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慢性疾病的护理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3: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慢性疾病的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慢性疾病的护理

篇1

关键词:护理干预 慢性肺阻性疾病 生活质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由于其缓慢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病人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COPD病人在急性发作期过后,临床症状虽有所缓解,但其肺功能仍在继续恶化,并且由于自身防御和免疫功能的降低以及外界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经常反复发作,而逐渐产生各种心肺并发症[1]。我们于2009年1月~2010年1月对80例老年COPD病人进行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月80例老年COPD病人,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最大89岁,最小58岁,平均75岁。所有病人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诊断标准[2]。采用自身对照法由责任护士根据病情及有无并发症、症状缓解情况、生活自理能力,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1.2护理干预

①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除烟酒、坚持服药,避免粉尘和刺激性气体的吸入;避免与呼吸道感染病人接触,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感冒。②合理调配饮食:饮食宜清淡、富营养,不宜过饱、过甜、过咸,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餐前及咳痰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餐后避免平卧,有利于消化;多饮温开水,但避免在餐前和进餐时饮水,以免出现饱胀感;忌食膨气类食物如冷水、啤酒、豆类、马铃薯及油煎食物、干果、坚果等,保持大便通畅。③耐力训练:耐力训练可使肌体利用氧的效率增加,动静脉氧差加大,提高肌体的能量储备。方法:以下肢为主的步行、踏车、上下楼、慢跑等,运动持续时间为20分钟-30分钟,至少每周3-4次,注意在运动训练开始时,先进行10分钟-15分钟的热身运动,如缓慢步行、肌肉伸展和关节活动。④呼吸肌功能锻炼:缩唇、腹式呼吸可延缓呼气流速,延长吸气、呼气时间,减慢呼吸频率,使支气管内压增加3-5CMH2O,便于肺泡内气体的排空,减少残气量,增加肺通气量。⑤氧疗:慢阻肺患者长期氧疗能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改善缺氧,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宜采取低流量(氧流量1-2L/MN或氧浓度25-29)吸氧,每日吸氧时间不少于10-15H,因夜间睡眠时,部分病人低氧血症更为明显,故夜间吸氧不宜间断,注意用氧安全,鼻导管每日更换,防止堵塞、感染,氧疗装置定期更换、清洁、消毒。⑥心态平和:病人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疾病,如放慢思维,控制呼吸,眺望远处,外出散步,听音乐,或培养养花种草爱好,以分散注意力,减少孤独感,缓解焦虑、紧张的精神状态。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干预前、后临床症状、生活自理能力、再住院率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对睡眠质量的比较采用检验。a=0.05。

2 结果

2.1护理干预前后临床症状对比 见表1

表1 护理干预前后病人临床症状情况比较(例)

n 卧位 睡眠质量

坐位 半卧 平卧 好 差

干预前 80 28 52 0 54 30

干预后 80 10 23 47 71 12

注:干预前后临床症状比较,p

2.2预前后生活自理能力、再住院率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生活自理能力、再住院率情况比较例

n 生活自理能力 在住院次数

完全

自理 在他人

协助下 完全

3次 2次 0次

干预前 80 0 18 62 34 18 3

干预后 80 26 36 18 3 39 9

注:干预前后生活自理能力、再住院率情况比较,p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它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一般与有害气体或颗粒对肺部产生的异常炎症有关。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慢阻肺在全球疾病死亡原因当中,仅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和急性肺部感染,与艾滋病一起并列第四位。在我国,COPD同样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近期对我国7个地区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OPD患病率占40岁以上人群的8.2%,其患病率之高非常惊人。慢阻肺造成的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永久性损伤,会使人丧失不同程度的生活自理能力。然而,目前的现状是虽然慢阻肺发病率如此之高,但它却是全球最缺乏诊断和治疗的慢性疾病[3]。据估计,有一半以上的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此病,因为慢阻肺在早期阶段虽然已有炎症反应和组织结构的破坏,但患者可能感觉不到明显的不适症状,这时若不能有效控制病情,随着肺功能继续受损以及气流受限加剧,会发展成平时走路甚至坐着都气短和呼吸困难,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如果反复急性发作,会进一步导致肺功能加速下降,引起肺动脉高压、呼吸衰竭等并发症,最终导致死亡。但如果在疾病早期就及时诊断、治疗,将可大大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COP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普遍认为COPD以气道、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为特征,在肺的不同部位有肺泡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尤其是CD)和中性粒细胞增加,部分患者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激活的炎症细胞释放多种介质,包括白三烯B4(LTB4)、白细胞介素8(1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其他介质。这些介质能破坏肺的结构和(或)促进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除炎症外,肺部的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失衡、氧化与抗氧化失衡以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胆碱能神经受体分布异常)等也在COP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吸入有害颗粒或气体可导致肺部炎症;吸烟能诱导炎症并直接损害肺脏;COPD的各种危险因素都可产生类似的炎症过程,从而导致COPD的发生[4]。

对于慢阻肺的防治,首先,应加强控烟。在我国,吸烟是慢阻肺的主要病因,约占慢阻肺病因构成的71.6%。有资料显示,15%至20%的吸烟者会发展为慢阻肺患者。慢阻肺患者中有80%-90%现在或曾经吸烟。据调查,吸烟可使成人慢阻肺的发病率增加10%-43%。因此,戒烟或不吸烟是防治慢阻肺最有效的方法。其次,应减少不洁环境和职业的暴露。因为职业暴露以及燃料、油烟的空气污染也是引起慢阻肺发病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临床症状、活动耐力、睡眠质量、再住院率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干预前,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潘伟平,林嘉璇,安静怡等.咳痰困难病人有效排痰方法的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09,21(10):949.

[2]梁桂花,方文,梁霞等.间歇氧气雾化吸合双手叩背法对老年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9):1184.

篇2

【关键词】老年慢性病患者;卫生院;全面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047-02

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老年慢性疾病患者治疗难度较大,同时老年人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极易产生焦虑、急躁等情绪,此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不仅能够提升治疗效果,还能舒缓患者情绪以引导其积极培养治疗[1]。为进一步明确全面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将选择我院收治60例老年慢性疾病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60例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将其随机平均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包括18例女、12例男;年龄范围64~78岁,平均年龄为(67.6±3.1)岁;病程范围4~23年,平均病程为(8.4±2.3)年;7例患者为糖尿病,12例患者为高血压,6例患者为冠心病,5例患者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对照组包括14例女、16例男;年龄范围63~75岁,平均年龄为(68.4±3.6)岁;病程范围3~22年,平均病程为(8.7±2.6)年;8例患者为糖尿病,11例患者为高血压,5例患者为冠心病,6例患者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不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对症治疗和常规体格检查,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全面护理干预,进行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的对比。对照组护理内容包括常规健康宣教、用药指导等。观察组护理内容包括①常规健康宣教、用药指导。②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开展心理疏导。③依据患者病情进行针系统的健康知识教育。④依据患者病情提供相应的饮食指导。⑤依据患者病情告知复查和体检的相关事项。

1.3临床观察指标 针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依据HOQOL-BREF标准测定患者生活中质量,包括很好、好、一般、差、很差五个等级。患者出院前对其进行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护理 数据统计分析中使用SPSS21.0软件,用±标准差(χ±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

2结果

2.1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对照组30例患者的平均护理满意度评分为(79.78±3.45)分,观察组30例患者的平均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1.87±9.87)分,观察组患者平均护理满意度评分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2.2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观察组30例患者中12例患者生活质量评估等级为很好,8例患者生活质量评估为好,5例患者生活质量评估为一般,3例患者生活质量评为差,2例患者生活质量评估为很差,生活质量良好率66.7%。对照组30例患者中5例患者生活质量评估等级为很好,8例患者生活质量评估为好,9例患者生活质量评估为一般,5例患者生活质量评为差,3例患者生活质量评估为很差,生活质量良好率43.3%。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显著好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机能会逐渐下降,患有慢性疾病的概率也会增加[2]。老年慢性疾病通常具有并发症多、迁延不愈、病程长的特点,其不仅会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引发患者易于、焦虑等负面心理[3]。为提升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中不仅要强化疾病治疗,还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让老年患者了解疾病、舒缓心情,进而为疾病治疗提供有效配合[4]。卫生院作为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担负着治疗常规老年慢性疾病的重任,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全面护理干预,能够连续、全面、综合、主动的为老年慢性疾病患者提供护理服务,进而更好的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升[5]。本研中,对照组30例患者的平均护理满意度评分为(79.78±3.45)分,观察组30例患者的平均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1.87±9.87)分,观察组患者平均护理满意度评分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陈茜,郭菊红,钟文逸. 连续护理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知识和自理能力的效果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自然科学版),2014,09:774-776.

[2]沈玲玲,郭惠丽,周爱霞. 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质量及遵医行为的影响[J]. 健康研究,2014,06:687-688.

[3]顾贵芸,朱艳,胡秀英. 连续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病护理管理中应用的质性研究[J]. 中国卫生产业,2015,23:93-95.

[4]芦秀燕,苗秀欣,王冉冉. 基于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的城市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常见护理问题调查研究[J]. 护理学报,2016,01:74-76.

篇3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收集时间2016年1月至6月,病例数为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56-87岁,平均73.5岁。全部病例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和Ⅱ型呼吸衰竭伴意识障碍入选标准:(1)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标准;(2)治疗前血气分析结果符合Ⅱ型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3)合并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排除标准:(1)感染性休克;(2)严重心律失常;(3)上消化道出血或大咯血;(4)气胸;(5)头面溃疡或创伤。

1.2 方法 患者在常规给予氧疗、抗感染、祛痰、解痉、平喘及对症支持等治疗,同时采用FLEXO呼吸机。呼吸机参数设置:S/T模式,吸氧浓度维持SP02在90%左右。吸气压力(IPAP)15―30cmH20,呼气压力(EPAP)4―8cmH20,备用支持呼吸频率15次/min,备用吸气时间(Ti)1.2。除咳嗽、口腔护理和雾化吸入外,须持续使用NPPV,病情稳定后逐渐减少压力和使用时间。NPPV治疗期间动态观察RR、HR、GCS和动脉血气的变化。

1.3 结果 在4h内意识转清,自主呼吸稳定,心率减慢6例;9例于24h内意识转清,病情趋于稳定;2例于48h内神智转清;3例48h后意识仍然不清,无明显疗效,其中2例患者改为有创通气,1例由于患者家属治疗意愿不强,签字拒绝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自动出院。并发症发生情况:面部压迫部位皮肤压红、破溃1例,胃胀气3例。

2.护理

2.1 上机前的护理

2.1.1 心理护理 COPD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由于长期遭受疾病的折磨,内心存在着极大的恐慌与不安全感。口鼻罩的密闭性又加重患者的恐惧与不安全感。患者往往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使得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对于意识清楚的患者,在上机前做好患者与家属的有效宣教极其重要。然而,对于COPD呼吸衰竭伴有意识障碍患者效果不佳。为此,在征得家属同意签字后,对伴有意识障碍不能配合的患者,双手给予有效约束,并安排一名护士专门守在患者床旁,保证患者无创正压通气的连续性、有效性。待患者意识转清,患者护理人员采用适当的语言向患者讲明治疗的目的、注意事项、配合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感受、紧急情况下面罩的拆除方法等。

2.1.2 选择合适面罩 面罩的合理选择是决定无创通气成败的重要因素。根据患者鼻子的形状、大小选择合适的面罩,并且调整好固定带的张力,以两侧系带各能伸入一指为宜。

2.1.3 护理 患者治疗初期,取平卧位,使头、颈、肩在同一平面上,头略向后仰,必要时去枕平卧,保持气道通畅,防止枕头过高,使呼吸道变窄,影响气流通过,降低疗效。待患者意识转清后,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取半卧位,坐位。

2.2 上机后的护理

2.2.1 病情观察(1)观察人机适应性。观察患者潮气量、分钟通气量、漏气量的变化,并根据病情调节各参数。如在使用时患者出现胸闷、气促加重,立即取下呼吸机面罩,并查找原因。(2)观察血氧饱和度和血气分析的变化。使用呼吸机后,护理人员应随时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注意患者心率、血压的变化以及有无发绀情况。上机2~4h后,应复查血气分析,并根据结果调整呼吸机的参数。本组8例患者4h血气分析提示,PaCO2无明显下降,调高IPAP压力增加潮气量后,再次复查血气分析PaCO2,下降较明显。

2.2.2 呼吸道护理 无创通气过程中,患者常感觉口干舌燥,排痰不畅。加强呼吸道湿化,并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咯痰。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适当增加饮水量。对于痰量较多、排痰不畅、严重意识障碍的患者,定时给予翻身拍背,按需吸痰,并随时作好气管插管的准备。本组2例患者因痰量多,气管插管后改有创机械通气。

2.2.3 管道的观察 保持呼吸机管道的通畅性、紧密性;防止回路内积水,每1-2h检查1次呼吸机管路,出现积水及时清理。20例患者均未出现管路漏气、积水现象。

2.2.4 并发症的护理

BiPAP呼吸机治疗主要的并发症为胃胀气、面部皮肤压红和破损、误吸[4]。本M有1例患者由于低蛋白血症伴颜面部水肿,面罩长时间压迫,使颜面部的皮肤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局部压红。脱机后给予增强型治疗贴;交替使用鼻导管与正压通气辅助呼吸。因此,对长时间使用面罩的患者,在面罩与皮肤受压处贴上康惠尔泡沫辅料,并交替使用鼻导管与正压辅助通气,可有效缓解皮肤受压的情况,减少压疮的发生。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时,如患者反复吞气、张口呼吸、吸气压过高,可使气体直接进入胃,引起胃肠胀气。本组病例中有3例患者在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中出现了胃胀气,2例患者意识转清后,经护理人员再次宣教可以用鼻吸气、用嘴呼气后症状减轻,另1例患者经胃肠减压、口服胃肠动力药物后,胃肠胀气症状好转。

3.小结

通过对2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伴意识障碍患者使用无创通气的护理,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无创呼吸机的性能、适应症、操作及解除故障方法。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自主呼吸能力,加强气道管理,防止痰堵塞窒息,可使患者取得良好的疗效,减少插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崔金波,万群芳,吴小玲.NRS2002预测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疾病伴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临床结局的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9):10-15.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寒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2013.36(4):255-264.

篇4

【关键词】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40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43-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老年人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类疾病,随着人口老年化的加剧,该类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正呈现上升趋势[1]。该类疾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研究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病情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故本研究采用两种护理方法对比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2011年1月――2012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112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常规组有56例,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1.4±5.7)岁;病程5-21年,平均病程(14.8±3.5)年。常规组56例,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61-87岁,平均年龄(72.6±4.9)岁;病程4-21年,平均病程(15.7±2.9)年。患者的共同临床症状表现为:慢性咳嗽、胸闷、气短、咳痰等。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法相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法护理,综合组采用综合护理法,包括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用药护理。对比两组疗效、肺部功能指标,总结有效护理措施。

1.3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分三个等级: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慢性咳嗽等症状消失,且一年时间内未再复发;有效:慢性咳嗽等临床症状显著减轻,咳痰量也显著减少;无效:各项临床症状无改善,且有加重趋势。测定FVC、FEV1、FEV1/FVC指标判断肺功能改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对数据统计分析,肺功能指标采用(χ±s)表示,用t校验,疗效判定采用N%表示,用X2校验,若P

2 结 果

2.1 患者肺部功能指标对比 患者腹部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如表1所示,综合组FVC、FEV1、FEV1/FVC指标明显优于常规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患者疗效对比 疗效结果统计如表2所示,综合组总有效率(94.65%)明显高于常规组(80.36%),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从表1与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综合护理,肺部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护理,且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效果显著。现将综合护理具体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3.1 基础护理 为保证治疗和护理的有效性,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病房是必不可少的。病房内需通风透气、定期消毒,营造安静无噪音的环境。病房保持恒湿状态,温度宜控制在20℃左右,湿度应保持在50%左右[2]。若病情较轻,应建议患者多下床走动,运动时间一般控制在半小时左右。协助家属照顾患者,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遇到并发症应立即请医生及时治疗。

3.2 心理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较难治愈,再加上老年患者体质虚弱、身体抵抗力下降,常常反复发作,需要多次住院,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患者常会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3],护理人员需要特别注意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做好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认真听取患者倾诉,向患者详细讲述该类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让患者保持轻松的心态,建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通过疏导、安慰等方法来缓解患者积压的负面情绪。给患者贴心的服务,让患者把医院当成自己家一样,安心养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疾病。

3.3 呼吸道护理 对于老年患者,呼吸道氧疗是很有必要的,每日给予患者吸氧12h,氧流量在1-2L/min。同时及时清理患者鼻腔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通畅[4]。老年患者痰液粘稠,护理人员应该指导患者采取有效排痰方法。首先,采取舒适的卧位,吐痰前先深呼吸数次,并保持张口状,同时连续咳嗽,等痰到达咽喉部位,再用力咳嗽将痰吐出。若患者病情严重,咳嗽困难,可采用雾化吸入法治疗。

3.4 用药护理 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选取不同的药物,为防止感染应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同时服用祛痰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若使用雾化液,则温度应控制在30℃左右为宜[5],静脉滴注药物时,需严格控制滴速,同时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遇到不良反应及时报告主治医生。向患者认真讲解气雾剂的使用方法,让患者掌握正确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小玲.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09(20):72.

[2] 林秀菊,赵晓华,刘云.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9):10-11.

[3] 刘建平.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因素调查及护理对策[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5):895-896.

篇5

1临床资料

200507/200703我科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66(男40,女26)例,年龄65~82岁. 全部患者均符合COPD诊断标准,并有急性期的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咳嗽加重,痰量增加或出现脓性痰和喘息加重. 将病例按入院顺序分为循证组36例,对照组30例,两组具有可比性,均给予吸O2,控制感染、解痉平喘、止咳化痰等治疗. 循证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雾化吸入异丙托溴配合排痰训练. 即在雾化器内加异丙托溴铵500 μ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30 mL雾化吸入15~20 min,2次/d,7 d. 俯卧位叩背排痰训练:头部用软枕垫高15~30度;双手向上,放于头两侧,在髋、膝、踝关节外垫软枕. 叩击者以空掌心,从外向内,从下向上有规律地叩击,以40~50次/min均匀叩击,振动的相临部位应重叠1/3,力量的强弱以患者能承受为宜. 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以利于提高疗效[1]. 俯卧时个别患者会出现胸闷等不适,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俯卧位可促进排痰,消除不安心理,以取得其理解与配合,多与患者交谈,观察其表情,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护理过程. 疗效评定: 显效-治疗4 d,咳痰、喘、肺部罗音和/或哮鸣音消失;有效-治疗4~7 d, 咳痰、 喘、 肺部罗音和/或哮鸣音减少或消失; 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或者加重. 结果循征组显效15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8.79%.

2讨论

COPD急性期患者应在医生治疗的同时合理地采取氧疗、雾化及引流、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等. 循征组采用雾化吸入异丙托溴铵配合排痰训练的方法,异丙溴铵可以阻断COPD患者呼吸道平滑肌上M胆碱受体,阻断由胆碱能神经引起的支气管痉挛,使呼吸道扩张、阻力下降,从而改善通气和氧合,改善肺功能[2]. 另外二级以上支气管的走向大多数朝后下方,仰卧与侧卧均不能达到有效排痰;由仰卧转为俯卧位,可使肺内液体重分布,减轻肺后部的负担和改善通气,改善肺前部的灌注,使通气血流比率更匹配,使萎缩的肺泡膨胀,增加功能残气量[3],再通过叩背震动患者背部,可使痰液及时咳出. 通过对66例COPD急性期患者采取较常规护理更为有效的方法,增加护理干预的有效性,提高整体护理水平,使患者得到更快、更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张丽萍. 阻塞性呼吸道疾病患儿的引流及其护理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0):559.

篇6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优质护理

【中图分类号】R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231-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其患病率和死亡率高,且有逐年增加之势。COPD患者常因反复多次住院治疗而增加了经济负担,降低了生活质量[1]。我院呼吸内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对患者进行全程优质护理,效果满意,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入选患者60例,男48例,女12例;年龄65-80岁;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2],其中使用呼吸机患者26例,未使用呼吸机34例;所有患者均配合治疗。

2.护理

2.1 入院护理

2.1.1 用物准备 接到入院通知,按要求准备床单位、氧气、及相应仪器设备。

2.1.2 热情接待 面带微笑热情迎接患者,给患者和家属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2.1.3 环境介绍 主动进行自我介绍,介绍病区环境和主管医生、护士及护士长,做好患者的安全教育,使患者产生亲切感及信任感。

2.2 住院期间护理

2.2.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应用心电监护仪随时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能否自咳嗽、咳痰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是否伴有呼吸困难及意识状态的改变,有无胸闷、胸痛等症状,应高度警惕是否并发气胸。

2.2.2 安全护理 予佩带手腕带,修剪指甲,床栏应用,睡气垫床。对于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若不能耐受而预图拔管者,给予适当镇静,双手可佩带网球拍,并予约束带约束双腕部,松紧应予能伸入患者自身手指1指为宜,不可过紧,定期观察约束部位皮肤情况,每2小时松解一次。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并按摩受压处皮肤,防止压疮。

2.2.3 基础护理 保持床单位及室内环境整洁,做好口腔护理。每天予生理盐水棉球行口腔护理2次,并观察口腔异味及口腔粘膜情况。

2.2.4 气道护理 指导痰多粘稠且难咳患者多饮水,以达到稀释痰液的目的,必要时雾化吸入。气管插管者应牢固固定,每4―6小时测量气囊压力一次,保持压力不超过30cmH2O,头部可取稍后仰,1―2小时转动头部1 次。及时吸痰,每次吸痰前应协助患者翻身、叩背,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先吸气管插管内痰液,后吸口鼻腔内分泌物,吸痰管外径不超过气管插管内径1/2,每根吸痰管只用一次,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吸痰压力为0.02~0.026兆帕,吸痰前后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1―2分钟。

2.2.5 呼吸机 指导患者与呼吸机同步呼吸。妥善固定呼吸回路,每3天更换一次呼吸回路、湿化器及细菌过滤器,积水杯内的冷凝水不超过1/3,要及时倾倒。每天更换湿化水,注意气道湿化,湿化温度设定以低于体表温度2℃为最付佳,一般将呼吸机储水罐加热至35―38℃,呼吸机报警应及时查找原因并处理。长期应用呼吸机者可产生依赖性,要经常告诉患者加强自主呼吸,争取早日脱机。

2.2.6 心理护理 COPD患者因病情反复发作,呼吸困难,导致患者焦虑、急燥、恐惧的心理,担心预后。护士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运用倾听、解释、安慰等技巧与患者沟通,表示关心体贴患者,向病及家属讲解各种诊疗护理操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消除其疑虑,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

2.2.7 营养支持 能经口进食的患者,鼓励患者多饮水,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给予高蛋白、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糖类和淀粉类)饮食,因淀粉或糖分过高的食品可使体内Co2产生增多,加速体内Co2潴留,并少食多餐,以软食为主。对于机械通气者,可鼻饲流质饮食,每天6次,每次200ml,并可结合肠内营养乳剂予加热器加热后自鼻饲管内缓慢滴入,一般500 ml维持8小时以上,防止滴入过快而引起腹胀、腹泻。

2.2.8 休息与活动 协助患者取舒适,对于机械通气者可头高30度卧位,护士可应协助患者进行肢体被动运动,每天2次,每次15―30分钟,活动辐度不宜过大,防止脱管。

2.2.9 呼吸功能锻炼 护士应教会患者进行缩唇呼气、腹式呼吸、吸气阻力器乖呼吸锻炼,以加强胸、膈呼吸肌肌力和耐力,改善呼吸功能。

2.3 出院指导

2.3.1 宣教 注意保暖,防止着凉。告知患者戒烟的重要性,避免吸入刺激性气体及粉尘。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指导患者遵医嘱合理用药,避免滥用药物,如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症状明显,应及时就诊。

2.3.2 营养指导 告知患者及家属制定出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计划。应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饮食应细嚼慢咽,如有消化不良者宜进软食,餐后不宜平卧,避免进食汽水、豆类及胡萝卜等产气食物。

2.3.3 康复指导 使患者理解康复锻炼的重要性,让患者发挥主观能动性,量力而行。锻炼时尽量选择安静、空气新鲜的地方,可选择慢跑、散步、气功等锻炼方法,不可太剧烈,以免加重呼吸困难。冬天锻炼时应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尽量少到室外活动。

3.小结

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是要满足患者基本生活的需要,保证患者的安全,保持患者躯体的舒适,协助平衡患者的心理,取得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协调和支持。通过对60例COPD患者的全程优质护理服务,不仅深化了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也有效地改善了护患关系,提升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无创通气;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呼吸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慢性呼吸系统出现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发展到终末期会出现较高的致死率,为临床一种常见的危急重症。笔者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43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现将其治疗效果以及护理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6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43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呼吸衰竭患者,男23例,女20例,年龄为72-86岁,平均年龄为79±1.3岁,重症呼吸衰竭标准:PaCO2升高(≥80mmHg,1mmHg=0.1333KPa)伴严重的酸中毒(PH值≤7.20)。患者均出现昏迷、昏睡以及嗜睡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可自主进行呼吸,痰液较少,无休克与气胸等并发症。所选取的患者均拒绝接受气管插管有创正压机械通气(IPPV)治疗。

1.2 方法 给予患者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辅助进行通气治疗,IPAP治疗水平为16-24cmH2O(1cmH2O=0.098KPa),EPAt范围为3-5cmH2O,氧流量控制在每分钟3-8L。所选取的患者均接受营养支持、化痰、平喘以及抗干扰等综合性治疗。在机械通气前、通气后分别于1-2h、4-6h、12-24h对患者进行血气分析。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意识、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气道分泌物变化进行观察。

2 临床治疗效果

给予患者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辅助通气治疗4-6h,其中20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PaCO2降至低于80mmHg,pH值超过7.25,患者意识障碍明显好转;5例患者意识以及血气明显改善,但对患者的大便血氧饱和度、以及患者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可见在其稳定状态下,需继续对患者实施通气12-24h,可见PaCO2降至低于80mmHg,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58.1%;18例患者在实施BiPAP辅助通气4-6h之内,患者的pH值、PaCO2、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困难以及意识等状态进一步恶化而放弃BiPAP实施辅助通气治疗。

3 护 理

3.1 治疗环境 所选取的患者均在护理监护条件下(最少包括监测脉搏血氧饱和度、血气、生命体征,吸引设备),给予患者实施BiPAP辅助通气治疗,医护人员首先应认识以及了解无创机械通气NPPV,引导患者如何应用NPPV治疗,协助患者进行正常的咳嗽排痰工作,监测漏气、人机协调性,同时医护人员应具备处理以及诊断NPPV的能力,由经验的专业医护人员对呼吸机工作情况进行监护同时对患者的身体症状等情况观察[1]。

3.2 呼吸机准备以及安装面罩 在治疗前,对呼吸机功能以及电源进行正常检查,确认呼吸回路管理以及呼吸机清洁,保证其处于正常使用的备用状态;将床头抬高30°卧位,头部略向后仰,对患者的口鼻腔部位进行清洁,选择合适的面罩,固定好面罩位置,以无明显漏气的最小张力为最适宜的松紧程度,同时必须保证面罩舒适度以及密封性,防止面部皮肤以及鼻梁受到压伤。将输氧管从面罩盖输氧孔介入,氧流量控制在每分钟3-8L[2]。

3.3 监护呼吸机工作以及患者病情变化 选择BiPAP S/T模式对患者实施同期治疗,对于有过呼吸机治疗历史患者,可将IPAP水平直接调整到患者可耐受的最高通气支持水平即治疗水平(16-24cmH2O),EPAP为4-5cmH2O;第1次接受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可先采用适应性调节方式:IPAP水平从4-8cmH2O开始,待患者对药物具有耐受性后上调剂量到治疗水平,约每10-20分钟可将剂量逐步上调2cmH2O;EPAP水平控制在4-5cmH2O水平,尽量保护患者的正常呼气运动功能,有利于呼吸机送气治疗。一般医生口头直接下达医嘱之后,医护人员口头进行复述,无误后调整参数,并详细记录参数,将这些具体内容告知每班值班人员。如呼吸机报警,可对气道分泌物、呼吸机管理脱落以及扭曲情况、面罩松弛漏气等方面进行检查[3]。

3.4 并发症护理 实施BiPAPS呼吸机对患者治疗后主要并发症为面部皮肤坏死溃疡、胃胀气、呼吸道分泌物潴留等。导致BiPAPS治疗失败的关键为呼吸道痰液潴留[4]。本组2例患者实施负压充分吸痰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18例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与呼吸道痰液尿潴留有直接关系。在临床治疗期间,气道出现湿化,应给与患者定期拍背翻身护理,引导患者进行间歇性咳嗽,可显著提高无创同期治疗的成功率。本组患者中6例患者出现胃胀气,取半卧,IPAP压力控制在低于24cmH2O,其中3例严重患者在接受胃肠减压治疗后,胃胀气明显缓解。所选取的患者中出现2例面部疼痛、红肿,主要原因为面罩固定过紧,可适当放松固定带,患者应保持正确睡姿,避免面罩受到压迫,红肿可自行消退[5]。

参考文献

[1] 吴文娅.无创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重症呼吸衰竭的护理分析[J].吉林医学,2012,33(32):7127-7128.

[2] 薛峰,李锋,沈大跃.BiPAP联合尼可刹米针治疗老年重症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64(10):745-746.

[3] 梁智雄,胡松,罗琳.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临床研究[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0,63(6):5423-5424.

篇8

关键词:连续护理模式;老年;慢性疾病;护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360-02

前言:慢性疾病是大部分老年人都会出现的病症,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讲,由于身体上各项指标的下降更加容易患上一些非传染性的疾病,同时由于老年人生理上的不断衰老还伴随着焦躁以及忧虑等等精神以及心理问题,使得其在医疗上的花销越来越多,而对于老年人的护理,医院以及相关的社区都存在护理服务上的脱节,连续性护理模式的缺乏是其主要的原因?

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主要是对本市的老年慢性疾病的相关护理人员以及其中的老年人共16名,其中相关管理人员为2名,护理人员为2名?本市老年公寓的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14名?

2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是在查阅了相关的文献的基础上进行了访谈的设计,然后对其中符合标准的16人进行了具体的访谈?访谈提纲大致来讲:其一是对护理工作者进行的访谈,内容包括“是否了解连续性的护理模式”?“怎样理解连续护理的问题”和“对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如何实施连续护理”,其二是对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进行的访谈,包括“出院后选择什么场所进行康复治疗”以及“在老年公寓中获得的联系护理服务”?然后对访谈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结果[1]?

3 研究结果

(一)相关护理工作者对连续护理模式的了解

访谈中4名护理工作者表示对连续护理模式概念不甚了解,但是对于其认识有着自己的理解,认为,“连续护理工作应该是基于整体性以及连续性的基础上进行的较为全面的护理工作,对于这样的工作不仅能够有效的对医院的医疗医院进行节省们还可以对老年人的护理更加的周到”?

(二)慢性疾病老年患者对出院场所的选择以及认识

在访谈中对患有慢性疾病的7名老年人进行的访谈中有6名老年人选择在社区进行后续的康粗治疗,认为自己已经习惯在社区生活,由此可见在社区中进行老年人慢性疾病的护理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同时也是连续性护理的主要场所?同时在其相关的访谈中还体现出了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在出院后无论是选择在养老机构还是在社区进行后续的康复治疗,在城市中的相关的康复治疗以及护理服务都是质量非常好的,对于此,其中的4名老人还谈到,“在自己的社区中基本上都会对老年人进行免费的体检活动,并且基本上是一年要进行两次左右,同时在免费的体检中好包括了进行心电图的检查以及进行血尿的长规性检查等等,除此之外,在社区中还会进行关于健康养生以及保健的社区讲座,并且一些医生还会给老年人讲解在吃药以及日常锻炼过程中需要小心注意的问题”?同时市区中的社区基本上都是进行二十四小时的护理工作,一些老年人如果遇到什么身体上的问题可以及时的向护理工作者进行相关的咨询?对于一些患有残疾的老年人还会进行免费的上门治疗以及护理工作,并且对其进行良好的康复指导?同时还对老年人的心理以及精神给与及时的关心?

(三)对老年人连续性护理存在的相关问题

就我国目前来讲,基本上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在整个的护理过程中各个环节时处于脱节的状态,一些护理人员在访谈中谈到,“基本上医院里的老年人都是处于慢性疾病,而且都是从后期转为慢性病才进入院中,对于这些老年人具体的病症以及相关的护理以及治疗是没有办法从医院得到的,因而只能是向病人进行询问来获知病人的情况,然后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裁决措施”?从中可以看出在对老年人进行护理的整个过程中环节上脱节的问题[2]?

4 研究讨论

(一)对于老年人慢性疾病连续护理现状分析

研究对慢性疾病老年人的连续护理模式的应用首先要了解连续护理模式的内涵,具体来讲,就是患病人从一个地方或者是医院接受治疗之后转到另一个地方,或是社区或是养老机构或是家中进行后续康复治疗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需要一个团队去进行整体的服务?包括需要相关的医护人员,需要相关的社会工作者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等等,对于病人的实际患病情况以及治疗情况进行连续性的护理,促使病人最终康复?而我国现今对于老年人的连续护理服务仅仅是停留在概念了解的基础上,一些基层的护理人员对于连续护理的认识都不够充分,同时在一些二级以及三级医院中在连续护模式上基本与社区脱节?因而我国的联系护理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发展过程?

(二)患有慢性疾病老年人出院后选择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重以及我国社区护理的快速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都更加希望在出院以后在社区进行后续的康复治疗,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其家人也非常支持这些患病老人在社区进行后续治疗,不仅能够对老年人的康复有很大帮助,还促进了老年人得到全面的医疗护理,因此可以说在社区进行对慢性疾病老年人的连续性治疗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趋势?

(三)建立连续护理模式相关服务平台

建立连续护理模式的服务平台主要是借助于网络进行,在家庭以及医院和社区之间建立起网络链接的信息沟通桥梁,作为三者之间了解病人病情以及对促进病人治疗的信息枢纽,在这个网络平台中,可以将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进行实名登记,将老年人的身份信息以及病情状况和居住地址等等建立成电子档案,并且定期对其信心做更新,医院以及社区可以根据老人的电子档更好为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进行后续康复治疗,从而促进连续护理模式的有效应用[3]?

结论:综上分析可知,我国对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进行连续护理服务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是连续护理模式的应用必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仅可以有效的促进患病老年人的康复,还能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连续?

参考文献

[1] 程淑玲. 应对老龄化社会的中国连续护理模式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

篇9

主要从2008年4院,对我院所管辖的社区中的200例老年慢性疾病患者所进行的护理干预。本组的200例患者中,有100例男患者,100例女患者;患者的年龄在58~82岁之间,其平均年龄为69±8.2岁;通过有关调查,本组患者的文化程度主要是分为:有20例患者是大专以上的文化,有110例患者为高中文化,有80患者为初中以下的文化;在本组患者中,有120例患者为高血压患者,有35例患者为糖尿病,有45例患者为其他的慢性疾病。

2护理干预的方法

2.1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对本管辖社区的居民分发有关慢性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小册子、五颜六色的宣传纸张,并且还要在社区内的宣传栏上、黑板上、小讲座、大讲堂、社区的咨询处等为患者、居民宣传有关的慢性疾病的知识、保健意识、健康教育知识等。通过这样广泛性的宣传教育,不仅能纠正患者的“三低”(知晓率低、用药率低、控制率低),还能逐渐改变患者“三不”(不规律的用药、不难受不服药、不爱吃药)的不良习惯。

2.2端正患者的治疗态度以及信念

社区的护理人员在平日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便于及时的了解患者以及居民对于慢性疾病相关的知识的了解、掌握的情况,还能清楚的知道患者的需求以及对坚持治疗有可能获得益处的认识;同时,还能及时的掌握对患者治疗引起影响的有关障碍。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加强对患者不良的行为、习惯的纠正、处理,通过改变患者对治疗认识的态度以及理解的能力,促使其行为从根本上发生变化,除此之外,还能加强对患者的遵医行为以及接受治疗的顺从性。

2.3指导患者合理、科学的饮食习惯

社区的医务人员在详细的了解了本社区慢性疾病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之后,首先要对他们的膳食情况进行认真的评估,通过对膳食的评估,促使患者了解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与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密切关系,从而帮助患者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采取有效的、健康的、有益的生活、行为方式,其中主要包括:戒烟、戒酒、改变生活方式、节奏、摄入低盐、低脂肪的食物、适当的增加钙等微量元素的摄入等。特别是要对降低食盐量的摄入,护理人员要建议患者每天摄入的食盐量不能超过6g,其摄入食盐量的体积大约是相当于一个啤酒瓶盖去掉了胶垫之后的整个容量。通过对本组患者进行大讲堂的健康教育主要是控制盐分的摄入量,同时还要指导患者在家庭中烹饪低盐量的食物,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现在为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现场的操作,并且让患者、家属尝其味道,以便在以后的烹饪中有效的控盐量。

2.4避免情绪的波动

在社区健康教育中,护理人员要让居民们逐渐的认识到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健康的心理状态、社会因素等,能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血压。对于患者具有不良的情绪,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采取关心、鼓励和支持,不仅要让患者参与到治疗和监测中,同时还要让家属积极的参与其中;逐渐的以往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在社区内、家庭内构建一种科学的、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谐环境。

2.5适量的运动

社区的护理人员建议患者每天进行适量的、合适的运动;通常情况下,患者每天需要运动一次,每次运动30min左右,不能过分的疲劳,每周运动5次左右为最佳。若是患者在每天定时定量的运动,不仅能有助于患者慢性疾病的康复,还能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

2.6随访

在本社区内选定一个每周测血压的日子,由于社区的护理人员根据当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导出每次进行随访的人员,护理人员需要提前一天或者是当天上午的时间告知患者,在检查的当天需要带上自己的病历本、高血压(糖尿病)记录本、用药记录本(或者是药瓶)等到指定的地点进行复诊。对于不能在当天进行随访的患者一定在预约在下次随访。作为社区的护理人员,在日常生活中,要用电话、上门等位患者服务,叮嘱他们及时的复诊、用药、监测、调整等,促使医护与患者之间构成良好的交流、沟通的环境。

3结果

对本组的200例患者进行2年时间的干预护理之后,患者对相关的慢性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医护与患者以及家属之间的交流沟通加强;通过干预护理,促使护理人员能及时的了解并掌握患者用药、服药、病情等的好转情况。本组的患者通过2年时间的护理干预之后,其体质有所加强、心情舒畅、慢性疾病的复发率较低、生活方式也有所改变。

4讨论

社区的护理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可及性等的特点,是做好社区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心理护理的重要前提。社区护士作为社区的一员生活在自己的社区中,对本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基本情况非常熟悉,方便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情绪变化,容易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社区护士经常到患者家中进行家庭访视增加了心理上的亲密度。所以,社区护士比医院护士更加容易获得好的干预效果。

篇10

【关键词】 社区; 高龄; 慢性疾病;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3-0100-02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现在是社区医院重点关注的疾病,患此类疾病的患者多为6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患者除需要长期进行药物治疗外还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理也是疾病治疗的关键,故对于此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1-3]。2012年3-10月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8例高龄慢性疾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38例高龄慢性疾病患者,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62~78岁,平均(69.5±2.5)岁。其中高血压11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15例,糖尿病12例,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WHO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心理护理。患者患病后心理方面多会出现变化,而乐观的心理对患者的治疗有积极意义,故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使之可以勇敢地面对疾病,乐观从容地面对疾病,从而促进疾病康复是护理人员应尽的责任。

1.2.1 初诊 患者初诊时应首先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为患者建立社区健康档案,通过资料完整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家庭背景、疾病初次发生情况、服用药物情况等。高龄患者多会感到孤独,需要其他人的关怀,护理人员在初次接触时应给予其一个良好的印象,使其信任医务人员,在治疗中积极配合。可通过向其介绍医院环境,搀扶患者等语言和动作取得其信任[4]。

1.2.2 日常生活护理 高龄老人多会很孤独,其子女多在工作,平时很忙,只有节假日才可陪伴。而患病后会感到紧张再结合孤独感多会有厌世的想法,其在日常服用药物时会有倦怠,药物依赖性会较差,这对疾病康复很不利。护理人员应在日常生活中多与患者沟通,可通过电话定期对其回访,询问其现今的疾病、服药、生活等情况,并给予其指导,嘱其定期来医院进行复诊。沟通中应耐心地倾听其的叙述,尽量不要打断。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劝其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乐观地面对疾病。在沟通中也可劝导患者多进行兴趣的培养,可定期参加社会活动以消除孤独的心理,多与其他老年人交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促进疾病的良好控制[5-6]。

1.2.3 制定方案 每个高龄患者的情况均有不同,故应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计划。在患者社区慢性疾病档案中加入患者心理状况分析的部分,对患者心理情况进行分析后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心理方面自卑感强的患者应注重其自尊心,引导其正确地看待日常生活事务,找出自身的问题,处理好自身的人际关系。易怒、脾气暴躁的患者应嘱其多想一些开心的事情,学会倾听他人的谈话,对所有事情都应有耐心。高龄老人的心理特征有如下几种情况,(1)孤独:高龄老人中有些是独居生活,生活中很孤独,缺乏与他人的沟通,在失去配偶后其生活更加孤独。空虚、寂寞会产生孤独感,多会有自己已经没用了,对社会对家庭都没有价值了,多会有孤独、空虚、伤感、精神萎靡、易烦易怒的心理表现。(2)依赖心理:高龄老人多会产生依赖的心理,希望得到其他人的同情,这样其就找到了一定的安慰。故其什么事情都要询问所信赖的人,缺乏自身的判断,自己本来可以做的事情也依赖他人,如病前可以正常买菜做饭,但患病后就不想去做这些事情。(3)恐惧、悲观:高龄老人患病后会有恐惧、焦虑的心理,其会感到自己拖累儿女,甚至会有消极情绪。长期以往会发展成为抑郁症,对疾病和自身健康有很大伤害,患者可表现为对生活缺乏信心、情绪低落、整天郁郁寡欢、思维迟钝等。

1.2.4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高龄患者知识方面不足,对疾病有所顾虑,故应满足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定期举行疾病知识讲座,让患者了解疾病的治疗、护理等常规知识。讲解疾病时应口语化,让患者可以了解。组织患者定期交流疾病控制心得,并参与其中,引导其正确控制疾病。一些高龄患者尤其喜欢使用偏方治疗疾病,偏方中有一些有科学性,但很多缺乏科学性,盲目地迷恋偏方会导致疾病控制不良,故在交流中应引导老人使用科学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1.3 评价标准

心理护理开展前对所有患者进行满意度的调查,调查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项,心理护理开展6个月后再次对所有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2 结果

经心理护理后患者的心理得到很好的改善,可保持良好的心理面对疾病。心理护理开展前患者的满意度为84.2%(32/38),心理护理实施6个月后再次对所有患者进行调查问卷显示患者满意度为100%,患者的满意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 讨论

高龄慢性疾病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且这一群体在逐年增多,资料显示我国现今已经进入高龄老龄化社会。高龄慢性疾病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易出现心理问题,抑郁等不良心理表现会对疾病有很大的影响,使疾病恶化[7]。故对此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良好的心理状态会促进疾病康复,对治疗有积极意义,患者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8]。

本组资料中老年患者均给予心理护理,结果显示经心理护理后患者的心理得到很好的改善,可保持良好的心理面对疾病。心理护理开展前患者的满意度为84.2%(32/38),心理护理实施6个月后再次对所有患者进行调查问卷显示护理满意度为100%,患者的满意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这表明通过对老年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可消除患者的致病的心理因素,避免患者的疾病进一步发展,从而出现恶性循环,患者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患者的心理状态积极向上也影响整个家庭,使家庭和睦,减轻了家庭的各项负担,患者各项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现今的医学模式尤其重视心理方面的护理,将患者的心理作为疾病改善的一项指标,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应具备心理方面的知识,以适应这一护理模式。故笔者建议应全面提高所有护理人员的心理知识水平,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经验及理论水平,以确保所有患者得到有效地护理,提高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可加强高龄慢性疾病患者的面对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心理对疾病治疗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何芳,袁艳蓉,倪兰英,等.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干部慢性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12,11(6):85-87.

[2]刘琳,黄荆风.68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在住院期间查出艾滋病的心理护理干预[J].医学信息,2011,24(3):345-346.

[3]张圣红.不同护理措施对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况的影响[J].湘南学院学报,2007,9(4):67-68.

[4]陆鸣亚,葛兆章.部队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5):154-155.

[5]李别非,谢秀梅,余国龙.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8):61-63.

[6]严彩莲.心理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9):32-33.

[7]张小青.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1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