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茶道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2: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茶道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茶道的理解

篇1

【关键词】 混凝土管道 混合砂浆 闭水性

中图分类号:TV91;TV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066-01

1. 概述

排水设施建设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排水管道主要使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管道,是收集、输送雨水、污水的主要方式,目前,排水管道的一次闭水合格率很低,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不同程度的出现管道向外或向内渗水现象,不仅影响了管道的使用功能,而且给周边环境带来了污染。如何确保其闭水性,为施工的难点。

通过调查研究,管道闭水性差的原因主要是管道渗漏造成的,而管道渗漏产生的情况主要有:管道接口渗漏、检查井渗漏、管壁渗漏、管道接口渗漏几个部位,通过数据分析,管道接口渗漏为影响影响管道闭水性的主要原因。排水管道接口主要有橡胶圈接口和刚性填料接口两种形式。橡胶圈接口由于对管道端口质量及施工操作质量要求高,不适应于普通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管道;刚性填料接口存在延性差、与管道结合差、易开裂。且管口内部空隙无有效填充,容易造成管道渗漏。

针对管道接口渗漏的难题,我们从选择材料、安装操作以及环境因素等三方面来进行分析。找到了一种管道接口新的处理方式,成功的解决的渗水的难题。

2. 技术原理

将水泥、石灰膏、砂、麻刀按一定配比拌制成混合砂浆,在管道安装过程前,抹在两管道承插端口处,管道安装时砂浆挤入,使管道承插口间隙得以紧密填充;利用混合砂浆和易性好、干缩性小、抗裂强、粘结性高的特性,加强管道接口的密闭性;另外,通过对砂浆抹带采取表面覆盖、外层保湿的养护措施,消除抹带干缩裂缝现象,进一步增强管道接口的密封效果。

3. 新材料拌制要点

混合砂浆由水泥、砂、石灰、麻刀按照1∶1∶2∶0.05的比例加水拌合而成。水泥采用32.5硅酸盐水泥;砂宜用中砂,使用前要过筛(孔径为0.5cm)。要求颗粒坚硬、洁净、无杂质,含泥量不超过3%;石灰膏用生石灰块淋制,使用前用孔径不大于3mm×3mm的筛网过滤,其作用是改善砂浆的和易性,易于快速抹灰;麻刀作为一种材料添加剂分散在混合料中,使的麻刀应松散柔韧、干燥,不含杂质,长度以10~30mm为宜。

4. 工艺流程

管口抹灰。管道对接前,清除管口浮尘,并将管口洒水润湿,人工在承口内壁、插口外壁抹压一层厚度1~2cm的混合砂浆,用于填充承插口间隙。抹面砂浆厚度应均匀一致,表面平整,并将多余砂浆清除,严禁承口里侧管壁抹灰过多或将多余砂浆遗留在其中。

管道对接.承插口砂浆抹完后,人工稳管并在吊车的配合下沿管中线方向将管道插口缓缓插入相邻管道承口。对接时,在安装管道端部人工施加一横向推力,确保管道插口完全进入承口。插入过程中,应保持对接管道中心线一致,平缓对接,防止周围管壁砂浆造成刮擦。

管口嵌缝。对接后,管道承插口间隙多余填充砂浆被挤出,人工对外部承插口间隙的填充砂浆进行插捣,并对不足部分进行补填,保证缝内砂浆填充密实;混合砂浆填缝时落入管道内的接口材料及时清除,对于管径小于800mm的管道,用自制的抹平器清除,管径大于800mm的管道,人工进管用抹刀抹平。

抹带。填缝砂浆初凝后,即用1:2.5水泥砂浆对管道接口进行抹带。人工先打一遍底灰,进行初抹。待砂浆初凝后,人工进行二次抹灰,砂浆应饱满,抹面要到位,并且在二次抹灰初凝前,应对抹带再进行一次抹压,使抹带砂浆充分密实。

养护。抹带完成后,立即用吸水性强的材料的覆盖。将养生棉裁剪成50cm宽的条带,对抹带全面包裹覆盖、湿润养护,外面用

地膜缠绕保湿

5. 施工中注意的问题

管道对接前后,做好管道的清理工作。对接前,对管道端口进行清理,保证混合砂浆与管道衔接紧密;对接后,对管道内挤出的砂浆进行清查,避免阻水现象的发生。

严格控制混合砂浆原材料的质量及配合比,确保拌合质量。管道插口与承口之间的环形间隙用混合砂浆进行填充时,确保砂浆分布均匀,振捣密实。

吊车吊装时严禁在吊臂、吊物下站人或行走;吊管时应有专人指挥,轻吊轻放;稳管时注意人身安全。

篇2

【关键词】 护理指导; 孕妇; 焦虑; 抑郁

中图分类号 R47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1-0104-02

焦虑抑郁情绪是孕妇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尤其以怀孕晚期最为常见,产前焦虑抑郁情绪对胎儿发育的不利影响及妊娠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1]。临床上如能产前对孕妇做好心理疏导减压,调节好孕妇的情绪波动,是有效控制孕妇产前及产后焦虑、抑郁情绪的有效办法。为此,对2012年3月-2013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0例产前有焦虑、抑郁情绪的孕妇进行产前护理指导,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7例孕妇,所有孕妇经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HAD)情绪测定表测定为有焦虑抑郁情绪,年龄23~44岁,孕周26~38周。随机分为指导组50例,对照组47例。其中指导组50例平均年龄(27.1±4.1)岁,孕史孕1产0者31例,非第一次妊娠14例,不良生育史5例;其中42例合并有妊娠并发症,无并发症8例。对照组47例,平均年龄(27.6±4.5)岁,孕史孕1产0者29例,非第一次妊娠15例,不良生育史3例;合并有妊娠并发症41例,无并发症6例。两组孕妇年龄、孕史、妊娠并发症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仅采用常规宣教,指导组采用常规宣教联合产前护理指导方法。

1.2.1 产前宣教 产前护理指导时间为20~38周,以每两周为一个阶段,共进行9次集体护理指导授课,以本科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的主管护师职称以上的护师讲授,地点为妇产科门诊教研室,每次授课约40 min。具体内容:怀孕中晚期常见的心理问题疏导,病因分析以及心理治疗对策,产后抑郁症的病因分析及心理治疗方案。每次课后均有答题问卷,对于答卷得分低于80分的孕妇,进行个体护理指导,必要时增加产前护理指导的次数。

1.2.2 护理 (1)心理护理。护师仔细询问焦虑、抑郁的原因,建立孕妇产前抑郁档案,详细记录每次护理指导后的焦虑抑郁评分,针对目前孕妇的心理状态进行客观、正确的分析,并为焦虑、抑郁评分过高的孕妇制定个体化的产前指导方案。对于合并妊娠并发症的孕妇,需请医生配合分析、治疗,对于轻微的妊娠并发症,告知孕妇其只是妊娠过程中应该会出现的症状,对于严重的妊娠并发症,需请医生积极治疗,并配合医生做好观察工作。(2)生活护理。孕妇怀孕期间行动不便,应避免劳累,保持好心情舒畅。在医院住院期间需给患者营造温馨的生活环境,播放安胎音乐。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尤其应避免怀孕期间的饮食偏嗜。指导患者每天完成产前保健操,松弛肌肉,适量的运动能保持胎位的正确,为顺产打下基础。家庭成员需配合孕妇共同参与,整体家庭的理解与支持,是孕妇顺利完成妊娠、分娩的强力后盾。(3)出院指导。出院后要交代产妇及婴儿的护理事项,告知产妇母乳喂养的优势。指导产妇哺乳的正确方式,以及哺乳期间的饮食。预留产妇及家属的电话,方便回访。

1.3 观察指标

分别对指导组和对照组的孕妇在护理指导结束后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HAD)情绪测定表评分评定,产后6周门诊复诊时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测试评定,观察护理指导对孕产妇的心理是否有影响。

1.4 评价标准

(1)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HAD)情绪测定表,分为A值、D值计分,A值表示焦虑,D值表示抑郁。判断标准:A值、D值各项之和9分为阳性,可分别确诊为焦虑和抑郁情绪。问卷由孕妇本人单独于30 min内完成[2]。(2)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是西方广泛应用的心理量表,1998年香港中文大学的Lee等编译成中文版的EPDS表。共十个条目,分别涉及心境、乐趣、自责、抑郁、恐惧、失眠、应付能力、悲伤、哭泣和自伤等。每个条目的描述也分为4级,按其所显示的症状严重程度,分别赋值0~3分,即:0分(从未)、1分(偶尔)、2分(经常)、3分(总是)。推荐用总分为9分作为筛查产后抑郁的临界值,用12分作为筛查严重产后抑郁症患者的临界值[3]。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焦虑、抑郁评分

护理指导前,指导组和对照组的焦虑和抑郁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指导组在护理指导后焦虑和抑郁的评分明显低于护理指导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12,P0.05),指导组在护理后的焦虑和抑郁评分名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7.99,P

3 讨论

孕妇产前护理指导可以提高孕妇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增加沟通了解,孕妇能更理性的选择生产方式。孕妇的心理负担压力较大,定期的心理指导,能够化解产前焦虑、抑郁情绪。孕妇的抑郁、抑郁情绪发生率较正常人群高许多,分别为20%和10%,而高危孕妇的抑郁发生率分别为26%和12%[4]。如孕妇情绪失调,势必造成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失调,如引起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增加,可使孕妇的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血压增高,使胎儿得不到充分的氧供,影响胎儿地脑部发育,甚至造成流产,亦可能造成产后大出血,其可能造成产妇泌乳素分泌的减少,造成产后少乳甚至缺乳[5]。人体是完整统一的整体,任何一方面功能的失调都会影响到全身。

焦虑、抑郁情绪在妊娠期妇女中相当常见,其原因很多。近年来孕妇的妊娠期的心理疏导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支持。如何对孕妇心理障碍进修疏导和调节,目前仍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产后出现的心理障碍,往往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由于此期间孕妇多减少外出,应该产妇出院前给予适当的预见性指导,如患者产前已有明显的焦虑、抑郁倾向者,则需要加强出院后的回访工作,甚至上门指导。我国现阶段医疗资源仍相对匮乏,对孕妇的产前指导仍然不足,观察分析了笔者所在科室产前抑郁、焦虑孕妇的发病原因,并予以相对应的护理指导,经临床实践证明,护理指导对缓解孕产妇抑郁、焦虑情绪,降低产后抑郁症风险等方面有着明确地作用。

参考文献

[1]夏海鸥.妇产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4.

[2]孙健.220例晚期妊娠孕妇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7,6(2):108-109.

[3]Lee D T,Yip S K,Chiu H F K,et al.Detecting postnatal depression in chinese women[J].British Jornal of Psychiatry,1998,172(5):433-437.

[4]叶维菲,徐俊冕.HADS综合性医院中的应用与评价[J].中国行为医学杂志,1993,2(3):17-19.

篇3

关键词:日本茶道;日本文化教学;必要性;应用

中图分类号:G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216-02

一、日本茶道在日本文化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创新的客观需要

进入21世纪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在了解日本文化的基础上学习日本语,能够更快地适应日本公司的工作环境,比较融洽地处理在日资企业中的人际交往问题。因此,近年来高校也逐渐增加日本文化课的比例。大部分的专业外语院校都将日本文化课设为必修课或者专业课,但是,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近年来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将抽象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内容较为直观地反映出来,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但是,也会造成学生对多媒体课件过度依赖,想象力的发挥受到限制,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还是比较欠缺的。

教育部职教中心所姜大源教授讲道:“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要求开发过程导向课程、构建行动学习情境、完成教师角色转变、实施个性化教学形式、建立一体化专业教师”。日本茶道课程为理实一体的课程,可以通过学习日本茶道仪式、点茶、环境的布置等去体悟日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实践中探求真知。

(二)日本茶道对日本文化乃至日本社会影响深远

日本近代文明启蒙重要人物冈仓天心致力于保存和发扬日本传统艺术和美学,他所写的《茶之书》影响深远,是西方人了解日本乃至东方的一个重要窗口,被誉为日本第一次向世界输出文化观念的代表作。《茶之书》正是以茶道为切入点,全面地剖析日本古典美学的精髓,通过介绍日本茶道的缘起、传播、品茗环境、仪式以及背后的美学和哲学思想,解释日本的生活艺术和审美观。可见,要了解日本文化,了解和学习日本茶道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日本文化的代表,日本茶道的形成和确立,在精神文化、礼仪文化、饮食文化、传统艺术以及传统建筑等方面都对日本文化乃至日本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日本茶道建筑为例,日本茶室由茶室和茶庭两大部分组成,是供茶人举行茶事的场所。茶室建筑材料大部分取自于大自然,主要是由竹、木、草、石搭建而成。茶室小巧精致,以四叠半榻榻米为正常规格。茶庭是与茶室相配套的庭院,也称作“露地”,即是洗涤心灵,让人忘却俗世烦恼的地方。庭中设水手钵,如茶室之前先洁手净心。茶室是日本传统建筑的代表,它所追求的美感对日本江户时代的房屋建筑风格有很大的影响。后人把这种传统建筑形式称为“数寄屋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二、《日本茶道》教学设计

(一)《日本茶道》教学目标设定

日本茶道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日本茶道的渊源、传播、仪式、品茗环境以及茶道美学,思考日本民族的性格、思维方式、审美意识、人际交往的方式等方面。让学生在学习日本茶道动作的基础上,把日本茶道文化的感性认识通过实践加深理解。同时,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当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日本茶道》教学内容设定

《日本茶道》教学计划表

首先是了解日本茶道的历史。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在奈良时期由遣唐使带回日本,最初只是在天皇、贵族和僧侣间流行;到镰仓时代,在荣西禅师等人的大力推崇下,饮茶风气逐渐走向平民化;16世纪初,日本文化艺术逐渐摆脱中国模式,瓜熟蒂落,形成自己的风格,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推崇的草庵茶道融禅宗思想、歌道、日本民间文化为一体,是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茶道。时至今日,日本茶道已经成为日本国民的行为礼仪规范。滕军教授认为,日本茶道艺术是美的宗教,日本有两种茶道文化形式:抹茶道和煎茶道。抹茶道诞生于四百多年前,与我国的宋元文化有紧密的联系。抹茶道以为饮用珍贵的抹茶为主,主要茶道具是茶碗和茶筅。煎茶道诞生于100多年前,与我国的明清文化有紧密的联系。煎茶道使用的是茶叶,以壶泡茶为主。抹茶道是日本茶道的主流形式,如今,以千利休为流祖的三千家仍是日本茶道的主要流派。

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学习抹茶道,让学生在实践中较为深刻地理解日本民族的性格,可以使其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意识地去探索和寻求这种民族性格的根源所在。紧接着是对日本茶道建筑、茶花的介绍,日本人对“空寂美”、“无常美”、“残缺美”的崇拜在此一一体现。最后是日本茶道主要经典著作《南方h》、《茶之书》的赏析。

(三)《日本茶道》教学方法的探讨――以“抹茶道礼法与点茶”为例

日本茶道有一套严谨、繁琐的程序,注重主客之间的礼法,小小的茶室将能乐、俳句、水墨画等传统艺术结合在一起,受禅宗的影响颇深,形成了“空寂”的美学思想。茶人只有亲身这样的环境和过程,才能够切身体会“和、净、清、寂”的茶道思想,因此,抹茶道礼法与点茶的学习重要是以实践和课后总结为主。

1.课前准备道下:

(1)装饰道具:挂轴、香炉、花入;

(2)点前道具:香合、炭斗、羽帚、环、火箸、灰器、灰匙、灰敷;

(3)点茶道具:

a.风炉:煮水用的炉子。

b.釜:煮水用的容器。

c.风炉先:风炉前面的屏风。

d.盖置:放盖子和柄勺的道具。

e.棚:点茶时摆放茶具的支架的总称。

f.茶入:装抹茶的罐子。

g.茶勺:取抹茶粉的勺子。

h.茶筅:点茶的器具。

i.茶碗:点茶以及装茶汤的碗。

j.建水:盛放废水的容器。

2.点茶的流程:

(1)客人入席:客人入席之前应在约定的时间到达茶室举办的地方,不得迟到也不要太早到达。经过茶庭,踏着飞石,在手水钵旁洁手净心之后方可通过躏口进入茶室。躏口是茶室矮小的入口,不冷尊卑都必须屈膝弯腰才能进入,当年丰臣秀吉权倾朝野,参加千利休茶会时也是如此。

(2)拜见床龛:在床龛前跪坐,对着挂轴、插花、风炉等行礼,是入席后的重要仪式之一。

入座、敬礼:跪坐,上半身稳静地弯曲,两只手掌完全贴在榻榻米上是最正式的礼仪。

点茶:主人煮水,取茶粉,点茶。

(3)品茗:主人点完茶之后,端出来与客人享用。客人行礼致意表示感谢。把茶碗放在左手掌上,往右侧转两圈,然后分几口慢慢享用,不可一口气直接饮用完毕。喝完之后拜见茶碗。

以上是抹茶道实践课程内容的全部,课程剩余的时间让学生对茶道礼法以及流程背后的茶道精神和美学内涵做一个探讨。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课程呈现的知识是有限的,经过实践学生对日本茶道的礼法、茶室的布置、点茶的技巧等方面提出很多的问题,此时,教师对此加以引导和总结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生提到,为何茶室设置风炉于榻榻米上,但是有些时候却放置于榻榻米下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让学生思考物象之后的日本文化和美学内涵。

日本茶道注重茶会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无常,茶室的设计以及器具的准备要根据时间与空间而设定。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在《南方h》中提出,夏日茶会与冬日茶会有所区别。他说:“夏天的茶道秘诀是要让人感觉到那么的清凉,而冬天的茶道秘诀是让人感觉到温暖。”所以,在寒冷的冬天,将烧水的炉子放榻榻米下面,以供取暖,而炎热的夏天则相反。这种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同的细节处处可见。茶会发生在不同的地点、时间,茶人用心经营每一次茶会都是独一无二的,因茶会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情缘也都是不期而遇,都是当下的情感,可遇不可求,此生仅有,也就是“一期一会”。

“一期一会”是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之一,“一期”值得是人的一生,“一会”表示仅有一次的相会。也就是说每一次的茶会在变幻无常的时间与空间里都是一生一次,独一无二的相聚,主客之间都要珍惜当下相聚的时光。“一期一会”一词出自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直弼(1815-1860)所著茶论《茶汤一会集》。原文是这样的:

追其本源,茶事之会,为一期一会,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复多次举行茶事,也不能再现此时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会,实为为一生一度之会。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计,尽深情实意,不能有半点疏忽。客人也须以此世再不相逢之情赴会,热心领受主人的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此便是:一期一会。

“一期一会”源自佛教的无常观,意味着世间是无常的,短暂的,人的生死聚散也是无常的,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无常观深深地渗透到日本国民的精神生活里,它体现了日本民族对生命的理解,小林一茶的名句:露の世は、露の世ながら、さりながら。译为“露水的世,虽然是露水的世,虽然如此……”这正是对浮世无常的感慨。这种无常观在日本文学中比比皆是。

在无常观进行阐述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意识产生的原因,它和日本的地理环境因素是分不开的。日本地处欧亚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繁,日本民族对于生命的无常和脆弱感悟更为深刻。

三、结语

日本茶道是日本文化的结晶,是研究日本文化的重要渠道。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日本茶道课程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日本茶道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和总结,体悟日本独特的审美意识,分析日本国民性格形成的原因,从而了解日本文化,尊重日本人际交往规则,为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文员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林瑞萱.日本茶道源流:南方h讲义[M].台北: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1991.

[3]林瑞萱.中日韩英四国茶道[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篇4

关键词:茶文化;音乐教育;茶道

从茶席设计,到茶艺表演的具体实践,利用自然、优美的动作传承天人合一、物我相荣的理念,赋予茶具、音乐、整体环境以和谐的韵味,实现茶道艺术和音乐的有效融合,向参观者传递茶道的文化观念,当然也传达着中华茶文化的精神。这,即是茶道教学中开展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通过音乐学习,抽象的审美能够伴随着具体的茶艺表演活动展开,丰富视觉体验的同时,升华听觉感受,进而加深对于茶色、茶汤、茶味的感受以及茶道表演本身所传达意境的感受,超越表演本身看到茶艺表演的本质,泡茶技能自然也随之上升,进而促进个人修养的有效提高。

1茶文化的传承

中国人民饮茶的习惯,源于神农时期,周、汉时被世人所认可,唐宋时期更成为文人雅士的必备技能,加之元、明、清的发展以致形成当前时代的茶道,可谓经历了饮茶、煮茶、茶艺表演、茶道、茶文化沉淀等一系列不断深化的过程,最终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尤其在中华文化的演进中,茶道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释、道精神相互融合,在综合三家天人合一精神的同时,也顺应社会发展的自然潮流,形成了清净淡雅、自然随顺的茶艺风格,并将其赋予茶艺表演过程中,实现以动传静的目的。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区的茶文化,也有着新的发展,比如各地采茶歌、采茶戏的表演,以幽默的风格传达着采茶地区人民的生活状态;各地不同大小、不同风格的茶馆中,茶艺表演中与各类传统乐器的结合,也丰富了个人饮茶的体验。当然,采茶戏和茶馆茶艺都是在茶道与音乐相融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音乐创造意境,茶艺渲染意境,两者都在传递中华文化的传统内涵,当然,音乐教育功能在茶文化中也愈加凸显。

2茶文化中音乐教育功能分析

音乐教育能够加深个人的五官感受,改变人们对于基本物质的情感体验,对于帮助个人发现美、理解美、深化美并再次认识美具有重要作用,当然更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认知体验,增强个人想象力,提高个人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实现个人的精神升华。在茶文化传承中,音乐教育的展开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2.1提高个人协作能力

在以茶艺表演为主的茶文化传承中,煮茶、洗茶等一系列过程都需要不同表演者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尤其加入音乐演奏的茶艺表演,需要茶艺师和乐师之间相互理解,把握每一个音乐节奏或者是茶艺表演的具体过程,以促进两者的和谐。在具体的茶艺表演教学中,加入音乐教育,一方面能够帮助个人理解音乐对于茶艺表演的促进作用,提高他们对于艺术美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提高他们在茶艺表演中与其他表演者相互配合的能力,实现其具体表演与音乐的完美融合,提升其协作能力的同时,也促进其对天人合一理念的理解。

2.2传递茶文化和历史

在茶文化中,采茶戏、采茶歌等可以说是接受度比较广泛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当然,采茶戏并非简单的滑稽表演,其借助于采茶时候的步调、采茶的技艺与音乐之间的相互融合,展现我国采茶文化的同时,也向大众传递着采茶者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表达着采茶者面对艰苦的生活依然乐观的态度。而在茶艺表演中,托壶、旋转、倒茶等的一系列富有音乐韵味的肢体动作,一方面展示着茶文化本身的包容性,表明茶文化可以与音乐文化相互融合,进而利用人民丰富的智慧创造出新型文化表现形式;另一方面更突显茶文化发展背景下的茶道、音乐等中华文化经过不断的融合和创造,在不同时代呈现不同的状态,具备强大的生命力。茶艺表演中的音乐,已经超越了音乐本身的内涵,融于茶道表演当中,让人们能够在音乐欣赏和茶艺表演中了解音乐,更了解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史,升华中华文化的传承效果。

2.3展示中华传统文化

饮茶,讲究慢条斯理,以心境理解茶境,以茶境感染心性,在淡然的氛围中,体味茶色、茶香和茶汤。同时,在舒缓的音乐中,放缓为生活忙碌奔波的心情,在品茶的同时,了解中华文化,感受文化本身带给人的滋养。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的心情也跌宕起伏,很难平静下来。包括茶艺表演在内的很多艺术都变得相对浮躁,人们都希望找一个不忙的时候放松心情。茶文化,则给了人们这个机会。茶艺中音乐的加入本身是为了给人营造平和的环境,而茶艺表演,则利用茶香与音乐情境的融合,茶艺表演与音乐节奏的融合,让人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感受它的的平静,加深对于生活的体验,更在品茶的过程中寻得片刻休息的机会。可以说,音乐教育让人们对于茶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给茶文化这一中华文化以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并以此传统文化的魅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生活的理解方式,并在传递茶道文化精神的同时展示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帮助个人提高应对世俗凡务的能力,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更促进个人品格的塑造。

2.4培养个人审美能力

经常在品茶的同时听一些节奏舒缓的音乐,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周遭事物的感知和观察能力,增强其审美体验也有帮助。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通过节奏、音调、音色的介绍,让学生明确基本的音乐结构,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基本特征,但是从学生角度来说,由于缺乏具体的情感经历,其很难把握音乐所传递的情感,因此在弹奏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自身情绪的影响,因无法专注音乐本身而影响最终音乐效果。但是茶文化则给音乐提供了具体的表演情境,茶艺表演中融合的茶道精神,与音乐本身相互作用,让学生在音乐表现技法熟练的同时,也能够通过茶道文化的体味、茶艺表演的观察等,丰富其个人的情感体验,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就好比,一个经常去茶馆听曲的人,因为原有的茶文化滋养,对茶艺表演已经相当熟悉,而音乐人在表演过程中出现的与茶艺表演节奏不和谐、音乐表演人情绪过于紧张的状态,其一下子就能辨认出来。

2.5促进个人身心健康

当一个人出现状态问题时,喝一杯茶,感受一下《春江花月夜》所描绘的大好河山,能够再次拓宽其视野,让人不再沉浸于原有的情感天地中,而是放眼于更大的局面去感知生活本身的美好;当一个人经过长久的漂泊,于一处安闲的地方喝一杯温暖的茶,听一曲家乡的采茶戏,不仅能够感受到音乐带给个人的亲近感,还能够在茶香中获得愈加沉静的感受,进而从这种感受中汲取再次奋斗的力量。而当个人十分失意,充满沮丧感时,以茶代酒,在慢慢品味茶汤的过程中,感知《高山流水》中知音之音,感受渔舟唱晚的闲散舒适,感受《沧海一声笑》的壮阔豪情,发泄心中的沉闷,同时也提升思想境界,重新变得斗志昂扬。在茶文化中,优秀音乐曲目的展现,不仅能够平复个人的心情,让人能够深入到茶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帮助个人和缓心情,同时也能够通过思想境界的升华,保证个人身心健康。

3茶文化中音乐教育的实践

结合茶文化的音乐教育,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音乐节奏、音乐表现形式的同时,加深对于茶文化的解读;另一方面则是利用采茶戏、采茶歌等具体的茶与音乐的结合形式,了解茶与音乐之间的动静结合之美,明确茶文化不仅是静止的历史和文化,其在不同的地域、历史中,发展出了不同的形态,当然也接受历史、人类智慧的滋养,在不断丰富着自身的表现形式,以多样的状态向人们传递着生活的美好,加深人们生活的体验,更促进个人生活态度的转化。当然,茶文化的音乐教育,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在赏析音乐的同时,提升其对于音乐本身的感知能力,进而提高审美体验,实现与茶文化的相互融合,与音乐精神的相互融合,让抽象的理解变得更加真实。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进入音乐所营造的想象境界。同时,在整体的音乐感受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对于音乐的认识,尤其加深对于不同音乐小节中所表达情感的认识,进而将一个个音乐片段联系起来,以新的音乐展现形式传递音乐带给自身的感动,更向周围的人再次传达音乐理念,深化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音乐实践本身是一个多角度、全方位的学习过程,进行音乐的具体演奏实践,有助于个人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得原有的以静态方式的曲谱灵活展现于手指尖,让音乐的表演更加鲜活可感。而在音乐表现过程中,学生自身情感的加入,也可以让身心全都沉浸在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中,进而在感知音乐情感的同时实现个人精神的升华,帮助塑造音乐品质。茶文化中的音乐教育,让学生学习茶文化的同时也进行与茶相关的音乐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音乐思维的形成,为茶文化的深层次构建、茶文化在新时代的新式理解创造条件,更为茶文化的深度发展和时代传承做出贡献。

结语

从茶文化的传承当中,了解茶文化的具体韵味;从茶文化与音乐结合当中,明晰音乐的功能,明确音乐教育的加入对于茶文化教育的具体作用,音乐与茶文化结合的具体形式以及茶文化中音乐教育的具体展开形式;在以茶文化为背景的音乐教育实践的展开,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音乐审美体验,丰富个人形象感知能力,提高个人对于音乐和茶文化的认识,更有助于茶文化本身的时代解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贞文.论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运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4):174-176.

[2]蔡荣章.茶席•茶会[M].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2).

[3]刘勤晋.茶文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9).

篇5

关键词: 茶道文化 日本社会 影响

1.日本茶道的历史

1.1日本茶道的起源和形成

茶在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相传“尝百草”的神农氏偶然间发现了茶具有解毒功能,从而把茶用作解毒的药物。780年陆羽的《茶经》问世,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日本遣唐僧侣最澄、空海、永忠把唐朝的茶文化带回日本,形成了以嵯峨天皇、贵族、高级僧侣为主体的“弘仁茶风”。据史料记载,日本高僧最澄把中国的茶籽带回日本,种在日吉神社,这里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日本后记》弘仁6年(815年)记载了僧侣永忠为嵯峨天皇煎茶献茶。不过此时日本的饮茶法还只是效仿唐代的饼茶煮饮法。

镰仓时代,曾来南宋学习临济宗的僧侣荣西仿照《茶经》撰写了日本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书中主要讲述了茶的药用功效,并把当时宋朝的末茶饮茶法――日本茶道的抹茶饮法传入日本。中国的寺院饮茶茶礼在日本寺院盛行,日本茶道的茶礼就是在此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的。

镰仓时代末期到室町时代中期,从中国宋朝传入的游戏性的“斗茶”成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室町时代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为中心的东山文化,是日本中世文化的代表,诞生了以鉴赏唐物为主要目的的饮茶活动――书院茶道。

被称为茶道开山祖师的村田珠光将禅的思想引入到了茶道中,开创了朴素自然的草庵茶风。珠光通过禅与茶道的结合,把饮茶由一种饮食娱乐形式升华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宗教。武野绍鸥将日本的歌道理论与茶道相结合,补充和完善了珠光的茶道思想,推进了茶道的民族化和规范化。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继承了珠光、绍鸥的茶道思想,进一步完善深化了草庵茶。千利休精减了点茶的程序,不使用端庄华丽的中国茶碗,而使用厚重朴素的高丽茶碗和日本乐窑茶碗。他还特别规定了茶花、怀石料理的法则及作为茶人的资格,创造了茶道中日本特色美的完整的艺术体系。至此草庵茶道,也即日本茶道正式形成。

1.2日本茶道的现状

1592年千利休去世后,他的子孙和弟子们继承了他的茶道,至今大约形成20多个流派。千利休的子孙分为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个流派,现在日本流行的茶道主要指这三个流派。其他还有二十几个流派,主要有:远州流、织部流、三斋流、薮内流、宗遍流、庸轩流等。这些流派虽然有各自的茶道风格,但都以千利休的茶思想为指导思想。茶道的多样化促进了茶道的发展,茶道迅速普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自明治维新以后,女性也加入到茶道活动中来,茶道成为许多女性出嫁前的必修课之一。

如今,茶道已是日本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和进行社交的手段。茶道作为日本民族文化的象征,已完全融入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对其生活乃至整个日本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茶道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2.1茶道倡导了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理念

《南方》中记载了利休的话:草庵茶道最重要的目的是领悟佛法,修行得道。茶道的本意在于禅,倡导人们通过茶事活动修炼身心,升华思想境界。“和敬清寂”是茶道的根本精神,成为400多年来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按照久松真一的观点,“和敬清寂”的理念不应只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必须是对“事物人境”而言的。“事物人境”涵盖整个茶道内容,包括茶道中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细节。具体说来,“事”指点茶、喝茶、清扫、茶室的布置等诸事情;“物”指茶碗、茶勺、茶罐、茶刷等茶道具;“人”指主人、客人;“境”指茶庭、茶室等环境。只有在茶道中贯彻对“事物人境”的“和敬清寂”,才是真正的茶道。理解了这点,才会体会出复杂茶礼的奥妙,体会到日本人所推崇的审美观。点茶的手法、茶道具摆放的位置、在茶室中行走的路线和步伐、饮茶的步骤等,这些环节是茶人在反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稳妥、最合理的路径和程式。当人们信手而为就符合茶道礼法时,才能真正领悟茶道“和敬清寂”的精神,最终达到“茶禅一味”的境界。

茶道把待客、吃饭、喝茶等日常的生活行为提炼成极具传统和形式美的艺术高度。正如桑田忠在《茶道的历史》前言中所说,茶道已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文化生活的规范和理想。它完善了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日本国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2.2茶道形成了日本传统建筑风格

茶道建筑由茶室和茶庭两大部分组成,茶室和茶庭是供人举行茶事的场所。茶道建筑是日本传统建筑的代表,对后世日本建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日本茶道的茶室因其外形与农家草庵相似,又被称为“草庵茶室”。茶室使用竹、木、草、石等材料建造而成,秸秆屋顶、砂土掺稻秸涂抹的墙壁、不剥树皮的原木做的柱子,尽显其古朴、自然的风格。茶室的标准面积一般为四张半榻榻米。茶室虽小,但每一个细节的设置,每一种材料的选择,茶人们都力求独具匠心。茶室的小入口、壁龛、地炉、小天窗等都是茶道大师们几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利休的茶室、织布的茶室、远州的茶室等各具特色,这些茶室所体现和追求的美感,对江户时代的武士阶层和上层市民阶层的房屋建筑风格有很大影响。人们把这种代表日本传统建筑风格的建筑称之为“数寄屋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茶庭,顾名思义是指与茶室相配的庭园。禅宗中把领悟的境地称为“白露地”,受此影响日本茶道中称茶庭为“露地”。茶庭的面积不大,大多在100~200平方米,分为外露地和内露地,内外露地以中门分隔开来。客人先在外露地静心安神,而后经中门进入内露地,也就进入了忘俗的境界。在茶室门口首先要洗手和漱口,就是要人们洗涤心灵,除去杂念的意思。茶庭中设置等待室、厕所(雪隐)、尘穴、石制洗手钵、石灯笼等。茶庭中的小路,大多以脚踏石和碎石铺就。庭中除去一条条迂回曲折的小路,均被常绿树木所覆盖,营造出“山中草庵”的风情。

脚踏石、石制洗手钵、石灯笼已成为现代日本庭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论是日本庭园还是居家院落,都受到了茶庭的影响,历经时间锤炼的茶庭是当代日本庭园建筑的代表。

2.3茶道促进了日本陶艺制造业的繁荣

茶碗是茶道具中品种最多、最重要的用具。在茶道兴起的初期,使用的几乎都是来自中国的茶碗,其中端庄华丽的天目茶碗最受追捧。随着草庵茶的确立,随着草庵茶道的确立,茶风趋向朴拙自然,外形粗糙、色彩朴素的高丽茶碗开始大行其道。为了更好地表现草庵茶道的风格,千利休与陶工长次郎一起设计制造了乐窑茶碗。优雅厚重的乐窑茶碗是草庵茶中规格最高的茶碗,是日本茶陶的代表。

江户时期,茶道的普及使日本陶艺技术迅速发展开来。织布窑、远州七窑、仁清窑、志野窑等,日本的民窑遍地开花,并传承至今。茶碗在品类、造型、釉色、装饰艺术等表现手法上的多元化极大地推进了日本陶艺民族化、本土化风格的发展。

日本茶道不仅是点茶、饮茶的过程,而且是包括吃饭在内的招待客人的整个过程。茶道中用到的道具多达上百种,涉及陶艺、漆艺、木艺、竹艺、纸艺等行业。这些行业里的艺术家们都以创作出符合茶道理念的独特作品为最高追求,可以说茶道的影响渗透到了日本的各个工艺制造业。

2.4茶道丰富了日本人的饮食文化

在茶道形成初期,点茶之前吃的饭一般写作“会席”,在《南方》中开始写作“怀石”(日语中,怀石与会席都读作“kaiseki”)。“怀石”原本指禅僧为了抵御寒冷而塞在怀里的温热石头,喻指简单的饮食。近代以来日本人把茶道中的饭称为“怀石”。

茶怀石的内容最初是由千利休规定的,一般为一汤三菜。菜品简单,但烹饪却极为讲究。选材崇尚应季的天然食材,注重搭配的协调,将茶道精神与饭菜融为一体。考究的器皿,宛如工艺品般的菜肴,每一道菜都给人味觉和视觉上的美好感受。

在江户初期大名和武士的茶道中,茶怀石不再拘泥于简素,变成菜品丰富的豪华料理,成为茶道外也可享用的料理――江户中期,在东京、大阪等地的高级餐馆就出现了“会席料理”(即现在的“怀石料理”)。新鲜的食材、上好的烹饪、精致的器皿、优雅的环境,怀石料理已成为日本传统料理的主流,成为日本高级料理的代表。

3.结语

历经400多年的日本茶道已发展为集宗教、哲学、美学、艺术和建筑设计等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不仅影响了日本国民的精神文化、建筑风格、陶艺制造和饮食文化,还在其生活习惯、服饰、书法甚至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没有茶道,就没有日本文化史。研究茶道,对于我们了解日本文化、认识日本社会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立花山.南方.京都造形芸大学.茶のを学ぶ[Z].京:角川店,1999.

[2]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3]久松真一.茶道の哲学[M].京:社学文813,1987.

篇6

关键词:中日茶道;茶文化

【中图分类号】 TS9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324-01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但茶叶的传入则是由遣唐使来完成的。日本古代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自从遣唐使们把茶叶带回日本之后,茶这种饮料就在日本生根发芽了。大致过程是将茶树的叶子炒熟、发酵,再挤压成型而制成的。再将碾碎的茶放进茶壶,加入水将其煮沸,再缓缓地盛入陶瓷茶杯。这就是最简单的吃茶法了,经漫长岁月,为日本人所接纳,并形成了日本独特的饮茶文化,日本茶道因其精密的手法和神秘的精神文化最为世人所瞩目。那么就让我们从它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日本茶道所具有的的涵义及精神吧。

早在我国的隋唐时期, 随着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日益增进以及日本遣唐使和留学僧人的大量来访, 在我国早已流行的饮茶习俗不可避免地传入日本。据日本史书记载, 日本著名的学问僧永忠大师于宝龟初年入唐求法, 在中国生活了20余年, 吸收了包括中国饮茶习俗在内的大量唐文化, 并将之带回日本。正是在这一时期, 日本国内开始较大范围地种植茶树, 饮茶之风已在日本上层社会传播开来。日本茶道在吸收中国茶道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具有本身日本特色的茶道文化,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涵。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造就了日本茶道成为以“和、敬、清、寂”四字,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茶道之茶称为“侘茶”,“侘”有“幽寂”、“闲寂”的含义。邀来几个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里,边品茶边闲谈,不问世事,无牵无挂,无忧无虑,修身养性,心灵净化,别有一番美的意境。遗憾的是到了平安时代中期(公元10世纪), 随着日本国风文化的兴起, 茶的饮用几乎完全中断了。

相对于日本茶道来说,本源的中国茶道更加具有着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及独特的境界和品位。那么在历史的变迁中,日本茶道和中国茶道到底各自形成了什么样的不同呢?

一茶文化流派的差异

中国茶文化虽然经过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凝练,却未出现很多的流派,而是集中体现在文化的积淀上。日本的茶文化却出现了很多流派,比如有名的“三千家”,即不审庵“表千家”、今日庵“里千家”和官休庵“武者小路千家”。还有很多小的流派,比如薮内俭仲创始的善于书院茶和小茶室茶的薮内流派。其他如大口派、织部流、萱野流、古石州流、小堀流、坍流等。

二茶文化的参与者不同

茶在中国茶的栽培、销售、饮用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馆、茶亭、茶室。这种场合中,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聚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民间不少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遵循严格的世袭制,等级制度格外森严。茶初传到日本时只在上层社会盛行。在日本茶道形成的初期,只有天皇、贵族、级别高的僧侣才有机会接触茶。日本人崇尚茶道,茶道在民众中也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

三吃茶法各异

日本茶道的吃茶法与中国茶道及今天流行的茶艺的饮茶法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点茶时对待主客的要求不同。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都很讲究饮茶用的茶、水、火,而且中国的茶书记载比日本的更加细致周详。中国茶道的点茶好坏几乎全是靠主人一人的技术好坏来左右的,根本无须客人的配合。也就是说,只要主人通晓了“选茶、汲水、用炭”的技巧,就一定可以点好一碗可口的茶了,而客人只是一个被动的喝茶者。中国现存茶书中,几乎没有对客人的做法提出什么要求。

与之相对,日本茶道不但要求主人刻苦修习点茶法等,而且要求客人也必须同样刻苦修习。要想举办一次成功的茶事,点一碗可口的茶,就必须修炼得能够熟练调整火候、水温使其达到最佳状态;而要想将火候、水温调整到最佳状态,光靠主人一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得有客人的配合即必须靠主客共同的努力和心心相印的合作方可。

四茶文化的精神实质不同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互相补充,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学术界对日本茶道精神的解释主要使用三个概念:和敬清寂、一期一会、独坐观念。这些概念与禅的思想是相联系的。日本茶道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是茶与禅的融会贯通,当然也融进了日本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 义、 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 “和、 敬、 清、 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篇7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茶道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对于当前的素质教育来说,茶道精神的引入,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修养、意志品质,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体育人文教育中,茶道精神的引入也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茶道精神本身的内涵,对茶道精神在体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简单分析,希望对相关的体育人文教育工作者有所启示。

关键词:

茶道精神;体育人文教育;作用

作为我国传统精神文化中的重要一类,茶道精神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茶道精神的价值被不断挖掘,茶道精神在体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并成为利用传统文化提升体育人文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体育人文教育,对于学生自身品质、道德修养、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当前现状来看,通过茶道精神推动体育人文教育的发展,并提升体育人文教育的效果,仍然是一条非常可行的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茶道精神在体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进行探析,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1茶道精神简析

何为茶道,最为简单、纯粹的理解就是品味茶、欣赏茶的美感之道。我国种植茶叶、饮用茶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茶道精神的内涵从最初的饮茶方式到饮茶艺术,再到成为传统礼仪文化,经历了复杂的演变,其内涵被不断丰富、不断扩充。到今天为止,茶道精神的内在实质已经非常丰富,并自成体系,茶道精神不仅仅代表了饮茶、品茶的礼仪精神,也包含了从茶叶中品味出的生活感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代表着清静、悠然、与世无争、修生养性的生活方式。茶道精神从诞生到发展再到成熟,深刻地受到了中国传统本土文化思想的影响,可以说,茶道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本质的载体,带有深刻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思想理念的烙印。从茶文化体系层面来说,茶道精神即是茶文化的核心精神。茶道精神中包含了儒家文化,茶道精神崇尚的和谐、仁义、礼仪都是儒家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茶道精神中包含了道家思想,茶道精神中超脱世俗、安静从容、悠然自得的精神追求,就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体现。茶道精神中也包含了佛家文化,茶道精神倡导的清心寡欲、静坐修身、俭朴求真的理念,就是佛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茶道精神的灵魂,与其说是茶叶文化的灵魂,倒不如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可见茶道精神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深,以及茶道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联系之紧密。茶道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精神内涵一同影响着中国人,一同引导着中华民族在思想层面上的前进方向。爱茶人士将茶道精神归结为“理、敬、清、融”四个字。具体来说,理指的是理智、事理,引导人们通过饮茶明理,做事要有理有据、以理服人,在理智的支撑下,在事理的主导下,行为才能不失方向、不失准确,做人才能正直;敬指的是敬意、礼貌,引导人们通过品茶明礼,要重视各种行为活动中的礼仪、礼节,通过礼貌增进人和人之间的情谊,通过礼仪实现人和人之间良好的沟通,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清指的是清廉、清心,品一杯清茶,让心中的杂念沉淀下来,让心绪回归内心的本真,回归心灵的纯粹,以此涵养人的节操,升华人的品格,引导人做一个心灵纯洁、精神超脱、清廉正直的人;融指的是融洽、和谐,品茶的气氛是融洽的气氛,茶道的精神是包容的精神,在品茶的过程中,实现人和人之间的包容、和谐,茶禅一体,世间万物尽在包容本心。

2茶道精神与体育人文教育的融合可行性分析

体育人文的精神,是包容的精神,是团结的精神,是和谐的精神,是公平正义的精神,客观地看,体育人文精神和茶道精神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可以说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联互通的。基于茶道精神和体育人文精神的共同之处,将茶道精神的内在本质提炼出来,促进茶道精神与体育人文教育的融合,对于提升体育人文教育的效果来说,是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和实践价值的。茶道精神与体育人文教育的融合,对于二者来说都可以受益。在融合过程中,茶道精神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这对于茶道精神在当代的继续发展、传承来说,非常有帮助,通过现代体育人文教育的良好开展,茶道精神的影响力必然会继续扩大,茶道精神的价值理念和核心内涵也必然被更多的人所知悉、所接受。而茶道精神对于体育人文教育的促进作用则更加突出,基于茶道精神和体育人文精神的契合度,茶道精神的融入,可以迅速升华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实现体育人文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接轨,对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来说,这样的方式显然更加能够增加中国人对于体育人文精神、体育人文教育的认同感,进而促进体育人文教育质量、教育效果的提升。

3茶道精神在体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实践表明,在茶道精神的辅助和推动下,体育人文教育的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这正是基于茶道精神在体育人文教育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在此,将茶道精神在体育人文教育中的突出作用分析如下:

3.1升华了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

现代体育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达体育人文精神内涵,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人文价值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育人文教育往往由于内涵单一且过于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生在体育人文课程中产生逆反情绪,严重阻碍了体育人文教育的开展。而茶道精神和体育人文精神有所不同,茶道精神的内涵更加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茶道精神广泛的社会受众基础,也更加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将茶道精神融入到体育人文教育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改变体育人文精神内涵单调、乏味的客观现状,升华体育人文精神的本质。茶道精神与体育人文教育的良好融合,从更大层面上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的融合,不仅可以升华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而且非常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拓宽学生的体育人文视野,可谓一举多得。在现代体育人文教育中,茶道精神的融入所能起到的推动作用,其基础就在于丰富和升华了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使体育人文教育可以从更宽广的精神领域向学生传达理念,这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来说,益处良多。

3.2突出了体育人文教育的重点

体育人文教育是以提升人的体育人文素养、涵养人的体育人文精神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体育人文教育的特征表现为教育的人文性、持续性和多样性。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体育人文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公平正义、崇尚健康(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皆有之)、和谐包容的价值观和精神品质,塑造学生成为真正具有现代体育精神、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体育人文教育重点的分析,可以发现体育人文教育的重点内容和茶道精神的核心表现不谋而合,这为茶道精神与体育人文教育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体育人文精神和茶道精神的比较、融合过程中,二者的相同点被数倍放大,而这些相同点正是体育人文教育的重点。通过茶道精神的良好推动和有效支撑,体育人文教育的重点领域、重点内容凸显出来,学生可以更加鲜明、一目了然地掌握体育人文精神的价值内涵,而教师也可以更加一针见血、事半功倍地将体育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教授给学生,大大提升了体育人文教育的效率、质量,实现了体育人文教育效果的实质性提升。

3.3以人文素养净化体育竞技领域

现代体育竞技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从体育和人文的角度来看,这是体育竞技和人文精神相融合的重要表现。然而在真实的体育竞技项目中,仍然有很多不和谐的行为、不正当的做法、不科学的理念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污染了现代体育竞技领域,甚至将现代体育领域的价值观引向偏颇。在这样的情况下,茶道精神的引入,犹如一股清泉,以其中蕴含的深厚人文精神底蕴,有效净化了体育竞技领域。茶道精神崇尚和谐、融洽、包容,茶道精神追求明理、明礼、正直,这都是茶道精神中人文素养的集中体现,以茶道精神的影响为推动力,将茶道精神中的人文素养展现出来、传达出来,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文素养之于现代体育竞技是多么的重要。真正的现代体育竞技,是人文和体育的结合,是道德与竞技的融合,茶道精神在体育人文教育中的融入,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竞技价值观,从体育竞技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是以茶道精神中的人文素养净化体育竞技领域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

3.4促进学生内在人文素养和外在体育素养的全面提升

时展到今天,无论何种层次的教育,都越来越重视人的内在、外在素质的全面提升,以此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培养现代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将茶道精神融入现代体育人文教育当中,就是促进学生内在人文素养和外在体育素养全面提升的一个非常积极的做法。从内在人文素养来说,茶道精神可以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文价值观,形成完善的价值判断能力,让学生充分掌握何为人文素养以及人文素养的重要价值。从外在体育素养来说,在全面健身的理念下,茶道精神倡导的和谐、融入、交流互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养成体育参与习惯,产生体育参与需求,并帮助学生掌握以人文素养为支撑的正确的体育竞技价值观、判断力,使学生在参与体育竞技活动的过程中,既完全融入,又张弛有度、行动有节,以一个健康、向上、公平、正直的体育参与者的姿态,促进现代体育竞技领域的发展进步。

4结语

体育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健康发展来说,可谓意义重大。基于茶道精神和体育人文精神的高度契合度,将茶道精神融入到体育人文教育中,具有非常高的可行性,并且实践也已经充分证明,茶道精神对体育人文教育所能起到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在未来,应当继续挖掘茶道精神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精髓,探索茶道精神和体育人文教育的融合方式,更好地将茶道精神植入、融合到体育人文教育当中,丰富现代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拓宽学生体育人文视野,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人文内涵并塑造科学的体育人文价值观的同时,间接促进体育竞技领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有效推动体育竞技领域的继续发展。

作者:胡泯 单位:攀枝花学院体育部

参考文献

[1]纪岩.茶理论与实践在大学体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J].福建茶叶,2015(6):177-178.

[2]陈光.谈儒家思想与中国茶道精神[J].福建茶叶,2016(1):201-202.

[3]张彦斌,郭娇.“茶道”融入体育精神———以足球运动为例[J].福建茶叶,2016(2):191-192.

[4]杨利芳.中国茶道精神与世界奥运精神的异同[J].福建茶叶,2016(5):250-251.

篇8

骷牛是日本美学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指的是朴素、寂静、谦逊、自然风格的事物。在栗林公园里缓缓前行,萧萧竹径透青莎,云淡风高碧华净。那些树木、园林、房屋、流水,处处可感受到一种和谐、宁静又空净的美感。

栗林公园曾经是全日本最著名的回游式大名庭,位于日本四国香川县的高松市,在紫云山的东麓,有将近400 年历史。从大门入口,经过一排屏风松树,走到了日暮厅。这是一间建于1898 年的茶室。而位于园内最南端南湖湖畔的掬月亭,曾经在藩政时代是藩主用来招待贵宾赏景品茗的大茶屋,如今也对外开放,并提供抹茶、煎茶与和果子。冈村天心在《茶之道》一书中著文:中国茶史分为三个时期,唐代的煎茶是古典主义,宋代的点茶是浪漫主义,明代的淹茶是写实的自然主义。现代的泡茶方式属于最后一种所述的淹茶。不同的泡茶方式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精神、情感思想和生命理解。日本茶道虽起源于中国唐朝,但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衍生为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美学熔为一炉的仪式。

16 世o末,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将“和、敬、清、寂”这四个字作为茶道的根本。“和”即平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以和处之;“敬”即尊敬,既有对长辈的敬重,也有对友人及同辈间的敬让和爱戴;“清”即洁净,有品行高洁的含义,也表示了茶道的种种礼仪;“寂”指茶道之美的最高理念,在求“静”的同时,也内关自己心灵,在深沉的思索中逐渐让内心沉淀平缓。茶,不再只是诗情画意的娱乐,而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法,更是一种对生命精彩之处的信仰。而抹茶一道,依旧是日本文化中的茶中之茶。“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掬月亭的写照。在茶室里小歇,茶室仿佛一隅绿洲,让旅途中的人得以相聚于此,眼前是花艺庭园之美,身处于清远宁静之所。日本的茶室又有“虚空之所”或“不全之所”的意思。虚空之所,是刻意留出来一些空间,交由想象力来加以补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留白;不全之所,源于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生命本来就不可能完美,人们只有在心智上克服自身的不完全,才能真正领悟到生命的真实。掬月亭的茶室外观上虽然其貌不扬,但在简朴的外表下却深藏着高贵。茶室斜顶垂檐的高度,只容许少许阳光射进,即使在白昼,屋内的光线也

不会太刺眼。从屋顶、地板到家具摆设,色调都偏素淡,即使角落里也保持纤尘不染,让人们充分感受到静与净的无扰效果。茶室的简单与纯净源自于对禅寺的模仿,所以会有“禅茶一味”的说法。这里还蕴含着道家的主张:如果人人都能够保持大物与小我的和谐相处,生命必定会有更多喜乐和自足。和友人面对面席地而坐,捧起碗中的翠绿色抹茶,缓缓啜饮,浅浅的清香伴随着深深的苦,只是清苦,没有涩感。喝完茶后,拿起碟中的和果子食用,翡翠般的碧绿色,有着红豆沙的夹心,顷刻间,抹茶的苦感被和果子的甘甜取代。终于也明白了,为什么平日素常吃和果子的时候,忍受不了它的甜腻,那是因为缺少了抹茶作为前奏,甘与苦本就是相辅相成。

踽踽独行远眺望,深秋薄暮月朦胧。风在松树间沙沙作响,事物之美横现眼前,霎那便是永恒。茶道之美,茶叶需要珍惜礼敬,而所谓的“道”,也就是“在路途上”。

篇9

关键词:茶道文化传统;高校管理;提升机制;融合策略;价值思维;客观认知

事实上,从文化层面来认知整个高校管理活动,是整个高校管理机制的创新与完善,不仅如此,选择合适的文化元素来融入其中,也能够帮助我们从新视角来理解整个高校管理活动。就以往所实施的高校管理机制看,缺乏内容更新、未能进行思维理念的全面更新,将成为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障碍。因此,如何才能将茶道文化传统与整个高校管理机制提升全面融合,将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培养全新转折的视角。

1内容缺失、思维落伍———当前高校管理活动中的欠缺

结合目前学生培养的整体诉求和具体状况看,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很多学生在整个高校管理活动中,未能形成满足社会发展具体诉求的精神理念和行为规范。具体而言,整个高校管理活动在进行细化实施时,其问题集中概括为:首先,整个管理机制中,刚性色彩过于浓厚,缺乏必要的柔性或者弹性理念。我们必须时刻清楚一点,那就是高校管理活动的对象是高校学生,学生的成长性以及内涵的多样性,从本质上看,是我们无法直接去估量的,因此,在进行管理时,更多应该从弹性思维出发,结合预变量的设置与应用,从而让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能够建立在科学、规范的体系之中。当然,结合当前高校管理活动的具体实施状况看,其缺乏合理的机制,已经成为制约目前该活动的重要障碍和影响因素。所以,整改此项问题,已经是该机制创新发展体系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要素。其次,我们在推进具体的高校管理活动时,缺乏完善而全面的元素应用,尤其是诸多元素内容长期未能更新。不仅如此,目前学生群体的主体性变化,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特别是90群体和00群体,逐渐发展成为教学成长的新力量,因此,如果我们使用的教学元素和方法内涵长期缺乏更新与完善,那么其不仅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推进,甚至有可能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会出现学生极端认识,从而影响整个高校管理活动的有效推进。最后,目前我们所实施的高校管理机制时,其实施的侧重点过多放在机械、客观的管理活动之中,忽略了人文素养的有效融入,同时对学生综合成长缺乏全面关注,进而限制了整个高校管理活动推进与学生培养活动的全面匹配。客观来说,高校阶段,学生培养与成长有着极大特殊性,尤其是学生培养要立足学生基础视角出发,只有融入市场要素,通过创新高校管理思维,从而才能实现学生培养的理想效果。事实上,如果能够将合适的文化元素应用其中,至关重要。

2人文素养与知识素养综合提升———高校管理活动实施的新要求

纵观我国教育机制的百年变化,我们可以很肯定的看到现代教育机制正在形成,无论是我们所正在应用的教育理念,还是整个教育体系的融入策略,实际上,与以往相比,都有了超出我们想象的变化。当然,在对高校管理活动的内涵认知上,我们应该有更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在当前我们着重从“治理”的视角来具体实施高校管理活动。当然,从以往的管理转变为当前的治理思维,这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变化吗?我看并非如此简单,具体应用该思维,其从本质上看,是从学生视角来看待高校管理活动的具体诉求,当然,实施该方法,其必然也能够让学生的天性得到真实、全面的解放。事实上,通过融入合适的文化元素,其不仅在优化教学元素内容的整体基础上,也将使得整个管理机制得到根本性改革和优化。如果对我国的发展历史进行全面而细化的分析和理解,不难发现文化是我国整个社会传承发展过程中的核心所在,也是千年中华史的精髓所在。通过对我国整个高校管理活动的实施状况,以及具体诉求看,不难看出文化元素,尤其是传统文化元素将对当前高校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将具体的文化元素内容应用到整个高校学生的培养活动之中,将为文化传承应用以及管理机制的优化提升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方面。

3传统文化的机制与核心:茶道文化传统的具体内涵理念

具体看,茶文化的内涵元素极其多元,可以说,其不仅是我国文化系统的核心所在,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融入了我国文化机制中的精神理念和行为规范特征,从而形成了诸多能够推动当前学生培养的文化元素。茶道文化就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中重要的内容和核心要素。因此,构建传统完善的茶道文化理念应用机制,将为我们多个视角实施管理教学活动提供本质上支撑和有效帮助。事实上,茶道文化传统中,充分而全面地吸收了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精华和道德理念。除此之外,在对整个高校管理活动的实施状况,以及学生自身培养的整体素质要求看,茶道文化中的道德礼仪,乃至精神理念引导,这些恰恰都是多数高校学生所缺失的重要内容。因此,将茶道文化的各项元素内容融入到整个高校管理活动之中,其将让学生培养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结合我国茶道文化的特点与应用属性,不难看出,其中所具有的思维精神和价值内涵,能够有效弥补现阶段学生培养时的欠缺与不足,通过整体融入,从而实现全面提升。

4“行”与“心”的全面结合———融入茶道文化传统实施高校管理提升的具体思路

相对于以往的高校管理活动状况看,其中最大的不足,就在于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行为与学生所关注的内容之间缺乏必要全面的结合。结合茶道文化传统的内涵理念,在目前提升整个高校管理机制时,其需要注重做到:

4.1立足茶道文化元素基础,充实高校管理的客观内涵

高校管理活动的关键所在,应该是高校学生的培养与管理。因此,想要做好该项活动,其关键和根本在于充实整个管理活动体系的内涵所在。就茶道文化元素的基础性来看,茶道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基础,同时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思维,而其与管理活动相结合,所形成的就是具体的管理思维。因此,从茶道文化的精髓理念和价值内涵出发,探究适合高校管理活动创新的教学思路,从而满足高校管理与学生培养的全面结合。

4.2融入学生培养的整体诉求,提升管理活动的针对性

结合高校学生培养的整体状况看,其应该是基于人文素养教学为基础,结合相关知识内容教学和习惯教学的培养体系。尤其是从传统的高校管理实况看,其在具体推进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人文内涵融入,进而在影响学生培养效果,限制了高校管理机制的有效针对性和匹配度。实际上,在整个高校管理活动中,无论是具体的管理思维,还是整体管理内涵,其中都需要在融入具体而客观的传统文化元素基础上,通过创新管理思维,从而实现整个管理活动的最佳针对与匹配性。

4.3结合教学管理品质化塑造的全面要求,打造精品管理

结合高校管理活动的具体实施而言,实施精品化思路是从管理理念的时代化思维角度所具体出发的管理机制。客观而言,我们在实施教学管理机制过程中,如果不能从品质化塑造角度出发,那么其将影响整个教学管理活动的有序推进。总的来说,在当前学生培养活动推进时,如果不能立足文化内涵,那么其将不可能实现整个管理机制的理想应用。结合教学管理品质化推进时,要深度剖析整个茶道文化传统的价值内涵所在,通过具体应用该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从而实现该活动推进的必然结果。

5结论

就目前高校运营管理活动的具体开展状态看,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不仅是整个高校管理建设的关键所在,同时更重要的是此时,如果从整体、全面,乃至科学的视角来具体认知此项活动,那么其必然能够为学生培养注入新的“血液”。而就整个茶道文化传统的价值内涵看,其中所具有的理念思维恰恰是当前学生培养活动中的关键所在。丰富而直观的教学实践证明,如果能够将茶道文化传统与具体的高校管理机制相结合,其所实现的结果,必然是全面的。

参考文献

[1]马晓芳.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16):247-249.

篇10

关键词:音乐教育 茶文化 想象力 内在韵律 抽象性审美

0 引言

茶道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创造活动,从茶席设计到表演过程中的每一瞬间,自然优美的动作,相宜的音乐、器具、整体环境的和谐与协调,无不体现创作者、设计者、表演者的综合文化修养与艺术造诣。

茶道包含了许多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看不到摸不着的内容,如果我们通过学习音乐,使自己的抽象性审美性得到锻炼,我们的视野将会更加开阔,身心感受将会更深刻,从而使我们对茶的色、香、味、形,以及风格的欣赏也会超越具体事物的束缚,对茶道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因此,掌握好泡茶技能,自然是我们追求茶道境界所不可缺少的基础和手段,但如果没有艺术美学的修养,也是不能更深一步地传达茶道境界的。

1 音乐与茶文化的历史渊源

中国茶文化发源于周,诞生于两汉,兴盛于唐宋,历经元、明、清三代,余波荡漾,至今不衰。稍稍梳理一下历代有关饮茶的诗词,就会发现茶与音乐的关系由来已久。如唐代鲍君徽《东亭茶宴》、白居易《宿杜曲花下》、郑巢《秋日陪姚郎中登郡中南亭》、宋代曾丰《侯月烹茶吹笛》,以及苏轼《行香子·茶词》、黄庭坚《鹧鸪天·汤词》、曹冠《朝中措·汤》、《望江南·茶》等,就分别提到了古琴、笙歌、清唱、弦管、琵琶、笛、瑟等多种器乐和声乐。后人在论及茶之所宜时也认为:“茶宜净室,宜古曲”。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就提出了 “听歌拍板、鼓琴看画、茂林修竹、清幽寺观”等二十多个适宜于饮茶的优雅环境和事宜。

茶艺茶道是一种文化,一门艺术,一门美学。它是一种以茶为载体的生活茶礼,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它通过赏、沏茶、品茶来增进友谊,修身养性,学习礼法,借品茗倡导清和、精简、廉洁、求真、求美的高雅情操,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美仪形式。这种情操,与唐朝茶圣陆羽(儒)、诗僧皎然(僧)、女道士李治(诗、琴)三人的儒僧道所开创的文士茶的精神境界也是一脉相连的。

说到音乐(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为茶戏)与茶文化的融汇,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采茶歌、采茶舞以及采茶戏。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惟一由茶事发展产生出独立的剧种——“采茶戏”的国家。而说到现代生活中音乐与茶文化的高度结合时,我们更会如数家珍般列举出一些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传世名曲。古老的茶歌茶调自不待言,特别是《请茶歌》、《挑担茶叶上北京》、《采茶舞曲》、《请喝一杯酥油茶》、《前门情思大碗茶》等开

一代新风的现代茶歌的诞生,成为音乐与茶文化在新纪元上的又一次异文化的对撞和融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茶艺表演时,壶中茶水倾泄而出,直入怀中的动作,有人则借用了我们民族音乐瑰宝中流芳百世的古琴名曲“高山流水”的名曲。就是这样一首名曲的借用,使得一个单纯的茶艺表演动作充满了无尽的诗情画意。

2 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作用

2.1 信息传达方式的共性 音乐语言是没有国界的,这一点已为世人所公认。音乐之所以可以为任何人群所接受,是由于它具备了下列条件:首先,作为表达音乐惟一载体的声音(是乐音而非噪音),存在于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而这种声音不带有任何被强制的烙印。其次,正如我们在上面内容中已经阐述过的,作为从事二度音乐创作的指挥家、演奏家们,可以享有足够自由发挥的想象空间,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经历、情感以及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来完成对音乐作品的诠释和演绎。

而作为茶文化大千世界的唯一载体——沁人肺腑的茶香,不也同样具备这种无需任何语言的注释,即可以超越时空、地域、民族、信仰,而为任何人所理解与接受的世界语言的特征吗?

在当今世界上,千滋百味的茶香,丰富多彩的茶艺,风靡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欧美等世界各国。泡茶者们采用不同的茶具器皿,选取不同色香的茶叶,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群,传达着茶香真谛的信息。在赏茶、闻香、品茶、以及以茶会友、以茶交友的过程当中,茶艺师们无需,也实在是难以用任何语言,来对茶香的定义给出一个准确的界定。而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品茶者们,同样也无需借助茶艺师任何语言上的翻译,都会自然而然地用心灵去品尝、回味、感悟,并接受蕴藏在茶香的那种别有洞天的精神内涵。

如上述,音乐和茶艺在信息传达和信息接受方式上的共同属性,使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两种文化的学习与理解方法之间,存在着如此相似的关联之处。这种方法上的相互借鉴,将会使得学生们能够跨越表演技术层面上的障碍,在对现实世界和形象思维之间关系的理解上,变得更加容易一些,从而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具有较高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目的。这也正是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意义所在。

2.2 韵律内在的共性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而这种音乐的最基本的特征也同样体现在茶艺表演的过程中。音乐的流动是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稍纵即逝的状态下完成的。但这种流动绝非一种声音或者音响的枯燥无味,无休无止的持续。它是构成音乐的各种要素,表达情感的一系列表现手段的有机组合。由于它的运动形态客观地满足着人类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潜在地始终遵循、对应着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从而使得我们在倾听音乐时,并没有感觉到它有任何无秩序的痕迹,而是自然地伴随着音乐在时间中的流动,产生一种油然而生的本能心灵深处的共振。这种共振的唤起,则是在任何一种表演艺术中都潜意识地存在着的起承转合的作用。

音乐中的起承转合原则,主要是通过音乐主、副题的陈述、连接、展开和再现等一系列运动来体现的。而这一原则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茶艺表演的全过程之中。众所周知,音乐的时间流动,只有在一个起承转合的周期完成之后,我们才可以在想象或者叫做幻想的世界中,得到一个完整的被升华了的形象塑造。由于茶艺也同样是依靠时间的周期运动特征,也必然伴随着这一表演过程的始终。随着茶艺表演的时间推移,我们也同时漫步在超现实,自由翱翔的思维天地中,去回味茶道思想精髓,体验仙境琼阁,将茶艺表演中那些直接、间接地传达给我们的丰富内涵,形成一个更加完整、完美的形象。

因此,我们认为,对于时间艺术的音乐,特别是对于蕴藏在音乐作品中的这种内在韵律的学习和理解,将会使得学习和理解同样是时间艺术的茶艺表演,变得更为形象化,更加有利于我们认知和解读茶艺表演,传达给我们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各种信息,从而也更加使我们易于超越有形的表演进而敲开无形的精神世界的大门。

2.3 精神内层的共性 音乐是一种精神文化的结晶,它是作曲家丰富感情的一个载体,然而我们却无法从音乐本身这个载体上,去真正知道作曲家所要表达的丰富的思想内涵。就像在欣赏茶艺表演时一样,我们也无法从那些程序化的表演过程中,完全理解茶艺师所要表达的丰富的思想内涵。然而,也正是这种理解上的主观性和多义性的存在,才赋予了人类的思维和想象力以无限发挥的精神文化空间。

因此茶艺程序的原创作,茶艺师表演的二度创作以及品茶者的三度创作,也如同音乐的欣赏过程一样,由于茶具、茶艺师、茶艺表演的过程以及品茶者的不同,特别是因时因地而异所造成的心情、领悟力、当时的环境、外部因素的刺激等,又会使得人们在品茗、欣赏的过程中对其丰富内涵理解的主观性和多义性受到诸多影响。

基于音乐和茶艺的欣赏都是对于精神世界之求索的这一共同属性,所以,尽管每次的欣赏过程都是那样千姿百态,变幻神奇,但是,每当音乐的潺潺流动,茶艺师的举手投足,与我们的感受产生联想和共鸣时,我们都无疑会受到一次又一次灵魂的洗、净化与升华。

对于茶艺表演内涵的深层面的理解,需要借助人类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音乐欣赏则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最有效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者精神层面上的共通性,有利于借助人们音乐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而帮助我们透过茶艺表演的层层薄纱,去真正领悟茶艺所追求的精神世界之庐山真面目。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音乐赋予茶艺以灵魂,茶艺赋予音乐以形象。将音乐教育引进茶文化的教学之中,正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 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上的实施

茶道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创造活动,从茶席设计到表演过程中的每一瞬间,自然优美的动作,相宜的音乐、器具、整体环境的和谐与协调,无不体现创作者、设计者、表演者的综合文化修养与艺术造诣。

为此,为了完成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作用与实施,我们按照听、学、用三步曲的学习原则,设计了下述包括中外音乐简介;中国民族乐器、外国乐器知识介绍;中外经典声乐、器乐作品欣赏;中外著名音乐家介绍,以及基本乐理知识、音乐载体介绍等课程安排,来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与艺术魅力。

3.1 音乐欣赏 在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即是音乐欣赏或鉴赏,即我们前面所说的三度创作。作为三度创作主体的音乐欣赏者们,正是这个过程,完成了一个由对声音的感知、认知到进入精神世界的领悟、升华的质的飞跃。

在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乐器和声乐)当中,我们将选择各个时代,各个流派最具有代表性作家的一些作品,来作为音乐欣赏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其中包括外国音乐中对巴洛克时代,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以及中国音乐中对民歌、民族乐器、戏曲以及曲艺的介绍和欣赏。特别是中国音乐作品将作为音乐欣赏课程中之重点内容,来进行欣赏和介绍,这将更易于引导学生理解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易于产生在纯精神世界中音乐感召力与学生情感投射之间的互动,从而有助于提高、加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即从茶艺表演的物质世界,进入到真正感悟中国茶文化真谛的精神世界的过程。

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我们尽量做到教师不在学生欣赏作品之前,进行过多的理性知识的介入,以便可以使学生穿透音乐,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畅游音乐的神秘殿堂,领略音乐的巨大魅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除培养学生了解音乐欣赏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具备初步的音乐审美能力,具备一定的作品衡量标准之外,还将努力使学生能够逐步把自己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人生阅历、感觉联想等融进音乐,从各个层面去感悟自然,感受音乐和生命律动的共振,从而最终进入体验音乐的境界。

3.2 民歌学唱 民歌学唱是使音乐欣赏课程最大程度地获得效果的手段之一。

对音乐的理解也如同对其他事物的理解一样,是一个永无止境,呈螺旋状攀升状态的追求过程。因此,音乐欣赏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时间、数量和经验积累的过程。而民歌学唱则是进入这个过程起步阶段的捷径之一。

民歌如同茶文化一样,是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它最接近生活,最易为人们所理解、接收。作者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无须翻译,无须解释,一切尽在不言中。

浩如烟海的中国民歌的学习,会在我们的学生眼前展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特别是大量丰富的茶歌,更是我们打开茶文化宝库的门扉,理解茶文化的真谛不可多得的钥匙。借助音乐所表达的情绪情感和这些歌词语言的提示,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将会更易产生音乐感召和心灵呼应的对撞与共鸣,更易激活人们那原本充满丰富内涵的内心世界。

3.3 音乐实践 音乐教育三步曲的最后一步是“用”,即音乐实践。

在前两步的听和唱的学习过程中,音乐给我们的感官以神奇莫测、千姿百态的刺激,当音乐与人们的情感发生共鸣,就会使人引发心理的愉悦。但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是在于希望学生能够在完成扮演三度创作的音乐鉴赏者的角色之后,再次攀登一个呈螺旋式上升的音乐实践的阶梯。使学生突破原本局限在个人形象思维的狭小空间,将音乐与人融为一体,更全面完整地理解、诠释音乐整体,从而使自己的表演带给新的音乐鉴赏者以新的感动。

音乐实践是一个全方位的再学习的过程,是对音乐作品有创造意义的传达和再现,是使谱面上的音乐变成为有灵魂的鲜活音乐的二度创作,是一个需要学生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方可完成的精神升华的过程。它使学生在茶文化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应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去理解、诠释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的真谛,为茶文化的建构,在深度、广度上的进一步拓展做出新的贡献。

4 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了解了音乐和茶文化融会贯通的历史渊源,音乐成为茶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与音乐的结合可以使人的感官知觉得到全方位的体验,使眼能观其色,鼻能闻其香,口能品其味,耳能听其声,心能得其韵。运用行之有效的手段,使音乐在茶文化中的作用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使音乐和茶文化教学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蔡荣章.茶道入门三篇——制茶篇、识茶篇、泡茶篇[M].中华书局,2010(7).

[2]刘勤晋.茶文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9).

[3]蔡荣章.说茶——陆羽茶道[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10).

[4]小西宗和.茶汤入门[M].高桥书店,2006(10).

[5]陈宗懋.中国茶经[M].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5).

[6]蔡荣章.无我茶会180条[M].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2010(9).

[7]刘勤晋.茶馆与茶艺[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