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经济运行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经济运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多维度构建;公立医院;经济运行能力
公立医院是一个我国社会中较为特殊的经济实体,在不断深化的医疗体制改革中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现代医疗改革背景下提出的药品零差价销售,以及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和降低大型设备的检查等活动,都对公立医院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除此之外,新实施的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以及养老保险改革,在我国财政补助机制还尚未启动的背景下,公立医院的人员检查经费和支出呈现迅猛式增长,并且随着我国医疗环境的不断改变,大量的进口耗材、药品以及新设备的引入,在我国医院的保有量有了明显的增加,这就导致医院在开展业务时各项医疗成本有所增加,导致医院内对于这些药品和器械的管理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很多医院在建设过程中年末的结余以及收支甚至出现了负数的情况。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公立医院中的管理人员需要对公立医院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了解医院的管理方案,将粗放型管理转变为现代化的精细型管理,这样才能有助于公立医院的进一步发展。
1医院经济运行管理的相关概述
在进行医院的经济运行管理时,最终的目标是降低患者的诊疗成本,使现代民众的健康和生命得到保障,同时解决我国看病难以及看病贵的社会问题,这也是公立医院在运行过程中的首要宗旨,也是经济运行管理的长期发展目标。医院为民众提供良好的医疗支持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医院经济在运行管理过程中需要从财政规划、资金核算以及人员培训等多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彰显公立医院所具有的公益性特征,这样才能为我国基层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保障,达到优化经济运行的效果。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就需要对医院内的资本结构进行优化,尽可能将现代市场环境中企业的管理模式应用于公立医院的管理中,降低医院在运行期间的财政风险,同时还需要尽可能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这也是保证医院经济在运行管理过程中能够更为顺利的短期目标。随着我国新医改的实施,医院内往往会制定完善的管理目标,其主要目的是维持医院的稳定运行,而也有部分医院没有意识到经济运行管理的重要性,将自身作为政府的依附品开展诊疗活动,对于提升医疗的整体质量和医疗改革的工作积极性较差。而无论是何种等级的医院,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从实际出发,明确在医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结构问题,通过改革尽可能适应医院的发展需求,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降低医院出现资产负债的可能性,使医院能够更加适应新医改以及医疗市场环境。除此之外,医院还需要强化流动资金的监测,并不断降低财务风险,兼顾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够使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实现短期目标,为最终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管理的问题分析
在对公立医院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中存在的固定资产漏洞较多,主要是存在账目与实际资金有所差异的情况。且在医院内部各种固定资产在应用时处于半透明状态,无论是员工还是医院的管理人员,都不能为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虽然在公立医院中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但大多数管理制度都是从别的医院直接照搬过来的,这种管理制度与医院的实际状况相脱节。除此之外,采购人员在进行固定资产的采购时缺乏科学合理的计划方案,这就很容易导致购置较为盲目的情况而影响资金的占用率。固定资产在进行购置与验收时,结合实际状况对固定资产进行分析与采购时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一旦管理人员没有形成良好的管理意识,就会导致管理财务的意识薄弱,没有进行及时的报账与对账,这种状况就会导致账实不符的情况发生。除此之外,在进行资产的清点时,医院内部的各项固定资产没有进行有效的调查和审批,这就会导致实物的金额以及资产金额都受到影响。管理工作中医院的预算管理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而医院中预算管理不到位,也是影响医院发展质量的关键。一方面,在进行医院的预算时,主要是由于缺乏预算意识所导致的;另一方面,在进行预算方案的设置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且大部分医院会将一年以前的标准作为基础,然后进行机械性的增减,这种工作态度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盲目性。这种状况就会导致预算方案不合理、不科学;如果医院内部的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或者每个人都会应用属于自己的执行方式或标志进行判断,则会大大降低预算管理员的工作质量及资金的利用效率,导致医院内部的资金出现明显的浪费。在进行医院内部的成本核算时,其中涉及的范围较为狭窄,大部分医院内部都仅仅是对科室内的收入以及支出进行全面统计,核算的过程以及核算的内容较为简单粗暴。提取的数据差异较大,这就会导致最终获得的计算结果并不准确,无法将其作为成本分析的主要依据。
3提升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管理能力的策略
3.1全体员工要把握国家医改政策。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明确指出,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将人民群众的健康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这对于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立医院需要明确在现代环境中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参与到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中,尽可能抓好医疗质量的核心,并不断对改革创新进行优化,这样能够大大提升医院的总体质量。3.1.1转变绩效工资比例。按照我国的经济管理体系转变相关医务工作者的绩效工资结构,绩效管理的工资体系在市场上存在的时间较短,并且应用时存在较多的缺陷,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纰漏,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医院内部需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每一个岗位都需要针对不同的工作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不同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得到满足,降低市场中的人才流失风险。3.1.2强化医院工作人员对绩效管理改革的认知。首要工作是需要深入改革医院内部的经营管理体制。在市场化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医院需要转变传统的经营管理体制,在运行过程中建立一套适合医院的现代化管理体制,这样才能使医院的发展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步伐。医院可以在传统的经营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寻找其中关于人事安排、业务处理流程等方面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且结合实际服务的需求,对人力资源的流程进行合理安排,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助于促进医院绩效管理,工作改革更为顺利。3.1.3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全球非营利性的最大组织为美国红十字会,其机构较为复杂,并且管理模式为董事会,核心为大型医院,通过建立医疗集团的方式成立国有独资,这样能够将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与资产所有者的职能分开,明确医院的法人地位,而在董事会的引导下实施院长负责制,并且多个医院也可以由同一个董事会负责。无论是中小型医院还是大型医院,均可以建立产权不同的医院制度,通过这种模式能够使医院的管理更为合理。而在我国想要开展这样大型的联合性管理机构较为复杂,故而在进行管理时可以借鉴这种管理模式,将法人治理结构应用于绩效管理活动中,一方面能够使医院内部绩效管理工作有对应的责任人,另一方面还能保证在医院运行过程中负责人的行为能够得到约束,避免出现各种不良事件。3.2构建大数据下的财务管理平台。3.2.1财务管理工作在大数据背景下,由收支核算型转变为经营管理型。在信息大数据时代,财务管理理念已经不仅局限医院的发展中,公立医院需要尽可能收集并处理与业务有关的一切数据,将其作为今后管理过程中的主要目标和中心目标。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医院的财务人员不仅需要履行会计核算的监督职能,还需要将大数据平台应用于医院资源的管理系统中,开展横向管理以及纵向一体化管理。大数据系统通过输入各项财务数据,能够帮助决策层根据所需要的数据生成各角度、指标以及方法的报表,通过这种方式,多维度的为医院管理层提供有效的决策资料。3.2.2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基础,进行分层级成本核算。在大数据平台下需要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系统,并尽可能根据过去的运营状况以及现有的医院状况,制定下一阶段的医院运行分析策略。在医院的发展与运行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大数据系统做好临床科室以及职能部门的财政预算,对其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并根据大数据系统提示的预算执行进度来对方案进行调整或追加资金,再开展月末结算方案,将其纳入相关工作人员的考核中,这样能够使医院的财务管理平台形成以大数据作为基础的闭环系统,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全面系统管理,能够使医院内部的日常预算管理得到促进,提高预算工作的执行率。
4结论
在现代政策与国家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公立医院需要了解目前市场环境中的经济变化状况,加强自身在市场中的经济运行管理能力,通过多维度的视角进行分析,尽可能提升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质量,使公立医院能够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翁云倩.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路径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9(24):181-182.
[2]王禾.公立医院医生薪酬激励机制与模型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9.
[3]李灿.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9.
[4]佘启发.基于工作嵌入视角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工作绩效提升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9.
[5]冉,葛文俊,高小坤.新医改形势下医用耗材多维度分析与评价[J].现代医院管理,2018,16(6):76-78.
篇2
关键词: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竞技能力;特征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3-0029-04
我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历经1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冬季潜优势项目之一,是2014年索契冬奥会争夺奖牌的重点项目,也是全运会正在商讨增设的冬季项目,可见项目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这期间科研对项目的扶持作用不可小觑,有些科研工作者、教练员对项目的发展,技术动作的探索,运动员的选材,运动伤病的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科学的研究,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对影响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竞技能力的研究相对薄弱,只有运动员竞技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才能保证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因此本文对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进行研究,旨在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
在竞技体育中,优异的运动成绩主要是取决于运动员在比赛中竞技能力的发挥水平,如果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够有效地运用技战术,就能将训练中获得的体能、心理能力、智能等,根据比赛的具体情况,合理、稳定地加以运用和充分发挥,从而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我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男、女运动员的国际比赛成绩呈上升趋势,男运动员张义威继世界单板滑雪巡回赛WST六星级赛获得亚军,女运动员蔡雪桐和刘佳宇在单板滑雪世界杯也取得过冠军。该已经成为我国2014年索契冬奥会重点雪上项目。通过对我国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的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中发现,国内学者对于单板滑雪u型场地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项目的发展前景、动作技术、运动损伤、心理等方面,对竞技能力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为了研究的需要,对与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类属同项群的技巧类项目的竞技能力进行研究。竞技健美操、体操、艺术体操、花样游泳、武术套路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主要体现在技术、体能、心理和表现能力等方面。现代艺术体操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各主导因素的排序是运动技术、心理能力、运动素质、身体机能、身体形态、艺术表现力、运动智能。在对国家集训队运动员在内的182名优秀跳水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能、技能和心理。因此,单板滑雪u型场地的竞技能力包括形态、机能、素质、技术、心理,其中技能在这些能力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制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2、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优秀运动员体能特征
2.1 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
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与体操和跳水类项目相近,要求运动员在三维空间中交替进行难度极大的动力性和静力性肌肉工作,同时要表现出具有强烈吸引力的人体美和运动美。如运动员在空中完成抓板动作,既要有一定的高度,也需要在空中有一定的滞留时间。因此,在以往的运动选材中,大多数教练员优先考虑体操、武术等技巧类项目的运动员。
肖宁宁,高俊指出我国单板u型场地滑雪运动员无论是身高还是体重,都低于国外优秀运动员,但与日本运动员的形态特征较接近。赵玉华,李美指出我国优秀u型场地单板雪上技巧男、女运动员体型的三因子相差不大,三联数分别为2.22~5.40~2.79和3.60~5.12~2.11,属于中一外一内和中一内一外胚体型;且男、女运动员之间的体型存在显著性差异;该项目运动员的“理想体型”为骨骼肌肉发达,皮下脂肪含量少,身体的线性度低。
对2010年冬奥会前三名运动员的身体、体重、克托莱指数进行对比研究(见表1、表2),女运动员的身高、体重、克托莱指数比较接近,但男运动员的身高、体重差距比较大。这在一定意义上表明尽管单板滑雪u型场地项目类属技巧类项目,但与同项群的夏季项目相比,对身体形态指标没有严格标准。因此,身体形态指标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影响力并非处于关键位置。
2.2 运动员身体机能特征
单板滑雪u型场地项目是通过加速滑行,腾空、旋转和落地一系列复杂动作重复连接而完成运动表现。运动员完成整个动作的时间一般在40~50s之间,欧美选手的整套动作一般由low~12个单独动作构成,其中有6~7个高难度动作的连接,完成空翻和转体动作的数量达到6个以上。因此该项目是属于时间短,高强度的运动项目,从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来看,能量来源主要是磷酸原系统和糖酵解系统。
对单板u型场地滑雪项目国家队运动员2009~2010年不同时期的血睾酮,皮质醇、血清肌酸激酶、尿素氮、血红蛋白等生理生化指标的跟踪测定与分析,表明在夏训和冬训以及比赛准备期间,运动员的机能状况总体是较好的,但个别队员的体质状况和对运动负荷适应情况及恢复情况波动较大,还有待随时进行调整,以适应更大负荷的训练。
综上所述,优秀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指标与竞技能力的相关性不高,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应该较强,肌肉无氧代谢能力强。
2.3 运动员身体素质特征
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是指运动员在比赛中完成动作所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灵敏性、协调性和平衡性等素质,是运动员在提高技术动作难度和竞技能力的基础。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包括:
(1)滑行匀加速能力和稳定性;
(2)起跳瞬时的动作连接的初速度和加速度;
(3)完成各种动作的腰腹肌力量;
(4)空中转体和空翻动作的加速度;
(5)肩、肘、腕、髋、膝、踝等关节的柔韧性;
(6)控制落槽技术的身体内在力。
提高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员成绩取决于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该项目运动技术的好坏取决于力量、时间和空间的转化和分辨能力。协调能力有雪上滑行的节奏感,空中动作的时空感、平衡感,完成多周转体抓板动作的速度感,下落技术的方位感、准确感等。完成各种转体、空翻动作时合理地、及时地实现各个阶段的动作要求,要靠转化能力和分辨能力才能较好地完成动作某一阶段高度准确性和方位判断力。
2.3.1 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员非常重要的素质之一。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主要是在无支撑状态下克服身体重力情况下完成的,力量素质的强弱直接影响运动员难度动作的完成。运动员完成动作的基础来源于滑行速度以及利用滑雪板对槽壁侧压力从而获得腾空高度,腾空高度越高,完成高难度技术动作的时间越充分,同时为安稳的落地完成下一组技术难度动作奠定了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下肢肌肉和腰腹肌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3.2 协调、平衡性素质 单板滑雪运动员在起始助滑阶段获得进入u型场地的最佳初速度,这段主要考验运动员的基础滑行能力,也是考验运动员的平衡协调能力。单板滑雪运动员在u型槽内分为两个阶段,滑行阶段和空中动作阶段。空中动作阶段身体各部分相对运动速度快,动作复杂、变化多样,尤其是完成高难度的空翻和转体动作,是需要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平衡协调能力。同时空中动作结束后的着落的平稳性和控制能力也是需要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平衡协调能力。
2.3.3 柔韧性素质 运动员在完成技术动作时,全身关节都在运动,且活动范围较大,故对运动员身体的柔韧性要求较高,运动员在全套动作中最常用的技术动作是抓板,因此要求膝关节有较好的柔韧性,同时无论是沿横轴作转体还是沿纵轴做空翻,需要躯干的柔韧性比较好。
因此,根据该项目的技术特点,在训练和比赛中更重视运动员的力量、协调性、平衡性、柔韧性等素质,优秀运动员下肢肌肉和腰腹肌肉力量发达,具备良好的平衡协调能力,下肢关节和躯干的柔韧性较好。
3、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优秀运动员技能特征
单板滑雪u型场地运动员的整套动作是通过若干个独立动作构成的,裁判员会以空翻及转体的种类和数量,并结合动作的完成质量来评定运动员的实际技术水平。从目前来看,单板滑雪运动员的技术主要体现在滑行、起跳、空中姿态和难度以及落地等技术。
滑行技术的稳定能够确保运动员起跳、腾空高度,创造最大的初速度和腾空高度依赖5个要素,即获得u型线路滑行的正确轨迹、上壁滑行的稳定性、初速度惯性速度、合理的入射角、起跳时腿蹬动池壁的爆发力。好的滑行稳定性和滑行技巧是驾驭好惯性速度的关键,因此需要身体躯干肌肉的平衡力与腿部肌肉的控制能力。
起跳后运动员如果想增加滞空时间、较好地完成动作,还应做到加强对肌肉的训练,达到身体能够精确控制所作的技术动作,防止身体或手臂产生的晃动、摇摆。因为身体的晃动、摇摆会打破人体的平衡系统,使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弱,空中的动作质量标准降低。运动员在完成空翻、转体动作中最好保持身体的自然、放松并减少多余的动作,以保证空中动作的顺利完成;另外,向胸部收大腿的动作还有利于空中抓板动作的完成。
落地最为关键的就是稳定性,这主要取决于运动员对落地方位的判断、落地身体重心位置的调整和双腿屈腿动作控制身体受自由落体速度冲击力的控制力,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需要加强身体躯干肌肉的平衡力与腿部肌肉的控制能力。
因此,优秀的运动员的技能是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是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关键,优秀运动员技术特征表现为稳、高、飘、难、多样性。“稳”指的是滑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高”指的是起跳腾空的高度;“飘”指的是动作姿态要飘逸优美;“难”指的是技术动作的难度;“多样性”指的是需要将不同的技术动作高效的组合起来。
4、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优秀运动员心理特征
心理素质的好坏又会直接决定比赛的稳定性以及发挥情况,因为这类项目在比赛中的变数非常大,往往优秀运动员为了完成高难度动作而出现跌倒,从而影响整个名次。
国内运动员的平均年龄偏低,大部分优秀运动员处于生长发育期,心理变动性较大,稳定性不高。运动员赛前心境较好,呈现“冰山”状;不同性别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员赛前心境差异显著性不大;不同运动成绩单板滑雪“u”型场地技巧运动员赛前心境差异具有显著性。根据单板滑雪u型槽的比赛规则,每名运动员在比赛中跳两轮,取两轮中最好成绩。在对国家队教练的访谈中得知,第一轮的比赛成绩好的运动员在第2轮中会有更出色的表现,但如果第一轮动作失败,第2轮中使用该难度动作时往往也会失败,因此需要运动员有较好的自信心和稳定的心理素质。
单板滑雪u型场地运动员人格类型有普通型、兴奋敢为型和敏感紧张型。单板滑雪u型场地是在户外滑雪场,在动感的音乐的伴奏下进行比赛。随着项目的观赏性的增加,一些国际比赛都选择在夜晚有灯光照明下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运动员的兴奋性,有助于运动员高水平的完成动作。综上所述,单板滑雪u型场地优秀运动员的心理特征表现为兴奋敢为型和自信型。
篇3
煤炭经济运行预警“黄绿灯”
1.实践现状。煤炭经济运行预警指的是通过对煤炭经济运行状况和发展态势的监测与分析,对即将出现的问题提前发出警报,使煤炭领域的管理部门和企业及时采取对策、解除警患,避免造成重大损失,确保煤炭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一种机制。
2007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从这年开始,政府管理部门针对能源尤其是煤炭,制定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比如:2007年初,《中国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预警应急体系; 2010年4月重申了要加强针对能源经济运行的预警。在此基础上,中国煤炭经济运行预警工作全面启动。相关机构纷纷设立独立的预警部门,开始为实践做准备,其中包括从流程设计到方法选择等一系列过程,并邀请煤炭领域的专家进行预警方案的论证。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预警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2012年6月,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开始着手研究和编制全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并从7月起定期向全社会。至此,煤炭经济运行预警实践开始走向了高峰。
目前,通过预警实践,中国煤炭经济领域主要形成了如下几个报告或指数:发改委煤炭行业运行报告。国家发改委对每个月煤炭行业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发表比较简短的行业运行报告。该报告把当期数字逐项列举出来,并没有进行主观分析。
煤炭市场运行综述报告。由中国煤炭运销协会按月,其核心是煤炭市场供求。
中经煤炭产业景气指数和预警指数。该指数由经济日报社中经产业景气指数研究中心和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于2010年1月下旬共同研究编制并联合。其中,中经煤炭产业预警指数是以行业先行指数为核心的预警指数。
全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中国煤炭运销协会自2011年6月开始,着手研究、编制全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经过一年来的研究和论证,自2012年7月起开始在国家煤炭工业网和中国煤炭市场网定期向全社会。截至目前,该指数已5期。
2.预警结果存在的问题。在中国,由于煤炭经济运行预警的开展时间比较短,国外同行业可借鉴的经验也相对缺乏,导致目前预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里仅列出预警结果方面的问题。
(1)预警结果不客观。当前煤炭经济运行的预警实践中,有一些明显与事实不符。例如中国煤炭经济在2010年第四季度出现了一些运行过热的势头,煤炭价格不断上涨,趋势明显。尤其是从10月25日到11月25日这一个月,秦皇岛山西混优(>6000卡)价格从745元/吨直线上升到815元/吨,每吨上涨70元,涨幅接近10%。针对这一态势,发改委实施了相应的规制措施,明确提出:年度重点电煤合同价格维持上年水平不变,不得以任何形式变相涨价。因此,保守地说,四季度中国煤炭经济较热,应在“黄灯区”内运行。然而,在的中经煤炭产业景气指数与预警指数中,却有着如下结论:预计四季度煤炭产业景气度总体上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会放缓,中国煤炭经济仍将处于“绿灯区”内运行。再如,2011年第四季度煤炭产业经济形势发生骤变,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强经济周期,煤炭需求放缓、库存增加、价格下跌,煤炭产业风光不在,但三季度的中经煤炭产业景气指数与预警指数却认为:第四季度仍有望继续保持缓慢上行。此外,2012年9月的全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预计10月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将沉潜于-40以下的深度寒冷区内,但事实上10月份市场回暖迹象明显,景气指数达到36.3。可见,预警实践与客观实际仍存在着一定出入。
(2)预警结果滞后。煤炭经济运行预警的目的在于使政府部门、行业机构、企业单位等相关部门提前明确即将发生的警情,并依据警报程度做出事先的调控。这就要求预警结果必须足够及时。然而,当前的预警结果不仅缺乏及时性,甚至有些滞后。比如,中经煤炭产业预警指数在2008年第三季度末和2011年第四季度末才分别提出煤炭经济运行“偏热”或“偏冷”的警报,实际上,这种“偏热”局面在当年7、8月份、“偏冷”局面在当年11月份已经充分表现出来,并可根据期间的煤炭价格走势准确地予以判断。这样,预警结果至少滞后了1个月的时间,并没有起到“预”的效果。此外,在2012年12月份中旬时,11月份的全国煤炭产业景气指数仍没有,直接影响到相关部门对于12月的调控。中经煤炭产业景气指数也普遍存在已进入下一季度很长时间,但上季度指数仍未的情况。
(3)预警结果权威性不够。权威且具公信力的预警结果是开展煤炭经济预警工作的最终目的。然而,当前中国并未真正形成对煤炭行业以及社会各界具有实质影响力的权威性指数或报告。其中,发改委煤炭行业运行报告和煤炭市场运行综述报告只涉及了中国煤炭经济运行的某些方面,研究深度和广度尚显不够,媒体合作与平台也存在缺失;中经煤炭产业指数由国家统计局与经济日报合作编制,尽管具有一定权威性,但煤炭行业似乎对其关注度并不够;而同样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和煤炭运销协会编制的全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尽管有一些行业基础,但运行时间不长,社会各界又对其知之甚少,这些都影响了其权威性的形成。
存在问题的四大成因
1.预警理论支撑体系尚不完善。目前,中国关于煤炭经济运行预警的理论研究还十分薄弱,难以为预警实践提供坚实、完善的理论支撑。纵观煤炭领域的预警实践,绝大多数都是以经济波动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为基础的。当然,研究者将研究重心放在实践上有其现实需求:当今煤炭经济运行呈现出波动频繁、无序、剧烈的新特点,亟需将预警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但若一味地注重应用而忽略了对经济预警理论的总结与升华,恒久不变的理论将很难解释煤炭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也就很难对具体实践做出正确指导,最终影响实践结果。这样不仅无法为决策者提供正确的调控依据,还给煤炭经济甚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不良影响。
2.预警主体间缺少协调性。一方面,目前有多个部门和单位参与了煤炭经济运行的预警,包括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统计局、煤炭工业协会等等。这种现状不仅造成了财力、人力的浪费,还降低了预警工作的整体效率。另一方面,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以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为主体的煤炭经济预警体系,一般来说,煤炭企业提供诸如煤炭产量等数据,政府、行业协会等部门对这些数据进行汇总处理,并展开研究分析。其中,煤炭企业的经营情况,是预警数据的直接来源,可是一方面出于核心数据保密(如净利率)的考虑,其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值得怀疑;预警结果还需要通过某些层面上的审核,最终使预警缺乏时效性。
3.预警手段和方法落后。目前,中国的煤炭经济运行预警虽已进入正轨,但仍然存在着预警手段与方法落后的现象,致使中国煤炭预警的准确度和及时度都无法得到保证。只从定性角度进行的预警,已经不适应于当前的预警实际。很难判断多种影响因素产生“合力”的方向及程度。此外,煤炭产业景气指数和全国煤炭市场景气指数虽然对方法进行了改进,但仍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如不同重要程度的指标被等权重合成,严重影响了预警结果的正确度。
4.预警指标体系存在缺陷。建立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使影响因素完成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变,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指标,反映影响因素的变化,进而反映煤炭经济运行的整体变化。尽管中国目前存在若干个煤炭经济运行预警指标体系,但仍存在着一些缺陷。一是指标不全面,二是指标间相关性过强,三是已失效的指标仍被使用。
煤炭经济运行预警四建议
1.强化预警理论研究。科学夯实的理论指导是预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目前中国薄弱的预警理论和研究力量投入,难以为预警实践做出正确指导,这势必影响预警结果,进而无法为决策者提供正确的调控依据,最终给煤炭经济甚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建议在设立能源经济或煤炭经济学科的高校建立专门的预警理论研究机构,利用专家学者在能源经济理论方面的优势,对传统的基于经济周期的预警理论进行升华,以得到更具指导意义的预警理论。
2.明确预警领导主体。鉴于煤炭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以及煤炭经济运行预警工作的重要作用,建议以国家能源局作为领导主体对整个预警过程所涉及的部门进行统一组织,并根据各部门的特点分配工作,分别承担数据收集、研究分析、宣传等具体职能,以提高预警工作的效率,使预警结果更加及时准确。同时,加强同权威媒体如报社、网站、杂志等的合作,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完善信息平台,同时积极邀请经济学家或行业专家对指数进行解读并同步,以增强预警结果的权威性。
3.创新预警方法。预警方法的落后直接影响了预警的结果,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创新,使其在保证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当然,任何新的方法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中国煤炭经济运行预警方法的创新也只能是基于之前方法的创新,这里要注意突破两个方面的限制:第一,国别的限制。世界范围内,由于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预警工作开展得比较早,其研发的预警方法往往比较先进,比如扩散指数法、合成指数法等经济预警领域的主流方法都是由美国等国家率先提出的。因此,建议要不断学习国际上最新最有效的预警方法,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改,从而得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预警方法。第二,行业的限制。当前经济预警已经在诸多行业中展开,如粮食、房地产、银行业等等。建议要充分借鉴其他产业经济中已经通过实践检验的预警方法,再根据煤炭经济的运行特点加以改进,以得出适用于中国煤炭经济的预警方法。
篇4
国务院修改资源税暂行条例2011年11月1日起施行,将原油、天然气税率调整为销售额的5%。此次资源税改革重点是将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更改为从价计征,改革目的是为了提高资源开采和利用效率、节能减排等等。政府可以通过征收资源税,增加资源性生产企业的成本,提高开采利用效率,还可以将税入用于环境保护,以及进行必须的能源补贴。
从价计征资源税是政府修正能源外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能源资源开采利用的外部性主要体现在环境污染和资源耗减。能源在生产、运输和消费各阶段会不同程度地损害环境,而环境费用由公众承当。随着能源消费量增大,资源稀缺的外部性越来越强,但它的外部性影响往往被低估。资源税内部化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对后代福利的影响,从而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一种不可再生能源资源被开采投入使用,就需要考虑其枯竭的前景。时间安排和开发计划不同,产生的经济收益和成本就各异。也就是说,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不仅应考虑它现在的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对今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我国本身的长久可靠的能源安全应当立足于国内储备,因为只有国内的能源才是价格和数量最终可控的。提高能源开采利用效率,是尽量减低需求增长对我国能源资源储备压力的重要途径。就此,从价资源税的意义不言而喻。
从价计征资源税是国际上很普通的做法。各国征收资源税的目的基本上一样,主要是为了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减少环境污染。国际经验也表明征收资源税的确可以提高资源开采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发达国家的资源税除了目标相同,税制模式差异也不大。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体制差异,发达国家的资源税归属各有特点。英国的资源税由中央独享,对地方给予财政补偿。但在多数国家,资源税由中央和地方共享,如美日澳等国。因此,在资源税归属上,中国也应当根据自己的国情而定。从税负看,资源越稀缺的国家,资源税越重。日本和欧洲的能源税负较重,而资源比较丰富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则相对较轻。值得一提的是,能源重税政策并未削弱日本及欧洲各国的生产竞争力和增加社会问题,这些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要远远高于美国。
资源税改革将如何影响经济运行?如何税收都必然伴随着利益的再分配。从宏观经济影响看,改革资源税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税收会提高资源成本,促进了油气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抑制了污染物排放和能源消耗。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前的从量计征的油气资源税甚微,目前改为5%,如果地方政府再出一些优惠,实际税率可能更低。那么,改革后的资源税首先将提高油气上游开采企业的生产成本,然后间接影响产业链其他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影响GDP、进出口和就业。大家尤其关注的是,由于资源税将推高整体能源成本,会对一些当前比较棘手的问题如通胀造成压力。
从区域发展来看,改革将会有利于相对贫穷的西部省份与相对富足的东部省份的均衡发展。根据暂行条例,资源税由地方政府收取,宏观层面看来,这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今后石油与天然气资源大部分将主要来自西部省份,而主要的消费者集中在东部地区。假设资源税的成本将会逐渐转嫁给消费者,那么资源税改革就能实现财富的转移,从富裕的东部省份转移到拥有油气资源的西部省份。二是资源税改革带来的财富转移将有利于地方政府。因为大型油气公司(如中石油、中石化)都是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向这些公司收取资源税,如果税收收入运用得当的话,将会促进西部省份的经济社会发展。
微观层面,改革会直接提高上游油气企业的成本(特别是中石油)。如果整个产业链条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的话,那么上游的油气企业往往会尽快将成本转移给消费者。但由于目前我国的成品油定价采取与国际原油价格接轨的机制,将终端消费价格与资源成本隔离开来,因此短期内油气企业很难实现成本转移。同时,天然气价格实行政府管制,上游厂家也很难快速地将成本转移给终端消费者。因此,这次资源税改革基本上不会对当前的通货膨胀产生影响。但长期而言,税赋成本还是会被逐步转嫁给消费者。
篇5
关键词:回弹效应;生态足迹;全要素生产率;北京市
中图分类号:F062.省略
通常认为,经济增长带来的技术进步可以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而资源效率的提高是减少自然资源消耗的有效手段,但也有学者持相反的观点,认为效率的改善会使资源比其他要素廉价而更多地使用,同时经济增长也会对自然资源产生新的需求,从而部分地抵消了所节约的自然资源,即产生“回弹效应”(Rebound Effect)。
一、回弹效应理论回顾
回弹效应起源于能源经济学对于经济增长中能源消耗问题的关注,最早由Saunders提出,其含义是技术进步虽然能够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而节约能源,但技术进步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对能源产生新的需求,部分地抵消了所节约的能源[1]。这一定义也同样适用于经济增长中的资源投入问题,即指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通过产生新的资源投入需求而不同程度地“挤出”了所节约的资源消耗。
按照“挤出”的程度不同,回弹效应可分为三种[2]:(1)弱回弹效应,资源效率提高产生的新资源投入需求很少地“挤出”了所节约的资源,资源效率措施仅仅是并不和预期同样有效;(2)强回弹效应,大部分的节约资源被新产生的资源需求所“挤出”,许多预期的节约都没有实现;(3)回火效应(Backfire Effect),资源节约完全被新产生的资源需求所“挤出”,资源效率等措施并未使得资源得到节约使用,反而导致资源消耗的增加。
从目前已有的文献来看,回弹效应在测度方法大致有三类模型:(1)模拟实验型[3],直接估计资源使用效率提高前后的资源需求量,通过前后两者对比测算资源消耗的节约量。由于实际中很难控制影响资源需求的其他变量,导致该方法的估计结果具有较大误差。(2)计量模型法,利用一定的假设条件,如假设资源产品外的其他要素投入比例不变,应用不同函数形式的计量模型通过估计资源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间接计算资源回弹量,这是目前在国外应用相对广泛的一类方法[4-5]。(3)一般均衡模型(CGE),这类模型充分地考虑了价格、要素替代、收入和部门结构等的影响[6-7],对传统经济理论的解释性也很好,但由于对数据质量的要求较高,市场完备性、价格信息等对方程参数设定和运行结果的影响较大,实际应用受限。
二、研究思路
既然回弹效应反映的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新资源投入需求对所节约资源量的“挤出量”,直观上可以对两者进行直接对比[8-9],来估算这种“挤出”程度的大小,即:
RE(回弹效应)(1)
其中,ΔR-表示技术进步带来的资源节约量,ΔR+表示技术进步带来的新增资源需求。根据前文所述,可以认为当RE
1.资源节约量ΔR-的计算
资源节约量是由于技术进步提高了资源的生产率,降低了资源的使用强度而实现的,假定Y为经济产出,R为资源投入量,则资源使用强度RIR/Y。由于资源使用强度降低实现的资源节约量为:
ΔR-Yt+1(RIt-RIt+1)(2)
2.新增资源需求ΔR+的计算
新增的资源需求是通过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来实现的,假定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σ(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以通过估计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则新增的资源需求可以表示为:
ΔR+σt+1(Yt+1-Yt)RIt+1(3)
3.资源投入量R的计算
在目前研究经济增长与资源使用效率关系的文献中,多采用能源消费量数据代替资源投入指标,这种做法容易便捷地获取数据,但造成环境资源因素在生产函数中未能得到充分体现[10-11],低估了基础资源产品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生态足迹方法通过引入生态生产性土地概念,实现了对各种自然资源的统一描述,适合表示为生产函数中的资源投入要素。因此,本文将采用生态足迹指标作为自然资源要素投入的度量,来衡量资源使用强度,估计代表广义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
三、实证分析
1.北京市生态足迹测度
本文选取1981―2008年为研究时段,按照Wackernagel对于消费项目的分类,测算北京市生态足迹。其中,生物资源账户主要包括粮食、棉花、油料、蔬菜、干鲜果品、肉类、禽蛋产品和水产品类日常消费的生物资源,数据均来自于北京市统计年鉴、北京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能源生态足迹账户主要包括煤、石油(原油、汽油、煤油、柴油)、天然气、水和电等能源消费项目,这几类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年鉴和北京市统计年鉴。在计算生态足迹时,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公布的世界平均产量资料将生物资源的消费主要转化为耕地、林地、牧草地和水域的面积,将能源消费主要转化为化石能源用地和建筑用地,并按照均衡因子(耕地和建筑用地为2.8,林地和化石能源用地为1.1,草地为0.5,水域为0.2)将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进行汇总得到北京市的历年生态足迹。从表1可以看出,北京市的生态足迹持续增加,表明资源消耗程度加剧。
表1北京市历年生态足迹单位:万公顷
参考文献
[1]Saunders,H.D.The Khazzoom-Brookes Postulate and Neoclassical Growth [J].Energy Journal,1992,13(4):131-148.
[2]Sorrell,S.,Dimitropoulos,J.The Rebound Effect: Microeconomic Definitions,Limitations and Extensions [J].Energy Policy,2008,65,(3):636-649.
[3]林民书,杨治国.国外能源回弹效应研究进展述评[J].当代经济管理,2010,(9):1-5.
[4]Hanley,N.,McGregor,P.G.,Swales,J.K.,Turner,K.Do Increases in Energy Efficiency Improve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Sustainability?[J].Ecological Economics,2009,63(3):692-709.
[5]Madlener,R.,Alcott,B.Energy Rebound and Economic Growth: A Review of the Main Issues and Research Needs [J].Energy,2009,34(3):370-376.
[6]Karen,T.Negative Rebound and Disinvestment Effects in Response to an Improvement in Energy Efficiency in the UK Economy [J].Ecological Economics,2009,31(5):648-666.
[7]王群伟,周德群.能源回弹效应测算的改进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08,(9):8-11.
[8]周勇,林源源.技术进步对能源消费回报效应的估算[J].经济学家,2007,(2):45-52.
[9]阳攀登,屈亚平,李敏.基于技术进步的浙江省能源消费回弹效应研究[J].技术经济,2010,(8):62-67.
[10]孟维华.生产率的绿色内涵[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篇6
【关键词】 煤运铁路 襄阳经济 有利影响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主要取决于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以及少量核电、风能资源。尤其是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电力能源结构主要依赖于火力发电,火电一直是我国电力主要来源,在国民经济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不均衡,北方尤其是山西、陕西、内蒙西部地区(三西地区)煤炭资源占全国比重处于绝对地位,但煤炭消费市场远在华东、华中地区,这些地区煤炭资源缺乏,但一直是我国主要消费市场。西煤东运方面,我国先后修建了大(同)秦(皇岛)铁路、朔黄铁路,解决了华东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地区煤炭供应紧缺的问题。但随着我国大力实施中部崛起发展战略,中部地区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GDP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能源的需求猛增,尤其是煤炭需求旺盛,但由于运力紧张,无法解决华中地区的能源消费问题。为此,国家发改委能源局、铁道部通过大量调研,准备修建蒙西至华中煤运铁路,以缓解北方煤炭到华中地区运输紧张局面。该条铁路的建成,将为包括襄阳在内的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将极大地推动当地经济的大跨越。
一、关于蒙西至华中地区煤运铁路概况
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起自鄂尔多斯市浩勒报吉,沿线经过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等7省(区),终至江西省吉安市,线路全长1837公里,与东乌、太中银、包西、黄韩侯、南同蒲、陇海、宁西、焦柳、京广、沪昆、京九等多条路网干支线相连,是一条与路网有机结合的大能力运输通道。对于湖北来说,这条铁路主要经过襄阳市、荆门市以及荆州市,与湖南的岳阳对接。铁路煤运通道对国民经济运行至关重要,随着缺煤省区内移,煤炭产地西移,建设一条直通中部省区的陆上煤运通道是十分必要的。
二、蒙西至华中煤运铁路对襄阳经济发展带来的有利因素
襄阳市位于湖北西北部,是湖北确立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是鄂西北地区核心增长极,也是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目前襄阳已经是国家重要交通枢纽,襄阳北是亚洲最大的铁路单向编组站,二广和福银两条高速在这里交汇,两座机场可以通达全国主要城市。汉江煤运码头的兴建,为北方煤炭运输分流提供了便捷条件。那么,这条铁路为襄阳市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机遇或者说有哪些有利因素呢?我简要谈一下看法。
(一)该条铁路的建成,可以大大降低襄阳市物流成本,尤其是依赖煤炭作为动力的企业,可以减少物流费用开支,增加企业利润,加速企业规模的扩张。
襄阳市很多企业依赖于煤炭作为动力来源。比如纺织业、钢铁业、火电企业等等,这些企业长期因为缺煤,工厂无法正常开工,即使开工也维持不了多久,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运转。由于企业开工生产量不足,单位产品费用率很高。若运煤铁路开通后,襄阳市煤炭运输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可以大大缓解企业生产、生活用煤紧张状况,有利于企业开足马力加大生产力度,有利于企业迅速扩张,降低生产性流通费用,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也为襄阳市提供可观的税收来源,促进襄阳市经济的大发展。
(二)有利于襄阳市铁路、公路、水路货物运输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动襄阳市物流运输网络区域性中心建设步伐。
襄阳市目前有汉丹、襄渝、焦柳三大客货铁路交汇于此,铁路运输得天独厚,加上北煤南运铁路经过该市,可以构筑襄阳市区域铁路货运中心网络,与福银、二广高速已及316和207国道相联系,以及与汉江余家湖码头实现有效对接,可以实现铁、水、公、机的无缝对接,发挥襄阳市服务鄂西北,辐射周边城市的巨大功能,打造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商贸中心,并努力建成全国物流信息枢纽、中部地区物流节点城市和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物流中心。
(三)可以大大推动襄阳市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湖北省委、省政府要求襄阳市十二五末,城市建成区要达到2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要达到200万人,由大城市向特大城市跨越。襄阳主城区远期要按照300至500平方公里的面积和300万至500万人口的规模进行规划控制。如何加速推进这一进程,没有重大项目落户是不可能实现的。北煤南运铁路的经过,必然给主城区铁路网络调整改造带来发展契机。铁路从襄阳东部穿越过汉江,经过未来的东津新区,必然会修建铁路支线、汉江特大铁路桥过江通道,公路运输通道,以及将要建设的襄阳新港铁路专用线,并与之相连,实现铁水联运,形成未来区域性航运中心。这些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必然在襄东地区崛起一座新城区,推动襄阳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打造都市襄阳的重要一极。
(四)有利于加速推进涉及襄阳市的国家级和湖北省的重大能源工程的实施进度。
由于北煤南运铁路通过襄阳市,并于襄北编组站相连通,可以大大缩短煤炭运输时间、扩大运输量,节约物流成本等有利因素,国家和省政府会重点对襄阳市是重大能源工程的快速实施提供便利,并尽快审批。可以预见,襄阳市申报的襄阳火电厂三期工程、大唐襄阳火电工程、大唐襄阳热电联产工程都将快速推进,取得实质性进展,为进一步壮大襄阳市能源经济板块比重奠定了基础。
(五)有利于完善襄阳市铁路客运网络设施,进一步改善襄阳及周边市民出行的条件。
北煤南运通道经过河南省的三门峡以及西峡、内乡、邓州后,进入湖北境内,到达襄阳市,该线先后与陇海线、宁西线交汇。由于这条铁路兼顾客运,这也就为襄阳市提供了到西北的西安、兰州等城市的最为便捷通道(襄阳-邓州、西峡-商洛-西安-兰州),同时,也方便了襄阳市与豫西南的西峡、内乡、邓州等地区的经贸联系,进一步巩固了襄阳市作为鄂豫陕渝区域通枢纽的地位。
综上所述,蒙西至华中煤运铁路对襄阳市经济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对襄阳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重点工程的推进、物流成本的节约、特大城市空间的拓展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夏春玉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8
篇7
摘要:现代化工企业设备向大型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工艺流程设计时,已不再多考虑备用设备,这给设备维护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设备的维护管理,虽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对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充分发挥设备的潜力,提高设备的完好率,降低设备维修成本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更重要的是,完善设备维护工作,能够加强能源和节能管理。
关键词:节能能源设备维护
一、能源与节能概述
(一)能源
1.什么是能源
所称能源,“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和电力、热力以及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
2.能源的特征
可见,能源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首先:能源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资源的一种,是可以被人类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其次,能源可以提供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能量,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热能、光能、化学能、核能等。常规能源,包括一次能源中的可再生的水力资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3.能源管理的目的
就是按照国家能源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完善能源管理制度,调整工艺和产品结构,加快节能技术进步,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能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能源规划及设计、能源输入管理、能源转换管理、能源分配和传输管理、能源使用管理(工艺、设备管理、能源消耗定额管理、能源计量管理、能源统计管理)、能耗分析与评价、能源标准化、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建立能源中心管理系统。
(二)节能
1.什么是节能
节能就是尽可能地减少能源消耗量,生产出与原来同样数量、同样质量的产品;或者是以原来同样数量的能源消耗量,生产出比原来数量更多或数量相等质量更好的产品。
2.节能的意义
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能源有相应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也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现代社会是一个耗能的社会,没有相当数量的能源是谈不上现代化的。现代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它们都是短期内不可能再生的化石燃料,储量都极其有限,因此必须节能。节能不是简单地指少用能量,而是指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能源,尽量降低各种产品的能耗,这也是国民经济建设中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节能问题现已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作为能源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
3.节能管理的目的
用能单位通过加强节能管理,制定并实施节能计划和节能技术措施,改进能源输入,加工转换,分配输送,终端使用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推动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促进有效合理的利用能源。
二、化工设备维护中的节能管理
(一)化工设备维护中的节能管理制度
节能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用能设备,核心环节是能效对标,节能监测,能量平衡,能源审计是能管理的主要工具。
用能设备几种通用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用能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用能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保养制度,用能设备档案管理制度,用能设备点检和巡检管理制度,用能设备节能监测制度,用能设备能效对标管理制度,用能设备经济运行管理制度,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管理制度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适应,必须进行检查和评价,发现问题后及时修改补充,使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以达到提升管理,节能降耗的目的。
(二)化工设备维护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不停发展,设备水平的大幅攀升,企业技改投入的逐步加大以及强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设备维护的技术含量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对企业化工设备的办理人员、操纵人员和维修工人的各方面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企业设备的完好率直接影响该企业产品的本钱,一个健康的、发展良好的企业必须做好设备的维护与检修工作,这样才能确保正常的生产秩序,才能为企业创造最佳的经济效果与利益。同时,维护良好的化工设备会减少能源的损耗,符合节能管理的要求。化工企业自动化程度比较高,普遍具有生产连续性强,高压、高温、有毒、易燃、易爆、强腐蚀等特征。一旦设备出现故障,就会产生相关系列的难题,如工艺停产、人身伤亡、火灾爆炸、环境污染等严重事故,同时还会发生能源的大量浪费。所以,对一个化工企业来说,增强化工设备的维护与检修,已成为当务之急,它是提升经济效果与利益、确保生产高效运行的保障,同样也是加强节能管理的必然要求。
化工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是预防设备磨损的重要保障,是搞好设备维修工作的前提。与其他企业相比,化工企业设备的维护和检修具有抢修频繁、技术性强、危险性大、复杂各式等特征。其化工设备紧凑,在正常生产中操作人员普遍要经过值班室内的控制系统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调节。然而经过监控系统看到的场景并不可以直接反映现场的设备情形,而是必须要工作人员经过巡回检查来准时发现设备故障,并准时修复,防止设备过早磨损,补充监控上的不足,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生之前,为有经过日常的维护与检修才气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和安全生产。
(三)脱硝设备维护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
据接近环保部的人士透露,即将的“十二五 ”环保规划,将对工业企业给予脱硫、脱硝优惠电价政策,这对生产脱硫、脱硝环保设备的企业是重大利好。如此来说,脱硝设备将成为新世纪的宠儿,其维护和保养无疑是符合节能环保的重要要求。
现在,氮氧化物成为电厂的主要排放物,到了需要防控的地步。据统计,2007年电力行业氮氧化物排放是840万吨,比2003年增加了40%。特别是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氮氧化物排放浓度较高。“目前,电厂安装脱硫设施后,脱硫效果比较好。”赵鹏高称,今年国家发改委将联合环保部和能源局,先行脱硝试点。“十二五”期间,氮氧化物将纳入总量控制范畴。但是,在环保部环境监察局局长陆新元看来,“是否把氮氧化物纳入未来的约束性目标,需要多方面考虑。脱硝不仅仅是新型环保技术,而且还需要考虑电力行业的经济成本和相应的财政投入。”
三、脱硝设备维护的必要性
(一)为什么要装设脱硝装置
1.目前能源利用的现状
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的一段 时间内,能源的主角都是煤炭。在一次能源总消费中,煤炭占76%。煤产量的80%是直接用于燃烧,其中发电厂用煤量大于总产量的30%。
2.燃烧产生的NOx问题
煤炭作为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在其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危及生态平衡与人类的生存。煤燃烧时排放的NOx是大气污染的元凶之一,该物质达到一定浓度就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和危害。氮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水结合最终会转化成硝酸和硝酸盐,随着降水和降尘从空气中落到地面。硝酸是酸雨的原因之一;它与其它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光化学烟雾污染。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并且严重危害人体呼吸系统。
(二)脱硝技术的分类
干法包括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 SNCR)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 、电子束联合脱硫脱硝法。半干法有活性炭联合脱硫脱硝法;湿法有臭氧氧化吸收法等。就目前而言,干法脱硝占主流地位。
其原因是:NOx 与SO2相比,缺乏化学活性,难以被水溶液吸收;NOx 经还原后成为无毒的N2和O2,脱硝的副产品便于处理;NH3 对烟气中的NO 可选择性吸收,是良好的还原剂。湿法与干法相比,主要缺点是装置复杂且庞大;排水要处理,内衬材料腐蚀,副产品处理较难,电耗大(特别是臭氧法)。
三、结语
化工设备是一个企业实现经济效果与利益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其直接影响一个企业的兴衰。在日常应用整个过程中,由于在超载荷、磨损、腐蚀等原因的作用下,使其功能和精确度逐步降低,能源的损耗加大。为了延长设备的应用寿命,充实发挥设备的生产效能,避免能源的浪费,一定对设备进行科学的维护与检修,这样才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同时也为建设节能型社会做出一份贡献。所以,化工设备的维护与检修在整个设备办理中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亚敏,吴勇.化工设备的维护检修和保养[J].河北化工.2008.
[2]李寿山.浅谈化工设备的维护与检修[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8,
篇8
一、天气因素是导致8月用电量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
根据中国气象局8月29日通报,8月以来全国天气呈现气温偏高和降水偏少两个特点。这两个特点对8月用电量产生直接影响。
8月份全国平均气温为22.3℃,较常年同期偏高1.3℃,为1961年以来最高,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或接近常年同期。受高温影响,入夏以来,日发电量连续11次创新高。受气温影响较大的居民生活用电量和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21.41%和15.55%,直接拉动8月全社会用电量增长3.2和2个百分点。8月份全国平均降水量89.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7.3%,导致8月份水电发电量较去年同期减少10.1%。水电少发和火电增发使得电力部门用电量同比大幅增长22.09%,较电力部门1—8月累计用电量的同比增速高出了14.2个百分点,直接拉动8月全社会用电量增长3个百分点。以上两方面共拉动全社会用电量8.2个百分点,而受天气影响较小的制造业、采掘业和建筑业用电量同比增长9.9%、7.3%和8.3%,只拉动全社会用电量5.5个百分点。因此总体来看,天气因素是导致8月用电大幅增长的重要因素。
此外,去年基数较低也是导致8月用电量同比明显增长的重要原因。2012年8月,是去年各月用电量增速最低的月份之一,同比增长仅为3.6%,较去年平均增速低1.5个百分点,也比2008年以来历年8月平均增速低6.3个百分点。
二、制造业用电数据反映当前经济稳中有升
8月制造业用电量与工业增加值增长的弹性稳定于经济上行期水平,表明短期内经济显现向好势头。制造业用电量是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小的用电指标,8月同比增长9.93%,与工业增加值增长的弹性为0.95,与2006年以来经济处于上行期(2006、2007、2008、2010、2011年)的历年8月平均值0.97基本相当。制造业用电量是工业增加值的同步指标,用电弹性保持在经济上行期的水平,从一个侧面表明短期内工业生产形势好转。
分行业看,8月钢铁、有色、建材和化工四大高耗能行业用电分别增长11.5%、5.3%、10%和8.1%,较1—7月累计用电量增速分别高出8.1、0.1、6.0和3.7个百分点,显示高耗能行业增长逐渐恢复。这主要是7月份以来,中央政府释放了“稳增长、保下线”政策信号,稳定了市场信心,改善了企业对未来的预期,部分高耗能产品开始进入回补库存阶段,短期内经济仍会持续向好态势。
三、轻工业用电增长连续2个月扩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口形势逐渐转暖
近期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加快,我国出口形势有所好转。美国在私人消费回暖拉动下经济持续增长,预计全年GDP增速在2.5%—3%左右;日本在宽松货币及财政政策刺激下,预计未来仍将保持3.5%—4.0%的高速增长;欧元区也于2季度结束了一年半的衰退,预计未来持续向好。发达国家经济回暖将直接拉动我国出口。8月份,我国工业出货值同比增速从6月的2.1%扩大到3.5%。
轻工业用电量走势也佐证了当前出口形势逐渐转暖。8月份轻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6.8%,增速连续2个月扩大,显示轻工业生产活动逐渐加快。由于居民消费增长相对稳定,短期内轻工产品产量的边际增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出口需求在持续扩张。8月份轻工产品占工业品出货值的60%以上,轻工产品出口持续增长基本反映出我国近期出口总体好转。
四、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
篇9
首先,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居民和产业对能源的需求仍会大幅上升。根据国际经验,城市化进程中的国家往往会经历人均能耗和能源强度的快速增加。从2002年开始,中国能源消费增速加剧,超出GDP增速一倍有余,2013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53.7%,而国际高收入国家已达到78%左右,即使中等收入国家标准也达到61%,说明中国未来城市化的空间还很大,因此未来整体能源消费水平也会不断上升。根据预测,中国到2030年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近60亿吨标准煤,比2013年的37.5亿吨标准煤增加近60%,占世界能源总需求的近25%。其次,中国一次能源中化石能源占比较高,在短期内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是无法轻易撼动的,未来化石燃料仍将占据能源消费的至少70%~80%。从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及品种构成上看,资源禀赋结构为明显的富煤贫油少气,同时由于未来新能源开发的长期性、不确定性和巨大风险性,使得化石燃料将长期是中国能源消费的最主要原料。因此,化石能源的长期稳定供应对中国的能源安全起到最重要的制约作用。再次,中国能源的供给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能源供给的途径主要是自产和进口,随着国民能源需求的增加,自产量和消费量之间的缺口也越来越大,用以补齐缺口的进口能源量也逐年增多。2012年中国石油自产量为207.5百万吨,进口量达到271.3百万吨,石油对外依存率达到57.1%;天然气自产量为1072亿立方米,净进口量为386亿立方米,对外依存率达到6.4%。中国能源自产和进口都面临很大的风险。自产方面,随着中国能源开采量的逐步增加,开采难度也日益增加,能源开采所需的投资也迅速攀升,使中国的能源生产面临较大的风险。进口方面,中国能源的进口,特别是石油进口较为依赖中东和非洲,由于这些地区政治原因,能源进口保障具有很大的隐患,此外,进口能源运输长期依赖马六甲海峡海运,一旦此海洋运输出现问题,中国的能源供给将面临巨大威胁。最后,能源行业的巨大投入对中国能源融资提出了巨大挑战。能源行业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行业,在能源的前期探寻、开采和加工期对资金的需求十分巨大。随着中国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能源投资需求也出现了“井喷式”增长。据联合国机构评估,到2030年,中国为满足能源需求将需要投入资金2.3万亿美元以上。如此大的资金需求对我国能源融资金融机构和能源生产企业都是巨大的挑战。现如今中国能源融资面临融资渠道狭窄、能源企业负债率过高、融资成本高昂、能源投资效率低、规避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对中国能源金融安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能源安全需要实体能源经济和虚拟能源经济(能源金融)的共同保障,而中国能源金融的发展滞后,能源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国际能源市场的定价权,能源产业都不得不承受国际能源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所带来的价格风险之痛。纵观全球能源金融市场,其市场规模和影响力日益扩大,全球能源价格波动日益加剧,中国能源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推动的压力,金融市场被动接受全球金融财富分配,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国家能源安全也受到全球市场的冲击。能源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对于中国能源企业加强能源风险管理,更好地融入世界能源金融市场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中国对于金融风险的预警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才正式开始,目前仍然处于刚起步阶段。因此,本文的研究集中在对能源金融风险的量化分析和预测,并对中国2002~2014的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强度作出计算和预测,希望研究结果对中国能源金融市场风险预警管理有借鉴价值。
二、能源金融风险特征
(一)能源金融能源金融风险是伴随着能源金融而生的,具体而言,能源金融具有以下3个特征。第一,能源产品正不断地金融化。美元主导下的能源体系具有不稳定的特征,能源价格随着美元以及各种金融资产而发生改变,汇率的波动以及随之产生的美元资产的波动使石油产品越来越具有金融产品的特征。第二,能源市场在不断地金融化。能源市场金融化的最典型表现是能源衍生品市场的金融投机。如石油价格问题,除了供需等因素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金融投机所致,使得石油本身的风险程度与金融市场之间产生挂钩和强烈的共鸣。第三,能源产业在不断地金融化。能源产业的金融化最集中的表现是能源产业开发金融投资与融资模式。当前世界油气资源主要掌握在跨国石油公司(如壳牌、美孚石油、英国石油)和国家石油公司(如中石油、中石化、Gazprom)等。这些大型石油能源公司有着先进的勘探开发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对产油国政策具有极大的影响力,通过多种多样的融资手段,对世界各地的能源资源进行投资。借助其在国际市场良好的信用,这些大型石油公司通过发股、发债、国际借贷等各种途径获取流动资金,管理企业的财务成本,并通过项目投资等各种方式投资于油田气田,然后通过能源金融衍生品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
(二)能源金融风险能源金融风险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能源行业在投资或融资过程中所面临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能源金融的风险是多方面的,典型的包括价格波动风险、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地缘政治风险以及海外投资竞争风险等。由上述能源金融的特点可以看出,归纳来说,能源金融风险主要具有以下4个特征。第一,能源金融风险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较大。一方面,能源特别是油品的价格跟美元汇率波动息息相关;另一方面,能源企业通常容易受到全球能源衍生品市场波动的影响。还有,国内能源金融风险对冲的机制不完善,监管上也存在漏洞,价格发现的功能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国内企业难以通过国内的衍生品交易对冲降低自身风险。第二,能源金融风险受国家产业政策变化影响较大。能源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行业,更加容易受到国家政策的干预,国家对能源行业的战略部署和调控都会对能源风险产生重要影响。第三,能源金融风险受国际地缘政治的影响较大。能源供给安全是各国国家战略的重心,能源的价格以及供给平衡除了市场出清等作为依据外,还是石油生产国、消费国之间博弈的结果。石油生产国对产量的管制、石油消费国对石油产地的选择以及战略储蓄,都会对国际能源金融产生剧烈影响。第四,能源金融风险还受到自然灾害、天气条件影响,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自然灾害和恶劣的天气条件将直接影响能源企业对能源的开采、运输、储藏等各个环节,通过改变供应来影响能源价格,作用到能源企业和投资者身上,此外,气候变化等导致极端气候发生的因素也会对能源的需求产生影响(如暖冬、寒潮等),进而影响能源供给平衡。能源价格供应等因素的变化会对能源企业经营效果产生深远影响,甚至还会威胁国家的能源安全。控制能源金融风险,保证能源金融安全即是要求在面临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外不稳定因素等各种威胁下,国家能够成功应用各种手段将能源供给危机和能源产业发展危机控制在可调范围之内,力促能源供需正常匹配,满足能源行业各企业的融资需求,降低和防范能源企业和国际能源战略投资风险,保证能源行业投资目标顺利完成。能源金融风险的因素有很多种,而且往往相伴而生同时出现,故而能源金融体系的风险无时无刻不在,风险的逐渐演变决定了能源金融的安全也仅仅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安全,是各个层级的能源个体风险管控机制的动态均衡,能源安全的状态也是在这种动态均衡中不断适时调整。因此,以一种具体的标准来衡量能源金融风险,评价能源金融安全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也正是建立能源金融风险预警的意义所在。
三、能源金融市场风险
预警指标的选择全面的能源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本文希望对基于市场层面的能源金融风险预警进行探索性研究。
(一)能源金融市场风险指标分析能源金融风险是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风险,宏观层面的如地缘政治风险、微观层面的如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中观层面分险,即能源金融市场分险,典型的包括价格波动风险、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汇率风险等。虽然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能源电力行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会根据其所处的行业有所差别,但是大体可将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分为以下两个层面:宏观经济影响风险和投融资风险。相应地,能源金融市场风险指标也同样分为宏观经济指标和投融资风险指标。
1.宏观经济指标。包括GDP增长率、CPI定基指数、企业景气指数、货币供应量增速、财政比例以及贷款增长率等,这些指标来源局限于能源行业。
2.投融资风险指标。投融资风险受到国内外金融市场、国内外石油市场的影响,指标包括能源市场需求增速、黄金指数、美元指数、石油价格、上证指数以及银行和企业金融指数,如上证指数、资产负债率、资金成本率等,这些指标来源多元化,对能源行业的投融资风险影响很大。
(二)指标的选择对能源金融市场风险进行评价需要选择最能够反映能源金融风险的指标,通过指标的变化来判断能源金融市场风险未来的改变,为能源金融市场风险的爆发做出预警。指标的选择主要考虑的因素有:一是经济发展以及能源需求对能源安全提出的要求;二是金融市场的变化对能源风险因素的影响;三是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对能源金融市场风险预警指标选取以下5个,即能源需求量增速、实际GDP增速、美元指数、股指变动率、石油价格。在5个指标中,能源需求量增速和实际GDP增速体现了能源供给的情况:GDP增长迅速,为GDP提供增长的能源需求也会随之上升。能源需求量增速在统计上的数据是每年的能源消耗量,即反映了能源的供给与需求平衡的情况。股指变动和石油价格反映了国际金融市场和能源市场的形势,其变动对中国的能源安全起到重要影响。美元指数也十分重要,美元的强弱升跌都会对油价和金融市场产生影响,进而引起能源金融风险的升降。
四、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一)基于PCA&ARMA的能源金融市场风险预警模型主成分分析法(PCA)是评价具有一定相关关系的指标组的重要方法,可以抽取各个指标的特征,以较少的变量来表征整组指标的特征,因此,本文将其应用于多指标评价的能源金融风险评价。能源金融市场风险的预警归根结底是对未来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强度的预测。在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历年的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强度后,预测模型必须能够合理考量历史趋势,即根据过去的时间序列建立模型推算未来的风险强度。ARMA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方法的核心思想便是根据现象的过去行为预测未来,故而本文选择ARMA模型预测未来的能源金融市场风险。预警模型建立的主要步骤如下:
1.指标原始数据的标准化。首先计算每列数据的均值,再用均值减去每一指标数据,最后再将其差除以原有数据的标准差。
2.计算相关系数矩阵。每个指标之间都计算其相关系数,利用相关矩阵可以进一步推算出其特征向量和特征值,从而选取确定主成分。
3.计算特征根以及特征向量,并计算一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的贡献率,将特征向量按照特征根加权。计算出特征向量Ek和特征值λk,选取λk>1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作为主成分。
4.计算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强度。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强度是衡量能源金融市场风险的指标,其值越大表示风险程度越高,根据特征向量中的各个元素作为权值,与每一年的相对应指标值相乘,可得到能源金融风险强度。
5.利用ARMA模型建立回归模型。检验能源金融市场风险是否为平稳时间序列,如果不是则需要差分后再进行回归,根据回归的结果预测未来的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强度。
(二)应用研究本文选取中国2002~2013年的相关数据对中国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强度进行计算。
1.数据说明。股指标的为标普500,美元指数按照美国洲际交易所数据,二者年度数据选取年末最后工作日数据。中国GDP增速以不变价计算,数据来源为《中国经济统计年鉴》,能源需求量增速数据来源为《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石油价格选取大庆油田年末数据。
2.主成分分析。首先对5个指标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根据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3.ARMA模型。对表5中的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强度建立ARMA模型,设其时间序列名为index。首先根据ACF图判断index的稳定性,结果发现极其不稳定,故而对index时间序列进行差分,得到时间序列index_d。自相关和偏自相关两个图形都呈现拖尾的现象,是典型的ARMA(p,q)型的结构。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本文通过对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和风险预警基本概念的界定,提出能源金融市场风险预警的基本经济金融指标,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定义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强度,计算了中国2002~2013年的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强度,应用ARMA模型对中国2014年的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强度进行预测。主要结论如下:
1.能源金融市场风险是一个综合变量,国内宏观经济指标、国际金融指标及能源相关指标都是重要影响变量,通过适当的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是可以对其进行量化分析的。结合ARMA模型,可以对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强度进行预测,进而对我国能源金融风险管理和能源安全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2.对2002~2014年中国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强度的计算和预测表明,中国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在2006年以前处于“安全”级别,此后,除在2008年短暂的恢复“安全”级别外,中国能源金融市场风险一直在上升,但仍处于“可控”的区间。当前中国的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处于较大风险区间,按照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强度的增长趋势,未来能源金融市场风险有可能进一步增加。
(二)政策思考本文实证研究表明能源金融市场风险强度的大趋势是不断增强的,因此,为确保中国能源金融市场的稳定,保障国内经济建设的正常运行,维护国家利益,中国能源金融市场需要一套针对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预警管理体系,及时高效地对风险进行管理。具体来讲,加强中国能源金融市场风险预警管理应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1.信息透明化是能源金融市场风险预警管理的前提。当前,中国能源信息的权威公布平台少,各地各企业分裂统计,信息整合性差,市场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灰色地带过多。与新加坡的普氏价格指数相比,中国能源信息平台仅服务于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影响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对能源市场的定价权。虽然中国2006年就开始与国际能源信息署(IEA)合作,双方就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与石油市场数据分享达成一致协议,但目前仍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因此,国内一方面要继续筹建一个多方参与的权威信息平台,另一方面也要积极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作用,争取早日实现中国的能源信息透明化。
2.能源金融市场与传统金融市场的创新合作是能源金融市场风险预警管理的核心。当前,虽然发达能源金融市场在市场体系上构建了如银行、基金、债券、期货等多层次的交易市场值得中国能源金融市场借鉴,但中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能源金融市场的多元化。虽然如此,中国传统金融市场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摸索前进,在交易场所、交易制度设计和交易平台管理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源金融市场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金融市场体系来扩大交易规模,完善交易制度。同时,金融市场有着极强的创新能力,能源金融市场借助金融市场的力量,在能源金融产品研发、交易规则设计、风险管理等方面将取得快速发展。
篇10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
水碧天蓝,空气清新,曾经是我们对农村环境的理想描绘。虽然农村地域广阔,人口居住分散,自我净化能力比城市强,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农村污染可以不予关注。恰恰相反,由于我们赖以果腹生存的粮、油、果、蔬都产自农村,因而对农村污染的关注不但不能逊于城市,更要甚于城市。
一、农村环境污染所产生的影响
1、农村能源建设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影响
农村环境问题,是当今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环境质量的恶化,对农业生物、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环境问题可分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大类,农村地区能源的开发利用与这两类环境问题都有密切的关系。能源不但给农村提供了动力,而且带来了生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但也影响了农村的环境。如新柴的消耗量方面,19世纪以前,由于需求量不大,砍伐情况并不严重,保持了生态的平衡,没有产生污染现象。而在最近的百多年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生物质能源供不应求,使生态和污染方面都出现了问题。由于矿物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也为农村带来了严重的能源环境问题。由于能源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对农村和能源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健康等都造成严重的危害和重大的损失。
2、矿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对农村环境的重要影响
矿物能源的开发,包含了开采、贮运、加工、转换到消费。在这全过程中,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如煤在开采过程中,首先是开采占地,它破坏了地表的生态系统,影响了农业生产。另外井工开采易造成地表的沉降或裂缝并改变水体形态及渗漏而影响农田灌溉,同时也破坏了地下水资源。另一方面开采时的排污以液体、气体、固体同时存在,如酸性矿井水、泥浆、瓦斯、煤矸石等。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特别经数次堆放,会造成自燃、流失等大气污染,在煤炭的燃烧利用过程中,又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和灰渣,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等。又如水陆石油的开发会造成海水域的严重污染,影响水产业的发展和造成农田的污染。石油在燃烧时也会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3、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是:采伐对环境的影响,如导致资源的枯竭,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破坏生态平衡;秸杆等大量燃烧,导致土壤肥力减退、农业减产等。如木柴在燃烧时会排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不充分时会排放大量尘烟和颗粒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2)自然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是:自然能源如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海洋能等。由于不同的能源各自的物理化学性质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影响,如水能在开发利用发电时造成的河川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变化的影响。库区大面积淹没及周围生态、自然环境、地表、土质、农业生物等影响。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在用地热发电时,由于开发利用过程中废热污染和排放的硫化氢、二氧化碳、甲烷、汞等。特别是其中的硫化氢在高浓度时会致人死亡。
二、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形成的原因较多,有环境管理体系、有财政资金、有治理模式等等一系列的因素。
1.我国环境管理体系难以适应农村污染问题的治理。
2.财政资金短缺,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3.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
4.农村污染治理模式单一,套用工业污染的治理手段。
5.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管理手段落后。
6.农民的环保意识差。
三、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
目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和畜禽粪便等农业自身污染,以及工业污染排放、城市垃圾等外源污染两个方面。对农业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势在必行,为此,提出以下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1.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要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立法,完善有关法律制度。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世贸组织规则,修订相应的农业和环境法规,建立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实施保障体系,修订和完善农业环境标准体系,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切实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法律制度得以实施。必要时可以出台单独的农业环境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以利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2.提高各级政府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战略认识。
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应当转变观念,把治理农业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作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随着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是,防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染;综合整治乡镇环境;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维护农村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3.加大农村环保治理资金投入力度。
农业科研部门应当把发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作为今后农业科研工作的一个重点领域,加强力量,增加投入,通过技术攻关、项目招标引进吸收等方式,尽快推出一些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可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好的技术项目,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各有关部门应当在政策引导、项目规划、管理措施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证。同时,各级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扩展农业环保资金的来源渠道,改变环保投资分配体制,提高投资效果。在支农资金或环境资金中划出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农业环境的治理工作,也可以吸引和利用一些外国政府和国际机构的赠款和贷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投资增长机制。
4.明确农业环境保护的管理职责,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权限。
建议成立由各省(市)领导牵头,政府有关部门共同组成的农业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农业环境治理的领导和协调工作,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权限。
5.发展生态农业。
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是必由之路。必须树立农业发展的科学生态观。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生态,并以新的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的农业生态观为指导,促进农业的生态建设。
6.加强面源污染防治,改善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抓紧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严格控制养殖废物的排放。对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厂),必须按照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督促建设单位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对于“三河”、“三湖”等国家和地方明确划定的重点流域和重点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周围的中等以上规模的集约化养殖场(厂),必须进行限期治理。
7.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生态文明村镇。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积极开展村镇环境规划。凡1999年以后新建的县城、乡镇和新村,必须编制环境规划,并与城、镇建设同时实施;对已有的县城、乡镇和村庄,应结合城镇改造逐步加以实施。要通过规划、引导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污染集中控制、加速城镇污染处理设施的建设。
- 上一篇:教育孩子的常识
- 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教案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