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课讲稿范文
时间:2023-04-05 18:2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意识形态课讲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的构建立足于认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把握辩证主义认识规律和现代教育规律,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在常见说课形式基础上,我们对其进行拓展和延伸,进而构建出“五课结合”说课模式。其基本程序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说课教师对教学大纲、教材及有关资料的内化,对学生的了解,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及运用,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说课稿的写作。此后进行说课演讲,吸收听课教师、部分听课学生和教研部门的讨论和评议。第二阶段:说课教师在说课评课基础上,吸收他人合理意见,对原教学方案进行重新设计,写出教案,然后再上课,再评课。第三阶段:说课教师在课后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对上课用的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加工和进一步完善,即课后备课,目的是为下一轮教学提供准备。“五课结合”说课模式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形成了“备课——上课——评课——写课——说课”五个环环相扣的链条。该模式要求教师不是机械的、被动的把教材内容和讲课提纲写在讲稿和备课本上,而是在充分了解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深挖教材的知识信息量和思想内涵,把教学内容同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活动目的明确,心中有效。
二、“五课结合”说课模式的应用策略
把“五课结合”说课模式应用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除了要不折不扣地走程序,还要注意把握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规律,更加突出说课的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注重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来评价说课活动,以充分发挥说课活动的最大效能。教学理念方面,着重评价其是否凸显主体性,是否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面临的吸引力不大、实效性不高的问题。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双边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应赋予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师生双方以同样的主体地位,体现二者的交互主体性的关系,即“主——主”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使人成为人”的课程,其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的“修身过程”为基础,即它是教师与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需要和自我意识等全部精神要素共同运作的过程。在这个复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他们才能具有主动性、独立性、探索性、创造性和超越性,从而调动全部精神要素参与,实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方面,着重评价其是否把握时代性,是否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实践和理论脱节的“两张皮”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的特殊性,它要面对的是随时可能改变的环境,它的内容体系是既定的,又是开放的。一方面,时代的变化使得各种社会现象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对变化着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另一方面,社会的变化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渠道之一,必然要随着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来更新和优化相关内容,用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以鲜明的时代气息。具体来说就是要正确处理好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合理增减教学内容,确定出教学内容的“纲”和“目”,做到“纲举目张”。教学方法方面,着重评价其是否体现启发性,是否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实际背离的问题。
篇2
一、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
新课程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新课程模块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必须来自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常识《价值规律》一课时,我受《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做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二)时事简评。
新课程理念坚持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的统一,时政教育不仅与高中思想政治课互相补充,而是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我在对高三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我最喜欢的选修课”调查中发现竟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对“时事点评”这门课感兴趣。我结合高三政治课堂教学特点,在每节政治课开始的前五分钟进行“时事简评”,让同学们对近年来发生的时事进行简要评述。例如,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军很快攻占巴格达,不久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也被捉,这一系列事件引起了不少同学的震惊。于是我便要求大家关注事态的发展,并要求同学们做好准备对伊拉克战争进行简评。
上课了,几位同学拿着事先准备好的讲稿轮流上台发言。使我感到惊喜的是他们能用国际关系的理论来阐述伊拉克战争的必然性,而不是简单的情况通报或情绪发泄,也有同学试着从国家制度、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美伊冲突的原因,甚至有同学指出了这场战争对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借鉴意义。他们的发言都不长,分析也算不上精辟,但看得出事先都经过了精心准备,这个准备过程必然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必然会随着这样的思考而不断得到提高。更为可贵的是他们发言中所流露出来的人文精神和爱国情感,这种精神和情感又岂是仅凭教师的单纯灌输就能培养得起来的呢?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正符合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发展性”原则吗?
(三)组织讨论。
讨论教学方法已被广泛使用,它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精神,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组织学生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讨论,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高二哲学《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一课时,我有意识地组织了一次关于价值取向的讨论。我让同学们在课前对社会上流行的一些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形成观点,然后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上课了,我让同学们自由交流,分组讨论,很快,持相同或相近观点的同学集聚在了一起,几个讨论小组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他们在小组内通过讨论把各自的思想迅速进行了整合,形成了本小组的鲜明观点。十五分钟后,科代表作为主持人宣布全班讨论开始,各小组分别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陈述了他们各自的观点,然后大家开始对这些观点进行讨论。有趣的是大家讨论的焦点并不是拜金主义或享乐主义价值取向,而是一个小组提出的“利他而无回报的活动是无意义的”这样一个观点。
为什么这个观点会引起大家如此高的讨论热情?我想,正是因为这个观点就来自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并且在社会上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给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带来的困惑,因此必然会引起大家的思考。
二、合理组织,及时引导,正确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
伴随着学生兴趣的提高和主体意识的增强,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如课堂气氛过于活跃怎么办?学生的思维方法或思想方向出现偏差怎么办?这些问题不解决,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要解决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就需要我们运用自己的智慧,正确发挥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一)营造氛围要适度。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主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但如果营造氛围只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就会形成放任自流,形成一盘散沙甚至失控的局面。因此,我们在营造氛围时要牢记自己“组织者”的身份,我们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确定合适的教法,结合学生特点对课堂教学做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组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保留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形象,及时发现“散漫”的苗头并加以制止。
(二)因势利导要及时。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公共产品;供求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4-0065-04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公共产品”特性
公共产品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公共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组成部分。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指出:“纯粹的公共产品或服务是这样的产品或服务,即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服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服务的减少”。 公共产品或服务具有三个显著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 公共产品是相对于私人产品而言的。私人产品具有效用的可分割性、受益的排他性和消费的竞争性,因而可以由私人部门(企业、家庭)根据市场需求供给。而公共产品由于其特性, 私人部门或者因为其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无力供给,或者因为其受益的非排他性导致“免费搭车”现象的存在而不愿意供给,从而使“市场失灵”。由于公共产品的市场失灵, 公共产品的供给只能由国家或第三部门来提供。国家是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但是,由于国家垄断、和国家工作人员经济理性的存在,国家供给公共产品效率低下,此即政府失灵。也就是说,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中,既存在市场失灵又存在政府失灵,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是经济学中的两难选择,凸显经济学的贫困。
从公共产品的意义上看, 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而在高等教育中,与专业教育相比,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公共产品特征更突出。
1.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用具有不可分割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供给的结果是大学生和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具体表现为人际关系的和谐友爱互助,社会的安定祥和,人民的安居乐业,即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守望相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种效用从享用的空间来看是不可分割的,从享用的时间上来看是受益终生的。与之相比,专业课就像是私人产品,其效用就是授业,使学生掌握一技之能,解决衣食住行等生存问题。专业课的这种效用,从空间上看,在需要的企业就能体现,在不需要的企业就无法发挥;从时间上看,有时适用,有时则可能被淘汰。
2.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受益具有非排他性。 高等教育是一种国家投资基础上的付费教育, 其规则是谁付费谁受益,不付费不受益。但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使大学生受益, 而且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性,即效益外溢。同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涉及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领域,需要教师、家长、政府三方协同努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对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异常敏感, 外部环境的“风霜雨雪”会直接影响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冷暖, 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资源专用性弱, 外部环境对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有明显的内溢性。与之相比,专业课既没有如此明显的外溢性,也没有如此明显的内溢性,排他很容易。
3.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人为消费的非竞争性。无论是专业课, 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 在一定容量内,多一个学生不会影响其他学生听课的效用,教学效果不受影响。但事实上,绝大多数高校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班容量设置成100人以上的大课堂,远比专业课的容量大,而且有越来越大之势,好像学生越多,效果越好。尽管有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心灵的洗礼,是思想的沟通,是观念的碰撞,班容量越小越易沟通,效果越好。但这种认识事实上并没有占得上风。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这种人为的大班制、 大课堂制进一步强化或突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公共产品属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公共产品特征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功能和培养目标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 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体现和重要特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主要的功能是实施社会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 [1] ,即政治导向功能和政治警戒功能。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学习,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法律意识、敬业意识、健康的心理品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运用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辨明是非、应对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 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并与社会和谐相处、自主创业的能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功能和培养目标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学生的个体需求,更多的是社会的公共需求。
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供给失灵”及根源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公共产品特征, 使得对其供给既存在市场失灵又存在政府失灵。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给失灵
市场失灵表现为, 如果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选修课,由学生自主自由选择,就像把商品放到自由市场由消费者自主选择购买一样, 其结果很可能是选修的学生很少,从而产生市场失灵。政府失灵表现为,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国家教育制度规定为高等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强制供给,但供给效率低下,教育教学效果差,陷入“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给失灵, 不仅是理论上的推论,而且也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状的反映。2008年秋季, 对某高校2008级本科班共199名新生进行了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初始认知状态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199份试卷,回收199份。根据学生的回答材料,我们将学生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初始认知状态划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是学生初次看到教材时的反应, 第二是继而勾起的过去的印象,第三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认定,第四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观需求选择。调查结果见表1。
该表格是对大一新生问卷调研资料的汇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中学和大学阶段的供给失灵。这一失灵现象表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学生初始认知状态是非常严峻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明显改善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失灵的根源
从调查结果来看, 尽管学生们感觉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 但普遍认为它对于社会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政治保证和精神支柱,所以选择社会需要的比例高达76%,这反映了大学生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而认为它对个人有意义的学生只有24%。 这一问题可以从表1的前三项内容中得到合理的解释。
在表1的前三项内容当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反应是“惊讶茫然”、过去印象是“抽象枯燥”、价值认定是“不实用”的比例分别高达63%、58%、55%;而第一反应是“必要”、过去印象是“生动有趣”、价值认定是“思想导师”的比例分别只有37%、42%、45%。前者的比例之高和后者的比例之低共同说明了为什么选择社会需要的高达76%, 而个体需要仅有24%这一问题, 这一调查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面临的私人有效需求不足与社会公共需求旺盛的矛盾。
上述矛盾不仅是本项实证研究中的逻辑结论,而且也可在如下理论分析中得到说明。首先,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 [2] ;其次, 市场经济环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3] ;再次,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道德滑坡、信仰失衡、诚信缺失、生活腐化等现实状况使得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成为社会共识和当务之急。 上述国际国内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公共供给和有效供给,提高供给效率。但与此同时,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又导致了私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需求的下降。作为一场伟大的革命,改革开放深深影响了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发展,传统的价值观念面临分化,新的价值观念不断生成,外来的价值观念纷纷涌入。在这种“外入与内生、优胜劣汰”的交错发展态势下,人们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深刻影响到人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再者,从市场经济看,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是收费教育。收费越高,学生和家长越想收回成本,取得预期收益,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像专业课那样能给学生带来直接效益, 这可能导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需求的下降。 就业市场上的双向选择、 激烈竞争和一些企业重才不重德的用人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
社会公共需求旺盛要求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公共供给, 私人有效需求下降则要求减少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供给。 满足前一要求必将导致相对于私人有效需求不足的供给过剩和供给失灵; 满足后一要求必将导致相对于社会公共需求的供给不足,从而危及社会整体利益。
三、创新供给制度,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用最大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供给失灵表明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给制度存在缺陷, 不能有效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私人需求不足与社会公共需求旺盛的矛盾。因此,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明显改善的目标,必须进行供给制度创新,促成制度变迁。
林毅夫认为,制度变迁存在两种类型: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 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一群人响应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由于制度安排的公共产品性质,诱致性制度变迁难以消除外部性和“搭便车”问题,不能满足一个社会中制度供给的不足。 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它是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变迁(林毅夫,1994)。根据林毅夫的制度变迁理论,我们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给分为两部分: 学生诱致性供给和教师强制性供给,并将这两种供给方式有机地结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 以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用最大化。
(一)学生诱致性供给
问卷调查显示, 尽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需求不足, 但不是对公共供给的所有内容、理论、问题都不感兴趣。有效需求不足是从需求总量意义上说的。从需求结构上看,大学生既存在共同感兴趣的理论、话题,又存在需求的个体差异性。学生诱致性供给就是根据学生的需求偏好决定教师供给的内容,达到教师之所讲即为学生之所需,实现供需均衡,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诱致性供给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 就相关教学内容做课前调研, 充分掌握学生的需求偏好。
2. 建立多元化师生交流平台, 利用手机、网络、课间交流、定期访谈等渠道,让学生充分表达诉求。
3. 根据学生需求偏好, 以为理论指导,组织教案、讲稿和课件等教学文件的撰写和制作,实现供需均衡。
4. 课堂教育与课下个别指导相结合, 解决学生需求的共性与个性之间的矛盾。
学生诱致性供给旨在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所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私人需求, 克服社会公共供给与私人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
(二)教师强制性供给
传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功能。 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完全根据学生需求偏好提供供给,教师就会丧失教育的主导地位, 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导向功能, 从而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成一般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传授课。所以,教师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涵养功能、 以学生需求偏好决定供给的同时,还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不偏好的内容予以强制性供给,即该讲的还要讲、该重复还得重复,但一定要讲出道理、讲出水平、讲出精彩,使学生信服,使之明白“不是我真懂,而是似懂非懂”。客观地说,教师强制性供给是对教师理论水平和授课艺术的真正考验,需要教师潜心钻研、精益求精。具体措施如下:
1. 苦练教学基本功。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和理论功底;参观学习交流,掌握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2. 制定课堂教学目标:(1)以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2)以严谨的理论折服学生。(3)以优美的语言打动学生。 如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每门课程的性质、特点,分别给它们起美丽动听的名字,称《基础课》为“心灵之旅”,称《概论课》为“红色之旅”,称《原理课》为“经典之旅”,称《纲要课》为“百年风云”或“历史的天空”,称《形势与政策》为“时事点金”。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化平淡为神奇, 让学生耳目一新。(4)以典型的案例激发学生。如讲理想部分时,选择讲述“立志青山绿水的大学生师智敏” 的案例, 正是基础课老师的“人生没有理想时,犹如走进茫茫雨夜”的一句话,改变了师智敏的人生轨迹。讲顺境与逆境部分时,选择“史玉柱的传奇人生”案例,给学生讲述史玉柱跌荡起伏的商界传奇, 引导学生总结其成功的因素。讲大学生择业与创业部分时,选择“擦皮鞋的大学生罗福欢”的案例,供同学们讨论,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5)以精彩的课件吸引学生。
3. 教师强制性供给主要采取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学生先讲老师后讲。 就某些学生自认为老生常谈的内容,先让学生讲解,看其掌握程度,然后再由老师讲解。 让学生对学生讲课与老师讲课进行比较, 使之看到自身的差距与不足。 比如理想信念一章,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是老生常谈,不屑一顾。但真正走上讲台,却讲不出“子丑寅卯”。这时候,老师再讲,学生会觉得非常新鲜。第二种形式是讨论。针对某些重复性内容,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从中发现他们正确的观点和错误的认识。然后,老师进行评析和总结。
教师强制性供给可以保证教师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履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功能,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能力, 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
(三)制度变革的成果
正如市场经济中的消费者决定一样,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公共产品特性及其供给失灵的内在矛盾根源而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制度变革成效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一位同学说:“它(基础课)的内容过于理论化,我想任课老师肯定是既呆板又古板,是空洞说教派的掌门。然而开课后,我发现我错了。基础课老师非常博学多才,温文尔雅,幽默风趣,言谈举止间透露出一种诗人的气质。他将这门课命名为‘心灵之旅’,意在引导我们用心去体会、感悟这门课程。 也许正是由于该课启发意义大以及任课老师独道的讲解和个人修养打动了我, 使我对该课产生了兴趣……。”另一位同学说:“很喜欢老师把这门课命名为‘心灵之旅’,很喜欢老师宽广的知识面,喜欢跟着老师的思路游览古今, 讨论现在正发生在我们身边却被我们忽略遗忘的事情。 ……‘理想’、‘爱国’、‘品质’、‘人生真谛’这些字眼很虚幻,很抽象,但是在老师的讲解中,这些词就像冬天的一缕阳光,一下子快乐了自己,慢慢发现‘心灵之旅’有了收获,于是喜欢上了这门课。”
当然, 前述的制度变革不会彻底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给失灵现象,肯定还会有些人来,也还会有些人走, 就像一位学生给老师发的信息所描述的那样:“People laugh and people cry, some give up and some always try, some say hi some say bye. Others may forget you, but never I.”这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写照,更是我们继续探索创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邱柏生.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功能[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4).
篇4
关键词:美国通俗文学 大学英语教学 作用分析
一、引言
二战后的美国文化逐渐成为西方文化的中心,它在世界范围内引导了“美国学研究”,在以往被遗忘的文化领域中,通俗文化因其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紧密联系而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逐渐成为了具有大量的创作者和接受者的文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通俗文学的发展呈现出迅猛之势,其主要表现在于出现了大量的美国通俗小说,在英语中,通俗小说被称为popular fiction,由于popular有“受欢迎的、流行的”含义,因此,通俗小说也被称为流行小说。
在我国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中,有大量的课文节选自美国通俗小说、杂志、报纸等文学作品。在传统的纸质教材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背景下,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相配套的各种立体化教材不断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体验英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新版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等。因此,除纸质教材外,由光盘、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等共同构建的立体化教材中都大量引用或借鉴了美国通俗文学的作品,这更体现了美国通俗文学作品与大学英语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二、美国通俗文学作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归根结底是语言的输出,语言输出的前提则是输入。输入在整个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语言学研究早就揭示,没有大量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0世纪80年代Krashen(1985)提出了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Krashen认为,人类习得语言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只要有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就可以从i发展到i+1。他把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定义为“i+1”,指出只有当学习者接收到的语言材料属于i+1的水平,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这就需要大量的英语语言素材,而文学语言是语言的精华和语言的多样性的体现,美国通俗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涉及到最正规的书面语和最通俗的口头语,从而为语言学习提供可以效仿的语言环境和模仿样本。如《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以介绍美国的Civil rights heroes(民权英雄)为主,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正规书面用语介绍美国的黑人奴隶制、种族歧视的根源与现状以及民权英雄为争取自由而做出的壮举等;再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一册第二单元Deep concem(深深的忧虑)介绍了几乎每一个美国家庭都要面对的问题一代沟,课文中引用了正处于青春期的叛逆少女Sandy与父母之间由于生活观念和方式不同产生的争执而引发的对话,对话中运用了大量的美国口语。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扩充词汇量,学习具体语境下真实的语言,增强语感,提高自身英语综合运用的能力。
2.增强学生对美国文化的感知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离不开语言,而语言也不可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的学习也是文化的学习,而文学学习是文化学习的一种有效而直接的途径。
大学英语教材中的美国通俗文学作品为教师提供了大量的美国文化素材,可进行文化教学,具体方法如下:
(1)以学生为中心的文化背景知识简介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为例,每一个单元都由围绕同一个话题的课文、词汇、习题、听说等训练构成,这些话题往往都与美国文化相关,同时又不脱离大学生活,极具趣味性。教师可以在每次课开始时的5到10分钟留给学生,让学生轮流来做关于每单元话题相关背景知识的简介,比如体现美国青少年叛逆的代沟问题(Generation Gap)、网络环境下的虚拟交流(VirtualCommunication)、美国传统文化节日和习俗(American Holi-days)等,学生们会在课前做足准备工作,通过网络和各种图书资源中搜索与此相关的背景知识,并写成小型演讲稿的形式;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PPT辅助的形式来向大家做口语展示,从而达到文化学习的目的。
(2)英文电影配音与角色扮演
电影还原甚至浓缩了现实生活,在英文电影中,学生们可以学习到地道纯正的英语口语,在这种学习中,电影配音的方式很明显地优于死记硬背的方式。教师可以节选某些有代表性的英文原声电影的视频文件片段,将涵盖富含美国文化特色的生活场景展现给学生,如正规西餐用餐场景、美国大学生的生日聚会场景、浪漫的爱情表白场景等。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使大家熟悉影片情节和人物台词,再用边播放、边暂停的方式讲解台词中的习语或俚语;之后进入中心环节,即关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声音,再次播放影片片段,让学生们分角色来配音;继而脱离影片的角色扮演来还原影片内容,使学生们在真实的文化环境中体会语言的具体用法。
(3)模拟真实情境的有声训练
电影配音和角色扮演都可以在课堂上直接进行,学生是在模仿中“体会”语言。而模拟真实情境的有声训练则强调口语练习的现场是经过布置的并还原了真实的文化环境,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语言。学生们可以把教室布置成若干现场,使人身临其境,比如美国沃尔玛超市的求职面试考场、美国社区诊所中牙医的诊室、美国戒酒互助会成员的约见地点等。学生们走进不同的教室,相互之间进行对话的同时,就仿佛在经历着不同的社会生活场所,使流利地道的口语表达深深地刻在脑海中。
学生通过对美国通俗文学作品的研读接触到美国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评判视角等特定的意识形态,从而培养对美国文化理解、包容、尊重的意识,有助于使其发展成为具有文化意识的国际化人才。
3.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
通过阅读和分析教材中的美国通俗文学作品,品味不同作家的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学生可以从表层学习深入到深层次的语言学习、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水平。大学英语不同于其它社会学科的最显著特征就在于它蕴涵的人文性,其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无论是词的选择、句的结构、篇章的布局还是修辞方法、韵律节奏的使用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许多课文都是反映人类真善美情感的美文。因此,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文学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使其智能与身心得到和谐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