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设计美术作品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意设计美术作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意设计美术作品

篇1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

美术追其根本,也是文化的载体,画家想要表达的内容也一定包含了当时的文化和作者的思想。所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就是要领悟到作者想要向我们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美术老师的任务就是把这些作品背后深层次的东西引导同学解读出来。让同学可以用欣赏的眼睛来看一幅美术作品。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各个学科都在积极探索寻找更加适合时展的教学方式。初中美术教学模式也在积极改革创新,寻找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美术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美术老师可以尝试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是时展的产物,给教育教学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多媒体技术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可以通过对学生视觉的直观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发散思维带来更多的灵感。比如,老师可以在美术课程开始的时候播放一些与本堂课要讲的美术作品相关的民间文化视频和作品的背景视频等等。

二、开展实践活动

篇2

一、加强美术教师的师资力量,提升教学资源配置

现在很多高中学校由于有升学任务,所以对高考文化课的教学都非常重视,而对音体美等特长课程却明显重视不足,很多美术课只是出现在课程表上,实际还是被文化课老师“无情剥夺”,还有的学校美术教师理论水平不高,教学手段落后或美术教学资源严重不足,这些都不利于美术课程的开展,满足不了学生对艺术的追求,这就要求学校要重新认识到美术教学的重要性,关心关注美术教学,大力引进或培养一批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高水平专任教师为教学提供智力支持,在?美术教师也应提高认识,加强理论研究和教法探索,摒弃落后的教学模式,开拓创新适应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个人修养,以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引领学生在艺术的海洋里遨游。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加强美术教学的教学资源配置,增强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改善美术教学环境,加大设备投入力度,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为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二、更新观念,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一提到美术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画画,而实际上美术课除了教给学生绘画外,还有创意设计、手工制作和艺术欣赏、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等,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和绘画能力的培养,还要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多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加强学生间的互动合作,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可以开展动手制作剪纸、插花、图案设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对美术的认知,感受活动带给自己的成就感和体验感;可以?_展对画作或艺术品的品鉴和欣赏,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或可以对某个家居装饰、广告图案设计进行评判,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建议,学以致用,让学生从更深层次领略美术的魅力,陶冶自己的情操,锻炼自己的能力。以上这些都说明美术课堂教学内容要丰富多彩,方式要新颖有趣、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体现出美术的独特魅力。

三、教师要少讲,学生要多学,借此培养起学生的美术能力

学生要想在学习中取得成功,就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这点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也不例外。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单纯的依靠教师对课本知识的讲解,充其量只能够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并不能直接的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纵观高中美术课程教学,其作为主客体的完美统一,其即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又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并不是教师讲得越多、越细就越好,反而是如果教师讲得过多,就会影响到学生对相关美术作品的真实感受,使得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时,其观点和看法受到了教师的言行影响。所以,在高中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少讲,然后学生要多学,教师仅仅是用讲来带动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将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完全的发挥出来,从而培养起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及相关的美术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美术是对美的全面体现及呈现,其将人的视觉、感觉、想象和情感统一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美术作品的创作者和作品之间最为直观的就是视觉关系,因此学生观察能力的强弱,从某次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知水平能力的高低。高中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培养,这样才能顺利的达成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比如,教师在让学生对一幅名画进行欣赏时,要引导学生先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去进行观察,充分的观察作品的色彩和造型,然后再从作品的创作背景等方面去对作品进行观察,如创作者的相关简历、美术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该名作者的风格派别等等,让学生由浅入深的去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在观察的同时不忘记对美术作品进行思考。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美术作品就是作者进行创造的产物,其是作者基于自身对形体的相关了解和认识,而进行的表现美的艺术创作,这是作者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就当前我们的高中美术教学而言,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从而培养起一定的美术创造能力。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学时,要能够将美术知识联系生活,努力的使教学的内容贴近生活,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还原生活,这才能够让学生从课堂学习向实际实践延伸,让学生摆脱课堂教学的束缚,通过真实的美术实践来对相应的能力进行锻炼,从而使学生能够把抽象的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美术表达,借此来提高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

四、重视加强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篇3

我们正面临一个设计时代,设计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各个层面,并且正在悄悄地改变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那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当代设计师如何能够快速抓住社会群体的目光,并很好地向他们传递准确的信息,无疑,手法新颖、创意独特的图形创意设计是最具说服力的答案。

随着各大报业集团改革的深化,同行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尤其是面对电子视听和网络传播等媒介的强势竞争,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要在媒介受众市场获得应有的份额,除挖掘传播信息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提高新闻报道时效外,如何在版面结构的编排与设计方面进行最优化的视觉处理,成为当前报纸编辑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运用板块型结构编排与视觉传达理论对报纸进行版式设计与编排,可以提高读者对报纸的关注度和忠诚度。笔者从多年美编设计的体会入手探讨当前报纸板块型版面结构的编排设计功能与作用。

“图形”、“创意”概念浅析

何为“图形”?图形(Graphic)一词源于拉丁文“Graphicus”和希腊文“Graphikos”,其词意是:由绘、写、刻、印等手段产生的图画记号,是说明性的图画形象,是有别于词语、文字、语言的视觉形式,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大量复制,是传播信息的视觉形式,通俗来讲就是那些具有广告性质的图画作品,具有人为设计性,着意于说明某种概念的视觉符号。图形是介于文字和美术作品之间的视觉形式,它明显与美术作品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和意义。简言之,图形就是信息媒介。美国图形设计大师赫伯・卢巴宁说:“图形设计师的天职是利用图像投射信息。”在西方许多国家将图形设计称为“视觉传播设计”或“信息设计”。

“创意”是对英文“Idea”和“Creative”的翻译。“Creative”的原意是:创造的;创造性的;创作的;有创作力的。“Idea”原意为:构想;思想;主意;感想;信念;模糊的想法;想象等。“创意”中的“创”是创造、独创,“意”具有意念、意境的含义。因此,创意是一种创造,创意是一种想象,创意是一种联想,创意是人类高度思维创造活动的过程。在现代图形设计中,“创意”可以理解为将创造性的、独特的意念或构想转化成具有创新精神的设计形式的思维过程。好的创意是意念的创造,是有意识的创新行为,是创造性的理性思维的延伸。

关于图形创意及创造思维在新闻传播中的探讨

“图形创意”又是什么呢?创意是设计的灵魂,它是图形设计中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标新立异,独具一格。作为设计的基本能力,它需要设计师开拓思维想象力、积极培养设计观念、创造多元的构形设计方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有同构图形、异变图形、悖论图形、正负图形、闭锁图形、影子图形等。上述设计思维的训练过程应当来源于设计师有意识地观察客观世界,从生活中积累知识,发现创意元素,加深对图形语言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懂得用何种手段让图形更具内涵,以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和创新性的能力来寻求图形设计审美的现代性,确保设计成果的实用性、艺术性。

现代图形设计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尤其是在广告、包装、标志、书籍装帧、海报等项目中的应用频率极高,它对于设计思想表达、设计理念表现、设计效果传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图形创意的元素来源于生活,设计者对图形元素概括、提炼、升华后,通过逻辑性和创造性思维分析,进行适当的创意表现,将创作的意图形象化、视觉化,完美生动地传达给受众。

所以,图形创意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是衡量一个设计师职业水平的基准。这种职业思维方式的日常训练方式除了实际设计外,就是鉴赏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讲就是看一幅优秀的创意设计作品,要看它是否符合作品的主题,设计者是否运用了独具一格的设计手法将其创意最精准地传达给受众群体。对优秀的图形作品进行分析讨论,在分析和鉴赏的过程中设计师能够逐步理解图形创意的概念、原理及表现方法等。比如,在讲图形创意概念时,以具体的图形作品为例,他们应分析该图形表现了什么场景,反映了什么道理,创意点在哪里,与文字描述相比有什么优势,最后他们将观点进行提炼总结,得出图形创意的概念。

创意思维方式包括扩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形式。扩散思维即发散思维,是具有多维特征的,以多个可能思维指向,非单一思维程式、非确定性目标和多种可能思维结果为特征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取得一个或多个设想或猜想的思维模式、一种呈发散性的思维模式。在图形创意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常见物象多向发散”的思维形式,对旧有的形象概念进行突破,即对常见的习以为常的物象进行“发散式”想象,通过多向观察、多维构思、纵横比较、最后产生和图形有关但本质不同的图形,这实际上是一个破坏与重建最具创造性思维的特性。发散思维能够使人思路活跃,思维敏捷,办法多而新颖,能够出现大量可供选择的方案、建议,特别能提出一些别出心裁、完全出乎意料的独特见解,使问题奇迹般地得到解决。它是创造思维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能使看似复杂的学习变得简单;也会使看似枯燥的概念变得有趣,更加广泛地吸引受众群体,最大化地实现新闻传播的效果。

逆向思维是一种与常规的思维方法相悖的反向思维方法,它从反面来认识事物,找出事物的变异性、矛盾性和统一性,进行推理设想,兼容逻辑与非逻辑思维,调动人脑的潜在意识活动与变异的思维活动,从常规中求变、求新、求奇,从相似中寻找创意元素,从反向中寻找突破。逆向思维是现代设计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图形设计者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思维过程的载体。这一点体现在图形创意产生的效率高低与否。

通过以上所提到的两种创意性思维方式,说明创造性思维方式在图形设计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新闻传播领域,设计师要有意识地从生活中积累知识,有意识地观察客观世界,培养发现和感受视觉信息的能力,发现创意元素,加深对图形语言重要性的认识,并且使他们懂得用何种手段让图形更具内涵,培养用图形语言表达思维和概念的能力,以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和创新性的能力来寻求图形设计审美的现代性、图形所承载的信息更要充分地具备社会性。

图形创意思维的根本还体现于设计者独特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文化的积淀、生活的阅历及特定的思考方式。设计师应擅于拿生活中最常见和最常用的生活用品来打比方,比如电脑设计。在做这个方面的设计时,设计者先要知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审美水平提高了,消费者购买电脑这种更新换代很快的产品看重的不再只是它的实用性了,还讲求产品的人性化设计,这样就会有摒弃性地去进行想象,从而创造出不少有意思的创意图形。其实不管什么样的创意思维都是来自生活的,平时生活中的观察和想象习惯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也应该多方面去看待和分析问题,围绕设计项目的中心意思展开一切与这个题目相关的物体上去想象,并且,在创意思维过程中应多联系现实,这样受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图形创意设计是与科学紧密相关联的。它一方面承载着艺术的感觉方式,同时又借助科学的手段,它传递信息的作用大小与表现形式的创新手段是我们评价它的重要依据之一。社会文化形态、经济活动方式、科学技术条件和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推动着图形设计在功能、形式和审美方面的不断演化。能否引起情感的共鸣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往往是衡量图形设计作品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有效传递信息的关键所在。因此,优秀的图形设计作品必定是在有效传播信息的基础上极富形式美感和审美情趣的表达。

结语

图形创意中的创造性思维,在新闻信息编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各种不同新闻内容的设计创意起着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的作用。这种思维方式需要感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所表达的意义是感性的,但实际的图形创意的过程却是比较理性、比较逻辑的。

作为职业从事新闻内容编排的设计师而言,除了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外,还应勇于探寻和接受新的设计理念、设计元素、设计思维,同时还应有较强的分析、整理能力,融会各种知识点,并使之形成一个完整创造思维过程。在新闻图形编排中,设计师如何直观地、生动地、迅速地、逻辑地将新闻信息传达给受众,是该领域图形设计者所追求的目标。

我们这个时代,设计已经成为创意型产业的金钥匙,而图形创意能力无疑是获取这把金钥匙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图形创意工作中,设计者应该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用心灵去感悟、去探索那点点滴滴的艺术火花。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2.张磊:《寻找图形创意的起点》,《包装与设计》,2004(4)。

3.王炎:《图形创意》,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篇4

动画创意设计的特点与历史思维的意义

动画艺术作为一种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艺术本体特性中包含了多元性和假定性,这两种特性使得动画创意设计与文学创作、影视艺术创作表现出广泛的共通和亲近。因此,此时的动画艺术创意便同文学创作和影视创意一样,与历史思维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此外,动画的假定性也与历史思维密切相关。动画通过形象假定、动作假定、环境假定、情节假定等完成视觉创作过程,但是这些假定都有历史的原型基础,加上动画综合的表现形式,可以将真实历史或者非真实的历史假设通过影视的形式展现出来,以表达吸引人、感动人的情景和主题。

假定性还可以用历史思维弥补历史本身的不足。因为历史是笼统的概念,但是动画创意可以通过假定性完成对特定历史时间内一个细微的、不引人注目的事件的表述,烘托该段历史时期或者某历史事件的意义与影响,及其对于人们情感的熏陶。

动画作品作为艺术作品的一个目类,其作品特性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叙事性。既然是叙事性,其毫无疑问会和历史紧密联系,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同时,凸显历史文化底蕴的动画作品能获得全人类的认同。

动画作品的独创性也是历史辩证的,独创可以有很多途径,在历史思维这一个方面就有无穷的可能,既可以叙述历史的背面,也可以到未来去寻求创作的契机。

历史思维在动画教学中的运用

在动画设计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的思维,让学生在这个整体思维下尽量展现各种动画的个性,表述各种动画表现的专属性,阐明动画故事(情节)所要表现的主题,这些工作在教学过程中都具备相当的难度: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动画创作其实是源自现实的艺术创造,并非凭借感性思维任意表现的偶然艺术。众所周知,超现实主义的绘画美术作品出现在现实主义之后,也就是说超现实主义和感性的偶然创造是建立在现实理性之上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观察生活、回顾历史的良好习惯,为后续的动画设计学习形成惯性积累,这样学生才能完成优秀的动画作品。如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积累了大量生活素材和细节才能创造出细腻生动、在平凡中感动人的艺术效果。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历史中寻找创作题材。在历史中寻找创作题材可以允许学生自由创造,并且加上学生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优秀的动画作品可以脱胎于历史题材又远远超前于其所表现的历史时期,并具有时尚性和前瞻性。如《战鸽快飞》取材于“二战”时的诺曼底登陆,但是角色选定和场景规划乃至情节设计用的都是一种独特的视野和幽默的表现手法。

最后,动画设计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形成一种历史辩证的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既能够随机应变,又善于专注和搭配。历史思维不限于过去,更着眼于未来,未来的现实有无数种可能,那么表现未来的动画艺术就有更多的可能。学生在学习阶段形成这种思维的萌芽,对于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结语

篇5

一、“新课程”改革让美术教育“有路可行”

“新课程”要求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意愿、兴趣和认识规律对教材进行开发、整合和创造,把各年段的书本知识以结构为大单元进行组织,贯穿教学的认知主线是结构的逐步复杂化,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奇思妙想》这一课。在一年级上学期,教材安排了《像什么呢》一课,要求学生能根据随意撕出的纸形进行想象添加,但教材只要求学生通过一个比较感性的题材进行简单而有趣的想象添加,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年级教材安排了《大家一起来想象》,要求学生在对虾和蟹的认识与表现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观察方法,进行有序的创意想象,即理性的思考。从《像什么呢》到《大家一起来想象》在学习内容上缺乏一定的连续性,在教材结构上出现了断层。安排《奇思妙想》这课时,使缺少联系的学习内容有了一定的递进性和层次性,在前后两课教材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在整个教材中更是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喜欢奇思妙想是孩子们的天性。安排《奇思妙想》的教学为孩子的许多奇妙想法构筑了一个平台。因此,本课设计是在学生能根据随意纸形进行想象添加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局部、内部的观察方法,并用这种观察方法在生活中寻找、发现、记录有趣的图形,再通过大胆的想象添加进行趣味性的平面造型设计,体验从自然图形到艺术图形的创意过程,感受巧妙的创意设计带来的乐趣,贴近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使学生从趣味性活动中获得启发,从而培养想象与创造能力。

“新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强调教师不仅要从教材出发,还要关注学生的基础,寻找教材实施和学生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把教材的育人价值凸显出来,把各年龄层次可以实现的不同发展体现出来。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我想只有敢于站在教材之上,把教材看作是一种可以改造的客观存在,积极审视教材,科学合理地处理加工教材,确立正确的教材观和知识结构意识,才不会把美术教育理解为每周两节的美术课。

二、“新课程”改革让美术表现“生材有道”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有“弹性区间”,过程设计要有“弹性区间”,这既顾及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又考虑到了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

在教学一年级第二课《水墨游戏》一课时,因为作业本里没有附带宣纸,我就布置第一个班级的学生回家自己准备,并把宣纸的样品带给学生仔细辨认。第二天上课时我发现只有十几位学生购买了袋装的宣纸,而且尝试下来水墨渗化的效果不是太理想,一节课就这样很无趣地结束了。材料的匮乏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美术表现热情。其实在材料的布置上也要有“弹性区间”。 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体验水墨在宣纸上那种润湿、渗化的效果,教师不必强调一定要带宣纸,只要能渗化就行,至于什么样的纸能渗化,完全可以把选择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准备。而且考虑到就近的街上不一定有卖,即使有卖,有的家长也不乐意买,于是在后面几个班级的材料布置上,尽管我还是把宣纸带去给学生认识了一下,但不再强调一定要准备宣纸,而是启发他们:“想一想,除了宣纸,还有没有其他吸水性较强的纸也能用来画画的?”第二天,学生带来的材料有的连我也没想到:餐巾纸、湿巾、草纸……课堂上,学生用各自带来的材料进行水墨游戏,而且不同材质上的水墨渗化效果也不同,有趣极了。看着他们玩得不亦乐乎,有个学生很不服气地跑来“质问”我:“万老师,你还说要带宣纸的,我们买的宣纸还没有他们餐巾纸的效果好呢!”我说:“我没有说一定要带宣纸啊,我是说只要吸水性比较强的纸都可以。”“这种纸我家里多得很,我回家也试试。”我说:“好啊!其实美的素材无处不在,关键是我们是不是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课上,学生自由自在地在水墨空间里愉快地散步,充分感受到了水墨游戏的快乐和水墨涂抹带来的喜悦。本课也因为材料的多样性,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了学生的艺术表现愿望,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学习内容有了更大的弹性。下课后,有个学生一蹦一跳跑到我面前,说:“万老师,我觉得好玩的课时间实在是太短了!”

艺术创作离不开材料,否则只是“纸上谈兵“。“新课程”改革 “弹性区间”的设计给了学生一双艺术的眼睛,启发他们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多元的思考和全新的审视,让美术材料不再成为师生头疼的烦心事,让美术表现“生材有道”。

三、“新课程”改革让美术作品“有机可乘”

“新课程”改革主张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让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的确,班级、校园是学生生命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精心设计好班级、校园,对学生的文化学习和品德培养将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例如二年级学了《青花盘》一课后,正好学校要求每个班级更换黑板报内容,于是我就挑选了部分内容比较有特色的青花盘作品进行装点,其余没被选中的让学生课后进行二次加工完善后准备后期的更换,保证每件作品都有展示的机会,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教室里,学生长时间置身于蓝与白的世界中,再次深深感受这种对比鲜明、清新自然的中国独有的艺术特色,既培养了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又激发了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

篇6

关键词: 纺织工科生 纹织物 设计能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纺织产品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纹织物(大提花织物)的应用越来越广。一方面,服装面料大量使用纹织物,另一方面,家用纺织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带动家纺产业的迅速发展,而家用纺织品的主要织物类型正是纹织物。由于人们对产品审美要求的提高,纹织物的图案色彩需要更加新奇漂亮,纹织物的组织结构更加复杂。因此,设计出高性能高艺术性的纹织物已成为纺织技术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而纺织高校如何提高学生纹织物设计的能力已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一、纹织物设计的能力要求

纹织物由大提花织机织造而成,由纱线通过复杂织物组织构成大型的多彩的多层次的花形图案。相对于普通纺织品的设计,纹织物的设计内容和过程更复杂,包括基本织物设计、图案设计、色彩设计、纹样设计、意匠设计、提花装造设计、纹版设计及织造工艺设计等。

因此,纹织物设计者必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一是掌握纺织工程专业知识及具有一般纺织品设计能力,能够进行纤维原料和纱线的选择设计,能够进行基础组织织物设计以及织造工艺设计;二是具有基本的艺术素养及图案与色彩设计能力,能够进行多色的花形图案设计;三是具有纹织物和提花机知识,并有一定操作技能,能够进行意匠设计和提花机装造;四是具有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使用纹样CAD软件;五是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设计出艺术性和技术性都有较大突破的纹织物产品。

二、培养工科生纹织物设计能力面临的问题

1.工科生色彩图案纹样设计能力薄弱。

无论是用于服装或是用于家纺,纹织物必须具备功能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如果只进行技术设计而不进行图案设计和色彩设计,纹织物就失去它基本的艺术性,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纹织物。由于形象思维和艺术素养基础相对薄弱,工科生在色彩图案设计的学习中存在较大困难,也就不能设计出美观的纹织物,成为限制学生纹织物设计能力提高的一大障碍。

2.学生整体(大设计)设计意识不强。

纹织物不同于一般纺织品织物,它的设计一定与所使用的服装或家纺的设计相联系,并形成整体设计,即大设计。而现有教学体系中纹织物设计、服装设计和家纺设计相互分离,分属不同的专业,使得学生整体设计的意识不强。

3.重视课堂知识学习与忽视实践能力提高。

纹织物设计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纹织物设计能力的提高,作为纹织物的设计人员,除了纹样和工艺等设计外,还需要一些装造等方面的操作技能,而这些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各类实践环节培养。当前,相对于纺织高等职业学校,本科院校在实践环节重视不够,更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纹织物设计能力的提高就无从谈起。

4.缺少创意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把纹织物作为面料的服装和家纺产品都具有强烈的时尚性,且流行周期越来越短,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纹织物产品结构和图案等设计不断翻新,只有不断有新创意,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目前教学与市场相脱离,学生体会不到竞争,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意设计和创新能力。

三、我校提高工程类本科生纹织物设计能力的改革和措施

1.针对纹织物设计能力培养的课程与实践环节系统改革。

根据纹织物设计能力要求,我校对纹织物设计的课程与实践环节系统进行了改革。如下图所示,在纺织工程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开设纺织品设计课程,保证学生具有纺织专业知识和一般纺织品设计能力;通过课内外的绘画和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美术艺术素养,在此基础上开设色彩、图案和纹样课程,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纹样(艺术)设计能力;纹织物设计课程是整合后的纹织物设计的综合性课程,基本包含纹织物设计的各个环节内容,同时配以CAD课程与上机实验使学生掌握纹织物基本设计能力;通过纹织物设计实训、服装与家纺设计实训、校内外专业竞赛和企业实习,最终提高学生的实践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和以往教学系统相比,新的教学系统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整体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更有效。

图 基于纹织物设计能力培养的课程与实践系统

2.增强“工”“艺”结合,提高纹样设计能力。

我校纺织工程专业学生均是高考理科生,由于高考的压力,他们很少有较深的艺术熏陶,艺术修养基础相对薄弱,对艺术认知较浅。为了培养学生的色彩图案设计能力,有必要进行相关艺术修养教育。在学时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为了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主要是在有关纹样课程中增加一些基础的美术理论知识的传授,大部分是通过课外艺术活动培育学生的艺术修养。要求学生选修“美术史”、“绘画技法”、“美术作品赏析”等学校层面选修课;鼓励学生成立“绘画社”“摄影社”等艺术类的社团,也有意识地组织一些名画欣赏和书画摄影展示活动。在整个相关教学过程中,都要求教师更多地从色彩、图案的艺术性方面讲解,各个环节的教师都懂得,只有将“工”“艺”深度融合进行教学,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纹织物设计能力。

3.项目式教学,以产品为目标提高学生的整体设计能力。

我校在纹织物设计教学中提出项目式教学方法,要求始终以某个服装或家纺产品设计为最终目标,提出各种设计任务。在课程教学中,以服装或家纺面料设计为主线组织教学活动,首先讲授服装或家纺基本设计思路,接着才是色彩图案设计、纹样设计、意匠设计、纹版设计、装造设计和上机装造的教学。在纹织物设计和产品设计实训教学环节,在经过来样设计的简单纹织物设计后,在产品设计环节学生自己设计服装或家纺产品,提出纹织物面料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色彩图案设计,然后学生应用纹织物CAD进行纹样设计、意匠编辑处理和纹版设计,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装造设计、上机装造并织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最终产品设计为任务,边学习边实践,在一个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下,始终围绕设计的目的和内容,感受到纹织物设计和生产的整个过程。

4.构建校内外实践场所,加强纹织物设计实践能力培养。

过去,一般纺织高校纺织工程专业培养人才主要面向大型棉纺织企业为主,还有针织和色织企业,因此校内实训基地中大提花织机生产设备较少,校外实习基地中家纺类使用大提花的企业也不多。为了适应纺织产业产品结构的变化,高校必须重视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更新。我校在纺织工程实验室和现代纺织实训中心的基础上,构建了校内纹织物实训工程中心,另外,在服装CAD中心和纺织CAD中心建立仿真模拟实训场所。校外,在悦达家纺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并采用产学研、社会实践等形式与其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在实践教学系统中,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如组织学生课外进行绘画能力训练;在纹织物实训中,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意匠图的临摹、平涂、勾边和点间丝等手工绘制技能基础上,再学习在电脑上使用纹织物CAD软件来替代,这样知识和能力更全面;在上机装造时,训练学生挂钩、吊综、穿经和轧纹板等技术;学生在校内能够完成全部设计内容,并进行部分产品试织;通过在实习企业顶岗实习,可实现自己设计的部分产品的生产。此外,还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大赛和学科竞赛活动。通过多层次的实践环节,使学生的纹织物设计实践能力大大提高。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建教学团队。

提高学生纹织物设计能力的关键之一是教师队伍建设,我校纺织工程专业教师主要是工科专业出身,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教师不多。为了提高纹织物设计教学中的图案色彩等艺术方面教学水平,短期内快速提高现有教师艺术水平是不现实的,我们主要采取引进和兼职两个办法,组建“工”“艺”结合的教学团队。近年来,招聘多名艺术设计类的教师,并从家纺企业引进具有较高纹样设计能力的设计师充实教师队伍,另外,通过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许多企业的设计师成为我校的兼职教师,形成多层次多学科多类型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与此同时,积极建立长效的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机制,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在校内由教师组建纹织物设计工作室,与学生一起“真题真做”,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既指导了学生又提高了教师自身设计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校组织教师到生产企业第一线开展产学研合作,并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挂职锻,教师实践能力大大提高。

6.组织和参加学科专业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纹织物设计需要紧跟时尚,需要“人无我有”和“人有我新”的创新精神。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意、创新等发散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除了在艺术素养教育和常规理论实践教学外,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纹织物相关的学科和专业竞赛。学校每年举行“绘画作品竞赛”、“织物设计大赛”、“纹织物设计大赛”和“纹织物CAD设计大赛”,对学生和指导老师进行评选奖励,并给学生计算学分;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行业认可度高,组织正规的专业竞赛,如“红绿蓝杯”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家用纺织品创意设计大赛、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中国国际家用纺织产品设计大赛和中国丝绸家用纺织品创意设计大赛等。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参加专业竞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高水平的专业大赛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和当前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参加各种专业竞赛为契机,构建基于导师制的专业竞赛辅导机制,将导师和学生聚集在一起,集体研讨创意设计、色彩图案和工艺制作中的相关问题,训练学生准确把握设计作品的优缺点。实践证明,组织和参加各种形式的学科专业竞赛,是提高学生纹织物设计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游戏美术;临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团队合作

由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特殊性,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基础,熟练掌握数字媒体制作技术,能够进行数字媒体作品的设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与数字娱乐、移动互联网产业、影视等文化媒体及其他数字媒体软件开发和产品设计制作行业的要求相结合,培养面向数字网络时代兼具信息传播理论、数字媒体技术和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相比,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技术和艺术之间更为重视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强调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具备一定艺术修养,重在应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或展现文化创意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但是,由于该专业招收的学生均来自非艺术专业,缺乏艺术基础,在专业课程设置中,会出现美术设计基础类的课程,游戏美术就是其中的一门较为重要的课程。该课程不同于纯粹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在培养艺术设计能力和提高审美的同时,强调与实践的结合,也就是,游戏美术设计需要与游戏程序设计结合,达到程序的要求,共同实现一个完整的作品。由于游戏美术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多,仅仅一门课程无法承载其内容,因此,游戏美术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改革探索的关键点。在游戏美术设计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课程培养的目标不够明确,与艺术类的游戏美术课程相比较没有自己的优势。教学内容繁杂,方法单一,与实际项目的要求脱节,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的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项目中,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当前的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社会的需求,将游戏美术的教学内容调整为以手机游戏美术为主,注重游戏的交互设计和体验设计,与该专业的游戏程序设计课程结合,共同完成可以正常运行的实际游戏项目。

一、游戏美术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游戏美术设计课程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数字媒体信息处理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掌握数字游戏设计和数字制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前沿知识,具有良好的数字制作分析和创作能力、良好的艺术鉴赏与创作能力。大部分艺术类的游戏美术设计课程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游戏原画设计和绘制能力,游戏模型制作和渲染能力,充分发挥美术功底和创意的优势,这样培养的学生能胜任游戏原画设计、游戏模型制作等相关工作。而在培养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时,也是从游戏原画开始,包括模型制作、贴图渲染、游戏动画等,强调美术功底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没有美术基础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大的压力,短时间的突击效果也很有限,造成学生对游戏美术没有正确的认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技术优势也没有体现出来。只有明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游戏美术和艺术类游戏美术设计培养目标的区别,发挥媒体制作和开发技术的优势,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艺术和技术结合的复合型人才。2.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结构不够合理。现有的游戏美术教学模式中,其中一类偏向于美术基础知识,主要讲游戏美术原画设计,内容包含人物角色设计、怪物NPC设计、场景设计、道具设计,重点讲素描知识、结构透视、动态把握等,以及如何进行原画创作设计。另一类偏向于3D游戏美术设计与制作,强调技术、三维模型的制作、动作设计以及特效的制作。这两类教学内容都要求有较好的美术基础知识,或者需要大量的课时支撑,否则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目前,游戏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大型的客户端和网页的美术设计,大型的场景、复杂的角色设计及UI界面,注重游戏美术设计方面,而没有注重游戏的交互设计和体验设计研究。要完成一款游戏的所有游戏美术设计,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较好的美术基础,对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同学来说,在有限的课时和薄弱的艺术基础上完成这样的任务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造成同学们对游戏美术不能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不能达到该课程的培养目标。3.教学方法单一。该门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授、示范,然后学生在实践环节进行验证和实验,有部分创新创意设计。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地吸收知识,接收学习任务,而没有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探索、去尝试,主动寻找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游戏美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掌握一些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如Photoshop的图片处理功能和绘图功能,以方便对模型材质和贴图的处理及绘制。如果学生只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没有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弥补在这些方面的不足,仅仅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游戏美术设计需要同游戏程序设计、游戏策划协同完成工作任务,团队合作精神是每一个游戏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职业素质。以往在游戏美术设计课程中,学生单独完成自己的作业。这样单方面输入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感到课程的枯燥乏味,加上部分学生在艺术修养上比较缺乏,对课程失去兴趣,造成不良的教学效果。

二、改进游戏美术设计课程教学的措施

篇8

关键词:打造课堂;小学美术;有效教学

一、有效备课并反思

1.读透教学参考书,抓准教学目标、重难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教学参考书对每一课都有详尽的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解决重难点的要点、评价建议,以及优秀的教案范例,而且经常附有大量的相关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教学光碟。为教师备课提供了最为有效的教学资源,省去了教师毫无头绪的泛泛的查找资料和制作课件的大量时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对教学参考书中所提供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改进,详尽的备课,抓住重难点进行切实有效的教学设计。

2.充分借鉴教学参考书及网络上的优秀案例,设计灵活多变的教学设计。现代网络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大资源库,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搜集下载网络上的优秀教学案例,汲取其中的精华,借鉴其成功之处,学习成功案例的教学理念,结合我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设计符合学校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

3.集体备课,发挥团队力量,集中智慧。我们学校一直都秉承这一优良传统,哪怕是上校内公开课都集体备课,大家相互启发、集思广益才会共同进步。有些问题自己一个人可能想不到,但在相互探讨的过程中却常常会突然发现,甚至豁然开朗。

4.建立每一课的资源包,方便再次备课,实现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与扩充。曾经在以前的备课过程中查阅了很多资源,但由于资源保存不当,导致再次进行相同授课时,找不到已有资源,然后从头查起。因此将每一课搜集到的资料建立成资源包,不但方便下次授课时使用,还实现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与扩充,最终形成系统的资源库,在授课时就可以根据教学和学生的需求,呈现给学生,实现资源的共享。

5.二次备课,加强实际教学的反思与改进。虽然课前我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备课,但这也仅仅是我们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设,在实际的教学生成中会出现很多令老师意想不到问题。但预设与生成中存在着意想不到的差距,及时的反思、改进就能够弥补备课中的不足。

二、有效讲授并示范

无论教学如何改革,“讲授”仍然会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而显得卓尔不凡。它以它的“优势”在长久的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并形成了自己的传统。美术课堂同样离不开讲授,如果这个讲授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那这个讲就能“画龙点睛”,即孔子所谓的“不愤不发,不悱不发”。好的“讲授”总是能够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这个老师,至少喜欢这个老师的讲课方式、风格或某种讲课的细节。好的“讲授”总是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它的效果将不限于能够带来艺术性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且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它生长着;春天,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他大步向前去。”一日之季在于晨,一年之季在于春,同学们你心中春天的景象是怎样的呢?在同学介绍后教师又满怀深情地说,其实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善于用心感受发现,四季的更替、朝暮的变化,景色都很入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心底接触自然。这样讲授既符合当时的季节特点,又切合学生学情和实际。

教师示范在美术课中是必须要有的,意即美术课的示范很多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意思意思,事实上教师的课堂示范对学生学习是否有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预制范作法:一幅好的范画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面。美术教材中精选了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各个时期的艺术家的作品,还包括一些学生作品,但毕竟比较少,不能满足美术的要求,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如果教师在课前做好“预制品”,教师自己的范画和前届学生的优秀作业等。

三、有效准备并实践

美术是视觉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一大区别就是常常需要课前准备相应的工具材料,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前提。而且不仅教师也要准备,学生要准备;另外课堂上准备让学生实践的作业,教师就要在课前先实践,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例如本课《以刀》,我计划让有兴趣的同学把城中河栏杆板上雕刻图案中自己喜欢的一部分拓印下来,那天我先去尝试,开始用的是铅笔,结果因为画面较大,印得很不清楚,后来我就用水彩笔,但效果也不太理想,颜色又太淡了,在几次实践后我才想到用油性记号笔。同样有关材料的问题,最初用的是石膏板,发现太容易碎,经过多次尝试和准备,才决定采用橡胶板。我想这可能有点类似于中考学科提出的口号:“让学生走出题海,教师先走进题海。”所以课前我们应多问自己:我准备了吗?准备好了吗?我们要准备什么?仔细想想,我们平时的教学遗憾,无不与我们的准备不到位有直接关系。课前的教案设计、教具准备,相关教学资料的收集等等,都是准备的范畴和内容。公开教学为什么给人的效果要好一些,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准备充分罢了。再如我校每年举办的艺术节活动,更是由于师生共同有效的充分准备而取得圆满的成功,这是艺术节活动时学生为广泛发动所绘制的宣传海报。

四、有效作业并评价

新颖的作业形式是动力。美术本来就以美感人,但在实际学习中,作为我们美术老师的自己往往忽视学生作业的体现,其实,只要你一个小小的创意,就能让我们的学生欢呼雀跃,一个小小装点,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我还记得管立华老师有一次在上课时,就突破常见的学生单独或分组合作的作业形式设计为每人完成一个开放性的小的创意设计,再粘贴在一个已画好背景的版面上,集体共同组成一幅作品,这样让学生在作业中都能享受成功,体验愉悦,那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自然高涨,而效率与此就成正比。再如《时间的表情》一课,据了解学生在小学里已学过有关平面钟表设计了,所以我就计划以钟表的欣赏学习为主,并在作业时让学生先欣赏去年全国美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的手工比赛作品----案头用品的写真图片,以此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设计可以摆放或可以悬挂的钟表,还可以在钟表基本读时的功能上增添其它的功能,结果学生兴趣大增,设计制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篇9

【关键词】福建 传统美术资源 学前教育专业

福建民间传统美术成果丰硕,技艺精湛,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传递着民族的思想情感与艺术情趣,具有既鲜明又跳跃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例如 “福州三宝”(脱胎漆器、油纸伞、牛角梳)、“榕城三绝”(寿山石雕、软木画、脱胎漆器)都名扬国内外。此外,全省各地还有各类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资源,如剪纸、木雕、石雕、漆线雕、漆画、漆筷、木根雕、玉雕、角雕、金银手工饰品、金银箔、竹草编织、美术陶瓷、篦梳、灯彩等传统工艺美术大放异彩,享誉中外。民间艺术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态存在于时空之中,它来自于民间、来自于大众,有着激发人们情感、情绪的特色,能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给学生以真的启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将这些民族宝贵的传统艺术资源应用于学前教育专业,这无疑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分享资源,强化学生积累

传统模式下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福建传统美术资源来组织开展主题性活动探讨,本着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原则,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图书等多种途径来搜集关于福建传统美术资源的知识和作品,大家一起对搜集到的作品进行分享,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这种有学生参与备课与讲课的强化互动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更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内涵和审美能力。

在资源查阅的基础上,有效地开展主题性的探究活动,通过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交换信息。以“榕城三绝”之一的软木画为例的课堂教学中,在软木画资料的查阅过程中,学生之间就开展了“软木画,我来说”的主题交流大会。由学生自己寻找软木画作品,有的学生找了自然美景的,有的学生找了亭台楼阁的,还有的学生找了花鸟鱼虫等各具特色的软木画代表作。然后进行软木画代表作的欣赏与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畅所欲言、集思广益。由于软木画是一种 “雕”“画”结合的手工艺品,所以有的学生分析得出软木画是借鉴中国园林“框景”的表现手法,具有构图新颖别致、画面层次分明、色彩古朴纯雅的特点;有的学生则提出了将软木画的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相结合的独特见解,还有的学生则建议将软木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结合起来。此次主题交流大会,对于学生美术知识的积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还组织学生开展以柘荣剪纸、漳州木板年画、泉州皮影等民族传统艺术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再次强化学生对福建传统美术资源理论知识的积累。

需要注意的是,在传统美术资源的应用过程中,要重视地域性特色,以学校所在的区域福建的传统美术资源特色为主,配合其他地区的传统美术资源进行教学为辅。通过横向对比,强化学生对传统美术资源的理解与认识。

二、鼓励实践,掌握动手技巧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美术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是以学生为主体,运用美术技巧进行创作的学科,是学前教育专业以实践操作为主的必修课程。因此,在学前教育美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重视实践教学活动。美术活动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之一,在课题研究中,以福建传统美术资源为依托,强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及动手能力,这样会让学生在今后的幼儿教学中将这种动手技巧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下一代。

具体的实践练习包括了课堂实践和课后实践两种方式。这种课堂内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动手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在课堂上,教师要突破传统的理论传授,将福建传统美术资源与课堂实践结合应用于学前美术教育的课堂上。比如,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做油纸伞,进行木雕、石雕及灯彩等传统手工艺制作。这种自己动手练习与“纸上谈兵”的做法截然不同,很多学生反映,通过课堂实践训练,学生对中国传统的美术资源有了更系统更深刻的认知。

课后实践主要是通过活动的开展及社会实践的开展来进行的,与课内实践相比,课后实践具有更大的自主性。主题活动的开展是依托某一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鼓励学生大胆表现,给学生创造自主想象及创作的空间,从而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优秀作品,组织进行相关的展示或比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笔者就曾经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了“竹草传情”的作品展览,鼓励学生以竹草为材料加以适当的编织方式进行创作和实践,将竹草编织赋予情感,通过这一主题活动强化学生的情感认知。

除此之外,也可以将福建传统美术资源的实践与主题教学活动结合,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对福建传统的美术资源有更进一步的认知,更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比如说,在手工课教学过程中,以风格独特、具有鲜明地域个性的柘荣剪纸为活动主题,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各种窗花、喜花、鞋帽花、传说故事等剪纸作品,然后由学校组织相关的产品义卖活动,将义卖的钱捐给相关的学校或者是个人。由于义卖的剪纸作品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做的,为了获得市场消费者的认可,学生更有动力、更有积极性,做起来就会额外用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作表现欲。

三、重视创意,提高创新能力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中的美术课教学来说,创意极为重要,创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美术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更可以有效地提高他们今后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此,在日常的美术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创意的提升,通过诸多活动来鼓励学生进行想象,突破思维定势,进一步创作出具有风格和特性的美术作品。比如,定期开展头脑风暴的训练活动,以主题或者时节为依托,鼓励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进行创意设计,将传统的福建美术资源与现代美术手工设计相结合,从而推进传统文化底蕴与现代时尚的进一步融合。

举一个例子来说,在母亲节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以“母亲” 为主题的剪纸活动,有的学生剪出了妈妈的侧脸,因为她经常看到妈妈为家里辛勤忙碌的身影;有的学生剪出了一颗爱心,因为妈妈就像朋友一样常常和她谈心聊天;还有的学生则剪出了帽子,因为每年妈妈都会给自己编织独具母爱的帽子;还有各色各样、姿态不同的大家心里的母亲形象。通过这种与时节相关的实践性主题活动,鼓励学生以剪纸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热爱,并在主题活动中倡导创意要素,激发学生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且将创意要素作为活动的重点元素,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意意识的目的。这对于培养新时代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学科综合,培养专业人才

福建民间传统美术资源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应用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各自的技能水平,更需要强化不同科目之间的密切合作,通过综合各学科知识来进行教学,这样达到的教学效果就会更好更实用。福建的民间传统美术资源,不仅仅是美术知识的结合,更是与其他各学科的交融而得。比如说,漳州皮影从人物刻画、脸谱造型、服饰花纹等表现手法来看是美术手法的精华,但从表演的形式、锣鼓乐器的配合方式来看,也涉及动画知识、音乐知识等艺术资源,同时也涉及整体舞台设计因素等。因此,在传统美术资源的应用中,可以将美术知识与其他资源及专业很好地融会贯通起来,培养更为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其今后很多人都是从事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因此,在应用传统美术资源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幼儿心理学专业,让学生对美术资源应用的心理暗示的方式进行学前美术教育,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互动式方式来教学,将学生进行分组,由一名学生当老师,其他学生扮演幼儿,用她们所学的知识教幼儿设计窗花。在情景模拟中,学生面对的是幼儿,那么学生就会根据幼儿群体的心理特征,自己思考设计如何开展窗花教学。这种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模拟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表现欲和参与性,另外,对于其教学技巧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美术教育。在传统的美术资源应用中,教师可以对照本地区的文化生态环境和民族特色,以现代性的视角来审视与分析本土资源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对相关的资源加以甄别与筛选,确定更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资源,从而筛选出符合现阶段学生认知实践能力范围的课程资源。

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来看,充分利用漳州木板年画、漳州皮影、泉州花灯、柘荣剪纸及窗花等福建传统民间美术资源来培养学前教育美术专业人才,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的积极性。

作为教师,要考虑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传承福建的本土艺术,开发地方传统美术资源,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和综合美术素养。福建地区传统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完成美术教育现代化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顺应了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对培养学前教育美术专业人才、构建具有特色的美术文化体系和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山华.民间美术作为艺术教育资源的实施策略――以淮阳“泥泥狗”为例[J].艺术研究, 2009(04).

[2]邓亮生.潮州传统民间美术进高校美术课堂的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3]王善虎. 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艺术素质[J].宿州学院学报,2013(12).

篇10

关键词: “4+1”模式 纸条造型教学

一、背景及意义

纸条造型作为纸艺的一部分,它简单易行,样式和技艺变化无穷,可以利用废纸进行,学生容易获得成就感。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1”模式纸条造型教学需要学生对相关作品进行资料的搜集、编织、插接、折叠、弯曲、粘贴、品评、欣赏等一系列随意性、表现性、生动性学习活动,纸条造型创作本身也具有生活性、思想性、情境性,其意义在于创作过程而非结果。孩子们在创作时,体验过程中的自由和自觉的创作意识,同时也促成其审美价值的形成。

但目前的纸条造型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单一性,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极大限制了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想象与理解。具体表现在除了教师示范,学生临摹单体事物的教学方式外,还表现在对纸条造型技巧的过分注重以及对美术表现范畴认识的狭隘性,这些问题凸显了传统纸条造型教学的弊端,正是这些弊端推动了一些创新纸条造型教学的研究,为我们开展“4+1”模式纸条造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拓展了空间。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1、“4+1”模式:“4”即“随意性”、“生活性”、“思想性”和“情境性”。“1””即 “对学生学习纸条造型评价的有效性”。是以新课标为指导,结合美术社团项目,制定一系列美术主题活动内容,让师生共同参与创作纸条造型创意活动的组织形式。

2、纸条造型指巧妙的利用学生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不同材质、色泽、肌理的纸材料加工成条状,进行融艺术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平面或立体造型活动。它集剪、折、撕、扎、刻、卷、编、镂、挖、粘、贴、画等工艺造型手段为一体,在动手实践中认识美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根据,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引起学生间的质疑、交流,从而使学生不断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个体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高峰,也就进入了自由创造的境地。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纸艺的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创新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三、“4+1”模式与纸条造型教学

学校将纸条造型教学作为“2+1”选项课内容在七、八年级中普及,由专职老师指导。因地制宜开展纸条造型教学活动,并以“4+1”模式为教学切入口,提高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增加学生的艺术涵养,同时也凸显学校美术选项特色。

(一)、随意性

1、表现熟悉的事物

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要场所,围绕美术教材开展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教学内容,才能在作品形象的表达中显示出学生那种随心所欲的自然。

案例:

受教材《纸造型》启发,尝试在选项课堂教学中增加了《纸帽》和《纸鞋》这两个教学内容,后来还将几个内容相关的课题整合成一个综合课题《服饰系列》,在形式上以风格一致的服装、鞋帽、包、袋配套出现,在制作细节上利用纸浮雕和纸雕塑的技巧,并且建议学生自由组合合作完成。这样,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也享受了更为自由的创作。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报纸、餐巾纸、瓦楞纸、包装纸、皱纸等材料,运用撕、剪、拼、贴等方法做成一幅幅人物、动植物、风景为主体的美妙的纸艺作品。在皱纸条造型系列中,将彩色皱纹纸搓成绳,不仅色彩鲜艳、可塑性强,而且搓绳也是一项传统的民间技艺。由纸绳画到纸条编织、插接、卷曲,由平面向立体过渡,由传统的编织向时尚的编织拓展,带领学生在多元的工艺美术世界探索和实践。

2、表现生动的瞬间

美术作品只有其形象的生动性才能打动观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绘画形象的生动瞬间,进行有意味的“言说”,让学生在作品表现中参透那种轻松、随意,并在快乐的“玩”纸条中表现出画面的生动和精彩。及时发现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对作品中那些不受条条框框的局限、异想天开的内容我们都给予充分的肯定,由学生的点滴创意衍生成新的课题。

3、因人而异的教学

针对学生美术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首先降低学习的标准,降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要求,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部分能力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学生则提出相应高的要求,指导他们尽善尽美出作品,以作品带给学生成就感,从而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学习。

每个学生都会有个性或能力上的差异,有的学生创意好但做不出来;有的学生能力强但不愿与人交流;有的学生性格随和但动手能力差・・・・・・形成完美人格是我纸条造型课堂上完善的一个重要内容,我有意识地将爱动和爱静的,能力强与能力弱的,兴趣浓厚和兴趣淡漠的,各自特点不同的学生编排在一起,在合作中相得益彰。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他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相互关心而满足归属的需要。

案例:

上《碎纸条拼贴画》一课时,采用四人合作学习的方法,四人各发挥其所长,有负责构思起稿的、有负责把废旧纸张剪成碎片的,有负责拼贴的,有负责展示介绍的,在小组创作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倾听他人的意见。

学生的美术创造是个性化的,其中有许多值得互相学习借鉴的成分,因此引导学生向同学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在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把他们的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学生观赏那些技能高、创造性强的作品,也能在一些不起眼的作品中发现其中的优点。如我发现学生作品中细纸条的造型比较多,就让学生看下面的两个作品:采用不同宽度的纸条、运用类似的方法制作的,但给我们的感觉很不一样。只要利用得好,粗、细纸条都很美丽:细长的纸条能形成漂亮的线条,而较粗短的纸条则能形成好看的面。

同样宽度的纸条,又可因为造型的大小、疏密的变化也会形成不同的美感。

(二)、思想性

1、将纸条造型寓于德育之中。

许多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是历史文化的思想凝结。通过纸条造型创作这些传统佳节使学生可以了解节日的风俗习惯。每幅作品又可以表达学生对各个节日的不同思想情感,既体现了内涵,记录了历史,也传承了文化。

2、以选项课为平台,创设主题教学

在纸条造型教学中,创设适于学生年龄阶段的主题,进行单元性教学,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系统的学习中思维得以拓展。

案例:主题“美丽家园”:

在课程计划上安排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大课题《美丽家园》,以此课题为活动主线,设计了主题单元《树林》、《小动物》、《房子》、《人物》,最后创作《美丽家园》,让学生从制作有趣的会动叶子到用叶子创意制作一棵大树再由每个人的大树创意成一片树林;从制作会飞的小鸟到创意各种小动物;从房屋制作到创意村庄或城市,从制作人物的静态形象到创意动态形象,再到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创意制作《美丽家园》,在这样的纸条造型教学中学生能潜移默化地感悟到家园的重要,从而激发环保意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意识。

(三)、生活化

1、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身边、周围环境中寻找感兴趣的素材,有思想地来表现生活。用纸条造型的形式去表现日记中的画面,既拓宽纸条造型表现的内容,又能促进写文章,图文并茂使画面更加富有生活气息。

2、变废为宝,用纸条美化校园

积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周边的可利用资源,因地制宜,变废为宝。例如用报纸纸条制作各种精美的生活用品和吊饰等美化校园。

3、参与学校各项活动

开设具有特色的“纸艺走廊”学生作品展;在校艺术节中举办个人纸艺DIY创意大赛和纸服装设计大赛;在“科技节”里开展“纸的研究”活动等。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学生加深了对纸的了解,对纸与环境保护的相关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作品美化了校园,丰富了校园文化,纸条造型教学与校园文化及教材的有机结合成了师生共享和展示自我的平台。

(四)、情境化

设立专门的纸造型活动室,根据主题内容将学生制作好的作品放在展示区,从而让不同能力差异的学生都有机会找到自己的“自信点”。将优秀的学生作品留校收藏,并拍成照片传到网上,既作为往后学生学习的范本,让多样的作品范例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让众多的网友来评价作品,使学生从各个层面都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

在纸条造型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投影、计算机、音响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许多看不到摸不着的事物现象规律再现出来,从而多角度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多渠道地获得信息,从而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

案例:

《装饰柱》一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能运用纸条制作精美的装饰柱。我通过清晰大方、富有动感的画面变化,带领学生游遍古今中外世界著名的柱子,让学生直观了解了柱子的多种制作方法,并利用实物展台教师演示,学生一目了然掌握柱子的装饰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创意设计装饰柱就会简单易行。

如“美丽的首饰”活动,以往只是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因而作品缺乏生命力的美感。于是鼓励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首饰,引导他们观察色彩的鲜艳,图案的丰富,造型的多样。有了这样的欣赏后,孩子们制作首饰的兴趣给激发了出来。

又如在雕塑设计中参考现实中的图片来进行造型。

(五)、延迟指导 合理评价

所谓的“延迟指导”是指学生在进行创作时,教师不急于介入他们的活动,而是采取等待的方法,让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去进行自主探索与创新。

纸条造型作品是学生美术活动的成果,在对学生纸条造型作品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他们美术表现能力发展水平与特点,以及实现教育目标的情况。为此我们从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态度和实践意识,观察、思考、动手和创新能力及认知水平等方面拟订评价体系,并按不同等级归类,制订出学生学习的评价标准。

四、初步成效

1、实践证明“4+1”模式纸条造型教学是成功的。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涌现出大量创意新颖独特、技艺精巧的纸艺佳作。美术选项课成了学生每周都翘首以待的快乐课,切实提高了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纸条造型样式和技艺变化无穷,学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纸艺技能和方法,而且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充分的培养,养成了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良好素质。

在“4+1”模式下,纸条造型先后设置了花卉系列、动物系列、生活用品系列、服饰系列、风景系列、人物系列、雕塑系列、其他系列等多个系列的教学。每周一节选项课,课程的设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延伸。始终强调以纸艺材料、工具的准备为基础,立足课堂教学,坚持技艺教学与审美熏陶并进的原则。在课题设置上由单一向单元整合;在课时的设计上由一节课向多节课过渡;在学习方式上由学生独立完成向多人合作共同完成转变,使更多的学生能更便捷、更轻松地参与学习。在评价方面,由在作业上评分向在网络上点评辐射。每年都举办校内《纸艺》作品展,将课堂教学与校园展览、网络展览相结合,不断燃烧学生参与和创造的灵感与激情。

2、教师分析反思能力提高,积累了一定研究经验,促进了其专业化发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的教师在与学生共同成长,在更新观念、丰富实践智慧的同时,大家的科研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3、通过纸条造型教学活动的研究,为我校“2+1”选项特色的建设找到突破口,提出了一套关于主题背景下纸艺特色活动的目标体系、指导策略及相关的评价标准。

4、校园固定的纸艺作品展区,美丽的纸艺作品为校园增添了文化艺术气息,成为我校特色之一。倡导创意、时尚、环保的纸条造型教学理念,让学生们懂得在节日里用纸表达美好的愿望;懂得在废物利用中用纸装饰作品、画龙点睛;懂得用纸设计出变幻无穷的形象等等,总之,学生通过纸条造型学习变得心灵手巧,老师通过纸艺提升了专业素养,而学校也因此显得更有活力和美丽!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傅道春 2001-7-1 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