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个人规划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语言文学个人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正确的生涯规划有利于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职业方向,明确未来的职业目标。如何进行职业选择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步骤,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对于未来人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片面追求机关、文秘,教师等类型的职业,并且选择上更倾向于沿海发达地区。其不知,不适合自身的发展,再好的职业也谈不上“理想”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一个“认识自己”“分析环境”“合理选择”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解决自己一生“干什么”“何处干”“怎么干”“以什么样的心态干”这四个最基本的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限制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校中文系的主力专业,专业比较偏向文科方面。大部分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毕业方向都偏向于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杂志编辑、文案策划人员等。有大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认为就业方向过窄。社会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需求已经饱和。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传统固有专业,社会需求虽然在不断增大,但总体来说还是趋于饱和,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
(二)专业选择的盲目性
专业的选择往往决定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和领域。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专业,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样能实现专业与职业的对接,才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相反,则会阻碍学生的成功。现在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一无所知,一点儿也不了解,导致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不高。这样的情况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会在他的求职道路上起消极的作用。
三、如何解决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要有科学明确的规划理念
1.珍惜自己的兴趣。当你对某种职业感兴趣时,即便职业本身可能是枯燥无味的,你也会感到兴趣盎然,工作起来也是精神饱满、干劲十足。专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感兴趣,则能发挥他的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长时间工作也不会感觉到疲劳;相反,如果所从事的职业不是自己感兴趣的,那么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30%,而且短时间的工作都会让自己感到疲倦。众多的研究和结果显示,在设计职业生涯时也要考虑学生的性格、气质、能力等。
2.要看准社会的需求。当今社会的需求在不断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寻求工作时,首先要把社会需求作为首要考虑因素。任何人的发展都要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脱离了社会需求进行自我设计,注定是没有前途的。因此,大学生在进行生涯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满足社会需求,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二)正确把握规划的整体策略
1.全面进行自我定位。回答“我是谁”“我会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等一系列问题。每个大学生对自己都要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摆正自己的位置、相信自己的能力。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择业时,缺乏自信心和勇气,对于原本有把握的事情总是扭扭捏捏做不好。特别是在面对自己向往的、感兴趣的高职位、高薪酬的单位时,往往会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自信心,从而丧失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要清楚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明确自己适合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优势。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不但要准确地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善于分析自己的性格特征,最重要的是,要综合考虑自身的优点和所具备的条件。
篇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审美教育;实施
近年来,汉语言文学教学逐步成为大学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提高汉语言文学的实际教学效果,将审美教育有效的融入到现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至关重要,对于进一步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际效果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推动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化发展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是学生迈向社会所必需的教育体制之一。
一、审美教育的概述
(一)审美能力的含义
所谓的审美能力是对审美感受、鉴赏、想象以及创造能力的总称。其中,审美感受能力是开展审美活动的出发点,是完成整个审美过程的基础和前提,主要是指审美主体通过感官获得美感的能力,也是审美能力四个组成部分中最基本的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则是指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辨别、理解和评价美的能力,其中对美的辨别是完成审美教育的关键;而审美创造能力则是人们根据美的规律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审美能力的培养
首先,培养审美理想。由于审美理想可以指导创造美的活动,更是在审美创造中起支配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动力,因此,应该首先进行审美理想的培养。其次,培养创造美的心理素质,这是因为创造美不仅需要感知和理性,而且需要想象力和情感。最后,通过对个性特点的发挥,创造出新意美。想要创造出全面、和谐的世界,每个人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征和优势,实现对美的追求的自由。
(三)审美教育的作用
1、培养审美能力,提升个人竞争力
审美教育不仅局限于基础层面的提升,对于学生内在综合能力的提高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审美教育的实际推动下,学生可在培养良好精神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对自身综合能力进行有效提升,从而保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个人竞争力。
2、培养审美情感,塑造健全人格
审美情感的培养能够为学生身心健康提供有效的帮助,使学生可在思维逻辑及道德意志等方面逐步向完善化迈进,这便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和谐的全面化发展,继而进一步健全学生的人格。
3、调整审美心态,摒弃功利之心
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对于物质的追求较高,使其难以正确的对相关知识加以探索,进而使学生间产生争名夺利及过于向往物质生活的情况。而审美的心态的调整能够避免对于物质的过度追求,使学生能够正确的对待名誉与财富,继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在校园内进行相关的知识学习及开展相关方面的活动,这便能够为学生未来阶段的实际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4、建构审美心理,坦然面对窘境
审美心理的构建能够帮助学生更为坚强的面对困境及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的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运用良好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从而帮助学生在道德意识及思想意识方面加以提升,以此在明确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及社会道德观念。
5、丰富审美情趣,健全独立人格
独立人格的健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对美好事物的兴趣爱好有着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逐步的对自身加以完善,同时亦能够为学生的实际发展提供有利的审美空间,使其能够深刻的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人格缺陷,以此使学生能够通过升华精神境界的方式来进一步完善其独立人格。
6、培养审美情操,实现高尚精神
培养审美情操能够进一步提升审美主动性,使学生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正确的看待社会。大学阶段的学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反应较为强烈。不正确的社会问题意识可对学生实际品质精神产生影响。而审美情操的培养则可让学生正确的对社会问题加以评价,使其实现培养高尚精神的基本目标。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文化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其相关专业学者数量相对较多,但实际质量却难以保障,使汉语言文学呈现专业人才匮乏等相关方面问题。汉语言文学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大多数院校对于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安排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良好的意识,这便难以为汉语言知识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知识学习帮助。即使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设计仍存在一定的不合理问题,使学生对汉语言知识学习的兴趣有所下降。其次在知识考核方面。由于汉语言文学知识学习过于重视对于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视了对实践知识的探究,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学生不具备自我实践能力,因此该考核制度无法确保学生的实际学习质量。最后在学习认同感方面。由于部分学生缺乏对汉语言文的价值认同,同时受专业选择被动性影响,使学生无法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产生共鸣,此时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便无法按照学习规划有序的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继而导致学生成绩的下降。
三、审美教育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实施
(一)审美因素和艺术境界的挖掘
很多文学作品都具备审美因素和艺术境界,这些东西需要人们去挖掘。因此,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文章所描绘的美的同时,帮助其切身感受到文章内部所渗透的情感,使其能够了解和掌握文章外部所表现出的结构形式,并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使学生切实地体会到文章所蕴含的意境美。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
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意识有着重要作用,是推动学生逐步向正确学习方向迈进的重要手段。审美教育能够改变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认识,使其对汉语言文学产生一定的好感,从而使学生愿意主动的接触汉语言文学知识,这便迈出了审美教育渗透的第一步。大学阶段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远不如初中及高中阶段强烈,但其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里却相有增无减,因此在进行审美教育过程中,应充分的利用学生的猎奇心里,通过该方法来提高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此时学生便能够自主地探索相关知识的基本特点,并自行对其进行发掘,继而为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设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审美教育在课堂中的渗透
对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能够提高审美教育在课堂中的实际作用。汉语言文学教学主要以采用由浅及深的教学方式,通过不断的深入探索来找寻汉语言文学中的意识风格,以此来体现审美教育的课堂教学效果。如在对重点及难点知识进行教学工作过程中,可将审美教育及汉语言文学知识共通性进行充分的结合,使其能够有效的融入到实际的汉语言文学中,从而让学生能够明确汉语言文学中审美方向,此时便可更为深入的开展审美教育工作,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审美意识,从而为学生审美观念的养成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审美教育需从最基础的教育环节开始,通过逐步深入教学课程来为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从而使学生形态意识及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发生改变,同时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个人人格及实际道德水平,从而为学生汉语言文学知识学习提供基础知识层面的帮助,此时便可以以审美教育为基础,有效的开展下一阶段h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工作。
篇3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109-03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校的分类定位被确立为三种基本类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专业性应用型多科性或单科性的大学或学院、职业性技能型高校。1998年以后升格的300多所新建本科院校多属第二种类型,其人才培养,正在朝着“从象牙塔学术型人才培养走向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和民众谋生就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琼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进行新一轮的专业综合改革,在专业建设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实习实训模式、信息管理平台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的育人成效。
一、制订“一体两翼”式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1.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明确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专业认真研究了国内二十多所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方案,借鉴兄弟院校成功办学经验,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汉语言文学专业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对专业建设转型发展进行顶层设计,2011年报海南省教育厅批准改为非师范专业,但并不是丢掉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而是探索构建应用型与师范性统一、师范性与民族性相融,能力为本,素质为本,“一体两翼”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明辨明晰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为“口才、诗书、文笔、技能”,进一步提出核心能力培养的措施,围绕核心能力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明确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目标、标准、路径、措施、方法、平台等,对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具有参考价值。
2.重新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核心课程建设精品化,整体构思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策略。汉语言文学专业组织专业教师认真研究,充分比较了教育部1998年版和2012年版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发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定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核心课程和实践环节内容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2012版的“专业目录”取消了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将汉语言文学(师范)与汉语言文学合二为一;其次,2012版确立8门核心课程,比1998年的22门减少了14门,并首次将《写作》定为核心课程。再次,实践环节突出写作训练和教学实习,增加“文化考察”环节,突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些变化明确释放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由单一培养师范生转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信号。专业通过比较,明确核心课程一定要“精”,不追求“多”和“深”,也不追求紧跟时髦,而是按照“专业目录”要求开设《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世界文学》、《写作》等8门教育部规定的核心课程,增加这些核心课程的学时学分。同时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增强专业核心课程的精品意识。从师资队伍、教材建设、课程大纲、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科研成果等方面加强建设。经过6年有步骤的规划建设,目前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8门核心课程中,拥有6门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和4个省级、校级教学团队,真正实现了核心课程的精品化。
3.整体构思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在进一步强化核心课程的内涵的同时,争取每一门核心课都有延伸性的选修课。改变专业任意选修课划分过细,并有重复的现象。改变文学课程的原典阅读比较薄弱的现象。开设了经典精读或导读课程。核心课程的设置与选修课的开设形成立体融合、相互支撑的格局。
4.加强民族文化课程的建设。在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学校教育中黎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基于黎族文化资源的地方课程的开发研究”等科研项目的带动下,专业课程内容改革走向深入,陆续开设了《海南文化概论》、《海南黎族文化概论》等课程。通过地方文化课程的讲授,激发学生研究地方文化的热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届毕业论文选题中,海南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研究成为同学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
1.基于“文本细读”的课程内容改革与建设。随着高等教育育人理念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教学方法改革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突破口。基于文本细读的合作式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源于当前文学课程教学的困境,在指导中文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试讲时,我们发现教学的技巧和一般方法是学生易于掌握的,最难的是他们不知道怎么进入文本分析,自己认真阅读过的文学作品非常少,几乎不具备解读作品的能力,一旦遇到具体的文本语言问题就无从把握。大学的文学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重视文学思潮和史料知识,轻文本细读的问题,文学专业课在学生的理解中只不过是背熟作家生平、主要作品以及文学史意义而已,在浮躁的心态下,学生们倾向于阅读一些经典作品的简缩本、了解一些故事的梗概、写一些印象式的读后感或概念式的说教。课堂上的文本分析则越来越走向简单化和程式化。针对这些问题,本专业尝试实施基于文本细读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改革,该项目2014年获得省级教改项目立项,强调主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原典作品阅读,在课程建设上从三方面加强力度:文学类课程以作品阅读阐释为核心,辅以文学史线索;试题多从理解作品角度出发,增设原典导读课程。增设课外古诗文背诵的实践必修环节。通过这些做法加强学生对原典作品的阅读深度。
2.基于“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为了改变文学课程大班教学困境,同时也为了解决学生文学理论知识概念认知与学生文学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升的教学冲突,我们对教材具体内容的讲授环节上积极开展了基于文本细读的合作式教学方法改革。首先,把以往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文学史课程进行提炼,对不同时期的文学史教学注重以经典文本细读为主。其次,在课程上注重研究性课程的开发,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和将来的发展需求为依据来开设。如开设读书报告实践课程,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名著细读,提交读书报告,以读书会的形式进行研讨交流。再次,将课堂知识讲授与合作式小组研讨相结合,变课堂教学“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变课堂讲授“讲到没有问题”为“讲出问题”。根据教材及相关备课资料,教师事先分配研讨任务,确定讨论焦点――指定具体文本,明确文本细读的内容和研讨的题目,分发拓展阅读资料或告知资料检索途径,同学在备选研讨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查阅资料,学习委员对讨论题目进行分类、分组,并确定组长,每组6人左右,8人一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文本研究性细读,并写出个人学习报告,之后小组内进行充分讨论,并形成汇报课件,由一人代表进行汇报。
经过6年的实施,基于文本细读的合作式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知识学习和研究应用能力。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文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文学理论学习向实践能力迁移;合作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对课堂的参与度。第二,有利于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对改变高校文学课程课堂照本宣科、盲从教材、效率低下,学生被动学习等状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第三,促使教师关注学科发展和研究的前沿动态,引入最新的研究内容,给学生指出发现问题的空间,留出探究的空间。第四,通过文本细读,教师有了自己的阅读体会,教师也在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文本解读,在教学中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从教学层面上说,文本细读教学法还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吐故纳新,改变一个讲稿用几年的状况,促进教师做教学反思,从而提高教师水平,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三、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
1.实践教学大纲完善。本专业在2013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前已组织全体教师对专业核心课、选修课、集中性实践环节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培养方案上体现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的“全过程”培养,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拟定《汉语言文学专业背诵熟读篇目600篇》、《汉语言文业必读书目100本》,写作训练4年不断线,有各种文体类型的写作训练,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一体化。为了强化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增强人文素养,增设《诗文朗读与背诵》实践课程,为了解决学生毕业论文选题难的问题,增设《论文选题与写作专题训练》,为了开阔文化研究视野,同时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专业目录及介绍》要求,增设《海南文化考察》实践课程。
2.特色项目。毕业论文写作呈现鲜明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研究特色。许多毕业论文写作呈现鲜明的海南地域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研究特色,其中不乏优秀毕业论文,如校级优秀论文《海南黎族民间故事中英雄人物》、《黎族民间故事中的机智人物》;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促进了毕业论文指导,如2014年省教育厅科研课题“黎族与其他百越后裔民族民间故事比较研究”,2014年海南省哲学社科科学研究课题“海南黎族民间故事中世居黎族历史研究”,黎族民间故事研究成为毕业论文选题的一大亮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诗文创作、论文写作、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朗诵比赛、创业大赛、研究生考试中表现突出,成果丰硕。学生在各类诗词楹联刊物上发表作品百余篇,部分作品在中国诗词界最高刊物《中华诗词》发表,海南省诗词学会、海南省楹联学会专门为我校开设师生创作栏目,许多毕业生在我省各地成为诗词楹联教学和创作的骨干和新秀。
四、继承师范办学优势,积极参与“国培计划”顶岗支教实习,培养学生服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综合素质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较长的师范教育办学历史,积累了教师培养的宝贵经验,教师的培养实际上也属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范畴,因此,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改为非师范专业,但仍然继承师范办学的优势,积极参与“国培计划”顶岗支教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汉语言文学专业分别派出了两届毕业生参加海南省教育厅“国培计划”顶岗支教,为海南少数民族地区9个市县的57所初中学校提供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参与“国培计划”顶岗支教的实习生留下数百万字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顶岗实习记录汇编》,完整记录了在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三个半月的实习经历,师范生面对真实教育情境的困惑与难题对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提供了参考。
五、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校文科中的传统基础学科,办学历史都比较长,“在全国同类专业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固有的基本教学内容与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上,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破原有的教学理念,增强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性的问题,以上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是我们在长期专业建设中的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作为一项教学成果获得了2014年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成果的获奖激励着我们在专业改革发展上继续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7.
篇4
关键词:就业导向;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
一、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优势和作用
1.传统的汉语言专业教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突出的地位。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在于汉语言文学的现象和文学规律,是现代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和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紧密,一方面需要提升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另一方面则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社会科学知识的人才,是对社会发展具有中流砥柱作用的人才。教育的精神力量和人的综合素质共同决定了人文素养底蕴的厚度,一个国家要实现兴旺发达,不仅仅要在科技创新能力上更胜一筹,还要在人文素养上更上一层楼。人文素养在人的可持续发展和其他专业的开拓和研究上起到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人文素养决定了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在汉语言文学和人文学科、自然学科日益交融和渗透的时代背景下,不仅仅其自身的专业学科发展日益重要,去对其他专业科学的辅助作用和辐射作用也越来越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
2.汉语言学科发展相对成熟,具有深远的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高校中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的教学和实践中已经成立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体系已经非常成熟,具有专业的扎实基础和雄厚的整体实力,在核心竞争力、重点学科和国家级科研项目都上都远远超过其他专业和学科,形成了很多高质量的学科研究成果,一方面具有德高望重的的、影响力深远的专家和教授,另一方面则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有活力的青年教师,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相互衔接的师资队伍。另外,还形成了一批具有专业特色的精品课程,带动了全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提升了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学模式陈旧落后。不管是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学中还是在其他专业科学的教学中,教学模式上都存在着类似的弊端和缺陷,那就是教学模式老套、死板,课堂氛围对学生失去了活力和吸引力,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调动起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依然采取灌输式思维,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被动的和消极的,掌握知识的效率非常低。在掌握知识的时候还只局限在课本之上,没有将知识结构体系的发展纳入到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导致所学和所用相互割裂、难以衔接。高校的汉语言专业教学模式一直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这和高校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宗旨相背离。
2.教学方法单一。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历史悠久,前人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今专业教师和学者的研究大多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并没有多少的创新之处,这导致教学模式已经相对成熟和固化,教学模式的成熟使其变得根深蒂固、难以撼动。即便我国教育模式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国家对高校教学模式创新提出了开拓创新和突破枷锁的重要要求。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却一直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没有发生实质性的转变。部分教师依然沉浸在传统得到填鸭式教学方式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大大挫伤,学习效率一直难以提升。
三、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上来看。自从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就已经从传统的精英教育和学历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和职业教育。大众教育要求高校必须扩大办学规模、多元化模式,实现教学目标和层次的多样化。但是高等教育扩张带来的一个直接的问题就是高校毕业生几何式增长,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相关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只有一百多万,而短短的十几年之后,每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毕业人数已经达到了900多万,数量增长之多令人瞠目结舌。新成长的劳动力已经进入到了就业高峰期,高校毕业生增强大导致了就业压力达到空前的高度,高校毕业生数量和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紧张。在教育发展新趋势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难题相互矛盾的情况下,高校各个学科和专业的发展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汉语言温煦专业亦是如此。在连续扩招的情况下,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已经达到了饱和,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高校教师需要进行深入地调查和研究,总结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时而动,将专业教学的改革作为大学教育改革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让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的培养趋势趋于一致。
2.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上来看。近年来高校生就业形势严峻一部分原因是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激增,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到以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社会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凸显,岗位和职业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大学生职业选择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多元性,原有的人才类型和社会发展需求渐行渐远,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与用人单位之间难以吻合,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落后于时展的速度,改革不乏相对滞后。时代在发展,社会分工在细化,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汉语言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仅需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审美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交际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教学科研、文学创作、广告策划、新闻宣传中发挥自己的综合能力。从目前的就业形势上来看,市场营销、新闻、媒体、广告和出版行业对汉语言专业的人才需求比较大,汉语言专业在人才培养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并适时地调整培养的方向,让学生一方面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具备满足社会岗位工作的需求和要求。否则,学生在离开校门之后面对工作岗位则会显得束手无措、无能为力,难以成为合格的应用性人才。如何将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必须要思考的重要一点。
四、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途径
1.进行课程体系升级,变革人才培养方式
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应该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原则,将教学方针定位在实现学生发展层面上,积极动态地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应用型人才就是立足于就业为导向的、在一定知识体系基础上具有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应用水平的人才。课程建设改革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为了很好地提升高校汉语言专业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这一教学目标,高校就要致力于课程体系的改革,反思现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存在的弊端,在精确把握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探索汉语言专业教学的教育规律,改革和变革传统的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教学资源配置和课程体系规划,实现知识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的转变,让汉语言专业学校教育和未来的职业岗位需求紧密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使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
高校在变革汉语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时应该把握应用性和特色化的原则,开设的专业课程要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普及度已经非常高,大数据、云计算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而对网络编辑人才的需求量则会大比例上升,汉语言专业人才依然是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所需人才的主体部分。高校教师要根据未来行业发展需求、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来开发应用课程,提高这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比重,提高计算机能力以应对办公自动化、交际信息化、影像化的时代特征。
2.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在汉语言教学课堂之外,教师还要注重第二课堂的训练,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巩固学生课堂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各类社团活动之中去,为学生改革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顺利从学生过渡到社会人角色。
其次,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大职前培训的力度。积极借用、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课外训练平台,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学校与实习基地间的直接通道,扩大实习基地的选择范围,可由原来的学校、机关、新闻媒体扩大到社会各行各业,以适应毕业生实习多样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金璐璐,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教学模式探微――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篇5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我国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出现了诸多造诣较高的文学大师,将我国文化不断传承下去。但是现阶段,有诸多问题出现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中,制约到了就业率的提升,培养出来的人也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亟需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1.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
1.1有较高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
在现代教育模式下,要求汉语言专业的人才具有更高的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且在口头表达中,能够将自己的想法给融入进来,展现自身的文化内涵,通过简短语言来解决问题;在书面写作方面,除了能够文学创作及评论之外,还需要将自己的风格展现于作品中。
1.2有较为完善的人文修养
在高校教育中,除了将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外,还需要做好人的培养工作,大力培养学生精神。通过一些案例,让学生们对人的本质概念进行掌握,通过学习,对人的心灵真善美正确认识,逐步提升个人素质,与不断变化的社会所适应。
1.3优良的工作素质
大学生未来必定要参与工作,那么就需要具备优良的工作素质。在过去的培养模式下,学生们往往不够勇敢,缺乏相应的工作知识,态度不够踏实。那么在未来的人才培养中,需要对课程体系合理安排,大力营造文化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踏实的工作态度。
2.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法
2.1对专业课程合理系统设置
在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时,需要将社会发展形势及对人才的需求等内容充分纳入考虑范围。对于深造类学生,设置语言和文化两个类型的考研课程,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也可以得到提升。合理设置应用类课程,部分学生因为对编辑工作或者文秘工作比较喜爱,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那么就需要结合这些工作的特点,合理设置课程,将写作能力要求给凸现出来,地将编辑课程、写作课程等作为重点,以便与工作需求所适应;而部分学生希望踏入教育行业,则设置教育课程,如教师技能、心理课程、演讲课程等方面的内容,促使学生素质得到提升,能够顺利的投入到我国教育事业当中。在具体培养中,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优势和需求,合理选择课程,对未来发展方向有机规划,获得健康发展。
2.2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要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大力创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充分激发出来。在改革过程中,需要从教学活动全过程出发,增强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有机结合课堂示范与课外阅读指导,将测试制度严格构建起来,促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教师要将重点和难点给突出来,科学引导,结合课堂实际情况,安排一些环节,让学生自由讨论和交流,对其创造性思维大力培养。要做好课外辅导工作,对于学生的学术研究,给予积极鼓励和帮助,以便促使学生的理论研究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2.3强化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要对专业见习合理组织,在见习过程中,对现代汉语言文学有效体会。通过实际的岗位活动,分析和利用学校学习到的专业知识。通过专业见习,学生们能思考和复习学习到的知识,还了解如何在实践工作中具体应用。将顶岗实习活动组织开展下去,以便有效衔接未来就业,促进未来工作的顺利实施。本专业比较的特殊,用人单位的人员填补需求不搞,那么学生实习单位就不可能为同一个,且教师也无法有效开展指导工作。在实习过程中,用人单位也会开展考察,但是不同行业有着差异化的用人标准,学生实习过程中取得不一样的结果。那么学校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考核标准合理设置,这些考核通过了之后,方可以参与到工作中。
3.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创新,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此外,还需要大力建设师资队伍体系,保证其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丽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浅析[J].科技展望,2014,5(10):123-125.
[2]陈岚.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J].学习月刊,2014,6(18):55-57.
篇6
在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学校教育中黎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基于黎族文化资源的地方课程的开发研究”等科研项目的带动下,专业课程内容改革走向深入,陆续开设了《海南文化概论》、《海南黎族文化概论》等课程。通过地方文化课程的讲授,激发学生研究地方文化的热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届毕业论文选题中,海南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研究成为同学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
1.基于“文本细读”的课程内容改革与建设。随着高等教育育人理念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教学方法改革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突破口。基于文本细读的合作式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源于当前文学课程教学的困境,在指导中文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试讲时,我们发现教学的技巧和一般方法是学生易于掌握的,最难的是他们不知道怎么进入文本分析,自己认真阅读过的文学作品非常少,几乎不具备解读作品的能力,一旦遇到具体的文本语言问题就无从把握。大学的文学史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重视文学思潮和史料知识,轻文本细读的问题,文学专业课在学生的理解中只不过是背熟作家生平、主要作品以及文学史意义而已,在浮躁的心态下,学生们倾向于阅读一些经典作品的简缩本、了解一些故事的梗概、写一些印象式的读后感或概念式的说教。课堂上的文本分析则越来越走向简单化和程式化。针对这些问题,本专业尝试实施基于文本细读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改革,该项目2014年获得省级教改项目立项,强调主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原典作品阅读,在课程建设上从三方面加强力度:文学类课程以作品阅读阐释为核心,辅以文学史线索;试题多从理解作品角度出发,增设原典导读课程。增设课外古诗文背诵的实践必修环节。通过这些做法加强学生对原典作品的阅读深度。
2.基于“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为了改变文学课程大班教学困境,同时也为了解决学生文学理论知识概念认知与学生文学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升的教学冲突,我们对教材具体内容的讲授环节上积极开展了基于文本细读的合作式教学方法改革。首先,把以往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文学史课程进行提炼,对不同时期的文学史教学注重以经典文本细读为主。其次,在课程上注重研究性课程的开发,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和将来的发展需求为依据来开设。如开设读书报告实践课程,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名著细读,提交读书报告,以读书会的形式进行研讨交流。再次,将课堂知识讲授与合作式小组研讨相结合,变课堂教学“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变课堂讲授“讲到没有问题”为“讲出问题”。根据教材及相关备课资料,教师事先分配研讨任务,确定讨论焦点———指定具体文本,明确文本细读的内容和研讨的题目,分发拓展阅读资料或告知资料检索途径,同学在备选研讨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查阅资料,学习委员对讨论题目进行分类、分组,并确定组长,每组6人左右,8人一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文本研究性细读,并写出个人学习报告,之后小组内进行充分讨论,并形成汇报课件,由一人代表进行汇报。经过6年的实施,基于文本细读的合作式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知识学习和研究应用能力。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文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文学理论学习向实践能力迁移;合作式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对课堂的参与度。第二,有利于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对改变高校文学课程课堂照本宣科、盲从教材、效率低下,学生被动学习等状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第三,促使教师关注学科发展和研究的前沿动态,引入最新的研究内容,给学生指出发现问题的空间,留出探究的空间。第四,通过文本细读,教师有了自己的阅读体会,教师也在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文本解读,在教学中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从教学层面上说,文本细读教学法还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删繁就简、吐故纳新,改变一个讲稿用几年的状况,促进教师做教学反思,从而提高教师水平,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三、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
1.实践教学大纲完善。本专业在2013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前已组织全体教师对专业核心课、选修课、集中性实践环节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培养方案上体现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的“全过程”培养,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拟定《汉语言文学专业背诵熟读篇目600篇》、《汉语言文业必读书目100本》,写作训练4年不断线,有各种文体类型的写作训练,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一体化。为了强化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增强人文素养,增设《诗文朗读与背诵》实践课程,为了解决学生毕业论文选题难的问题,增设《论文选题与写作专题训练》,为了开阔文化研究视野,同时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专业目录及介绍》要求,增设《海南文化考察》实践课程。
2.特色项目。毕业论文写作呈现鲜明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研究特色。许多毕业论文写作呈现鲜明的海南地域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研究特色,其中不乏优秀毕业论文,如校级优秀论文《海南黎族民间故事中英雄人物》、《黎族民间故事中的机智人物》;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促进了毕业论文指导,如2014年省教育厅科研课题“黎族与其他百越后裔民族民间故事比较研究”,2014年海南省哲学社科科学研究课题“海南黎族民间故事中世居黎族历史研究”,黎族民间故事研究成为毕业论文选题的一大亮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诗文创作、论文写作、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朗诵比赛、创业大赛、研究生考试中表现突出,成果丰硕。学生在各类诗词楹联刊物上发表作品百余篇,部分作品在中国诗词界最高刊物《中华诗词》发表,海南省诗词学会、海南省楹联学会专门为我校开设师生创作栏目,许多毕业生在我省各地成为诗词楹联教学和创作的骨干和新秀。四、继承师范办学优势,积极参与“国培计划”顶岗支教实习,培养学生服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综合素质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较长的师范教育办学历史,积累了教师培养的宝贵经验,教师的培养实际上也属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范畴,因此,虽然汉语言文学专业改为非师范专业,但仍然继承师范办学的优势,积极参与“国培计划”顶岗支教实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汉语言文学专业分别派出了两届毕业生参加海南省教育厅“国培计划”顶岗支教,为海南少数民族地区9个市县的57所初中学校提供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参与“国培计划”顶岗支教的实习生留下数百万字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顶岗实习记录汇编》,完整记录了在海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三个半月的实习经历,师范生面对真实教育情境的困惑与难题对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提供了参考。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大学语文 定位 教改
1996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曾明确规定:“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的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1996年国家教委高教司按照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路组织编写了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因此,“大学语文”在我校的教学地位也得到了肯定,课程建设也逐渐走上正轨,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目前开设“大学语文”本、专科83个专业中有52个是理工科专业的现状。如何在理工院校的视野下进行“大学语文”教学,也有不少问题值得反思和解决。
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
2004年以来,“大学语文”一直作为我校大一各理工科学生的选修课30学时和各文科学生的必修课45学时,自2005年起,学校将“大学语文”列入基础平台。在2006年中央公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后,“大学语文”被学校确定为学生的通识平台必修课。而2010年起,学校明确“大学语文”课时的开设统一为30学时。从上可知,“大学语文”经历了从选修课到必修课的阶段,课时也从理工科专业30学时,文科专业45学时调整到不分文理统一为30学时。随着学校这一政策的调整,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修养方面所起的作用,作为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的人文学院中文系也进行了相应的教学内容调整和教学改革。2005年9月中文系召开“大学语文”专题讨论,围绕“大学语文”作为基础教学平台课程制定相应的教学实施方案。2008年8月-11月,课程组根据人文学院中文系学科建设与课程规划的要求,为配合大学语文教学开展与精品课程建设,在范崇高老师的组织下,先后5次召开了《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会,并有效地组织相关教师开展了教材的编著工作。2009年9月起,我校大一新生全面开始采用这部教材。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由于“大学语文”课程理念不断的改革,由于学校对于“大学语文”政策的不断调整,特别对于理工院校“大学语文”任课教师而言,对于开设这门课程的终极目的把握不够准确,认识有些模糊,因此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大学语文”教学整体把握不够好
由于受传统“国文教学”思想和“补课”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注重讲授文选中的基础知识如《论语》、《孟子》等选篇,侧重给学生讲授字、词、句的意思和用法,相对忽视孔子等先人思想的介绍,更少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文化层面上的熏陶和审美教育。
此外,在四川理工学院“大学语文”开设在大一并且只开设一学期,总课时为30学时。由于课时太少,教师多是选讲教材中少部分作品,而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经典文章,外国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分析介绍不够,同时忽略了汉语基础、应用写作的讲解。因此,造成了对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把握不够好,忽视了理工科学生对于“听、说、读、写”训练的需求。
2.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把握不够完美
目前,学校“大学语文”的任课教师都是“兼”课教师,他们普遍担任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他们专业也各不相同,如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美学等等。专业课要求教师对本学科的知识要扎实、深厚,这一点教师们都能做到,但相对而言,教师对其他学科知识了解则较少,更谈不上深入。而“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难度系数大的课程,它涵盖了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汇聚了各种文化元素,讲授“大学语文”教师们普遍感受,讲到自己熟悉的专业学科时,得心应手,讲到自己不熟悉的专业学科时,则感到力不从此心,捉襟见肘。因此,教学方法显得单一、机械,教学艺术更为一般。
3.教学理念滞后,课堂教学方法和效果良莠不齐
现代社会在判断教育的价值上更多注重于强调培养人才的创新性、人际交流的建设性、身心发育的协调性,那么具体课堂教学的理念应该有新变化。而现在大学语文教学课堂上,仍然存在着单一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滔滔不绝的讲、面面俱到的教,没有充分运用讨论式、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手段,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积极性。同时对于理工科学生,他们的语文基础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整体水平普遍不高,没有灵活多样的讲授形式更无法吸引学生的对语文的兴趣,“大学语文”课堂往往成为他们学习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之地。
三.改进“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思路、方法
目前,学校越来越重视“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修养方面所起的作用,作为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的人文学院中文系也将之列入为其重点建设的课程之一。因此,针对上述现状本文有如下几点思考。
1.找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学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到底要让学生得到些什么?这是问题的关键。虽然从上到下,都在践行“文化素质”的目的,但由于我们任课教师在潜意识里的“专业”色彩过于浓厚,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色灌注其间:教语言课的老师重在字词句的讲解,教文学课的老师重在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教理论课的老师重在审美教育。所以,“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首先应“定好位”,找准了定位,才可能编写出行之有效的教材和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
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因此,“大学语文”在理工院校的定位是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能正确地熟练地使用祖国语言,提高自身的思维表达能力、阅读分析鉴赏能力与写作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人的尊严和使命感,更加有助于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人格,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正确认识人类共同发展的需要与追求等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确定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
2.因材施教,注重实效
在四川理工学院“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对象,主要是理工、经管、政法、艺术类等非中文专业的大学一年级学生。针对理科生教学时,应发挥理科生的长处,侧重理性分析,也应针对理科生的短处――汉语言基础知识不够牢固、表达不够清楚、流畅、等问题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同时,更重要的是许多理科生喜欢做数理化的练习题,而疏于中外文学作品的阅读。因此,在教学中应重点引导他们阅读作品,并用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去引导、教育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人类精神财富的魅力,受其熏陶,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自己的素质。针对艺术类学生教学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般来说,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不够扎实、显得薄弱,但他们内心充满着对生活的欲望,热情活泼,敏感极端,有一种表现欲,如给他们讲一些理论知识、专家观点学生多半不会感兴趣,但如能联系实际,讲“仁义礼智信”在今天的意义,现代大学生如何做一个具有仁慈仁爱精神、讲究道义、懂礼貌、有智慧、讲诚信的现代君子,也许学生更易接受理解。
3.以能力提升为基,促进“大学语文”理论教学内容的实践化转向
所谓实践课,它是国家规定的一门有计划、有组织地面向全体学生,以综合实践学习、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注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及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学生自主选择的、探究和直接体验整个过程为主要习得方式,以促进学生情感、行为、认知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以重过程为主、终端结果为辅为评价方式的课程。因此,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实践课对于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非常必要的。
如四川理工学院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有30个理论学时,我们可以在现有的理论课时的基础上增设15学时的实践课,分成5-7次教学实践环节来完成,这也提高了教师教学准备的要求。因为开设实践课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要预先撰写实践课教学大纲和安排实践教学计划才能使学生学有所练并且充分保证实践时间的合理支配。同时,实践课教学环节体系包括课堂实践、课后个人实践和团队实践三个部分。课堂实践包括课堂练习和课堂讨论,与课堂讲授穿行;课后个人实践包括独立完成布置的作业;团队实践则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调研、讨论,完成一个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具有真实事迹背景的专题研究。如根据“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组织学生看教学电影并事先给定学生讨论的主题和内容在实践课中进行集中研讨,也可以选择一些教材上的文学篇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研、资料收集检索、讨论分析、撰写教案,最后利用电子文档和多媒体技术进行讲授,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大学语文”实践课的开设,能够充分调动理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探索与研究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实现理论到实践的第一步跨越。
篇8
姓名:XXX 性别:女
民族:汉 政治面目:团员
学历(学位):硕士 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联系电话:12345678 手机:13901111234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XX大街10号 邮编:100007
Email Address: 呼机:66806688-1234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1997.9--2000.7 中国现当代文学 硕士在读
太原师范学院中文系 1993.9--1997.7 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士
另:其他培训情况
*英语通过国家CET六级考试,通过北京市研究生英语学位统考,英汉互译表达流畅。
*擅长利用Internet进行各种网际信息交流,具有一定网站建设、规划经验
*熟练运用操作html、Frontpage98等工具制作各类网页及特效图
*熟练操作windows平台上的各类应用软件(如Word97、Excel97、Powerpoint
Internet Explorer、Netscape Communicator等)
工作经历
*1999.8---至今 《乡镇企业报》编辑
*1998.9---1999.7 《中国电影报》外国电影版记者
*1997.9---1998.9 中日青年交流中心对外汉语教师
个人简介
我相信,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我对文字编辑工作一直很感兴趣,从中学时期已有多篇文章发表,并担任校刊的编辑工作。多年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使我掌握了较好的文字功底,敏锐的观察力,优秀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关注追踪社会热点的能力。我做事条理性强,乐于与人合作,平时喜爱读书、音乐等。
请给我一个机会,我将还您以夺目的光彩!
本人性格
开朗、谦虚、自律、自信(根据本人情况)。
篇9
民族:汉 政治面目:党员
学历(学位):........ 专业:商务英语
联系电话:..........8 手机:.............
联系地址:............. 邮编:528415
email Address:*8
呼机: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2001.9--2003.7 中国现当代文学
太原师范学院中文系 2003.9--2007.7 汉语言文学专
另:其他培训情况
*英语通过国家CET六级考试,通过北京市研究生英语学位统考,英汉互译表达流畅。
*擅长利用Internet进行各种网际信息交流,具有一定网站建设、规划经验
*熟练运用操作html、Frontpage98等工具制作各类网页及特效图
*熟练操作windows平台上的各类应用软件(如Word97、Excel97、Powerpoint
Internet Explorer、Netscape Communicator等)
工作经历
*1999.8---至今 《乡镇企业报》编辑
*1998.9---1999.7 《中国电影报》外国电影版记者
*1997.9---1998.9 中日青年交流中心对外汉语教师
个人简介
我相信,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我对文字编辑工作一直很感兴趣,从中学时期已有多篇文章发表,并担任校刊的编辑工作。多年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使我掌握了较好的文字功底,敏锐的观察力,优秀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关注追踪社会热点的能力。我做事条理性强,乐于与人合作,平时喜爱读书、音乐等。
请给我一个机会,我将还您以夺目的光彩!
本人性格
开朗、谦虚、自律、自信(根据本人情况)。
篇10
目前,我国的本科专业共分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学科门类(未设军事学学科门类,其代码11预留),下设92个专业大类,共计506种专业。尽管数量庞大,种类繁杂,但依然有规可循――几乎每一个专业大类都可以对应不同的行业。那么,文科生应该如何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来选择专业呢?
文科生都去哪儿了?
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旅游业务由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
可以划分为三类:一是文化产品行业(如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二是文化服务行业(如表演、体育、策划等),三是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饰、形象设计等)。
包括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等。教育行业是吸纳文科生就业的主力军。
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机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于文科生而言,考公务员是进入政府机构工作的不二选择。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五大体系的部分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求学》t望台
从上表不难看出,有志于在金融业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生,最好将自己的学业规划做到硕士阶段。金融学类专业对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英语能力要求较高,选择了这条路,就意味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中国人自古非常讲究同窗、同乡情谊。因此,在我国的金融业内非常讲究圈子(多以大学为纽带)的概念:成为同行的校友之间会相互帮助、资源共享,也会积极地提携后生,所以校友资源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课本所学。曾有新闻报道,中国的投资界逐渐形成了以北大、清华、人大、上海交大、复旦、央财、厦大、武大、北工商等为轴心的几大投资界圈子。事实上,它们也各自在不同的地域和领域里占有优势。例如,在深圳,厦大势力强大;在期货领域,北工商令众豪门低头;在“一行三会”,央财掷地有声;在上海,复旦和上海交大虎踞龙盘……
相关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财务管理、保险学、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等。
《求学》t望台
想要报考公务员,专业是第一道坎。要研究生学历,去考研就行了;要工作经验,在社会上打拼几年也可以了,只有专业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据统计,在公务员招录中,法学类、工商管理类、中国语言文学类、经济学类这四大类专业“身份”特殊,不论是国考还是各地省考,总有大把岗位围着这五大类专业转。
长久以来,“体制内”牢牢地与“稳定”一词联系在一起,因此成为众多年轻人竞相追求一份体制内工作的原因。可一旦进入体制内后,有多少人在一个单位里苦苦地熬着,即便受了委屈和冷落也不愿辞职,把这种辛酸视为幸福的成本。近些年来,随着就业环境向着宽松、自由、多元的方向发展,体制内外就业的区别也正在一步步变小。
相关专业:社会学、社会工作、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汉语言文学、秘书学、新闻学、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法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等。
《求学》t望台
想学师范类专业,优选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或者具有师范背景的高校。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
凡是师范类专业,高校的招生计划上都会标注“师范”二字。师范类专业文理兼招,不过,还是以招收文科生为主。学生毕业时,可以拿到教师资格证,到中小学去应聘。学习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必须有爱心,起码要喜欢小孩子。在招聘教师的人才市场上,学前教育专业、特殊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比较抢手。
相关专业:教育学、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教育技术学、艺术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特殊教育、汉语言文学以及师范类专业。
《求学》t望台
文化产业涉及编辑出版学、数字出版、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导演、动画、文物与博物馆学、会展经济与管理等专业。
这些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正劲。很多城市都在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并逐步建立一批创意产业基地。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培育健康网络文化。”由此可见,新闻出版、影视制作、动画制作等产业都将大有可为,像新闻学、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数字出版、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都会有不错的发展前景。
相关专业:新闻传播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音乐与舞蹈学类、设计学类专业。
《求学》t望台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最能代表发展潮流的新兴产业和绿色产业,更是改善民生的富民产业。吃、喝、玩、乐乃人生四大乐事,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就开始想玩乐了。许多家庭将旅游列入生活计划中,许多单位将旅游作为一项员工福利长期施行。中国地大物博,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各个地方每年都能够开发出许多新景点,旅游资源可谓取之不尽。
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很多,这个专业多年来似乎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中庸状态,但它的就业确实不错。此外,酒店作为旅游的配套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注重质量的旅行社和游客重视。酒店管理专业涉及食、宿、接待、管理等多方面内容,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向都比较高。
相关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小语种专业。
干货分享:国家大力扶持的行业
我们在了解专业所涉及的行业时,除了要了解该行业是否有发展前景,还要了解该行业是否属于国家大力扶持的行业。比如,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这意味着,在文化传媒领域中,具备内容创新优势的公司将从中受益。
那么,在2016年全国两会落幕以后,有哪些文科生可以涉足的行业会在政策东风下“钱景”可期呢?
医疗行业
报告原文:鼓励社会办医。发展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
解读:有志于从医的同学可以考虑此类相关专业。
相关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学、藏医学、蒙医学、维医学、壮医学、哈医学。
老人服务行业
报告原文:支持发展养老、健康、家政等服务消费。
解读:可见,未来为老人提供保健产品或者服务的行业将大受追捧。
相关专业:护理学、康复治疗学、听力与语言康复学。
物流快递行业
报告原文:完善物流配送网络,促进快递业健康发展。
解读:网购越来越红火,快递员也将越来越繁忙。
相关专业:电子商务、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