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梗阻的表现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道梗阻的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呼吸道梗阻的表现

篇1

关键词:全麻;呼吸道;并发症;预防;护理

1 全身麻醉后常见呼吸道的并发症

1.1呕吐、反流与窒息 为全身麻醉的主要危险之一,处理不及时患者会有严重的后果。呕吐是通过反射性动作迫使胃内容物排出。反流为胃内容物受重力作用或因腹内压力的影响而逆流入咽喉腔。呕吐及反流常发生于饱食后、腹内压增高、创伤、失血、休克、高颅压及昏迷患者。窒息为某些药物如乙醚、硫喷妥钠的作用,腹腔内脏及咽喉部操作的机械刺激,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等都有影响。

1.2呼吸道梗阻 按部位分为上呼吸道梗阻和下呼吸道梗阻或两者兼而有之。按性质分成机械性梗阻如舌后坠、分泌物或异物阻塞及机能性梗阻如喉或支气管痉挛。

1.2.1上呼吸道梗阻常见于气管内插管失败、极度肥胖、静脉麻醉未行气管内插管、胃内容物误吸及喉痉挛者。患者往往在自主呼吸时出现三凹征,人工呼吸时呼吸囊阻力大,无胸廓起伏,如发生短期内患者可致死,务必预防在先,观察处理及时。

1.2.2舌后坠为全身麻醉下下颌松驰,使舌根后坠而堵塞咽喉通道,造成上呼吸道部分或完全梗阻,可听到鼾音,正常睡眠时亦可出现。喉痉挛是一种防御反射,硫喷妥钠麻醉、缺氧及二氧化碳蓄积可使咽喉部应激性增高;浅麻醉下对咽喉部的直接刺激如乙醚浓度突然增高、分泌物刺激和手术操作刺激或是远隔部位的刺激性反射,均可诱发喉痉挛。由于真声带或连同假声带关闭,造成呼吸困难,吸气时鸡鸣声、发绀,严重者可发生窒息,危及生命。

1.2.3下呼吸道梗阻常因脓性痰、血液、唾液或误吸物等阻塞下呼吸道,表现为呼吸困难,三凹征,紫绀,肺部能听到罗音,手压呼吸囊感觉阻力增加。如不及时解除气道阻塞,可因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而导致患者死亡。

1.3急性支气管痉挛 多发生在有哮喘史或对某些过敏者、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气管内导管插入过深致反复刺激隆突或诱导期麻醉过浅也可诱发。硫喷妥钠、胃液刺激等都能诱发支气管痉挛。患者表现以呼吸阻力极大,两肺下叶或全肺布满哮呜音,以呼气为主的呼吸困难。在保证循环稳定的情况下,快速加深麻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并及时给予氧气吸入,经气管或静脉使用氨茶碱、利多卡因、异丙嗪或激素、平喘气雾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1.4呼吸抑制或暂停 由于使用大量或快速静脉注射对呼吸有抑制作用的或肌松药、全麻过深、不当、体温下降等均可引起呼吸抑制或停止,尤其使用硫喷妥钠、异丙酚或氯胺酮实施门诊手术、眼科手术、人工流产及各种内镜检查者,也见于全身麻醉苏醒拔管后,因苏醒不完全,、肌松药及镇痛、镇静药的残余作用以致发生于手术刺激结束后呼吸暂停。治疗时应针对发生病因、同时给氧吸入并维持有效的人工通气。

2 预防及护理

2.1为预防呕吐和反流引起误吸的意外,全麻前应严禁饮食,使用镇静、镇吐或抗胃酸类药,必要时作胃肠减压。对饱胃患者的全麻应先行清醒气管插管或快速插管,麻醉诱导力求平稳。全麻下发生呕吐和反流时,应立即取头低位,使声门高于食管入口,头偏向一侧,便于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2.2舌后坠主要是由于麻醉肌松药残留所致。出现舌后坠时氧饱和度会一直下降,应及时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或后仰,或者牵出舌头,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重新插管。麻醉患者未醒前头不宜垫枕,以免发生舌后坠。发生舌后坠的处理方法有:①托起患者下颌;②放入口咽或鼻咽通气道;③头偏一侧或肩背垫高头后仰位。

2.3防止喉痉挛及喉头水肿 如果出现喉痉挛,及时给予吸氧、辅助呼吸等措施,并且给予静脉注射氨茶碱、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喉头水肿多因插管损伤气道引起。如果出现喉头水肿,应给予面罩加压给氧,并且给予糖皮质激素等应用。必要时再次进行气管插管,选择小号气管导管,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2.4为预防支气管痉挛,要避免使用易诱发支气管痉挛的药物如吗啡、箭毒、阿曲库铵等,选用较细的气管导管及避免插管过深或在插管后经气管导管注入利多卡因,均应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2.5呼吸暂停发生时表现为胸腹部无呼吸动作、紫绀,一旦发生,务必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必要时可在肌松药辅助下气管内插管行人工呼吸,为预防呼吸暂停的发生,麻醉过程中要加强监测和观察,备好各项急救物品如口、鼻咽通气道、喉罩,气管插管用具及麻醉机,氧气等,麻醉中用药尽可能使用注射泵缓慢推注。

2.6一旦发生上呼吸道梗阻则应立即置入口咽或鼻咽通气道或行人工呼吸。舌下坠所致的梗阻应托起下颌,头偏向一侧。呼吸道分泌物梗阻处理方法:及时将气道内分泌物吸出,应减浅麻醉以恢复患者咳嗽反射,或结合引流以排除分泌液,同时给以吸氧,坚持有效的人工通气以维持较好的氧饱和度。

3 术后监测和护理

3.1患者术后送到麻醉恢复室,护士应全面评估麻醉后的病情,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应送入重症监护室。注意潮气量、频率及呼吸音情况,根据病情选择给氧的方式。氯胺酮麻醉后患者易出现躁动,尤其在麻醉苏醒期间的患者由于躁动可能会发生意外,病床要使用安全防护栏避免坠床等发生。保持舒适、安静、空气清新的环境,室温在22℃~25℃,备好听诊器、监护仪、吸痰装置及氧气装置等急救用品。

3.2护理 采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以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或呕吐的误吸。在治疗和护理中需移动患者或变换时,动作要轻柔,并密切观察变换后的呼吸变化。呼吸频率也可随体温升高而加快,有时可因胸腹手术后使用胸腹带包扎过紧而受影响,若手术后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时,应先检查胸腹带的松紧度,适当调整,但应警惕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发生。

3.3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 患者因全身麻醉后肌肉松弛,易出现舌后坠阻塞咽部而出现呼吸异常,应及时对症处理,将颈肩垫高,托起下颌使头后仰,并给以氧气吸入,必要时置入口咽或鼻咽通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一般在10~30min后可缓解,严重者用舌钳将舌拉出或用压舌板按压舌体,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3.4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谨防气道受压后阻塞。麻醉后因咽喉反射迟钝,物或手术刺激易引起呕吐物反流、误吸而造成呼吸道梗阻甚至窒息死亡。当患者发生呕吐误吸时,应将患者侧卧或头偏向一侧,及时吸出呼吸道的残余物,动作轻柔,负压不易过大以防损伤口鼻粘膜,防止喉头水肿和喉头痉挛的发生。吸痰或吸呕吐物时间不宜超过15s/次。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则应进行再次插管,并用生理盐水对支气管进行反复冲洗,给予加压高浓度给氧,直到呼吸音恢复正常。

3.5术后一般护理 护士应根据患者手术中、手术后的具体情况及出现不适的原因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解释工作,并给予对症处理,避免各种不良心理反应,做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创造安静、舒适的病区环境,保证患者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以利于早日康复。

3.6加强心理护理 全麻气管插管带有一定的侵入性和创伤性,加之气管非常敏感,拔出气管插管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注意有无会厌炎、喉水肿等,患者清醒后感觉咽喉部疼痛、口干,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给予细致入微的护理,体贴关心患者的感受,取得患者的配合和信任,使患者感到有安全感,减轻不安和紧张情绪,安全度过拔管后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屠伟峰.麻醉相关并发症处理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53.

[2]朱丹.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4.

篇2

关键词:  颅内压增高  护理

        颅内压(ICP)增高是神经系统多种疾病所共有的一种临床表现。是因颅腔内的脑、脑脊液和脑血容量的异常改变所致。主要症状为头痛、呕吐、视神经水肿等,严重者导致脑疝而危及病人生命。

        对颅内压增高的病人,视其病情轻重予以特护、一级护理或二级护理,避免剧烈或过度活动,烦躁病人应予以镇静药物。值班护士应加强病房巡视,密切观察病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报告医师。护理重点在于采用一切措施使颅内高压状态得以缓解,防止颅内压骤然增高导致脑疝发生,以及严密观察病情,早期发现脑疝征兆并及时处理。

        一、降低颅内压的护理

        1.抬高床头15°~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2.充足给氧可改善脑缺氧并可使脑血管收缩,降低脑血流量。

        3.控制液体摄入量,每日输液量不超过2000ml,可以进食的病人应减少饮水量。

        4.高热者应立即降温,因高热可使机体代谢增高,脑缺氧加重。

        二、防止颅内压骤然增高的护理

        由于颅内压骤然增高可以导致脑疝发生,因此护理中应该避免下述情况发生。

        (一)呼吸道梗阻

        多发生于意识障碍的病人。呼吸道梗阻可以引起胸腔内压力增高,压力通过无瓣的静脉直接传导至颅内,使颅内静脉压增高,静脉回流受阻,可加重颅内高压。此外,呼吸道梗阻又使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增高,脑血管舒张,脑血流量增多,使颅内高压加重。

        1.呼吸道梗阻的原因

        (1)呼吸道分泌物积聚。

        (2)呕吐物吸入。

        (3)痰液黏稠以致咯痰困难。

        (4)卧姿不正确引起气管受压或舌根后坠。

        2.呼吸道梗阻的护理  及时吸净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不论采用平卧或侧卧,都不得使病人颈部屈曲或胸部受压,舌根后坠者可托起下颌或安放口咽气道。意识不清或咳痰困难者,应及早行气管切开手术。痰液黏稠者可进行超声雾化吸入。重视基础护理,给病人按时翻身叩背,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也是保证气管通畅,防止颅内增高的重要措施。

篇3

关键词:小儿呼吸衰竭治疗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227-02

小儿急性呼吸衰竭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中枢性呼吸衰竭是由于呼吸中枢直接受侵犯或颅内压增高间接影响呼吸中枢的正常功能,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损伤、中毒及脑水肿等;周围性呼吸衰竭是由于呼吸器官本身的严重病变或呼吸肌麻痹而导致的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等,治疗不当会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1临床表现

除原发病的表现外,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及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1.1呼吸系统。中枢性呼吸衰竭以呼吸节律不整为主要表现,早期为潮式呼吸,晚期则出现抽泣样、叹气样呼吸、呼吸暂停及下颌运动等。周围性呼吸衰竭的特点主要是先表现为呼吸困难、三凹征。上呼吸道梗阻者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主,下呼吸道梗阻者则以呼气性困难为主,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混合性呼吸困难的表现。呼吸肌麻痹患儿表现为呼吸幅度变浅、无力,但呼吸节律规整。呼吸8~10次/分,呈鱼口样、点头样呼吸,为呼吸衰竭的严重表现,呼吸次数减至5~6次/分,持续10分钟,即出现呼吸停止。

1.2神经系统。低氧血症时出现烦躁不安、意识不清、嗜睡、昏迷、惊厥等。高碳酸血症表现为淡漠、嗜睡、谵语、昏迷、惊厥、视网膜充血及视水肿等。

1.3心血管系统早期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血压上升;后期则出现心率减慢、心音低钝、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

1.4其他脏器系统低氧血症可引起内脏血管应激性收缩,导致胃肠道黏膜充血、出血和坏死,呕吐咖啡样物;肝功能受损,谷丙转氨酶增高;肾脏功能受损可出现蛋白尿、少尿和无尿等症状,严重缺氧者可至肾功能衰竭。

1.5水、电解质平衡失调。低氧血症和酸中毒导致组织细胞代谢异常,加上能量摄入不足、限制补液、利尿药应用等,患儿可出现低血钾、低血钠、低血氯及低钙血症;小儿肾脏对酸碱、水盐平衡的调节作用有限,特别在低氧血症时,肾脏血流下降,进一步限制了肾脏的调节作用,可以加重全身性酸碱平衡失调和水、电解质紊乱。

2诊疗的原则

治疗原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要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呼吸功能为主。如短时间内不能建立自主呼吸时,应及时予以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或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要正确给氧,增加肺泡内氧分压,改善换气功能,以提高血氧含量;增加肺通量,解除二氧化碳潴留;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维持心、肺、脑、肾功能;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应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

3治疗方法

3.1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呼吸道梗阻主要因黏膜肿胀、积痰和支气管痉挛所致,在治疗中,温、湿化气道分泌物及雾化治疗十分重要。可于吸氧时,将氧气装置的湿化瓶盛60℃左右的热水,使吸入的氧温湿化;以超声雾化器进行雾化,每次15分钟,每日数次,雾化液中可加入祛痰剂(如必嗽平、痰易净、a-糜蛋白酶等)、支气管解痉剂(如异丙基肾上腺素、舒喘灵、地塞米松等)、抗生素等药物。由积痰引起的梗阻常为造成或加重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因此,应积极排痰。重症患儿要定期翻身,经常轻轻拍击胸背,以利排痰。口、鼻、咽部的黏液可用吸痰管吸出。

3.2适度氧疗。严重缺氧可使人体重要脏器细胞,特别是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性的损害,所以积极供氧非常重要。输氧的目的在于提高PaO2和SaO2,以缓解缺氧。其原则为缺氧缓解,而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对低氧分压的敏感性不受抑制为准。低流量持续给氧效果为佳。氧浓度一般为30%~50%左右,流量为每分钟2~3L;重度缺氧浓度为50%~60%,但吸入60%的氧不应超过24小时。在抢救时,如供给60%氧仍不能改善紫绀,可用100%纯氧,但使用时间以不超过6小时为宜,不宜长期吸入高浓度氧,以防止氧中毒造成危害。

3.3应用呼吸兴奋剂。主要作用是兴奋呼吸中枢或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兴奋呼吸中枢。前者可用氢溴酸东莨菪碱、可拉明,后者可用洛贝林。可交替肌内注射、静脉推注或滴入。

3.4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给予维持基础代谢所需的热量,每日209.2kj(50kcal)/kg,液量为每日60~80ml/kg。对呼吸性酸中毒,以改善通气为主,可在改善通气及氧疗的基础上,按公式“碳酸氢钠mmol)=0.3×碱缺失(mmol)×体重”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一般先用半量。病程中如并发低钠血、低钾、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应及时补钾、氯、钠离子。

3.5防止感染。肺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为引起呼吸衰竭的常见原因,应及早诊断和处理。如病因不明,可先给予广谱抗生素治疗。

3.6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可保证呼吸道通畅,便于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并可用以连接人工呼吸器。插管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48小时,新生儿不超过1周。若以后仍有需要,应改用气管切开。

3.7运用人工呼吸机。呼吸机应用指征为:①呼吸频率骤减或出血节律不整甚至呼吸暂停;②应用常规高浓度给氧,紫绀仍难以缓解;③病情急剧恶化,经保守治疗无法改善;④血气分析:当PaCO2在8.00~9.31kPa(60~70mmHg)以上,吸入60%氧时PaO2低于6.65~8.00kPa(50~60mmHg)时,应及早使用呼吸机,但在急性多发性神经炎合并呼吸肌麻痹时,应提前及时应用,否则可能出现严重的后果。

参考文献

篇4

1.临床资料

本组176例患者,其中男102例,女74例,年龄为2个月~8岁。腭裂102例,舌下腺12例,颌下腺11例,淋巴管瘤17例,血管瘤34例。手术使用异丙酚、瑞芬太尼、阿曲库铵静脉复合麻醉,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控制呼吸,除两例鼻腔插管外,余为口腔插管,手术过程均顺利。麻醉苏醒期未出现不良并发症154例,占87.5%。各种并发症如下:呼吸道梗阻8例,占4.5%;体温过低6例,占3.4%;苏醒延迟3例,占1.7%;呕吐误吸5例,占2.8%,所有并发症小儿均处理及时,恢复良好,平安送回病房。

2.不良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处理

2.1 呼吸道梗阻原因:呼吸道梗阻是小儿全麻术后最常见和最危险的并发症,本次报道发生8例,占4.5%,其主要原因为:①小儿的生理解剖特点:小儿舌体相对较大,咽部较成年人狭窄,声门下血管淋巴组织丰富。②声门水肿:选择气管导管管径偏大,手术操作经常移动压迫气管导管,术中麻醉过浅,吞咽频繁[2],插管动作粗暴,术后病人躁动未能适时拔管。③颌面外科手术创伤可引起口底、咽部广泛性水肿,组织移位,水肿导致上呼吸道狭窄。④异物梗阻:痰、分泌物、呕吐物及切口渗血不能及时吸引。⑤肺通(换)气量不足:由于小儿呼吸肌发育不全,肺容量小,因此物及肌松药残余作用造成呼吸抑制或者通气量不足而导致SPO2下降。

2.2 呼吸道梗阻的预防及处理:

2.2.1 喉头水肿。尚未拔管的患儿应妥善固定好气管导管,观察气管导管的长度,防过深或过浅,掌握气管拔管的时间,留置时间越长,喉头水肿的发生率越高[3]。喉头水肿的患儿拔管前应按医嘱给激素治疗,拔管后雾化吸入减轻局部水肿。

2.2.2 喉痉挛。当吸痰拔管动作不规范,浅麻醉下反复强烈刺激可损伤口腔、气管粘膜,而且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喉痉挛,严重时可发生紫绀,患儿会有烦躁不安、憋气、呛咳等前驱症状,应给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面罩加压吸氧。对于极易发生喉痉挛的小儿发生,应于其清醒后再予拔除气管导管。

2.2.3 舌后坠。小儿未完全清醒而气管导管拔出过早,可因小儿舌体较大,咽腔较小,口底肌肉松弛引起舌下坠,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并有鼾声。护理方法可以采用肩下垫枕,使小儿头部后仰,或者采用托下颌方法,或者改变患儿,比如侧卧位,无效时可以舌牵引或放置口咽、鼻咽通气道。

2.2.4 呼吸抑制。紧密面罩进行持续正压给氧是保证氧气的供给最好的办法,必要时应给予上呼吸机辅助呼吸或人工辅助呼吸,保证氧气的供给和有效通气量,必要时紧急气管造瘘。以上呼吸道梗阻导致的并发症在危及小儿生命时需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对于呼吸循环不稳定,SPO2未达到正常,吞咽咳嗽恢复不完全,有呕吐误吸风险以及因口腔结构改变,小儿清醒亦无法自行保持其道通畅的,应密切观察,严格掌握拔管指征。

2.3 体温过低:体温过低是指全麻术后麻醉恢复期测腋温

2.4 苏醒延迟:全麻停止给药后90min以上意识仍不恢复即可认为全麻后苏醒延迟[4]。苏醒延迟的原因主要有低氧,药物过量,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低体温等,苏醒延迟重在预防。处理为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维持呼吸道的通畅,按医嘱给适当的催醒药,纠正电解质紊乱,看是否有二氧化碳蓄积而及时更换麻醉机的钠石灰,注意受压皮肤的情况,及时按摩或更换。

2.5 恶心呕吐:恶心呕吐是麻醉手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恶心呕吐主要原因:麻醉苏醒期患儿头部运动时对前庭迷路系统的刺激,术中胃内气体储留至胃扩张,麻醉苏醒期吞咽功能恢复,吞入液体、血液达到一定量时会引起恶心呕吐。恶心呕吐会增加患儿痛苦,影响患儿恢复,呕吐也会造成呼吸道梗阻、吸入性肺炎、电解质紊乱等。恶心呕吐预防及处理:符合拔管指征的尽快给予拔管,有呕吐倾向的小儿应采用侧卧位,发生呕吐时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干净口鼻分泌物,术前访视时交待禁饮禁食的时间及重要性。

3.全麻术后苏醒期常规一般护理

术后准备:急救器材及药品,全麻小儿的吸引用品,气管插管包,气管切开包。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保持室温24~27°,湿度50~60%,冬天备电热毯及暖风机,维持小儿体温于36~37°。固定好患儿四肢,以免躁动坠床。严密观察生命体征:Spo2及ETCO2的变化,患儿唇部及皮肤黏膜颜色变化,用手感觉小儿呼出的气流,看胸廓的呼吸运动,观察循环情况如HR、BP、心电图变化,注意液体量的输注,观察膀胱的情况,必要时留置尿管导尿。观察手术部位引流及出血情况,渗血过多或有血肿应及时拆开伤口及时清创止血。为仰卧位或者侧卧位,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预防呕吐误吸,保持呼吸道通畅,自主呼吸恢复,循环良好的患儿低流量给氧。

4.体会

全麻手术结束后数小时内麻醉作用并未终止,、肌松药仍发挥一定作用,各种保护尚未完全恢复[5],所以颌面外科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的工作很重要。麻醉恢复室的医护人员必须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医护技术才能适应这种特殊工作的需要,严密检测,细心观察,正确治疗和精心护理,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并发症积极全力处理和进行抢救,使患儿平稳过渡到清醒。

参考文献

[1] 单闯.小儿全麻术后低氧症监测与氧治疗[J].中华麻醉学志,1995,15﹙4﹚:189.

[2] 杭燕南.当代麻醉与复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94:279.

[3] 尤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喉头水肿的观察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2,27(2):70-72.

篇5

小儿阶段造成上气道梗阻原因很多,由于咽部感染造成咽后壁脓肿是其中之一,本病较少见,如未及时诊治易导致窒息死亡,该病发病年龄小,有时症状不典型,又因为患儿不能自述,易延误诊断,现将本院10例小儿咽喉壁脓肿误诊病例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10例患者中,男4例,女6例,年龄6个月~3岁,其中<1岁7例,来自农村5例,城市2例,误诊时间3~10天。误诊疾病急性喉炎7例,败血症1例,肺炎、扁桃体炎各1例。10例患者均有发热、体温波动38.5~39.5℃之间。其中咳嗽较重,声音嘶哑伴有空咳7例,阵发样剧咳和阵发样喘憋性咳嗽各1例,单声轻咳1例,拒食及吞咽困难7例,头后仰伴呛水流涎8例,咽痛1例。查体10例均有呼吸急促、吸气三凹症4例,明显吸气样三凹症、口唇发绀3例,颌下淋巴结肿大6例,咽后壁1侧充血肿胀伴圆型突起8例。9例胸片示心肺正常,血液分析、白细胞>20.0×109/L。取血培养8例,2例生长细菌,咽后壁抽脓7例,切开引流1例。本组治愈9例,窒息死亡1例,此例院外治疗时间较长,入院时突然抽搐窒息,经抢救从呼吸道吸出脓液,尸体解剖证实时感染性咽后壁脓肿。

讨 论

婴幼儿由于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窄、血管软组织丰富等原因,各种感染易引起呼吸道梗阻性疾病较多,致使其病在鉴别诊断上有一定困难,应引起高度重视,该10例患者误诊原因:①本组该患儿其中来自农村婴幼儿居多,占70%,延误治疗说明家长及就诊医生重视不够,文献指出本病常见于3个月~3岁婴幼儿,本组中半数<1.5岁,②该年龄断不能表达清楚,一个典型而准确的病史难以采集。有些疾病有共同症状相互混淆,不同阶段、不同个体有不同表现,不了解这种同症异病或同病异症现象,易导致误诊。本组有声音嘶哑、空咳7例,误诊为急性喉炎,有喘憋性误诊为肺炎,有高热,白细胞增高,血培养有细菌生长误诊为败血症。③临床思维局限,诊断疾病时只考虑常见病和多发病而漏掉少见病,要拓宽临床医师对急性呼吸道梗阻病因的思路,对减少误诊有一定帮助,本组窒息死亡1例就是教训。

篇6

关键词:小儿急症手术麻醉处理

现已证实,计划麻醉是确保麻醉安全、使麻醉有计划进行的重要措施,通过计划麻醉不仅能全面了解病人情况、合理选择麻醉,也对麻醉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做出了估计,从而能制定必要的防范措施。对择期手术实施计划麻醉并不困难,因病人人院后可通过病历书写、物理检查、各项常规化验检查与必要的各种特殊检查能充分了解病情,从而对麻醉做出合理安排。但对急症手术麻醉病人,特别是小儿,希望在短时间内取得为计划麻醉所需要的资料常很困难,因此一些麻醉医师在处理小儿急症麻醉时,往往是凭借自己过去的经验处理小儿麻醉,遇到问题时缺乏思想准备,当然也缺乏必要的防范措施,因此当发生问题后常束手无策,致预后不佳。尽管如此,对小儿急症手术仍应根据简单病史与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与某些特殊检查,呼吸、循环与神志表现,以及ASA分级等四方面对患儿做出全面评估,进行计划麻醉,使麻醉按计划实施,确保患儿麻醉安全。

【麻醉前准备】

1.消除患儿恐惧心情临床经验证实,强烈而持久的恐惧心情,会使交感一肾上腺系统功能耗竭,增加麻醉与手术危险性。患儿恐惧与焦虑不安主要来自环境的突然改变与医护人员施行的疼痛性操作。

麻醉医师的责任是尽量使患儿表达出他的思想情感,帮助患儿调整强加于他的环境条件,并能分担他的困难。在不能与其进行对话的情况下,应设法用行为姿态等代替语言与患儿沟通,消除其恐惧、焦虑心情,达到取得患儿信任。也使患儿父母能全力配合麻醉。对学龄前儿童,要进行语言安慰,以增加患儿安全感。对学龄儿童,应对其解释麻醉与手术的必要性,并说明麻醉与手术会带来一些不适感,以减少患儿恐惧心情。

2.对病情进行评估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人手:①患儿全身情况及内科情况,作为麻醉选择的依据;②患儿外科情况或创伤情况,作为各项急救复苏措施的依据;③患儿有否大量胃内容物潴留,这是经常造成患儿呼吸、循环恶性事故的根源。

在了解内科情况时,要问及有否哮喘史,并注意上呼吸道情况,查体时要注意患儿肢端颜色和温度,以及神志情况。在了解外科情况时,要注意患儿创伤部位、性质及程度,对呼吸、循环及神志的影响,有无休克等。此外要仔细了解受伤前后患儿的进食情况,无论是伤前或伤后进食,胃排空时间均显著延长,甚至不能排空。对评估全身情况的特殊检查有胸部X线片、血清电解质、血气分析、血细胞比容等。

如患儿全身情况较好,外科病变虽对全身有一定影响,但易纠正,重要生命器官虽有病变,但代偿状态良好,这类患儿对麻醉耐受较好。如患儿全身情况较差或很差,外科病变对全身已造成明显影响或严重影响,重要生命器官有明显器质性病变,其代偿能力极差或已失代偿,需行内科支持治疗,此类患儿对麻醉的耐受很差。

3.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

(1)维持呼吸功能维持气道通畅、保证足够通气量与充分供氧是抢救急症患儿的首要问题。急症患儿常因颅脑外伤或脊髓损伤、血气胸、严重腹胀、剧烈疼痛等致呼吸困难。当遇呼吸障碍时,应常规检查气道是否通畅,努力排除致成气道阻塞的原因,并行面罩吸氧。对于昏迷及通气量明显不足的患儿,应行气管内插管辅助呼吸。对呼吸明显抑制的患儿应行人工呼吸。对气管插管困难或需长时间行辅助呼吸的患儿,最好行气管切开术。

(2)维持循环功能创伤、烧伤或急腹症等患儿可因大量失血失液致严重低血容量甚至休克,应根据患儿血流动力学情况,如为烧伤并参考血细胞比容升高情况,如为高渗透性脱水并参考血钠升高情况补充相应的电解质液,对以全血丢失为主的患儿,应补充全血。直至患儿血流动力学状况恢复正常为止。排尿量如能达到1mL/(kg?h),提示内脏灌流良好,血容量恢复正常。

(3)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失衡急症患儿如烧伤、肠梗阻、腹膜炎等的水电解质失衡多为等渗性脱水。肠梗阻伴呕吐患儿尚有大量钾丢失致发生低血钾。此外,烧伤、特别是挤压伤患儿,还可能伴有高血钾。为确定脱水种类及有否钾失衡,应常规检测血清电解质含量。对等渗性脱水患儿,可补充乳酸钠林格液纠正,对两岁以下的患儿可用复方电解质葡萄糖R4A注射液纠正,当伴有低血钾时,可于每升R4A注射液中加入钾8mmol。由于脱水患儿常伴有代谢性酸中毒,严重呕吐患儿常伴有低钾性碱中毒,则需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加以确定,并根据酸碱失衡种类,用NaHCO3液或KCI液纠正。

4.麻醉前用药麻醉前用药的目的是使患儿镇静,抑制呼吸道分泌,阻断迷走神经反射及减少全身用量。为此应常规按体重给阿托品,剂量为0.02mg/kg肌肉注射,对高热、脱水及心动过速患儿,可给东莨菪碱,剂量为0.0lmg/kg肌肉注射。对明显疼痛患儿可给哌替啶1mg/kg肌肉注射。为使患儿镇静,可给咪达唑仑0.2mg/kg肌肉注射。对有明显呼吸抑制者,不宜用哌替啶等镇痛药。

【饱胃患儿的处理】

对外科急症患儿麻醉时,需特别注意患儿饱胃问题。由于饱胃在麻醉过程中容易引起呕吐、反流和误吸,可造成患儿急性呼吸道梗阻、吸入性肺炎和肺不张。麻醉状态下患儿返流的发生率约为4%~26.3%,其中62%~67%出现误吸。误吸大量胃内容物的患儿死亡率达70%。

外科急症或创伤患儿,由于疼痛、恐惧、休克、肠梗阻和某些药物的应用,胃排空明显减慢。据报道,禁食4~6h者胃内容物比禁食6~8h或8~10h者明显的多。饭后l~2h受伤患儿与饭后2~3h、饭后3~4h者相比。其胃内容物差别显著。时间愈短者胃内容物愈多。另外,轻度外伤患儿胃内容物明显少于中、重度创伤患儿。

对于患有胃肠道梗阻的患儿,不管其梗阻原因是机械性还是功能性的,全都影响患儿胃排空。除幽门梗阻外,即使对患儿应用胃肠减压,因肠道的逆向蠕动,可以很快地将胃再次充满。

胃本身的出血或者由于鼻咽腔、食管的出血,可造成胃内凝血块积存。由于大量的积血或积液还可能引起患儿急性胃扩张,危及生命。

当患儿处于饱胃状态,但又急需手术麻醉时,应抓紧时机采取各种措施以减少患儿的危险性。可用甲氧普胺100μg/kg静注,促进胃排空。此外,对于年长的患儿和一般情况尚可的患儿,可以进行催吐,但要注意对患儿心理方面的影响。对于肠梗阻的患儿,要达到胃完全排空,目前没有一种可靠方法,即使插入胃管进行反复抽吸,也只能起到一种胃肠减压的作用,而不能使胃完全排空。对于胃内血液积存,如食道出血是下胃管的禁忌证。如果出血已停止,可以等到胃排空后再行手术麻醉。

对饱胃患儿施行全麻时,均需进行气管内插管,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充足供氧及避免吸入胃内容物。在准备麻醉器械时,除注意气管导管要适合患儿外,必须准备吸引器和较大口径吸痰管。气管插管过程中为避免患儿呕吐误吸,可行环状软骨压迫法,又称Sellick法:由助手用拇指和食指向脊柱方向下压环状软骨,暂时压迫食道上口,以防胃内容物返流。注意用力要适当,以防造成呼吸道梗阻影响气管内插管。另外在气管插管前必须面罩给氧4min以上。肌松药的选择,应根据麻醉师的经验和操作技术自行选择。

在手术结束后,应保留气管内导管,直至患儿肌张力及各种反射完全恢复,甚至到患儿清醒后再拔除气管导管。在这过程中要注意保证患儿供氧和及时清理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

【麻醉方法的选择】

由于患儿的生理特征,全身麻醉是小儿麻醉最常用的方法。较大手术均应在气管内麻醉下进行。较小的手术可在开放法或静脉或肌注麻醉下完成。

气管内插管可保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道无效腔,便于呼吸道管理及应用肌肉松弛药。尤其在创伤和外科急症手术未禁食患儿麻醉中,是避免胃内容物返流造成误吸及呼吸道梗阻的最好方法。

(一)吸入麻醉

小儿常用吸入有氧化亚氮、氟烷、安氟醚、异氟醚等。其中以氧化亚氮一氧一氟烷一肌松药复合麻醉最为常用。氟烷是儿童常用的吸入,对循环和呼吸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故需要严密观察。特别是抑制呼吸使肺泡通气量减少,麻醉期间应进行辅助或控制呼吸,以避免二氧化碳蓄积。目前经常用的安氟醚对儿童循环系统的抑制较轻,可产生显著肌松作用。缺点为易发生面部和四肢肌震颤甚至抽搐,故应保持浅麻醉,少用控制呼吸。异氟醚能强化非去极化类肌松药的作用,用该类肌松药时应减量。小儿使用氧化亚氮维持麻醉时,吸入氧浓度应高于50%,以免缺氧。

(二)静脉麻醉

儿童常用静脉有硫贲妥钠、氯胺酮和羟丁酸钠。

硫贲妥钠对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抑制较强,创伤患儿多伴有血容量不足,在血容量补足前禁用硫贲妥钠。另外,婴幼儿呼吸道不通畅者,肠梗阻和一般情况较差者也应慎用。全身情况好的年长儿可按15~20mg/kg深部肌肉注射,但要严密观察患儿。近年来,氯胺酮在儿童摩醉中应用广泛,特别对于外伤或伴有血容量不足的患儿,因其镇痛效果好,兴奋循环系统,增加通气量,是最常用的静脉。静脉注射2mg/kg60~90s入睡,维持10~15min。肌肉注射5~8mg/kg2~8min入睡,维持20~30min,缺点是引起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故麻醉前必须应用足量颠茄类药物。因氯胺酮有增加颅压和眼压作用,故在神经外科和眼外科时慎用。有报道氯胺酮对心肌可产生抑制作用,对危重患儿可引起血压下降。羟丁酸钠也常用于儿童麻醉,静脉注射为50~80mg/kg。羟丁酸钠代谢时,促进K+进入细胞内,对于高血钾患儿有利。由于其镇痛效果差,常用于复合麻醉,应用时注意患儿下颌松弛和分泌物增多会影响呼吸。

将局部麻醉包括椎管内麻醉、区域阻滞或传导阻滞麻醉用于小儿甚至是较大的儿童也必须复合基础麻醉,否则难能保证手术顺利实施。小儿采用椎管内麻醉时,注意局部浓度及剂量,以及麻醉范围勿过广,以免呼吸严重抑制。对小儿上肢手术,也可在腋路臂神经丛阻滞下实施。

参考文献:

[1]陈文龙,覃均昌,全学模;小儿急腹症[J];重庆医学;1982年04期

篇7

1 新生儿窒息的概念

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内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自主规则呼吸的乏氧状态,临床上称之为新生儿窒息。

2 新生儿窒息的原因

2.1 宫内窘迫的延续 这是临床上新生儿窒息的重要原因,来自母体方面的因素。如过期妊娠的胎盘功能减退,孕妇体质过度虚弱,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妊娠合并症等。

2.2 呼吸中枢受到抑制或损伤 即因产时造成的新生儿颅内出血或乏氧形成的脑水肿,而致颅内压升高、压迫呼吸中枢,使新生儿出生后不能建立自主呼吸。

2.3 药物的影响 分面前大剂量应用镇静剂和麻醉剂,使胎儿的呼吸中枢受抑制而窘迫。

2.4 呼吸道梗阻 分娩过程中,羊水、血液胎粪,粘液大量进入新生儿呼吸道造成梗阻,不能建立自主呼吸。先天性呼吸系统不健全。

3 新生儿窒息的预防措施

3.1 胎儿宫内窘迫的预防 就其主要病因来自过期妊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母体过度虚弱妊娠合并症,胎儿脐带绕颈或过短。

3.1.1 临产后 产科医务人员要严密观察产程进展,胎儿音变化,羊水性状的改变,如有一分钟听取的胎儿音≥160次/min或≤120次/min。或破膜后,羊水混浊或混有胎粪。立即给产妇吸氧,取左侧卧位,同时静推25%葡萄糖注射液40~80ml加维生素C注射液1~2g,改善母体循环血容量。同时,也改善胎儿的循环与乏氧,提高胎儿对乏氧的耐受性。

3.1.2 尽力缩短第一产程 对高缩强度不够者,适当静点适宜浓度的缩宫素引产,同时肌注安定注射液10mg,654-2注射液10mg,以松弛宫颈,加快宫口开大的速度,并能防止宫颈水肿而滞产和宫颈裂伤。

3.1.3 进入第二产程 无论有无胎儿宫内窘迫的临床表现,常规给予产妇吸氧,静推25%的葡萄糖注射液20~60ml加维生素C注射液1~2g初给予产妇能量,正确地指导产妇运用腹压以缩短第二产程。

3.1.4 剖腹产 除有胎儿宫内窘迫的潜在因素外,有明显剖宫产术的指征者,术前常规给产妇吸氧和静推25%的葡萄糖注射液20~60ml加维生素C注射液1~2g。

3.2 呼吸中枢受抑制或损伤的预防 要注重于第二产程需要阴道助产手术时,严格掌握阴道助产手术的适应症,以及相应的适宜技术的指征和正确的操作规范,以防新生儿颅内出血所致的新生儿窒息。

3.3 对于药物影响的新生儿窒息的预防 分娩前除有特殊指征外,禁用麻醉剂和大量镇静剂。

3.4 新生儿因呼吸道梗阻而窒息的预防 胎头娩出后,迅速自其鼻根向下挤压口鼻,清理口鼻内的粘液、羊水、血液等。待胎儿娩出后立即吸痰,清理呼吸道。

篇8

【关键词】急性会厌炎;呼吸困难;护理

【中图分类号】R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655-02

急性会厌炎又称急性声门上喉炎,是发生在声门上气道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可突发喉梗阻而窒息死亡.为耳鼻咽喉科急诊之一【1】。具有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可在 4~6h内会厌根部增大至正常5、6倍,可以阻塞声门【2】;患者可能出现高热、咽喉剧烈疼痛、吞咽、发声困难等临床表现。成人、儿童均可患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冬春季节多见。2008年1月―2013年11月本科收治31例急性会厌炎患者,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31例中,男18例,女13例;最小年龄1岁半,最大72岁,平均52.33岁。多发于流感流行季节。发病诱因:受凉感冒10例,疲劳10例,烟酒过量4例,无明显诱因7例。咽部不适、疼痛13例,吞咽困难6例,声嘶11例,伴严重呼吸困难行会厌脓肿切开术1例。31例经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均痊愈出院。

1.2治疗方法及结果 无呼吸困难及I度呼吸困难者。积极使用抗生素和足量类固醇激素治疗。Ⅱ度呼吸困难者除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治疗外应做好脓肿术的准备工作,Ⅲ度呼吸困难者在严密观察呼吸变化的情况下,先试用药物和给氧治疗,随时准备气管切开。本组患者中1例会厌脓肿者行切开引流后痊愈,其余患者均用药物及吸氧治疗痊愈。平均住院时间7.2d。

1.3药物治疗 及时准确遵医嘱给予足量的抗生素和激素治疗,同时给予超声雾化吸人每日2次,必要时可因病情需要,酌情增加雾化次数;促使炎症消退,减轻水肿;吞咽困难者给予静脉补充营养。

2 临床观察与护理

2.1呼吸的观察和护理

由于急性会厌炎是一个危险的急症,且常在夜间发作,患者可因为上呼吸道梗阻而窒息死亡,因此,护士在接诊患者后首先要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有无呼吸困难及呼吸困难的程度,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Ⅱ、Ⅲ度呼吸困难者应将其安置在监护病房或离护理站较近的病房,床旁备齐抢救用物。如:气管切开包、氧气、吸引器、简易呼吸器、环甲膜穿刺针及各种抢救药物等。做好床边交接班,定时巡视病房。对行会厌脓肿切开的患者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排痰,防止呼吸道梗阻发生。密切观察血氧浓度、应用抗生素及激素治疗的效果,记录呼吸次数 R>35 次 /分 或 R

2.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合理氧疗

本病初起常隐匿,仅有轻微咽痛,数小时后病情突然加重,出现咽痛难忍,流涎,甚至滴水难进、喘鸣,呼吸困难等。对会厌肿胀明显、轻度呼吸困难者一般予2~3L/min吸氧,氧浓度30%,Ⅱ度以

上呼吸困难者适当增加氧浓度,并改为面罩给氧。同时根据患者意识、面色、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深浅度、三凹征,血氧饱和度变化,及时调整氧流量。

2.3心理护理:患者大多因呼吸困难窒息、缺氧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出汗等产生紧张及恐惧感,甚至濒危感,而家属亦产生恐慌情绪。此时护士要沉着冷静、迅速准确执行医嘱,并留守患者身旁,安慰患者,让患者保持安静以降低耗氧量,讲解禁声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以使会厌休息,有利于水肿消退;使患者能以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护理和治疗。

2.4饮食与口腔护理 患者咽喉疼痛明显,吞咽时加重病痛,常拒绝饮食,为提高机体抵抗力,应鼓励患者进食。给患者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的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同时加强口腔护理,由于炎症的影响,食物残渣导致口腔不洁,易出现口腔感染、溃疡等,应在患者晨起、餐后、睡前协助患者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2.5 一般护理:保持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 18―22度,湿度50%―60%,以减少呼吸道刺激,防止受凉,以免加重呼吸道症状;予以半卧位,使膈肌下降,有利于呼吸,减少静脉回流量,减轻肺淤血和心脏负担。

2.6疼痛护理: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短期急性疼痛可引起病人焦虑状态,护士应耐心做好解释工作,讲解疾病的治疗及转归等知识;密切观察其疼痛程度,指导病人应用放松疗法等以缓解疼痛;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止痛药,并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

2.7合并症的观察与护理:因为足量抗生素和类固醇激素的联合应用,仍是目前治疗急性会厌炎最普遍采用的方案,所以若患者合并内科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活动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应密切监测血糖,血压变化。若血糖、血压偏高,应在使用抗生索、激素的同时,加强降糖、降压等治疗方能获得满意疗效。

3健康教育

平时应合理地安排饮食起居,注意加强体育锻炼,尽量保持精神放松,杜绝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酗酒、吃刺激性食物等,保持口腔卫生。

4 结果

本组31例患者经过精心的治疗及呼吸道护理,患者呼吸道梗阻症状解除,呼吸平稳,均得到满意效果,全部治愈出院。

5讨论

急性会厌炎发病急骤,发展迅速,可在数小时内导致吞咽困难、发声困难,严重者可因会厌充血水肿阻塞声门,发生上呼吸道梗阻而窒息;在护理急性会厌炎患者中呼吸道护理尤为重要,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抗感染和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并发会厌脓肿者及时切开引流。通过对 31名急性会厌炎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分别对其在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病情观察等方面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方法,既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又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对合并有糖尿病等内科疾病者,应在抗炎消肿同时加强治疗原发性疾病。其次急性会厌炎症状的轻重与体温的变化及白细胞的高低无显著相关性。对起病急,特别是会厌高度充血肿胀的患者,不管其体温或自细胞是否升高,均应密切观察至少24h【3】。因此,只有对急性会厌炎有足够的认识,加以密切的观察,恰当的治疗,精心的护理,才能降低病死率,获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 古寨庆,寨学玲,梁传余急性会厌炎142倒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杂志.2002.10(6):279

篇9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486-02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又称为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是由于胆道完全性梗阻伴急性化脓性感染所致的严重并发症。该病起病情凶险、发展迅速、并发症多,是良性胆道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1]。手术快速解除梗阻是治疗的唯一方法。我科2009年1月~2011年12月对54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术后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54例,其中男38例,女16例,年龄54~82岁,平均年龄(64.5±7.8)岁,发病时间12h~4d,均符合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诊断标准,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疼痛、寒战、高热、黄疸。6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48例行单纯的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

1.2 预见性护理方法:

1.2.1 胆漏的预见性护理:主要是由于胆管切开探查后固定缝合T管处因炎性水肿导致胆汁渗漏,可观察到从腹腔引流管或T管周围渗出黄色胆汁样液体。因此,术后要严密观察有无腹痛、腹胀及腹膜刺激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术后仔细观察腹腔引流管和T管的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注意引流管周围、T管周围及切口的敷料有无黄色渗液,应妥善固定T型管及腹腔引流管,避免其脱落、受压、折叠、扭曲,保持引流通畅。若发现腹腔引流管流出胆汁样液体,腹部突然出现腹痛,有腹膜炎体征,应考虑为胆漏的发生[2]。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腹腔引流管采用负压吸引瓶吸引并妥善固定。遵医嘱加强抗炎和全身营养支持治疗。用凡士林纱块保护引流管口周围皮肤,避免皮肤被胆汁腐蚀。

1.2.2 胆道出血的预见性护理:胆道出血的原因可能由于胆系感染,大量细菌和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凝血因子被破坏导致渗血或由于术中结扎血管不确实或压迫止血的血管再出血。因此,术后经常观察T管中有无鲜红色液体引出,一旦发现立即通知医师处理。严密监测患者脉搏、血压的变化,观察面色、皮温、湿度等。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做好输血前准备。出现休克征兆及时补液、扩容治疗。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应做好再次手术止血的术前准备[3]。

1.2.3 肺部感染的预见性护理:由于术后患者需要卧床、惧怕切口疼痛,不敢或无力咳嗽、并且多合并基础疾病极易诱发肺部感染。护理人员于术后应积极鼓励患者尽早活动,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排痰和深呼吸练习。加强患者呼吸道护理,定期翻身,胸部叩击,用协助患者翻身叩背,给予雾化,稀释痰液。保持病室温暖、适宜的温度、湿度,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遵医嘱应用抗炎药物。

1.2.4 肝功能衰竭的预见性护理:多因术前肝功能受损、术中失血以及手术应激等因素加重肝功能损害,出现肝衰竭。术后宜密切观察患者意识行为的变化,观察黄疸的情况,定期检测肝功能,应用保肝药物、禁用对肝功能有损害的药物、减少肝细胞破坏,促进肝细胞再生,直至肝功能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本组1例患者由于术前已有肝硬化、腹水、肝功能Child分级B级,经积极保肝治疗仍发生肝功能衰竭仍死亡。

1.2.5 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预见性护理:是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4]。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由于严重感染使大量肝细胞受损害,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梗阻性黄疸也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护理人员术后应密切观察病人呼吸、脉搏、血压、面色及神经系统的变化,快速建立静脉通路,尽早纠正低血容量,组织灌流和改善缺氧。给予心电监测。动态监测血气分析变化,注意观察病人有无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黄疸加重及肝昏迷的先兆。有无呼吸窘迫、口唇发绀,准确记录24h尿量,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2.结果

本组54例患者,其中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1例死于肝衰竭,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共4例死亡,死亡率为7.41%;好转6例,治愈45例,治愈率为83.3%。

3.讨论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是严重的胆道感染,其病死率可达50%左右[5]。及时有效的手术和术后护理成为治疗的关键。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采取系统有效的护理与监护,可明显的预防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廷坚,侯光,郭予涛.急性重症胆管炎130例诊治探讨[J].中国临床医学,2010,11(3):388-389.

[2] 王育生,郭献庭,徐增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并发症的防治体会[J].中国内镜杂志,2004,(6):21-23.

[3] 林晓艳.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的术后循证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4):2362-2363.

篇10

关键词:毛细支气管炎;布地奈德;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f2016103-0065-03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特有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与该年龄毛细支气管的解剖特点有关。发病高峰年龄在2~6个月机体免疫力差的婴儿,以1岁以内小儿多见。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喘憋、呼吸急促,如不及时治疗重症可发展为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而危及患儿生命,病死率1%。为探讨布地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人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本研究选择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10例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0例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5例。对照组中男性30例,女性25例,年龄3~15个月,平均6个月。观察组中男性28例,女性27例,年龄4~13个月,平均7个月。所有患儿的病情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中毛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所选患儿均为急性起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不同程度喘憋、气促、三凹征,部分患儿有发热现象,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和湿罗音。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大部分在正常范围(81%)、少部分增高(19%),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个别有梗阻性肺气肿。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给予抗感染、祛痰、止咳、平喘、吸O2对症等治疗。观察组患儿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布地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治疗方法为:首先分别取0.5mg的吸入用布地奈德和7.5 mg的注射用盐酸氨溴索,然后将两种药物加入到5ml生理盐水中,通过空气压缩雾化器对患儿进行雾化吸入治疗,每次吸人治疗时间10~15 min,2次/d,疗程5~7 d。治疗期间比较观察两组患儿咳嗽、喘憋、肺部哮鸣音和湿罗音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疗效评定标准

将患儿的疗效分为治愈、有效和无效3种。其疗效评定标准如下:①治愈:治疗7 d内咳嗽、喘憋、肺部哮鸣音和湿罗音消失。②有效:治疗7 d咳嗽、喘憋明显缓解,肺部哮鸣音和湿罗音明显减少。③无效:治疗7 d咳嗽、喘憋未见明显缓解,肺部哮鸣音和湿罗音无明显减少。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3讨论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干咳和发作性喘憋,咳喘同时发生为本病特点。最常见发病原因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病原体主要侵犯毛细支气管。发病后患儿毛细支气管纤毛上皮细胞受损坏死,细胞碎片和纤维素部分或全部阻塞毛细支气管。另外支气管黏膜出现炎性充血、水肿,平滑肌痉挛,机体产生大量的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导致呼吸道黏膜下层的敏感神经元暴露,激发呼吸道的高反应性,同时炎症还可波及肺泡和肺间质,发生气道梗阻及肺气肿,而且婴儿本身呼吸道较狭窄,排异能力差,易发生气道梗阻。上述因素可导致缺氧、二氧化碳潴留、酸中毒、肺小动脉痉挛及微循环功能障碍。患儿可出现喘憋、痰液阻塞、咳出困难,治疗上除积极抗感染外,控制喘憋和及时祛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也是至关重要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