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物保护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文物保护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文物保护的认识

篇1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承

从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来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充分认识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面临的形势,充分认识到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繁荣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明确保护的目的,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要理清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不片面追求经济价值, 不在没有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盲目开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保护的目的,才不会造成开发一个破坏一个的恶果。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传统文化的宝贵记忆,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因此它值得我们珍惜、呵护。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几千年来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证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促进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情感联系,是民族交流和相互了解的重要渠道。

二、如何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并发扬下去

(一)建立健全法制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知识产权这一渠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到法律的保护范围内,不断完善当前法律法规,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立法者可以根据我国非物质文化遣产和知识产权属性的基本结构特征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和规范。明确划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主体、客体及内容,并将它们法律化和规范化,这样才方便对它们的管理和开发。对即将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要严格要求申请程序,并将之规范化、法定化,明确拥有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对于某些特殊的菲物凄文化遗产,政府可以通过强制性手段进行保护。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用权,包括法定许可制度、一般许可制度、特殊许可制度二类,并且对使用者应当承担的相应的义务微出明确规定,只制定法律法规而不实行是远远不够的,执法者要行动起来,运用法律武器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增强执法机关的执法力度和执法水平。各级行政部门应当各尽其职,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展开保护行动,让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行政部门的保护圈内得到很好静传承和发扬。重要的是,执法人员在工作中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行动

尽管现在国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进行归属人管理,但是广大人民群众也同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保护者。广大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产生极大的影响力,没有入民群众的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能得到最好的保护。政府要通过宣传、教育等途径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让全民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中,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种人民世代相承的,是群众生活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民族土壤中,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三)认真做好“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

加强宣传,营造保护氛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体上开设专栏,不定期刊登、在人口密集处发放宣传单、举办展演、展览、培训班等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晓面,广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种类及保护重要性,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动员社会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相关“搜遗”活动,有效的提高了人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保护意识。

三、深入研究,加大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特征,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是传承和发展,而传承和发展的前提,是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在研究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在研究方面却相对薄弱和滞后,使保护缺少科学和理性的观照,给保护工作带来了不足和失误。各级政府要加大研究方面的投入,成立研究机构,整合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非遗保护单位、社会民间团体的专家学者资源,为他们搭建一个平台,以便他们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序传承和科学保护提供有力的决策参考和专业指导。同时要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工作,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组织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认定、鉴别、分类,以利于对一些重要的保护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延伸和深化保护工作。

四、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保护,需要我们列入常规并长期坚持保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当继续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从保护、传承、培训、宣传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将继续精心组织,广泛开展群众文艺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查搜集工作,抓理论调研,做好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抓辅导培训,更好的做实做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篇2

文化是保证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振兴民族的重要动力。而文物作为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的浓缩,是不可多得的不可再生资源。想要保证中华民族这張厚重的文化名片能在现代社会中得到良好的弘扬与保护,博物馆必须切实加强文物保护的工作力度。其中,博物馆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来吸引人员参与进文物保护工作中不是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文物实行群众保护的理由 

(一)文物保护隶属于国家 

文物是先人智慧成果的体现,在不断的渊源流传中得到得到了弘扬与发展,同时中国的世世代代也伴随文物的历程不断繁衍。文物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在流传过程中,其思想精髓不断的滋润了每一位后辈[1]。国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家庭,每一位人民在这个大家庭中都应充分发挥主人公的意识,切实来维护国家的利益,对于文物这般有利于我国提升中华儿女精神与人文水准的产物,中华儿女必须要切实的发挥自身的力量保护文物能够不断的流传下去。 

(二)文物分布的广泛性 

针对不能移动的文物分布单位来说,我国省级的保护单位有7000余家,县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有6万多家,其在全国的分布具有分散零散的现状,对于博物馆的保护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要求。相对于繁重的文物保护工作来说,全职与兼职的文物保护工作人员数量寥寥,唯有积极的吸引群众参与进全国各地的文物保护工作中,才能起到众人拾材火焰高的效果。 

(三)《文物保护法》决定了每位群众的义务 

我国在2002年中颁布了有关规定即一切组织、组织与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正是这样的规定,明确了每一位工作中人员对文物保护应该承担的责任,换言之,文物不仅仅需要群众观摩与学习。还需要观众切实参与进文物的保护工作中来。 

二、吸引群众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方式 

(一)增加公共教育服务空间 

想要积极的激发群众参与文物保护的热情,博物馆应该合理的设置其展示与服务空间。博物院是群众城市生活中的一片幽静之地,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源与文化。但是往往流于表面的文化交流很难与群众产生深刻的互动,为此工作人员切实需要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与收藏空间之后,建立公共服务空间,保证读者突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通过多种便捷在线媒介来了解博物馆文物的不同面层,来提高群众对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的向往与热情。 

(二)开辟文物修复空间展示 

文物由于保管不当或所处环境的影响会产生霉变与腐蚀的现象。这些潜伏的危害对文物的价值造成了严重的损毁,为此,文物修复人员也为文物保护投入了大量的心血。经过最近风靡中国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可以看出,我国群众不单单对文物的参观与展览有浓厚的兴趣,同时对文物的由来以及修复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为此,文物修复记录片经过广泛的传播后,有越来越多的人想参与进文物修复的工作中来[2]。通过为群众开辟文物修复的空间,对于吸引群众参与进文物保护工作当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博物馆可以通过展示青铜以及陶瓷等珍贵文物的修复流程,使群众能深刻感受到文物的来之不易,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加群众的责任感,并不断的感化越来越多的群众,来推动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 

(三)举办多种活动吸引公众 

博物馆日常的气氛往往过于单一、刻板,为了有效提升人们对博物馆的关注力度,博物馆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积极开展与文物有关的主题活动,通过与群众相互交流互动的方式,来保证群众转变对文物保护的刻板认知,在丰富的文娱活动中加深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正确认知,从而在社会中形成蔚然成风的文物保护风气。例如,博物馆可以根据当下热播的古装电视剧为基点,开展对应年代的文物展示活动,并对影视剧中任务穿着的服饰等元素进行展示与剖析,通过这样的方式拉近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群众之间的具体,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群众文物保护的主观能动性。 

(四)与学校合作 

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对文物保护工作的热情,博物馆可以积极的与学校进行合作,引领学生在课余生活中走进博物馆,通过展示博物馆文物的深刻内涵,来加深学生对文物的认识。同时,学校为了提升学生对文物保护的热情,可以将历史课程转移到博物馆中,通过对某一文物的历史背景进行讲述,来引申出更为复杂的历史故事,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文物保护的热情。 

结语:庞大的文物保护工作对国家以及博物馆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要求,为了切实提高文物的保障力度,博物馆需要切实激发群众的热情,通过展示文物的修复过程、设定特色主体开展文娱活动、积极与学校合作的方式全面激发每位群众对文物保护的热情,保证文物能在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得到良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刘楚珊.浅谈如何吸引大众参与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J].大众文艺,2016,04:51. 

[2]王丽敏.浅谈文物的社会保护问题[J].文物春秋,2009,06:47-49. 

篇3

一、文物保护的现状及问题

根据我县考古调查资料表明,早在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遗存。而基层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专业属性很强,科技含量高的工作。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国自1982年11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之后,2002年10月28日七届人大第三十次会议再次修改并予以通过,使文物保护工作沿着正确的法制轨道不断向前,保护文物,弘扬传统文化成为全社会共识。各级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开展了卓有成效地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的形成,文物的保护、利用、管理、宣传工作逐渐向多样化趋势发展,观其现状尚存在以下问题。

1、人们对文物保护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的观念尚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由于许多文物遗址分散,存留于民间或不同地区,传统文化所产生的辐射效应受环境制约,人们对文物的重要价值和文物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在认识上不尽相同,再加上宣传力度不够,措施不力,导致出现一些干扰、破坏文物保护工作的现象,甚至出现违法行为,对文物保护工作极为不利,加之人们理论与知识的缺乏以及思想观念上的文化差异,上至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下至商家企业,平民百姓,或从地方经济、旅游事业,或从保护的方式方法,或从个人喜好等不同侧面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存在着轻视乃至不屑的状况,也使得文物保护工作困难重重。

2、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目前,我国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都没有一部完整配套的法律或法规予以规范,均散见于各类不同层次法律法规及通知规定之中,且存在多头管理的状况,以至于职责不明或在管理上的缺失。如《文物保护法》明确由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明确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规划法》明确由国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明确由国家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等。此外,即使国务院对于有关历史城市的总体规划作过明确的批复,但都未能挡住一些地方政府《拆旧建新》的城市开发步伐,因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需要法制体系和法制环境的建立健全和完善。

3、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和不适当的开发加剧了文物资源的破坏。在热衷关注经济发展,改善生活条件和崇尚现代建筑的今天,许多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世界文化遗产会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遭到了无情的破坏,甚至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轰然倒塌,某些旅游开发部门目光短浅,为了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文物进行掠夺性开发,超负荷接待游客,造成古迹的老化,破坏,甚至毁灭,让人们很难感到它的价值所在,这些问题的出现根源在于有些地方官员急功近利,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的政绩心理。

4、文物部门建制低,执法力量单薄,文物保护工作又难以开展。在我国,县级文物部门均隶属于县文化局,大部分属股级单位,这也给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文物部门是分管全县范围内的文物工作,经常要与一些相关部门及其乡镇联系,由于建制低,文物部门提出的文物保护合理化建议有时根本不被相关部门所重视,吃闭门羹现象时有发生,表明我们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

5、文物保护与旅游的矛盾。文物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发展旅游有利于对文物的保护,旅游的收入能为文物保护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但同时也给文物保护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作用,个别旅游部门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发展经济为理由置文物保护于不顾,破坏文物景观,在文物景区内搞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超范围开发,造成了环境破坏,进而对文物保护造成威胁。

上述种种现状,足以证明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严峻性。众所周知,文物是人类祖先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重要体现,任何一件文物由于它所产生的时代,环境、历史阶段和所经历的时空特性,都有其特别保存之意义。一旦破坏,不能再生,其价值很难用金钱来衡量。

二、文物保护的建议及对策

文物是国家的、民族的、甚至是全世界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资源。保护文物是社会进步的特征和人类文明的体现。文物保护是一项浩大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延续性工作,需要全社会的自觉和全民意识的增强,这个过程艰辛而漫长,作为基层文物保护机构和文物工作者,我们应进一步实施“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坚持有的放矢,加大力度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篇4

关键词:新时期;文物保护;问题;途径

文物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沉淀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证明,因此,必须要做好新时期的文物保护工作。文物不同于一般的资源,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文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影响了文化传承作用的发挥,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合理有效地利用和保护文物资源,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为构建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物保护意识欠缺。当前,很多的基层领导将文物保护工作当做是某个部门或是某些人的事情,没有看成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当然,也有部分的领导意识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文物保护工作与自己的政绩不太相关,很多的基层领导对文物保护工作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影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文物部门依法执行力度有限。当前,我国虽然制定了相关的《文物保护法》,对文物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文物保护的执行部门是公安、工商等部门,文物部门虽然有执法权,但势单力孤,加之缺乏联合执法长效机制,使得文物在遭到破坏的过程中得不到及时的制止,《文物保护法》形同虚设。

(三)缺少切实可行的法律程序。法律程序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文物保护法》作为我国文物保护的基本依据,为我国的文物保护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支持。但在实际的审批和执行过程中未能够正真得到落实,使得《文物保护法》只是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一些建筑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未得到文物部门的审批就进行施工,使得很多的文物遭到破坏。此外,问题发生后,文物部门未能够及时进行文物的保护和监督工作,造成文物破坏严重。

(四)对文物价值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很多的部门领导认为经济建设是国家长期发展目标,文物保护是经济建设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障碍,他们片面地认为保护文物必然会影响经济建设的发展。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领导将文物古建筑拆掉,进行城市建设。殊不知,他们这样做会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毁掉。还有部分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职权干涉文物部门依法行政,尤其是文物保护和经济建设发生矛盾的过程中,他们不惜以牺牲文物资源为代价,进行经济和城市化建设。

(五)文物执法部门执法力度不强。近年来,我国虽然制定了《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文物保护框架基本形成,但是由于框架制定还不完善,导致文物执法部门在执行的过程中形式化现象严重,影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进行。在《文物保护法》中,虽然明确规定了文物执法部门的行政处罚权,但是对于行政强制措施却没有明确规定,导致文物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硬不起来,这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必须要加强文物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

二、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途径

(一)正确对待文物保护工作的地位。为了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力度,首先要端正相关领导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态度,要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到各级领导的工作计划中来,同时还要将文物保护工作同各级领导的年度财政预算相结合,让领导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对于一些文物保护任务繁重的地区,还可以成立文物保护巡查队伍,由专人进行管理。

(二)要建立健全、有力的执法机构和队伍。强有力的执法队伍和机构是保证文物保护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在新《文物保护法》中,文物行政部门的管理范围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扩展,但是由于工作任务繁重,执法机构不健全,执法队伍综合素质偏低,导致了执法效率低下。因此,文物部门必须要健全执法机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三)进一步完善文物保护立法,加大执法力度。文物保护是一项政府必须参与的工作,文物保护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群众的生活质量,因此,全民必须要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我国颁布的一部最大、最全的法律,这项法律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必须要履行的职责,但是由于很多的地方领导对文物保护工作缺乏重视,因此,在执法主体和执法机构设置方面还不够健全,导致了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强。所以,我国政府要加大文物保护立法和执法力度,促进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文物保护宣传教育。文物保护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因此,必须要加强文物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利用起来,并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各级政府要加大文物保护工作的力度,将文物保护的历史价值同社会价值有效结合起来,并传递给广大的民众,让民众意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另外,还要发挥网络媒介和电视媒介的宣传教育功能,通过开展文化讲座的形式,为广大民众普及文物保护基本知识,提升民众保护文物的意识和方法。

(五)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文物保护需要顺应时展步伐,从而促使文物保护工作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文物的保护性利用,比如,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文物博物馆、展览馆,或者以历史遗迹为依托合理开发当地的历史旅游资源。这样,不仅能够让文物保护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也能通过这些合理开发利用,缓解文物保护工作面临的资金短缺状况,并通过文物展览等形式,发挥文物的历史教育价值,从而形成以开发利用促进文物保护的良性循环。

三、小结

总而言之,文物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称,是我国古代人们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因此,我们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使文物资源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进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和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冯广丽.浅谈如何加强文物保护工作[J].黑龙江史志,2014,15:186.

篇5

关键词: 大湘西 文物 收藏 保护

一、大湘西概况

大湘西是对包括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和邵阳、永州的部分县市在内的整个湖南西部地区的统称,境内有汉、土家、苗、回、瑶、侗、白等30多个民族。

湘西州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两座小城之一;里耶战国古城,考古专家称之为“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八百年土司王都“老司城”,堪称“中国的马丘比丘”和“东方庞贝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孕育了民国总理熊希龄、现代文豪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民族歌唱家宋祖英等一批政治文化名人。

湘西有着浓郁的民俗风情。土家族山歌、苗族的对歌,曲调优美,悠扬悦耳;土家族茅古斯舞被称为民族舞蹈活化石,苗族鼓舞堪称中华一绝;酒鬼酒、土家织锦和苗族银饰、蜡染已成为游客珍藏的佳品。

二、大湘西文物保护现状分析

我通过对湘西州档案馆、州博物馆、里耶博物馆、各县市图书馆、民间私人收藏的物品、凤凰古城、湘西四大名镇(王村、里耶、蒲市、茶洞)等实地考察研究,发现我州文物收藏和保护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收藏意识不强,侧重点不同。

湘西人文化素质相对落后,对文物保护意识不强。湘西经济正处于发展中,通常,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国家对文物保护就越重视;居民生活水平越高,对文物收藏感兴趣的程度就高。处于发展中的湘西人,他们多数关心的是自己的衣、食、住、行,而保护文物耗费人力、物力,所以多数人都不关心此事。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条件较好的家庭有点文物收藏的动机,例如:龙山县里耶镇民和村1组张心民家收藏有清代张氏族谱。个别大湘西的行政事业单位个别根据其工作性质和特点也只是收藏了与自己相关联的一些档案材料,如:政府文件、地方志等,并且年代不是很久远。以实物为主收藏的单位和个人相对还少些,文物时间超不过清代,以古墓碑刻为主。

(二)文物收藏保护者不多,发挥作用不大。

大湘西职业收藏者较少,文物爱好者不多,通过调查发现,收藏者主要是以下三类人群:

1.祖传继承者

这类人根本不懂文物,只知道是上辈人流传下来的东西,对文物的管理也是看前人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鉴赏能力和市场意识,本着对先辈的尊重,他们不会轻易将文物卖掉,以至于这部分文物得以幸存下来保存完好,并且质量较高。

2.无意识收藏者

这类人本来没有收藏文物的爱好和兴趣,也不懂文物,其文物来源多数是别人的馈赠,他们也知道价格昂贵,但究竟贵在哪里,一无所知。因此,这类人中文物数量不多,但文物的品位和级别较高。

3.文物爱好收藏者

这部分人在大湘西人数较少,他们受经济利益驱使、地域条件的限制,到邻近周边大城市古玩店(如重庆、长沙)购买一些档次不高的仿制品,以次充好,做起了古玩小买卖。有时候民间文物真品也会流落于此,他们时而收藏,时而遇到合理的价格交易,有时难免会交“学费”,但久而久之,也具备了一些鉴定的初步知识。

总的说来,湘西文物收藏和保护的人群不多,发挥作用不明显,目前还看不到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文物管理没到位,服务意识差,宣传力度不够。

湘西人对文物收藏保护缺乏正确的认识,以致文物破坏严重,管理部门对文物保护跟踪没有落实。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上规定:“公民可以要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对其私人收藏的文物提供鉴定以及保管、修复等技术方面的咨询和帮助。”而现实中,文物管理部门人员整天待在繁华的大都市,等待民间收藏者上门咨询,而收藏者认为这价值不一般的文物怎么肯轻易让人知晓,对文物管理部门不信任。文物部门也未开展义务咨询鉴定工作,民间收藏者得不到技术鉴定的服务,因此,收藏者和文物部门互不往来,甚至还有对立情绪。

湘西许多文物收藏保护者对国家给予的私人收藏保护的权限究竟有多大不知晓,分不清什么文物可以收藏,什么文物不该收藏。例如:湘西龙山县里耶镇在2002年36000权秦简出土时,当地老百姓就有私藏文物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主要还是因为文物政策法规宣传不够,老百姓缺乏认识。

文物管理部门对湘西人开展文物保护知识处于左右为难的尴尬局面,他们认为,让平常老百姓懂得文物专业知识,知道什么文物值钱什么不值钱后,老百姓会偷盗文物、损坏不值钱的文物、和国家争抢文物,走到了文物管理部门的对立面,危及湘西文保事业,给文物管理部门增添麻烦,如永顺老司城、凤凰古墓群的破坏就是如此。湘西人对文物认识的无知愚昧,破坏了很多珍奇文物。

(四)立法不明,有法难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大湘西旅游业悄然兴起,民俗文化及文物保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对文物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不明确,有法不依,有法难依。

《文物保护法》第24条规定:“私人收藏的文物可以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单位收购,其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经营文物收购业务。”第三十条也有“未经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从事文物购销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没收其非法所得和非法经营的文物,可以并处罚款”的规定。湘西当地群众的法制意识淡薄,少数民族的老百姓对此不了解,这对非法从事文物经营活动的不法分子来说有了可乘之机。我在调研中获悉,2008年,一些不法文物商人私自来凤凰腊尔山低价收购文物,腊尔山与外界联系少,加上贫穷,家中一个不起眼的木雕石凳能卖到10元钱就大开眼界了。湘西其他地区文物流失事件时有发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又如《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第5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将文物事业费和文物基建支出分别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由同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其中文物基建支出以及文物修缮、维护费和考古发掘费等,应当专款专用,严格管理。”但该细则中文物保护经费的多少无明确规定,因此,划拨经费可能是一张空白支票,特别是湘西地区部分县市财政相当困难,使当地的文物维护修缮的专项经费难以到位。例如:龙山县里耶镇的“秦简博物馆”,从开始到完工前后长达6年多时间,何谈保护。

《文物保护法》的操作性不强。在湘西没有专门的文物执法队伍,文物管理部门也没有相应的执法权,多数是依托工商管理和城建部门行使执法权,而他们对文物这一块的管理又不是很重视,这也不是他们的主要职责范围,文物保护和管理执法力度不够。

三、对大湘西民族文物收藏与保护的建议

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国家保护为主,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期文物工作方针,结合大湘西当前实际,我提出大相西加强少数民族文物收藏和保护的建议。

(一)加强对民族文物收藏与保护的重要性认识。

大湘西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30多个民族的聚居区,各民族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底蕴,是湖南省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湘西一道亮丽的旅游风景线,民族文物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民族文物收藏和保护的积极作用,民族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都起到重要作用。

(二)国家和民间共同保护。

我们要充分相信民族同胞有收藏和保护好文物的能力,改变过去用行政措施手段干预群众收藏文物的行为,“不要让民间留存文物强制收归国有”的观念是错误的。文物管理部门的职责是收藏者家中的文物安全,而不是收藏者本人。文保人员的主要工作是怎样让收藏者真正理解文物保护的法纪法规,通过宣传教育充分提高全社会共同收藏保护文物的行为。我们既要让民族同胞合法收藏、安心收藏,又要让收藏者遵守《文物保护法》,文物管理部门内部也要加强监管,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使国家和民间形成共同收藏和保护的新格局。

(三)完善立法工作,加大执法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州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从形式上来看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但从当前实际和客观形势分析,《文物保护法》有待完善。例如:有些方面的立法(古籍管理、少数民族文物保护法)不是很具体、可操作性不强,给执法者带来困难。

从我在湘西州政府、县市区调查的情况看,各级人大从事立法工作的工作人员素质并不高,多数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没有进行过正规的法律学习,对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了解甚少,这些人起草出台的地方性法规执法人员难以操作。因此,我建议把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同志送出去学习,补习法律、民族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基础课程;引进高校既懂法律又精通当地民族方面情况的大学生充实到立法队伍中来,使制定出来的地方性民族文物保护条例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近10年来,大湘西部分文物的流失,与执法不严有直接的关系,要加大执法力度,首先要加强认识,执法人员应把民族文物收藏保护提高到依法治国的高度来对待,充分认识文保工作在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提高执法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加强执法责任心,确保执法工作顺利开展。执法中要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对损害文物的个人或单位要坚决打击,真正把文保工作落到实处。加大监管力度,发挥社会、人民群众对执法的监督作用,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因素,也可借助网络,对文物保护不得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曝光,只有这样,大湘西的文物收藏和保护才能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四)规范流通市场,营造收藏环境。

湘西民族文物流通无序,我们应进一步规范文物流通市场,为文物收藏者或爱好者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合法的进出渠道,不要偷偷摸摸,私藏文物。加强文物市场的经营监管力度,特别是文物拍卖会,提高湘西州文物拍卖的专业水平和级别。对于农村交易市场,有坑蒙拐骗行为的,要依法进行打击。

(五)出台可行性政策,引导和鼓励民间文物收藏。

目前我国的税收政策还未实质性涉及文物的收藏和保护,大湘西又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财力有限,不可能拿出太多的财力支持文保事业,在这种条件下,完全依靠政府财政资金保护文物是不现实的,但政府可以出台民间文物收藏的鼓励性政策,引导民间收藏。尽可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参与,国家给予税收优惠或免税,还可以采取参股分红的形式。文物保护的经费方面还可以借鸡生蛋,把民族特色的文物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价值,自筹资金解决经费短缺问题,实现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的三者统一。对那些勇于保护文物的行为,特别是从境外花财力抢救文物送回湘西的行为,要坚决予以表彰和奖励。

结语

大湘西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文物收藏与保护事业的必要基础,当然也需要强大的经济后盾,在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文物的收藏与保护更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做保证。湘西文物的社会价值、审美价值目前还没有充分体现,但它的经济价值可以预见,我坚信,大湘西文物收藏和保护的时代即将到来。

参考文献:

[1]方慧.云南少数民族文物法律保护的问题与思考[J].民族研究,2000,(4).

[2]贺卫兵.萍乡市古籍保存及利用状况分析[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2009,(8).

篇6

[关键词]新时期;基层;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8-0063-02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提出“文物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对文物保护工做出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批示。近年来,随着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力度的不断加大,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大部分基层成立了专门的文物保护组织和机构,对文物保护进行大力抢救和全力保护。但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基层文物保护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当前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一些农村,由于有些村民法制意识淡薄,文化程度不高,再加上管理部门管理不到位,使一些重要的文物遭到损毁。因此,我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对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为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力度,1982年,我国出台了《文物保护法》,并于2013年进行了修订,将文物保护工作提到了法律的高度。但总体来看,对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仍认识不足。从政府层面而言,由于文物保护工作不是大多数基层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工作项目,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建设上,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还非常不足,工作大多停留在喊口号上,缺乏具体的工作措施,“等靠要”思想严重。此外,“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文物管理站负担着文物管理、勘测调研等众多工作,管理站各种应接不暇,对一些工作能应付就应付,工作不重视。从基层群众层面而言,很多农村群众受文化程度的影响,法制观念淡薄,对文物保护工作欠缺足够的认识,导致一些损坏、破坏文物的现象频发。

(二)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经费缺口较大

虽然党和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工作经费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文物工作经费的缺口仍然很大,与文物工作的发展要求仍不匹配。在国家层面,每年都会拨出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文物保护和开发工作,但“僧多肉少”,专项经费十分有限。而且文物保护是一项十分耗费资金的工作,一些需要修复、维修的建筑、博物馆建设等项目动辄需要耗资上万元或上百万元,单靠上级拨款难以解决实际问题。文物保护单位只能依靠上级单位或同级政府拨付资金,因此,工作经费短缺使文物保护工作陷入僵局,对一些损毁的文物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基层文物保护工作执法力度不够

一方面,在基层文物管理和保护工作上,有些基层政府没有将文物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议程,不能像经济建设一样重视和扶持,没有将文物保护作为城市文化的传承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没有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和建设也可以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抓手。基层文物保护和管理部门在职责履行上也存在着工作拖延、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使得一些文物得不到及时保护和整理。另一方面,在文物保护执法过程中,执法力度不足使得保护工作不能落到实处。执法力度不足主要表现在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往往也成为政策的破坏者,在城市建设和开发的过程中,损毁遗址、违法拆除改造等情况时有发生,政府的强制行为与文物保护形成对立面。近年来,一些人大代表、文物保护协会等人员和组织上屡屡发声,声讨政府在城市化建设中对文物损毁的行为。立法和执法的冲突使文物保护工作流于形式。

(四)基层文物开发与保护不平衡

文物保护单位对文物的开发和利用是体现文物价值、传递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目前,随着人们对文物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电视等媒体上的“淘宝”、“鉴宝”等节目火热,文物开发也在这阵大潮中被炒热,比如有些地方热衷于对古迹遗址的创造性修改或重建,不在意文物古迹的真实性和实物完整性的保护。而文物过度开发对文物保护和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基层文物开发与保护日益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有些基层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不重视,为给经济发展让路,许多文化遗产遭受保护性拆除或建设性大破坏,这些行为和做法只是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文物保护为了经济发展被牺牲。

二、新时期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对策

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重视,要求各级政府要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不断提高文物保护力度和管理水平,要保护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物遗产。

(一)强化宣传教育,提高文物保护意识

要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必须首先从意识上提高认识,才能在行动上有所改善。一是基层政府要强化宣传教育。作为基层党和政府,要按照《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要求,切实增强法律意识,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作为考核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基层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文物保护得好,开发得合理,可以有力带动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因此,作为基层政府,要从思想上端正态度,将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工作结合起来,找准工作切入点,大力发展文物旅游行业,充分利用自身的文物资源,形成本地的特色。二是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文物保护意识深入到群众的观念。还有很多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他们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认识还不充分。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多种形式来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宣传,提高群众的发展观念,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三是要提高文物管理站所的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和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人员要通过对《文物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学习,将文物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依法行政,加强保护执法力度

加强文物保护执法力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要明确执法人员职责。文物保护工作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执法人员在执法前可以对责任区域进行合理划分,明确自身的责任范围,并通过向群众公示联系电话、照片等信息,使群众一旦发现有破坏文物行为时,能第一时间联系到执法人员。二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文物保护法》是文物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地要求的实施意见,作为执法人员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要不断的从实践中总结问题,推动法律和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三要制定有奖举报制度。通过给予举报者一定的奖励,调动广大群众保护文物的积极性。在给予奖励的同时,一定要对举报人的信息进行严格保密,确保举报人的安全不受损害。四是在环境开发和文物保护发生冲突时,一定要将文物保护放上重要的位置,对一些基层政府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惩处和制止,使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均衡发展。

(三)强化管理投入,加大文物保护扶持

文物是历史留下的珍贵遗产,是不可复制和倒流的,文物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价格的高低上,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继承。因此,对文物的保护必须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首先,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方面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通过落实专项经费用于基层的文物保护。此外,基层政府也要拨付专项资金用于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将文物保护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且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来不断增加,专项工作经费要确保专款专用,加强财务管理,防止经费被挪用或截留。其次,基层政府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管理规划工作,特别是对文物资源比较丰富的村镇,要提前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规划和统筹,根据文物资源项目情况,向上级申请项目专项保护经费。同时,要统筹执法、宣传、文化等部门,多部门协同管理。再次,多渠道筹集资金。文物保护既是政府的职责,同时也是社会大众共同的责任。政府可以通过多渠道发动社会大众,寻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的支持,发动保护文物的社会组织或爱心人士,争取企业、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通过正当渠道进行筹款,用于文物的抢修或复原等工作。

(四)强化协调联动,健全文物保护工作机制

篇7

关键词:提高认识;管理;开发;保护;拓展;文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235-01

文化遗产是先人留下的无价之宝,是历史的见证和再现,是人类文明的物化成果,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显示一个区域和城市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也是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基层的文物机构和人员处在文物管理工作的第一线,面临着辖区内所有文物遗存的保护、管理、考古、发掘和馆藏文物的安全保卫、陈列研究及宣传等一系列综合性、复杂性的工作,他们是整个国家文物管理机构中最基层的单位,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的特点。然而,在80年代至今的30多年间,正是农村城市化和大规模城乡建设的,随着城乡城乡基本建设的蓬勃发展,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矛盾日益凸显,文化遗产及其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加强基层文物保护的管理工作,成了当务之急,在认真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一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物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搞好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基础;二是提高领导干部对文物工作的认识水平,领导文物保护意识水平的提高是搞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关键;三是加强对文物工作者自身业务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增强责任感,培养敬业精神,这是做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保证。同时,文物部门还应抱着守土有责的态度,加大对《文物保护法》及《条例》的宣传和贯彻,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基层文物工作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将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效管理与经济建设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社会发展更好地结合起来,在矛盾中找到共同点,使之能互相促进,和谐发展。

(二)加强管理,强化管理职能。基层文物管理职能主要表现在行政执法管理和业务监督管理上。为此,一方面,要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以《文物保护法》为依据,制定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规或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树立《文物保护法》的权威性,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另一方面,基层文物管理部门要加强业务管理,加大监督力度,认真履行保护职责及有关管理措施,将文物保护单位纳入科学、正规的管理体制,使业务管理、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三)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纯粹的保护是没有意义的,但片面地进行开发也是有危害性的。所以仍需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进行开发利用。但针对一个地区来说,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开发利用也不现实,而要结合实际,二者兼得,走出适合当地发展要求的路。因此,开发利用应有主次,要贯彻“重点开发,全面保护”的原则,先以一个或几个点为突破口,不断探索经验,循序渐进,促进整个我区文物保护单位工作的开展。

(四)拓展文物经费来源渠道。文物保护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公益性事业,所以完全依靠财政的投入不太现实。但政府可以通过依靠财税、开发等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吸引民间和社会资金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五)认真落实文物工作“五纳入”的要求

1.把文物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制定社会发展计划时,把文物保护列为全区工作计划的重要内容。不管是编制长期发展规划,还是制定年度工作计划,都体现了对文物管理、保护、维修等工作内容,并要有关职能部门切实执行,认真实施。

2.把文物工作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在编制城市建设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都把文物保护列为重要项目。如规划部门制定了历史文化名村――白塘镇洋尾村的保护规划;在制定莆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区规划部门又制定了萝苜田等片区为重点保护范围。在“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工程中,区文物部门与建设部门配合,调查了马兰客侨宅、林伯欣诊所、顺茂隆大厝等24处近现代建筑,这些优秀建筑虽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但都列入保护规划。

3.把文物工作纳入财政预算。在区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努力争取为文物保护提供财政支持,将文物工作纳入财政预算,及时定额下拨文物部门的财政经费,并在政策上支持文物保护单位以集资的方式修理受损文物。

4.把文物工作纳入体制改革。虽然在区体制改革中,文物管理部门予以优先照顾,在全区机构精简、人员缩编的情况下,文管办的编制由原来的1人增加到4人,由原来的托附于文化馆改为独立编制,充实了文管办的力量,但在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要对全区95处文物单位进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扩大文物干部的队伍,配备交通工具是燃眉之急。

5.把文物工作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涵江区本着“文物保护,人人有责”的原则,没有把文物工作简单看成是文化部门、文物部门的事情,而是将文物工作作为全社会、各部门的共同事业。从区领导起,到各职能部门,各社区、乡镇的领导都要为文物保护负起责任,纳入他们的工作范畴,建立了相应的工作责任制。在每年度的年终考核中,都将文物保护工作列为考核的项目之一,各级领导的述职报告中都必须有文物保护的工作内容,从而促进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保证了文物事业的良性发展。

篇8

关键词:县级文物保护 存在 问题

随着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得到相应的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地位越来越高,县级文物保护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就以永仁县的文物保护工作为列,对县级文物保护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永仁县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北部,分别与四川会理县、攀枝花市和云南省华坪县、元谋县、大姚县接壤,被誉为“云南北大门”。虽然算不上文物大县,但也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祖先以勤劳和智慧为后人留下了垂古千年的民族文化遗产,永仁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点49个,馆藏文物几百件。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个,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1个,未公布的文物点20个,分布在全县4乡3镇的各个地方。包含了古墓葬、古遗址、古驿道、古建筑、碑刻等,为永仁的文明史有了事实的见证。如何保护和管理好这些文物,是一个县级文物保护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硬件建设滞后影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硬件建设滞后是县级文物保护机构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办公用房和库房紧缺。现在很多没有博物馆的县文物保护机构大都只有一个文物管理所,还有就是一两个工作人员,没有产权属于文管所的专门的办公用房,更没有库房,办公一般都是借用文化馆、图书馆房子或者由文体广电旅游局觉得哪个下设单位有空房就调出一两间给文物管理所使用,库房的存放环境和条件根本达不到标准,库房里更没有合适的存放设备,用房经常调整,搬家是很常见的事,再加上很多文物容易破碎,在不断的搬家过程中造成了对文物的损坏。二是没有配备文物保护巡查车。由于不可移动文物点多数分布在野外,但县级文物保护机构基本上没有配备文物保护巡查车,要对各文物点进行巡查,多数时间都要进行租车,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文物保护单位的信息外泄,特别是对在荒郊野外的古墓葬安全形成隐患,不利于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二、领导的重视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领导的重视对做好一项工作具有决定性作用。特别是现在很多地方面临着旧城改造、新城开发、旅游业发展与文物保护工作的矛盾日夜突出,县级地区文物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领导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就更加至关重要。只有政府主要领导重视,充分发挥政府对文物工作的主导作用,坚决执行国家文物法律、法规、办法和制度,基层文物保护工作才有切实保障。只有县级主要领导充分认识县级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凡在文保单位和已普查登记的文物点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基建项目,其立项、论证、选址等,都必须充分征求文物职能部门意见,不专制,不视文物保护法于不顾,不要求一切为当地经济建设让步,才能杜绝以牺牲文物为代价的建设行为,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地方文物保护工作正常开展。

三、经费不足影响县级文物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县级文物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均离不开经费的保障,文物的管理、修复、征集,以至于文物存放设备的购置和库房的建设改造都需要经费做后盾、做支撑。县级文物单位经费严重不足是普遍现象,甚至部分县根本没把文物保护经费列入当地的财政预算,导致有博物馆的县还有一点免费开放经费可以勉强开展工作,如果没有博物馆的县每年除了人均2000元的公务经费外就没有其他经费。很多县的不可移动文物点分布较散,一个县每年2000元到4000元的公务经费用于文物保护点日常安全巡查的租车费都不够,所以文物坏了得不到及时修复,安防、消防设备得不到及时添置和更新,部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还因资金缺乏而导致连标志碑都无法立的尴尬局面。要打破这一局面,急需建立文物保护经费保障机制,文物保护经费不光要列入当地的财政预算,还应随着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省州文物部门也要对县级文物保护工作拨付一定的经费,确保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四、加强文物保护宣传力度利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

县级文物点多面广,分布不均匀,也不集中,而县级文物保护工作人员有限,如永仁县文物管理所只有2个工作人员,而全县光不可移动文物点就有49个,光靠县级文物保护机构工作人员要做好全县的文物保护工作难度较大,要解决这一难题。一是要加大文物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只有让广大群众拥有文物保护知识,认识到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金钱买不到的。经过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和战乱,流传至今的文物相对来说已经不多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留传于世的文物会越来越少,所以文物十分珍贵。文物一旦损坏,就永远不能复原。如在我县就发生过地方群众由于对文物的不了解而无意中造成了对文物的破坏的事情,方山古营盘之一的棋盘山营盘因为深藏深山中,县级文物部门不知道有此营盘,当地老百姓不知道它属于文物,所以在建房时就到该营盘取石造房造成了对该文物的破坏,后来在文物调查中发现了该营盘,并对当地群众进行了文物保护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当地群众便自觉参与到保护中,不再到该营盘取石,并为我们提供其他文物线索。只有让群众了解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才能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二是要争取社会部门的参与。在严厉打击文物盗窃走私、文物行政执法、地下文物勘探等方面,只有争取公安、建设、规划和政务中心等部门积极参与,才能做好相应的工作。三是建立县、乡、村多层次文物保护网络。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县、乡、村都要建立文物保护组织,制定相应的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县级政府要和各乡镇签订文物保护工作责任书,各乡镇政府要充分发挥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和村、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的作用,并层层签订文物安全保护责任书,做到责任到人,县文管所要随时掌握各文保单位的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确保文物安全。

总之要做好县级文物保护工作,只有坚决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将文物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的指示。认真落实到基层,才能真正改善文物保护工作,使县级文物保护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文物建筑;价值观;原则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085-02

对文物建筑的保护不仅要从技术层面加以着手,还要能够从理论观念,实际情况和遵循相关法规的基础上正确的树立价值观,大力宣传文物建筑保护工作,这样才能为文物建筑保护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并且有助于文物建筑的价值提升,促进悠久历史文化传承。

一、文物建筑价值评估和保护原则的分析

(一)文物建筑价值及评估

关于文物的价值判断早在1996年起草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就已经提出,当时参与起草的中外专家经过认真讨论认为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科学价值是对文物价值的根本体现,并达成共识[1],在这几方面的基础上我国还建立了文物保护法律体系,加大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并且大力提倡文明旅游、绿色出行,保护现有文化遗产,使文物保护工作得到有效实施。因此对文物建筑价值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历史角度出发,古代建筑是见证历史的铁证,还原历史本来面目,为判断历史的真实性补充记载缺失提供了重要的实物铁证,并让人们在游览文物古迹的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历史变迁,欣赏古代建筑的时光变换,实现文化传承。地球上自从有了人类以来,所有的活动都是社会活动,任何历史痕迹和文物都成为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产物。文物建筑本身也凸显了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创造的灿烂文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民族风情等,形成了探索人类历史的重要内容。

其次从文物建筑的艺术方面也彰显了文物建筑的艺术价值,文物建筑艺术是综合艺术的表现,涉及到方方面面。从远古时期人类便开始了创造艺术的时代,发挥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建设人类家园。1982年全国文物普查时在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发现了我国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原始“聚落”遗址-兴隆洼遗址,距今有8000多年的历史,被考古界赞誉为“中华远古第一村”。遗址中清理出房址达到170余座,排列井然有序,布局严密,体现了原始建筑规划和原始建筑空间艺术。随着时间的变迁,人们对居住空间变换和日常生活需求逐渐提高。从起初的便于起居到后来刻意运用艺术表现来装饰修建各类建筑,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人类文明,文化特色和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让后人欣赏到不同时代的艺术之美,领悟文物建筑的艺术价值。

相对科学价值来说科技进步反应了时代进步和生产力的进步。文物古建筑本身也反应了每个历史时期的科技和生产力水平。《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韩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穴、巢是当时用作住所的普遍方式。生产力的提高,科技的发展使人类逐渐从穴、巢发展到被地面建筑所取代。建筑格局、建筑构造和建筑材料不断创新,原始的土、石、木到砖、石、木、瓦、的运用直到今天的高科技建筑材料的使用,即体现了人类智慧,也体现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在人类建筑史中的重要价值。

我国的文物建筑拥有独特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和科学的创造力。在历史进程的推动下对文物价值的评估,能够使研究的视野得到有效拓展,并且有助于倡导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从这些价值体现的情况来看,文物建筑价值的评估能够开拓文物建筑保护的思路,同时对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得以完善实施都起到积极的作用[2]。

(二)文物建筑保护的原则分析

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在具体的保护过程中,要遵循原则,才能有效保证文物建筑的原有历史面貌和完整性。《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年修订版提出了文物古迹保护的十条原则,包括:必须原址保护.尽可能减少干预,定期实施日常保养,保护现存实物原状与历史信息,按保护要求使用保护技术,正确把握审美标准,必须保护文物环境,不应重建已不存在的建筑,考古工作注意保护实物遗存,预防灾害侵袭等[3]。只有遵循原则,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才能真正体现出文物价值的内涵。文物古迹的不可再生性也决定了对它干预的任何错误,都是不可换回的。前一步的工作失误,必然给后面的工作造成损害,直至危害全部保护工作。因此必须分步骤按程序进行工作。《准则》中还提出文物保护的六部程序,依次为文物调查、评估、确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制定保护规划、实施保护规划、定期检查规划[3]。由于文物建筑有着历史原貌和特定的文化符号等特征,所以在具体的保护工作实施中,就要注重这些规范,只有如此才能使文物建筑的保护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

再者,历史赋予了文物建筑特殊的文化承载,在时间的推移过程中,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实施,不但要遵循原则,尊重历史,力求原貌,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加以维护,还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2015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为了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科学研究工作,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根据宪法,制定的本法[4]。在文物建筑保护过程中只有有效的遵守相关原则和法律法规才能更好的保护历史文物,使历史文物古为今用,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激起人民群众振兴中华民族的斗志。

二、文物建筑保护的价值观问题探究

文物建筑的保护要注重深化认识价值观,明确文物价值的内涵。文物建筑并不局限于古建筑,在人类发展阶段的各个层面有着重要意义的建筑物都涵盖其中。因此要充分认识文物建筑的价值,将其渗透到情感价值以及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层面上去[5]。

随着文化保护宣传工作的思路和理念逐渐成熟,采取的具体措施也日趋理性和合理。从精神文明建设出发大力宣传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提高全民文物建筑的保护意识至关重要,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事业大力发展,人们通过游览名胜古迹来放松心情,亲近历史,与此同时也给文物建筑带来不可避免甚至是刻意的人为损害,在游览文物古迹过程中,有的人会故意在古迹墙面或是明显的地方刻上自己的名字,更有人会直接刻上“XXX到此一游”,自认为“良好”殊不知是对文物古迹的严重破坏,已经到了违法的地步,而从道德层面来说这种无知行为即让自己蒙羞也有损国家形象,大力宣传教育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人民群众能够真正的从思想上意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大力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传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

文物建筑承载着不同时期的历史进程,是某个特定时期的文化缩影,反映了不同历史背景下当时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等各层面的发展历程。文物建筑的使用要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近年来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文物古迹游览成为旅游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地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之一。对文物建筑的使用更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文物建筑的管理制度,完善运营程序,严格控制参观人员数量,认真做好每日参观人员数量记录备案,避免超负荷运转,对文物建筑造成损害,加强文物建筑环境的保护。做到长期维护保养,促使各方面有效运转。正确认识保护对象,保护原则,保护策略与合理,科学利用及管理问题是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建设关系的核心。

文物建筑的保护从技术层面来看要有专业的技术团队来维护和修缮,1935年1月“旧都文物整理委员会”及其执行机构北平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简称“文整会”)成立。以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等先生创办。这个机构就是目前国家文物局直属单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前身。至此中国近代以来从事古代建筑修缮保护工程的专门机构正式成立。成为20世纪前半页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实践的核心机构。随着历史进程,中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文物建筑保护技术不断提高,促使现阶段保护工作得到有效发展,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还原历史,创造价值

对于文物建筑保护过程中的价值观问题要充分重视,从多方面的措施实施加以有效保护文物建筑的完整性,要能防止破坏,对文物建筑以及环境等方面要加强保护。只有保障了文物建筑保护措施合理实施,才能将其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得以保护[6]。

三、结语

总而言之,对文物建筑的保护过程中,还会涉及到诸多问题,这就要从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和技术手段出发才能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既还原了历史的真实性也更加凸显了文物建筑的自身价值。加强重视本民族的文物建筑保护,大力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有利于历史文化信息的进一步传播,让世界能够看到中国的文化魅力所在。此次主要从文化建筑保护价值评估以及原则方面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探究了文物建筑保护的价值观相关问题,希望有助于对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深化认识。

参考文献:

〔1〕晋宏逵.文物建筑的价值评估与有效保护[J].中国文化遗产,2015,(3).

〔2〕梁松.文物建筑及其周边环境保护的实施思路探寻[J].江西建材,2016,(03).

〔3〕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ICOMOS CHINA.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15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

篇10

(海原县文物管理所,宁夏 海原 755299)

【摘 要】随着海原县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海原县各级政府对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意识的逐步提升,文化遗产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县文物保护工作以及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发挥政府职能,提升我县文物保护的水平,笔者提出几点文物保护建议,希望对我县文化遗产保护有所裨益。

关键词 文物;破坏;保护;措施

海原县历史文化悠久,境内有较多遗迹、文物,加之又是1920年“环球大地震”震中心,地震遗迹也相当丰富。目前,已发现古遗址文化遗址316处,馆藏文物594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在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中,我县的文物保护事业曾受到严重的挫折,部分古迹因缺乏保护被毁坏现象也时常发生。但与深刻的教训相伴随的是,我县人民对保护文物意识的不断提升,海原县强化文物保护管理力度,使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逐步走向了正规化。

1 文物屡遭破坏的原因分析

1.1 功利主义对文物保护的消极作用

我国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单纯地追求城市的国际化与现代性,常因所谓的城市规划和改善城乡面貌的需求,大量拆除古代建筑遗址。除追求城市化外,我国还在不断加强农村建设,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单纯地追求整齐划一的新式建筑,破坏了原有的建筑模样,大量的古建筑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消失了。功利主义驱使大规模经济建设,严重破坏了现存文化遗迹,且经济发展规模越大、速度越快,对文物的破坏程度则越深,影响范围则越大。功利主义对于文物的保护来说,犹如一根魔杖。在这根魔杖的指挥下,大家都本着加强基础建设、促进经济建设的名目,大规模地破土动工,大量破坏了地下的古代遗址以及地上文物。如海原县西安镇范台自然村西山顶,有一座建于明朝的古烽火台,海原文管部门定名为“墩墩梁烽火台”。墩墩梁烽火台南北和东西均88米,有四道壕沟和三道围墙,中间的烽燧高达十余米。整体修筑布局合理坚固,极为壮观,这种布局的烽火台,在整个西北乃至全国都很罕见,其完整性和宏伟气势令人折服。不久前,笔者在此路过,发现墩墩梁烽火台已经不复存在,整个建筑被夷为平地,和旁边修建的梯田融为一体了。一座几百年的古烽火台竟然彻底的被毁灭了, 唯有那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兀立在风中。

1.2 扭曲的政绩观给文物保护带来的灾难

文物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对古人留下的东西,我们要学会敬畏,懂得保护。适当的开发,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分享。赚钱和发展经济,不是文物遗迹的主要职能,所以不能因此随意纂改甚至摧毁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功利主义下的“文物保护”早已变为获取经济利益和政绩的工具,背离了公共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海原县贾塘乡马营村附近的一座古城临羌寨和蒙古堡庙遗址。临羌寨坐落在马营河两道河谷交汇处的台地上,呈东北西南方向的长方形城墙,南边城墙已为水毁,城墙坍塌,城堡里面已经被耕种。我们只有真正地从观念上转变对文物不切实际的幻想,着眼于长远利益,着眼于文化传承,才可能让古人留下来的遗产得到传承。

1.3 资金来源缺乏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10条对文物保护的经费来源作如下规定: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必须把保护文物事业归入到其社会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总体规划,其所产生的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国家用在文物保护事业的财政拨款伴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国家对由捐赠等形式设置的关于文物保护的社会基金持鼓励态度,其专用于保护文物,任何个人以及单位不得挪用或者侵占。由此可见,我国文物保护的主体是国家,对于文物保护所产生的经费主要是由政府财政作为支出,辅之以文物古迹的其他收入,社会捐赠以及赞助等作为补充。有数据表明,“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经费在不断地加大,“十五”时期中央财政总计投入了22.37亿元用于保护文化遗产,比“九五”时期增加了20.5%。自2005年开始,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开启了大型遗址的保护项目,每一年都对拥有重要影响的大型遗址投入2.5亿元重点进行保护”。我国尽管每年都在增加对文物保护事业的经费投入,但在各级地方财政预算中还没得到固定的经费投入,在实际的筹集资金过程中也主要是地方各级政府自身进行筹集,所以很难做到经费保障。由于《文物保护法》对文物的保障资金仅做出了原则性规定,对于资金的来源以及金额所需要占据的比例等都没作具体说明,所以说我国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文物资金保障体系。

1.4 公众参与力量缺乏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公众参与程度较低,当前,公众参与已经成为政府和公众的共同需求。我国的大多数民众都缺乏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意识,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民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仍停留在较浅的水平,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因而无法形成强烈的保护意识。自治区政协委员、北方民族大学社会学所副所长武宇林说起流失的回族民俗文物,痛心与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回族民俗文物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流失。抢救和保护回族民俗文物,是回族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作为中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宁夏,有责任、有义务加大对回族民俗文物的保护与收集力度!”

2 强化文物保护的相关措施

首先,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养,提高城市管理者对古建筑和古城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是保护工作的基础。一些地方对古建筑和古城保护意识的淡薄归根到底是缺乏对这些遗产文化意义上的深层理解。因此,提高地方管理人员的文化素养,让他们把呵护遗产作为一种责任,一份事业,有对城市、对子孙、对人类历史文化传承的担当,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存的海原县城古城墙,位于老城区北坪梁(海原三中院内)。目前墙体破坏严重,内外侧多处塌方,顶面坍塌,已失去昔日的宏伟。李进兴委员说,如果不对海原古城墙加以保护,这一历史遗迹将会消失,对中外专家研究这座历史名城造成极大的遗憾,对海原县也将是巨大的损失。

其次,实行依法保护,依法治理,形成一套便于操作的古建筑和古城保护制度和程序规范,是保护的首要途径和最高境界。我们要提高法律的精细化程度,在顶层设计上划出不可逾越的保护“红线”,建立起有效的责任追究机制,使建设者和管理者对法律、对程序有敬畏之心。譬如,我们可以从保护的对象、方式、手段和操作规程入手,严格决策审批程序,使城市建筑拆迁有“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清晰的边界;树立专家介入的意识,明确专家“事前”介入的程序;明确城市规划建设必须通过的市民“红线”,使广大市民不但对建设项目的规划内容知情,还可以充分地参与和表达意见。

再次,动用民间等社会力量对古建筑和古城进行保护和治理,使保护成为一种社会行动,成为有志于此的民间人士的一份事业。对古建筑和古城的保护,政府不能包下来,可以制定一些具体的政策办法,动员民间力量,让社会参与保护治理,让有志于此的民间人士参与保护。比如“民保公助”、“民办公助”等办法,在国外已经有许多成功经验,我们可以积极地尝试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