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课程教案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课程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健康课程教案

篇1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鉴于课程的特殊性,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一些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引入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对案例的讲授和分析,让学生学到“活”的知识。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借助它既能传授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深入实际案例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训练中提高,增强学生分析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1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1.1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基本宗旨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把实际的心理案例引入课堂,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方式,强化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学习的习惯,可以使学生成为活跃在课堂中的真正主体。

1.2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任课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将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以具体、易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比如讲到人格障碍中的强迫性人格障碍,如果只是从概念和特征等理论层面对强迫性人格障碍进行阐述,一则枯索乏味,二则艰涩难懂。但假如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个案分析,给学生直观地展示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1.3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形式上比传统教学方法增加了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这种活跃、和谐的氛围正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效的重要条件之一。

1.4有利于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助人自助,促进身心和谐

大学生的心理有其特殊性,他们思想上趋于独立,对外界的看法常常带有质疑和批判的倾向,乐于在心理上进行自我反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将大学生引入心理问题情境,让其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和探究。这对大学生心理特点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他们深入案例情境也能更好了解社会并融入现实社会事件中,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2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施

2.1准备阶段

2.1.1教师课前准备

(1)确定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是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应达到的效果,即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参与讨论,能够通过心理案例情景分析和探究验证所学知识,建立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最终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增强助人自助的心理调适能力,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2)搜集教学案例。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其关键在于案例,重点是案例的分析过程。出于教学的需要,案例教学法所选择的案例应具有实用性和典型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的案例有其特殊性,某一个心理案例中通常会包括若干个心理问题,并且造成的问题产生的因素也是多元的。这些案例素材十分丰富,既包括心理实验、典型心理个案分析,也包括了学生身边的生活和思想实际等等。(3)选择并制作案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将情绪与压力管理、人际交往及恋爱心理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我们在案例的选择上也将以上述重点、难点为依据,选择信息体量大且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案例。在选择案例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所讲本章节的内容外,还要考虑课程前后的连贯性,以便学生能通过案例讨论分析系统掌握所讲授的心理知识。选好案例后,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上课内容的需要和案例篇幅、难度的需要,灵活选择视频、文字、口头阐述等案例形式,力求达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1.2学生课前准备

(1)学生组建讨论小组。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针对案例进行自主探究、群体合作式的学习,讨论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为了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适当借鉴“项目管理”的理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设立组长,设计组名、旗帜和口号。分组的时候,任课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们设置一些和上课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情境选择自己队伍的成员。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学生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能够事先考虑到全体小组成员的包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心理预期等关键问题,会大大缩短小组从组建到规范阶段的磨合期,从而促进后续的学习过程中的彼此信任、配合默契,使讨论活动能够更加有效进行。(2)学生预习相关知识、熟悉案例。教师要充分研究案例,精心设计案例的问题。出于教学的需要,案例问题既要难度适中,又要和所学过的心理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要对可能超出预计内容范围的一些问题有所预备。由于课时有限,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进度,任课教师应提前将文字、视频等案例材料给予学生,好让学生形成对心理案例的基本思考,提前做好准备。

2.2实施阶段

2.2.1教师呈现案例,提出问题,实施引导

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参与心理案例讨论的过程和把控上课节奏,任课教师要注意引入心理案例的时机。最好是在上课之初抛出部分心理案例,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继而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随着课堂学习的深入,再将心理案例的其他部分呈现给学生,用当节课所讲的知识进行分析,以加深学生对该理论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外,正如上文所述,案例教学法的案例呈现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如视频、角色扮演、口述等,而不同的方式各有其利弊。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和大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地使用案例呈现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互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根据实际心理案例和学生课堂中讨论的情况,任课教师可选择其中的关键点和争议的焦点进行反复的呈现,以达到提高教学实效性目的。

2.2.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其最关键的环节是案例的讨论过程。为了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提高讨论效果,要对小组内部进行责任分工,并要求小组成员根据不同的心理案例问题实时调整所担任的角色。通过分工协作,角色转换,小组中各个成员将自己的知识、见解转化为小组成员之间共享的学习经验,使成员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进步。另外,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任课教师要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讨论过程的重视而更加努力,另一方面,教师在监督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讨论时出现的偏差,予以及时的纠正和指导。

2.2.3开展班级交流讨论

小组讨论结束后,各个小组将本组的观点和结论在班级进行分享,其他组可以对此发表看法,从而使全班各组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认识。为营造一个热烈而又有序的课堂交流环境,任课教师要提醒其他小组认真聆听,做好笔记,同时以温和的态度对发言的小组做出正面评价和鼓励,甚至可提供一些物质奖励。这样使学生能更加感受到教师对于其观点的重视,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之后的讨论,此外能够保证其他小组保持较为高度的注意力,营造井然有序的课堂环境。实践表明,这种引导方式对于此后的课堂交流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此外,针对班级交流的过程中讨论偏题或陷入僵局的情况,任课老师不应立刻打断,因为离题、偏题也是一种思考问题的表现。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任课教师首先采取鼓励的方式,然后再告诉学生其思路过于发散,比较适合其他章节或其他学科的内容,可以留在课下与同学探讨,从而及时将学生引回正确的方向,使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交流能顺利进行。

2.2.4教师对案例讨论的总结

案例的总结评价对于案例教学而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任课教师应及时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评价和引导,指出其表述不严谨或错误的地方,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能够提出创新性观点的学生,任课教师要鼓励其他学生学习其勇于探索的精神;对于有争议的观点,则要引导学生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正确合理的理论依据;对于明显错误的观点,研究者一般不会明确指出是哪个小组的观点,因为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观点,如果教师刻意指出的话,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甚至整个小组的积极性。

3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3.1教师与学生的定位

案例教学法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它不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在传统教学中主宰整个课堂的教师也发生了角色的转变,他们在教学过程更多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

3.2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是案例,其关键是案例讨论的过程。出于教学的需要,案例在选择上要满足实用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的特点。另外,为了能够吸引学生,案例还要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且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3.3教学条件

案例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对教学条件也是有相应要求的,首先是教学班的规模不宜太大,一般控制在50人以内为宜。其次是需要活动桌椅的教室,且须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等条件。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不仅是大学生认知与情感的需求,也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案例教学法以案例讨论为载体,让学生深入案例情境,能够通过心理案例情景分析和探究验证所学知识,建立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最终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实现心理教育“助人自助”的目的。

作者:黄修明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标准教材 选编教材 合理搭配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122

笔者在中小学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多年,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编写教案探讨教学。国家教育部基本上每隔几年就出版发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新教材。全国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基本上是以这一教材为标准制定本校的体育教学计划和进度的。但是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省各地区情况千差万别,每一所学校的基本建设和体育场地场馆设施状况差别就更大,如果完全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来制定本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和教学进度,难度是很大的,而且也不符合现实。

所以,要想使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既不违反教育部制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和原则,又可以充分照顾到各个地区学校的不同状况,各个学校体育教学的自选自编教材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材的合理搭配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旨是健康,也就是说不论开展什么样的体育项目,都要遵循健康这一要素。

大家知道,建国初期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国家曾针对全国中小学生的身体状况制定过《中小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体育大纲》,那时的原则和标准是以运动成绩为基本要素,提倡培养尖子生和优秀运动员,忽略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更忽略了全体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均衡发展,虽然看似强健了体魄,但对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全面均衡发展是欠缺的。那么,怎样才算是真正的健康呢?笔者以为心理和生理的均衡发展才是真正的健康。要达到这一目的,标准教材和自编自选教材的合理搭配使用是符合现代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原则的。下面,笔者就标准教材与自编自选教材的合理搭配作一简要分析。

1 自编教材应遵循《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原则

在具体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时,无论学校学生情况有多么不同,都不能违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体现出的健康这一基本原则。

健康,应该是全方位的、科学的、合理的。如果我们在进行体育教学工作时,不能遵循这样的基本原则,或者只注重学生单一的身体素质,或者偏袒学生的运动成绩;亦或只顾学生快乐,亦或不管体质好坏,都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基本原则的违背。

前面说过,我们对健康的理解,应该是全方位的。健康包含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这两方面内容。生理健康似乎容易理解,就是人们常说的身体健康的生理指数;心理健康就不那么容易衡量了。其实,要真正理解心理健康并不难,心理健康就在我们生活中善良,诚实,团结,友爱;热爱祖国,热爱家乡,艰苦朴素,积极进取等等这些人类共同的优秀品质,都应该是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

所以,在具体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材和自选教材时,都应在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达到均衡发展。

2 标准教材和自选教材的分配比例

关于这一点,笔者在此不能给出一个标准。因为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各个学校情况不同,标准教材和自选教材在体育课教案里所占比例不尽相同。

比如在标准教材里,有相当的内容是和“水”有关的,但是这些内容在我国西北地区,特别是在广大偏远山区学校就不能或者不能完全体现在体育教案里。而标准教材里的有关冰雪方面的内容,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学校也同样不能或者不能完全体现在体育课教案里。所以,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体育教师就要因地制宜地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和编写相应的体育教案了。

体育课不同于其他科目,对于自然环境,场馆场地,体育设施器材的依赖性很强,而恰恰在这些方面各个民族地区学校之间的差别非常巨大,客观上造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材很难在所有学校统一实施使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具体实施时,体育教师应该根据本校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本学校体育场地场馆情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案。至于标准教材和自选自编教材在教案里所占比例的多少,也不能一概而论,只要不违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原则和精神就行。

在雨多水多的地区,我们可以加大与水有关的体育项目开展比例,比如水球、游泳、跳水等等;在山多沙多的地区,我们同样可增加跑跳攀爬以及耐力方面的体育项目开展比例,比如蹬山、野外跑、沙漠步行等等。在体育设施较为完善的地方学校,可以适当提高体能技巧训练等方面的项目比例,例如体操、舞蹈等;而在体育场馆设施相对落后的地区学校,我们又可以增加游戏类项目的比例,例如具有民族特色的角力、对抗、摔跤等。

篇3

一、工作思路与方向

由于高中教学方式原因,我班大多数同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如何消除同学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正确认识,加强对心理健康的了解;如何让的同学认识心理健康,主动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之中,是本学年我班重点和优先解决的问题.

1、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起心理健康教育,人们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变态、神经病、心理治疗等眼,内心极不舒服,导致其下意识地排斥.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很广,心理治疗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心理健康的培养,更为普遍和重要.因此,使同学们普遍地、自觉地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本学年的工作重点.

2、正确解决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难以适应环境、自我认知失调、人际关系障碍、生活上的挫折、择业的难题等等,是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心绪抑郁,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这些恐惧、焦虑、烦躁随时有可能打破同学们的心理平衡.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掌握心理学知识、预防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重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加强自我心理调解、培育健康的心理状态.

3、形式灵活多样,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起来

对于我们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活动、游戏和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因此,本学年我班将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让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二、工作方法和措施

如何更好地以每个同学为本,尊重每个同学的发展,关心每位同学的心理健康,是我班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为此,作为心里健康委员,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我班今年的工作

1、通过不断学习,提高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和素养

本人通过业余学习,已经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知识对自己一生的影响.同时,也对心理健康委员工作的重要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我将通过定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活动,使全班同学也学习到情绪管理等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我将继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组织班级个别辅导和心理交流活动.把对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热情感染给每一个同学.

2、认真组织参加院校的心理健康活动课

根据院校的安排,拟订心理健康活动课,通过专职心理健

康老师和班主任的讲授,使活动课有针对性、时效性.

3、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讲座

有针对性地开设如何与异往、人际关系处理、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大学生上网、喝酒、抽烟问题等专题讲座.

4、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多媒体素材进行课外宣传

结合叙事疗法和大学生心理特点,通过多媒体等同学们感兴趣以及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宣传,努力使形式多样、节奏紧凑、效果明显.

5、建议同学进行专业心理咨询

鼓励和支持、必要时组织同学们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环境好,设备齐全,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是同学们进行心理咨询的最佳选则.希望学校努力创造条件,使心理咨询活动随时随地向学生们开放,确保有困惑的学生可以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

6、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网络上的同学qq群、学生个人电脑、学生寝室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要多注意身边的同学,及时发现、反映和解决同学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工作的最终目标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使全班同学都能够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微笑地面对自己的人生,积极的心态去做每一件事,乐观地看待自己的未来.

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同学,不抛弃,不放弃.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卫生工作条例》、《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幼儿园卫生、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幼儿常见病和传染病防治力度,努力提高幼儿健康水平.

二、主要工作目标

1、杜绝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2、幼儿园卫生创建工作再创佳绩,得分99分以上.

3、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力度,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幼儿健康知识考核知晓率达100%.

4、幼儿年度健康体检率达100%.

5、及时控制园内传染病疫情,杜绝二代病例出现.

三、具体措施

1、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1)上好健康教育课: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全面按照“五有要求”(有专职教师、有课表、幼儿有读本、老师有教案、期末有评价)上好健康教育课.健康教师要认真备课,写好教案.

(2)开展好健康教育传播活动:各种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要根据时间安排组织好,如开学第一周是“防近宣传周”,我们就大力宣传“防近”的知识和重要性,要用多种形势、板报、宣传窗、广播、电视、讲座等.3月15日至4月15日的“卫生宣传月”活动、“5·20”营养日活动、“9·20”爱牙日活动、“12·1”艾滋病防治宣传日专题宣传活动.

2、加强幼儿园卫生工作

(1)规范管理幼儿园卫生: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责任到班、到人,制定年度及学期工作计划,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做好卫生健教工作资料的整理:对相关文件资料要及时收集、整理、分类归档,做到建档项目齐全、内容准确无误.

3、做好常见病防治工作

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开展“六病”防治工作,重点做好近视、沙眼、龋齿和肠道蠕虫病防治工作,落实好监测和防治手段.

4、传染病控制工作

要积极配合疾病控制中心抓好传染病监测控制,落实好幼儿园消毒、杀虫、灭鼠和注射相关疫苗等预防措施,建立有效免疫屏障.如发生疑似传染病疫情,应立即向县疾病控制中心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以便及时调查处理.

5、幼儿年度健康体检工作

要保证幼儿体检质量,要确保幼儿参检率达100%,体检结束后,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体检情况,写出分析报告,相关资料汇入幼儿健康档案.体检工作结束后半月内将体检统计分析上报市妇保所.

__幼儿园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幼儿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整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康教育的基础.本学期,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结合本园实际,针对幼儿年龄特点,我们将积极开展身体保健和身体锻炼活动,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卫生习惯,形成初步的健康意识.

二、目标:

我园以培养幼儿活泼、健康为主要目标,使幼儿能够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必要的卫生、健康知识,逐渐学会保护自己.

1、生活习惯:知道盥洗的顺序,初步掌握洗手、洗脸的正确方法;会用手帕、纸巾擦眼泪、鼻涕;遵守幼儿园的生活作息制度;有个人卫生、生活环境卫生的初步意识.

2、饮食与营养:会自己用小勺吃饭,保持桌面、地面的整洁;知道饭前洗手;爱吃幼儿园的饭菜,不挑食,细嚼慢咽;主动饮水,按要求取放茶杯.

3、人体认识与保护:进一步认识身体的主要外部器官,知道名称;愿意接受疾病预防与治疗.

4保护自身安全:了解玩大型玩具、坐自行车时的安全常识;懂得不把异物放入耳、鼻、口内.

5、身体素质和活动技能:练习走、跑、跳等基本动作;学习简单体育器材的使用方法;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6、基本体操练习:保持正确的身体坐、立、行姿势;学习一个跟着一个走;练习模仿操;爱做体育游戏,遵守游戏规则;感受体育活动的愉快.

三、具体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1、教师要树立正确观念,培养身心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

2、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尽早建立起各种良好的健康行为.

(二)设计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形式与途径

1、幼儿园健康教育应与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教育相结合,集体教育、小组活动与个别交谈相结合.

2、教师要尽量多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3、重视到幼儿园课程的潜在影响,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4、在幼儿健康教育实施中,不仅要重视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而且应重视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了解幼儿身理和心理的需求,购置了大量的幼儿可选择的活动器材,以此来引导、鼓励幼儿大胆、积极地参与活动,培养了幼儿大方友善的交往能力.

(三)实施适宜的教育方法.

1、给幼儿自由选择、讨论、合作的空间,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锻炼身体,锻炼意志.

2、在加强幼儿体能活动,增强幼儿的体质的同时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如:开展“我是小值日生“的活动,让幼儿主动作好值日生工作,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开展“我是交通警察“的活动,加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及安全教育,避免了幼儿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1、上好健康教育课:严格执行《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

全面按照“五有要求“(有教材、有计划、有教案、有教师、年终有考核)

上好健康教育课.健康教师认真备课,写好教案.

不同年级组开展的健康教学活动应根据主题和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实施以下内容:

适应集体幼儿心理方面如爱上幼儿园、老师喜欢我、学会交朋友、衣家亲、关心爷爷奶奶等

2、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活动:

充分利用家园联系栏、幼儿园宣传栏、

健康教育简报等形式向家长、幼儿宣传卫生保健知识、疾病预防知识,

提高大家的健康及防病意识.组织全园教师学习《幼儿园卫生保健常规》《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幼儿园卫生、健康教育工作;

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如“3.3“爱耳日,“5·20“营养日活动、“9·20“爱牙日活动、“12·1“艾滋病防治宣传日等进行专题宣传活动.

3、规范户外活动及体育锻炼管理

体育锻炼是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生长发育有最效的方法,我们将严格遵守《幼儿园教育纲要》要求,保证幼儿每天有两个小时的户外体育活动,把出操时间与日常逃生演练相结合,为各班级规定出操路线、出操时间,要求各班级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定路张到达集合地点,积极熟悉疏散路线.

户外活动时间规定为有组织的体育锻炼或者体育游戏,要有教案、有计划、有活动效果记录,各年级组每月确定一项体育锻炼项目,月底进行评比,学期末根据《国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对幼儿体质进行测量,并把成绩记入幼儿成长档案.

__幼儿园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卫生工作条例》、《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幼儿园卫生、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幼儿常见病和传染病防治力度,努力提高幼儿健康水平.

二、主要工作目标

1、杜绝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2、幼儿园卫生创建工作再创佳绩,得分99分以上.

3、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力度,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幼儿健康知识考核知晓率达100%.

4、幼儿年度健康体检率达100%.

5、及时控制园内传染病疫情,杜绝二代病例出现.

三、具体措施

1、加强健康教育工作.

(1)上好健康教育课: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全面按照“五有要求”(有专职教师、有课表、幼儿有读本、老师有教案、期末有评价)上好健康教育课.健康教师要认真备课,写好教案.

(2)开展好健康教育传播活动:各种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要根据时间安排组织好,如开学第一周是“防近宣传周”,我们就大力宣传“防近”的知识和重要性,要用多种形势、板报、宣传窗、广播、电视、讲座等.3月15日至4月15日的“卫生宣传月”活动、“5·20”营养日活动、“9·20”爱牙日活动、

“12·1”艾滋病防治宣传日专题宣传活动.

2、加强幼儿园卫生工作

(1)规范管理幼儿园卫生: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责任到班、到人,制定年度及学期工作计划,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做好卫生健教工作资料的整理:对相关文件资料要及时收集、整理、分类归档,做到建档项目齐全、内容准确无误.

3、做好常见病防治工作

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开展“六病”防治工作,重点做好近视、沙眼、龋齿和肠道蠕虫病防治工作,落实好监测和防治手段.

4、传染病控制工作

要积极配合疾病控制中心抓好传染病监测控制,落实好幼儿园消毒、杀虫、灭鼠和注射相关疫苗等预防措施,建立有效免疫屏障.如发生疑似传染病疫情,应立即向县疾病控制中心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以便及时调查处理.

篇4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把重点放在“怎么上心育课”的研究上,并提出了要上好心育课必须遵循“强化课程系列,淡化课程意识”的原则。

一、“强化课程系列”,确立心育课的地位

1.确立心育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对心育课意义的认识,将课堂教学作为心育的主渠道实施。我们认为,非如此不能体现出学校教育的特点。

2.“强化”要体现在与课程最具直接关系的教师、教材的落实上,心育课才有保证,也才能逐步建立学校心育课体系。尽管一些专家不主张有教材,但是,面对我国的教育基础、教师水平等现实,我们认为现阶段必须有教材,有课时。然后,再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再逐渐实现无教材、无课时的目标,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渗透在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中。这一“由有到无”的过程,是一个由发展、提高到成长、成熟的过程。为此,我们明确提出了“强化课程系列”的心育辅导课的授课原则,并把重点放在“怎么上课”的探索上。

3.“强化”要体现在课时的落实上。教学任务的完成必须有课时作为保证,特别是作为一种全新的课,我区要求学校要给心育课留出固定的课时。目前,有的学校安排每两周一节心育课,有些学校每周一节。我区还要求学校要安排好教师的听课、教研时间,并要求教师提前写好心育课教案。

4.“强化”要体现在对心育课的深入研讨上。任何新生事物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了,才能将工作推进、深化。因此,从1997年起,我区坚持每个学期定期开展各种规模和不同形式的研讨活动,如中小学心育课堂教学研讨会、课堂教学研讨汇报会、分片进行的听课研讨交流会、心育教师的培训会、“说课”比赛、心育档案展评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心育课教学质量和教师授课水平的不断提高。

5.“强化”体现在教学管理的落实上。为促进教师上好心育课,我区要求教师在写好个人心育课教案的基础上,每学期向区教科室上交一份心育课教案、一份个案、一份活动方案、一份咨询卡或一份学生心理档案(区里为教师和学生保守秘密)。区里举办的各种研讨会、培训会等活动除要求教师参加外,校长也要参加。

在管理上,我区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都非常明确。如第一学期主要是落实心育课的教师、教材、课时问题,初步建立咨询室,开设咨询信箱,启动家长学校;第二学期主要是深入研究心育课形式,并将学生咨询中反映的问题与心育课结合起来,继续开办家长学校;第三学期除继续前期工作外,要做好心育档案的准备工作;第四学期主要是加强交流,平衡发展;第五学期主要进行心育“说课”比赛、心育档案展评。这些措施的落实,保证了学校心育课的地位。

值得指出的是,以上这些做法,和传统的教学工作及其管理相比并无多少新意,其“新”主要体现在内容上。“强化”主要应该体现在转变教师思想观念和教学管理的到位上。

二、“淡化课程意识”,采用全新的操作方法

这里讲的课程意识主要是针对传统的授课方式来讲的。开始,大部分教师受传统学科教学的束缚,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上心育课,要么像语文课一样从字词开始,到理解句段,并记住概念,熟读甚至背会,要么像思品课和政治课一样,按照早已形成的套路,根据丰富的教学经验来上心育课,或者干脆进行说教灌输。对学生来说,这样的心育课多了一些强迫性和被动性,无疑成了学生肩上的一种新负担。后来,针对这个问题,我区及时进行了总结,从中汲取了教训。我们认识到:作为以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教学尚且必须以心理发展为基础,那么,作为心育课,自然必须彻底摒弃以上做法,才能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提出:教师在上心育课时必须淡化原有的课程意识,打破老框框、老模式,从原来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新观念、新方法上新的课。

1.要做到“淡化”,首先要明确的是心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我们不否认心育课的知识含量,但其主要不是传授知识、记概念、应付考试,而是:第一,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烦恼,调整学生的不良情绪,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第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方法并形成一定的调节能力;第三,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明确心育课的主要任务是跳出原有课程模式的束缚,逐步建立心育课模式的重要前提。

2.要做到“淡化”需要明确的另一点是,心育课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研究其心理及其问题产生的背景,合理归因,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生活环境和经历各不相同,智力发展也不平衡,因而,每个学生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情绪障碍也会不同。心育课正是以学生的心理实际为最根本出发点,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最根本目标而开设的。脱离了学生的心理实际上心育课,空对空地讲心理健康知识,灌输心理健康概念,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心育原则,不但解决不了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可能产生新的情绪障碍。因此,传统的课程意识必须“淡化”。

3.要做到“淡化”,需要避免“学科化”倾向,因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就能完成的。在对待教材的处理问题上,我们要求教师“既参考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上课的依据。我们主张顺序可以颠倒,每一讲内容的上课节数也可以不相同,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是按照教材所定内容顺序发生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相关的教育内容,如对城市独生子女来说,“自立”一课可作为重点,而对农村孩子来说,“战胜羞怯”、“提高交际能力”恐怕就是重点了。同一内容,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学生,内容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

4.“淡化”还体现在心育课的上课形式上。心育课主要采用倾听、交流、讨论、演小品等形式来进行。心育课调节学生不良情绪的方法,主要不是靠说教和灌输,而是让学生在全身心参与心育课过程中,内心获得体验来完成的。当师生同处于人格平等、情感相容、无拘无束、自由交谈的氛围中时,学生的心情自然得到放松。因此,心理辅导、心理训练是心育课的核心,外在形式是各种各样丰富的活动。

5.“淡化”意味着必须彻底改变课堂教学的“我说你听”为“你说我听”。在课堂上教师的任务不是以教育者的角色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授新知识,而是要着力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真诚、尊重、积极的关注中,倾诉自己的喜悦和困惑、快乐和烦恼,从而得到放松、宣泄及自我情绪的调节。从这个意义上讲,心育课包含更多的心理咨询的成分,是一场特殊的心理咨询。

篇5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现状

本文随机为学生分发调查问卷进行调研,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此次调研样本为320人,包括224名男生和96名女生,男女生比例为3∶1,与全校男女生比例的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样本具有代表性。(1)课程开设情况。此次调研中发现,只有131名学生(约占样本41%)明确表示所在院系已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59%的学生表示未开设课程或者不知道是否已开设课程。可见,部分学院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不具备开课的师资力量。(2)学生关注的心理问题。分析数据发现,滨院大学生关注的前四位心理问题为就业(18.8%)、学业规划(17.6%)、交友(12.3%)、情绪控制(11.1%)。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可参考这组组数据。(3)课堂听讲情况。大部分教师仍采用讲授、观看多媒体等传统方式向学生大量的灌输知识,缺乏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引领和启迪。经实地考察上课情况发现,学生昏昏欲睡、低头玩手机的现象屡屡发生,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师生互动较少。而专业性教师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涉猎广泛,讲授知识通俗易懂,更能吸引学生投身学习。(4)教师备课情况。经访谈发现,有些老师根据教材知识结合网上资料备课:有些教师根据查阅以前PPT素材备课;有些老师根据日常心理健康咨询经验备课;有些教师根据专家教案结合自己理解备课;有些教师根据学生小组讨论、情景模拟情况备课。教师备课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有的形式丰富,有的形式单一,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

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本文在了解课程教学现状的同时,也发现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1)课程重视度不够。近年,我校为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制定了《滨州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纳入测评内容。但在实际施行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客观和主观的阻碍。经实际调查发现,只有小部分的院系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开课院系将此门课当做“摆设”形同虚设,用来应付检查。导致上课学生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旷课、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2)教学方法陈旧。很多任课教师仍采用传统讲授法,以大班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遵从教材、偏重知识的讲授,多讲授枯燥乏味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偏重于照本宣科,大面积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内心真正需求得不到重视,不能将所学知识入耳、入脑、入心,最终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素质得不到拓展。(3)考核方式不完善。经调查发现,滨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式多以提交作业、课程心得或者卷面考试为主。这些传统考核方式,不能考察课程实际教学效果,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真实程度。经访谈发现,学生们更主张将个人课堂反应、参加活动情况等平时表现纳入课程考核。(4)师资力量薄弱。目前,滨院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老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从调查结果看,授课教师多为院系辅导员,其中更以理工科教师为主,受过专业培训的少之又少。专业知识的缺乏,严重影响了课程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多教师采用照本宣科、念PPT、播放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专业知识,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整堂课气氛压抑、沉闷,学生真正学到的知识寥寥无几。

篇6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 团体辅导 问题 对策

初中生升学的压力越来越大,但学生们却因为在家中的娇宠而不知道如何去应对这些压力;初中生处于特殊的心理发展时期——青春期;第二反抗期的到来使初中生要求人格完全地独立。以上三方面说明了对初中生开展心理团体辅导的必要性。但在实际开展心理团体辅导的时候,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下面来看看会遇到哪些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初中生心理团体辅导需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活动设计、活动操作、活动目的的升华等各方面的问题,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些在授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课程的活动设计

团体辅导活动课最关键的是选题与活动设计。有些活动学生提不起兴趣从而使学生失去对心理课的关注;有些活动不符合初中生的思维阶段,使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从而达不到活动的效果,使活动只是一个形式;还有一些活动虽然很精彩,但对于超过40名学生的班级就很难开展,甚至有些活动只适合对20名左右同学开展;对于活动课,可能教师最担心的就是班级纪律,有些活动会使学生过于活跃导致班级一团糟,活动不能顺利开展。

2.活动的操作

活动内容确定后,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我们会遇到更多的问题。

(1)学生活动的分组。首先在学生分组的问题上要提前有所准备,进入青春期后,学生的交往模式发生转变。初中初期的交往模式表现为小团体交往,他们不加掩饰地排斥团体以外的同学并且每个班级会有一名有影响力的学生,学生对异性的兴趣用相反的方式表达,如漠不关心、讽刺甚至以不友好的方式攻击对方;初中后期则表现为只有特定的一两名同性别好友,男女生的关系逐渐融洽,但不表达出来。

(2)学生的活动气氛。初中生活泼爱动,不像高中生那样有自制力,所以在活动中学生过于兴奋,不会仔细听老师所说的活动要求,这会导致学生无法完成活动。有些学生虽然理解了活动的内容,但不能够认真对待心理活动,只当作闹着玩。我在一次团体辅导活动中完成“优点轰炸”这个活动时,有的组能够按照活动要求完成活动,有的组一直在开组内同学的玩笑,即使老师站在旁边也不认真对待。

3.活动的意义

初中心理活动课一般为每节45分钟,有时一节课下来时间刚刚够,忙完活动,已经没有时间与大家讨论活动的意义了。初中生在分享活动时最易冷场,尤其是男孩子不敢去发言,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做教案时应该着重加以注意。

二 心理团体辅导课所遇问题的对策

1.课程的活动设计

(1)活动要有趣味性。学生们希望的心理课不应该是单纯说教性质的,活动内容不能单一的为小组讨论、心理测试,要让每个同学都动起来而不是只坐在椅子上。像在纸上写出自己的优缺点并在小组内分享这样的活动就很难让同学们产生兴趣。

(2)活动要符合初中生的能力。有些活动如通过画图理解家庭关系就会使学生感到很为难。初中生虽然可以进行自我评价,但这种评价还是比较不完善的,很难达到教师所要求的效果;初中生不善于在大家面前说出自己的优点,觉得很难为情,所以在设计这方面的活动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3)活动要简单易操作、易管理。有些活动过于繁琐,即使教师反复强调规则,学生仍不知道该怎么去做,大大地影响了效果。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学生能不能理解活动要求、能不能按照活动的要求去做。“信任之旅”是提高伙伴之间信任感最好的活动,但在初中却难以开展,有些同学搞恶作剧,反而对主题起到了消极作用。最后,也要确定活动没有危险性。

2.活动的操作

(1)学生活动分组。分组时尽量避免男女生为一组,以免在活动中出现学生不配合的情况,每组人数宜为8~12人。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自己的队友,如果教师强行分组或为了增加活动效果随机分组,都会使学生出现不服从管理的情况。

(2)学生的活动气氛。我在初一进行活动时,有一些男孩子经常在活动的间隙不顾教师要求自顾自地开小差。这些活泼好动的学生们非常喜欢心理课,也乐于参加课上的活动,有时他们扰乱课堂纪律只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如果条件允许,有一名助手会大大提高课堂质量;这名助手可以为心理老师也可挑选一名在班级人缘好的同学作为课代表,在课前和助手商量活动内容,使助手完全明白活动内容。在分组活动中可以让助手负责几组,这就大大地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3)活动的灵活应变。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使我们不能按照教案中的计划进行,比如学生以前做过类似的活动、教学进度过快留出了过多的空余时间,这就要求我们每节课都要有一个备选活动。

3.活动的意义

(1)合理安排时间。不宜把活动安排得过满,有时简简单单的一个活动实际操作起来却要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我们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个活动的看法。

(2)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学生不好意思举手发言,教师可以先点平时活动积极的同学或小组组长分享感受。当冷场时,教师可以抛砖引玉地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也可以适当地表扬同学们的思维活跃,以此鼓励其他同学发言。当一些同学发言后,其他的同学可能思维被固定了,都从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这时教师应该从其他方面引导学生。

总之,在团体辅导课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即使教案计划得再完美,在实际操作中还会出现各种问题,教师不能对活动效果太苛求,随着与学生们的接触时间变长、信任感增加、课程的深入,教学会越来越顺利的。

参考文献

[1]钟志农.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要领[J].思想理论教育,2001(10)

篇7

从隐性体育教学内容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培养的角度来看,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态度、高涨的情绪和顽强的意志力等几个方面,从内容和形式上来看,都是以提高学生心理水平和健康水平为目的。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影响学生心理环境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因素,二是精神因素,后者尤为重要。精神因素是隐性体育教学内容的素材,概括起来主要涵盖体育教育文化、体育教育思想、体育的德育、体育精神和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精神因素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从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层面来说,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健康价值观,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积极向上的体育道德品质,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以及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隐性体育教学内容的主要目标。这些隐性的体育教学内容也无形地对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能力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如何将这些隐性体育素材教材化,形成隐性体育教学内容,进而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心理水平是非常关键的,这是上好体育课和教书育人的最主要部分。精神因素在体育教学过程的实施也将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是体育教学质量的灵魂,教师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执行者和指挥者,一举一动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体育教师的形象和行为举止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也是隐性体育教学内容的综合体现。其次,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及体育教学组织与管理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现显性教学内容和隐性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通过这种形式来不断地渗透体育教学内容中的精神因素,来间接地培养学生的心理水平。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学生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的方法[4],也是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指标,因为个人的教学特点不同,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大不相同的,所以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和教案的同时应该着重考虑隐性教学内容的因素,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断地通过间接灌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通过强化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另外,培养学生人际交流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隐性教学内容,也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中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交流主要表现在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之间的交流,那么教师如何通过合理的教学管理来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也是需要教师在制作教案的过程中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在体育课的教学中体育教师最常采用的教学练习方法就是分组教学,分组教学主要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练习过程中通过组间同学的讨论、互相帮助等来了解和掌握所学习的内容,从而侧面地提高学生人际交际能力,同时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高涨的学习情绪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育课与其他文化课的学习不同,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在体育课程中学生的交流时间较多,所以在体育课分组教学中也要充分考虑到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一般可选择同质分组和异质分组。同质分组主要是将性格相同和学习层次水平差不多的同学分成一组;异质分组则是打乱等级顺序,将不同性格特征和不同水平的学生安排在一个练习小组。另外还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变换分组,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来间接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从而使学生愿意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通过体育知识技能学习和身体锻炼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交际能力,做到离开体育课堂后能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正确选择隐性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和方法

如果不遵循一定的原则而无目的地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势必将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不良影响。隐性体育教学内容特点主要体现为隐含性、不确定性、强制性和持久性等几个方面[1]4,所以在选择隐性教学内容时也应遵循相应的原则。本文从高校体育教学实践出发,建议在选择隐性体育教学内容时,遵循隐性体育教学内容与显性内容相结合、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注重创新性等原则。

(一)采用隐性体育教学内容与显性体育教学

内容相结合的原则与方法对于体育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来说,显性体育教学内容比较容易理解,主要就是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运动能力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隐性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是在显性体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并依托显性教学内容、经过不断发展又反过来不断制约显性教学内容的学习。对于体育教学而言,体育教学内容的2个方面都是体育教学过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从目前的体育教学时间来看,目前在教学中表现出非常重视显性体育教学而忽视隐性体育教学内容,有的教师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隐性体育教学内容,更不用说在教学中有计划地安排隐性体育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心理水平了。显性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注重学生体育技能、身体素质的发展;隐性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对学生心理健康、体育道德和体育价值观的培养,主要属于心理学范畴。显性内容通过正面直接的教学对学生产生影响,隐性内容则从侧面间接地作用于学生。显性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渗透着隐性教学内容,而隐性教学内容不断地反过来对显性的效果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于一名合格的高校体育教师而言,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和体育教案的过程中,应充分地考虑到显性体育教学内容和隐性体育教学内容的关系和教学规律,从一节课到一个单元乃至整个学期,不断在显性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合理的隐性体育教学内容,才能从整体上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所要求的5个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身心理健康水平,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采用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心理

特征的原则和方法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因材施教,在保证所有同学都能够平等地接受教育的同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根据不同的学生集体或者不同心理水平的学生选择不同类型的隐性体育教材。其实体育教师应该首先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状况,通过教师的观察,甚至可以通过心理学量表来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来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水平。人的心理是精神现象,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很难有一个固定而清晰的界限。心理学专家将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分为3个等级:第一,一般常态心理者。这部分人表现为心情经常处于愉快的状态,适应能力强,善于自我调节,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应做的活动。第二,轻度失调心理者。这部分人在他们遇到学习、生活中的烦恼时,容易产生抑郁、压抑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人际交往中略感困难,自我调节能力弱,若通过教师或专业人员的帮助,可维持心理健康。第三,严重病态心理者。这部分人表现为严重的适应失调,已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若不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就会加重病情,以至难以维持正常的学习和工作。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针对不同心理水平的学生,合理安排隐性体育教学的内容。特别要注意心理水平处于严重心理病态的学生,这类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人际交往障碍、考试焦虑、适应障碍、恐惧症、强迫症、抑郁症等几个方面,如果体育教学班级中存在此类学生,作为体育教师应该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情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暗示、关怀照顾和积极鼓励等方法来逐步地提高学生交际能力,通过鼓励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师不断的关怀,找到适合该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练习方法,通过各种手段间接地改善学生的恐惧心理和抑郁的个人情绪。有轻度心理失调的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引起心理变化,教师或同学的一句话就有可能会对其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如果教师在讲解和练习中没有注重隐性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势必将会对此类学生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可以导致其心理水平和健康水平的下降,更别说体育课教学效果了。对于一个体育班级整体而言,会同时存在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不同性质的体育教学内容对学生心理水平的影响也不相同,所以选择与此适应的隐性教学内容也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并寻求相应的方法,既要强调对教学班级学生的整体心理水平的培养,又要注重不同心理水平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隐性体育教学内容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来说相对周期性较长,例如对于学生体育品德的培养,不是通过一节课或者一个教学单元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学年、甚至学段,对于大学生心理水平的影响也要贯穿整个大学体育课的学习过程。

(三)采用从实际出发、注重创新性的原则和方法

篇8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都是为大学生的行为教育管理服务的,二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方式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以心理健康问题为突破口,通过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来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学生树立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了解自己的价值,从而健康的发展,最终做好学生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为社会培养思想政治过硬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二、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一)心理问题较普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时常会面对学生打架、学习成绩不好被学校降级或退学,以及也有很多同学因为不适应高校的环境、生活习惯、和同学关系难以相处、失恋、对所学专业的排斥心理、对高校教育模式或校领导的不满等,最终走向退学、伤害他人或自杀的绝路。这些因素,如果不及时加以疏导的话,将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打碎了他们所期待的大学的美好生活的憧憬,最终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部分高校对在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学生30%左右的有心理障碍,严重的占在校生的10%左右,也就是说,如今高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已成为普遍现象。

(二)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呈上升趋势 。据统计:89年的时候,被调查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比例为20.2%,92年的时候,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31%多,而到95年的时候,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33.47%,2009年,根据北京安定医院一项调研表明,北京市大学生中四成以上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从数据上看,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三)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呈多样性 。在信息化市场经济时代,学生面临的事物和事情复杂繁多,导致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生活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与性心理问题、性格与情绪问题等,可以说,这些心理问题覆盖了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可以用多样性来形容。

三、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有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上,在为人处世上有自己的做法,不可能做到像小学生那样,老师提出任何的要求,学生全部都能够接受。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对他们实行个别辅导教育,即差异化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要探索学生的心理共性,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打好基础。

(二)加强大学生意志训练,培养健全人格。当前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就业、学习等压力非常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意志,提高情绪的调适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使其具备面对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魄力,能够直面人生,不要在小小的挫折面前就被困难吓倒,进而引起心理问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素质拓展、竞技类比赛、茶话会,联谊会、舞会等活动,创造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平台,及时缓解、宣泄压力,从活动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面对困境积极寻求解脱并总结教训;指导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把握与调节,豁达大度、遇事冷静,常能做到自我正确的安慰,能合情合理地对待自己的各种需要,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

(三)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方案的制定中要将心理健康课程安检排在教学计划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和教案,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学时内学到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心理健康知识,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各种团学活动,尤其是“5.25”心理健康日的宣传,使学生能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篇9

关键词:“心之翼”成长联盟;知识与技能交换;自主训练;教师职业能力

一、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职业能力训练的意义

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应当具备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总称,它是教师有效地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教师实践其职业道德的重要保证[1]。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普通话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规范和书面表达能力、心理课教学、学生个体和团体心理辅导、学业诊断和行为矫正、班级管理、学校心理学研究,以及为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家长提供咨询等。

发达国家对于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资格认定,要求至少有600小时的实践,这说明要培养优秀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不仅需要重视常规的教育见习、实习这一主要教学实践环节,还要突出学生的个性与自主性,为学生提供自主训练教师实践能力的平台。为此,结合心理学专业的特点,通过成立“心之翼”成长联盟,旨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使其张开心理的翅膀,为自身创造出更多的体会实践、锻炼自身从教能力的机会,从而为将来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心之翼”成长联盟自主训练项目实施概况

1.项目实施目标

通过成立“心之翼”成长联盟,加强学生自主训练,搭建一个一线教师知识与技能分享、校内外教师切实引导、学生间知识与技能互换的教师职业能力训练平台,从而实现见习、实习无缝衔接,促进引导、学习与演练相结合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进而提升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具体目标是培养优秀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体达到的效果通过自主训练及其过程中的相互帮带、取长补短,逐渐提升学生的教学等各项实践能力,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自我培养,最终使学生能够胜任各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

2.项目主要内容

项目内容构成分为三个层次:观察/模仿学习、认知层面学习、渐进强化训练。其中心理名师“请进来”、未来心理健康教师“走出去”属于观察/模仿学习,是通过开展“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活动,让学生从情感层面上对未来教师职业充满信心;心理教师职业训练资源建设和“心之翼”读书会属于认知层面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奠定基础;“心之翼”成长沙龙和教学技能竞赛等一系列活动属于渐进强化训练,是对学生知识习得和技能训练的有效检验。项目实施的具体内容如下:

(1)前期: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面向师范生发放成长意向调查表(电子问卷)进行调查;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提升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应具备的各项职业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能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技能)的不同需求。

(2)成立“心之翼”成长联盟。“心之翼”成长联盟由三、四年级本科生为主体,一、二年级为辅的全院范围内本科生共同参与的组织,成长联盟的活动单元是由不同年级学生组成若干跨年级小组,旨在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交流、相互帮带、取长补短、提高心理教师职业能力的自我发展的平台。

(3)“心之翼”成长联盟每两周举办一次“心之翼”成长沙龙,以实现对心理健康教师职业能力的训练。每期将邀请一名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以心理健康教育某个板块为主题,由小组轮流主持,学生就自己或同伴的成长经历以及所了解到的中小学实习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交流,通过自由发言讨论每个板块要求的技能及处理好该板块的技巧,有意愿的学生可以做好PPT现场模拟课堂进行更真实的交流,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互换知识与技能,发现自己的弱点并吸取别人的长处。

(4)“心之翼”成长联盟将分小组每周举办一次“心之翼”读书会。读书主题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育名著、心理咨询专著等。读书会上,成员分享自己读过的教育名著、教育典型成功案例。

(5)心理名师“请进来”。“心之翼”成长联盟定期邀请校外导师进课堂,现场展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本科生进行授课。根据一些与教学实践联系比较密切的课程的需求,由各位课程主讲教师开辟相关的专题,邀请经验丰富的校外导师进大学课堂,为本科生讲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题设计、中学心理辅导实践过程、技巧等。“心之翼”成长联盟会在训练中后期举办不同主题的专家工作坊,分批邀请若干中学的学校心理辅导名师与师范生进行“与学校心理辅导一线互动”的面对面交流。

(6)未来心理健康教师“走出去”。与实习基地实现无缝对接,现场观摩心理名师优质心理课。“心之翼”成长联盟将以10~15人一组,分赴各个基地,现场观摩心理健康教育课。

(7)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及教学技能大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程设计及说课大赛,一方面考查了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考查了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考查了心理辅导专业知识与心理课教学技能的综合运用。

(8)编写“心之翼”成长联盟专刊,作为师范生学习分享的平台,鼓励大家发表在整个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并邀请心理学院在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工作的毕业生撰写有关心理教师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文章,通过这一平台,促进全院所有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的自我培养。

3.项目特色

(1)通过“请进来”,在吸取校外高水平心理名师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同时,为师范生树立了优秀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榜样,使其切身体会到名师的成长与发展始于当下、始于不断完善自我,激励着师范生对教师职业充满激情。

(2)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引入大学课堂和去实习基地现场观摩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直接的认识与感悟,使学生明确自主训练、实习的具体目标。

(3)活动以跨年级小组为单位,以大带小、互帮互带、组内合作、组间分享,全面推动不同年级学生教师职业能力水平。

(4)以读书会及“心理成长沙龙”的形式展开心理辅导教师职业能力的训练,自主互动性强;院刊专栏的建立,肯定成长,有利于分享,有利于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5)从榜样学习、现场观摩、资源建设、自主训练到教学技能比赛展示,整个项目实施符合建构主义学习观,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自主习得与应用。

4.项目实施效果

项目实施1年,累计组织开展了心理名师“请进来”10次;未来心理健康教师“走出去”4次;“心之翼”读书会3小组,每组20次;“心之翼”成长沙龙活动2期,10个小组,15个主题;朗诵比赛1次;板书设计大赛1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及教学技能大赛1次;实结交流会2次。总体上,项目实施的效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训练影响深远。“心之翼”成长联盟的系列自主训练活动对师范生职业生涯影响深远,尽管有很多师范生已经找到工作,但是他们仍然自愿参加“心之翼”成长联盟的系列活动,如读书会、成长沙龙、心理名师“请进来”等活动,继续感悟名师成长,继续为自己将来更好地胜任教师职业“充电”。

(2)教学技能明显提高。在我院组织的教学技能大赛中,有58名学生参赛,平均成绩在85分以上,优秀率为82.8%。我院评出一等奖3人,二等奖6人,三等奖10人。其中有3人代表我院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技能竞赛,1人获得二等奖,两人获得三等奖。

(3)专业学习与训练投入度高。我院邀请的中学一线心理专家评委对学生的总体评价很高,觉得我院提供的自主训练平台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设计的教案和课件比较有水平,而且十分用心,这为他们今后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专家们纷纷表示十分期待这批优秀学生尽快前往学校实习,为实习学校注入新鲜的活力。师范生的专业课程优良率也达到85%以上。

(4)项目具有示范性,辐射面广。以2008级带动其他年级、辅修生和研究生参与到“心之翼”成长联盟的活动中来;河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兄弟院校前来交流实践教学经验;项目开展了师范生实践教学效果调研,结果显示自主训练项目效果显著;积极组织了中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总结和交流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方面的经验,切实推动了师范生作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同时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建设”上达成共识,拟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编写系列化、多元化、灵活生动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和学生自助手册,同时建立资料库,方便教师间的资源共享。

三、教师职业能力自主训练的经验之谈

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是一种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能力,其技能、技巧的获得与提高一方面受到个人素质的影响,另一方面更有赖于在实践中与他人的交流与协作。

(1)注重树立教师职业理想。为师范生树立了优秀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榜样,使其切身体会到名师的成长与发展始于当下、始于不断完善自我,激励着师范生对教师职业充满激情。

(2)强调知识与技能交换。充分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各自擅长的知识和技能,交换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使双方达到互帮互助、互惠互利的目的。

(3)建立学习共同体。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信息素养、交流与组织能力等特点,建立学习共同体,即组成学习小组,并选出一名组长。小组成员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取向,获得不同的体验,并有机会接触不同的事物,扩展视野、积累经验。每个小组在解决自身所面临的教学任务时,既可以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又要进行必要的协商与交流,最终以有效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2]。

参考文献:

[1]胡雪芬.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8(1):46-49.

篇10

桐城市心理健康教育考察组

二OO五年三月

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在校园生活中也日益凸显出来。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市亟待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为此,市委、市政府、教育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2005年3月18日,市政府何炜副市长带队,由教育局杨红局长、张跃进副局长参加,包括市党办、政办成员和教育局有关科室人员组成的桐城市心理健康教育考察团一行赴浙江省上虞市、我省铜陵市考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考察团一行在当地教育局领导的陪同下,到实践经验丰富的学校听取介绍、参观校园、搜集资料,获得了一份份鲜活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受到了心灵启迪,开阔了教育视野。

浙江省上虞市有78万人口,是一隶属于绍兴市的县级市。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沿海经济开放城市,该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经济发达,并且已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为浙江省“教育强市”。近几年来,该市以“学校试点探索,园区实验攻关,全市区域推进”为基本思路,大胆实践,取得了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经验,形成“科研引路,行政搭桥,园区示范,区域推进”的心理健康教育园特色。其成功经验先后被《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浙江日报》、《中国教育报》所报道,受到教育部和中央教科所的领导及专家的充分肯定。概括起来,上虞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园区经验是:营造一种氛围,把握两条主线,做好三个落实,加强四个渗透,突出五个结合,抓好六个环节。即:全方位区域性整体推进主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对全体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对少数心理障碍学生进行补救性心理辅导这两条主线;做好组织落实、计划落实和措施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到团队活动中、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和渗透到家庭教育中;全面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心理辅导教育与全体教师相结合、校内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学校日常教育活动相结合;抓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设立热线电话和知心信箱、建立心理辅导室、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等。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运作;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模式,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质量;积累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经验,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转变了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和能力;锤炼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和知名度。上虞市实验中学的“以辅导教师、专门渠道为‘精’,以全员参与、全面覆盖为‘气’,以课题引领、学术研究为‘神’,以校园文化、关注心灵为‘韵’”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操作要领令人印象深刻。而春晖中学的“学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学校文化引领”的教育思想更让人难以忘怀。

铜陵市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早。早在2002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时,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已全面启动。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开始显现。该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教育部督查组、省教育厅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该市各级领导重视,努力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为突破口,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搭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其中,铜陵市金山路小学实施的“小学生性格优化教育”实验、铜陵十二中的“一体两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家长为两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和十二项举措、铜陵二中的“语文学科教学研究学生心理方法”令人颇受启发,很有借鉴意义。特别是铜陵一中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夏冰作的个案处理的经验介绍令人深受感动,不能不让人为这位从教才两年的年轻女教师的专业素质、工作水平和敬业精神所折服,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建设起一支懂业务、爱钻研、肯奉献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归纳上虞市、铜陵市教育局及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做法,主要经验有以下几点。

一、以师资培训为根本

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根本。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必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为此,他们十分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采取行政与科研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等形式,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一是抓干部队伍培训。上虞市不定期选派分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去外地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目前,上虞市共有130名学校领导参加浙江教科院组织的“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推进研讨会”、省教育厅举办的“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和“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铜陵市选派学校领导到上海市学校挂职锻炼,接受先进教育理念。通过培训,使学校领导能够率先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理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方法,从而有效指导本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是抓专业教师培训。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请大学和教科院心理学专家教授分别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政教团队干部、班主任等骨干教师作专题讲座和辅导报告。经绍兴市教育局和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批准上虞市为培训教师颁发省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书及省心理健康教育资格上岗(试用)证书。在省教科院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支持下,上虞市教体局于2001年3月以来先后举办了三期“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班”,培训期间邀请了专家和大学、教科院的教授及心理学专业老师任教,培训班分七个专题,总课时为120学时,通过理论知识的书面考试、操作技巧的角色扮演、课堂研讨和论文交流等三方面考核。四百多名教师取得了《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合格证书》。铜陵市部分学校直接从大学选聘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毕业生任教,市教研室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应该说,两市均已初步形成了一支较为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

三是抓教师全员培训。利用节假日和暑期继续教育,不定期请省内外心理学专家给全体中小学教师作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不断更新全体教师的育人观念,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探索研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教育方法和途径,增加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2003年1月,上虞市教体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培训考核工作的通知》,规定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分管领导、政教团队干部、班主任、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和自学考试,2005年前完成全体教师的基础知识培训及考核,本项培训及考核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范畴。根据要求,全市首批有1470名教师已参加《人际关系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两门课程的自学考试,全市6000多名教师参加了第一轮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培训,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育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可行性和广泛性。

二、以模式探索为手段

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效果,使心理健康教育富有实效。近年来,上虞市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质量上,作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是创设活动课教育模式。各学校在全面了解、研究学生心理现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以“活动课为载体,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在模式运作过程中,学校先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列出序号,再对教师进行全面的培训,并对以活动课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进行开发性研究。在研究完善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师资、不同学生及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在实践中摸索并完善“活动式”、“诱导式”、“情境式”、“体验式”、“聊天式”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模式,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方法,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结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质量,初步形成了教师辅导、学生组织、专家点拨等活动课形式。针对有的学校缺乏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实际,他们一方面引入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编写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一方面组织教师进行学习与培训,通常在课前由教师确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与目标,师生共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过程的设计,通过大量的观摩与大讨论,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与水平。

二是创设心育活动载体。选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开展心理辅导作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切入口,先后举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观摩、活动课优秀教案评选、优秀论文评比和心理辅导现场会等活动。通过开设的活动课观摩和全市活动课优秀教案评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向现代化和高质量方向顺利发展。园区各中小学和试点学校都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的设在晨会课,有的设在班队活动,也有的专门开设心理辅导课,但都是以活动的形式将所传授的心理知识富于活动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的活动课观摩和全市活动课优秀教案评选,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掘学校每项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管理育人、教育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过程之中。

三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心。上虞市是浙江省首个“校校通”县市。他们积极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活动,加强中小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切实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为充分发挥现有学校风格资源的优势,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新模式的探索,大胆开发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心育网。“心育”网站共有六大主模块:心育课堂、心育论坛、心海拾贝、心语亭、百宝箱和知心屋。“知心屋”里设有“学生在线”与“家长在线”两个分模块,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热线进行心理咨询,寻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辅导和帮助,它就像一座“心桥”,使学生和家长、学生和老师间心心相连。上虞市和铜陵市不少学校开设热线电话、知心信箱、或网上“QQ聊天室”打进学生心灵,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心理困扰、常见的心理障碍、自卑倾向、学生孤独倾向、人际冲突等问题,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学校根据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通过热线电话的开通、心理信箱的设立和“知心小屋”的互动交流进一步沟通了感情、增强了自信,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实效。铜陵一中校长介绍,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夏老师充分施展“真情倾诉”的技巧,挽救了不少心理问题学生,堪称校园的“排雷专家”。

三、以园区示范为龙头

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大胆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区域优势和园区特色,为全市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累了成功经验。

一是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确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性整体推进策略研究》为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实验总课题,在总课题下各实验学校和成员单位分设32个子课题,同时把科研、教育教学实践与行政推动结合起来,边研究边推进,及时总结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实验学校典型引路的作用,探索最优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