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生物医学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口腔生物医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口腔生物医学材料具有比较广泛的应用范围,不只是在因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牙体组织和颌面器官缺损的修复方面进行应用,还可能在鉴别诊断口腔疾病方面具有辅助作用。生物医学材料可实现对缺损组织与器官的修复和置换,恢复组织或器官的正常功能。随着迅猛发展的科技水平,口腔生物医学材料的制作方法也具有明显的改进,日益推出复合型与功能型形式各样的生物医学材料,并日益优化其性能。
2. 资料与方法
通过对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有关文献的数据库的检索,并进行较深入地分析。结合临床口腔生物医学材料应用的特点,比较分析有关数据。口腔生物医学材料基础性研究、临床应用的生物医学材料等相关文献都是重要依据,并将与目的无关的研究结果予以排除。
3. 结果
按照材质类别可将口腔生物医学材料分为金属、高分子及非金属生物复合材料三类。金属类材料在临床口腔生物材料中是最早应用的一类材料,这类材料优点是具有较高强度、较强韧性、获取容易等,在临床中应用广泛。还可结合其成分将金属类材料分为纯金属、合金及特种金属三种,在临床中纯金属类材料应用不多,应用较多的主要是合金和特种金属。合金类金属材料由不少于两种金属元素组成,尽管其延展与抗压等物理性能低于纯金属材料,但在应用中生物安全性较高,所以在临床中具有比较广泛的应用。钴基合金材料目前广泛应用的合金类材料,主要有钴铬钨镍和钴铬钼合金两类,具有抗腐蚀性较强的性能,高于单一金属材料40倍。但在加工制作过程中比较烦琐,所以相对具有比较昂贵的价格。此外,机械性能也比纯金属类材料高,通常在替换颞下颌关节与颌面部内固定大面积骨折中应用较多。钛合金与上述金属合金材料相比较,具有较高的机械性能和相容性,在人体植入后不会产生排斥反应和毒副作用,生物相容性较好。通常在种植牙基桩制作、固定骨折及骨缺损替代植入性材料中比较常用。但在使用中金属材料也具有不足之处,诸如在使用中因人体具有比较复杂的内部环境,因人体内长期存在金属材料部会造成离子向体内微渗入,进而产生较大的副作用和毒性。
在现代口腔生物医学材料中非金属生物复合材料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生物活性陶瓷,该材料是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吸附性的一?N陶瓷,通常具有羟基,为多孔形,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在体内生物活性陶瓷能够降解吸收,通常在生物体内用于骨诱导材料对新生骨生长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在实际应用中骨传导性与诱导性良好,所以通常该材料可用于修复骨缺损的一种支架材料,在支架的周围利用填充材料的良好生物学活性充填覆盖,以实现对缺损的修复作用,并使材料增加生物相容性。二是惰性生物陶瓷材料,其主要成分是氧化铝和氧化锆,硬度高,生物相容性好,所以通常在内固定骨折中应用较多,在制作口腔全瓷牙内冠中也比较常用。三是复合树脂,主要混合有机树脂基质和无机填料形成,在特定条件下是能够引发化学性反应的一种修复材料,在修复小面积牙体缺损时比较适合。在临床中目前主要应用的有光固化、化学固化及复合固化等树脂类材料,该材料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良好的仿真性、较高的生物相容性、比较耐磨等优势。
在临床中高分子类材料是一种比较广泛应用的材料,稳定性强,聚乙烯和聚丙烯是其主要成分。与其它材料相比较,该材料在人体中不能降解产生离子,因此不具有毒性。抗冲击性和抗摩擦性也较强,所以在替换人工关节中应用比较广泛。高分子类材料中的硅橡胶材料耐高温、腐蚀及透气性较高,所以在制作颌面部复体及口腔印模精确制取材料中应用较广。另外,该材料可降解,经一段时间后可形成小分子化合物而随人体基础代谢排出患者体外。
4. 讨论
通过研究分析生物材料有关文献资料,在口腔临床生物医学材料中选取金属材料、高分子、生物复合材料三大类分别进行研究。大部分高分子材料与生物复合材料都是由不少于两种材料构成,对这类材料进行制作时,可利用相关技术对材料微观构造进行改变,使材料特性和优点得到充分发挥,对不足之处进行有效弥补,对生物材料赋予新的生物特性。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强度较高,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在特定环境下能够降解吸收,在临床应用中完全满足。在高分子材料与生物复合材料中,我国开展相关的研究相对较晚,并在研究初期发展相对较为缓慢,但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已由最初的盲目效仿逐渐发展到自主研发,由质变迅速发展发展到量变。口腔医用生物医学材料目前在我国已逐渐由传统的单一功能、非专一化、低效逐步发展为功能完善、复合化、专业化及高效,发表的生物医学材料的相关文献也跃居世界第二。
随着医学技术及材料技术的快速发展,口腔生物医学材料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在临床研究中已逐渐由常用的无机材料转变为有机材料,有机类生物材料在开展较多研究的就是多糖类物质。天然多糖类物质中壳聚糖属于其中一种,其生物相容性良好,抗菌性能优异。通常该类材料被用于对各种材料进行塑造以便于长入细胞和将应力传递至骨与骨之间。壳聚糖类物质因其生物相容性和细胞黏附性较好,而被广泛用于各种细胞因子和药物载体,实现对遗传信息进行传递以及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
篇2
1、一级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口腔医学 ;
2、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宗教学、政治经济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有机化学、植物学、遗传学、固体力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岩土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化学工程、皮革化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法医学、内科学、儿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肿瘤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药剂学、口腔医学、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理学类专业有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
工学类专业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医学类专业有临床医学专业、麻醉学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临床药学专业、法医学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康复治疗学专业、护理学专业。
篇4
2.对感染根管菌丛研究的思考刘正,LIUZheng
3.牙髓病患牙:治疗,拔除,种植?RogerJ.Smales
4.RhBMP2/7和rhBMP2、rhBMP7诱导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相关基因表达的比较研究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 郑园娜,吴刚,吴向阳,王林红,谷志远,ZHENGYuan-na,WUGang,WUXiang-yang,WANGLin-hong,GUZhi-yuan
5.Bmi-1缺失导致小鼠牙和下颌骨发育障碍王刚,苗登顺,WANGGang,MIAODeng-shun
6.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中耐酸相关基因dltC突变的检测及临床意义张志民,任宝华,张家颖,高心,王成坤,ZHANGZhi-min,RENBao-hua,ZHANGJia-ying,Gao-xin,WANGCheng-kun
7.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γ对老龄鼠髁状突的影响沈铭,袁华,梁红,陈宁,SHENMing,YUANHua,LIANGHong,CHENNing
8.逆转录病毒介导EGFP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洪小伟,曾以周,宋晓萌,HONGXiao-wei,ZENGYi-zhou,SONGXiao-meng
9.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口腔黏膜上皮异常增生和口腔鳞癌中的表达许隽永,赵玉萍,XUJuan-yong,ZHAOYu-ping
10.环氧化酶-2与头颈部鳞癌的相关研究进展江飞,陈宁,JIANGFei,CHENNing
11.牙再生研究中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技术孙若星,江宏兵,SUNRuo-xing,JIANGHong-bing
12.口腔扁平苔藓的特异性免疫机制研究进展曾娟,范媛,ZENGJuan,FANYuan
13.上颌第一前磨牙的形态学研究回顾吴大明,吴友农,WUDa-ming,WUYou-nong
14.二膦酸盐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彭辉,陈文静,PENGHui,CHENWen-jing
15.文摘
16.《口腔生物医学》投稿指南
17.創刊賀詞
1.颌骨骨重建中破骨细胞与成骨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谷志远,毛英杰,赵娟,GUZhi-yuan,MAOYing-jie,ZHAOJuan
2.口腔副溶血链球菌黏附蛋白糖基化相关基因产物的亚细胞定位及黏附功能研究彭志翔,HuiWu,PaulaFives-Taylor,BaimingSun,PENGZhi-xiang,HuiWu,PaulaFives-Taylor,BaimingSun
3.改良热酸酚法提取白色念珠菌早期生物膜总RNA的研究张琰,马鸣,虞丽华,魏昕,ZHANGYan,MAMing,YULi-hua,WEIXin
4.大鼠冠根部牙髓体内成牙能力比较雷港,闫明,俞艳,于金华,张光东,LEIGang,YANMing,YUYan,YUJing-hua,ZHANGGuang-dong
5.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 黄芪多糖与Ⅰ型胶原协同促血管新生的疗效筛选与蛋白组学机制探讨樊炼,高卫卫,李爱萍,潘立群,姚昶,FANLian,GAOWei-wei,LIAi-ping,PANLi-qun,YAOChang
6.羊藿苷对体外培养的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作用研究陈琦,王涛,蒋春梅,王娟,詹瑧,李谨,CHENQi,WANGTao,JIANGChun-mei,WANGJuan,ZHANZhen,LIJin
7.正畸矫治力三维测量装置的设计杨宝宽,王林,严斌,汤文成,魏志刚,YANGBao-kuan,WANGLin,YANBin,TANGWen-cheng,WEIZhi-gang
8.偶联剂ZA-1的研制李风兰,赵铱民,石勇,LIFeng-lan,ZHAOYi-min,SHIYong
9.第三磨牙萌出情况的全景片分析胡申琳,吴友农,唐卫容,陈莉花,HUShen-lin,WUYou-nong,TANGWei-rong,CHENLi-hua
10.灼口综合征患者静态唾液流量及泪液分泌量的相关研究陆乐,吴国英,顾宁,LULe,WUGuo-ying,GUNing
11.自酸蚀粘结系统及唾液污染分别对窝沟封闭剂微拉伸粘结强度的影响周红艳,张耀国,姚杰,吴叶,王珏,刘茜,李丹丹,曹立,梅予锋,ZHOUHong-yan,ZHANGYao-guo,YAOJie,WUYe,WANGJue,LIUQian,LIDan-dan,CAOLi,MEIYu-feng
12.Vector系统在轻中度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刘宗响,王鹏来,牛文芝,陈涵,LIUZong-xiang,WANGPeng-lai,NIUWen-zhi,CHENHan
13.Er:YAG激光牙周治疗对根表面形态的影响蒋春梅,朱庆萍,马骏驰,徐柏森,JIANGChun-men,ZHUQing-ping,MAJun-chi,XUBai-senHttP://
14.荧光技术在牙菌斑生物膜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刘靖,陈武,LIUJing,CHENWu
15.锥状束CT在正畸学中的应用研究谷妍,严斌,赵春洋,王林
16.文摘
17.《口腔生物医学》投稿指南
1.变异链球菌的致龋特异性与龋病的免疫学预防岳松龄,YUESong-Ling
2.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γ对老龄鼠牙槽骨的影响董煜,沈铭,袁华,陈宁,DONGYu,SHENMing,YUANHua,CHENNing
3.TRPM8在舌癌组织及Tca8113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潘娴,吴煜农,傅振,张阳,张红闯,叶金海,PANXian,WUYu-nong,FUZhen,ZHANGYang,ZHANGHong-chuang,YEJin-hai
4.毛囊区神经嵴干细胞成骨分化诱导的实验研究严飞,李君,周晨,尚多,江宏兵,YANFei,LIJun,ZHOUChen,SHANGDuo,JIANGHong-bing
5.富血小板血浆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和矿化的影响许艳彬,陶震江,陈莉花,XUYan-bin,TAOZhen-jiang,CHENLi-hua
6.2种不同烤瓷系统对金瓷修复体颜色的影响邱丽芳,蔡玉惠,光寒冰,QIULi-fang,CAIYu-hui,GUANGHan-bing
7.16例口腔颌面部Ewing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分析曹灵,王聪,孙国文,张纬明,范钦和,CaoLing,WANGCong,SunGuo-wen,ZHANGWei-ming,FANQin-he
8.大鼠颌下腺放射性损伤的细胞学模型的建立高洋,柯学平,杨建荣,GAOYang,KEXueping,YANGJian-rong
9.医用无镍奥氏体不锈钢的生物相容性caspase-3表达强度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 评价石涛,秦廷朕,战德松,SHITao,QINTing-zhen,ZHANDe-song
10.三种烤瓷铸造合金的抗腐蚀性能研究马骞,吴凤鸣,MAQian,WUFeng-ming
11.不同粘接系统联合银汞充填窝洞后牙体抗力的实验研究张爱侠,孟箭,孟庆飞,ZHANGAi-xia,MENGJian,MENGQing-fei
12.涎腺腺样囊性癌的研究进展蒋金艳,夏丽丽,朱志宇,吕迪,陈宇
13.钟摆式旋转电动牙刷的安全性和功效李刚,LIGang
14.心理应激与夜磨牙关系的研究进展胡波,逯宜,朱永进,HUBo,LUYi,ZHUYong-jin
15.信息动态
1.Notch信号通路在牙髓和牙周细胞矿化及组织损伤修复中的调控作用研究刘路,韦曦,吴莉萍,凌均棨,LIULu,WEIXi,WULi-ping,LINGJun-qi
2.三氧化二砷联合放疗对口腔癌移植瘤小鼠治疗作用的研究宿颖,杨慧,张敏,葛丽华,苗聪聪,张辛燕,SUYing,YANGHui,ZHANGMin,GELi-hua,MIAOCong-cong,ZHANGXin-yan
3.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促进种植体骨结合的实验研究张双越,袁华,宋砚斌,蒋锋,陈宁,ZHANGShuang-yue,YUANHua,SONGYan-bin,JIANGFeng,CHENNing
4.信息动态
5.上颌第一前磨牙根尖区根管横截面形态的研究石炜,吴大明,吴友农,SHIWei,WUDa-ming,WUYou-nong
6.前列腺素E2合成通路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和意义张双越,杜一飞,宋砚斌,陈宁,ZHANGShuang-yue,DUYi-fei,SONGYan-bin,CHENNing
7.环甲膜穿刺反向引导气管切开术的实验研究陈犹白,段瑶,张海钟,CHENYou-bai,DUANYao,ZHANGHai-zhong
8.颌面部巨细胞纤维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分析曹灵,王聪,张纬明,范钦和,CAOLing,WANGCong,ZHANGWei-ming,FANQin-he
9.卵巢去势后大鼠牙槽骨及牙齿的组织学观察许涛,曹灵,雷港,闫明,俞艳,王赛楠,张光东,于金华,XUTao,CAOLing,LEIGang,YANMing,YUYan,WANGSai-nan,ZHANGGuang-dong,YUJin-hua
10.两种彩色正畸托槽的口腔黏膜刺激试验李媛,李琥,樊新民,陈文静,LIYuan,LIHu,FANXin-min,CHENWen-jing
11.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 南京市城区12岁学生口腔卫生知识及态度调查分析王世超,沈家平,王来杰,刘怡然,沈红,WANGShi-chao,SHENJia-ping,WANGLai-jie,LIUYi-ran,SHENHong
12.引导组织再生术膜材料的研究进展王韦玮,陈武,WANGWei-wei,CHENWu
13.斑马鱼在牙齿发育研究中的应用杨雁,刘玉,孙卫斌,YANGYan,LIUYu,SUNWei-bin
篇5
1.中华医学杂志 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3.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5.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6.医学杂志
7.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8.复旦学报.医学版 9.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10.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11.湖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12.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13.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14.苏州医学院学报(改名为: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15.广东医学 16.上海医学 17.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18.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19.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中山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1.西安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2.江苏医药
23.新医学 24.天津医药 25.山东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6.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7.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8.陕西医学杂志
29.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30.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31.山东医药
32.河南医科大学学报(改名为: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33.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34.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35.北京医学 36.医学与哲学
R1 预防医学、卫生学
1.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3.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4.卫生研究 5.营养学报6.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7.中国职业医学
8.中国公共卫生 9.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10.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11.中国共患病杂志 12.中国辐射卫生 13.卫生毒理学杂志
14.辐射防护 15.环境与健康杂志 16.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17.中国卫生统计18.劳动医学(改名为:环境与职业医学)
19.中国老年学杂志 20.中国学校卫生 21.中国医院管理
22.现代预防医学 23.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4.中国消毒学杂志 25.中国妇幼保健
R2 中国医学
1.中草药 2.中国中药杂志 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4.中成药 5.中药材
6.中医杂志 7.中国针炙 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9.中药药理与临床
10.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1.中国医药学报 12.上海中医药杂志
13.辽宁中医杂志 14.新中药 15.时珍国医国药 16.陕西中医
17.江苏中医(改名为:江苏中医药) 18.四川中医
R3 基础医学
1.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中国免疫学杂志 3.生理学报
4.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5.病毒学报 6.解剖学报 7.解剖学杂志
8.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9.中国共患病杂志
10.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11.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2.生理科学进展
13.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14.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15.上海免疫学杂志
16.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17.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8.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1.基础医学与临床 22.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3.免疫学杂志 24.中国微循环 25.神经解剖学杂志
R4 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1.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3.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4.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5.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6.临床检验杂志
7.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8.中华护理杂志9.中华理疗杂志 10.中国急救医学
11.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12.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3.中国临床医学影响杂志
4.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15.中国综合临床 16.现代康复(改名为:中国临床康复)
17.护士进修杂志 18.中国临床医学
R5 内科学
1.中华内科杂志 2.中华血液学杂志 3.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4.中华心血管病杂志5.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6.中华消化杂志 7.中国循环杂志
8.中华肾脏病杂志 9.中华传染病杂志 10.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11.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2.中华肝脏病杂志 13.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4.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5.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16.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17.高血压杂志 18.中国内镜杂志
19.中国糖尿病杂志 20.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1.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2.临床荟萃
R6 外科学
1.中华外科杂志 2.中华骨科杂志 3.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4.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5.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6.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7.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8.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9.中华创伤杂志 10.中华麻醉学杂志 11.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12.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3.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4.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5.中华烧伤杂志 16.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17.中华手外科杂志
R71 妇产科学含计划生育
妇产科杂志 2.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3.实用妇产科杂志 4.生殖与避孕
5.现代妇产科进展
R72 儿科学
1.中华儿科杂志 2.中华小儿外科杂志3.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4.临床儿科杂志
5.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R73 肿瘤学
1.中华肿瘤杂志 2.癌症 3.中华病理学杂志 4.中国肿瘤临床5.中华放射肿瘤学杂 志 6.肿瘤 7.肿瘤防治
R74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1.中华神经科杂志 2.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3.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4.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5.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6.中华精神科杂志
R75 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1.中华皮肤科杂志 2.临床皮肤科杂志 3.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R76耳鼻咽喉科学
1.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3.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改名为: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R77眼科学
1.中华眼科杂志 2.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3. 中华眼底病杂志 4.眼科研究
5.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R78口腔科学
1.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3.实用口腔医学杂志4.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R8特种医学
1.中华放射学杂志 2.中华核医学杂志 3.临床放射学杂志
4.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5.实用放射学杂志 6.预防医学杂志
7.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8.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R9 药学
1.药学学报 2.中国药学杂志 3.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4.药物分析杂志
5.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6.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7.中国药理学通报
8.中国抗生素杂志 9.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0.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篇6
关键词:口腔;医学生;人文素养
医学包含了科学和人文的双重性质,将人作为中心轴,而人文属性的表达方式为尊重人的价值。口腔医学是医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口腔学科拥有自身独一无二的特点[1]。近几年来,生物医学科技在不断创新,人们的生活质量呈递增的趋势,而我国的口腔医学教育已融入越来越多的精英,可用大众化和平民化来表达,促进了我国口腔医学的快速发展。但由于目前医患关系不理想,新医学模式的转变已成定局,需要尽快提高口腔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一、口腔医学和人文素养
口腔医学和其他医学学科存在很大差异,口腔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患者时,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椅旁用双手进行治疗操作,具有较强的独立操作性质,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量也较大[2]。有临床研究证明,顺利的口腔诊断治疗过程均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医患相互沟通合作完成;若医患之间沟通不畅,会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人文素养将人作为中心轴,围绕人的生命和尊严来创造完美的道德主义,将勇敢追求美好的人生作为表达口腔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种方式。人文素养是医学生必须具备的标准素养,将直接影响医学的成长和发展。
二、口腔医学生目前的人文素养状况
目前的大学生均缺乏人文素质,该现象已是公认的事实,包括口腔t学生在内,这一现象主要通过以下几点表现出来:(1)自身缺乏人文素养。其一,大多数学生高考的目的是考进大学,但进入大学后却感到茫然,无明确的奋斗目标。其二,无责任感,争强好胜,缺少团队精神。其三,因口腔专业学习压力大,往往忽略了其他方面的素质培养,导致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较强,在实际操作时欠缺火候[3]。(2)缺乏人文关怀已是常态。在患者诊断治疗的过程中,需进行适当的安慰和关心,单单是技术好解决不了所有问题,这时候便离不开医学生的人文关怀了。在口腔医学生当中,大部分学生人文素养水平较低,忽略患者的感受,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将患者技术化和物化,不能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严重时甚至造成医疗纠纷。
三、提高口腔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人拥有双重属性,分别是自然和社会属性,因此口腔医学是自然和社会人文科学技术的相互融合。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新医学模式转变的必要条件;目前最为提倡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将自然属性和社会心理属性同等对待,该模式体现了在患者的健康和疾病方面,社会心理因素有重要地位,因此有此意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四、口腔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法
其一,增加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健全人格。目前的医学生风华正茂,这个阶段是改变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绝佳时期;故增加医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方法[4]。其二,改变课程体系,更新理念。合理制定一些课程,将医学学科的知识和其他人文知识同等待遇,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方法。其三,加强学校与社会人文建设的力量。学校是医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区域,而社会是一个大世界,和每个人都密切联系;可见,若大环境人文氛围提高了,对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很大帮助。其四,关注教师的人文素养。俗话说得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教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直接表达方式[5]。可见,培养和创造一批人文素养良好的优秀教师,在提升教师名誉地位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为医疗事业培养优秀接班人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胡晓潘,余占海.对口腔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17):138-139.
[2]马骏驰,胡建,顾卫平等.浅谈口腔医学生实习中的医患交流学习[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4):129-130.
[3]李元,程华刚,江智霞等.贵州省医学生入学动机及人文素养现状调查[J].医学信息,2013,26(1):170-172.
篇7
1.细菌菌膜的致病性
1.1细菌菌膜病
随着医用体内植入物的广泛应用,医源性感染已经成为临床工作中的一个难题。许多顽固性、难治性感染均与形成细菌菌膜有关。细菌菌膜对抗菌药物和宿主的防御体系具有天然的抵抗力,可在发病前生长于牙齿、牙龈、皮肤、肺、尿道及其他器官的表面达数月甚至数年,是造成顽固性感染的主要原因。据估计,人类65%的细菌性感染与菌膜有关。特别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异常增加,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由细菌菌膜引起的相关感染性疾病及慢性感染的反复发作称为菌膜病。参与菌膜相关感染的细菌,主要包括革兰氏阳性的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和革兰氏阴性的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变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菌膜病在临床上主要有:铜绿假单胞菌吸附在体内黏膜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及肺炎、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慢性骨髓炎;链球菌附着于病变心瓣膜上引起的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以及在各种生物医学材料,如导尿管、大静脉导管、气管插管等的表面形成菌膜,导致所谓生物医学材料相关感染。
菌膜病的类型中生物医学材料相关感染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导尿管相关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92%~93%,约占院内感染的40%;心脏外科生物材料(人工瓣膜)置入术合并感染发生率为33.3%;机械通气患者气管插管处有菌膜附着并引起感染的发生率为90%;大静脉导管、伤口引流管、人工关节置入等相关感染的发生率亦较高。同时,一些外用性的医疗器械也因具备细菌菌膜形成的条件而成为感染病原菌的发生地及传播途径,如呼吸机的湿化瓶、口腔专科应用的洁齿机等。
1.2菌膜病的特点
在菌膜病引发的感染中,直接与机体免疫系统接触的细菌菌膜成分主要是胞外藻酸盐多糖和由细菌释放出来的各种抗原性物质,由于它们的强抗原性,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而免疫系统因难以接触到细菌本体而发挥不了作用。同时大量的抗体与相应的可溶性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感染病灶周围,吸引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释放的蛋白水解酶因不能够穿透菌膜而对细菌损伤不大,而使宿主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这也是形成菌膜的细菌引发久治不愈的慢性感染的重要原因。
2.菌膜病的防治策略
2.1药物治疗
使用能够穿透菌膜的强有力的抗菌药物治疗,第三、四代氟喹诺酮类药物可以提高机体对形成细菌菌膜的细菌的处置能力,如氟罗沙星、加替沙星等对细菌菌膜有较好的渗透性,对菌膜下生长缓慢的细菌也有杀菌作用。而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等可抑制细菌菌膜的形成,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联用时,可提高后者对细菌菌膜的渗透性和对菌膜下细菌的杀菌活性。
2.2改进生物医学材料
随着医用体内植入物的广泛应用,各种临床应用的导管、插管和医用合成材料导致医源性感染已经成为临床工作中的一个难题。在进行生物材料设计时,通过改变材料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从而达到防止细菌菌膜形成,对材料表面进行改进来降低细菌在材料表面黏附。但是,所有抗细菌粘附的材料都不能完全防止细菌在生物材料表面的吸附,或通过涂覆抗生素、添加银离子等抗菌素的方法在材料表面引入杀菌物质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及菌膜形成。但使用抗生素存在药物耗尽而且容易使细菌产生抗药性。而由于银的抗菌谱广,几乎不会有抗药细菌。近年来有大量的研究利用纳米银或纳米卤化银解决生物材料的感染问题。
2.3新药研发
在铜绿假单胞菌菌膜形成过程中,细菌的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QS系统是一种细菌间信息传递机制,监测其群体的细胞密度来调节其特定的基因表达,以保证菌膜中营养物质的运输和废物的排出,避免细菌过度生长而造成空间和营养物质缺乏。酰化高丝氨酸内酯(acyl- homoserine lactone, AHL)是菌膜内细胞间主要的信号传递分子。通过体外研究发现,QS系统健全的细菌能够产生有效抗菌的菌膜;而QS系统缺陷的细菌,则不能产生完全的菌膜,如果在QS系统缺陷的细菌中加入AHL,则细菌就又恢复了产生完整菌膜的能力。已经从一些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鉴定出一些群体感应淬灭酶和抑制剂,通过降解AHL干扰细菌QS系统,破坏其参与调控的生物学功能。细菌群体感应淬灭酶的发现和研究为生物防治菌膜病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3.展望
细菌菌膜像是一种多细胞生物,无论其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等都与浮游生长的细菌显著不同,致病特点也不同。由于人们对微生物的生理研究大多是在液体培养基中进行的,菌膜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产生更多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方法,为彻底治疗医源性感染和慢性感染带来新希望。
参考文献:
篇8
2生物材料的类型与应用生物材料种类繁多,到目前为止,被详细研究过的生物材料已经超过一千种,在医学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也有几十种,涉及材料学科各个领域。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2.1以材料的生物性能为分类标准根据材料的生物性能,生物材料可分为生物惰性材料、生物活性材料、生物降解材料和生物复合材料四类。
2.1.1生物惰性材料生物惰性材料是指一类在生物环境中能保持稳定,不发生或仅发生微弱化学反应的生物医学材料,主要是生物陶瓷类和医用合金类材料。由于在实际中不存在完全惰性的材料,因此生物惰性材料在机体内也只是基本上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与组织间的结合主要是组织长入其粗糙不平的表面形成一种机械嵌联,即形态结合。生物惰性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氧化物陶瓷主要包括氧化铝陶瓷和氧化锆陶瓷.氧化铝陶瓷中以纯刚玉及其复合材料的人工关节和人工骨为主,具体包括纯刚玉双杯式人工髋关节;纯刚玉—金属复合型人工股骨头;纯刚玉—聚甲基丙烯酸酯—钴铬钼合金铰链式膝关节,其他人工骨、人工牙根等。(2)玻璃陶瓷该材料主要用来制作部分人工关节。(3)Si3N4陶瓷该类材料主要用来制作一些作为替代用的较小的人工骨,目前还不能用作承重材料。(4)医用碳素材料它主要被作为制作人工心脏瓣膜等人工脏器以及人工关节等方面的材料。(5)医用金属材料该类材料是目前人体承重材料中应用最广泛的材料,在其表面涂上活性生物材料后可增加它与人体环境的相容性.同时它还能制作各类其他人体骨的替代物。
2.1.2生物活性材料生物活性材料是一类能诱出或调节生物活性的生物医学材料。但是,也有人认为生物活性是增进细胞活性或新组织再生的性质。现在,生物活性材料的概念已建立了牢固的基础,其应用范围也大大扩充.一些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特别是某些天然高分子材料及合成高分子材料都被视为生物活性材料.羟基磷灰石是一种典型的生物活性材料。由于人体骨的主要无机质成分为该材料,故当材料植入体内时不仅能传导成骨,而且能与新骨形成骨键合。在肌肉、韧带或皮下种植时,能与组织密合,无炎症或刺激反应.生物活性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类:
(1)羟基磷灰石,它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生物活性材料之一,作为最有代表性的生物活性陶瓷—羟基磷灰石(简称HAP)材料的研究,在近代生物医学工程学科领域一直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是脊椎动物骨和齿的主要无机成分,结构也非常相近,与动物体组织的相容性好、无毒副作用、界面活性优于各类医用钛合金、硅橡胶及植骨用碳素材料。因此可广泛应用于生物硬组织的修复和替换材料,如口腔种植、牙槽脊增高、耳小骨替换、脊椎骨替换等多个方面.另外,在HA生物陶瓷中耳通气引流管、颌面骨、鼻梁、假眼球以及填充用HA颗粒和抑制癌细胞用HA微晶粉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又因为该材料受到本身脆性高、抗折强度低的限制,因此在承重材料应用方面受到了限制.现在该材料已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制备多孔陶瓷和复合材料是该材料的重要发展方向,涂层材料也是重要分支之一。该类材料以医用为目的,主要包括制粉、烧结、性能实验和临床应用几部分。
(2)磷酸钙生物活性材料这种材料主要包括磷酸钙骨水泥和磷酸钙陶瓷纤维两类.前者是一种广泛用于骨修补和固定关节的新型材料,有望部分取代传统的PMMA有机骨水泥.国内研究抗压强度已达60MPa以上。后者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生物活性,可用于无机骨水泥的补强及制备有机与无机复合型植入材料。
(3)磁性材料生物磁性陶瓷材料主要为治疗癌症用磁性材料,它属于功能性活性生物材料的一种。把它植入肿瘤病灶内,在外部交变磁场作用下,产生磁滞热效应,导致磁性材料区域内局部温度升高,借以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的发展。动物实验效果良好。
(4)生物玻璃生物玻璃主要指微晶玻璃,包括生物活性微晶玻璃和可加工生物活性微晶玻璃两类。目前关于该方向的研究已成为生物材料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2.1.3生物降解材料所谓可降解生物材料是指那些在被植入人体以后,能够不断的发生分解,分解产物能够被生物体所吸收或排出体外的一类材料,主要包括β-TCP生物降解陶瓷和生物陶瓷药物载体两类,前者主要用于修复良性骨肿瘤或瘤样病变手术刮除后所致缺损,而后者主要用作微药库型载体,可根据要求制成一定形状和大小的中空结构,用于各种骨科疾病。
2.1.4生物复合材料生物复合材料又称为生物医用复合材料,它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复合而成的生物医学材料,并且与其所有单体的性能相比,复合材料的性能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的材料。制备该类材料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提高或改善某一种生物材料的性能。该类材料主要用于修复或替换人体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以及人工器官的制造,它除应具有预期的物理化学性质之外,还必须满足生物相容性的要求,这里不仅要求组分材料自身必须满足生物相容性要求,而且复合之后不允许出现有损材料生物学性能的性质。按基材分生物复合材料可分为高分子基、金属基和陶瓷基三类,它们既可以作为生物复合材料的基材,又可作为增强体或填料,它们之间的相互搭配或组合形成了大量性质各异的生物医学复合材料,利用生物技术,一些活体组织、细胞和诱导组织再生的生长因子被引入了生物医学材料,大大改善了其生物学性能,并可使其具有药物治疗功能,已成为生物医学材料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方向,根据材料植入体内后引起的组织反应类型和水平,它又可分为近于生物惰性的、生物活性的、可生物降解和吸收等几种类型。人和动物中绝大多数组织均可视为复合材料,生物医学复合材料的发展为获得真正仿生的生物材料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2.2以材料的属性为分类标准
2.2.1生物医用金属材料生物医用金属材料是用作生物医学材料的金属或合金,又称外科用金属材料或医用金属材料,是一类惰性材料,这类材料具有高的机械强度和抗疲劳性能,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承力植入材料。该类材料的应用非常广泛,及硬组织、软组织、人工器官和外科辅助器材等各个方面,除了要求它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及相关的物理性质外,优良的抗生理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也是其必须具备的条件。医用金属材料应用中的主要问题是由于生理环境的腐蚀而造成的金属离子向周围组织扩散及植入材料自身性质的退变,前者可能导致毒副作用,后者常常导致植入的失败。已经用于临床的医用金属材料主要有不锈钢、钴基合金和钛基合金等三大类。此外,还有形状记忆合金、贵金属以及纯金属钽、铌、锆等。
2.2.2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是生物医学材料中发展最早、应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材料,也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领域。它有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两个来源,该材料除应满足一般的物理、化学性能要求外,还必须具有足够好的生物相容性。按性质医用高分子材料可分为非降解型和可生物降解型两类。对于前者,要求其在生物环境中能长期保持稳定,不发生降解、交联或物理磨损等,并具有良好的物理机械性能。并不要求它绝对稳定,但是要求其本身和少量的降解产物不对机体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同时材料不致发生灾难性破坏。该类材料主要用于人体软、硬组织修复体、人工器官、人造血管、接触镜、膜材、粘接剂和管腔制品等方面。这类材料主要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丙烯酸酯、芳香聚酯、聚硅氧烷、聚甲醛等.而可降解型高分子主要包括胶原、线性脂肪族聚酯、甲壳素、纤维素、聚氨基酸、聚乙烯醇、聚己丙酯等。它们可在生物环境作用下发生结构破坏和性能蜕变,其降解产物能通过正常的新陈代谢或被机体吸收利用或被排出体外,主要用于药物释放和送达载体及非永久性植入装置.按使用的目的或用途,医用高分子材料还可分为心血管系统、软组织及硬组织等修复材料。用于心血管系统的医用高分子材料应当着重要求其抗凝血性好,不破坏红细胞、血小板,不改变血液中的蛋白并不干扰电解质等。
2.2.3生物医用无机非金属材料或称为生物陶瓷。生物医用非金属材料,又称生物陶瓷。包括陶瓷、玻璃、碳素等无机非金属材料。此类材料化学性能稳定,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一般来说,生物陶瓷主要包括惰性生物陶瓷、活性生物陶瓷和功能活性生物陶瓷三类。其中惰性生物陶瓷和活性生物陶瓷在前面已经简要作了介绍,而功能活性生物陶瓷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随着生物陶瓷材料研究的深入和越来越多医学问题的出现,对生物陶瓷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先的生物陶瓷材料无论是生物惰性的还是生物活性的,强调的是材料在生物体内的组织力学环境和生化环境的适应性,而现在组织电学适应性和能参与生物体物质、能量交换的功能已成为生物材料应具备的条件。因此,又提出了功能活性生物材料的概念。它主要包括以下两类:(1)模拟性生物陶瓷材料该类材料是将天然有机物(如骨胶原、纤维蛋白以及骨形成因子等)和无机生物材料复合,来模拟人体硬组织成分和结构,以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手术的可操作性,并能发挥天然有机物的促进人体硬组织生长的特性。(2)带有治疗功能的生物陶瓷复合材料该类材料是利用骨的压电效应能刺激骨折愈合的特点,使压电陶瓷与生物活性陶瓷复合,在进行骨置换的同时,利用生物体自身运动对置换体产生的压电效应来刺激骨损伤部位的早期硬组织生长。具体来说是由于肿瘤中血管供氧不足,当局部被加热到43~45℃时,癌细胞很容易被杀死。现在最常用的是将铁氧体与生物活性陶瓷复合,填充在因骨肿瘤而产生的骨缺损部位,利用外加交变磁场,充填物因磁滞损耗而产生局部发热,杀死癌细胞,又不影响周围正常组织。现在,功能活性生物陶瓷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临床应用鲜有报道,但其发展应用前景是很光明的。各种不同种类的生物陶瓷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能差别很大,在医学领域用途也不同.尤其是功能活性陶瓷更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途.临床应用中,生物陶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强度和韧性较差.氧化铝、氧化锆陶瓷耐压、耐磨和化学稳定性比金属、有机材料都好,但其脆性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生物活性陶瓷的强度则很难满足人体承力较大部位的需要。
2.2.4生物医用复合材料此类材料在2.1.4中已有介绍,此处不再详述
2.2.5生物衍生材料生物衍生材料是由经过特殊处理的天然生物组织形成的生物医用材
料,也称为生物再生材料.生物组织可取自同种或异种动物体的组织.特殊处理包括维持组织原有构型而进行的固定、灭菌和消除抗原性的轻微处理,以及拆散原有构型、重建新的物理形态的强烈处理.由于经过处理的生物组织已失去生命力,生物衍生材料是无生命力的材料.但是,由于生物衍生材料或是具有类似于自然组织的构型和功能,或是其组成类似于自然组织,在维持人体动态过程的修复和替换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用于人工心瓣膜、血管修复体、皮肤掩膜、纤维蛋白制品、骨修复体、巩膜修复体、鼻种植体、血液唧筒、血浆增强剂和血液透析膜等.
3.生物材料的性能评价目前关于生物材料性能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相容性方面.因为生物相容性是生物材料研究中始终贯穿的主题.它是指生命体组织对生物材料产生反应的一种性能,该材料既能是非活性的又能是活性的.一般是指材料与宿主之间的相容性,包括组织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现在普遍认为,生物相容性包括两大原则,一是生物安全性原则,二是生物功能性原则.生物安全性是植入体内的生物材料要满足的首要性能,是材料与宿主之间能否结合完好的关键.关于生物材料生物学评价标准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形成了从细胞水平到整体动物的较完整的评价框架.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以10993编号了17个相关标准,同时对生物学评价方法也进行了标准化.迫于现代社会动物保护和减少动物试验的压力,国际上各国专家对体外评价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来评价生物材料的安全性、使评价方法从整体动物和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主要在体外细胞毒性试验、遗传性和致癌性试验以及血液相容性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具体评价方法和指标都未统一,更没有标准化.随着对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评价生物材料对生物功能的影响也很重要.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体外法。具体来说侧重于对细胞功能的影响和分子生物学评价方面的一些研究。总之,关于生物功能性的原则是提出不久的一个新的生物材料的评价方面,它必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向前发展.而涉及材料的化学稳定性、疲劳性能、摩擦、磨损性能的生物材料在人体内长期埋植的稳定性是需要开展评价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4生物材料的发展趋势展望生物材料科学是20世纪新兴学科中最耀眼的新星之一。现在,生物材料科学已成为一门与人类现代医疗保健系统密切相关的边缘学科。其重要性不仅因为它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还因为它跨越了材料、医学、物理、生物化学和现代高科技等诸多学科领域。现在对于该材料的研究已从被动地适应生物环境发展到有目的地设计材料,以达到与生物组织的有机连接。并随着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发展,生物材料必将走向功能性半生命方向。生物材料的临床应用已从短期的替换和填充发展成永久性牢固种植,并与其它高科技(如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制备富有应用潜力的医疗器械。生物材料的研究在世界各国也日益受到重视.四年一次的世界生物材料大会代表着国际上生物材料研究的发展动态和目前的水平。分析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生物材料今后研究发展的几个主要方向:
(1)发展具有主动诱导、激发人体组织和器官再生修复功能的,能参与人体能量和物质交换产生相互结合的功能性活性生物材料,将成为生物材料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2)把生物陶瓷与高分子聚合物或生物玻璃进行二元或多元复合,来制备接近人体骨真实情况的骨修复或替代材料将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3)制备接近天然人骨形态的、纳微米相结合的、用于承重的、多孔型生物复合材料将成为方向之一。
(4)用于延长药效时间、提高药物效率和稳定性、减少用量及对机体的毒副作用的药物传递材料将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5)血液相容性人工脏器材料的研究也是突破方向之一。
(6)如何能够制备出纳米尺寸的生物材料的工艺以及纳米生物材料本身将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篇9
[关键词]牙周治疗;正畸治疗;牙周病
[中图分类号] R7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5(b)-0097-03
Application efficacy of periodontal initial therapy combined with orthodontic treatment for periodontal disease
LIANG De-feng ZHOU Xin-cai WEI Di-xin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of Baoan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Guangdong Province,Shenzhen 5181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urative effects of simple periodontal initial therapy and combined orthodontic treatment for periodontal disease.Methods From October 2015 to October 2016,68 periodontal disease patients were selecte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simpl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each group contained 34 patients.Patients in the simpl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simple periodontal initial therapy.The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was treated by periodontal initial therapy combined with orthodontics treatment.The curative effect index,such as gingival index (GI),bleeding on probing (BOP),probing depth (PD),tooth mobility (TM) and alveolar bone density (ABD),and the aesthetical index such as dental aesthetic index (DAI),measured value of smile photograph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were evaluated.Results The GI,BOP,PD and TM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was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The BOP,PD and TM after treatment in the combined treat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simple treatment group,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中重度牙周病患者多存在明显的牙列不齐,表现为牙齿间存在诸多不规则的腔隙,造成食物残渣的长期堆积,且不易被刷牙、漱口等日常口腔清洁方式所清除[10];牙列不齐形成的继发感染灶是导致牙周炎症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11]。此外,伴有明显炎性反应的牙龈和畸形的牙列还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造成巨大的心理和社会负面效应[12]。牙周正畸治疗可以调整牙列形态,关闭因牙齿排列异常出现的缝隙,清除感染灶,避免牙周炎症的加重和持续存在[13-16]。通过正畸后牙龈的炎性反应得到迅速消除,患者言语和微笑时牙龈露出程度得到明显改善或基本消除[17];整齐的牙列恢复了牙齿、唇线和牙龈的正常关系,改善了患者的美学容貌,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满意度[18]。
综上所述,牙周正畸联合疗法相^于单纯性牙周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牙周炎症程度,减轻牙齿松动度和牙槽骨破坏,明显改善患者的牙齿美学容貌,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朱丽红,李飒,何飞,等.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对成人牙周病患者切牙区的美学重建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4, 32(5):436-440.
[2]徐琦.牙周正畸治疗的研究进展[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2,28(4):249-251.
[3]王蕖蔓,祁森荣,沙晓雁.CBCT在慢性牙周炎诊断中的应用[J].北京口腔医学,2013,21(2):106-108.
[4]刘颖,夏大弘,程祥荣,等.基于牙美学指数对青年人群正畸需要的评估[J].口腔医学研究,2013,29(10):945-947.
[5]张明珠,徐杰,彭艺,等.牙周牙髓联合病变与常见牙周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关系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1(4):447-450.
[6]王丽萍,张树标,范长斌,等.牙周炎及吸烟对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的影响[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0,4(2):140-146.
[7]汪幼梅.正畸治疗成人牙周病合并错颌畸形的疗效观察[J].全科口腔医学杂志(电子版),2015,2(11):23.
[8]蓝旭华,樊彤海,雷桂花,等.牙周病的单纯性牙周治疗和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的疗效比较[J].中华全科医学,2016, 14(5):733-735.
[9]姚霜,刘晓君,周治,等.正畸力作用下垂直型骨吸收牙周炎大鼠牙槽骨改建的实验研究[J].口腔生物医学,2016,7(3):148-152.
[10]胡彬彬,程杰.老年重度牙周炎患者相关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052-3054.
[11]张勇,栾庆先.牙周维护治疗在保持牙周长期疗效中的作用.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3(1):29-33.
[12]路惠捷,陈铁楼.从医学模式转变谈社会心理因素对牙周病的影响[J].口腔医学,2013,33(3):201-203.
[13]高慧,王旭霞,张君.正畸在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效果的评价.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1,21(12):725-728.
[14]谢跃伶.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6,6(2):206-208.
[15]李素红,孟宪瑞,周斌,等.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牙周病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7):129-130.
[16]王磊.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8):51-52.
[17]赵h.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对成人牙周病患者切牙区美学重建的作用[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6,3(6):80-81.
篇10
【关键词】 预防医学;口腔医学;临床疗效
预防医学属于多门学科组成的一个学科群, 它是以人类群体为研究对象, 应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等的理论, 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 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一门交叉学科[1]。预防医学就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机制, 最终使人类环境相关疾病的“基因预防”成为可能[2]。口腔疾病是影响人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据调查资料显示, 我国儿童乳牙患龋率高达67.0%, 中年人群恒牙患龋率达59.9%, 老年人群中全口无牙者达6.9%, 人群中存在牙龈炎、牙石检出率也相对来说较高, 口腔健康状况普遍较差[3]。这些常见的口腔疾病发病率非常高, 却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面对现代口腔疾病的蔓延, 预防医学对于此类疾病的发生及其前期的预防工作起到了关键作用, 可以找到引起口腔疾病的因素, 进行行之有效的治疗。本文将本院收治的口腔疾病患者给予观察发生疾病的因素, 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及其预防, 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8月~2013年7月共收治存在口腔疾病患者107例,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54例, 男31例, 女23例, 年龄10~65岁, 平均年龄(24.3±10.2)岁, 病程1~20年, 平均病程(11.1±2.3)年;实验组53例, 男28例, 女25例, 年龄9~66岁, 平均(24.5±10.1)岁, 病程1~19年, 平均病程(11.2±2.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及其治疗标准参照(原卫生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布的中国口腔卫生保健规划[4]。
1. 3 治疗方法 对于进入到本文观测的用于评价的患者中, 所有的患者都会采取坚持每天刷牙的生活习惯。对照组没有给予任何措施的治疗, 生活方式也不发生改变, 2次/d刷牙, 注意饮食卫生;治疗组则给予一些必要的药物治疗或者是手术治疗, 以1个月作为1个疗程, 在经过1个月之后, 对上述人群进行综合疗效评价。
1. 4 观察指标 总体的观察指标是对两组患者的患有疾病的程度、治疗的方式、治疗的情况等考察指标进行比较。
1. 5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
2 结果
所有的患者在经过1个月的治疗之后, 集中到医院检查, 进行统计, 两组患者进行相互比较, 得到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07%, 而实验组总有效率则达到94.34%。具体的数值见表1。
3 讨论
就目前来说, 对于口腔类疾病, 属于威胁人体的健康的常见疾病, 口腔疾病给患者、家庭及其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 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 是我国现阶段较为突出的健康问题[3]。对于口腔类的疾病, 一般情况也不属于较大的疾病, 现代医学中, 临床医学的治疗手段完全可以对口腔疾病起到很好地预防及其治疗作用, 防止口腔类疾病的蔓延。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口腔卫生策略总体框架》指出三点建议, ①尽量降低口腔疾病和伤残负担, 重点关注穷困及社会边缘群体。②促进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减少来自环境、经济、社会及行为方面对口腔健康的危险因素。③建立口腔卫生体系, 使其能够公平地提高口腔健康水平。同样, 我国卫生计生委也发动了一系列的口腔健康促进活动, 包括爱牙日活动、大中小学校口腔健康教育、培养口腔卫生人才、推广常见的口腔疾病的控制和防护措施, 并开展科学研究, 制订合理的防治策略, 采取综合措施, 积极控制口腔疾病的流行与传播等, 推动我国口腔疾病控制和防治的发展[5-7]。
通过以上的临床研究可以得到, 医学上采取行之有效的药物治疗, 生活中注意合理的日常生活作息习惯, 注意生活中的口腔卫生, 采取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可以有效达到治疗目的的。
参考文献
[1] 庄勋, 李百胜, 朱和新. 对预防医学教育国际化的探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2):33-34.
[2] 熊光练, 欧阳宁惠, 周 妮. 新世纪预防医学发展方向的浅议. 医学与哲学, 2003, 24(2):4-5.
[3] 李刚.我国口腔疾病控制和防治的现状及差距.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2, 5(10):595-596.
[4] 卫生部办公厅文件. 中国口腔卫生保健工作规划(2004-2010年). 卫办疾控发[2004]13号.
[5] 张震康. 展望21世纪中国口腔医学发展的趋势.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0, 35(1):5-7.
[6] 王兴. 中国口腔医学的发展.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08, 1(4): 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