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纺织服装行业发展

篇1

8月28日,“2013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暨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联合会”召开,这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纺联)自2006年以来连续举办的第八次社会责任年会。会议以“美丽纺织,责任发展”为主题,总结了过去一年纺织服装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并根据十提出的“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发展理念和国家战略,探讨了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为未来在行业内外开展社会责任工作提出了思路和规划。

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指出,中国的纺织行连续8年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责任管理之间探索着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优势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社会责任工作对于行业发展自身,提供着不断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健康原动力,形成社会责任与行业进步两者相生相长良性循环。王会长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全球企业提升竞争力和企业品质的核心要素。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了《2012—2013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7个产业集群和10个企业也了各自的社会责任报告。可喜的是,通过连续8年召开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行业和企业普遍认识到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孙瑞哲分析了当前纺织行业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出口市场的需求不旺加上国内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提醒企业通过社会责任建设的努力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他认为,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正处于忍痛蜕变的历史节点,未来我国纺织服装的发展模式将主要取决于行业如何致力于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以创新行动履行对员工、客户、消费者等相关方的责任。

篇2

2012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整体步入低谷,大部分服装企业面临寒冬。尤其是高库存问题,使部分企业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整个服装行业,国内和国外都处于复苏阶段。国内市场终端销售、去库存、出口订单量未见好转迹象的情况下,明年形势仍然难以乐观。

纺织服装行业的高库存压力主要源于内需无力和出口低迷。去年我国整体社会消费品总体销量增速放缓,在此背景下,纺织服装行业的零售终端也不能例外。受欧、美经济低迷影响,去年国内大型服装公司出口订单量相对都出现削减,出口形势非常不利,三大贸易对象中只有美国市场有所增长,今年的出口情况依然难乐观。产量方面,增速最高的是纱产量,而色织布产量萎缩。进入下半年,纺织业和服装服饰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平缓或略有下降。此外,棉花价格对纺织制造业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经历了近几年的高速上升期,服装行业整体价格偏高。并且在当前物流、地价、租金以及工资等众多因素提升下,服装价格仍有继续上升之势,但其速度和当前普通市民工资水平提升速度明显脱节。而消费者对于服装消费渐趋冷静,市场需求进一步减缓,库存压力就成为必然。

此外,服装行业还面临突出的供需矛盾。2012年以前,服装行业市场前景看好,尤其是内需市场火热,各服装加盟商基本都保有大量订货和存货。而进入2012年以来,虽然销量放缓,但厂家不能及时得到这种市场信号,仍然按照常规思维继续保持全力生产甚至增产扩产,造成供大于求。企业为了取得一份好看的报表,保证实现销量增长,只能通过包括折扣在内的各种方式给销售商施压,促使经销商继续保持高订货量,这就造成经销商的高库存压力。

市场需求和供给是一个负反馈的机制,从国内外服装行业现状对比来看,高库存压力的根本在于服装市场的销售体系。我国幅员辽阔,服装厂商想在各地区搞定当地零售终端,并与之建立起长远关系,势必会选择加盟商的模式。不可否认,这种模式在前几年对服装行业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行业发展以及竞争的加剧,这套模式的弊端日渐凸显,直接或间接导致决策滞后,产生供销失衡。反观国外,包括优衣库在内的大型服装商都采用直营模式,而并非类似于我国的加盟体系。相对而言,直营模式下企业可以更加有效监控零售终端,信息反馈更加及时准确。

为了减轻库存压力,各地区的零售终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实现优化升级,包括网购。但从长期来看,解决高库存的根本途径还是要减少销售中间环节。只有如此,企业才能快速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通过调整生产环节,主动性地适应市场变化和需求。2013年各服装企业主要任务除了去库存化,更主要的是及时完成销售渠道改革,建立适合市场需求的营销渠道,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服装行业发展至今,企业转型升级也是一个难以忽略的课题。随着国内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部分中小企业只能被市场淘汰,而大型企业可以把厂房迁往东南亚或者我国中西部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此外,企业转型也应该更加注重高附加值,以及含设计成分更高的产品。

随着3D打印的兴起,及其在服装领域尝试性的应用,长远来看也将推动服装行业的转型升级。目前3D打印在服装行业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无缝针织方面,而且成衣效果所见即所得,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服装行业的成品水平。但由于其局限性,包括西服在内的大量正装目前还不能完全靠3D打印技术来实现。

从产业链来看,中国的服装原材料是能够和国际接轨的,包括原材料的供应都不比国际差。而国内企业的高端化路线之所以很难走出来,还是因为品牌建设不到位。“微笑曲线”的两端是设计和品牌,而这也正是国内服装企业所缺少的。

国内服装行业高端化路线,尤其是盲目性的高端化,也是行业转型升级需要克服的弊端。通过价格对比不难发现,国内衣服价格存在盲目虚高的现象。同样的品牌款式服装,国内价格会比国际价格高一倍甚至更多。

品牌服装企业走高端路线无可厚非,毕竟高端产品利润相对较高。但价格升高以后,势必面临消费群体的流失,尤其在当前中国,同样价格在欧洲或中国香港可以淘到更好的国际品牌服装,性价比会更高。国内部分服装品牌定价偏离市场消费实际,最终将影响行业正常发展。

国家城镇化政策的确立和逐步展开,对服装行业虽然没有直接利好,但在城镇化过程中,人工和地产成本上涨,居民收入也会提高,意味着国内三、四线城市的购买力提升,这些地区的消费增长将继续快于一、二线城市,纺织服装企业在上述地区的竞争也会增强,尽早实现布局的企业才能占领先机。

篇3

江苏服装教育与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由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国际服装节组委会主办,江苏省服装协会、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江苏服装教育与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在江苏服装产业面临转型、更加重视服装人才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下,各院校的教育家与服装行业的企业家们就服装行业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为话题,探讨服装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未来的方向和支撑点。就“面对新形势,传统的服装产业如何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面对挑战、整合资源,培育核心竞争力;如何根据生产要素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新要求,实现产业的创新、突破和发展优势;服装产业集群在新形势下如何寻求一种内生性的发展力量,塑造一种创新变局,提升产品的高附加值,寻求产业链的稳健延伸,提升企业与产业在全球市场下的优势竞争力”等问题进行交流研讨。与会的教育和实业两大领域的各方精英,将汇聚智慧,共同商讨、交流服装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式、新合作,使传统的服装产业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更加朝气蓬勃,同时促进纺织教育在优化人才培养、服务行业发展等方面实现历史的新超越。实业领域的专家就服装教育“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办好学校,办什么样的学校”这两个问题,从“如何提高纺织教育质量,如何提升办学理念和实际运作能力,如何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共赢”等多角度,为江苏纺织教育,同时也是为江苏纺织产业的持久健康发展,提出建议。以便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积极支持行业、企业参与纺织服装教育办学,鼓励和支持相关院校与行业、企业开展多形式、多途径、多层次的合作,不断增强院校对服装行业产业的服务能力,以及行业企业对服装教育的支援力度。

雅鹿・中国服装品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

雅鹿・中国服装品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将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学者、著名企业家就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品牌文化及营销传播创新路径、提升企业品牌竞争力、推动品牌建设的策略及措施等展开讨论,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服装品牌创新及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顾山-中国内衣产业调整提升高层论坛

“顾山-中国内衣产业调整提升高层论坛”,研讨中国内衣产业调整提升步骤的几个关键因素,为产业转型,管理升级进行有益的探索。

篇4

内需市场表现良好

金融危机对于国际纺织服装市场的影响巨大,直接影响到了中国服装行业,尤其是美国市场受金融危机冲击,市场消费形态、消费者消费意识改变,导致对服装的需求降低,以及中国对美国出口减少,但是内销仍然保持良好增长势头。

内销比重明显增加,服装行业经济指标呈现四个特点第一是企业平均利润和人均利润同比大幅提高第二是行业盈利能力继续回升,效益增长逆势而上;第三是行业营运能力比去年同期略有提高第四是利润增速昭示行业发展模式正在发生转型。目前,中国服装产业呈现出规模以上企业产量同比增长快、中小企业关停状态居多、人均效益明显提高的迹象,尽管企业人数与上半年同期相比下降11.34%,但平均利润率却增长了17.5%左右。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服装行业整体正在从规模扩张向效益扩张在转变,这种发展方式在核心竞争力转型的过程当中得到了体现。

优势企业率先赢得机会

一直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业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原料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方面,随着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和纺织品成本导向采购地转移,东南亚地区逐渐占领一定份额。于是,很多人就会认为;中国纺织服装业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可我们也会发现:以往向东南亚等成本比较低的地区转移的订单。目前正在向中国本地优势企业回流。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很多国外品牌最终发现,中国仍然是产业配套最完善、加工能力最完备的生产基地。比较优势不是静止的,随着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其技术装备、人员素质、创造力都在提升,劳动力成本不再是唯一优势。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讲,中国纺织服装业比较优势的空间比较大。

金融危机的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压力,服装行业正在面临一次“大洗牌”。面对竞争,优胜劣汰很自然就会出现,就如同2009年服装行业的兼并重组案例不断出现,最终形成的优势企业,发挥出各自的品牌、技术等优势,以此来提高和凸显品牌的价值,赢得更多的机会。

创意与转移两大行业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格局多元化的加速,以创新为驱动,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成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的时代命题,创意的竞争、文化的竞争、软实力的竞争,将决定未来时尚产业的制高点。自主品牌若想获得全新发展,再造辉煌,关键就是要抓住“第二产业链”。而这“第二产业链”,就是对包括文化、设计、咨询、视觉等一系列为品牌“软实力”的提升而服务的“创意力”的综合表述。

篇5

关键词;重人才;转机制;谋发展

当今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已成为各行各业抢争的“目标”,因此挖掘人才资源、培养湖南本土纺织服装类人才是本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任务。

一、湖南本土纺织服装类人才现状分析

1、与发达地区相比,湖南纺织服装业经济相对欠发达、缺乏人才成长的“硬条件”优势。一是湖南纺织服装企业绝大部分为民营企业资金不足,人们靠基本工资维持生计,投入不够、缺少长远发展规划,以致使大批人才涌向行政事业单位和发达地区,学非所用现象较为普遍,优秀人才难以留住。二是湖南纺织服装业没有行业优势,在对人才的优厚待遇、后勤保障、培养机制,收入分配上与其他行业相比存在不足,人才难以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专业和管理现有人才流失严重,而且在岗人员年龄趋于老化,学术带头人、专业技术型、管理型人才更是奇缺,人才的流失和断层制约了行业经济的发展,而待遇低又进一步导致人才的流失。2、观念理念不新,没有形成凝聚人才的“软环境”优势。一是观念陈旧、认识不足。片面认为纺织服装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没有科研项目又不搞发明创造,不需要什么高、精、能人才,表现在思维比较滞后,工作没有前瞻性“引才不愁”、“坐等人才上门”的思想根源蒂固,论资排辈、求全责备之风严重盛行,打击压制人才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在管理环节上仅仅停留在身份档案管理上,缺少感化人才的坦诚态度,没有取信于人才的公正严密的用人机制和赏罚分明的监督机制,更没有留住和吸引人才的收入分配机制,极大挫伤了优秀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在政策上缺乏连续性,人才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工资待遇都难以兑现,使之无法安心工作,一些专业人才不堪忍受被压抑的现状,以考研、调动、停薪留职等为由,纷纷跳槽出走。一些部门人才短缺,一些有能力有经验的人才不到退休年龄提前脱岗,在职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现象普遍存在,人才一旦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成长。因此良好的环境是吸引留住人才的关键。3、结构不合理。缺少人才成长的“催化剂”优势。合理的人才结构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并成为提高人们工作积极性和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湖南纺织服装行业产品大多为粗加工类产品,结构单一,缺乏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对管理技术人才要求不是很高,有重生产轻销售现象,致使产品在外销中屡屡受制于中介商贩,从而影响准确地把握市场变化的预见性和扩大生产的积极性,抑制了经济的发展,而与之匹配的人才结构调整尚未完全合拍,出现了失调现象,从专业能力看,传统专业人才多、高新的技术人才少,继承性人才多,创造性人才少,单功能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从学历层次看,出现明显的层次低移现象,研究生冷,本科生冷,专科生热,中专生热,高学历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度大,企业普遍反映养不起留不住高学历人才,因此干脆不进;从人才分布上看由于纺织服装企业形成人才专业结构不合理,致使大批人才学非所用,出现了“骏马犁田不如牛,坚车渡河不如舟”的局面。

二、培养解决湖南本土纺织服装类人才需求的对策和建议

1、创新机制,营造“广纳招贤人尽其才”的人才发展新环境。一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变人才引进为智力引进,实行带项目带岗位定向引进,通过兼职讲学入股合作等流动方式引进人才。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要通过实施人才工程选拔一批中青年优秀人才重点滚动式培养,注重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最大限度地把握人才的潜力。三是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以用好人才、用强人才为目的,创新用人机制,实行优胜劣汰人才评价和分配激励等制度,大力推行竞争上岗,聘任制、公示制、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篇6

2012年3月,来自中国纺织行业的代表、委员齐聚两会,针对纺织服装行业如今面临最突出的困难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集中对减轻企业税赋、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企业用工问题,以及如何借助政府之力创新发展等问题提出建议。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国家将纺织工业定位为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这三个定位非常准确,是国家充分考虑到纺织工业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而做出的,它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今,我们要更好地从这三个角度来审视行业的发展。纺织服装行业是一个市场化程度相当高的行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但同时该行业9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国家必须给包括中小企业,甚至微型在内的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实现真正的公平竞争。

今年开春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派出8个综合调研组,赶赴国内7个省30多个集群的100多家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此次调研显示,2012年纺织服装行业开局基本平稳,但是影响行业安全平稳运行的隐患依然存在,特别是一些小微企业、出口加工型企业的经营压力较往年较大。

因此,今年全国“两会”,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是我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纺织服装行业中小微企业居多,其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长期存在。国家商业银行不愿意从事风险大、成本高的中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使得部分这类企业在发展中由于贷不了款,导致资金链断裂企业倒闭。

就2011年来看,国内货币政策紧缩,企业贷款更加困难,流动资金紧张,成为其面临的首要风险。2011年10月,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拓宽小微型企业融资渠道的政策措施,包括商业银行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禁止商业银行对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等,但是落实效果在纺织行业中尚不明显。因此,行业要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相关问题,为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转型升级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体制、机制建设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对于目前国家比较重视对小微企业的支持。我认为,小型微型企业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是企业家创业成长的主要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小微企业不仅是纺织服装行业就业的主要渠道,其健康发展同时推动着全行业的平稳健康运行,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在税收方面,国家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将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等。从今年1月1日起,国家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这些措施对小微企业而言,都是利好的,行业将积极观察其效果的发挥。

除了国家政策支持外,就纺织服装行业自身而言,在新一轮转型升级的调整中,各企业要明确好自身定位,行业将进一步推动做大做强自主品牌的龙头企业,支持小微企业做精做特做专。小微企业要积极为龙头企业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克服各种困难,共同行业的实现转型升级。

减税收 融资难

2012年3月,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出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纺织界的代表们对此深表赞同。长期以来,纺织企业尤其是小型微型企业在“融资难”的困境中艰难生存。而近一两年多重因素叠加又使得融资成本迅速上升,“融资贵”成为行业内众多企业面临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今年两会上,纺织界代表们根据行业特点及企业经验,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

建议政府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首先要在税收政策上向小微企业倾斜;同时地方政府可以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扶持和宽松的环境,如创业期内免收税费、提供无抵押担保贷款等,从而降低小微企业运行成本,促其发展、带动就业。

其次,小额贷款银行可以专门设立面向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现在许多金融机构都推出了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在信贷额度、存贷比管理等方面,实行定向倾斜和宽松,帮助小微企业缓解资金周转压力。

第三,从根本上提高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行业龙头企业可以为小微企业提高一定的创新和技术支持。例如波司登发展30多年来,不仅带动了本地区的服装集群地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包装、染织、面料、辅料、羽毛以及终端销售等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壮大。

小型微型企业目前仍然很难取得银行授信。即便取得银行授信融资,综合融资成本贷款平均利率也高达13%~18%,而民间借贷利率更高。众多坚持实体经济生存发展的小企业,资本利润率只有5%以下。因此,建议尽快明确落实扶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专项资金供给问题。通过供给与优质服务,实现借贷利率大幅下降,解决“融资贵”的问题。同时加快金融改革开放步伐。支持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专项性、区域性小型金融机构,如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融资性担保公司、创投机构、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和民间借贷服务机构等,扩大融资渠道,解决融资难。

现在国产服装价格比国外很多服装贵,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税收太高。国内服装生产、流通、消费等多环节征税,加起来税率总额超过30%,比如雅戈尔为一件售价600元的衬衫缴纳的各项税金就达到100元以上。如此循环下来,消费者买不起、不愿买的现象突出,内需扩大受到阻碍。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有出口退税,投资可通过一些方式进行抵扣,但消费税收没有优惠,希望国家能够考虑到企业和消费者的实际情况。

当前,银行利润逐年攀升,中小企业融资却越来越难。在目前由央行确定存贷款利率的情况下,为保证银行的赢利状况,存贷款利差维持了较高的水平。而银行对大企业放款成本低、收益高,对中小企业放款成本高、收益低,因此对企业贷款条件标准多以大中型企业为对象制定,小企业能达标的极少。长期利率管制维持了银行业的垄断利润,造成银行为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动力不足。因此,我建议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让中小企业贷款成为银行资产业务的增长点。

产业创新

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谈到产业创新。他认为,创新应该是成为推动纺织强国事业的灵魂和动力,围绕这个核心结合我们自身实际,这个创新应该涵盖到并且扩张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当然也包括自身观念的创新,这是一项全面的相互关联和十分务实的系统性的工作。

针对加大碳纤维产业国家战略层面上的推动力问题,我的建议有:

1、进一步加大对碳纤维产业扶持力度,对国内优势的、已规模化的碳纤维生产企业给予特别支持,如直接资金支持、电力补贴、税收、人才引进等优惠待遇。

2、为抵制国外碳纤维企业的恶意低价竞销行为,应提高碳纤维进口关税,保护国内碳纤维市场健康发展。

3、由碳纤维行业领头企业自建研发实验中心,国家放宽设立审批门槛并给予专项运作资金扶持,在碳纤维原丝和碳丝的制备、结构形态、性能相关性等领域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突破制约产业快速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技术问题。

4、制定碳纤维有序发展的产业政策,对当前行业内规模大小不一,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做大做强,又难以整合的企业合理进行引导。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在行动上有具体体现,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完全有能力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在全国中小学校推广普及国产芯片低成本计算机,同时也支持中小企业坚定地走技术创新之路,增强核心竞争力,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奠定坚实基础。

为此,我提出建议:在市场竞争中,政府要发挥应有的作用,该出手时就出手,按照对等原则,对于外国政府对我国企业产品采购限制或保护措施的,予以同等对待,支持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竞争,采取多种手段给力我国企业,这方面政府决不可缺位。

国内现有的纺织服装企业中,仍多以定牌、贴牌为主,自主品牌只占10%左右。一方面,国际品牌利用它的知名度和资金优势,不断抢占中国市场,尽管出现了虐工、产品质量不合格等问题,但继续保持着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国内自主品牌却面临着资金紧张、产品被仿冒、进场费用高等困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在与国际品牌的博弈中,仅仅因为商场不同的进场条件,自主品牌就正在变得越来越少。前者利润高进场费低甚至不用交进场费,后者利润低但必须缴纳高额的进场费。我国创建自主品牌的纺织服装企业日渐增多,但自主品牌的生存发展环境却不容乐观。

对此,我建议:一是政府出台新的财政补贴、税收、投融资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和其他配套政策,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建设自主品牌;二是尽快出台相关规定,破解像收取高额进场费等阻碍自主品牌发展的难题,调控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利润分配格局,规范市场公平竞争,营造自主品牌的良好生态环境;三是加大对自主品牌的宣传力度,大力倡导自主服装品牌消费,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服装自主品牌、争创品牌、营销品牌、消费品牌、保护品牌的良好氛围。

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单靠学校或企业很难深入下去。现在科研院所开发的新型纤维很多,但形成市场化的不多。竹纤维算是比较成功的一个,已运用在服装、家纺等多个类别,产量也在日渐扩大,但竹纤维的研发从2003、2004年就开始了,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推广了这么长时间才取得今天的业绩,所以说一个新成果的产业化需要市场的长期培育,工艺的成熟同样也需要一个过程。然而,现在科技成果的转化有不少短期行为,还没有达到成熟的曲线就夭折了。因此,需要政府出资或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推进产学研合作,使科技成果产业化能持续下去,而不是让大量成果进入仓储或只是停留在报告上。

用工荒 就业难

进入3月以来,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新一轮“用工警报”频频拉响。从“用工慌”到“用工荒”,一年之内劳动力市场供求发生彻底逆转。计划不如变化快,年前计划年后改,这是不少企业所没有料到的。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用工吃紧的不仅是珠三角、长三角,在山东、安徽、河北等地“用工荒”也在迅速蔓延。综合各地情况来看,缺工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建筑装饰、电子电器、玩具、小型制鞋、五金、纸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许多企业因为缺工导致断产停工,新一轮的“用工荒”使诸多企业陷入困境。

长期以来,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各地方并未对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进行过合理的规划。80后、90后、农二代不愿意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人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廉价的报酬和卑微的社会地位。社会资源和话语权总向“精英人士”倾斜,普通产业工人却一再被忽视,他们为整个经济发展付出许多,却换来彷徨和等待……

我今年的提案有一个与培养技术人才有关。目前纺织行业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培养专业人才对行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希望能够提高技术工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在欧洲,尤其是德国,技术工人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很高,有些堪比教授、专家、工程师,而我国则不一样。首先,从观念上,有很多市民,包括独生子女的家长,认为子女干技术活不是很体面的事,想方设法让他们从事金融、证券等职业。在社会上,技术工人总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像裁缝前面还要加个“小”字,小裁缝连对象都不好找。其次,技术工人的收入也不是很高。政府应该在政策导向上鼓励多出高级技师和专业人才,让他们受到尊重。好的裁缝对于服装行业来说是很缺乏的。我们公司从纺织服装院校招聘的大学生,通常只会画图,不会做衣服,这是很大的问题。一个优秀的裁缝要拥有很高的技能,从量体裁衣到打板、试样、制作,整个过程都要由他一个人来完成。现在服装行业每年都评比优秀设计师,希望也能举办类似的裁缝评比活动,每年评出30~50个,甚至100个服装大师,以此促进对这类人才的培养。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已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一个畸形的社会现象,须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对此,我的建议是: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国家宏观教育计划的前提下,政府要主导职业教育类型的分布,对市场需求大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专业,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鼓励其发展。

2、提高企业现代化生产程度。国家要采取更有效措施,鼓励企业科技进步,管理升级和效益增长,坚决限制和淘汰低能高耗、污染严重的企业,以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改善就业环境。

篇7

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市重要的优势传统产业。近年来,随着纺织企业改制搬迁步伐加快和服装企业的快速崛起,纺织服装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目前,我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女裤生产、加工、流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男裤生产基地之一,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但也存在产业布局较散,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较低,品牌影响力不大等突出问题。加快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有利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稳定;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为先导,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推进产品高端化为重点,以建设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推进技术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现有棉纺、裤业及商贸优势,加快延伸产业链,培育纺织服装创意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产品品牌,坚持纺织服装生产和市场联动,在更大区域、更高层次上发挥*纺织服装生产和市场的集群优势和集散能力,建设一流的纺织服装产业园,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健康发展,把*打造成现代化的中原纺织服装城以及全国著名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

(二)总体目标。到2015年,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速30%以上;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10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30家以上;创国家名牌或驰名商标3-5个;培育或引进上市企业5-6家;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把我市建设成为创新能力强、产业集聚程度高、协作配套功能全,集设计、生产、营销、信息为一体的现代化的中原纺织服装名城以及全国著名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

三、加强产业规划引导

(一)加快出台和实施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明确的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主要措施、扶持政策和保障机制,认真抓好组织实施,促进纺织服装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编制重点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结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集聚区所在小城镇发展规划,加强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规划和区域环评工作。引导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合理确定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产业重点和发展目标,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向重点产业集聚区集中。

(三)积极做好重点纺织服装企业发展规划。支持重点纺织服装企业做好发展规划,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确定技术创新重点,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快营销体系建设,提升产品档次,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生产规模,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一)鼓励企业进行项目建设。对在我市新建的总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纺织服装生产项目或工商注册在我市的纺织服装企业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项目竣工投产后,经审核,财政按其生产或工艺设备(包括自制设备)投资额的5%给予补助,最高限额为1000万元。

(二)鼓励企业进行节能改造。对企业节能技改项目,按照设备投资额的12%给予补贴;对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广项目,按照其项目达产后实际节能效益的10%给予补助。

(三)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对企业建立的、经过国家、省和市有关部门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研究中心等),市财政分别给予100万元、60万元、3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补贴,同一级别不重复补贴。

(四)支持企业新产品开发。鼓励科研院所以各种形式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支持企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产品开发、营销能力。每年组织对纺织企业新开发的花色品种进行评审,对企业开发经认定的单项新产品,自认定之日起12个月内完成销售收入达到300万元以上的,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五)加快培育纺织服装创意产业。培育和建设国内一流的纺织服装创意产业基地,形成纺织服装创意产业链。支持纺织服装院校毕业生和其他专业人才到创意产业基地自主创业。加快引进高端人才,对经国家权威机构认定的服装设计师,以个人或公司名义在*注册并实质性运行的,市政府给予一次性30万元补贴;贷款300万元之内的,给予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贴息。

(六)组织开展行业“技能比武”活动。每年在*市范围内评选纺织服装行业“十佳设计师”和“百佳技工”,对获奖者分别给予1万元、3千元的奖励。

(七)建立产业公共研发、培训、质监中心。按照市场导向、资源共享、开放管理,低标准收费原则,支持建立*市服装设计研发、服装技术培训和服装质量监控“三个中心”,通过运作,尽快成为国家级和省级中心,扩大*纺织服装产业的影响力。

(八)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支持我市纺织服装院校培养纺织服装专业设计人才和管理人才;鼓励办学条件较好的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纺织服装专业,开展纺织服装生产、流通、经营方面的职业培训;整合现有纺织服装院校资源,形成较完善的*纺织服装产业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技校分层次的人才培养培训体制机制,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支持纺织服装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落户我市,相关政策按照*市人民政府《*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执行。

五、增强产业品牌效应

(一)强化品牌意识。引导企业研发并投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高附加值和较强市场潜力的知名品牌产品。鼓励同类型企业在技术、工艺、款式、性能、品种等方面开展差异化竞争,加快纺织服装产品向高端发展。

(二)鼓励企业争创名牌。每年支持组织评选“*十大服装品牌”,获选品牌进行表彰并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鼓励企业申报省级、国家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对获得省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40万元;对获得国家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

(三)支持企业参加各类展会。鼓励本市服装生产企业和品牌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的服装展会,对参展企业给予不超过70%的参展费用补贴。对省市政府组织的专业性展会,经政府批准,参展费用可全额补贴。

(四)积极组织纺织服装推介活动。每年至少举办一次高水平的“*纺织服装博览会”。组织开展“*裤业万里行”活动,积极承办“中国裤业设计大赛”、“中国女裤流行趋势会”等大型赛事,提升*纺织服装城的地位。

(五)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在中央级新闻媒体宣传*服装整体形象。鼓励企业在中央级新闻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在省市新闻媒体开设专题节目和专栏,扩大影响,提高市场占有率,对于在中央一级媒体做产品广告的纺织服装企业,按照广告费的1%予以补贴,每户每年补贴额不超过300万元。市级新闻媒体要加大名牌产品宣传力度,在播出时段、版面位置等方面优先安排,并在收费上实行优惠。在全市主干道、车站以及市区主要公共活动场所,开设名牌服装创业广告宣传牌。建立“中国裤业网”、编办《中国裤业》杂志,向国内外宣传*服装企业和品牌。争取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将“中国裤业之都”牌子授予我市,树立*纺织服装整体形象。

(六)加快纺织服装文化产业发展。充分挖掘*纺织的文化底蕴,建设*纺织服装文化广场和展览馆,组建*市纺织服装产业模特队,评选*纺织服装产业形象大使,带动纺织服装文化产业发展。

六、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一)加快重点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发展。加快建设重点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扩大规模,错位发展,走特色化经营之路。

(二)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鼓励纺织服装加工企业进园区生产加工,有目的引进大型纺织服装加工企业进园区搞规模化生产,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三)积极引进国内外名牌企业入园。鼓励国内外名牌服装生产企业、著名设计师到服装产业园区落户,来我市设立总部、地区总部、研发设计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和投资办厂。对投资大、影响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或企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予以重点支持。

(四)构建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加快染整行业发展,尽快形成“棉(化纤)-纱-布-染整-面料-服装”完整的产业链条,拉长服装产业链,形成服装、服饰、鞋帽、箱包等系列化配套产品,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和综合竞争力。

(五)促进纺织服装链条企业的合作。定期召开纺织服装链条企业对接会,促进环节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我市服装企业使用*纺织产品作面料。

七、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一)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加快纺织企业的改制重组和搬迁步伐,大力振兴纺织行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生产经营活动;引导和支持纺织服装企业进行联合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迅速壮大企业规模。

(二)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交通物流优势、成本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平台建设,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纺织服装企业和项目向我市转移,进一步壮大纺织服装产业总量。

(三)培育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鼓励服装企业扩大规模,支持企业快速发展。每年对服装企业纳税金额达到100万元以上且纳税金额增速列前五名的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25万元、20万元、15万元、10万元的奖励;对年纳税金额达到200万元以上且纳税金额列前五名的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25万元、20万元、15万元、10万元的奖励(与政府同类其他奖励不重复执行)。

八、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加大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每年设立3000万元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二)组织产销对接活动。组织纺织服装生产企业、采购商、经营商开展产销对接活动,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产销环境。

(三)保障产业发展用地。对重点纺织服装企业建设用地实行“绿色通道”审批制度。对发展潜力大的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或项目,除优先保证建设用地外,减免项目建设过程中市本级及以下行政事业性收费。

(四)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入驻园区的纺织服装企业,在融资方面为企业提供便利条件。定期召开银企洽谈会,协调金融单位加大对纺织服装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五)建立投融资平台。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各类投资者组建纺织服装产业担保机构和企业创业资本、创业投资公司,支持和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支持纺织服装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集合债券、信托计划等方式多渠道融资,形成良好的融资环境。

(六)开展产业发展信息服务。建立纺织服装行业统计和信息制度,及时掌握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状况,分析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时向企业和社会,引导纺织服装产业健康发展。

九、强化组织推动

篇8

持续推进行业企业开展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并通过“负责任”生产工作机制向全球供应链推介优秀纺织服装企业,引导供应链各利益相关方关注产品本身的同时认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责任表现。

就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案,为政府、企业等利益相关方提供政策和管理建议。2012到2013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就“企业沟通与申诉机制”以及“中国制造业的区域转移及其对社会责任的影响”开展了专项调研,并了调研报告。

2012年以来,中纺联与国际劳工组织、BSCI以及江西省和山西省的地方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开展了多次社会责任培训,总计培训参与者超过1000人。4)社会责任跨界行动。这主要包括跨越社会责任体系的体系合作以及跨越行业的社会责任共建行动。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来自全球各地的包括BSCI、SA8000、WRAP和Solidaridad等社会责任体系开展了促进体系间合作的多利益相关方咨议项目,以期强化社会责任体系之间的一致性,减少重复工作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压力;社会责任跨行业共建方面,2011年初到2013年初,中纺联不仅帮助电子信息行业建立了电子信息行业的社会责任工作机制,还协助其起草完成和了电子信息行业的社会责任指南和《优秀实践案例集》。

“美丽中国正当其时,社会责任各有其所,中国梦想必将实现”。

“纺织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报告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着意开展的一种更加集约化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实践,目的是在更加宏观和超然的层面上为利益相关方提供行业可持续发展信息,以使各方充分了解行业发展条件,理解行业发展路径,最终协助化解行业发展挑战。陈会长指出,产业集群的社会责任报告能够从产业和区域两个维度上披露可持续发展信息,因此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优势。

首先,产业集群报告能够大幅提高可持续发展信息的覆盖面。其次,产业集群报告充分展现了当地政府主动直面可持续发展挑战,积极接受利益相关方监督和建议的勇气,这将为当地塑造一个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最后,此次产业集群社会责任报告,能够对其它产业集群产生带动作用。此次社会责任的七个集群,仅是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产业192家产业集群地中的很小的一部分,希望其它集群能够积极跟进,共同推进行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广度和深度。

在2013年8月28日举行的“2013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暨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报告联合会”上,西樵镇副镇长关海权与众多产业集群代表分享了西樵发挥社会责任的经验。

广东省佛山市西樵镇有800多家纺织企业,主要生产高档服装面料,是中国华南地区最大的服装面料生产基地。因为靠近广东省最大的水源地——西江,西樵镇的环保压力特别大。西樵镇副镇长关海权举例:按照我国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城市污水的COD值不得超过100mg/L,但是广东省给西樵的“硬性指标”是不超过60mg/L。

为了达到这个要求,西樵镇在纺织园区内建起了中央污水处理厂,将所有纺织企业的污水统一汇入该厂进行处理。“这个处理厂的效果非常好,”关海权骄傲地说,“一方面,园区内所有的污水排放实现了100%的达标;另一方面,企业的后顾之忧解除了,生产经营的压力减轻了。”

现在不光西樵本地的企业希望推行循环经济、降低能耗,他们的合作方、客户也有类似的要求。“许多国际大客户在合作项目的谈判阶段要求考察工厂的生产环境,或者中方提供有关社会责任的信息。因此,从促进本地产业发展的角度讲,政府也要积极参与、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履行社会责任。”关海权说。

在社会责任年会上,七家产业集群联合了其首份社会责任报告,包括: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福建省石狮市、中国女装名镇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中国面料名镇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中国丝绸名镇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中国经编名镇浙江省海宁经编产业园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以及中国织造名镇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根据保守估计,这七个产业集群的报告涵盖了4000亿元以上的纺织服装业产值,超过18000家纺织服装企业,以及约70万纺织服装行业员工。

多家产业集群地政府人员一致认为,产业集群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当集群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应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建设,反哺当地群众”。

苏州吴江区盛泽镇副书记钟永林从盛泽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政府应高度重视产业发展规划,特别是涉及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土地、人口等多方面的因素。“盛泽有40万人口,但本地人口只有13万,其他大量的是外来务工人员。那么政府就要重视这些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要不断建学校,投入教师资源。其他社会管理方面比如公安、城管等也要不断地投入资源,这些都是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的时候对社会做出的承诺。”钟永林说。

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范浩毅向参会者分享了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积累的做法。“为了让职工和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幸福生活,我们园区在教育、文化方面的投入力度很大,每年都举办文化节;园区还认真落实平安建设、安全生产,杜绝事故隐患;为了服务新居民,专门开放了一些公共服务的平台。”这些都为营造和谐的园区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

而在会上,纺织产业集群地政府的代表们互相交流,就集群地政府如何引领行业履行社会责任达成了不少共识。例如,政府可以在政策层面制定措施,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土地资源紧张的背景下,可以通过税收等政策鼓励土地集约利用,鼓励企业用地向高层空间发展;为了保护水资源,可以对实行中水再利用的企业进行奖励等等。另外,政府还应该引导企业提升对社会责任的认识,重视创新对于产业的促进作用,引导公众舆论加强监督等。

徐莹在爱慕已经工作17年了,这期间,她分别在总经办、行政部、销售部、制造部和采购中心等部门工作,如今,她已经是爱慕采购中心和生产中心的负责人。

“爱慕给我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内部流动平台和广阔的成长空间,让我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孩成长为一名职业经理人,很荣幸成为爱慕一家人的一份子。” 徐莹口中的“爱慕一家人”,是爱慕人文理念的集中表达。

“爱慕是一个由员工、顾客、合作方及朋友组成的大家庭。”爱慕集团董事长张荣明在社会责任报告会上这样说,这也是爱慕首次社会责任报告。

篇9

关键词:产业集群 纺织服装 人力资源 转型升级

一、问题的提出

1.1 浙江纺织服装业介绍

据浙江省统计年鉴(2009)相关数据,纺织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已经从2005年的2938.85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4482.06亿元,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955.72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1445.71亿元(见图1)。从出口商品情况来看,服装及衣着附件的出口值从2005年的13331815万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2157999万美元,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的出口额从2005年的1111110万美元增长到2008年2066532万美元(见表1)。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生产规模从1995年起一直位居全国第二,出口总额到2002年年末上升到全国同行业第二位。浙江省的服装产业已呈现块状聚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西服、衬衫、女装、童装、休闲装以及领带等的内外销专业化生产区域。

据浙江省经信委调查:2008年,浙江省有总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312个,共实现销售收入2.81万亿元,出货值6122.54亿元,;从业人员831.04万人,生产单位有27.4万个,分别占全省的54%、62%、56%和30%。从产值规模看,行业内块状经济最大的是纺织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分别为5723亿元和3146亿元。

综上所述,纺织服装业已成为浙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纺织服装业集群已成为浙江省最重要的集群之一。

图1 纺织服装产业工业总产值情况

表1 出口主要商品情况中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情况 单位:万美元

1.2浙江纺织服装业面临的主要外部挑战

自从2008年以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纺织服装产业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大幅度下滑,对于依靠低劳动力成本发展的浙江纺织服装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浙江的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附加值低,缺少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在对外的竞争中是以量取胜,因此浙江纺织服装业现有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充分保证其竞争力,纺织服装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从外部环境而言,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正面临以下若干因素的影响。

(1)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仍在不断蔓延和加深,全球消费信心遭受重创。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不断加深,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对浙江省服装业出口的影响日益明显。2009年1~2月,浙江省服装出口总额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2.4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形势下,国内需求已成为拉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从2009 年开始,国内服装市场将展开激烈的市场争夺战。

(2)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纺织服装业作为对外依存度极高的行业,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比较敏感,尤其是行业内大量存在的中小纺企,由于缺乏议价能力,所能容忍的升值幅度较小,人民币升值相对提高了我国纺织服装的成本和报价,从而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低价竞争优势,出口将受到一定的抑制。部分议价能力强的企业将能通过提价转移部分升值压力,而无竞争力的企业将会率先受到冲击。

(3)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

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过去大多数中小企业凭借低劳动成本优势取胜,随着熟练劳动力的日趋紧张和物价的上涨,这个压力越来越显现出来。从2004年开始,浙江省服装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每年都以10%以上增幅向上递增。《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进一步加速了服装行业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调查发现,浙江省服装行业贯彻《新劳动合同法》后,用工成本增加幅度在28%~30%之间。2008年,浙江省服装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0274元,按1000人的中等规模企业计算,将新增年劳动力成本600万元,劳动密集型的服装行业在廉价劳动力方面已经失去了竞争优势。尽管近几年来服装行业职工工资逐年增加,但“劳工荒”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成为困扰浙江省服装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4)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

原材料棉花价格上涨。一方面,受累于2008年的棉价低迷等原因,棉农种植信心受挫,种植面积减少。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的棉花产量是640万吨,比2008年减产110万吨,下降幅度近15%。另一方面,去年新疆等棉花主产区由于气候灾害等原因减产近四分之一,进一步加剧了供求失衡的矛盾。同时,国际棉价也处于上升通道,而印度等棉花出口大国暂停了棉花出口,棉花价格短期内难以回落。因此,企业的成本不断加大,利润越来越薄。

(5)土地等资源制约的影响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浙江省内最适合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的地理区域(杭州、湖州、绍兴、宁波、嘉兴、温州)已基本利用,适合产业规模扩大及产业转移所需要的新区域空间明显不足。能源方面,浙江省内基本无煤炭、石油生产,几乎100%依靠外省调入或进口;电力供应紧张,部分地区水资源短欠,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产业的发展。

纵观以上存在的问题,在当前的形势下,纺织服装业正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巨大压力。

二、解决挑战的方向――转型升级

一方面,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存在一定程度的供求结构性矛盾,产业结构失衡,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三高一低”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我国的纺织服装业总体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即更多的扮演“中国制造”的角色,而产业链两端的研发、设计和营销主要由发达国家来完成。中国的这种制造环节的暂时优势的可复制性很强。随着劳动力成本和各种相关成本的上身,中国的劳动力等各项资源的优势将会逐步弱化,这种模式很容易被印度、越南等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取代。

从国际纺织服装业的发展规律来看,美国北卡大学Peter Kilduff 教授,将纺织产业的发展过程归纳为5个发展阶段:维生阶段、起飞快速增长阶段、多样化和整合阶段、大规模生产向高附加值转化阶段以及创意整合阶段。从这一规律来比较,我国目前处在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之间。在这个阶段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

提升产业的技术含量既包括以技术装备为代表的硬件方面的代表,也包括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软件方面的代表。以技术装备而言 ,浙江纺织服装产业技术装备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甚大。国际上棉纺织行业精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等先进工艺设备的占有率已分别达到50%和90%,而浙江仅占20%和30%;纺机无梭比率国际上已达到80%以上,浙江省仅为38.5%,高附加值的差别化纤产品国际上已超过40%,浙江仅为20%;印染后整理的技术水平更为落后,导致面料的色差、色牢度较低、手感不好。

人力资源作为产业集群提升和发展的关键要素。目前,浙江纺织服装行业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直接影响着该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现为产品开发方面。服装设计水平与世界水平差距很大,丝绸及其相关产品开发难以深化;其次,产业上下游产品,诸如面料开发、印染后整理技术难以突破;再次,相关支撑产业,比如纺织机械产品开发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最后,熟悉WTO规则,精通专业化经济管理人才缺乏。因此,人力资源在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中担任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指引着产业集群的转型和升级,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浙江纺织服装业的人力资源现状

目前浙江省的纺织服装业整体层次不高,大多属于低技术,贴牌代工生产,具有较高科技创新实力的纺织服装企业比较少。根据对全省三地(宁波、杭州、湖州)40多家企业纺织服装企业的抽样调查发现,在企业员工文化水平的构成比例中,高中、初中及以下的员工比例占据了绝大多数,而本科、大专文化水平的人员占据的比例并不高,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学历为研究生及以上的人员从事的是中高层管理工作,可以看出企业已经开始重视高学历人才的引进(见表2)。

表2 参与调查企业员工文化水平汇总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员工绝大多数并不是来自本地区,跨市、跨省的员工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见表3)。企业的员工多来自于外省,企业主要为了降低劳动成本的考虑。

表3员工地域来源分析

在对企业人力资源中培训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一般技术人员的培训时长在一周以内的占到了73.17%,10天以内的占到了19.51%,半月以内十天以上的比例仅占7.32%。而培训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在1%以内的为61.54%,1%~3%之间的占38.46%。

在对企业的薪酬考核及人才机制的调查中我们发现,92%的企业推行的绩效考核主要是为了发放奖金和工资,只有5%左右的企业是为了改进绩效以及晋升。

四、基于人力资源的浙江纺织服装业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目前,浙江产业集群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巨大压力,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一般而言,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产业由低技术、低附加值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化的演变趋势。以制造业为例,至少隐含三方面内容:(1)生产要素密集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劳动密集一资本密集一技术密集一知识密集”的发展态势;(2)高加工度化,产业加工过程不断延续,产业链拉长,产品附加值主要来自于精密加工和系统集成;(3)重化工业化,在工业化过程中重化工业比重在轻重工业结构中呈持续上升的趋势(李建中,2009)。针对浙江的纺织服装业,我们认为需要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拉长产业链,同时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德鲁克认为,“所谓企业管理最终就是人力管理;人力管理就是企业管理的代名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实现产业集群的转型和升级、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 “人”的问题。基于波特有关产业竞争力的四个基本要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同业竞争)和两个辅助条件(政府和机会)。我们认为基于人力资源的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生产要素 ―― 加强员工培训

人力资本既然是一种资本,它的增长是一种积累的过程,而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必然也需要相关的投资(李悦,2006)。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努力,员工的技能和操作,管理水平的好坏对于企业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我们进行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在我们调研的纺织服装企业中,超过百分之60%的企业没有对员工进行过培训,大多是招收熟练工,招收那些能及时上岗操作的工人。因此,目前企业急需要加大针对管理人员和一般蓝领操作员工的培训投入,培养一批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管理人员以及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基层员工。

(2)需求条件 ――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纺织服装企业要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纺织服装的设计人才,品牌推广以及营销人才,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品的销售主要是以买方市场为根据,顾客的需求日益多样、丰富。那么,在人力资源方面,就需要管理有相当敏锐的市场嗅觉,把握市场的脉搏,洞察市场的需求和潜在的市场。企业家及管理人员要根据市场的方向,及时调整生产策略。所以,在必要的时候,企业可以引进一些具有丰富市场经验的管理人才,紧跟市场步伐,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创造市场,引导消费者购买。

(3)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 ―― 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与升级

在本文的前面论述中,我们已经详细提到了浙江纺织服装产业的生产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低,利润微薄。所以,企业要注意培养与上下游产业相配套的人力资源,如原材料的采购,物流的问题,与经销商的合作,企业产品展览等。企业要加强对这方面的人员引进以及培训的投入。

(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 ―― 提升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纺织服装主要是在制造这一环节,复制性很容易,企业间的竞争就显得异常的激烈。企业间如果一味的以压低价格来出售产品的话,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压低了盈利的空间,市场环境也变得更加的恶劣。因此,提升企业自有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创品牌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之一,企业要在对产品附加值的挖掘上狠下功夫,不可被眼前暂时的利益所迷惑。纺织服装企业在产品质量、品质保证的情况下,进行企业产品的宣传,提高在纺织服装行业内的知名度,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5)政府 ―― 引导、监管

政府要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完善制度建设,防止企业间的恶意竞争,确保纺织服装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且浙江省应该开展人才引进计划,政府对引进高素质人才要进一步加大鼓励力度,一方面让企业看到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另一方面也使企业摆脱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拉近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避免企业的闭门造车,在发展的过程中走弯路。

(6)机会 ―― 建立现代管理机制

目前,浙江的制造业存在着“一流的装备、二流的工艺、三流的工人”的现象。而且,对于企业人员等各项资源的配置不是很合理,企业经营管理流程也不是很规范。因此,顺应时展趋势,将现代的管理理念带到管理中去,将现代科技技术融入到纺织服装产业中去,有利于提高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实现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发展要紧跟时代的趋势,企业的运行机制、制度也要适时更新,完善。

五、结束语

目前,浙江产业集群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巨大压力,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具体途径有许多。本研究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研究浙江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路径,讨论人力资本提升对于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现实意义。

人力资源作为产业集群创新和提升的不可或缺因素,对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知识经济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加快人力资源的建设和管理,显得更加紧迫而必要。

参考文献:

[1]周建迪,韩礼成.浙江服装产业发展与提升竞争力研究分析[J]. 现代纺织技术, 2009(5): 53-56.

[2]郑健壮,叶峥.基于资源观的产业集群政策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3]受累人民币升值多数纺企欲提价[EB/0L].省略ga.省略/news/View.asp?NewsID=26393.

[4]棉花价格暴涨纺织行业陷困境[EB/0L].biz.省略/05biz/system/2010/09/26/016957816.shtml.

[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产业发展报告: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优先升级研究[R],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6]全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专题报告会暨示范区试点动员会嘉宾访谈之二[EB/0L]. sznews.省略/sznews/system/2009/07/31/011313822.shtml .

[7]李建中.关于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的几个问题[J].浙江经济, 2009(4): 25-27.

篇10

乍一看,感觉婴童网购产品又摊上事儿了,抽查居然有近半不合格。再查看一下出口问题产品的召回案例,不难发现,这五项不合格指标的“贡献”同样位居前五名。

类似这样不合格率占到将近一半的抽查结果,近年来并不多见。但是类似纤维含量不准确、新穿的衣服纽扣掉了、局部脱线这些问题,不仅是童装,成人服装同样常见。而这些问题对于生产企业来说,车缝针数、紧固纽扣的针数稍微多来那么几下就能避免不合格产品的出现,毫无技术难度。但是,就因为这点问题,变成不合格产品,不仅涉事企业或品牌遭遇消费信任危机,报道刊发后,在公众心目中更对整个行业形成了负面心理。

作为纺织服装媒体从业者,多年来,也有一项被嘱托频率最高的任务:多些正面报道,树立行业的正面形象。可见,全行业都意识到社会形象和公信力的重要性。社会形象和公信力是行业发展过程中,获得包括政策、资金、人才等社会资源的重要条件。

多年来,《纺织服装周刊》为行业化解社会误解做了大量工作。如《纺织污水排放板子该打谁?专家为纺织印染鸣不平!》、《“你穿的每一条牛仔裤都在毁灭我们的未来”,对于此文,官方给出正式回应!》,以及客观报道多不胜数的正面宣传案例。其为行业树立正面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