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技术思想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联网的技术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物联网是现代科学信息技术进行到一定时间后,形成的一种集成应用与系统创新的产物,关于信息技术的重要方面都有所关联。目前,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被认为是第三次信息技术和产业革命,是建立在计算机大发展和互联网普遍应用的基础之上,对于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及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在军事方面也有重要的价值。基于此原因,最近几年来,物联网技术已经迅速变成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技术发展的焦点而被作为战略性高技术。本文详细介绍了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分析了物联网关键技术思想和应用,旨在不断完善物联网的结构,使其在现代信息科技中获得更大的应用。
一、物联网的概述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在是研究传感器网时由MIT的Ashton教授提出来的。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使得世界上重要的国家开始重视传感器网扩展为物物相连的网。目前为止,世界各国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定义物联网,但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就是关于物联网的相关基本理论、技术和应用等问题。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技术,可以认为是依靠射频识别(RFID)、红外摄像机、激光扫描仪等传感器设备和全球定位系统、无线运输系统等,根据预先约定的协议,把物品(如设备、设施、各种商品甚至人与动物等)与互联网连接起来,使人与物、物与物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或运输,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总之,物联网是集成和综合了多种信息技术,是多种信息技术的融合与集成应用,使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可进行智能交流,创造一个智能世界。物联网技术之所以能够促进信息领域的发展和革新,主要在于有了十余年的积累。目前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被将受到我国以及世界各国的重视和使用。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始于发达国家,而且目前其已经发展的比较先进和成熟。物联网技术起初被用在商业、零售、物流等领域,一开始的研发主要集中在条形码以及 RFID 技术,之后涉及到传感器和计算机等相关技术的结合创新,使其应用范围逐渐涉及到了环境管理、智能、设施构建、生物医疗等行业方向。
二、物联网的技术思想
物联网是网络层的一种延伸,包含很多业务应用,可以实现网络间信息的传递。由于物联网中的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移动,因此物联网的运行需要支持网络设备的异构接入,就这样物联网技术灵活多变,可以满足物与物、人与人实现短距离之间的无线通信。物联网体系的业务与应用层还可以存储信息,决策应用,发挥计算技术的信息处理功能,保证物联网的应用价值。物联网具有多域间资源融合与服务共享思想,承载的数据信息内容多、目标大,是一种的融合性的现代化信息业务,打破了多网域合一的局面,使物联网技术实现领域整体融合,满足了不断变化的现代市场的需求。
三、物联网的应用
目前,物联网主要在物流监控、智能交通、智能家居、远程监控等方面被广泛的应用。在生产管理相关领域的应用主要为满足智能化生产相关的等重要流程当中,来做到智能化的运输。在制造业相关领域,物联网是信息化和自动化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网管、地理信息、资产管理的融合被作为主要的系统存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维持以手工管理作为主要的形式而计算机管理被作为辅助的方式,传统的制造业中员工在进行各种物资运输管理时,往往需要浪费掉大量的时间,自动化水平建设不够,这样最终导致时间的浪费和在运输的过程当中容易产生突发的错误。所以通过物联网的应用使制造业能够从硬件和软件结构提高工作效率。然而,在应用物联网系统时,由于平台是构建在对应的物联网的基础之上,由于物联网自身的特点导致其存在一些潜在的安全性问题,例如,网络攻击、伪造信息、隐私泄露等问题,所以在以后的道路当中,很有必要对物联网的安全性问题进行分析解决,进一步提高其在各个领域方面的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结论:物联网技术以其先进的技术思想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现代化、信息化的各个领域发挥着强大的作用,使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满足各个行业的迅速发展,实现各平台的可视化生产、管理等过程。 因此,根据物联网的技术思想和技术特点,我们仍然需要完善其技术处理和服务共享能力,实现其更广阔、更完善的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吴宇,胡君,唐茂文.云计算在电能信息采集物联网技术中的应用[J].电气应用,2015(S2).
[2]黄涛.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发展的探讨[J].信息运输技术,2010,10(2):9-13.
篇2
【关键词】物联网 技术 马克思 技术伦理
物联网是指通过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各种网络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①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使信息交互由人与人的层面扩充至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更为宽广的层面,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会给现实和未来的社会、政治、文化、伦理道德带来一定冲击和影响。人类社会始终是在出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辩证过程中发展进步的,在构建物联网空间和谐秩序的过程中,需要技术伦理的出场,理性审视技术及其应用。马克思对现代技术及其社会影响有着深刻的理性思考,用马克思技术伦理思想引导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有利于促进物联网技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技术伦理思想的基本意蕴
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国内外技术伦理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主要有技术决定论(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社会决定论(socail determinism)、技术社会互动论(tehcnology—society intearetionism)和社会技术整体论(socio—teehniquehoslim)等代表性观点。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以及技术社会互动论虽然在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上持不同的见解,但本质上都坚持技术和社会二元论的观点。马克思对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考察,是系统的社会技术整体论,即突破了以上观点二元论分析的研究框架,把技术和社会置于同一整体性结构之下,认为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建构,社会诸要素与技术的互动作用构建了社会的整体系统。
在马克思的视野里,技术与社会是系统整体性的关系,技术是构建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不可能剥离社会整体系统而存在,因此对技术的考察不能脱离社会整体。技术与社会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建构。一方面,技术对社会具有构成或渗透作用。技术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物质财富增加的重要因素,并带动或制约包括自然科学、哲学、道德和文化等社会要素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诸因素对技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马克思看来,包括社会物质生产需要在内的社会需要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此外,马克思特别重视社会制度等社会基本要素与技术的影响作用,深入研究了包括宏观层面的社会制度即社会经济形态,以及微观层面的经济制度政策与技术的相互作用。
技术的正向价值与负向价值。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关系是技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早在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就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伦理难题:“是”与“不是”表达的是事实判断,属于实然领域,“应该”与“不应该”表达的是价值判断,属于应然领域,事实判断由知识理性来推断,价值判断由伦理感性来辨别,实然领域与应然领域不能混淆,因此,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不可通约。②马克思则从社会技术整体论的立场,指出技术与社会是一个系统整体,技术在应用发展进程中必然会因与现实社会存在的多重内在联系,而被人们给予不同的价值判断,因此,缺乏价值判断的事实判断和缺乏事实判断的价值判断都是不存在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辩证统一于技术的实践活动中。
马克思以辩证统一的视角看待技术与价值的关系,认为技术具有正负双重价值,应该把技术本身与技术后果区分开来。一方面,马克思肯定了技术的正向价值。马克思认为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并通过变革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推动社会伦理价值观念的更新。另一方面,马克思对技术的负向价值进行了批判。马克思深刻揭示了技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价值偏向,强调技术异化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不在于技术本身,进而以制度批判超越了对技术本身的批判。同时,技术也会对社会伦理起消极影响,客观上造成人性的扭曲与异化和权力的集中与霸权。
技术异化及其消除途径。在肯定资本主义制度对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同时,马克思也对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产生的技术异化问题进行了理性批判。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现实的技术实践出发,以人本主义为主要依据,对私有财产的起源和本质进行追溯和考察,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技术发展进步必然会导致异化劳动和人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机器的推广和分工的发展,无产者的劳动已经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③。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技术应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成为了剥削人、压迫人及致使人性丧失的工具,造成了劳动异化、技术异化、人与人的异化、人与自然的异化。马克思强调,导致技术异化的根源并不是技术本身,而是资本主义制度,应该将技术本身与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区分开来。
马克思对制度的批判超越了对技术本身的批判,他指出:以资本支配技术发展的资本主义制度会导致技术的非人道效应和整体碎片化,而当工人阶级拥有生产资料时,异化和不平等将会消失,作为“类”(Gattungswesen)的人类将会在技术进步中从一切自然的或社会的压迫和束缚中解放出来。因此,只有通过社会变革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消除技术异化的社会制度根源,使技术服务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人类才能从制度和资本的奴役中解放出来并获得真正的自由。
马克思的社会技术整体论融通了科学技术与伦理价值,他认为技术服务并造福于人类应当是技术伦理的内在目标追求,然而对物质利益的无止境追求却使人类在利用技术时,缺乏对技术伦理价值的理性思考和自觉追求,直至技术的负面影响产生之时,才不得不去反思技术伦理的重要性。因此,在积极推进技术进步的同时,必须给予科学和技术以伦理价值的关怀,使技术活动在道德伦理的制约下安全造福于人类。
物联网技术及其发展的伦理价值思考
物联网技术及其发展的正向价值。第一,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与经济的发展。物联网技术作为一种能够实现全面感知、可靠传递与智能处理的智能化技术,将使信息交互由人与人的层面,扩充至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更为宽广的层面,从而突破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现实存在的信息交互壁垒,实现人类对物理世界进行及时动态的信息了解与信息控制,这将扩展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能力和改造能力。物联网技术将凝结并渗透到生产过程之中,有效地推动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结合,使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更加快捷,推动生产的自动化与社会化,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并将刺激信息产业的发展,催生出新的产业部门与商业模式,深刻地影响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目的、生产主体、生产对象以及生产过程④,这将改变未来社会的经济布局与发展结构,为人类社会提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第二,促进人们思维水平的发展与伦理价值观念的更新。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⑤物联网技术在影响传统社会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推动社会伦理价值观念的更新。人们将实现通过智能化、精准化的物联网技术来汇集和整合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的各种资源,进而使人们的行为变得更加便捷智能,这也将改变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提高思维的及时性和创造性,形成互动式、开放性、反思性和全球化思维模式;物联网技术也将促进社会伦理价值观念的更新,未来物联网时代,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伦理问题会不断出现,伦理道德已不单是规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人与动物、植物,甚至无生命的东西,亦即整个自然界都存在一种潜在的道德关系⑥,物联网技术将促进人们伦理意识的自觉,拓宽伦理道德研究的领域。
物联网技术及其发展潜在的负向价值。第一,网络隐私保护问题。物联网技术的实质是通过物联网技术终端来对各种物品上的感应器感应到的信息进行处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会使越来越多的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聚集整合,必然会给人类提供海量的物质世界和信息世界的信息,这会不会成为一种“数据监控”(Dataveillance),造成对个人隐私权的侵害?此外,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会使隐私问题不仅仅表现为人的隐私,也会产生“物的隐私”。物联网技术使得人与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只注重人的隐私,无视物的隐私,在物联网时代就有可能由于物品信息的泄漏而导致人的信息的泄漏和隐私的侵犯。因此,如何确保网络隐私不受侵犯,就成为物联网技术发展不得不去应对的一个社会伦理问题。
第二,伦理价值冲突问题。物联网在为人们提供大量的信息和服务的同时,也会对传统伦理价值和人性规范带来冲击。物联网技术使物处于与人平等的信息主体的状态,人与物之间固有的分野被逐渐打破,对物的伦理地位的思考将成为人类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当人们通过物传递的信息和要求来生活和工作时,物是否会取代人而居于支配和控制地位?与技术的飞速发展相比,伦理道德的进步通常具有滞后性,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如果缺失有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容易产生道德失范或违法犯罪行为,会对诸如诚信、公平、正义等人类传统伦理道德提出挑战,带来特有的后现代忧虑。物联网技术也将打破人类原有的时空概念,构建一个由人类社会、信息世界、物理世界三元连接的、没有绝对中心的网络世界,这种将物理时空压缩化,使人类社会趋于“去根”、“去中心化”的趋势,是否会使人类陷入寻找自我方位的迷茫与价值困惑之中?因此,需要对物联网技术进行伦理价值的自觉反思,缓解技术应用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新问题。
物联网技术发展中马克思技术伦理思想的人本实现
坚持以人为本的技术价值观。以人为本的技术价值观是指坚持技术服务、造福于人类的原则,尊重人的主体价值和权利,通过技术的发展进步促进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增长,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条件。人在物联网技术面前应当体现主体性,防止物联网社会信息权利的异化。信息权利的异化是指主体所享有的用于促进自身及其他主体全面发展和完善的信息权利,在网络社会的知识权力结构主宰下发生转向,即不但不能促进自身及其他主体的发展与完善,反而造成了主体权利的自我放弃或被自身的信息权利所驾驭。物联网技术开发和应用过程中,应当明确以人为本的伦理意识,充分尊重人的价值与权利,通过技术的发展应用逐步提高人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技术进步与人的发展的相互作用,使物联网社会的生产、生活与交往方式不致陷入技术因素大于人的主体因素的伦理困境。
坚持的批判精神。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来源于对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来源于对现实世界和思想文化的理性考量和扬弃,体现了彻底的批判精神,坚持彻底的批判精神才能保持的科学性和革命性。⑦面对物联网技术,我们需要坚持的批判精神,既要肯定这一技术及其发展的正向价值,也要看到在某种程度上有可能带来各种技术异化现象。一方面,对脱离社会整体而强调技术单方面发展的技术理性思维进行批判。技术理性片面关注技术手段是否达到目的而忽视对自身价值的思考和提升。物联网时代,在尊重和运用技术的同时,也要对技术理性进行批判,克服片面关注物联网技术的经济效益所带来的各种弊端。另一方面,对物联网技术及其发展潜在的负向价值进行反思。物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应树立忧患意识,宣传正确的物联网伦理道德,倡导公平正义、诚实守信、权利义务、自律他律等观念,多角度、多方位对物联网技术与现实世界的影响作用进行关注和评价,在理性批判中发现并寻求解决技术发展负向价值的具体路径,推动技术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健全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技术不可能独立于社会之外而存在,技术与劳动生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伦理道德和思想文化等社会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为保证技术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需要以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为支撑,规范社会秩序、调整社会矛盾,创造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以促进社会公正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物联网时代,要实现物联网技术应用过程中趋利避害的目标,需要依托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一方面,加强物联网立法规范建设。物联网立法需要理性地从宏观层面与物联网技术规范相协调,坚持整体性、预见性的原则,对物联网社会的网络隐私侵犯、知识产权保护、网络生态秩序构建等问题进行法律探讨,对政府和网络服务商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进行法律规范,逐步构建合理有序的物联网法律体系。另一方面,完善行政管理制度。加强对企业和个人行为的监督和调控,规范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利用,实现技术伦理规范与行政手段干预的结合,解决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保证物联网科技推动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共生、共同发展。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会带来新的技术革命,产生新的社会变革,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各种伦理问题。因此,需要积极以马克思技术伦理思想为指导,引领物联网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逐步解决,推动物联网技术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作者分别为南京邮电大学学院讲师、河海大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邮电大学学院教授;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物联网产业发展与社会形态变革研究”和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阶段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2010JDXM033,2012SJB710019)
【注释】
①闵春发:“物联网的意涵、特质与社会价值探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第41页。
②李三虎:“技术伦理的休谟难题解—走近马克思的技术伦理思想”,《探求》,2005年第1期,第1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58,第127页。
④易想和:“物联网发展的综合影响及风险规避”,《天中学刊》,2012年第1期,第6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页。
⑥陈晓英:“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1期,第173页。
篇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物联网技术与车辆管理系统进行合理结合,融合二者的优势,对车辆进行优化管理,开始迈入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平台的智慧社会。车辆管理系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表现形态,是智慧城市在一个小范围内的缩影,既反应了智慧城市的主要体系模式与发展特征,又具有不同于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的独特性。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车辆管理系统;应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特别是以EPC和电子标签为基础的物联网技术不断完善,推动了车辆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从而实现全球车辆管理的信息共享。现有的汽车管理方式主要有有人工收费、半自动收费、电子不停车收费(ETC)等3种管理模式,其中前两者为主要的收费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飞速增加,这两种收费模式费时费力的弊端就显现出来了。这就需要电子不停车收费(ETC)这种模式。在车辆管理系统中结合物联网技术,设计一套专门的车辆管理系统就十分有意义。
1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的概念最早由美国Auto-ID研究中心提出,当时主要由EPC、RFID、射频识别技术、无线通信技术,通过利用互联网建立起来。工信部给出的定义是“物联网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它利用感知技术和智能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识别,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连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目的。通俗一些将物联网技术即“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技术,是由EPC、电子标签、标签读写器、EPC网络信息存储及管理系统组成。它将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进行了有机结合,做到了完美融合,将基础设施通过各种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实现数据通信。现有的关键技术领域逐渐要是RFID技术领域,传感网领域,M2M技术领域,两化融合技术领域。
2车辆管理系统
伴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经济社会快速推进,汽车已经基本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备配件,国内的城市交通机动化进程加快,车辆管理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影响了群众的幸福指数。现在的车辆管理系统一般存在缺乏资源整合思想,缺乏统筹调控观念,缺乏人性化管理,缺乏综合统筹、实时监控的方法,缺乏科学定价的“五缺乏”。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人们生活上车辆管理需求。
2.1系统结构
车辆管理系统主要有:车辆识别系统、健康中心系统、信息服务系统、具体系统构成。车辆识别系统由电子标签、读写器等硬件组成;监控中心系统由数据接口和管理主机两部分组成;信息服务系统有本地服务器和远程服务器组成。
2.2硬件
系统采用的电子标签主要有3个,一个是嵌入到车牌,一个是发动机缸体,一个是车体框架中。电子标签的芯片一般是Philips的UCODEHSL。收费站的感应系统主要有车辆感应器、道闸调控器、车辆检测传感器、接受天线和多角度摄像头。监控中心有两个系统组成,分别是入口主机系统、出口主机系统。本地信息系统主要是服务器和数据库组成,其中服务器要有主服务器和副服务器组成。车辆管理系统的Savant系统主要有事件管理系统、实时内存事件数据库、任务管理系统组成;ONS系统采用BIND程序进行配置,通过因特网实现与外部的互联互通,完成车辆信息的调用。
3应用意义
首先信息采集系统通过车辆识别系统,即读写器,收集过往车辆信息,并将信息传递至控制系统,即系统主机。主机系统通过远程借口推送至远程服务器,或者通过本地接口将信息推送至本地服务器。最后将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车辆管理系统利用EPC物联网工作原理,实现了车辆的识别、缴费、报警和管理的自动功能。信息系统将数据进行备份、配置然后传输。通过原始数据甄别出车辆的基本信息和通行信息、缴费信息、车主基本信息和人员照片、录像等多媒体信息。车辆进入车辆管理系统采集口时,入口摄像头识别和采集车辆信息,待车辆信息确认后才可以正常通行,若本地服务器中没有进入车辆的信息,则进入远程服务器进行确认,同时将车辆的准确信息存入本地服务器,以便下次识别使用。当发现不合规的车辆时,系统会做报警等处理。车辆出站时,出口主机再次识别和确认车辆信息,并与入口主机发来的信息核对,合法车辆放行,并车辆的相关信息,违规车辆暂扣,另行处理。对合法车辆计算出行驶的里程、费用等,在LED上显示日期、时间、车辆的入口、出口名称、行驶里程及费用等提示信息,道闸开启放行.车辆信息存储在本地数据库,经加密后发往相关银行服务系统,完成费用的自动收缴。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车辆管理系统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思想主要是指利用物联网的主要性质和互联网的有关理念来对相关的车辆管理系统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思想。在采用物联网技术后,系统网络传输更加快速、安全、可靠,使互联网思想在提高车辆管理系统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车辆管理的良好发展。
作者:梁瑞宏 单位:92956部队
参考文献:
[1]程一玮.浅析物联网技术在车辆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8):53-55.
篇4
物联网(IoT:The Internet of Things) 实现的是万物相连,是具有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等特征的连接物理世界的网络,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及任何物体都能在物联网中实现连结,可以帮助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世界的有机结合,使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能力。
1 物联网技术专业的发展及就业现状
我国于2009年8月提出“感知中国”以来,将物联网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根据各地的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江苏、浙江、广东、北京、成都等地都纷纷上马物联网项目,其中江苏力在2010年全省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超1500亿元,2015年拟超4000亿元,其中无锡要达1000亿元。目前我国已经形成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物联网产业规模已经达到数千亿的规模。物联网已经成为政府积极研究与推进的产业,工信部有关人士表示,因各地政府均需开展物联网项目,物联网人才非常缺乏。以无锡为例,无锡到2015年总投资40亿元,集聚各类传感网企业500家,实现产值500亿,需要引进和培养高级物联网人才5000名,集聚从业人员5万人。
在《中国RFID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10》中指出,物联网95%技术问题已解决,目前,最为紧缺的物联网人才不是高精尖端人才,而是应用和服务人才,这种人才的需求恰好符合高职的人才培养定位。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方向的毕业生面向的岗位是物联网应用的开发、物联网产品的测试、物联网系统的实施与维护、物联网产品的营销及推广等。
2 物联网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
物联网技术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是多个学科的融合,涉及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等等,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综合考虑相关学科的特点以及关系。物联网技术专业从2010年以后才在各高校逐渐设立,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标准和体系,高职教育又与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不同,主要为了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物联网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既要使学生具备上岗的基本专业能力,又要使学生能够不断自我提高,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物联网迅速进步。
根据物联网技术的知识体系结构,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必须掌握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等关键技术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课程设置上,尽可能多地覆盖专业的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通识课程,主要指大学生素养的培养,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的成长以及职业素质的培养,涉及到的课程有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以及企业职业化类课程;(2)技术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在物联网系统设计所必须的硬软件设计基础以及基本的计算机设计、开发技能,涉及到的课程有模数电、计算机C语言、电子CAD、单片机技术与应用等;(3)专业能力课程,主要是系统地掌握物联网技术体系结构中的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培养物联网系统中硬软件的设计开发以及应用能力,涉及到的课程有传感器、计算机组网、物联网组建等课程。
3 物联网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探讨
物联网技术是时代科技进步的产物,物联网系统丰富多彩,简单枯燥的灌输教学无法满足物联网技术的专业要求。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实践性才能使学生更深入的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
3.1 以赛带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学生相对本科院校的学生基础薄弱,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的同时,有针对的选择部分学生参加物联网技术专业相关的设计类竞赛,能够很好的以赛带学,以少带多,逐渐培养学生对物联网技术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2 校企合作,带动学校专业建设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人才的培养必须密切联系企业的生产现状,物联网技术专业现在还处于摸索阶段,缺少先行经验,校企合作的开展能够借用物联网企业的实践经验帮助高职院校把握人才培养的方向,同时企业的工程师能很好的弥补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不足的缺点,并且高职教师深入企业实践,能够快速提高学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3.3 学中做,做中学,多模式培养学生
物联网技术专业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单的理论知识学习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校内的实训一方面受限于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也受限于师资力量。在物联网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可以将顶岗实习引入到教学中,定期安排学期参加顶岗实习,以工代学。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物联网技术相关的岗位证书培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
篇5
关键词:物联网 中小企业 战略营销
物联网技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学术研究和应用实践都有待于提高,国内外学者主要以电子商务为基点,结合虚拟网络平台探索物联网技术对中小企业营销的影响与应用。本文从阐述网络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物联网出发,结合国内中小企业现状,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中小企业战略营销体系,并探讨其相应的竞争优势。
基于物联网技术平台战略营销模型
(一)物联网
1.物联网。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是信息设备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形成的巨大网络,又是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新的制高点,正在迅速渗透到工业各个领域,形成智能化的应用体系。其关键环节可以归纳为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即全面感知是指利用射频识别(RFID)、数据挖掘、GPS、传感器技术以及模糊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无缝隙的信息采集和获取;可靠传送是指利用网络技术交换和共享可靠信息。相较于互联网具有的全球互联互通的本质特征,概念上物联网具有物物间的识别性和难以预测的拓展性特征。
不难看出,物联网本质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协同效用。尤其是工业化生产中逐步融入具有环境感知的项目终端、基于泛在技术的计算模式、移动通信,扩展信息获取能力,提高产业制造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和资源消耗、提供更加透明和个性化的服务,将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提升到智能化阶段。将为我国建设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具体如下:
供应链管理敏捷化和信息化。物联网面向人与人、人与物的互通,辅助于中小企业中应用于原材料采购、生产、库存、销售等诸多环节,借助于完善自动化生产线运作,实时了解生产状况,让客户随时随地了解商品的情况,使生产变得更加柔性化。其一,实现管理自动化(获取数据、自动分类等),作业高效便捷;其二,降低仓储成本;其三,存货水平不断降低,供应链的敏捷化和集成化可以使得供应链渠道中相关服务质量大幅提升,资产生产率不断提高。
提升中小企业售后服务体系。近几年,售后服务体系逐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其智能化、柔性化、虚拟化的平台将使传统的售后服务体系跨越了区域、物质载体的限制,大大节省了营销运营中的交易成本。而对于中小企业将物联网关键技术环节—传感器、RFID技术渗透于产品使用过程:跟踪服务、维修维护、废弃物处理等各个部分,完备了制造业系统解决方案和资源“再生产”能力。
优化中小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物联网关键技术——传感器技术应用于生产实施控制过程,利用自动采集技术手段,提升了生产一线现场抽样、样品检测、设备零间隔监控、原辅材料消耗监测的能力和水平。总之,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的“PCDA”(监控、诊断、决策、维护)水平不断提高,获取最大的、合理的生产价值。
客户关系管理定制服务。随着个性化时代的到来,中小企业客户群相对单一化,其消费者更加强调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因此需要企业从为目标市场的每个人提供同样销售转换到提供个性化定制的产品和服务,标准化和规模化的生产方式不得不让位于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个性化定制生产有利于企业建立并发展长期而良好的客户关系,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客户保持率。物联网的发展为个性化定制服务提供了一个高效的技术实现平台。
总而言之,物联网技术根本上升华了商务行为的本质,充分体现了所有的“物”与互联网的集成思想,将中小企业间的整体运营、业务流程和系统优化完全整合起来,使企业真正作为整个产业链网络上的一个节点运作起来,增强整个体系的竞争优势。
2.中小企业战略营销体系。传统营销策略开展围绕营销组合4要素(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其本质上是线性单一的营销模式。战略营销包括这些策略变量,目的在于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强调竞争与环境的影响,谋求企业总体战略规划,以实现企业的任务。进一步讲基于虚拟网络的战略营销体系,利用网络的智能化、个性化展开营销策划,营造崭新的营销环境,重组营销理念,依托电子化和非物质化整合营销四要素,从而彻底整合企业的营销思想。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受生产规模、资金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其营销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如下:
市场环境的分析不到位。企业营销活动的决策层应积极、主动适应环境,这就要求决策层必须对市场环境进行透彻的分析。然而,中小企业营销活动凭借主观判断、断定现时市场环境,对自己企业的基本环境、基本条件掌握不清,这样就会影响企业的营销活动。
客户需求量预测不足和基础信息缺乏。中小企业对市场灵活多变的反应能力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引入物联网平台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尤其在业务流程重组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必须要对原有营销体系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对产品的客户群的消费心理、行为进行系统调查,建立一套扁平化营销体系,使得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造成企业不得不放弃热销期,放弃高利润;否则反之。
市场定位模糊。市场定位是在上世纪70年代由美国营销学家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提出的,其含义是指企业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针对顾客对该类产品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为本企业产品塑造与众不同的、给人印象鲜明的形象,并将这种形象生动地传递给顾客,从而使该产品在市场上确定适当的位置。市场定位不准确,破坏原有消费群,且直接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经销商的选择参差不齐。有些中小企业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覆盖较大的范围,不经过严密的调查、审核以及评估,就接受了中间商的申请。由于有些经销商的不合理定价以及不妥当的服务,使得消费者对该企业的形象、对企业有厌倦感。
基于虚拟化网络战略营销体系不同于一般的供应链,虚拟化的战略营销体系可以根据企业的形成和解体而进行快速的重构和调整,从而体现产品营销的敏捷性;另一方面,虚拟化的战略营销体系通过其管理方式促进了企业各系统间的动态联合,从而提高了企业联盟的敏捷性。这种敏捷性的技术基础得益于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而更主要的建立起了包括主体企业的商务中心、共同业务规划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在内的,集成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最终客户的动态、闭环的组织结构。
总而言之,中小企业将虚拟网络与营销体系管理思想有机结合还将会对一个探索、创新的商业模式带来巨大的影响,为营造运作灵活、反应迅速的互联网平台提供极为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保证。
(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中小企业战略营销模型建立
物联网技术的战略营销模型包括:第一,关键技术点支持。即射频识别技术平台、网络通信技术平台、传感器技术平台及云计算技术平台协同,有效地降低研发、库存、销售、人力等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第二,物联网技术拓展支持。指企业的产品在从原材料到最终用户的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包括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现有客户、潜在客户之间的支持。第三,物联网间互动支持。基于虚拟网络的战略营销体系是整体化、系统化的结构体系,涉及企业和客户间、社会部门间各层面,只有以全社会电子化为基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的电子网络化营销体系。
从图1可知:中小企业原有的营销管理是以产品为导向,通过协调内部资源,并以其功能决定决策的反应式结构模式,而物联网技术的营销体系是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各种资源(财务、人力、生产、销售等),依据对市场的预测的具有前瞻性的结构模式。通过以上综合信息平台,可是实现各系统信息数据的融合,从而能够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提供有力保障,就企业营销系统而言,管理者可以吸收售后服务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提取与客户需求有关信息,支持新品研发和市场推广。
结论
物联网具有整合感知识别、传输互联和计算处理等功能,是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物联网技术使系统论、传媒学等有关理论在企业营销中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和效果,将系统集成企业营销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中小企业随着Web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并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加以完善,利用网络经济改变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也改变了企业之间的竞争方式,谁能在信息革命中领先一步,谁将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获得竞争优势。通过管理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最终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赢得竞争优势。
重新界定客户群。重新审视自身的目标客户群,在面向人群的客群中划分为个人、集团和家庭三个市场,在向面向非人群的客群中出现了物,即动物、器物,由此可知,目标客户群扩大了。就产品特质来说,物联网有面向人的客群的营销服务,还有面向非人的、即面向物的客群的营销服务。从行业应用的角度,目前针对网络化生产的行业和单位是物联网的大买家,一旦实现可行的经济的信息化,则管理水平、生产效率有划时代的变革性。
推出品牌体现个性化服务。根据总体的战略思路,聚合应用将是物联网寻找的新道路,这个集终端、无线通信、互联网等元素于一体的创新应用就是物联网的路标、路径。聚合本质为客户关系管理中个性化服务提供技术支持,由此,个性化服务在对客户很了解的情况下对客户的需求做出预测,结合物联网关键技术和所分析的大量数据,中小企业可以应用该技术进行个性化销售和交叉销售,加强与客户联系,提高客户忠诚度。
广泛的价值链体系。物联网的大发展和成功,与开放、广泛、发达的价值链体系息息相关。从客户的行业角度看,物联网有巨大的推广空间。我们可以与集成的方向相结合,通过通信通道、协议、网络覆盖等平台合作,与相关的终端、软件供应商相结合,实现集成业务的突破和专业化。我们可以与支付的方向相结合,物联网最终应实现物的交换,应必须涉及可能的资金流的概念。我们可以与业务交叉协作的方向结合,即通过对行业客户内部网络应用的延伸,转而对其语应、专线、互联网等承载类传输和应用的备份、替代。
1.徐小龙,王方华.基于网络虚拟社区平台的企业战略营销模型[J].经济管理,2008(3)
2.张铎.物联网大趋势[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毕晓普.数字时代的战略营销[M].刘大鹏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4.朱姝,肖凌.战略营销[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5.池洪.关于上海发展物联网产业的若干思考[J].上海信息化,2010(3)
6.尹育新,戎宏娜.浅谈一种个新的网络技术-物联网[J].信息系统工程,2010(2)
7.李一,陈火峰.关于物联网的研究思考[J].价值工程,2010(8)
篇6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设置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135-02
物联网利用射频识别、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技术来感知数据、传输数据并处理数据,它延伸了互联网端系统,扩展了互联网服务功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政府、科研机构、教育界和产业界高度关注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政府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感知中国”的发展战略;科研机构展开了物联网协议标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话语权;教育部在2010年3月,《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各高校积极响应,申报物联网相关专业,2010年全国有20多所不同层次的高校获批物联网工程专业或物联网技术专业,随后,不断有高校获批了物联网工程专业。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新专业,各高校在建设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时,课程体系的设计在国内外无先例可以借鉴,因此各个高校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有较大区别:有的依托学校优势学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相结合;有的是校企合作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我校于2014年获批物联网工程专业,并于2014年秋季开始招生,如何制定符合我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1 人才培养目标
1.1 培养目标定位
自2010年起至今,获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高校层次各不相同,有985、211研究性大
学,也有科研教学并重型大学,还有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职高专。不同层次的高校为市场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这些人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研究性、应用型和技能型。研究型人才主要从事物联网协议研究和标准制定,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事与行业相关的系统集成等工作,技能型人才主要从事系统维护与运营等工作。我校作为地方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将物联网工程专业定位为工程应用型专业。
1.2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知识背景,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电力等行业的系统集成与物联网协议开发工作,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3 业务培养要求
根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包括素质、知识和能力三方面:
1)基本素质: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知识素养,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进取心、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具备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创新创业精神。
2)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射频识别技术、嵌入式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密码学基础等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具有本专业领域内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联网工程相关学科和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3)能力结构: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备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和使用文献检索工具能力,具有较好的物联网工程系统分析、系统集成、系统设计及系统维护方面的工程能力,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具有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
2 课程体系设置
2.1 课程体系设置需要考虑的因素
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必须考虑其人才培养目标、其隶属的学科门类、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结合本校实际形成的专业特色。
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定位为工程应用型专业,则课程体系设置时应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基本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对学生进行业务培养,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适度提高实践教学比例,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物联网工程隶属计算机学科门类,其课程体系设置要依托计算机类的学科基础。有人认为物联网是涉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电子技术等多项知识的交叉学科,在制定课程设置方案时面面俱到,过于求全,结果导致每门课程学时过少,知识杂乱,课程貌似全面,实则只能蜻蜓点水,这样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是博而不精,广而不专。也有人认为物联网是新技术,在做课程体系设置时脱离计算机学科门类,弄出一套冠有物联网名字的课程,结果导致在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出现师资跟不上,教材不配套,实践课程开设困难等问题。
任何专业培养的人才最终是要面向市场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也不例外。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设置之前,要深入企业、科研院所、产业部门做调研,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根据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设计出满足市场需求、贴合科研与行业实际的课程体系。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新专业,也是与行业契合度很高的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可以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与高校的优势学科相结合,设置具有本校特点的课程,培养在某一行业更专的物联网人才。
2.2 物联网工程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课程体系设置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校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以培养工程型应用型人才为主,依托计算机学科门类,厚基础,重实践,紧跟市场,突出特色。
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践教学课程四个模块构成,课程学时学分统计见表1。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体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人文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规划、大学艺术和就业指导等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主要有计算机学科概论、C语言程序设计、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线性代数、面向对象可视化编程、离散数学、电子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算法与数据结构等课程。
专业必须课程有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密码学基础、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传感器网络、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RFID原理及应用、TCP/IP协议分析、物联网原理与应用等。
另外还开设了12门集中教学实践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比例为36.1%,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我校是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石油和农学是我校的优势学科,为了更好地将物联网工程专业与我校的优势学科相结合,培养出具有我校特色的物联网工程人才,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了行业知识讲座,使物联网工程的学生能够了解石油行业和农业的基本知识、为以后从事智慧石油和智能农业打基础。
3 结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地制定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依据,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为行业输送可用人才的保障,探讨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期与各兄弟院校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 2010,10(21) :26-28.
篇7
一、请介绍一下《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为什么要提有序健康发展?
制定和出台《指导意见》,充分考虑了物联网发展的国际、国内形势。
在全球范围看,物联网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并在部分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从技术发展到产业应用已显现了广阔的前景。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其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日益突出。抓住机遇推进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对促进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方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方向转变,提高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在物联网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产业培育和行业应用等方面已初步具备一定基础。但关键核心技术有待突破、产业基础薄弱、网络信息安全存在潜在隐患等问题仍较突出,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就不能把握物联网发展的主动权。同时,在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确实还在一些地方或机构出现了超能力布局和贪大求全,盲目炒作概念、圈钱圈地和发展主题房地产等现象。为此,急需加强政策引导和规范,充分认识把握物联网的科学发展规律,推动物联网的应用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物联网的发展,近几年来就推动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做出了一系列指示,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研究提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意见和措施。
二、《指导意见》确定的推动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为推动我国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指导意见》根据对我国物联网发展状况和国际发展形势的分析判断,以“十二五”期间为重点,针对当前物联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长远发展的需要,从全局性和顶层设计的角度进行了系统考虑,提出了推动我国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总体思路,即:“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突破关键技术为核心,以推动需求应用为抓手,以培育产业为重点,以保障安全为前提,营造发展环境,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标准规范,合理规划布局,加强资源共享,深化军民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同时,《指导意见》提出重点要从四个方面统筹好物联网发展:
一是统筹物联网各关键环节的协同发展,实现应用示范推广、技术研发攻关、标准体系建设、产业链构建、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安全保障环节的相互支撑和相互促进,形成协同效应。二是统筹物联网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将保障安全明确作为物联网发展的基本要求,强调安全可控。同时,对涉及国家公共安全和基础设施的重要物联网应用提出了自主可控的要求。三是统筹物联网的区域发展定位,根据区域条件差异提出了不同地区的发展重点。强调引导和督促地方根据自身条件合理确定物联网发展定位,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物联网发展,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要强化物联网技术研发、产业化及示范应用,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基础较弱的地区侧重推广成熟的物联网应用。四是统筹资源协同共享,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强调应用效能。从而避免形成信息孤岛、避免重复建设、避免不合理投资。
三、《指导意见》确定的我国物联网发展目标是什么?
《指导意见》提出了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掌握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形成安全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针对“十二五”时期发展,提出到2015年,要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示范应用,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具体包括:一是在协同创新方面,要使物联网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感知领域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明显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网络通信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信息处理领域的关键技术初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发展。创新资源和要素得到有效汇聚和深度合作。二是在示范应用方面,要在工业、农业、节能环保、商贸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安全生产、国防建设等领域实现物联网试点示范应用,部分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培育一批物联网应用服务优势企业。三是在产业发展方面,要发展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打造较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物联网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四是在标准体系方面,要制定一批物联网发展所急需的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重点应用标准,初步形成满足物联网规模应用和产业化需求的标准体系。五是在安全保障方面,要完善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物联网安全测评、风险评估、安全防范、应急处置等机制,增强物联网基础设施、重大系统、重要信息等的安全保障能力,形成系统安全可用、数据安全可信的物联网应用系统。
四、为什么要把技术研发和应用作为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中心任务,《指导意见》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个任务的中心地位?
《指导意见》将研发和应用作为物联网发展的中心任务,主要基于如下考虑:一方面,从全球来看,物联网大规模应用的技术条件尚未完全具备,许多领域亟待突破,我国面临着发展和赶超的重要机遇。同时,在已有的技术基础方面,部分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还较大,产业技术能力薄弱,必须将研发攻关放在优先位置。另一方面,物联网的发展根本上依赖应用需求的牵引,而当前物联网应用规模较小、需求尚需激发培育、应用模式尚需探索,做好应用示范和推广工作,特别是发挥好应用的先导作用是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国务院领导同志曾就物联网发展专门指出:“要加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设计、规划、指导和支持,关键是技术研发和应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曾明确提出“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因此,《指导意见》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方向、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中,均突出体现了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优先性。
在技术研发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将突破关键技术作为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从物联网感知、网络通信、信息处理三大关键环节提出相应目标,明确了研发攻关的主要任务。
在应用方面,《指导意见》提出将深化应用作为物联网发展的抓手,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需求出发选择了工业、农业、节能环保、商贸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安全生产、国防建设等领域作为应用试点示范的重点,通过示范在部分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培育一批物联网应用服务优势企业。
五、如何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建立物联网发展的长效促进机制?
党的十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物联网发展涉及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产业链长,涵盖面广,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尤为关键。一方面,在当前物联网起步发展阶段,政府在统筹规划、规范引导、营造环境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将建立应用示范、组织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作为当前工作重点。为此,《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相关要求。另一方面,从长效机制来看,物联网的持续健康发展根本上还是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指导意见》也多次予以强调:
一是坚持市场化导向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物联网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增强物联网发展的内生动力。考虑到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别强调在竞争性的应用领域,要始终坚持应用推广的市场化。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政府作用相对较大的领域,也要积极引入市场化机制。
二是坚持通过市场的办法解决物联网发展的问题,提出将需求牵引作为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原则,以重大示范应用为先导,统筹部署、循序渐进,带动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规模化发展。
三是将商业模式创新作为物联网创新发展的重要原则和重要任务,提出加大物联网建设模式、运营模式、应用推广模式的探索,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形成可持续的机制,培育发展物联网新兴服务业。
六、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和政策保障物联网健康发展?
篇8
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在即,已经创造出奇迹的中国互联网行业正面临怎样的形势、正迈向怎样的未来?
记者对话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众多领军人物和业界专家,分享他们眼中互联网中国的光荣与梦想、现实与未来。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将从根本上改变全球贸易格局
在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技术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全球贸易格局。现在的全球贸易格局已经让大企业从中获利,但我们还需要帮助中小企业。
互联网时代中国有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互联网+”“一带一路”“双创”“网络强国战略”等,背后思想是利用新技术激发企业活力、开放市场,这是对改革开放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一定会给市场和企业带来更多新机遇。
“双11”意味着发现了“新消费”“新实体”,考验了“新技术”,这些合起来,就是未来“新经济”的主力。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拥抱互联网,机会比困难更多
互联网正在加速淘汰传统产业,如果不进行互联网化,如果不去融入这个浪潮,你就会被淘汰。怎样拥抱互联网,怎样用互联网的方式做事,或者说用互联网的技术来提升竞争力,成为人们当下的思考。
现在大家都有拥抱互联网的意识。每一个行业跟互联网的结合都会有创新出来,都会有很多机会。虽然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如果认真研究、下大决心去拥抱互联网,机会比困难更多。
360公司董事长周鸿:万物互联时代正在到来
我们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移动互联网已经发展到巅峰阶段,新的互联网形态――万物互联正在产生。
移动互联网整合了社会闲置资源,产生了新的商业模式。互联网也开始渗透进各行各业,“互联网+”是在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创造新业态。
未来是万物互联的时代,它丝毫不亚于PC和智能手机创造的辉煌,这个时代产生的智能设备将会改变产业,让企业更高效、更有创造力,它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主任兼总工程师李晓东:从受益者变成引领者
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目前已成为互联网用户和产业大国。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宽带网络,行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互联网产业的“中国模式”举世瞩目,更重要的是一大批懂互联网、爱互联网、做互联网的人才正推动中国互联网发展和进步。
未来,超高速网络、万物互联等信息技术必将推动并巩固互联网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推动互联网深度融入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等;中国互联网的国际话语权将进一步提高,秉承开放、合作、共享、参与互联网文化的中国互联网,将从全球互联网发展的受益者变成贡献者和引领者。
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沈逸:要平衡互联网的发展与安全
互联互通是大势所趋。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开辟人类的数字空间,移动互联网将像空气一样包裹着人们,成为人们的必需品。通过数字空间,人与人的沟通变得密切,互动变得更加频繁。
对国家治理来说,网络空间将不仅是治理对象,也是治理手段。网络将成为一种权力,传统的政治将越来越多加入网络要素,这也为与网络相连的国家安全提出新挑战。互联网越发展,国家安全就越脆弱,以互联网为推动力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间,需要有一定的平衡。
神州专车董事长陆正耀:线上与线下资源的充分结合
现在的互联网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互联网,需要更多地结合线下资源和业务,因为用户体验越来越重要。比如互联网专车,本质上是线下服务,用户体验是第一位的。
未来,互联网将更多地成为一种工具,用于改进用户体验和提高效率,效率的提高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成本。任何企业竞争最后都会落到这两点上――用户体验和成本结构,互联网公司也不例外。坚持做最好的用户体验和最优的成本结构,才是正确的商业逻辑。
中科曙光总裁历军:“数字经济”势必擎起发展大旗的一角
一个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离不开相互尊重和理解,离不开共享和共治。直面挑战、寻求共赢应是各国在网络安全领域的交流重点。
放眼未来,“数字经济”势必将擎起我国经济发展大旗的一角。中国庞大的用户和市场规模势必推动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中国将有机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享大数据带来的价值。
滴滴出行创始人程维:互联网梦背后是“中国梦”
篇9
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物联网安全信息技术体系,导致多数物联网示范工程的安全能力相对较低,这对维护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着不利的影响。由此可见,建立和完善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体系尤为重要,切实保障人们的财产权益,维护我国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物联网信息的安全性,可以促进物联网更好发展。
1 物联网安全技术的挑战
物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既给社会带来了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的存在。物联网技术如同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可以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以危害社会。所以,维护物联网的信息安全十分重要,却需要物联网通过自力更生而实现。要想切实维护物联网的信息安全,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尝试,进而促进物联网技术的更好发展。
物联网的综合性较强,因而既需要接受传统挑战,又需要面临新的挑战。一是物联网有着较多的接入点、入口,不便于管理人员的管理,致使物联网信息系统易被不法分子所攻击,使得信息安全性受到严重威胁。二是物联网的一些感知信息、控制信息,会实现远程传输,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完整性难以保证,可能会给用户带来损失。三是物联网的感知端经常处于环境较为恶劣的情况下,用户的信息安全受到威胁,如果用户在使用物联网期间,突发糟糕的状况,没有有效的安全措施可以应对。四是物联网信息系统受到控制,对用户的安全有直接影响。五是物联网中许多信息建筑在异构网络的基础上,而异构网络间的信任度不够,使得安全性能大打折扣。六是现有的一些维护物联网安全的设备,其安全能力相对较低,没有完善的安全处理机制,一旦发生危险情况,难以确保物联网信息的安全。七是物联网中的大量信息需要集中存储,但其完整性、保密性不能得到更多保障,使其存在严重的安全风险。八是物联网中一些信息涉及到我国保密问题,需要系统进行隔离和处理,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引发新的信息管理问题[1]。
2 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的探讨
2.1 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的研究思路
物联网为用户提供一个完整的整体,但其安全措施相加在一起,安全性能仍然相对较低。所以,要想建立有效的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体系,必须要充分考虑物联网中子系统间的安全等级,进而提高物联网信息的安全度,以解除物联网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一方面从技术着手,另一方面从管理着手,对物联网信息系统中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有效分析,并在遵循安全原则的基础上,使自主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更好维护物联网的信息安全。建立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体系,以等级保护为主要思想,通过对物联网子系统的有效保护,去实现对物联网整体的保护,不仅使得保护措施更加有效,而且为广大用户提供了更加安全的网络空间 [2]。
2.2 建立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的模型
架构物联网的安全等级、安全技术、安全网络三个维度,可以使安全技术体系模型更加完善。就物联网的安全等级而言,物联网信息系统是一个整体,分为若干子系统,对子系统进行有效的安全防护,以适度保护、重点保护等方法,巩固物联网的安全系统。就架构物联网的安全技术而言,可以从技术、管理、运维三方面以建立防御体系,完善物联网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就架构物联网的安全网络而言,从物联网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着手进行安全防护,对不同等级层次的安全问题进行隔离和分解,使物联网信息系统受到各层次的安全防护[3]。
2.3 物联网的等级保护
2.3.1 划分物联网信息的安全等级
依据国家对物联网信息安全的有关规定,从信息安全和系统安全两个角度分别实行安全等级保护,前提条件是将物联网信息系统有计划的进行等级划分。一方面,可以根据作用域进行等级划分,以不同信息系统为单位实现安全保护;另一方面,根据网络域进行等级划分,以网络为单位实现安全保护。通常情况下,将物联网整体划分为若干安全等级,可以更加有效的实现物联网信息安全保护。
2.3.2 完善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
完善物联网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可以使物联网中不同网络、不同域之间互通,有利于实现物联网的信息安全保护。现阶段,我国有关部门出台了物联网信息安全相关的政策、意见等,并提出了统筹规划物联网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明确计划。在此基础上,物联网的信息安全可以得到较多保障,其安全技术体系愈加完善[4]。
2.3.3 建立有效的安全防御体系
(1)横向防御体系。横向防御体系指的是从感知、网络、应用三个层次进行物联网信息的安全考虑。首先,感知层通过感知端采集的数据信息方面进行安全防护,确保数据采集的安全可靠性。其次,网络层确保数据传递的安全,用户使用物联网过程中,通过网络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的传输,从网络层进行物联网的安全防御,可以有效避免数据传输的不完整现象出现和营造安全的远程传输环境。最后,应用层确保主机数据的安全,对存储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纵向防御体系。物联网的信息数据由感知端获取,通过网络传递至应用层,历经的过程就是纵向手段。建立纵向防御体系,使物联网的各层级间有适度的安全隔离,可以有效规避安全隐患和风险。感知端获取数据信息时,需要与网络层有通路,以可行的手段得到网络层的认可,方可实现数据信息的传输;应用层与网络层之间有适度的边界防护,有效发挥着隔离的作用。所以,数据信息在物联网的整个过程中可以以其完整性形态存在。
2.4 根据等级化的信息建立安全防护策略
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体系是一个整体,可以分为若干子系统,要想确保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的完整和有效,必须针对不同子系统、不同网络域的安全等级而采取不同的安全防护措施,合理选择重点保护或适度保护,以充分发挥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体系的有效性,用等级保护促使物联网信息系统无懈可击 [5]。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对人类生活有着较大的影响和作用,所以保障物联网信息安全是重要的问题。本文对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以及对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体系进行了有效研究,为保障人民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良好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云计算;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价值链
一、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其服务将无处不在,且服务应用由用户决定。虽然物联网产业发展环境比较良好,但仍然存在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创新体系不完善,产业链条缺乏融合统一、发展不均衡,链条内外各行业间协作困难多,用户使用成本过高,产业盈利模式未明确和产业环境中的安全等问题。从我国现存的由网络运营商向使用物联网业务的企业客户直接提供通道服务、运营商与系统集成商合作、平台运营模式、应用服务模式或产业联盟模式等物联网商业模式可以看出,这些模式都不是从价值创造、维护和实现的角度提出的,而是从技术的角度提出来的,缺乏对设备商、集成商等重视,也忽略了客户的潜在互动价值和产业链的发展均衡问题。
二、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产业链商业模式结构构建与分析
借鉴李卓贤(2011)结合云计算技术提出的云聚合模式思想和陈志刚、韩正君(2010)提出的“物联网的本质是信息的聚合重构的,而物联网信息聚合服务的本质是价值的聚合和重构”,并比较现存的模式和对云平台化运营发展模式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将云提供商作为物联网产业链参与者参与到以网络运营商为主导的物联网云平台化运营发展模式的产业链当中(如图1所示),对整个产业链结构进行优化。在用户缺乏独立提供该服务的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情况下,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产业,即采用物联网云运营平台是一个可行有效的选择。
一般地,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应从元器件到设备、从软件产品到信息服务,物联网每个功能层都包含了硬件产品、硬件设备到软件产品、系统方案,还有行业应用系统的运维服务。其结构包括感应设备提供商、网络设备提供商、网络运营商、软件及其应用开发商、系统集成商、物联网运营及服务提供商等六大环节。物联网运营商利用云平台和服务提供商提供的资源,将云服务与物联网服务等其他内容通过计算等处理整合后存储在云平台的数据池中,然后按照终端用户的需求,将所需的服务或内容通过互联网络传送给终端用户。在这个平台上,物联网服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网络运营商以及终端用户等参与者都可以交流互动,可以有效地避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并且信息共享程度高。
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延伸和扩展,主要表现在:(1)信息多源化。(2)管理半径增大。(3)管理粒度细化而精确。(4)以被实时监控管理。(5)服务提供方式多样化。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产业可以通过物联网云平台为产业链上的各环节企业提品、信息和咨询服务等,使链式服务上升至网状式服务。(6)推进其他产业优化。由于自身渗透性强的特点,物联网产业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渗透到驱动物联网发展的工业、农业、环保、安全等应用产业,帮助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将物联网技术应用集成至产品中以实现产品升级,提升附加值与竞争力,产生更多市场与物联网产业相关的延伸产业。
三、总结与展望
基于云计算的由网络运营商主导的物联网平台化发展模式通过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物联网运营平台,从而使云平台及服务提供商参与到物联网产业链中,降低物联网产业建设和维护成本,提高了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加强产业价值链的薄弱环节,从而提升整条价值链的竞争力,在物联网产业和云产业交叉过程中获取利润。而在技术标准欠缺、各方利益机制及商业模式尚未明显成型等的背景下,发展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的同时存在如何实现跨行业的信息共享和保证公共数据安全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卓贤.云聚合:物联网商业模式的可行选择[J].通信世界周刊.2011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