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人才培养现状及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人才培养现状及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人才培养现状及建议

篇1

关键词:中职院校 会计电算化 人才培养 课程设置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会计电算化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逐渐在我国中职院校中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制定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培养适应生产经营与服务第一线需求的应用型会计电算化人才。同时,随着信息技术逐渐在企业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手工会计正面向电算化会计发展,现代化的会计人才不仅要在会计专业上具备基本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还要具备掌握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并运用到企业管理中的能力。因此,高素质、高能力、高专业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受到了社会和企业越来越多的青睐,中职院校培养社会需要的会计电算化人才,成为当前中职院校教育的当务之急。因此,加强对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战略的研究,对我国企业和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当前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尽管我国中职院校在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不少改进和提高,但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我国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应用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一)电算化软件操作和应用训练不足,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计算机软件操作和应用是会计电算化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而言,熟练操作会计电算化软件是学好该专业的重要前提。然而,就目前我国中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教育情况来看,大多数学员均只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只能通过一种会计软件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训,且这种培养往往都是在一个学期就完成,计算机操作软件应用少,应用能力薄弱,且学生进行计算机软件培养的时间短,实践效果不佳,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存在一些漏洞。

(二)学校对企业和会计核算的环境认识不够,导致学校教育与社会和企业发展实际有出入

目前,我国很多中职院校在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时,由于对企业和社会会计核环境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在教学中对学生教育方式和教授方法的处理运用不当,由此可见,学校在课堂教学设置中并没有解决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学校教学与社会发展实际相脱离,如何解决学校教学与实际工作接轨的问题,成为当前中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的一大瓶颈。

(三)学校会计专业中的税务课程成为制约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一大缺口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职院校在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其重点都放在核算成本、利润以及资产负债等内容上。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我国有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纳税十分敏感,而会计核算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要进行税务事项,如何合理的避税,并对账务进行合理处理,是当前考研会计人才的重要职业能力,而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往往就是学校在进行专业教学时所欠缺的。

三、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对策和建议

针对前文中对我国中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技能和能力并举,切实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新时期,社会和企业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会计专业技能上,还要求会计人才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内涵以及判断力等内容。很多学校在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尽快的掌握并熟悉会计工作,往往过分的重视会计技能的操作,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账务处理,这种教学方式只关注了学生在会计信息方面的生成过程,难以深刻挖掘学生深刻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会计是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职业,学校在进行会计专业教学时,应该注重学生技能和能力同时培养,既要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的理论学习,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获取和应用基本会计知识和核算方法的能力,积极应变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

(二)积极完善学生实践教学条件,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一方面,学校要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必须严格按照财务部门的实际岗位需求进行设计,采用现代化的企业会计数据进行培训,增加学生在学习中身临其境的感受。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模式。另一方面,加大学校与企业合作参与会计领域研究的课程建设,聘请企业财务人员积极进入学校进行业务培训,逐渐与企业建立互信互惠的良性合作关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三)加强学校师资力量建设,完善会计专业课程设计

学校师资力量是教学水平提高的保证,完善的专业课程设计是丰富学生实力和内涵的重要支撑。根据现行会计专业的需求,学校应改革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努力通过校企合作,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积极建立高水平、高业务能力、高创新能力的“双师”教学团队,培养强有力的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构建优秀的专业教师讲授,“双师”实践课程承担的教学格局。

参考文献:

[1]吴兆旋.会计教育与会计人员能力框架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 2009

[2]李心合.论会计教育目标[J].会计研究,1998

篇2

Abstract: Fac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accounting talent-cultivation and social demand,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bottleneck of application-oriented accounting talent-cultivation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and put forward reform measures in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teacher training and practice.

关键词: 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创新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accounting;talent-cultivation;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001-02

0 引言

近年来,人才市场上初级财会招聘岗位相对需求较多,会计专业已悄然位列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高考生志愿填报的十大热门专业之一。但是目前许多高校会计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一方面是高校培养的会计类人才 “找工难”,另一方面是企业需要的能服务于基层的会计类人才又“招工难”,这种“找工难”与“招工难”的矛盾凸显出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错位。新形势下各高校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财政部在制定《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指出:“各级财政部门要推动建立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战略联盟;要推广以院校教学为主体、以单位实践为补充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社会各界应当履行社会责任,搭建会计人才培养平台,共同推动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

应用型会计人才指的是“能够将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会计工作实践的专门人才”,对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已成为平衡财会初级人才市场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

应用型会计本科教育作为一个教育概念,在我国提出的时间不长。目前代表性观点强调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理论够用、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应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细化专业课程,突出应用能力培养,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结合,加强校内外实训实习建设等等途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虽然我国会计学术界、实务界和教育界对于应用型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但是对其做出的研究和讨论依然存在纰漏。

比如,我国大部分院校均提出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为应用型、技能型;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应从市场需求出发、突出校企合作、注重实践教学,并针对上述观点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改革建议,但是所提出的措施和建议一方面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不能够使各种措施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中的环环相扣,达到改革的目的;另一方面提出的部分措施和建议在实践中可操作性较差,如重视校企合作,部分高校建设了诸多校企合作基地,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但是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导致很多协议在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这方面,国外做得比较好。欧美发达国家对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应对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及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所做的改进。其改革的重心是教育目标的准确定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课堂教学与实务运用相结合。

英国会计学本科专业还采用“三年学制+一年兼职”的待色课程体系,允许学生休整整一年或两个半年到企业兼职,以增强实务操作能力。

美国的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结合非常紧密。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定期进行会计课程的总结、修改和替换。

综上,与会计职业的快速发展和成熟的国外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我国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存在一些纰漏,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均显得落后,无法适应会计实务不断发展的需要。

因此,非常有必要针对市场竞争环境下会计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

1 教学环节的改革创新

1.1 课程体系整合 会计学科是重视实践操作的学科,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整合课程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首要任务。

根据课程性质搭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专业教育(专业理论+专业实践课)平台的课程体系,以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

通识教育课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并为专业课程学习奠定的基础;学科基础课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并为专业课学习奠定的基础;通过搭建的平台课学习,获得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和较宽的专业知识。

通过专业课实践的实训和企业实习,使学生具有财会专业特长和实用技能。体现出“专业+实践专长”的人才培养特色。

1.2 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相结合 在会计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会计职称考试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中。

如配合国家每年4月份举行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在第一、三学期开设《基础会计》、《财经法规》及《会计电算化》等3门课程。配合每年的5月份举行的会计职称统一考试,在第二、三、四学期开设《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1.3 教材的扩展 会计学的传统教材不再是作为教学材料的主要依据,如《商界》、《财经》、《商业周刊》等等财会杂志期刊都可以成为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专业判断思维能力,丰富教学内容。

1.4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中,除了沿用一些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外,还应积极借鉴总结一些新型教学方法,如“目标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案例教学”等。

此外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教学,将相关的专业课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授课录像、习题、参考资料目录,财会网站等进行网上免费开放,网络教学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同步或异步交流变得易如反掌。

通过电子邮件,学生能够很容易地从教师那里获得个别化的学习指导和帮助。通过网上聊天室,身处异地的学习者可以轻松地跨越时空走到一起,共同分享学习经验和体会,共同探讨或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培养他们之间相互协作,探索专业知识的精神。

2 实践环节的构建

实践环节的构建,具体而言可以有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在完善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搭建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平台。

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应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综合实践等四部分构成。其中的重点为专业实践,由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三部分组成,从而使实践教学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同步运行;

其次,各高校应购置配套的财务软件。

购置专业财务软件以及税务软件,和模拟企业ERP软件,为学生提供了虚拟的企业环境,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再次,拓展并巩固校外实践基地。

现在多数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进展迟滞不前。各高校应制定一系列校企合作的制度,一方面实现学生实习和毕业生就业,另一方面,可以与企业共同完成横向科研课题,以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向企业输送所需人才,这样才能达成校企双赢局面,和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最后,聘请有丰富经验和行业背景的专家,做专题报告和讲座,把企业实际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和教师,使学生提前适应职场。

3 教学团队建设

会计专业是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更新的专业,这就需要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

师资培养方面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兼职,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丰富教学内容,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理论实务兼备的“双师型”教师。

另一方面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资深实务资历的专业带头人把握好专业建设发展方向,带领青年教师把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开发、专业建设、团队文化建设推向新的高度,建设一支能够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4 在课程计划之外积极开设第二课堂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资源和发展空间

会计专业实践性较强,因此积极开展结合专业实践的各类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竞赛和各种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举办财会知识大赛、ERP大赛及开展财会学科实践教学研讨、去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财会部门观摩,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培养市场需要的优秀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面对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的普遍存在问题,并提出全面系统的改革措施,从而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为会计本科人才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即可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找工难”与企业“招工难”的矛盾,平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错位。

参考文献:

[1]张鲁雯.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月刊坛,2010(06).

[2]张晓萍.美国会计教育模式对我国会计教育的启示[J].科协论坛,2011(02).

[3]马强.我国会计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改革探讨[J].猜着监督,2011(08).

[4]黄羽佳,张永冀.美中会计学博士教育现状及比较[J].财会通讯,2009(04).

[5]汤湘希,彭平锋.21世纪我国会计教育的改革[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04).

[6]符学忠.加入WTO与我国会计教育的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0(04).

[7]杨宗昌.中国会计教育改革发展问题思考[J].当代经济科学,1994(06).

篇3

湖南省有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办了观光农业专业。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观光农业专业依托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这个平台,依靠农学、园林园艺、畜牧兽医这些优势专业,积极融合了旅游管理、室内设计等新兴专业,把观光农业专业办成了湖南省的标杆。

(一)开设课程:生态农庄管理、观光旅游实务、现代农庄创意规划、特种植物栽培与应用、财务会计、景观生态学、特种养殖与管理、食品加工与储藏、茶艺表演、市场营销等。

(二)就业面向:主要面向农业高科技园、大型休闲度假村、星级生态农庄、旅游观光技术服务组织就业,培养新时期生态农庄发展管理需要的,熟悉植物栽培、动物养殖与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掌握生态农庄管理专业知识,具备生态创意、规划、经营管理、创新等职业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三)可获职业资格证:休闲农业中高级职业经理、观光农业师、导游资格证、中级茶艺师。

二、湖南休闲农庄人力资源现状及人才需求调研结果分析

(一)员工主要来源分析结果员工来源最大的渠道是当地农民;来源第二大的是亲戚友,这与中国的家族式企业比较相像;其次是大中专毕业生,他们比较能够接收新鲜的事物,懂得用更加先进的方法进行经营和管理活动,有的毕业生本身就出身在农村,有农村情结,也愿意留在农村工作。

(二)管理岗位员工学历现状分析结果农庄主要是以高中、初中以及以下学历为主要构成,在调研的农庄中没有出现研究生这一类学历构成;与农庄所期待的大专本科为主干,研究生为11%左右的结构构成而言,现实和期待还是有较大的差距。

(三)管理岗位员工专业状况与所需掌握的知识分析结果专业现状是:企业管理专业以36.5%的比例位列第一,其次是旅游管理、农业技术专业;从需要掌握的知识角度来看,企业管理知识排名第一,与目前管理岗位人员企业管理专业最多相一致,其次策划创意知识、旅游服务知识和农业技术知识,这也与管理岗位人员的专业结构现状相一致。

(四)目前最紧缺的人才结果分析最缺的人才是复合型管理人才,旅游服务行业人才和农技人才比较缺乏,而且出乎意外的是策划创意人才没有一个农庄选择。

三、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学校—政府—企业—行业”四方联动的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建设;通过设立职业岗位监测点、技术革新观察点、培养职业信息分析师,及时掌握休闲农业人才需求及技术发展状况;建立人才市场需求的预测机构,建立以高校为基础,企业为实践平台,为整个行业输送专业人才的战略联盟体制,形成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灵活有效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

(二)建立校企交互的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每年联合休闲农业企业进行市场调研,使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标准相对接;开启“校中场”的建设模式;“场中校”建设采用“技术合作和订单培养”并重的模式,校企双方通过技术合作、互聘人员、文娱活动等活动巩固长效合作机制。

(三)构建“四方联动、四个融合、四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湖南观光农业发展的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中心,兼顾观光农业基层操作岗位与中层技术管理岗位向高端技术管理岗位升迁的能力与素质培养要求,校企深度合作,构建“四方联动、四个融合、四段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用得上、留得住、能发展、会带动”的21世纪新型“大学生农民”,促进观光农业现代化。

篇4

1地方高校会计专业市场需求现状及问题

洛阳师范学院会计学专业自2011年设立会计学本科专业,至2015年已经培养毕业生160余人,根据对毕业生的调查和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以及与企业座谈发现,高校为本地提供了大量的会计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人单位的需求,但是同时我们发现,在用人单位十分关注的实践能力方面,毕业生的质量却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实训方面,高校虽然开设了会计手工实训、模拟沙盘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课程,但是这些模拟类型课程与实际会计工作仍然存在较大差异。

1.1会计实训课程的业务环境单一

目前,在财务会计方面,无论是会计手工实训,还是会计电算化实训,高校多采用的是以教师或者教材模拟的实训环境为主,学生对模拟业务进行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进行试算平衡和财务报表的编制。从本质上说,这样的实训环境对学生财务会计业务处理的能力培养有限,这种实训更像是教师引导下的会计综合业务题目的解答,无法培养学生在实际业务中才能遇到的诸如票据的检查、单据的核对以及与会计业务相联系的各种对外沟通工作。这样的实训环境,一方面很难训练学生遇到真正会计业务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这些实训也不容易引起学生对于会计工作的兴趣。总体上讲,目前单一的实训业务环境不能满足多元化的实际业务环境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这也是为什么现阶段社会在衡量会计人员素质时更加关注毕业生所持有的专业技术证书,而不是他们的在校期间的专业课成绩。

1.2部分理论课程实训存在难度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能力不再限于会记账,而是要求会计人员在基本的会计账务处理基础之上,具有较高的分析能力、针对会计业务的沟通能力和主动进行财务管理的能力以及会计核算的创新能力。高校开设的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财务分析等课程教授给学生足够的理论知识,但是如何采用实训的方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却一直是一个难题。如果要培养学生这些能力,就需要学校构建一个比财务会计实训课程更为宏观的背景,它不仅要求有会计业务的模拟,还要求有生产、销售、企业管理等一系列企业活动的模拟,这在校内基本是无法完成的。从这个角度来讲,高校本科教育与企业实践教育相结合就成为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也正是该问题的存在,才出现了现阶段就业市场普通会计人员过剩,而高层次财务人才缺乏的局面。而本科院校源源不断培养出的缺乏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毕业生,正在让这种局面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1.3现有的会计专业协同创新形式单一

协同效应(SynergyEffects)是指组织整体的价值大于其各独立组成部分价值的简单总和,即所谓“1+1>2”的现象。协同创新理念主要应用于本科教育培养方案,从高校内部来讲,是各专业之间、科研与教学之间、院系之间整合课程体系,各专业共享知识与资源,达到学校各部门、专业的协同发展的一种方式;从外部来讲,协同创新是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事业单位或组织之间,在人才培养,教师发展、资源共享等方面共同努力,以达到高校、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发展的一种方式。从高校现阶段本科教育的实践来看,目前已经开展的协同创新模式主要体现在校内公共资源、基础课程共享、校企合作等方面。虽然协同创新理念在培养方案制定及实施过程中、教师理论教学中、校企合作环节中不断被提及、被强化,但是从会计专业本科教育整体情况来看,现阶段的协同创新存在很大的阻力。以校企合作为例,由于企业财务信息的敏感性,一般地方本科院校在会计专业的协同创新主要采用的是企业家进课堂、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学生实习、学校教师对企业进行理论培训等方式。由于企业规模限制或者财务信息特殊性限制,允许学生进行财务方面实习的企业极少。这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协同创新的实施效果。而且,不同于知名本科院校,一般本科院校,在与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活动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高校学生众多、企业需求少且主要以营利为目的,因此企事业单位和组织对于一般本科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积极性不够,使得高校与企业间协同创新项目流于形式,效果非常不理想,当然也就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创新。

2构建以协同创新为导向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2.1以协同创新为导向,开放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培养学生的依据和执行标准,会计学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与其他理论性强的专业不同,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与实践相结合的建议。(1)听取专业人员建议。在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过程中,本科院校在国家规定的基础上,除了有专业教师参与外,应打破传统的局限性,邀请更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管、企业财务经理等人士参与到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因为这些专业人士,更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可以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融入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采用创新的方法来增加培养方案学生实践部分的可行性。洛阳师范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已经开始引入这种方式,收效显著。接下来,将专业人士引入培养方案修订和实施应当常态化,并形成一种协同创新的模式是下一步高校需要推进的工作之一。(2)结合国内外主流会计组织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在培养方案修订中,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更加明确,而不仅限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而是应当明确标准。地方本科院校可参照目前各种主流的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例如国内的会计职称考试、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以及国际上的ACCA(英国特许注册会计师)、CMA(美国管理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考试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安排更能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的课程或环节,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人才。

2.2建设协同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会计专业人才,重在“应用”二字,地方院校要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是重要保障。实践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因实践的需要而产生,亦因解决实践问题而存在和发展。基于传统实践教学的缺点,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以增进实践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1)构建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实习实训室是模拟训练专业技能的场所,包括公共基础实验室、专业模拟实验室。学校可将会计专业课程分为课程实训和专项实训,根据课程性质,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教学中引入一部分的实训课程,在理论教学中进行分段式训练。对于《会计电算化》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行专项实训,实训环节贯穿整个学期。除传统财务软件外,会计专业可与其他院系共同开发或者从外部购买会计业务相关的人机对话软件,模拟会计业务中经常出现的报税业务、资金业务等,让学生初步了解账务处理以外的会计业务办事流程。此外,还可以聘请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士,开展实训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会计业务处理方法的最新动态。(2)扩大校企合作外延及内涵。校企合作是协同创新理念的最典型体现,但是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情况不甚理想,还有诸多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本科院校首先应当解决的是如何通过校企合作实现院校和企业的双赢局面,而不是单一的将企业作为学校的实训基地。考虑到财务工作的特殊性,可与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一方面派出学生在企业各部门进行实习,供企业遴选优秀人才;另一方面派出有经验的教师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应不断思考改变原有弱势地位的方法,引导企业将高校师资和学生资源作为自身重要的战略资源。同时建立座谈机制,高校与企业不定期进行座谈,讨论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案。(3)建立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标准。传统的实践教学最后的评价都由指导老师完成,标准由指导老师制定,不同的老师评价标准不同,缺少统一的考核标准。因此,高校应建立更加完善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标准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可根据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制定,同时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2.3注重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会计人才

协同创新培养人才的真正意义在于高校发展与社会发展共同促进,实现共赢。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育时应当注重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在我国的大部分省市都有地方本科院校,且大都设有会计管理专业。各高校完全可以结合本地的地方优势,密切和地方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会计类专业教学,培养可以解决地方问题的应用型会计管理人才。其基本思路是要密切联系地方,必须以地方经济需求来定位专业方向和确定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地方相应的教育教学资源,不断优化教学条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而实现特色人才的培养。

3结论

篇5

正如人力资源是社会一切部门发展的根本一样,物流人才也是影响物流业发展的最重要问题,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证明,实现物流一体化,发展现代物流业,关键是具备一支优秀的物流人才队伍。近年来,我国物流教育虽不断升温,却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从目前我国设置物流或相关类专业的学校数目与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可看出,至2005年为止,我国共计140多所院校设置了物流专业,其中有4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工程专业,100多所院校设置的物流管理专业。而据中国交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物流专业人才缺口为600余万人,到2010年对高级物流管理人员或物流战略、物流设计管理人员的需求将达30万人以上,差距悬殊。

2.高职、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尚缺乏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虽然在恢复物流本科招生之前,我国的物流高职教育就已经开始起步,也有部分学校一直没有中断物流方向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招生,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还未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人才层次结构,而物流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企业人才需求的当务之急是需要大量的操作型物流人才和综合素质强的高级管理型人才。

3.受我国物流业管理现状影响,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受我国物流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分业管理现状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虽然有不少院校设置了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等相关的专业及专业方向,但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的培养受到了较大的局限。

4.许多院校物流师资力量不尽如人意,影响了物流的整体教学水平

目前国内的学历教育现状是,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但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与传统“母专业”的依托关系,物流师资力量大多是从经济学、机械工程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等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数量不足,补充渠道不畅,特别是教师的实践能力较缺乏。

二、现代物流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在我国更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随着物流服务的展开,我国物流人力资源,尤其是物流高级管理人才严重稀缺,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求,物流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物流大规模发展的瓶颈,是我国教育界和物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对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

充分认识我国物流业及高校物流教育发展的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物流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做法,比较差异,努力创新,促进高校物流专业教育的日趋完善。

1.加强发展学历教育,建立多层次学历教育体系

国外高等院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陆续开展物流高等教育,并已形成非常完善的物流高等教育体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佐治亚理工学院等大约50所美国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专业,且学士、硕士、博士三种学位齐全,并为工商管理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开设物流课程。欧盟国家现有87所大学开展了物流高等教育,54所大学开设物流管理或供应链管理硕士和本科专业培养方向,另外33所大学在其他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开设了物流有关课程。另根据美国奥尔良州立大学一项为期20年的物流职业类型调查资料显示,美国物流从业人员中,本科学历的专业结构为:物流占12%、商科占52%、工程占23%、其他占13%;研究生学历的专业结构为:物流占13%、商科占73%、工程占12%、其他各类专业占2%。从以上数据我们看出,物流人才的专业背景以商科为主,且层次越高商科所占比例越大。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和日本,大部分物流专业都设在商学院,只有少部分设在工学院。因而,建立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学历教育体系,需要完善包括高职、本科、研究生的相互衔接的教育层次,要根据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大高职层次的培养力度,扩大办学规模。要注意高职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以培养中级物流人才为主。鉴于我国尤其缺乏物流高级管理人才,应特别重视研究生教育,增加教育投入,在博士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中提倡联合培养和学科交叉,以提高物流人才层次的合理性。

2.按照物流市场和职业类型需要,科学设置物流专业课程

在具体实施教育过程中,鼓励和允许各高等院校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和职业类型需要,开办和设置物流专业和课程。这一新的学科专业应是许多传统学科的高度融合,是一个集结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管理学、信息技术、国际贸易、工程技术、市场营销、财务会计、金融、法律等多学科领域知识高度交叉的综合学科,而非原有学科的简单转型。在合理优化物流人才专业结构的同时,要注意吸收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信息,完善物流课程设计。

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

由于物流业操作性强,因而,教学活动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淡化目前所采用的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探索多种手段,聘请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综合案例教学,利用案例分析、模拟训练、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组织教学;通过市场调查、方案制作、工场实习、企业实地考察参观等各种丰富多样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校内物流管理和物流信息管理模拟实验室,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满足我国现代物流发展需求的复合型物流人才的需要。

4.为增强人才的适应性,大胆改革与创新培养模式

教育的发展朝着宽口径、适应面广的方向演变,许多国家都在改变专业划分过细、过窄的状况,物流人才的培养也应以厚基础、宽口径、应变性强的培养模式来提高人才对飞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性。在物流人才的培养上,我们也可进行改革与创新,建议具体做法为:教学计划可以将一、二年级与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专业打通培养,三、四年级进入专业教育,同时给学生较大比例的选修课;开展物流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教育,让学生在毕业前学习的专业方向多元化,以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加快人才培养步伐,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是一种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须注意教学管理的配套。

5.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优秀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教师总结、探索和完善。教师能否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创造性的培养对策,是实现模式创新的必要条件,可通过派遣教师到物流公司挂职锻炼、高等院校进修、引进人才,提高师资的整体水平。物流业是一门交叉性学科,高等学校设置物流管理专业使学科体系合理化,学校内可加强合作,实施“一师多用”,有效利用学校内现有资源与优势,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多学科的有机结合,最终提升我国高校的整体竞争力。

6.建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沟通桥梁,完善我国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美国俄亥俄州大学2003年统计资料显示,美国物流从业人员都接受了高级教育,大约95%拥有学士学位,45%拥有研究生学位,22%获得了正式的从业资格证书。而国内的物流从业人员大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的物流教育,虽经验丰富,但专业知识不扎实,为提升其专业素质,可采用最重要和最经济的在职教育培养模式。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物流从业者也会面临知识更新和自我充实的问题。为完善我国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借鉴国际经验,应建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沟通桥梁,允许获得高级物流师资格的人员将有资格继续注册深造高校工商管理硕士(MBA)课程。逐步与国际接轨,可采用针对性极强的客制化教育模式,进行客制化教育时,不仅注重对物流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教育,还对其供应方、合作伙伴提供有针对性培训,从而促进了高校物流专业教育的日趋完善。

四、结束语

物流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探寻与完善我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与国际接轨的、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物流人才,逐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及体系,以促进我国物流业及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缪立新.为物流业培养尖端技术与管理人才[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1).

[2]王德荣.未来20年中国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物流世界.2004(1).

[3]梁海琼,侯廷娴.我国物流发展与物流教育现状的分析.商业经济文萃.2004(10).

[4]王恩涛,邵清东.现代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J].物流技术,2003(10).

篇6

摘 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法务会计,但我国的法务会计同西方国家相比还是发展的十分缓慢,本文论述了我国法务会计的发展现状,以及在我国发展法务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我国法务会计发展的前景及建议。

关键词 法务会计 现状 发展前景

一、法务会计相关概念的界定

法务会计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法律制度的完善而产生的一个会计领域。美国著名会计学家杰克C贝•洛洛尼与洛贝特J林德奎斯特曾对法务会计作出如下解释:“法务会计就是运用相关的会计知识,对财务事项中有关法律问题的关系进行了解释与处理,并给法庭提供了相关的证据,不管这些法庭是刑事方面的还是民事方面的。”我国著名的会计学者李若山认为“法务会计是指特定主题运用会计知识、财务知识、审计技术与调查技术,针对经济纠纷中的法律问题,提出自己的专家性意见作为法律鉴定或者在法庭上作证的一门新兴行业。”

二、我国法务会计发展的现状

法务会计自产生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西方,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务操作上,都为许多经济案件的顺利审判和公正裁决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而我国对法务会计的研究只处于刚起步阶段,无论是从理论研究、实务操作,还是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还十分不成熟,相应的体系尚未建立。

在我国,法务会计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很多基本理论问题尚未达到共识还存在一些分歧与争议,借鉴国外的先进理论时,往往不能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想联系。我国的法务会计的理论研究涉及范围相对狭小,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往往只涉及到几个具体问题上。

目前我国法务会计的制度建设尚处于真空状态,未形成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法务会计各项准则、法务会计业务操作规范和标准、法务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等也很不完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为法务会计的确认带来困难。而且我国法务会计服务内容较少且范围狭窄,开展此业务的事务所数量有限,行业普及度不高,仅限于一些经济发达城市。

目前我国法务会计人才明显不足,目前从事法务会计的人员主要是司法、监察、律师、审计、财务等相关人员,多数是单一专业型的,往往达不到知识技术要求,尚不具备独立运用知识的能力。不仅如此,我国法务会计人才的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正规的高等教育体系,高校开设的法务会计专业相关的尝试还处于起始阶段,只有一些政法院校、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在本科或研究生教育中开展了法务会计教育。

三、我国发展法务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我国发展法务会计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化,我国经济活动中出现了大量复杂的经济犯罪案件,这些案件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会计问题也涉及到法律问题。因此,既有会计知识又具备法律专业知识的人员变得极为需要,所以我国发展法务会计势在必行。

发展法务会计是强化法制观念的要求,通过法律来调节经济活动中的行为,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已成为调节现代经济活动的有效手段;发展法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知识延伸的需求,发展法务会计能够有效地治理会计失真问题,能够有效地解决与协调这些会计法律纠纷与报表舞弊;发展法务会计能够弥补传统审计的需求,法务会计人员以其独特的调查方式,站在独立第三者的立场上予以解释,加强了社会公众与注册会计师之间的沟通,也弥补了传统审计的不足。

2.我国发展法务会计的可能性

从理论框架上看,我国对法务会计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法务会计进行研究。

首先,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对法务会计的需求,市场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越来越多的经济纠纷和经济犯罪案件的出现,市场迫切需要保持中立立场的专业人员运用会计和法律知识对企业相关的会计信息或财务状况作出专业鉴定,以保证处理结果的客观与公正。市场对法务会计的需求与日俱增,为法务会计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其次,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以及法制建设的完善为法务会计的实行提供了必要的可能性,人们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面对各种经济纠纷、民事诉讼和舞弊案件,迫切需要由独立的专业人士从经济与法律角度出发,对有关经济活动或经济案件作出鉴定,使其调查结果的公允性得到认可,而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人无疑就是法务会计人员。最后,从法务会计自身的发展现状上看也存在可能性,目前我国已有一批致力于法务会计教学的政法院校、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在本科或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开展了法务会计教育。

四、我国法务会计发展的前景与建议

第一,应加强法务会计理论研究力度,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对实践具有强大的指导作用。在我国法务会计理论研究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这都将严重阻碍法务会计的良好发展。第二,应推进法务会计的实务发展,我国可以在原有的实务领域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实务范围,比如通货膨胀会计、人力资源会计、证券业务会计、社会福利保障会计等,这些新领域的开拓必将为法务会计的发展提供一个崭新的平台。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加强法务会计实务人员的道德建设,建立起法务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加强和完善法务会计的发展。第三,应开展法务会计的教育,大力培养法务会计人才,由于法务会计知识的综合性、复杂性和跨学科性,国家有关教育部门应从整体上进行规划,大力开展法务会计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建立起我国的法务会计人才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法务会计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刘雪晶,王联实.法务会计的现状与发展策略.会计之友.2004(12).

[2]郝向华.发展我国法务会计的必要性.消费导刊.2010(01).

[3]康宽永.我国法务会计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探讨.会计与审计.2008(06).

篇7

1.从金融理论变迁看金融本科教学改革

2.面向中原经济区的金融本科特色专业建设路径研究——以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3.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下金融本科毕业设计形式多样化探索

4.对开放教育金融本科实践教学的思考

5.应用型金融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6.新建金融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与发展路径选择

7.浅谈金融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8.大类招生:理工科院校金融本科培养的新模式

9.卓越金融本科人才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

10.以就业为导向,金融本科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11.基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金融本科毕业设计改革研究

12.浅谈当前我国金融本科教育的有效性

13.独立学院金融本科教学方法研究

14.浅析金融危机下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15.金融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对金融本科教学的启示

16.科林·贝克教学模式在金融本科双语教学中的运用

17.基于校企合作构建金融本科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18.新建应用型金融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9.提高开放教育金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20.创新型金融本科教育模式优化与机制完善探究——以地方财经类院校为例 

21.台湾高校金融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的借鉴——基于台湾东海大学与福建江夏学院金融本科教育的比较

22.基于岗位需求的金融本科培养方案的三维模型构建

23.对金融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4.校企合作形式下金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5.金融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探讨

26.汽车金融本科专业的开设必要性分析与人才培养计划初步设计

27.浅析案例教学法在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28.对我国现阶段金融本科实践教学的思考

29.高职金融本科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30.普通高校金融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探析

31.对金融本科教育有关问题的思考

32.综合性大学金融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

33.美国高校金融营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34.高校金融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

35.构建高等本科院校金融专业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及其实践分析

36.案例教学在应用型金融本科教学中的作用

37.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38.基于大数据时代的卓越金融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

39.本科教学中开设《金融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和内容侧重的探讨 

40.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数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41.基于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四年制高职本科教育模式研究——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

42.论应用型金融本科教学内容改革

43.新建地方院校金融数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探讨

44.基于提高实践能力的地方本科院校金融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建设

45.英国高校金融营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46.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47.金融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思考

48.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49.基于SWOT分析的工科院校金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50.金融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51.金融专业本科教学操作化需求趋势及改进

5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金融教学改革

53.金融本科专业订单式培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54.商业院校金融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55.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特色建设初探

56.面向投资理财的金融工程本科培养定位和教学改革——以应用型地方财经院校为例

57.试行指导性教学 激发学生主动性学习——开办金融本科试点实践的思考

58.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创新研究——以《国际金融》课程为例

59.金融危机背景下教育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

60.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思考

61.基于R语言的金融工程本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62.基于学生能力成长的“合作性学习”课程教学改革深化与实践——以浙江万里学院金融类本科专业为例

63.完善教学设计 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以《国际金融》教学设计为例

64.以专业为导向构建金融应用型本科院校高数教学体系——以哈尔滨金融学院为例

65.论《公司金融》与《财务管理》本科教学差异——内容侧重和教学法的选择

66.金融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及改革设想

67.“应用型科研”:对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的再探索——以河北金融学院为例 

68.新建本科院校金融创新人才培养初探

69.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70.应用型本科金融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71.基于高等本科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72.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73.“证券投资学”在研究型大学本科金融专业中的教学探讨

74.碳金融背景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的改革

75.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推行开放型教学模式探讨

76.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研究

77.民办本科院校《网络金融》微课开发困境和策略研究

78.应用型本科高校农村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模式探讨

79.地方本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选择

80.新建财经类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以哈尔滨金融学院的探索与实践为例

81.“3+4”分段培养的“2平台+2模块”课程体系研究——以中职、本科分段培养金融IT服务外包人才为例

82.金融国际化环境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路径

83.后金融危机时代普通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探析

84.金融本科院校图书馆文献信息工作探析

85.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合作办学的瓶颈及应对

86.金融会计本科人才培养问题探讨

87.新建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探讨——以福建江夏学院为例

88.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89.论顺应本科教育的“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调整

90.《金融计量学》教材的内容设计与优化研究——基于新升本科院校的教学实践

91.应用型本科互联网金融人才的培养

92.金融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93.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专业本科教学的转型与变革——以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为突破口

94.金融数学本科专业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95.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问题的探讨

96.非金融专业本科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97.浅析本科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存在的不足及优化路径

98.闽台高校本科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存在问题与对策

99.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100.关于金融统计学本科教学方法的思考  

101.本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102.问题式学习法在本科《公司金融》教学中的运用及思考

103.浅析本科金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 

104.新建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金融知识体系构建与教学

105.金融专业本科层次全英教学模式的探讨

106.金融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优化设计

107.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科研发展的路径选择——以广东金融学院为例

108.复合型人才培养融入金融数学本科教学

109.金融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10.财经类本科院校《公司金融》教学与经济学基础教育

111.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研究——基于哈尔滨金融学院学生体育行为分析的思考

112.面向21世纪金融本科教育改革刍议

113.浅谈影响新建本科人才培养与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以哈尔滨金融学院数学教学为例

114.西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金融数学教学模式初探

115.《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

116.地方本科院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117.山东省在校生自考本科金融专业课程培养方案设计

118.本科金融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9.地方本科院校新办金融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

120.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金融数学人才培养的思考

121.金融危机下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探索

122.新建本科院校系部科研工作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广西财经学院金融系为例

篇8

关键词:物流发展 物流人才 对策 

 

现代物流业是一个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特点的外向型和增值型的服务行业,综合性强、操作性强,其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因此,开展国内外综合物流业务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拥有一大批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的管理人才。现代物流人才的匮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瓶颈,物流教育也严重滞后于物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培养物流人才,解决我国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 

 

发展物流业需要复合型物流人才 

 

物流人才类别 

宏观管理层次的人才。包括教学、科研、人才培训、政府机构制定物流政策、规划等方面人才。 

各类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企业的包含面很广,尤其是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对物流人才有大量的需求。 

物流企业的管理人才。 

物流作业的一线操作人员: 

仓库主管人员 既具备物流作业各环节管理的基本素质,又熟悉车辆保养维修、物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懂得如何最合理地调度企业的车辆和人员、如何最为合理地规划进出货、如何选择最优化的行车路径、如何最大限度地为承运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配送中心主管人员 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知识与技能,如物流基础知识、财务知识、营销知识与IT技能等,了解运作流程并不断加以改进,利用信息共享及分析,对配送中心进行更有效的管理,提高库存周转率,开展各项增值服务,实现为供应商联合管理库存。 

客户服务代表 既熟悉客户的各项要求和服务承诺,具备货物信息处理、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的能力,也了解仓库管理、运输作业、结算、信息系统需求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销售支持人员。 

网络维护员 IT技术是其具备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要了解物流具体业务操作的流程,对物流信息系统出现的问题作出准确的诊断。 

 

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 

物流人才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不仅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成为储存保管、运输装卸的专家,更应掌握企业供应链流程,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外语知识、安全管理知识 、法律知识。随着物流人才数量的增加,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则从数量型向素质型转变,不单纯追求人才的数量,更注重那种政治思想好、实践能力强、能够很快为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的、在其专业技术应用领域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有事业心、责任心、适应力强的物流人才。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还从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除了要求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和技术外,还要求其精通一门以上外语,熟练运用计算机,有较宽知识面等。 现在最为抢手的物流人才是那些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 

 

物流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除了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和技术外,物流人才还需要具有前瞻性,即不受现有的机构、制度和一些做法的约束。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能够创造合理化的物流条件,组织员工为物流合理化而工作的魄力。应具备开拓未知领域的先驱者的气概,具有挑战精神,具有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从战略高度考虑问题的素养,具备构筑信息系统的能力。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组织管理的才能。具备严谨周密的思维方式、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异常事故和应急作业的处理能力、物流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一个优秀的物流人才,需要用至少二至三年的时间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去实习,了解各个部门的业务特点、物流需求。 

 

我国物流人才的现状 

 

我国物流人才数量严重短缺,现有的物流人才专业水平较低,而整个物流教育滞后于物流业发展。 

 

物流人才数量严重缺乏 

物流人才是稀缺资源,更是战略资源。物流人才是全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我国有200多万个与物流相关的企业需要物流人才,如果到2010年给每10个企业输送1个物流大专以上人才就是20万,每5个企业输送1个就是40万,如果给2个企业的物流在职人员培训1人,就是100万,给每个企业各培训1人,就是200万人。到2010年大专以上物流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0-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量约为100-200万人。而专业人才年培养规模约5000人,在职人员年培训规模约5万人,与需求数量相差甚远,这种物流人才的培养教育状况很难实现社会需求。物流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缺乏一批有理论、会经营、懂管理的拥有现代物流理念的物流管理人才,物流规划咨询人才、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科研、物流师资等在业内最缺乏,能够进行整套物流方案的策划与设计的综合性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今后一段时间,除储存、运输、配送、货运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相关的系统化管理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更吃香。 物流教育滞后于物流业发展

我国物流业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但物流教育滞后,物流人才培养尚未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高等院校目前培养出来的人员知识面较窄,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弱,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对物流人才的要求。

培养我国物流人才的建议

创造物流发展的“软环境”,形成对物流的正确认识

我国现代物流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我国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忽视流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流通方式和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重视对物流的宣传引导,认识现代物流,接受现代物流理念。

篇9

关键词:报账;效率;部门合作;兼职报账;信息建设;培养人才

财务报销是高校会计核算的一项基础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手续繁琐。合理明晰的财务报销制度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合法可靠、提高办学效益、提高资金使用率,促进学院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我院财务报销审核现状及原因分析

我院自2013年开发使用校内预算系统,当时的财务报销现状是以手工报销人工管理为主,经办人填写单据,经层层审批后往财务科报销,因为对报销制度及资金来源和科目安排不熟悉,报销效率普遍较低;当时的审批正由“一支笔”转向“多只笔”,从学校层面看 ,资金按照性质分类由院领导分条线管理,不利于学校资金的综合利用; 从所属的系部看, 各职能部门领导多为“双肩挑”的专家学者,平时事务繁忙且有一定的流动性,财务管理观念不一,在资金来源等安排上存在理解分歧 ,安排上较关注各项目金额是否富足,在科目安排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这导致学院教学资金统一管理不够强,分级管理各自为政;当时的报销经办人为全院一线教职工,不熟悉财经知识,对财务规范,业务流程不甚了解, 对单据填写基本规范、固定资产、易耗品、办公用品的登记管理,业务归口部门条线管理,审核签批程序都所知甚少,这给报销实际操作带来很大困难;当时的报销文件不断更新,具体条款差别大,学院层面有各项费用暂行规定及易耗品管理办法,教务处和科研处为了规范经费使用,都分别出台了专业课程建设、实践经费和科研经费的使用办法,还有上级部门的会议费,公务接待费用等规定。财务审核人员都需要花一定的精力时间去学习领悟执行,而各职能部门的审批人,经办人对新规定就更不熟悉甚至不知情,这种信息不对称给报销带来了许多现实困难。

二、优化我院财务报销的实践与思考

(一)加强部门间沟通协作

新的预算系统需要推进并利用,非财务部门一两人之力能推动,需领导重视各职能部门参与配合,才能在全院范围内推进,自2013年始财务报账员主动与各职能部门及前来报账的经办人沟通说明协商,在预算系统的各项经费来源上明确经费开支项目,内容等细节,加强财务规范,通过3年的践行,目前学院的预算系统已广泛使用,为各职能部门提供了翔实的数据,为进一步的预算管理夯实了基础。教工可以直接登录查询自己名下的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然而预算管理任重道远,要想强化财务管理,提高办学效益,还需各层领导和职能部门进一步沟通、理解政策并完善预算。

(二)设立并培训兼职报账员,提高报销效率

我院报销人员主要是各系部的行政人员、有科研课题和教改项目的教师,他们对于会计工作的熟悉程度不尽相同。报账时常常因为前期准备工作没到位,该填的内容没填,该签的字没签,该登记的设备耗材没做,该附的合同没附,该带的票据没带,从而导致多次往返财务科。既耽误了报销人的时间又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经尝试在报销业务相对集中的教务处和科研处,配备一名兼职报帐员,由财务审核人对兼职报账员进行报销基础规范的宣讲培训。重点讲解报销知识财务规范和条线报销制度及政策变化。如费用单填写规范,经费来源,科目安排,发票整理、票据粘贴及条线规定,审批流程等,以此提高报销人的财务素养。兼职报帐员因熟悉财务规范,同时起到汇总归纳指导作用,大大减少了报销咨询量及票据的粘贴填写错误率。从而提高了报账效率,细化答疑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因此建议按资金性质和职能分布,在各系部分别设立一个兼职报账员以优化学院报账效率。

(三)做好财务信息化建设,提高财务信息公开化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一些网络媒体的普及为高校财务管理拓展了方法和渠道,目前我院已利用校园网开发了预算系统和财务综合信息查询平台及固定资产管理平台, 向全院教职工提供了个人薪资、所得税及各项服务收入查询,此外还提供了财务经费、部门预算等各方面的财务信息。学校ftp里则公开了财务报账制度、各项经费使用文件、收费政策。在学院qq群里还设置了一些报销提醒,对常见问题进行了梳理,广泛宣传财务报账程序及各步骤要求,努力改善财务信息的不对称。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有利于各项财务制度的贯彻执行,满足高校教工的财务信息知情权。财务公开的内容还应包括年度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公用项目预算与支出情况、各种检查与审计结论等。财务公开工作的不断深化 , 将会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广大教工的民主满意度。

(四)加强会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我院财务科共5人,高级会计师1名,中级会计师2名,初级会计师1名,经济师1名,分别在科长、报账、审核做帐、国库支付、收费岗各负其责。随着学院事业的发展,财务科负荷日重,加班状况时有发生,人力成本剧增。随着预算管理的推进,对学院财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知识结构上应具备基本的会计核算能力,懂得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学会成本效益分析,还需掌握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及法律法规等多学科知识。在业务能力上应当走出去,多与同类院校上级财政部门沟通。而我院财务人员迫于工作负荷,这些年几乎未参加任何技能培训,也鲜有业务沟通。因此 , 学院宜通过各种形式,多种途径 ,实行多方面的培训,不断更新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宜适当关注财务人员的生存状态,重视财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制定有利于财务人员发展的队伍建设计划和职务、 职称晋升机制、以增强财务人员的职业自信心、荣誉感和危机意识,进而实质性的提高服务水平。

(五)利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学院财务服务水平

我院财会专业开设多年,报账会计仅有1位。一方面是经济业务日益繁杂报账人员负荷日重,另一方面是学生缺乏实践,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我院可以在财务科增设一些前后台会计实践岗位,提供给一些认真负责的学生,由财务科具有丰富经验的财会人员对其进行培训,利用现代化平台进行答疑,预审及票据整理等工作。一来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来扩大了广大教工的财务咨询口径,增强其对所办业务的政策制度理解业务流程熟悉度,从而解决了人少事多的矛盾,提高学院财务服务水平,实现工作与教学双赢。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优化学院财务报账的管理质量,提高教学资金使用率,提高服务广大师生效率,是促进学院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财务人员应树立热情的服务意识,加强与报账人员的沟通和交流,学好专业的财务知识练好熟练的业务技能为学院发展恪尽职守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 杨朝晖.高校财务报销流程存在的问题和优化思路[J].教育财会研究,2010(08).

[2] 刘立军.提升高校财务报账效率的途径[J].会计之友,2012(08).

篇10

一、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及办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时间稍早于本科院校,至2005年,全国已有41所高职院校开设了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1].这些高职院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建筑建材类高职院校(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等)、经济贸易类高职院校(广西财经学院、山东经贸职业学院等)、财政税务类高职院校(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内蒙古财税职业学院等)、电子机械类高职院校(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等)、综合类高职院校(十堰职业技术学院等)。这些高职院校在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由于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时间比较短,从事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的人员较少,目前尚无比较系统的教学改革经验可供借鉴。

2.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趋同,没有考虑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专业建设方向不明确

根据笔者调查,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是把按照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规格和要求来培养具有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的,能够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会计核算以及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的业务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笔者认为是不够科学的,没有考虑社会对评估与管理人才的不同需求。笔者认为,资产评估不仅包括机电设备评估、建筑工程评估,还包括企业价值评估、珠宝首饰鉴定、文化艺术品评估、无形资产评估、金融评估、税基评估等,另外房地产估价、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土地评估、探矿采矿权评估等也应当属于资产评估的范畴。目前,国务院批准了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珠宝评估专业)、房地产估价师、土地评估师、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师、注册矿业权评估师等资产评估类职业。为社会培养各种从事资产评估职业的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但是,不同的资产评估类职业对资产评估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如果只是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规格和要求来制定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显然是不能满足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不同需求的。

3.高职院校主要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科目来设置专业课程,没有考虑主办院校的实际情况,课程设置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的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都是围绕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科目来设置的,这种专业课程设置方法笔者认为是不合理的。现阶段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多数为非综合性的,一般与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不够齐全,导致部分课程难以安排。比如,一些经济贸易类和财政税务类高职院校因在建筑工程及机电设备方面没有相应的教学能力和经验,无法开设建筑工程和机电设备方面的课程,而建筑建材类和电子机械类高职院校对于财经方面的课程则往往难以开设。

4.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缺乏,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主要来源是高校本科及硕士毕业生,但是我国资产评估本科及以上层次专业教育招生不久。2004年,南京财经大学和内蒙古财经学院将资产评估作为本科试点专业向教育部进行申报并且获得了批准,并已在2005年开始招生。此后,山东经济学院、山东工商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等高校也先后招收资产评估专业本科生,培养从事资产评估工作的紧缺专门人才。2004年,厦门大学积极申报并且第一个获得批准设立研究生层次的资产评估专业。厦门大学财政系资产评估专业的硕士、博士点是国内重点大学首个设立的该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点。上海财经大学在财政学硕士点下设立了资产评估方向。到2007年才会有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毕业,本科生要到2009年才能毕业,况且本科院校和资产评估事务所也需要大量的资产评估专业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短期内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不可能通过引进高校本科及硕士毕业生来解决师资问题。如何尽快建设一支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每一所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的共同课题。

5.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不能充分保障实践性教学的顺利开展

加强实践性教学工作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也是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的根本保障。实践性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除了要有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外,还要有能够组织实践性教学的实习实训基地。由于高职院校开设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时间较晚,实训基地建设相对滞后。为了保证实践性教学的顺利进行,高职院校必须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

二、对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1.根据社会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结合主办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合理确定专业建设方向

由于我国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开设较晚,在产权交易、企业改制、司法实践、融资抵押、财产拍卖等活动中,迫切需要大量从事资产评估与管理业务的专门人才。高职院校要想培养能够胜任各种资产评估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是不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合理确定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建设的方向,根据所确定的专业建设方向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课程。笔者认为:具有房地产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房地产估价作为专业建设方向;具有土地经济学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土地估价作为专业建设方向;具有财政学和税收学专业建设的院校可以发展税基评估;具有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的院校可以突出金融资产的估价、保险评估;工科院校可以凭借学科优势侧重机器设备评估,如旧机动车鉴定评估的专业内容;拥有珠宝鉴定专业的院校可以开展珠宝鉴定方面的专业建设;拥有艺术、文物和考古等专业优势的院校可以突出古董和艺术品的价值评估;具有地质和矿业专业建设经验的院校可以把矿业权评估作为专业建设方向。

2.根据专业建设方向,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专业,其专业课程应当包括财务与管理方面的课程和资产评估方面的课程,具体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考虑专业建设方向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要到毕业工作后才有资格参加资产评估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这就给资产评估的教育带来了冲击。虽然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不能参加资产评估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但是这些考试科目却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结构和业务实践技能所必需的,把这些考试科目设置成专业课程也为学生毕业后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以房地产评估与管理为专业建设方向的高职院校,除了要把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设置为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把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房地产估价案例与分析等课程设置为专业课程。再比如以旧机动车鉴定评估为专业建设方向的高职院校把旧机动车鉴定评估师考试科目:汽车原理和构造介绍、汽车性能及新技术介绍、汽车状况检查办法、汽车价值综合评定应用、二手车交易方法与技巧、汽车保险和法律知识、汽车评估基本财务知识、现场评估实习课程纳入专业课程设置也是比较合理的。

3.高职院校通过对专业教师的培养、对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兼职教师的聘请来完善师资队伍,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由于高职院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设置比较晚,而且高校资产评估专业本科尤其是硕士毕业生短期内不可能选择到高职院校就业,所以高职院校要想很快解决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问题是比较困难的。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逐步提高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的同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构建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上。高职院校应当创造条件鼓励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教师通过考试获取与专业建设方向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房地产估价师、注册土地估价师等)并委派专业教师到与专业建设方向相关的评估类事务所参加社会实践,以提高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有较高职业素质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具备一定的教师素质的资产评估方面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应当创造条件优先引进。对于现阶段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无法完成的实践性教学任务可以通过聘请相关资产评估事务所的兼职教师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