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流动性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产流动性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资产流动性分析

篇1

关键词:流动性;收益性;周转期;变现净值;流动比率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8月27日

资产流动性是指公司资产变换为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能力,是资产的一个重要特性,与其收益性均具有密切的联系。著名财务管理专家范霍恩认为,流动性有两层含义:(1)变现所需的时间;(2)变现比率的稳定性。狭义的流动性只包含第一层含义,广义的流动性则包含两层含义。

一、评价公司资产的流动性强弱

一个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左侧是资产,不同的资产具有不同的流动性,在表中资产的列示顺序基本反映流动性的强弱。流动资产流动性强于固定资产,分析公司资产流动性重点分析流动资产的流动性。流动资产中现金的流动性最好,其次是应收账款,再就是存货。财务管理中通常用到的周转率或周转期有流动资产周转率(周转期)、存货周转率(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率(周转期),它们从某个角度说明流动资产的流动性。

1、流动资产周转期(天数)=平均流动资产总额×360/营业收入

反映公司流动资产平均变现速度的指标。所有流动资产变现一次所需要的天数越少,表明流动资产在经历生产和销售各阶段时所占用的时间越短,变现速度越快。

2、存货周转期(天数)=平均存货余额×360/营业成本

反映公司存货平均变现速度的指标。所有存货变现一次所需要的天数越少,表明存货在经历生产和销售各阶段时所占用的时间越短,变现速度越快。存货占流动资产很大比例,在不同公司或者一个公司经营的不同时期,存货转变为可偿债的现金的周期长短差异很大,可用存货周转期指标做一比较。

3、应收账款周转期(天数)=平均应收账款余额×360/营业收入

反映公司应收账款平均变现速度的指标。所有应收账款变现一次所需要的天数越少,表明应收账款回收速度快,流动性强。

但需要注意这些周转期反映流动性时假定资产的变现价值确定,即账面价值,事实上流动资产中存货按成本计价,不能反映变现净值,应收账款转变为现金存在较高的风险。这些对评价流动资产的流动性有极大影响。

二、公司资产流动性对公司的影响

(一)资产的流动性影响到公司的正常运营。资产流动性分析还可以结合资产与负债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分析。公司财务管理中通常把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作为衡量公司短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缺乏足够的短期偿债能力,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不匹配将导致公司流动性严重不足,流动性不足是导致许多企业破产的直接原因。统计资料表明,发达国家80%的破产企业是获利企业,它们倒闭不是因为亏损,而是因为现金不足。

1、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该比率计算数据均来自于资产负债表,是典型的静态指标。其中,流动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流动负债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期内到期的长期债务、应交税费及其他应付费用。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应维持2∶1才足以表明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这是在存货正常运转、应收账款正常回收的条件下,倘若出现存货积压、产品滞销、应收账款已过期未能及时回收等情况时,虽然提高了流动比率,但并不代表企业具有较高的偿债能力。因此,应用流动比率评价短期偿债能力时应注意流动资产的构成及各项流动资产的周转情况。

2、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该比率是衡量公司流动资产可以立即用于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其中速动资产指公司流动资产扣除变现能力较差的资产后的余额,主要由现金和应收账款构成,不包括存货,一方面是因为存货变现速度较慢,另一方面公司不能依靠处理存货资产来清偿债务。从流动资产中剔除不易变现的资产,其差额即为可变现并用于偿付流动负债的速动资产,因此速动比率比流动比率反映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更可靠。一般认为速动比率1∶1较好,过低则表示企业偿付短期负债可能存在困难,反之则表明企业的闲置资金过多。但实际上应用速动比率评价流动性时仍需视速动资产的构成和运用情况以及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过低,通常被认为是公司经营不稳定的信号,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有所谓的标准,从数字上看更直观,判断资产流动性更实用。

(二)影响到公司盈利的实现。流动性强的资产收益率低,依靠持有大量流动性强的资产获取流动性,必然减少收益能力强的资产上的投资,从而降低公司的收益水平。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过高从短期或长期对公司都可能产生重要影响。前面谈到产品或商品积压,应收账款未及时收回情况影响债务偿还,另外资金在周转中产生收益,长时间不周转,收益必然下降。持有大量现金的情况,资金根本没有投入生产经营中去,收益自然实现不了。

篇2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多态性

复发性流产(RSA)是指与同一连续发生2次或2次以上的自然流产,其发病率为1%[1]。发病原因涉及多个学科,妇产科、遗传科、免疫学、内分泌学等,至今仍有30-40%的复发性流产原因不明[2]。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是纤溶系统的主要生理抑制剂,其水平升高可导致纤溶活性降低,促使血栓形成,是血栓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有研究发现妊娠合并症妇女中的PAI-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妊娠妇女,且其基因型存在多态性,为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基因启动子区4G/5G基因多态性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之间的关系,我们做了如下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7月-2011年7月来潍坊市人民医院就诊的重复流产且现已妊娠患者50例(研究组),年龄在23-40岁之间,平均为29.1岁,流产次数在2-9次之间,其中流产2次21例,流产≥3次29例,流产时间在孕38天-3个月不等,平均为69天。研究组患者经筛查排除生殖器畸形、感染、宫颈机能不全、卵巢功能障碍、内分泌异常、免疫相关因素异常、母儿血型不合等。

选取同期门诊就诊的正常妊娠妇女50例作为对照组,既往无流产史、胚胎停育史、胎儿生长受限及死胎史等,B超检查确定为早孕,查体为健康妇女且妊娠结局良好。两组患者孕前及孕后均未给予药物治疗,排除心、脑血管疾病、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年龄、体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标本采集:抽取患者空腹肘静脉血4ml,其中2ml注入抗凝EP管中,-20℃冰箱保存备用;其余2ml注入1:9枸椽酸钠抗凝管中,即刻(均在30min内)3000转(rpm)离心10min,收集上清液即血浆加入到EP管中,-80℃冰箱保存备用。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即经PCR扩增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消化电泳基因型读取,检测到3种基因型,4G/4G、4G/5G、5G/5G。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采用x2检验分析。

2 结果

4G/4G、5G/5G、4G/5G三种基因型在研究组与对照组中的分布及4G、5G等位基因的分布采用行×列表资料的x2检验,对各种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在各组中的构成比进行分析,其结果P均

3 讨论

自然流产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原因复杂,目前比较明确的原因有染色体的异常、抗磷脂抗体导致的流产、宫内感染、子宫畸形等,大部分妊娠丢失的原因仍无法解释,处于探索中。近年来易栓症的概念备受关注,是指由于遗传性缺陷和(或)获得性缺陷而使妊娠期容易发生血栓栓塞的状态,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这种血栓前状态不一定发生血栓性疾病,但可选择性影响子宫胎盘循环而导致胎盘的微血栓形成,胎盘循环障碍,妊娠本身是一种获得性的高凝状态,主要表现为生理性抗凝物质减少,促凝活性增加,纤溶活性降低,从而引发妊娠合并症的发生。

PAI-1是Brakman和Astrup于1963年首先在孕妇血中发现,是由37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约为50ku 的单链糖蛋白。妊娠后,胎盘与子宫肌层也可生成PAI-1。PAI-1是游离型单链t-PA快速的唯一抑制物,也是游离型双链t-PA的抑制剂。其作用机制是二者先形成可逆性的不稳定复合物,后演变成稳固的复合物,从而抑制纤溶酶的活性。

PAI-1基因启动子区4G/5G多态性指的是,在转录起始上游-675 bp(5′端启动子区)处存在一个G的插入或缺乏,142bp是PAI-1基因的PCR产物,经Bsll酶切消化后将会出现不同的特异片段,产生3种基因型,即4G/4G型、5G/5G型、4G/5G型。Ericksson等研究证明,转录起始因子位点在4G、5G等位基因均存在,5G基因与抑制蛋白结合后,覆盖了阻遏蛋白与其相结合的位点,空间结构的改变后干扰了PAI-1转录水平,4G等位基因没有转录抑制抑制位点,4G基因转录水平较5G基因高6倍。本研究表明PAI-1基因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复发性流产之间存在相关性,4G基因发病率高于5G基因,表明4G基因与5G基因相比,其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更为密切。在临床工作中,检测PAI-1基因分型有助于明确流产原因,早期治疗,提高妊娠成功率。

参考文献

篇3

流动性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主要包括两大类:市场的流动性,企业的流动性。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定义,各经典教科书,以及实务中的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本身都有不同的说法:

一家银行,在其需要资金时,能以合理的成本得到可支用现金,该银行就被认为是具有流动性。

——PeterS.Rose,CommercialBankManagemengt

银行的流动性,指的是一种再不损失价值情况下的变现能力,一种足以应付各种支付的,充分的资金可用能力。

——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二版)

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保持随时可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以便随时应付客户提存及银行支付的需要。

——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

由此看见,虽然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定义各异,但实质基本一样,即为一种可以及时、以可接受的成本获得流动资金支配的能力。

2金融理论中的“流动性”

(1)早期的流动性研究是在经济学领域基于交易成本而提出的,进而在不同的金融理论研究领域中进行了深入探讨,可以分为资产流动性、市场及机构的流动性等方面。

①资产流动性。在资产流动性方面,主要是基于资产变现能力的流动性研究。自凯恩斯以来,与资产的“可交易性”直接相关的“变现能力”,是金融学界对流动性概念最常见的一种解释,即“当经济主体可以在承担较低交易成本的条件下,以一个合理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一种资产时,这种资产就具有流动性”。在经验分析中,这种流动性的测度主要是通过资产买卖价差来进行计量与比较。提出了一个流动性的评级方法,运用三期模型来分析,给出同一状态下的两种资产组合转换的交易费用的向量表达,如果两个原资产组合A和B可以转换成同一资产组合S,其中B是A的线性组合,则可以说明A的流动性不小于B的流动性。剑桥大学的Haan教授指出流动性与资产转换前期购买资产所需的成本相关,并提出度量流动性的一个T指数,用于测度一个经济实体为避免将来的资产转换费用而愿意放弃的财富的最大值。

②市场流动性。在市场流动性研究方面,主要是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的研究。市场流动性既和资产流动性密切相关,又有所不同。金融微观结构理论中的市场流动性指的是“一个流动的市场是参与者能够快速变现的市场,大宗交易对市场价格仅有较小的影响”,即交易的可立即执行性、交易得以实现所需要的成本以及对交易的缓冲能力等等,其刻画主要通过紧度、深度和弹性三个指标实现。

③机构流动性。在机构的流动性方面,Byrant和DouglasW.Diamond和PhilipH.Dybvig在两篇旨在研究银行存款契约以及银行危机的经典论文中提出的流动性需求模型,可表述为:当经济主体在想实现消费的任何时候,如果某项资产能使这种需求在跨期优化中得到满足,那么这种资产就具有流动性。

Diamond与Dybvig从微观角度分析银行的流动性,合作开发了一个用于证明银行的存款合同可以提供一个比交易市场配置更优结果的模型,在模型中解释了银行是如何吸收存款的。投资者面临着能够带来流动性需求的隐藏风险,发现是银行挤兑引起了真正的经济损失,并研究了能够阻防止这种挤兑的存款合同,政府提供存款保险会导致较优的配置结果。

Kaufman在其关于流动性和银行失败的模型中认为,在买卖双方关于资产未来价值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原始资产是不流动的,这种非流动性,与消费者的流动性需求结合起来就产生了银行业,从而带来了流动性危机。Mishkin证明了银行机构的存在可以减轻逆向选择所引起的非流动性问题。当银行失败时,流动性需求增高,同时生产也就降低。DouglasW,Diamond和RaghuramG.Rajan论述了银行在企业家对于存款人的流动性冲击的缓冲器作用,一方面肯定了企业家的博弈能力,另一方面也强调正是银行资本结构的脆弱性使他可以创造出流动性,并使得借款人可以从存款人一旦受到流动性冲击导致项目资产清算的风险中解脱出来,从而,原本企图防止挤兑的一些稳定性政策,如对资本金的要求,转换的暂停都可能减少流动性的创造。

(2)银行的流动性问题。

流动性资产,包括短期的存款和证券、长期可买卖证券,抵押资产情况,对贷款出售或证券化的能力,中央银行的流动性工具以及其他资产流动性的资源。作为负债经营的产业,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看来,一方面反映了银行的清偿能力,即该银行所拥有的债权是否足以抵偿其所负担的债务,另一方面就是流动性的问题,也就是说银行的现有资产能否应付到期的债务。对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分析集中在资金的来源和性质以及资产特征的分析上,其中都会包括资金来源的稳定性、负债期限结构、履行到期债务的能力等。对流动性分析还包括资产的变现能力分析,其中包括资产本身具有的流动性、资产强制出售的流动性等,这是银行履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对银行功能的研究上,Bryant、Diamond和Dybvig开始强调银行提供流动性的服务功能,指出银行是把不具有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具有流动性的资产。由此出发,Diamond和Rajan在研究银行流动性创造时,在金融脆弱性和挤出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得出银行的资本率对流动性的创造起到了抑制的作用。而对同一问题的研究上,Allen和Gale基于风险吸收理论出发,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银行的资本率和流动性的创造是成正比的。银行创造的流动性越多,为应付储户提存而需要出售非流动性资产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越大、越严重。银行资本越雄厚,对这种风险和损失的承担能力就越强。得出类似结论的还有Diamond和Dybvig,Allen和Santomero,尽管许多银行学说和规章制度是以脆弱的流动性转换模型为基础的,这种观点并没有坚实的经验基础。AkashDeep,GuidoSchaefer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美国商业银行的数据,以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规模大小的不同来衡量流动性转换的金额,研究结果显示转换的数量很少,存款保证在推动流动性转化中有一定的贡献,因为存款保证金能够替代了大多数没有保证的资产,扩张储蓄和贷款却没有相应的效果;相反的,贷款组合中的信用风险却阻碍了流动性的转化。

3流动性管理理论中的流动性

另一个角度来看,对银行本身的流动性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流动性管理的分析上。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理论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最后发展为较为成熟的资产和负债相结合的理论。

3.1资产管理理论(资产转换理论)

解决银行流动性问题最初是使用的资产流动性管理,也就是银行从资产方面“储存”流动性。该方法又大致经历了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三个阶段。

(1)商业贷款理论。

银行的商业贷款尤其是短期贷款可以说是具备流动性的特点的,倘若借款人能够按时偿还贷款本息,那这部分资金就可以作为流动性资金来满足客户的提现要求以及新增的贷款需求,只要银行能够正确选择贷款组合,再配之一定的有效投资组合,银行就能保证其资金流入能够满足流动性需求。但是这种短期贷款组合往往因其期限较短而收益性较差,从而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并且,由于该理论产生与商业银行经营的初期阶段,经济相对平稳,尚未出现整个经济环境的波动,所以未能考虑到贷款偿还的外部经济条件,一旦出现经济严重衰退或萧条,则哪怕是短期商业贷款也未必能保证按时偿还,违约率的增长仍然会使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之中。因此,当20世纪30年代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大萧条的出现使得该理论无法再适应新的情况,从而资产转换理论应运而生。(2)资产转换理论。

该理论不再只认定短期贷款的流动性,而是认为银行的流动资产都可以用来满足银行的流动性需求。这里的流动性资产是指那些能够在发育良好的市场上以合理稳定的价格迅速变现的资产,一般情况下,政府债券、逆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等都被银行作为流动性资产的主要形式,同时长期贷款也可以在日渐成熟的二级市场转让从而变现,因此银行是否能在二级市场上变现流动资产或转让未到期的长期贷款成为银行流动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该理论的不足之处仍然是未考虑流动资产变现的外部经济环境,当经济增长时,贷款需求的增加会使得市场利率提高,此时债券市场利率下降,因此变现债券类的流动性资产机会成本增大,会影响银行的盈利。

(3)预期收入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产生,将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和客户的预期收入相联系,认为客户的预期收入与其是否能按时偿还贷款本息有关,只要银行能根据客户的预期收入来安排合理的贷款组合就可以避免发生流动性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但是仅凭银行主观推断客户的预期收入未免增加风险,而且客户的未来收入会受到整个社会经济情况的影响,未来社会经济环境往往又具有不确定性,客户未来收入的波动也会影响其还款能力,从而使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

总的来说,资产理论就是要使银行将流动性资产作为储备,一旦发生预期之外的流动性需求可以立即在二级市场上以合理价格转让这些资产,迅速变现。对于银行经营来说比较安全,也有利于维持客户的信心。但是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①持有这些流动性资产就意味着放弃高收益的资产,即存在机会成本;②变现政府债券之类的流动性资产往往会对银行的信誉,客户的信心有不良影响;③变现资产会有一定数量的交易成本。

3.2负债管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负债管理理论盛行,其主要思想就在于不是通过单一的资产来储备流动性,而是倾向于从负债方面来进行流动性管理。它认为持有现金资产和变卖流动性资产并不是解决银行流动性问题的唯一方法,银行可以通过在货币和资金市场上主动负债来满足其流动性需求。这样就可以保证一定的盈利性,而且在市场资金充裕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借入资金。但是这种做法的风险较大,一旦市场出现动荡,银行就可能到期不能筹集到相应的资金,从而陷入困境。

3.3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平衡流动性管理理论)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对银行的经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凭资产管理或负债管理都已经不能保证银行的流动性,因此出现了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该理论主张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动态的调整资产和负债的结构,以确保储备一部分流动性的同时能够从外部购入一部分流动性,这样既增加了资产管理的盈利性又降低了负债管理的风险性。我国目前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正是处于上述理论中从单纯的资产管理或者负债管理向资产负债管理的过渡阶段,比起以往有一定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缺陷。

篇4

一、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增高,企业参与市场程度的加深,企业必须面对市场带来的风险。在财务控制方面,国外财务风险研究起步早,理论体系完善,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创立的控制论,Altman创立的zeta模型。在我国,郭敏在“人本风险”的防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赵斯秋从制度上进行探讨,通过建立各种控制制度达到防范财务风险的目的,王继华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探讨企业的内部财务风险。本文运用流动性、经营效率、长期偿债能力三方面对某企业进行财务风险分析。通过对该企业近3年来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出该企业的财务风险,并找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

二、风险管理理论综述

1、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就是管理者采用合理的管理手段,避免风险的发生或者减少损失。风险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变公司所承受的风险程度,尽可能降低风险对公司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风险管理理论把风险管理分为风险确认、风险评估以及风险控制三个部分。2、流动性分析企业资金的周转和循环,反映了企业各经营环节的运行效率,效率高,资金周转快、效益好,反之亦然。速动比率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速动比率衡量企业在某一时点动用随时可变现资产立即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速动比率一般为1,小于l则说明企业不能抵挡可能出现的债务危机,存在着财务风险。3、长期偿债能力分析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对债务的承担能力,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已获利息倍数,是税前利润加利息费用之和与利息费用的比值,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所得支付债务利息的能力。企业的利息保障倍数至少要大于1,否则,就难以偿付债务及利息。4、经营效率分析企业的经营效率是企业利用资产的效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企业一定时期赊销收入净额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的比率。用于衡量企业应收账款周转的快慢,该指标越大企业财务越安全,反之就越危险。

三、某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A企业近3年来,资产总计分别为38千万元,37千万元,33千万元。负债总计分别为24千万元,20千万元,16千万元。所有者权益分别为14千万元,17千万元,17千万元。A企业三年经营业绩及财务数据:企业总资产规模自2009年以来连续下降,特别是2011年的总资产比2010年下降了11.76%,比2009年下降了13.22%,变动幅度较大。从数据可以初步判断某企业经常性损益方面收益虽然减少,但是比非经常性损益下降幅度小,企业盈利主要还是来源于经常性损益。流动性分析可细分为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短期资产流动性分析。短期资产流动性中周转效率越低,变现风险越大。从数据表可以看出,A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这三年中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债务意味着风险,其不利之处是为了是公司持续经营,必须履行固定的承诺。从数据表分析2009年的1.53在2010年大幅增长至9.12,而2010年又下降至3.35.说明企业在偿债方面有风险。公司的应收账款在11年周转率有了一定幅度的下降,如果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较低,说明企业信用政策过于宽松。

四、某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某企业财务风险是由财务管理因管理不善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某企业的资金结构是合理的,资产负债比率较高,资金结构的合理比率应为流动比率2:1、产权比率6:4。资产负债率越高意味着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如果企业到期债务无法偿还,会立即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2、A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在11年应收账款周转率有一定幅度的下降,说明企业回收应收账款的效率较低,有相当比例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由此形成了企业的财务风险。3、某企业存货周转率在11年又有了回落,存货周转率不高将导致资金积压在存货上,企业还必须为此支付大量存货保管费,又要承担市价下跌的损失,从而形成财务负险。

五、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生产活动中的每个环节中,影响因素诸多,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下面分析财务风险的成因:1、企业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浅薄,没有意识到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2、企业为增加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常常采用应收账款方式销售产品,影响本企业资金的流动性。3、企业存货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企业的流动资产比例普遍较低,由于存货的变现能力较低,存货又增加了企业管理费用。4、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造成风险的加剧成为必然。5、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如果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能适应,必然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篇5

关键词:外资银行;流动性;银行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2-0035-05

流动性监管制度的基本理论

(一)流动性的概念

流动性是指以适当价格获取可用资金的能力,包括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流动性。若资产能以较少价格损失迅速变现,则称资产具有流动性;若银行能以同类银行支付的可比利率借到资金则其负债具有流动性。银行信誉特别是市场对这种信誉的认可程度是影响银行流动性的关键因素。

银行流动性不同于银行清偿能力,银行清偿能力是指银行资产大于负债,净资本为正值,只要银行有足够时间,就可以将资产变现,清偿所有的负债。而流动性是银行能随时满足所有客户提款要求的能力。清偿能力与流动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一定条件下流动性问题还可能转化为清偿性问题。

(二)流动性测度指标

1.存量比率。根据各国银行法的规定,将银行资产按不同流动性程度分类,使“流动资产”与资产总量或某些在未来特定时期必须偿付的负债相对应,以此测量、比较、评价银行整体流动性。其优点是简单易行,潜在缺陷包括:一是该方法有效的前提是资产负债表资产方流动性程度可以事先确定,即内在假定流动资产质量和价值固定并具有随时在市场上转换的能力。问题在于由于公众信心和市场条件的可变和易变性,对资产进行严格分类事实上非常困难;二是固有的静态特征,不能动态描述银行业务活动。

2.现金流量。以传统现金流量分析为基础,强调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搭配并以此约束业务经营活动。其缺点在于操作复杂,一要掌握大量有关资产负债期限的资料,且计算分析繁琐;二是即使表面上各类资产负债期限结构搭配理想,若由于不可预料原因导致资产过度集中,在需要时无法变现,同样会导致流动性危机。

3.存贷比例。贷款是流动性最低的资产,存款是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存贷比例越高意味流动性越差,存贷比越低则表明其尚存一定流动性,因为银行还能以其稳定的存款来源发放贷款。

该指标也有很大局限性,一是忽略贷款和存款构成,即使存款结构和贷款比例相同,但如果贷款期限和风险不同,也会导致银行流动性差异很大。例如,一家银行贷款质量高,可交易性强,而另一家银行贷款期限长,风险大,则两家银行流动性截然不同。存款也是如此,期限长的定期存款要比其他存款稳定,被提取的风险也较小,但单一的存贷比率难以反映这种差异,更重要的是,银行业务领域已经极大拓展,新的发展需要我们拓宽视野,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存放款。此外,贷款总量指标忽略了贷款本息现金流量的时间性,与到期还本付息贷款相比,分期偿还贷款产生现金的速度快得多。

4.对潜在流动性的测算。银行一定程度上可通过积极的资产负债管理提高其获得新资金来源的能力,潜在流动性是抵御流动性风险的重要因素,但难以提供准确的定量方法。影响借款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银行声誉、历史情况、市场环境以及长短期利率绝对水平和相对走势等,但这些因素难以定量表征。对外资银行而言,如母行为上市银行,可考查其股价变动,如母行为非上市银行,则可考查其负债融资时的信用评级结果。监管当局有必要提醒外资银行预留足够流动性,因为一旦市场信誉和地位出现问题,当其的确需要补充流动性时,市场所能给予它的支持将骤减。

流动性监管的国际标准:巴塞尔委员会有关规定

巴塞尔委员会的成立与银行流动性管理失败直接相关,因而其成立以来始终高度关注流动性问题。1997年的《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以下简称核心原则)对流动性管理进行了初步规范,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明确流动性管理的目的,即确保银行有能力充分满足其合同承诺;二是归纳了有效流动性管理的关键因素,包括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中央流动性控制、对不同情况下净融资方案的分析、融资来源的多样化以及应急计划等5个方面;三是监管者应要求银行为保证充足的流动性管理其资产、负债和表外合同;四是要求银行自身既要关注资产流动性,也要关注负债流动性。在《核心原则评价方法》中,巴塞尔委员会一是强调流动性管理应分别处理本外币,二是给出了良好的银行流动性管理的要素,包括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中央流动性控制、对不同情况下净资金需求的分析、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压力测试和应急计划。

在《核心原则》有关规定基础上,巴塞尔委员会2002年2月颁布的《银行机构流动性管理的稳健做法》,从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度量和监测净融资需求、管理市场进入、应急计划、外汇流动性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以及监管者的作用几方面对流动性监管的相关问题作了进一步规定,从操作层面更全面、准确、深刻地阐释了对银行机构流动性管理和监管的目的、主要方法和操作规范。

各国银行法有关外资银行流动性监管的规定

在金融全球化大趋势下,《巴塞尔协议》和以“国民待遇”为基础的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两股潮流并行不悖,互相促进,在这一进程中各国银行法对内外资银行的审慎监管规定逐步趋于一致,流动性监管标准也不例外。但外资银行同内资银行的运作模式、风险程度、监管要求毕竟有重要区别,且不同组织形式的外资银行基于法律地位的差异也应区别对待,因此各国银行法对外资银行流动性监管政策存在一些差异。

(一)主要国家外资银行流动性监管的具体规定

1.美国。

最初没有设定流动性监管的正式指标或比率,监管当局评估流动性时主要考虑如下定性因素:存款构成及稳定性、对利率敏感性资金依赖程度及借入资金频率和数量、负债结构、资产变现能力、融资能力。此外,亦通过开展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来了解评估银行流动性管理成效,具体评价标准和等级划分见下表:

伴随监管经验的积累,美联储在定性评价考核基础上,设计了新的流动性监管指标体系,对不同规模的银行流动性比率要求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流动性指标,对银行的适应性也各不一样,规模越大的银行,其流动性管理能力越强,相应指标考核值设定越低。

2.英国。

《1987年银行法》规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基本要求是:8天内流动性缺口不超过10%,1个月内流动性缺口不超过20%。这种规定的实质是采用现金流量法,因而操作比较复杂。

外资银行的流动性问题一直为监管当局关注,英国金融服务局(FSA)对吸收存款机构的流动性比例没有统一的规定,其通常以与银行管理层磋商的方式对其流动性控制情况进行监控,通过考核银行的资产变现能力和负债结构,在现金流量分析的基础上,对银行的流动性现状和需求作出估价。经过与每个银行的双边会谈,在银行法确立的最低标准之上确认一个指导性指标,尽管没有法律效力,但实际上各银行都非常重视。

3.法国。

法国银行法规委员会可以颁布各项资产负债率,以确定银行有充足的流动性。在实践中一般采用两种基本比率监测银行流动性,一是短期流动性比率,原则上银行流动性资产与短期负债之比不低于60%,并按月考核;二是长期流动性比率,原则上银行贷款总额不超过其全部自有资金的3倍加中长期负债,并按季度考核。

4.德国。

根据德国《银行法》第十一条的规定,银行必须随时保持足够的流动资金,它包括随时准备支付的现金和随时准备转账的存款货币。银行监督局在《关于银行自有资本和清偿能力的原则》第二条中规定:为保持有足够的流动资金,银行发放的长期贷款、购买的长期债券等,与银行的长期资金来源如长期存款等的比率必须保持在某一限度以下。第三条规定银行利用外来资金投资于不动产或难以动用的资产时,要遵守某些特定的限额。

从定量考核角度分析,银行监管当局要求短期加权资产/短期加权负债≥1。如果一家银行达不到银行监管当局有关自有资本和流动资金的要求,它必须及时报告并申明理由。如果监管当局认为某银行情况特殊,也可以破例允许它超过规定到某一限度,但一般来说,监管当局会要求该银行必须在某一期限内达到要求。如果到期仍达不到要求,则银行监管当局将冻结银行的利润,不准分红,或者禁止银行继续发放长期贷款投资于不动产或股票等。

5.日本。

日本《银行法》没有设立法定的流动性比率,而由大藏省对银行存贷款率、流动资产比率、营业用不动产比率、自有资产比率、分红率五个指标进行监管指导。流动资产一般包括现金、同业存款、货币信托、同业拆借、贷款、有价证券、购入票据等。在检查评估时,一要检查流动资产与总存款比率是否达到30%;二要检查存放比率,按规定不超过80%。

(二)各国外资银行流动性监管规律

1.监管当局普遍重视银行流动性监管。

这一结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立法或颁布各项规定,明确流动性监管的重要性和严肃性;二是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监管由中央银行或银行监管当局承担,监管机关通过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监督银行的资金管理政策。

2.流动性监管侧重于指导性,硬性指标规定较少。

要确保流动性监管有效,必须注意监管针对性与灵活性紧密结合,这要求监管当局对银行流动性监督检查时考虑银行所处具体环境和所面临风险,对法定比率适当调整。例如美联储在其所制定的骆驼评级制度中,具体评估因素和评级标准均是定性的,没有定量的要求。英联邦国家监管当局流动性监管也少见正式的比率或指标。相比之下,在西方各主要工业国中,日本和法国较多使用定量的流动性监管指标。从总的趋势分析,各国监管当局以考核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和利率期限结构搭配是否合理两个方面为基础对其流动性系统评价,同时注意每个银行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提高针对性与灵活性。

3.对流动性的监管兼顾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

比如,美国联邦储备局对商业银行实施流动性监管时考虑的5个因素中,除了一个因素涉及资产的变现能力外,其余四个因素均与负债流动性管理有关,包括:存款的构成及其稳定性、对利率敏感性资金的依赖程度及借入资金的频率和数量、负债结构、融资能力。

综上所述,各国监管当局都从本国实际出发对银行经营活动进行限制,要求其在维持盈利性的基础上保持适当的流动性资产或减少一定的流动性负债,同时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鼓励银行增加长期负债,减少短期资产。流动性比例管理的范式是一个指标体系,但流动性比例毕竟只是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预警指标,对流动性指标的监管并非外资银行流动性监管制度的全部,银行自身有效的流动性管理措施才是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关键。

我国对外资银行流动性监管的相关规定

如前所述,各国对流动性的监管分成两种做法,一是法律或监管机构不规定具体的比例要求,由银行自行决定流动性比例,监管机构则对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以及应对政策、措施进行监管;另一种做法是法律或监管机构规定了具体的监管比例要求。

我国《商业银行法》对流动性监管采取了后一种做法,《商业银行法》第39条第3款规定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第4款规定银行“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25%”。《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的规定与商业银行法相同,但《商业银行法》没有对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做出界定。2006年出台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中对银行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做了明确的解释,并要求外资银行参照适用。

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建立了更为完善的流动性监管指标体系,在保留原流动性比例的基础上,增加了核心存款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的规定,要求分本外币同时计算考核,并对指标含义进行了解释。但总的看来,该规定仍有待细化,且只要求外资银行参照适用。

完善我国外资银行流动性监管制度建议

(一)我国外资银行流动性监管制度的缺陷

与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流动性监管国际标准和主要发达国家流动性监管具体制度规定相比,我国外资银行流动性监管制度存在以下三点不足:

1.单纯考核时点数,容易助长银行冒险行为。

现行监管规定一是缺乏反映外资银行不同时点的流动性指标,现有监管指标仍按月末或旬末余额考核,而未突出具体某一时点流动性考查,而巴林银行李森正是利用此一监管漏洞逃避监管,在特定考核时点上达标并不等于整个考核期内都达到流动性标准。而且单纯考核时点数必然助长被监管者的侥幸心理,引发机会主义行为,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危害更大。

2.评价外资银行负债流动性管理能力的指标过少。

在法规层面,现有监管指标中流动性相关的仅有流动比率一项,而随着资产负债管理战略的出现,银行的流动性已经不仅仅是资产搭配问题,而且还体现在银行从市场获取额外资金的能力上。作为衡量银行流动性状况的指标,应成为衡量资产保值变现能力和负债充足与否的综合指标。尽管《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通过引入核心存款比例和流动性缺口率建立了同时涵盖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流动性的更完善的流动性监管指标体系,但只是要求外资银行参考适用,此处监管刚性相对不足。

3.监管刚性有余而灵活性不够。

单纯以比率方法监管流动性的缺点是过于僵化,不够灵活,具体而言:一是其暗示不同资产负债项目的流动性可以确切决定,而忽略了当市场信心和利率、汇率等市场条件发生变化时特定资产负债流动性可能大幅波动的事实;二是比率监管本身就是一种静态分析,没有考虑银行业务的动态特性。

因此考查流动性应结合每一银行的特点,综合考虑各种影响流动性因素做出公正准确的评价。这也正是美、欧等国以定性指标分析为主的原因。

(二)入世过渡期后完善我国外资银行流动性监管的立法建议

1.督促外资银行建立完善科学的流动性预测系统,运用先进的流动性管理方法。

现阶段,银监会应督促各外资银行建立和完善适合自身特点的流动性监测系统。引导外资银行研究影响自身流动性的各项因素,并加以量化,设定合理的系数,同时,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科学的预测模型,使流动性预测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外资银行不仅要加强对存款流动性需求的预测,更要注重对资产流动性需求的预测,为流动性的科学管理提供可靠的保障。

此外,运用状态处理法,制定外资银行流动性应急方案。针对银行自身短期危机、银行特有的长期危机和整个银行系统的长期危机三种危机状况,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在危机状态下,要保证管理的协调性,并明确责任分工,使相关人员了解在任何一种危机状态下应采取何种措施。

2.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通过多种途径增加流动性供给。

为完善我国流动性监管制度,除了设计合理的监管体系外,还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货币市场,为银行流动性监管创造条件,并准许符合审慎监管条件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货币市场。当前我国立法中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各项法律相互之间缺乏制度设计协调,使设计良好的一部法律,在现实中无法有效实施,违背了立法者初衷。因此,在外资银行流动性监管方面,我们也要考虑完善相应配套措施,这里主要考虑完善和发展货币市场。

3.进一步完善流动性指标考核体系,构建定性分析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以流动性比例监管为主体、银行期限缺口管理为补充的二元制流动性监管体系。

(1) 在我国同母国签订的双边监管合作协议下对外资银行子行、合资银行与分行流动性监管责任明确划分。在母国与东道国签订双边监管合作协议的前提下,应当考虑外资银行子行、合资银行和分行等不同组织形式在法人资格以及监管规则适用时的区别。具体而言,对在我国注册的外资银行子行和合资银行,应当适用我国外资银行法的有关审慎监管措施规定;而对于外资银行分行,由于其是外国法人,应由其母国监管当局在并表基础上实施监管。但考虑到母国监管当局在对银行流动性实施并表监管的困难,加之母国监管当局认可我国规则是双方签订监管合作协议的前提,故应由我国监管当局即银监会承担监管外资独资银行、合资银行以及外国银行分行流动性的责任,换言之,法定流动性比率对外资银行的三种组织形式统一适用。

(2)完善现有流动性监管比例指标。具体措施一是增加对流动性负债的考查,明确规定外资银行适用《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的有关规定,正式引入核心负债监管指标,即核心负债与负债总额之比,并要求其不低于60%;二是在考核期限上实行期末余额与月平均、旬平均、周平均余额相结合的考核办法,预防和减少外资银行的机会主义行为;三是引入“风险迁徙”概念,既考核外资银行某一时点上的流动性比率,又关注一个时期以来流动性水平的动态变化,坚持流动性风险水平的绝对量和相对变化两手抓,两手硬。

(3)引入流动性“缺口管理法”。由于《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中规定的流动比例为静态方法,只提供流动性考核的静态观点,有必要正式引入流动性缺口管理法,对流动性进行测量,所有资产负债按到期时间排列,对每部分不匹配的余额加总。借鉴国外经验,设立流动性缺口监管指标,规定流动性缺口为银行90天内表内外流动性缺口与90天内到期表内外流动性资产之比,该比率不得低于10%。

这一监管规定的制度逻辑是:流动性比例设定了对各类外资银行流动性监管的最低标准。对某一特定银行,可能达到前述最低标准的基础上,按照缺口管理法设定更高、更具体的流动性限制余额和比例。

(4)将流动性监管基点建立在各外资银行加强自身流动性管理上。在前述措施的基础上,外资银行法应赋予银监会定期检查评估外资银行流动性管理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权力,确保外资银行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有效,使管理层确信有关政策持续地发挥作用。这种方法对大型国际性外资银行流动性监管尤其适用,因为后者流动性管理很大程度上依赖临时性资金来源或高利率敏感性负债。监管者必须明确,唯有银行自身有效的流动性管理措施才是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关键。

参考文献:

[1]Josepf.F.Sinkey: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5thed.)Prentice-Hall,Inc.P172

[2]许建华.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国际比较及监管指标体系构想[J].国际金融研究,2000(9):50-51

[3]孟龙.市场经济国家金融监管比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

[4]周仲飞,郑晖.银行法原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篇6

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逐步显现,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旅游产业公报显示,2015年全国旅游业综合贡献已经达到全国GDP总量的10.8%,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因此,各地政府都加大了对旅游产业的扶持,各地各层级政府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通过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的方式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但旅游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资金短缺的瓶颈逐步显现,表现在过度依赖于政府直接投资和债务融资等传统融资渠道。拓展旅游产业的投、融资模式,大力引进资金势在必行,而资产证券化是近年来应用范围最广,且发展速度最快的创新型融资方式;通过对旅游资源的资产证券化进而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降低旅游企业融资成本,利用资本市场丰富的资源为我国旅游业提供金融支持。

一、当前旅游行业的融资现状及模式

1、当前旅游行业的融资现状

当前旅游业对融资资金需求旺盛,但从融资的来源形式上来看仍然以传统的渠道为主,如政府财政补贴或直接投资、银行贷款、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或对外借款等方式,其中政府投资和补贴的比重极大,在很多旅游景区、企业的构成资金中,基本上上达到了全资的程度;而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及利用外资等渠道所筹集的资金较少。同时旅游业所筹集资金以短期资金为主,由于旅游项目的建设周期较长;而长期贷款需要旅游企业提供合格的可供抵押资产,因此造成企业融资困境问题更是无以为继。

2、当前旅游行业的融资模式:

(1)政府的各种形式投资

旅游开发往往涉及多方面的问题,企业单独开发遇到的困难较多,因此,较为大型的景区、旅游项目的开发往往是在政府主导开发,其资金来源也一直是财政直接投资。这种投资模式的制约因素制约其长期采用:一是政府承担社会经济职能多,而财政资金有限,长期安排大量的资金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不利因素太多。二是政府投资模式并不是按照市场化模式操作,投资效果更多地是考虑行政、政策效果,与市场对接不足,可能造成资金的浪费,也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

(2)上市融资

截止2016年,根据不完全统计与旅游相关的企业上市公司(包括中小板)共计43家,这些上市公司多为饭店行业、自然景区和旅游企业及大型旅游公司和互联网旅游公司,与全国相关企业相较,数量微乎其微,甚至这样还因其受整体资产规模的限制,其筹集的资金普遍不大,对旅游资源开发作用有限,上市筹集资金的模式效果也不佳。

(3)社会资金投资

自改革开发以来,各地招商引资吸引外资,但资金最后的流向主要以饭店业为主,这其中有国家政策的因素但主要还是投资主体从资金利用率、资金回报方面所做的更优化选择。旅游业的外资投资范围和领域都偏窄,并不能满足各地的旅游资源开发上的资金缺口。近几年,民营资本开始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主力军,但是民营资本受自身实力限制,投资项目体量不大,总体来说,外资投资和社会投资其投向领域和实力都有限。

二、创新型班资方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根据行业特点和市场化要求,选择一种创新型的融资方式显得尤为必要。而资产证券化方式,能够丰富融资方式,有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它还能增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旅游资源资产证券化融资主要是利用旅游资源可预期产生的门票及营业收入作为基础和来源的证券化融资方式。在这种金融模式下,许多在当前情况下不宜进行融资的存量资产,都可以转化成投资人的特定资产组合,从而为发起人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的选择。

(一)增加资产流动性

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渠道,旅游资源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增加资产流动性的有效方式。通过资产组合的真实销售,发起人可以快速取得资金,使得现有资产实现流动性。这种融资方式使得以往缺乏流动性、个别的旅游资源资产转变为流动性高、可以在资本市场上交易的金融商品的手段。旅游资源的资产通产不易流动,无论是旅游资源的经营公司还是相关金融机构都有增加资产流动性的市场需求。

(二)降低融资门槛

传统融资方式一般都是以借款方的综合信用进行评定并进行现实担保,按照现有股票和公司债券发行条件的要求,许多旅游资源开发、经营企业的资信条件和盈利能力均达不到要求。资产证券化对企业在上述条件上比起股票和债券要求都低,旅游资源企业可以满足证券化融资的相应条件,这将极大地降低相关企业的融资成本。

(三)降低融资成本和风险

证券化融资有利于降低旅游资源经营企业的成本负担,提高资本的运用效率。通常认为,利用证券化方式融资,便于债务管理,在这种模式下,还债方式和还债来源均提前确定,无须最后筹措还债资金,减轻了旅游资源经营企业的债务管理负担。同时,也有利于降低风险,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我国旅游资源资产证券化融资运作模式设计

旅游资源资产证券化总体来说是一种结构性融资,尽管资产证券化在国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具有多种可供借鉴的运作模式,但我国旅游资源开发融资中还是要根据我国现实的法律制度环境做出模式选择。选择政府spv模式更符合当前社会状况:

在此模式下,可以由国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出资,成立全国性的政府型特设机构:旅游资源抵押证券公司(spv)。成立的spv是国有独资公司,其有发行公司债券的资格。将旅游资源收费权出售给spv以实施资产证券化融Y,获得销售收入,spy将购买的旅游资源收费权进行资产重组,形成资产池,并对该资产池进行信用增级和信用评级,向投资者发行证券获得发行收入,资产池由新成立或委托的旅游资源管理机构代为经营管理(服务人),服务人将收入中用于偿还证券本息的部分移交给金融机构管理,剩余部分移交spy,接受委托的金融机构对投资人支付本息。在此模式下,spv是由政府设立的全国性机构,可以消除投资者疑虑,起步时可以得到投资者最大程度的接受。由于发起人将资产证券化的旅游资源资产真实出售给spv,该资产实现了完全的破产隔离,是一种结构最完全的表外证券化模式,即最规范的旅游资源资产证券化融资模式。因此,国家有关机关设立spv是最佳选择,其后可以通过发行公司债券以募集资金。

篇7

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商业银行不仅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其中,流动性风险的困境就是商业银行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能够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能够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能力,包括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流动性。在近几年的金融危机中,金融市场流动性遇到了空前的阻碍,甚至出现了“钱荒”,这给商业银行敲响了警钟,督促各银行要结合自身的发展寻找一条适合的道路来解决流动性问题。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机构,仍以存贷业务为基础性业务,银行在吸取存款的同时也发放贷款,通过存贷款利差来获取盈利,但是存贷款的比例如何是考验银行的难题。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影响着银行存贷款的比例,对银行的流动性产生了影响呢?通过上市银行相关的各指标分析,可以得出哪些因素是会影响流动性的,因此可以通过这些因素来形成比较合理的流动性。

二、文献回顾

国内外学者都对上市银行的流动性问题进行了研究。

钟永红、曹丹蕊(2013)基于因子分析法提炼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大型商业银行得益于市场地位的优势,总体流动性风险最低;城市商业银行由于积极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总体流动性风险次之;其他股份制银行既缺少“主动负债”的优势,经营业绩也相对要差,因而流动性风险相对最高。

郝会会、王章留、徐恒(2010)根据因子分析法对其研究的上市银行综合得分进行排名发现,这个综合排名与各家上市银行的股票价格排名较类似,这说明股票市场给予各上市银行的定价较为准确。并发现,大型商业银行排名较股份制银行靠前,像农业银行有历史包袱因此排名在中后,而一些城市商业银行由于没有历史包袱,在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增长率上明显具有优势。

三、模型理论

关联分析法是系统分析的一个重要方法,它是两个系统或系统内的各因素随时间变化时,其变化方向和速度的关联程度,在系统发展过程中,哪些因素是主要影响因子,可以用关联度的排序来分析,关联度大的表明该因素是影响系统发展主要影响因子,关联度小的说明系统发展不受或少受此因素的影响。

1、确定分析序列

四、实证分析

1、指标选取

影响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指标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宏观经济因素,如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供求等;另一类是与商业银行自身有关的微观因素,如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等。

(1)宏观因素

近年来,我国的GDP增长率均在8%以上,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但从2012年开始有所减缓,跌破8%。宏观经济的大环境变化必定影响银行业的发展,对银行的存贷款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整体银行业的流动性。

其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日益完善也影响着银行业的发展,资本市场的一些事件都将对银行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对流动性的影响也是在所难免的。

从2010年开始,央行屡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目的是为了抑制过热的投资浪潮,尤其是对房地产的投资。而这期间,也有下调的时候,但是仅有3次。同时,政府4万亿的大规模投资也影响着银行业的流动性。

基于上述分析,采用广义货币季度增长率(M2)、国内生产总值(GDP)季度增长率、CPI季度增长率、存款准备金率(季度)、上证综合指数季度增长率分别作为表征货币供给情况、宏观经济情况、通货膨胀水平、货币政策和资本市场状况的宏观经济因素变量。宏观因素5个指标。

(2)微观因素

a、衡量银行偿债能力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资产负债率。

b、衡量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状况指标――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

c、衡量银行抵御风险能力指标――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

2、处理指标与模型检验

数据采用10家上市银行作为研究样本。10个内部因素指标和上证综指季度收盘价来源于Wind资讯金融终端,货币和准货币M2、CPI、GDP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存款准备金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

根据上述的关联分析法得出的排名,我们可以发现:

(1)所选取的13个指标基本上都对上市银行流动性产生影响,但是对于银行的不同,影响其流动性因素的排序不同,意味着影响上市银行流动性机制的过程也不尽相同,这为我们抵御流动性风险提出了更为艰巨的挑战。

(2)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不良贷款率的关联度是最高的,排名第一,从中可以得知不良贷款率对上市银行流动性的影响是最大的。并且在10个银行中,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普遍低于中小型商业银行。

(3)而在这13个指标中,资产负债率的关联度是最低的,10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均在0.93―0.95之间。

五、结论

由于我国数据统计有限,并且寻找路径比较找,因此数据可能出现浮动较大。采用关联分析法,从影响上市银行流动性的微观因素和宏观经济因素两方面出发,得出关联度的排名。各因素对上市银行的流动性都有其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程度各不相同,通过对各因素进行分析,能对改善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起到一定作用。

上市银行要改善流动性,可以关注本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在宏观经济因素上则要着重关注M2的增长率和存款准备金率,要提高银行业流动性或者规避银行业流动性风险,从银行业自身做起,不能仅仅依靠外部因素。根据环境的不同以便随时调整本银行的指标,使本银行的流动性处于有利位置。(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参考文献:

[1] 钟永红、曹丹蕊.中国上市银行流动性风险综合评价[J].金融论坛,2013(1):15-19

[2] 赵庆.中国上市银行流动性影响因素分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3(6):63-73

[3] 王习武.境内上市银行安全、效益和流动性分析[J].金融会计,2006(11):4-8

[4] 郭京华.试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风险及其管理[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6):30-35.

[5] 董积生,戴鉴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成因考察[J].财经科学,2007(6):10-16.

[6] 解晓洋、童中文.我国上市银行流动性的测度[J].华东经济管理,2013(10):50-56

[7] 郝会会、王章留、徐恒.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上市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J].管理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2010(7):110-114

[8] 齐锐鉴、宋良荣.论上市银行的风险披露[N].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3(10):31-34

篇8

一、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根源

1.筹资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投资效益的不确定性,即投资风险的存在。由于竞争激烈,市场形势复杂多变,企业的投资效益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二是资金调度的不合理性。资金合理调度,可以相对节约资金占用使其既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又能在时间上相互衔接,形式上相互协调,充分挖掘资金使用的潜力。资金调度不合理,就会出现相反的情况;三是外币汇率风险,只有当企业进行外币筹资业务时才发生。企业借入外币进行筹资活动,如果归还时该种外币汇率下降,就会产生汇兑收益。反之,就会产生汇兑损失,这样就要使企业以更多的本位币来归还借款。

2.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方向错误。选择的投资方向从一开始就是夕阳产业、市场淘汰产品项目或国家即将控制投资发展的污染环境产业,投资之日开始就决定了其注定失败的命运;二是投资过程不能严格按预算控制投资成本。形成边投资边修改预算的“钓鱼工程”,最后扩大了投资总额,造成投产后资产折旧费用占产品成本比例过大,在经济上制约了工程项目资金的回收期缩短;三是投资购建的资产在技术上不先进。购建技术落后的设备、或从经济上看已经不先进的设备,从生产工艺上注定了投资项目资金回收的风险。

3.资金回收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收账政策过于宽松。适当的赊销能够促进企业产品销售扩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过于宽松的收账政策则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伤害,造成企业资金大量流失;二是企业内部对应收账款管理存在漏洞。管理层对抓紧应收账款催缴工作的力度如何,能否安排专人专门负责应收账款的管理,甚至派人长期上门催缴,落实难点、焦点客户的账款回收,是该问题的内部原因;三是不愿动用法律手段讨回债权。基于维持长期客户的关系,不愿诉讼法律手段解决长期拖欠问题,造成问题积累超过限度,使其酿成现实风险。

4.收益分配风险有两个来源:一方面是收益确认的风险,即由于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和会计方法的不当,有可能少计成本费用,多确认当期收益,从而虚增当期利润,使企业提前纳税,导致大量资金提前流出企业而引起企业财务风险;或者有可能多结算成本,多计有关费用,少确认当期收益,从而虚减了当期利润,影响了企业声誉。另一方面是对投资者分配收益的形式、时间和金额的把握不当而产生的风险。如果企业处于资金紧缺时期,却以货币资金的形式对外分配收益,且金额过大,就必然大大降低企业的偿债能力,影响企业再生产规模;如果企业投资者得不到一定的投资回报,或单纯以股票股利的形式进行收益分配,就会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降低企业信誉,股票上市企业的股票价格会下跌,这些都会对企业今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几点看法

1.思想上重视防范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防范就是企业在识别风险、估量风险和分析风险的基础上,充分预见、有效控制风险,用最经济的方法把财务风险可能导致的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就是要在财务风险发生以前,采取各种措施最大限度地防止风险的发生或者把风险控制到最小程度。根据企业财务风险的来源,树立财务风险意识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只有树立财务风险意识,善于对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进行科学预测,有预见性地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使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尽可能地降到最低限度,才能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笔者认为,江西水泥厂2005年出现的财务困境,就是因为当时的管理高层没有很好地预测财务风险,对市场环境盲目乐观,大量地举贷建分厂,当市场需求一缩紧时,贷款利息就成了企业沉重的负担。

2.选择合适的财务风险防范方法。

(1)保持资产的流动性。

企业偿债能力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其债务资金总额及资产的流动性。债务资金总额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需要而筹措的,在正常情况下,企业并不会为了偿债而扩大筹资规模,企业真正能够偿债的只是货币资金及部分变现能力强的流动资产(即资产负债表左边的前面几项)。而固定资产、长期投资等,往往只能作为一种企业实力的保证。资产的流动性,具体表现为资产总额中流动资产的比重和流动资产中速动资产的比重。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也是反映资产流动性的指标。

一个企业的资产结构往往是其生产经营的需要和特点决定的。但企业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采取措施相对地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例如,企业采取融资租赁的方式取得部分厂房和设备,这样可以避免部分流动资金“固化”,相对提高资产的流动性,还要求企业及时处理资金周转过程中不正常的资金梗阻。如积极变卖处理超储积压物资,采取措施尽快回收应收账款等,使流动资产真正“流动”起来,既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效果,又有利于企业实际偿债能力的增强。江西水泥厂在财务危机四起时,也采取了一系列办法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如成立清欠办,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回收力度,对一些年年报亏的子公司采取承包租赁经营等。通过这些办法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财务危机。

(2)保持合理的债务规模和结构。

在尽力保持资产流动性的同时,也需要控制合理的债务规模和结构。企业负债控制到多大的规模内,并无定论,但一般来说,它必须与企业的还款能力相协调。由于在企业中,只有作为所有者权益的那一部分才能作为偿债来源,因此,举债规模应与企业所有者权益相适应,一般来说不应该超过净资产的数额。但是,在不同的行业情况也会有差别。对于一些固定资产比重较大的行业,由于资产的流动性不强,真正可用于偿债的是货币资金。对于这样的行业,负债规模还应略低一些,另外,企业确定负债规模的另一个考虑因素是盈利能力。企业盈利能力越强则效益越高,负债能带来更好的效益,还款一般也有保证,因此,可适当扩大负债比重。企业资金周转速度的快慢,也是企业确定负债的一个考虑因素。若企业资金周转快,生产周期短销售实现快,则容易组织还款资金;反之,则容易出现拖欠债务的情况,此时企业应相对降低负债比重。总之,企业的现金流越有保证就越可以组织较高规模的负债。

考虑负债规模的同时也要考虑债务结构的合理化。债务结构主要指长短债务的规模。一般来说,长期债务的资金成本较高,短期借款的资金成本较低。从控制资金成本的角度来看,企业提高短期借款的比重,可相对降低资金总成本。但短期借款的比重太大,违约风险也太大。企业短期临时性的资金需要,宜用短期借款解决。长期性的资金需要,若不发行股票筹资,则宜以长期借款解决。若以短期借款解决,往往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困境,一旦无法借到,便会面临财务风险。在这样情况下还可以引起借款利率上升,与降低资金成本的初衷背道而驰。

(3)合理调动货币资金,可以考虑建立风险基金。

要防范企业财务风险,需要企业财务人员进行货币资金的合理调度与安排。根据不同企业资金运动的规模和生产经营的特点,妥善安排货币资金的收支活动,使之在平时能保证生产经营的需要,在还款和分红付息期到来时,及时地筹集和调度资金,以避免出现无力支付的情况。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联营、合并等多方位多元化经营方式来扩大规模,运用规模经济来分配企业财务风险,以盈助亏,以优补劣。建立风险基金,即对于出现的偶然性很大而损失有限的风险,企业可以采取各种可能的方式,有计划的提取一定数量且独立于企业运营资金之外的货币资金,作为损失发生时的补偿基金,防止风险发生对企业正常运营资金的影响,从而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4)加大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力度,增强抗风险能力。

企业作为所有者,对子公司的净资产有绝对的控制权力,但各子公司也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独立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企业要加大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首先,要建立一整套子公司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从规章制度上保证子公司的财务运作符合企业的整体利益。其次,要推行财务总监制或会计委派制,把财务会计人员的任命权归母公司管理,以避免子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再次,对子公司要实行合并会计报表。

(5)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论证,提高投资收益。

对新上马的项目,一是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对投资的区域、行业、时间以及以什么方式投资,都要进行可行性论证,以避免投资风险。同时,还要结合投资成本,静态回收期、投资回报率、该项目的发展前景等方面综合考虑。二是投资规模要适度,资金投向要合理配置,不能贪大求全,否则不利于风险的分担。三是要树立抵御风险的信心,一旦决策投资,就要尽快上马建设,不搞胡子工程。

(6)建立健全财务活动各环节的风险防范机制。

篇9

关键词:流动性管理

一、样本选择及主要指标解释、研究方法

1、样本选择:财务数据来自于在HKEX和NYEX上市的7家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在100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3家,资产规模在500亿美元以下的中小银行4家,研究年度为2000-2006年,以中期财务报表和年度财务报表作为研究数据来源。选择以上银行作为样本,一方面是由于数据可获取性,更重要是由于这些地区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较高,货币当局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有成熟完善的制度,微观主体对流动性管理的自觉意识也较强,其流动性管理决策行为均是基于安全性和盈利性均衡考虑的,同时样本选择的时间段是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前,市场环境相对稳定。因此,选择这些商业银行进行分析,能预示中小股份制银行流动性管理未来改进与完善的方向,对于处在开放过程的中国银行业具有借鉴和现实意义,而且,分别选择规模小于500亿美元规模大于1000亿美元的银行作为中小银行和大型银行的代表,能够更好地分析银行规模对于流动性管理模式选择的影响。

2、变量选择:

①因变量:流动资产比率=(一级储备+二级储备)/资产总额;

②自变量

规模扩张速度:采用资产规模环比增长率

易变负债比率:活期存款/资产总额,活期存款包括私人、公司、政府存入银行的活期存款。

资本充足率:所有者权益/资产总额

(3)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各样本银行2000-2006年的各指标得出数列,以流动资产比率作为因变量,以规模扩张速度、易变负债比率、资本充足率作为自变量构造多元回归方程,分析流动资产与其他指标之间的关系。

二、模型求解与分析

(一)模型求解

为了探讨流动性需求与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构造以下多元回归方程:

Y=a+b*X1+c*X2+d*X3 (1)

式中,Y为商业银行流动资产比率(代表流动性需求),X1为易变负债比率, X2为资本充足率,X3为规模扩张速度。

基于模型(1)分别对7家样本银行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结果如表1。

数据来源:根据样本银行2000-2006年中期及年度财务报告计算得出。

(二)主要结论

1、流动性需求与易变负债比率正相关

1999年, Jeremy C.Stein曾对银行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流动资产与活期存款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本文所选取的样本的数据表明,样本银行中也出现同样的正相关性,并在0.05下显著,即较高的活期存款持有量要求较多的流动资产与之相对应。

存款的期限结构对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活期存款不存在提款期限的契约,存款人可随时提存,这部分资金来源受客户心理意愿、市场环境、利率变动等不可控因素影响较大,增减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因此也称为“易变负债”。市场产生对银行不利的信号、市场利率上扬或资本市场投资回报率升高等等都是存款人提取存款的动机,会对银行形成流动性压力。因此,活期存款和总资产的比率可以衡量一个银行在多大程度上依赖易变负债获得所需资金。该比率越大,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也越大,稳健经营的银行会根据存款构成状况合理调整流动资产的持有量。

2、流动性需求与资本充足率负相关

数据表明:除HSBC银行和A-National bank外,其他样本银行的流动性资产与资本充足率呈负协同关系,并通过0.05下的显著性检验,而这种负相关关系在规模较小的银行中表现更为突出。

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两个渠道,自有资金没偿付压力,是商业银行最稳定的资金来源,通常以资本充足率作为衡量银行稳定性的指标。资本充足率高,表明银行自身实力和抗御支付危机的能力较强。该比率低,则表明商业银行的负债率较高,面临随时偿付或者是契约性偿付的债务压力,需要更多的流动性资产作为偿付储备。因此,有较高资本充足率的银行的流动性需求相对低。

3、流动性需求与规模扩张速度正相关

数据表明:有五家样本银行的资产规模扩张速度与流动资产占比成正相关,并在而0.05下显著,同样,这种正相关性在规模小于500亿美元的中小型银行中更为突出。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银行会以不同速度、不同模式增长,银行是负债经营的企业,规模扩张的同时必然要以相应负债及权益的规模增长作为支撑,但资本金的补足又往往滞后于规模的扩张,尤其是中小型银行其资本补足机制更不健全,而且迫于市场份额扩张的压力常常会忽视增长的均衡性。因此,无论是以货币当局的监管需要,还是出于银行自身安全性的考虑,都要求银行在规模高速扩张的过程中应保持较高的流动性资产持有量。同时,规模较小的银行由于信誉实力稍逊,负债方资金补足渠道不太畅通,所以流动性管理多以资产方结构管理为主。表中的数据也表现出中小规模的银行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更注重对流动资产的投放,尤其是对二级储备的管理,因此,在两指标数列在相关性分析中,中小型银行表现出更强的正相关性。

4、存量流动性管理与银行资产规模的关系

从上述数据分析结果来看,无论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规模较小的银行流动性资产与各指标数列的相关程度都强于大型银行,这表明银行的规模对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取向有一定影响。

银行的流动性可分为存量流动性和流量流动性。存量流动性体现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即报表中显示出来的资产配置情况、资金来源构成等等,可通过对部分指标的计算来进行衡量,以此作出相应的流动性管理决策,存量流动性管理主要是在资产方进行相应的调整,当资金来源稳定性下降时,即对流动性状况产生更大潜在需求时,可增持流动性资产。流量流动性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到的流动性,我们很难从财务报表当中衡量一家商业银行从市场上购买流动性的能力,因为这还涉及到银行获取短期资金的主要场所――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状况以及交易资金买卖各方的信心、行为等等因素。实际上,还涉及到筹资能力的问题,一般来讲,大型银行信誉高、资本实力强,可依靠大规模、低成本、多样化的负债来源,如同业拆借、回购业务等方式来满足流动性需求,因此,它们在进行流动性管理时更多是在负债方进行调整,而无须持有高机会成本的流动资产,而中小型银行因为筹资能力有限,流动性管理侧重于资产方管理,因此对中小规模的银行而言,资产负债结构、扩张速度等因素对流动资产持有量产生影响会大于大型银行。

三、我国中小股份制银行流动性管理效果分析

以下将利用相同指标和分析模型来分析我国中小股份制银行2003~2008年流动性管理的情况,以考察我国中小股份制银行流动性管理效果。

数据来源:根据2003-2008年股份制银行年度财务报告和中期财务报告数据计算得出。

数据表明:在目前流动性管理方式下,各中小股份制银行流动资产持有量与有关指标数列之间的相关性并完全没有出现与国外样本银行相同的特征:

1、流动资产占比与易变存款

国外银行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显示,流动资产占比与易变存款占比率呈正相关性,而从我国中小股份银行相关分析结果来看,并没有出现预想中的正相关性,其中光大、民生、深发展、兴业和浦东发展等银行的相关分析不显著,说明这5家银行在进行流动性管理时并没有根据易变负债的构成来调整流动资产的持有量,而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其他两家银行,只有招商银行呈正相关性,华厦银行呈显著的负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大部分股份制银行在易变负债占比上升的同时并没有及时增持储备资产以防止易变负债的突发性流失。

2、流动资产占比与资本充足率

国外样本银行的数据显示,资本充足率下降的银行由于资金稳定性下降有必要增持储备资产,即储备资产占比率与资本充足率呈负相关性。而国内7家中小股份制银行中,没有严格遵循这种负协同关系,只有深发展和招商银行两指标数列呈负相关性,并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这两家银行在资本金率不断下降的同时,增加了流动资产的持有比例。其他银行相关性分析没有通过95%置信度的显著性检验,即其余5家银行在资本金率变动时没有调整流动资产持有量。

3、储备资产与规模增长速度

国外样本银行的数据显示出稳健经营的银行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储备资产占比呈现出正向增长趋势。而我国中小股份制银行这组数据情况稍好于前两个指标,民生、深发展、招商和浦东发展等4家银行在95%的置信度下正相关,表明它们在规模加速增长的同时相应增持了流动资产。

四、完善国内中小股份制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建议

通过对以上银行财务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股份制银行流动性管理在安全性上并不到位,没有根据自身的流动性需求调整流动资产持有量,一旦资金吃紧,市场资金供应短缺时,有可能陷入流动性危机。因此,中小股份制银行必须重视流动性管理,改善流动性管理现状。

1、以低成本的资产增量调整策略为重点,优化资产流动性

中小股份制银行可通过存量调整和增量调整来实现资产配置优化。存量调整是指在保持资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调整资产结构,改变其结构弹性。增量调整是指在资产规模的增加部分进行结构调整,相对而言,资产增量调整的成本较低。目前,我国中小股份制银行现阶段正处于规模扩张的进程中,因此,可选择成本相对较低的增量调整为重点调整策略,在新增的资金投放中以扩展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业务为重点,逐步增大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债券等弹性资产的持有量。

2、以存量调整策略为辅,利用资产证券化途径降低流动性资产风险

由于银行业的行业特征与我国以间接融资为资金支持的经济发展模式,信贷资产一直以来是我国银行业的主要资产,据统计,近年来我国9家中小股份制银行信贷资产占总资产比例都接近于60%,贷款年限在20年以上的住房贷款占比也不在少数,“短存长贷”的资产结构使中小股份制银行潜伏着巨大的流动性风险,因此中小股份制银行应根据自身的资产规模、筹资能力以及风险承受度重新核定信贷资产的持有比例(根据国际经验这个比例在55%左右为最理想水平)。目前使银行的信贷资产比例下降的一个有效的存量调整方法就是信贷资产证券化,这是刚性资产向弹性资产低成本转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资产证券化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中发展最快的金融创新工具,是指银行把具有未来现金流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汇集,以标准化合约的方式分散成小额可交易资产,并转换成流动性好的证券,然后在市场上发售,从而改善资产结构,由此解决信贷资产尤其是住房信贷等中长期资产项目在收益性和流动性上无法统一的矛盾。

3、拓宽主动负债渠道,增强筹资市场的议价能力

目前,主动负债渠道包括有:向中央银行借款(再贷款、再贴现)、同业拆入、回购市场上正回购业务、发行大额可转换定期存单(CDS)等。中小股份制银行的短期资金筹集对象包括了央行、同业、证券市场上的交易者以及公众。因此,中小股份制银行在发展主动筹资渠道方面,应以开展同业拆借业务和同业间回购业务为基础,加强与各类投资者如企业、事业单位及个人开展回购业务,同时,在发行CDS上,应增强实力,树立公众对发行银行的信心。一方面,中小股份制银行应着力增加熟悉本行并愿意对本行在货币市场发行的金融工具进行投资的资金供应者,使筹资渠道多元化。另一方面,在利率市场化的形势下,还应提高科学定价和议价能力使筹资成本最小化。

4、规划管理贷款发放与收回

贷款作为商业银行主要的资产业务,其发放与收回的规划性是影响银行现金流的主要因素。在贷款发放时,中小股份制银行必须杜绝不结合资金来源实际而大规模地集中性放款的行为,因此为满足放款需要而大量临时性的融入资金,必然降低银行在资金市场上的议价能力,使融资成本升高,形成利润倒挂,而将短债长贷更是为流动性风险的发生的主因。在贷款收回时,不良贷款的产生以及过长的抵押物处置时延往往会降低贷款资金流入规划性,因此中小股份制银行在管理贷款收回时,不仅要合理安排贷款归还期限,更重要的是加强贷款事中管理,避免产生不良贷款,另外还应加强对抵押物、质押物的管理,尽量缩短各类担保物的处置时间。

5、合理调整资金来源结构

从目前我国中小股份制银行资金来源结构看,由于通常缺乏计划性融资安排,只是在产生流动性需求时才临时从市场上进行融资,如从同业拆借市场上拆入资金,或批量吸收大机构客户的巨额存款,形成了以短期资金为主的负债结构,资金来源结构短期化的特征非常突出,这样的资金来源结构必然会加大股份制银行现金流量的波动性。因此,中小股份制银行可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金融债券和次级债券等主动型负债工具,增加长期资金来源或补充资本金。同时,加大储蓄存款市场的拓展边度,借助网上银行远程支付技术,突破营销网点制约,加大吸收储蓄存款力度,增加存款负债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王飞.我国银行业流动性管理与监管[J].银行家.2009,(01).

[2]方晓燕.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商业时代.2005,(12).

篇10

【关键词】流动性风险;管理;监管;指标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制度框架概述

中国银监会结合《巴塞尔协议Ⅲ》和国情,对现行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进行了充实和完善,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办法》提出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定性要求,促进我国银行业建立全方位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体系,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此外,《办法》构建了多维度、多情景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和监测体系及工具。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及时获得或者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或其他支付义务、满足资产增长或其他业务发展需要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既可能来自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以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其他类别风险向流动性风险的转化,也可能来自市场流动性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负面影响,即由于外部融资市场深度不足或市场动荡,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及时以合理价格变现或抵押资产以获得流动性支持。

《办法》中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这部分的内容构成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框架。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确保资产负债错配程度保持在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内、具有多元化和稳定的负债、具有与自身流动性风险水平相适应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并具备充分的外部市场融资能力。制定有效的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商业银行应当具有与可承受的流动性风险水平相适应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确保其满足压力情景下的支付结算和资金流出需要。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包括以下基本要素:1.健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2.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3.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应当包括完整的现金流测算和分析框架,能有效计量、监测和控制现金流缺口4.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

《办法》中的“流动性风险监管”这部分的内容构成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和监测体系的整体框架。“流动性风险监管”规定了四项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即: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例、贷存比和流动性比例。提出了多维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测分析框架及工具,明确了流动性风险的监管方法和手段。《办法》最后是四个附则。

二、借鉴巴塞尔协议提出的流动性风险监管定量标准

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出台了《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和《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从而构建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全面框架.在强化资本监管标准的同时,首次提出了全球统一的流动性风险监管的两个定量指标,即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

引入的流动性监管框架将着重解决金融危机中凸显的资本流动性问题。主要涉及有两个指标,即流动性覆盖率(Liquidity Coverage Ratio)(LCR)和净稳定融资比率(Net Stable Funding Ratio)(NSFR)。两个比率的计算都涉及对不同类型的资金来源进行分类、分层,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统一的换算,以更为准确地反映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流动性情况。流动性覆盖率衡量银行是否拥有足够的优质流动性资源来提高银行应对短期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净稳定资金比率衡量银行是否运用更加稳定、持久和结构化的融资渠道来提高其在较长时期内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三、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四大指标和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监管四大指标

1.流动性覆盖率。流动性覆盖率是确保商业银行在设定的严重流动性压力情景下,能够保持充足的、无变现障碍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并通过变现这些资产来满足未来30日的流动性需求。其计算公式为:

优质流动性资产是指满足本《办法》规定的基本特征,在无损失或极小损失的情况下可以容易、快速变现的资产。流动性覆盖率的标准不低于100%,其意义:确保单个银行能够将变现无障碍且优质的资产保持在可以通过变现来满足30天期限的流动性需求。

2.净稳定资金比例。净稳定资金比例目的是引导商业银行减少资金运用与资金来源的期限错配,增加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满足各类表内外业务对稳定资金的需求。其计算公式为:

可用的稳定资金是指在持续压力情景下,能确保在1年内都可作为稳定资金来源的权益类和负债类资金。所需的稳定资金等于商业银行各类资产或表外风险暴露项目与相应的稳定资金需求系数乘积之和,稳定资金需求系数是指各类资产或表外风险暴露项目需要由稳定资金支持的价值占比。商业银行的净稳定资金比例应当不低于100%,其意义:用于度量银行较长期限内可使用的稳定资金来源对其表内外资产业务发展的支持能力。

3.存贷比。存贷比计算公式为:

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应当不高于75%。

4.流动性比例。流动性比例计算公式为: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例应当不低于25%。

(二) 多维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测分析框架及工具

《办法》提出了涵盖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情况、负债的多元化和稳定程度、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重要币种流动性风险及市场流动性等多个维度的流动性风险分析和监测框架及工具。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构建多情景、多方法、多币种和多时间跨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控和监测指标体系。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监测参考指标,即监测工具主要有:流动性缺口;流动性缺口率;核心负债比例;最大十家存款客户存款比例;最大十家同业融入比例重要币种的流动性覆盖率。

流动性缺口是指以合同到期日为基础,按特定方法测算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外有关项目未来一定期限的现金流量,并将现金流入与流出相减获得的差额。流动性缺口率是指未来一定期限内商业银行流动性缺口与同期内到期的表内外资产的比例。核心负债比例是指商业银行中长期、较为稳定的负债占总负债的比例。最大十家存款客户存款比例是指商业银行前十大存款客户存款合计余额占各项存款的比例。最大十家同业融入比例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同业拆借、同业存放和卖出回购款项等业务从最大十家同业机构交易对手处获得的资金来源占总负债的比例。重要币种的流动性覆盖率是指对某种重要币种表内外项目单独计算的流动性覆盖率,主要用以监测商业银行重要币种的短期流动性风险水平。重要币种是指以该币种计价的负债占商业银行负债总额5%以上的货币。

(三)新监管标准的特点

1.监管指标结合国内外,监管对象标准一致

监管指标结合国内外,既引入国际新的流动性监管指标,又保留了符合国情的监管指标。“流动性覆盖率主要监控的是银行短期的流动性风险,而净稳定融资比例则关注长期流动性风险。”银监会国际部主任范文仲曾表示,“银监会参照国际上新的流动性要求,引入这两个新的流动性监管指标,同时,保留了以前跟中国国情吻合的监管指标,比如说存贷比和流动性比例,这样就形成了一套多维度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体系。”

中外资银行监管要求相结合,标准一致。此次金融危机后,各国普遍加强了对外资银行流动性自足能力的监管。《办法》统一了对中外资银行具有共性的流动性风险监管要求,以建立覆盖中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完整制度框架,同时针对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特殊性做出了一些规定。此外,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跨境经营和集团化发展的趋势,《办法》还进一步强调了银行集团的并表流动性风险管理要求,并规定对重要币种应单独实施流动性风险管理。

2.扩大流动性监管的风险覆盖面,加强全面的风险管控能力

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两项指标区别于传统的流动性比例、净流动性资产和资本金等传统概念,新指标计算几乎涉及资产负债表内外业务的各个方面对资金流变动的潜在影响。

净稳定融资比例主要用于保障各种衍生品、表外风险暴露和业务的融资至少具有与它们流动性风险状况相匹配的能够满足最低限额的稳定资金来源。目的是防止银行在市场繁荣、流动性充裕时期过度依赖批发性融资,鼓励其对表内外资产流动性风险进行充分评估。

3.前瞻性分析;多维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测分析

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率是达到独立又互补的两个监管指标,前者要求在压力情境下,银行的流动性能够至少坚持30天,后者要求银行一年以内可用的稳定资金大于需要的稳定资金,反映了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匹配程度。前者可以加强银行短期流动性管理,避免出现流动性危机,后者则可鼓励银行未雨绸缪,减少短期融资的期限错配,增加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提高监管措施的有效性。

关于多维度的流动性风险监测分析及工具全面已经阐述。

为了缓冲上述两个指标对银行的冲击,监管当局设定了宽限期,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最迟应于2013年底前达到流动性覆盖率的监管标准,2016年底前达到净稳定融资比例的监管标准。日前,新上任的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需健全科学的流动性考核体系,严格执行存贷款指标日均考核要求,严禁通过发行短期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规避监管要求、进行监管套利。加强对国际流动性新监管指标的理解和应用,切实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检测的国际框架.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

[3]finance.省略(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