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概念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2: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规划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规划概念

篇1

关键词:我国;城市规划;环保概念

一、我国城市规划的整体发展趋势

(1)、城市规划逐渐向生活型城市转移,注重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在大部分城市的规划方案中日益呈现出“重经济、轻环保”的现象。同时,由于我国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规划中也多是重视生产型城市的建设,而相对忽略了生活型城市的建设理念。随着城市的日益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环境要求的提升,城市规划逐渐向生活型城市转移,已经开始注重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中越来越多的注重城市生活的舒适性和方便性,逐步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

(2)、通过城市规划,有效促城市的进经济发展

城市经的济发展是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质疑,也是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工作中,要打破城市规划仅仅是建设规划的概念,而是要使城市规划更加深入地研究城市的经济问题,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经济空间布局的协调作用,及对不同阶层经济利益的调配能力,有效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3)、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现代城市规划中要坚持以人类居住、生活、工作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和行动纲领。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发展。要严格按照城市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规划,使城市资源的地区分布能保持平衡。城市规划还要有效促进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促进人类的健康与教育、保持区域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可持续德使用城市的现有资源。同时,在城市规划中,要重视对地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并保证后代生活中对于能源的基本需求。还要注重保持城市空气、水、森林和土壤等生态环境的质量。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是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的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工作的迅速开展和推行,各大中城市的经济建设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大中城市在经济建设工作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逐渐开始重视到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规划项目中以工业区、商业区、高档住宅区为主体,往往忽略了环保概念的应用。而随着城市发展的深入,以及人们对于生活环境和质量要求的日益提升,环保概念已经逐步被应用于现代城市规划中,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业结构方面。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的应用,要求部分大中城市在规划重要逐步向“非工业化”的方向发展和过渡,逐步减少和整改城市中对环境危害较大的工矿企业。同时,城市规划中还要制定合理的城市产业结构布局,逐步加强对新兴高技术产业的扶持与监管,利用具体的法律法规促进金融业、批发业、交通、管理、法律等第三产业地位的不断上升,使现代城市产业布局日益向全面化、高新化、科技化的角度高速发展。

(2)、城市空间布局。城市规划中,在空间布局主要呈现两大趋势:一、开发或再开发市区内部用地,以适应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二、开发郊区,乃至周边地区,以疏散市区人口和工业,为市区创造优美好适的环境。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震需求,现代环保概念要求在城市规划中,要不断完善城市中的工厂、商店、住房、交通、电信等人工设施,同时还要不断完善这些人工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和融合。

(3)、生态环境方面。现代城市规划中多以工业发展为主体,片面的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相对忽略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但是,随着城市经济建设中长期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到了必须治理的关键时刻了。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要求在新型城市建设中,要重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在控制和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同时,更要注重为城市居民创造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是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应用的重要体现。

(4)、自然资源的使用。现代城市规划环保概念的应用更多的注意对现有能源利用的节约与保护,以及如何有效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等问题。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应用的基本原则是:更多的依赖城市中现有的可再生能源、最大范围内减少废物垃圾的排放、扩大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以及尽量避免使用有害物质等。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的应用,要以自然资源的使用为根本出发点,并加以全面、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5)、城市交通。现代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要求城市建设中要注重发展高效、低污染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使地铁、轻轨铁路等逐渐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城市人口数量巨大,人们出行对于交通工具的要求也较高,既要符合环保的原则,又要保证人们出行的方便和快捷。城市交通是城市主要环境污染源之一,在城市规划中,必须以一定的环境保护措施加以有效地治理,已达到减少城市大气污染的环保目标。

三、我国城市规划中环保概念的科学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强调科学的发展理念和观点。城市规划是地区政府干预城市建设的一种有效手段,主要是通过对城市建设进行综合、全面的部署。积极处理城市建设中面临的各项问题。维持城市的和谐与公平,有效促进城市的科学发展,实现对城市的管理和控制。随着城市规划工作在城市建设工作中地位的日益突出,我国城市规划中环保概念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注重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并逐步向科学发展的方向发展。

篇2

关键字: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城市作为人类聚居地,一直都是人口高度密集、人类活动高度集中的地方,但是近些年以来,由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人类生活的地区面临生态环境恶化、能源与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因此,我们要响应中央十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满足人们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含义 生态发展指的是在不过度破坏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各种现代的科技手段或者方法,来力求达到一个比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二十世纪由于各个国家进行粗放式的经济发展,使生态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极端天气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南极臭氧层出现空洞、地球资源面临枯竭、全球性气候变暖等不断出现的问题让人们不得不反省先前的经济发展模式。随着反省的进一步加深,生态建设成为了城市建设的重要导向。 所谓规划生态城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其中有几点是被大家所共识的:第一,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依托于生态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建设生态城市必须首先保证经济的环保模式,也就是说必须做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第二,生态城市应该从经济、社会、文化、先进科技等多方面进行规划,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就必须做到统筹兼顾,不仅要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而且还要为人民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三、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基本原则 (一)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根本指导的。人类与自然的冲突引发的生态危机是人类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动力。生态危机日益威胁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清晰地意识到发展经济不能以损害后展其经济的能力为代价,人类需要的是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只注重眼前增长而不顾未来的自毁式发展。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人类应以适宜的技术发展低碳经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城市,主动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生态问题,为人类后展扫除障碍,争取生态环境空间。 (二)以实现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为目标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应是以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为目标。城市是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地,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离不开城市中各种人工建成环境。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与空间越发紧张,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冲突日益加剧。为此,生态城市规划必须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利用自然环境、改造自然环境,逐步优化、提升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缓解人工建成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并最终实现两者的和谐共生。 (三)以城乡有机统一体的“生态区域”为依托 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必须是以城乡有机统一体的“生态区域”为依托的,生态应是基于宏观地域环境背景下的整体效益评价,而不是某地区的微观效益评价。城市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城市与其周围城市、城市与其周边乡村都存在着资金流、信息流、人口流、产业流、物质流等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态城市的建设也离不开其所依托的“生态区域”。只有建立起城乡有机统一的、社会经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区域”,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才有可能和有生命力。城乡有机统一的“生态区域”将为“生态城市”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赖以生存的“养分”,使其得以建立、发展和成长 (四)以物质和资源、能源的“生态化”生产与循环利用为路径 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依赖于城市的各种物质生产及对各种资源、能源的利用。传统的城市规划建设过程是将物质生产、资源与能源消耗看作一个单向的过程,例如大量使用过的物质产品、能源与资源被视为“废弃物”而简单地丢弃或处理,如此造成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生态足迹”不断加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以物质和资源的“生态化”生产和循环为路径,减少物质生产、人们生活过程中的资源与能源消耗,提高清洁资源能源、可再生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水平。力求以较小的生态环境代价来实现人类经济社会“无限”发展的追求,给人类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李问。 (五)以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生态意识为支撑 人类的思想意识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改变的内因和原动力。只有人们从思想上}人识到人类挑战生态极限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危机,及其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带来的与日俱增的威胁,人类才能从行动上坚定地承担起生态责任。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必须有赖于人类社会整体生态意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只有每个人都树立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理念,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效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四、探讨当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正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尤其是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以下就当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进行探讨。 (一)大量自然绿地被替代 我国很多城市的原有自然绿地大都被替代,有的被人工绿地替代、有的则被水泥硬化,有的则被高楼大厦覆盖…… 这都导致了城市生态自然功能的退化,使得空气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净化,给人们的居住和生活带来不小的影响。 (二)热岛效应不断加剧 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大量自然绿地被替代为一座座工业厂房的同时也生成了大量的CO2 ,使得城市的热岛效应不断加剧。此外,城市总体面积不变,而人口和建筑的日益增多,来自建筑物的热辐射作用和阻碍空气的流通进一步加重了城市热岛效应,甚至有的城市部分区域的气候都出现异常。 (三)污染严重化、水资源严重匮乏 随着大量绿地被替代,热岛效应的不断加剧,城市工业区和人口的大量积聚,导致大量工业废弃物、污染物以及生活垃圾的产生,一旦处理不当都会给城市水源造成严重的污染,而城市又是用水最为密集的地区,导致很多城市的水资源极度匮乏,否则国家也不用花大力气开展“南水北调”工程,当然这只是主要原因之一。 (四)噪声扰民 噪声扰民是现代所有城市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这主要是城市人流量大、车辆多,而且工厂机器多等等,这些都是城市噪音的来源,给城市的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

五、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越来越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问题。近些年来,人们在关注污染防治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的整体居住环境,针对以上分析的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所出现的问题,如何进行城市的生态规划,以维持和稳定生态系统,提高我们自身的居住环境呢?笔者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一)从整体的角度对城市进行生态规划 在规划和建设现代化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工程中,首先应注重绿地系统的规化,以建设整体性强、立体式的多层次绿地系统,并将其与城市各功能系统进行有机结合。在划分绿地系统时,可以分为公园、生产、附属和防护等多种形式的绿地。尤其是应在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的同时还应着力提升城市绿地覆盖面积,以更好地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并在规划与建设过程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亲近自然的基本原则,将自然山水融入城市之中,确保制定的城市的各系统规划具有生态战略意义;二是坚持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的基本原则,建立详细的中心城区的布局与规划,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系统,加强绿化管理;三是确定现代化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总思路和有序的建设步骤。 (二)不断完善城市交通规划,打造城市交通生态长廊 就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城市的汽车保有量将进一步增加,从而加剧城市的交通压力,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交通环境问题,这也是我国城市目前面临的最为棘手的一个问题。虽然各地在开展限行和摇号等多种措施来缓解交通压力,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也是当前建设与规划现代化的生态宜居城市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因而这就需要打造与生态城市核心或者区域发展的“心脏地带”相连接,构建“城市交通生态长廊”。这必须基于不断完善城市交通规划的前提下,用绿色环带包围城市主干道和街,形成良好的城市交通生态长廊,在提高城市交通运行能力的同时改善城市的环境,并在城市道路两旁规划宽而长的绿化带,以更好地衬托城市的生态美,达到整个城市交通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境界。 (三)营建合理的城市水体环境 在城市环境因素中,水环境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水体与绿化的有机结合就营造了优良的城市自然环境。水面的蒸发和渗透能帮助植物吸收水分,促进植物稳健生长,而水边的植物则起到阻止泥水净化雨水,从而有效降低水体的污染度。大的水体环境还能吸收和储存更多的太阳辐射能。而且水体的热容比陆地大,降温速度也比陆地慢,以给人们带来清凉而又湿润的空气,起到天然空调的作用。 (四)营造宜人的城市人文环境 根据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切入点,突出体现“山、水、城”浑然一体的城市特色,充分展示现在城市的古文化底蕴和所具有的当代文明风貌,形成独特的城市人居环境,并深入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民俗文化等等,再将其融入具体的小区与街道的建设之中,张扬城市的个性特征,使城市文化底蕴与现代生活气息融为一体,提升文化内涵和品味,大力营造新的城市亮点,用文化提升城市的建设水平,营造宜人的城市人文环境。

六、城市生态规划中的注意事项 (一)注意保留自然景观要素 这里所指的自然景观要素(或称原生的自然景观要素)不仅仅是指山、水等自然景观要素,还应包括历史文物古迹经历了长期的环境演变,这些景观要素无论是对动植物的生存空间还是对其周围环境的适应上,都已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了相对的平衡空间,具有很大的生态保留价值不仅如此,在城市生态规划中,把这些原生的自然景观元素与城市现代的景观元素结合起来,在城市空间的塑造中保持这些即使很细小但是非常有趣味的自然人文景观部分,可以丰富城市景观的异质性,同时为新城的居民提供异样的城市空间去休闲、休息或者仅仅就是观赏和回忆自己过去熟悉的文化和环境" (二)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 湿地是地球表面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及其他水生生物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生态系统,湿地对改善和调节人居生态环境有重要的意义,被誉为“自然之肾”,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其生态服务包括: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满足感知需求并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为公众环境教育提供机会和场所等,所以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要保护、恢复城市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而产生环境污染,这对改善城市环境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注意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 可持续的城市,需要一系列自然开放的城市缓冲空间,来区别独立繁忙的城市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在目前的城市规划中,只注重对城市公共广场、城市公共绿地等进行组织安排,而对城市边缘地带,特别是城市和乡村的过渡地带的作用和布局缺乏深入研究在城市生态规划中应对城市的边缘地带用自然的元素去创造一个清楚逻辑的城市系统,使城市和乡村这两个系统非常容易的进行快速联系和交流。

七、结束语

篇3

【关键词】 低碳城市 城市规划 低碳城市规划

相关研究

1.低碳城市概念由来

低碳概念最初产生于经济发展领域。英国政府在2003年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日本于2007年开始致力于“低碳社会”的建设。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能源消耗和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和集中地。因此,城市应该成为低碳发展的空间载体,成为人类验证“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理论,实现低碳发展的首要区域。国际社会于2007年开始关注“低碳城市”(Low Carbon City)的概念。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融合,既强调低碳生产又强调低碳消费;既是符合低碳理念的经济发展,也是符合低碳理念的社会发展。因此,低碳城市可定义为:城市经济以低碳经济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城市规划以低碳理念为指导的城市。

2.低碳城市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是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架构,也是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1]城市规划有着强烈的公共政策属性,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有长期的结构性作用。城市的物质环境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改变,并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产生深远影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技术革新可以减少在生产、生活与消费领域的能源消耗与CO2的排放,但是这些措施并不能改变由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所带来的交通出行及其相应的能耗与排放,一旦城市规划决定的城市空间结构得以确立,则对其引起的交通出行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基于低碳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研究尤为重要。

低碳城市规划探索

1.低碳城市规划相关理论

目前,有关低碳城市与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方伟坚(Fong,2007)等认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结构存在着一定关系,提倡紧凑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2];格莱泽和卡恩(Glaeser Kahn,2008)研究了碳排放量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认为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和约束越严格,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水平越低。例如高密度中心区的人均碳排放量要比低密度郊区的少[3];克劳福德和弗伦奇(Crawford, French,2008)探讨了英国空间规划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关系,认为实现低碳目标的关键是转变规划管理人员和规划师的观念,在空间规划中重视低碳城市理念和加强低碳技术的运用。[4]张泉、叶兴平和陈国伟(2010)提出低碳城市规划主要应关注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方面,并针对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关系、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理论基础以及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低碳城市深入研究的方向。[5]董琦,甄峰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中,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保障,重点从城市空间规划、交通规划和产业规划三方面阐述建设低碳城市对于城市规划政策的引导要求。[6]同济大学的潘海啸等提出了低碳城市空间规划策略,探索了区域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3个层面的低碳发展模式。在区域层面提出以区域公共交通导向的走廊式发展模式;在总体规划层面提倡绿色交通支撑的空间结构,实现短路径出行为目标的土地混合,使用适合人与自行车的地块尺度,以公共交通可达性确定开发强度;在详细规划层面主要以居住区规划为例,建议限定居住小区规模,避免大街区空间,来促进步行和自行车的使用。[7]

2.低碳城市规划研究

张兵先生认为“城市规划是一种服务于城市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长远目标,提供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并借助合法权威通过对城市土地使用及其变化的控制,来调整和解决城市发展复杂背景中的特定问题的职业的社会活动过程,是城市管理的一种形式”。[8]

低碳城市规划的实现主要在于低碳理念深入到传统城市规划,同时低碳城市规划应该是低碳理念和城市规划理论的融合,是通过“低碳城市规划”实现低碳城市发展。低碳城市规划主要通过控制城市空间布局以及土地使用变化及其空间发展政策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施加某些影响。

低碳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低碳城市、生态城市、低碳生态城市的关系

生态城市、低碳城市、低碳生态城市是当前各界关注的热点,三者的建设理念和核心内涵密切相关。首先,低碳城市、生态城市、低碳生态城市在核心思想上是一致的,都是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其次,三个概念存在着差异性,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构建城市。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经济的理论构建城市。低碳生态城市是生态学原则和低碳经济理论的融合,也是当前城市发展的一种理想模式。

总之,低碳城市、生态城市和低碳生态城市都是寻求城市和谐发展过程中的理念,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探索道路上的思想结晶。

2.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

为有效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完善相关的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低碳经济、低碳城市是理念,只有将其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才能体现低碳城市规划的作用,也是低碳城市历年进程中第一环节。低碳理念融入现有的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设置低碳目标、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城市总体布局、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布局、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及其相关工程规划建设中。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理念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是现有传统城市规划理论不断完善的体现,也是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所应具备的与时俱进的特点。

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低碳城市;基本特征

1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历史上对文明生存之最大挑战。为了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各国的热门话题。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而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但对于城市规划中如何有效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理念,如何确定低碳城市规划定位、内涵,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具体实施、今后的发展方向等,都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 低碳城市的概念

“低碳”一词首先出现在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的“低碳经济”概念中,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 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低碳城市的概念就应运而生 我国低碳城市的概念是由国家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的主题报告中率先提出认识低碳城市的概念,首先要认识到低碳城市实际也是属于生态城市的范畴,追求低碳城市建设,实际上也是在追求生态城市的建设。低碳城市是实现生态城市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以减少碳排放为主要切入点的生态城市类型。由此,低碳城市的概念可以这样理解: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复合人居系统。从而形成低碳型生态城市。

3 低碳城市相关理论研究

目前国内对低碳城市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且以战略层面为主。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其《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了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设想,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层面,初步提出了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付允等学者(2008)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探讨了能源、经济、社会、技术的内在关系框架。方伟坚 (Fong,2007)等认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结构存在着一定关系,提倡紧凑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同时部分国际组织也积极展开对中国的研究。2008年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正式推出“城市低碳领导力”项目,旨在推动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低碳技术应用,构建低碳领导力体系,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亚洲协会美中关系研究中心推出了《中美能源与气候变化合作路线图》,制定了优先合作领域如采用低排放煤炭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措施、推广可再生能源等。

4 低碳城市规划的关键

城市规划应该承担起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但如何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进行有效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理念,就必须通过深入研究和建设实践探索,明确低碳城市的内涵和定位,构建低碳城市的理论基础,建立一套可操作、可考量、可推广的规划实施指标体系,并融人法定城市规划编制规范要求,促进城市规划的发展创新,才能有效促进低碳城市的建设。

4.1 理清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关系

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是当前各界关注的热点,二者的建设理念和核心内涵密切相关,都是侧重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但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生态城市关注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而低碳则主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因此相对来说生态城市内容更宽泛、更综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低碳城市是生态城市的一个子集。因此有专家学者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将低碳作为生态城市的重要概念之一来进行阐述。

4.2 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

为有效促进低碳城市规划研究和建设实践的深入,必须明确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结合我国现有城乡规划编制体系,我们应该将其作为现行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进行编制,以专项规划或独立篇章的形式纳入现有城乡规划体系。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到用地布局、交通模式、产业发展和设施建设中。

4.3 细化碳排放核算和模拟方法

定量分析和测算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城市低碳还与城市形态、空间布局、土地使用方式、城市发展模式等直接相关,因此需要加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多方面的相关性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基础,并进行实证分析,为选择最适宜的未来城市发展道路提供思路,塑造一种理想的可持续的低碳城市模式。

4.4 合理量化低碳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规划实施的主要控制手段,是将低碳城市由概念到可操作的关键所在。在构建指标体系时一方面需要注意尽量使指标体系简化,另一方面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可控制和可操作性。此外,指标体系还应具有可考评性,对规划的实施与成果检验可进行有效指导。

5 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

认识低碳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首先必须弄清低碳城市的基本特征,然后才能按照低碳城市规划原理去规划设计,自觉的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5.1 可操作性

低碳城市的“低碳”是为人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行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切入点,也相对容易量化衡量,

因而也较容易把握和实现。低碳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体系,至少有以下三点:一是低碳城市发展指标体系;二是低碳经济技术和低碳能源技术;三是生态技术等。

5.2 高效性

城市作为一种高度集聚性的人类聚居地,人们的生存途径不同、生活水准不同,欲望也不同,故生存竞争激烈。行为效率也就高了 低碳城市的高效性表现在城市的生产、运行和维护成本的低能耗趋于最小化。城市物质与能量得到了最高效的利用,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将大大提高。低碳城市规划内容的高效性主要应体现在城市能源系统的高效率,城市转换系统的高效益和城市流转系统的高效率。

5.3 循环性

“循环性”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自然生态系统内在运行机制 低碳城市的循环性特征体现城市各个系统和各个层面的良性循环,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① 通过自身生态系统的完善。对改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循环起积极的作用;②城市循环的内容全面、完整,具有一定的系统性;③城市各个系统以及整体的城市系统的循环速率比较合理、且保持整个城市循环系统平衡;④循环机制明确模式正确;⑤能识别、能解决阻碍城市系统良性循环中出现的问题,低碳城市规划设计就是遵循这几种特征的特性。利用科学的手段.通过原理设计,使其更加系统性.从而达到良性循环。

5.4 和谐性

低碳城市的和谐性.一方面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城市结合自然发展;另一方面,低碳城市的和谐性更主要的是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低碳城市不是仅用自然绿色点缀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人与人关系和谐的社会 这种和谐性正是低碳生态城市核心特征之一,也是低碳城市规划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之一。

6 低碳城市规划的建议

在进行低碳城市探索时,要对城市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做出充分的战略评估,结合城市自身特征,确立低碳发展的思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单不能盲目模仿现有模式。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的理论框架,揭示中国低碳城市规划建设、低碳城市运行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解释低碳城市――低碳社会――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科学问题联接,为国家建立应对和减缓快速城市化过程对全球化影响的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篇5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共利益;措施

城市规划影响着城市的建设与未来发展,城市布局的合理性是衡量城市规划质量的前提,这也影响着城市街道的美观性,影响着城市基础设施功能的发挥。城市规划是城市管理的主要依据,良好的城市规划可以加快城市的发展进程,也可以体现城市发展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城市规划具有一定的公共利益,其既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可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公共利益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城市规划可以促进公共利益的增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本文对二者的关系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1.城市规划与公共利益的概述

1.1城市规划的概念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预测与指导,城市规划可以使城市的布局更加合理,而且还需要对城市的建设工程进行调整与安排。城市规划具有一定的期限,是在规定时间内对城市发展的规划,而且也是城市管理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城市规划的制定不合理,会阻碍城市的发展。另外,不合理的城市规划会影响城市公共设施的摆放以及效用发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从而降低社会服务的质量。

1.2公共利益的概念

公共利益的内容比较广泛,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利益比较特殊,其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利益可以提高社会的服务质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公共利益可以使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2.城市规划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2.1城市规划是以提高公共利益为目标

城市规划可以使城市的建设更加合理,而且可以增加公共的利益,使社会氛围更加和谐。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城市的公共利益,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可以提高城市的居民的生活质量,使人们的生活以及出行等日常活动更加方便。优质的城市规划方案可以带动城市的发展,环境城市的交通压力,而且还能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的发展。城市中工业的发展以及资源的过度开发会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而城市规划可以使城市的发展建设更加健康,可以做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城市中的空气更加清新,这也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2.2城市规划中公共利益的作用

良好的城市的规划不但可以增加城市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增加城市的社会效益,有利于物质与精神的全面提升。科学的城市规划,可以使城市的交通更加便利,可以使社会的秩序更加安定,交通行业的发展会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城市公共利益的提升也带动了城市居民经济收入的提升,对提高城市居民的物质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利益还能满足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所以,城市规划也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良好的城市规划可以美化城市的形象,还能体现城市的历史,使城市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且城市规划的公共利益对精神文明的影响是比较深邃的,具有长远的意义。

3.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3.1政府宏观调控不足

城市规划是政府公共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权力的体现。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体现城市规划最大公共利益的最有利的措施。政府的宏观调控力不不够,可能导致规划在某种程度山偏离公共利益的方向,而更加有力于个体的私人的利益。可能导致大众群体对利益的诉诸遭到拒绝,甚至导致规划项目难以进行,需要重新设计规划,既造成了经济损失,又造成了公民的利益损失。

3.2城市规划方向较狭隘

一个城市的规划布局的决定权大多不在群众的手中,而是在少数的决策人手中。规划师对于城市的布局更加听名于这些少数的决策人,导致城市的规划方向出现狭隘的选择范围,不能够满足大众的集体利益需求。规划师对于大众和自身的利益需求有时完全无从选择,只能够听从决策者的话语,然而有些决策者很有可能缺乏相应专业知识,会导致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利益受损。

4.提高城市规划中公共利益的措施

4.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政府的宏观调控对于城市规划有着极其重要的决定作用,加强政府对城市规划的决策力度,有助于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进而保证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利益最大化。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首先要从政府内部做起,严格抵制将土地作为财政收入来源的不正当行为出现在政府部门当中。政府要考虑到大众的利益,坚决不能为了个体的私欲而影响群众的公共利益,影响城市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次,要加强政府的廉政建设,廉洁自律的政府能够维护大众的利益,尽量减少重个体利益而忽略公共利益的情况发生,不会出现权力当道的现象。权力当道不仅仅有损政府的形象,还会影响群众的公共利益。

4.2扩大规划群众性,提升公共利益

合理的城市规划的首要目的就是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也就是说合理的城市规划最终服务的是人民群众,就是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整体的提高。扩大规划的群众参与性,有利于掌握群众的利益需求,有助于规划师对规划做好相应的定位,为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同时,扩大公众参与,也有利于平衡各种利益关系,比较容易在公共利益的界定上达成社会共识,减少资源浪费和社会冲突。夸大城市规划的群众参与度,首先要保证群众能够依法参与规划,因此要设立相应的法律形式。其次要确保群众的参与发挥实质性的作用,要整合群众的意见要求,要充分吸收群众的意见,最大限度的满足群众的要求。

5.结语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发展越来越快,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现代化,城市规划的公共利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而且提升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这也对城市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利益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影响很多,不光是物质方面,在精神文明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城市规划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而且对城市的居民是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利益包含的内容很多,其中还包括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促进城市交通以及人们出行的畅通,可以美化城市的环境,保护城市的生态资源等等。所以,做好城市的规划对城市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宋健.小议城市规划中的公共利益[J].理论探讨,2009:112.

篇6

关键词:GIS技术;城市规划;数字规划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7-6613-02

在我国的城市规划管理中引入信息技术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有了可喜的成绩,3S技术作为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应用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该行业必须的技术平台。GIS是3S中十分关键的技术,它能够为城市的规划管理提供信息获取的渠道和分析方法。21世纪开始,城市发展中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多元化的主体使得城市需要更加有效的管理体系进行各方利益的协调,信息化水平成为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杠杆,发展数字城市规划管理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1 GIS技术在国内外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1.1国外应用现状

国际上,对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了。目前,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城市的动态管理中,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科学决策城市重要问题提供有效手段。在美国的华盛顿特区,采用城市信息子系统动态的管理城市,例如:子系统中的交通系统能够为市民提供交通状况信息,为车辆的运行提供向导。瑞典在道路规划优化方案的选择上,在道路设计的前期,利用GIS技术,对不同的方案进行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效益的综合评价,最后确定出最佳方案。荷兰利用GIS软件建立动态的模拟模型,模拟预测某地区土地的未来发展变化。GIS技术的运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查询城市规划的决策内容,设计城市规划,审批城市规划等[1]。

1.2国内应用现状

从2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我国开始将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城市规划管理中,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为空间信息的处理提供了途径,也实现了数据库的及时更新。在我国,以遥感为先导的城市规划管理新技术于80年代在北京,天津等地区就开始了积极的探索。90年代,GIS开始运用于城市的信息查询,数据以及信息的更新,城市规划决策等环节,在很多大型城市都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在南京,进行南京市的整体规划管理中,根据人员在审批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和要求,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设置了各类用户对系统的使用权限,对实际的审批管理过程进行了客观的模拟。上海市建立了信息网络通信环境,具有畅通高效的优势,包括两大主干网络:公共服务和城市的建设及管理,开拓出三个层次的服务领域:决策咨询,业务管理以及社会服务。自1995年起,广州就开始了各种系统的建设,包括城市规划办公自动化系统、分区规划信息系统、总体规划信息系统、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公共设施规划支持系统等等,不断满足实际的需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GUPIS体系[2]。

1.3数字城市规划管理概念的提出

数字城市规划管理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末期,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随后,数字城市,虚拟城市等概念相继出现。数字规划管理的概念针对城市的规划管理,在技术层面上,主要强调的是与数字城市相关的各种技术的运用,在理念上,着重强调政府职能的转变,取得的相关法制效应以及全民参与城市规划管理,是一种新的协调方式。

2 GIS在数字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城市规划中,缺乏快速准确的辅助分析平台,从事相关工作的设计者难以客观理性的对基础信息和数据进行处理,这不仅无法保证科学准确的规划,而且工作效率低下,差错的存在率高。GIS技术具有快速精准的数据获取能力,能够进行大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正好是城市规划实现数字化所需要的,在城市规划中的消防、抗震防灾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3]。

2.1 GIS技术在城市消防规划中的应用

在城市的消防规划中,GIS技术是不可缺少的,主要应用于消防规划的管理和设计,前者是在现有的办公自动化以及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的适当扩展,该技术发展得较为成熟;GIS在城市消防设计中的应用则还处于起步阶段。可以将GIS技术在城市消防工作中的功能概括为以下几个:评价城市消防的现状、预测消防的功能以及分析消防对策等。现阶段,GIS的实际应用主要集中在对数据的简单处理,对制图的显示以及对信息进行简答的分析,在对现状进行评价,合理预测以及对决策进行相应优化上的应用还没有广泛化。随着GI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和利用,将其应用于城市消防规划中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它将会成为数字城市消防规划的主要手段。

2.2 GIS技术在城市抗震防灾方面的应用

GIS在城市抗震防灾中的应用,使得空间与属性的数据进行同时处理成为现实。一般情况下,其应用具有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制图和图形的展示,分析以及辅助抗震防灾决策等方面。在传统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都是采用手绘的方式进行各种制图和相关地图的制作,工作效率极其低下,难于更新,CAD技术出现后,实现了自动化的制图,而GIS不仅具有CAD同样的制图功能,还能有效的叠合制作出相同区域的不同主题,也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对各种专题制图进行分层输出;GIS能够同时对图形特征的属性信息进行处理,使得图形的数据能够得到更加灵活的应用,适应于盛加,分割以及统计分析,这对于城市的震害要素的分析是非常有用的。GIS在地图上表现数据的能力很强大,并且具有很好的图形展示界面。

2.3城市用地评价工作中GIS的应用

在城市的规划中,公共设施的选址以及布置是关键内容,布局的好坏关系到整个城市规划的合理性。GIS的空间分析能力为城市的交通容量评价提供了分析手段,为商业点的合理选址以及旅游景点和垃圾站的规划提供分析平台。比如:在旅游景点的规划中,利用GIS技术对相关地形的坡度和坡向进行分析,结合分析的结果和该区的具体经济数据,交通图数据,分析缓冲区,设计出旅游区的最佳分布图,确定最佳的旅游景点位置,这种方法具有客观和理性的特点,它充分利用了GIS的空间分析能力。

2.4三维可视化与GIS技术在数字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中,采用的设计方法大多是CAD平面设计或者是平面的图纸设计,这种设计方法无法给用户或相关人员提供形象的场景感和直观的印象,无法实现三维可视化,设计中出现的各种失误也极其隐蔽,难以被发现。利用GIS中地形模型建立的相关功能,结合规划区的地形,可以制作出区域的三维模型,将地表的物体以三维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也能够实现地下工程管线和地质环境的可视化。这样一来,就能够为规划人员提供清晰的规划资料,方便规划工作的进行和不合理地方的发现和修改,大大降低了设计规划的风险。

2.5 GIS在数字城市规划开放透明度中的应用

当前的城市规划缺乏必要的选择性和开放性,主要表现在:规划师个人承担城市的规划工作,城府和开发商委托城市规划部门。城市市民对所在城市的规划了解程度及其有限,参与该项活动的几乎甚少,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城市规划的封闭性,完全背离了城市规划的本质理念。近些年来,在城市规划领域,不断引进移动GIS、嵌入式GIS、WebGIS等GIS新技术,有的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WebGIS支持民众通过网页浏览的方式获取相关的资讯,同时,也提供了相关的平台供民众提出自己对城市规划的建议和方案,这不仅能够实现GIS数据的共享,也为城市的规划奠定了法律和群众基础,对于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是极为有利的。嵌入式GIS和移动GIS具有较好的动态性,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办公平台,提高了业务效率,也增强了监察工作。

3 GIS在城市规划应用中的不足和建议

城市规划叠加和交叉了很多的学科使得城市规划工作不仅包括社会方面的因素,也包括有物质方面的因素。GIS是一种计算机系统,它是作为一项技术平台而存在的,单纯的靠此解决城市规划中复杂的经济社会以及政治问题显然是行不通的。结合城市规划的专业知识,实现GIS的灵活运用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主要的瓶颈在于数据的获取以及共享,这一问题阻碍了GIS朝着更广更深的领域应用。另外,当前很多的基础数据数字化水平低,造成对数据库的规划建设滞后,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也是阻碍GIS在城市规划领用应用的原因之一。

同时,针对GIS技术的应用,目前主要有OA,3S以及网络技术。配合使用这三种方法,能够实现数字城市规划管理的智能化。目前,在对这些技术的研究中,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是放在GIS技术上,它实现了海量的数据处理功能和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其中,前者在数字城市规划管理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相关研究也较多,例如:在控制性规划管理中,建立相应的GIS空间数据库,而后者,即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在数字城市规划管理中的研究和应用都较少,目前,对此的研究也仅限制于某一方面,比如:在市政审批的子系统中采用空间分析,选择最佳路径。这些研究并没有从城市整体规划管理的角度去分析和研究,因此,建议今后加强GI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在数字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从新的角度突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理规划。

4结束语

当前,在数字城市规划中,广泛采用GIS技术,其应用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培养专业的GIS应用人才,才能实现GIS技术的合理利用。在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数字规划管理表现为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由于规划审批核心技术尚未得到较大突破,在实际中,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没有得到较好的发挥,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很多城市开始积极探索。GI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能够较好的解决控制指标问题,将其运用到数字城市规划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能够实现快速准确的项目审批,同时,也降低了花销,对于一些经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是一种经济实惠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梁洁,梁虹,刘建,等.基于GIS的排水管网数据有效性规则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7):215-217.

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化;科学发展;生态城市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步伐日益加快,从而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城市规划设计是一个城市建设的指向标,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的优劣决定着这个城市的发展空间,因次我们要科学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设计。 1 城市规划与城市化的关系 1.1 城市规划的概念

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

我国的城市规划概念通常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1.2 城市化的概念

学者们对城市化的研究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公认的定义,归纳一下,城市化的概念可从广义和狭义、质和量几个角度来考察。

狭义的城市化是指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的动态过程,包括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广义的城市化不仅包括以上内容,还包括城市服务设施的完善配套、城市交易成本的降低、城市运行效率的提高、城市居民生活便利性的加强、城市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和传播。

1.3 城市规划和城市化的关系

城市化是一个动态进程,具体的城市规划建设决定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因此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决定了城市的功能完善程度、效率便利程度、环境优美度和人与自然和谐程度,进而决定了城市形象,在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盲目追求城市的新奇特等倾向,导致了阻碍城市化进程的城市病,高度重视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成为保障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不二选择。2 城市规划所遇到的问题 城市规划对于城镇化的建设程度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建设一个生态和谐的现代化城市一定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模式,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所存在以下问题:

2.1 城市规划的管理部门的管理方式不合理

政府作为城市规划的执行部门和管理部门,政府就要使城市规划的作用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在管理方式上应该从城市发展的全局出发,逐步将城市规划具体落实到各个建设层面,并对开发建设行为进行管理监控,以对城市规划实施反馈调节。但实际上城市政府在具体操作中依然难以做到,出现政府战略与战术不分,以项目管理方式管理城市规划的问题。城市规划实施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是政府总是期望通过对单项目标和指标的管理来实施整体性的管理,从而失去对宏观事务的把握,陷入到具体事务的操作中。

2.2 在进行城市规划时缺乏对于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的观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化速度不断地加快,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必然就会造成土地资源的开发,但是在实际的城市规划中,规划的制作者常常忽视土地的生态安全,结果造成城镇土地资源的开发不合理,土地资源超强度开发等等,尤其是在建设房地产的时候,就会有规划滞后、用地结构松散等结果造成投资过高浪费严重的局面,尤其是现在一些设计者往往打着建设什么生态园区的旗号,来大量占地结果造成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3 城市规划的实施准则不完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还包括代表各种利益集团的开发商,这些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必然会反映到对空间资源的争夺上。因此,城市总体规划必须反映多元利益群体的需求,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来实现各种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总规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大多是停留在表面上,相关的利益集团对规划编制的有限参与,使得最终的城市总规实施结果与规划内容不一致。而且在城市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实施者很容易就把人本主义的元素省略掉。 2.4 在城市规划中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

现在大部分的城市规划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

3 对于城市规划所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对于城市规划在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找出它的缺点之根本,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从而实现城市的适居功能。 3.1 在城市规划设计上,建立一套完善灵活的监管机制

城市规划是一项公共政策管理体制系统,它要有效发挥作用需要借助有效的政治运作体制。因此,要建立适合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规划的政治运作体制,建立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社会基础,实现城市规划多元利益的协调与统一。同时要探索建立完善的规划制度,废除“关门规划”,推行规划公开,对城市规划及调整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让作为城市主人的广大群众对规划拥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2 城市规划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建设条件,要尊重、研究、发扬自身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从一个或几个侧面,抓住优势,体现个性。制定实际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方案。融“山水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田园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健康城市”、“绿色城市”等于一体。既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又给人们一个醒目的形象。 3.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合理搞好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是一个极复杂有系统的工程,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会涉及到许多的方面,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就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念来指导,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我们要把握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努力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生态的现代适居城市而作出指导。我们在设计城市规划时一定要把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并且把城市的经济发展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做到城市的舒适的功能。城市规划要依托城市建设的定位来制定,走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始终如一地贯彻“实用、经济、美观”的建设方针,一定能营造出让人感到亲切、自在的户外景观。 4 结语

篇8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城市的快速发展建设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是建设具有地域特色城市的最低成本的捷径,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备环节,也成为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因此我们必须拿出一个武器来解决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这就是城市规划,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控制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至关重要,因此研究城市规划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

1 关于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以上是对城市规划专业的一种综合性、抽象性的定义,顾名思义,城市是城市规划作用的客体对象,而人类文明或者文化绝大多数产生于城市当中,同时文化又反过来作用于城市,所以城市规划专业离不开文化维度,任何一项脱离文化背景的城市规划工作在当代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中都是难以被接受的。

具体到城市规划工作,一般意义上包括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而和文化关系最为紧密的莫过于“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与更新”这一专项规划,故本文将以此为视角,谈论城市规划与文化的相关性。

2 关于文化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 社会学家、 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笼统来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城市规划毕竟是以城市物质空间环境为直接作用对象,所以其所涉及的文化更多的表现为为人们提供生活、交往、工作等行为空间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象形态,尽管这种具象形态的文化肯定受到诸如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等非具象形态文化的影响。

3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

3.1 保护什么

3.1.1 范畴的扩大

关于“保护什么”,人类经历了从单纯的建筑遗产保护到更广泛遗产保护的价值观念的变化。

一部通用的针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的国际叫《威尼斯》。虽然《威尼斯》仍以文物古迹、古建筑和古遗址保护为主要对象,但其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历史纪念物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体建筑物,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有意义的城市或乡村环境”。这一表述扩展了建筑遗产的定义,为将历史性空间环境、近现代甚至当代建筑、产业建筑等纳入建筑遗产的范畴,提供了诸多的可能性。

3.1.2 《威尼斯》前的建筑遗产概念及其生成背景

始于19世纪的建筑遗产保护在当时有着两个大的背景:一为建筑遗产保护的启蒙运动,二为民族国家的兴起。启蒙运动为欧洲带来了全新的历史意识,从中诞生出考古学和艺术史研究,并引发了建筑遗产保护运动。关注艺术起源和史实论证的研究方法使得历史建筑被当作是某种艺术起源与传承的载体,其艺术价值凸显出来成为其被作为遗产加以保护的重要特征。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而日益滋长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很快地赋予一些建筑“国家纪念碑”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表征,纪念性自然成为其作为遗产的价值内涵之一。在这两个背景下,建筑遗产的划分是以其包含的纪念性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根据的,具有国家性、公共性的重要珍贵建筑率先进入遗产的范畴。建筑遗产保护事业虽非风平浪静但至少相安无事地发展了一百年,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建筑遗产保护的对象还只是著名的建筑单体,主要有3类:古建筑废墟、中世纪宗教建筑、古堡。它们无一例外地都具有文物的特征。

3.1.3 《威尼斯》后的建筑遗产概念的发展

由于人类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变化周期的变短,人类进入了“物的时代”,见证着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这其中就包括存在时间短于100年的早期现代建筑。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人们开始注意到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历史变迁起过的决定性影响,若干象征着工业革命或代表着技术发展的建(构)筑物饱含了工业革命的历史印迹,这些建筑类型是否也需要保护。文化全球化带来了全球城市面貌的趋同、地域差异的消失,导致了人们对日益消亡的地方文化和旧城中传统街区的关注。以以往的价值取向看,这些街区中没有一幢建筑够得上建筑遗产的标准,但其具有整体性和普适性的遗产价值,拆解之后则毫无意义。随着人类认知物质环境存在意义的观念变化,历史遗产概念得到拓展,呈现出空间扩大化、时间近期化、类型多元化的特点。

3.2 如何保护

3.2.1 干预与反干预

干预式保护主张将历史建筑重新复原到一种完整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有可能从未在过去任何已有的时刻存在过。这种在修复过程中对建筑原有形象的大胆设想后来受到了人们的批判,被讥讽为“创造”历史建筑。

反干预式保护强调保存建筑原有面貌和历史真实。认为历史建筑“并不是我们的”,因此“我们无论怎样都没有触碰它们的权利”。反干预观点主张以维护取代修复,“尽最大努力看护它们,但是,一旦这种看护无力留存它们时,那就让它们一寸一寸地消逝,也不要去触碰它们”。

3.2.2 综合修复与原真性

20世纪初,意大利的博伊塔将对干预和反干预进行了微妙的综合,提出了一种综合的修复概念。其核心思想在于,当一切保护都无济于事时,可以进行干预性修复,但要确定对历史建筑进行干预性修复的部位和修复的可能程度,同时在修复后应当令人能够明确区分新旧两部分。

综合修复是保护是一种相对成熟的保护方式,这也是后来《威尼斯》中强调“原真性”保护的思想渊源。原真性综合修复的观点,强调修复中的区分原则、可识别性原则、可逆性原则、真实性原则。

3.2.3 从整旧如新到整旧如旧再到整旧如初

整旧如新的方式和干预式很像,难免受到非议,整旧如旧的方式多少保留了些原真性,但在冯骥才先生看来,如梵蒂冈西斯廷教堂壁画的整旧如初工程,通过高科技手段完全复活了历史的东西,才是一一种崇高的追求。

4 结语

从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与更新的变化可以看出,城市规划专业从来、同时也不应该与文化脱离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城市规划已经由原来的追求纯粹物质空间,转变到对广义文化的重视。尊重文化、传承文脉乃是城市规划工作遵循的原则之一。

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取之不尽的脉源。文化遗产承接不是盲目保全,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而改变。在城市建设中,科学地进行历史文化遗产开掘,进行文化定位,赋予新的社会功能。我们应有胸襟和胆略融世界各种优秀文化精神于一体。我国文化本来具有开放和综合的优良传统。现在和将来,经过与国外现代城市规划新文化新一轮综合之后,必将在中国广大沃土上,绽放更为鲜艳芬芳的百花,结出无数甘美醇和的果实。

参考文献

[1]孙施文.现代城市规划理论[M].中国建工出版社.2007.

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信息化、计算机技术、空间句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计算机信息化技术进入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的近二十年间,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支撑,逐步成为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极大地提高了城市规划水平和效率,并在人类社会城市规划进程中为城市规划的龙头作用体现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平台。目前,全国已经有200多个城市建立了城市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系统。

当今世界属于知识爆发,信息现代化加速,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我们的国家也更加的开放,城市与外界的联系更为密切,新知识技术不断涌现。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落后的城市规划方法受到了冲击,促进了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和发展。

二、城市规划信息化的应用

随着观念的转变,城市规划领域对规划与管理信息的处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如类型数据的处理与综合,多层次服务对象的满足,时间上的现势性和空间上的精确性,信息管理规范化、智能化和可视化。

信息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而发展起来的高技术群,通常是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支撑下用以采集、储存、处理、传递、显示那些包括声音、图像、文字和数据在内的各种信息的一系列现代化技术。

从实现层面讲,城市规划信息化涉及一下方面技术内容:

辅助设计

辅助设计是城市规划信息化最为基础性的工作,在CAD软件以及GIS分析功能的支撑下,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工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进行远程协同设计。

图文一体化管理和办公自动化

在城市规划工作中,既产生大量空间数据,也产生大量文本信息。需要将不同的数据源产生的图形和文本信息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并且通过一种良好的用户界面提供给业务人员。

决策支持

在信息系统的支持下,我们可以对不同规划方案进行分析计算,从而比较评估方案的优劣。例如一个交通规划是否能够满足居民出行的需要,应该如何设置相应的公共交通以方便居民出行等。由于在实践中难以整整实施其中某些候选方案,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信息系统对其进行模拟和评估。

多源信息的整合与数据服务

在城市规划信息化过程中,涉及海量的空间数据库,包括规划图件、基础图件、遥感影像、非结构化文档等。我们需要建立信息资源目录,实现多元信息的集成化管理,并提供地理空间信息在线网络服务,通过城市规划多源信息的整合与数据服务,避免数据的重复建设、降低政府信息化成本。

基于Internet的公众参与

城市在规划项目审批前期咨询和规划方案成果社会参与阶段,可以在Internet的支持下,构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和航空遥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虚拟现实技术的规划成果咨询与评议信息系统,为前期咨询专家和后期公众参与提供可视化、数量化、网络化和图文一体化的交互式信息平台,为我国城市规划决策民主化、人性化奠定技术基础。

三、空间句法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英国伦敦大学巴里特学院的比尔·希雷尔、朱列涅·汉森和他们的同事提出空间句法的概念。到1977年,空间句法研究略具雏形。

在随后的三十余年发展中,空间句法理论不断完善,已经深入到对建筑和城市的空间本质与功能的细致研究之中,并在建筑和城市设计中进行了广泛的应用。

(一)构型方法的应用研究

1、自然运动

相关研究通过对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大量案例进行构形分析,然后与实际观察到的活动和功能作比较,在剔除了各种干扰因素后,发现空间构形与空间中的活动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即如果没有特别的吸引目标,且排除了路况等因素的干扰,则在大多数案例中个,集成度和可理解度较高的地方,往往具有较多的人流和车流。因此,空间的构形决定了运动密度的不同分布。

“自然运动”是空间构形分析最基本的应用概念。运用这一个概念可明确看出,实体改变通过其空间构形对运动结构的微妙影响,更好地预测人们在空间中的看似复杂和随机的聚集状态,从而有力地指导设计实践。

2、城市功能——“运动经济体”

这是“自然运动”的衍生概念。因为人流和车流运动与城市的用地性质(如商业零售)、建筑密度甚至盗窃等犯罪的分布都紧密相关,即这些差异都可以看作运动的增殖效应。因此,城市的空间构形,通过对运动的决定作用会影响到整个城市的运行。所以,城市可看作构形作用下的“运动经济体”。

空间构形最基本的相关要素就是运动。而在社会经济力量的作用下,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广泛的空间形态。因此,“自然运动”和“运动经济体”的概念,是通过运动来理解功能和形式之间的普遍原理,上至整个城市,下到单体建筑。

3、社会行为——“意念社区”

空间构形通过对运动模式的影响,产生了某些空间的人员聚集,即共同在场。这种人员的共同在场。是构成社区的原初要素: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又是知晓他人的最基本的方式。这种共同在场和相互知晓的模式就是“意念社区”的首要组成部分。

关于安全感,在城市结构中,很多住宅区的空间深度值较大,这种构形就决定了那里平时很少出现陌生人之间的碰面。住户也形成了这种心理预期,所以,当住户在家门口发现有陌生人时,就会有所警惕,甚至感到不安。而深度较浅的城市街道则不会出现这种对陌生人的恐惧感,所以很多住户认为街道比住宅更安全。

4、空间认知——可理解性

城市是自上而下的“经济因素”和自下而上的“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而这些作用都是由社会认知个体,在理解建成环境的基础上来完成的。可理解度就是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出发,对这种潜藏认知结构的一种量化描述。

对于同一空间系统,如果其中某些空间的局部变量值较高,整体变量值也较高,那么这一区域的可理解度就较高。反之,从局部获取的信息是对人们的误导,其可理解度就较低。

(二)空间句法在城市中的应用:

1、城市规划

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分析城市商业网点的选址和布局

研究城市的发展演变历程

2、城市交通

城市人流和车流流向和流量的预测与分析

3、城市犯罪制图

4、城市污染控制

5、城市建筑内部空间的合理布局

当然,目前的空间句法研究软件还处于平面空间的研究层面,对于立体空间和坡地空间的研究还不尽完善。

四、信息化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信息化还存在着标准化程度不高,数据共享不足的缺点。城市规划信息化的未来发展有以下趋势:

技术应用法制化

根据我国政府电子政务的总体指导思想,城市规划信息化应该取得一定的法律地位,应注意将城市信息化纳入法律法规体系,以保持规划信息化的法律地位、驱动力和生命力。

规划信息标准化

在空间信息标准的基础上,考虑城市规划的业务特点,定义相关数据标准和业务标准,为信息和技术共享清楚障碍。

基础数据共享化

城市规划与其他城市管理部门,如土地管理、建设管理、市政管理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这些部门的信息化过程中实现基础数据共享,有助于避免数据重复建设,降低成本。

技术应用集成化和智能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城市规划信息化需要不断集成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如全球定位系统、工作流技术等,以提高信息应用水平。

五、结语

总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深入到城市的各个领域,特别为我们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从理念上、手法上带来了革命。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类构造了一个现实世界相对应的虚拟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城市的过去与未来,可以设计好未来我们美好的家园。作为一个当代的城市规划者,很庆幸生活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年代,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追求与探寻,把我们的城市建设的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吕斌,《城市规划相关知识》,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年版

[2] 段进,比尔·希列尔,《空间句法与城市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篇10

关键词: 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规划;规划控制方法;总体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研究背景

1.1 相关低碳概念

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的提出起源于全球气候变化。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通过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自从英国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能源节约基金会认为,没有“低碳社会”就无法发展“低碳经济”。如果没有消费者的觉悟、支持和行动,政府将很难力度很大的气候变化目标。日本中央环境审议会据此提出低碳社会的基本理念,即争取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能被自然吸收的范围之内,为此需要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又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

随着低碳理念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等领域,城市是低碳发展的关键阵地成为普遍共识,随着对低碳城市的研究,低碳城市概念的产生水到渠成。低碳城市是指通过经济发展模式、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有助于减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社会发展方式[1]。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内涵在城市中发展的延伸,因为城市作为最大的碳源和最具减排潜力的区域,所以使低碳城市成为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发展的重要落脚点和支撑点。

1.2 建设低碳城市的意义

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因为科技、社会的进步,城市取得重大发展,然而面对人类的无限索求,自然资源、化石能源等面临枯竭;随着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的肆意大量排放,自然环境的破坏,温室效应以及极端天气等气候异常现象日益严峻,人类面临资源枯竭、气候环境异常、城市发展难以为继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使城市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就成了共识,随着低碳研究不断深入,低碳理论得到很大的发展,并提出了低碳城市。如今,低碳城市已成为世界各地共同发展目标,在我国低碳城市建设也逐渐被各地政府普遍重视,建设低碳城市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其深远影响。首先,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护和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其次,建设低碳城市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再次,建设低碳城市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最后,建设低碳城市是提高我国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的迫切要求。[2]低碳城市建设同时还是我国由传统城市建设向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有力过渡,不仅契合了我国十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的发展目标,还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 低碳城市与城市规划

2.1 城市规划对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将城市规划定义为“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规划直接决定了城市经济社会系统的发展布局、功能、规模、体量、生活方式、消费习惯、资源运用和交通等,而这些都会影响社会能源的消耗与排放[3]。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承担着指导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角色,对于低碳城市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2009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指出,低碳城市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低碳城市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新趋势[4]。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龙头,由于城市规划对城市布局、土地利用、空间形态、交通模式、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具有锁定效应,所以对城市低碳发展有着长期性、结构性的影响[5]。在错综复杂的城市开发、建设中,要想充分发挥低碳理论的指导和运用作用,对于具有龙头地位的城市规划,指导低碳城市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2.2 低碳城市规划

近年来,气候变化成为各国共同普遍关心的话题。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它在一般人看来是自然环境的局部变化,但实际上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系统的变化,是人与自然互动关系上出现的系统性问题,城乡规划工作必须适应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科学理念改变。[6]城市是人口、建筑、交通、工业、物流的集中地,也是高耗能、高碳排放的集中地,据联合国统计,城市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5%[7]。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形势下,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已成为基本的共识。但是,仅仅通过节能减排的技术手段尚不足以解决减少C02排放问题,还需要以更加多元的标准衡量城市规划与建设,通过低碳城市规划寻求城市发展的低碳化方向,探索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低碳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是必然的关键技术。[8]

低碳城市规划是目前城市规划新的视角和实现低碳城市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2011年末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全国总人口的51.27%,我国正处在快速城市化阶段,资源枯竭、生态环境问题等问题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越发日益凸显,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大障碍,环境资源问题成为我国集体共识,十根据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提出了美丽中国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发展目标,而这离不开生态城市的建设、生态中国的建设。生态城市既是我国古代“天人合一”、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发展的完善,也是近代因工业革命导致严重的社会环境问题所提出的“理想城市”与“田园城市”的升华。然而目前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经济等一系列原因,不可能在当前的经济、社会、资源等现实基础的国力之下,通过技术、政策、经济等手段一次性把我国传统的粗放型发展城市直接转变为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发展的生态城市,其中必然有个阶段需要经历低碳城市这样的一个过程,低碳城市建设是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是传统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变的过渡城市。同理,城市规划方法也要随着社会、经济等的变化由原来的传统规划方法通过低碳城市规划的过渡,最终转变为人与自然、人与人高度和谐的生态城市规划。

3 低碳城市建设的规划控制方法

城市规划作为指导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主要可从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三个层面以及“减碳”和“固碳”两个角度入手,对低碳城市建设进行“三位一体”落实,全方位的实现低碳城市建设的目标,鉴于内容庞大等原因,本文仅就总体规划这个层面进行阐述。按照碳的终端排放统计,城市中碳排放的三大来源是来源是工业、交通和建筑[9],而它们同时也是城市规划所涉及的重要内容。

3.1发展容量

城市的发展受限于生态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包括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大气环境承载力、城市绿地承载力等,找准制约城镇发展规模的瓶颈因素,科学确定发展容量,能为城市发展规模和城碳排放总量的合理确定提高有效的科学依据,对于低碳城市建设至关重要。

3.2空间布局

城市碳排放与人们生活、生产活动息息相关、联系紧密,而生活和生产需要特定的空间形态来承载,所以空间形态一旦确定,必将对城市碳排放产生长期性、结构性的影响。城市规划是对空间形态塑造最为有效的技术手段,通过塑造合理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合理加强用地混合,促进交通减量,提高土地节约紧凑利用程度等方法,科学引导城市生活、生产活动,加强用地与交通的互动反馈,落实公交优先,实现布局减碳,促使能源高效利用、减少交通出行,降低城市碳排放。

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地理风貌、自然特征,城市空间形态的塑造应因地制宜,以当地自然环境为依托,考虑当地文化内涵,构建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低碳生活、生产空间形态。

3.3产业发展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发展。采取符合城市自身发展特点的产业策略和低碳策略,贯彻循环低碳经济发展思路;选择产业发展类型,制定产业准入门槛,引导产业合理布局。

对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大多数城市来说,在三次产业中,工业仍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主要能源的使用者与碳排放者。努力转变企业高消耗、低效率、高排放的传统工业经济生产方式;积极发展技术密集程度高、低污染或零污染的企业;逐步实现由线性经济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10]

3.4综合交通

1)引导城乡空间、产业空间集约发展

交通是城市的骨架,是城乡空间、产业空间的物流、信息、人紧密联系的通道,是城市发展的动脉。城市的发展具有交通指向性,通过构建布局合理的综合交通,引导城乡空间、产业空间集约发展。

2)合理构建绿色交通体系,促进公交优先和慢行友好

交通结构、交通方式、交通能源是交通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城市运行的不同交通结构、人们出行不同的交通方式、交通驱动的不同动力能源选择对于城市低碳交通的构建至关重要,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关键要素。城市的发展要结合自己的条件,构建合理的交通结构,选择清洁、可再生、低碳能源,合理搭建绿色交通体系,促进公交优先和慢行友好。

3.5生态建设

通过生态环境的建设,构建总量适宜、布局合理、固碳高效的绿色生态系统。自然环境是“固碳”过程的重要物质载体。自然环境中的绿色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下来,主要以有机物或无机物的形式存储在十壤和植被中[11],从而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城市规划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固碳能力,构建合理的生态系统,栽种具有高固碳能力的植被,形成低碳城市中宝贵的固碳系统。同时,自然环境的建设也可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间接减少城市能源消耗和碳排放。[10]

3.6资源利用

明确资源利用目标,分项提出实施保障措施,重要指标应作为刚性要求予以控制。资源是城市发展的根本,碳的排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生产与生活中资源的消耗所产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就成为碳产生源头控制的重要途径。合理配置资源结构,大力发展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集约使用资源,重要指标作为刚性指标予以控制;积极推进废弃物、生产中间产物的使用,转变资源――产品――垃圾的传统线性生产模式,形成资源――产品――资源――产品的循环生产模式,在产业链上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3.7节能减排

城市的能源利用应明确节能减排目标,合理配置能源结构,重要指标作为刚性指标予以控制;积极推进新能源、可再生、清洁能源和低碳能源的使用,逐步降低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比例,在源头上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减少污染排放。大力发展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集约使用能源,降低生活、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以及废气、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采用新科技技术,吸收降低环境中的二氧化碳以及废气、废水等污染物。

3.8基础设施

拓展基础设施规划的内容与方法,促进集约高效利用。根据城市目前的基础设施现状,选择高效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工程设施等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构建有机的、低碳的、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绿色基础设施服务系统。

通过构建合理的绿色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缩短出行距离和往复次数,减少汽车使用,降低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等的排放;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布置合理的绿色市政工程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设施的利用效率。

4 结论

建设低碳城市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需要从诸多方面去进行规划和落实。低碳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途径,规划可从目前规划制度框架下的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体系、规划运作体系三个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完善,从不同维度保障、落实低碳城市建设,推动传统城市向低碳城市、生态城市转变。本文在总体规划层面上,从城市发展容量、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综合交通、生态建设、资源利用、节能减排以及基础设施等不同角度对低碳城市建设控制进行了探讨。当然低碳城市建设还离不开城市控制线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层面上的方法控制与落实,也离不开规划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消费理念的转变。唯有如此,方能促进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生态文明以及美丽中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6).

[2]甘靖中,鞠鹏艳,师坦,李哲,湛慧.北京延庆县规划建设低碳城市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

,2011(5).

[3]范晓磊,都明,王殿秋,迟洪冰.低碳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规划师》论丛.2011,(00):58-61.

[4]易冬炬,李明生.长沙发展低碳城市评价与对策建议[J].合作经济与技术,2010,(2):6―8.

[5]孙强.临港新城低碳城市规划探索与实践[J].上海城市规划,2011,5.

[6]汪光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城乡规划理念转变[J].城市规划,2010(1): 9-14,28.

[7]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8]顾朝林,谭纵波等.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9]秦波,邵然.低碳城市与空间结构优化:理念、实证和实践[J].国际城市规划,201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