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看法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3: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心理健康看法

篇1

    心理健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

    1.个体因素

    进入大学阶段的个体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对事物的看法还不够稳定,对社会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大学生情绪变化具有冲动性等特点,这就使得他们的情绪起伏过大,摇摆不定,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判断,进而使他们容易走向极端。除此之外,部分学生还存在自我认同危机,如果不能恰当处理好诸多方面的问题,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2.学校因素

    对于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如果大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力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则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大学生对新的人际关系和新的环境以及对自己地位变化的适应都会极大地影响到当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严重时会导致心理障碍。

    3.社会因素

    现代社会处于多元文化交叉、多重价值观冲突的时代。大学生面对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重价值选择,常常陷入压抑、紧张的状态,在人生选择上处于两难和多难的境地。心理的冲突必然带来大学生心理失衡,出现种种不良的反应。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为避免类似投毒事件的再次发生,无论是高校,还是整个社会,都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拓宽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素质教育的体系当中,应该着力于帮助大学生迅速适应大学环境,正确处理新的人际关系等问题。

    2.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

    学校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需要,增加必要的工作经费,以确保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咨询、诊断等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各类高校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专职教师,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成熟,社会阅历的增加,也会使他们对事物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整合

0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受到政府、学校和教师等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有关研究也逐渐增多,但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却显单薄。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的问题,因此,加强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界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目的,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心理认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等。①物质资源。包括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提供的各种场地、设备和材料等校内、校外资源。如校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室、心理宣泄室、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场等;校外的专业心理医院、心理服务机构等。物质资源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保障。②人力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教师、心理咨询人员、心理辅导员、班主任、辅导员、心理信息员等。人力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核心,其中课程教师又是人力资源的核心。③活动资源。活动资源是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由学生自主参与的有组织的各种校内外心理教育活动和社会心理实践活动。如团体辅导、朋辈心理辅导、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健康月活动、“心路历程”活动、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剧表演、社区心理服务活动等。活动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关键。④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各种心理学书籍、各种心理报刊杂志、心理网络媒体、心理电影电视、心理讲座等。信息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延伸和补充。

2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实践教学资源分散、闲置、浪费等问题,特别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问题尤为突出。

2.1活动资源缺乏,效果不理想

一是实践教学计划方案落实不到位。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开设36个课时,其中实践学时18个。但有的地方高校只开设了18个理论学时,而没有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和方案,或者有计划和方案但由于相应的保障不到位,使得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够规范,实践教学的计划和方案不能有效落实,实践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断层和落空。二是活动开展少,效果不佳。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比较紧张,加上多合班上课使班级规模过大,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体验课、活动课等往往没办法开展,而各种课外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开展次数少且多流于形式,整体效果不太理想。

2.2物质资源不足,使用率偏低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资源相对比较缺乏,且条块分割、相互封闭,大量的物质资源或用于单一目的或为单一对象所使用。譬如,校外的心理服务机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地等多为社会所有;校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的只有几小间用于心理咨询的咨询室,设施简陋,图书音像资料缺乏,心理训练活动场地不足,且大多挂靠在学工处或校团委;学生能力培养基地大多分属于各专业教学单位;校内的各种素质拓展设施也根据工作性质分布得较为零散。加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脱节,活动中往往缺乏统筹和协作,各自为政,资源重叠使原本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大大限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功能的发挥。

2.3人力资源分散,利用率不高

一是现有人力资源没有形成合力。目前,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普遍感觉师资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且大多来源于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和医务人员,因其缺乏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功底使其工作实效受到影响;学校的其他人员如学科教师、各类管理人员、学生群体等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力度不够;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课程教师由于归属在教学院系,除了上课以外,较少参与实践环节的工作;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有关人力资源利用率不高,联系不密切,即使是已经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之间也缺乏配合与协调。同时,校内以及校内与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之间也没有形成合力。二是现有人力资源利用存在误区。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德育化、医学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化、咨询化、测验化等现象比较严重,这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2.4信息资源庞杂,作用有限

一是纸本资源种类有限。学校图书馆、院系图书室等地可供借阅的有关心理学书籍、心理报刊杂志种类相对较少,其中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杂志刊物就更少;二是数字化资源庞杂,作用有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但当前网络资源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比较薄弱,网络资源或者没有全覆盖;或者专业学科知识的内容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少;又或者缺乏新意和针对性,效果不理想,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有限。

2.5开发整合不足,优化程度低

部分地方高校盲目追求高定位而不顾现实基础和条件,重物力资源开发轻人力资源开发,重外部资源争取而不注重内部资源的优化。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存在资源配置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客观上实践教学资源稀缺。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形成具有历史性,但各地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都不长,自身资源积累有限,供给不足。资源“瓶颈”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原因。二是主观上资源意识淡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及其资源整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地方高校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大而全”的心理以及“本位主义”的思维方式,影响着高校的管理者和高校的资源配置,致使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得不到科学、统一的规划建设和实施利用,这是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整合的根本原因。

3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整合路径

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资源整合的基本路径就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最大功能,实现整体最大效益。

3.1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观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方式和利用程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实效不尽人意,固然与实践教学的资源“瓶颈”有关,但更多与人的资源观念有关,与在这种资源观的指导下整合利用了多少资源有关。因此,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资源观是科学鉴别、合理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前提和先导。首先,要坚持以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反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娱乐化、商业化、虚无化的倾向。其次,要树立资源效益的观点。资源永远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取得实效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支撑,要节约资源,更要善于发现、挖掘、培育和保护资源。最后,要树立“大教育”的观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置于学校、社会“大教育”环境之中,共建共享,共同构筑社会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格局,变学校资源、社会资源为课程资源,建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实现师生、校地、校社共同成长,一起发展。

3.2整合优化资源结构,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最佳功能

1)加强高校组织、人力资源整合。要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整合学校的各种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员最大的心理教育功能。一是地方高校应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牵头,统筹宣传部、团委等党委工作部门以及教务处、学生处、院系等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整体规划、制度建设、管理监督和控制激励,保证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二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开展过程中,要加强各类人员的协调配合,利用现有条件,发挥整体的最大功效。譬如,利用专职教师的专业优势开展团体辅导;利用专兼职教师资源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利用大学生群体力量,扶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利用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等。通过整合各类人力资源,使其纵横联系形成合力,多渠道、多形式地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活动。

2)加强校园心理文化资源整合。校园心理文化活动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对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着重大影响。校园心理文化建设要秉承办学理念,以校园各类活动为载体,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文化氛围;要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种人力资源的作用,经常性地组织内容丰富的心理讲座,引导学生感知心理文化、领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举办心理沙龙、心理情景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创办心理健康报、手册等,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人生。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的作用,鼓励大学生在积极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经常关注自我心理状况,丰富积极的心理体验,维护自我心理健康,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3)加强心理网络资源建设。学校可以在互联网上创办具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网站,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主页,设置领导介绍、师资力量、管理机构、实践基地、活动信息、成果展示等相关模块,统一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使其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篇3

自媒体的平等性和虚拟性可以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得到提高。自媒体技术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建立起了沟通的平台,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和交际方式。在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可以尽可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言论,通过自媒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随时了解到大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尽可能地正确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存在的现实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也可以围绕一些共性的问题与学生共同展开讨论和探讨,从而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同时,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与学生不能完全平等,交流的方式和效果得不到保证,而在自媒体的环境下,师生之间有了一定的平等性和隐蔽性,交流的双方都能更加突破身份的限制,同时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增强双方的信任强度,使双方零距离交流思想,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解决大学生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及时排除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隐患问题,解决他们在学习、人际交往、宿舍关系、恋爱与友谊等实际心理问题,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自媒体在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自媒体传播比较自由,传播的方式比较个性化,有时候信息的隐蔽性也很强,有可能使得一些不良信息扰乱整个信息的传播环境,这使得自媒体的开放多元性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他们思想单纯,好奇心强,有可能会被一些不良信息所蒙蔽,这将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干扰。同时,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交往的虚拟性不断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经验减少,但是,虚拟的人际交往不能代替现实的人际交往,长期以来,自媒体会对大学生的现实交际能力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要做好自媒体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结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首先,做好自媒体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载体的有机结合。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要进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应用中,还需要做好它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媒体的作用。自媒体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载体如广播、电视、报纸、宣传资料等相结合,有利于提高信息的传播力度,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载体与自媒体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自媒体互动性较强的特点,引起学生的讨论与更深层次的思考,对于学生的教育和观念改变都有更为深刻的影响作用,同时如果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宣传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融入进去,使他们从活动中受到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熏陶,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同时,自媒体的多样性、便捷性,可以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加以利用,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体现互动的特点,使更多的同学了解自媒体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的优势,对于提高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篇4

一、活动主题:爱自己——就让自己强大起来,给力心灵,健康成长

二、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让广大同学了解健康心理的新概念;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让同学们认识到关爱的力量、协助的力量;同时,让同学们在轻松的气氛下调节身心,提高同学们的心理保健意识,以及如何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况,使我们同学都能有一颗健康积极的心态去过好大学最后一年的时光。

三、活动背景:应当组织要求,为了丰富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最大限度的减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隐患问题,各班委会在近期召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会。因此及时听取大家意见,策划本次班会的主要方案。

四、活动时间:20XX年5月25日

五、活动地点:教学楼502

六、参加人员:20xx0221班全体同学

七、活动目的(效果):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搭建起锻炼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的平台,全方位地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八、活动内容(程序):

1、主持人向同学介绍5.25大学生心理活动的由来:5.25心理健康日:为引导大中学生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20XX年,“5.25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节”在北京师范大学拉开帷幕,健康节取“5.25”的谐音“我爱我”,意为关爱自我的心理成长和健康,活动的主题是大中学生人际交往和互助问题,口号为“我爱我——走出心灵的孤岛”。此后(20XX年),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办公室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倡议,把每年的5月25日确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5.25”是“我爱我”的谐音,对此,发起人的解释是:爱自己才能更好的爱他人。心理健康的第一条标准就是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乐观自信,这样的人才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给予爱和友谊,能与他人同心协力。选择“5.25”是为了让大学生便于记忆,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随后,“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在全国的高校得到认同,全国的高校都利用这一天开展着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甚至认为这一天就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节”。

2、组织大家观看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电影:《海洋天堂》、《和你在一起》,看完后让每个人都谈谈自己对于电影主角的心理认识;

3、给大家推荐湖南卫视的《变形记》节目,希望对大家的心理健康成长有所帮助;

4、分析大学生存在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形成的原因:

1、人际交往问题

2、对大学生活感到极度不适应

3、个人情绪问题

4、学业与就业问题

5、恋爱问题

原因:专家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有着诸多原因,其中人际交往排在首位,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较差,大学生活与梦想上的落差,以及同学生活上的差异,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其次在恋爱上,开放的校园使恋爱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话题,一些学生难以把握住自己,一旦出现问题可能走向极端。第三在学习上,由于从紧张的高考中脱颖而出,许多大学生到了大学就想放松一把,而昔日的高材生走到一起,一些学生没有了往昔的优势,学习压力增大。据调查,理科生的学习压力与文科学生相比较为突出。

第四是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在校大学生带来新的压力。

近年来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据专家预测,今后大学生就业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5、提供一些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例子,进行案例分析。

案例一:独生子女的小丹是90后,来自河北的她对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的学校集体生活极不适应,开学一周,她已和宿舍5个舍友轮番吵过架。第一个月,她和半个班同学翻过脸,入校一年中,她辗转换了6个宿舍。走进小丹第7个宿舍,她的脸刷地红了:“宿舍有点乱。”记者看到,从床铺到小丹的桌子都乱七八糟地堆着东西,衣物和书本混杂在一起,袜子就撂在旁边同学的桌子上。小丹的辅导员老师告诉记者,入校一年来,小丹始终没有学会打理自己的生活。父母的宠爱和一切以小丹为中心的家庭生活,在大学里渐行渐远,围绕在她身边的优越感一天天剥落。刚刚18岁的小丹无法承受这种心理落差,她变成了一只好斗的牛,周围同学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能成为一场争吵的导火索。舍友对小丹的评价是:“极度自我,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而小丹却认为:“大家都不关心我,我很孤独寂寞,没有一个朋友,大学生活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案例二:小林以当地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某重点高校,第一学期期末,本来踌躇满志准备获取奖学金的她未能如愿。她的情绪从此一落千丈,变得郁郁寡欢,无心学习,也无法处理好与同学的人际关系,还整夜失眠。最后不得不去医院精神科检查,结果诊断她是患了抑郁症。

6、同学们对案例进行思考,并组织同学们发言,相互深入了解。

7、主持人介绍处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一些对策:

(1)学校方面对策

首先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养健全的人格,是预防心理危机的根本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大学生心理学知识,增强他们心理保健意识,端正他们对心理咨询的看法,引导他们主动寻求帮助,缓解负性的情绪,避免因心理问题加重而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

其次加强素质训练,提升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通过各种途径锻炼他们的意志、训练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保持心理健康。

最后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各种辅导形式,对大学生的独立生活及社会环境的适应、学习与社会工作关系的处理、人际交往的适应、恋爱问题的处理等多方面进行指导与帮助。为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其顺利度过难关。

(2)学生自身方面对策

首先,要对自己宽容,不过分追求完美,正确认识自身的缺点。要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如果学生能够坦然地接受自身存在心理问题的现实,承认自己有缺陷并且敢于面对这一缺陷,那么心理问题对于他们来说也就不再可怕了。

其次,要正确地认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总是过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害怕让别人失望,这是一种压抑自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造成某些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事实上,一个人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愿望,自我价值的实现并不是完全取决于他人的意见和评价。

最后,还要合理地释放压抑的情绪。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的压力以及就业的抉择,背负着较重的心理负担,适当地宣泄不仅能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还可以使学生的心理障碍在一定程度。

8、在条幅上签字和写出自己的愿望

(1)在《相亲相爱一家人》的音乐背景下在事先做好的“爱自己——就让自己强大起来,给力心灵,健康成长”条幅上签字。

(2)在场所有人在事先准备好的便利贴上写出自己的愿望,然后贴在事先做好的“心语心愿”的愿望墙上。

九、活动前准备会场布置:

1、会场的布置必须显得温馨而浪漫。包括一些会场的装饰品(如彩灯、闪灯、气球、彩带、荧光棒等。)

2、做好“爱自己——就让自己强大起来,给力心灵,健康成长”的条幅和愿望墙

3、背景音乐设置(相亲相爱)

4、各种游戏道具(由具体游戏规则而定)

篇5

活动背景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学生中营造一种学习、普及、宣传心理健康,共同创造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以适应新时代、新环境需要,学院特以“5.25我爱我”为契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方法,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拓展大学生心理素质。

活动目的

通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掌握必要的心理调适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让更多的人开始或更深的了解心理知识,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高我校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使我校学生在专业知识、日常行为、心理品德各方面都有所提高,更深刻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呵护自己,爱惜自己,从而可以更勇敢、乐观地面对人生。

活动主题

爱自己——“活出生命的精彩”

活动内容

1、图片展及解说

首先以一系列有关“生命的精彩”的图片并加以解说,引出活动的主题。

2、ppt展示

以ppt的形式,穿插演讲、音乐和心理情景剧视频于其中,展现生命的精彩之处,呼吁同学们热爱生命,享受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精彩。

3、心灵图书展

文字的力量是伟大的,阅读到一本好书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推荐同学们一些相关书籍,将书内的精华字句向同学们展示出来。

4、畅所欲言

最后,随机提问一些同学对本次活动主题的看法,将活动的主旨由被动转为同学们的主动,为此次活动画上一个句号。

时间地点

地点:教a3-101,晚自习教室

时间:2017年5月16日7点-9点

参与人员

生科1501班全体成员

活动准备

申请教室

篇6

【关键词】 心理健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相互影响分析;大学生;症状自评 量表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Coping Styles, Social Support among C ollege Students. Peng Hujun, Wei Shuta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 nce, Shangluo College, Shanluo 726000,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and coping styles, social support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bases f or their m 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Methods With SCL-90, C SQ and SSRS, 75 6 students in 3 colleges in Shaanxi were surveyed. Results Co llege students hav e certain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he rate of mental problems was 21.69%. Differ ence was shown between each factor score in SCL-90 of students from rural areasand that of students from urban, and between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 (P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Coping style; Social support; Transactiona l analysis; College students;SCL-90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调查表明,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 心理障碍已成 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第一位原因[1-4]。Pelleti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现代 人类疾病一半 以上与应激有关”。应激能否引起健康损害,与应激源的强度、社会支持、性格特征、应付 方式、个人认知等因素有关。有研究表明: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 的应对方式,心理损害的危险程度可以达到43.3% ,为普通人群的2倍[5,6]。尽管 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和工具不同,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个体在遭受应激之后,某些心理中介因 素(个性、应对方式、心理控制源、社会支持等) 可以缓冲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冲击,但某些 因素却对心理健康有消极影响[7]。为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期为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具针 对性、实效性,本文试图探讨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中介因素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取样方法,随机抽取陕西3所院校本科大学生810名作为调查对象 ,发放问卷810份,收回有效问卷756份,有效率93.33%,其中,男生285名,女生471名,城 镇261名,农村495名,文科450名,理科306名,平均年龄为19.54±1.36岁。

1.2 工具

1.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8] 共有90个项目,1~5级评分法,以因子分≥3 分(中等 严重程度)作为判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依据。该量表效度系数在0.77~0.90之间,评定结果 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2.2 应付方式问卷[8] 该量表共有62个题目,包括解决问题、求助、自责、幻 想、退避、合理化6个因子。经肖计划等修订和应用,表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8] 该量表共有10个项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 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经湖南师大肖水源等修订,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3 施测过程 以班级为单位对被试进行团体施测,使用统一的指导语。问卷填写采用无 记名方式,但在问卷前设置了诸如性别、年龄、班级、城乡、文理科等被试信息,要求做出 独立的自我评定。

1.4 数据处理 将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t检验、F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见表1,表2) 与全国常模[9]比较,其SCL―90各因 子分明显 高于全国常模,经检验,除躯体化因子外,其余因子差异有显著性(P值 均

以因子分≥3分(中等严重程度)作为判断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依据,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依 次为强迫、抑郁、人际关系、焦虑、恐怖、偏执等(检出率1.98%~11.11%);有一项或一项 以上≥3的症状人数共164人,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1.69%。在性别方面,除敌对、偏执、精神 病性因子外,其余因子女生均高于男生,但男、女各因子中只有焦虑和恐怖差异有显著性( P值均

2.2 大学生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特点 大学生对各种应对方式的使用程度依次是解决问 题(0.72±0.21)、求助(0.55±0.23)、退避(0.44±0.20)、幻想(0.43±0.21)、合 理化(0.39±0.18)、自责(0.37±0.26)。经t检验,大学生在退避、合理化因 子上存在文理科差异(P<0.05),在求助、自责、幻想、退避因子上存在城乡差异(P<0.0 5);在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存在性别、文理科差异(P<0.01)。

2.3 大学生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各因子分与SCL-90各因子分相关分析(见表3) SCL-90所 有因子及均分与应对方式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有显著正相关,与解决问题、求助有 显著负相关; SCL-90大部分因子及均分与客观支持有显著正相关,与主观支持、对支持的 利用度有显著负相关。

2.4 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影响的逐步回归分析(见表4) 以SCL-90均分 为因变量,分别以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因子为自变量,确定显著性水平为α=0.05,对全体 被试作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解决问题、求助、自责、幻想及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 支持的利用度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

3 讨 论

研究表明,大学生存在一定心理问题。与我国常模相比,大学生心理状况较差,SCL―90因 子分男、女无性别差异,这与有关研究结果基本相同[10]。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依 次为强迫、抑郁、人际关系、焦虑、恐怖、偏执,与国内相关研究略有不同[11]。 另外,研究显示,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21.69%,高于全国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20.23%[12];来自农村的大学生SCL-90 各因子分均高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文科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均高于理科生,差异具有 显著性。究其原因,一是与学生对其前途的担忧程度有关。近年来,大学生普遍就业率低, 就业压力大,因而对前途甚忧,心理空虚,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二是有关研究表明[ 13],家庭经济收入偏低,易导致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来自农村的大学 生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收入偏低,生活压力大,因而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三是由于文、理 科学生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不同,理科学生思想比较活跃,自我意识较外倾,在社会认知 能力、社会应对能力方面比较成熟,能较好地利用各种支持。文科学生相对于理科学生来说 ,自我意识较内倾,不善于社会应对和主动利用各种支持,因而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因此, 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不同科别、不同生源、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内容,做到 有的放矢,有所侧重。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总体上趋于成熟,采用比较积极的应对方式。这是因为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心理不断成熟,知识水平不断增长,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在应对 生活事件时采用积极的方式,显示趋于成熟。从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比较来看,来自城市与 农村的大学生他们的应对方式差异显著,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应对方式相对成熟,采用较为积 极的应对方式,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多采用自责、回避等应对方式,说明农村学生面对生 活事件时,可能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面对现实,这和以往的研 究结果[14]相同。另外,不同性别、文科与理科大学生在对支持的利用度上差异具 有显著性,这与有关研究结果[15]基本一致。这可能是由于男女、文科与理科大学 生之间对于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利用水平不同产生的。从传统的观念来看,女性是弱势群体, 人们同情弱者,因此, 女生比男生更容易获得社会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就更高一些。因此,要有目的提高大学生 应对应激的能力,引导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有效使用应对方式,改善他们的社会支持,增强心 理防御能力,促进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

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是应激与身心健康的中介机制,对保护个体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分析表明,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及解决问题、求助与SCL-90所有因子呈显著负 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与SCL-90所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社会支持水平越高 ,心理健康状况越好。提示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有效地缓解应激强度,可以降低大学生心理 问题的发生率,帮助个体应对应激事件,从而起到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而消极的应对方式 则相反。这与张香云、肖水源等[16,17]研究的结果一致。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依次是自责、解决问题、求助、幻想及对支 持的利用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究其原因是:大学生做事要求过高而难于实现,容易产 生自责心理,影响心理健康;解决问题能力越强,就越能及时化解矛盾和困难,心理就越健 康;遇事采用求助这一积极方式应对,心理就健康,采用幻想这一消极方式应对,就容易产 生心理健康问题;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理就越健康。因此,高等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要 充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探索提高大学生心理健 康的有效途径和手段,鼓励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使用成熟、积极的应对方式,改善他 们的社会支持,增强大学生的应对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预防心理疾患, 使其成为合格的人才。

4 参考文献

[1]刘欣,徐海波.15年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总结.中国 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124-126

[2]俞少华,张亚林.大学生心理辅导模式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4):1 9-22

[3]彭虎军,魏书堂.新建本科院 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商洛学院学报,2007,21(4):66-68

[4]彭虎军,魏书堂.西部某师范专科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中国学校卫 生,2006,27(2):168

[5]Coyne JC, Downey GS. Social factors and psychopathology: Stress, soc ial support and coping process. Ann Rev Psychol,1991,42:401-425

[6]Folkman S, Lazarus RS. Dynamics of stressful encounter: cognitive ap praisal, coping and encounter outcomes. J Pers Soc Psychol,1986,50:992-1003

[7]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316-328

[8]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增订版):31-131

[9]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 疾病杂志,1986,12(5):6-9

[10]郅利聪.河南省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 07,15(2):145-147

[11]李作泉.二十一世纪人才教育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校医,1996,10(3):2 34

[12]郑延平,翁永振,李光琨,等.中国生活事件调查-(三)不同年龄阶段心理紧张的 特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4(6):34-36

[1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源关系的相关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0,21(1):1 7,19

[14]王艳芝,李彦牛,龚蓉.大学生应对方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 志,2007,15(5):394-396

[15]陈玉梅,高和平.高职生社会支持状况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 79-80

篇7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HOU Qianping

(Shandong Medical College, Ji'nan, Shandong 250002)

Abstract Currently, the issue of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o this end, schools have been carrying 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ctivities, set 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gencies, and have launched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exist, to develop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coping strategies to help promot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ork carried out 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roblem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大学生自身的心理问题

(1)意识上独立,行为上依赖。当前,大学生的家庭成长普遍环境相比以前更为民主,所以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独立意识,拥有更多的自信。随着不断学习和成长,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思想逐渐增强,并急于摆脱家庭的管教,希望别人能够把自己当作成人来看待。对于社会上的问题他们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很少受他人的影响,更多的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理念上渴望独立。但是,大学生缺乏社会的磨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又难以摆脱对家庭和他人的依赖。(2)意志不够坚定,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当代大学生出生在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的阶段,成长条件比较优越,具有很强的优越感。恰恰是这种成长经历,致使大学生的心理非常脆弱,面对压力的能力明显不足,遇到挫折的时容易感到无能为力,心灰意冷。(3)个性张扬,合作意识不强。虽然当代大学生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思想观念,但是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不尽如人意。他们的交际范围比较狭小,交际能力又十分有限,在和他人相处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摩擦,又缺乏与他人有效地沟通技巧,导致人际关系不和,因此,面对复杂的人际交往,更多的大学生选择封闭自己而到网络上寻求慰藉。一些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无法自拔,脱离现实,严重影响到自己人格的塑造,甚至出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障碍。

1.2 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混淆

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两个方面都是培养人的活动,但是在培养内容、方法、价值观等都是各不相同的。道德教育是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规范的行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完美的人格,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面对挫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一些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往往把这两个方面混淆,把学生心理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视为道德问题,同时教师又经常用道德的教育方法去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这样则容易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倾向于德育化,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最终结果就是教师反反复复地说教而许多大学生的心理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1.3 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首先,专业化、高水平的队伍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当代大学生常常会在环境适应、学习成长、管理规划、交友恋爱等诸多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目前高等院校现有的心理咨询教师除了少数接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外,其他往往都是兼职心理辅导,这部分师资力量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塑造、发展帮助较少。其次,建设专业化、高水平的工作队伍是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性的实际需要。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事者主要有辅导员、思想品德教师、医生、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等。整体而言,这支教育队伍在心理健康辅导咨询方面质量不高,受过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比较少,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规律、实践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导致无法有规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2.1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的有机结合

首先是教育内容上的结合,教师可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穿到思想品德的教育课堂中,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掌握人际交往技巧,理性控制自己的情绪,实现自我掌控,能够坦然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准确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后就是两者在教育方法上的有机结合。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可以引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往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由教师说教,学生被动接受,取得的效果不是非常明显,这种灌输式教育令很多学生感到枯燥。因此,思想品德教育要适当借用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通过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增加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创新性,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2.2 建设专业化的工作队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素质,因此,学校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只有全面提高师资队伍力量,教师才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从而取得更好的心理健康教学效果。另外,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专业化、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学校可以对现有的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学校督导要亲自督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基础上,聘请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来开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优势互补。

2.3 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各大高等院校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保障课程的学时,还要为心理健康教育课提供有效的硬件设施。学校要大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质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并探寻有效的解决方法。在最后的考核过程中,不仅要看学生的平时成绩,更要注重的是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使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能够真正掌握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2.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各大高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如趣味知识竞赛、书法创作大赛、运动会、联欢晚会、画展等,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进来,并以此为平台,锻炼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大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篇8

【关键词】体育运动;心理;健康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客观,他们不仅面临着学习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还来自社会和家庭等因素带来的影响,在重压之下他们的精神存在超负荷现象,导致了一些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失常症等的产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言语不多、感觉迟钝、想象狭隘、思维缓慢、情绪低落等,严重的情况下还出现了精神分裂、人生无意义等念头。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人士普遍关注的话题,也是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高校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如何发挥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分析体育运动对于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

1、改善情绪状态

体育运动能够改善人们的各种不良情绪,如忧愁、压抑、紧张等,让人们及时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实现心灵压力释放的效果。首先,体育运动具有抗抑郁的作用。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是一种治疗抑郁症的有效辅助手段,特别是有氧运动对于抑郁症的治疗有良好功效,能够让人们忘掉心中的不快,尽情地将不快宣泄出来,实现治疗的目的。其次,体育运动能培养人们乐观的心态。通过进行长期的体育活动,能够让人的身体处于愉快、舒适的状态,久而久之形成了乐观积极的心态。最后,体育运动能让人们体验到运动愉快的感觉。体育运动之后,人们的身体和心灵都处于舒适的感觉,人们在运动中获得了愉快的感觉,享受到了体育的乐趣,增强了社会交往,接受了更多的挑战,从而具有较强的自我成就感。

2、确定自我概念

体育运动能让人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和体育爱好或特长有一个清晰地认识,从而能够准确确定自我的身体概念。与运动相关联的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综合看法,是人们对自我的认识。人们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有利于增强自己的体质,让自己的体型变得更完美。总之,在体育运动的锻炼下,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身体表象,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有助于个体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增强人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消除疲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人们的压力不断增加,在持续学习和工作的背景下,容易产生疲劳和神经衰弱的状况。通过有规律和适当的体育运动锻炼,人们的疲劳能够得到缓解,精力更加充沛,精神更加集中,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高,也就拥有了更多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因此对于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运动能够消除人们的疲劳综合症,对于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很大作用。

4、培养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中包含着一些意志品质和体育精神,只有在不断地克服困难中和团结协作中,才能顺利完成体育任务。因为在体育锻炼中,往往要克服困难或者团结协作,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如果长期坚持体育运动,人们就会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了。例如,在跑步、跳远和投掷运动中,人们要拥有坚持不懈和勇敢拼搏的精神才能拥有优秀的成绩,而在球类运动中,要有团结互助的精神和创新精神才能活得比赛的成功等等。

二、分析高校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主要是以体育课的形式来实现的,其次以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形式存在。而高校的体育课的目的不仅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还要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因此,高校的体育运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计划性,因而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

1、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育技能锻炼缓解了学生的不良情绪。高校的体育技能训练具有较强的游戏性,学生可以在锻炼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就产生了愉快轻松的情绪,因而在技能锻炼中越来越喜欢运动,越来越火的愉快。第二,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培养自信心。大学生在参与体育训练的时候,往往要通过刻苦的努力和坚强的毅力才能掌握运动的技能和规则,才能在游戏或是比赛场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此时,当目标完成,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就会得到增强,也就会继续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了。第三,体育运动有助于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体育运动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增加,且在集体协作中实现体育锻炼,从而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产生了亲近之感,形成了较强的集体意识的学生也就成为了互帮互助的朋友,改善了人际关系。

2、高校体育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不仅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缩影,更是一种作为体育教学的特殊体育文化现象,主要表现为早操、课余活动、运动队选连、运动会、体育讲座、体育表演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因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首先,各种体育活动能够吸引广大师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因为其较强的娱乐性,发挥了学生扥主观能动性,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其次,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对于能够长久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调节和治疗,弥补了体育课程中的短暂教育特点,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在预防学生心理疾病方面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体育运动对于人们的心理具有积极的影响,能改善人们的情绪状态,培养人们的良好的意志品质,调节人们的人际关系。在高校方面,体育运动能通过多种教育形式激发学生的体育意识,帮助大学生减轻心理负担和障碍,有效调节和治疗心理疾病,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萍秀,朱爱民. 论体育游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07(06)

[2] 曹亮,朱君. 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作用[J].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08(03)

[3] 贺道远,时立新,柯敏. 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05)

[4] 赵伟,赵清波. 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4(01)

[5] 胡素霞. 谈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3)

篇9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229-01

一、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意义

(一)是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就包括辅导员对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干预指的是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免会遇到很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学习成绩方面的问题,比如情感上的,处理人际关系上的,或者是对未来计划上的。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就需要学校的辅导员进行适当干预,包括心理危机发生前的心理健康宣传,危机发生后的指导和人文上的关怀等。

(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既然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也就意味着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同时,也是在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解决自身无法解决的困惑,从消极的心态中走出来,培育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此外,也可以强化学生的某种精神信念,比如本来对自己某方面的能力存疑,对未来的人生方向感到迷茫,通过辅导员朋友般的关怀和支持,使得学生树立信心。

二、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

(一)危机信号发出后才进行干预,比较被动。虽然现在大多数高校都很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各个辅导员也在开展自己的心理教育工作,但是由于自身的或者学校方面的原因,这种对大学生的心理干预往往显得比较迟缓,经常要在学生的心理危机信发出以后,甚至已经产生很严重的心理问题之后才去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二)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机制不健全。学校方面,虽然也有成立心理教育的课,也有设立心理咨询室,但是普遍存在着不重视心理课的问题。有的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根本就是为了应付,学校是为了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教师是为了应付学校的要求,学生是为了凑满学分。

(三)辅导员综合素质不高,角色定位不清。有的辅导员可能在某方面的知识的确丰富,但是在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上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根本是无心无力。比如辅导员缺乏心理危机干预的技能或者经验,不知道如何和学生打交道,让学生敞开心扉和自己沟通交流。有的辅导员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也不清晰,有的认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就是他辅导员一个人的职责,有的却认为心理工作和辅导员无关,是学校心理老师的工作。

三、改善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措施

(一)及时主动地关心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是学生生活中的老师,这也意味着辅导员需要和学生搞好关系。首先,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去,比如去学生宿舍查看,开展一些座谈会,或者平时多和一些学生聊聊天,正面侧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现在的学习生活状况,也需要清楚心理危机的表现,一旦发现学生在某方面和心理危机的表现有相近情况时,指引学生从不正确的心理状态中走出来。

(二)健全心理危机干预的有关机制。学校方面必须要给予心理健康教育足够的重视。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要重视起来,比如在老师的评奖体制中,把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方面也要考虑进去,在学生的考勤上建立奖惩机制,严格要求学生来上课,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心理小测试并和成绩挂钩。老师的上课形式也要丰富起来,让学生参加讨论,分组比赛,做一些心理有关的模拟测试等,这可以提高学生兴趣。

(三)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辅导员要熟练掌握心理危机的表现形式,要学会正确的倾听、交流等技巧。最好是选拔一个心理委员,通过这名心理委员一方面更及时地了解学生的现况,一方面也有助于辅导员更好地融入学生群体,传达辅导员在心理指导方面的实用性建议。此外,最好定期地开班会、座谈会,传播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四、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目前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自身都关注的问题。如何通过辅导员的力量,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综上所述,当今学校在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辅导员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辅导员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所以辅导员需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清楚自己的职责,掌握干预的技巧。相信学生的健康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

参考文献:

[1]杨静.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2).

[2]阮值华.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探讨[J].才智,2015,(09):102-104.

[3]刘建军,陈国印.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研究[J].新西部,2011(06).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弗洛伊德曾断言:“文明程度越高,人类的心理压力越大。”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承载了社会和家庭的较高期望,自我定位较高,成才欲望强烈,但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和稳定。近年来,由于心理问题造成大学生犯罪、自杀的事件不断被曝光。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2013年6月,复旦大学一名历史系学生留下遗书跳楼自杀。

这些事件的曝光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广泛关注,我们在对这些事件痛心的同时,也需要去认真的思考。如何促使大学生的心理早日成熟,使其成为一个心理素质优秀的高端人才,是整个社会面临的问题。

1 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1 环境适应问题

心理学的很多的研究成果表明,当人所处的环境如果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那么个体就会产生心理应激。刚入学的新生,最先要面对的就是生活环境的变化,譬如,刚入学与同寝室的同学作息时间及语言隔阂等生活习惯是否能一致,如不一致能否相互融合及适应;发现大学并不是想象中的“人间天堂”,对现实产生失落感,一些大学生正是由于难以适应这种生活环境的变化才出现了孤独、焦虑、不安、沮丧等心理不和谐的情况。

1.2 学习适应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大量的事实表明,学习成绩差、挂科是引起大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学生没办法给自己定位,也无法为自己制定好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不明确,开始变得松懈和懒散,加之没有适当的学习方法使得学习效率不高。因而导致很多大学生自信心下降,甚至患上焦虑症,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问题。

1.3 恋爱方面的心理障碍

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成为当今大学校园里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然而,就在这普遍现象的背后却隐藏着很多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失恋问题特别值得注意,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情感的发展阶段,失恋会让他们的心理蒙上阴影,如果没有对这份阴影进行很好的梳理,往往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1.4 就业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十分突出,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不能很好的认清当前的严峻形势,对自我的定位及自我的评价不够确切,无法确认自己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能够胜任什么样的工作,从而产生焦虑、烦躁、恐惧的情绪,使他们对以后的生活失去信心,感到前途一片渺茫。

1.5 人际关系问题

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更为广泛和深刻,角色呈多元化。大学生们往往缺乏必要的交往经验和技巧。现今的大学校园里,90后已经成为主流军,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个性张扬,不懂得如何与人交流合作,易于自我封闭。还有些大学生对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在人群中感觉不自在,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与人相处容易情绪化,进入“羡慕妒嫉恨”的心理定式等等。

2 塑造健康心理素质的对策分析

2.1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

(1)正视和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心态;及时完成角色转变,确立目标;(2)坚持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如学习负担要适量、生活节奏要合理,做到张弛有度、要学会科学用脑,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来面对生活;(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学会与自己、与他人、与整个社会和谐相处;(4)及时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培养健全的自我认知,理性面对客观现实。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不能仅局限于自我认识,还要虚心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在现实生活中,要客观、理智地正视挫折和压力,实事求是地分析产生压力的原因,保持乐观开朗、坚强自信的心态,来迎接生活的挑战。

2.2 从学校角度来看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支持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3)努力构建和谐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4)坚持个别辅导(如心理谈话和咨询、心理行为训练、心理诊断与心理治疗)与团体辅导相结合,深入到学生中去,发现苗头及时给予沟通与辅导。

2.3 提倡科学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

树立一个良好成长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教育方式不能再像传统的“棍棒”教育,也不因是独生子女而过分溺爱,父母与儿女的沟通方式应建立在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基础上,对于涉世未深的子女,要多告诉他们社会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使他们对社会能有更深刻的看法和认识,比较及时的洞察自己孩子的各种心理动向。

2.4 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1)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使大学生的心理保持和谐稳定,形成积极向上、乐于助人、活泼开朗、关心集体的优良品质。

(2)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政府要继续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加快出台相应的政策保证大学生就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财政支持,为大学生进行免费技能培训,从客观上减少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人才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素质。只有心理健康,大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1] 李鑫岩.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因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D].吉林农业学,2013(6).

[2] 曹艳艳.当代大学生心理奉质现状分析及心理健康培养研[D].山东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