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及反思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2: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及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及反思

篇1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颇受社会各界关注,各高校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采取了各种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一些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实际情况来看,此项工作在专业化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力军的教师群体,其较为欠缺的专业化水平已成为制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的瓶颈[①],影响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加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步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也逐步成为时代的要求、社会的呼唤。

本文试从多角度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策略提出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规范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须有一支受过系统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尽管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于2001年3月颁布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并于2005年对该标准进行了修订与完善,但是这一标准有别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标准。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兼具双重身份,既是高校教师,又是心理咨询师,但其工作性质又决定了他们既不同于普通的高校教师,又有别于社会机构的心理咨询师。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与一般意义上的标准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要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出台面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标准,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清晰的导向。

二、严把入职关口,规范职业资格认证

作为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求从业教师具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中很多是辅导员或其他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主要以兼职为主、专职教师少,师生比平均达1 :10 986[②] ,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加上由于人手不足,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是疲于应付一些事务性的工作,无暇有深度地开展工作和潜心钻研,这样一种状况很难适应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严把入职关口,积极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要求相关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必须具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所应拥有的良好个人品质与专业情感。相关部门要制定从业人员的专业标准,通过考核等方式颁发资格证书,以保证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论文大全。资格认证可由教育部门规定考核科目,制定考核大纲,只有通过资格考试并经过严格系统的专业训练,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人员才能取得任职资格。论文大全。高校也可以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评估制度,以制度规范职业的专业化。

三、形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的核心和保证,因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培训、规范及管理是很有必要的。相关教育职能部门和高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做到培训计划化、规范化,经不断修改和完善后,逐步形成一个成熟的培训体系。制定培训计划时应注意全员培训和分类培训相结合、专业培训与普及培训相结合、职前培训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培训与督导相结合。培训的内容应包括基础理论培训、方法技巧培训和道德行为规范的训练,不仅使专、兼职教师能够掌握和运用相关理论、方法、技巧,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心理成长的功能,还要使其职业道德和行为符合专业要求。

四、加强个人业务知识的进修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集知识的传播者、心理辅导者、教育咨询者、生涯规划指导者等多种角色于一身,其工作内容涉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人际关系问题,人格发展与社会适应问题,专业兴趣和学习方法问题,青春期生理、就业心理问题等,对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方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永葆其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教师一方面要主动参与学校所组织的导师带教、专题研究、集体备课、观摩研讨、典型示范等校本教研活动,另一方面也要争取机会参加各种专业进修、职后培训活动,此外,还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把握其思想动态和需求。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集多重角色于一身,为了能胜任多重角色的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需要集多种能力于一身:一是要具备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学生的困难与困惑,并且在学生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给予应有的指导和帮助;二是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充当忠实的倾听者,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倾诉环境;四要具备心理测量与评估技术,能科学地评定学生的各种心理异常状态和人格能力倾向;五要具备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既要给学生上好每一堂心理素质教育课,又能从事心理辅导、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而要具备上述能力,就要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秉着研究性的态度,积极开展行动研究,不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逐步积累直接经验,并通过理性化将实践经验内化为自身的实践智慧。论文大全。

六、重视教育教学的自我反思

著名教师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美国学者波斯纳也说过: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③],虽然外部的教育和刺激可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达到基本的专业素质,但却无法促使不断地自我更新和成长,只有经常性地在教育教学和个案辅导中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才能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逐步走向专业成熟。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在工作中建立自我剖析档案,以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专业发展的变化和进步情况,并采取相关措施。此外,在心理咨询和辅导的过程中还要经常记录一些有典型意义的个案,或者是对自身专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关键事件,从而为事后回顾、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历程提供基本的原始素材。

七、加强同行之间的沟通合作

与同行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可以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准备接受好的、新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作为一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教师,要积极参加一些专业机构和团体的活动,这样做能够和同行、专家之间进行研讨、交流、沟通,虚心吸纳他们的成果、经验或建议,实现资源的共享,教师也能通过交流和合作来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能力素养,加快专业成长的进程。

Strategies onMental Health Educato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CaiJing

(Nantong University, Jinagsu Nantong 226007)

[Abstract] It demands a professional mental health educators group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research onstrategie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collegesgreatly contribut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or’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t also helps to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collegemental health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mental health educators; professionaldevelopment

参考文献:

[1]罗孟祥.对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5):124-125.

[2]屈正良,易玉屏,夏金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2006,(6):64-65.

[3]冯铁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6):126-127.

[4]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4).

[5]鲁克成,李兰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走专业化之路[J].思想理论教育,2007,(9).

[6]李明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5月.

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164-02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具有通识教育性质的高校公共课程,该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1]。传统的公共课教学通常包括课堂知识传授和课后知识内化两个教学任务[2],其中教师理论讲解时间所占比例大,知识内化主要在课后进行。为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多教师采用了融合讨论分析、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多种方法为一体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促进了知识的内化,但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难题。首先,将多种教学方法同台运用在少课时、大班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教师可能面临更大的课堂管理和时间分配压力。其次,教师在课前主要围绕教案编写和课件制作备课,很少与学生沟通和互动,关注的多为普遍性问题,较少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以及兴趣点和盲点,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参差不齐。再次,知识内化主要依靠学生在课后完成,而课后师生沟通依然少,当学生遇到问题时缺乏教师引导和朋辈帮助,易于导致知行脱节。

如何克服以上难题,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焦点问题之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既符合高校师生的网络习惯,又符合师生互动交流的心理需求;既能辐射全体学生,又能聚焦个体学生[3];既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能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二、翻转课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适用性

在理论上,翻转课堂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异曲同工。翻转课堂在本质上是翻转教学理念以及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角色,其整个教学活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更多地考虑和关注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实际问题。在人本主义思潮盛行的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方式等也获得了重要的启示;其目标在于健全人格和幸福心理的培养,其教学过程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生活和发展过程中的困惑,并引导其自我解决问题。此外,翻转课堂和心理健康教育一样,不局限于有限的教育空间和时间,而是深入实际生活中促进知识内化,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故而,两者都追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其实质是对人的关注。以人为本,既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对单一学生个体和整个学生群体的关注,又是翻转课堂中的差异认同和有教无类。以人为本,既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对自我潜能和生生影响的关注,又是翻转课堂中的自我教育和朋辈引导。因此,将翻转课堂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在理论上是现实的。

从操作上,将翻转课堂运用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翻转课堂对学习主体有着时间、认知能力以及网络操作能力三方面的要求。翻转课堂教学在课前,需要学生用大量的时间自主学习,而大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较之中小学生更为充裕和自由,因此满足了翻转课堂对学习主体在时间上的要求。不管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翻转课堂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控性和自觉性,以确保课前自学、课内讨论和课后反思的顺利进行,大学生的认知能力、监控能力已接近成人水平,因此满足了对学生主体认知能力的要求。翻转课堂要借助于网络平台实施,大学生正好是信息数字化时代的主流群体,对网络信息、视频课程有着更强的适应性和偏好,且熟知网络操作,故而满足翻转课堂对学习主体在网络操作方面的要求。因此,将翻转课堂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育模式,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集中在选择网络平台以及设计教学流程两个方面。

1.网络平台的选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网络媒体的发展而诞生,网络平台的选择和设计是实施翻转课堂的重要基础。网络平台承担着资料信息、支持互动系统、检测学习效果的重要功能。腾讯QQ和微信是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较常用的网络交流工具。QQ群是基于腾讯QQ的多人沟通平台。QQ群不仅可以供群成员聊天,还为群成员提供群公告、群相册、群文件、群活动等服务。微信公众平台是进行一对多网络媒体行为活动的平台,分为服务号和订阅号两种账号类型。其中,订阅号有权限每天为用户推送一条以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消息等形式呈现的信息资讯。大学生普遍通过智能手机访问互联网,在智能手机上只要装载腾讯QQ和微信等交流软件,在网络通畅的条件下都可以实现有效的网络沟通。因此,将QQ群和微信公众平台作为翻转课堂的网络平台具有现实可能性。由此,网络平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及学生,三者共同组成翻转课堂的学习空间。

2.教学流程的设计。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特点,该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为准备、课前、课中和课后四个阶段。①准备阶段。首先,确定每个教学主题的教学目标,并明确每个教学主题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次,构建网络平台。创建QQ群后,教师需要熟悉各项功能的操作;学生加入QQ群中后,以“学号+姓名”的方式修改群名片,以做到实名。教师注册微信公众平台后,先熟悉功能、管理、统计等操作,然后邀请学生添加关注。QQ群和微信公众平台的名称力求让人印象深刻,并突出课程特色。最后,整合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以PPT呈现的教学内容、教学视频、调查和测验、习题以及拓展性知识等。其中,PPT需要精练简单、清晰易懂;视频可以精选网络上优秀的教学资源,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录制,其长度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内容应具有针对性;课堂调查和测验旨在了解学生学习时的困难和相关的心理困惑;习题是由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所设计的思考题;拓展性知识是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实验、研究进展等。②课前阶段。课前阶段的第一个步骤是教学资源。教师将各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上传至QQ群空间,以供学生课前学习,并将相关的心理知识和资讯通过微信平台推送给学生用户,实现扩展阅读。教学资源之后,教师需要借助于网络平台推进课前学习,如引导学生通过PPT和视频自主学习,督促学生完成课堂调查和测验、习题,并鼓励学生在群论坛中进行疑难反馈;如果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呈现多样性,则可以在线分组讨论。最后,教师根据课前互动、调查、测验、习题等情况,寻找普遍性的焦点问题和个别化的难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据此设计或调整课堂教学活动,使之更加科学、合理。③课中阶段。教师在课中阶段面临两大任务。一是实施课堂讨论。课堂中,教师除了讲授、答疑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组的标准具有多样性,可以按照随机原则分组,也可以根据目标主题分组,可以七八人一组,也可以三四人一组。分组后,小组成员围绕知识理解、疑难困惑等进行交流讨论。此时,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课堂讨论的组织参与者、不合理认知的辨别者、问题解决的促进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会得以启发、课堂参与能力得以提高、学习态度得以升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二是组织成果展示。课堂讨论结束后,学生整理小组讨论结果和个体感悟体会,以进行成果展示。成果展示的方式有多种,学生个人或小组还可以在课后将讨论结果、感悟心得制作成PPT、微视频、动画等上传到QQ群或微信公众平台,以供老师和同学们进行课后讨论和交流。④课后阶段。在课后,教师再次转变自己的身份,成为课后反思的促进者。反思策略可以通过在线辅导或讨论促进学生的认识,也可以通过情境案例题或实践模拟题提升学生的实践生活能力。在课程结束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继续和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保持互动和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并指导其生活和实践。

四、总结与展望

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固守静态的教育空间到构建流动的教育空间,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是高校公共课教学改革的新尝试和新体验。超越以往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同时,还促进了教师的潜能开发,在完成学习认知的同时,还促进了情感的交融――即实现了成人和成己、认知和情感的同一。在翻转课堂的四个教学阶段中,准备环节是基础铺垫,课前环节是物质保障,课中环节是灵魂动力,课后环节是提升反思。在具体设计和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还应考虑并解决一些重要问题。如,寻求适用于文字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策略,并力求这些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结合传统的评价模式,形成科学的翻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等等。这些都是翻转课堂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怡斌.基于通识教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8):33-35.

篇3

一 、工作目标

(一)学生培养目标:

六学年:重点用《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学生,教育学生遵守纪律、维护学习、生活秩序,为自己和他人创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认真纠正违犯规章制度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养成遵守纪律、讲究卫生、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

七学年:重点进行礼貌待人、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在学校的特色工作的基础上争创特色班级;

八学年:重点进行诚实守信、热爱劳动、艰苦朴素、克服困难等正确信念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加强监管,平稳向毕业班过渡

年:进行前途理想教育,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力争保持稳定,特别是较差的班级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顺利送走本届毕业生。

(二)班级管理目标:

根据学校的特色德育工作及各学年学生的不同情况,学校相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以形成各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氛围,促进命名班,示范班的形成。

(三)德育队伍目标:

1、班主任的基本功达标率:通过培训、考核,班主任基本功达标优秀率达到30%。良好率达40%,基本胜任率达30%。

2、按照市教育局要求班主任每学年与家长的接触面达100%。

3、对待进步学生通过帮教转化率达到95%,明显转化率达50%。

4、政教处人员加强学习、培训与交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使政教处的活动开展条条有序,在工作检查、监督、评比中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尽可能在班级间创造比、赶、超的良性竞争氛围。

5、加强全体教师的师德建设

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塑师魂,正师风,讲师德活动,建立全员德育的思想,树立为人师表的典范作用。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根据学科的内容和科学,适当地选择德育内容,有机地加以渗透,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受到教育。通过交流、研讨、反思,提高教职工的德育能力;

二、主要工作:

1.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政教处和学生会加强对各班级纪律,卫生的监管检查。考评做到准确、透明.本学期,我们在对学生扣分的同时,采取加分的办法鼓励学生的服务意识,如:主动捡垃圾、看到不文明行为主动制止、拾金不昧等给班级加分。并定期在广播中给予表扬。以在校园中树立良好的风尚。

2.加强班主任工作的管理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核心,班主任队伍的强弱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学期政教处按照《班主任工作考核制度》对各班班任进行检查,使班主任管理和考核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及时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和班主任工作座谈会。完善班主任博客,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之间的无限沟通. 我们将特别关注青年班主任的成长,通过班主任工作日志,交流.培训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开开展班主任优秀案例的评选活动,提高班主任的德育水平.进一步落实班主任家访制度,班主任每学期对班级学生的家访率要达到40%以上,对学习、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家访率每学期不能少于50%,同时提倡任课教师适当对学困生、待进步学生进行随访。

3、做好校本培训工作

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大德育观,强化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按照新课改确立的“三维目标”,随堂听课,检查教案,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使“无痕迹教育”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努力达到“门门都是无痕德育课,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目标。以集中培训和自学实践等多种形式,渗透教育学、心理学原理,教育教学法规等,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结合学校特点制定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切实发挥德育课程的引领作用.

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积极推进规范化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增进师生.生生的沟通,不断提高和完善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重点工作:

本学期加强对学生常规工作的管理,学生的仪容仪表,纪律卫生工作将是本学期的重点。从学生仪表、文明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多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

篇4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真心 爱心 热心 诚心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疾患和缺陷,还要具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着力点,着眼于每个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强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要家校教育一致。家长的素质良莠不齐,教育方式各有不同,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我校将知心姐姐请到了学校演播室,和家长共同探讨了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家长受益匪浅,班主任也有了“指明灯”。怎样用智慧和爱心开启学生们心灵的大门,塑造他们完整的人格,我结合自己12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用真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为其贴上“阳光标签”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促进自我教育”,只有学会自我教育的人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我们提倡赏识教育,让学生相信自我,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其实学生们每天都在寻求别人的理解,盼望自己受到肯定和公正的评价。对于成长中的学生,只有肯定和鼓励的教育,才能引导孩子走向堂堂正正、快快乐乐的成功大道,才能创造出健康进步的教育环境。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说:“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按照标签所标定的去塑造自己。”学生像一张白纸,你赞美他勇敢,赞美他勤劳,赞美他大方,他就会变得自信、乐观、勇敢、勤奋。切忌因孩子偶尔的错误行为为其贴上黑色的标签。班主任应该看到每个学生都有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倾向,都有聪明、好学、向善的一面,要以平常心看待他们的每一个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次进步,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个闪光点,欣赏他们的价值。

如我在班级内开展了写自勉自律卡活动。卡如下:

这张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从赏识教育角度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每周利用班会课,学生交流自己身上的“闪光点”,直面自己,赏识自我;交流同学身上的优点,学生能够主动效仿。通过活动的开展,形成了良好的班风班貌,同学之间关系和谐,学生积极向上。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相信,放手让孩子自己改善自己,他不想变化也是不容易的。对于那些犯了错误的孩子来说,充满希望的鼓励会让他们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二、用爱心满足孩子的需求,扬起自信的风帆

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发展”的果实。在心理学中,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陷。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在社交中,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孤独、离群,当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会大大加强,甚至以畸形的形式,如嫉妒、暴怒、自欺欺人的方式表现出来。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用行动播种阳光,用爱心点燃希望,扬起学生自信的风帆,这是教育工作者要做的。

这是一个刚从农村小学转来的学生,他有点自闭,平时沉默寡言,不愿和同学交流。有一次他说:“老师,我觉得活得没意义,我长得不漂亮,我学什么也慢,我觉得同学们都看不起我。”不难看出他比较自卑,没有自信心。于是我采用写心理小日记的形式,帮助孩子解决困难。心理日记使学生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苦闷表达出来。教师在日记后面写上几句鼓励的话及劝勉的话,让学生感觉到有一个与自己交流的知心朋友,增进心灵的沟通与理解,使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心境,摆脱烦恼和焦虑,保持乐观的情绪,有效减轻心理压力。学生在师生交流中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过程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绪感受,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己的心理机能,帮助自己走出心理的困惑区,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用热心关注孩子的成长,培养抗挫折能力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一切的财富和成就,都源于杰出的智商和健康的心理。”“杰出的智商”只是成功的条件之一,成功还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成就最大的人具有自信、自强、谨慎的品格,有坚持性和抗挫折能力。有些智力平常而意志坚强的人,同样能取得惊人的成就。由此看来,“如何适应环境”、“如何自我调节”、“如何保持愉快的心情”等这些培养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知识,应该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独身子女,缺乏抗挫折能力。挫折是一种生活现象,是一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人生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干扰和失败,其目的不能实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应付抗挫折的能力与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挫折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体验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挫折对人有弊也有利。挫折对于抵御挫折能力强的人来说是一种动力,它可以激发个体的意志努力,更坚定地朝着自己预定的目标奋力前进,直至达到目标。但对抵御挫折能力弱的人来说,挫折是毁灭,会把人压折了腰,他们通常表现为不能正视现实,经常采取逃避行为应付自己所处的环境。

有一段往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临近期末考试,我精心设计复习教案,上课精讲多练。然而有一个孩子却手托腮帮,既不听讲,也不做练习。课下,我让她补上作业,她却发倔脾气,边哭边说:“我不愿做,我想回家。”直觉告诉我,她一定有心事,需要我的帮助。经询问得知,孩子父母闹离婚,今天是她生日,妈妈答应接她吃饭,可是她没来。晚上我把她带出学校,给她买了生日蛋糕,点上生日蜡烛,过了一个特殊而有纪念意义的生日。那天她是在我家住下的,当看到我帮她洗的白袜子时,她哭了,感受到了亲情。此时,我再耐心引导,其实爸爸妈妈离婚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很多同学和你一样,也面临这种情况。现在重要的是要让自己坚强起来――第二天,孩子自觉地补上作业。从那以后,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性格也开朗多了。

四、用诚心赢得孩子的信任,克服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超过自己的人,心存怨恨的心理,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实情况,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嫉妒心,但嫉妒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绊脚石”,而且对个人的身心健康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只有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现实,才能使人生更有价值和意义,因此教育者要积极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师生们之间形成民主、平等的关系,班级才有凝聚力,只有师生之间经常保持愉快、欢乐的情绪体验,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氛围,才能激励学生前进。教师真诚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孩子才会信任、尊重老师,才会信其道。

一个特别的学生,字写得不如别人时,就拿橡皮使劲擦,直到擦烂本子为止,作业不会写时,急得嘴里嘟囔,还用胳膊砸桌子。上课时,老师提出问题,他举手,如果老师没叫他,他一会儿斜着坐,一会儿歪着坐,有时还不由自主地站起来,嘴里还发出怪声。比他好的学生都成了他攻击的对象,有时还说别人坏话,他自己也不快乐。我采用以下几种办法帮助他消除嫉妒心理。

1.讲故事。

如《三国演义》中周瑜心胸狭窄,他的“既生瑜,何生亮”,最后气病、气死的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一个人有不健康的心理,自然也会影响到他的身体,造成身体的不健康,嫉妒心太强的人容易患上心脑血管及内分泌方面的疾病,这对人的身体是极为不利的。

2.学名言,悟道理。

我们都知道书是人们的良师益友。书能言志、载道、明理……所有的这些使我们想到了书所承载的另一个重要使命,那就是:我们可以用书香来浸润孩子的心灵,用浓郁的书香来塑造祖国未来的合格人才。

如:

3.开展活动。

篇5

关键词:元认知;辅导员工作;学生管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070-02

一、元认知的含义

元认知的概念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Johe Flavell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元认知指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他相关事情的知识”;同时也指“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1]。也就是说,元认知是以认知过程本身为认知对象,包括两方面内容:对认知的认知和对认知的调节。具体而言,一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二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评价和调节。元认知由三部分组成,即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知识是个体关于认知主体、认知材料、认知任务、认知策略等的一般性知识;元认知体验是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是个体在认知活动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不断对认知过程进行积极而自觉地监控和调节。

二、元认知有助于指导辅导员角色认知和职业发展

当前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方向是专业化建设、职业化发展。辅导员个人只有认清职业角色,掌握工作策略,合理规划和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走专业成长之路,才能顺应时代要求。元认知意识和策略有助于提高辅导员对自身角色和工作现状的合理认知,保持积极主动的工作心态。

高校辅导员集教育、服务、管理、心理健康咨询及职业指导等多重角色于一身,工作内容广泛而复杂。在高投入后没有获得相应的高回报、工作负担与心理承受能力也不成正比的情况下,辅导员对自身的工作会产生不良认知,出现迷茫失落和职业倦怠等心理问题。元认知理论指导我们对自身内在和辅导员角色认知评价进行再认知,消除不良认知,控制自我情绪,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监控和自我调节。

首先,增强职业认同感,把自己的个人价值和意义同辅导员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统一起来,全心全意履行工作职责。其次,设立职业目标、规划职业生涯。辅导员要对职业发展目标有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设计符合个人实际的规划,为个人的成长及成功指明正确导向,实现自我发展。第三,不断丰富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辅导员要不断学习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新理论及知识结构,学习更多的成功经验以便在工作中找到自信,提升情感体验,提高职业自我效能感。第四,培养自身反省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注重总结自己的教育行为和表现,采取各种策略来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第五,要善于调控。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调整职业心态,理性对待工作中的成败得失。

三、元认知有助于全面提升辅导员工作质量

美国学者Schoenfeld的实验表明,尽管拥有相关领域的学科知识,行为人也可能由于缺乏元认知技巧而无法成功地解决问题[2]。掌握元认知理论,提高元认知能力,并将其应用于辅导员工作之中,对提升辅导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元认知与学生管理工作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高校学生工作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调查和研究发现,多数大学生的不健康心理源于不合理的认知结构。认知、情绪、行为三者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统一体,认知决定情绪,情绪影响行为,行为的结果又通过认知成为反馈信息,进一步制约情绪和行为。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合理认知和信念,但都可以在正常范围内进行自我反省和调整。然而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通常存在较多的不合理认知,并且往往不能自我觉知,更谈不上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反省、控制和调节。久而久之,情绪困扰和不良人际关系不断增多,焦虑、抑郁、烦躁、失眠等伴随产生,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元认知能力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密切。运用元认知理论,对自己、他人和事物的认知评价进行再认知,从而达到对认知、情绪、行为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调节。作为大学生的知心朋友,辅导员应自觉提高自身元认知能力,并将其应用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采用走访家庭、深入宿舍、个别与整体谈话相结合等传统方式,同时利用微博、飞信、QQ群、人人网等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第二,针对学生的心理困扰,开展个体和群体心理辅导,传授学生心理学常识,进行元认知能力训练,帮助学生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认识并消除存在的不合理认知和信念,调控自身情绪,培养健康人格,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大学生就业观念教育。大学生就业难是目前全社会都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产生可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方面是社会经济状况、就业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在就业和择业观念上的认知偏差等自身因素。认识偏差导致择业决策偏差,择业决策偏差又加重就业困难。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偏差、择业期望过高、择业患得患失等。如何扭转大学生的就业认知偏差、调适就业心理,提高就业率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元认知理论为这一课题的解决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学生求职心理活动也是一种认知过程,同样需要对该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辅导员要应用元认知理论,教育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健康的择业心理,在求职过程中主动地进行自我反馈和调节,避免盲目、冲动,提高求职成功率。

3.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经济全球化、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终身化的发展趋势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大学中,学生不仅要学到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应掌握开启无限知识的要领,即自主学习能力。辅导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培养良好学风,促进学生成才,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元认知对整个学习活动起控制和协调作用,指导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元认知能力高的学生善于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策略,学习目标明确、计划性好、自控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

首先,要建立学习的心理自觉。在学习活动进行之前,学生要分析自己的学习能力及学习任务、制订目标与计划、准备好学习条件。第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估,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第三,协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学习计划和方法。

(二)元认知与教学工作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身份,在学生日常管理事务之外,还承担着《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多门功课的授课任务。教师的元认知能力也就是与教学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教学效果的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表现为教师元认知知识的把握能力和元认知的监控能力[3]。辅导员的元认知能力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在教学中,首先应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社会现状、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学生心理和要求等,帮助学生实现对社会形势、专业知识学习以及个人素质的认知。其次,在了解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社会和家庭背景以及学生自身需求、学习动机、心理状态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认知层次及接受能力的不同情况,根据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兴趣爱好,准备教案、调整教学内容、把握教学进度,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最后,要对自己已完成的教学活动做反省和评价。学会实践、反思、再实践,使教学过程变成促进教师反思和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及提高教学技能的过程。

四、辅导员元认知能力的培养途径

元认知能力,就是在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等三种成分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具体地讲,就是建立在一定的元认识知识和体验的基础上,对自身的认知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高级能力[4]。辅导员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可经由以下途径。

第一,激发和强化辅导员的职业热情,培养辅导员核心价值观,提高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只有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才能够有动机、有兴趣去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与认知能力,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在工作中体会到高自我效能感。第二,不断掌握高等教育元认知知识,自觉学习有关高校学生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第三,建立同行评议和学生评议制度,制定相应激励措施。通过同行及学生的信息反馈,能够增强辅导员对自己能力水平的自我意识,有助于激发成就动机,实现元认知能力的突破。第四,进行元认知技能培训。把元认知技能培训纳入辅导员的培训与考核体系之中,并使之制度化。

综上所述,元认知对辅导员个人成长和辅导员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作用,辅导员应自觉学习元认知理论,培养提高元认知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效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Flavell J H.Meta cognitive aspects of problem solving.In:L B Resnick ed.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Hillsdale,N J:Erlbaum,1976:232.

[2] Desoete A,RoeyersH,Buysse A.Metacognition and Mathemational Problem Soving in Grade Three[J].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001,34(5):435.

篇6

(一)成立班主任协会,提高班主任的专业素质

2005年10月,鼓楼区成立了班主任协会,制定了《鼓楼区班主任协会章程》。协会的宗旨是:为建立鼓楼区德育人才高原而努力,为建设鼓楼区德育学习型团队而服务。2006年2月,鼓楼区各中小学校又相继成立了班主任协会分会。全区共有近1200位班主任加入了班主任协会。

鼓楼区班主任协会会长由区教育局分管德育的局长担任,常务理事由部分中小学德育校长担任。班主任协会每年召开一次年会,定期就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探讨、研究,通过开展活动、设立项目、研究课题等促进鼓楼区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四年来,班主任协会先后开展了“十佳百优”班主任、“十佳百优”班集体、优秀班会课、优秀案例的评比活动,为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搭建了聚焦先进的平台。同时,鼓楼区班主任协会策划了一系列的活动,如立体化的培训活动、校际间的交流活动等,使班主任队伍达到了“融心、融力、融智,共生、共振、共荣”的境界。

(二)搭建聚焦先进的平台,提高班主任的道德修养

鼓楼区教育局设立了每月一次的为德育先进工作者送一束花活动、每年一次的“百优”班主任评选活动和每三年一次的“十佳”班主任评选活动,搭建了聚焦先进班主任的平台。

从2005年10月开始,鼓楼区教育局每月定期开展“为你的成功喝彩”为德育先进工作者送一束花活动。这项活动主要针对班主任老师。各学校班主任协会分会设立信息员,每月收集本校班主任感人的事迹,整理上报给区教育局,由教育局邀请有关领导分赴各学校为获得荣誉的班主任老师送上一束鲜花。

从2006年开始,鼓楼区教育局开展了“十佳百优”班主任的评选工作,并且十分注重这项工作的过程。首先,区教育局向全区学生及家长发送一封信,让学生、家长推荐他们所熟悉和信赖的班主任。在家长推荐的基础上,各校推出候选人。然后,采用群众评选和专家评选双管齐下的方法,在综合几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最终产生鼓楼区的“十佳”班主任。“十佳”班主任选出后,鼓楼区教育局不仅要举行隆重的表彰大会,还要召开优秀班主任的事迹报告会,并将优秀班主任的事迹制作成电视短片,在教师队伍中宣传,并在市民广场的大型露天屏幕上连续播放,同时还组织优秀班主任走进社区,为广大家长服务,为家庭教育支招。

(三)构建多元学习平台,提高班主任工作艺术

为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艺术,鼓楼区教育局构建多元学习平台,使班主任在沟通艺术、心育艺术、管理艺术和评价艺术等方面有所收获。

班会课是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沟通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引导的一个有效途径。为加强班会课质量,鼓楼区教育局开展了班会课教案和优质班会课的评比活动。首先是统一布置,在各个学校先开展评选活动,将各学校的一等奖推荐到教育局,再由班主任协会组织力量进行评审。在优质班会课的观摩、展示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像“拯救老师雷恩”“顺流、逆流”“把爱留给最美好的季节”等一批教育意义强、引领意识明显的班会课。班主任除了要学会与学生进行沟通,也要善于与家长进行沟通。为此,鼓楼区教育局在“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的论坛中,特别邀请了南京四中的王承红老师与我们区的班主任分享她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的教育案例。班主任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与任课老师的沟通,这种沟通的顺利进行依赖于班主任具备团队合作的精神。为此,鼓楼区班主任协会组织了8所学校的62位一线班主任参加了鼓楼区班主任“和谐团队建设”的拓展训练。

为了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鼓楼区教育局连续两年面向全区中小学班主任开办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班,培训的内容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个人成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要模式和方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等。

为了提高广大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实效,促使班集体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鼓楼区教育局组织开展了鼓楼区中小学十佳班集体评选活动。十佳班集体评选的条件包括:班集体具有明确的、共同的、积极向上的奋斗目标;班集体具有良好的舆论导向和环境氛围,在学校具有较强的引领作用:班级具有一套完整的班规班纪,突出班级学生自主管理的理念;关爱他人,团队合作精神强,社会责任感强;学生在班级中学业成绩和其它素质都有所发展;班级特色鲜明等。

在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在鼓楼区第一批德育创新实验项目中,不少学校的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机制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琅琊路小学的“小主人”教育中的发展性、综合性德育评价项目,汉江路小学的提高学生主体评价能力的项目,第一中心小学的德育评价模式改革的项目,紫竹苑小学的“争卡”激励机制项目,第四中学的“主体教育奋进奖”项目等。

(四)建立班主任工作室.分享优秀班主任资源

为了使鼓楼区的优秀班主任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水平,鼓楼区教育局于2006年建立了班主任培养基地,成立了五个班主任工作室,包括拉萨路小学韩芳班主任工作室、力学小学张翠玉班主任工作室、琅砑路小学琅琅班主任工作室、南大附中春雨班主任工作室、省教院附中育泉班主任工作室。班主任工作室本着“合作、创新、发展”的理念,使每一位班主任在工作室的研修中都能做到敏于发现、善于反思、敢于创新、精于积累、勤于写作,走自主发展的专业化成长道路。班主任工作室为首批学员制定了为期一年的培训计划,包括“轻松见面”“走进名师”“智慧沙龙”“精彩实践”等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自愿申报、民主评选的程序,鼓楼区新增了二十九中教育集团致远中学霜叶班主任工作室和宁海中学宁海心相约班主任工作室,共同承担对第二批94名学员的培训任务。班主任工作室还在鼓楼区教育网站上建立了自己的网页,为学员安排了系统的培训课程,有的是为班主任提供前沿的德育理论及研究成果,有的是专家与班主任的零距离交流,有的是对教育中“疑难杂症”的会诊等。

篇7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为根本,以课程改革为动力,以有效的课堂教学为重点,以课堂教学效益为保证,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二、工作思路:

根据学校本学度的工作重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学期的教务工作围绕规范课堂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两个中心工作展开。

三、主要工作:

1.抓好常规教学的管理

⑴ 规范教学秩序。教师安排到位、教材教辅到位、课表到位。要求教师按时按课表上课,做好课堂教学与管理。严禁私自调课,上课期间(包括晚自习)禁止使用多媒体播放与教学无关的视频影像;要求教师上课必须使用普通话和规范字及尽可能地使用多媒体教学。

⑵规范教学过程,对备课、上课、听课、作业批改、考试等方面必须按学校制度规定完成,教务处将不定期抽查并做好相关记录。

2.加强教学指导及教学考核。

⑴ 要求教师认真备课、撰写好教案(学案)、增强实效性,无准备上课零出现。本学期将采取随时抽查与定期检查教(学)案相结合,并将检查结果中出现的问题提交校长办公会进行处理。加强月考测试情况的跟踪检查,收集、整理各级部月考成绩,并将数据分析情况上报主管副校长和校长。

⑵教务处派专人在视频监控室检查上课情况(缺课、迟到、提前下课及学生的课堂纪律等)并做好记录、汇总。检查的数据作为学校一项重要的考核数据记录保存汇总。

⑶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评课不得少于县教育局规定的听评课节数(10节),检查听课记录并纳入期末常规量化考核。

⑷深入听课,学生汇总班级课堂教学日志和教(学)案的使用情况,定期向分管校长汇报教学常规工作,以便为学校决策教学工作提供事实依据。

(5)通过月考或半期考试,加强学生诚信考试教育,形成良好考风,并以良好考风促进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

3.高三备考工作

(1)高三年级部各学科组要拿出统一的教学进度计划、实施方案、目标办法。交学校主要领导审核。

(2)高三年级各班要根据学校下达的高考升学任务,制定出本班的升学目标和质量提升的总体计划。实验班教师要认真制定一、二轮教学计划,增大训练密度,提高训练强度;平行班要强化学习纪律和德育教育,注重以分类招生考试为契机,以艺考作为高考的突破口;同时级部要明确一本学生150名、二本学生600名的培养目标,确保明年的高考实现一个新的飞跃。

(3)结合省、市的统一考试安排,高三年级部要坚持每月由本级部组织安排一次模拟高考测试,以增强学生高考适应能力。

(4)做好每科的小题训练,要求教师及时批改、讲评,并作好记录。

4.组织好学校期末、学业水平(12月)、高考(9月21日英语听力考试)等考试,使学考、高考(听力)工作的平安顺利完成,期末考试后教师必须要反思本人教育教学工作。

5.建议学校尽快完成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员要跟踪实验室的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理、化、生、通用技术实验室必须完成教学实验任务,高二年级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完成上一年因学校建设未完成的实验教学,实验员要正确使用、保管好实验器材和危险物品,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做好本期的实验室及相关的各项工作。

6.加强图书室、阅览室的制度建设,相关人员要跟踪图书室、阅览室的建设管理,使老师、学生有序自由的享受阅读的快乐。进一步提高阅览室、图书室的服务水平,合理安排其作息时间,以便更好发挥其功能作用。

7.加强对体艺、计算机等工作的督促检查,特色课题要如期保质开展,对学生、教师的出勤情况进行如实记录,纳入期末考核。

篇8

培养身体健康的人

让学生有一个好的身体,是家长、学校共同的愿望,也是孩子去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近年来学校围绕“让每个学生享受充足的阳光健身运动”理念,积极推行体育三年发展联动计划,举办体育期中、期末技能达标检测,积极倡导体艺“2+1”工程,每年举办“阳光健身操(舞)大赛、运动会、拔河、乒乓球兴趣小组活动等,让孩子通过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培养胸怀祖国的人

让学生爱国不只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行动,是我们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理想。近年来学校围绕“阳光人传承红色精神”理念,除了开展国旗下讲话、班会、主题讲座等常规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外,还举办了“红歌大合唱”比赛、开展庆国庆“我与祖国同发展”演讲、庆十一“我爱你中国”大型诗歌吟诵表演等活动,从而引导学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培养大气博爱的人

心理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中介和载体,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近年来学校围绕“让每个学生具有阳光的心理”理念,开展了一系列全市影响力很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0年学校与中德心理大学达成了相关合作意向,成立了三中“中德心理大学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心理测评、团体解压疏导、心理咨询师从业培训、学生潜能开发等实践与研究工作。并聘请中国心理学家协会会长徐清照教授每月为志愿者开展心理咨询师考证培训、业务培训等辅导活动,通过培训、考试学校已有42名老师拿到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并每月有计划地开展校内学生心理访谈工作。中心组每月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公开课教学、业务研讨、视频学习等活动;每月为全体学生开展一次心理团体辅导活动;每学期开展一次学生家长心理辅导。

培养宁静和谐的人

当前一些学生缺乏对老祖宗的传统精髓文化的继承,存在不会感动、不知感恩、任性、冷漠、自私的心理和行为,导致一些学生道德的缺失。基于此,学校围绕“阳光人懂感恩”理念,先后联合丹阳市传统文化协会开展了“弘扬传统文化,创建和谐教育”“做一个幸福的教师”的大型公益论坛,举办寒暑假学生国学夏令营,此外,还成功举办为期3天的“丹阳市首届面向传统与现代的家庭与学校教育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名专家、学者曾参加了此次大会,共商孩子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

培养道德高尚的人

笔者认为,学校德育工作应分阶段、分主题、成系列,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形成德育聚合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基于此,应该认真研究,围绕打造“阳光德育品牌”理念,先后制定了六大主题的《“我学礼仪、我讲文明”文明礼仪教育系列活动方案》《“好习惯大家做”养成教育系列活动方案》《“我的责任我承担”责任教育系列活动方案》《“阳光照耀爱心成长”爱心教育系列活动方案》《“生命的色彩――我在阳光下舞蹈”生命教育系列活动方案》《“心存感恩、成就人生”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方案》,每学期以一个主题为中心,有条不紊地开展“名人对我成长的影响”演讲比赛、“我的形象我设计”校服设计大赛、环保作品设计大赛、母亲节“心意卡制作”、“不知道妈妈的世界--爱的体验”、阳光男孩(女孩)形象大赛、校园拍卖会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得到教育、感化。同时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积极开发和利用校本教材等各类教学资源。一是分年级制定了每周班会课的主题,以班主任集体备课形式,出版了《阳光下的交往》班会案例集,形成规范的教案、课件,每周分年级实现同时开课、同步推进。二是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了《初中生阳光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全方位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三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分阶段、分年级制定德育目标,有序地推进德育一体化建设。

结束语

篇9

为了加速青年教师教材入门、成才,成为教学上的主力军;充分使他们具有独立驾驭教材的能力,并能够灵活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优化课堂结构,实施素质教育,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新任青年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努力为学校建造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二、培养对象

35周岁以下(含35周岁)的在职青年教师;正式进入明招小学教学工作不满三年的教师。

三、 任务及目标:

(一)、政治素质要求:

1.青年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做学生良师益友,塑造教师高尚人格。

2.青年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及上级组织的政治理论、教育理论、师德规范、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学习,认真做好有关纪录。

3.青年教师要积极参加县市和学校组织的有关评比、竞赛等活动,并力争取得好成绩。

4.党员青年教师要发挥好模范作用,自觉与非党员青年教师交朋友,协助支部共同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二)、专业素质要求:

(1).班主任工作:

第一阶段:新任班主任的青年教师,要在有经验教师(另行安排)的具体指导下,逐步熟悉班主任常规工作及要求,较快掌握本班学生及其家庭状况,了解本班的特点、优势和劣势,能组织班内常规教育活动,处理班内一般问题,开展学生思想工作。

第二阶段:要了解班主任工作的一般规律并能运用其中的规律指导工作,能较顺利地树立起班风、学风,较圆满地组织班内教育活动,自觉地开展学生思想工作,解决好班内一般问题,所带的班集体秩序稳定。

(2).教学工作:

第一阶段:新担任教学任务的教师要逐步了解所教科目的教学大纲、教材,能表述本学年的教学任务及教学常规要求,熟知教学环节,能进行教材、单元(章节)的一般分析(能指出整体知识结构、重点、难点等),初步掌握教学语言、板书设计,能写出合格教案,做一般的公开课。

第二阶段:要较熟悉所教科目的教学大纲、教材,准确表述本学年的教学任务及要求,基本掌握教学的几个环节,熟悉课堂常规,较自然地使用教学语言、设计和运用合格板书,能较好地进行教材、单元(章节)分析,会“说课”(即阐述一堂课教学任务的实施方案及教材内容的分析处理等),能较顺利地举行公开课。

四、培养途径和方法:

1、发展规划:每人写出自己具体的“发展规划”。

2、组织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教育科研基本知识、师德修养、课改培训、新课标培训、班主任工作、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提高等内容。

3、理论学习:培养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每学期至少要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要做好读书笔记,并写出心得;每学期至少要到图书馆借阅五册以上的图书。

4、教学反思:每周在教案中写好教学反思。反思内容字数不限,重在记录感悟,总结得失。

5、师徒结对:在原师徒制的基础上,做好对师傅、徒弟工作的考核,对优秀的师傅和成长快的徒弟给予奖励。

6、参与管理:青年教师任班主任者,接受被指定的有经验的班主任帮带指导;未任班主任者,均担任一个有经验的班主任的助理,见习班主任工作。

7、教学展示:积极参加县市举办的各种活动,每学年组织一次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武活动,对获得荣誉的教师,学校给予奖励。鼓励青年教师主动请缨,向学校提出申请,开设公开课。

8、交流提高:组织青年教师相互交流,探讨教学体会、畅谈教学感受、倾诉教学困惑、研究解决方法、介绍成长经历;或就某个专题开展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学校给他们创造学习和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9、参观学习:学校组织青年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特别是充分利用白洋学区的教学教研活动资源。

10、学历进修:督促新任青年教师认真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继续教育”等活动。

11、召开座谈:⑴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听取有关学习、工作、生活方面意见,总结交流教学实践中的得失、体会、业绩;⑵指导教师、行政领导研讨会,就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专题进行意见交流,总结经验,完善培养措施。

五、考核:

每学年考核一次,考核起止时间为7月1日至次年的6月30日。具体分值如下:

(1)参加培训:参加暑假的业务培训通过考核,取得合格证书的得10分。

(2)普通话等级:达标得5分。

(3)电脑等级考试:达中级以上得10分。

(4)论文:

(5)课件评比:

县级:一等奖10分、二等奖6分、三等奖4分;

(6)优质课评比:

县级:一等奖20分、二等15分、三等奖10分;

市级:一等奖30分、二等奖25分、三等奖20分。

(7)县级统一命题的考试(包括期中、期末和升学考试):

①a率、及格率、平均分,第一名得20分;第二名得15;第三名得10分。

(8)教学六要素:以下各项5分,总分为30分。按下列标准扣分,每项扣分以5分为限。

备课:期末教案检查不合格者扣5分。接受领导听课后,须主动将教案交领导检查,未写教案的扣5分;备课不认真的扣3分。

上课:随机检查中,课堂组织能力差扣5分;学生调查问卷反映较差的扣5分,发现上课迟到早退的扣3分,缺课(不经教务处随意调课)的扣5分,并按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批改:一般作业在2个工作日内、作文在5个工作日内未批改的,一次扣1分。

监考:违反学校监考规定的,一次扣3分;出现严重差错的扣5分。

辅导:下班迟到、早退的,一次扣2分;下班不能有效管理班级纪律的,一次扣2分。

(10)教学案例或课件评比:

校级:一等奖6分、二等奖4分;三等奖2分;

县级:一等奖15分、二等奖10分、三等奖6分;

(12)课题申报和获奖:课题立项或该学年内有课题正在进行的:

获奖:

校级:一等奖10分、二等奖7分、三等奖5分。

县级:一等奖15分、二等奖10分、三等奖8分;

(13)学生成果:

学科知识竞赛:

校级:一等奖10分/生、二等奖7分/生、三等奖5分/生;

县级:一等奖20分/生、二等奖15分/生、三等奖10分/生;

六、评比与奖惩:

(1)考核评比,评选“优秀青年教师”、“创五好青年教师”、年度考核评优。时间:每年一次;

篇10

1.1课程设置与就业脱节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重专业技能,轻育儿知识”的问题,导致毕业生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够设计较相对完善的教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知如何遵循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开展教学,以及幼儿能接受的方式和途径进行引导以实现教育目标。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以传授为主,教师作为知识的传达者,不仅需要具备完备的理论知识,为了教学的顺利进行,还应具备扎实的教学技能,如标准的普通话,流畅的钢琴演奏、优美的舞蹈动作、绘声绘色的故事讲述等等。随着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幼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不再是传授者,而是作为观察者、支持者和引导者参与幼儿的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除具备基本知识技能外,更需要仔细观察并准确把握幼儿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心理过程,给与适时的支持和反馈,科学的引导儿童健康成长[2]。如果幼儿教师培养课程中仍沿用已有的体系,重点培养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对幼儿心理发展知识的传授,在不了解如何保护并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如何与幼儿进行交流等前提下进入幼儿园进行教学活动,势必无法适应当前的幼儿园教学。

1.2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提到,教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3]。实践、实习是将课堂中学习的理论性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桥梁。理论与实践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理论知识不断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并得到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升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幼儿心理学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大部分高校的必修课,但该课程的教学大多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以考试成绩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缺少配套的实践练习。理论知识依托实践的平台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如对于学生是否能在幼儿园教学实际应用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开展教学互动,是否能准确识别幼儿的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是否能够对出现行为问题的儿童进行科学的咨询和干预这些与实践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观摩、反思和练习。

1.3专业课程结构与社会需要脱节高校的课程结构基本分为三个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虽承担不同功能,三个模块的内容相互补充,构成完整的课程结构。在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中,专业课模块多开设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史、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幼儿歌曲、舞蹈创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其中关于幼儿心理的课程多关注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年龄特点,只是对心理发展的整体框架进行的概括性的介绍,而对于如何创设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问题情境、如何通过课堂设置和教学组织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如何有效甄别、疏导幼儿的情绪和心理问题、如何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这类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并未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中。近年来,多起虐童案呼吁人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以及教师对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3000名4-5岁的幼儿心理健康调查显示,18%的幼儿有不良习惯,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5.8%的幼儿焦虑、紧张,20%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4]。由此可见社会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应该是一名儿童心理咨询师,不仅了解心理发展的知识,更要全面了解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和诊断以及特殊儿童的心理等知识,能够结合心理规律进行教育,促进幼儿认知、情绪、社会性等各方各面的发展和完善。

2基于工作过程的学前心理学课程改革措施

2.1专业课程目标职业化

随着学前教育的和发展,当前高校学前教育的毕业学生主要从事的职业是一线幼儿园教师,而优秀的一线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当前的幼儿园教学为教师提出了何种素质要求,都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需要考虑的问题。“知识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幼儿园课程改革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5]。传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必须的,但仅具备这些还远不够,分析幼儿园教师的工作过程,幼儿园教师更应具备以下能力。首先,幼儿教师应学会如何尊重儿童,以幼儿为主体,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其次也应该学会如何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掌握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助于教师依据其接受水平设置合理的问题情境,让幼儿发现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如果问题情境设置过难,幼儿较难从中吸取知识,更有可能会损害幼儿的自尊心;如果问题情境较易,幼儿无法从中获取新知识,容易打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再次,准确识别幼儿的行为问题和适应。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园中对儿童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应具备相关幼儿心理咨询技能,观察并识别幼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干预或向家长进行反馈。结合幼儿教师实际工作过程所需具备的能力,制定合理心理学课程培养目标,促进毕业生有效就业,及时补充幼儿教师队伍。

2.2专业课程内容多元化

基于工作过程的心理学课程体系应围绕教学实践对幼儿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添加新的相关课程。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开设《学前心理学》、《幼儿心理学》等,在学生未具备相关心理学基础的前提下开设,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所开课程中的专业术语,从而影响课程的学习质量[6]。因此在专业课开设之前,开设《普通心理学》或《基础心理学》等基础性课程,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性的知识铺垫,提升学习效果。开设《教育心理学》、《幼儿心理咨询与治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促进学生完整的心理知识体系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使幼儿心理教育渗透于幼儿园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整合已有的课程体系。对已开设的课程进行梳理,基础性学科开设时间要早于专业性学科,其中交叉内容避免重复,关联性内容可结合讲解,促进学生知识网络的形成,如幼儿心理咨询案例中,遵循幼儿发心理展中何种理论依据等。

2.3专业课程形式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形式中,传统的讲授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幼儿教师提出的多种能力素质要求,因此在高校教学中,应增加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变传统的课堂内讲授式教学为课内外结合,集案例教学、情景扮演、学习小组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教学方式。

2.3.1采取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吸收

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心理学课程目前大多采用传统的“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对于幼儿的心理发展的过程、阶段,对于幼儿问题行为的表现和诊断标准也仅停留在文字层面,只是单纯的对知识点进行识记,而学生运用心理知识促进幼儿发展的能力的提升有限。在课堂内教学中,教师应变单一的知识讲授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幼儿心理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题研究、情景扮演等。学生有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吸收者,学生可以对知识点或某个心理行为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促进学生思考、提升而非知识的简单记忆。此外,知识的组织方式也可采用专题形式,对每个专题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如幼儿入园焦虑,提升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3.2采用分散实习,提高实习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