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经济功能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的经济功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的经济功能

篇1

关键词:航空运输;航空经济;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功能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已经成为郑州经济发展的新板块和中原经济区的龙头。带有明显航空印记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航空经济的物质基础,也是航空经济对生产方式重大变革的具体体现。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引起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而生活方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人的生存空间即城镇化的发展质量上。在速度经济时代,城镇化在区域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的重要性已经超越工业化,航空经济对城镇化即城市发展的影响可能还要大于对生产方式本身的影响。因此在航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从一般性角度探讨航空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机制就显得特别重要。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航空经济对城市化发展的结构效应和功能提升效应入手,试图勾勒出航空经济对城市结构和功能动态优化提升的一般性规律。

一、引言

一般情况下,不同的经济组织形态,都会出现与该种经济组织形态相对应的运输方式。运输方式从“水运———海运———铁路———公路———航空”的顺次演变过程,也是经济组织形态不断优化升级的过程,其结果是贸易半径被不断拉长,城市的交换边界被不断延伸,商品交换的时空限制被不断打破。在瞬息万变的速度经济时代,空港区借助高效的航空运输可以快速地嵌入到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之中,并通过空间上的合理分工形成广阔的腹地经济,以航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组织形态已经初具雏形。有什么样的经济组织形式,就要有相应的容纳这种经济组织形式存在的空间,即城市的组织形态也要顺应航空经济的要求而不断发生改变。以航空运输为基础的综合交通枢纽是航空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航空运输会促使航空经济区快速并深度地参与到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最终使得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航空经济区不断聚集,并通过与腹地区域的合理分工使得航空经济区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

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劳动、信息、知识、管理等各种有益的生产要素不断向航空经济区汇集,航空经济的组织形式不断得到强化和提升,客观上就需要一个新的载体来适应经济组织形式的改变。卡萨达、林赛把这种新的载体命名为“航空大都市”,在《航空大都市》这本书中,他们以众多生动案例为基础展现出了一幅生动的速度城市画卷,描绘了在航空经济的作用下人类未来可能的生活方式。卡萨达教授认为,世界高效快速以及网络化的发展,正在改变着行业竞争的规则以及商业企业选址的规则,这些规则随着数字化、全球化、航空和以时间为基础竞争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着变化。在速度经济时代,机场已经成为全球生产和商业活动的重要结点,也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并不断吸引着众多的与航空运输相关的行业聚集到其周围。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机场以及交通走廊周围集聚,一种有别于以往的城市组织形式即航空大都市形成了。

二、航空经济与城市空间结构的高级化

航空经济将城市内外的各种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使他们形成相互关联、协调发展的整体,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承担的功能也要发生相应改变,不断推动城市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经济学所关注的城市形态主要包括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以及相应的城市功能的调整两个层面。

1.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

城市空间结构无外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城市外部空间结构两个层次。从空间结构形成的动力机制来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城市外部空间结构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都会受到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社会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因素尤其是各种经济活动的集聚效应与支付地租的能力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集聚效应。集聚效应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具体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在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种非农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集聚。由于聚集效应的存在,在既定的技术和收入水平的约束下,各种经济活动的不同聚集组合可以获得更高的产出,从而单位产品的成本也会相应降低,利润随之提高,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消费剩余。结果,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的厂商和以追求最高效用的居民,为了获得分工与专业化利益、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利益而聚集到不同的位置,形成不同的聚集体。反之,在厂商和居民相互干扰的情况下,厂商和居民的经济效益和效用低下,则会产生排斥力,促使空间的分离。因此,由聚集经济所形成的吸引力与聚集不经济所引起的排斥力促使城市地域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分化。因此,由于集聚效应的存在,各项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上的竞争,不同的区位,相同的投入会产生不同的产出,从而影响企业和个人的空间区位选择。对于城市内部结构而言,集聚效应会使得各类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倾向于集中布局,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对于城市外部结构而言,集聚效应会使得要素和产业都向中心城市聚集,周边城市共享中心城市的公共服务体系。

(2)支付地租的能力。为了追求集聚经济效应,相同性质的经济活动倾向集中于特定区域,但是集中于何地还取决于各类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竞争。由于级差地租的存在,城市地租随离城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递减,每一块土地用于什么性质的经济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经济活动潜在的支付地租能力的高低。不同性质的经济活动对地租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具体如下:商业:大型商业活动中心一般是面向整个城市或者区域的,其典型特征是单位价值占地面积小,作为其载体的建筑物高大稠密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集聚效应。商业活动这种最强的集聚效应决定了其对地租的支付能力是最高的,故商业中心一般都位于城市的中心。居住:考虑到生活的舒适程度,相对于商业活动来说居住活动的集聚效应就要相对弱一些,对地租的支付能力也排在商业活动之后,在空间布局上会紧邻商业区。工业:由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的边缘:一方面是因为工业生产具有环境污染等负外部性,为了避免这种负外部性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通常的做法是要求工业区距居住区保持一定的距离;另一方面是因为工业厂房所占土地面积较大,只有地租相对便宜的区域才能满足工业生产对土地的较大需求,而距离中心城市越远地租越便宜,工业布局在城市边缘是追求既定收益下地租最小化的结果。从以上分析可知,各类经济活动的集聚效应的差异造成了对级差地租的支付能力的差异。商业活动对于空间位置具有最强的敏感性,工业活动对空间位置的敏感性最弱,而居住活动居于两者之间。以商业区为中心,各类经济活动按照对地租的支付能力顺次形成了大致同心圆式的空间结构。

2.航空经济使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由单中心裂变为双中心或多中心城市同心圆式的单中心模式解释了城市的起源、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经济活动聚集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聚集不经济,聚集不经济会使得城市的单中心模式结构越来越松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空间结构已经开始出现由单中心向双中心或者多中心裂变的倾向。但对于一般的城市来说,单中心式的城市结构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不断演变的结果,要想在短期内形成另外一个或多个中心是非常困难的,一些城市也试图通过行政力量来强行构建新的城市中心,但在长期内由于缺乏内生动力最终使得试图构建的新中心成为了“鬼城”而不了了之,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而航空经济巨大的冲击力和辐射力无疑对城市增加了发展的新驱动力,对城市单中心的空间结构的改变具有巨大的作用。

机场所在区域离主城区大都有20-30公里的距离,按照城市功能空间布局的同心圆规律,机场就位于新的城市中心的圆心,随着机场辐射范围的扩大,同心圆辐射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型经济业态不断在机场周围聚集。以机场为中心的航空经济区已经成为城市更重要的核心增长极和公共服务平台,这个核心增长极将会引领整个城市的未来经济增长以及相应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航空经济的介入使得城市与外界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网络,航空经济区利用航空运输方式带来的速度、信息、先进理念等,有效地改善了自身的生产与生活运行方式,并通过对腹地区域的辐射效应产生联动效应,最终使得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动步入良性循环。因此,航空经济不断改变着城市的单中心结构,航空经济区作为城市新的中心已经毋庸置疑,航空经济所带来的全新的开放经济运行方式可能会催生出更多的城市中心,各个中心之间通过协同配合使得城市的空间结构呈现高效率运转状态。

3.航空经济使城市群结构呈现圈层化特征

航空经济不仅改变着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的外部空间结构即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在悄然变化。航空经济在促进区域内职能分工、协调发展以及强化整合力度上对城市群内部之间以及城市群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协同发展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航空经济会形成以机场为圆心的新的城市中心,通过临空指向性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在机场周围聚集,航空经济区作为区域经济核心增长极和公共服务共享平台的功能会更加凸显,航空经济区将会逐渐形成航空经济的核心区。第二,航空经济区广阔的腹地通过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航空经济核心区相连,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在航空经济区与腹地之间进行有效流动,通过航空经济区的辐射带动效应,使得腹地成为航空经济区的有效组成部分,在航空经济核心区逐渐形成了一个紧密的辐射区。第三,在辐射区之外,通过航空运输以及航空经济这一经济组织运行方式把城市群内部城市与城市群外部城市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更为广阔的外部城市圈层,成为航空经济高效运转必须依托的联动区。航空经济核心区、辐射区、联动区使得城市群内部之间、城市群内部与外部之间构成了一个高效运转且层次清晰的有机体,城市群结构的圈层化特征逐渐显现。

三、航空经济与城市功能的提升

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不同的经济组织形态内生出功能各异的“城”与“市”。航空经济通过临空指向性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不断聚集,使得以航空经济为基础的“城”与“市”的各种相应功能得到再造和提升,不断提高城市的内涵和品位。

1.航空经济增强了城市的创新功能,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城市是产业和人口等经济要素聚集的载体,而城市创新能力则是保证产业结构螺旋上升和人口不断聚集的动力。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之后,城市间的差异化竞争更加激烈,这种竞争集中体现在城市创新能力强弱的较量上。城市的创新能力无非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依靠自身内部的要素互动、机制设计来实现,这是内生动力,这一过程比较漫长且效果不能立马显现;另一个是充分利用有利的外部环境引入新的生产要素体系和价值理念来改造相对僵化的城市内部的经济社会结构,这是外生动力,这一过程相对比较短暂且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都在航空经济对城市创新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两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

航空经济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城市创新能力的提高做出贡献:第一,航空经济的开放性使得城市内部相对僵化的经济社会结构与区域外先进的生产要素体系产生有效的碰撞与互动,激发城市创新的动力之源。航空运输的优势距离区间为1000公里以上,且能够飞跃各种天然障碍,实现远距离的商品、服务与要素的快速流转,这使得航空经济天然地具有开放性。在开放环境的驱动下,欠发达区域内的资本、技术、劳动力结构、管理理念等都会受到外来因素的冲击,从而使得创新能力在空间上具有趋同倾向,城市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不断缩小。第二,航空经济的高效性使得原有的生产与流通体系得到改造和提升,能够迅速适应信息时代对速度的要求。高速度是航空运输与其它运输方式具有本质不同的地方,高速度意味着高效率,高效率意味着就不能墨守成规,需要不断地求变与创新,不断改变自身的经济运行模式以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对于生产环节而言,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企业的生产标准比较高,这些企业在航空经济区的不断聚集会对区域内外的其他企业生产标准的提高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同时在管理理念、劳资关系方面也会发生相应改变,从而对生产企业形成创新的动力。对于流通环节而言,航空经济会促进网络化时代的电商模式更加开放,搭建若干个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航空运输的速度性和高效性。通过自身的高效性,形成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占据信息时代的制高点。对于制度创新而言,航空经济将会促使通关政策、土地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政府职能等都要适应航空经济的需要做出系统性改革,从制度层面上确保避免不必要的效率损失。第三,航空经济的系统性使得上述两个创新源泉能够快速地传导到广阔的腹地区域,带来创新在空间上的连锁反应,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得到持续的提高与强化。

2.航空经济提升了城市的载体功能,加速了城市的现代化转型过程

原有工业城市的转型是在工业体系内部寻求破解之道,而航空经济则是从区域发展的整体以及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居住结构等全方位展开的。对于欠发达区域来说,发展航空经济是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航空经济区,把区域的交通区位、人力资源等优势与高端产业龙头企业的设计研发优势与生产制造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在扩大内陆开放过程中促进航空运输、现代物流、高技术产业、商贸会展、教育科研等高端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能够有效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领带动欠发达区域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产业分工体系,推动航空经济区率先走出一条产业转型发展新路子,实现产业高级化,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地。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的产业载体功能得到提升。

3.航空经济在空间上拓展了城市的生产功能,为城市嵌入全球产业链提供了契机

2000年以来,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带来了国际产业分工的新格局。以跨国公司为载体,资金、人才、技术的全球流动正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与结果。跨国公司日益把不同的生产环节、分销网络、供应链管理以及研发、运营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这就形成了全球价值链。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使许多以前在一个地方完成的最终产品的生产,被分解为若干个独立步骤或模块,而每一个步骤或模块都在那些能够以最低成本完成的地方生产。因而,全球价值链的变化与延伸集中体现为全球产业转移,而航空经济则可以充分利用全球产业链转移不断拓展城市生产与交换的边界。由于航空经济的开放性、高效性以及分工的系统性,航空经济区所依托的城市或城市群具有了世界意义,能够参与全球的产业链分工,成为全球价值链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航空经济与基于价值链分工的产业转移相结合,会使得欠发达区域的劳动力优势得到释放,能够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吸引更多临空指向性特征的产业向机场周边集聚,并通过这些临空指向性产业的引领和带动,使得航空经济区能够形成相关产业的全球供应链中心、价格中心、产品展示交易中心、结算中心、技术成果中心等,城市的边界不断得到拓展。

4.航空经济优化了城市的生活功能,为实现产城融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传统工业化是典型的产城分离的发展模式,并没有形成产城融合的良性互动局面。而航空经济天然地具有产城融合的属性,原因如下:第一,航空经济的一个典型特征是要围绕航空运输发展临空指向性强的产业,而这些产业不仅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还包括金融、会展、电商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具有典型的工业和服务业同步发展的特征。无论是高端制造业还是现代服务业,都以知识、资金、技术的密集为主要特征,有些还具有总部经济特征,这些产业及其从业者对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有较高的要求,这为产城融合提供了时代契机。

第二,航空经济是以航空运输为基础的,而适合航空运输的产业必然是污染小、附加值高、能源消耗少的临空指向性产业。这样的产业特征天然地具有产城融合的属性,生产与生活并不互相排斥,可以把产业和人口合理地融合在一起,让城市里不仅有生产,还有生活。这样航空经济区可以看作是一个复合型社区,除了生产功能外,也有相应的生活功能,人们各种生活需求可以就近解决。因此,航空经济使得“产”与“城”可以有效结合,并相互依托和提供支撑,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产业形态呈现出“劳动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的复合特点,而且是在新开辟的区域,完整的产业生态和就业生态相结合,能够比较容易地围绕航空经济区形成航空产业链,这为产城融合提供了空间支撑和基础条件。围绕航空经济区,可以统筹将机场规划、产业规划、城镇规划、商业规划有机结合,把航空经济区的发展纳入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来审视。

参考文献:

[1][美]约翰•卡萨达,格雷格•林赛.航空大都市———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江曼琦.公共产品投入共享、交易成本节约与城市起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43-48.

篇2

关键词:植物造景;人性化设计;商业街休闲设施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城市现代商业步行街是一种以步行为主、商业消费为目的的特殊街道空间,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要具有满足生态性和人的审美需求的功能,因此其植物景观构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纵观国内外的商业步行街,普遍存在绿化率不足、景观效果单一、荫蔽空间较少等不足之处,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当前对于植物景观空间与商业步行空间的关系研究不足;只有在明确两者关系的前提下,才能基于商业步行空间的特点来营造具有吸引力的植物景观空间。

一、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的功能

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的功能因分类不同而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种:

1.实用功能。商业步行街的植物造景选用多种多样植物,包括高大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等,它们具有遮荫、滞尘、降温、降噪、增湿、净化空气等作用。尤其在炎热的夏季,高大乔木那宽大的伞状树冠,把强烈的太阳辐射和热能予与阻隔,在树阴下,街上行人充分领略到植物对人类的人性体贴。由此可见,合理运用植物,可以调节、缓解和弥补现代城市建设给人们带来的不利影响。

2.审美功能。商业步行街植物造景既是园林植物与人工艺术创造的结合,又是物境与人文的结合,融合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科学合理的植物造景对城市商业步行街具有自然和谐的、高品位的美化效果,可以柔化现代城市建筑冰冷单调生硬的直线条,给人以自然、宁静、艺术的享受。

3.经济功能。优美舒适的商业步行街植物造景,将使商业步行街更具吸引力,更加聚集人气,增加客流量,提高商品销售额,使商家获得更为丰厚的商业利润,从而使商业步行街更具商业价值,由此,将吸引更多的地产商、开发商、投资经营户,以致金融、保险、证券、企业总部、外国领事机构等住入,进而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

二、现代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设计渐趋成熟,商业步行街将成为市民及外来游客休闲、娱乐、购物的重要目的地,同时也是展示城市新面貌的一扇窗口。但是当今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设计有很多局限,概括起来表现如下:

1.对步行街植物造景的实用功能重视不够。

商业步行街的规划和设计师们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往往更注重的是植物的美化功能,而忽略其实用功能。这一理念又往往影响到对植物的种类选择和植物造景设计上,使其设计难以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致使现在很多步行街的园林设计,看上去很美,但在夏季,整条街仍处于暴晒之中,未能很好起到绿色植物的遮荫、调节温度、湿度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2.植物布局设计不合理。

一是硬质景观与植物景观的比例不合理。目前,一些商业步行街由于很注重商业气氛的营造,往往造成硬质景观设计过多,如水景、艺术小品等,使本来就狭小的空间,显得更加拥挤不堪;二是植物比例较少、布局不合理、稍显凌乱、亦没有主题理念,体现在植物种类的选择搭配和造景设计上。很多植物,尤其是乔木,被低矮灌木围成的栅栏或砖石砌成的护栏大面积圈住,使游人难以亲近到植物,享受树阴的清凉。显然,其设计缺乏真正的人性关怀。商业步行街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其道路本来就狭窄,不宜将植物连片栽种,而圈围太多的游人。其设计应以“点、线”为主,兼以少而小的“面”点缀。以便留出更多的空间供游人活动,使人与植物更为亲近,真正体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3.植物配置不合理。

一些商业步行街的园林绿化设计中,乔木偏少,花草、灌木偏多,绿量不足,其生态调节作用降低。且在乔木的品种选择上,更注重的是新、奇、贵,而缺乏对其实用功能甚至是否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考虑,致使栽种的一些树木只有枯枝残叶,长势不良,未能体现其在原产地应有的风貌,更难实现其美化和实用功能。时下还流行栽种“光头树”,即花巨资从偏远山区移植古树。为了方便运输,几乎将其枝叶全部砍光,只留部分主干及次级枝干,以移栽古树提高园林设计的品位和档次。这种树多数难成活,即使能成活,也难以恢复其在原生长地的雄姿,更难收到枝叶繁茂、绿树成荫的景观效果。此外,植物种类单调,季相变化小。步行街不宜种植草坪,也不宜种植过多的灌木花草,因在相同单位面积上,栽种乔木获得的绿量比栽种前两种植物获得的绿量多。乔木的制氧量、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均要比草坪强。因此,在人流集中、空间狭窄的城市商业步行街,适宜多栽乔木,向空中发展,立体绿化,以求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获得最大的绿量,并给予人群舒适的景观感受。

三、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设计的建议

面对当下中国掀起的商业步行街建设热潮,本人对其植物景观设计提出以下一些初浅的看法:

1.商业步行街植物配置建议。

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植物配置应以高大乔木为主,灌木和草花为辅,当地树种为主,适当配以外来优良树种,注意不同叶色树种搭配,这样,既能增加绿量,遮荫降温,充分发挥其实用功能,又能丰富植物种类和色彩变化,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在树种选择时,应把握适地适树原则,根据当地气候、生态条件,历史人文,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地方文脉。选择易栽种成活,阔叶、绿量大、树冠大、遮荫效果好的树种。

2.商业步行街植物设计建议。

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首先考虑实用功能,其次考虑美化功能。让行人能与植物亲密接触,尤其是高大乔木。在植物造景上,既要区别于交通公路行道树,整齐划一,机械呆板,又应区别于公园的纷繁复杂,因商业步行街人流量大,空间面积有限。在设计上应突出“步行街”的特点。在高大乔木沿街方向植株间或街两侧,即靠近街边商店门面处,可间或设计灌木草花台,花台的面积和长度不宜过大过长,应以不妨碍游人行走或进出商店为宜,亦可将花池花基与休闲坐凳相结合,做到功能与美观兼具。

3.商业步行街休闲设施配置建议。

设置美观舒适的休闲座椅、干净明亮的公共厕所、垃圾桶、统一管理、和谐协调的标识系统,做到使用方便、造型美观、制作精良。在街道出入口、上下台阶设施方面还要充分考虑残疾人特别是盲人的特殊要求,以及环境保护、防火防灾、紧急疏散的要求等。同时还应采用特殊的照明方式、特殊的地面铺装,使空间、建筑、景观的设置布局浑然一体,并运用好导游图、标志牌、时钟、喷泉、雕塑、小品景观、象征物等等人性化的配套设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理念。

四、结束语

城市是人类历史慢慢积淀的文化成果,商业步行街是城市发展的重大影响之一,城市商业步行街空间是城市公共生活的发生地,也是城市的精华所在。研究城市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的功能与设计最重要的目的是改善城市形象,美化城市景观,提高城市品味,创造优美的城市景观和繁华的商业氛围,创造更多吸引市民参与活动的场所。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持续加快,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的设计也随之进入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步行街休闲植物景观的色彩及视觉感受,应该冷静的分析城市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力图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以确保设计思想的准确表达,确保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的优美个性,以人的直观感受作为基础,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徐默诵.现代商业步行街景观研讨[D].安徽:安徽农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2007.06.01.

[2]卢文平,廖国胜.现代步行商业街系统化研究及理论对策框架初探[J].工业建筑,2004,34(5):54.

[3]凯文林奇.城市意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篇3

目前,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普遍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并开展了广泛的技能大赛,激发了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有效地推动和促进了测绘教育教学改革。1)以竞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技能竞赛不仅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技术“较量”,更是一次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过程。参与技能竞赛的学生经过层层选拔、不断淘汰、强化训练,接受教师悉心辅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形体礼仪规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核心能力找到了载体。2)以竞赛搭建近距离交流的平台,推动全方位多层次沟通。通过测绘技能竞赛搭建的桥梁,使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高校与高校之间的沟通渠道更加通畅,学校教育教学也更加接近社会需求;专业教师与测绘行业企业专家之间的近距离交流,使指导教师的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加深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识理解,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技能竞赛促进了教育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过程的协调一致,使学生及时掌握测绘行业的最新动态,实现了人才培养与测绘行业标准的对接[3]。3)以竞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打造了“双师型”教学团队。高校教师特别是工科院校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有牢固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参加测绘工程的背景。在测绘技能竞赛中,专业教师承担着选拔、培训、指导参赛选手的重要任务,故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能够规范正确地进行示教。各高校为在测绘技能竞赛中取得好成绩,有计划地委派教师到测绘行业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以了解测绘产品生产的组织方式、技术流程、质量保证、产业发展等基本情况,熟悉测绘行业企业的操作规范、工作职责、用人标准和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学习测绘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将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等,通过参加工程实践,测绘教师的职业素养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逐渐形成[4]。4)以竞赛引领测绘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了测绘学科建设水平。测绘技能竞赛吸收了测绘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反映了测绘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也赋予了专业教学新的内涵,为创新教育教学培养模式提供了切入点,严谨教学、规范操作的教学思想更加牢固。各高等学校将测绘综合技能竞赛与实验教学项目紧密结合,通过汲取测绘技能竞赛的规则和标准,对已有实验教学项目进行改造和提炼,使课程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实验效果更加显著。根据竞赛的需要,各高校还不断提升测绘实训基地的软硬件条件,规范操作规程,优化仪器设备配置的合理性,逐步建设成为测绘仪器设备先进,功能完善,集教学、实训、考核为一体的开放性实验基地,测绘学科的整体建设水平不断提升[5]。

2测绘专业大学生综合技能竞赛的创新设计

目前,我国大学生测绘综合技能竞赛的主要目的是对测绘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虽然为学生提供了进行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舞台,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学生受益面较少、教师参与不足、竞赛主体单一和竞赛制度设计不够健全等诸多问题,影响竞赛的发展空间和综合效应,值得我们对竞赛机制进行思考与创新。1)创新学生全员参与的长效机制。目前,省级以上的各类测绘技能竞赛都是以学校为单位分配参赛人(队)数,学校只能按要求筛选一小批精英学生进行重点培养,然后经过反复实训再参加比赛,竞赛实际成为少数优秀学生的表演舞台,大部分同学只能是旁观者。为了使竞赛让更多的大学生受益,学校应针对不同竞赛项目,设置相应的校(院)级竞赛,逐步扩大培养实践能力和工程人才的覆盖范围。通过组织校(院)级技能竞赛,打破参与技能竞赛人数的限制。同时,学校最好能将技能竞赛项目设置为选修课程,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参加技能竞赛的同时完成学分,避免因竞赛加重学生负担。学校从低级技能竞赛中选拔优秀学生组队参与更高级别的技能竞赛,这样做既能完成优秀团队的选拔工作,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扩大竞赛的影响力,并保证测绘学科技能竞赛的可持续发展[2]。2)创新教师积极参与的激励机制。教师参与大学生技能竞赛的积极性不高成为众多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制约测绘技能竞赛向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瓶颈。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缺乏教师参与指导竞赛活动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学校应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有关政策,制定规章制度,将参与竞赛指导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教师积极参与的激励机制,对参与指导竞赛的教师实施专项激励政策。同等条件下,在晋职晋级、岗位聘任、出国学习、评优评奖、项目申请等方面享有优先权,对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以及涌现的先进个人或团队设置专项奖励。激发教师积极参与、主动指导竞赛的内在动力,形成教师从“要我指导”转变为“我要指导”的良好局面,真正地调动起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竞赛的积极性[6]。3)创新主办主体多元参与的共赢机制。目前,全国性测绘综合技能竞赛的主办主体主要是行业主管部门、学会协会等,这些主办主体虽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很容易导致行政主导,使赛事失去活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一些具有科技创新需求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行业企业有主办竞赛的愿望和诉求,但是由于缺乏行政资源,没有权威性等原因,很难成为竞赛的主体,扮演着“赞助”、“支持”或“协办”的角色,在参与竞赛的力度、深度与广度上有待进一步挖掘。学校应根据测绘行业企业的科技创新需求,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定期举办各类竞赛,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裁判,请行业企业领导现场观摩,组织有关企业进行现场招聘等,使企业从“后台”走向“前台”,由“配角”成为“主角”。积极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高校与社会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行政主管部门主导,测绘学科理论性竞赛由高校主办、具有实践特色的创业设计大赛由行业企业主办、测绘科普性公益项目竞赛由学会主办等多元参与的合作共赢模式[7]。4)创新竞赛制度设计的动态机制。技能竞赛是一种评价制度,旨在通过竞赛评判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为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推进测绘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指向性意见。大赛就是指挥棒,大赛比什么、怎么比,对测绘教育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8-9]。然而,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和不断发展的新要求,决定了测绘技能竞赛制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目前,全国开设测绘工程专业的本科和职业院校达120多所并覆盖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测绘教育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对大赛的竞赛制度提出了挑战。管理部门应总结和汲取各类大赛的成功经验,在竞赛层次上,形成“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全国全省有大赛”的梯级分工;在竞赛体系上,构建“基础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竞赛体系;在竞赛内容上,将单项比赛与综合比赛有机结合,加大专门型人才的选拔和激励力度;在竞赛评价上应实行“多证书制”,如奖励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其他证书等,使技能竞赛的活力和时效性不断增强。通过技能大赛的制度创新设计和动态调整,引领测绘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就业、推动企业发展[10]。

3结束语

篇4

关键词:热能;动力;工程;应用;环境;影响

近年来,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之一。为能够进一步提高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环境适应性,并提升其实际的应用效果,做好对环境影响的研究便凸显地尤为重要,是社会现代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同时对有效解决部分地区的生产力低下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1 热能与动力工程在电厂中的应用

1.1 热力发电

目前,我国的电力系统发电结构仍以热力发电为主,其主要原因是发电效率更高,同时发电便捷性也相对较好,不受环境变换的影响,能够在多种不同的环境下开展发电工作。我国在热力发电方面技术应用较为成熟,能够将单一的结构能源转化为多种电力资源,对于进一步提高电力发电的基本效果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是现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热力发电涉及范围较为广泛,能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多个地区进行发电工作,就经济效益而言,电力发电仍是发电系统布局的最佳选择。

1.2 降低调压能耗

在具体的电力生产过程中,因为发电机组在工作过程中会出现相应负荷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就很可能造成电厂生产效率的下降,基于这一原因,加强对于发电机组压力的调节,保障机组工作的稳定性就能够切实提高发电机组的效率,这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具体到调压过程来看,企业会产生一定的能量损耗,针对这一损耗,我们也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降低损耗的大小,尽可能的提高生产效率,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发现,导致这种损耗较大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发电机组本身设计存在问题,进而导致在调压过程中产生较大的能量损耗,另外一方面则是技术人员在调解过程中没有能够及时准确地做出调压操作,进而导致损耗增加,因此,加强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其操作的水平极为必要。

1.3 加强调频技术操作

针对当前的并网运行机组发电过程来看,为了保障整个发电过程中电网频率的稳定性,做好相应的调频措施是至关重要的,就目前的电力发电过程中的调频过程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步骤,其中,一次调频是整个发电机组自动完成的,不需要人为的进行技术操作,但是很多时候这种一次调频过程很难满足发电需求,所以需要进行二次调频,二次调频就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准确的操作,当然也存在一些电力发电机组是采用自动化的手段进行二次调频,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人工手动调频的效果是最佳的,但是前提必须是相关的操作人员具备较强的操作水平和技术能力,这就是今后我们需要加强培训的一个主要方面。

2 热能动力工程对于环境的影响

2.1 空气污染

热能动力工程对于环境的污染涉及较为广泛,在我国多个地区均存在着严重的热能动力工程环境污染问题,该问题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首先是热能动力工程燃料燃烧问题。我国现阶段的热能动力工程设备所使用的燃料主要以燃气为主,而燃气与其它物质的加热能够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烟尘等,其中铅物质、汞物质及铜物质所占比例也相对较高,以上物质夹杂于空气中将对空气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使部分地区产生严重的雾霾情况。其次,是设备的废料处理问题,热能动力工程设备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必然产生一定数量的废料,而若其在废料处理方面未能形成完善的处理机制,则易使废料在不适宜的区域大量堆积,在空气蒸发的作用下,其中主要的有害物质便惨杂于空气中,继而对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最后是热能动力工程建设设施不完善,部分地区的电厂及工业企业选址存在问题,同时在设备生产处理设施的建设方面也存在一定欠缺,导致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久而久之通过风力的作用便与空气互相融合,此时空气便再次受到热能动力工程的污染。

2.2 噪音污染

通常电厂及相关企业的热能动力工程设备的运行时,音律分贝较大,一旦在隔音方面的处理存在问题,则易造成严重的噪音污染。噪音污染主要对人的听觉神经及脑干神经纤维造成破坏,使人逐步丧失听觉能力,并伴有神经反应速度下降的情况,严重者可出现呆滞及脑神经反应不协调的情况,对于人体机能影响尤为严重。虽然噪音污染在实际的生活中较为常见,但热能动力工程设备的噪音污染较为严重,不仅波及范围广泛,同时具备较强的破坏性,如其长期处于该噪音环境污染中,则对基本生命健康构成威胁,所以在电厂中动力热能工程设备产生的噪音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影响极其严重,该问题在中小型城市及大型城市的周边区域较为常见。

2.3 液体废料污染和固体废料污染

部分地区的热能动力工程设备的运行多依赖于蒸汽结构,在此过程中水便成为其必不可少的重要原料之一,如在设备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未能及时地对水及石油等液体废料进行及时的处理,则易导致严重的生态用水及饮用水污染,这对于区域的和谐稳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固体污染的处理方面,部分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不仅未能及时地购置并使用专业的固体废物处理设备,同时也未对其进行有效规划存放,导致其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愈演愈烈,成为部分地区的主要环境污染源之一。

3 节能减排工作重点与措施

3.1 节能减排的工作措施

节能减排是解决热能动力工程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有效方法,为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的基本效果,需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节能减排问题进行解决。首先需对现有产业结构做出深度的优化与调整。根据现有热能动力工程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现有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到热能动力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及公实际生活的影响,通过对更换现代化的热能动力工程生产设备,并采用建立完善的电厂及企业废物处理与污水排放处理机制的方法来对热能动力工程的基本排放进行控制,以便于提高节能减排工作效果。其次电厂要根据现有实际情况做好技术研究与创新,通过选用适宜的新技术及新方法来控制热能动力工程设备运行的基本成本,从而将所节约的成本用于技术优化与节能减排处理方面,以此构建系统化的节能减排控制机制,继而降低热能动力工程对环境所产生的基本影响。

3.2 具体的应对方法

受热能动力工程特殊性的影响,节能减排应首先对现有热能动力工程结构进行优化,通过提高热能动力工程的科技化水平来降低热能动力工程产生环境污染问题概率。在设备的实际运行过程中要做到对数据信息的实时监控,一旦在某一阶段数据信息高于实际的应用标准,则需及时的对其采取相关的优化措施加以控制,以此提高节能减排的有效性。而后需按照现有电厂及企业的热能动力工程生产标准不断必探寻新能源与新技术,以此从源头上做好环境污染问题的控制。最后相关的电厂及企业要在热能动力工程运行前夕阶段做好热损回收及热能技术控制工作,利用该方式来降低热能消耗的损失,从而提高热能动力工程的运行效果,以便于更好的在此基础上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不同的热能动力工程运行体系及生产环境对节能减排的控制效果产生影响,因此最佳的解决减排方法并不能达到最好的节能减排效果,需电厂及相关企业能够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节能减排方法,以此方能够达到最好的解决减排处理效果,这便能够有效的对电厂其企业的热能动力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加以有效控制。

4 结束语

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较为广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对于进一步提高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在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方面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因而在未来阶段电厂在对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过程中,需充分地考虑到环境的影响问题,以便于其能够更好及更为有效地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来,以此提高我国热能与动力工程应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晶.浅谈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15).

[2]贾永.刍议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工业,2017(2):00084-00084.

[3]徐海平.试论热电厂中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有效运用[J].民营科技,2016(3):203-203.

篇5

关键词:施工现场;节能降耗;减物质化施工;加强管理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科学发展是我国“十二五”期间发展的主线,而节能降耗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占到全社会能耗30%的建筑行业,更是节能降耗大有可为的领域。而事实上,传统建筑业低水平、低效率的粗放式施工方式一直为世人所诟病,身处西部发展中地区的成都市,施工能耗现状更是不容乐观。

深究当前建筑业高能耗、低效益的原因,有学者指出,在近年来高速发展的房地产热潮中,建筑业对石油、电力、水泥等资源品的需求日益强大,而建筑行业的过热发展往往会阻碍这个行业的对于资源方面创新进步的动力。建筑业的成本上升,房价居高不下,消费者无力购买,最终会对整个行业产生发展放缓甚至停滞的恶性结果[1]。因此,在建筑施工现场进行与节能降耗相关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的改进,对房地产市场和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影响深远。

成都市武侯区武侯大道旁的一住宅项目,周边基本处于待开发的状况,交通、人群环境比较单一,周围住宅小区在建的有很多。

该施工现场工程项目部提出了“减物质化施工”的口号,力争减少现场施工产生的可以避免的材料损耗。“减物质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在20世纪80年代,是指减少在终端产品的物质使用量或者减少产品的内含能量[2]。工程项目部列出了以下几项减物质化的措施供现场的管理人员和工人参考实施,并作为考核条件对各单位、各班组进行评估。

一、材料的节约措施

1. 节约钢材:施工场地上,竖向钢筋采用电渣压力焊,水平钢筋采用直螺纹接头等施工工艺,由于这些钢筋连接技术已是广泛运用的成熟技术,能够避免钢筋绑扎搭接的钢材损耗,因此是有效的节能技术手段;采用悬挑脚手架、调节螺栓等形式,提高钢管的周转率,减少钢管进场量;悬挑脚手架支座18b型槽钢可回收重复利用。现场的钢材废料及时收集、处理。

2. 节约木材:地下车库及基础结构模板采用组合定型钢模,地面以上主体结构支模采用胶合板,胶合板的使用要尽可能的多周转、要合理割锯成型。模板支撑尽量利用可周转的钢管代替木方,采用木方的,木方要多次利用,做到物尽其用。

3. 节约混凝土:要用到商品混凝土的,施工管理人员要准确计算混凝土的预算方量,在向商品混凝土厂家订货时,保留10m3左右的机动余地,确保最后一车数据的准确,不造成浪费;要现场搅拌混凝土的,施工管理人员要计算并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按照配合比用料,并选用新材料。在混凝土的使用方面,要严格控制构件模板支模尺寸及支模体系,杜绝胀模、跑模等现象发生。

二、 水资源的节约措施

1. 施工区域节水:现场建立雨水箱,收集雨水,土方开挖阶段的井降水用于现场支撑、底板施工阶段的养护和现场扬尘控制。

2. 生活区域节水:生活供水与施工区域分路,并设置分路水表进行计量,按月或按阶段统计耗水量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采取相应调整措施。办公、生活区厕所采用定时冲水水箱,洗碗处应采用节水龙头。

三、电力节约措施

1. 施工区域节电:工地使用2个一级配电箱配置电表,用电采用分域供电,既保证用电安全,又降低能耗,同时安装计量电箱,统计用电量情况。大型机械设备优先选型,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情况下,选用较小功率的机械设备。机械使用提倡满荷载,禁止空载和轻载运输,保证高效低耗。

2. 生活、办公区域节电:生活区装置1台计量装置表,安装节能灯具,办公室用荧光灯,提倡采用自然光源,办公室空调规定夏天最低设定温度≤26°,冬季最高设定温度≤20°,办公室电脑、复印机、饮水机等用电设备必须在人员离开时候关闭。

四、 废料的利用

施工现场产生的各种废物、旧料,尽可能的进行再利用。例如,钢筋切割产生的短截钢筋头可以制作雨水篦子;旧木料可以制作踏脚板等。管理人员和工人要尽量挖掘废旧物的二次利用。

工程项目部一方面制定了“减物质化”的行动准则,另一方面还就管理层面做出了要求和整合,并落实到了平时的管理行动中。

其管理措施有:

1. 编制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执行相关国家、行业、地方规范,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并加强质量控制,落实图纸中给出的建筑节能设计及要求。施工中应以样板引导工程施工,保证工程施工一次成优,杜绝因质量问题返工而造成的浪费。

2. 工程项目部制定能源、材料、资源等消耗指标,并建立台账,施工组织设计文件要编制节能降耗章节和专项节约型工地策划方案,积极组织宣传施工节能降耗。

3. 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制度、例会制度、例查制度、月报制度和预审预评制度,加强工程的监督控制。

结语

通过对该项目部施工现场的走访调查,我们欣喜的发现,该项目在节能降耗的认识、宣传和行动上非常重视,效果也很显著。窥一斑可见全豹,我们有理由相信,成都地区的大部分工地也同本项目一样,在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方面为建筑施工节能降耗做出了努力,在向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世界其他先进地区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为西部社会节能降耗、经济转型升级贡献了至关重要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本项目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生活区用水是否可以回收利用,是否应该建立一些节约的激励机制,是否可以对各施工班组下达节约指标等等。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较,成都地区施工企业的节能降耗还需不断学习先进、追赶先进,才能在不断完善和提高中求得生存,成都地区在经济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下,才能做到与全国同步,不落下风。(作者单位: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摘要】针对护理学科的特点,总结近几年学校护理教学改革经验,加强对护生进行工作过程情景技能的规范化训练。通过课堂教学实行目标化;基本技能教学实行程序化;工作技能教学实行工作过程情景模拟化等措施的实施,同时实行教材、教学大纲、训练标准的规范化,并将专业素质教育贯穿始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护理工作过程;护理专业;教学改革

1 明确教学目的

护理专业教育包括普通护理教育、护理专业价值观、护理核心能力、护理知识和角色发展教育。这就注重了学科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加大了社会和人文学科教育的比例,有利于培养护生的专业价值观和专业精神,完善护生的知识结构,加强护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以护生的能力为核心,注重独立学习、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最终使护生成为理论、思想和技术均合格的护理人才[1]。

2 突出教学改革要点

2.1 理论学习与工作过程情景模拟训练交替进行:传统教学历来把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分开进行,先系统学习理论知识2~3年,最后1年再集中实习,两部分跨越时间太长,导致护生在实习中不能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熟练进行临床操作,这样不仅影响实习效果,而且会使护生在实习中产生自卑心理。而如果将理论学习与工作过程情景模拟训练交替进行,则可有效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护生不但能够及时将学习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工作情景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用理论指导工作实践,而且通过及时的实践,护生对具体的患者和护理工作有了感性认识,能在具体操作中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求知欲也变得更强,这样更能促进对理论的学习[2]。

2.2 注重培养护生的思维方式

2.2.1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Kartaoka把护理专业中的批判性思维定义为:对于有一种解决方法的护理问题的思维和推理性思维,用来决定相信什么和做什么。Alfare-lefevre把护理专业中的批判性思维定义为:以患者的需要、护理程序的原则和科学的思维为基础有目的地引导结果的思维。由此可见,批判性思维是基于知识、经验、技术和情感倾向的专业能力,是护理人员判断临床病情和解决临床问题的立足点,因为护理人员必须将思维转化为能力,其中批判性思维尤为重要,也就是说护生在临床操作中不能照搬理论,要密切联系患者的病情,针对不同的患者和病情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2.2.2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临床思维空间的拓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要强化分析问题的能力。护理人员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组合和再创造,从而获得更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产品、新方法,这是促进护理专业发展的关键,是改善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

3 专业技能实行工作过程情景程序教学,训练流程标准化

护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强的综合性学科,专业技能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护理专业素质的关键,工作过程情景程序教学是进行专业训练的良好途径。

3.1 工作过程情景训练方法程序化:规范化训练是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以系统化的整体护理为核心,以满足学生毕业后第一任职需要为目标,将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训练方法的程序化,依据规范化原则,分别将基础护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专科护理、急救护理等技能训练项目进行划分,按工作过程情景设计出训练程序流程图,教师以此为根本,统一备课,分组实施,学生规范操作,统一训练。

3.2 工作过程情景技能训练标准化:技能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工作过程中的标准护理技术,从而保证临床护理质量。进行工作过程情景教学的过程,必须以规范化标准为准绳,这个标准不仅规范了程序本身,更是衡量程序效果,检验技能质量的尺度。笔者将流程图逐项分解,并制定出每一环节的评分标准和原则,并以此作为在校技能训练、临床技能实习和毕业技能考核的统一标准。使教师示教有标准,学生练习有标准,实习组织有标准,考核验收有标准。技能训练的标准化,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3.3 工作过程情景技能训练的保障:技能训练的关键是为学生提供工作过程情景训练的和场所时间,给予她们充分的训练机会。保证了理论与技能训练学时比例为1∶1.5。见表1。

我校加大了实训室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建立了模拟病房,充实、更新了教学设备,使其与护理工作过程情景相一致,适应护士岗位的要求。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编写实验、实训教材,使实验、实训内容、方法与护理专业的发展相结合。为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训练,学校在课外活动时间、晚自习时间、双休日开放实训室,使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为保证和提高实验课、实训课质量,保质保量完成实践教学,制定了严格的实训课考核制度,特别是对临床护理操作考核成绩单列。对操作考核不合格者经补考合格后才能进入医院实习。在实践教学中突出体现“高标准、严要求、强训练”的特点,既要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又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习基地的建设既是实现护教结合的需要,也是人才“订单式”培养的前提。现在我校的实习基地有近300家,遍布全国各地。总之,通过改革护理教育模式,力求学生毕业后能适应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率,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使学生毕业后能尽早、尽快上岗就业。

4 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针对学生情况,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病案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其学习动力;通过实行讨论式和互动式教学,加强师生交流;通过采取设问解疑、层层分解,逐步深入的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将临床课实习的操作步骤分解,逐个用图片装贴在橱窗里,图文并茂的墙体教学,使学生对实习的目的、要求、操作要领、过程步骤一目了燃,从而提高实践性教学的效果;通过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特别是多媒体教学,把教学理论、内容形象化,把抽象内容直观化,把复杂内容简单化。学生既得到理性认识,又得到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了授课效率。同时对一些临床的操作规范和具体过程,也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以利于学生很快融入临床诊疗活动中去;通过以“应知应会”、“必知必会”考试来引导教学,努力使学生做到“理论知识一口清”、“操作技能一手精”。

5 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对新进大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教育理论,使新进大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全面了解卫生教育的特点。学校创造条件送教师进修学习,让教师熟悉掌握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到医院工作进行双岗位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同时聘请医院的护理方面专家来校讲课,开展一些教学研讨会,探讨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规范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标准,明确目标要求,建立运行有效的考核机制、奖励机制,通过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推动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新宇,滕斌,杜娟等.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4,26(3):236~237.

篇7

关键词:Web GIS;人工智能;推理;预警管理;模型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预警管理是应急管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对危机信号的辨别,分析,并提出应对有可能发生的危机的各种预案及方法。当今中国,人口不断往城市集中,特别是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一旦爆发公共事件,势必会造成相当的社会损失。Web OIS(Web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具有可扩展性并提供良好的多媒体技术支持。在目前国内城市网络逐步完善的条件下,Web GIS在城市预警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结合人工智能推理方面的知识,有针对性地提出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管理模型,力求提高预警管理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社会损失。

二、Web GIS的优点与预警管理作用

(一)Web GIS的优点

Web GIS是互联网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一种新技术。其区别于传统GIS技术的地方也正是其优点所在。

1 除了具备原先GIS的技术与功能外,Web GIS吸收了Web技术的优点,可利用互联网实现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换。

2 Web GIS并不是单机系统,它是一个分布式的系统,客户机与服务器可以分布在不同地点和不同的计算机平台上。

(二)在预警管理中的作用

由于Web GIS是在吸收Web技术的基础上与GIS技术的融合。因此,大大的扩展了其在应急管理方面的作用:

1 及时的信息传输,可以让监测者掌握第一手资料,对于判断和防范突发公共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Web GIS系统的分布式特点,允许用户在不同的地点向Web GIS服务器端发出操作指令,应用其空间分析、模型管理、目录索引等服务。

三、城市预警管理

城市集中大量的人流物流,发生突发公共事件,就意味着重大的财产损失和巨大的社会成本。根据相关统计,城市突发公共事件,最主要集中在及公共安全事件(包括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卫生事故)。这些事件的特点是爆发规模大,突发性强,涉及人口众多,对社会的稳定极具威胁。因此,对城市的应急管理,“预防”胜于“治疗”。

(一)城市预警管理现状

随着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案体系的逐步完善,各地方相应的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陆续出台。城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应急预案,并一一完善预警的标准。目前城市的预警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预案管理,预警资源管理,预警监测与预警。

(二)不足

预警管理虽然在逐步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

1 预警资源布局有待合理化。在城市化或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交通点与交通线

路布局不合理的情况。尽管城市的交通网络发达,但在上下班时间,高密度的人流物流总会造成城市的交通拥堵。因此,合理的预警资源布局,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交通对应急物资调度的阻碍作用,从而为突发公共事件提供时实应对的物资和人力支撑。

2 预警信息不对称,预警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决策机构与现场组织的信息不对称;公众与应对应急组织的信息不对称;有力加入应急救援的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组织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公众对事件的不了解,有可能导致事件进一步扩大,而本身具备救援能力的非政府组织,也因为信息的不流畅而无法发挥其社会作用。预警信息不对称,最终会造成突发公共事件的进一步扩大,决策救援的济后或社会资源的浪费。

(三)改进

针对上述城市预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Web 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人工智能推理的方法,建立城市的预警管理模型,可以实现如下改进:

1 为预警资源布局提供一个合理的模拟方案。加入社会组织的应急资源(包括人力与物力),设计合理的有效的救援线路,力求在遇上突发公共事件时,可以实现全社会的联动。特别对突发公共事件高发地点,做到物资上的重点防预。

2 实现预警信息的实时传输。模型是构建在Web GIS技术之上,经人工智能推理后,主要进行两方面的信息传输:一方面对有发生公共事件苗头的地点及情况实时反馈到决策者手中:另一方面,对符合预警标准的事件,通过网络进行各级的消息,从源头上防止公共事件的发生或者控制事件的扩大。

四、模型的特点

(一)模型的特点

本模型在技术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有针对性地设立模型,终合了Web GIS技术的优点,同时又运用了人工智能推理的方法解决城市预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布式的Web GIS技术为城市人功智能预警管理提供了广阔的信息渠道和灵活的操作模式。同时,本模型为有效地调用非政府组织的应急资源提供了布局基础,信息通过网络传递,为社会提供一个加入公共应急管理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资源的配置。

(二)模型的功能

模型的功能体现在对现有城市地理信息与城市网络的综合应用,经过人工智能推理,最终以可视化的方式把推理结果显示在不同用户面前,为用户不必关心推理的具体过程,只需进行现实数据的输入,和简单的页面操作,就能得到推理结果。既保证信息的客观性,也能提升预警管理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把握好社会可利用的应急资源,为公共突发事件的发生或进一步扩大做好准备。

五、模型的框架、运作原理与推理流程

(一)框架

本模型在Web GIS应用上所采用的是B/S(Browser/Server)三层结构模式。这样的结构模式使用户只需要一台装有浏览器并能进行网络连接的电脑,便能向服务器提交请求,只要服务请求通过,用户就能从浏览器端得到所需的页面显示。

如图1所示,在业务逻辑层由三类服务器组成:Web服务器,GIS服务器与Data服务器。模型调用这三类服务器的资源,充分利用GIS服务器与Web服务器的资源,实现业务逻辑三类服务器的交互作用,并通过浏览器返回交互推理后的结果。

(二)模型运作原理

该模型的运作是依赖于人工智能推理的方法,要求先设立知识库,知识库中包含空间数据知识,网络数据知识图像知识以及匹配规则等。再把收集到的数据与知识库进行匹配推理,然后得出显示的结果。

1 模型组成。

如图2所示,模型包括知识库,推理机,和推理机和推理显示三个部分。因为基于Web GIS技术,在知识库中的各种知识会随着城市的变化而进行丰富更新。同时,知识库里存在的各种匹配规则也会随着知识护的更新而不断完善。这样,就能使推理的结果渐趋明晰。

2 推理机。

推理机分别由两个匹配器与推理器组成。一个是为了判定警源和事件类型等级而建立的,另一个是为了合理地对各种应急资源进行布局而建立的。两个匹配器与推理器分别独立,共用同样的知识库。匹配器对事实数据与知识数据进行规则匹配。规则根据各城市预警标准确立,取用“If……Then”语句组织。推理器集成各种推理算法,最终得出推理结果。

(三)模型的推理流程

模型的推理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对预警信号的推理,另一部分是对应急资源布局的推理。这两部分的推理均以事实数据的输人为开端,事实数据与知识库规则进行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直接显示匹配相应的结果;如匹配不成功,则进入推理器进行运算推理,最终得出推理后的结果。

1 预警信号推理流程。

对于预警信号推理的部分,经过推理判定警源,并对即将发生的事件进行分类定级,利用Web GIS的各种分析功能,结合推理算法可以推断出事件的影响范围,以及需要的应急资源等。预警信号的推理结果根据各用户的权限不同返回相应信息。

2 应急资源布局推理流程。

对于应急资源布局的推理,主要以城市的交通网络(包括交通点,交通线路等)变动,非政府组织的应急资源的加入等为事实数据输入。这些数据的特点是变动相对较快,同时又与应急资源的质量和运送效率紧密相关。数据输入后,系统对进行匹配推理,最终输出合理的资源布局方案。

六、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与完善,数字城市的建设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之一。

城市在规划、建设与服务等方面的数字化工程逐渐展开并深入,如今,在Web GIS技术的支持下,针对城市预警管理中的两个主要问题,提出城市人工智能推理预警模型,也为数字化城市和应急管理提供一种可行的思路。

参考文献:

篇8

关 键 词:运动医学;中国象棋大师;脑功能成像;静息态;性别差异;局部一致性分析方法;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6)04-0135-05

A study of resting state brain func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Chinese chess masters of different genders based on ReHo method

LIANG Dong-mei1,2,QIU Li-hua3,4,LIU Cheng-yi1,GONG Qi-yong4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2.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Kashgaer University,Kashgaer 844000,China;3.CT/MRI Room,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Yibin,Yibin 644000,China;4.Huaxi MR Research Centre (HMRRC),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41,China)

Abstract: Based on ReHo method,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s-fMRI, the authors probed into the gender differences between high performance Chinese chess players. Method: select Chinese chess master players and matching control people, collect the rs-fMRI data of every testee, and apply DPARSF software to analyze brain regional homogeneity information. Results: the ReHo values of the right superior frontal gyrus (BA10) and right medial frontal gyrus (BA25) of the female master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male masters, while the males and females in the control group had no brain ReHo differences. Conclusion: the ReHo value differences in the right superior frontal gyrus and right medial frontal gyru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Chinese chess masters may reflect different brain spontaneous activity in areas related to gender stereotypes and cognition-emotion transfer between Chinese chess masters of different genders.

Key words: sports medicine;Chinese chess master;brain functional imaging;resting-state;gender difference;regional homogeneity analysis method;China

在高水平棋手中有明显的性别差异。据Howard[1]报道,由正式比赛产生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中无女性,当年全世界894名特级大师中,仅有9名女性,所占比例不到1%。最新数据显示,至2013年上半年,全球女性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共21名,所占比例无明显改变(2%)。近年来,女性中国象棋高水平选手所占比例提高,截至2015年下半年,共有14名女性中国象棋特级大师,占大陆地区中国象棋特级大师人数的31.1%(共45名中国象棋特级大师)。已有许多研究者关注高水平棋手的性别差异现象[1-3]。

脑功能成像(funca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方法广泛应用于研究多种认知过程中不同性别人群的脑功能差异,如记忆[4]、想象[5]和语言[6]。棋类包含许多高级认知过程。近年来,任务态fMRI方法被用于探索棋类认知过程的大脑机制[7-10]。任务态的fMRI方法相对复杂,不好控制,而静息态fMRI方法(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被试者不面对任务刺激,只需闭眼或睁眼看十字,观测大脑在放松、安静、尽量避免主动思维活动状态下的功能活动,目前已开始用于研究棋手的脑功能特点[11]。基于rs-fMRI的局部一致性分析方法(Regional Homogeneity,ReHo)[12]探讨局部脑区自发活动一致性的改变,已用于对正常人性别差异的研究[13],但尚未应用于对中国象棋大师性别差异的研究。

本研究基于高水平中国象棋选手的人口学和影像学资料,使用基于rs-fMRI的ReHo分析方法探讨不同性别中国象棋大师脑区自发活动一致性的差异。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中国象棋男大师9人(包括大师6人和特级大师3人),与男大师同时间同地点募集女大师6人(包括特级大师1人);与大师同时期募集对照组男性16名、女性10名。研究对象一般情况见表1,其中,IQ值由瑞文标准推理测验(Raven’s Standard Progressive Matrices,RSPM)获得。RSPM是一种非文字的智力测验,由5个单元的渐进矩阵构图组成。男女大师之间无年龄、教育程度、接触象棋时间、专业训练时间、每天训练时间、等级分和IQ的差异(P >0.05);男女对照之间无年龄、教育程度和IQ的差异(P>0.05)。男大师组与男对照组无年龄(P=0.98)、教育程度(P=0.48)和IQ(P=0.12)的差异;女大师组与女对照组无年龄(P=0.09)、教育程度(P=0.4)和IQ(P=0.46)的差异。

所有棋手无任何神经、精神病(史),均为右利手,双眼裸眼视力或者校正视力正常。本研究经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所有被试者在磁共振检查前均签署被试者检查单以排除可能影响脑功能的特殊身体状况、疾病或者体内含有金属物品的情况;所有被试者均在磁共振检查前被详细告知实验原因、目的和方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实验设计

Rs-fMRI采取睁眼模式,被试者在脑功能数据采集期间尽量保持头部不动、放松、心情平静,通过安置于头部线圈上的反光镜定睛观看屏幕上黑色底色正中的白色小十字。要求被试者在定睛看十字的过程中尽量不要走神、不要睡着。

1.3 数据采集

所有被试者在进行影像学研究前被详细告知将要在磁共振仪中完成的任务。所有的扫描均使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磁共振研究中心德国西门子公司3.0T磁共振成像系统(Simens3.0 Tesla Trio Tim)完成,仪器在使用前进行数据稳定性的测试(如匀场)。装备有EPI软硬件设备,扫描时用一个标准头线圈发射和接收核磁共振信号,在头部线圈上安放一面反光镜,被试者通过镜面看到投影仪屏幕,该投影仪与磁共振扫描和控制室计算机相连,计算机根据扫描时间播放画面。

被试者进入磁共振室后,首先了解和熟悉磁共振室的环境,平躺仰卧在磁共振检查床上,戴耳塞以减少噪音对实验的影响,并用配套的海绵垫固定头部以减少头部活动。

扫描前先完成常规全脑MRI扫描,由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排除脑内病变,然后以前后联合连线作为基线扫描全脑静息态功能像,参数如下:采用梯度回波-回波平面成像序列(gradient-recalled echo-Planar imaging,GRE-EPI),30层,层厚5 mm,无层间距(no slice gap),回波时间(Echo Time,TE)30 ms,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2 000 ms,矩阵(matrix)64×64,视野(FOV)240 mm×240 mm,翻转角(flip angle)90°,体素(voxel size)3.8 mm×3.8 mm×5.0 mm,连续采集 205个时间点数据。

1.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采用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发的REST_V1.5_101101(http:///forum/)软件的静息态数据处理辅助工具DPARSF_V2.0_101025(http:///forum/)在MatLab7.6及SPM8平台上运行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剔除前5个时点的图像。与fMRI数据处理相同的步骤包括数据格式转换、时间校正、头动校正、空间标准化,均在DPARSF中进行。除此之外,在DPARSF中继续对每位被试者的数据进行去线性漂移和滤波两步处理。去线性漂移为去除接收线圈前置放大器引起的热噪声所带来的基线漂移。滤波步骤以减少低频线性漂移和高频生理性噪音,对每个体素的时间序列进行带通滤波,带限范围为0.01Hz

ReHo假设某特定体素与相邻体素(7个、19个或27个)的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BOLD)信号随时间变化具有相似性,可以用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coefficient of concordance,KCC)作为指标来衡量一簇区域各体素之间时间序列变化的一致性,所得KCC值为该簇区域中心体素的ReHo值,其值介于0和1之间,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W是给定点的肯德尔和谐系数;n是时间点数(本研究中n=200);K是给定体素点与其毗邻体素点的总数(本研究中K=27,即27个体素构成的正方体中,处于核心的单个体素与其周围的26个体素数目之和,这27个体素点又称为一簇);Ri是第i个时间点27个体素的体素值的等级总数; =(n+1)K/2)是所有Ri的均值。

脑内每个体素的ReHo值构成受试者的ReHo脑(ReHoMap),每个受试者均得到一个ReHoMap。将全脑每个体素的ReHo值除以全脑所有体素ReHo值的均值可得到标准化的ReHo脑(mReHoMap)。最后,使用高斯函数对mReHoMap进行平滑,半高宽(full width at half maximum,FWHM)取4 mm,获得的ReHo图为smReHoMap。

采用SPM8软件分别对男大师与女大师、男性与女性对照的smReHoMap逐一体素的ReHo值进行双样本t检验,得到有非常显著差异的团簇(P< 0.001,未校正,体素≥10)。

[2] BILALIC M,SMALLBONE K,MCLEOD P,et al. Why are (the best) women so good at chess? Participation rates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intellectual domains[J]. Proc Biol Sci,2009,276(1659):1161-1165.

[3] MAASS A,D'ETTOLE C,CADINU M. Checkmate? The role of gender stereotypes in the ultimate intellectual sport[J]. Eur J Soc Psychol,2008,38(2):231-245.

[4] SPECK O,ERNST T,BRAUN J,et al.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functional organization of the brain for working memory[J]. Neuroreport,2000,11(11):2581-2585.

[5] LI C S R,KOSTEN T R,SINHA R. Sex differences in brain activation during stress imagery in abstinent cocaine users:A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J]. Biol Psychiat,2005,57(5):487-494.

[6] KANSAKU K,YAMAURA A,KITAZAWA S. Sex differences in lateralization revealed in the posterior language areas[J]. Cereb Cortex,2000,10(9):866-872.

[7] CHEN X,ZHANG D,ZHANG X,et al. A functional MRI study of high-level cognition: II. The game of GO[J]. Cogn Brain Res,2003,16(1):32-37.

[8] CAMPITELLI G,PARKER A,HEAD K,et al. Left lateralization in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an fMRI study using the expert archival paradigm[J]. Int J Neurosci,2008,118(2):191-209.

[9] WAN X,NAKATANI H,UENO K,et al. The neural basis of intuitive best next-move generation in board game experts[J]. Science,2011,331(6015):341-346.

[10] 梁东梅,刘承宜,邱丽华,等. 不同级别中国象棋运动员脑功能成像研究[J]. 体育科学,2010,30(8):69-72.

[11] DUAN X,LIAO W,LIANG D,et al. Large-scale brain networks in board game experts:insights from a domain-related task and task-free resting state[J]. PLoS One,2012,7(3):e32532.

[12] ZANG Y,JIANG T,LU Y,et al. Regional homogeneity approach to fMRI data analysis[J]. Neuroimage,2004,22(1):394-400.

[13] 王丽,姚志剑,卢青,等. 静息态下正常人脑局部一致性的性别差异[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7):603-605.

[14] WU T,ZANG Y,WANG L,et al. Normal aging decreases regional homogeneity of the motor areas in the resting state[J]. Neurosci Lett,2007,423(3):189-193.

[15] IM K,LEE J M,LEE J,et al. Gender difference analysis of cortical thickness in healthy young adults with surface-baced methods[J]. Neuroimage,2006,31(1):31-38.

[16] ONGUR D,FERRY A T,PRICE J L. Architectonic subdivision of the human orbital and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J]. J Comp Neurol,2003,460(3):425-449.

[17] GOZZI M,RAYMONT V,SOLOMON J,et al. Dissociable effects of prefrontal and anterior temporal cortical lesions on stereotypical gender attitudes[J]. Neuropsychologia,2009,47(10):2125-2132.

[18] ZHANG Z,LIU Y,JIANG T,et al. Altered spontaneous activity in Alzheimer's disease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revealed by regional homogeneity[J]. Neuroimage,2012,59(2):1429-1440.

[19] BUSH G,LUU P,POSNER M I.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influences in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J]. Trends Cogn Sci,2000,4(6):215-222.

[20] DEVINSKY O,MORRELL M J,VOGT B A. Contributions of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to behaviour[J]. Brain,1995,118 ( Pt 1):279-306.

[21] DREVETS W C,PRICE J L,SIMPSON J R,et al. Subgenual prefrontal cortex abnormalities in mood disorders[J]. Nature,1997,386(6627):824-827.

[22] PHAN K L,WAGER T,TAYLOR S F,et al. Functional neuroanatomy of emotion: a meta-analysis of emotion activation studies in PET and fMRI[J]. Neuroimage,2002,16(2):331-348.

[23] DERBYSHIRE S W G,NICHOLS T E,FIRESTONE L,et al. Gender differences in patterns of cerebral activation during equal experience of painful laser stimulation[J]. J Pain,2002,3(5):401-411.

[24] WRASE J,KLEIN S,GRUESSER S M,et al.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processing of standardized emotional visual stimuli in humans:a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J]. Neurosci Lett,2003,348(1):41-45.

[25] BUTLER T,PAN H,EPSTEIN J,et al. Fear-related activity in subgenual anterior cingulate differs between men and women[J]. Neuroreport,2005,16(11):1233-1236.

篇9

关键词:环境问题低碳经济低碳城市规划建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b)-0232-02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能源过渡消耗等问题日趋突出,为了能够有效缓解这一情况,低碳高效的新发展模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途径,绿色经济、环保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各种新的环保理念被提出并得到了全球人士认可和支持。城市作为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直接关系着经济的发展,而绿色经济、环保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概念需要以低碳绿色的城市为基础。因而,构建一个低碳绿化的城市就成为了现代绿色新经济的核心。为此该文针对低碳绿色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难点问题和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 低碳城市的内涵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社会文化融合下的产业,是人类群居中的一种高级形式。城市的高人口密度性、高技术性、高生产性、高经济性是其典型的特点,一个城市包含了全球基本上所有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人类的活动改变了城市的生态结构、物质循环和一部分的能量循环,从而形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开放的城市生态系统。系统主要由经济、生物、非生物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能够通过生物手段、非生物手段、能量流动手段等形成一个含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就当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说,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无法避免,排放过程是复杂的,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全球一线城市仅仅只占了全球土地面积的2%,而这仅仅2%的土地所消耗的能源却是全球所消耗能源总量的75%,也是这2%的土地排放了全球80%的温室气体。而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变暖,低碳化、绿色化、环保化经济成为了当前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建立低碳城市也就成为了发展低碳化、绿色化、环保化经济最重要的举措。

2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难点问题

2.1 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低碳城市所包含的内容应该说极其丰富,作为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其主要包括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当前低碳城市理念被大众广泛支持和认可,使得低碳城市的发展速度极快,这必然离不开深层的发展体系和驱动力。但是,低碳绿色城市的发展时间较短,人们的经验尚不足,并且目前关于低碳城市的内部发展动力体系和形成机理还没有一个定论,所以当前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尚不能准确地阐述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加之,各个城市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文化不同、功能不同、类型不同等,因此,在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上往往不能用相同的经验来进行指导。但是,典型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对于指导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来说至关重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而,确定出低碳城市的典型发展模式是当前急需研究的一个问题,这需要包含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能源合理开发和运用、社会健康和谐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地完善和改革、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和运用等方面,要符合当前的国际化、低碳化、现代化、市场化、信息化、工业化的进程,从而为低碳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并为低碳城市的发展指明一个方向。

2.2 低碳城市评估和平台建设

低碳城市评估和平台建设对于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项中长期的建设任务,在整个低碳城市建设中具有数据支持和指导的作用,所以研究低碳城市评估和平台建设对于低碳城市长远发展有积极的影响,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碳排放的测算方法、城市碳排放数据库建设、低碳城市科学评估指标体系建设以及碳预算方法。针对碳排放测算方法内容,传统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根本就没有过多地考虑碳排放测算工作,也没有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科学的碳排放测算体系。因此,在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中,亟需要一个完善、合理并且符合城市实际情况的碳排放测算体系。而碳排放测算体系的建设要根据城市的主要经济产业的物质流、能量流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根据城市产业结构以及碳排放的量进行分类审计,细化到各个产业的各个部门,得出城市的产业结构所排放的碳量,再以此作为依据构建起一个科学的低碳城市碳排放测算评估体系。针对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建设内容,当前我国的技术水平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研究出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评估方法,所以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低碳城市或低碳经济建立起低碳城市或低碳经济的评估标准。作者认为低碳城市的评估指标和评估体系中以下内容极为关键,首先是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产业结构在碳排放的核算上要细致和准确,要得到城市主要经济结构各产业的碳排放量,再建立起一个准确的城市碳排放数据库;其次是需要根据国际上的低碳城市指标确定出城市的低碳指标,让城市各行业都朝着这个指标努力;最后是低碳城市评估体系要尽可能地涵盖城市的各个内容,如建筑、交通、人口、能源、污染等,要提供出科学合理的低碳城市发展依据。对于碳预算方面的内容,该方面的内容是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所以碳预算方案就要确保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从城市的结构、功能、形态、性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从量化的角度来评估城市的碳排放现状和以往排放的历史,再核算出城市主要经济产业减少碳排放所需要消耗的成本和资源,再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碳预算成果,科学地评估出城市的碳减少排放的潜力,对比我国城市和国外城市碳排放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碳预算参数和指标,针对性地得出城市低碳排放优化方案。

2.3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制度设计

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低碳城市,不仅仅要求在产业结构上进行低碳转化,还需要城市所有人在生活上进行低碳转化。而政府作为政策制度的制定者、推广者和监督者,要协调民间组织、企业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到低碳转型活动中来,并制定出一个完善的低碳城市管理制度,全面加快城市低碳转型的速度。在制定低碳城市管理体系上,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至关重要。模式的选择要根据城市的低碳产业模式、低碳生活模式、低碳城市内涵和低碳城市评估体系来确定,并在该基础上制定出自愿、奖励以及强制性的管理制度,并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建设,让全城人民能够自觉地参与到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来。

3 低碳城市规划建筑中的关键问题

3.1 结构低碳化

城市结构是否合理不仅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低碳化城市是否实现的关键所在。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是以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而进行,加之城市用地极为紧张,一旦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物质环境确定后,那么后续的改变很难进行,即便改变也会面临巨大的更改成本,同时会给更改区域内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城市的结构主要是由空间结构和经济社会结构所组成,两者相互依赖也相互作用,通过合理地规划城市的空间结构能够完善城市的经济社会结构。通过以往的经验来看,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创新科学技术以及完善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都对人们的交通出行量的影响并不大,而影响最大的则是城市的空间布局。在当前现状下,人们出行所产生的能耗和碳排放相对很高,并且机动化是现代化城市的主要标志,机动化程度只会越来越高。在这一现状下,如果不对碳排放进行科学的控制和规划,那么在未来我国的社会经济也必将因为环境问题遭遇较大的冲击。因此,低碳城市规划建筑就是一项迫在眉睫的核心任务,低碳化城市规划设计正是对城市的整个空间结构进行优化,使城市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使人们的出行更加科学化,减少出行产生的碳排放,从而来促进经济社会结构的优化。

3.2 系统功能低碳化

一个城市功能的实现会受到很多影响的制约和改变,如会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也会受到当前城市发展战略的影响,同时也会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就以工业革命时间段为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城市功能主要体现在经济功能上,城市的其他功能相对而言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一般都普遍地认为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指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城市的性质往往受到城市经济结构的影响,而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城市作为一个经济聚集点,城市中的产业结构基本上包含了世界各地大部分的业务,城市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多元化的业务,那么城市的功能就必须要满足这样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所以城市功能在规划上就是重点中的重点。

低碳城市的实现,对于城市的低碳功能规划显得极为关键。在低碳功能的划分上,要以检查低碳经济为城市发展核心,在此基础上将城市中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布局合理的统一整体。在规划建设中,低碳经济功能划分是否科学和合理直接影响着城市是否实现低碳发展,城市是否能够快速绿色、循环发展。因此,在低碳功能化分析上,需要结合城市的低碳化程度、城市功能等来选择不同的低碳发展道路。

3.3 能量流低碳化

能量流动和低碳化关系尤其密切,碳排放就是能量的一种流动形式。往往城市中能量都表现的是单向性,并且能量在利用方面的效率并不高,这些现象都无疑表明了当前城市能源浪费严重,能量循环利用差,能量利用率低,这对低碳化城市建设极为不利。因此,在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中,能量流分析就是对当前城市人们生产生活中能源的使用效率进行评估,量化分析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能量使用和产出,通过统计得出能量初级输入、转换、使用、输出这一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情况。通常人们研究较深的是电力、燃气能量流,如电力最初生产多少、传输过程中损耗多少、电力转换上损失多少,最终用户得到的电力是多少,通过对能量流跟踪分析,评估出城市的能量变化情况,从而得到能量变化和城市系统变化情况,进而得到城市系统和低碳化间相互影响和作用。

能量流低碳化在规划上需要结合当前城市的能源系统情况,并且要熟练的掌握当前城市能源代谢走向,从而多个角度来详细的分析能量流动特性,再从能量角度出发对城市系统中的产业结构、交通布局、基础设施等历史演变规律,从城市历史规律入手重点对城市的交通、产业、基础设备、人员生活等不同类型的碳排放进行细致分析,得出每个类型的碳排放现状以及未来的碳减排潜力,进而得到每个类型的碳排放指标和责任,根据责任和指标合理的规划建设城市新的能量布局。

3.4 物质流低碳化

从生态角度来看,城市是一个极度自由和开放的综合性系统,其在最先开始建设时,几乎所有的物质来源都来源于生态系统,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其所产生的废弃物质也是直接排到生态系统中。而研究物质在时间上的代谢,在空间上的阻滞,对于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有重要的作用。单从物质循环这一角度入手,低碳城市的特点应该是物质流效率高,无论是碳输入还是碳输出和消耗都应该维持一个较低的水平。

分析城市的物质流核心思想就是要将整个城市看成是统一的整体,物质在流动过程中会遵循守恒定律,根据这一关系来分析城市这个系统物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物质输入输出,从而分析城市在以往建设和发展中资源利用问题、环境破坏问题、生态承载问题等问题内在机理。只有这样,能够为低碳化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供足够的经验和规律,现代化的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才能够制定出更加针对性的调控方案。值得一提的是,采用物质流分析法这一过程能够更加明确城市系统中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这对物质利用方面和循环利用方面有积极的影响,这能够促进城市向低碳化发展。

4 结语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现代化城市发展,而城市的发展要切实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但当前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和人们的需求背道而驰,太多的环境问题不仅仅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阻碍,还给人们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因此建设绿色、节能、环保、低碳的社会经济成为了人们的诉求,低碳化城市的规划建设就是一种满足人们诉求而确定的城市发展路线,为此该文就主要分析了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难点问题和关键问题,以期望能够为建设低碳城市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 顾朝林,谭纵波,刘宛,等.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3):38-45.

[2] 张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城市规划,2010(2):

13-18,41.

[3] 王雅捷,何永.基于碳排放清单编制的低碳城市规划技术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6):72-80.

[4] 叶祖达.建立低碳城市规划工具――城乡生态绿地空间碳汇功能评估模型[J].城市规划,2011(2):32-38.

[5] 袁贺,杨.中国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与实践解析[J].规划师,2011,27(5):11-15.

[6] 刘晶晶.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城市地理,2015(6):64.

[7] 张洪波,陶春晖,庞春雨,等.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低碳城市规划创新体系[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38(5):302-305.

[8] 王雅捷,何永.基于碳排放清单编制的低碳城市规划技术方法研究――以北京为例[C]//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13:1-9.

篇10

[关键词] 长三角 经济整合 空间经济结构 城市流强度 网络结构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管理、金融和服务业的国际化过程,世界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功能分化日益明显,代表了一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然而,世界级城市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其周边城市的支撑作用,确切地说,是整个城市群代表国家发挥了世界经济节点的作用。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群,包括了世界级城市上海,以及杭州、南京等较发达城市,这些城市未来必须进行经济整合、经济重构才能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竞争优势。本文以构成长三角城市群的16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空间经济结构,分析该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特征,为未来该区域经济整合、经济重构提供政策依据。

根据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体系,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其空间经济结构特征,主要有轴线特征、圈层特征、网络特征等。然而这些划分大都依据空间距离和地理因素并参考了传统的行政区边界进行划分的,对经济因素考虑的不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城市群各城市群之间的边界并不是线状的,而是重叠型的,一些城市同时处于两个甚至三个城市群的影响之下。鉴于以上考虑,本文用城市流强度指标及万有引力模型,从经济因素角度界定了该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

一、城市流强度的测度与城市群中心城市的确定

城市流是指城市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空间流在城市群内所发生的频繁、双向或多向的流动现象,它是城市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基本形式。本文采用城市流强度的定量分析方法,量化了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对外联系与辐射能力以及各城市在区域内的联系地位,确定了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核心,与中心城市。

(一)城市流强度测度原理

城市流强度主要依据城市功能衡量。城市流强度是在城市间的联系中,城市外向功能所产生的聚射能量以及与其他城市或城乡之间相互影响的数量关系 ,公式为:

(1)

式中,F为城市流强度,B为城市功能效益,即各城市间单位外向功能量所产生的实际影响,E为城市外向功能量,i指第i个城市。一般以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即从业人员人均GDP来衡量B(B=GDPi/Li);E的衡量主要取决于该城市某部门从业人员的区位商LQij,公式为:

(2)

其中Lij为i城市j部门从业人员数,Li是i城市总从业人数,Lj表示整个区域中j部门从业人数,L为所在区域中总从业人数。LQijl,则i城市j部门存在着外向功能,因为i城市的总从业人员中分配给j部门的比例超过了所在区域的分配比例,即j部门在i城市中相对于整个区域有优势,可以为城市外界区域提供服务。因此,i城市j部门的外向功能为:

(3)

则i城市m个部门总的外向功能量Ei为:

(4)

这样,i城市的城市流强度Fi为:

(5)

其中Ki是单位从业人员所提供的外向功能量,反映了i城市总功能量的外向程度,称之为城市流倾向度。城市流倾向度增强意味着该城市的总功能量的外向程度得到增强,说明它在带动本区域经济增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城市流倾向度下降则正好相反。

本文采用2007 年长三角城市群16个地级以上城市,14个主要外向服务部门的从业人员数据 来计算城市流强度。16个城市相关数据采用市辖区数据出于两个原因:第一、由于市辖县的功能不是城市功能的主体,城市的各项功能主要集中体现在市辖区,市辖区的情况,基本反映了城市各个主要方面;第二,便于比较分析。由于地级市所管辖县的数量不等,且不时会发生变动,可能有县级市从原地级市分离,成为地级市,而市辖区相对稳定,便于城市之间的对比。

(二)各城市外向部门区位商

利用公式2,计算出16个城市14个主要外向部门的区位商 ,结果显示:14个外向部门中,有半数部门的区位商所有城市均大于1,分别是信息服务软件、金融业、科学综合技术服务、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福利、文化体育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组织,表明城市群1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这几个部门具有外向功能,具备向周边乡镇扩散的能力;除上海的所有外向部门的区位商均大于1外,其余城市均有个别部门的区位商小于1,表明上海是该区域的核心城市,具有较强的对外辐射功能;对批发和零售业与居民服务其他服务业两个部门,除个别城市外,大部分城市区位商均小于1,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区域城市普遍为居民提供的各项服务不够完善,批发和零售业不够火热;城市规模大,就业人员区位商不一定高,如上海的运输仓储邮政业区位商为3.38,舟山则为3.61,上海金融业区位商为5.74,而湖州则为11.95,由此可见,外向部门的区位商与城市规模不是绝对相关的,它反映的是从业人员行业分配的一个相对数量关系。

(三)城市流强度的测度结果与中心城市的确定

根据相关数据,利用公式3、4和5可计算出i城市j部门的外向功能量Eij以及各城市的外向功能量Ei、城市流倾向度Ki、城市流强度Fi ,其中区位商小于1的,Eij均假定为0,Ei为每个城市各部门外向功能量的总和。结果显示:上海的外向功能量高达176.05,居该城市群的首位,并且是位居第二、第三城市(南京和杭州)的将近6倍,表明上海在整个城市群各城市联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南京与杭州的外向功能量虽然没有上海高,但却也远远高于其他地级城市,分别达到33.92和31.81;此外,宁波与无锡的外向功能也较高,其外向功能量分别达到13.01和10.02;上海在每个外向型部门都展现了比其他城市较强的外向功能量,尤其是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学综合技术服务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福利、公共管理社会组织具有更强的外向功能量,通过这些行业的传导与辐射推动了该城市群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南京、杭州、宁波的运输仓储邮政业、金融、科学综合技术服务、教育等行业也都具有较强的外向功能量。

根据计算的城市流强度值Fi,文章把长三角城市群16个地级以上城市分为四大类:一是具有超强城市流辐射功能的城市――上海(Fi为3698.72);二是具有较高城市流辐射强度的城市――南京、杭州(Fi达到800以上);三是具有中等城市流强度值的城市――无锡、常州、苏州、宁波(Fi在200以上);其余城市则具有较低城市流强度值(Fi不足200)。上海市超高的城市流强度值表明其是该城市群的最核心城市,具有引领该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是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南京与杭州作为该区域副省级城市,城市流强度值虽然不及上海,但也远远超过了临近周边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发展有带动作用,可以作为城市群内不同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无锡、常州、苏州作为距离上海较近又空间毗邻的城市,近年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三个城市的带状分布形成了苏锡常城市带,镇江作为距离此城市带最近的城市,城市流强度达到130.11,表明此城市带有延伸趋势,具有扩散功能;宁波作为浙江省仅次于杭州的第二大经济城市,城市流强度达到378.55,对其周边城市具有一定的辐射能力,并且其外向功能量达到13.01,超过了无锡、常州和苏州,因此可以作为一城市群的中心城市。

二、城市联系度与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特征

(一)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联系紧密度

本文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来测度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间的联系度,并根据城市联系度及中心城市来确定该区域网络结构的节点、通道。引力模型最早是指1867年牛顿提出的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模型,公式为F=GMm/r2,其中G为引力常数,M、m为两物体的质量,r为两物体间的距离。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对其在经济学领域做了延伸,提出引力模型,认为两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量与它们各自的国民经济总量(GDP)成一定的正比例关系,与这两个经济体之间的距离成一定的反比例关系,并在实证方面得到很多学者的印证。随着引力模型的广泛应用,区域经济学、城市地理学等领域的学者也开始关注,并对其从不同方面进行了修正(田志立,1995;陈鹏,2006;王晔倩,2006等)。学者们常常使用的引力计算模型为(6):

(6)

式(6)中,Fij是城市i和j间吸引力,K为引力常数,r为距离的摩擦系数(一般K=1,r=2),Si、Sj分别是城市i和j的规模,有的学者用城市GDP来衡量,有学者用城市人口衡量。陈鹏(2006)对此模型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模型为:

(7)

式(7)中,µ为城市职能参数,P为城市人口,G是城市GDP,а是城市空间距离交通工具修正参数,Dij为城市间的空间距离。陈鹏对各参数值也进行了界定:

(8)

(9)

式(8)中,DSiK是城市第i种主导部门的强度,Ai是该区域第i种部门的人均生产总值占全部部门人均生产总值的比值,λi为城市的第i种主导部门的职能参数,λg为城市的行政职能参数,Lf为市区常住人口,Lw为市区外来人口。

本文认为主导部门越强,越能吸引新的投资进入,城市间吸引力也应该越大,但该修正系数µ在城市主导部门强度强度城市间的吸引力应该主导部门DSiK越大时则越小,并且主导部门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城市的内向职能,作者认为外向功能量更能反映城市的外向职能,因此本文用前文提到的城市流倾向度K衡量城市的职能参数µ,模型变为:

(10)

关于经济距离修正参数а,考虑到江浙沪16个城市(除舟山外)都可以通过汽车这种通勤方式到达,有些城市间还可用火车通勤,某些城市还可用航运通勤方式,个别城市间汽车、火车、航运三种方式都可以(由于16个城市间相隔较近,不论是人流还是货物流都很少用航空通勤,因此本文未考虑)。本文综合考虑运量、费用和使用率等因素,参考罗明义(1999)办法,重新定义距离修正参数а:只有汽车时为1,火车+汽车为0.7,航运+汽车为0.6,火车+航运+汽车为0.5(因为舟山是岛城,只有航运通勤方式а,修正参数定义为1.2)。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出具有中等城市流强度值以上的城市与所有城市的联系紧密度,如表所示:

(二)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

从表1可以确定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长三角城市群基本上仍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圈层结构。由表知,具有中等城市流强度以上的城市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的经济联系紧密度中,上海与其他城市的紧密度除个别城市外都比较大,其中上海-苏州、上海-无锡、上海-杭州、上海-南京、上海-南通、上海-嘉兴、上海-宁波、上海-绍兴、上海-泰州的经济紧密联系度均比其他城市与这些城市的经济联系紧密度大,表明这些城市发展是以上海为中心的。纵向比较这些城市与上海经济紧密联系度,发现以上海为中心向外形成4个圈层:第一圈层是苏州,与上海经济紧密联系度高达85.24;第二圈层是无锡与杭州,与上海经济紧密联系度在20左右;第三圈层南京与南通,经济紧密联系度也达到了15左右;第四圈层是嘉兴、宁波、绍兴和泰州,这些城市与上海的经济紧密联系度低于10。

第二,长三角城市群具备网络发展的趋势。数据表明,上海-常州、上海-扬州、上海-镇江、上海-湖州、上海-舟山、上海-台州的经济紧密联系度在所有城市与这些城市的联系中并未达到最大,表明这些城市的发展并不完全以上海为中心,如常州与无锡的经济联系更紧密些,经济联系紧密度达到13.62,扬州、镇江与南京的经济紧密联系度要比与上海大,其中镇江与南京的经济联系紧密度达到10.72,远远高于与上海联系度4.84,湖州、舟山、台山与杭州的经济联系紧密度也分别比上海大。这些表明,随着该区域经济的发展,以上海为中心的圈层结构有逐渐向网络结构演变的趋势。

第三,长三角城市群形成了具有发展潜力的苏锡常都市带。苏州与无锡、无锡与常州的经济联系紧密度比较大,分别为7.44和13.62,表明苏州、无锡和常州正形成该区域具有发展潜力的苏锡常都市带,该都市带的发展将会带动周边城市及县级市的发展。

三、简要结论

本文主要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发展现状。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使得城市的作用超出国界,处于开放经济的环境。本文利用城市流强度和引力模型,对该区域空间经济结构特征进行了界定。

首先通过城市流强度的测度,对中心城市进行了界定,指出除上海外,南京、杭州、无锡、常州、苏州、宁波均可培养成为该区域经济整合的中心城市,通过中心城市带动周围城镇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其次,建立引力模型测算了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联系紧密度,界定了城市群空间经济结构特征,即目前该区域仍是以上海为中心的圈层结构,但具备了网络发展的趋势,除此之外,该区域形成了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苏锡常都市带,成为该区域未来发展的一个增长极。

参考文献:

[1]陈 鹏:《新城市引力模型下辽宁省城市圈的划分》[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2]李桢业 金银花:《长江流域城市群经济带城市流》[J],《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3期

[3]陆平贵:《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与城市建设》[J],《城市建设》2004年第3期

[4]莫建备等:《大整合、大突破――长江三角洲区域协调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史朝兴等:《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的理论基础研究综述》[J],《南开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6]唐 磊 曾国平:《区位商分析方法在地区产业比较中的应用》[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7]田志立:《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珠三角产业升级的一种对策》[J],《学术研究》,1995年第3期

[8]田志立 周海涛:《交通分布修正引力模型的应用》[J],《公共交通科技》,1996年第3期

[9]王晔倩 林理升:《引力模型与边界效应分析――以长三角和珠三角服务贸易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06年第8期

[10]张虹鸥等:《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第6期

[11]张祥建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特征、发展障碍与对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