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内涵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经济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经济内涵

篇1

Key words: green archives;energy saving;consumption reducing;economy

中图分类号:TU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8-0101-02

0 引言

目前,全球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正在进一步恶化着。大面积森林的砍伐,绿化植被的破坏,有害气体、水体的排放,稀有动物的捕杀等等,越来越多的自然环境问题已经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加之人口剧增、资源紧缺带来的国家与社会的争端,人类已感到生存环境越发严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成为人类想要安居乐业和永续发展的必要措施。而建筑作为城市的主要载体,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领域,因此绿色建筑应运而生。绿色建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类生活空间更舒适、更绿色、更美好,更是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传统的建筑工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高效节能、舒适健康的绿色建筑。本文主要对绿色档案馆建筑进行详细分析。

1 绿色建筑的特点

绿色建筑是指建筑物与周围生态环境相互协调减少彼此影响的建筑样式,是一种要求建筑物节能环保、健康舒适、讲求效率的建筑要求。绿色建筑要求在建筑设计、建造和使用中要特别注重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将最新的建筑技术、节能环保理念、环保技术等紧密结合起来,在有效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创造出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结构,这有益于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其中建筑节能设计是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核心内容,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是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目的。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在减少负载对环境影响的同时,节约能源和资源,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和有亲和力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使人们和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绿色建筑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较存在着巨大的技术优势,其迅猛的发展严重地冲击了传统的建筑行业。甚至逼迫一些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技术产品退出了市场。虽然绿色建筑技术对传统的建筑行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这种冲击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建筑技术的发展,在本质上它推动了建筑行业向前发展。

①健康:绿色生态建筑环境需要洁净的空气、水源与土壤,能够有效降低不良自然环境的侵害,有效避免自然灾害的侵袭。绿色生态建筑物附近应种植树木防风、遮荫,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从而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保持清风在室内的流动。②节能:建筑物的资源、能源消耗要降至最低程度。绿色生态建筑物应充分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资源,并且尽可能使用地热、太阳能、水能、生物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在满足人们健康、安全和舒适使用的情况下降低消耗、节省能源。③节约资源:建筑设计、施工和选择的建筑材料被认为是合理使用和处理的资源,减少使用的资源,力求利用可再生资源。节约水资源,包括水土保持和绿化。④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观强调与周围环境和谐、运动的整合,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

2 绿色建筑以及发展绿色建筑技术的必要性

绿色建筑同时又被称为生态建筑以及可持续建筑。对绿色建筑的解释大体如下: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使用周期内,通过尽可能的方法来节约能源,同时减少建筑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从而实现保护环境的目的,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更好的条件。总而言之,绿色建筑就是追求人、建筑、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在近些年来发展较为迅速,许多地区的旧城改造以及新城区的开发、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使得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在近些年来呈飞速发展的趋势。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人类的建筑从最初的遮风避雨到现如今的智能化控制,使得绿色建筑越发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绿色建筑在国外已经有了较为长远的发展。首先,许多地产开发商都开始重视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同时,绿色建材的使用也为建筑添加了更多的“绿色”,第三,国外对于绿色建筑有着严格的标准。这些都为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3 绿色档案馆的内涵与标准

3.1 绿色档案馆的内涵 绿色档案馆是绿色建筑的具体应用,绿色建筑主要是指在建筑物的生命周期内,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约能耗、节约土地、节约水资源、节约建筑材料、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以及尽量地减少污染,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高效节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3.2 绿色档案馆的标准 2006年,我国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评价标准将绿色建筑分为三个等级: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绿色建筑。2008年开始进行国内绿色建筑的申报和评审。

4 绿色档案馆的优势

4.1 降低档案馆能耗与费用 绿色档案馆的建设是贯彻经济性原则的重要举措之一,合理选用建筑节能材料、技术以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能够达到更好的节能效果,节约使用成本,并且有助于解决档案馆资金缺乏等问题,为档案专项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

4.2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绿色档案馆运用绿色设计理念去规划设计,对档案馆的使用功能分区与结构从整体上统筹考虑,最大限度满足节约、节能、高效的要求。因此,绿色档案馆的合理设计,既能够实现档案馆的分区管理和档案工作的快捷,又能够方便档案利用,极大地提高了档案工作人员工作的效率。

4.3 提升档案馆服务功能 绿色档案馆不仅限于节能环保,更在于为档案馆各方面工作的开展提供优质、高效的建筑环境,实现档案馆建筑整体效果的优化与档案馆服务功能的提升。绿色档案馆能够促进档案信息传播以及档案信息服务环境的优化。绿色档案馆能够促进档案服务环境的改善与优化。

4.4 节约施工成本 绿色施工可以节约资源和能源、降低成本,绿色施工能够提高施工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施工中应采用高效节能的设备和产品节约能源,减少材料和资源的消耗。对建筑施工废弃物尽量回收利用,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

4.5 保护当地环境 绿色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活动对场地及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严格控制噪声污染,光污染和大气污染。建筑企业要把发展和环保的矛盾统一起来,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就是实施绿色施工。大力发展绿色施工中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应用,发展现场检测技术,低噪音的施工技术,现场环境参数检测技术等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绿色施工中的“四节一环保”可以从技术层面上在新技术应用以及节能、节材方面加大挖掘力度。

4.6 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舒适的办公环境 绿色档案馆符合生态节能理念,能够为档案馆工作人员提供生态、健康、舒适的办公环境。良好的档案工作环境,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保障,也是档案馆各项工作积极开展的动力。它能够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进而丰富档案信息开发成果,提升档案馆效益。

5 案例分析

5.1 工程背景介绍 广东省档案馆新馆采用了前瞻性的绿色、环保、节能设计和施工理念,具有建设规模大,现代化程度高,科技含量大,质量标准高等主要特征。为达到节能环保、减少能耗、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的目标,针对本工程节能环保要求高、建筑物使用环境要求高、绿色施工要求高、新型节能材料施工范围大、品种多等特点,制定了专项的施工方案,尤其是节能环保方面,作为施工管理的重点。

5.2 节能环保技术应用及经济性分析 根据档案馆的特点,以绿色建筑为目标,应用和自主创新多项环保节能新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①取消了传统的回廊设计,通过复合保温墙体来保证库房内部的保温效果。通过这种改进,扩大档案馆使用面积2100m2,提高库房的利用率达20%,共节省造价约500万元,同时也减少了土地占用面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②复合保温墙体施工中解决了多个施工难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合设计要求和施工的可行性,本工程采用了多孔砖+苯板+加气砼砌块复合保温墙体,达到隔热、防水、隔汽、保温等多重功效,取得了较好的节能和使用效果。通过多次试验确定了相关的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获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③贯彻“绿色施工理念”。根据“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的理念,建立施工现场节能环保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施工中采用多项措施如施工期间临时道路与永久道路统一考虑,避免浪费;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做到分类收集回收处理;现场空地尽量栽种绿色植物,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采用节能、环保的施工机械;在现场及周边建立噪音监控站点,及时收集施工现场及周边的噪声数据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6 结束语

篇2

关键词:低碳理念;农村绿色建筑;经济效益

1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内涵

从绿色建筑的内涵来看,其并不单单是指要增加各种可能的绿化空间来提高建筑物的绿化率。真正的绿色建筑是一种全新的建筑理念,是指要将建筑与自然有机充分和谐的结合到一起,使建筑物在建造过程中不对或少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使建好的建筑物能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相适应,并在后续的使用和维护过程中不对环境造成持续的污染和伤害。

2我国农村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村建筑已然成为衡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当今我国农村建筑的大部分仍然属于高消耗能源的建筑,该类型建筑无论从建设的过程和后期的维护角度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这种建筑实际效率较低下,不仅在经济成本投入上相当巨大,而且废弃物排放量较高,含碳气体量较大,会对周围环境造成难以估量的破坏和影响。农村建筑行业也在大力提倡低碳理念,但对低碳理念下的绿色建筑的认知仍存在一定的偏颇,将“绿色建筑”与“绿化”等同,认为绿色建筑就是扩大所在建筑区域内的绿化面积的从业者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建筑从业者对于绿色建筑的认识过于浅显,仅仅停留在字面上,没有深刻理解绿色建筑的内涵,没有立足于“低碳理念”充分的挖掘绿色建筑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除此以外,建筑行业过分重视经济利益,为了降低自身企业运营的风险,缺乏对绿色建筑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使其对于绿色建筑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

3传统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

传统建筑经济效益的分析主要是对于大量相关效益的整合。一方面指资金效益,即尽可能的考虑到经济收益和支出成本之间的关系,使经济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使社会效益,除了建筑对当地带来的形象影响之外,还包括节能效益、减排效益等一系列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建筑企业在衡量其经济效益时侧重点是资金效益,即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建筑物及其建造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所受到的重视十分有限,甚至被直接忽略,使用这种计算方式更不能将农村绿色建筑收益融入到其中。绿色建筑的建筑成本支出要远高于高能耗建筑,这就使得重视资金效益的建筑企业从眼前的经济利益角度出发无法真正开展农村绿色建筑的研究,更不能将绿色建筑在广大农村进行有计划、有规模的建造。

4低碳理念下农村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

就目前而言,用市场价法来对经济效益进行一定的计量以后,这是真实价值的主要计量的最主要的方式。除此之外,在低碳理念的基础上对其实际经济效益计算期间,还要增强绿色建筑实际成本和其所创造的经济效益间的有效计算。一方面,绿色建筑实际成本包括了材料、人工、项目管理费等直接成本,此外还包括了建筑建造过程中和使用及维护过程中给周围环境带来的破坏,以及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等产生的成本,特别是碳排放量增大带来的温室效应及其引发的一些列问题的治理。另一方面,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也包括了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部分。其中,直接效益主要指建筑投资的实际回报,其受到建筑物质量、建筑周边环境、建筑群中的绿化情况的影响。而间接效益则是建筑为周边环境的改善所带来的正面影响,这将对使用或居住绿色建筑的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利益,同时也为农村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这是一种长远的收益。从碳排放量的角度进行分析,建筑材料施工期间的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整体的20%左右。建筑在使用期间,首先,在供暖阶段的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量占整体的2%左右;其次,非主动性能源消耗,例如,照明、空调、电梯等,占据了能源消耗的92%[1]。因此减少农村建筑能源以及建筑使用过程中能源的使用,并大力推广新型清洁绿色能源,才能真正减少碳排放量,从低碳角度提升农村建筑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朱诗饶.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经济效益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12.

篇3

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建筑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认知,绿色建筑不断兴起,绿色建筑的发展是我国未来建筑业发展的方向。本文先对绿色建筑的内涵和特征进行认知,再分析了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促进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绿色建筑经济;内涵;特征;问题;解决措施

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但是绿色建筑的到来为建筑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了更好地促进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对绿色建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找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可实施的改进措施,促进绿色建筑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又被称之为生态建筑,或者是可持续建筑,其含义是为人类创造一个健康、舒服、安全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同时在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拆除、回收过程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资源实现高效率使用,减少给换进带来的不好影响,努力达到最低限度的影响环境。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经济、环境和社会。首先是经济价值,绿色建筑经济的直接表现就是将成本与收益进行计算比较,能够实现的经济价值。绿色建筑的主要成本是建造节能墙和保温窗的投入,收益主要是指在使用过程中节省能耗的价值。其次是环境价值,将对环境的污染与给环境带来的价值进行量化对比,这是绿色建筑经济的间接表现。但是由于受主观性和客观性条件的制约,环境价值实现比较准确的量化是很难做到的。最后是社会价值,这是绿色建筑的隐形表现。绿色建筑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绿色运动发展的产物,开始是宣传环境保护,后来发展成以绿党为标志的政治产物。绿色建筑对现在的经济制度进行了批判,通过对环境的收益强调社会公平,唤醒人们的责任意识,体现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

二、绿色建筑的经济性特征

第一,外部效应。上世纪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外部效应,外部效应又被称为外在因素,是指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活动主体所做的活动会对活动主体者之外的对象产生一定的影响,是一种成本或者是收益外溢的现象。一方面,绿色建筑是在不断的寻求节能,这会降低成本,直接带来经济收益。另一方面,绿色建筑是在不断的寻求减排,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努力为保护环境献出自己的力量,这是绿色建筑的环境收益,是绿色建筑的间接性收益。在寻求节能减排技术时,会加大对节能减排的研究,加大投入,技术在开发使用之后会对环境造成尽量小的影响,尽最大努力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显而易见,这是绿色建筑的外部效应。第二,时间效应。绿色建筑的另一个经济性特征就是时间效应,即把将来发生的收益以及费用与现在发生的收益与费用进行对比,将来的价值会比现在的价值低,时间间隔越长,其价值就会越来越小。折现就是把将来的收益和费用按一定的标准计算,得到现在的价值。使用折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时间偏好,二是资金的机会成本。时间的偏好是指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比较喜欢先收益后支出,资金的机会成本是指同等数额的资金,现在投入使用的收益比将来投入使用的收益高。所以,高贴现率能够让多年以后发生的对环境破坏和节约的成本减少多很小。

三、绿色建筑面临的问题

绿色建筑,简单理解就是节能减排,对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外部效应,为保护环境承担了自己的责任,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绿色建筑的经济外部性使它具有公共物品的特点,使用不当,很可能会导致市场失灵,使企业的成本高于收益,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一)技术带来的高成本

目前,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晚,专业的研究人员较少,技术比较落后,建材产品的种类比较少,设计费用较高,在国内没有形成产业化。要想促进绿色建筑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建筑材料,这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二)绿色建筑的内部收益较低,外部收益难以衡量

绿色建筑通过节能减排的技术的使用,减少了对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企业在研发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的技术时会投入各种资源,尤其是资金,不言而喻,这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减少了企业的内部收益。并且,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节能减排技术的使用所带来的环境收益很难量化。

(三)房地产市场不稳定

绿色建筑的研发投入和购买国外材料的高成本,会使得绿色建筑的价格也很高,这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一方面,向银行贷款更加困难,较多客户难以获得银行的贷款,这严重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对房子的需求受到严重的打击,投资者的成本难以收回,增加投资研发绿色建筑成为开发商的难题。另一方面,考虑到经济的稳定性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房价的过快过高上涨,房地产的价格很不稳定。在这样的环境下,投入的资金能否成功回收,收益能否实现高于成本,都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使得大多数的开发商不会选择开发绿色建筑。

(四)实施过程监管不严

绿色建筑的首要目标就是实现节能,设定的目标是通过节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到2020年,实现全国建筑的总能耗达到节能百分之六十五。在施工阶段,由于监管不够,导致实际效果与预定的目标相差较大。在部分绿色建筑中,绿色建筑实现了其应有的效果,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绿色建筑存在较大的问题,运行效果较差。

(五)消费认知不足,需求小

绿色消费在我国虽然有所发展,但是我国居民对绿色建筑的观念仍比较弱。现在,受收入水平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居民选择贷款买房,更多的居民会选择购买相对便宜的住宅建筑,对绿色建筑的了解不多,需求较小。而且,居民在装修自己的住宅建筑时,出于对健康的担心,会考虑使用环保、绿色健康的建筑材料,但是居民对判断绿色建筑的标准与指标,知之甚少。大多数消费者只会关注眼前的短期的个人利益,而不会考虑绿色建筑带来的长远的社会公共利益。

(六)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

绿色建筑的推行,政府给予了一定政策的支持,并给与了一定的优惠措施,如税收补贴、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但是这些政策却没有得到较好地贯彻落实,有的敷衍应付,有的甚至干脆不执行。其次,在绿色建筑的有些方面,法律是缺失的,法律法规不够全面,而部分已有的政策与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是不相符的,缺乏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效果。

四、推进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解决对策

绿色建筑的推广发展,面临上述这些问题,为了促进绿色建筑更加健康合理的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我国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解决措施。

(一)推广建筑观念,明确评价标准

在生活中,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推广,提高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和关注,让人们认识到绿色建筑的优点,并认识到保护环境是与每一个息息相关的,让消费者乐于接受购买绿色建筑,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另外,还要明确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并信任绿色建筑,从而购买绿色建筑。

(二)加大金融支持和补贴力度

绿色建筑难以发展的原因之一就是贷款利率高,使得成本过高,因此,银行在对绿色建筑企业进行贷款时,可以适当考虑降低贷款利率,给予一定的金融支持,在补贴政策方面,可以适当倾斜,加大补贴力度。另外,在进行绿色建筑技术研发时,政府应该为绿色建筑搭建投资和融资的平台,帮助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监督贯彻执行

面对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相关部门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完善有关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使得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要加大监管的力度,确保相关政策真正的落实,得到了贯彻执行。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建筑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认知,绿色建筑不断兴起,绿色建筑的发展是我国未来建筑业发展的方向。本文对绿色建筑的内涵和特征进行认知,再分析了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促进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俊玲 单位:河南中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董承章.投入产出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梁荣.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规模与国民经济总量关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刘水杏.我国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分析[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1):58—63

[4]刘水杏.房地产业与相关产业关联度的国际比较[J].财贸经济,2004(4):81—82

[5]王媚媚.中国房地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2009

[6]毕康.北京市物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6

[7]陈仲常.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证分析[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8]胡国强,王高瑞,王国胜.关于投入产出表分配系数的初步研究[J].重庆:经济经纬,1997(4):79—80

[9]黄力.房地产业与其相关产业的关联效应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2009

[10]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2010.5

[11]叶祖达,梁俊强,李宏军等.我国绿色建筑的经济考虑:成本效益实证分析[J].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4):28—33

[12]谢宝华,刘平.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现状对我国房地产业就业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07(10):173—175

[13]刘水杏,张凌云,贾卓等.北京市房地产业的社会经济效应[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篇4

关键词:绿色;企业文化;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8-0103-03

一、绿色企业文化的内涵

所谓绿色企业文化就是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将绿色产品、绿色营销、绿色管理、绿色环保理念充分融入到企业建设中,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谐统一,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绿色企业文化在摒弃了传统企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改变了以往片面追求GDP的模式,加快运用核心技术和先进设备武装企业,淘汰落后产品和装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行集约化生产。

绿色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管理中所凝结出的一种文化气息和氛围,它能够体现企业的精神、理念、信仰。对外能够让企业秀美无比,使之具有比其他企业更浓厚的人文气息和精神风貌,对内能够警示和唤醒每个员工的绿色环保理念,树立节约、环保意识,使之成为一种日常的规范,贯彻到每一个细微的行动中。而当前,在我国的众多企业中,建立起绿色企业文化的寥寥无几,每个企业都在追求着利益的最大化,于是盲目地追求效益,片面地追求发展,只看增长的数字,不看企业整体的发展,因此,经常陷入一种“有增长无发展”的境地。

二、建设绿色企业文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表面上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建设绿色企业文化,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是集绿色产品、营销、管理于一体,通过改变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等,改变过度的消耗资源、不可持续的生产和发展方式,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科学的发展模式、优化的管理手段,遵循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力争最佳的综合效益。建设绿色企业文化,要营造绿色发展的氛围,促进产品技术升级,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将生产损耗降到最低,将营销手段充分发挥,将管理措施充分运用,实现各环节全面低碳发展。

(二)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很多企业都在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之路。通过对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严格管理,使企业能够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生产,在节约能源、降低能耗、控制污染的基础上,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保障环境的清洁,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把生产效益提升至最大空间,把能耗和污染降至最低限度,使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相协调,实现企业生产生态化,促进节约、杜绝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促进企业的整体发展。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企业应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子,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同发展。

(三)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建设绿色企业文化可以提升企业自身整体优势,使企业在生产设计和产品研发上具备创新推广的潜力,通过新的工艺、新的产品来赢得市场空间,向消费者传达企业的发展内涵,传递企业的绿色理念,使消费者产生心理认同,从而对企业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就会使企业享有较高的赞誉,因为“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企业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市场行为和地位。只有消费者认同你的产品,认同你的理念,企业才能搞活,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才能经得起消费者和时间的检验。因此,建设绿色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二、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树立绿色的环保理念

“绿色企业文化的存在方式多种多样,在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企业道德、企业形象、企业价值观、企业素质、企业行为规范等中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价值观。”因此,企业要树立绿色的环保理念,以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为依托,把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到每一个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甚至要贯彻到每个人的头脑意识中。加快进行技术改造,打造绿色品牌,并将其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一个优秀的企业不仅要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更应该树立责任意识,制定企业长远发展规划,对企业各环节进行总体部署,树立正确的环保理念,把企业发展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坚持不懈地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作出努力,义无反顾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加大建设绿色企业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媒体、报告、会议、文件精神、专题讲座等渠道,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活动,进行环保宣讲、节能宣传,普及生态知识和环保法规,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员工节约、环保、绿色、低碳的意识,倡导绿色企业发展方式和绿色理念,增强员工环境保护、资源解决的自觉性。

篇5

关键词:绿色会计 核算方法 应用难题

绿色会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是由环境社会学会计学等多学科整合而形成的新型学科。其目的质在通过法律法规的规范,以货币为手段,实现环境治理、开发、调查的成本计量和效益计量,从而了解环境活动与绩效情况对于单位财务影响的目的。

一、当前绿色会计核算方法中存在的应用难题分析

(一)缺少指导如何应用绿色会计核算方法的应用指南

我国在绿色会计的制度和准则制订上还刚起步,缺少可执行的国家层级的相关制度约束力。目前新会计准则中只有生物资产和石油天然气开采等两个准则与绿色会计稍有相关,如果投资者和公众想要了解更多的绿色会计信息,还亟需更具体的环境资源方面的绿色会计核算指南来对现行会计实务进行补充与完善。

(二)对绿色会计核算的绿色审计监督制度尚未建立

绿色审计制度是最近几年才被关注的前沿课题,在实践中,仅有极少数企业环境审计的案例,是极不成熟的。尤其是当前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资源枯竭和环境严重污染的重大问题,要想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急需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急需对国家企事业的资源存量与消耗、环境污染负荷等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审计监督。

(三)绿色会计记录的规范性不强

目前关于绿色会计记录方面的研究较少,绿色会计的记录尚未形成规范。会计记录主要应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账户设置;二是会计处理。绿色会计账务处理的方法与技术和财务会计处理的方法与技术基本相同,需要探讨的是绿色会计如何设置账户。但由于缺少统一规范,各企业账户设置千差万别,就会计处理而言,主要是类比传统会计的方法。因此,会计记录尚未形成可操作较强的规范。

(四)绿色会计的报告内容和形式尚未统一

绿色会计报告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原有会计报表中增加绿色会计诸因素的揭示与披露;一种是独立设置绿色会计报表。但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绿色会计报表模式,就内容而言,不论哪种形式,应包含哪些项目,都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另一方面,由于绿色会计的基本前提和核算原则尚未形成,以及绿色会计计量方法尚不完善,导致绿色会计报告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

二、绿色会计核算方法的难题解决策略

(一)确立绿色考核和奖惩制度

主要包括绿色会计制度、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等。这些制度安排,从定量上将生态环境成本的存量消耗与折旧及其保护与损失的费用纳入经济绩效的考核之中,从而考核经济主体真实的经济绩效,有利于对经济主体进行定量考核和监督。建议制定相关政策,从政策上鼓励和奖励积极推行绿色会计和取得成效的企业,以及对研究和实施绿色会计有功的人员。同时,环保部门应对企业最低限度的绿色会计披露做出明确的和强制性的规定,并逐步扩大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督促企业的生产经营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二)进一步规范绿色会计的记录与报告

绿色会计主要是以企业为会计主体,核算企业对社会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能全面、如实进行揭示,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应依据国家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建立统一的核算原则,明确环境计量要素内涵,规范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体制,建立绿色会计核算体制以及核算原则,从而使绿色会计的记录与报告更加规范统一。对于相关的会计政策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可将绿色会计纳入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中,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它的地位,使对其的核算具有强制性,也为核算的统一性、制度性、规范性提供保障。

(三)加强关于绿色会计核算方法的培训

建立并实施绿色会计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必须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将绿色会计的实施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从最基础的社会教育和观念培养做起。建议国家教育和财政主管部门在培养公民的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时,加强环境意识教育,除了对全民进行环境意识宣传外,更应该对现有的企业决策层、治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绿色会计基本知识的教育培训。

(四)厘清环境会计要素内涵,确定合理计量属性

由于现行会计要素的局限性,需要会计理论界加强对绿色会计核算研究,重新认识或者扩大现行会计要素的内涵和外延,并进行客观公正的改进,比如增列流动和非流动性的绿色资产、投资、绿色长短期融资与负债、绿色成本费用和绿色效果等核算对象,厘清会计要素的内涵,合理确定计量属性。绿色会计的计量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的计价上,这里存在着许多无法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事项,例如,臭氧层等;有的也无法用历史成本计价,比如,企业生产给环境造成污染时发生的延时治理费,再用历史成本去计量治理费就不适用。因此,这就需要对绿色会计的计量方法特殊处理,大胆创新,实行以货币计量为主的多种计量单位并用原则,再借助于其他方法体系,比如可采用指数评价法、模型评价法等方法。

三、结束语

综上,绿色会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它的发展一定会更加光明。正像诸多新兴事物一样,在开始成长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绿色会计的核算方法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难题。希望本文中,笔者所分析的以及所提出的观点能为绿色会计核算方法的健康发展提供相关支持理念。

参考文献:

篇6

近年,国家高度重视特色小镇的建设,在相关文件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在全国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和扶持建设一批体育特色鲜明、体育文化浓厚、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可见,体育特色小镇是特色小镇建设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学界认为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社区特征的空间载体,其核心是特色产业,如互联网金融、创意设计、大数据和云计算、健康服务业、其他智力密集型产业等新兴产业[7-8]。特色小镇与传统的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有明显区别,重在突出“特色”,这个特色依托于当地地理环境、历史环境、产业和经济特征,把特色产业、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独有的旅游资源进行聚合,突出当地自然、文化和人文特色的特色小镇。因此,本文认为体育特色小镇是指依托地理环境将体育、旅游、文化、养生、休闲、互联网等元素的不断聚集及融入小镇发展,具有明确的体育产业定位、体育文化内涵、体育功能的空间载体。

2循环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2.1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由传统经济的“物质单向流动”转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闭路循环反馈过程,提倡产品清洁生产和资源节约、高效循环利用的生态经济形态,要求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遵循生态规律,把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融为一体,以资源的最低投入达到最高效率地循环利用,是维持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之间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模式。

2.2循环经济的特征

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追求人类社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是基本的运行原则,在社会经济体系发展中,要求物质在经济体系内多次重复利用、经济体系废物排放不超过环境自净能力或者能被环境内化。其二,强调经济系统整体的最优功能型经济,要求在牟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尽量减少对物质的消耗。其三,循环经济的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公众和行业协会等,讲求经济体系各部门联合并协调运作。

3循环经济视角对建设体育特色小镇的意义

3.1是推进体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体育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生态、经济、社会等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循环经济传承了可持续发展思想,把发展经济进化成社会—经济—自然的综合生态系统,在系统内进行“废弃物”的全面回收、再生资源化和循环利用来延长产业链,最终以最小的消耗和环境代价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9]。由此可见,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经济发展模式,能有效促进体育特色小镇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持续健康发展,能促使体育特色小镇经济系统各部分的相互协作,实现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进一步解决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3.2是发展体育特色小镇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决定经济增长的人为、物质等因素的结合方式和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包括粗放型和集约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实现经济一时的快速增长,但过度依靠资源的粗放利用,导致综合效益相对较低,环境压力也明显增强,生态系统出现失衡。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经济增长方式应以发展循环经济来调整经济结构为切入点,重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提高体育特色小镇的资源利用效率,才能保证体育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4以循环经济理念推进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1指导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布局规划

体育特色小镇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它与整个社会大系统和其它独立子系统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以循环经济指导体育特色小镇经济建设规划是必然选择。一是,以循环经济理念来确定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规模,以环境承载能力为依据,合理确定体育特色小镇发展规模和产业布局,以此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各部分效益的共同发展。二是,要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体育特色小镇经济规划,要遵循生态平衡原理,以“生态优先”的原则,建立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机制,规划好交通干线、小镇绿地、水体构成有机的生态调节系统,以此提高资源和环境的循环利用率。三是,体育特色小镇应该更加注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地区应根据其地理位置、资源、能源条件选择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体育项目或产业。

4.2推进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制度规划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要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以循环经济理念推进体育特色小镇的制度规划。一方面,要以市场为核心,积极建立促进体育特色小镇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制度,找到协调各方利益的方式,让经济主体可以从体育特色小镇循环经济建设中获得收益,从而实现传统经济单向线性流动模式向循环流动模式转变。另一方面,完善体育特色小镇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制建设,法制建设是体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就体育特色小镇循环经济立法明确各级政府、消费者和体育产业方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责任和义务;其次是要建立拉动体育特色小镇消费、政府购买、政策鼓励的政策体系,形成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生态补偿机制。

4.3引领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绿色发展

“绿色”是体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体现。首先,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要树立“资源有限”的观念,实现地理、自然、人文、文化等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要推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推进体育产业组织、体育商业模式、体育服务供应链等深度融合,实现体育特色产业旅游、生态景观旅游、体育文化体验、体育项目娱乐的有机结合。其次树立人本意识,提倡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绿色低碳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消费方式。最后应依靠科技进步,采用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等节约资源技术,推进体育特色小镇构建集约、高效、智能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对生态环境的防治、保护以及修复的宏观管控,推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绿色低碳化。

篇7

关键词:绿色经济;方法;研究

一、背景与现状

资源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双重约束下的中国粗放型非绿色发展模式问题日益凸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也日益严重。据统计,环境污染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能够达到GDP的10%左右,三废的排放量都是居高不下,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威胁。与此同时,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应对气候变化这个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做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比如气候变化国家方案。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和社会快速发展不能够同时兼得,要想经济的快速发展,牺牲环境是必不可少的,而绿色经济模式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保持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最终和谐统一的一种状态。因此发展绿色经济势在必行。

二、国内外绿色经济方法研究现状

最早提出绿色经济一词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经济学家皮尔斯在其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率先提出绿色经济一词。绿色经济的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韩国在2008年8月提出了以绿色成长为主题的新的国家发展战略,以期能够加强韩国在能源、资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应对能力,从而进一步缓解韩国在温室气体减排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除韩国外,日本在2009年4月公布了名为《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以期通过该草案的实施达到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效果,进而强化日本的“绿色经济”。在欧洲,欧盟环境部长在2012年4月公开表示,欧盟将全力支持发展绿色经济。

Halle(2011)等学者认为问责机制在绿色经济发展中具有扮演者重要角色。Ricardo在2011年论证了有效的国际贸易管理工作能够推动全球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诸大建在2014年的研究中,论述了绿色经济的基本背景、三重效益、研究模型;此外,褚大建还对绿色经济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如何开展中国绿色经济研究进行了探讨和研究。(2010)根据已有的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以及发展绿色经济存在的问题和障碍等,提出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应以绿色发展为统领,以结构调整等为重点目标,低碳经济等多种理念,创造出了新的绿色发展模式。

郑德凤,(2015)等应用文献分析的方法,总结了有关绿色经济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绿色发展战略与政策及其驱动/制约因素、绿色转型评价理论方法及其实践应用研究等。曾贤刚(2013)依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绿色经济指标框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一套三级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从横向和纵向2个维度分析了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情况。严濛濛(2005)基于国内以及国外对绿色经济的相关研究,并且以绿色GDP理论为基础,为绿色经济提出自己的相关见解。大胆提出了核算南京市1997年的绿色GDP的构想。除此之外,对于南京市绿色经济发展的情况方面,作者用DEA模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效率分析。根据现有的国内外参考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对绿色经济的研究大部分只是停留在绿色经济的内涵,没有系统理论和方法。很少有结合数据运用统计方法进行量化来深入分析绿色经济。文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在绿色经济的研究中都有相关研究者用过,即使用过统计方法的也都是基于绿色经济总体来分析的,对于绿色经济内部结构分析少之又少,所以绿色GDP投入产出法提出势在必行。

三、绿色GDP投入产出表

虽然投入产出表的主栏、宾栏分别代表了投入和产出,横向反映产出部门的产品作为中间使用的数量提供给各个投入的部门,而纵列反映投入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每个部门的产品的数量,投入产出表充分揭示了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相互依赖,又彼此制约的技术之间的联系。又能反映各个经济部门之间供应与需求的关系。投入产出核算功能不仅仅在于产出的中间产品或者最终产品是如果消费的,而是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生产过程中,该部门的生产是从其他部门或得了多少产品或者服务的状况。绿色GDP投入产出表也具有这些功能,并且比传统投入产出表更有优势的方面是绿色投入GDP投入产出表将资源耗减与环境降级也加入到了传统投入产出表,使投入产出表能够反映各个部门在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依赖程度。对于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都各有其特点,绿色GDP投入产出法不仅能够分析出其他方法所分析的内容,也能够运用绿色系数来弥补这些方法的一些不足之处。

用绿色GDP投入产出的方法来分析绿色经济,不仅用数据作为支持,而且可以分析各个部门的内部结构来分析来研究绿色经济,首先,通过对前向或者后向关联度分析从而得知哪些部门对三大产业提供了大量资源并且推动了三大产业中的哪个产业的发展以及可以分析部门对其他部门的直接带动、间接带动作用,其次,可以通过对绿色影响力系数和绿色感应度系数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哪些部门对其他部门的生产波及程度超过了社会平均水平,从而根据排序确定出支柱作用的部门,同样可以得出哪些部门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就可能成为制约其他部门发展的瓶颈部门。通过对绿色系数方面对绿色经济进行了更透彻的分析,对我们提出合理化建议提供了更高的基点。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绿色经济 现状 对策

一、中国绿色经济从何而来

低碳经济实质上是议论如何合理利用能源的问题。一是如何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因为化石能源要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二是要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三是要节约能源。有些非化石能源,即可再生能源,要充分利用它。低碳经济主要是围绕能源的使用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循环经济主要是针对资源来说的。环保常常有句话,“没有废物,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资源。”中国最早把从事“环保”工作称为“三废”,1973年成立了“三废”办公室。当时很多专家根据国际上的经验,认为实际上是一种放错了位置的Y源。如何使这些资源能够循环再利用,是循环经济需要解决和研究的课题。既包括可再生的,也包括不可再生的资源。循环经济重点解决的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如各种矿产资源,但是能源不在此列。能源一般不讨论循环问题。它只能接替利用,不能循环。循环主要针对资源来说。特点是不可更新的资源。综合这两点的概念,针对资源方面提出了“绿色经济”的概念。

二、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背景

伴随改革开放劈风斩浪四十多年的历程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但是经济发展的背后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即自然资源的极大消耗和浪费、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生态系统的失衡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也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需要转变经济的发展模式,发展“绿色经济”,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以达到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目的。同时,绿色经济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重要特征,以经济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为内涵,包括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在内的高技术产业,有利于转变我国经济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集约式发展和可持续增长。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会上对还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市场竞争等九方面阐述了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这表明,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绿色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是符合当今我国基本国情的。只有以“绿色经济”为主要的发展方向,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中国绿色经济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

(一)有关主题绿色意识较为淡薄

第一,地方政府的绿色意识不强,一味的为了追求政绩,对于只要能够有利于提高GDP的产业,任由任何企业自由发展。其中包括严重污染的企业。很多企业认为环境保护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并削弱其竞争力。其次,大众的绿色消费理念淡薄。目前大多数公民虽然具有一定的绿色消费意识,但是离真正的绿色消费行为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在就餐时使用一次性纸筷和餐具,还有在购买物品时大量使用白色塑料袋,对于垃圾分类没有任何概念,有时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等等一系列不绿色行为。

(二)整体战略规划不科学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统筹规划、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和管理不力等等,一些地区违法、违规审批,并且滋养了一系列腐败现象。这样不仅仅事绿色经济的发展不健康,也有一定的不持续性,缺乏规划。例如近几年许多地方没有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市场价格等等因素,便让很多计划匆匆上马,帮助了这些过度浪费资源的发展。

四、如何推进中国“绿色经济”发展

“绿色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不仅可以提高经济的发展水平,还可以到达保护环境的作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绿色经济”发展有内在统一性,“绿色经济”要适应新常态的发展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平常心态,使经济发展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越,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为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绿色经济”在中国土地开花结果,我们需要作出以下措施。首先,从国家层面上,政府要继续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通过税费等方式引导企业进行高技术、低污染产品的研发,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过剩产能,以补贴的方式推动节能产品的市场推广。其次,从企业层面上,生产经营者在获取利润的同时,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最后,在社会层面上,我们要坚决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节能环保,为中国绿色经济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2014年中央经济会议报告[R].北京,2014.

[2]皮尔斯.绿色经济的蓝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篇9

1. 绿色增长能力评价指标选取

绿色增长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质是利用具体的指标对绿色增长所包含的领域、绿色增长的内涵进行具体化、层次化的统计描述和综合评价。根据绿色增长所涉及的领域以及绿色增长的内涵,绿色增长的测度应该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系统的发展和变化。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为评价各国政府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进程建立了一个通用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该框架由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四大系统组成。由于绿色增长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子集,本文从经济系统、环境系统、社会制度系统的框架出发,结合绿色增长的内涵来选取指标对中国绿色增长能力进行评价。论文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的典型、高频率的绿色增长指标为基础,并结合中国统计数据的现状,在考虑指标的可测度、可比性、可得性和通用性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地区实际发展状况,选取了以下20个指标变量作为中国绿色增长能力的评价指标。它们分别为:CO2生产率(万元/吨),能源生产率(万元/吨标准煤),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率(元/吨),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土地产出率(万元/公顷),水资源生产率(元/m?),环境能源部门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重(%),人均淡水量(m?/人),森林覆盖率(%),耕地面积变化率(%),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可吸入固体颗粒物密度(毫克/立方米),空气质量达标率(%),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人均GDP(元),环境和能源相关R&D经费比重(%),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

2. 实证分析

2.1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11)》、《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1)》等。由于目前中国缺少碳排放量的直接监测数据,根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化石燃料燃烧所导致的CO2排放量占碳排放总量95.3%,本文通过能源消费量来估算出CO2排放量。对于土地产出率、森林覆盖率、能源和环境相关R&D经费比重等非连续性数据,本文均采用最近一年的数据,部分数据如CO2生产率,能源生产率等通过计算获得。

本文运用统计软件Spss18.0,首先对所选取的中国大陆30个省市(信息因缺失较多而未计算)2010年的样本数据进行归一化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采用因子分析对各地区绿色增长能力指标进行描述,在此基础上,构造因子得分模型得到各地区绿色增长能力综合得分和排名。最后,通过聚类分析对各地区绿色增长能力进行分类和评价。

2.2 绿色增长能力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一种降维、简化数据的技术。它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探求观测数据中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抽象”的变量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同时,利用构造的因子得分模型还可以实现对样本观测值的综合排名。

本文在因子分析之前,首先对逆向指标“可吸入固体颗粒物密度”进行正向化处理,并运用spss18.0软件对原始样本数据进行消除量纲和数量级的标准化处理,然后计算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检验数据的有效性。对所选取的20个指标变量进行KMO和Bartlett球度检验,KMO值为0.741,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497.446,其显著性水平为0.01,表明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Virmax正交旋转法,提取5个共同因素,累计贡献率为76.064%。结合各个共同因子所代表的指标变量的含义,将提取的五个因子分别命名为经济效率因子(F1)、土地生产因子(F2)、生态安全因子(F3)、环境质量因子(F4)和绿色产业发展因子(F5),如表1所示。

2.3 绿色增长能力综合评价

以五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地区绿色增长能力水平综合得分F,其计算公式为:

F=(F1*20.311+F2*17.465+F3*14.968+F4*13.593+F5*9.727)/76.064

通过计算各样本观测值的综合得分,得到中国地区绿色增长水平得分及排序,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上海的绿色增长能力最强,在30个省市中排名第一,天津和广东紧随其后,位列第二和第三位。新疆、青海和甘肃的绿色增长能力较弱,在整个地区中排在末尾。

各个地区绿色增长能力综合排名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一致性,绿色增长能力综合得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个省市(除重庆外)均位于中国东部地区,这些地区在因子F1和因子F3上得分较高,表明这些地区拥有较高的经济生产效率和更加安全舒适的环境。同时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财力较强,产业结构升级快,第三产业比重高,相对较早地遭遇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导致其经济发展中资源使用效率和环境保护力度相对较大,经验较为丰富,呈现相对较高的绿色发展水平。

2.4 绿色增长能力聚类分析

为揭示包含在因子中能反映地区绿色增长能力的个性和共性特征信息,本文以5个主成分得分为变量,采用组内联结法,以平方欧式距离作为度量区间标准,对30个省区的绿色增长能力进行聚类分析,30个省区的绿色增长能力被聚类成5类。

第一类,广东。该类地区的特点是经济生产效率高,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绿色产业发展较好。但是经济快速增长以及人口大量聚集,导致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环境舒适度一般,土地资源稀缺且利用效率不高。

第二类,上海,天津,北京,浙江,江苏,内蒙古,山东,宁夏,重庆,山西,陕西,河北。这类地区拥有相对完善的环境基础设施,在生态安全因子上拥有较高的得分。其中,上海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了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绿色产业初步发展,但其所占的经济份额还比较小。天津,北京,浙江,江苏为第二类中的一小类,这些地区的特点是经济生产效率较高,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和环境保护,但长期的粗放式增长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土地资源利用和绿色产业发展水平一般。内蒙古,山东,宁夏,重庆,山西,陕西,河北组成另外一类,这些地区自身资源优势为绿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技术水平限制了经济生产效率的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不合理,地区环境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三类,海南,吉林,辽宁,黑龙江,青海。这类地区在生态安全因子上得分最低,但是在绿色产业发展因子上得分较高。这类地区产业单一化或者资源依赖性产业所占比重较高,自身产业特点以及并不雄厚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其有限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环境和生态保护力度较弱,绿色产业发展缓慢。

第四类,广西,福建,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安徽,河南,湖北,四川。这一类在经济效率、土地生产、绿色产业发展因子上的得分都较低。这一类地区的特点是环境资源禀赋较好,环境舒适安全。尤其是广西,福建,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地在环境质量因子上得分很高。但是较低的经济生产效率决定了这些地区在包括土地在内的资源能源上利用效率不高,绿色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第五类,新疆,甘肃。这类地区在各个因子上的得分都处于全国落后水平。这两个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受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的多重制约,其实现绿色增长的压力巨大,需要在各方面都不断提高。

3. 结论及建议

本文以中国30个地区的绿色增长能力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绿色增长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中国地区的绿色增长能力进行评价,获得如下研究结论:

(1)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效率、土地生产、生态安全、环境质量和绿色产业发展是影响中国地区绿色增长能力的主要因子。对中国绿色增长能力进行评价发现,中国各个地区绿色增长能力综合排名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强一致性,东部地区绿色增长能力高于西部地区。上海、天津和广东的绿色增长能力较强,新疆、青海和甘肃的绿色增长能力较弱。

(2)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的绿色增长能力水平可划分成五大类,每一类省市应采取不同的策略来提升各自的绿色增长能力。其中第一类的广东省应充分发挥自身在研发创新和环境保护领域的潜力,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第二类中的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区应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绿色产业份额,第二类其他地区应从教育和财政方面加大绿色技术的投入和研发,提升资源生产效率。第三类地区应加快绿色创新,淘汰落后产业,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地区向绿色型地区转型。第四类地区可大力发展可持续新能源产业。继续加大对第五类地区的财政扶持和政策倾斜,促进发展成果共享,在经济发展同时保护环境。

篇10

[关键词]绿色管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管理兴起的背景

自全球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许多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和对资源的节约,破坏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保护效益三者无法达到统一,这是十分严峻并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绿色管理的产生是时展的必然,它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基础,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将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的新型管理,是传统企业经营管理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绿色管理将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新领域,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

二、 绿色管理的内涵及核心理念

所谓绿色管理,就是企业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观念融入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着手控制污染与节约资源,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达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保护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企业既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也是自然资源的主要利用者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据估计,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社会需要的最终产品仅占原材料用量的20%-30%,而70%-80%的资源最终成为进入环境的废物,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绿色管理的核心是对资源、环境的管理,在整个生产过程及其前后的各个环节节约资源和控制环境,也就是通过集约型的科学管理,使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有效、最充分地得到利用,使单位资源的产出达到最大优化;通过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措施和全过程控制的环境管理。

三、企业实施绿色管理的思路

1.树立绿色经营观念。实施绿色管理是一项战略决策。因此,观念的转变是第一位的。绿色经营观念是寓环境保护的观念于企业的经营理念之中,它是绿色管理的指导思想。

2.培育绿色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员工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及风格、心理、习惯等的总和,即全体员工所共同遵循的“人生哲学”。企业文化通过对企业员工行为及企业运作的指导和影响,最终影响企业在经营中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地位,企业文化对企业而言意义重大。绿色企业文化强调人们通过共同努力为我们生存的地球和环境变得更美好而负起责任并付诸行动,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一方面它是顺应潮流,另一方面它无论从道义还是从利益方面都很吸引人。它一方面影响人类的良知,另一方面又满足人们对利益的长远考虑。

3. 树立绿色企业形象。形象对企业来说是宝贵的无形资产,良好的企业形象,一方面不仅能够对企业员工产生全面、深刻的影响,使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自豪感、责任感和自信心加强,对员工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激励;另一方面,还能够对外强化企业的影响,强化广大顾客和投资者对企业产品的消费信心和投资信心,能够带给顾客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满足感、信任感,使顾客的需要获得更高层次和更大限度的满足,帮助企业赢得顾客和市场,赋予产品较高的价值,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有力保障。

4. 积极开发绿色技术,开发绿色产品。绿色技术是指能够节约资源、避免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换句话说,是指根据环境价值并利用现代化科技的全部潜力的技术。如无燃油无污染的电动汽车技术;无氟的绿色冰箱技术。绿色技术是解决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产生的主要办法。所谓绿色产品是指生产、使用及处理过程符合环境要求,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有利于资源再生和回收利用的产品。绿色技术是绿色产品开发的源泉。开发绿色技术和绿色产品可以为企业带来效益和增强竞争力,是绿色管理的支撑点。

5.大力推行绿色生产。绿色生产又称为清洁生产,《中国21世纪议程》把清洁生产定义为: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式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同时,对人类和环境无害的绿色产品的生产也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今后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可见,清洁生产强调了三个观念:第一,清洁能源,尽量节约能源消耗,利用可再生的能源;第二,清洁生产过程,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尽可能少生产废弃物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第三,清洁产品,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等。

6.积极开展绿色营销。传统营销是企业通过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有机组合来实现其营销目标。绿色营销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指导思想,从保护环境、控制污染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角度出发,致力于营销活动。绿色营销强调营销组合中的“绿色”因素:注重绿色消费需要的调查与引导;注重在生产、消费及废弃物回收过程中降低公害、符合绿色标志的绿色产品的开发和经营;并在定价、渠道选择、促销、服务等营销全过程中都要考虑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因素。实施绿色营销,企业一方面可通过自身的绿色形象在国际市场环境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对公众的消费行为起着导向和强化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绿色营销是开拓绿色产品市场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关键,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马士华 林勇 陈志祥: 供应链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1-5

[2]刘承伟: 21世纪企业管理新理念:绿色管理[J].求实,2001(7):44-46

[3]刘承伟:绿色管理:21世纪企业管理研究的新领域[J].齐鲁学刊,2001(4):130-134

[4]党凤兰 孙文祥 孙永波:等,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 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