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腔医学的了解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口腔医学的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口腔医学的了解

篇1

[关键词]口腔医学;教学改革;实践意义

近年来,口腔医学的快速发展,各种新的技术和新的仪器被应用于医疗机构中,相应地对口腔医学专业人才质量要求也有所提高。面对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普遍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学校就需要实施教学改革,以培养符合职业要求的高素质的实践型人才。

一、口腔医学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教学理念的改革

口腔医学教学延续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即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学生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以考试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质量。虽然在中国的教育领域中,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的口腔医学专业人才,但是,口腔医学的快速发展,加之口腔医疗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就需要口腔医学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着力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口腔医学教学改革就要相应地改变教学观念,以此为指导思想实施口腔医学教学改革。所以,口腔医学的教学改革要顺利实施,就要改革教学理念,围绕着理念拟定教学计划,以提高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口腔医学教学之所以要实施改革,是为适应时展的需要。教学改革的过程,也是不断充实教学内容的过程。根据目前口腔医学人才质量要求,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有娴熟的操作能力。特别是各种新的口腔治疗仪器,需要学生能尽快地熟悉并灵活运用。这就需要口腔医学专业教师从学生职业需求的角度出发,将这些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了解口腔医学的前沿。随着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有所提升,就会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充满信心,从而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探索专业知识的活动中,同时开阔了视野,由此而提高了口腔医学教学质量。

(三)教学形式的改革

口腔医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往往会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以期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且以理论教学为主,所以,案例教学很难对学生的操作能力有效培养。强化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就是要将理论教学与职业训练相结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补充学习内容,面对问题独立解决,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口腔医学专业的校企合作教学,就是学校与医院、企业等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聘请医院口腔医师以及企业的义齿技师作为学生的导师,为学生操作以指导,以使学生在理论基础上提高操作技能,同时还会根据实训教学中所积累的知识对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以补充。学校要完善教学,还要对来自于医院和企业的导师开展教学培训,并与学校专业教师建立交流平台,共同探讨实训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以确保实训教学的时效性。

二、口腔医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意义

(一)口腔医学教学改革是时展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腔医学领域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提升,要求学校要实施必要的教学改革,通过不断地调整教学模式,革新教学理念,来提高教学质量。从口腔医学教学内容来看,不仅需要掌握口腔修复技能,还要对义齿加工行业有所了解,且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口腔医学实施教学改革,就是要以教学新理念为指导,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围绕着学生而展开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口腔医学人才具有实践意义。

(二)校企合作可以提高学生对职业环境的适应性

口腔医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有娴熟的操作能力。校企合作作为一项系统化的教学工程,是学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是将教学延伸到职业岗位上,促进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整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检验,帮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从实践的角度以深入理解,使学生对口腔职业环境能够充分认识,提高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医学人才的培养要围绕着医院的人才质量要求而展开,具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基础知识,还要能够对知识以灵活运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那么,在实施口腔医学教学改革中,需要围绕着新的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对培养较高综合素质的口腔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作者:魏 敏 单位:湖南医药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吉成,宋锦璘,邓锋,等.打破口腔医学本科教育中的“亚斯兰现象”:谈口腔医学本科创新教育改革[J].教改创新,2013(11):34-36.

篇2

关键词: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教学方法;共生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127-02

Analysis of oral medical courses in clinical medicine(general direction)symbiosis provided teaching

Peng Chun1,Song Jin-lin2

(1.Affiliated Yongchuan Hospital,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2160,China

2.Affiliated Stomatology Hospital,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1147,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Song Jin-lin,Email:.

Objective:Clinical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necessary oral medical knowledge supplement is of important value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skills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and comprehensive,has the good symbiosis. At the same time,in the stomatology clinical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practitioners should follow the prevention,diagnosis,diagnosis and reasonable principle,choice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Clinical medicine;oral medicine;teaching methods;symbiosis

临床医学中全科医生是以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的多面手,是在社区医疗机构执行全科医疗的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不可避免地面临常见口腔疾患甚至是口颌系统的急症处理。因此,临床医学全科医师十分有必要掌握口腔疾患急症处理原则和常见口腔疾患的转诊建议。一般而言,临床医学全科医生的培养正逐步规范为“5+3”模式,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经过5年的本科学习,再进入临床医院进行3年规范化培训后,方可取得全科医师执业资格。根据我国《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标准(试行)》中全科医师技能标准的规定,并未将口腔医学的技能纳入规范化培训的标准,结合当前医疗卫生改革和社区医疗机构的发展方向,口腔医学教育在临床医学全科医生培养中不容忽视,需要高度关注口腔医学课程在临床医学(全科方向)教学中设置的共生性。

一、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全科医师培养的重要环节

1.当前我国人口中的口腔卫生水平较低。高发病率的口腔疾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人类的三大疾病之一。我国在口腔保健意识和口腔健康水平方面和欧美日等国家相比,差距十分巨大:青少年龋齿率平均高达80%以上,成年人牙周病患率平均高达90%以上,老年人牙齿保有率少于40%(60岁以上,八个牙齿以上)。特别是儿童口腔卫生状况更为严重,大量的儿童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儿童由于对口腔卫生的保健、口腔疾病的预防等知识教育基本为空白,在乳(替)牙期,出现了大量的龋坏、口腔溃疡、牙周疾病等状况,不能得到有效及时的治疗,极大地影响了儿童身心健康。注重口腔预防保健是社会发展、人们健康水平、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因此,全科医生都有义务担当起宣传口腔卫生知识,在临床实践中重视对患者的口腔预防保健的职责。

2.因口腔疾病带来的全身的其他疾病患病风险认识不足。俗话说“病从口入”,口腔疾病引起的感染和炎症造成咀嚼能力下降,从而影响消化系统,会加重一些病症。有科学家研究证实,牙周病会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危险。另有研究表明:牙周病患者口腔内细菌产生的致癌化合物会诱发体内组织出现炎症,是牙周病可能导致胰腺癌风险增加的原因。还有研究表明口腔卫生差者患肺部感染及肺功能降低的几率是口腔卫生良好者的1.77倍,口腔感染还会引起肾病及一些皮肤病等。正因为对口腔疾病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不足,所以在社区人群中对口腔疾病不重视,口腔卫生保护知识淡薄,加上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中全科医师对口腔诊疗知识掌握不足,无法有效的分诊和治疗,所以增加全科医师口腔医学课程教育显得更为迫切。

3.执业口腔医师严重不足且区域分配不均。执业口腔医师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的专科口腔医院或综合医院口腔科,以及部分非公立医疗机构。据资料统计,受过正规口腔医学教育(本科)的口腔医师不超过3万人。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500~600人一个口腔医师的比例,我国口腔医学卫生人才已远远不能满足日益严峻的口腔卫生需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当前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全科医生扮演着重要的“守门人”角色,全科医生在掌握了口腔医学基本技能后能有效缓解口腔医师不足的矛盾。

4.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中口腔诊断治疗不可或缺。我国医疗体系中最基本的结构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具有分布广泛、诊疗质量能达到一定水准、服务比较周全、完善和方便病人就诊的特点。同时,由于90%左右的常见和多发口腔疾病能在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得到治疗,这样既可以满足对不同层次的口腔卫生服务的需求,又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临床全科医生应完成所辖区域内居民日常口腔疾病的治疗,进行口腔疾病预防、口腔健康保健、口腔健康教育等工作,使社区居民都能获得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口腔卫生保健服务。

5.口腔医学教育是全科医疗特点的需要。强调早期发现并处理疾患;强调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是全科医疗的一个重要特点。全科医生要具备丰富的综合性知识,能对常见多种疾病作出预防意见和早期治疗。大多数口腔疾病是可以通过有效的预防措施和预防方法的指导而减少患病风险的。全科医生可以利用其接触人群广泛,覆盖面大的特点,有效地宣传口腔卫生保健、口腔疾病预防、儿童口腔疾病预防等知识,使社区不同类别的人群都能得到一对一的口腔卫生知识指导,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口腔疾病,特别是牙周疾病是可以通过早发现和早治疗来治愈的。全科医生可以通过掌握的口腔医学知识,尽可能早的发现社区人群中的口腔疾病,并通过病例的判断提出合理的诊疗建议和诊疗方法。对于不需要专业设备要求的常见口腔疾病,如:牙周炎、口腔溃疡、牙龈炎等就可以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中完成治疗;对于需要龋坏、牙列缺失、错颌畸形、牙髓疾病等需要专业设备诊断和治疗的病症,可以提出转诊意见,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社区整体的口腔卫生水平,减少专科医院的就诊压力和患者的经济负担,更能体现出全科医生在社区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价值。

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口腔医学课程设置

口腔医学是临床医学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于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总时数的控制,通常将口腔医学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在全科医师的培养中也没有现成的教学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根据全科医师的工作特点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和课程设置。

1.全科医师的口腔医学教学的培养目标。全科医师通过口腔医学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的口腔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口腔颌面部外伤的应急处理原则与方法,认识到口腔是全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口腔疾病也可以引起或加重全身其他器官的病变,对全身造成明显的影响,全身系统性疾病可累及口腔,并在口腔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因此,全科医师对口腔医学的知识理解与掌握,不仅能培养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还能增长他们的医学知识更新。

2.全科医师的口腔医学教学内容。全科医师的口腔医学教学内容,应根据全科医师在将来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来确定,不能等同于口腔医学专业的教学内容。根据全科医师预防和发现口腔疾病、口腔保健的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全科医师的口腔医学教学内容应从口腔预防学、口腔内科学、口腔外科学、儿童口腔学入手,结合口腔疾病的发病率和人群分布,选择重点内容对口腔常见病、多发病、易发病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讲解内容要根据全科医师的特点,选取不同的侧重点。例如,讲述牙体牙髓病等内容时,并不是要强调具体的治疗方法等,而是重点讲授该类疾病的临床表现、预防和作为病灶对全身机体功能的影响;在口腔颌面部感染讲授中,除了要讲解一般临床表现外,还要对口腔颌面部炎症的特有特征:如,牙源性感染,要尽早消除病灶牙对恢复颌面部的功能带来的影响等。此外,增加介绍咀嚼习惯养成和儿童口腔卫生,牙膏、牙刷、牙线的选择及正确使用方法等教材中没有的口腔卫生保健知识。

3.全科医师的口腔医学教学方法。①宜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画面新颖、注释明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拉近了学生与临床实践的距离。通过多媒体的图片、视频、动画可使一些在教学中遇到的比较抽象的知识点、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问题一目了然,大大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可以将大量的临床典型图片资料,充实到教案中,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②宜采用PBL教学,PBL教学模式即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 based learned,PBL)。PBL教学模式可以从一个或多个临床病例出发,做到以切合实际、解决问题为根本,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实现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重的教育目标。在临床专业全科医师教学体系中,更多强调的不是“教”,而是“学”,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利用PBL教学方法对口腔常见疾病教学可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口腔粘膜病”这一章节中,我们可根据学生们已有的医学知识加以引导他们如何去理解发生在口腔粘膜这一较特殊部位的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

综上所述,口腔疾病发病率高,国内口腔健康水平整体较差,而专业的口腔医疗机构严重缺乏且分布不均,人民群众对口腔疾病的认识不足,是造成国内口腔健康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从业人员以临床医学全科医生为主的社区医疗服务工作者,十分有必要掌握口腔疾患急症处理原则和常见口腔疾患的转诊建议,预防和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也可以通过早发现、早治疗来保障口腔疾病带来的一些对其他疾病的负面影响,临床医学与口腔医学在教学和实践中并不排斥,具有很好的共生性。因此,在建议临床医学全科医生培养中,适当增加口腔医学部分的教学。

参考文献:

[1]胡德渝.我国口腔健康、疾病趋势及发展方向[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9,(9):64-65.

[2]黄实华,徐仙星,郑静,等.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调查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3,(03):153-155.

[3]李正阳.牙周病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关系[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2,(07),576-580.

[4]吴王喜.牙周病可能增加胰腺癌患病风险[J].广东牙病防治,2007,(4):192.

篇3

口腔医学的进步和发展与口腔材料的不断发展更新息息相关。但是口腔材料学是一门难教和难学的学科,涉及的学科内容丰富,包括口腔医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信息学科及生物医学基础与临床的内容[1]。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高职高专口腔医学生掌握材料学的内容以满足临床要求,是目前高校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

一、高职高专口腔材料学教学的现状

1.生源文理兼招,理论底子差

口腔材料学中关于材料的物理性能、力学性能、化学性能和生物性能都对理科知识有很高的要求,对本科理科生来说学习都比较吃力。而我们高职高专院校口腔医学专业招生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则是文科生,对这些文科生来说口腔材料学的知识理解起来非常困难,课程难以接受。这对高职高专口腔材料学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教学资源短缺

在教学资源分布方面,高职高专普遍存在口腔医学师资缺乏的现象。没有口腔材料学的专职教师,大多数教学工作是由口腔修复学教师兼任。而且口腔材料学没有安排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向同学展示的材料很有限,比如印模材料只有藻酸盐印模材料,模型材料只有熟石膏,玻璃离子只有上海产的I型玻璃离子,很多必要的设备也没有购置。

3.教学方法单一

高职高专口腔材料学教育比较侧重于理论教学,教学方式采用“满堂灌”的方法。PBL等教学方法受限于课时只能有限的采用,且效果一般。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调动,普遍反映学习起来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高。

4.课时较少,教学重视程度较低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口腔材料学的总课时在36节以下,实验课时不足1/3。以笔者所在的湖南医药学院(原:怀化医学高等专科)为例,以往课时是18学时,今年减为16学时。在如此少的课时情况下,教学中只能学习常见材料的性能和应用,无法对口腔材料进行更深的了解。同时缺乏实验课,学生只能通过理论课堂多媒体上的图片展示各种材料,无法理解所讲授的知识。

5.课程时间设置与班级人数安排不协调,与口腔专业专业课程进度不一致

为克服口腔材料学缺乏实验课的不便,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将口腔材料学课程设置在第三学期,与口腔专业课程同学期,以便材料学与专业课程衔接。但是专业课程内容分第三和第四两个学期,而材料学教学则固定在第三学期的12周内完成,此时学生还没接触口腔临床专业相关知识,比如讲授热凝义齿基托树脂时,学生还没学习到全口义齿或可摘局部义齿等内容,学习的难度相应有所增加。材料学教学采取大班教学,师生比例悬殊,教学管理比较困难,师生互动比较少。

二、提高口腔材料学教学的思考与对策

目前国家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医学教育。因此,提高高职高专口腔医学教育势在必行。

1.提高对口腔材料学的重视

口腔材料学是一门口腔医学重要的学科,在口腔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口腔医学的发生发展都与口腔材料学的进步息息相关,尤其是口腔修复技术的提高有赖于口腔材料的重大发展。因此,我们在制定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提高对口腔材料学的认识。课程设置时增加材料学课时,适当安排材料学实验课,授课安排灵活,与专业课尤其是口腔修复学授课同步。

2.突出实验课的重要性

学生从实验结果中得出实验数据,在实验中促进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行模块化教学

口腔材料学与口腔专业课程联系十分紧密,在材料的具体临床应用方面往往涉及到临床学科中有关治疗,如果学生缺乏对相关临床知识的系统学习,材料学中很多内容学生都难以理解。鉴于此,可以将材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教学,避免教学中的内容重复,调高教学效率。比如分为四个模块:材料性能模块、口腔内科学材料模块、固定义齿模块、活动义齿模块。模块化教学首先可以使材料学与专业课程有效同步,其次关于材料的临床应用讲解起来容易,学生也容易理解。

4.积极的进行教学改革

教学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法逐步进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中来,不仅要学生“学会”,也要“会学”。在材料学的教学中积极探索和使用新的教学方法。班制采取小班教学,以30人为宜,采用PBL、TBL、微课、慕课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4

[关键词] 胜任力; 口腔医学生;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R 78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7518/hxkq.2013.01.026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将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更好地适应了中国卫生医疗事业对于医学人才的需求。基于胜任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有效手段已在诸多领域得到了良好的应用。笔者将基于胜任力的管理理论引入口腔医学生的本科培养模式之中,并结合口腔医学专业特点和学生培养的规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探究,提出了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口腔医学本科精英培养新模式。

1 胜任力概述

胜任力一词,来源于英语中的“competency”,其原意是能力、技能。被誉为“胜任力研究之父”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在1973年最早将胜任力的理念引入学术界[1]。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

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的、深层次特征。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胜任力的这一内涵被不断拓展,也被广泛地应用于除人力资源管理外的其他领域。

从大学口腔医学生培养的角度来看,胜任力可以概括为口腔医学生在毕业之后的某个特定工作岗位、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中的绩优者所具备的可客观衡量的个体特征及由此产生的可预测的、指向绩效的行为特征,是判断一名学生是否能够胜任未来某项工作的特质,是决定并区别未来业绩好坏差异的个人特征。胜任力的特征中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则是需要后天培养形成的。在本科教育阶段,高等学校或教育机构应该着重培养后天特征,结合人才市场用人需求,站在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有意识地规划和设计培养其胜任力,从而确保受教育的口腔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获得进入该行业的胜任能力[2]。

2 口腔医学生胜任力培养的特点

口腔医学生的胜任力培养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主要是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这与企业员工的胜任力培养截然不同,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性。同时今后还要面对口腔医疗临床实践,因此除注重对学生的口腔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之外,还需同时注意对学生抗压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兼顾学生的个性培养,以便培养出术业有专攻且素质全面的口腔医学生。

笔者认为学生的胜任力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表现在外的表面层,体现在口腔专业知识技能、思维集中力、收集信息的能力等,这些知识、能力与行为易被培养和评价;二是潜在层,如发散型思维、挑战风险的意愿与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相对不易被挖掘与感知,被认为是人的“潜能”;在潜在层与表面层之间还应存在着一个中间层,中间层的胜任力介于表象和潜在的能力之间,这种能力就是本科胜任力培养的着重点,如口腔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人际沟通交往能力等[3]。

3 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口腔医学生培养模式

口腔医学生的胜任力培养应当侧重学生中间层能力的培养。而在当前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结构亟待转型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口腔医学生胜任力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3.1 对口腔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5条也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应对经济全球化下严酷的国际竞争压力,提升综合国力,就必须要拥有领先于世界的科学技术,依靠创新性人才。

口腔医学生虽然仍处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和积累,但也不能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即便是口腔医学生阶段的创造活动很难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新颖产物,他们的创新可能很多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但就学生个体而言却是具有首创的意义。

3.2 对口腔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随着中国口腔医学生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原本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已有相当部分从原有的理论研究或创新型人员转向产业一线的应用型人员。产业应用型人员需要能够很好地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要胜任这类应用性工作,口腔医学生需要具备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从培养模式的角度出发,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口腔医学生实训、实习环节的教学实施,使口腔医学生既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善于将书本知识或其他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创造效益[4]。这样培养的口腔医学生才能真正与社会需求

相符合,口腔医学生的实践素质提高了,才能使高校成为促进口腔医疗事业发展的有利推手。因此应当在本科阶段多举行有创新意义的竞赛、活动等,鼓励口腔医学生进行大胆的探索。

3.3 对口腔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医学作为一个古老的学科,为人类的生存与安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人们的心目中,医生一直是一个恪守誓言、富于同情心、勇于承担责任、积极服务于民众的受人尊重的社会职业。人们也一直认为,医学的职业精神会通过医学教育传承给医学生,医生在服务于大众的社会实践中会秉承与践行这种价值观和责任感[5]。然而,近几十年来,社会民

众常谴责医学界偏离了职业精神、违背了伦理规则。因此,对于口腔医学生人文素养中的职业精神及医风医德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不仅要培养出医技精湛的医生,更要培养出品格高尚的仁者。

4 基于口腔医学本科生胜任力培养的实践

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具体如下。

4.1 通过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创新胜任力

的培养,全覆盖胜任力内涵

首先,打破以前的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分离的模式,创建“一贯制”教学模式,通过课程改革,在培养全程中引入专业知识学习,开展早期接触、反复接触临床教学改革等,加强学生医学专业知识方面的胜任力培养。

通过引入早期接触、反复接触科研环节,培养创新理念和能力,并实行了创新班主任辅导低年级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多段式”导师制和大学生科研计划等项目,同时开设科研设计训练课程,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的科研能力和临床实践应用等职业发展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根据国情、校情,循序推进教育国际化,开拓学生国际视野,丰富创新能力培养方式。通过建设

国际化口腔专业全英文课程、邀请国际医学大师进本科生课堂、开展国际交流营、举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等举措,营造教育国际化的学术氛围,为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树立成就导向、学习国际先进学术知识、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增强自信心等各方面胜任力的培养搭建了国际化平台。

4.2 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胜任力培养

组织出台口腔医学各科实践教学标准。依托四川大学新增的“实践及国际课程周”课程,设立了临床技能训练、科研能力提升、国际视野拓展、社会实践锻炼四大教学模块,保证参与学时的个性化选择,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结合多段式导师制及创新班机制,由各科学术带头人牵头、优秀的导师指导,自主开展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实施国家及学校“三大实验计划”,使学生早期接触科研,培养他们对科研的兴趣。

组织影响大、参与面广的“林则杯”口腔技能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独立创新思想和持之以恒精神;通过“三馆一廊一杂志”即:“中国口腔医学博物馆”、“标本陈列馆”、“图书馆”、“华西口腔校友长廊”、“《中国口腔医学信息》杂志学生采编部”的持续建设工作,同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有机的结合起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华西医院为平台建设示范实习、实训基地,训练了学生的医疗技术,更是强化了对学生医德医风的教育,全方位提升了学生对口腔医疗岗位的实践能力,拓展了实习范围。兼顾口腔医学生的职业特点,除在常规的业务科室轮转外,还在消毒供应室、制作中心等科室实习,实现口腔人才的全面发展。

4.3 弘扬医学职业精神,塑造高尚人格胜任力

弘扬作为灵魂的医学职业精神,倡导的是人文医学的回归,向医学科学、医学教育注入人文精神,使之体现出应有的人文理念[6]。在教授临床技能的

同时抓好实习医生的医德教育,使学生在向医生的角色转变过程中全面完善自己,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7]。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开设了临床前技能培训课程,完全模拟临床实景,同学们通过医生与患者的角色扮演,体验换位思考,全面了解接诊患者的全过程,大大提升了同学们的医患沟通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以医生的身份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的能力。华西口腔医学院同时要求带教老师在平时的临床实习接诊过程中,时刻重视对实习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是口腔医学生医德教育工作最广泛、最基本的途径。

5 结束语

对于中国医疗事业单位来说,每一名口腔医学生都是各个高校培养的“产品”,而评价这个“产品”的核心标准之一就是其能否胜任工作岗位。本文从胜任力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口腔医学生的培养模式及口腔医学生胜任力培养的三个要素,并总结了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对口腔医学精英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McClelland D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

gence” [J]. Am Psychol, 1973, 28(1):1-14.

[2] 胡颍, 徐刚. 基于胜任素质的大学生能力培养[J]. 中国集体经济,

2007(3):179.

Hu Ying, Xu Gang. Competence-based ability cultivation for col-

lege student[J]. China Collective Economy, 2007(3):179.

[3] 贝. 胜任素质理念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J].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8, 30(5):98-101.

Chu Bei. An enlightenment of competence to talent training in col-

leges[J]. J Ningbo University: Education Edition, 2008, 30(5):98-

101.

[4] 郭朝晖, 曹欢. 胜任力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 合作经

济与科技, 2011(412):102-103.

Guo Chaohui, Cao Hua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college talents with

competence as the focus[J]. CO-Operative Economy Science, 2011

(412):102-103.

[5] 徐龙. 加强社区全科医生教育和管理初探[J]. 实用全科医学, 2006,

4(6):694.

Xu Long. A probe into the educ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com-

munity general practioners[J]. Applied J General Practice, 2006,

4(6):694.

[6] 于双成, 金祥雷, 于雅琴. 美国医学教育改革三次浪潮的文化背

景及本质特征[J]. 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2011, 32(12):

11-14.

Yu Shuangcheng, Jin Xianglei, Yu Yaqin. Analyzing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generations of me-

dical education reforms in USA[J]. Medicine Philosophy: Huma-

nistic Social Medicine Edition, 2011, 32(12):11-14.

[7] 郝福良, 张旭东, 董玉英, 等. 加强医德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口腔

医师[J]. 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6):821-822.

Hao Fuliang, Zhang Xudong, Dong Yuying, et al. Enhancing me-

篇5

关键词:口腔医学生 英语 实践

本文在研究分析当前口腔医学专业培养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来口腔专业英语与双语教学的经验,提出了提高口腔医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几点建议。

1、 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育现状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的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育均是在公共英语教育的基础上,首先开设口腔专业英语与口腔医学文献翻译等课程,以培养学生阅读与翻译专业文献的能力,这部分课程通常由英语专业出身的教师讲授;然后以英语为媒介,以学习口腔医学基础或口腔专业知识为目的,将部分基础课或口腔专业课做双语教学,使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并提高他们在口腔医学领域应用英语的能力,这部分课程通常由口腔医学专业出身并且有较好的英语应用能力的教师讲授,教师一般具有出国留学背景。

1、2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1、2、1 忽略学生的英语素养的差别及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的差别,以考试为手段统一要求全部学生都具备较高的英语专业水平。

多年来高校的扩招政策使得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相差比较大,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不同【1】。虽然英语水平较高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受欢迎,但只要具备口腔医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学习能力,那些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大的毕业生足以胜任口腔医学临床工作。他们如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将更有利于临床专业知识与理论的掌握。

1、2、2 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难以维持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目前的专业英语教师队伍基本都来自各高校附属口腔医院的临床一线教师。虽然他们很多都具有出国留学背景,但用英语流畅表达并讲解口腔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引导学生用英语思考口腔临床问题的能力却参差不齐。同时,由于地区与学科发展的不平衡,这部分教师中的一部分往往凭借自身的教育背景优势而拥有更多的跳槽发展的机会。这就导致了很多高校的专业英语教师队伍难以维持长久的稳定性,专业英语教学也就很难长久积淀形成稳定的模式。

1、2、3 专业英语教学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没有形成针对应用能力的多种形式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在我国以考试论“成败”的教育体制下,口腔医学专业英语的考核机制也比较单一,往往就围绕着讲过的中英文教材或参考文献进行机械式的翻译或问答式考试,缺乏针对口腔医学专业英语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进行的拓展式考核体系。多数学生只是机械地将英文翻译成中文,但不能真正消化吸收成自己的语言并加以运用。

阈限理论和依存理论有关学习者语言水平和认知发展间关系的观点提示我们,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来调节教学语言中中英文的比例,以达到既不影响学习者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的目的【2】。

1、2、4 专业英语教学没有统一的体系与标准,各高校都自成特色,互相之间缺乏足够的交流与借鉴。

目前的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可谓“百花齐放”。由于口腔医学的专业英语教学起步比较晚,各高校多数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编教材,自行确定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的形式、学时数、考核方式等。由于缺乏统一的教学标准与评价体系,加上各地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各地区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成果与水平相差很大。

2、 提高口腔医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几点建议

2、1 公共英语阶段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英文素养与科学素养。

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是后续阶段的双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英文素养是保证口腔医学专业英语学习的必要条件。所以创造英语学习的积极的氛围,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对临床专业英语学习的兴趣是必要和有意义的。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用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将会对后续的专业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公共英语阶段在培养英文素养的同时,可以把大学阶段需要掌握的口腔专业词汇进行分散讲授,不仅会减轻后续阶段学习专业英语的难度,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素养也有帮助。

2、2 在中华口腔医学会指导下组建成立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育学组,负责建立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育教学指导标准与评价体系,帮助选择或推荐口腔专业英语教学教材。有助于统一各地的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与考核标准,将整体推动我国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水平。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各地对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视,有助于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2、3多年的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让作者发现,专业英语学习与应用的难点主要在于科技英语的句法复杂,构词法复杂。所以,专业英语课程重点讲解构词法与句法。讲解词根与词缀可使学生轻松掌握冗长复杂的专业单词,复合句的句法分析可帮助学生了解口腔医学英语的句法构成,从而提高他们对科技英语的理解能力,使其更加容易吸收变成自己的语言。

本文就提高口腔医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问题,提出了“培养口腔医学生的公共英语素养、组建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育学组、统一口腔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与评价体系”等观点。

参考文献

篇6

1“文献讨论讲座”的由来

“文献讨论讲座”是以国外医学期刊联谊会(Jour-nalclub)为雏形,结合具体实情组织的集合研究生定期探讨前沿期刊和文献的讨论讲座。医学期刊联谊会(Journalclub)最早是由一群医学工作者发起的定期聚会,其目的是严苛评论最新发表的有关基础研究或临床应用的科学论文。后来英国外科医生威廉·奥斯勒爵士以“给那些订阅不起的读者购买并传布医学期刊”[2]为宗旨于1875年在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建立了第一个正式的“期刊联谊会”。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期刊联谊会”被定义为一种教育性质的研讨会,即由一特定人群定期在一起组织讨论近期发表的文献。其通常是围绕一个与临床或基础试验研究相关的特定主题,主要目标是促进某个特定领域的回顾性研究或讨论当前的研究工作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在可能性[3]。现代医学教育中,这种方法又被改进应用于研究生教育中,是欧美大学常用的一种学术交流和教育手段。

2“文献讨论讲座”的组织结构及运行流程

“文献讨论讲座”是以研究生为中心,其目的主要是发掘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培养其语言表达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活动的核心是充分挖掘参与者的学习潜能,提高其对相关研究的兴趣并加深了解。讲座一般两周举行一次,由所有口腔修复科导师及研究生参加,也可有本科生、临床医师、主要研究者和实验技术人员参加。每期轮流由不同的研究生作为主题或文献报告人,报告由教学秘书整理记录,导师或课题组负责人最后评价并总结。主讲研究生首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或科研兴趣选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以PPT形式与大家分享讨论,以期达到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与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讲座应尽量安排在人员均可以参加的时间段和地点,时间一般是40-80分钟;主讲研究生应将提前一周准备的讨论文献资料发放给参与人员,以确保会议时每个参加人员都能积极参与讨论,并同时鼓励研究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下面即是讲座的基本流程:第一,主讲人介绍(5-10分钟):由主讲人简单的自我介绍,宣布本次的讨论主题,并概要地简述所涉主题的基本内容;第二,主讲人宣讲(20-30分钟):报告人首先对本次讨论主题的研究意义和角度进行阐述,然后按照文献内容,依次陈述文献相关背景,讲解研究设计、实验方法,结果及结论等;第三,发表观点、参与讨论(20-30分钟):待主讲人陈述完相关内容后,一般组织参与者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①文献的前言或问题陈述是否清晰?所选题材是否与临床密切相关?②文献所研究问题或假说是否清楚?文献回顾是否全面且具说服力?是否支持研究目的和问题?③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的方式方法?研究的样本量大小和样本的特征?所用的统计方法是否合理?④所得结果否真实可靠,讨论是否全面?所得结论能否应用于各种情况或人群?当然,参与者可对文献的结果和结论进行评价,也可对主讲人的陈述方式方法提出个人意见,主讲人可同时进行解释和补充。第四,总结(5-10分钟):由导师或科室年资较高的医师对主讲人的报告和参与者的发言进行补充、评价和总结,同时对本次讨论文献的知识点、关键点及疑难点作简要陈述与引导;并对报告人的逻辑思维、语言组织和PPT制作等进行全面总结。

3“文献讨论讲座”的必要性

定期组织、带领科内研究生进行“文献讨论讲座”的实践表明,这种方法对口腔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口腔研究生综合科研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学生尽快熟悉新的学科领域。同时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讨论技巧、批判性评价技巧的培养也是非常有帮助的[4-5]。就宏观方面说,医学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最高层次的精英教育,其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医疗人才和发展学科技术的双重任务。随着口腔医学的飞速发展,对高层次、高质量口腔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需要不断完善教育、教学体制以适应口腔基础医学和口腔临床医学的发展。现行的医学教育体制导致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脱节。基础实验的研究不能及时应用于临床,甚至是对临床无意义的研究,或者只是一味的照搬国外的科研思维,毫无创新意识。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改变现行的教育模式,搭建临床与基础的桥梁,真正实现基础为临床服务,临床为基础导航。现阶段大多数研究生都觉得事基础研究枯燥乏味,不愿从事基础课题的研究,更不用说发现和创造新的科研思维了。而“文献讨论讲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对于相关课题的兴趣,督促学生对该学科邻域进行科技查新,通过讨论不同的参与者进行对话与交流,使不同的经验与思想交叉传递,常形成更深层次上的认识,从而达到科技创新的目的。就微观方面说,通过“文献讨论讲座”的锻炼,参与者可通过对话和辩论,接纳吸收不同的观点,提炼适合自己的信息,完善自己的观点,同时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构建对自己有意义的、新的认知体系,以达到共同进步,这都符合了现代口腔医学发展和教育的要求。与此同时,研究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这就锻炼了学生的统筹和机变能力。在讲座中,学生互相讨论,向老师请教,体现了团队交流合作、团结互助的精神。传统单一的讲授式教育教学方式,注重对普遍的客观知识灌输,强调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使学习结论具有同步性和同一性,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很可能局限学习者的知识范围和研究热情,还可能阻碍医学科技的进步与创新[6];不能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意识,使越来越多的医学生缺乏开拓和创新的精神,导致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而“文献讨论讲座”的教学方式对于扩大研究生知识范围、活跃其思维方式、培养其创新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为研究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锻炼的平台,从而为其以后撰写类似学术报告和主持会议打下了基础。同时,通过这种讲座讨论的形式,更加有助于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全面认识,可以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有助于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科研思路能力的提高,对整个课题小组科研水平的提高也具有促进作用。

4讨论

篇7

【摘要】人的寿命普遍延长,人口的分布结构发生了改变,老年人占的比例逐年增加,对老年人的口腔保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老年口腔医学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不但研究口腔组织的衰老过程和特点,而且主要研究老年口腔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根据老年人的各种特点,采取不同于青壮年人的措施,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充分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及年龄,不能求全,应集中解决最主要的矛盾。治疗方案不应太复杂,以减少患者就珍数。对高龄老人的治疗方案以保守治疗为主,每次就诊,治疗处理的时间不应太长,尽量选择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在解决了患者的主诉症状后,应对患者的口腔进行全面的检查,对非主诉的口腔疾病也应适当处理,使患者经过本疗程后,口腔健康状况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关键词】老年口腔疾病;治疗;保健

老年口腔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老年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口腔医学的一个新的学科。它不但研究口腔组织的衰老过程和特点,而且主要研究老年口腔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近年来,老年口腔医学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而且越来越受到重视。

1 重视老年口腔的原因

1.1 人口老龄化

人的寿命普遍延长,人口的分布结构发生了改变,老年人占的比例逐年增加,全世界60岁老年人已超过6亿。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超过了1.2亿,据2008年瑞安市经统计局数据我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142462人次,而且正在逐年增加,对老年人的口腔保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1.2 口腔痰病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特别是氟化物在全球的广泛应用及各种口腔保健措施的普及,儿童及成年人的口腔疾病明显下降。而老年人的口腔疾病仍有上升的趋势。老年人占人口的比例虽然不高,但在牙科就诊的比例却有上升,牙科工作者从市场角度认识到老年人群在口腔治疗需求方面很大潜力。所以许多牙医已把重点转向老年牙科学的研究及实践,以满足这一人群的特殊需求。

1.3 口腔医疗技术的发展

随着口腔医疗技术的发展,老年人无牙颌的比例也逐年下降,而存留的自然牙明显增加,老年人自然牙的存留,使之有机会经历增龄性的改变,使治疗更为复杂而有其特点,加上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与青壮年不同,所以对老年人的治疗必须具有老年口腔医学的知识和经验。

2 对老年口腔患者的一般治疗原则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除口腔组织产生各种增龄性的改变外,全身各器官也都相应产生衰老的改变,其生理功能及适应性减退,心理状态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老年人还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服用多种药物。以上情况均可影响口腔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这就需要医师必须掌握老年人的各种特点,采取不同于青壮年人的措施,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

2.1 尊重人格,加强沟通

老年人应受到社会尊重,不论其职位高低都应一视同仁,在候诊和治疗过程中给予适当的照顾和提供方便。老年人对口腔疾病的治疗常有紧张情绪,甚至有恐惧心理。和蔼、亲切、耐心的服务态度至关重要。有些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对事物的理解较慢。医师对病情及治疗方案要进行耐心的解释。

老年人听力差,说话时要尽量清楚、缓陵。由浅入深并适当应用形象比喻,以征得患者对治疗的理解和同意。如有几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应尽量详细阐明不同方案的优缺点,以供患者选择。老年人说话常重复,有时含混不清,需有耐心,认真听取患者意见并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2.2 确定方案,注重细节

治疗方案的确定,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及年龄。不能求全,应集中解决最主要的矛盾。治疗方案不应太复杂,以减少患者就珍数。对高龄老人的治疗方案以保守治疗为主,每次就诊,治疗处理的时间不应太长,尽量选择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解决了患者的主诉症状后,应对患者的口腔进行全面的检查,对非主诉的口腔疾病也应适当处理,使患者经过本疗程后,口腔健康状况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在检查治疗过程中,操作应尽量轻柔,叩诊时应由轻至重,冷热刺激试验要适可而止,避免激惹患牙,无痛操作至关重要,凡估计会产生疼痛的治疗和处理,如磨牙,开髓等,均应给予有效的麻醉。

同时在治疗前应详细了解患者全身情况,是否伴有慢性疾病,特别注意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肝肾功能及出血性倾向,还应问及最近服药情况。如有严重疾病,可请有关科室会诊。治疗方案应以恢复其功能为主,但也不能因为是老年人而忽略美容方面的考虑。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老年人口腔门诊室,以方便老年人患者。诊室内设有心电监测、电压仪及常用抢救药品,为保证患者安全。对有些高龄卧床的患者进行治疗,可准备手提式牙科治疗机及诊箱,以便进行床旁治疗。

2.3 提倡对特殊群体的治疗乖保健

由于现行神经内外科医学技术及相关学科技术飞速发展,对一些老年高危疾病的救治成功率提高很快,但致残率同时也是不断提升。卧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在人口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多,这些人的口腔疾病都应条件限制得不到应有的治疗。由全身其他疾病所带来的行动不便,很难到医院去进行口腔医疗,而口腔健康状况不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国外对这部分人群非常重视:从社会学、心理学、到具体的实施方案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日常我们所开展口腔治疗还没能引起重视,随着目前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观念的引入,估计在新世纪中可能成为一个热点,是潜在的市场,会出现一批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专业人员。根据目前所开发的手提设备;简易的治疗台多种多样,也有专门的口腔治疗车,便开展院外治疗。

篇8

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口腔医学生的临床前期课程。一直以来,其授课方式都遵循“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使临床前期课程与临床脱节,学科间互相独立,难以渗透。另外,由于医学知识的爆炸与更新,知识的生产速度愈来愈快,知识的陈旧周期愈来愈短,口腔医学教育除了完成课程内容的教学外,还需要不断加强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拓展,让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来发现问题,从而学习和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效率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模式侧重于学习内容,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学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教师只是知识的提供者,教学形式主要是理论授课,采用一次性终结评价的考核方式,重在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其劣势在于基础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教学内容交叉重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PBL教学模式于1969年由加拿大McMasterUni-versity神经外科HowardBorrows教授最早提出,其核心理念为学习应该是基于临床情境的、自我导向式的、互动合作的知识建构过程,代表着过去数十年间医学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国内医学院在1980年就开始尝试应用PBL教学模式,已广为接受PBL理念,其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教学方法”,而非贯穿于课程整体设计的教育理念,各院校基于自己的学科特点,应用形式不一,课程模式多样。PBL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动学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侧重于学习成果,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教师的角色为学习促进者,教学形式体现于学生自我导向式、互动式学习。

二、PBL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PBL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通过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树立整体的医学观念,以提高学生的医疗综合素质。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读片能力及影像学应用能力,传统授课模式常出现学生盲目读片及死记征象的情况,导致学生实际阅片及应用能力差。我们在2015级五年制的教学中尝试应用PBL模式,授课时进行小班授课,8人一组。

篇9

关键词:口腔医学;人文医学;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173-02

当今世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医疗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与之相适应,医学教育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表现为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由单纯传授医学知识和医学技能转变为以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其中,对医学生进行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教育,提高其人文素质和执业修养是一个主要内容。人文医学是以医学价值、医学规范、医学渊源以及与医学有关的其他社会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交叉性学科,它强调赋权、尊重、有效沟通。

口腔医学是一个注重临床实践操作的学科。经过四年的系统理论学习进入临床实践的口腔医学实习生,首先应该学会如何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的信任和治疗配合。本文结合口腔医学生的特点,探讨培养口腔医学实习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为德才兼备口腔医学生培养体系的建立提供全新思路和实施途径。

一、口腔医学实习生人文技能现状

1.文化环境和人文氛围欠缺。目前,我国很多高等医学院校都是专一的医学院校,主要从事单一的医学教育,既对院校整体人文氛围不够重视,又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重视不足,更加不像综合性大学,有多学科交叉互补的优势及其所特有的多样化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口腔医学生在各大医学院校人数更少,都是单独行课,没有太多的机会与其他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更不用说其他的学科专业。从客观上对提高口腔医学生人文素质产生了抑制效果。文化环境和人文氛围的欠缺直接影响了人文医学教育的开展和教育的实际效果。而且,普通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受传统的生物医学观念束缚过重,偏重生物医学教育而忽视人文医学教育。

2.与患者沟通能力不足。不少实习生社会生活能力较差,医患沟通时不能应用适当的语言、图像和实物等进行有效的讲解;沟通只是主观片面地进行,不能就患者目前最想解决和了解的问题进行沟通。还有的实习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差。日常的病历书主次不分、内容混乱,常有患者反映病历看不懂。

3.对患者缺乏人文关怀。很多口腔实习生,甚至执业医生只注重解决患者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而忽视患者的心理诉求。不注重保护患者的隐私,有的甚至以患者的疾病作为笑柄和谈资。

二、加强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教育的必要性

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摆在我们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面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医生所给予患者的治疗无疑是双方面的――身体疾病的治疗和心灵创伤的抚慰。因此,伴随医学始终的是对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如何使医疗工作者的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更好地协调发展,成为当下医学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从学校就开始加强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教育,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和特色,在医学院校建立培养具有较高人文医学素养医学生的人才体系,适应医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欲待探索的重要任务。

另一方面,虽然我国医疗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在某些方面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人民群众受益很大。但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尚存在很大差距,“看病贵、看病难”成为一个社会焦点问题。同时,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或多或少带来了医学终极目标的模糊,医学离人文越来越远,“技术至上”现象日趋严重,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矛盾尖锐。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对医学人才有了更高要求。医院急需有良好医患沟通能力,较高人文医学素养的医生。因此,许多医院已经意识到人文医学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开始对医师进行人文医学技能培训。相比,我国的大多数医学院校人文课时仅占总课时的8.85%,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欧美国家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课程占总课程的20%左右,并已经将通过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考试作为医师临床执业的前提。我国目前已存在临床需要同学校教育不足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可行的途径就是加强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人文医学教育。

三、加强口腔医学实习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教育的建议

1.构建多模块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理论结合实际,在临床实践中将人文精神渗透其中,综合运用人文执业技能。

(1)改革原有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单一教学模式。口腔临床实习阶段的课程学习,是综合过去四年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对于临床实习阶段的学生,课程是补充,应合理设置课程,讲求实用。构建以“平台课程”为依托的“课程群”式教学模块,体现弹性学习要求。如以“医患沟通技巧”为依托,将心理学、医德医风教育、医学统计学、医学伦理学、医事法律、侵权责任法等,与医学专业教学融为一体,构成学科教育体系。以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教育为核心,将其他医学专业课程和人文社科课程围绕其周围,形成新的课程体系。

(2)医患沟通技巧教育为重点,内容可涵盖医患沟通的概要,医患沟通的模式,与患者建立适当关系的技能,对病人病情解释的技能,与病人共同制定治疗计划的技能,向病人通告坏消息的艺术以及应对医患纠纷、冲突和难缠病人的技能等模块。

(3)采用多样化的授课形式,提高学习效果。除了课堂教学外,以开放式、互动式教学为补充,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相互讨论、互动启发。定期组织案例分析、读书报告、小组讨论、观摩录像、义诊活动、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分享经验、总结教训,在实践中逐渐掌握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

引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新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运用PBL教学法在口腔临床实习中,由教师就临床病例提出开放性问题,并有意识地加入对患者性别、年龄、职业、经济情况、疾病情况、心理需求的综合讨论,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同时建立其“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理念,从而培养口腔医学生在将来的从业中形成良好的人文医生执业能力。

2.提高教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水平。作为教育活动实施和指导者,教师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人文医学的理解和学习,只有高素质的具有良好人文医学执业技能的教师队伍才能将人文关怀的理念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因此,应该对口腔临床教师进行定期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其对人文关怀的理解,要求他们通过国家组织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水平测试。

带教教师以身示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榜样。在口腔临床实习中,临床带教教师融入人文医学内容,有目的地让学生参与诊疗过程,可以结合具体的病例让学生理解如何与患者沟通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并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实践机会。

3.创新的评价体系,能力优先。远离单一理论的考试方法,采用笔试、临床接诊、诊疗计划的制定、场景分析、撰写心得体会等方法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价。此外,平时带教教师所观察到的学生医德医风、理解与关心患者的能力、医患沟通能力、与其他医务人员和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等情况也应作相应的量化评分,并纳入考核。最终组织学生参加国家举办的人文医学执业技能考试,获得社会认可。

4.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为具有较高人文医学素养人才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不断加强人才培养的管理。要真正实现德才兼备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突出“以院系为重心”的管理重心、“以教师为主体”的办学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中心。为具有较高人文医学素养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管理氛围。

总之,在口腔医学临床实习阶段加强实习生人文医学执业技能,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其同情、关怀、诚实、正直、积极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出更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口腔医生。

参考文献:

[1]陈铀,曾小云,杨毅宁,等.人文医学精神培养方法初探[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36(10):1546-1549.

[2]Fabrizio B.Placebo and the new physiology of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J].Physiological Reviews,2013,93(3):1207-1246.

[3]杨永华,谭璐,李晖.儿科学临床实践中融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6):287-290.

[4]Loh K,Sivalingam N.Enhancing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The Humanistic Approach[J].Med J Malaysia,2008,63(1):85-88.

篇10

关键词:口腔医学;独立学院;教育改革;培养目标

为满足社会需要,培养面向生产和医疗第一线的高层次实用型口腔人才,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因此,构建以"素质为基础,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推进高等口腔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课题。

1 独立学院本科适应型口腔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背景

医学院校"流水线式"的本科应用型口腔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我们认清传统的培养观念;敢于批判其中的错误观念,更好的迎合现代社会背景下日益增长的群众需求,完善新型培养模式观念的转变,吸收传统的培养模式的精华,滋养改革后的培养模式;尊重人才,广纳贤士,强大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

1.1目前独立学院培养模式的现状 目前,我国口腔教育以五年制本科为主,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不够强,无法适应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新局面。因此,结合我院面向基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实用型人才的目标,探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实用型口腔人才的新模式,以适应当今社会的新需要,成为目前教育改革的焦点问题,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和科学意义。

1.2目前独立学院强大的师资力量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院"尊重人才,广纳贤士"加强教师的素质,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心理发展过程,能更好的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尊重学生。重视对口腔科师资队伍的培养,实施科学合理的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学会议,交流教学经验。建立教学小组,发挥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模范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在集体中不断成长。目前已形成一支具有过硬教学本领的师资队伍,面向本科、专科、研究生授课。

2 独立学院本科适应型口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的概述

2.1独立学院本科适应型口腔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内容 在原有的课程设计基础上,更新了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部分前伸与医学基础课程交叉融合,使知识结构趋向合理。实施"三早方针"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树立临床意识,早拥有医生的责任心。开展以技能实验中心为依托的临床前教学模式改革。建立集口腔内科、外科、修复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口腔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探索全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医德医风建设到实践技能训练,由导师全程负责。全面改革书面考试方法,增加实际能力现场考核,在实习的不同阶段进行技能考核总结,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结合书面考试情况进行综合素质鉴定。将毕业考试与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认证考试相衔接,提高学生执业医师资格认证考试通过率。

2.2独立学院本科适应型口腔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目标 确立将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三方面相结合,全面发面展的思想,建立完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学生为中心,以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主,以综合素质提高为最终目标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素质为基础,能力为中心的角度出发,培养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而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优秀实用型口腔人才。

3 独立学院本科适应型口腔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的创新与效果

独立学院为了培养新型适应型口腔人才,构建该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建立理论技能的考试模式将实践能力纳入学生考评量化标准。采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灵活运用CBL、PBL、讨论式、参与式、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将传统的培养模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实施于相应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很好的进入医生的角色,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查阅文献、并解决问题。

4 独立学院本科适应型口腔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总结与评价

口腔医学独立学院本科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独特的办学形式,是我国办学体制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1-2]。口腔医学的特点恰恰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所谓实用型人才:一般认为是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良好的职业素质,能很好地胜任城乡基层卫生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3]。所以,我们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动手能力差的现状,"重理论、重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院口腔医学专业的人才,输送到辽宁、北京、天津等全国各地,赢得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口腔专业已成为医疗学院的特色专业。在口腔人才培养过程中,将素质教育贯彻始终,不断改革完善旧模式,探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边专,台保军.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教学方法的探讨[J].口腔医学研究,2003,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