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具体表现范文

时间:2023-10-20 17:3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经济具体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知识经济具体表现

篇1

关键词:城镇化;适应不良综合征;心理因素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职业教育要担当起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历史责任。”职业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想要学生健康成长,要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这些愿景的实现都对新时期职业学校育人模式提出新的要求。与这种高要求背道而驰的是学生适应不良综合症日益明显,严重阻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患有社会适应不良综合症的学生,一方面很难完成学业,另一方面也很难融入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来源于中考失利未考上高中的学生。他们在心理上存在自卑感,中考失利使他们缺乏学习的自信和热情。他们适应能力较差,常还停留于初中文化学习状态中,对于职业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背景和方式较难适应,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欠缺。大部分学生为独生子女,多数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寄宿学校,对于独立生活和学习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出现很多的不适应。绝大多数对于职业学校的选择,专业的选择,是来源于父母的安排,他们对于专业缺乏系统的认识。

以上的种种,都会导致这些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彷徨迷茫,无所适从,出现想象和现实的落差,从而引起适应不良。本文旨在探讨职业学校学生适应不良综合症具体表现、成因及对策。

一、职业学校学生适应不良综合症主要表现

(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无法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随着“普高热”的升温及中等职业学校录取分数线的一再降低,学生入学成绩一再在刷新底线,乃至目前的基本不要分数,生源之差可以想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习惯总体一般。自觉与自控的学习习惯、质疑与挑战的学习习惯、独立与自主的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习惯、倾听与思考的学习习惯、操作与实践的学习习惯、阅读与记忆的学习习惯、计划与总结的学习习惯、预习与复习的学习习惯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比较缺乏,从而导致无法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笔者任教的中专班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该班进校时普遍分数低,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尤其是对理论性较强的课堂教学更缺乏兴趣。教师上课教学情绪普遍受影响,课前无预习,课上不听讲,无笔记,睡觉开小差者比比皆是,课后无复习,作业抄袭现象严重,基本的学习任务完不成,考试成绩也只能挑战老师的接受底线。

(二)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手机依赖症是一种新型心理疾病,青年学生也是它的青睐者之一。手机的不合理使用现在困扰着职业学校的正常教学管理,笔者班级有一名学生曾经说过,“老师,你没收我的手机,我真的会跳楼”,虽比较极端,但已足以反映手机在学生心中的分量。看电子书、刷微信朋友圈、打游戏、购物等智能手机层出不穷的新功能,让学生和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总是看到电子产品带来的便利,却未看到人们因此付出的代价。”手机正在削弱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便是我们付出的代价之一。原本应该是上课或者睡觉的时间,但很多人可能玩兴正浓,还在不停地看朋友圈、聊天,打乱了正常的学习、生活规律,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不振,无法投入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难得组织一次班级活动,学生是聚在一起了,但全都低头不语看手机,“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和你在一起,而你却在看手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这样疏远了。据资料介绍,手机会让人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长此以往甚至会让人们患上类似“注意力障碍”的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注意力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这大大削减了思考的能力,让思维变得更难以深入。

(三)心理问题的增多

大部分中职生是由于成绩差而没有顺利进入高中,成绩是他们每个人心中的伤疤,带着这个伤疤来到一个陌生的学校,自然会有一种自卑感,这种强烈的自卑感就是形成所有歪曲性格的导火线。他们最怕别人问:“在哪里上学啊?”事实上很多中职学生存在着如下的心理障碍:妒忌,偏激,猜疑,报复性强,以自我为中心,;知识水平低,言语表达力差,不会交往;粗暴冲动,极为争强好胜,有的时候甚至仅仅因为别人多看了他几眼就上去动手打人。

还有一部分学生与初中的老师交往的不良体验,导致自卑、有逆反心理、害怕与老师沟通,表现为适应教师障碍多。在之前的学习中,他们受到的批评、训斥和挫折较多,对老师多少回产生排斥、不信任、怨恨等心理。由于这样的经历和可能的思维定式,他们不太愿意敞开心扉与新的学校的老师沟通交流,所以在与新的职业学校的教师的适应中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的负面认知和对立情绪。

这些心理障碍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就表现为爱打架,尤其是打群架;班级不团结,同学之间沟通少,交往异常,;上课没有表现欲,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老师沟通少,总是以比较世故庸俗的眼光看待老师的教育帮助等等,这些问题也正是中职学校中常见的问题。

(四)道德失范

每所职业类学校都在强化日常管理规范,但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缺乏排队意识、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这些不良行为仍然时有发生,文明与道德并不完全画等号,但很多不文明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突破道德底线的理由。少数的学生思想认识与行动脱节,社会公德的缺失,纪律、法律意识淡薄,道德评价标准和道德认知出现偏差,没有健康独立的人格,没有“自律精神”、“内省意识”和“罪恶感”,严重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甚至走向自我中心和个人主义的极端,引发了一些极端事件,如学生殴打老师,手刃同学等。

二、对策分析

结合职业学校学生适应不良综合征的表现,深入探讨其原因及对策如下:

(一)高速的城镇化进程对学生家庭教养模式的影响

苏州地区城镇化进程迅速,一直是全国瞩目的焦点。因为有着良好的就业环境,一大批的土著居民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财富,城镇化进程中的拆迁安置又让他们避免了高涨的房价,很多土著家庭的经济条件已经相当优越;还有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因为时代和机遇的关系,也在苏州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这类家庭就有了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子女在苏州这片沃土上俨然已经没有了生存的危机。因为教养模式的不同,产生了一些不良家庭的模式,如放纵型家庭,孩子在富足的物质生活中被溺爱,或者在父母繁忙的工作中被漠视,或者部分家长的言传身教,学生缺乏基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无法适应学校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特殊地区的特殊情况对新时期的家校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还要隐形关注其家庭教育,做好一名真诚的聆听者,要聆听家长心目中孩子的可爱形象、对孩子的可爱憧憬,甚至于要聆听家长的冲动和偏激,要无声的告诉他们,包办一切或者放任不管都是不理智的行为,要针对一些实际问题,教给家长一些科学的、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真正实现学校和家庭的“志同道合”。

(二)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心理层面因素的影响。

职业类学校学生普遍存在自卑失落的心理、独立压抑的心理、焦虑紧张的心理、消极逆反的心理,就业带来的心理危机。进入职业类学校后,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初中阶段目标明确动力十足,而现阶段学业压力顿失,又没有其父辈所承受的经济、生活压力,重重困惑迎面而来,他们通常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不愿与人交流、对网络以外的事物反应冷淡、情绪不稳定等现象,大多数人心理承受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是有所欠缺的。

在调节学生心理方面,引导学生勇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帮助学生做情绪的主人,保持和发展健康的情绪;要引导学生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乐于助人,互相尊重,树立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引导学生给他人以真诚的肯定、鼓励、赞扬和善意的批评、忠告,不把个人意见强加于人,尊重他人隐私等等。总之,无数事实证明,保持和发展健康良好的情绪体验,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为学生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转变环境,让他们在教师的关注引导下试着与他人交往,让他们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摆脱出来,尝试体验网络以外的同龄人群体游戏的乐趣。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其他爱好,转移兴趣点,对爱好和特长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针对性地把他们对电子产品的兴趣扭转到生活和学习中来。

(三)课程设置及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

各职业学校生源多为初中毕业生,文化成绩不太理想,接受理论知识的水平较差,分析能力弱,而传统专业课教材普遍理论性较强,逻辑性较强,学生学起来难度较高。职业学校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让学生学习到实用的知识,掌握好扎实的技术技能基础。因此,教材应该从适用性出发,根据目标就业岗位群需求,淘汰一些已经陈旧、过时的内容,增加贴近生产实际需要的技术知识内容,以“理论只求够用、实践必须加强”为原则。

另外,要积极探索实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革新课堂思路,体现课堂要素。注重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巩固训练(培养能力),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注意结合本学科特点,灵活的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切勿生搬硬套,其最终的归结点应是具有专业特点的结构“能力”,不仅让教师明白为什么要上这门课,培养学生哪一种能力,更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上这门课,最终可以达到哪种能力。

综上所述,城镇化的大环境下,职业类学校学生出现了诸多的适应不良综合征,我们洞悉其表现,探寻其原因,以期能够及时矫治一些不良的适应行为,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有利影响。

参考文献:

[1《中职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何新萍 《现代企业教育》

[2]《新的一年,你还是那个手机控吗》 陈一 《健康博览》

篇2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Trends at Home

and Abroad in Current Stage

CHEN Xiang

(Guangzhou Moder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3)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information society and knowledge economy, the world is witnessing profound changes in higher education to adapt to The Times demand.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t present trends is expounded.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China;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tendency

1 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高等教育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两个角度促使高等教育发展的外因和内因加以叙述和分析:从外因即满足时代需求的角度看,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这三大背景,相应的呈现出国际化、信息化、与社会和市场联系更加紧密三大趋势;从内因即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大众化和终身化等趋势。当然,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求和时代需求是密不可分的,这里之所以将二者分开叙述,是为了突出在各趋势中内、外二因何者占据主导地位,以便更加清晰地叙述和分析这些发展趋势。

1.1 时代需求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带动下,各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其特征为国际通用性、开放性和交流性,具体表现为国际间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日益频繁、高校学生结构国际化、高校课程国际化等,加之信息社会的到来,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更加简单,很多发达国家高校已将“全球化大学”作为其面向未来的一个基本目标。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仍在迅猛发展,国际化仍将是高等教育未来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举措。(2)高等教育的信息化。随着全球互联网的普及,信息革命已经深刻地影响并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知识的传播方式亦被彻底改变。高等教育必须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式上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同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要求高校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与合作。当前,社会信息化程度仍在不断加深,信息化将是高等教育未来的另一主要发展趋势,是适应信息时代的必然举措。(3)高等教育与社会、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这种新型的充满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将逐步超越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主体,知识也将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与社会、市场密不可分,因此,高等教育与社会、市场的联系将日趋紧密。高等教育将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其社会化功能将愈加突出,市场化将成为高校建设自身、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于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1.2 自身发展需求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一种方式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同样,一种教育也无法满足所有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不仅仅是其面对时代需求所需做出的改变,更是维护其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力,不过是时代将多元化这一需求反映得更加明显。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教育结构的多元化、学生结构的多元化、办学体制的多元化、人才培养规格的多元化以及经费筹措渠道的多元化等。(2)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终身化。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将逐步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普通大众对于知识的需求将会迅速增加,以往所谓的精英教育将会一去不返。同时,为了培养具有知识和高素质的人才,高等教育必然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普通大众反过来也将会为高等教育带来生命和活力。因此,高校若要维护自身的健康发展,大众化势在必行。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人类知识的更新速度和传播速度迅猛增加,这意味着,学生在高校学习到的知识,很可能已经老化、过时,传统的大学毕业即是受教育终结的观念将成为历史,每个人必须时时至少是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现代社会。这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满足人们知识快速更新的需求。而只有做到终身化,高等教育才可能达到人们的要求,才可能正常发展,因此,终身化亦是高等教育的一大趋势。

2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在我国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今天总共不过一百多年。我国高等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概括而言,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是成就与问题并存。就其规模而言,目前已居世界第一。就其层次结构而言,目前已形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这一较为完善的多层次教育结构。就其科类结构而言,目前已形成类别明晰、内容全面的学科结构。然而,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在近十几年来快速扩张,同时带来不少问题。

2.2 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办学模式过于单一、较为封闭,同质化现象严重;公办学校占主体,高校资金供给渠道较为单一,基本靠政府予以支持;高等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比较落后,管理理念混乱;人才培养的素质较低,难于与社会需求相符合。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高等教育与市场脱离,国家对高校的管理条条框框太多,管得过紧;二是只顾规模的迅速扩张,而忽视了教育观念、教育体制的更新;三是高校自身没有空间,也没有意愿来探索自主办学思路,对高等教育缺乏热情。

3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我国高等教育依然面对着不少问题,这在上文已有述及。面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借助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探索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之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除了遵循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外,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问题,还有其独自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观念向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转变;完善高等教育体制特别是管理体制以适应时代需求;构建国家、市场、高校一同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和高校办学体制;加强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建立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篇3

关键词:知识经济;管理创新;原则;企业管理

研究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掌握理论依据及实践意义,重点分析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那些问题,并分析存在上述问题的具体原因,针对国内外经济发展情况,总结出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创新的改进措施。

一、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发展的新特点

(一)信息化结构的经营

众多企业受到了大量的信息技术冲击,它们一般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普遍使用现代化信息设备如多媒体、PC等,在企业日常的经营生产中进行全程高效率、高透明度的信息处理。

(二)结构组织由垂直化向扁平化更改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对众多企业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市场竞争水平,必须对现有的垂直化结构组织进行改革,以信息传播更快捷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取代传统结构组织形式。

(三)立足国际市场

经济全球化的盛行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将全球诸多国家连接成为一个广阔的市场群体,不管企业经营规模大小、销售额度高低、是否处于主动自愿,都在不同程度上参加了国际市场的大规模竞争。在大数据时代爆发下的知识经济环境中,企业必须改变过去的区域化竞争视角,看到全球的国际市场竞争情况,立足国际市场,研究企业的市场竞争策略。

(四)核心知识水平的提升

在大数据时代爆发下的知识经济环境中,企业只有掌握自身所必须具备的核心知识,才能够大幅增加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竞争能力,抢夺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市场份额,所以,企业只有提高对本企业的核心知识重视程度,才能够获得更广大的发展。

(五)客户需求为导向

我国现今市场已经不再是改革开放前的卖方为主,企业必须考虑到自身定位客户的具体需求,以客户需求为企业生产经营的指导方向,向客户提供包括商品、服务、体验一体化的全方位销售管理。

(六)创新能力的提升

大数据时代的巨量信息井喷,带来的不仅仅是机会也有威胁,企业如果不能快速吸收信息并对自身发展做出相应调整,且不断提高、优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很容易在市场竞争中落败,进而丧失市场份额。所以企业必须大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引流市场需求变化,而不是被市场所抛弃。

(七)树立全球合作竞争的理念

世界经济市场趋于融合,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也带来了较以往而言更加激烈且难以抗争的市场环境,巨大的机遇和竞争在为企业提供发展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打独斗已然不能帮助企业取得发展,全球范围内的合作竞争理念得以树立和推广,日渐成为现代企业的经营核心思想。

(八)加强对企业员工需求关注

在以往的企业经营中,少有企业会关注自身员工的人性化需求,更多的是关注企业经济利润变化。而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管理中更多的开始关注起员工自身需求,通过对员工个性化需求的补充,进而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九)融合多区域文化

过去几十年的市场环境单一,企业的竞争也不过是区域化竞争,并不是现在这样的全球经济大融合。因此,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后,对自身企业经营的文化需求也要做出相符合的调整。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和跨国集团诞生,在其管理中,也必须考虑到不同区域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如何协调此种文化差异带来的企业管理问题,也是现今企业所必须解决的一大管理难题。

二、我国现今的企业管理创新现状

自改革开放后,中国公司的管理创新,因为政府支持、公司努力,所以公司出现了许多明显的改变,与之前进行比较,中国目前的公司管理创新活动有以下特点:(1)管理创新内容,由单一生产管理的创新转型为销售管理创新,并不断向财政管理创新和资产经营创新所转变。(2)管理的目标、范围从实物管理转型为价值管理,从封闭性管理转型为开放性管理,中国公司的管理创新行为更为开放,更重视运用价值规律。(3)公司部门结构出现改变,由先前依附于政府的生产工厂与加工车间,变为包括股份企业的许多较为独立的经济实体,——这可以表现出管理创新行为对于部门的创新十分明显。(4)自主营销需要自负盈亏,这可以使公司更为积极与主动的进行管理创新,并且有一些公司开始看重对于管理新经验的学习,制定出适合自身情况的新方法。(5)更多的公司开始重视公司文化,并借此使自身的公司形象具有个性、形象不单一。公司文化的创新已经成为公司管理创新十分主要的一部分。

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手段

(一)管理观念创新

管理观念是管理者在管理活动过程中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其具体表现为,企业领导阶层的管控方式有了明显的变化,企业领导阶层的职权不断增强,监管的范围也有所增加。与此同时,企业领导阶层的监管,不再局限于人员的管控上,而是由此转为对综合知识和能力的监督上。另外,企业为应对未来同行业的挑战,需要不断转变领导模式,克服思维固有模式限制,加强与同行业的协同发展,同时也要不断增加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使企业的领导模式与先进的以知识为主题的经济发展方式相融合。

(二)企业制度创新

企业的平稳发展必须依靠良好的企业制度,与此同时,企业制度也是对责任的有效划分,因此,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不断完善现有的企业制度,同时,企业还要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不断增加员工的知识储备,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使企业能够保证年终收益的持续增长。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企业的领导者已经认清知识的巨大推动作用。企业要运用制度设计、创建新型的企业制度,这种新型的企业制度要使与企业有关的知识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或与企业利益和竞争优势密切相关。另外还要使企业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增加人才成本的投入资金,逐步增强专利性知识所有者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专利性知识的所有者还要依据相关规定获得与其知识相对等的企业领导权。

(三)管理战略创新

管理战略的制定必须基于总体考量,同时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当今时代,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开放性成为当今经济的特点之一。由此可知,我国企业也无法避免这种经济发展趋势。因此,我国企业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出击,直面世界经济的挑战,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大知识科技的资金投入,使之作为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所以企业战略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新的考虑,加以新的定位,树立全球战略,做全球化企业,它要求企业具有全球性战略环境和企业的条件与目标的分析判断能力、具有抓住机遇和回避风险的速度、机警和创新精神、具有适应全球竞争的独特的能力和技巧。

(四)管理组织创新

互联网经济正在改变着旧有的企业体系构成,具体表现为,互联网经济不断改善企业的交流渠道,扫清企业的交流障碍,使企业部门交流更加便捷。另外,互联网经济还改变着企业固有的领导模式,通常情况下企业决策权力往往由总公司独立掌握,而随着互联网经济影响范围的扩大,企业逐渐对其决策权利进行有效分散。因此,固有的企业结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追求高效利润的需要,企业不得不重新选择一种新的企业盈利模式,其中就包括精简企业领导结构等,与此同时,企业员工过多也会制约企业利润的增长,使企业结构更加高效便捷,另外,企业还要增加先进设备的购买量,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信息化和网络化。从而使企业的决策更具有科学性,更能符合企业的实际状况,从而不断减少企业的不必要开支。

(五)管理模式创新

如今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拥有了知识,才可以更好的制造收益,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持续进行探索与学习,并增加知识储量,借此提高自身的地位。因此,现在的人们渴望自身的知识的到增长,由于目前的信息技术水平不断增长,所以人们对于知识的需要也在不断增加,公司急切需要可以使所有员工全身心投入,持续的进行学习与创新的组织。因此学习型组织形式被许多公司所使用,学习型组织要求组织中所有人员不断的进行学习,增加知识储备,同时,重视呈体系性的思考、整理知识。重视借助集体性学习的方法,确定所有员工的目标,调节员工的行为,要求员工对自身进行调节,并借此使员工适应不断变化的管理氛围,使企业可以更好的进行生存与成长。

(六)企业文化创新

现在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期,因为该阶段的经济有着全球化、信息化的趋势,所以公司经营的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公司可以利用国际化,使用全世界的各种资源,比如利用自身的资产、技术管理方法等优点,融合东道国的各种资源与市场规模优点,并借助跨文化优势,进行跨国化营销,这是公司进行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方法。所以,公司要在跨文化、地域的情况下进行经营,一定要对文化管理方式进行革新,进行跨文化管理。

参考文献:

[1]任海艳.浅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创新[J].中国城市经济.2011(27).

[2]常新悦.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之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6).

篇4

关键词:创新性 必要性 具体表现

教育既具有传承性,又具有创新性。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关键在于教师。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粗浅地谈谈教师的创新性。

一、教师创新性的必要性

1.教师的创新性是当今形势下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战略性决策,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以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为前提,当今的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又离不开教师的创新性,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关键在于教师的创新性。教师的创新性是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

2.教师的创新性是教师角色的多元性的需要

综观近年来国内外对教师角色的全方位研究,教师角色主要有:①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是智力资源的开发者。②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伦理的化身”。③教师是班级集体的领导者、组织者。④教师是人际关系的艺术家。⑤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者。⑥教师是研究学者。⑦教师是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等等。教师职业的这些角色特点决定了教师职业的重要意义和重大责任,决定了对教师的高素质要求。因此,教师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创造性,这是胜任教学工作的关键,关系到能不能始终以一种创新思想去引导学生、教育学生。

3.教师的创新性是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的需要

教师教育对象是具有一定思想意识、有感情、有理智的活生生的人,是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经历、不同个性、不同思想行为的一代青少年学生,而且他们又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视其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不同的个性特征,灵活运用各种适当的教育方法,并积极尝试新的方式,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创新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性。

4.教师的创新性是教育过程的复杂性的需要

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互动,是教师不断进行创新性教学,学生不断进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它呈现出复杂性、变异性、不可预测性。教育教学无固定程序和模式,有时事先预料不到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善于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习心理功能的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发展水平。

二、教师创新性的具体表现

1.更新思想观念

教师的教育行为受其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而教师的教育活动及其效能、质量又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因此,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观念实现教师的创新性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首先,教师的创新性要求教师树立创新教育目标观。其次,教师的创新性要求教师树立新的师生观。

2.更新教育教学方法

优秀的教师作为富有个性特点的活生生的教育实践者,其教育教学方法随教育实践的发展往往呈现出动态化趋势。实施创新教育,要敢于革新旧的教学方法,从注重教法转移到注重学法上来。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其次,教会学习,尤其是教会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在现代社会,“会学”显然比“学会”更重要。所谓“会学”,就是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告别维持性学习方式,养成自主创新学习方法,重视过程学习,让学生自己探索、追求、发现未知的世界。

3.更新价值取向

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教育应该实现人的创造性价值。一个人,创新精神越强烈,其人生价值也越高,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人生的最高追求是创造性的自我实现,即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充分发展,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因而,教育过程始终应该是提高人的价值的过程,完美实现人的创造潜能的过程。教师应把实现自己的崇高的创造理想看得高于一切,理解自己的创造性的社会意义,力求为人类造福。教师只有从更高意义上认识自己的创造性工作,以此融入生命活动之中和作为提升生活质量的手段,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培养创造性人才。

总之,教师的创新性离不开教师的思想观念、教育教学方法、价值取向的更新,它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民主性、健康性。这种开放民主、宽松宽容、积极健康的教育气氛有助于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探究,发展其好奇心和冒险精神,实现其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方瞿著.《创造教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段继杨著.《创造性教学通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阎立钦著.《创新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篇5

中图分类号: C962 文献标识码: A

知识经济是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个新概念。也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美国近来表现出“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 ”的良好发展态势,令世界瞩目。而作为知识经济的子学科“知识管理”则是一个更新的概念。虽然我们似乎还没来得及深人研究。但它在当今的行政管理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主要工具和管理模式。

一、知识经济的定义

知识经济并不是一个严格的经济学概念,它的缘起大约与新经济增长理论有关。在世界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的背景下,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和卢卡斯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罗默把知识积累看作经济增长的一个内生的独立因素,认为知识可以提高投资效益,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卢卡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则将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重点地投射到人力资本上。他认为,特殊的、专业化的、表现为劳动者技能的人力资本者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二、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管理模式的不同

在农业时代,主要依赖劳力、牲畜及土地等有形资源进行经济生产,其知识应用方式主要是重复使用,具体表现在经验知识的代代相传,而有形资源之使用报酬率则具有“递减”的特质,例如土地愈用愈贫脊;在成本效益方面,则呈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对价关系”;而主要的生产者代表为农民,代表性组织为农村。在工业时代,依旧仰赖资本、厂房、机器等有形资源,其资源使用报酬率依然是递减关系,在知识应用方面,主要是工作手册、标准作业程序,其成本效率主要在追求达成经济规模,主要的生产者为工人,代表性的组织为工厂。

到了当今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于经济活动、组织生产与管理则有了革命性的改变,首先,经济生产的资源转移成无形(无重量)的资产——“知识”;在知识的应用方面,则是依赖不断创发的知识,而非代代沿用的知识与一成不变的作业规范,且由于知识具有不耗损性、共享性,以及全球化市场的保障,所以知识的使用报酬率具有“递增”的效果,例如生物科技业者对产品之特定成本的投资,待其制造成功后,其收益将有数倍的惊人效果。一般而言,会计师、律师、程序设计师、大学教授,都是知识工作者的典型代表;且一旦知识工作者充斥组织后,组织形态之发展极致,将可能形成如大学、医院之类的组织,即员工多为高度依赖知识以完成工作之专业人士,此时,领导者多只能扮演协调、沟通、支持及促进的角色,知识工作者将获得较高的工作独立性。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行政管理将被转移为以知识工作者为核心的管理,而这将冲击企业整体行政管理政策。

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行政管理的发展

(一)求才方面:知识经济时代,较具竞争优势的高科技产业或其他知识密集产业,将面临所雇用员工的专业素质日益提高的挑战。传统所偏重的员工特质,例如忠诚、稳定、奉命行事、擅于背诵,遵守僵化作业流程等,在知识经济时代,恐反而成为负面素质,所以应积极雇用具想象力、敢突破传统、挑战极威,懂得随机应变、擅于创造特质的人才。

(二)用才方面:就内部管理而言,在员工考绩制度上可加重对其知识应用或研究发展的表现;另可提供多元参与管道,使员工可以在重大决策及人事制度上发挥影响,并加强推动“提案制度”,在不刻意强调所提建议的功效性前提下,对任何成员创意均给予正面支持。 转贴于 233网校论文中

(三)育才方面:人力资源相较于其他组织资源有较高之维护成本,站在“知识折旧”的观点,如果不加以维护,知识创造力势必降低,主要的维护机制来自训练与教育,训练可以维持基本工作能力于不坠,教育才能真正厚实知识创造能力,二者不可偏废,并且不可混淆二者功能。

(四)留才方面:以前企业用以留住人才之最主要制度在于健全的退休及福利制度,以及优厚的入股及分红制度。如今如何透过工作设计、工作丰富化等增加工作内在报酬的方式,来重新调整员工工作内容及界定新角色,恐怕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此外,站在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的角度,任何一个成员都是知识的载体,尤其是关键或资深员工所具备的组织经验、知识与见解,都是其他员工作无法比拟,所以如何避免关键或资深员工流失,或透过管理以减少人才流失所造成之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目前许多企业对于离职人员,大多是举行感性的送别茶会了事,并未对其过去工作信息作系统性的探究与保留,而这将不利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工作的进行。

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经营特色,主要表现于知识将取代有形资产,成为竞争的主力,善于管理知识者就能取得竞争优势。因此,以优质行政管理策略推动企业经营的思维,必须重视企业的人才管理运作历程,透过参与、整合与落实的系统思考原则,建立一套融合知识经济时代特色的人才管理策略,发挥集思广益的力量建立具有共同愿景,讲求主动、效率、适用、创新的精神团队,将企业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综合而言,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优质行政管理策略来推动企业经营,必须做好企业内优秀人才的管理,同时我们必须深刻再次认识到建构推动企业发展的方案是企业行政管理的永久性投资,除了关系着企业兴盛未来的发展,也肩负着企业员工在工作、管理中不断发展、进步的任务,是企业发展扎根的百年大计,必须积极周详的运用企业的行政管理策略,创建一个具有优质的文化氛围的企业,经营优质企业。

参 考 文 献

篇6

一、知识经济对会计理论的冲击与发展

会计理论是关于对现实世界中会计现象的逻辑推论、概括和解释的系列。知识约济时代对会计理论产生f极大的冲击。为了与知识经济的要求相适应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探索中发展会计理论以促进其更加完善。

1. 对会计对象的冲去

现行的会计模式是以企业的价值运动作为自己的对象,对财富的认识主要局限有形财富,对获利职动力的认识要局限于有形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对象的冲击具体体现在对会计要素的冲击。会计要素的定义应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进行修改,以更好地服务于会计目标。因此,资产及其他会计要素的内涵将发生变化。

2. 对会计目标的冲缶

关于会计目标,理论界形成了两个学派:一是受托责任学派,二是决策有用学派。显然这两个学派在会计导向及信息质*特征的侧S点上是大相径庭的:在导向上,前者是面向过去,后者是面向未来:在信息质量特征侧重点上,前者强调可靠性,后者则更着重相关性。未来会计的目标将是向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同时兼顾受托责任信息。

3. 对会计确认的冲击

会计确认就是确定会计事项能否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确认要求遵循可定义性、可靠性、相关性、可计景性四项标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将成为企业财富的最大驱动力,这将是会计确认的主要课题。由此可见,根据形势的发展适当扩大资产的确认范围,势在必行。

4. 对会计计黃的冲击

传统会计计量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计量模式。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无形资产将取代有形资产占居主导地位.计量模式将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为主。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是建立在主观估计的基础上的,缺乏可靠性:而历史成本计量有可验证、中立、可靠性强等优点》为了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信息斋要,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同时提供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信息和以公允价倌为基础的信息。

二、对会计基本原则的冲击与发展

会计原则是指确认和计量,会计事项所依据的规范和规则,它对于会计人员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具冇重要指导作用。会计原则大多是从经验中!LI纳而来的,与会计环境关系密切。为了与知识经济的要求相适应,会计基本原则必须及时做出相应的修正。

1. 历史成本计价原则

历史成本因其客观、可验证、易取得的特性,在传统会计中长期处于“一统天下”的地位。佴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主要资源,依靠发达的科学技术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决定条件,如按历史成本计价,往往会低佔无形资产的实际经济价值。历史成本存在较大的缺陷。但并不是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应放宑历史成本计价,而是根据未来会计中的决策耑要,采取多重计量手段才是科学的选择。

2. 确认原則

收入确认原则,是有关收入入账时间确认的原则。传统收入确认原则的最大弊端在r收益揭究整,影响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真实通利能力的判断。传统收入确认原则更确切地说是营业收入的确认原则。我们知道,企业收益分为两类:一类是资产置存收益,是指由于置存资产而尚未实现的收益;另一类为营业收益,是指销售资产所获得的收益。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收入确认应由单一的“己实现”标准向“已实现或可实现”标准转化。

3. 费用配比原则

在传统的会计中,未耗成本仍具有未来经济效益,应作为资产处理,己耗成本则了*以转销。在知识经济时代,费用与收入配比已不是确认费用的唯一标准,费用确认标准将趋向多元化。

4. 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牛.制原则是收入实现原则和费用配比原则的前提。在知识抒济条件下,权责发生制原则也受到较大的挑战,其原闵上要表现为:首先,权责发牛制+利于反映企业本期现金流量信息,现金流量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项财务数据,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流动性和偿愤能力的有效评价。而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时代,由丁-知识创新、扩散的速度很快,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剧,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破产、淸算。其次,权责发生制下所确定的净收益有其自身的缺陷,会计收益中包括许多非现金的应计和递延因素,其数额的分配是依据假定关系而进行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容易导致收益结果+能真实、可靠地反映企业经营业绩。最后,权责发生制依赖于一项未经证明的假定。

三、小结

篇7

1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化经济。信息技术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是知识经济时代诞生的基本力量。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为基础的经济。一方面,知识经济独立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另一方面,建立在信息产业方面的知识型经济有以下特点: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分散型。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产业已成为最受欢迎、增长最快的行业。2知识经济是一种服务经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所占比例继续下降,而服务业和知识产业开始以一种服务经济的形式占主导地位。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完善的售后服务在产业结构中占有主要份额;另一方面,服务活动对现代企业生产活动有显著的影响。3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型经济。创新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要素,其速度和方向决定了一个国家或企业的竞争力。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落后技术不断在社会上被淘汰,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将无法立足社会,只有全方位的创新,才能赢得市场竞争。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是知识经济的灵魂。

二、营销现状和知识经济对市场营销的影响分析

1.中国营销现状。1.1现代的营销观念尚未形成。由于计划经济已经深入人心,致使一些国有企业仍然奉行传统的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和推销观念,但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时期,由于商品供过于求,一些企业盲目推广他们的产品,造成大量积压,资金周转困难,导致大部分企业陷入停产或半停产。虽然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营销观念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对市场和客户需求没有清晰的认识,缺少市场调查与预测,即使对市场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由于软硬件实力的限制,企业也很难对调查数据进行准确分析,企业不能有效发挥其实力。1.2企业缺乏创新意识。企业创新力包括多个方面,营销创新力是其核心要素之一,企业必须大力开展营销创新,才能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现实中,许多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和思维,因为创新意味着变革,而变革必然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大多数企业对营销创新的研究不够深入,习惯于模仿。实际上,每一种营销创新策略都有其自身的应用条件,企业制定营销策略应与竞争对手的战略相结合,简单模仿和跟风,不仅达不到营销策略的预期效果,还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1.3忽视了营销网络的功能。一位营销专家曾经说过,“市场,归根结底是品牌的销售网络”。网络如同人体的血管,依托强大的销售才能完成资金循环,保证企业顺利成长,其中任何部分发生意外,都可能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只注重产品生产,无计划地销售产品,既浪费营销资源,又不能获得良好的营销效果。如果企业不能从根本上发挥网络营销的真正价值,它将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继续发展的机会。2.知识经济对市场营销的影响。2.1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社会财富极大增加,消费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理念不断改进,并带来科技学术知识的创新,使消费行为趋于个性化和理性化。再者,由于网络营销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具有自主选择权,对产品性能要求越来越高。2.2对产品的影响。知识经济使得产品概念不再停留在传统的物理层面,销售的产品和服务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新产品一般要采用最新的研发成果,更新换代快,需要大量研发投入,公司的营销必须考虑下列因素:一是高科技产品使消费者产生烦恼;另一方面是快速发展的科技,缩短了产品设计开发的周期,在创新过程中需要研发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密切合作。2.3对高层管理者的影响。由于企业高层管理者负责整个组织的运行,因此企业的营销策略必须经过高层管理者的批准,才能够在整个公司运行下去。在知识经济时代,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因此,在一些公司决策层,譬如知识总监(CKO)、知识运营官等一些新兴的职位开始陆续出现。原因很简单:企业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他们必须设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2.4对竞争者的影响。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智力资本代替了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企业最核心资产。主要包括:代表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资产,如服务、诚信、品牌等;体现智力劳动的资产,如法发明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体现人力资源的资产,如员工的工作技能等。这些对企业的竞争者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

三、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市场营销策略探讨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与自然经济以及就业经济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别。表现在就业方面的就是知识经济的出现对就业结构、就业形式以及就业观念等都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就业趋势以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

知识经济时代;就业趋势;特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就业市场对于就业者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各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知识不仅可以不断提高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同时还可以提供调整生产要素,以此来创造革新产品。由此可见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就业者应该提高自身能力,以此来适应就业环境的不断变化。

一、知识经济时代就业特征

1、就业结构的转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就业结构由原来工业经济时代从物质产品的直接生产者转变为从信息与知识的生产者以及传播者,并且由于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时代已经开始朝着脑力劳动为主的时展,多媒体技术、虚拟技术、信息传输技术、自动翻译技术以及显示技术等先进科技的快速出现,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此外,知识密集型企业的迅速崛起,使得从事知识生产以及传播的人越来越多,由此就业结构与工业时代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就业机会的转变

工业时代传统的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之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劳动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将会随之提高,因此就会导致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劳动力的供给却绝对地增加,从而逐渐形成日益增多的相对过剩人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使失业后备军。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之下,失业问题虽然与社会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是人的知识结构对自身就业具有更重要的影响。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与普及,现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引进了高端的技术设备,因此,对就业者的专业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由此可见,就业者自身的技术水平与知识水平会逐渐成为将来就业的关键因素[1]。

3、就业模式的转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就业模式由原来的“欧美模式”逐渐向着人性化、柔性化的“知识型”的方向转变。就业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各国的相关学者以及各国政府都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的角度来对待它,并且一直都在不断寻找新型的就业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模式有两种,一是美国就业模式,另一种是西欧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中出现的新型就业模式将以上两者的优点加以继承,并根据当前时代的发展状况作了相应调整,从而使这种就业模式可以适用于当前就业环境。

4、就业观念的转变

知识经济时代的就业观念由重岗位逐渐向重人性化发展以及重自主发展的方向转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主就业逐渐成为了一种主导的就业趋势,并且就业者的综合素质以及知识技能成为了就业的必要条件。第二,工作家庭化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就业方式,不仅操作简单,在交通、通讯方面也十分方便。第三,劳动时间不断缩短、劳动与休闲趋于一体化,使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质量都可以得到提高。第四,就业岗位的模糊叉性,使得就业变得更加灵活。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就业趋势

1、就业观念方面

在以往的工业经济时代以及农业经济时代,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们关注的重点通常就是物质上的满足以及生活上的舒适,高工资、高福利是人们就业选择的主要方向。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人们只有在物质上得到满足之后,才会产生对精神方面的需求。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之下,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物质产品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人们就有了追求自我价值的就业动机。因此采用高压政策这种管理方式无法留住高技术人才,工作环境的差异会使就业人员更加频繁的更换工作,从而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2]。

2、就业方式方面

在就业方式上面,临时工以及兼职人员的数量在逐年增加,这就标志着掌握高新技术的就业人员将趋于采用一种更加成熟的、独立的自我就业方式,从而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些人可以通过自己开办公司来发展自己的事业,但是一些非熟练技术工人无法参与到知识型的工作竞争当中,因此,他们就只能不断的接受培训,以适应相应知识水平的短期性工作。

3、企业管理方式方面

由于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企业壮大都是需要创新的,而创新是由掌握先进科技的人员进行操作,因此企业应该要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以此来留住企业内的核心技术人员。并且在处理劳资关系的时候,企业还应该遵循平等、互利互惠的原则,采用按照业绩的方式付酬,从而使企业员工产生一定的竞争意识,这种良性竞争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还可以使员工的工作效率不断提高,从而为企业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3]。

4、工作方式方面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部分企业采用了工作业绩这种评估职工的标准,因此,企业将采用不限工作地点以及工作时间的松散型管理方式,这样就可以让员工自由的分配工作时间、选择工作地点,使得工作的灵活性不断加强。这种新型的工作方式不仅可以缓解员工的工作压力,使员工心情愉快的面对工作,还可以吸引人才以及留住人才,由此可见,这必将会受到就业者的大力支持。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就业结构、就业观念、就业模式以及就业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因此就业者就应该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的知识技能水平,以此来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秦成伟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

该项目为长春光华学院校内青年科研基金项目(QNJJ160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黄新敏,吴旭红,黄一岚.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01:41-45.

篇9

关键词:文化;文化产业;经济属性;经济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035-04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日趋“文化化”,文化已经“经济化”。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带来了文化产业化,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属性,主要表现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具有商品性,以及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经济效应。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决定了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这种价值具体表现为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的增长点,能够提升城市价值,增加经济增长点,调整经济结构,缓解就业压力,辐射其他产业。

一、文化的经济化与文化产业

从概念上看,“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是指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文学和艺术等现象。在这里,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并列,但是一样蕴含着经济价值。广义的文化可以从不同学科进行定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1871年,泰勒的描述性定义: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具体包括知识、信仰、风俗、艺术、法律、道德,以及通过学习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2)1921年,帕克和伯吉斯的历史性定义:文化是群体生活的社会遗传结构的总和,能够因群体人特定的历史生活和种族特点获得社会意义。(3)1905年,斯莫尔的心理性定义:文化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的人们使用的技术、机械、智力和精神才能的总和,以及其他为达到个人或社会目的而采用的方法或手段[1]。

文化具有经济功能,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已经“经济化”、经济日趋“文化化”[2]。日本著名学者日下公人认为,在经历经济开发、社会开发和人才开发的时代后,开发文化经济价值的时代已经到来[2]。文化与产业相互渗透,必然出现文化产业化。所谓文化产业化,就是在保持文化原有功能和特征的前提下,以资产为纽带,以精神需求为方向,以相应物质为依托,把人类的知识、智力、信息、精神和艺术,加工成文化产品,并进行交换、消费和服务。

文化的产业化带来文化产业的发展。早在1944年,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发表《文化产业:欺骗公众的启蒙精神》一文,首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3]。西方文化经济的创始人之一大卫・索斯比认为,文化产业是通过具有创意的生产活动提供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具有知识产权,能够传递某些社会意义;文化产业实质上是指文化产品的经济功能,能够增加产出、促进就业、创造利润以及满足消费者需求[4]。如今,文化产业已成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和经济增长点,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中轴。因此,有人将信息产业称为“第四产业”,将文化产业称为“第五产业”[5]。当然,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文化产业的称谓可能不同,如美国的版权产业、欧盟的内容生产、英国的创意产业、日本的感性产业,我国台湾的创意文化产业。但不论称谓如何,文化产业的核心在于从事文化内容生产,经营符号性和信息性的产品,并实行以创意为手段的产业化运作。1999年,深圳在国内率先提出“文化立市”,2004年提出打造“设计之都”,2005年将文化产业确定为继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之后的第四支柱产业。目前,深圳已建成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和集聚效应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45个,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以及占全市GDP的比例逐年上升。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2004年3月29日,国家统计局颁发《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将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分为“核心层”“层”和“相关层”。(1)核心层。包括新闻、广播、电影、电视、书报、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文艺表演、文化演出场馆、群众文化服务、文物及文化保护、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文化研究、文化社团、其他文化等。(2)层。包括互联网、旅行社服务、旅游景点文化服务、室内娱乐、游乐园、休闲健身娱乐、网吧、文化中介、文化产品租赁和拍卖、广告、会展服务等。(3)相关层。包括文具、照相器材、乐器、玩具、游艺器材、纸张、胶片胶卷、磁带、光盘、印刷设备、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家用视听设备、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等。

二、文化的商品性与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

文化承载着各种社会关系,塑造了社会的理想人格,提升了个体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不过,文化的价值内涵常常表现为外在感知,并且被符号化和系统化。无论是音乐、舞蹈、服饰,还是节庆、晚会、习俗,都通过媒体表现出来,从而表现出五彩缤纷的色彩、鲜明独特的个性,正是文化的绚丽特征和丰富内涵,产生了经济价值[6]。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仅体现为文化具有的表层服务功能,而且说明文化本身具有经济属性。

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属性。在阿多诺对文化产业的界定中,特别强调:“文化工业的全部实践,在于把裸的盈利动机投放到各种文化形式上。”[7] 1980年召开的蒙特利尔专家会议认为,一般说来,文化产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在产业和商业流水线上,文化产品和服务被生产或再生产,并且被储存或分销。由此表明,经济属性是文化产业存在的基础。

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首先表现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商品性。文化产品或服务是商品,具有商品的本质特征,在市场机制下通过竞争进行生产和交换,实现价值最大化。图1显示,假定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机制绝对有效,文化产业市场能够自发实现均衡,达到资源配置最大化。这时候,供给曲线为S,需求曲线为D,均衡点为E,均衡价格为P,均衡产出为OA。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文化生产企业的供给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处于平衡水平,即在均衡点上,既不存在文化产品或者服务的短缺,也不存在过剩。在这一框架内,文化产业只能依靠市场化运作来取得经济效益,没有其他途径可循。这是因为,如果出现高于均衡价格的价格水平,文化产业的生产企业愿意提供的文化产品数量,将高于消费者即人民群众的购买意愿,就会出现文化产品或者服务的过剩,对价格施加向下的压力,直到达到均衡价格。同样,太低的价格会产生文化产品或者服务的短缺,消费者愿意出高价购买,也会促使价格上升到均衡水平。在这一情形下,文化产品和服务实行产业化运作,在利益的驱动下,生产者制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繁荣文化市场,带动经济发展。

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包括其“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经济效应。通过“区域联合”“产业集聚”等方式,分散的小规模文化产业生产体系相对集中,各个分散经营的文化企业被纳入统一有序的经营过程,形成强大的联合生产力,推动建立大规模文化市场生产体系。文化企业专业化联合体系,有利于形成专业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应商,培育共同的劳动力市场,提高文化市场的经济效率。文化产业园是文化产业集聚的载体。20世纪90年代,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开始起步,2007年后呈现爆发式增长。2008―2012年,我国共建成1 122座园区,年均增速为42.2%。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2 000多家文化产业园区,500多个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在这些文化产业园区,有336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具体包括以北京为主的首都创意产业集群,以上海为主辐射南京、杭州、苏州的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以西安、重庆、成都为首的川陕创意产业集群,以昆明、大理、丽水为主的滇海创意产业集群,以长沙为核心的中部创意产业集群。深圳市文化产业集聚效应明显,部分区文化产业集聚体数量分布(如图2所示)。

三、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与现代经济的增长引擎

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的增长引擎。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文化产品日益成为居民消费的新热点,在生产、技术、投资、消费等方面表现出独具魅力的经济价值。可以预言,随着时展,文化产业终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高新技术的前沿产业。具体说来,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文化产业提升城市价值。在塑造城市价值方面,文化产业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文化企业发展,能够产生品牌效应,发挥城市经济价值;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能够提升文化氛围,发挥城市文化价值。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提升城市价值品牌,注入一股强劲的力量。一座城市拥有文化底蕴,就会拥有城市价值品牌,从而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占据制高点,为城市创造更多价值。例如,深圳大芬油画村依靠油画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龙岗区乃至整个深圳的文化品位和城市价值。目前,大芬村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中国油画第一村”。有关数据表明,大芬油画村目前共有以油画为主的各类经营门店近1 200多家,居住在大芬村内的画家、画工1万多人,年产值近10亿元,约占全球油画市场份额的70%。

其次,文化产业增加经济增长点。城市日益成为文化资源聚集地,经济增长速度快,市场需求大。正由于此,文化产业以其独特优势,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文化产业体系大,产业链条长,产业关联度高,不仅能直接贡献经济效益,而且具有强大的辐射效应。如今,文化产业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文化产业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并且每年平均提高0.7~0.8个百分点。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全部高于经济发展速度。2009―2012年,美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比同期GDP年均增速高2.9个百分点;1986―2010年,新加坡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9%,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1.3个百分点;2008―2012年,英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9%,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2.5个百分点;1995―2012年,中国香港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4%,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4个百分点[8]。

再次,文化产业调整经济结构。文化产业不仅能增加第三产业发展的总量,而且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文化产业是一种知识经济,属于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产业。通过文化产业,信息、技术、创意、知识相互融合,“资本”与“知本”协同支撑。文化产业的发展,让文化资源融入经济运行,技术、知识、智力等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物质生产领域的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产品附加值大大提高,最终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已经达到70%以上。美国娱乐业成为仅次于航空航天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日本娱乐业的生产经营产值已经超过汽车工业产值,英国艺术业以170亿美元的产业规模与汽车工业不相上下。然而,我国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仅为33.6%,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迫切需要优化经济结构。根据霍夫曼系数等相关指标,广州、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需要考虑新的符合时展要求的经济结构模型。

另外,文化产业缓解就业压力。文化产业对就业具有较强吸纳能力。发展文化产业,能够开辟新的就业空间,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从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率来看,该比率2013年全球为5.49%,约3/4的经济体为4%~7%,其中美国、俄罗斯、墨西哥、澳大利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超过7%[8]。目前,在深圳,文化创意企业约4万多家,从业人员约90万人,年度产品和服务出口额约30亿美元。

最后,文化产业辐射其他产业。文化产业发展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尤其是风景名胜、文化遗址以及博物馆等文化资源,对旅游、餐饮、时装等产业拉动作用大。在很多国家或地区,文化旅游已经成为当地居民和政府的重要经济来源。2012年墨西哥的文化旅游对GDP贡献率约8%;2012年西班牙文化旅游入境人数达15.9万人次,占入境游人数的50.7%;2011年新加坡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产出的乘数效应为1.43,对国民经济增加值的乘数效应0.58。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文化产业支出,就可以为新加坡全国经济增加1.43个单位的产出、0.58个单位的增加值[8]。

四、结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日趋“文化化”,文化日益“经济化”。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带来了文化的产业化,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属性,主要表现在文化产品和服务具有商品性,以及文化产业发展能够产生“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经济效应。文化产业的经济属性决定了文化的经济价值,这种价值具体表现为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的增长点,能够提升城市价值,增加经济增长点,调整经济结构,缓解就业压力,辐射其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注意三点。(1)营造宽容环境,实现文化产品的“包容性增长”。在保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减少对内容生产的干预,使文化生产者能够在更大空间实现思维、创意和形式的跨越,提供更多优秀产品。当然,宽容不等于纵容,要坚决抵制敌视社会主义、宣扬消极主义的精神鸦片,保持文化领域的纯洁性和先进性。(2)减少对重复性作品的支持,提倡原创和协同创新。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文化生产的财政支持力度,促进文化产品的快速增长。但在支持的同时,要鼓励学术创新、表演创新、技术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加大对创新性和原创性的审查。对相同创意者要联合交叉,发挥各自所长,实现协同创新。(3)克服物质至上的思想,多出精品力作。精品的创作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文化生产者要不为眼球左右,不为物质利益诱导,平心静气埋首创作,一心一意创造精品,坚决反对造假之作、抄袭之作和平庸之作[9]。

参考文献:

[1] 郭莲.国外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J].大地,2002,(6).

[2] [日]日下公人.新文化产业论[M].范作申,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9:56.

[3]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的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89.

[4] 大卫・索斯比.经济与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7:165.

[5] 赵子忠.内容产业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2.

[6] 施惟达.民族文化的价值及其经济化[J].思想战线,2004,(3).

[7] 阿多诺.文化研究:第1辑[M].高丙中,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96.

篇10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融合;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1前言

传统的制盐行业在激烈的外部竞争面前已经无法再任由事态发展下去而什么都不做了。那些历史传承下来的大型制盐企业在技术、工艺、资源、基础硬件上并不比外部的企业差,而这一点则与企业文化建设息息相关。企业进行卓有成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强化企业文化建设。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盐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在于两个方面: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其中,企业文化建设有着促进管理人力资源,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现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在竞争中继续生存下来,盐业企业可以借助这个机制把人力资源和自身的企业文化结合在一起,制定出一种包括行为、组织、理念在内的系统化、动态化、多层次机制,来达到长时间得到和竞争对手竞争时的差异化优势,这个优势就叫做“核心竞争力”。这个优势是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长期沉淀形成的一种企业文化。不同的企业,其发展过程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互相之间沉淀孕育出来的企业文化也不一样,其他企业也无法复制和模仿。现代企业之间的互相竞争里,核心竞争力占了绝大部分要素。现代经济目前而言,发展成了开放经济,知识经济以及信息经济。这让企业的竞争形态也有了巨大改变。这个改变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现代运输业和网购让竞争范围变得巨大无比,这两者的崛起让地理区域概念变得模糊了,使企业可以把眼光放在其他省,甚至其他国家,而不再是自己公司所在的那个省,甚至是市,县;其次,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让产品更新速度加快,这导致了每一个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会大大缩短,每个新产品只能在短时间内保持着先进,过几个月可能就不是了。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持久而又有形的差异化竞争在企业之间几乎不可能出现了。接下来,知识经济从本质上来看,也是服务经济的一种。竞争的重心还是在于品牌和服务两个方面。消费者的满意度,心理消费需求以及个性化消费需求会成为企业的关注重点。总之,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是目前我国盐业企业发展的关键。

3盐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机制的途径需要建立

3.1理念的融合

盐业企业现在要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对象从“事”变成了“人”是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经济时代在管理上的区别所在,不再限于管理某个流程,而是管理具体的知识性人才。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企业文化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上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必然。这个核心理念要求关注人的具体需求,帮助人不断提高,表现出人的具体价值。做好人力资源管理,让每个人才能够在企业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让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同时,每个人才也能在为企业奋斗的这个过程里,充分发展自己。反过来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把“以人为本”制定成详细的企业机制,让每个人才能够得到最大的空间来实现个人发展,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才能,这才是高水平的以人为本。

3.2组织的融合

理念融合完成了还不够,组织上的融合也是需要注重的环节。这个就要求营造一种具有盐业企业特色的学习型组织文化。而持续扩展的创造力是这个学习型组织文化的本质特征。它可以有机结合工作与员工,形成一种由学习到持续创新,再到建立竞争优势的一种良性循环。这点也可以看出,知识型人才作为盐业企业最主要的资源,做好管理非常重要,而营造学习型的组织文化在管理知识人才上有着独特的作用,可以有效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

3.3行动的融合

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企业向外界介绍,推广自己的企业文化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人力资源管理如果不能和企业文化结合在一起,那么企业文化很难得到公司员工的支持,以及落实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方面,也不会积极把这种企业文化进行对外宣传。

3.4与时俱进,弘扬团队精神

知识经济时代里,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组织知识信息的共享和创新。这方面的具体表现是企业里,员工与员工之间形成的那种为了共同目标一起奋斗,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在现在和将来,盐业企业肯定会遇到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更加困难的各种挑战,只要员工们团结一心,是企业对抗一切困难的好方法,每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都会有这么一个能战胜一切困难的团队。重建团队精神,提高员工素质,凝聚全员力量,克服困难,实现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4结束语

在经济与科技不断发展的年代,竞争形势发生了变化,企业改变了竞争的一些形态,人力资源方面也为此大大调整了方向。现代盐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受多方面的影响,在逐渐形成并在之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慢慢向人才和人才的管理上集中,这是融合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来达到有效管理人才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孟晓飞,刘洪.学习型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J].科学管理研究,2001年04期.