程的模块式实践教学,帮助学生们逐步形成对酒店管理的整体框架及主要构成要素的分解性实践体验;第二,通过第二课堂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的专项实践应用能力,并伴随着主题内容的专业化、深入化,逐步将单一实践转变为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与锻炼;第三,通过不同形式的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将之前的零散模块整合起来,在见习和实习体验中,融合过往不同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中涉及的酒店服务与管理的各项目活动经验,最终构成完整的实践体会,并在此过程中积累行业经验、熟悉行业运行模式、明确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实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终极目标。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问题

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虽因不同本科院校教学理念、实践教学具体开展形式的差异会有所不同,但该体系中的内容、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已基本趋于成熟稳定,并在运行过程中逐步体现出实践性与创新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实践意识,将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宽泛化,使之更加能够准确地满足酒店行业的用人需求。但是,“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的目标却迟迟不能实现,以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审视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发现以下问题:

(一)教学目标的狭隘性影响管理意识的引导

尽管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我国逐渐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且这些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均有明确要求,但无论是宏观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或是微观的某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在设置时会更多的强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将学会什么技能、学会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作为重要的学习目标,因而引导学生们进入被动学习的误区,欠缺主动发现、质疑、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事实上,在酒店管理、尤其是中高级的管理工作中,主动发现问题而非被动地被宾客投诉,才能实现前馈控制,将可能出现的问题预先解决,不断编织出完整的管理网络。

(二)课程设置的单一性影响对学生不同角度管理能力的发掘

尽管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但完成实践教学目标所依托的课程却较为局限。专业见习与专业实习成为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下薄弱的两门“专职”课程,且在部分院校中仅有的两门课程教学还流于形式。这与多元智能理论中的多元化智能表现的理念刚好背道而驰,通过简单的两门课程、甚至是缺少精心设计的形式化课程,能够表现出的每个学生的亮点极为有限,因而不仅会影响酒店企业对学生的判断,更加会因片面认识削弱学生对酒店行业的积极性,相当于在酒店行业与专业人才的双向选择通道上设置了障碍。以笔者在2014年进行的一项内蒙古高校本科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心理与行为调查中的相关数据表明,影响学生初次就业选择的个人因素中,实习经验以27.06%的比例位居第二,仅次于占44.70%的个人兴趣因素。由此可见,仅以形式单一的一、两门实践课程作为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势必会影响实践的效果。

(三)教学形式的大众化影响个性化管理特质的培养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时代使得高校的教学现状都呈现出集中化、大班型,这也必然导致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少停留、满堂灌现象,真正能够将酒店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分配至每一个学生的可能性少之又少。因此,无论学生的特点、潜质如何,同样的课程,不同的班级、年级,在开展实践教学时都以相同的形式,泛泛而谈。突显出了那些语言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表现力较好的学生群体,而具有其余特质的学生却不能在形式相同的若干门课程的实践中准确地表现自己,在见习、实习活动中,亦是如此。

(四)教学过程的浅表性制约学生对管理层次的探索

课程设计,是教师对待课程的态度、能力、创新性的直接体现。只是一味地通过单向灌输的方式完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不讲究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仅实现了目标的三分之一。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如果仅达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目标,学生们达到的亦仅为基层服务岗位的专业水平,始终无法在毕业后的短时间内达到中高层管理岗位的要求。以专业见习为例,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开展此课程时,仅带领学生进行浅表性的行业参观,走马观花式地了解酒店基层服务岗位的工作状态,学生对行业的认知也就只能停留在片面的对客服务印象上,无论对下一个模块的实践,还是对日后整体的专业实习都会带来狭隘的理解和影响。

(五)教学评价的局限性削弱了实践教学的创新作用

因为实践教学形式的大众化,过多的个体在同一形式下开展实践活动,首先导致了教学评价的大众化局限;其次,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过于传统,导致只有按照指定的时间、地点、标准与要求顺利完成教学实践,才有可能在课程评价中获得优秀的评定,无形之中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就事论事式的教学评价,从客观上打击了学生展现综合智能的积极性,缺少对实践教学中对联想式学习模式的鼓励,实际上就是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否定。以专业实习为例,只有在实习中遵守纪律、勤劳刻苦、顺利完成岗位既定工作才会在此门课程的评价中获得肯定,相反,利用专业实习中的观察与思考,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却并不能在任何一门课程的评价中获得优势,甚至利用专业实习中的经验积累实现自主创业,甚至会被扣上不务正业的“头衔”,进而影响专业实习课程的评价成绩。因此,教学评价的局限性无形之中削弱了实践教学能够激发的潜在管理者的创新意识,阻碍了学生对管理能力提升的初步尝试。

四、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途径

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下,在确保完成基本的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实现“酒店行业中、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必要进行优化调整。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应多元化

实践教学也应同理论课程一样,形成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的掌握是基础,将掌握的知识技能转化为专业能力是核心,职业道德与素养的培养是保障。其中不仅包含了酒店行业基层服务岗位对于人才的需求要素,更能够通过专业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挖掘不同学生个体的智能特质、创新才能,更加有利于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展现个性化。

(二)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多维度

1.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原有的三部分实践类课程的内容进一步优化,使实践课程的设置渗透至四年的教学中。例如在大学一年级的酒店管理概论等入门课程中设置见习实践环节,带领学生们初识酒店行业,形成感性认识;大学二年级通过设置关于前厅或餐饮等核心运营部门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引导学生们熟练掌握酒店主体运营部门的岗位实践;大学三年级设置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和管理岗位专业见习,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学习酒店二线运营部门和部分管理岗位的岗位实践;大学四年级安排专业实习,并将之分解成服务岗位实习与管理岗位实习两个阶段,准确引导学生将之前的零散模块整合化。2.注重课程群式的实践课程设置。运用系统化的理念,将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解成若干其所必备的能力与素养并进行逐条罗列,围绕每一条要素设置一个课程群,当每一个课程群的课程修读完毕后,学生必然掌握某一类技能或某一类管理模式,若干个课程群全部修读完毕后,人才培养目标即能够实现。同时,学生也可在选修课程中根据自身智能特点扬长避短或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集中修读某几个课程群内的课程,也能为职业规划的实现做好课程支撑。

(三)教学过程与教学形式的设计应在逐层深入

中关注个性化在实践课程体系完善的基础上,围绕每个课程群实现多重教学目标循序渐进、逐个击破的教学过程设计,将专业实践从基层服务岗位拓展至管理岗位、从一线拓展至二线,为学生在行业内的中高层管理岗位就业积累实践经验;同时,通过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渗透,更加有助于每个学生主体在基本智能要素的发展,并且更加有针对性的发挥个人所长。而为了实现教学过程设计的效果,实践课程或环节的教学形式应基于学生情况注重创新。1.项目化教学法的运用。将各实践教学环节或任务以项目管理的思路组建学生项目团队,开展项目活动,贯穿项目管理,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以团队协作的形式、项目管理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更加有助于学生准确地认知自我,找到自身的不足,亦能在团队中发挥出个性化的优势。且这种团队工作状态在酒店行业中尤为常见和推崇,因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职业素养。2.能力本位教学法的应用。能力本位教学实质上是能力的整合简称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是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体系[2]。它强调某一岗位工作能力目标的实现,并在这一理念下,主张课上课下的情景教学训练,将情景模拟的全过程交由学生进行,教师仅负责情景的设定、任务的分配,以及效果的评价。在这样不同的情景设定中,或在同一情景的不同学生演绎中,学生可充分展现个体或团队特点,也能够达到同一工作岗位多重能力提升的目标。(四)教学评价的设计应具备广泛性实践教学本就属于灵活的教学体系范畴,因而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就不宜过于呆板。评价的标准可结合实践效果、创新性、团队协作与管理、实践总结的深入程度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主体除了在校的任课教师外,实习和见习的酒店企业相关管理人员也应成为重要的评价团队组成部分;而评价方法也应在注重定性评价的同时将以上标准细分量化,既保证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又易于帮助学生发现个人和团队的不足之处,进而确定日后努力完善的方向。同时,实践教学评价的结果应与学生的奖惩体系挂钩,尤其侧重激励措施,例如将评定的优秀实习生与学生的就业岗位提升相挂钩,鼓励了优秀的学生选择在行业内就业,也为其就业岗位的层次提升奠定了基础。

总之,实践教学体系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本科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能否更加准确地实现培养目标———培养中高级管理人才,扮演着尤其重要的角色。在酒店业转型且加速发展的今天,除了酒店企业的管理者们需要思考如何能够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作为肩负着社会责任的各高校,更应主动顺应社会及行业需求,为长久困扰着供求双方的、酒店中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的难题寻找多角度的解决办法。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的思路,也希望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现存问题。

作者:包永宏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1999:245.

[2]李艳.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旅游高等教育研究[J].时代人物.2008(10).

篇9

1新形势下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运维管理要求

1.1确立以业务价值为核心的管理思想。

电力企业营销业务的正常开展不仅关系到公司的生产经营,还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具有重大影响,也是营销业务部门与运维管理需求的出发点和最终口标。

1.2集中统一的层次化管理。

由于电网覆盖面广,公司的分支机构多且分散,各级之间的响应时间较长,处理问题的效率较低。因此,对省级电力公司进行全域的层次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省级电力公司总部对系统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以确保故障的及时处理,提高运维能力。

1.3着眼于电力企业关键业务系统。

辨识企业的关键业务应用,并为这些核心业务系统服务建立与企业战略目标与愿景适应的业务服务模型,有助于理清IT运维与业务之间的关系及IT运维服务管理的关键目标的实现。

2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运维管理体系的构建

2.1理清三方面关系。

1)理清营销系统和外部系统开发商之间的关系。系统开发商(服务商)是系统运维管理的支持者。作为专业化的运维管理,有效地整合运维管理对象,最终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是运维服务提供者的核心价值所在。且运维管理中涉及到不同种类的设备,运维人员不可能独自承担所有的技术与管理工作。

2)理清在营销系统运维体系中,省电力公司与国家电网总部、地市公司和基层单位之间的组织关系。省级运行维护中心应接受国家电网总部运行维护中心的技术指导和运行管理。国家电网总部业务部门需对省电力公司运行管理中心上报的各类需求进行审核,协助总部落实、完善运行管理规范。

3)明确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和衔接机制。由于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的工作性质和内容差异较大,工作人员的专业背景、工作角度不同,使得两部门之间的沟通存在困难。因此,理清双方在营销信息化建设中的关系、避免任何一方单独承担工作的误区,可明确业务部门与技术部门各自的职责、相互协助,从而提高信息化建设的速度。

2.2加强运维管理队伍建设。

在实现营销系统集中前提下;结合自身实际运维需求和运维现状,加强运维人员队伍建设。通常情况下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运维管理队伍由基层人员骨干构成。同时,这个运维管理队伍具有自身明显特征,即流动性和临时性。如果从长远角度进行分析,这种人员队伍建设和结构不利于系统长期稳定运行。为始终保障系统运行管理质量,应创新人员管理思路,并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例如,可积极采用“引进一培训一激励”的管理模式,使运维管理队伍实力不断增强。首先,实现系统运维管。理人才的引进,并根据实际需求情况构建相关机制;其次,在电力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要实现长久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即要定期对运维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升其综合素养;最后,是对人才激励机制及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通过这两种机制的构建能够有效激发运维管紙员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其提升工作质量及效率,这对电力企业电力营销系统运维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2.3注重运维管理的安全性。

由于电力营销系统运维管理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对运维管理安全造成威胁性影响。因此,在构建完善运维管理体系,应加强安全运维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系统运维风险评估。主要包括风险识别。制定风险可接受水平、选择安全控制措施三项。制定系统安全定期性评估和实时跟踪制度,不断调整和完善安全系统状态,制度内容主要涉及评估对象、控制目标、技术方法、结果处理等内容。对安全状态做出定性、定量分析,提出安全系统完善解决方案等。

2)安全体系建设方案。建立制度规范体系。目的是避免由于制度等管理上的缺陷引起的风险,让系统运维人员知晓安全运维操作顺序和故障处理流程;规范操作流程,有利于减少人为失误带来的故障,实现系统运维操作的标准化和流程化。

2.4运维应急管理。

应急预案是为确保发生灾难事件后,尽快恢复业务的持续营运而制定的应急处理措施。从应对突发事件响应的角度,应急预案工作分为“事前一事中一事后”三个主要阶段。制定合理有效的应对预案。运维中心应设想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应对预案,并将其细化为与工作实际相吻合的操作流程。根据业务影响分析结果及灾难场景特点编写应急预案,确保紧急事件发生后可维持业务运作,在重要业务流程中断或发生故障后在规定时问内恢复业务运作。应急预案除包括特定场景出现后各部门、第三方的职责与任务外,还应评估复原可接受的总时间

3结语

篇10

关键词:新形势;营销系统;运维管理

1电力企业营销系统的特点

新形势下,我国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电力企业的大幅度改革,企业营销管理体系的改革,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了解企业营销系统的特点是改革的前提,只有了解了系统的特点才能使改革更切合实际。

1.1广泛的营销影响范围

营销系统所涉及的工作面很广泛,其中包括有关企业的生产、企业的正常运营、对客户的服务等。由此可知,营销系统对于企业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倘若企业的营销系统无法正常运行,企业的整体系统容易奔溃,从而导致企业的经济流失。营销系统的广泛性包括以下两点:(1)服务范围广,营销系统运维管理的服务范围特别广泛,并且对企业内部以及相关部门都有很大的影响。于企业而言,营销业务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经营和企业最终所获得的利润。如果出现营销业务的中断或减少,都会直接影响到电力企业的最终经营效益。(2)应用范围广。很多用户都很依赖电力企业的营销业务。但这些客户太过分散,难以掌控,毫无疑问这会使电力企业的工作量增多且工作难度增大。

1.2保证和维护企业营销系统的工作难度大

电力企业的营销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其中包括用户终端和信息设备等相关资料。因而,要保证电力营销系统的正常运行,工作强度特别大。营销系统正常运维中对技术、设备等涉及的都比较多,比较容易出现系统故障,在对营销系统进行维护时,工作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

1.3对运营管理系统的工作要求较高

企业生产产品最终目的是为了销售,顾客就是上帝。营销系统最终都是要给客户提供服务的,因此电力营销系统要进行高强度的运转,工作也不得停歇。如果中断或停止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说企业对系统的工作要求高。

2新形势下电力企业运维新要求

2.1确立了运维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

电力企业的营销业务的开展与企业本身的经营模式和生产运营密不可分,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最终利益。企业可以从管理部门和销售部门下手,把业务价值当作运维管理体系的核心,达到企业的最终目标。

2.2统一的层次化管理

我国电力事业迅速发展,自然电的覆盖面就很广。因而电力企业机构之间所处的位置并不集中,如果出现问题时反馈并不能很及时,降低了企业的办事效率。由此可见统一的层次化管理对于企业来讲是多么的重要。层次化管理使企业能够对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故障,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同时也优化了资源的配置。

2.3着手于电力企业中心业务

企业的中心业务就是对企业营销业务的级别要准确的辨别出来,给核心业务提供相应的系统服务,创建出与之前不同的业务模式,以此来满足电力企业的发展要求。在发展电力企业中心业务时不但要知道运维管理与营销业务之间的关系还要将他们的关系理顺,以便达到企业运维管理的目的。

2.4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

现在的电力企业大部分的监控系统都已经建好了。监控系统的完整性能帮助企业在系统运作出现故障时,迅速发现问题并在故障出现之前就有提示。但企业机构和系统都不集中,数据共享变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建立集中管理体系至关重要。

3新形势下如何建立营销系统运维管理体系

3.1理清关系

(1)要把处于外部的服务商与企业营销系统两者间的关系理清。系统运维管理必须要服务商的支持才能运行。保证运维管理的专业化并服务给用户是运维管理制造者最大的价值。多种技术设备都在运维管理中体现出来了,而运维人员并无法一力承担。因此,运维管理要同发明商和使用者达成共识,共同合作。(2)理清企业间的关系。运维体系中包含了各级电力企业,国家电网、省级或地市级的电力企业等都包含在内。要理清各级之间的关系相当重要。省级电力企业的相关要求要向国家电网申请并批准并要在国家电网的监督下进行运营。省级企业要接受国家电网的指导并要求地市级企业进行配合。(3)理清营销业务与技术部门间的关系并查看两者衔接是否完整。负责业务的销售部门与技术部门工作的性质与内容根本不一样,工作人员的相关理念和专业背景也存在差异,沟通自然会有所阻碍。因此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在营销建设过程中,减少错误,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以此给信息化的运维系统的建设过程提供保障。

3.2建设专业化的运维队伍

将分散的营销系统集合一起后,依然没有解决企业在运维时缺少力量的问题。所以企业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加组建省级电力企业。其中运维人员可以从地市级企业中选择,或者对相同级别的企业技术人员进行调动。这样能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优化系统的工作质量以及提升系统的运行效率,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也可以先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人员达到一定的专业技术后再激励以及后续的再培训的方式进行管理,在保证技术与时俱进的前提下,创建一个高质量的运维队伍。

3.3重视运维管理的安全

运维管理是否安全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管理安全性操作主要有:(1)运维管理时对系统保护,主要通过定位、防护等手段抵制外界不良得入侵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2)相关的安全事件,包括主机、网络、基础环境等导致运维管理不当的影响事件以及体统运行过程中发生的事件。我们无法知道运维管理是否安全,所以就要对系统运维的风险进行相应的评估。其中包括对风险的识别、程度、控制措施等都要进行评估。要随时查看运维管理系统的运行状况,定期检查,定期对风险进行评估,并对评估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解决方案,不断地完善运维管理系统。

4结语

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企业在电力系统营销过程慢慢都实现了自动化。自动化对企业营销业务的增大和系统运维管理的完善都有很大的作用。为了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且保证系统的运行,加强运维管理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营销系统业务特点以及新形势下企业运维的新要求进行分析,指出在新形势下运维管理体系建立的相关策略。营销系统对于电力企业而言,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营销系统运维是否安全,则是企业在正常运营中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营销系统运维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能保证系统运维的质量,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电力事业也具有一定的推动性。

参考文献

[1]戈丹,李永臣,李婷婷,等.新形势下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运维管理体系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1(10):210-213.

[2]丁爽.新形势下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运维管理体系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6):122.

[3]唐向前,冯森贤,侯伟洲.新形势下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运维管理体系研究[J].科技风,2013(1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